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9277B - 動力傳遞裝置 - Google Patents

動力傳遞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9277B
TWI769277B TW107123874A TW107123874A TWI769277B TW I769277 B TWI769277 B TW I769277B TW 107123874 A TW107123874 A TW 107123874A TW 107123874 A TW107123874 A TW 107123874A TW I769277 B TWI769277 B TW I7692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cam
pressure
spr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3246A (zh
Inventor
真 片岡
安藤剛
小澤嘉彥
恒香 曾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F.C.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F.C.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F.C.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9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927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16D13/54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 F16D13/56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16D13/54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 F16D13/56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16D2013/565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with means for releasing the clutch pressure in case of back torqu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動力傳遞裝置,透過離合器彈簧,對於壓力部件的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時可以施加旋轉抵抗力,不需要使用別的專用部件,即可以抑制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在抵接時的衝擊或撞擊聲。該動力傳遞裝置係包含離合器彈簧8,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側面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且一端8a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上滑動而能產生旋轉抵抗力。

Description

動力傳遞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動力傳遞裝置,特別是可以任意將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傳遞至輸出部件或將其阻斷的動力傳遞裝置。
一般的自動二輪車所具有的動力傳遞裝置係可以自由地將引擎的驅動力及變速器與傳遞至驅動輪或將其阻斷,包含與引擎側連接的輸入部件,與變速器及驅動輪側連接的輸出部件,以及與輸出部件接的離合器部件,透過使形成為複數個的驅動側離合器板及被動側離合器板彼此壓接而傳遞動力,並透過解放壓接力而阻斷動力的傳遞。
更具體的說,習知的動力傳遞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露的,包含:與輸入部件一起旋轉的複數個驅動側離合器板形成的離合器外殼;與離合器外殼的驅動側離合器板交互形成的複數個被動側離合器板;與輸出部件連接的離合器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並可在軸方向移動、在相對於離合器部件進行軸方向移動的同時,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是將其壓接力解放的壓力部件;並且構成為透過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將壓接力解放而能使輸入至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傳遞至輸出部件或將其阻斷。
此外,上述習知的動力傳遞裝置還形成有在輸入至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可以傳遞至輸出部件的狀態下,透過壓力部件及離合器部件的相對旋轉並靠近而能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的壓力增加的壓接輔助用凸輪;以及當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輸入部件的旋轉數時,透過壓力部件與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分離,以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之間的壓接力解放的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
還有,在上述習知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還具有在壓力部件對離合器部件進行相對旋轉時,為了產生對於壓力部件的滑動抵抗的由橡膠等材料構成的抵抗部件。藉此,透過壓接輔助用凸輪或是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與凸輪面之間產生的間隙,使壓力部件與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時,透過抵抗部件產生旋轉抵抗力而可以抑制抵接至凸輪面時的衝擊或撞擊聲。
背景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3-137039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習知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還具有在壓力部件對離合器部件進行相對旋轉時,為了產生對於壓力部件的滑動抵抗的由橡膠等材料構成的抵抗部件,在部件的數量增加且橡膠材損耗顯著的狀況下,就產生了需要頻繁維修的問題。
對此,發明人著眼於對壓力部件施加軸方向的推抵力的離合器彈簧,發現能從透過使用離合器彈簧,使壓力部件對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時產生 旋轉抵抗力的部分著手。即是說,透過使用對壓力部件施加軸方向的推抵力的離合器彈簧,可以對應於軸方向的推抵力的旋轉方向產生滑動抵抗,而不需要使用橡膠材等別的部件,而可以輕易而精確的產生對旋轉方向的旋轉抵抗力。
本發明鑑於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可以抑制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在抵接時的衝擊或撞擊聲的動力傳遞裝置,透過離合器彈簧可以對壓力部件的離合器部件的相對旋轉施加旋轉抵抗力,而不需要使用專用的其他部件。
請求項1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在於提供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包含:離合器外殼,設置有與輸入部件共同旋轉的複數個驅動側離合器板;離合器部件,與輸出部件連結,並設置有與離合器外殼的驅動側離合器板交互形成的複數個被動側離合器板;壓力部件,設置於離合器部件,且在離合器部件的軸方向能夠移動,壓力部件在相對於離合器部件進行軸方向的移動時,能夠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壓接力;管制部件,設置於離合器部件,能管制壓力部件從離合器部件遠離的預定距離;離合器彈簧,離合器彈簧的一端抵接組裝於管制部件的表面,相對於壓力部件對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在壓接方向上給予推抵力;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壓接輔助用凸輪在輸入至輸入部件的旋轉力能傳遞至該輸出部件的狀況下,透過使壓力部件及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接近而能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的壓接力增加,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在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輸入部件的旋轉數時,透過使壓力部件及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分開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之間的壓接力解放;動力傳遞裝置透過使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而能使輸入至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傳遞至輸出部件或將其阻斷;其中,離合器彈簧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 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側面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且離合器彈簧的一端或另一端在管制部件或構成離合器彈簧的座面的彈簧座的表面上滑動而能產生旋轉抵抗力。
