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9482B - 自行車鏈輪配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鏈輪配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482B
TWI839482B TW109107425A TW109107425A TWI839482B TW I839482 B TWI839482 B TW I839482B TW 109107425 A TW109107425 A TW 109107425A TW 109107425 A TW109107425 A TW 109107425A TW I839482 B TWI839482 B TW I8394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lt groove
inner bolt
groove
tooth
bicy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7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5183A (zh
Inventor
岡智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5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4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2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axial dis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包含一內栓槽,該內栓槽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之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經構形以在一周向方向上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間傳輸一旋轉傳動力。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以等於40度之一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一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偏移。

Description

自行車鏈輪配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
騎車正變成更日益流行的消遣形式以及交通方式。此外,騎車已變為業餘及專業人員兩者的非常流行競技運動。不論自行車用於消遣、交通抑或競賽,自行車行業正不斷地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經充分重新設計的一個自行車組件為鏈輪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包含一內栓槽。該內栓槽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的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經構形以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周向方向上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間傳輸一旋轉傳動力。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以等於40度之一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 栓槽傳動位置偏移。
在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以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在根據該第二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有效地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該第一或第二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偏移。
在根據該第三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有效地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該第三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以一第二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在根據該第四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至少四 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可靠地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該第三或第四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以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在根據該第五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較可靠地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該第四或第五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等於40度。
在根據該第六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較可靠地使得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該第四至第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以小於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之一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偏移。
在根據該第七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及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較可靠地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能夠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該第七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栓槽偏移角等於或小於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的一半。
在根據該第八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確保其中設置另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之空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該第一至第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
在根據該第九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複數個內栓槽齒可改良內栓槽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該第九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內栓槽齒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以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偏移。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在根據該第十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可改良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之強度,且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可改良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該第十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齒。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該九個第 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以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
在根據該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提供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且改良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之強度的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該第十或第十一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偏移之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在根據該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提供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且改良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之強度的自行車鏈輪配置之內栓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該第十二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中之至少一個栓槽齒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中之另一栓槽齒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該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不同於該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
在根據該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在正確的周向位置處將自行車鏈輪配置可靠地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該第十一至第十三態樣 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在垂直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平面上具有彼此相同的橫截面形狀。
在根據該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改良自行車鏈輪配置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該第九至第十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進一步包含具有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環形本體。該複數個內栓槽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環形本體徑向向內延伸。
在根據該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改良內栓槽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該第一至第十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面朝一傳動旋轉方向,該自行車鏈輪回應於該旋轉傳動力在該傳動旋轉方向上旋轉。
在根據該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有效地傳輸該旋轉傳動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該第九至第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內栓槽齒界定複數個內栓槽凹槽。該複數個內栓槽凹槽中之每一者在該周向方向上設置於該複數個內栓槽齒中之鄰近的兩個齒之間。該複數個內栓槽凹槽包括一第一內栓槽凹槽及一第二內栓槽凹槽。該第一內栓槽凹槽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該第二內栓槽凹槽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該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不同於該第一內栓槽凹槽 寬度。
在根據該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在正確的周向位置處將自行車鏈輪配置可靠地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該第十七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配置於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之間,該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以等於40度之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在該周向方向上鄰近地配置。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及該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中之一者界定該第一內栓槽凹槽。該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一第一間隙角。該第一間隙角大於15度。
在根據該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提供與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之自行車鏈輪配置的內栓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該第十至第十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包括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一最內半徑。該第一最內半徑大於32mm。
在根據該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縮減或防止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與另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間的干擾。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該第十至第十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包括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二最內半徑。該第二最內半徑大於32mm。
在根據該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縮減或防止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與另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間的干擾。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一態樣,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包含一內栓槽。該內栓槽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第一狀態中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之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一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第二狀態中與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額外鏈輪支撐本體的一額外外栓槽嚙合。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外栓槽及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額外外栓槽彼此不同。
在根據該第二十一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該內栓槽使得該自行車鏈輪配置能夠與諸如自行車輪轂總成及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二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一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該複數個內栓槽齒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第一狀態中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嚙合。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第二狀態中與該額外外栓槽之至少一個外栓槽齒嚙合。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第二狀態中不與該額外外栓槽之該至少一個外栓槽齒嚙合。
在根據該第二十二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可靠地提供自行車鏈輪配置,其與諸如該自行車輪轂總成及該額外自行 車輪轂總成之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至少兩種類型的外栓槽相容。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三態樣,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包含一內栓槽。該內栓槽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的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包括一第一內栓槽及不同於該第一內栓槽之一第二內栓槽。該第一內栓槽包括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一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一最內半徑及一第一最外半徑。該第二內栓槽包括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二最內半徑及一第二最外半徑。該第一最外半徑大於該第二最內半徑。該第二最外半徑大於該第一最內半徑。
