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4855A - 後鏈輪 - Google Patents

後鏈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4855A
TW202404855A TW112120982A TW112120982A TW202404855A TW 202404855 A TW202404855 A TW 202404855A TW 112120982 A TW112120982 A TW 112120982A TW 112120982 A TW112120982 A TW 112120982A TW 202404855 A TW202404855 A TW 2024048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tooth
spline
teeth
rear spro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0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田寬司
小田悠介
植村宏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865,41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767080B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950,10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240067299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4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485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後鏈輪,其包括一鏈輪本體、複數個鏈輪齒、複數個花鍵齒、一最大花鍵距離,及一徑向齒底距離。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各者具有一花鍵頂。該最大花鍵距離係定義為自旋轉中心軸線至該花鍵頂。該徑向齒底距離係定義為自一旋轉中心軸線至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之一者。該最大花鍵距離大於該徑向齒底距離。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各者的該花鍵頂在徑向方向上係自該複數個鏈輪齒之各者的齒廓徑向向內定位。

Description

後鏈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後鏈輪。
一人力車包含經構形以與一鏈條嚙合之一鏈輪總成。鏈輪總成包含複數個鏈輪。鏈輪包含一轉矩傳輸部件,其經構形以與一相鄰鏈輪之另一轉矩傳輸部件嚙合以在鏈輪與相鄰鏈輪之間傳輸轉矩。較佳地在其中鏈輪具有一相對較小外徑之一情況中提高鏈輪之轉矩傳輸部件之強度。
鏈輪包含經構形以促進其中一鏈條在鏈輪之間換檔之一換檔操作之一換檔促進結構。較佳地使換檔操作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後鏈輪經構形以安裝至一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該後鏈輪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以界定一軸向方向、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該後鏈輪包括一鏈輪本體、複數個鏈輪齒、複數個花鍵齒、一最大花鍵距離及一徑向齒底距離。該複數個鏈輪齒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齒界定在該周向方向上彼此隔開之複數個齒底中心點。該複數個鏈輪齒之各者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之對應者延伸至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中之一相鄰齒底中心點之一齒廓。該複數個花鍵齒經構形以將一傳動轉矩傳輸至相鄰於該後鏈輪之一相鄰鏈輪且該後鏈輪與該相鄰鏈輪之間在該軸向方向上無另一鏈輪。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各者具有一花鍵頂。該最大花鍵距離自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至該花鍵頂。該徑向齒底距離自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至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之一者。該最大花鍵距離大於該徑向齒底距離。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各者之該花鍵頂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複數個鏈輪齒之各者之該齒廓徑向向內定位。
就根據第一態樣之後鏈輪而言,由於該最大花鍵距離大於該徑向齒底距離,所以可提高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強度。此外,可藉由鍛造來製造具有該複數個花鍵齒之該後鏈輪。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本體具有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安裝至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安裝狀態中接收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軸之一鏈輪開口。
就根據第二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將該後鏈輪安裝至該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二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輪開口具有小於該後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體之一最外直徑之一最小直徑。
就根據第三態樣之後鏈輪而言,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數可小於10。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一至第三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進一步包括該複數個花鍵齒在該徑向方向上自其徑向向外延伸之一環形基底。
就根據第四態樣之後鏈輪而言,該環形基底使配置該複數個花鍵齒更容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四態樣之後鏈輪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及一軸向向內表面。該軸向向內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軸向向外表面之一反面上。該軸向向內表面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安裝至該人力車之一車輛安裝狀態中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人力車之一軸向中心面。該環形基底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之該軸向向內表面軸向向內延伸。
就根據第五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配置該複數個花鍵齒以與設置於該後鏈輪與該人力車之該軸向中心面之間的該相鄰鏈輪嚙合。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四或第五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本體具有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安裝至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安裝狀態中接收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軸之一鏈輪開口。當在該軸向方向上觀看時,該環形基底經安置以環繞該鏈輪開口。
就根據第六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將該複數個花鍵齒配置至該後鏈輪,其可容易地附接至該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六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花鍵齒在該軸向方向上與該複數個鏈輪齒隔開。
就根據第七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減少傳動鏈條與該複數個花鍵齒之間的干擾,同時提高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一至第七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當在該軸向方向上觀看時,該複數個花鍵齒之至少兩個花鍵齒經安置以與該複數個花鍵齒之一者重疊。
就根據第八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增加該等花鍵齒之總數。因此,可進一步提高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八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大小及形狀之至少一者不同於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其他花鍵齒之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
就根據第九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將該後鏈輪周向定位於相對於該相鄰鏈輪之一預定位置中。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九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具有大於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其他花鍵齒之周向花鍵寬度之各者之一周向定位花鍵寬度。
就根據第十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將該後鏈輪可靠且周向定位於相對於該相鄰鏈輪之該預定位置中。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十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至少一個周向對稱齒。
就根據第十一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減少該至少一個周向對稱齒之不均勻磨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十一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複數個周向對稱齒。
就根據第十二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可靠地減少該至少一個周向對稱齒之不均勻磨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十二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至少一個周向非對稱齒。
就根據第十三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減少該至少一個周向非對稱齒與該相鄰鏈輪之一換檔促進結構之間的干擾。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十三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花鍵齒之一總花鍵齒數在自15至18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十四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將具有一必要且足夠數目之該複數個花鍵齒配置於該後鏈輪之該齒廓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十四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等於或小於10。
就根據第十五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提供具有必要且足夠強度之該複數個花鍵齒,同時該後鏈輪具有一相對較小外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第十五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係9。
就根據第十六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提供具有必要且足夠強度之該複數個花鍵齒,同時該後鏈輪具有一相對較小外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一種後鏈輪經構形以安裝至一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該後鏈輪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以界定一軸向方向、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該後鏈輪包括一鏈輪本體、複數個鏈輪齒及複數個花鍵齒。該複數個鏈輪齒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齒界定在該周向方向上彼此隔開之複數個齒底中心點。該複數個花鍵齒經構形以將傳動轉矩傳輸至相鄰於該後鏈輪之一相鄰鏈輪且該後鏈輪與該相鄰鏈輪之間在該軸向方向上無另一鏈輪。該複數個花鍵齒經安置以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偏移。
就根據第十七態樣之後鏈輪而言,由於該複數個花鍵齒經安置以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偏移,所以可增大該複數個花鍵齒之至少一者之一大小。因此,可提高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強度。此外,可藉由鍛造來製造具有該複數個花鍵齒之該後鏈輪。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花鍵齒之一總花鍵齒數在自15至18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十八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將具有一必要且足夠數目之該複數個花鍵齒配置於該後鏈輪之齒廓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第十七或第十八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等於或小於10。
就根據第十九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提供具有必要且足夠強度之該複數個花鍵齒,同時該後鏈輪具有一相對較小外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十九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係9。