請求項2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請求項1所記載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壓力部件的凹部,且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該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並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凹部的內周壁面。
請求項3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請求項1所記載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安裝於壓力部件的容置部件,且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該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並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凹部的內周壁面。
請求項4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請求項1所記載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貫通形成於離合器部件的輪瑴部而組裝時,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該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並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凹部的內周壁面。
請求項5所記載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請求項第1項至第4項中的任一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中,其中管制部件或彈簧座係由至少對離合器彈簧的該一端或另一端所滑動的滑動面做硬化處理而構成。
依據請求項1的發明,離合器彈簧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 時,側面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且離合器彈簧的一端或另一端在管制部件或構成離合器彈簧的座面的彈簧座的表面上滑動而能產生旋轉抵抗力,因此透過離合器彈簧,對於壓力部件的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時可以施加旋轉抵抗力,不需要使用別的專用部件,即可以抑制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在抵接時的衝擊或撞擊聲。
依據請求項2的發明,離合器彈簧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壓力部件的凹部,且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該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並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凹部的內周壁面,因此可以透過凹部的內周壁面防止離合器彈簧在產生旋轉抵抗力時傾倒或彎曲,並且確實的產生必要的旋轉抵抗力。
依據請求項3的發明,離合器彈簧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安裝於壓力部件的容置部件,且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該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並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凹部的內周壁面,因此可以透過凹部的內周壁面防止離合器彈簧在產生旋轉抵抗力時傾倒或彎曲,並且確實的產生必要的旋轉抵抗力。
依據請求項4的發明,離合器彈簧貫通形成於離合器部件的輪瑴部而組裝時,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而使壓力部件相對於離合器部件旋轉時,該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並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凹部的內周壁面,因此可以透過凹部的內周壁面防止離合器彈簧在產生旋轉抵抗力時傾倒或彎曲,並且確實的產生必要的旋轉抵抗力。
依據請求項5的發明,管制部件或彈簧座係由至少對離合器彈簧的該一端或另一端所滑動的滑動面做硬化處理而構成,因此可以減少管制部件 或彈簧座的滑動面因為反覆滑動而造成的磨損,並且防止因磨損而出現的動作不順暢。
1:齒輪(輸入部件)
2:離合器外殼(輸入部件)
2a:花鍵嵌合部
3:軸部(輸出部件)
4:離合器部件
4a: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
4b: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
4c:花鍵嵌合部
4d:輪轂部
5:壓力部件
5a: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
5b: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
5c:凹部
5d:內周壁面
6:驅動側離合器板
7:被動側離合器板
8:離合器彈簧
8a:一端
8b:另一端
8c:外周側面
8d:內周側面
9:推桿
10:管制部件
10a:表面
10b:內側面
11:容置部件
11a:容置部件側凸輪面
11b:內周壁面
11c:法蘭部
12:彈簧座
B:螺栓
h:貫通孔
N:滾針軸承
R:鉚釘
S:阻尼器
第1圖係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動力傳遞裝置的全體縱截面圖。
第2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即壓力部件側的第一凸輪面的示意圖。
第3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的立體圖。
第4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的平面圖。
第5圖係為第4圖中A1-A1線的截面圖。
第6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壓力部件以及管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7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壓力部件以及管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8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9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10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管制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11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的側面圖及正面圖。
第12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接輔助用凸輪的作用示意圖。
第13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作用示意圖。
第14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前)的截面圖。
第15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中)的截面圖。
第16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後)的截面圖。
第17圖係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動力傳遞裝置的全體縱截面圖。
第18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及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的示意圖。
第19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的立體圖。
