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098B - 自行車用鏈輪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鏈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098B
TWI765098B TW107134539A TW107134539A TWI765098B TW I765098 B TWI765098 B TW I765098B TW 107134539 A TW107134539 A TW 107134539A TW 107134539 A TW107134539 A TW 107134539A TW I765098 B TWI765098 B TW I7650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tooth
driving surface
bicycl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2574A (zh
Inventor
福永康文
福森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2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09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中在鏈輪間移行,且能夠減少變速動作之衝擊之自行車用鏈輪。自行車用鏈輪具備基體13、第1鏈輪齒15及變速開始齒17。第1鏈輪齒15具有: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之驅動面21,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非驅動面23,及將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連結之齒頂部25。非驅動面23係於周向上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朝向第1表面13a延伸。齒頂部25係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間沿第1方向D1延伸。非驅動面23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起沿與第1方向D1不同之第2方向D2延伸。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鏈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用鏈輪。
先前之自行車用鏈輪分別設置於曲軸組裝體及後輪。於曲軸組裝體之鏈輪及後輪之鏈輪嚙合並架設有鏈條。於曲軸組裝體之鏈輪及後輪之鏈輪之各者,設置有於變速動作時在沿軸向鄰接之鏈輪間使鏈條開始移動之變速開始齒。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3778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先前之自行車用鏈輪中,設置有如上所述之變速開始齒。然而,於變速動作時,有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沿軸向鄰接之鏈輪間移行之虞。於是,有變速動作中產生衝擊之虞。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移行,且能夠減少變速動作之衝擊的自行車用鏈輪。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根據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具備基體、至少1個第1鏈輪齒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基體具有:旋轉中心軸心,第1表面,及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之軸向上與第1表面為相反側之第2表面。至少1個第1鏈輪齒係自基體朝關於旋轉中心軸心之徑向外側延伸。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係自基體朝徑向外側延伸,且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
此處,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具有: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非驅動面,及將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連結之齒頂部。非驅動面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之周向上,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朝向第1表面延伸。齒頂部係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間沿第1方向延伸。非驅動面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起沿於上述軸向上相對於第1方向傾斜之第2方向延伸。
於本自行車用鏈輪中,如上所述,第1鏈輪齒具有驅動面、非驅動面及齒頂部。齒頂部係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間沿第1方向延伸。非驅動面係於周向上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朝向第1表面延伸。又,非驅動面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起沿與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延伸。
藉由該構成,於變速動作時,藉由沿與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延伸之非驅動面限制鏈條卡合於第1鏈輪齒。因此,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藉此,能夠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具體而言,於鏈條自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朝自行車用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時,藉由朝向第1表面延伸之非驅動面防止鏈條最先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
(2)根據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於基體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第1表面朝向自行車之中心面。
藉由該構成,於鏈條自小鏈輪朝大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時,藉由朝向位於自行車之中心面側之第1表面延伸之非驅動面限制鏈條與第1鏈輪齒之卡合。即,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移行,藉此,能夠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3)根據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或上述第2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至少1個第1鏈輪齒包含複數個第1鏈輪齒。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複數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4)根據本發明之第4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3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非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隆起部,且至少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隆起部之間朝向第1表面延伸。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更有效率地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5)若為本發明之第5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則於上述第4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非驅動面隆起部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
藉由該構成,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藉此,能夠更有效率地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6)根據本發明之第6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5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非驅動面隆起部係位於徑向上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1 mm以上之位置。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更有效率地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7)根據本發明之第7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4態樣至上述第6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齒頂部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上坡變速開始齒及下坡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減少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上述上坡變速開始齒係使鏈條自小鏈輪朝大鏈輪開始移行,上述下坡變速開始齒係使鏈條自大鏈輪朝小鏈輪開始移行。
具體而言,於鏈條自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朝自行車用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時,藉由朝向第1表面延伸之非驅動面,防止鏈條最先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