在根據該第二十三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使該第一內栓槽之結構與該第二內栓槽之結構不同。此可改良設計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靈活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三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內栓槽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及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經構形以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嚙合。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經構形以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嚙合。該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經構形以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嚙合。
在根據該第二十四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有效地改良設計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靈活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五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態樣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栓槽包括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該第二內栓槽包括該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該第一內栓槽不含該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
在根據該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有效地改良設計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靈活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六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栓槽及該第二內栓槽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軸向方向上配置。
在根據該第二十六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根據複數個鏈輪之配置來對該第一內栓槽及該第二內栓槽進行配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七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該自行車鏈輪配置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栓槽具有一第一總數目個內栓槽齒。該第二內栓槽具有一第二總數目個內栓槽齒。該第二總數目大於該第一總數目。
在根據該第二十七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配置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重量。
10:自行車傳動系統
12:自行車輪轂總成
14:自行車鏈輪配置
16:自行車制動轉子
18:曲柄總成
20:自行車鏈條
22:曲柄軸
24:右曲柄臂
26:左曲柄臂
27:前鏈輪
28:輪轂軸
29:輪轂本體
30:鏈輪支撐本體
30A:第一軸向端
30B:第二軸向端
30T:內螺紋
32:鎖定部件
32T:外螺紋
34:制動轉子支撐本體
36:自由輪結構/單向離合器結構
38A:第一軸承
38B:第二軸承
40:鏈輪托架
42:環形本體
44:支撐臂
46:間隔件
46A:第一間隔件
46B:第二間隔件
46C:第三間隔件
46D:第四間隔件
46E:第五間隔件
46F:第六間隔件
46G:第七間隔件
50:外栓槽
52:內栓槽
54:外栓槽齒
54A:外栓槽齒
54B:外栓槽齒
56:管式本體
56A:軸向支撐件
56B:螺旋形外栓槽齒
57:外栓槽傳動表面
58: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
58A: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
60: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
60B: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
62: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
68:第一外栓槽齒
70:第二外栓槽齒
72:第三外栓槽齒
73:外栓槽凹槽
73A:第一外栓槽凹槽
73B:第二外栓槽凹槽
74:內栓槽齒
76:內栓槽傳動表面
78: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
80: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88:第一內栓槽齒
90:第二內栓槽齒
90A:第二內栓槽齒
92:內栓槽凹槽
92A:第一內栓槽凹槽
92B:第二內栓槽凹槽
92C:第三內栓槽凹槽
94:內栓槽齒
96:內栓槽齒
112: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
114: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
128:輪轂軸
129:輪轂本體
130:額外鏈輪支撐本體
132:鎖定部件
150:額外外栓槽
152:額外內栓槽
154:外栓槽齒
154G:中間凹槽
156:管式本體
157:外栓槽傳動表面
173:凹槽
174:內栓槽齒
192:第三內栓槽齒
214:自行車鏈輪配置
252:內栓槽
252A:第一內栓槽
252B:第二內栓槽
312:自行車輪轂總成
330:鏈輪支撐本體
341:第一栓槽部分
341A:第一徑向外表面
342:第二栓槽部分
342A:第二徑向外表面
343A:第三徑向外表面
350:外栓槽
354:外栓槽齒
369:第一栓槽齒
369A:第一傳動表面
369B:第一額外傳動表面
371:第二栓槽齒
371A:第二傳動表面
A1:旋轉中心軸線
A2:旋轉中心軸線
AG11: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
AG12: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
AG21: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
AG31:第一間隙角
AR1:軸向區
AR2:軸向區
AR3:軸向區
AR11:第一軸向區
AR21:第二軸向區
AR31:第三軸向區
BF:自行車框架
D1:周向方向
D2:軸向方向
D11:傳動旋轉方向
D12:反向旋轉方向
F1:旋轉傳動力
L1:軸向長度
L2:額外軸向長度
L341:第一軸向長度
L342:第二軸向長度
L369:第一軸向齒長度
L371:第二軸向齒長度
P11: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
P12:第一外栓槽齒位置
P21: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
P22:第一內栓槽齒位置
PA11:第一外栓槽節距角
PA12:第二外栓槽節距角
PA13:外栓槽節距角
PA14:額外第三外栓槽節距角
PA21:第一內栓槽節距角
PA22:第二內栓槽節距角
R1:第一最內半徑
R2:第二最內半徑
R21:第一最內半徑
R22:第一最外半徑
R31:第二最內半徑
R32:第二最外半徑
R341:第一徑向距離
R342:第二徑向距離
R343:第三徑向距離
R369A:第一徑向齒長度
R369B: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
R371:第二徑向齒長度
SP:鏈輪
SP1:鏈輪
SP1A:環形本體/鏈輪本體
SP1B:鏈輪齒
SP1C:扭矩傳輸結構
SP2:鏈輪
SP2A:環形本體/鏈輪本體
SP2B:鏈輪齒
SP2C:扭矩傳輸結構
SP2D:扭矩傳輸結構
SP2F1:第一移位便利區域
SP2F2:第二移位便利區域
SP2R1:第一移位便利凹槽
SP2R2:第二移位便利凹槽
SP3:鏈輪
SP3A:環形本體
SP3B:鏈輪齒
SP3D:扭矩傳輸結構
SP3F1:第一移位便利區域
SP3F2:第二移位便利區域
SP3R1:第一移位便利凹槽
SP3R2:第二移位便利凹槽
SP4:鏈輪
SP4A:環形本體
SP4B:鏈輪齒
SP4F1:第一移位便利區域
SP4F2:第二移位便利區域
SP4R1:第一移位便利凹槽
SP4R2:第二移位便利凹槽
SP5:鏈輪
SP5A:環形本體/鏈輪本體
SP5B:鏈輪齒
SP5F1:第一移位便利區域
SP5F2:第二移位便利區域
SP5R1:第一移位便利凹槽
SP5R2:第二移位便利凹槽
SP6:鏈輪
SP7:鏈輪
SP8:鏈輪
SP9:鏈輪
SP10:鏈輪
SP11:鏈輪
SP12:鏈輪
W4:周向寬度
W11:第一周向寬度
W12:第二周向寬度
W21: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
W22: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
W31: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
W32: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
W33: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
本發明之更完整瞭解及其許多伴隨優勢將易於獲得,此係由於前述各者在結合附圖考慮時藉由參看以下詳細描述來更好地理解。
圖1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分解透視圖。
圖3為圖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自行車輪轂總成的透視圖。
圖4為沿圖2之線IV-IV截取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橫截面視圖。
圖5為圖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的側視圖。
圖6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7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8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9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的側視圖。
圖10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1為圖3中所說明之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本體的透視圖。
圖12為沿著圖11之線XII-XII截取之鏈輪支撐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13為沿著圖12之線XIII-XIII截取之鏈輪支撐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14為圖13中所說明之鏈輪支撐本體的局部放大橫截面視圖。
圖15為圖8中所說明之鏈輪之環形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16為圖15中所說明之鏈輪之環形本體的局部放大橫截面視圖。
圖17為圖15中所說明之鏈輪之環形本體的另一局部放大橫截面視圖。
圖18為圖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鏈輪配置的鏈輪托架之環形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19為展示自行車鏈輪配置與圖3中所說明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及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中之每一者的相容性之分解透視圖。
圖20為圖19中所說明的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透視圖。
圖21為圖13中所說明的鏈輪支撐本體及圖15中所說明的環形本體之橫截面視圖。
圖22為圖21中所說明的鏈輪支撐本體及鏈輪之環形本體的局部放大橫截面視圖。
圖23為圖21中所說明的鏈輪支撐本體及鏈輪之環形本體的另一局部放大橫截面視圖。
圖24為圖20中所說明的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額外鏈輪支撐本體及圖15中所說明的鏈輪之環形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25為圖24中所說明的額外鏈輪支撐本體及鏈輪之環形本體的局部放大橫截面視圖。
圖26為展示自行車輪轂總成與圖3中所說明的自行車鏈輪配置及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中之每一者的相容性之分解透視圖。
圖27為圖26中所說明的鏈輪支撐本體及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之鏈輪的環形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28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分解透視圖。
圖29為沿著圖28之線XXIX-XXIX截取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橫截面視圖。
圖30為圖28中所說明的鏈輪支撐本體及自行車鏈輪配置之鏈輪或鏈輪托架之環形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31為圖28中所說明的鏈輪支撐本體及自行車鏈輪配置之 另一鏈輪的環形本體的橫截面視圖。
圖32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包括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橫截面視圖。
圖33為圖3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本體的透視圖。
圖34為沿著圖35之線XXXIV-XXXIV截取之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35為沿著圖34之線XXXV-XXXV截取之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36為圖32中所說明的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本體之透視橫截面視圖。
本申請案為2019年3月2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361,249號之部分接續申請案。本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現將參考附圖描述實施例,其中相似附圖標記指定在各種圖式中的對應或相同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傳動系統10包含自行車輪轂總成12及自行車鏈輪配置14。自行車輪轂總成12緊固至自行車框架BF。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12上。自行車制動轉子16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12上。
自行車傳動系統10進一步包含曲柄總成18及自行車鏈條 20。曲柄總成18包括曲柄軸22、右曲柄臂24、左曲柄臂26及前鏈輪27。右曲柄臂24及左曲柄臂26緊固至曲柄軸22。前鏈輪27緊固至曲柄軸22及右曲柄臂24中之至少一者。自行車鏈條20與前鏈輪27及自行車鏈輪配置14嚙合以將腳踏力自前鏈輪27傳輸至自行車鏈輪配置14。曲柄總成18包括如所說明之實施例中的單一鏈輪之前鏈輪27。然而,曲柄總成18可包括複數個前鏈輪。自行車鏈輪配置14為後鏈輪總成。然而,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結構可應用於前鏈輪。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性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術語係指基於坐在自行車之車座(未展示)上且面向把手(未展示)的使用者(例如,騎乘者)而判定之彼等方向。因此,此等術語在用以描述自行車傳動系統10、自行車輪轂總成12或自行車鏈輪配置14時,應關於配備有如在水平表面上在直立騎乘位置中所使用之自行車傳動系統10、自行車輪轂總成12或自行車鏈輪配置14的自行車而加以解譯。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輪轂總成12及自行車鏈輪配置14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自行車鏈輪配置14相對於自行車框架BF(圖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由自行車輪轂總成12可旋轉地支撐。自行車鏈輪配置14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20嚙合,從而在腳踏期間在自行車鏈條20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間傳輸旋轉傳動力F1。在腳踏期間,自行車鏈輪配置14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傳動旋轉方向D11係沿自行車輪轂總成12或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周向方向D1界定。反向旋轉方向D12為傳動旋轉方向D11之相反方向,且係沿周向方向D1界定。
如圖2及圖3中所見,自行車輪轂總成12包含輪轂軸28、輪 轂本體29及鏈輪支撐本體30。輪轂本體29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28上。鏈輪支撐本體3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28上。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經構形以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本體30。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在鏈輪支撐本體30上以在鏈輪支撐本體30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間傳輸旋轉傳動力F1。自行車輪轂總成12進一步包含鎖定部件32。鎖定部件32緊固至鏈輪支撐本體30以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鏈輪支撐本體30固持自行車鏈輪配置14。
如圖3中所見,鏈輪支撐本體包括內螺紋30T。鎖定部件32包括外螺紋32T。鎖定部件32之外螺紋32T經構形以以螺紋方式與鏈輪支撐本體30之內螺紋30T嚙合。
自行車輪轂總成12進一步包含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28上。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耦接至自行車制動轉子16(圖1)以將制動旋轉力自自行車制動轉子16傳輸至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
