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1120B - 三維枝幹耦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三維枝幹耦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1120B
TWI761120B TW110108698A TW110108698A TWI761120B TW I761120 B TWI761120 B TW I761120B TW 110108698 A TW110108698 A TW 110108698A TW 110108698 A TW110108698 A TW 110108698A TW I761120 B TWI761120 B TW I7611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transmission lines
region
gaps
bran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8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7681A (zh
Inventor
艾利希亞 哈波
克里斯多夫 雷騰
法蘭西斯 哥倫布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雷森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雷森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雷森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7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7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1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112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8Microstrips; Strip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01P5/19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of the junction type
    • H01P5/22Hybrid ring junctions
    • H01P5/22790° branch line coupler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 Microwave Amplifiers (AREA)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一種枝幹耦合器結構,具有設置在支撐結構的不同水平位準上的一對主傳輸線以及垂直設置並橫向間隔開且設置在該支撐結構中的一對分流傳輸線。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

Description

三維枝幹耦合器
本發明概括地係關於枝幹耦合器,且更具體而言係關於小型的枝幹耦合器。
如本領域所知,類比相移器的一種類型包含枝幹耦合器。一個這樣的枝幹耦合器,有時亦稱為反射耦合器或分流混合組合器,如圖1所述,包含一對主傳輸線和一對分流傳輸線。在標題為「Integral analysis of hybrid coupler semiconductor phase shifters」(由Kori等人,IEE Proceedings,vol. 134,Pt.H. No. 2,1987年4月)的期刊中描述一種包含枝幹耦合器的類比相移器(圖2)。
如在標題為「A Low-Loss Voltage-Controlled Analog Phase-Shifter Using Branchline Coupler and Varactor Diodes」(由Gupta等人)(Gupta、Nishant、Raghuvir Tomar及Prakash Bhartia,「A low-loss voltage-controlled analog phase-shifter using branchline coupler and varactor diodes」,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2007,ICMMT07,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07)的期刊中描述一種用於調整枝幹耦合器型的相移器的相移的技術。一對變容二極體(varactor diode)受電壓控制,以調整由相移器提供的相移。圖3A顯示另一枝幹耦合器型相移器,其具有與一對分流傳輸線中的每一者連接的相位調整區。在此,各相位調整區包含相互分離的一對導體;導體其中之一連接至基板底部的接地平面導體。如圖所示,兩個導體藉由一系列跨越、間隔開的接合線連接。藉由施加輸入訊號,測量輸出端的相位,並一次移除一個接合線,如圖3B所示,從而改變通過相位調整區至接地的路徑的電長度(electrical length),直到獲得所需的相移為止;圖3B顯示數個接合線從圖3A的枝幹耦合器型相移器中移除。
根據本發明,其提供一種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支撐結構;及一對主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不同水平位準上;以及一對分流傳輸線,垂直設置並橫向間隔開,且設置在該支撐結構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
在一實施例中,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一對相位調整區,該對相移區中的每一者通過一對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耦合到一對分流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多個間隙與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多個間隙,沿該多個間隙接續設置,該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之第二端。
在一實施例中,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第二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一對間隙與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第二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對間隙,沿該對間隙接續設置,該第二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之第二端。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多個電導體和該第二多個電導體沿著該第一間隙及該對間隙中的對應的一者交錯。