進而,於鏈條從自行車用鏈輪朝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時,藉由在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之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的齒頂部,防止鏈條最先從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脫離。
(8)根據本發明之第8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7態樣中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齒頂部之至少大部分係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軸向上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藉由該構成,能夠確實地減少鏈條自大鏈輪向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具體而言,於鏈條從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向自行車用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時,藉由朝向第1表面延伸之非驅動面,防止鏈條最先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
進而,於鏈條從自行車用鏈輪向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時,藉由在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之軸向上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之齒頂部之至少大部分,防止鏈條最先從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脫離。
(9)根據本發明之第9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4態樣至上述第6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非驅動面隆起部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位於第1表面側。齒頂部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至少局部地位於第2表面側。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更確實地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10)根據本發明之第10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9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非驅動面隆起部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位於第1表面側。齒頂部之大部分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位於第2表面側。
藉由該構成,能夠確實地減少鏈條自大鏈輪向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11)根據本發明之第11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0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於軸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接近第2表面之位置。
藉由該構成,能夠確實地減少鏈條自大鏈輪向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12)根據本發明之第12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1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於軸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隆起部接近第2表面之位置。
藉由該構成,能夠確實地減少鏈條自小鏈輪向大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之衝擊、及鏈條自大鏈輪向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13)根據本發明之第13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2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進而具備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至少1個第1鏈輪齒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配置於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內。
藉由該構成,能夠利用變速促進區域內之變速開始齒,使鏈條於鏈輪間移行,故而能夠確實地進行變速動作,且確實地減少變速動作之衝擊。
(14)根據本發明之第14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3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至少1個第1鏈輪齒於驅動旋轉方向之下游側與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鄰接。
藉由該構成,能夠確實地減少鏈條自小鏈輪向大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15)根據本發明之第15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4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具有自第2表面朝向第1表面而形成之凹部。
藉由該構成,能夠確實地減少鏈條自小鏈輪向大鏈輪移行之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16)根據本發明之第16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5態樣中之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包含複數個變速開始齒。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藉由複數個變速開始齒而迅速且確實地進行變速,並且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17)根據本發明之第17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3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包含複數個變速促進區域。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藉由複數個變速促進區域而迅速且確實地進行變速,並且降低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18)根據本發明之第18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7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齒數之合計為16以上。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更確實地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19)根據本發明之第19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8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基體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具有卡合於自行車用輪轂之自行車用輪轂卡合部。
藉由該構成,能夠減少自行車用後鏈輪之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20)根據本發明之第20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9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進而具備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不同之至少1個第2鏈輪齒。至少1個第1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大於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至少1個第2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中之至少一者。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更確實地減少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21)本發明之第21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組裝體具備: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20態樣中任一項之至少一個自行車用鏈輪;及鏈輪支持構件,其供安裝至少一個自行車用鏈輪。
藉由該構成,能夠達成自行車用鏈輪組裝體之輕量化。
(22)於本發明之第22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組裝體中,鏈輪支持構件具有卡合於自行車用輪轂之自行車用輪轂卡合部。
藉由該構成,能夠減少自行車用後鏈輪之變速動作時之衝擊。
(23)根據本發明之第23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具備基體、至少1個第1鏈輪齒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基體具有:旋轉中心軸心,第1表面,及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之軸向上與第1表面為相反側之第2表面。至少1個第1鏈輪齒係自基體朝關於旋轉中心軸心之徑向外側延伸。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係自基體朝徑向外側延伸,且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