就根據第二十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提供具有必要且足夠強度之該複數個花鍵齒,同時該後鏈輪具有一相對較小外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一態樣,一種後鏈輪經構形以安裝至一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該後鏈輪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以界定一軸向方向、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該後鏈輪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及一軸向向內表面。該軸向向內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軸向向外表面之一反面上。該軸向向內表面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安裝至該人力車之一車輛安裝狀態中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人力車之一軸向中心面。該後鏈輪包括一鏈輪本體及複數個鏈輪齒。該複數個鏈輪齒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一第一升檔促進齒、一第二升檔促進齒、一第三升檔促進齒及一升檔起始齒。該第一升檔促進齒、該第二升檔促進齒及該第三升檔促進齒經構形以促進其中一傳動鏈條自一相鄰較大鏈輪朝向該後鏈輪換檔之一升檔操作。該升檔起始齒經構形以在該升檔操作期間首先與該傳動鏈條嚙合。該第一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一凹槽,其設置至該第一升檔促進齒之該軸向向內表面以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軸向向內表面朝向該軸向向外表面凹陷。該第二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二凹槽,其設置至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之該軸向向內表面以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軸向向內表面朝向該軸向向外表面凹陷。該第二升檔促進齒相對於該後鏈輪之一傳動旋轉方向在該第一升檔促進齒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該第一升檔促進齒且該第一升檔促進齒與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之間在該周向方向上無另一齒。該第三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三凹槽,其設置至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之該軸向向內表面以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軸向向內表面朝向該軸向向外表面凹陷。該第三升檔促進齒相對於該後鏈輪之該傳動旋轉方向在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且該第二升檔促進齒與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之間在該周向方向上無另一齒。該升檔起始齒相對於該後鏈輪之該傳動旋轉方向在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且該第三升檔促進齒與該升檔起始齒之間在該周向方向上無另一齒。
就根據第二十一態樣之後鏈輪而言,該第一凹槽、該第二凹槽及該第三凹槽允許該傳動鏈條在該升檔操作期間朝向該後鏈輪平滑移動。該第一凹槽、該第二凹槽及該第三凹槽使該升檔起始齒在該升檔操作期間與該傳動鏈條更平滑嚙合。因此,例如,可在其中該等鏈輪齒之一總數與該相鄰較大鏈輪之鏈輪齒之一總數之間的一差等於或小於2之一情況中使該升檔操作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二態樣,根據第二十一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等於或小於10。
就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使各具有一相對較小直徑之兩個相鄰鏈輪之間的該升檔操作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三態樣,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係9。
就根據第二十三態樣之後鏈輪而言,可使各具有一相對較小直徑之兩個相鄰鏈輪之間的該升檔操作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一齒頂、一第一傳動面及在該周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傳動面對置之一第一非傳動面。該第一凹槽到達該第一齒頂、該第一傳動面及該第一非傳動面之各者。
就根據第二十四態樣之後鏈輪而言,例如,可在其中該等鏈輪齒之該總數與該相鄰較大鏈輪之鏈輪齒之該總數之間的該差等於或小於2之一情況中可靠地使該升檔操作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五態樣,根據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二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二齒頂、一第二傳動面及在該周向方向上與該第二傳動面對置之一第二非傳動面。該第二凹槽到達該第二齒頂、該第二傳動面及該第二非傳動面之各者。
就根據第二十五態樣之後鏈輪而言,例如,可在其中該等鏈輪齒之該總數與該相鄰較大鏈輪之鏈輪齒之該總數之間的該差等於或小於2之一情況中可靠地使該升檔操作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六態樣,根據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五態樣中任一者之後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三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三齒頂、一第三傳動面及在該周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傳動面對置之一第三非傳動面。該第三凹槽到達該第三齒頂及該第三非傳動面之各者且未到達該第三傳動面。
就根據第二十六態樣之後鏈輪而言,例如,可在其中該等鏈輪齒之該總數與該相鄰較大鏈輪之鏈輪齒之該總數之間的該差等於或小於2之一情況中使該升檔操作平滑,同時提供具有必要且足夠強度之該第三升檔促進齒。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係2022年8月3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7/899,549號的一部分接續申請案。此申請案之全文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現將參考附圖描述實施例,其中相同元件符號在各種圖式中標示對應或相同元件。
如圖1中所見,一人力車2包含一車身4及一傳動系6。傳動系6包含一後鏈輪總成10及一後輪轂總成12。後輪轂總成12固定至車身4。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安裝至人力車2之後輪轂總成12。後鏈輪總成10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A1以界定一軸向方向D1、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D2 (例如,參閱圖4)。後鏈輪總成10由後輪轂總成1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車身4可旋轉地支撐。人力車2具有一軸向中心面CP。軸向中心面CP界定於人力車2之車身4之一橫向中心位置中。軸向中心面CP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
傳動系6包含一曲柄總成6A、一前鏈輪6B及一傳動鏈條C。曲柄總成6A可旋轉地安裝至車身4。前鏈輪6B固定至曲柄總成6A。傳動鏈條C與前鏈輪6B及後鏈輪總成10嚙合以將踩踏力自前鏈輪6B傳輸至後鏈輪總成10。在本實施例中,前鏈輪6B包含一單一鏈輪。然而,前鏈輪6B可包含複數個鏈輪。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性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術語係指基於一使用者(例如一騎乘者)面向一手把或一轉向裝置處於人力車2中之使用者之標準位置中(例如在一鞍座或一車座上)所判定之方向。因此,用於描述後鏈輪總成10、後輪轂總成12及/或其他組件之此等術語應相對於在一水平面上以一直立騎乘位置使用之配備有後鏈輪總成10、後輪轂總成12或其他組件之人力車2來解譯。
在本申請案中,一人力車包含各種自行車,諸如一山地自行車、一公路自行車、一城市自行車、一載貨自行車、一手搖自行車及一臥式自行車。此外,人力車包含一電動自行車(E-bike)。電動自行車包含經構形以藉由一電動馬達輔助一車輛推進之一電動輔助自行車。然而,人力車之車輪之一總數不限於2。例如,人力車包含具有一個車輪或三個或更多個車輪之一車輛。明確而言,人力車不包含僅使用一內燃機作為原動力之一車輛。一般而言,一輕型公路車輛(其包含無需一公路之一駕駛執照之一車輛)被認為是人力車。
如圖2中所見,後鏈輪總成10包含複數個後鏈輪SP。複數個後鏈輪SP經構形以與傳動鏈條C嚙合。複數個後鏈輪SP包含後鏈輪SP1至SP11。後鏈輪SP1至SP11亦可分別指稱第一至第十一鏈輪SP1至SP11。複數個後鏈輪SP之總數不限於11。
後輪轂總成12包含一輪轂軸14、一輪轂本體16及一鏈輪支撐體18。輪轂軸14經構形以固定至人力車2之車身4 (例如,參閱圖1)。輪轂本體16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14上。鏈輪支撐體18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14上。
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鏈輪支撐體18包含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與鏈輪支撐體18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嚙合。
如圖3中所見,後輪轂總成12包含一棘輪結構20。棘輪結構20經構形以允許鏈輪支撐體18相對於輪轂本體16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棘輪結構20經構形以限制鏈輪支撐體18相對於輪轂本體16在另一旋轉方向上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
例如,升檔發生為傳動鏈條C在一升檔方向D41上自一鏈輪換檔至一相鄰較大鏈輪。降檔發生為傳動鏈條在一降檔方向D42上自一鏈輪換檔至一相鄰較小鏈輪。
後鏈輪SP1經構形以安裝至人力車2之後輪轂總成12。第二鏈輪SP2經構形以安裝至人力車2之後輪轂總成12。第二鏈輪SP2相鄰於後鏈輪SP1且後鏈輪SP1與SP2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二鏈輪SP2亦可指稱一相鄰鏈輪SP2或一相鄰較大鏈輪SP2。
後鏈輪SP1具有一第一鏈輪外徑DM1。第二鏈輪SP2具有大於第一鏈輪外徑DM1之一第二鏈輪外徑DM2。第二鏈輪SP2相鄰於後鏈輪SP1且後鏈輪SP1與第二鏈輪SP2之間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1上無另一鏈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鏈輪外徑DM1係第一至第十一鏈輪SP1至SP11之外徑中之最小者。因此,後鏈輪SP1係後鏈輪總成10中之一最小鏈輪。後鏈輪SP1亦可指稱一高速檔鏈輪SP1。
第三鏈輪SP3具有大於第二鏈輪外徑DM2之一第三鏈輪外徑DM3。第三鏈輪SP3相鄰於第二鏈輪SP2且第二鏈輪SP2與第三鏈輪SP3之間在軸向方向D1上無另一鏈輪。
後鏈輪總成10包含一鏈輪托架22。後鏈輪SP5至SP11安裝於鏈輪托架22上。在本實施例中,後鏈輪SP5至SP11藉由諸如鉚釘之緊固件24固定至鏈輪托架22。然而,固定至鏈輪托架22之鏈輪之一總數不限於圖3中所繪示之實施例。鏈輪托架22經構形以與鏈輪支撐體18之一定位面18C接觸。然而,鏈輪托架22之結構不限於圖3中所繪示之結構。根據需要及/或期望,鏈輪托架22可自後鏈輪總成10省略。在此等實施例中,所有鏈輪直接與鏈輪支撐體18嚙合。
如圖4中所見,後鏈輪SP1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以界定軸向方向D1、徑向方向及周向方向D2。後鏈輪SP1包括一鏈輪本體S11及複數個鏈輪齒S12。鏈輪本體S11具有一鏈輪開口S13。鏈輪開口S13具有一最小直徑DM11。複數個鏈輪齒S12在徑向方向上自鏈輪本體S1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12界定第一鏈輪外徑DM1。鏈輪本體S11亦可指稱一第一鏈輪本體S11。鏈輪齒S12亦可指稱一第一鏈輪齒S12。鏈輪開口S13亦可指稱一第一鏈輪開口S13。最小直徑DM11亦可指稱一第一最小直徑DM11。
複數個鏈輪齒S12具有為鏈輪齒S12之一總數之一總鏈輪齒數。複數個鏈齒S12之總鏈齒數等於或小於10。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齒S12之總鏈輪齒數係9。然而,複數個鏈輪齒S12之總鏈輪齒數不限於上述總數及上述範圍。
如圖5中所見,鏈輪開口S13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一輪轂安裝狀態中接收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軸14。最小直徑DM11小於後輪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之一最外直徑DM6。
後鏈輪SP1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S14及一軸向向內表面S15。軸向向內表面S15在軸向方向D1上係設置於軸向向外表面S14之一反面上。軸向向內表面S15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經安裝至人力車2之一車輛安裝狀態中於軸向方向D1上面向人力車2的軸向中心面CP。軸向向外表面S14亦可指稱一第一軸向向外表面S14。軸向向內表面S15亦可指稱一第一軸向向內表面S15。
如圖6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12界定在周向方向D2上彼此隔開的複數個齒底中心點S12A。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各者具有在周向方向D2上自複數個齒底中心點S12A之對應者延伸至複數個齒底中心點S12A中之一相鄰齒底中心點之一齒廓OL。複數個齒底中心點S12A界定一齒根圓S12B。在圖6中,齒廓OL係用一粗鏈雙虛線指示。
後鏈輪SP1包括複數個花鍵齒S16。複數個花鍵齒S16經構形以將傳動轉矩傳輸至相鄰於後鏈輪SP1之相鄰鏈輪SP2 (例如,參閱圖5)且後鏈輪SP1與相鄰鏈輪SP2之間在軸向方向D1上無另一鏈輪。
複數個花鍵齒S16具有為花鍵齒S16之一總數之一總花鍵齒數。複數個花鍵齒S16之總花鍵齒數在自15至18之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花鍵齒S16之總花鍵齒數係16。然而,複數個花鍵齒S16之總花鍵齒數不限於上述總數及上述範圍。
後鏈輪SP1進一步包括複數個花鍵齒S16在徑向方向上自其徑向向外延伸之一環形基底S17。當在軸向方向D1上觀看時,環形基底S17經安置以環繞鏈輪開口S13。
如圖6中所見,當在軸向方向D1上觀看時,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至少兩個花鍵齒經安置以與複數個鏈輪齒S12之一者重疊。複數個花鍵齒S16經安置以在周向方向D2上自複數個齒底中心點S12A偏移。
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至少一個第一花鍵齒S16B及至少一個第二花鍵齒S16C。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至少兩個第一花鍵齒S16B及至少兩個第二花鍵齒S16C。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在本實施例中,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之一總數係7。然而,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的總數不限於7。
在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之對中,第二花鍵齒S16C在周向方向D2上相鄰於第一花鍵齒S16B且第一花鍵齒S16B與第二花鍵齒S16C之間在周向方向D2上無另一花鍵齒。當在軸向方向D1上觀看時,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經安置以與複數個鏈輪齒S12之一者重疊。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當在軸向方向D1上觀看時,花鍵齒S16之三個或更多個花鍵齒可經安置以與複數個鏈輪齒S12之一者重疊。
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S16D及/或S16E。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S16D及/或S16E之大小及形狀之至少一者不同於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其他花鍵齒。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定位花鍵齒S16D及S16E。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複數個花鍵齒S16可包含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
定位花鍵齒S16D在周向方向D2上設置於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之一者與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之另一者之間。定位花鍵齒S16E在周向方向D2上設置於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之一者與至少兩對第一花鍵齒S16B及第二花鍵齒S16C之另一者之間。當在軸向方向D1上觀看時,定位花鍵齒S16D經安置以與複數個鏈輪齒S12之一者重疊。當在軸向方向D1上觀看時,定位花鍵齒S16E經安置以與複數個鏈輪齒S12之一者重疊。
如圖7及圖8中所見,第一花鍵齒S16B具有在周向方向D2上界定之一周向花鍵寬度W1。第二花鍵齒S16C具有在周向方向D2上界定之一周向花鍵寬度W2。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S16D及/或S16E具有一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或W4。定位花鍵齒S16D具有一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定位花鍵齒S16E具有一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