在一實施例中,該對分流傳輸線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垂直設置的。
在一實施例中,該對主傳輸線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水平設置的。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枝幹耦合器結構,其包含:一對主傳輸線;一對分流傳輸線,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一對相位調整區,該對相移區中的每一者通過對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耦合到一對分流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多個間隙與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多個間隙,沿該多個間隙接續設置,該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一者之第二端。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一對間隙與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第二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對間隙,沿該對間隙接續設置,該第二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之第二端。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多個電導體和該第二多個電導體沿著該第一間隙及該對間隙中的對應的一者交錯。
在這種配置下,提供小型的枝幹耦合器。此外,藉由提供第二接地墊片來增加可用的相移的數量。
在隨附的圖式和以下描述中闡述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細節。通過說明書和圖式以及申請專利範圍,本發明的其他特徵、目的及優點將變得明白易懂。
現參考圖4、圖4A、圖4B和圖5,其顯示枝幹耦合器結構10。枝幹耦合器結構10包含:支撐結構12 (圖4A)(在此為介電質結構),其包含沿Z軸垂直堆疊的多個(在此為13個)平面印刷電路板12 1-12 13,如圖6所示,板12 1-12 13的平面表面被設置在水平(X-Y)平面中,多個印刷電路板12 1-12 13中每一者的俯視圖分別在圖5A-5M中示出;板12 1-12 13之頂部者標示為12 1以及板12 1-12 13之底部者標示為12 13。當將多個印刷電路板12 1-12 13用任何的習知的介電質接合材料接合在一起時(未繪示出),形成枝幹耦合器結構10,如圖5中以圖解方式所示;枝幹耦合器10的訊號帶狀導體16 1、16 2,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和訊號帶狀導體38 1、38 2,將於以下更詳細地描述且在圖4B示出。
亦參考圖5A-5M,一對主傳輸線14 1、14 2(圖5)(在此為微帶狀傳輸線),每一個都具有訊號帶狀導體16 1、16 2(分別形成在板12 11及12 1的上表面分別如圖5K及圖5A所示)及對應的且下層的一對接地平面導體18 1、18 2(分別由板12 13和12 3上的導電片部分12 13 金屬 / 接地平面和12 3 金屬 / 接地平面形成,如圖5M和5C所示,分別設置在X-Y水平平面上以支持沿著垂直Z軸設置的電場),主傳輸線14 1、14 2中的每一者設置在支撐結構12的不同水平位準上;以及一對分流傳輸線26 1、26 2(圖5)(在此同軸型傳輸線22 1、22 2),具有:(a)分別由導電片24 1、24 2、24 3形成的多個接地外導體,該等導電片分別由板12 5、12 7和12 9上的導電片部分12 5 金屬 / 接地平面、12 7 金屬 / 接地平面和12 9 金屬 / 接地平面形成(分別為圖5E、5G和5I),該等導電片以小於枝幹耦合器的額定工作波長(nominal operating wavelength)的四分之一波長垂直間隔,以電性地表現為連續的導體。分別由導電訊號通孔22 1和22 2形成的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該等導電訊號通孔分別由板12 2-12 12上的導電片的導電部分形成,如圖5B至圖5L所示,同軸型傳輸線22 1、22 2垂直延伸且橫向間隔,並設置在支撐結構12中以沿著X-Y水平平面支持電場。
該對分流傳輸線26 1、26 2中的第一者(圖5) (在此為分流傳輸線26 1)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14 1、14 2中的第一者(在此為主傳輸線14 1)的板12 11上的區域28 1(圖5K)與該對主傳輸線14 1、14 2中的第二者(在此為主傳輸線14 2)的板12 1上的第一端30 1(圖5A)之間。該對分流傳輸線26 1、26 2中的第二者(在此為分流傳輸線26 2)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14 1、14 2中的第一者(在此為主傳輸線14 1,具有與板12 11上的第二區域28 2橫向間隔開的區域28 1)的板12 11上的第二區域28 2(圖5K)之間。
在此,枝幹耦合器結構10包含:一對相位調整區32 1、32 2(圖5),該對移相區32 1、32 2中的每一者分別在區域28 1、28 2的對應的一者上分別通過一對相移器區傳輸線34 1、34 2(圖5)(如圖所示,在此為微帶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分別耦合至一對分流傳輸線區26 1、26 2中的對應的一者及分別耦合至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中的對應的一者(如圖所示)。更具體而言,相移器區傳輸線34 1、34 2(各分別具有對應的一對訊號帶狀導體38 1、38 2)設置在支撐結構的上表面10(板12 1,圖5A)並沿Y方向延伸。一對訊號帶狀導體38 1、38 2中的每一者分別設置在上述一對接地平面導體40 1、40 2中的對應的一者上(在此由顯示於板12 4上圖案化的共用導體31提供,如圖5D所示),以及定位以支持沿Z軸的垂直電場。
多個(在此為三個)電性連接的接地墊片42 1、42 2和42 3設置在支撐結構10的上表面,由形成在板12 1上的圖案化電導體19形成(圖5A),如圖所示。三個接地墊片42 1、42 2和42 3彼此以間隙44 1和44 2分隔,如圖所示,以及間隙44 1和44 2分別具有訊號帶狀導體38 1、38 2分別設置在間隙44 1和44 2訊號,如圖所示。有兩電導體組46a 1、46b 1與46a 2、46b 2(在此為接合線)分別跨間隙44 1、44 2交錯,如圖所示。組46a 1、46b 1的一部分,在此組46a 1具有一端連接至接地墊片42 1和另一端連接至訊號帶狀導體38 1,以及在此組46b 1具有一端連接至接地墊片42 2和另一端連接至訊號帶狀導體38 1。可注意到,組46a 1和組46b 1中的電導體沿著間隙44 1連續設置,以及組46a 1中的每個導體相對於組46b 1中的每個導體交錯,如圖所示。換言之,組46b 1中的每個導體設置在組46a 1中的一對導體之間,如圖所示同樣地,可注意到,組46a 2和組46b 2中的電導體沿著間隙44 2連續設置,以及組46a 2中的每個導體相對於組46b 2中的每個導體交錯,如圖所示。換言之,組46b 2中的每個導體設置在組46a 2中的一對導體之間,如圖所示。