第20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的平面圖。
第21圖係為第20圖中A2-A2線的截面圖
第22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壓力部件以及管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23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壓力部件以及管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24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25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26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管制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27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容置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28圖係為第27圖中A3-A3線的截面圖。
第29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前)的截面圖。
第30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中)的截面圖。
第31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後)的截面圖。
第32圖係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動力傳遞裝置的全體縱截面圖。
第33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的立體圖。
第34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安裝於離合器部件的平面圖。
第35圖係為第34圖中A4-A4線的截面圖。
第36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壓力部件以及管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37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壓力部件以及管制部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38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39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壓力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40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管制部件的平面圖及內側面圖。
第41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前)的截面圖。
第42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中)的截面圖。
第43圖係為上述動力傳遞裝置中離合器彈簧在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的過程(滑動後)的截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依據第一實施例的動力傳遞裝置係為配置於二輪車等車輛,並且為了可以任意的將引擎的驅動力傳遞至變速器或驅動輪側,或是將其阻斷而壓鑄形成,因此如第1圖至第11圖所示,主要包含:形成有作為輸入部件的齒輪1的離合器外殼2;與作為輸出部件的軸部3連接的離合器部件4;形成於離合器部件4在圖中的右端側的壓力部件5;與離合器外殼2連接的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與離合器部件4側連接的被動側離合器板7;形成於離合器部件4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及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形成於壓力部件5的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及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離合器彈簧8以及管制部件10。此時,元件符號S表示阻尼器,元件符號N表示滾針軸承。
齒輪1係在從引擎傳遞來驅動力(旋轉力)時可以以軸部3為中心旋轉,並透過鉚釘R與離合器外殼2連接。此離合器外殼2由同圖中右端側開口的圓筒狀外殼部件構成,其內周壁形成有花鍵(花鍵嵌合部2a),並且花鍵嵌合部2a設置有複數個驅動側離合器板6。這些驅動側離合器板6中的每一個由形成為略圓 環狀的板材構成,並且透過嵌合至形成於離合器外殼2的內周面的花鍵嵌合部2a而與離合器外殼2一起旋轉,還能夠在軸方向(相同圖中的左右方向)滑動。
離合器部件4係為由配設於離合器外殼2內的部件構成。這些離合器部件4的略中央處貫通有做為輸出部件的軸部3,並通過花鍵的嵌合而與離合器部件及軸部3連接,以使離合器部件4旋轉時軸部3也能一起旋轉。此外,離合器部件4的外周側面如第6圖、第7圖所示,形成有在其軸方向(圖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花鍵(花鍵嵌合部4c),且被動側離合器板7設置為嵌入花鍵嵌合部4c。
更具體的說,形成於離合器部件4的花鍵(花鍵嵌合部4c)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其由在外周側面沿著幾乎全圓周整體形成的凹凸形狀構成,藉由構成花鍵的凹溝嵌合至被動側離合器板7,在容許被動側離合器板的離合器部件對軸方向的移動的同時限制其旋轉方向上的移動,並可與離合器部件4一起旋轉。
這些被動側離合器板7與驅動側離合器板6交互的堆疊形成,而可使鄰接的各離合器板6、7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即是說,兩離合器板6、7被允許在離合器部件4的軸方向的滑動,被壓力部件5往第1圖中的左方向按壓後壓接,成為離合器外殼2的旋轉力藉由離合器部件4傳遞至軸部3的狀態,而當來自壓力部件5的按壓解除時,壓接力被解放,離合器部件4不再追隨離合器外殼2的旋轉而停止,往軸部3的旋轉力變得無法傳遞。
壓力部件5可以在離合器部件4的軸方向(第1圖中的左右方向)移動,且設置於離合器部件4在圖中的右端側位置,在對離合器部件4的軸方向的移動時,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更具體的說,壓力部件5是透過離合器彈簧8隨時向相同圖中的左方向施加推抵,在軸部3的內部則配設有沿著軸方向延伸的推桿9,駕駛者透過未圖示的離合器桿等 操作手段而使推桿往圖中的右方向突出,而可以使壓力部件5往抵抗離合器彈簧8的推抵力向右方向(從離合器部件4分離的方向)移動。
因此,當壓力部件5往右方向移動時,驅動側離合器板6與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被解放,輸入至齒輪1及離合器外殼2的旋轉力被阻斷而無法傳遞至離合器部件4及軸部3。即是說,壓力部件5可以透過相對於離合器部件4在軸方向的移動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與被動側離合器板7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
還有,在離合器部件4及壓力部件5中,如第2圖、第5圖至第9圖所示,分別形成有由預訂角度傾斜的傾斜面構成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及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此時,以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對峙而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且以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對峙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
壓接輔助用凸輪是在輸入至離合器外殼2(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可以傳遞至軸部3(輸出部件)的狀態時,壓力部件5與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透過使壓力部件5與離合器部件4彼此靠近而可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與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增加。即是說,在輸入至離合器外殼2(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可以傳遞至軸部3(輸出部件)的狀態時,如第12圖所示,離合器部件4相對壓力部件5朝a方向旋轉,因此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抵接,藉由這些凸輪面的凸輪的作用,使壓力部件5往b方向移動,而可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與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增加。