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大於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其他花鍵齒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之各者。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大於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其他花鍵齒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之各者。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S16D及/或S16E具有大於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其他花鍵齒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之各者之一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或W4。在本實施例中,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彼此相等。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不同於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大於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W4之各者可等於或小於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之至少一者。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可等於或小於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周向花鍵寬度W2可不同於周向花鍵寬度W1。
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在自1.5 mm至3.0 mm之範圍內。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在1.5 mm至3.0 mm之範圍內。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在3.0 mm至6.0 mm之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等於2.03 mm。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等於2.42 mm。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等於4.12 mm。然而,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4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花鍵齒S16B、S16C、S16D及S16E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及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W4之一總和大於或等於11.0 mm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花鍵齒S16B、S16C、S16D及S16E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及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W4之總和小於或等於15.0 mm以增加花鍵齒16之總數。因此,花鍵齒S16B、S16C、S16D及S16E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及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W4之總和可在自11.0 mm至15.0 mm之範圍內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且增加花鍵齒16之總數。在本實施例中,花鍵齒S16B、S16C、S16D及S16E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及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W4之總和係13.92 mm。然而,花鍵齒S16B、S16C、S16D及S16E之周向花鍵寬度W1及W2及周向定位花鍵寬度W3及W4之總和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如圖7及圖8中所見,第一花鍵齒S16B之至少一者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第一花鍵齒S16B之另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非對稱形狀。第二花鍵齒S16C之至少一者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第二花鍵齒S16C之另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定位花鍵齒S16D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非對稱形狀。定位花鍵齒S16E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花鍵齒S16B之各者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六個第二花鍵齒S16C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一個第二花鍵齒S16C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非對稱形狀。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花鍵齒S16B之至少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非對稱形狀。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二花鍵齒S16C之至少兩者可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非對稱形狀。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定位花鍵齒S16D可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對稱形狀。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定位花鍵齒S16E可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周向非對稱形狀。
如圖7及圖8中所見,具有一周向對稱形狀之第一花鍵齒S16B亦可指稱一周向對稱齒S16B。具有一周向對稱形狀之第二花鍵齒S16C亦可指稱一周向對稱齒S16C。具有一周向非對稱形狀之第二花鍵齒S16C亦可指稱一周向非對稱齒S16C。具有一周向非對稱形狀之定位花鍵齒S16D亦可指稱一周向非對稱齒S16D。具有一周向對稱形狀之定位花鍵齒S16E亦可指稱一周向對稱齒S16E。
即,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至少一個周向對稱齒S16B、S16C、S16D及/或S16E。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複數個周向對稱齒S16B、S16C及S16E。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至少一個周向非對稱齒S16B、S16C、S16D及/或S16E。複數個花鍵齒S16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複數個周向非對稱齒S16C及S16D。
如圖7及圖8中所見,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各者具有一花鍵頂S16A。花鍵頂S16A包含花鍵齒S16之一徑向外端。因此,花鍵頂S16A亦可指稱一徑向外端S16A。第一花鍵齒S16B、第二花鍵齒S16C、第三花鍵齒S16C及定位花鍵齒S16E之各者包含花鍵頂S16A。
一最大花鍵距離DS1自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至花鍵頂S16A。一徑向齒底距離DS2自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至複數個齒底中心點S12A之一者。徑向齒底距離DS2對應於後鏈輪SP1之齒根圓S12B之一半徑。
最大花鍵距離DS1大於徑向齒底距離DS2。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各者之花鍵頂S16A在徑向方向上自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各者之齒廓OL徑向向內定位。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各者之花鍵頂S16A自後鏈輪SP1之齒根圓S12B徑向向外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花鍵齒S16B之最大花鍵距離DS1、第二花鍵齒S16C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定位花鍵齒S16D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及定位花鍵齒S16E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彼此相等。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花鍵齒S16B之最大花鍵距離DS1、第二花鍵齒S16C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定位花鍵齒S16D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及定位花鍵齒S16E之最大花鍵距離DS1之至少一者可不同於第一花鍵齒S16B之最大花鍵距離DS1、第二花鍵齒S16C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定位花鍵齒S16D之最大花鍵距離DS1及定位花鍵齒S16E之最大花鍵距離DS1之另一者。
如圖7中所見,第一花鍵齒S16B包含一傳動花鍵表面S16B1及一非傳動花鍵表面S16B2。傳動花鍵表面S16B1面向傳動旋轉方向D5。傳動花鍵表面S16B1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傳輸至相鄰鏈輪SP2。非傳動花鍵表面S16B2在周向方向D2上與傳動花鍵表面S16B1對置。傳動花鍵表面S16B1亦可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直接傳輸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
第二花鍵齒S16C包含一傳動花鍵表面S16C1及一非傳動花鍵表面S16C2。傳動花鍵表面S16C1面向傳動旋轉方向D5。傳動花鍵表面S16C1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傳輸至相鄰鏈輪SP2。非傳動花鍵表面S16C2在周向方向D2上與傳動花鍵表面S16C1對置。傳動花鍵表面S16C1亦可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直接傳輸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
定位花鍵齒S16E包含一傳動花鍵表面S16E1及一非傳動花鍵表面S16E2。傳動花鍵表面S16E1面向傳動旋轉方向D5。傳動花鍵表面S16E1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傳輸至相鄰鏈輪SP2。非傳動花鍵表面S16E2在周向方向D2上與傳動花鍵表面S16E1對置。傳動花鍵表面S16E1亦可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直接傳輸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
如圖8中所見,定位花鍵齒S16D包含一傳動花鍵表面S16D1及一非傳動花鍵表面S16D2。傳動花鍵表面S16D1面向傳動旋轉方向D5。傳動花鍵表面S16D1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傳輸至相鄰鏈輪SP2。非傳動花鍵表面S16D2在周向方向D2上與傳動花鍵表面S16D1對置。傳動花鍵表面S16D1亦可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轉矩自後鏈輪SP1直接傳輸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
如圖9中所見,第一花鍵齒S16B之傳動花鍵表面S16B1具有一軸向長度L1及一徑向長度H1。軸向長度L1在軸向方向D1上界定。徑向長度H1在後鏈輪SP1之徑向方向上界定。軸向長度L1在自0.7 mm至1.1 mm之範圍內。徑向長度H1在自0.27 mm至0.4 mm之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軸向長度L1等於0.87 mm。徑向長度H1等於0.34 mm。然而,軸向長度L1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徑向長度H1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第二花鍵齒S16C之傳動花鍵表面S16C1具有一軸向長度L2及一徑向長度H2。軸向長度L2在軸向方向D1上界定。徑向長度H2在後鏈輪SP1之徑向方向上界定。軸向長度L2在自0.7 mm至1.1 mm之範圍內。徑向長度H2在自0.27 mm至0.4 mm之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軸向長度L2等於0.87 mm。徑向長度H2等於0.34 mm。然而,軸向長度L2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徑向長度H2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定位花鍵齒S16E之傳動花鍵表面S16E1具有一軸向長度L4及一徑向長度H4。軸向長度L4在軸向方向D1上界定。徑向長度H4在後鏈輪SP1之徑向方向上界定。軸向長度在自0.7 mm至1.1 mm之範圍內。徑向長度H4在自0.27 mm至0.4 mm之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軸向長度L4等於0.87 mm。徑向長度H4等於0.34 mm。然而,軸向長度L4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徑向長度H4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如圖10中所見,定位花鍵齒S16D之傳動花鍵表面S16D1具有一軸向長度L3及一徑向長度H3。軸向長度L3在軸向方向D1上界定。徑向長度H3在後鏈輪SP1之徑向方向上界定。軸向長度L3在自0.7 mm至1.1 mm之範圍內。徑向長度H3在自0.27 mm至0.4 mm之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軸向長度L3等於0.87 mm。徑向長度H3等於0.34 mm。然而,軸向長度L3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徑向長度H3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軸向長度L1、L2、L3及L4之總和大於11.0 mm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軸向長度L1、L2、L3及L4之總和較佳地大於13.0 mm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軸向長度L1、L2、L3及L4之總和可在自11.0 mm至16.0 mm之範圍內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且節省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軸向空間。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軸向長度L1、L2、L3及L4之總和係13.92 mm。然而,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軸向長度L1、L2、L3及L4之總和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徑向長度H1、H2、H3及H4之一總和大於4.0 mm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徑向長度H1、H2、H3及H4之總和較佳地大於5.0 mm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徑向長度H1、H2、H3及H4之總和可在自4.0 mm至7.0 mm之範圍內以達成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足夠強度且節省複數個花鍵齒S16之徑向空間。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徑向長度H1、H2、H3及H4之總和係5.44 mm。然而,複數個花鍵齒S16中傳動花鍵表面S16B1、S16C1、S16D1及S16E1之徑向長度H1、H2、H3及H4之總和不限於上述大小及範圍。