輪轂本體29圍繞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28上。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支撐本體30為與輪轂本體29分離之部件。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與輪轂本體29一體地設置為單件式整體部件。然而,鏈輪支撐本體30可與輪轂本體29一體地設置。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可為與輪轂本體29分離之部件。舉例而言,輪轂本體29由包括鋁之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4中所見,自行車輪轂總成12進一步包含自由輪結構36。鏈輪支撐本體30藉由自由輪結構36操作性地耦接至輪轂本體29。自 由輪結構36經構形以將鏈輪支撐本體30耦接至輪轂本體29以在腳踏期間在傳動旋轉方向D11(參見例如圖3)上旋轉鏈輪支撐本體30連同輪轂本體29。自由輪結構36經構形以允許鏈輪支撐本體30在惰轉期間在反向旋轉方向D12(參見例如圖3)上相對於輪轂本體29旋轉。因此,自由輪結構36亦可被稱作單向離合器結構36。自由輪結構36包括自行車領域中已知的結構。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自行車輪轂總成12包括第一軸承38A及第二軸承38B。第一軸承38A及第二軸承38B設置於鏈輪支撐本體30與輪轂軸28之間以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輪轂軸28可旋轉地支撐鏈輪支撐本體30。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支撐本體30、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及輪轂本體29中之每一者由諸如鋁、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然而,鏈輪支撐本體30、制動轉子支撐本體34及輪轂本體29中之至少一者可由非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4及圖5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包含複數個鏈輪SP。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輪配置14包含在軸向方向D2上配置之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複數個鏈輪SP之一總數目為12。然而,複數個鏈輪SP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舉例而言,複數個鏈輪SP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10。複數個鏈輪SP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大於11。複數個鏈輪SP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大於12。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SP之總數目為12。然而,複數個鏈輪SP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舉例而言,複數個鏈輪SP之總數目可為13、14,或等於或大於15。
鏈輪SP1為自行車鏈輪配置14中之最小鏈輪。鏈輪SP12為自行車鏈輪配置14中之最大鏈輪。鏈輪SP1對應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中之 高速檔。鏈輪SP12對應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中之低速檔。
如圖4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包含鏈輪托架40。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附接至鏈輪托架40。鏈輪SP5至SP12附接至鏈輪托架40。鏈輪SP1至SP4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在鏈輪托架40與鎖定部件32之間。然而,鏈輪SP5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在鏈輪托架40與鎖定部件32之間。鏈輪SP1至SP4中之至少一者可附接至鏈輪托架40。在鏈輪SP1至SP12彼此耦接的狀況下,鏈輪托架40可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省去。
如圖6中所見,鏈輪SP1包括環形本體SP1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B。複數個鏈輪齒SP1B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1A徑向向外延伸。鏈輪SP1之總齒數目(至少一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目)等於或小於10。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1之至少一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目為10。然而,鏈輪SP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環形本體SP1A亦可被稱作鏈輪本體SP1A。
如圖7中所見,鏈輪SP2包括環形本體SP2A及複數個鏈輪齒SP2B。複數個鏈輪齒SP2B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2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2B之一總數目為12。然而,鏈輪SP2之複數個鏈輪齒SP2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環形本體SP2A亦可被稱作鏈輪本體SP2A。
鏈輪SP2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2F1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2移位至鏈輪SP1(圖4)之第一移位操作。鏈輪SP2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2F2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1(圖4)移位至鏈輪SP2之第二移位操作。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2包括用以便 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2F1。鏈輪SP2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2F2。然而,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2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2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2F1及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2F2中之至少一者可自鏈輪SP2省去。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移位便利區域」意欲為有意設計成便於自行車鏈條自鏈輪至該區域中之另一軸向鄰近鏈輪之移位操作的區域。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2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2R1。鏈輪SP2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2R2。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2R1設置於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2F1中。然而,代替或除了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2R1之外,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2F1亦可包括另一結構。代替或除了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2R2之外,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2F2亦可包括另一結構。
如圖4中所見,鏈輪SP1包括扭矩傳輸結構SP1C。鏈輪SP2包括經構形以與扭矩傳輸結構SP1C嚙合之扭矩傳輸結構SP2C。舉例而言,扭矩傳輸結構SP1C包括複數個齒,且扭矩傳輸結構SP2C包括複數個凹槽。
如圖8中所見,鏈輪SP3包括環形本體SP3A及複數個鏈輪齒SP3B。複數個鏈輪齒SP3B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3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3B之一總數目為14。然而,鏈輪SP3之複數個鏈輪齒SP3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環形本體SP3A亦可被稱作鏈輪本體SP3A。
鏈輪SP3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3F1以便於自 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3移位至鏈輪SP2(圖4)之第一移位操作。鏈輪SP3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3F2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2(圖4)移位至鏈輪SP3之第二移位操作。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3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3F1。鏈輪SP3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3F2。然而,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3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3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3F1及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3F2中之至少一者可自鏈輪SP3省去。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3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3R1。鏈輪SP3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3R2。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3R1設置於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3F1中。然而,代替或除了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3R1之外,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3F1亦可包括另一結構。代替或除了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3R2之外,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3F2亦可包括另一結構。
如圖4中所見,鏈輪SP2包括扭矩傳輸結構SP2D。鏈輪SP3包括經構形以與扭矩傳輸結構SP2D嚙合之扭矩傳輸結構SP3D。舉例而言,扭矩傳輸結構SP2D包括複數個齒,且扭矩傳輸結構SP3D包括複數個凹槽。
如圖9中所見,鏈輪SP4包括環形本體SP4A及複數個鏈輪齒SP4B。複數個鏈輪齒SP4B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4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4B之一總數目為16。然而,鏈輪SP4之複數個鏈輪齒SP4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環形本體SP4A亦可被稱作鏈輪本體SP4A。
鏈輪SP4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4F1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4移位至鏈輪SP3(圖4)之第一移位操作。鏈輪SP4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4F2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3(圖4)移位至鏈輪SP4之第二移位操作。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4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4F1。鏈輪SP4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4F2。然而,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4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4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4F1及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4F2中之至少一者可自鏈輪SP4省去。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4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4R1。鏈輪SP4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4R2。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4R1設置於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4F1中。然而,代替或除了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4R1之外,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4F1亦可包括另一結構。代替或除了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4R2之外,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4F2亦可包括另一結構。
如圖10中所見,鏈輪SP5包括環形本體SP5A及複數個鏈輪齒SP5B。複數個鏈輪齒SP5B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5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5B之一總數目為18。然而,鏈輪SP5之複數個鏈輪齒SP5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環形本體SP5A亦可被稱作鏈輪本體SP5A。
鏈輪SP5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5F1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5移位至鏈輪SP4(圖4)之第一移位操作。鏈輪SP5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5F2以便於自行車鏈條20自鏈輪SP4移位 至(圖4)鏈輪SP5之第二移位操作。鏈輪SP4鄰近鏈輪SP5,其中無另一鏈輪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在鏈輪SP5與鏈輪SP4之間。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5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5F1。鏈輪SP5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5F2。然而,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5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5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5F1及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5F2中之至少一者可自鏈輪SP5省去。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5包括用以便於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5R1。鏈輪SP5包括用以便於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5R2。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5R1設置於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5F1中。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5R2將提供於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5F2中。然而,代替或除了第一移位便利凹槽SP5R1之外,第一移位便利區域SP5F1亦可包括另一結構。代替或除了第二移位便利凹槽SP5R2之外,第二移位便利區域SP5F2亦可包括另一結構。
如圖2及圖5中所見,由於鏈輪SP6至SP12具有與鏈輪SP5之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除鏈輪齒之總數目以外),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詳細地描述該等鏈輪SP6至SP12。
如圖4中所見,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1至SP12為彼此分離的部件。然而,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至少部分地設置成與鏈輪SP1至SP12中之另一者成一體。所有鏈輪SP1至SP12可與彼此一體成型為單件式整體單元。
如圖2中所見,鏈輪托架40包括環形本體42及複數個支撐 臂44。複數個支撐臂44自環形本體42徑向向外延伸。如圖4中所見,鏈輪托架40包括複數個間隔件46。複數個間隔件46包括複數個第一間隔件46A、複數個第二間隔件46B、複數個第三間隔件46C、複數個第四間隔件46D、複數個第五間隔件46E、複數個第六間隔件46F及複數個第七間隔件46G。第一間隔件46A設置於鏈輪SP5與鏈輪SP6之間。第二間隔件46B設置於鏈輪SP6與鏈輪SP7之間。第三間隔件46C設置於鏈輪SP7與鏈輪SP8之間。第四間隔件46D設置於鏈輪SP8與鏈輪SP9之間。第五間隔件46E設置於鏈輪SP9與鏈輪SP10之間。第六間隔件46F設置於鏈輪SP10與鏈輪SP11之間。第七間隔件46G設置於鏈輪SP11與鏈輪SP12之間。間隔件46及鏈輪SP5至SP12運用例如黏著劑附接至複數個支撐臂44。
如圖2中所見,用於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本體30包含外栓槽50。自行車鏈輪配置14包含內栓槽52。外栓槽50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嚙合。內栓槽5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本體30的外栓槽50嚙合。