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是在軸部3(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離合器外殼2(輸入部件)的時候使壓力部件5及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透過使這些壓力部件5及離合器部件4彼此分離,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 接力解放。即是說,軸部3(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離合器外殼2(輸入部件)的時候,如第13圖所示,離合器部件4相對於壓力部件5朝c方向旋轉,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抵接,藉由這些凸輪面的凸輪的作用,使壓力部件5往d方向移動,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解放。
管制部件10係由限制壓力部件5對於離合器部件4往分離方向超過預定尺寸的移動的圓環狀部件(參考第10圖)所構成,如第1圖及第3圖至第5圖所示,設置於形成在離合器部件4的輪轂部4d的突起端,且透過螺栓B固定。此管制部件10在透過螺栓B固定於離合器部件4的狀態下,其表面10a面向壓力部件5而對峙,且內側面10b面向裝置外部。
另一方面,依據本實施例的壓力部件5如第6圖、第9圖所示,沿著周方向等間隔的形成複數個(在本實施例中為3個)凹部5c,並且如第1圖、第5圖所示,對這些凹部5c分別容置並組裝離合器彈簧8。這些離合器彈簧8的一端8a抵接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且另一端8b設置為抵接凹部5c的底面或靠近底面處,而能夠使壓力部件5向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在壓接方向(軸方向)施加推抵力。
具體來說,離合器彈簧8如第11圖所示,由其一端8a螺旋狀延伸至另一端8b的線圈彈簧構成,其長度方向(一端8a往另一端8b的方向)整體包含外周側面8c及內周側面8d。接著,將離合器彈簧8容置於凹部5c後,在輪轂部4d的突起端固定管制部件10,藉由管制部件10壓縮離合器彈簧8,使其能夠對於壓力部件5在壓接方向上施加對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推抵力。
在此,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在本實施例中為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之間產生的間隙、或是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 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之間產生的間隙)使壓力部件5朝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側面(外周側面8c)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並且其一端8a能夠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上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
此外,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壓力部件5的凹部5c,且構成為在透過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使壓力部件5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能夠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8c抵接於凹部5c的內周側面8d。
例如,如第14圖所示,在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為抵接的狀態,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為間隔有距離t的對峙狀態(設置狀態)中,當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動作時,如第15圖所示,壓力部件5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的同時,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彼此分離,且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彼此靠近。
接著,如第16圖所示,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彼此抵接,而壓力部件5繼續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藉由凸輪的作用使壓力部件5與離合器部件4彼此分離,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解放。
另一方面,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動作結束回到設定狀態時,壓力部件5對於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使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彼此靠近(參考第15圖)後而抵接(參考第14圖),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彼此分離(參考第14、15圖)。
此時,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為設置狀態而後扭力限制器凸輪動作時(後扭力限制器凸輪動作結束後回復設置狀態時也一樣),如第15圖所示,沿著長度方向的外周側面8c維持與凹部5c的內周壁面5d抵接,並且抑制因為旋轉力造成的傾倒或扭曲的同時,一端8a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因而可以緩和凸輪面抵接時的衝擊並抑制撞擊聲。
特別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之間的間隙的距離t,係設定為比凹部5c的開口直徑尺寸減去離合器彈簧8的外徑尺寸(外周側面8c的直徑)的值更大,可以在抑制離合器彈簧8的傾倒與扭曲的同時,更加確實的施加旋轉抵抗力。
還有,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在通常狀態下具有施加軸方向的推抵力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壓接的功能,以及當壓力部件5由於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或是壓接輔助用凸輪)中凸輪面的間隙對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對於一端8a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上的滑動產生旋轉抵抗的功能。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動力傳遞裝置,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係為配置於二輪車等車輛,並且為了可以任意的將引擎的驅動力傳遞至變速器或驅動輪側,或是將其阻斷而壓鑄形成,如第17圖至第28圖所示,主要包含:形成有作為輸入部件的齒輪1的離合器外殼2、與作為輸出部件的軸部3連接的離合器部件4、壓力部件5、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離合器彈簧8、管制部件10以及容置部件11。在此處,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構成元件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詳細說明。
依據本實施例的壓力部件5如第22圖、第23圖及第25圖所示,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為3個)貫通孔h沿著周方向等間隔形成,如第17圖及第21圖所 示,容置部件11分別設置於這些貫通孔h,且離合器彈簧8分別容置設置於各容置部件11。此容置部件11如第22圖、第23圖、第27圖及第28圖所示,由包含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內周壁面11b、法蘭部11c的有底筒狀部件構成,設置為容至離合器彈簧8且法蘭部11c抵接貫通孔h的開口邊緣部。
此外,離合器部件4及壓力部件5如第18圖以及第21圖至第25圖所示,分別形成有依預定角度傾斜的傾斜面構成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以及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接著,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對峙而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且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形成於容置部件11的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對峙而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