此處,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具有: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非驅動面,及將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連結之齒頂部。
非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隆起部,且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之周向上,至少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隆起部之間朝向第1表面延伸。非驅動面隆起部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齒頂部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於本自行車用鏈輪中,如上所述,第1鏈輪齒具有驅動面、非驅動面及齒頂部。非驅動面係於周向上至少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隆起部之間朝向第1表面延伸。非驅動面隆起部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齒頂部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藉由該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上坡變速開始齒及下坡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且減少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上述上坡變速開始齒係使鏈條自小鏈輪向大鏈輪開始移行,上述下坡變速開始齒係使鏈條自大鏈輪向小鏈輪開始移行。
具體而言,於鏈條從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向自行車用鏈輪移行之上坡變速動作時,藉由朝向第1表面延伸之非驅動面,防止鏈條最先卡合於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
進而,於鏈條從自行車用鏈輪向與自行車用鏈輪鄰接之小鏈輪移行之下坡變速動作時,藉由在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之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之齒頂部,防止鏈條最先從自行車用鏈輪之第1鏈輪齒脫離。
藉此,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
(24)根據本發明之第24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23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齒頂部之至少大部分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軸向上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藉由該構成,能夠更確實地減少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25)根據本發明之第25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23態樣或上述第24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進而具備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之至少1個第2鏈輪齒。至少1個第1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大於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至少1個第2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中之至少一者。
如此藉由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又,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減少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26)根據本發明之第26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1態樣至上述第19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齒頂部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間沿第1方向延伸。非驅動面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起沿與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延伸。
(27)根據本發明之第27態樣之自行車用鏈輪,於上述第23態樣至上述第26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鏈輪中,於基體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第1表面朝向上述自行車之中心面。
藉由該構成,能夠於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之兩者中,確實地於變速開始齒開始變速動作,且能夠減少變速動作之衝擊。
如此藉由構成,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開始移行。又,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減少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之衝擊。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自行車用鏈輪中,能夠防止鏈條於與變速開始齒不同之鏈輪齒在鏈輪間移行,且減少變速動作之衝擊。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自行車1具有前鏈輪組裝體4及後鏈輪組裝體5。前鏈輪組裝體4、後鏈輪組裝體5、及鏈條2構成驅動部。鏈條2架設於前鏈輪組裝體4及後鏈輪組裝體5。
來自前鏈輪組裝體4之驅動力經由鏈條2而傳遞至後鏈輪組裝體5。如圖3所示,後鏈輪組裝體5能夠一體旋轉地安裝在相對於車架3能夠旋轉的後輪轂6。詳細而言,後鏈輪組裝體5經由固定機構例如鎖定螺帽11而能夠一體旋轉地安裝於後輪轂6。
如圖3所示,後鏈輪組裝體5具備:至少一個後鏈輪SP1~SP12(自行車用鏈輪之一例);及鏈輪支持構件8,其供安裝至少一個後鏈輪SP1~SP12。
此處,後鏈輪組裝體5具有複數個後鏈輪SP1~SP12(自行車用鏈輪之一例)及鏈輪支持構件8。後鏈輪組裝體5進而具有複數個間隔件7。
複數個後鏈輪SP1~SP12之各者係於軸向上相互地排列地配置。複數個間隔件7配置於複數個後鏈輪SP1~SP12中之於軸向上鄰接之2個後鏈輪之間,且界定鄰接之後鏈輪間之軸向距離。
如圖3及圖4所示,鏈輪支持構件8具有支持後鏈輪SP5~SP12之複數個(例如6個)臂部8a。於各臂部8a固定有後鏈輪SP5~SP12。詳細而言,於各臂部8a,經由間隔件7而固定有後鏈輪SP5~SP12。
如圖3及圖4所示,鏈輪支持構件8具有卡合於自行車用輪轂之輪轂卡合部8b。此處,輪轂卡合部8b能夠一體旋轉地卡合於後輪轂6。例如,輪轂卡合部8b實質上形成為筒狀。於輪轂卡合部8b之內周部配置有後輪轂6。輪轂卡合部8b係藉由例如花鍵卡合而卡合於後輪轂6。
以下,使用作為複數個後鏈輪SP1~SP12中之一個之後鏈輪SP10,對本發明之構成進行說明。
於圖4~圖6中,表示作為能夠應用於本發明之鏈輪之一例之後鏈輪SP10。如圖5及圖6所示,後鏈輪SP10具備基體13、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較佳為,後鏈輪SP10進而具備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不同之至少1個第2鏈輪齒19。後鏈輪SP10進而具備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S(SA、SB)。後鏈輪SP10之齒數之合計為16以上。於圖4~圖6所示之後鏈輪SP10中,齒數之合計為例如39個,但能夠應用於本發明之鏈輪之齒數並不限定於此。
(基體) 基體13係經由鏈輪支持構件8而安裝於後輪轂6。如圖5及圖6所示,基體13實質上形成為圓環板狀。基體13具有:旋轉中心軸心X;第1表面13a;及第2表面13b,其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與第1表面13a為相反側。基體13具有固定於鏈輪支持構件8之安裝部13c。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後鏈輪組裝體5之旋轉中心軸心X及後輪轂6(未圖示)之旋轉中心軸心X為同芯。
此處,後鏈輪SP10係經由鏈輪支持構件8之輪轂卡合部8b(參照圖3)而安裝於後輪轂6,因此該實施形態係後鏈輪SP10間接地具有輪轂卡合部8b之例。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於基體13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第1表面13a為接近自行車之中心面BCP之側之面。第2表面13b為相較於第1表面13a,距自行車之中心面BCP較遠之側之面。於基體13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第1表面13a朝向自行車之中心面BCP。第2表面13b係於基體13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與直徑小於後鏈輪SP10之後鏈輪SP9對向。
如圖4所示,安裝部13c固定於鏈輪支持構件8。此處,複數個(例如6個)安裝部13c之各者固定於鏈輪支持構件8例如各臂部8a。此處,各安裝部13c能夠一體旋轉地固定於各臂部8a。詳細而言,各安裝部13c係經由間隔件7而能夠一體旋轉地固定於各臂部8a。
各安裝部13c設置於基體13之內周部。各安裝部13c較佳為自基體13朝徑向內側突出。各安裝部13c係於周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
再者,如圖9所示,後鏈輪SP1~SP4之基體、例如後鏈輪SP4之基體113直接具有卡合於後輪轂6之輪轂卡合部113a。此處,輪轂卡合部113a與後輪轂6能夠一體旋轉地卡合(參照圖3)。
輪轂卡合部113a設置於環狀基體113之內周部。如圖3所示,於輪轂卡合部113a之內周部配置有後輪轂6。輪轂卡合部113a係藉由例如花鍵卡合而直接卡合於後輪轂6。因此,於本發明之後鏈輪中,後鏈輪之基體可直接或間接地具有卡合於自行車用輪轂之自行車用輪轂卡合部。