如圖11中所見,外栓槽50包括複數個外栓槽齒54。鏈輪支撐本體30進一步包含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之管式本體56。外栓槽50設置於管式本體56上。複數個外栓槽齒54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向外延伸。
如圖12中所見,管式本體56在軸向方向D2上延伸。鏈輪支撐本體30包括第一軸向端30A及第二軸向端30B。鏈輪支撐本體30在軸向方向D2上在第一軸向端30A與第二軸向端30B之間延伸。鏈輪支撐本體30包括軸向支撐件56A及複數個螺旋形外栓槽齒56B。軸向支撐件56A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向外延伸。如圖4中所見,在自行車 鏈輪配置14安裝至鏈輪支撐本體30之狀態中,軸向支撐件56A在軸向方向D2上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接觸。如圖11中所見,複數個螺旋形外栓槽齒56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向外延伸。
如圖13中所見,外栓槽50包括複數個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經構形以相對於鏈輪支撐本體30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在鏈輪支撐本體30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參見例如圖2)之間傳輸旋轉傳動力F1。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面朝反向旋轉方向D12,該反向旋轉方向為傳動旋轉方向D11之相反方向,鏈輪支撐本體30回應於旋轉傳動力F1在該傳動旋轉方向D11上旋轉。
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以等於40度的第一外栓槽節距角PA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在此實施例中,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包括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以第一外栓槽節距角PA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然而,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一外栓槽節距角PA11不限於此實施例。
舉例而言,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由沿著旋轉中心軸線A1觀察時自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向外延伸之九條徑向線界定。九條徑向線以等於40度的第一外栓槽節距角PA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
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 面60。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偏移。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偏移。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以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
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包括九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九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以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等於40度。然而,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不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以小於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之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AG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偏移。九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以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AG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偏移。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AG11等於或小於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的一半。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AG11小於第二外栓槽節距角PA12的一半。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AG11為360/27度。然而,第一外栓槽偏移角度AG11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及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偏移。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包括至少三個第三外 栓槽傳動表面62。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及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偏移。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以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等於40度。
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包括八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八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以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然而,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不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以小於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之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AG1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偏移。八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以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AG1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偏移。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AG12等於或小於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的一半。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AG12小於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的一半。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AG12為360/27度。然而,第二外栓槽偏移角度AG12不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中之鄰近的兩個傳動表面以不同於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之額外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4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在此實施例中,額外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4大於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然而,額外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4可等於或小於第三外栓槽節距角PA13。
複數個外栓槽齒54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齒68及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齒68分別配置在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以第一外栓槽節距角PA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齒68分別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在此實施例中,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齒68包括九個第一外栓槽齒68。九個第一外栓槽齒68分別包括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然而,第一外栓槽齒68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舉例而言,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由沿著旋轉中心軸線A1觀察時自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向外延伸之九條額外徑向線界定。九條額外徑向線以等於40度的第一外栓槽節距角PA1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在此實施例中,當沿著旋轉中心軸線A1觀察時,指示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之額外徑向線與指示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之徑向線重合。
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偏移。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分別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齒70。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齒7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偏移。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齒70分別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三個第二外栓槽齒70包括九個第二外栓槽齒70。九個第二外栓槽齒7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偏移。九個第二外栓槽齒70分別包括九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然而,第二外栓 槽齒70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外栓槽齒54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72。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7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偏移。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72分別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72包括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齒72。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齒7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偏移。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齒72分別包括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三個第三外栓槽齒72包括九個第三外栓槽齒72。九個第三外栓槽齒7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外栓槽齒位置P12偏移。九個第三外栓槽齒72分別包括九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然而,第三外栓槽齒7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外栓槽50包括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的27個外栓槽傳動位置。在圖13中,27個外栓槽傳動位置運用自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向外延伸之鏈條線指示。27個外栓槽傳動位置中之九個分別與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P11重合。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九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及八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中之每一者配置於27個外栓槽傳動位置中之任一者上。因此,九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九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及八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自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B至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A以360/27度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複數個外栓槽齒54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自外栓槽齒54A至外栓槽齒54B以360/27度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
在此實施例中,九個第一外栓槽齒68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複數個外栓槽齒54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九個第二外栓槽齒70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八個第三外栓槽齒72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第一外栓槽齒68、第二外栓槽齒70及第三外栓槽齒72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
然而,複數個外栓槽齒54中之至少一個外栓槽齒可具有不同於複數個外栓槽齒54中之另一者的橫截面形狀之橫截面形狀。九個第一外栓槽齒68中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可具有不同於九個第一外栓槽齒68中之另一者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九個第二外栓槽齒70中之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可具有不同於九個第二外栓槽齒70中之另一者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八個第三外栓槽齒72中之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可具有不同於八個第三外栓槽齒72中之另一者的橫截面形狀之橫截面形狀。第一外栓槽齒68、第二外栓槽齒70及第三外栓槽齒72中之至少一者可具有不同於第一外栓槽齒68、第二外栓槽齒70及第三外栓槽齒72中之另一者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
如圖14中所見,複數個外栓槽齒54界定複數個外栓槽凹槽73。複數個外栓槽凹槽73中之每一凹槽在周向方向D1上設置於複數個外栓槽齒54中之鄰近的兩個齒之間。複數個外栓槽凹槽73包括第一外栓槽凹槽73A及第二外栓槽凹槽73B。第一外栓槽凹槽73A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一周向寬度W11。第二外栓槽凹槽73B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二周向寬度W12。第二周向寬度W12不同於第一周向寬度W11。第 二周向寬度W12大於第一周向寬度W11。然而,第二周向寬度W12可等於或小於第一周向寬度W11。
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外栓槽齒54與管式本體56一體地設置為單件式整體部件。然而,複數個外栓槽齒54中之至少一者可為與管式本體56分離的部件。
如圖8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鏈輪SP3上。在鏈輪SP3中,內栓槽52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74。自行車鏈輪配置14進一步包含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之環形本體SP3A。內栓槽52設置於環形本體SP3A之內周邊上。複數個內栓槽齒74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3A徑向向內延伸。
如圖15中所見,內栓槽52包括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76。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76經構形以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間傳輸旋轉傳動力。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76面朝傳動旋轉方向D11,自行車鏈輪配置14回應於旋轉傳動力F1在該傳動旋轉方向D11上旋轉。