管制部件10係由在超過預定尺寸時,限制壓力部件5對於離合器部件4往分離方向的移動的圓環狀部件(參考第26圖)所構成,如第7圖及第19圖至第21圖所示,設置於形成在離合器部件4的輪轂部4d的突起端,且透過螺栓B固定。此管制部件10在透過螺栓B固定於離合器部件4的狀態下,其表面10a面向壓力部件5而對峙,且內側面10b面向裝置外部。
另一方面,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其一端8a抵接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且另一端8b設置為抵接凹部5c的底面或靠近底面處,而能夠使壓力部件5向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在壓接方向(軸方向)施加推抵力。此時,離合器彈簧8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由其一端8a螺旋狀延伸至另一端8b的線圈彈簧構成,其長度方向(一端8a往另一端8b的方向)整體包含外周側面8c及內周側面8d(參考第11圖)。
在此,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在本實施例中為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之間產生的間隙、或是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 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之間產生的間隙)使壓力部件5朝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側面(外周側面8c)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並且其一端8a能夠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上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
此外,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壓力部件5的容置部件11,且在透過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使壓力部件5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能夠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8c抵接於容置部件11的內周壁面11b。
例如,如第29圖所示,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為抵接的狀態,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為間隔有距離t的對峙狀態(設置狀態)中,當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動作時,如第30圖所示,壓力部件5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的同時,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彼此分離,且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彼此靠近。
接著,如第31圖所示,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抵接,而壓力部件5繼續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藉由凸輪的作用使壓力部件5與離合器部件4彼此分離,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解放。
另一方面,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動作結束回到設定狀態時,壓力部件5對於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使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彼此靠近(參考第30圖)後而抵接(參考第29圖),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彼此分離(參考第29、30圖)。
此時,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為設置狀態而後扭力限制器凸輪動作時(後扭力限制器凸輪動作結束後回復設置狀態時也一樣),如第30圖所示,沿著長度方向的外周側面8c維持與容置部件11的內周壁面11b抵接,並且抑制因為旋轉力造成的傾倒或扭曲的同時,一端8a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因而可以緩和凸輪面抵接時的衝擊並抑制撞擊聲。
特別的,在本實施例中,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之間的間隙的距離t係設定為比容置部件11的開口直徑尺寸減去離合器彈簧8的外徑尺寸(外周側面8c的直徑)的值更大,可以在抑制離合器彈簧8的傾倒與扭曲的同時,更加確實的施加旋轉抵抗力。
還有,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在通常狀態下具有施加軸方向的推抵力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壓接的功能,以及當壓力部件5由於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或是壓接輔助用凸輪)中凸輪面的間隙對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對於一端8a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上的滑動產生旋轉抵抗的功能。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
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動力傳遞裝置,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係為配置於二輪車等車輛,並且為了可以任意的將引擎的驅動力傳遞至變速器或驅動輪側,或是將其阻斷而壓鑄形成,如第32圖至第40圖所示,主要包含:形成有作為輸入部件的齒輪1的離合器外殼2、與作為輸出部件的軸部3連接的離合器部件4、壓力部件5、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離合器彈簧8、管制部件10以及構成離合器彈簧8的座面的彈簧座12。在此處,與第一、第二實施例相同的構成元件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詳細說明。
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部件4如第36圖及第38圖所示,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為3個)輪轂部4d沿著周方向等間隔形成,如第32圖及第35圖所示, 離合器彈簧8分別設置貫通於這些輪轂部4d。接著,將離合器彈簧8設置至輪轂部4d,且設置為其一端8a抵接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且另一端8b抵接設置於壓力部件5的彈簧座12。此彈簧座12構成離合器彈簧8的座面,且構成為承受離合器彈簧8的推抵力,並能夠按壓壓力部件5。
此外,離合器部件4及壓力部件5如第18圖以及第32圖至第39圖所示,分別形成有依預定角度傾斜的傾斜面構成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以及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接著,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對峙而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且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對峙而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
管制部件10係由在超過預定尺寸時,限制壓力部件5對於離合器部件4往分離方向的移動的圓環狀部件(參考第40圖)所構成,如第32圖及第33圖至第35圖所示,設置於形成在離合器部件4的輪轂部4d的突起端,且透過螺栓B固定。此管制部件10在透過螺栓B固定於離合器部件4的狀態下,其表面10a面向壓力部件5而對峙,且內側面10b面向裝置外部。
另一方面,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其一端8a抵接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且另一端8b設置為抵接彈簧座12,而能夠使壓力部件5向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在壓接方向(軸方向)施加推抵力。此時,離合器彈簧8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由其一端8a螺旋狀延伸至另一端8b的線圈彈簧構成,其長度方向(一端8a往另一端8b的方向)整體包含外周側面8c及內周側面8d(參考第11圖)。