(第1鏈輪齒) 如圖5及圖6所示,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較佳為配置於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S內。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係自基體13朝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徑向外側延伸。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較佳為於驅動旋轉方向R之下游側與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鄰接。
如圖7及圖8所示,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CW大於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至少1個第2鏈輪齒19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中之至少一者。
較佳為,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CW大於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且大於至少1個第2鏈輪齒19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
如圖7所示,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CW係以自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觀察時,於鏈條2之連桿板與鏈輪齒卡合之區域ER(圖7之斜線之區域)中所測定之第1鏈輪齒15之周向寬度之大致中央值來定義。
如圖7及圖8所示,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具有:驅動面21,其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非驅動面23,其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及齒頂部25,其將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連結。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進而具有自第2表面13b朝向第1表面13a而形成之凹部27。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5及圖6所示,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包含複數個(例如3個)第1鏈輪齒15。各第1鏈輪齒15設置於基體13之外周部。各第1鏈輪齒15係自基體13朝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徑向外側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鏈輪齒15係於驅動旋轉方向R之下游側與變速開始齒17鄰接。
然而,根據本發明,第1鏈輪齒15亦可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與變速開始齒17相隔。於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鏈輪齒15配置於變速促進區域S內、例如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內。
再者,關於變速促進區域S之構成將於下文敍述。然而,第1鏈輪齒15亦可配置於變速促進區域S外。除變速開始齒17以外之全部齒亦可為第1鏈輪齒15。
各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CW大於各變速開始齒17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各第2鏈輪齒19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中之至少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CW大於各變速開始齒17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各第2鏈輪齒19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
各第1鏈輪齒15具有上述驅動面21、非驅動面23及齒頂部25。於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鏈輪齒15具有凹部27。然而,於第1鏈輪齒15配置於其他部位之情形時,第1鏈輪齒15亦可不具有凹部27。齒頂部25可將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直線地連結。或者,齒頂部25亦可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間具有曲率。
(驅動面) 驅動面21係藉由鏈條所驅動之面。具體而言,驅動面21係供鏈滾子(chain roller)抵接且將驅動力傳遞至後鏈輪SP10之面。於該狀態下,若鏈滾子推壓驅動面21,則後鏈輪SP10於驅動旋轉方向R上繞旋轉中心軸心X旋轉。
如圖7及圖8所示,驅動面21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驅動面21係以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基體13之間延伸之方式配置。詳細而言,驅動面21係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基體13之間,以鏈滾子能夠抵接之方式彎曲地形成。
如圖7所示,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徑向上,配置於較基體13靠徑向外側。例如,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係配置於驅動面21中徑向最外側。
如圖8所示,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配置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靠驅動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接近第2表面13b之位置。詳細而言,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之第2表面13b側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第2表面側13b側接近第2表面13b之位置。
(非驅動面) 非驅動面23係實質上未藉由鏈條傳遞驅動力之面。如圖7及圖8所示,非驅動面23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非驅動面23較佳為進而包含非驅動面隆起部23b。非驅動面23亦可不包含非驅動面隆起部23b。
如圖7所示,非驅動面23係以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與基體13之間延伸之方式配置。如圖8所示,齒頂部25係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間沿第1方向D1延伸,非驅動面23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起沿上述軸向上相對於第1方向D1傾斜之第2方向D2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方向D1係自徑向外側觀察時與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稍微交叉。第1方向D1亦可與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平行。
詳細而言,如圖8所示,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非驅動面23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朝向第1表面13a延伸。詳細而言,非驅動面23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至少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與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之間朝向第1表面13a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非驅動面23係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朝向配置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靠第1表面13a側之非驅動面隆起部23b延伸。
非驅動面23亦可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朝向第1表面13a直線地延伸。或者,非驅動面23亦可自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朝向第1表面13a具有曲率地延伸。
如圖7及圖8所示,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配置於較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靠驅動旋轉方向R之下游側。如圖7所示,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徑向上,配置於較基體13靠徑向外側。例如,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係配置於非驅動面23中徑向最外側。
如圖8所示,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位於較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接近第1表面13a之位置。詳細而言,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第1表面13a側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位於較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之第1表面13a側接近第1表面13a之位置。
具體而言,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第1表面13a側之面與第1表面13a之第1間隔W1小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之第1表面13a側之面與第1表面13a之第2間隔W2。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間隔W1為0.2 mm,第2間隔W2為0.55 mm。然而,於本發明中,第1間隔W1及第2間隔W2之值並不限定於該等值。