如圖11至圖14中所見,環形基底S17在軸向方向D1上自鏈輪本體S11之軸向向內表面S15軸向向內延伸。複數個花鍵齒S16在軸向方向D1上與複數個鏈輪齒S12隔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複數個花鍵齒S16之至少一個花鍵齒可直接耦合至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對應者。
如圖11中所見,第一花鍵齒S16B自環形基底S17徑向向外延伸。第一花鍵齒S16B在軸向方向D1上與複數個鏈輪齒S12隔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花鍵齒S16B可直接耦合至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對應者。
如圖12中所見,第二花鍵齒S16C自環形基底S17徑向向外延伸。第二花鍵齒S16C在軸向方向D1上與複數個鏈輪齒S12隔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二花鍵齒S16C可直接耦合至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對應者。
如圖13中所見,定位花鍵齒S16D自環形基底S17徑向向外延伸。定位花鍵齒S16D在軸向方向D1上與複數個鏈輪齒S12隔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三花鍵齒S16D可直接耦合至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對應者。
如圖14中所見,定位花鍵齒S16E自環形基底S17徑向向外延伸。定位花鍵齒S16E在軸向方向D1上與複數個鏈輪齒S12隔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定位花鍵齒S16E可直接耦合至複數個鏈輪齒S12之對應者。
如圖15中所見,相鄰鏈輪SP2包含一第二鏈輪本體S21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22。第二鏈輪本體S21具有一第二鏈輪開口S23。第二鏈輪開口S23具有一第二最小直徑DM21。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22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徑向方向上自第二鏈輪本體S2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22界定第二鏈輪外徑DM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鏈輪齒S22之一總數係11。然而,第二鏈輪齒S22之總數不限於11。
如圖5中所見,第二鏈輪開口S23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接收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軸14。第二最小直徑DM21小於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之最外直徑DM6。
後鏈輪SP1進一步具有一第二軸向向外表面S24及一第二軸向向內表面S25。第二軸向向內表面S25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軸向向外表面S24之一反面上。第二軸向向內表面S25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人力車2之車輛安裝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1上面向人力車2之軸向中心面CP。
如圖15中所見,相鄰鏈輪SP2包含複數個花鍵凹槽S26。複數個花鍵凹槽S26設置於第二軸向向外表面S24上。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包含至少一個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至少一個第二花鍵凹槽S26C。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包含至少兩個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至少兩個第二花鍵凹槽S26C。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包含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在本實施例中,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一總數係7。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包含定位花鍵凹槽S26D及S26E。然而,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總數不限於7。
在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對中,第二花鍵凹槽S26C在周向方向D2上相鄰於第一花鍵凹槽S26B且第一花鍵凹槽S26B與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間在周向方向D2上無另一花鍵凹槽。
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包含至少一個定位花鍵凹槽S26D及/或S26E。至少一個定位花鍵凹槽S26D及/或S26E之大小及形狀之至少一者不同於複數個花鍵凹槽S26之其他花鍵凹槽。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包含定位花鍵凹槽S26D及S26E。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可包含至少一個定位花鍵凹槽。
定位花鍵凹槽S26D在周向方向D2上設置於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一者與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另一者之間。定位花鍵凹槽S26E在周向方向D2上設置於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一者與至少兩對第一花鍵凹槽S26B及第二花鍵凹槽S26C之另一者之間。
如圖16中所見,複數個花鍵齒S16與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嚙合以在後鏈輪SP1與相鄰鏈輪SP2之間傳輸傳動轉矩。花鍵齒S16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花鍵凹槽S26中。第一花鍵齒S16B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第一花鍵凹槽S26B中。第二花鍵齒S16C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第二花鍵凹槽S26C中。定位花鍵齒S16D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定位花鍵凹槽S26D中。定位花鍵齒S16E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定位花鍵凹槽S26E中。
如圖5中所見,後鏈輪總成10包含一鎖定裝置26。鎖定裝置26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將後鏈輪總成10固定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鎖定裝置26經構形以將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鎖定裝置26經構形以附接至鏈輪支撐體18以在軸向方向上將鏈輪托架22及第一至第四鏈輪SP1至SP4保持於鎖定裝置26與鏈輪支撐體18之定位面18C (例如,參閱圖3)之間。
鎖定裝置26包含一軸向內端26A及一軸向外端26B。鎖定裝置26在軸向方向D1上延伸於軸向內端26A與軸向外端26B之間。軸向外端26B在軸向方向D1上與軸向內端26A對置。鎖定裝置26包含一第一鎖定構件28及一第二鎖定構件30。第一鎖定構件28包含軸向內端26A。第二鎖定構件30包含軸向外端26B。
第一鎖定構件28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與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可拆卸地嚙合。第二鎖定構件30經構形以與第一鎖定構件28可拆卸地嚙合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1上鄰接後鏈輪SP1。
第一鎖定構件28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與鏈輪支撐體18之軸向端18B可拆卸且可再附接地嚙合。第一鎖定構件28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第二鏈輪開口S23中。第二鎖定構件30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至少部分設置於第一鏈輪開口S13及第二鏈輪開口S23中。
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可拆卸地」或「可拆卸且可再附接地」涵蓋其中一元件可在無實質損壞之情況下重複自另一元件拆卸及附接至另一元件之一構形。
如圖5中所見,第一鎖定構件28包含一第一軸向端28A及一第二軸向端28B。第二軸向端28B在軸向方向D1上與第一軸向端28A對置。第一軸向端28A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可拆卸地附接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第一軸向端28A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可拆卸且可再附接地附接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
第一軸向端28A具有第一螺紋28D。第二軸向端28B具有第二螺紋28E。軸向內端26A具有第一螺紋28D。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螺紋28D包含外螺紋。第二螺紋28E包含內螺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螺紋28D可包含內螺紋。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二螺紋28E可包含外螺紋。
第一螺紋28D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總成10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與設置至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之螺紋18D螺紋嚙合。在本實施例中,螺紋18D包含內螺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螺紋18D可包含外螺紋。
第一鎖定構件28包含一第一表面28C。第一表面28C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向外面向徑向方向。第一表面28C相鄰於第一螺紋28D。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一螺紋28D在徑向方向上自第一表面28C徑向向外延伸。第一表面28C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一螺紋28D延伸。第二螺紋28E設置於第一表面28C之徑向內。
如圖5中所見,第二鎖定構件30包含一第三軸向端30A及一第四軸向端30B。第四軸向端30B在軸向方向D1上與第三軸向端30A對置。第三軸向端30A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一組裝狀態中附接至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二軸向端28B。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軸向端30A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二軸向端28B。
第三軸向端30A具有第三螺紋30D。第三螺紋30D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與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二螺紋28E螺紋嚙合。第四軸向端30B具有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即,軸向外端26B具有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螺紋30D包含外螺紋。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三螺紋30D可包含內螺紋。此外,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軸向端30A可依一壓配合方式藉由花鍵嚙合附接至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二軸向端28B。
第二鎖定構件30包含一第二表面30C。第二表面30C徑向向外面向徑向方向。第二表面30C相鄰於第三螺紋30D。第二表面30C在軸向方向D1上相鄰於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第二表面30C安置於第三螺紋30D與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間。第二表面30C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三螺紋30D延伸。第二表面30C在軸向方向D1上自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延伸。第二鎖定構件30之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在徑向方向上自第二表面30C徑向向外延伸。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第一表面28C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二表面30C徑向向外安置。
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總成10安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輪轂安裝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1上鄰接第一鏈輪SP1。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具有一凸緣形狀。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具有一環形形狀。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可包含複數個徑向突起。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可具有除凸緣形狀及環形形狀之外的形狀。根據需要及/及期望,一中間構件(諸如一墊圈)可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與後鏈輪SP1之間。
如圖5中所見,第一鎖定構件28具有自第一表面28C徑向向內安置之一軸向接觸表面28F。軸向接觸表面28F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接觸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軸向端30A。軸向接觸表面28F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接觸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軸向端30A。軸向接觸表面28F經構形以在其中第一鎖定構件28、第二鎖定構件30及複數個後鏈輪SP之至少兩個鏈輪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接觸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軸向端30A。軸向接觸表面28F經構形以在其中第一鎖定構件28、第二鎖定構件30及後鏈輪SP1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接觸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軸向端30A。