在此,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在本實施例中為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之間產生的間隙、或是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 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之間產生的間隙)使壓力部件5朝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側面(外周側面8c)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並且其一端8a能夠在彈簧座12的表面10a上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
此外,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貫通並組裝於形成在離合器部件4的輪轂部4d,且在透過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使壓力部件5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能夠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8c抵接於容置部件11的內周壁面11b。
例如,如第41圖所示,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為抵接的狀態,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容置部件側凸輪面11a為間隔有距離t的對峙狀態(設置狀態)中,當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動作時,如第42圖所示,壓力部件5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的同時,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彼此分離,且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彼此靠近。
接著,如第43圖所示,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抵接,而壓力部件5繼續向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藉由凸輪的作用使壓力部件5與離合器部件4彼此分離,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的壓接力解放。
另一方面,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動作結束回到設定狀態時,壓力部件5對於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使構成壓接輔助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一凸輪面4a與壓力部件側第一凸輪面5a彼此靠近(參考第42圖)後而抵接(參考第41圖),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彼此分離(參考第41、42圖)。
此時,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為設置狀態而後扭力限制器凸輪動作時(後扭力限制器凸輪動作結束後回復設置狀態時也一樣),如第42圖所示,沿著長度方向的內周側面8d維持與容置部件11的輪轂部4d的外周面抵接,並且抑制因為旋轉力造成的傾倒或扭曲的同時,另一端8b在彈簧座12的表面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因而可以緩和凸輪面抵接時的衝擊並抑制撞擊聲。
特別的,在本實施例中,構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離合器部件側第二凸輪面4b與壓力部件側第二凸輪面5b之間的間隙的距離t係設定為比離合器彈簧8的內徑尺寸(內周側面8d的直徑)減去輪轂部4d的外徑尺寸(直徑)的值更大,可以在抑制離合器彈簧8的傾倒與扭曲的同時,更加確實的施加旋轉抵抗力。
還有,依據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彈簧8在通常狀態下具有施加軸方向的推抵力而使驅動側離合器板6及被動側離合器板7壓接的功能,以及當壓力部件5由於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或是壓接輔助用凸輪)中凸輪面的間隙對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對於另一端8b在彈簧座12的表面上的滑動產生旋轉抵抗的功能。
依據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離合器彈簧8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5相對於離合器部件4旋轉時,側面(在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為外周側面8c)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且其一端8a在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上滑動而能產生旋轉抵抗力,因此透過離合器彈簧8,對於壓力部件5的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可以施加旋轉抵抗力,不需要使用別的專用部件(藉由使用管制部件10),即可以抑制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在抵接時的衝擊或撞擊聲。
此外,依據上述第三實施例,離合器彈簧8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5相對於離合器部件4旋轉時,側面(在第三實施例中為內周側面8d)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且另一 端8b在彈簧座12上滑動而能產生旋轉抵抗力,因此透過離合器彈簧8,對於壓力部件5的離合器部件4相對旋轉時可以施加旋轉抵抗力,不需要使用別的專用部件(藉由使用彈簧座12),即可以抑制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在抵接時的衝擊或撞擊聲。
特別是依據上述第一實施例,離合器彈簧8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壓力部件5的凹部5c,且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5相對於離合器部件4旋轉時,沿著長度方向的外周側面8c維持抵接凹部5c的內周壁面5d,可以在產生旋轉抵抗力時,透過凹部5c的內周壁面5d防止離合器彈簧8的傾倒與扭曲的同時,更加確實的施加必要的旋轉抵抗力。
此外,依據上述第二實施例,離合器彈簧8容置並組裝於裝設在壓力部件5的容置部件11,且在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5相對於離合器部件4旋轉時,沿著長度方向的外周側面8c維持抵接容置部件11的內周壁面11b,可以在產生旋轉抵抗力時,透過容置部件11的內周壁面11b防止離合器彈簧8的傾倒與扭曲的同時,更加確實的施加必要的旋轉抵抗力。
還有,依據上述第三實施例,離合器彈簧8貫通並組裝於形成在壓力部件5的輪轂部4d時,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或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壓力部件5相對於離合器部件4旋轉時,沿著長度方向的外周側面8c維持抵接輪轂部4dc的外周面,可以在產生旋轉抵抗力時,透過輪轂部4d的外周面防止離合器彈簧8的傾倒與扭曲的同時,更加確實的施加必要的旋轉抵抗力。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例,但並不限制本發明,例如將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或彈簧座12的表面,即離合器彈簧8的一端8a或另一端8b中的至少一個所 滑動的滑動面較佳地是經硬化處理而構成。該硬化處理較佳地為滲碳處理。如此,將管制部件10的表面10a或彈簧座12的表面,即離合器彈簧8的一端8a或另一端8b中的至少一個所滑動的滑動面經硬化處理而構成的話,能夠減少管制部件10或彈簧座12的滑動面因為反覆滑動而造成的磨損,並且能夠防止因磨損而出現的動作不順暢。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皆有形成壓接輔助用凸輪及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但可以例如部形成壓接輔助用凸輪,僅形成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也適用於本發明。此時,本發明的動力傳遞裝置可適用於自動二輪車、自動車、三輪或四輪越野車,或是泛用機等各種多版離合器型的動力傳遞裝置。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藉由壓接輔助用凸輪及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使壓力部件向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時,離合器彈簧側面維持在長度方向上並且其一端或另一端能夠在管制部件或構成該離合器彈簧的座面的彈簧座的表面上滑動並產生旋轉抵抗力的動力傳遞裝置,可以適用於外觀形狀不同或是附加有其他功能的裝置。