此處,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第1間隔W1大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第2表面13b側之面與第2表面13b之第3間隔W3。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第2間隔W2大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之第2表面13b側之面與第2表面13b之第4間隔W4。第3間隔W3大於第4間隔W4。於本實施形態中,第3間隔W3為0.55 mm,第4間隔W4為0.45 mm。然而,於本發明中,第3間隔W3及第4間隔W4之值並不限定於該等值。
如圖7及圖8所示,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配置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靠驅動旋轉方向R之下游側。如圖7所示,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徑向上,設置於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與基體13之間。於本實施形態中,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靠徑向內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係於徑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靠徑向內側1 mm以上之位置。較佳為,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係於徑向上,位於1 mm以上且3 mm以下之範圍內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靠徑向內側之位置。
如圖8所示,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接近第1表面13a之位置。詳細而言,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之第1表面13a側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位於較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第1表面13a側接近第1表面13a之位置。
具體而言,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之第1表面13a側之面與第1表面13a之第5間隔W5小於第1間隔W1。此處,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第5間隔W5小於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之第2表面13b側之面與第2表面13b之第6間隔W6。第6間隔W6大於第3間隔W3。於本實施形態中,第5間隔W5為0.2 mm,第6間隔W6為1 mm。然而,於本發明中,第5間隔W5及第6間隔W6之值並不限定於該等值。
較佳為,非驅動面隆起部23b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位於第1表面13a側。具體而言,非驅動面隆起部23b之至少一部分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位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與第1表面13a之間。於本實施形態中,非驅動面隆起部23b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位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與第1表面13a之間。
-齒頂部- 如圖8所示,齒頂部25係於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1a與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a之間,沿第1方向D1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齒頂部25係以實質上沿著將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例如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之方式延伸。
如圖8所示,齒頂部25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至少局部地位於第2表面13b側。齒頂部25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於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23b相反之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齒頂部25之至少大部分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位於第2表面13b側。齒頂部25之至少大部分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基體13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P,於軸向上位於與非驅動面隆起部23b相反之側。即,齒頂部25之大部分於自徑向外側觀察時,位於鏈輪中心面P與第2表面13b之間。
此處,於自徑向外側觀察齒頂部25之情形時,將“鏈輪中心面P與第2表面13b之間之齒頂部25之面積”相對於“齒頂部25之總面積”為50%以上之情況表達為“齒頂部25之大部分”。
再者,“鏈輪中心面P與第2表面13b之間之齒頂部25之面積”相對於“齒頂部25之總面積”較佳為70%以上。又,“鏈輪中心面P與第2表面13b之間之齒頂部25之面積”相對於“齒頂部25之總面積”亦可為100%。
-凹部- 於凹部27,於變速動作時,配置有鏈條之內連桿或外連桿。藉此,於變速動作時,能夠將鏈條自第1鏈輪齒15較佳地引導至變速開始齒17。
如圖7及圖8所示,凹部27係於第1鏈輪齒15中設置於第2表面13b側。凹部27係自第2表面13b朝向第1表面13a形成為凹狀。凹部27之底部係自第1鏈輪齒15朝向基體13之第2表面13b延伸。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凹部27設置於第1鏈輪齒15及基體13。
(變速促進區域) 如圖5及圖6所示,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S包含複數個(例如6個)變速促進區域S。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變速促進區域S包含複數個(例如3個)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及複數個(例如3個)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然而,變速促進區域S之總數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
此處,變速促進區域S係為了促進上坡變速動作及下坡變速動作中之至少一個變速動作而意圖性地設計之區域。上坡變速動作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鏈條2自與後鏈輪SP10鄰接之小直徑之後鏈輪SP9向後鏈輪SP10移行之動作。另一方面,下坡變速動作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鏈條2自後鏈輪SP10向與後鏈輪SP10鄰接之小直徑之後鏈輪SP9移行之動作。
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係用以促進鏈條自與後鏈輪SP10鄰接之小直徑之後鏈輪SP9朝向後鏈輪SP10移行之區域。於上坡變速區域中,配置有第1鏈輪齒15、第1變速開始齒17a及第2變速開始齒17b、以及複數個(例如2個)第2鏈輪齒19。
於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中,各鏈輪齒係朝向驅動旋轉方向R而依序排列配置有上游側之第2鏈輪齒19、第2變速開始齒17b、第1變速開始齒17a、第1鏈輪齒15、及下游側之第2鏈輪齒19。
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係用以促進鏈條自後鏈輪SP10朝向與後鏈輪SP10鄰接之小直徑之後鏈輪SP9移行之區域。於下坡變速區域中,配置有第3變速開始齒17c及第4變速開始齒17d、以及複數個(例如3個)第2鏈輪齒19。
於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中,各鏈輪齒係朝向驅動旋轉方向R而依序排列配置有上游側之第2鏈輪齒19、第4變速開始齒17d、第3變速開始齒17c、下游側之2個第2鏈輪齒19。
(變速開始齒) 如圖5及圖6所示,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配置於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S內。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係自基體13朝徑向外側延伸,且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15不同。即,作為自行車用鏈輪之一例之後鏈輪SP10具備自基體13朝徑向外側延伸、且與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之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
此處,於上坡變速動作中,當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鏈條2自與後鏈輪SP10鄰接之小直徑之後鏈輪SP9朝後鏈輪SP10移行時,鏈條2最先卡合於後鏈輪SP10之齒成為變速開始齒17。另一方面,於下坡變速動作中,當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鏈條2自後鏈輪SP10朝與後鏈輪SP10鄰接之小直徑之後鏈輪SP9移行時,鏈條2最先自後鏈輪SP10脫軌之齒成為變速開始齒17。
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17包含複數個(例如12個)變速開始齒17。各變速開始齒17配置於變速促進區域S內、例如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內及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內。各變速開始齒17係自基體13朝徑向外側延伸。各變速開始齒17與第1鏈輪齒15不同。各變速開始齒17與第2鏈輪齒19不同。