如圖5中所見,鎖定裝置26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在軸向方向上將後鏈輪SP1配置於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一螺紋28D與第二鎖定構件30之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間。後鏈輪SP1經構形以在輪轂安裝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1上安置於第二鎖定構件30之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與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體18之間。第一鎖定構件28及第二鎖定構件30經構形以在其中第一鎖定構件28、第二鎖定構件30及後鏈輪SP1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1上將後鏈輪SP1配置於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一螺紋28D與第二鎖定構件30之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間。
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具有一徑向最大突起直徑DM4。第一螺紋28D具有一第一最大螺紋直徑DM5。第一最大螺紋直徑DM5係第一螺紋28D之一外大徑。第一鏈輪開口S13之第一最小直徑DM11小於第一螺紋28D之第一最大螺紋直徑DM5及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徑向最大突起直徑DM4之各者。因此,後鏈輪SP1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螺紋28D與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間而不會自鎖定裝置26脫落。
第二鏈輪開口S23之第二最小直徑DM21小於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徑向最大突起直徑DM4。第二鏈輪開口S23之第二最小直徑DM21大於第一螺紋28D之第一最大螺紋直徑DM5。因此,鎖定裝置26之第一螺紋28D經構形以在其中後鏈輪SP1及鎖定裝置26組裝成一個單元之組裝狀態中插入至相鄰鏈輪SP2之第二鏈輪開口S23中。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二鏈輪開口S23之第二最小直徑DM21可小於或等於第一螺紋28D之第一最大螺紋直徑DM5。在此等實施例中,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在軸向方向上設置於第一螺紋28D與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之間而不會自鎖定裝置26脫落。
如圖17及圖18中所見,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一軸向端28A包含一第一工具嚙合型面28G。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工具嚙合型面28G包含複數個第一工具嚙合凹槽28G1。第一工具嚙合凹槽28G1以恆定間隔周向配置。然而,第一工具嚙合型面28G之結構不限於第一工具嚙合凹槽28G1。
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四軸向端30B包含一第二工具嚙合型面30G。在本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包含第二工具嚙合型面30G。第二工具嚙合型面30G包含複數個第二工具嚙合凹槽30G1。第二工具嚙合凹槽30G1以恆定間隔周向配置。然而,第二工具嚙合型面30G之結構不限於第二工具嚙合凹槽30G1。
第一工具嚙合型面28G經構形以與一第一工具嚙合。第二工具嚙合型面30G經構形以與一第二工具嚙合。在其中第一工具與第一工具嚙合型面28G嚙合且第二工具與第二工具嚙合型面30G嚙合之一狀態中,第一鎖定構件28及第二鎖定構件30使用第一工具及第二工具來彼此相對旋轉。因此,第二鎖定構件30之第三螺紋30D螺合至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二螺紋28E中。
如圖5中所見,相鄰鏈輪SP2包含設置至第二軸向向內表面S25之一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經構形以依一轉矩傳輸方式與設置至第三鏈輪SP3之一轉矩傳輸型面及鏈輪支撐體18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之至少一者嚙合。
在本實施例中,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經構形以依一轉矩傳輸方式與鏈輪支撐體18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嚙合。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可經構形以依一轉矩傳輸方式與設置至鏈輪支撐體18之一轉矩傳輸型面嚙合。
如圖17中所見,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包含複數個轉矩傳輸凹槽S27A。複數個轉矩傳輸凹槽S27A包含複數個轉矩傳輸凹槽S27A1及一定位凹槽S27A2。第三定位凹槽S27A2具有不同於其他複數個轉矩傳輸凹槽S27A1之一形狀及/或大小。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定位凹槽S27A2具有大於轉矩傳輸凹槽S27A1之一周向寬度之一周向寬度。
如圖18中所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包含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1及一外部定位齒18A2。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包含至少兩個外部花鍵齒18A1及一外部定位齒18A2。外部定位齒18A2具有不同於其他至少兩個外部花鍵齒18A1之一形狀及/或大小。在本實施例中,外部定位齒18A2具有大於外部花鍵齒18A1之一周向寬度之一周向寬度。
如圖17及圖18中所見,鏈輪支撐體18之外部花鍵齒18A經構形以依一轉矩傳輸方式分別與相鄰鏈輪SP2之轉矩傳輸凹槽S27A嚙合。在本實施例中,鏈輪支撐體18之外部花鍵齒18A1經構形以分別與相鄰鏈輪SP2之轉矩傳輸凹槽S27A1嚙合。鏈輪支撐體18之外部定位齒18A2經構形以與相鄰鏈輪SP2之第三定位凹槽S27A2嚙合。由於外部定位齒18A2之周向寬度大於轉矩傳輸凹槽S27A1之周向寬度,所以外部定位齒18A2經構形以不與轉矩傳輸凹槽S27A1嚙合。因此,外部定位齒18A2及第三定位凹槽S27A2界定鏈輪支撐體18相對於相鄰鏈輪SP2之一單一周向位置。
下文將參考圖3、圖5及圖19至圖21描述其中將後鏈輪總成10組裝至後輪轂總成12之組裝程序。
如圖3中所見,在相鄰鏈輪SP2及鎖定裝置總成50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之前,第三至第十一鏈輪SP3至SP11及鏈輪托架22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在第三至第十一鏈輪SP3至SP11及鏈輪托架22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之後,相鄰鏈輪SP2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
如圖19中所見,例如,由使用者使相鄰鏈輪SP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旋轉,使得相鄰鏈輪SP2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定位於一預定周向位置中。
在其中相鄰鏈輪SP2定位於預定周向位置中之一狀態中,相鄰鏈輪SP2之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與鏈輪支撐體18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18A嚙合。明確而言,在其中相鄰鏈輪SP2定位於預定周向位置中之狀態中,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之轉矩傳輸凹槽S27A1 (例如,參閱圖17)與鏈輪支撐體18之外部花鍵齒18A1 (例如,參閱圖18)嚙合。在其中相鄰鏈輪SP2定位於預定周向位置中之狀態中,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S27之第三定位凹槽S27A2 (例如,參閱圖17)與鏈輪支撐體18之外部定位齒18A2 (例如,參閱圖18)嚙合。因此,相鄰鏈輪SP2在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之預定周向位置中與鏈輪支撐體18嚙合。
如圖20中所見,在相鄰鏈輪SP2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之後,鎖定裝置總成50安裝至鏈輪支撐體18。例如,由使用者使後鏈輪SP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及相鄰鏈輪SP2旋轉,使得後鏈輪SP1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及相鄰鏈輪SP2定位於一預定周向位置中。在其中後鏈輪SP1定位於預定周向位置中之狀態中,後鏈輪SP1之複數個花鍵齒S16與相鄰鏈輪SP2之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嚙合。在其中後鏈輪SP1定位於預定周向位置中之狀態中,第一花鍵齒S16B、第二花鍵齒S16C、定位花鍵齒S16D及定位花鍵齒S16E與第一花鍵凹槽S26B、第二花鍵凹槽S26C、定位花鍵凹槽S26D及定位花鍵凹槽S26E嚙合。
如圖21中所見,在後鏈輪SP1之複數個花鍵齒S16與相鄰鏈輪SP2之複數個花鍵凹槽S26嚙合之後,由使用者使鎖定裝置26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旋轉。當由使用者使鎖定裝置26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旋轉時,第一鎖定構件28之第一螺紋28D係螺合至鏈輪支撐體18之螺紋18D中。
第一螺紋28D及螺紋18D將鎖定裝置26之旋轉轉換為鎖定裝置26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在軸向方向D1上之一軸向移動。因此,當第一螺紋28D被螺合至鏈輪支撐體18之螺紋18D中時,鎖定裝置26在一第一軸向方向D11上相對於鏈輪支撐體18移動。當第一螺紋28D被螺合至鏈輪支撐體18之螺紋18D中時,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相對於後鏈輪SP1自第一端位置P21朝向第二端位置P22移動。
如圖5中所見,後鏈輪SP1及相鄰鏈輪SP2在軸向方向D1上係保持於第二鎖定構件30之至少一個徑向突起30F與鏈輪支撐體18之間。因此,後鏈輪組成10被組裝至後輪轂總成12。
如圖6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12包含一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一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一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及一升檔起始齒S12F。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及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經構形以促進其中使傳動鏈條C自相鄰較大鏈輪SP2朝向後鏈輪SP1換檔之一升檔操作。升檔起始齒S12F經構形以在升檔操作期間首先與傳動鏈條C嚙合。升檔起始齒S12F經構形以在升檔操作期間首先插入至經設置於傳動鏈條C之一對對置鏈板之間的一空間中。明確而言,升檔起始齒S12F經構形以在升檔操作期間首先插入至經設置於傳動鏈條C之一對對置外鏈板之間的一空間中。傳動鏈條C係藉由諸如一變速器之一齒輪變速裝置自相鄰較大鏈輪SP2朝向後鏈輪SP1換檔。
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相對於後鏈輪SP1之一傳動旋轉方向D5在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且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與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之間在周向方向D2上無另一齒。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在傳動旋轉方向D5上係設置於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之上游側上。後鏈輪SP1在踩踏期間於傳動旋轉方向D5上係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
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相對於後鏈輪SP1之傳動旋轉方向D5在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且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與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之間在周向方向D2上無另一齒。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在傳動旋轉方向D5上設置於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之上游側上。
升檔起始齒S12F相對於後鏈輪SP1之傳動旋轉方向D5在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且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與升檔起始齒S12F之間在周向方向D2上無另一齒。升檔起始齒S12F在傳動旋轉方向D5上設置於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之上游側上。
如圖12中所見,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具有一第一凹槽S12C1。第一凹槽S12C1設置至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之軸向向內表面S15以在軸向方向D1上自軸向向內表面S15朝向軸向向外表面S14凹陷。
如圖14中所見,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具有一第二凹槽S12D1。第二凹槽S12D1設置至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之軸向向內表面S15以在軸向方向D1上自軸向向內表面S15朝向軸向向外表面S14凹陷。
如圖22中所見,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具有一第三凹槽S12E1,其設置至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之軸向向內表面S15以在軸向方向D1上自軸向向內表面S15朝向軸向向外表面S14凹陷。
如圖23中所見,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具有一第一齒頂S12C2、一第一傳動面S12C3及一第一非傳動面S12C4。第一非傳動面S12C4在周向方向D2上與第一傳動面S12C3對置。第一齒頂S12C2包含第一升檔促進齒S12C之一徑向外端。因此,第一齒頂S12C2亦可指稱一第一徑向外端S12C1。第一傳動面S12C3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傳動鏈條C之一傳動力。第一傳動面S12C3在傳動旋轉方向D5上設置於第一非傳動面S12C4之一上游側上。
如圖12及圖23中所見,第一凹槽S12C1到達第一齒頂S12C2、第一傳動面S12C3及第一非傳動面S12C4之各者。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凹槽S12C1可經構形以不到達第一齒頂S12C2、第一傳動面S12C3及第一非傳動面S12C4之至少一者。
如圖23中所見,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具有一第二齒頂S12D2、一第二傳動面S12D3及一第二非傳動面S12D4。第二非傳動面S12D4在周向方向D2上與第二傳動面S12D3對置。第二齒頂S12D2包含第二升檔促進齒S12D之一徑向外端。因此,第二齒頂S12D2亦可指稱一第二徑向外端S12D1。第二傳動面S12D3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傳動鏈條C之傳動力。第二傳動面S12D3在傳動旋轉方向D5上設置於第二非傳動面S12D4之一上游側上。
如圖14及圖23中所見,第二凹槽S12D1到達第二齒頂S12D2、第二傳動面S12D3及第二非傳動面S12D4之各者。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二凹槽S12D1可經構形以不到達第二齒頂S12D2、第二傳動面S12D3及第二非傳動面S12D4之至少一者。