1:齒輪(輸入部件)
2:離合器外殼(輸入部件)
2a:花鍵嵌合部
3:軸部(輸出部件)
4:離合器部件
4c:花鍵嵌合部
4d:輪轂部
5:壓力部件
5c:凹部
5d:內周壁面
6:驅動側離合器板
7:被動側離合器板
8:離合器彈簧
8a:一端
8b:另一端
9:推桿
10:管制部件
10a:表面
10b:內側面
R:鉚釘
B:螺栓
N:滾針軸承
S:阻尼器

Claims (5)

  1. 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包含:一離合器外殼,設置有與一輸入部件共同旋轉的複數個驅動側離合器板;一離合器部件,與一輸出部件連結,並設置有與該離合器外殼的該驅動側離合器板交互形成的複數個被動側離合器板;一壓力部件,設置於該離合器部件,且在該離合器部件的軸方向能夠移動,該壓力部件在相對於該離合器部件進行軸方向的移動時,能夠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壓接力;一管制部件,設置於該離合器部件,能管制該壓力部件從該離合器部件遠離的一預定距離;一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的一端抵接組裝於該管制部件的表面,相對於該壓力部件對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在壓接方向上給予推抵力;一壓接輔助用凸輪或一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該壓接輔助用凸輪在輸入至該輸入部件的旋轉力能傳遞至該輸出部件的狀況下,透過使該壓力部件及該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接近而能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的壓接力增加,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在該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該輸入部件的旋轉數時,透過使該壓力部件及該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分開而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之間的壓接力解放; 該動力傳遞裝置透過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而能使輸入至該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傳遞至該輸出部件或將其阻斷;其中,該離合器彈簧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該壓力部件的一凹部,且藉由該壓接輔助用凸輪或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該壓力部件相對於該離合器部件旋轉時,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該凹部的內周壁面,且該離合器彈簧的該一端在該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而能產生旋轉抵抗力,該壓接輔助用凸輪或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的尺寸,係設定為比該凹部的開口直徑尺寸減去該離合器彈簧的外周側面的直徑的值更大。
  2. 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包含:一離合器外殼,設置有與一輸入部件共同旋轉的複數個驅動側離合器板;一離合器部件,與一輸出部件連結,並設置有與該離合器外殼的該驅動側離合器板交互形成的複數個被動側離合器板;一壓力部件,設置於該離合器部件,且在該離合器部件的軸方向能夠移動,該壓力部件在相對於該離合器部件進行軸方向的移動時,能夠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壓接力;一管制部件,設置於該離合器部件,能管制該壓力部件從該離合器部件遠離的一預定距離; 一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的一端抵接組裝於該管制部件的表面,相對於該壓力部件對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在壓接方向上給予推抵力;一壓接輔助用凸輪或一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該壓接輔助用凸輪在輸入至該輸入部件的旋轉力能傳遞至該輸出部件的狀況下,透過使該壓力部件及該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接近而能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的壓接力增加,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在該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該輸入部件的旋轉數時,透過使該壓力部件及該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分開而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之間的壓接力解放;該動力傳遞裝置透過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而能使輸入至該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傳遞至該輸出部件或將其阻斷;其中該離合器彈簧容置並組裝於形成在該壓力部件的一容置部件,且在藉由該壓接輔助用凸輪或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該壓力部件相對於該離合器部件旋轉時,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該容置部件的內周壁面並且該一端能夠在該管制部件的表面上滑動而產生旋轉抵抗力,該壓接輔助用凸輪或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的尺寸,係設定為比該容置部件的開口直徑尺寸減去該離合器彈簧的外周側面的直徑的值更大。
  3. 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包含: 一離合器外殼,設置有與一輸入部件共同旋轉的複數個驅動側離合器板;一離合器部件,與一輸出部件連結,並設置有與該離合器外殼的該驅動側離合器板交互形成的複數個被動側離合器板;一壓力部件,設置於該離合器部件,且在該離合器部件的軸方向能夠移動,該壓力部件在相對於該離合器部件進行軸方向的移動時,能夠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壓接力;一管制部件,設置於該離合器部件,能管制該壓力部件從該離合器部件遠離的一預定距離;一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的一端抵接組裝於該管制部件的表面,相對於該壓力部件對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在壓接方向上給予推抵力;一壓接輔助用凸輪或一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該壓接輔助用凸輪在輸入至該輸入部件的旋轉力能傳遞至該輸出部件的狀況下,透過使該壓力部件及該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接近而能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的壓接力增加,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在該輸出部件的旋轉數超過該輸入部件的旋轉數時,透過使該壓力部件及該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而分開而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之間的壓接力解放;該動力傳遞裝置透過使該驅動側離合器板與該被動側離合器板壓接或解放其壓接力而能使輸入至該輸入部件的旋轉力傳遞至該輸出部件或將其阻斷; 其中該離合器彈簧貫通並組裝於形成在該離合器部件的一輪瑴部時,藉由該壓接輔助用凸輪或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而使該壓力部件相對於該離合器部件旋轉時,維持長度方向上的外周側面抵接於該輪瑴部的外周面並且另一端能夠在構成該離合器彈簧的座面的一彈簧座的表面上滑動而產生旋轉抵抗力,該壓接輔助用凸輪或該後扭力限制器用凸輪的凸輪面的間隙的尺寸,係設定為比該離合器彈簧的內周側面的直徑減去該輪瑴部的直徑的值更大。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管制部件係由至少對該離合器彈簧的該一端所滑動的滑動面做硬化處理而構成。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彈簧座係由至少對該離合器彈簧的該另一端所滑動的滑動面做硬化處理而構成。
TW107123874A 2017-07-27 2018-07-10 動力傳遞裝置 TWI769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5838A JP6894792B2 (ja) 2017-07-27 2017-07-27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7-145838 2017-07-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246A TW201923246A (zh) 2019-06-16