在印刷電路板12 1、12 3、12 5、12 7、12 9、12 11和12 13的接地平面導體(分別如圖5A、5C、5E、5G、5I、5K和5M所示)以及板12 1上的三個接地墊片42 1、42 2和42 3(圖5A)係藉由導電接地通孔21連接在一起,如圖5A-5M所示。板12 2、12 4、12 6、12 8、12 10、12 12(圖5B、5D、5F、5H、5J和5L)具有導電通孔21以及板12 4、12 6、12 8、12 10、12 12亦具有同軸分流傳輸線22 1、22 2的中心訊號導體的部分,如圖7所示。
板12 1-12 13的形成如上所示,並如上圖5A-M中所述,除了接地通孔21和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外。然後,所形成的板12 1-12 13被堆疊並使用任何習知的介電接合材料接合在一起(未繪示出)。接地通孔19和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導電通孔係藉由首先從接合結構的底部或背面在接合結構上蝕刻或鑽孔,起始於板12 13的背面而垂直通過此結構來形成,接著使用適合的電性導電材料填充孔。為了防止導電材料電性連接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對於板12 13上接地平面導體,造成此連接的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部分及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導電材料係藉由例如背鑽(back-drilling)或定時蝕刻(timed etching)移除,且移除的導電材料以介電材料取代。
因此,在圖5A中,板12 1:數字符號19為導電片,其圖案化以形成墊片42 1、42 2和42 3;訊號帶狀導體38 1、38 2;主傳輸線訊號14 2;帶狀導體16 2;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頂部;主傳輸線14 21的第一和第二端;訊號帶狀導體30 1、30 2;板12 1的介電部分的表面的暴露部分(標示為12 1S)。
在圖5B中,板12 2:板的介電表面12 2S及同軸分流傳輸線22 1、22 2的中心訊號導體的導電通孔12 2 訊號;介電表面的暴露部分(標示為12 2S)。
在圖5C中,板12 3:圖案化導體12 3 金屬 / 接地平面作為主傳輸線14 2的訊號帶狀導體16 2的接地平面導體18 2與作為相移器傳輸線34 2的帶狀導體38 2的接地平面導體40 2;數字符號12 3S為介電板12 3的介電暴露表面部分;數字符號12 3 金屬 / 訊號標示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外部。
在圖5D中,板12 4:數字符號12 4S為板12 4之表面的暴露部分。
在圖5E中,板12 5:數字符號12 5 接地平面為圖案化導體,其提供接地平面,其中介電板12 5中暴露的介電部分標示為12 5S;數字符號12 5 金屬 / 訊號標示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外部。
在圖5F中,板12 6:數字符號12 6S為介電板12 6的表面部分。
在圖5G中,板12 7:數字符號12 7 接地平面為圖案化導體,其提供接地平面,其中介電板12 7中暴露的介電部分標示為12 7S;數字符號12 7 金屬 / 訊號標示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外部。
在圖5H中,板12 8:數字符號12 8S為介電板12 8的表面部分。
在圖5I中,板12 9:數字符號12 9 接地平面標示圖案化導體,其提供接地平面,其中介電板12 9中暴露的介電部分標示為12 9S;數字符號12 9 金屬 / 訊號標示內部訊號導體26 1、26 2的外部。
在圖5J中,板12 10,數字符號12 10S為介電板12 10的表面部分。
在圖5K中,板12 11,數字符號12 11 接地平面標示圖案化導體,其提供接地平面,其中介電板12 11中暴露的介電部分標示為12 11S;數字符號12 11 金屬 / 訊號標示主傳輸線14 1的訊號帶狀導體16 1
在圖5L中,板12 12,數字符號12 12S標示介電板12 12的表面部分。
在圖5M中,板12 13,數字符號12 13標示主傳輸線14 1的接地平面導體18 1
現應當理解,根據本發明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支撐結構;一對主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不同水平位準上;一對分流傳輸線,垂直設置並橫向間隔開,且設置在該支撐結構中;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以及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枝幹耦合器結構可單獨或組合地包含以下一個或多個特徵,以包含:一對相位調整區,該對相移區中的每一者通過一對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耦合到一對分流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多個間隙與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多個間隙,沿該多個間隙接續設置,該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一者之第二端;第二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一對間隙與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第二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對間隙,沿該對間隙接續設置,該第二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之第二端;其中,該第一多個電導體和該第二多個電導體沿著該第一間隙及該對間隙中的對應的一者交錯;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垂直設置的;或其中,該對主傳輸線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水平設置的。
現亦應當理解,根據本發明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一對主傳輸線;一對分流傳輸線,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一對相位調整區,該對相移區中的每一者通過一對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耦合到一對分流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多個間隙與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多個間隙,沿該多個間隙接續設置,該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一者之第二端。枝幹耦合器結構可單獨或組合地包含以下一個或多個特徵,以包含:第二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一對間隙與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第二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對間隙,沿該對間隙接續設置,該第二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之第二端;或,其中,該第一多個電導體和該第二多個電導體沿著該第一間隙及該對間隙中的對應的一者交錯。