如圖24中所見,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具有一第三齒頂S12E2、一第三傳動面S12E3及一第三非傳動面S12E4。第三非傳動面S12E4在周向方向D2上與第三傳動面S12E3對置。第三齒頂S12E2包含第三升檔促進齒S12E之一徑向外端。因此,第三齒頂S12E2亦可指稱一第三徑向外端S12E1。第三傳動面S12E3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傳動鏈條C之一傳動力。第三傳動面S12E3在傳動旋轉方向D5上設置於第三非傳動面S12E4之一上游側上。
如圖22及圖24中所見,第三凹槽S12E1到達第三齒頂S12E2及第三非傳動面S12E4之各者且不到達第三傳動面S12E3。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三凹槽S12E1可經構形以不到達第三齒頂S12E2、第三傳動面S12E3及第三非傳動面S12E4之至少一者。
第一凹槽S12C1、第二凹槽S12D1及第三凹槽S12E1允許傳動鏈條C在升檔操作期間平滑地朝向後鏈輪SP1移動。第一凹槽S12C1、第二凹槽S12D1及第三凹槽S12E1使升檔起始齒S12F在升檔操作期間與傳動鏈條C更平滑嚙合。因此,可使升檔操作平滑。
如圖3中所見,後鏈輪SP1至SP11係彼此分離之構件。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後鏈輪之至少兩者可彼此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具有實質上相同於後鏈輪總成10中之元件之功能之元件及其修改在此將編號相同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及/或繪示。
圖25描繪根據一第一修改方案之一後鏈輪總成210。後鏈輪總成21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後鏈輪總成10之結構之結構。人力車2之後鏈輪總成210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後鏈輪總成10之後鏈輪SP10亦可指稱一第一後鏈輪SP10。後鏈輪總成210包括第一後鏈輪SP10、一第二後鏈輪SP211及一第三後鏈輪SP212。在後鏈輪總成210中,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
如圖26中所見,第二後鏈輪SP211相鄰於第一後鏈輪SP10且第一後鏈輪SP10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間在軸向方向D1上無另一鏈輪。第三後鏈輪SP212相鄰於第二後鏈輪SP211且第二後鏈輪SP211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間在軸向方向D1上無另一鏈輪。第一後鏈輪SP10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分離之一構件。
後鏈輪總成10之後鏈輪SP1至SP9亦可指稱額外後鏈輪SP1至SP9。即,後鏈輪總成210進一步包括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安置於第二後鏈輪SP211相對於第一後鏈輪SP10之一對置側上。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之各者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分離之一構件。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係彼此分離之一構件。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後鏈輪SP10及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之至少兩者可彼此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例如,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由鋁、鈦及鐵之至少一者製成。第一後鏈輪SP10由鋁、鈦及鐵之至少一者製成。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由鋁製成。然而,第一後鏈輪SP10及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9之材料不限於上述實例。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之材料不限於上述實例。
如圖25中所見,後鏈輪總成210包含鏈輪托架22。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之一者具有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及鏈輪托架22之一者之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鏈輪托架22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分離之一構件。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藉由至少一個緊固件24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及鏈輪托架22之一者。緊固件24包含一鉚釘24A。因此,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藉由至少一個鉚釘24A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及鏈輪托架22之一者。
在第一修改方案中,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耦合至鏈輪托架22。鏈輪托架22包含複數個臂22A。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耦合至鏈輪托架22之複數個臂22A之複數個耦合部分225。耦合部分225藉由鉚釘24A耦合至鏈輪托架22之臂22A。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耦合部分225可藉由除鉚釘24A之外的構件耦合至鏈輪托架22之臂22A。耦合部分225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修改方案。鏈輪托架22之臂22A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修改方案。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三後鏈輪SP212可包含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可藉由緊固件24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
如圖27中所見,第一後鏈輪SP10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以界定軸向方向D1、徑向方向及周向方向D2。第一後鏈輪SP10包括一鏈輪本體S101及複數個鏈輪齒S102。複數個鏈輪齒S102在徑向方向上自鏈輪本體S10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鏈輪齒S102界定一鏈輪外徑DM101。第一後鏈輪SP10具有一第一總齒數。第一總齒數係鏈輪齒S102之一總數。
如圖28中所見,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以界定軸向方向D1、徑向方向及周向方向D2。第二後鏈輪SP211包括一鏈輪本體S111及複數個鏈輪齒S112。複數個鏈輪齒S112在徑向方向上自鏈輪本體S11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鏈輪齒S112界定一鏈輪外徑DM111。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一第二總齒數。第二總數係鏈輪齒S112之一總數。第二總齒數大於第一總齒數。鏈輪外徑DM111大於第一後鏈輪SP10之鏈輪外徑DM101 (例如,參閱圖27)。
第三後鏈輪SP212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以界定軸向方向D1、徑向方向及周向方向D2。第三後鏈輪SP212包括一鏈輪本體S121及複數個鏈輪齒S122。複數個鏈輪齒S122在徑向方向上自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鏈輪齒S122界定一鏈輪外徑DM121。第三後鏈輪SP212具有一第三總齒數。第三總數係鏈輪齒S122之一總數。第三總齒數大於第二總齒數。鏈輪外徑DM121大於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外徑DM111。
如圖29中所見,耦合部分225自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徑向向內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耦合部分225與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耦合部分225可為與鏈輪本體S111分離之一構件。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耦合部分225可經設置以自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內延伸。
如圖30中所見,第三後鏈輪SP212包含自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內延伸之至少一個連接部分227。第三後鏈輪SP212包含自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內延伸之複數個連接部分227。連接部分227自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內延伸至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連接部分227連接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
複數個連接部分227包含至少一個第一連接部分227A及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部分227B。在第一修改方案中,複數個連接部分227包含複數個第一連接部分227A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分227B。複數個第一連接部分227A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分227B在周向方向D2上交替配置。
第一連接部分227A自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朝向耦合部分225徑向向內延伸。第二連接部分227B自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朝向耦合部分225徑向向內延伸。第一連接部分227A連接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第二連接部分227B連接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對第一連接部分227A及第二連接部分227B對應於耦合部分225。連接部分227之配置不限於所繪示之修改方案。
如圖31及圖32中所見,連接部分227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連接部分227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如圖31中所見,第一連接部分227A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一連接部分227A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如圖32中所見,第二連接部分227B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二連接部分227B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圖33描繪根據一第二修改方案之一後鏈輪總成310。後鏈輪總成31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後鏈輪總成210之結構之結構。人力車2之後鏈輪總成310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後鏈輪總成310包括第一後鏈輪SP10、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後鏈輪總成310進一步包括一第四後鏈輪SP313。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在上述實施例中,在一後鏈輪總成中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之後鏈輪之一總數係2或3。然而,在一後鏈輪總成中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之後鏈輪之一總數可等於或大於4。較佳地,一後鏈輪總成包括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之複數個後鏈輪及為與形成為一整體單件式構件之複數個後鏈輪分離之一構件之至少一個後鏈輪。
如圖34中所見,第四後鏈輪SP313相鄰於第三後鏈輪SP212且第三後鏈輪SP212與第四後鏈輪SP313之間在軸向方向D1上無另一鏈輪。第一後鏈輪SP10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分離之一構件。
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亦可指稱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即,後鏈輪總成310進一步包括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安置於第二後鏈輪SP211相對於第一後鏈輪SP10之一對置側處。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之各者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分離之一構件。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之各者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分離之一構件。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係彼此分離之一構件。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一後鏈輪SP10及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之至少兩者可彼此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例如,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由鋁、鈦及鐵之至少一者製成。第一後鏈輪SP10由鋁、鈦及鐵之至少一者製成。第二後鏈輪SP2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由鋁製成。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由鋁製成。然而,第一後鏈輪SP10及複數個額外後鏈輪SP1至SP5及SP7至SP9之材料不限於上述實例。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之材料不限於上述實例。
如圖33中所見,後鏈輪總成310包含鏈輪托架22。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之一者具有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及鏈輪托架22之一者之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鏈輪托架22係與第二後鏈輪SP211、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分離之一構件。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藉由至少一個緊固件24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及鏈輪托架22之一者。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藉由至少一個鉚釘24A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及鏈輪托架22之一者。
在第二修改方案中,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耦合至鏈輪托架22。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耦合至鏈輪托架22之複數個臂22A之複數個耦合部分225。耦合部分225藉由鉚釘24A耦合至鏈輪托架22之臂22A。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耦合部分225可藉由除鉚釘24A之外的構件耦合至鏈輪托架22之臂22A。耦合部分225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修改方案。鏈輪托架22之臂22A之總數不限於所繪示之修改方案。根據需要及/或期望,第三後鏈輪SP212及第四後鏈輪SP313之一者可包含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至少一個耦合部分225可藉由緊固件24耦合至第一後鏈輪SP10。