TWI769277B true TWI769277B (zh) 2022-07-01

Family

ID=65040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874A TWI769277B (zh) 2017-07-27 2018-07-10 動力傳遞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1328B2 (zh)
EP (1) EP3660348B9 (zh)
JP (1) JP6894792B2 (zh)
CN (1) CN110998120B (zh)
BR (1) BR112020001756A2 (zh)
TW (1) TWI769277B (zh)
WO (1) WO20190221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700031815A1 (it) * 2017-03-22 2018-09-22 Adler Spa Frizione, in particolare frizione per motocicli, e relativo metodo di montaggio
JP7255009B1 (ja) 2022-07-06 2023-04-10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7196356B1 (ja) * 2022-09-06 2022-12-26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7203271B1 (ja) 2022-09-13 2023-01-12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並びにプレッシャプレ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282969B1 (ja) 2022-09-13 2023-05-29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EP4339474A1 (en) 2022-09-13 2024-03-20 Kabushiki Kaisha F.C.C. Clutch device, motorcy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essure plate
EP4339473A1 (en) 2022-09-13 2024-03-20 Kabushiki Kaisha F.C.C.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JP7252405B1 (ja) 2022-09-28 2023-04-04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4229A (zh) * 2011-11-17 2014-05-21 株式会社F.C.C. 离合器装置
CN104011416A (zh) * 2011-12-28 2014-08-27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715944A (zh) * 2014-08-12 2017-05-24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8311B2 (ja) * 1991-03-20 2002-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板クラッチ
JPH0979285A (ja) * 1995-09-12 1997-03-25 Exedy Corp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02145085A (ja) * 2000-11-13 2002-05-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344396B2 (ja) * 2007-09-12 2009-10-14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JP4452301B2 (ja) * 2007-09-12 2010-04-21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JP5198188B2 (ja) * 2008-08-29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湿式多板クラッチのオイル通路
JP5502507B2 (ja) * 2010-01-27 2014-05-28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DE112013002771T5 (de) * 2012-06-04 2015-04-30 Kabushiki Kaisha F.C.C. Leistungs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JP6501354B2 (ja) * 2015-05-12 2019-04-1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車両用動力伝達システム
JP6649067B2 (ja) * 2015-12-04 2020-02-19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JP7217588B2 (ja) * 2018-01-11 2023-02-03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JP6903020B2 (ja) * 2018-01-11 2021-07-14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4229A (zh) * 2011-11-17 2014-05-21 株式会社F.C.C. 离合器装置
CN104011416A (zh) * 2011-12-28 2014-08-27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715944A (zh) * 2014-08-12 2017-05-24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0348A4 (en) 2021-03-10
JP2019027483A (ja) 2019-02-21
JP6894792B2 (ja) 2021-06-30
WO2019022190A1 (ja) 2019-01-31
US11391328B2 (en) 2022-07-19
CN110998120A (zh) 2020-04-10
BR112020001756A2 (pt) 2020-07-21
TW201923246A (zh) 2019-06-16
US20200158194A1 (en) 2020-05-21
EP3660348A1 (en) 2020-06-03
CN110998120B (zh) 2021-10-08
EP3660348B1 (en) 2023-04-19
EP3660348B9 (en) 2023-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9277B (zh) 動力傳遞裝置
JP599543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045451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445230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4527055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532599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60314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434439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906302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9139044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50244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961427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422346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436417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TWI790322B (zh) 動力傳送裝置
JP200720538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07032283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039192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5324345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286000A (ja) 動力伝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