TWI769804B -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 Google Patents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9804B
TWI769804B TW110115586A TW110115586A TWI769804B TW I769804 B TWI769804 B TW I769804B TW 110115586 A TW110115586 A TW 110115586A TW 110115586 A TW110115586 A TW 110115586A TW I769804 B TWI769804 B TW I7698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structure
convex portion
robot
linear
free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4148A (zh
Inventor
井尻善久
田中一敏
菲力克斯 馮德里加爾斯基
濵屋政志
柴田義也
中島千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2081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8696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4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4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9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980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7/00Joints
    • B25J17/02Wrist joints
    • B25J17/0208Compliance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7/00Joints
    • B25J17/02Wrist joints

Abstract

本發明的關節結構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連結,包括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進行第二部件獨立於第一部件而自由運動的自由狀態與第二部件被固定於第一部件的鎖定狀態的切換,鎖定機構包括:第一構件,接合於第一部件;第二構件,接合於第二部件;及線狀構件,具有可撓性,一端安裝於第二構件,且通過設置於第一構件的貫通孔將另一端拉出至關節結構的外側,藉由拉伸線狀構件使第二構件與第一構件接觸,而成為鎖定狀態,藉由延長線狀構件使第二構件與第一構件分離,而成為自由狀態。

Description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機器人的關節結構,尤其是有關於一種對軟體機器人(柔性機器人)的操作器而言適宜的關節結構。
產業用機器人通常由剛性高的機構構成操作器,利用感測器進行狀態計測,並且對末端執行器的三維位置進行控制。然而,僅由剛性高的機構構成的機器人例如難以進行伴隨接觸對象物的動作、或要求比感測器的計測誤差更高精度的動作等。作為解決此種課題的方法,提出了所謂軟體機器人(柔性機器人)的方法。例如,於機器人的一部分設置受到外力而位移或變形的柔性機構,自動跟隨對象物的形狀等。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適應性機構亦為其一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5-19289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8-11828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剛性高的機構與柔性機構各有優勢/劣勢。因此,本發明人等為了實現與剛性高的機構與柔性機構之間自由切換的混合機構而進行了研究。再者,於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所提出的適應性機構中,亦搭載有將能夠進行適應性動作的自由狀態與無法進行適應性動作的鎖定狀態進行切換的功能。然而,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的適應性機構的可動範圍非常小(能夠於水平面內進行微小位移的程度),可應用的場景或用途受到限定。又,由於在關節或連桿的內部設置有驅動鎖定機構的致動器(氣缸等),故而亦存在導致關節或連桿的結構複雜化、大型化的缺點。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實際情況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藉由簡單且緊湊的結構切換鎖定狀態與具有大的可動範圍的自由狀態的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公開包括一種關節結構,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連結,其特徵在於,包括:鎖定機構,進行所述第二部件獨立於所述第一部件而自由運動的自由狀態與所述第二部件被固定於所述第一部件的鎖定狀態的切換,所述鎖定機構包括:第一構件,接合於所述第一部件;第二構件,接合於所述第二部件;及線狀構件,具有可撓性,一端安裝於所述第二構件,且通過設置於所述第一構件的貫通孔將另一端拉出至所述關節結構的外側,藉由拉伸所述線狀構件使所述第二構件與所述第一構件接觸,而成為所述鎖定狀態,藉由延長所述線狀構件使所述第二構件與所述第一構件分離,而成為所述自由狀態。