本發明的若干實施例係已描述。儘管如此,應理解,在不悖離本文的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可對該等實施例進行各種修改。舉例而言,移相區不需要使用接合線,而可使用於2019年3月26日公告之美國第10,243,246號專利(標題為「相移器,包含具有由可連接的導電墊片形成的相位調整區的枝幹耦合器」,發明人為Laighton等人,讓與給本發明相同的受讓人)中描述的技術。進一步地,同軸的、垂直的、分流的傳輸線可藉由沿圓周圍繞訊號中心導體緊密地間隔排列多個垂直的導體行而形成,如2018年2月6日公告的美國第9,887,195號專利(發明人為Drab等人,讓與給本發明相同的受讓人)所述。據此,其他實施例包含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7:箭頭 10:枝幹耦合器結構 12:支撐結構 12 1: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1S:暴露部分 12 2: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2S:暴露部分 12 2 訊號:導電通孔 12 3: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3S:介電暴露表面部分 12 3 金屬 / 接地平面:導電片部分 12 3 金屬 / 訊號:外部 12 4: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4S:暴露部分 12 5: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5 金屬 / 接地平面:導電片部分 12 5S:暴露的介電部分 12 5 金屬 / 訊號:外部 12 6: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6S:表面部分 12 7: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7S:暴露的介電部分 12 7 金屬 / 接地平面:導電片部分 12 7 金屬 / 訊號:外部 12 8: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8S:表面部分 12 9: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9 金屬 / 接地平面:導電片部分 12 9 金屬 / 訊號:外部 12 9S:暴露的介電部分 12 10: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10S:表面部分 12 11: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11 接地平面:圖案化導體 12 11 金屬 / 訊號:訊號帶狀導體 12 11S:暴露的介電部分 12 12: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12S:表面部分 12 13:平面印刷電路板 12 13 金屬 / 接地平面:導電片部分 14 1:主傳輸線 14 2:主傳輸線 16 1:訊號帶狀導體 16 2:訊號帶狀導體 18 1:接地平面導體 18 2:接地平面導體 19:圖案化電導體 21:接地通孔 22 1:同軸型傳輸線 22 2:同軸型傳輸線 24 1:導電片 24 2:導電片 24 3:導電片 26 1:分流傳輸線 26 2:分流傳輸線 28 1:區域 28 2:區域 30 1:訊號帶狀導體 30 2:訊號帶狀導體 32 1:相位調整區 32 2:相位調整區 34 1:相移器區傳輸線 34 2:相移器區傳輸線 38 1:訊號帶狀導體 38 2:訊號帶狀導體 42 1:接地墊片 42 2:接地墊片 42 3:接地墊片 44 1:間隙 44 2:間隙 46a 1:組 46a 2:組 46b 1:組 46b 2:組
[圖1]係根據先前技術之枝幹耦合器的示意圖;
[圖2]係根據先前技術之使用枝幹耦合器的相移器的示意圖;
[圖3A和3B]係根據先前技術之製造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中使用根據先前技術之枝幹耦合器的相移器的透視圖;
[圖4]係根據本發明之枝幹耦合器的透視圖,其部分以假想(phantom)示出。
[圖4A]係圖4的枝幹耦合器的透視圖(其部分以假想示出),其一部分被移除以呈現根據本發明之枝幹耦合器的內層,該內部由標示為7至7的箭頭圈畫且如圖7所示;
[圖4B]示顯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4之枝幹耦合器中的訊號導體;
[圖5]係爆炸透視草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圖4的枝幹耦合器的多個垂直堆疊的印刷電路板中的每一者;
[圖5A-5M]係根據本發明之圖5的多個印刷電路板中每一者的俯視圖,該多個印刷電路板用於形成圖4的枝幹耦合器;
[圖6]係根據本發明之圖4的枝幹耦合器之簡化的爆炸圖解示意草圖,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圖4之枝幹耦合器的圖5A-5M之印刷電路板的配置;以及
[圖7]係根據本發明之圖4的枝幹耦合器之圖4A中標示為7至7的內部的橫斷面視圖。
在不同圖式中,相似的參考符號表示相似的元件。
10:枝幹耦合器結構 12:支撐結構 12 1-12 13:平面印刷電路板 16 1:訊號帶狀導體 21:接地通孔 26 1:分流傳輸線 26 2:分流傳輸線 38 1:訊號帶狀導體 38 2:訊號帶狀導體

Claims (9)

  1. 一種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支撐結構;一對主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不同水平位準上;一對分流傳輸線,垂直設置並橫向間隔開,且設置在該支撐結構中;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第一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以及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垂直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水平設置的。