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76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P21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以等於40度之第一內栓槽節距角PA2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中之至少四個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以第一內栓槽節距角PA2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然而,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 78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一內栓槽節距角PA21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76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P21偏移。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P21偏移。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以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
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包括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以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等於40度。然而,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不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以小於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之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AG2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偏移。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以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AG2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偏移。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AG21等於或小於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的一半。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AG21小於第二內栓槽節距角PA22的一半。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AG21為360/27度。然而,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AG21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內栓槽齒74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複數個內栓槽齒74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及 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88分別配置在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P22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以第一內栓槽節距角PA2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分別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在此實施例中,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88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分別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然而,第一內栓槽齒88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P22偏移。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88分別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90。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9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P22偏移。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90分別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90包括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自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P22偏移。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分別包括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然而,第二內栓槽齒90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內栓槽52包括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均等地配置的27個內栓槽傳動位置。在圖15中,27個內栓槽傳動位置運用自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向外延伸之鏈條線指示。27個內栓槽傳動位置中之九個分別與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P21重合。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及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中之每一者經配置於27個內栓槽傳動位置中之任一者上。
在此實施例中,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至少一者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具有不同於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另一者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在此實施例中,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第二內栓槽齒90A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平面上具有不同於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另一者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然而,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中之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可具有不同於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中之另一者之形狀的形狀。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可具有彼此相同的橫截面形狀。複數個內栓槽齒74可具有彼此相同的橫截面形狀。
如圖16中所見,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至少一個栓槽齒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W21。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另一栓槽齒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不同於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W21。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內栓槽齒90A具有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大於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W21。然而,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可等於或小於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W21。
複數個內栓槽齒74界定複數個內栓槽凹槽92。複數個內栓槽凹槽92中之每一者在周向方向D1上設置於複數個內栓槽齒74中之鄰近的兩個齒之間。複數個內栓槽凹槽92包括第一內栓槽凹槽92A及第二內栓槽凹槽92B。複數個內栓槽凹槽92包括第三內栓槽凹槽92C。第一內栓槽凹槽92A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第二內栓槽凹槽92B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第三內栓槽凹槽92C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W33。第二 內栓槽凹槽寬度W32不同於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W33不同於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及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大於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及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W33。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W33大於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然而,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可等於或小於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及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W33。第三內栓槽凹槽寬度W33可等於或小於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
如圖17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配置於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88之間,該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以等於40度之第一內栓槽節距角PA21在周向方向D1上鄰近地配置。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及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88中之一者界定第一內栓槽凹槽92A。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第一間隙角AG31。第一間隙角AG31大於15度。第一間隙角AG31較佳地等於或大於18度。第一間隙角AG31更佳地等於或大於20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間隙角AG31為21度並具有±0.5度的公差。然而,第一間隙角AG3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88包括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第一最內半徑R1。第一最內半徑R1大於32mm。在此實施例中,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第一最內半徑R1。第一最內半徑R1為32.5mm。然而,第一最內半徑R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一最內半徑R1實質上等於內栓槽52之內栓槽小徑的一半。
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包括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第二最內半徑R2。第二最內半徑R2大於32mm。在此實施例中,九個 第二內栓槽齒90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第二最內半徑R2。第二最內半徑R2為32.5mm並且等於第一最內半徑R1。然而,第二最內半徑R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二最內半徑R2可不同於第一最內半徑R1。第二最內半徑R2實質上等於內栓槽52之內栓槽小徑的一半。
如圖9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鏈輪SP4上。在鏈輪SP4中,內栓槽52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94。自行車鏈輪配置14進一步包含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之環形本體SP4A。內栓槽52設置於鏈輪SP3之環形本體SP4A的內周邊上。複數個內栓槽齒94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SP4A徑向向內延伸。鏈輪SP4之內栓槽52具有與鏈輪SP3之內栓槽5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之結構。鏈輪SP3之內栓槽52的描述及描繪可藉由用「94」替換「74」而適用於鏈輪SP4之內栓槽52。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如圖18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鏈輪托架40上。在鏈輪托架40中,內栓槽52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96。自行車鏈輪配置14進一步包含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之環形本體42。內栓槽52設置於鏈輪托架40之環形本體42的內周邊上。複數個內栓槽齒96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環形本體42徑向向內延伸。鏈輪托架40之內栓槽52具有與鏈輪SP3之內栓槽5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之結構。鏈輪SP3之內栓槽52的描述及描繪可藉由用「96」替換「74」而適用於鏈輪托架40之內栓槽52。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如圖19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經構形以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及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中之每一者。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包括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包括額外外栓槽 150。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外栓槽50及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之額外外栓槽150彼此不同。然而,額外外栓槽150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嚙合。
如圖20中所見,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包括輪轂軸128、輪轂本體129及鎖定部件132。輪轂軸128、輪轂本體129及鎖定部件132分別具有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輪轂軸28、輪轂本體29及鎖定部件3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之結構。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2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128上。
額外外栓槽150包括複數個外栓槽齒154。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進一步包含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2之管式本體156。額外外栓槽150設置於管式本體156上。複數個外栓槽齒154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2自管式本體156徑向向外延伸。額外外栓槽齒154包括中間凹槽154G。
如圖21中所見,內栓槽52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本體30的外栓槽50嚙合。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68嚙合。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嚙合。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不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68嚙合。內栓槽52之第二內栓槽齒90在第一狀態中與外栓槽50之第一外栓槽齒68間隔開。
彼此鄰近而不具有另一外栓槽齒之第一外栓槽齒68及第二 外栓槽齒70設置在第一內栓槽凹槽92A中,該第一內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一內栓槽齒88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間。第二外栓槽齒70設置在第二內栓槽凹槽92B中,該第二內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一內栓槽齒88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間。
第一內栓槽齒88設置在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中,該第一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一外栓槽齒68與第二外栓槽齒70之間。第二內栓槽齒90設置在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中,該第一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二外栓槽齒70與第三外栓槽齒72之間。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第二內栓槽齒90A設置在第二外栓槽凹槽73B中,該第二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二外栓槽齒70與第三外栓槽齒72之間。