根據該結構,藉由拉伸線狀構件使第二構件與第一構件接觸/延長線狀構件使第二構件與第一構件分離此種極為簡單的結構,可實現鎖定狀態/自由狀態的切換。又,藉由將線狀構件的另一端拉出至關節結構的外側,而可將線狀構件的驅動源配置於關節結構的外部。因此,可將關節結構本身緊湊且輕量地構成。並且,可藉由線狀構件的延伸量(衝程)調整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的分離距離,因此視需要增大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的可動範圍亦可容易地實現。
例如,可為於所述自由狀態下,所述第二構件以如下程度與所述第一構件分離:形成所述第二部件獨立於所述第一部件而以六種自由度自由運動的可動範圍。六種自由度的運動為x方向、y方向、z方向的平移以及繞x軸、繞y軸、繞z軸的旋轉。「形成第二部件獨立於第一部件而以六種自由度自由運動的可動範圍的程度」例如為「於將第一部件固定的狀態下對第二部件賦予六種自由度的運動的情形時,第二部件不受第一部件的束縛或不與第一部件發生物理性干擾的程度」的含義。根據本公開的鎖定機構,藉由適當設計線狀構件的延伸量(衝程)或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的形狀,可容易地實現此種大的可動範圍的形成。
可進而包括彈性構件,將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連接。藉由彈性構件的恢復力的作用,即便於自由狀態下,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的相對姿勢亦穩定。另一方面,於外力作用於第二部件的情形時,彈性構件發生變形,因此不會阻礙第二部件的動作。因此,例如可容易地實現如使第二部件的前端沿著有凹凸的表面移動的柔性動作。
可為所述彈性構件包括非線性彈簧部件,藉由利用所述線狀構件的拉伸量改變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的距離,所述彈性構件的剛性可變。藉此,能夠控制自由狀態下的關節結構的剛性(柔性)。
可於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中的一者設置凸部,於另一者設置凹部,於所述鎖定狀態下,藉由所述凸部嵌合於所述凹部,而將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固定。此種嵌合方式適合於欲獲得強的固定力的情形。
所述凸部可具有錐形狀或錐台形狀。即,側面可以越靠近凸部的前端越狹窄的方式傾斜。再者,凹部亦可具有與凸部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根據此種凸部及凹部形成的嵌合結構,若逐漸拉伸線狀構件使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靠近,則凸部被導引至凹部的內面,而被自動引導為凸部與凹部的軸一致。因此,可抑制嵌合的失敗(向鎖定狀態切換的失敗)。
所述凸部具有圓錐形狀或圓錐台形狀更佳。藉由使用旋轉對稱形狀的凸部,而容許第一構件(第一部件)與第二構件(第二部件)之間的角度偏移(繞凸部的軸的旋轉),因此可進一步抑制嵌合的失敗。再者,於該情形時,可於所述凸部的側面設置突起,於所述凹部設置導引所述突起的導引槽。根據該結構,於將凸部插入凹部時,突起被導引至導引槽,而將凸部與凹部之間的角度偏移自動修正。因此,可同時實現嵌合的失敗的抑制與角度偏移的防止。
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可僅設置一組,亦可設置多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
可為於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分別設置互相平行的面,於所述鎖定狀態下,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進行面接觸而摩擦發揮作用,藉此將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固定。此種摩擦方式適合於欲使關節結構更緊湊的情形。
本發明可理解為包括所述結構的至少一部分的機器人的關節結構,亦可理解為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部件加以固定的鎖定機構、或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部件的自由狀態與鎖定狀態進行切換的狀態切換裝置。又,亦可理解為包括此種關節結構、鎖定機構、或狀態切換裝置的機器人的操作器或機器人。又,本發明亦可理解為藉由所述結構的關節結構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部件加以固定的鎖定方法、或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部件的自由狀態與鎖定狀態進行切換的狀態切換方法等。再者,所述結構各者可儘可能地互相組合而構成本發明。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藉由簡單且緊湊的結構切換鎖定狀態與具有大的可動範圍的自由狀態的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應用例> 參照圖1對本發明的應用例之一進行說明。圖1是包括鎖定機構的機器人的關節結構的示意圖。