  2. 如請求項1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一對相位調整區,該對相位調整區中的每一者通過一對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耦合到一對分流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多個間隙與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的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 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多個間隙,沿該多個間隙接續設置,該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一者之第二端。
  3. 如請求項2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第二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一對間隙與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第二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對間隙,沿該對間隙接續設置,該第二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之第二端。
  4. 如請求項3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其中,該多個電導體和該第二多個電導體沿著該第一間隙及該對間隙中的對應的一者交錯。
  5. 如請求項1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其中,該對主傳輸線水平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垂直設置的。
  6. 一種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支撐結構;一對主傳輸線,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不同水平位準上;一對分流傳輸線,垂直設置並橫向間隔開,且設置在該支撐結構中;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第一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 一端之間;其中,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以及其中,該對主傳輸線水平傳播能量,該能量的電場係垂直設置的。
  7. 一種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一對主傳輸線;一對分流傳輸線,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一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一者的第一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第二者的第一端之間,該對分流傳輸線中的第二者耦合在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一者的第二區域與該對主傳輸線中的該第二者的第二端之間,該第二區域與該第一區域橫向間隔開;一對相位調整區,該對相位調整區中的每一者通過一對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對應的一者耦合到一對分流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多個間隙與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的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多個間隙,沿該多個間隙接續設置,該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區傳輸線中的一者之第二端。
  8. 如請求項7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包含:第二接地墊片,設置在該支撐結構的上表面上,以一對間隙與該對相移器區傳輸線的該多個訊號帶狀導體分隔;以及第二多個電導體,跨越該對間隙,沿該對間隙接續設置,該第二多個電導體中的每一者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接地墊片之一端以及連接至該多個相移器傳輸線區中的對應的一者之第二端。
  9. 如請求項8之枝幹耦合器結構,其中,該多個電導體和該第二多個電導體沿著該第一間隙及該對間隙中的對應的一者交錯。
TW110108698A 2020-05-05 2021-03-11 三維枝幹耦合器 TWI761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67,067 US11177547B1 (en) 2020-05-05 2020-05-05 Three-dimensional branch line coupler
US16/867,067 2020-05-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7681A TW202147681A (zh) 2021-12-16
TWI761120B true TWI761120B (zh) 2022-04-11

Family

ID=75267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8698A TWI761120B (zh) 2020-05-05 2021-03-11 三維枝幹耦合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7547B1 (zh)
EP (1) EP4147300A1 (zh)
JP (1) JP2023524983A (zh)
KR (1) KR20230002896A (zh)
AU (1) AU2021267093A1 (zh)
IL (1) IL296679B2 (zh)
TW (1) TWI761120B (zh)
WO (1) WO2021225678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5719B2 (en) * 2013-08-23 2015-05-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branchline coupler using through silicon vias and design structures
US10930995B2 (en) * 2016-06-03 2021-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divider/combi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5258A (en) 1978-05-08 1980-01-22 Sanders Associates, Inc. Broadband high power bias circuit
JPS60242703A (ja) 1984-05-17 1985-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ブランチラインカツプラ