如圖22中所見,第一外栓槽齒68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可與第一內栓槽齒88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接觸以將旋轉傳動力F1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傳輸至鏈輪支撐本體30。第二外栓槽齒70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可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接觸以將旋轉傳動力F1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傳輸至鏈輪支撐本體30。第三外栓槽齒72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不傳輸旋轉傳動力F1。
如圖23中所見,第二外栓槽凹槽73B之第二周向寬度W12大於第二內栓槽齒90A之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因此,第二周向寬度W12允許第二內栓槽齒90A設置在第二外栓槽凹槽73B中。然而,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之第一周向寬度W11小於第二內栓槽齒90A之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W22。因此,第一周向寬度W11防止第二內栓槽齒90A插入至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中。
如圖24中所見,內栓槽52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之第二狀態中與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之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的額外外栓槽150嚙合。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之第二狀態中與額外外栓槽150之至少一個外栓槽齒154嚙合。然而,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之第二狀態中不與額外外栓槽150之至少一個外栓槽齒154嚙合。內栓槽52之第二內栓槽齒90在第二狀態中與外栓槽50之外栓槽齒154間隔開。
如圖25中所見,外栓槽齒154設置在第一內栓槽凹槽92A中,該第一內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一內栓槽齒88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間。第一內栓槽齒88及第二內栓槽齒90設置在凹槽173中,該凹槽設置在複數個外栓槽齒154中之鄰近兩個之間。
外栓槽齒154具有在周向方向D1上界定之周向寬度W4。第一內栓槽凹槽92A之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大於外栓槽齒154之周向寬度W4。因此,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W31允許外栓槽齒154設置在第一內栓槽凹槽92A中。然而,第二內栓槽凹槽92B之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小於外栓槽齒154之周向寬度W4。因此,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W32防止外栓槽齒154插入至第二內栓槽凹槽92B中。
額外外栓槽150之外栓槽齒154包括外栓槽傳動表面157。外栓槽齒154之外栓槽傳動表面157可與第一內栓槽齒88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接觸以將旋轉傳動力F1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傳輸至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外栓槽齒154之外栓槽傳動表面157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間隔開以便不將旋轉傳動力F1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傳 輸至額外鏈輪支撐本體130。
如圖21及圖23中所見,額外外栓槽150具有不同於鏈輪支撐本體30之外栓槽50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然而,由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包括上文所提及之結構,因此內栓槽5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外栓槽50及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112之額外外栓槽150中之每一者相容。
如圖26中所見,自行車輪轂總成1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及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中之每一者相容。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包括額外內栓槽152。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及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之額外內栓槽152彼此不同。然而,額外內栓槽15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外栓槽50嚙合。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具有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除額外內栓槽152以外。額外內栓槽152亦可被稱作內栓槽152。
如圖27中所見,額外內栓槽152經構形以在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本體30的外栓槽50嚙合。如同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額外內栓槽152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74。複數個內栓槽齒174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複數個內栓槽齒74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及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然而,額外內栓槽152中之複數個內栓槽齒74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包括八個第三內栓槽齒192。第三內栓槽齒192在周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內栓槽齒88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間。
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經構形以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 第一外栓槽齒68嚙合。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經構形以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嚙合。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經構形以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72嚙合。
第一內栓槽齒88設置在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中,該第一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一外栓槽齒68與第二外栓槽齒70之間。第二內栓槽齒90設置在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中,該第一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二外栓槽齒70與第三外栓槽齒72之間。第三內栓槽齒192設置在第一外栓槽凹槽73A中,該第一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一外栓槽齒68與第三外栓槽齒72之間。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第二內栓槽齒90A設置在第二外栓槽凹槽73B中,該第二外栓槽凹槽界定在第二外栓槽齒70與第三外栓槽齒72之間。
第一外栓槽齒68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可與第一內栓槽齒88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78接觸以將旋轉傳動力F1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傳輸至鏈輪支撐本體30。第二外栓槽齒70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可與第二內栓槽齒90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80接觸以將旋轉傳動力F1自自行車鏈輪配置14傳輸至鏈輪支撐本體30。第三外栓槽齒72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配置14安裝至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第一狀態中不傳輸旋轉傳動力F1。
如圖21及圖31中所見,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之額外內栓槽152具有不同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然而,由於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外栓槽50包括上文所提及之結構,因此外栓槽50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及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之額外內栓槽152中之每一者相容。
第二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28至圖31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之自行車鏈輪配置214。自行車鏈輪配置214具有與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結構及/或構形相同的結構及/或構形,除內栓槽52以外。因此,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彼等元件具有實質上相同功能的元件此處將編號相同,且此處出於簡潔起見將不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說明。
如圖28中所見,自行車鏈輪配置14包含內栓槽252。內栓槽25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本體30的外栓槽50嚙合。第一內栓槽252A及第二內栓槽252B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配置。內栓槽252具有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之結構的結構。
如圖29中所見,內栓槽252包括第一內栓槽252A及第二內栓槽252B。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4及鏈輪托架40包括第一內栓槽252A。鏈輪SP3包括第二內栓槽252B。然而,鏈輪SP4及鏈輪托架40中之至少一者可包括第二內栓槽252B。鏈輪SP3可包括第一內栓槽252A。
如圖30及圖31中所見,第二內栓槽252B不同於第一內栓槽252A。內栓槽252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及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經構形以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68嚙合。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經構形以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70嚙合。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經構形以與外栓槽50之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72嚙合。
如圖30中所見,第一內栓槽252A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第一內栓槽252A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90。然而,第一內栓槽252A不含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亦即,第一內栓槽252A具有與 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內栓槽52之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栓槽252A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及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
如圖31中所見,第二內栓槽252B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88及至少第二內栓槽齒90。第二內栓槽252B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192。亦即,第二內栓槽252B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所描述之額外自行車鏈輪配置114之額外內栓槽152之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栓槽252A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齒88、九個第二內栓槽齒90及八個第三內栓槽齒192。
如圖30中所見,第一內栓槽252A包括相對於自行車鏈輪配置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第一最內半徑R21及第一最外半徑R22。第一內栓槽齒88及第二內栓槽齒90中之每一者界定第一最內半徑R21。鏈輪SP4之環形本體SP4A及鏈輪托架40之環形本體42中之每一者界定第一最外半徑R22。第一最外半徑R22大於第一最內半徑R21。第一最內半徑R21實質上等於第一內栓槽252A之內栓槽小徑的一半。第一最外半徑R22實質上等於第一內栓槽252A之內栓槽大徑的一半。
如圖31中所見,第二內栓槽252B包括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第二最內半徑R31及第二最外半徑R32。第一內栓槽齒88、第二內栓槽齒90及第三內栓槽齒192中之每一者界定第二最內半徑R31。鏈輪SP3之環形本體SP3A界定第二最外半徑R32。第二最外半徑R32大於第二最內半徑R31。第二最內半徑R31實質上等於第二內栓槽252B之內栓槽小徑的一半。第二最外半徑R32實質上等於第二內栓槽252B之內栓槽大徑的一半。
如圖29中所見,第一最內半徑R21實質上等於第二最內半徑R31。第一最外半徑R22實質上等於第二最外半徑R32。第一最外半徑R22大於第二最內半徑R31。第二最外半徑R32大於第一最內半徑R21。然而,第一最外半徑R22與第二最內半徑R31之間的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最外半徑R32與第一最內半徑R21之間的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0中所見,第一內栓槽252A具有第一總數目個內栓槽齒。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栓槽252A之內栓槽齒之第一總數目為18。如圖31中所見,第二內栓槽252B具有第二總數目個內栓槽齒。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內栓槽252B之內栓槽齒之第二總數目為26。因此,第二總數目大於第一總數目。然而,第一內栓槽252A之內栓槽齒之第一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內栓槽252B之內栓槽齒之第二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32至圖36描述根據第三實施例之自行車輪轂總成312。自行車輪轂總成312具有與自行車輪轂總成12之結構及/或構形相同的結構及/或構形,除鏈輪支撐本體30以外。因此,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彼等元件具有實質上相同功能的元件此處將編號相同,且此處出於簡潔起見將不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說明。
如圖32中所見,用於自行車輪轂總成312之鏈輪支撐本體330包含外栓槽350。鏈輪支撐本體33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之鏈輪支撐本體30之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外栓槽35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之外栓槽50之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
如圖33中所見,外栓槽350包括複數個外栓槽齒354。複數 個外栓槽齒354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及不同於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之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包括複數個第一栓槽齒369。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包括複數個第二栓槽齒371。
如圖34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之總數目大於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之總數目。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之總數目的兩倍。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之總數目為18。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之總數目為八。然而,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3中所見,複數個外栓槽齒354中之至少一者包括第一栓槽部分341及第二栓槽部分342。第二栓槽部分34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一栓槽部分341對準。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栓槽齒369中之每一者包括第一栓槽部分341及第二栓槽部分342。複數個第二栓槽齒371中之每一者不包括第一栓槽部分341及第二栓槽部分342。第二栓槽部分342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軸向端30A與第一栓槽部分341之間。然而,第一栓槽部分341及第二栓槽部分342之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一栓槽部分341與第二栓槽部分342之間的位置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5中所見,第一栓槽部分341包括第一徑向外表面341A。自旋轉中心軸線A1至第一徑向外表面341A界定第一徑向距離R341。第二栓槽部分342包括第二徑向外表面342A。自旋轉中心軸線A1至第二徑向外表面342A界定第二徑向距離R342。第一徑向距離R341不同 於第二徑向距離R34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距離R341大於第二徑向距離R342。然而,第一徑向距離R341可小於第二徑向距離R342。