該關節結構1是將構成機器人的操作器RM的第一部件11與第二部件12之間連結的裝置。操作器RM為多關節的操作器,第一部件11是位於操作器RM的基端側的部件,第二部件12是位於比第一部件11更靠前端側的部件。
關節結構1可採用第二部件12獨立於第一部件11而自由運動的自由狀態、與第二部件12被固定於第一部件11的鎖定狀態。該自由狀態與鎖定狀態的切換藉由鎖定機構10來實現。
鎖定機構10大致包括:第一構件110,接合於第一部件11;第二構件120,接合於第二部件12;線狀構件130,具有可撓性;及多個彈性構件140,將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之間連接。
於第二構件120的中央部設置有凸部121,於第一構件110的中央部設置有與凸部121相對應的形狀的凹部111。於凹部111的底部與第一構件110的側壁分別形成有用以使線狀構件130通過的貫通孔113及拉出孔115。線狀構件130的一端被固定於第二構件120的凸部121的頂點(上底的中心),通過貫通孔113及拉出孔115將另一端拉出至關節結構1的外側,而連接於驅動源M。
若藉由驅動源M拉伸線狀構件130,則凸部121嵌合於凹部111,第二構件120被固定於第一構件110,成為鎖定狀態。於該鎖定狀態下,第一部件11與第二部件12以一個剛體的形式動作。
若關閉驅動源M(或藉由驅動源M將線狀構件130送出)而延長線狀構件130,則第二構件120與第一構件110分離,成為自由狀態。延長線狀構件130意指於緩和對線狀構件130施加的張力時,藉由第二部件12的自重及鎖定狀態下被壓縮的下文所述的彈性構件140的恢復力的至少任一者使將線狀構件130自貫通孔113向第二構件120拉出的長度增加。於自由狀態下,第二部件12獨立於第一部件11而自由運動。藉此,可實現被稱為軟體機器人或適應性機構的所謂「柔性機器人」。
驅動源M可為線性馬達或旋轉馬達。驅動源M可被電性驅動或被流體壓力驅動。驅動源M可不對線狀構件130施加拉伸力,而是以確定線狀構件130的拉回長度的方式驅動線狀構件130。
根據該結構,藉由拉伸線狀構件130使第二構件120與第一構件110接觸/延長線狀構件130使第二構件120與第一構件110分離此種極為簡單的結構,可實現鎖定狀態/自由狀態的切換。又,藉由將線狀構件130的另一端拉出至關節結構1的外側,可將線狀構件130的驅動源M配置於關節結構1的外部。因此,可將關節結構1本身緊湊且輕量地構成。並且,可藉由線狀構件130的延伸量(衝程)調整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的分離距離,因此亦具有可容易地實現視需要增大第一部件11與第二部件12之間的可動範圍的優點。
<實施形態> 參照圖2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機器人及其關節結構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機器人的整體結構的示意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經由上文所述的包括鎖定機構的關節結構1對垂直多關節機器人R的操作器RM安裝末端執行器E2的例。但其終究為一例,機器人R的結構、種類並不限於圖2的例。具體而言,機器人R只要為包括至少一個以上操作器的機器人,則可為任意,可應用於產業用機器人、人形機器人、護理機器人、搬送機器人、家庭用機器人、手術支援機器人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其中,產業用機器人因剛性機器人與軟體機器人的切換有用的場景多,故為可較佳地應用關節結構1的機器人之一。再者,產業用機器人中除了垂直多關節機器人以外,還包括水平多關節機器人(史卡拉機器人(SCARA Robot))、並聯機器人(parallel link robot)、正交機器人等。又,關節結構1的應用位置並不限於末端執行器E2的連結部,亦可應用於連桿彼此的連結部。
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R包括操作器RM、控制器RC、及驅動源M作為主要結構。操作器RM包括將多個連桿與連桿彼此連結的關節(接頭),是由伺服馬達驅動的多關節操作器。控制器RC是控制操作器RM的伺服馬達及驅動源M的控制裝置。
經由關節結構1而於操作器RM的前端的連桿E1連結有末端執行器E2。於該例中,連桿E1相當於圖1的第一部件11,末端執行器E2相當於圖1的第二部件12。驅動源M是用來驅動關節結構1的鎖定機構的裝置。驅動源M只要能夠進行拉伸線狀構件130的動作與將其送出的動作,則可為任意種類、結構,但需要能夠確保關節結構1為鎖定狀態時的剛性(連桿E1與末端執行器E2之間的固定力)的程度的拉伸力、以及能夠確保關節結構1為自由狀態時的末端執行器E2的可動範圍的程度的衝程。例如,可使用馬達、油壓致動器、氣壓致動器等作為驅動源M。
圖3的(A)~圖3的(D)表示關節結構1的詳細。圖3的(A)是自連桿E1側觀察的關節結構1的平面圖,圖3的(B)是圖3的(A)的沿A-A線的截面(鎖定狀態),圖3的(C)是圖3的(A)的沿A-A線的截面(自由狀態),圖3的(D)是表示於自由狀態的情形時外力作用於末端執行器E2時的動作的圖。