EP0212796A1 (en) 1985-06-18 1987-03-04 Era Patents Limited Dual phase shifter
JP2001284917A (ja) 2000-03-29 2001-10-1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方向性結合器
US6822532B2 (en) 2002-07-29 2004-11-23 Sage Laboratories, Inc. Suspended-stripline hybrid coupler
US7646261B2 (en) 2005-09-09 2010-01-12 Anaren, Inc. Vertical inter-digital coupler
ATE556572T1 (de) 2007-06-01 2012-05-15 Bae Systems Plc Direktschreib- und additive herstellungsprozesse und -vorrichtung
US9225291B2 (en) 2013-10-29 2015-12-29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Adaptive adjustment of power splitter
US10091891B2 (en) 2014-07-11 2018-10-02 Volter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circuitry
US9584080B2 (en) 2015-02-23 2017-02-28 Raytheon Company Compact microwave power amplifier circuit
US9887195B1 (en) 2016-10-19 2018-02-06 Raytheon Company Coaxial connector feed-through for multi-level interconnected semiconductor wafers
US10243246B2 (en) 2017-07-26 2019-03-26 Raytheon Company Phase shifter including a branchline coupler having phase adjusting sections formed by connectable conductive pads
US10511076B2 (en) 2017-09-01 2019-12-17 Raytheon Company RF coupler including vertically stacked coupling sections having conductive layers disposed between the coupling sections and the coupler including a surrounding electric shiel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5719B2 (en) * 2013-08-23 2015-05-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branchline coupler using through silicon vias and design structures
US10930995B2 (en) * 2016-06-03 2021-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divider/combi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7300A1 (en) 2023-03-15
WO2021225678A1 (en) 2021-11-11
AU2021267093A1 (en) 2022-10-06
US20210351487A1 (en) 2021-11-11
IL296679A (en) 2022-11-01
IL296679B2 (en) 2024-04-01
JP2023524983A (ja) 2023-06-14
KR20230002896A (ko) 2023-01-05
IL296679B1 (en) 2023-12-01
TW202147681A (zh) 2021-12-16
US11177547B1 (en)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3904A (en) Micro-coaxial substrate
US5057798A (en) Space-saving two-sided microwave circuitry for hybrid circuits
JP3241139B2 (ja) フィルムキャリア信号伝送線路
KR940006510B1 (ko) 저온 소성 세라믹에 의한 스트립라인 차폐 구조물
US6573600B2 (en) Multilayer wiring substrate having differential signal wires and a general signal wire in different planes
US5408053A (en) Layered planar transmission lines
US6822532B2 (en) Suspended-stripline hybrid coupler
US20010013422A1 (en) Electronic interconnection medium having offset electrical mesh plane
US7064633B2 (en) Waveguide to laminated waveguide transition and methodology
JP3158621B2 (ja) マルチチップモジュール
JPH10209580A (ja) 回路ボードの信号線路インピーダンス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JP3493265B2 (ja) 誘電体導波管線路および配線基板
GB2129624A (en) A coupling circuit
JPH10135714A (ja) 積層型導波管線路の結合構造
TWI761120B (zh) 三維枝幹耦合器
JP3347607B2 (ja) 積層型導波管線路
GB2189084A (en)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ing
JP2006042098A (ja) 高周波用配線基板
JPH08139503A (ja) 高周波半導体装置用基板
US7525397B2 (en) Stripline directional coupler having a wide coupling gap
EP0814532B1 (en) Monolithic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JPH0458601A (ja) ストリップラインを有する回路装置
US9160052B2 (en) Lange coupl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JP4377725B2 (ja) 高周波用配線基板
JPH1013113A (ja) 分布定数線路の結合方法及びマイクロ波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