如圖35中所見,第二後鏈輪SP211包括鏈輪本體S111及複數個鏈輪齒S112。第二後鏈輪SP211具有第二總齒數。第二總齒數大於第一後鏈輪SP10之第一總齒數。鏈輪外徑DM111大於第一後鏈輪SP10之鏈輪外徑DM101 (例如,參閱圖27)。
第三後鏈輪SP212包括鏈輪本體S121及複數個鏈輪齒S122。第三後鏈輪SP212具有第三總齒數。第三總齒數大於第二總齒數。鏈輪外徑DM121大於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外徑DM111。
第四後鏈輪SP313包括一鏈輪本體S131及複數個鏈輪齒S132。複數個鏈輪齒S132在徑向方向上自鏈輪本體S131徑向向外延伸。複數個鏈輪齒S132界定一鏈輪外徑DM131。第四後鏈輪SP313具有一第四總齒數。第四總數係鏈輪齒S132之一總數。第四總齒數大於第三總齒數。鏈輪外徑DM131大於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外徑DM121。
如圖36中所見,耦合部分225自第二後鏈輪S211之鏈輪本體S111徑向向內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耦合部分225與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然而,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耦合部分225可為與鏈輪本體S111分離之一構件。根據需要及/或期望,耦合部分225可經設置以自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及/或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徑向向內延伸。
如圖37中所見,第四後鏈輪SP313包含自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內延伸之至少一個連接部分327。第四後鏈輪SP313包含自鏈輪本體S121徑向向內延伸之複數個連接部分327。連接部分327自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徑向向內延伸至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連接部分327連接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及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此外,連接部分327連接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及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即,連接部分327連接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及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
複數個連接部分327包含至少一個第一連接部分327A及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部分327B。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連接部分327包含複數個第一連接部分327A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分327B。複數個第一連接部分327A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分327B在周向方向D2上交替配置。
第一連接部分327A自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朝向耦合部分225徑向向內延伸。第二連接部分327B自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朝向耦合部分225徑向向內延伸。第一連接部分327A連接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及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第二連接部分327B連接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及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對第一連接部分327A及第二連接部分327B對應於耦合部分225。連接部分327之配置不限於所繪示之修改方案。
如圖38及圖39中所見,連接部分327與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連接部分327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連接部分327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如圖38中所見,第一連接部分327A與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一連接部分327A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一連接部分327A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如圖39中所見,第二連接部分327B與第四後鏈輪SP313之鏈輪本體S13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二連接部分327B與第三後鏈輪SP212之鏈輪本體S12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第二連接部分327B與第二後鏈輪SP211之鏈輪本體S111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
在本申請案中,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意欲為開放性術語,其等特指存在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但不排除存在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此概念亦適用於類似含義之用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衍生詞。
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可具有一單一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含義。
本申請案中所敘述之諸如「第一」及「第二」之序數僅為識別符,且不具有例如一特定順序及其類似者之任何其他含義。此外,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二元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一元件」。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對」除涵蓋其中元件對具有彼此相同形狀或結構的構形之外,亦可涵蓋其中元件對具有彼此不同形狀或結構的構形。
術語「一」、「一或多個」及「至少一個」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
如本發明中所使用,片語「…之至少一者」意謂一所要選擇之「一或多者」。舉一例而言,如本發明中所使用,片語「…之至少一者」意謂「僅一個單一選擇」或「所有兩個選擇」,若其選擇之數目係2。舉另一例而言,如本發明中所使用,片語「…之至少一者」意謂「僅一個單一選擇」或「等於或多於兩個選擇之任何組合」,若其選擇之數目等於或多於3。例如,片語「A及B之至少一者」涵蓋(1)僅A、(2)僅B及(3) A及B兩者。片語「A、B及C之至少一者」涵蓋(1)僅A、(2)僅B、(3)僅C、(4) A及B兩者、(5) B及C兩者、(6) A及C兩者及(7)所有A、B及C。換言之,在本發明中,片語「A及B之至少一者」不意謂「A之至少一者及B之至少一者」。
最後,如本文中所使用,諸如「實質上」、「約」及「大致」之程度術語意謂不使最終結果顯著改變之經修飾術語之一合理偏差量。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解釋為包含諸如「實質上」、「約」及「大致」之術語。
顯然,可鑑於上述教示來進行本發明之諸多修改及變動。因此,應瞭解,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依除本文中具體所描述之方式之外的方式實踐本發明。
2:人力車 4:車身 6:傳動系 6A:曲柄總成 6B:前鏈輪 10:後鏈輪總成 12:後輪轂總成 14:輪轂軸 16:輪轂本體 18:鏈輪支撐體 18A:外部花鍵齒 18A1:外部花鍵齒 18A2:外部定位齒 18B:軸向端 18C:定位面 18D:螺紋 20:棘輪結構 22:鏈輪托架 22A:臂 24:緊固件 24A:鉚釘 26:鎖定裝置 26A:軸向內端 26B:軸向外端 28:第一鎖定構件 28A:第一軸向端 28B:第二軸向端 28C:第一表面 28D:第一螺紋 28E:第二螺紋 28F:軸向接觸表面 28G:第一工具嚙合型面 28G1:第一工具嚙合凹槽 30:第二鎖定構件 30A:第三軸向端 30B:第四軸向端 30C:第二表面 30D:第三螺紋 30F:至少一個徑向突起 30G:第二工具嚙合型面 30G1:第二工具嚙合凹槽 50:鎖定裝置總成 210:後鏈輪總成 225:耦合部分 227:連接部分 227A:第一連接部分 227B:第二連接部分 310:後鏈輪總成 327:連接部分 327A:第一連接部分 327B:第二連接部分 A1:旋轉中心軸線 C:傳動鏈條 CP:軸向中心面 D1:軸向方向 D2:周向方向 D5:傳動旋轉方向 D11:第一軸向方向 D41:升檔方向 D42:降檔方向 DM1:第一鏈輪外徑 DM2:第二鏈輪外徑 DM3:第三鏈輪外徑 DM4:徑向最大突起直徑 DM5:第一最大螺紋直徑 DM6:最外直徑 DM11:第一最小直徑 DM21:第二最小直徑 DM101:鏈輪外徑 DM111:鏈輪外徑 DM121:鏈輪外徑 DM131:鏈輪外徑 DS1:最大花鍵距離 DS2:徑向齒底距離 H1:徑向長度 H2:徑向長度 H3:徑向長度 H4:徑向長度 L1:軸向長度 L2:軸向長度 L3:軸向長度 L4:軸向長度 OL:齒廓 S11:鏈輪本體 S12:第一鏈輪齒 S12A:齒底中心點 S12B:齒根圓 S12C:第一升檔促進齒 S12C1:第一凹槽 S12C2:第一齒頂 S12C3:第一傳動面 S12C4:第一非傳動面 S12D:第二升檔促進齒 S12D1:第二凹槽 S12D2:第二齒頂 S12D3:第二傳動面 S12D4:第二非傳動面 S12E:第三升檔促進齒 S12E1:第三凹槽 S12E2:第三齒頂 S12E3:第三傳動面 S12E4:第三非傳動面 S12F:升檔起始齒 S13:鏈輪開口 S14:軸向向外表面 S15:軸向向內表面 S16:花鍵齒 S16A:花鍵頂 S16B:第一花鍵齒 S16B1:傳動花鍵表面 S16B2:非傳動花鍵表面 S16C:第二花鍵齒 S16C1:傳動花鍵表面 S16C2:非傳動花鍵表面 S16D:定位花鍵齒 S16D1:傳動花鍵表面 S16D2:非傳動花鍵表面 S16E:定位花鍵齒 S16E1:傳動花鍵表面 S16E2:非傳動花鍵表面 S17:環形基底 S21:第二鏈輪本體 S22:第二鏈輪齒 S23:第二鏈輪開口 S24:第二軸向向外表面 S25:第二軸向向內表面 S26:花鍵凹槽 S26B:第一花鍵凹槽 S26C:第二花鍵凹槽 S26D:定位花鍵凹槽 S26E:定位花鍵凹槽 S27:軸向向內轉矩傳輸型面 S27A:轉矩傳輸凹槽 S27A1:轉矩傳輸凹槽 S27A2:定位凹槽 S101:鏈輪本體 S102:鏈輪齒 S111:鏈輪本體 S112:鏈輪齒 S121:鏈輪本體 S122:鏈輪齒 S131:鏈輪本體 S132:鏈輪齒 SP:後鏈輪 SP1至SP11:後鏈輪 SP211:第二後鏈輪 SP212:第三後鏈輪 SP313:第四後鏈輪 W1:周向花鍵寬度 W2:周向花鍵寬度 W3:周向定位花鍵寬度 W4:周向定位花鍵寬度
將藉由參考結合附圖考量之以下詳細描述來輕易獲得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之一更全面瞭解且較佳理解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
圖1係根據一實施例之包含含有一後鏈輪之一後鏈輪總成之一人力車之一示意圖。
圖2係圖1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及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之一分解後視圖。
圖3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及後輪轂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4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後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5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及後輪轂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6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後鏈輪之另一側視圖。
圖7係圖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之一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8圖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之一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9係圖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10係圖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11係沿圖23之線XI-XI取得之後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12係沿圖23之線XII-XII取得之後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13係沿圖8之線XIII-XIII取得之後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14係沿圖23之線XIV-XIV取得之後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15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一相鄰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6係沿圖5之線XVI-XVI取得之後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17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一鎖定裝置總成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18係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鎖定裝置總成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19係用於展示一組裝程序之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及後輪轂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20係用於展示組裝程序之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及後輪轂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21係用於展示組裝程序之圖2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及後輪轂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22係沿圖24之線XXII-XXII取得之後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23係圖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之一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24係圖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之一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25係根據一第一修改方案之一後鏈輪總成之一透視圖。
圖26係沿圖25之線XXVI-XXVI取得之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27係圖25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一後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28係圖25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第二及第三後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29係圖26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放大橫截面圖。
圖30係圖28中所繪示之第二及第三後鏈輪之一透視圖。