第二栓槽齒371包括第三徑向外表面343A。自旋轉中心軸線A1至第三徑向外表面343A界定第三徑向距離R343。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距離R341大於第三徑向距離R343。第二徑向距離R342大於第三徑向距離R343。然而,第一徑向距離R341、第二徑向距離R342及第三徑向距離R343之間的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栓槽齒369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該軸向支撐件56A界定之第一軸向齒長度L369。第二栓槽齒371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軸向支撐件56A界定之第二軸向齒長度L371。第一栓槽部分341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軸向支撐件56A界定之第一軸向長度L341。第二栓槽部分342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栓槽部分341界定之第二軸向長度L34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齒長度L369等於第二軸向齒長度L371。第一軸向長度L341長於第二軸向長度L342。然而,第一軸向長度L341可等於或短於第二軸向長度L342。第一軸向齒長度L369可不同於第二軸向齒長度L371。
管式本體56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軸向支撐件56A界定至第一軸向端30A之軸向長度L1。管式本體56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栓槽部分342界定至第一軸向端30A之額外軸向長度L2。管式本體56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栓槽齒371界定至第一軸向端30A之額外軸向長度L2。軸向長度L1長於額外軸向長度L2。第一軸向長度L341短於軸向長度L1。第一軸向長度L341長於額外軸向長度L2。第二軸向長度L342短於軸向長度L1。第二軸向長度L342短於額外軸向長度L2。在此實施例中,軸向長度L1為37.65mm。額外軸向長度L2為4.65mm。然而,軸向長度L1 及額外軸向長度L2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4中所見,外栓槽350包括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及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複數個外栓槽傳動表面57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栓槽齒369中之每一者包括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及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中之一者。複數個第二栓槽齒371中之每一者包括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
如圖32中所見,第一栓槽部分341經構形以直接地或間接地與第一鏈輪SP12嚙合。第二栓槽部分342經構形以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小於第一鏈輪SP12之第二鏈輪SP2嚙合。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栓槽部分341經構形以藉由鏈輪托架40間接與第一鏈輪SP12嚙合。第二栓槽部分342經構形以直接與第二鏈輪SP2嚙合。然而,第一栓槽部分341可經構形以直接與第一鏈輪SP12嚙合。第二栓槽部分342可經構形以間接與第二鏈輪SP2嚙合。
自行車輪轂總成312包括輪轂本體29。第一栓槽部分341在鏈輪支撐本體330及輪轂本體29經組裝的組裝狀態中定位成比第二栓槽部分342更接近輪轂本體29。第一栓槽部分341在組裝狀態中定位於輪轂本體29與第二栓槽部分342之間。然而,輪轂本體29、第一栓槽部分341及第二栓槽部分342之間的位置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6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包括具有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之第一傳動表面369A,該第一徑向齒長度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向外界定。至少一個第一栓槽齒369包括具有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之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該第一額外徑向 齒長度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向外界定。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自管式本體56徑向地界定至第一徑向外表面341A。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自管式本體56徑向地界定至第二徑向外表面342A。第一傳動表面369A設置於第一栓槽齒369之第一栓槽部分341上。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設置於第一栓槽齒369之第二栓槽部分342上。至少一個第二栓槽齒371包括具有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之第二傳動表面371A,該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向外界定。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自管式本體56徑向地界定至第三徑向外表面343A。
在此實施例中,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相同軸向位置處,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不同於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相同軸向位置處,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不同於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不同於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相同軸向位置處,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大於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相同軸向位置處,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大於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大於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然而,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相同軸向位置處,第一徑向齒長度R369A及第一額外徑向齒長度R369B中之至少一者可等於或小於第二徑向齒長度R371。
第一栓槽齒369之第一外栓槽傳動表面58包括第一傳動表面369A及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第一栓槽齒369之第二外栓槽傳動表面60包括第一傳動表面369A及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第二栓槽齒371 之第三外栓槽傳動表面62包括第二傳動表面371A。
如圖35中所見,當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方向上觀察時,第一栓槽部分341之軸向區AR1相對於軸向方向D2與第二栓槽齒371之軸向區AR2至少部分地重疊。當在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方向上觀察時,第二栓槽部分342之軸向區AR3相對於軸向方向D2與第二栓槽齒371之軸向區AR2至少部分地重疊。第一栓槽部分341之軸向區AR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第二栓槽部分342之軸向區AR2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第二栓槽部分342之軸向區AR3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栓槽部分341之軸向區AR1相對於軸向方向D2與第二栓槽齒371之軸向區AR2重疊。第二栓槽部分342之軸向區AR3相對於軸向方向D2與第二栓槽齒371之軸向區AR2重疊。因此,如圖36中所見,第一傳動表面369A之第一軸向區AR11相對於軸向方向D2與第二傳動表面371A之第二軸向區AR21至少部分地重疊。第一傳動表面369A之第一軸向區AR11與第二傳動表面371A之第二軸向區AR21部分地重疊。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之第三軸向區AR31相對於軸向方向D2與第二傳動表面371A之第二軸向區AR21至少部分地重疊。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之第三軸向區AR31與第二傳動表面371A之第二軸向區AR21部分地重疊。第一傳動表面369A之第一軸向區AR1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第二傳動表面371A之第二軸向區AR2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第一額外傳動表面369B之第三軸向區AR3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然而,第一傳動表面369A之第一軸向區AR11可與第二傳動表面371A之第二軸向區AR21完全重疊。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區AR11與軸向區AR1重合。第二軸向區AR21與軸向區AR2重合。第三軸向區AR31與軸向區AR3重合。 然而,第一軸向區AR11可自軸向區AR1偏移。第二軸向區AR21可自軸向區AR2偏移。第三軸向區AR31可自軸向區AR3偏移。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包含」及其派生詞意欲為指定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術語。此概念亦適用於類似意義之詞語,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派生詞。
術語「部件」、「區段」、「部分(portion)」、「部分(part)」、「元件」、「本體」及「結構」當以單數形式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分或複數個部分雙重意義。
諸如本申請案中敍述的「第一」及「第二」之序數數目僅為標識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特定次序等等。此外,舉例而言,術語「第一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二元件」之存在,且術語「第二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一元件」之存在。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對」可涵蓋除其中成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外之其中成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因此,術語「一」、「一或多個」及「至少一個」在本文中可互換地使用。
如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片語「中之至少一者」意謂所要選擇之「一或多個」。舉例而言,如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片語「中之至少一者」在其選擇之數目為二之情況下意謂「僅單個選擇」或「兩個選擇中之兩者」。對於其他實例,如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片語「中之至少一者」在其選擇之數目等於或大於三之情況下意謂「僅單個選擇」或「等於或大於兩個 選擇之任何組合」。舉例而言,片語「A及B中之至少一者」涵蓋(1)僅A,(2)僅B,及(3)A及B兩者。片語「A、B及C中之至少一者」涵蓋(1)僅A,(2)僅B,(3)僅C,(4)A及B兩者,(5)B及C兩者,(6)A及C兩者,以及(7)全部A、B及C。換言之,片語「A及B中之至少一者」在本發明中不意謂「A中之至少一者及B中之至少一者」。
最後,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諸如「實質上」、「約」及「大致」之程度術語意謂所修飾之術語之合理量之偏差,使得最終結果並無顯著改變。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理解為包括諸如「實質上」、「大約」及「大致」之術語。
顯然,根據以上教示,本發明之眾多修改及變化為可能的。因此應理解,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可以不同於如本文中特定描述之方式的其他方式實踐本發明。
52:內栓槽
74:內栓槽齒
76:內栓槽傳動表面
78: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
80: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88:第一內栓槽齒
90:第二內栓槽齒
90A:第二內栓槽齒
A1:旋轉中心軸線
AG21: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度
D1:周向方向
D11:傳動旋轉方向
D12:反向旋轉方向
F1:旋轉傳動力
P11:第一外栓槽傳動位置
P12:第一外栓槽齒位置
P21: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
P22:第一內栓槽齒位置
PA21:第一內栓槽節距角
PA22:第二內栓槽節距角
SP3:鏈輪

Claims (27)

  1. 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其包含:一內栓槽,其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之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經構形以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周向方向上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間傳輸一旋轉傳動力,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其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以等於40度之一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其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偏移。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且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以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 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位置偏移。
  4.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以一第二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該九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以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6.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等於40度。
  7.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以小於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之一第一內栓槽偏移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偏移。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第一內栓槽偏移角等於或小於該第二內栓槽節距角的一半。
  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 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
  10.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複數個內栓槽齒包括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其分別配置於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中之至少四者上,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以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其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位置偏移,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且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11.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齒,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以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均等地配置,且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
  12.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 面,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自該九個第一內栓槽傳動表面偏移,且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分別包括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傳動表面。