關節結構1包括藉由多個彈性構件140將大致圓筒形狀的第一構件110與大致圓盤形狀的第二構件120連結而成的結構。於本實施形態的例中,將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同心配置,藉由周方向等間隔配置的三根盤簧將兩個構件110、構件120連結。於鎖定狀態下,彈性構件140成為壓縮狀態而產生欲使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分離的恢復力。於第二構件120處於第一構件110的下方時,藉由第二構件120的自重亦產生欲使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分離的力。
於第二構件120的中央部設置有圓錐台形狀的凸部121,於凸部121的側面設置有突起(鎖定銷)122。於凸部121的上底形成有貫通孔123,線狀構件130的一端插入貫通孔123中並被固定。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金屬製線作為線狀構件130。但作為線狀構件130,亦可使用包含化學纖維或天然纖維的電纜(纜繩)。
於第一構件110的中央部設置有與凸部121相對應的形狀的凹部111,於凹部111的側面設置有用來導引突起122並定位的導引槽112。於凹部111的底形成有貫通孔113。線狀構件130通過貫通孔113,回卷至設置於第一構件110的中空內部的滑輪114,自形成於第一構件110的側壁的拉出孔115拉出至關節結構1的外部。再者,線狀構件130通過安裝於第一構件110的外壁的可撓性管(外殼)116的內部,連接於驅動源M。關節結構1與驅動源M之間的線狀構件130的路徑內至少成為曲線的部分的線狀構件130通過兩端的位置被固定的非伸縮性的可撓性管116中,於對線狀構件130施加張力的狀態下,根據驅動源M中的線狀構件130的位移,關節結構1中的線狀構件130發生位移。
於機器人R運轉中,藉由驅動源M拉伸線狀構件130,將第二構件120牽引至第一構件110側直至第二構件120與第一構件110接觸(頂接)為止。由此,凸部121嵌合於凹部111,第二構件120被定位固定於第一構件110,而成為鎖定狀態(圖3的(B))。於該鎖定狀態下,連桿E1與末端執行器E2以一個剛體的形式動作。
另一方面,若關閉驅動源M(或藉由驅動源M將線狀構件130送出)而延長線狀構件130,則第二構件120與末端執行器E2的自重或彈性構件140的恢復力使第二構件120與第一構件110分離,而成為自由狀態(圖3的(C))。於自由狀態下,末端執行器E2成為被三根盤簧垂吊的狀態或被支持的狀態,獨立於連桿E1而以六種自由度自由運動。六種自由度的運動為x方向、y方向、z方向的平移以及繞x軸、繞y軸、繞z軸的旋轉(關節結構1的xyz座標系例如可設為第一構件110(即連桿E1)的軸方向成為z軸)。此時,若外力作用於末端執行器E2,則如圖3的(D)所示,僅末端執行器E2的位置或姿勢可變化。藉此,可實現被稱為軟體機器人或適應性機構的所謂「柔性機器人」。
根據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的關節結構1,藉由極為簡單的結構,可實現鎖定狀態/自由狀態的切換。又,將線狀構件130的驅動源M配置於關節結構1的外部,因此可將關節結構1本身緊湊且輕量地構成。又,可容易地實現增大自由狀態下的末端執行器E2的可動範圍。
又,藉由彈性構件140的恢復力的作用,即便於自由狀態下,連桿E1與末端執行器E2的相對姿勢亦穩定。另一方面,於外力作用於末端執行器E2的情形時,彈性構件140發生變形,因此不會阻礙末端執行器E2的動作。因此,例如可容易地實現如使末端執行器E2的前端沿著有凹凸的表面移動的柔性動作。
又,根據圓錐台形狀的凸部121與凹部111形成的嵌合結構,若逐漸拉伸線狀構件130使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靠近,則凸部121被導引至凹部111的內面,而被自動引導為凸部121與凹部111的軸一致。因此,可抑制嵌合的失敗(向鎖定狀態切換的失敗)。並且,若凸部121與凹部111嵌合,則可獲得強的固定力。
進而,藉由在凸部121與凹部111設置突起122與導引槽112,而於將凸部121插入凹部111時,將突起122導引至導引槽112,而將凸部121與凹部111之間的角度偏移自動修正。因此,可同時實現嵌合的失敗的抑制與角度偏移的防止。
<變化例> 所述實施形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結構例。本發明不受所述具體形態所限定,可於其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
於變化例1中,使用非線性彈簧部件作為彈性構件140。圖4是表示線性彈簧與非線性彈簧的特性的差異的曲線圖,橫軸表示位移(撓曲),縱軸表示荷重。線性彈簧的荷重與位移成正比例的關係,不論位移如何,剛性(彈簧常數)均為一定,與此相對,非線性彈簧表現出位移越大剛性(彈簧常數)越增大的特性。此種非線性特性例如可藉由使盤簧的線圈直徑不均、將盤簧的間距設為不等間隔、使盤簧的線徑不均等方法實現。
例如,可藉由驅動源M的控制,將自由狀態下的線狀構件130的延伸量如s1[mm]、s2[mm]、s3[mm](s1<s2<s3)般多階段切換,而改變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之間的分離距離(即,彈簧的位移)。藉此,可控制自由狀態下的關節結構1的剛性(柔性)。例如,藉由根據機器人的動作或情景而以成為合適的剛性(柔性)的方式進行調整,可期待能夠實現機器人的應用範圍的擴大或高效的運作。