圖31係沿圖28之線XXXI-XXXI取得之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32係沿圖28之線XXXII-XXXII取得之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33係根據一第二修改方案之一後鏈輪總成之一透視圖。
圖34係沿圖33之線XXXIV-XXXIV取得之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35係圖33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後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36係圖34中所繪示之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放大橫截面圖。
圖37係圖35中所繪示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後鏈輪之一透視圖。
圖38係沿圖35之線XXXVIII-XXXVIII取得之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圖39係沿圖35之線XXXIX-XXXIX取得之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圖。
A1:旋轉中心軸線
D2:周向方向
D5:傳動旋轉方向
OL:齒廓
S11:鏈輪本體
S12:第一鏈輪齒
S12A:齒底中心點
S12B:齒根圓
S12C:第一升檔促進齒
S12D:第二升檔促進齒
S12E:第三升檔促進齒
S12F:升檔起始齒
S13:鏈輪開口
S15:軸向向內表面
S16:花鍵齒
S16A:花鍵頂
S16B:第一花鍵齒
S16C:第二花鍵齒
S16D:定位花鍵齒
S16E:定位花鍵齒
S17:環形基底
SP1:後鏈輪

Claims (26)

  1. 一種經構形以待安裝至一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之後鏈輪,該後鏈輪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以界定一軸向方向、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該後鏈輪包括: 一鏈輪本體; 複數個鏈輪齒,其等在該徑向方向上係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齒界定在該周向方向上彼此隔開之複數個齒底中心點,該複數個鏈輪齒之各者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之對應者延伸至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中之一相鄰齒底中心點之一齒廓; 複數個花鍵齒,其等經構形以將一傳動轉矩傳輸至相鄰於該後鏈輪之一相鄰鏈輪,且在該後鏈輪與該相鄰鏈輪之間於該軸向方向上無另一鏈輪,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各者具有一花鍵頂; 一最大花鍵距離,其係定義為自該旋轉中心軸線至該花鍵頂; 一徑向齒底距離,其係定義為自該旋轉中心軸線至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之一者; 該最大花鍵距離大於該徑向齒底距離;且 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各者的該花鍵頂在該徑向方向上係自該複數個鏈輪齒之各者的該齒廓徑向向內定位。
  2.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鏈輪本體具有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被安裝至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安裝狀態中接收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軸的一鏈輪開口。
  3. 如請求項2之後鏈輪,其中 該鏈輪開口具有小於該後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體之一最外直徑的一最小直徑。
  4.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進一步包括: 一環形基底,該複數個花鍵齒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環形基底徑向向外延伸。
  5. 如請求項4之後鏈輪,其中 該後鏈輪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被設置於該軸向向外表面之一反面上的一軸向向內表面, 該軸向向內表面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被安裝至該人力車之一車輛安裝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人力車之一軸向中心面,且 該環形基底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之該軸向向內表面軸向向內延伸。
  6. 如請求項4之後鏈輪,其中 該鏈輪本體具有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被安裝至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安裝狀態中接收該後輪轂總成之一輪轂軸的一鏈輪開口,且 從該軸向方向觀看,該環境基底係安置成環繞該鏈輪開口。
  7.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在該軸向方向上係與該複數個鏈輪齒隔開。
  8.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從該軸向方向觀看,該複數個花鍵齒之至少兩個花鍵齒係安置成與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者重疊。
  9.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在大小及形狀中之至少一者上不同於該複數個花鍵齒之其他花鍵齒的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
  10. 如請求項9之後鏈輪,其中 該至少一個定位花鍵齒具有大於該複數個花鍵齒之該等其他花鍵齒之周向花鍵寬度之各者的一周向定位花鍵寬度。
  11.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至少一個周向對稱齒。
  12. 如請求項1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複數個周向對稱齒。
  13.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至少一個周向非對稱齒。
  14.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之一總花鍵齒數在自15至18之範圍內。
  15. 如請求項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等於或小於10。
  16. 如請求項15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係9。
  17. 一種經構形以待安裝至一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之後鏈輪,該後鏈輪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以界定一軸向方向、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該後鏈輪包括: 一鏈輪本體; 複數個鏈輪齒,其等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齒界定在該周向方向上彼此隔開之複數個齒底中心點;及 複數個花鍵齒,其等經構形以將傳動轉矩傳輸至相鄰於該後鏈輪之一相鄰鏈輪,且在該後鏈輪與該相鄰鏈輪之間於該軸向方向上無另一鏈輪,該複數個花鍵齒經安置以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複數個齒底中心點偏移。
  18. 如請求項17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花鍵齒之一總花鍵齒數在自15至18之範圍內。
  19. 如請求項17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等於或小於10。
  20. 如請求項19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係9。
  21. 一種經構形以待安裝至一人力車之一後輪轂總成之後鏈輪,該後鏈輪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以界定一軸向方向、一徑向方向及一周向方向,該後鏈輪具有一軸向向外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被設置於該軸向向外表面之一反面上的一軸向向內表面,該軸向向內表面經構形以在其中該後鏈輪被安裝至該人力車之一車輛安裝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人力車之一軸向中心面,該後鏈輪包括: 一鏈輪本體;及 複數個鏈輪齒,其等在該徑向方向上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一第一升檔促進齒、一第二升檔促進齒、一第三升檔促進齒及一升檔起始齒; 該第一升檔促進齒、該第二升檔促進齒及該第三升檔促進齒經構形以促進其中使一傳動鏈條自一相鄰較大鏈輪朝向該後鏈輪換檔之一升檔操作, 該升檔起始齒經構形以在該升檔操作期間首先與該傳動鏈條嚙合; 該第一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一凹槽,其經設置至該第一升檔促進齒之該軸向向內表面,以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軸向向內表面朝向該軸向向外表面凹陷; 該第二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二凹槽,其經設置至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之該軸向向內表面,以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軸向向內表面朝向該軸向向外表面凹陷,該第二升檔促進齒相對於該後鏈輪之一傳動旋轉方向在該第一升檔促進齒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該第一升檔促進齒,且在該第一升檔促進齒與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之間於該周向方向上無另一齒; 該第三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三凹槽,其經設置至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之該軸向向內表面,以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軸向向內表面朝向該軸向向外表面凹陷,該第三升檔促進齒相對於該後鏈輪之該傳動旋轉方向在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該第二升檔促進齒,且在該第二升檔促進齒與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之間於該周向方向上無另一齒;且 該升檔起始齒相對於該後鏈輪之該傳動旋轉方向在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之一上游側處相鄰於該第三升檔促進齒,且在該第三升檔促進齒與該升檔起始齒之間於該周向方向上無另一齒。
  22. 如請求項21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等於或小於10。
  23. 如請求項22之後鏈輪,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之一總鏈輪齒數係9。
  24. 如請求項21之後鏈輪,其中 該第一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一齒頂、一第一傳動面及在該周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傳動面對置之一第一非傳動面,且 該第一凹槽到達該第一齒頂、該第一傳動面及該第一非傳動面之各者。
  25. 如請求項21之後鏈輪,其中 該第二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二齒頂、一第二傳動面及在該周向方向上與該第二傳動面對置之一第二非傳動面,且 該第二凹槽到達該第二齒頂、該第二傳動面及該第二非傳動面之各者。
  26. 如請求項21之後鏈輪,其中 該第三升檔促進齒具有一第三齒頂、一第三傳動面及在該周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傳動面對置之一第三非傳動面,且 該第三凹槽到達該第三齒頂及該第三非傳動面之各者且未到達該第三傳動面。
TW112120982A 2022-07-15 2023-06-06 後鏈輪 TW2024048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865,418 US11767080B1 (en) 2022-07-15 2022-07-15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7/865,418 2022-07-15
US202217899549A 2022-08-30 2022-08-30
US17/899,549 2022-08-30
US17/950,105 US20240067299A1 (en) 2022-08-30 2022-09-22 Rear sprocket
US17/950,105 2022-09-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4855A true TW202404855A (zh) 2024-02-01

Family

ID=89387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0982A TW202404855A (zh) 2022-07-15 2023-06-06 後鏈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23204512A1 (zh)
TW (1) TW20240485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3204512A1 (de)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4018B2 (ja) 自転車に用いられる歯車のアセンブリ
TWI783598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26190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11603166B2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CN108068986B (zh) 自行车前链轮、自行车曲柄组件和自行车驱动系
US11858588B2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US20200300307A1 (en)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CN110239655B (zh) 自行车链轮
TW202122304A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818129B (zh) 自行車鏈輪配置
JP2019064505A (ja)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TW202404855A (zh) 後鏈輪
CN117401078A (zh) 后链轮
US20240067299A1 (en) Rear sprocket
TW202404854A (zh) 後鏈輪總成
TWI842698B (zh) 自行車鏈輪
TW202402616A (zh) 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及以支持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之方式構成之鏈輪載體
CN114802584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4802585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4802583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4802582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11691693B2 (en) Front sprocket assembly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TWI839482B (zh) 自行車鏈輪配置
JP2023180031A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リアスプロケット、および、人力駆動車用のリアスプロケットアセンブリ
TW202035184A (zh) 鏈輪支撐體、自行車輪轂總成、及傳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