  13. 如請求項12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中之至少一個栓槽齒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且該至少三個第二內栓槽齒中之另一栓槽齒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該第二內栓槽周向寬度不同於該第一內栓槽周向寬度。
  14. 如請求項11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九個第一內栓槽齒在垂直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平面上具有彼此相同的橫截面形狀。
  15.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進一步包含一環形本體,其具有該旋轉中心軸線,其中該複數個內栓槽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環形本體徑向向內延伸。
  1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複數個內栓槽傳動表面面朝一傳動旋轉方向,該自行車鏈輪配置 回應於該旋轉傳動力在該傳動旋轉方向上旋轉。
  17.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複數個內栓槽齒界定複數個內栓槽凹槽,該複數個內栓槽凹槽中之每一者在該周向方向上設置於該複數個內栓槽齒中之鄰近的兩個齒之間,該複數個內栓槽凹槽包括一第一內栓槽凹槽,其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及一第二內栓槽凹槽,其具有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且該第二內栓槽凹槽寬度不同於該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
  18.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配置於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之間,該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以等於40度之該第一內栓槽節距角在該周向方向上鄰近地配置,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及該鄰近的兩個第一內栓槽齒中之一者界定該第一內栓槽凹槽,該第一內栓槽凹槽寬度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在該周向方向上界定一第一間隙角,且該第一間隙角大於15度。
  19.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四個第一內栓槽齒包括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一最內半徑,且該第一最內半徑大於32mm。
  20.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包括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二最內半徑,且該第二最內半徑大於32mm。
  21. 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其包含:一內栓槽,其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第一狀態中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之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一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第二狀態中與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額外鏈輪支撐本體之一額外外栓槽嚙合,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外栓槽及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額外外栓槽彼此不同。
  22. 如請求項21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內栓槽包括複數個內栓槽齒,該複數個內栓槽齒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及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 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該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第一狀態中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嚙合,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第二狀態中與該額外外栓槽之至少一個外栓槽齒嚙合,且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配置安裝至該額外自行車輪轂總成之該第二狀態中不與該額外外栓槽之該至少一個外栓槽齒嚙合。
  23. 一種自行車鏈輪配置,其包含:一內栓槽,其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本體之一外栓槽嚙合,該內栓槽包括一第一內栓槽及不同於該第一內栓槽之一第二內栓槽,該第一內栓槽包括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一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一最內半徑及一第一最外半徑,該第二內栓槽包括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之一第二最內半徑及一第二最外半徑,該第一最外半徑大於該第二最內半徑,且該第二最外半徑大於該第一最內半徑。
  24. 如請求項23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內栓槽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及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 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經構形以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一外栓槽齒嚙合,該至少一個第二內栓槽齒經構形以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二外栓槽齒嚙合,且該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經構形以與該外栓槽之至少一個第三外栓槽齒嚙合。
  25. 如請求項24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第一內栓槽包括該至少一個第一內栓槽齒,該第二內栓槽包括該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且該第一內栓槽不含該至少一個第三內栓槽齒。
  26. 如請求項23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第一內栓槽及該第二內栓槽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配置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軸向方向上配置。
  27. 如請求項23之自行車鏈輪配置,其中該第一內栓槽具有一第一總數目個內栓槽齒,該第二內栓槽具有一第二總數目個內栓槽齒,且該第二總數目大於該第一總數目。
TW109107425A 2019-03-22 2020-03-06 自行車鏈輪配置 TWI839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16361249A 2019-03-22 2019-03-22
US16/361,249 2019-03-22
US16/673,980 US11578761B2 (en) 2019-03-22 2019-11-05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US16/673,980 2019-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183A TW202035183A (zh) 2020-10-01
TWI839482B true TWI839482B (zh) 2024-04-21

Family

ID=72333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7425A TWI839482B (zh) 2019-03-22 2020-03-06 自行車鏈輪配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8761B2 (zh)
CN (2) CN111717324B (zh)
DE (1) DE102020107818A1 (zh)
TW (1) TWI8394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78761B2 (en) * 2019-03-22 2023-02-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JP7117261B2 (ja) * 2019-03-22 2022-08-12 サンスター技研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ディスク
DE102020005373A1 (de) * 2020-09-01 2022-03-03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anordnung für eine Hinterradbaugruppe für ein Fahrrad und Hinterradbaugruppe
EP3960606A1 (de) * 2020-09-01 2022-03-02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baugruppe und hinterradbaugruppe für ein fahrrad mit kettenschaltung
DE102020214292A1 (de) 2020-11-13 2022-05-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Einstückiges Ritzelpaket
TWI759006B (zh) * 2020-12-11 2022-03-2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飛輪
US11767080B1 (en) * 2022-07-15 2023-09-26 Shimano Inc.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D1017475S1 (en) * 2022-11-16 2024-03-12 Sram Deutschland Gmbh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D1018381S1 (en) * 2022-11-16 2024-03-19 Sram Deutschland Gmbh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D1017476S1 (en) * 2022-11-16 2024-03-12 Sram Deutschland Gmbh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0377A (en) * 2010-06-15 2012-01-01 William B Shook Drive body for bicycle wheel hub
CN105835619A (zh) * 2015-01-29 2016-08-10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轮毂组件
CN108973524A (zh) * 2017-05-30 2018-12-11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花鼓组件
US20180370597A1 (en) * 2011-07-13 2018-12-27 Sram Deutschland Gmbh Driver for mounting a multiple sprocket arrangement to a bi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87993U (zh) * 1987-12-02 1989-06-09
US7044876B2 (en) * 2003-01-17 2006-05-1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having lateral protrusions for use in a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US7846047B2 (en) * 2004-09-10 2010-12-0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having a thickened spline
US8641151B2 (en) * 2010-11-12 2014-02-04 Shimano Inc. Sprocket support structure
US8650972B2 (en) * 2011-06-02 2014-02-18 Shimano, Inc. Sensor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hub
US9199509B2 (en) * 2014-01-21 2015-12-01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US10919339B2 (en) * 2017-05-22 2021-02-16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assembly
US11059541B2 (en) * 2017-05-30 2021-07-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179967B2 (en) * 2017-05-30 2021-11-2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CN108974233B (zh) * 2017-05-30 2021-01-0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和自行车传动系
DE102018111279A1 (de) * 2017-05-30 2018-12-06 Shimano Inc. Hintere fahrradnabenanordnung
US11220309B2 (en) * 2017-05-30 2022-01-11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377174B2 (en) * 2017-08-09 2019-08-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TWI803944B (zh) * 2017-05-30 2023-06-0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11332213B2 (en) * 2017-05-30 2022-05-17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0668980B2 (en) * 2017-08-24 2020-06-02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1305837B2 (en) * 2017-10-31 2022-04-19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1518474B2 (en) * 2019-01-24 2022-12-0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US11642913B2 (en) * 2019-03-22 2023-05-09 Shimano Inc. Sprocket support body and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578761B2 (en) * 2019-03-22 2023-02-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0377A (en) * 2010-06-15 2012-01-01 William B Shook Drive body for bicycle wheel hub
US20180370597A1 (en) * 2011-07-13 2018-12-27 Sram Deutschland Gmbh Driver for mounting a multiple sprocket arrangement to a bicycle
CN105835619A (zh) * 2015-01-29 2016-08-10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轮毂组件
CN108973524A (zh) * 2017-05-30 2018-12-11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花鼓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5350B (zh) 2024-09-17
US11578761B2 (en) 2023-02-14
US20200300307A1 (en) 2020-09-24
TW202035183A (zh) 2020-10-01
CN111717324A (zh) 2020-09-29
CN111717324B (zh) 2022-07-22
DE102020107818A1 (de) 2020-09-24
CN114655350A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39482B (zh) 自行車鏈輪配置
US11097807B2 (en) Bicycle hub assembly
TWI783598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N115107924B (zh) 链轮支承体和自行车花鼓组件
US1130583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708712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CN110065586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4802585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09720500B (zh) 自行车轮毂组件及自行车传动系组件
TWI727138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US10717495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202402562A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
CN111846098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10604211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850484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