圖5表示變化例2。於變化例2中設置有多組凸部121與凹部111形成的嵌合結構。藉由在多個部位進行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的咬合,可期待提高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的相對定位的精度、或提高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之間的固定力等。再者,凹凸的形狀或大小可為全部嵌合結構共通,亦可不同。
圖6表示變化例3。於變化例3中,嵌合結構的凹凸與實施形態相反。即,於第一構件110設置有凸部121,於第二構件120設置有凹部111。即便如上所述凹凸相反,亦可發揮與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再者,於如變化例2般設置多個嵌合結構的情形時,可混合存在凹凸的朝向不同的嵌合結構。
圖7表示變化例4。於變化例4中,採用摩擦方式的鎖定機構而非嵌合方式。具體而言,於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分別設置有互相平行且相向的面117、面127,於鎖定狀態下,第一構件110的面117與第二構件120的面127進行面接觸而摩擦發揮作用,藉此將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之間固定。藉由此種摩擦方式,無需設置用以使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咬合的凹凸,因此可使關節結構1更緊湊。再者,為了獲得充分的摩擦力,面117、面127的部分可選擇靜摩擦係數高的材料,或者可對面117、面127實施用以提高靜摩擦係數的表面處理。
所述實施形態使用盤簧作為彈性構件140,但亦可使用其他種類的彈性部件(例如阻尼器等)。或亦可設為第一構件110與第二構件120之間不設置彈性構件140的結構。於該結構的情形時,可藉由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的線狀構件130,而利用線狀構件130使自由狀態下的第二構件120的姿勢穩定。
<附註1> (1)一種關節結構(1),將機器人(R)的操作器(RM)的第一部件(11)與第二部件(12)之間連結,其特徵在於,包括: 鎖定機構(10),進行所述第二部件(12)獨立於所述第一部件(11)而自由運動的自由狀態與所述第二部件(12)被固定於所述第一部件(11)的鎖定狀態的切換, 所述鎖定機構(10)包括: 第一構件(110),接合於所述第一部件(11); 第二構件(120),接合於所述第二部件(12);及 線狀構件(130),具有可撓性,一端安裝於所述第二構件(120),且通過設置於所述第一構件(110)的貫通孔(113)將另一端拉出至所述關節結構(1)的外側, 藉由拉伸所述線狀構件(130)使所述第二構件(120)與所述第一構件(110)接觸,而成為所述鎖定狀態, 藉由延長所述線狀構件(130)使所述第二構件(120)與所述第一構件(110)分離,而成為所述自由狀態。
1:關節結構 10:鎖定機構 11:第一部件 12:第二部件 110:第一構件 111:凹部 112:導引槽 113、123:貫通孔 114:滑輪 115:拉出孔 116:可撓性管(外殼) 117、127:面 120:第二構件 121:凸部 122:突起 130:線狀構件 140:彈性構件 E1:連桿 E2:末端執行器 M:驅動源 R:機器人 RM:操作器 RC:控制器
圖1是包括鎖定機構的關節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表示機器人的整體結構的示意圖。 圖3的(A)是關節結構的平面圖,圖3的(B)是圖3的(A)的沿A-A線的截面(鎖定狀態),圖3的(C)是圖3的(A)的沿A-A線的截面(自由狀態),圖3的(D)是表示於自由狀態的情形時外力作用於末端執行器時的動作的圖。 圖4是表示變化例1所使用的非線性彈簧的特性的圖。 圖5是表示變化例2的圖。 圖6是表示變化例3的圖。 圖7是表示變化例4的圖。
1:關節結構
10:鎖定機構
11:第一部件
12:第二部件
110:第一構件
111:凹部
113:貫通孔
115:拉出孔
120:第二構件
121:凸部
130:線狀構件
140:彈性構件
M:驅動源
RM:操作器

Claims (9)

  1. 一種關節結構,將機器人的操作器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連結,其特徵在於,包括:鎖定機構,進行所述第二部件獨立於所述第一部件而自由運動的自由狀態與所述第二部件被固定於所述第一部件的鎖定狀態的切換,所述鎖定機構包括:第一構件,接合於所述第一部件;第二構件,接合於所述第二部件;線狀構件,具有可撓性,一端安裝於所述第二構件,且通過設置於所述第一構件的貫通孔將另一端拉出至所述關節結構的外側;及彈性構件,將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連接,藉由拉伸所述線狀構件使所述第二構件與所述第一構件接觸,而成為所述鎖定狀態,藉由延長所述線狀構件使所述第二構件與所述第一構件分離,而成為所述自由狀態,於所述自由狀態下,所述第二構件成為被所述彈性構件垂吊和支持的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於所述自由狀態下,所述第二構件以如下程度與所述第一構件分離:形成所述第二部件獨立於所述第一部件而以六種自由度自由運動的可動範 圍。