如上所述,於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內,配置有第1變速開始齒17a及第2變速開始齒17b。第1變速開始齒17a及第2變速開始齒17b係於上坡變速動作時鏈條最先嚙合之鏈輪齒。
第1變速開始齒17a係於驅動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與第1鏈輪齒15鄰接。於在上坡變速動作時鏈條之內連桿之側面抵接於第1鏈輪齒15(例如凹部27)之情形時,鏈條最先嚙合於第1變速開始齒17a。
第2變速開始齒17b係於驅動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與第1變速開始齒17a鄰接。即,第2變速開始齒17b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與第1變速開始齒17a鄰接。於在上坡變速動作時鏈條之外連桿之側面抵接於第1鏈輪齒15(例如凹部27)之情形時,鏈條不卡合於第1變速開始齒17a,而是最先嚙合於第2變速開始齒17b。
如上所述,於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內配置有第3變速開始齒17c及第4變速開始齒17d。第3變速開始齒17c及第4變速開始齒17d係於下坡變速動作時鏈條最先脫離之鏈輪齒。
於下坡變速動作中,若鄰接於第3變速開始齒17c之下游側之第2鏈輪齒19配置於鏈條之外連桿間,則鏈條自第3變速開始齒17c朝向小直徑之後鏈輪側脫離。
第4變速開始齒17d係於驅動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與第3變速開始齒17c鄰接。即,第4變速開始齒17d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周向上,與第3變速開始齒17c鄰接。
於下坡變速動作中,若鄰接於第3變速開始齒17c之下游側之第2鏈輪齒19配置於鏈條之內連桿間,則鏈條不自第3變速開始齒17c脫離,而是自第4變速開始齒17d朝向小直徑之後鏈輪側脫離。
(第2鏈輪齒) 如圖5及圖6所示,至少1個第2鏈輪齒19包含複數個(例如27個)第2鏈輪齒19。各第2鏈輪齒19與第1鏈輪齒15及變速開始齒17不同。
各第2鏈輪齒19設置於基體13之外周部。各第2鏈輪齒19係自基體13朝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徑向外側延伸。各第2鏈輪齒19亦可配置於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內、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內、及變速促進區域S外。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是,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能夠視需要任意地組合。
(A)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使用1塊後鏈輪SP10說明了本發明之構成,但本發明能夠應用於複數個後鏈輪SP10之各者。
(B)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表示了本發明應用於後鏈輪10之情形時之例,但本發明亦能夠應用於前鏈輪。本發明之前鏈輪亦可具有例如包含螺栓孔等之曲柄臂安裝部。本發明之前鏈輪亦可具有例如包含花鍵等之曲柄臂卡合部或曲軸卡合部以代替曲柄臂安裝部。
進而,本發明之前鏈輪亦可具備於上坡變速動作時促進鏈條卡合於變速開始齒之上坡變速促進突出部。上坡變速促進突出部係於關於旋轉中心軸心X之軸向上突出、且配置於變速開始齒附近。上坡變速促進突出部係以於上坡變速動作時先於變速開始齒與鏈條卡合,而促進鏈條卡合於變速開始齒之方式構成。
(C)本發明不僅能夠應用於包含複數個不同構件之後鏈輪之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而且能夠應用於複數個後鏈輪之一部、或複數個後鏈輪之全部一體地構成之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此處,所謂「一體地構成」包含將單一材料藉由切削加工、鍛造加工、或彎曲加工等而形成者、或利用鉚釘、螺栓、接著劑等將複數個不同構件一體地形成者。
(D)本發明不僅能夠應用於僅包含金屬材料之鏈輪,亦能夠應用於包含齒部為金屬製且基體為非金屬材料製之複合材料之鏈輪。
(E)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後鏈輪SP10具有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及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B,但亦可僅為其中任一者。例如,後鏈輪SP10亦可僅具有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A。
1‧‧‧自行車2‧‧‧鏈條4‧‧‧前鏈輪組裝體5‧‧‧後鏈輪組裝體6‧‧‧後輪轂7‧‧‧間隔件8‧‧‧鏈輪支持構件8a‧‧‧臂部8b‧‧‧輪轂卡合部SP10、SP11‧‧‧後鏈輪11‧‧‧鎖定螺帽13‧‧‧基體13a‧‧‧第1表面13b‧‧‧第2表面13c‧‧‧安裝部15‧‧‧第1鏈輪齒17‧‧‧變速開始齒17a‧‧‧第1變速開始齒17b‧‧‧第2變速開始齒17c‧‧‧第3變速開始齒17d‧‧‧第4變速開始齒19‧‧‧第2鏈輪齒21‧‧‧驅動面21a‧‧‧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非驅動面23a‧‧‧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23b‧‧‧非驅動面隆起部25‧‧‧齒頂部27‧‧‧凹部113‧‧‧基體113a‧‧‧輪轂卡合部BCP‧‧‧自行車之中心面CW‧‧‧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ER‧‧‧區域D1‧‧‧第1方向D2‧‧‧第2方向P‧‧‧鏈輪中心面R‧‧‧驅動旋轉方向S‧‧‧變速促進區域SA‧‧‧上坡變速促進區域SB‧‧‧下坡變速促進區域SP1‧‧‧後鏈輪SP2‧‧‧後鏈輪SP3‧‧‧後鏈輪SP4‧‧‧後鏈輪SP5‧‧‧後鏈輪SP6‧‧‧後鏈輪SP7‧‧‧後鏈輪SP8‧‧‧後鏈輪SP9‧‧‧後鏈輪SP10‧‧‧後鏈輪SP11‧‧‧後鏈輪SP12‧‧‧後鏈輪W1‧‧‧第1間隔W2‧‧‧第2間隔W3‧‧‧第3間隔W4‧‧‧第4間隔W5‧‧‧第5間隔W6‧‧‧第6間隔X‧‧‧旋轉中心軸心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自行車之前視圖。 圖2係自行車之俯視圖。 圖3係後鏈輪組裝體之剖視圖。 圖4係後鏈輪安裝於鏈輪支持構件之情形時之前視圖。 圖5係後鏈輪之前視圖。 圖6係後鏈輪之後視圖。 圖7係將第1鏈輪齒局部地放大所得之前視圖。 圖8係自徑向外側觀察第1鏈輪齒時之局部放大圖。 圖9係另一後鏈輪之前視圖。
13a‧‧‧第1表面
13b‧‧‧第2表面
15‧‧‧第1鏈輪齒
21‧‧‧驅動面
21a‧‧‧驅動面側齒前端部
23‧‧‧非驅動面
23a‧‧‧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
23b‧‧‧非驅動面隆起部
25‧‧‧齒頂部
27‧‧‧凹部
CW‧‧‧第1鏈輪齒15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P‧‧‧鏈輪中心面
R‧‧‧驅動旋轉方向
W1‧‧‧第1間隔
W2‧‧‧第2間隔
W3‧‧‧第3間隔
W4‧‧‧第4間隔
W5‧‧‧第5間隔
W6‧‧‧第6間隔

Claims (27)

  1. 一種自行車用鏈輪,其具備:基體,其具有旋轉中心軸心、第1表面、及於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軸向上與上述第1表面為相反側的第2表面;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其自上述基體朝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徑向外側延伸;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其自上述基體朝徑向外側延伸,且與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且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具有: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非驅動面,及將上述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連結之齒頂部;於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周向上,上述非驅動面係自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朝向上述第1表面延伸,上述齒頂部係於上述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間沿第1方向延伸,上述非驅動面係自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起沿於上述軸向上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傾斜之第2方向延伸,其中於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上述軸向上,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位於上述第1表面側之面與上述第1表面之間形成一第1間隔,上述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位於上述第1表面側之面與上述第1表面之間形成一第2間隔,且其中上述第1間隔小於上述第2間隔。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於上述基體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上述第1表面朝向上述自行車之中心面。
  3.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包含複數個第1鏈輪齒。
  4.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非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隆起部,且至少於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之間朝向上述第1表面延伸。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位於較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
  6. 如請求項5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係於上述徑向上,位於較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1mm以上之位置。
  7.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齒頂部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上述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齒頂部之至少大部分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上述軸向上位於與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9.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位於上述第1表面側,且上述齒頂部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至少局部地位於上述第2表面側。
  10.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位於上述第1表面側,且上述齒頂部之大部分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位於上述第2表面側。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較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接近上述第2表面之位置。
  12.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較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接近上述第2表面之位置。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進而具備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且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及上述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配置於上述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內。
  14.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係於驅動旋轉方向之下游側與上述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鄰接。
  15.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具有自上述第2表面朝向上述第1表面而形成之凹部。
  16.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包含複數個變速開始齒。
  17.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至少1個變速促進區域包含複數個變速促進區域。
  18.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齒數之合計為16以上。
  19.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基體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具有卡合於自行車用輪轂之自行車用輪轂卡合部。
  20. 如請求項1或2之自行車用鏈輪,其進而具備與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不同之至少1個第2鏈輪齒,且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大於上述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上述至少1個第2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中之至少一者。
  21. 一種自行車用鏈輪組裝體,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上述至少一個自行車用鏈輪;及鏈輪支持構件,其供安裝上述至少一個自行車用鏈輪。
  22. 如請求項21之自行車用鏈輪組裝體,其中上述鏈輪支持構件具有卡合於自行車用輪轂之自行車用輪轂卡合部。
  23. 一種自行車用鏈輪,其具備:基體,其具有旋轉中心軸心、第1表面、及於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軸向上與上述第1表面為相反側之第2表面;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其自上述基體朝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徑向外側延伸;及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其自上述基體朝徑向外側延伸,且與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且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具有:包含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非驅動面,及將上述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連結之齒頂部;上述非驅動面包含非驅動面隆起部,且於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周向上,至少於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之間朝向上述第1表面延伸,其中於關於上述旋轉中心軸心之上述軸向上,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位於上述第1表面側之面與上述第1表面之間形成一第1間隔,上述 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位於上述第1表面側之面與上述第1表面之間形成一第2間隔,且其中上述第1間隔小於上述第2間隔,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位於較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靠徑向內側,上述齒頂部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上述軸向上至少局部地位於與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24. 如請求項23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齒頂部之至少大部分於自上述徑向外側觀察時,關於將上述基體二等分之鏈輪中心面,於上述軸向上位於與上述非驅動面隆起部相反之側。
  25. 如請求項23或2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進而具備與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不同之至少1個第2鏈輪齒,且上述至少1個第1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大於上述至少1個變速開始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及上述至少1個第2鏈輪齒之周向鏈條卡合寬度中之至少一者。
  26. 如請求項23或2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上述齒頂部於上述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與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之間沿第1方向延伸,且上述非驅動面自上述非驅動面側齒前端部起沿與上述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延伸。
  27. 如請求項23或24之自行車用鏈輪,其中於上述基體安裝於自行車之狀態下,上述第1表面朝向上述自行車之中心面。
TW107134539A 2017-10-03 2018-09-28 自行車用鏈輪 TWI765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3470A JP2019064505A (ja) 2017-10-03 2017-10-03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JP2017-193470 2017-10-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574A TW201922574A (zh) 2019-06-16
TWI765098B true TWI765098B (zh) 2022-05-21

Family

ID=6572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539A TWI765098B (zh) 2017-10-03 2018-09-28 自行車用鏈輪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8916B2 (zh)
JP (1) JP2019064505A (zh)
CN (1) CN109591951B (zh)
DE (1) DE102018124234A1 (zh)
TW (1) TWI7650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700115411A1 (it) 2017-10-13 2019-04-13 Campagnolo Srl Corpetto per mozzo di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e pacco pignoni atto ad essere montato sul mozzo mediante tale corpetto
IT201700115407A1 (it) * 2017-10-13 2019-04-13 Campagnolo Srl Pacco pignoni e corpetto per il suo montaggio su un mozzo di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JP201917779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リアスプロケット組立体