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所述彈性構件包括非線性彈簧部件,藉由利用所述線狀構件的拉伸量改變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的距離,所述彈性構件的剛性可變。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於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中的一者設置凸部,於另一者設置凹部,於所述鎖定狀態下,藉由所述凸部嵌合於所述凹部,而將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固定。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所述凸部具有錐形狀或錐台形狀。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所述凸部具有圓錐形狀或圓錐台形狀。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於所述凸部的側面設置有突起,於所述凹部設置有導引所述突起的導引槽。
  8. 如請求項4~7中任一項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設置有多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
  9.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的關節結構,其中於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分別設置互相平行的面,於所述鎖定狀態下,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進行面接觸而摩擦發揮作用,藉此將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固定。
TW110115586A 2020-05-29 2021-04-29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TWI769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4695 2020-05-29
JP2020-094695 2020-05-29
JP2020-208101 2020-12-16
JP2020208101A JP2021186961A (ja) 2020-05-29 2020-12-16 ロボットの関節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4148A TW202144148A (zh) 2021-12-01
TWI769804B true TWI769804B (zh) 2022-07-01

Family

ID=78745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586A TWI769804B (zh) 2020-05-29 2021-04-29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65704B2 (zh)
EP (1) EP4129587A4 (zh)
CN (1) CN115461201A (zh)
TW (1) TWI769804B (zh)
WO (1) WO2021241181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8380U (zh) * 1986-05-20 1987-11-30
JPS6347090A (ja) * 1986-08-08 1988-02-27 ソニ−・テ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ハン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0198A (en) * 1947-10-17 1950-06-06 Earl B Tesmer Flexible positioner
US2994900A (en) * 1960-07-01 1961-08-08 Trico Products Corp Windscreen wipers
US3546961A (en) * 1967-12-22 1970-12-15 Gen Electric Variable flexibility tether
US3625084A (en) * 1970-09-21 1971-12-07 Nasa Flexible/rigidifiable cable assembly
JPS62121094U (zh) 1986-01-27 1987-07-31
DE3620391A1 (de) * 1986-06-18 1987-12-23 Wzl Lab Fuer Werkzeugmaschinen Vorrichtung zur loesbaren verbindung eines werkzeuges, greifers, messgeraetes oder anderen wirksystems mit dem arm eines roboters oder dergleichen
DE3736064A1 (de) * 1986-11-05 1988-07-28 Ipr Intelligente Peripherien F Vorrichtung zum ausgleich von positionierungenauigkeiten