US11518474B2 (en) 2019-01-24 2022-12-0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5875A (en) * 2002-08-30 2004-04-16 Shimano Kk Top sprocket for a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rear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TW200626420A (en) * 2005-01-08 2006-08-01 Shimano Kk Bicycle sprocket tooth with a shift assist radius greater than a reference tooth radius
US20090069135A1 (en) * 2007-09-12 2009-03-12 Douglas Chiang Sprocket of bicycle with special designed tooth
TW201538389A (zh) * 2014-04-02 2015-10-16 Shimano Kk 自行車後鏈盤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2249A (en) * 1990-02-28 1993-03-09 Shimano, Inc. Multi-stage sprocket assembly for bicycle
US5716297A (en) * 1993-09-13 1998-02-10 Fichtel & Sachs Ag Derailleur arrangement for bicycles
US6045472A (en) * 1997-12-30 2000-04-04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ntegrated up-and downshifting configuration of a multistage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US6139456A (en) * 1999-01-13 2000-10-31 Lii; Jia-Miin Bicycle sprocket
US6340338B1 (en) 2000-09-13 2002-01-22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US8096908B2 (en) * 2004-12-14 2012-01-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with a laterally projecting gear change tooth
US8617015B2 (en) * 2005-09-27 2013-12-31 Wick Werks, LLC Bicycle chain rings
US8092329B2 (en) * 2005-08-31 2012-01-10 Wick Werks, LLC Bicycle chain rings with ramps
US7942771B2 (en) * 2005-12-13 2011-05-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pparatus with a shift inhibiting structure
EP2108579A1 (en) * 2008-04-10 2009-10-14 CAMPAGNOLO S.r.l. Toothed wheel and group of toothed wheels for a bicycle transmission system
US9376165B2 (en) * 2009-10-16 2016-06-28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DE102011013695B4 (de) 2011-03-11 2024-02-01 Sram Deutschland Gmbh Antriebseinheit am Hinterrad eines Fahrrades
TWM442978U (en) * 2012-04-25 2012-12-11 Shimano Kk A bicycle sprocket and a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394987B2 (en) * 2014-02-10 2016-07-19 Wolf Tooth Components, LLC Sprocket
US9463844B2 (en) * 2014-09-01 2016-10-11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334014B2 (en) * 2014-09-01 2016-05-1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DE102015219522A1 (de) * 2014-10-14 2016-04-14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Kettenradanordnung für eine Hinterradnabe
US9919764B2 (en) * 2015-01-15 2018-03-2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DE102015008662A1 (de) * 2015-07-03 2017-01-05 Sram Deutschland Gmbh Einzelkettenrad für eine Fahrradvorderkurbelanordnung
US10549816B2 (en) * 2016-02-26 2020-02-0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JP6753687B2 (ja) 2016-04-22 2020-09-09 千葉窯業株式会社 コンクリート製品およびコンクリート製品の製造方法
US9885409B1 (en) * 2016-09-12 2018-02-0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9915336B1 (en) * 2016-09-14 2018-03-13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457353B2 (en) * 2016-10-07 2019-10-29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507888B2 (en) * 2016-11-10 2019-12-17 Shimano Inc. Bicycle crank assembly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358186B2 (en) * 2016-12-16 2019-07-23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703439B2 (en) * 2017-04-20 2020-07-0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US10577051B2 (en) * 2017-09-15 2020-03-03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5875A (en) * 2002-08-30 2004-04-16 Shimano Kk Top sprocket for a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rear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TW200626420A (en) * 2005-01-08 2006-08-01 Shimano Kk Bicycle sprocket tooth with a shift assist radius greater than a reference tooth radius
US20090069135A1 (en) * 2007-09-12 2009-03-12 Douglas Chiang Sprocket of bicycle with special designed tooth
TW201538389A (zh) * 2014-04-02 2015-10-16 Shimano Kk 自行車後鏈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24234A1 (de) 2019-04-04
US11028916B2 (en) 2021-06-08
CN109591951A (zh) 2019-04-09
TW201922574A (zh) 2019-06-16
CN109591951B (zh) 2020-12-01
JP2019064505A (ja) 2019-04-25
US20190101204A1 (en)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5098B (zh) 自行車用鏈輪
TWI549861B (zh) How many sprocket devices are used for bicycles
CN107640275B (zh) 自行车链轮支撑构件和自行车链轮组件
TWI421425B (zh) 皮帶驅動系統
EP2554468B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105083461A (zh) 自行车链轮
JP5253917B2 (ja) 自転車の伝動システム
US9297452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8177670B2 (en) Bicycle sprocket
CN101712365A (zh) 多级变速链轮组件
TWI717572B (zh) 自行車鏈輪
CN112937752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EP3478561B1 (en) Belt drive system
CN109955997B (zh) 单链轮
US7287632B1 (en) Vehicle clutch basket
CN109421888A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EP1312544A2 (en)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TW202402616A (zh) 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及以支持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之方式構成之鏈輪載體
TW202400466A (zh) 人力驅動車輛之後鏈輪及人力驅動車輛之後鏈輪組裝體
US5832778A (en) Drive system for motorized machines
TW202400465A (zh) 人力驅動車輛用後鏈輪
JP6954860B2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TWI410353B (zh) Bicycle Sprockets (2)
TW202404855A (zh) 後鏈輪
JP2013210009A (ja) 変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