JPS6450081U (zh) 1987-09-22 1989-03-28
US5465946A (en) * 1990-12-27 1995-11-14 Smith; Dresden G. Positioning fixture for welding operations having a lockable ball joint
JPH05192892A (ja) 1992-01-21 1993-08-03 Citizen Watch Co Ltd コンプライアンス機能を有するロボットハンド
JP3217110B2 (ja) 1992-03-16 2001-10-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DE9208980U1 (de) * 1992-07-04 1993-11-04 Kuka Schweissanlagen & Roboter Überlastsicherung für eine Werkzeughalterung von Manipulatoren
JPH08118281A (ja) 1994-10-25 1996-05-14 Nitta Ind Corp ロボット用リストコンプライアンス装置
JP6150962B1 (ja) * 2015-07-17 2017-06-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マニピュレータ
JP7334477B2 (ja) * 2019-05-31 2023-08-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組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8380U (zh) * 1986-05-20 1987-11-30
JPS6347090A (ja) * 1986-08-08 1988-02-27 ソニ−・テ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ハン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73691A1 (en) 2023-06-08
TW202144148A (zh) 2021-12-01
EP4129587A1 (en) 2023-02-08
WO2021241181A1 (ja) 2021-12-02
EP4129587A4 (en) 2024-04-10
CN115461201A (zh) 2022-12-09
US11865704B2 (en)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5798B2 (en) Device for movement between an input member and an output member
US4720923A (en) Remote center compliance system
US7275332B2 (en) Multi-axis positioning apparatus
US7367772B2 (en) Light weight parallel manipulators using active/passive cables
US20210370530A1 (en) Gravity compensation assembly and robot waist structure including same
US11897122B2 (en) Robot hand
US11000958B2 (en) Deflection element
JP4976084B2 (ja) 位置誤差吸収装置
KR101693250B1 (ko) 로봇 암의 손목 관절 어셈블리
KR20160119960A (ko) 로봇 암의 어깨 관절 어셈블리
JP2011121163A (ja) ロボット
TWI769804B (zh)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JP2569277B2 (ja) 空間3自由度の駆動装置
TWI763505B (zh) 機器人的關節結構
KR101682358B1 (ko) 가변 수동 강성 그리퍼
JP2021186961A (ja) ロボットの関節構造
Tanaka et al. Development of two types of 2-DOF wrist joint driven by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KR101693248B1 (ko) 로봇 암의 팔꿈치 관절 어셈블리
Glazunov et al. Development of parallel-structured mechanisms with kinematic and dynamic uncoupling
EP4316749A1 (en) Robotic gripper
WO2020184574A1 (ja) ロボットの関節構造体
JP7117760B2 (ja) 6自由度関節
JP2005230949A (ja) 多自由度関節駆動機構
KR20230121390A (ko) 접이식 링크의 강성변화를 위한 와이어 메커니즘을 갖는 접이식 링크 시스템
WO2023200919A1 (en) Compression and tension vibration reducer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