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0456B -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0456B TWI760456B TW107109246A TW107109246A TWI760456B TW I760456 B TWI760456 B TW I760456B TW 107109246 A TW107109246 A TW 107109246A TW 107109246 A TW107109246 A TW 107109246A TW I760456 B TWI760456 B TW I76045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yer
- anisotropic light
- glare
- anisotropic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1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 regular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207/00—Coding scheme for general features or characteristics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systems of subclass G02B, but not including elements and systems which would be classified in G02B6/00 and subgroups
- G02B2207/123—Optical louvre elements, e.g. for directional light bloc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備防眩性薄膜之顯示裝置,該防眩性薄膜至少具備:第一面為凹凸面之防眩層及設於前述防眩層第二面側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具有基質區域與多數個柱狀區域,且前述柱狀區域與前述基質區域之折射率不同;前述柱狀區域係以從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表面側往另一表面側延伸之方式存在,且前述柱狀區域在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厚度方向上的平均高度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的80%以上。具備該防眩性薄膜之顯示裝置,其閃爍發生及正面對比降低可獲得抑制。
Description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本申請案係依據2017年3月31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17-069529號主張優先權,將其内容援用於此。
發明背景 在LCD、PDP、CRT、EL等顯示裝置中,為了防止因外光反射所造成的背景映入現象並提高視辨性,而施行在顯示器最表面配置表面為凹凸面之防眩層。 但是,一旦最表面有防眩層,會有所謂閃爍(隨機看到亮點之不均)現象發生而導致視辨性降低的問題。該現象是由於防眩層表面之凹凸節距與顯示裝置像素節距干涉,導致位於因表面凹凸曲率所形成之透鏡焦點的特定像素看起來格外明亮所造成。
針對該問題,有提案了一種技術,係在藉由防眩性粒子形成表面凹凸之防眩層内加入具散射效果(內部散射性)之散射性粒子(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利用散射性粒子使防眩層内光直進性受到妨礙,因此可抑制閃爍發生。但是,將該技術適用於使黑顯示時斜方向為漏光之顯示裝置時,因散射性粒子之作用,源自斜方向之光的一部分會在正面方向散射,而有黑亮度上升、正面對比降低的問題。
針對該問題,提案了一種具內部散射層與表面凹凸之防眩性薄膜,該內部散射層由透明基質與透明分散物質構成,其中,使分散物質具有與透明基質不同的折射率及由各向異性形狀造成的散射各向異性,且使之在薄膜法線方向上以彼此略平行之位置關係分散之技術(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2之技術中,以光散射特性而言,具有對源自正面方向之入射光係散射性強、而對源自斜方向之入射光則散射性弱之特徴(各向異性),藉此,源自斜方向之入射光其方向不會被變更為朝正面方向,因此,不僅可防止閃爍發生,還可抑制正面對比降低。
另外,提案了一種技術,係採用具備散射特性依方位而不同之散射控制薄膜來取代內部散射層的防眩性薄膜,使得在黑顯示時於顯示部漏光多之特定方位、與防眩性薄膜之光散射性低之預定方位幾乎一致(使之對方位具備各向異性)(專利文獻3)。散射控制薄膜係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LUMISTY」。「LUMISTY」係擴散性可依光入射角度而有變化之各向異性光擴散薄膜。專利文獻3中,係將2片散射控制薄膜以散射軸正交之方式重疊配置。 專利文獻3之技術中,可抑制黑顯示時自多漏光方位朝防眩性薄膜入射之光的朝向被改變成朝正面方向,抑制因黑亮度上升造成的正面對比降低。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91707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0241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7-304436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即使是依據專利文獻2~3之技術,抑制正面對比降低之效果仍不夠充分。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可抑制顯示裝置中閃爍發生及正面對比降低之防眩性薄膜、及使用該防眩性薄膜之顯示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具有以下態樣。 [1]一種防眩性薄膜,其特徵在於至少具備: 防眩層,其第一面為凹凸面;及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其設於前述防眩層之與第一面側為相反側的第二面側; 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具有基質區域與多數個柱狀區域,且前述柱狀區域與前述基質區域之折射率不同; 前述柱狀區域係以從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表面側往另一表面側延伸之方式存在,且前述柱狀區域在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厚度方向上的平均高度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的80%以上。 [2]如[1]記載之防眩性薄膜,其令光自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方向傾斜75°之角度入射至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時,以下述式(I)求算之法線方向透射率在方位上的平均值為0.02%以下; 法線方向透射率=(朝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方向的透射光量(cd)/入射光朝直線方向之透射光量(cd)×100…(I)。 [3]如[1]或[2]記載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防眩層第一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5μm~1.00μm。 [4]如[1]~[3]中任一項記載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防眩層厚度為1~25μm,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為10~200μm。 [5]如[1]~[4]中任一項記載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具有散射中心軸,且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之極角θ亦即散射中心軸角度為-45°~+45°。 [6]一種顯示裝置,具備如前述[1]~[5]中任一項記載之防眩性薄膜。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可抑制顯示裝置中閃爍發生及正面對比降低之防眩性薄膜、及使用該防眩性薄膜之顯示裝置。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之主要用語之意義如下。 所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係指擴散性會依據入射光角度而變化之光擴散層。亦即,係一具有如下性質之光擴散層:光擴散性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其直線透射率會因入射光角度而發生變化。 所謂「直線透射率」係指光以某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時直線方向透射光量(直線透射光量)與已入射之光之光量(入射光量)的比率,以下式表示。所謂直線方向表示入射之光的行進方向。直線透射光量可依據日本特開2015-191178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來測定。 直線透射率(%)=(直線透射光量/入射光量)×100
所謂「最大直線透射率」係指以直線透射率呈最大之入射光角度入射之光的直線透射率。所謂「最小直線透射率」係指以直線透射率呈最小之入射光角度入射之光的直線透射率。所謂「散射中心軸」意指:使對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入射光角度發生變化時,與以該入射光角度為界光擴散性具有略對稱性之光的入射光角度一致的方向。此處,之所以令其「具有略對稱性」,是因為當散射中心軸對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方向具有傾斜的情況下,光學特性(後述的「光學輪廓」)嚴謹而論不具對稱性之故。散射中心軸可由該光學輪廓中具略對稱性之入射光角度來確認。
此處,一面參照圖5~7,一面針對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光擴散性進一步具體說明。此處,舉具有棒狀之柱狀區域(亦稱柱式(pillar)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為例,並與具有板狀區域(亦稱鱗片式(louver)結構)來取代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光擴散性進行比對說明。圖5A及圖5B為示意圖,顯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各自的結構、與入射至該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透射光的狀態。圖5A及圖5B中之符號111、121表示基質區域、符號113表示柱式結構、符號123表示鱗片式結構。圖6是顯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光擴散性評價方法之說明圖。圖7表示圖5A所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中入射光角度與直線透射率之關係的曲線圖。 光擴散性之評價方法係如下來進行。首先,如圖6所示,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各向異性光學薄膜)110配置於光源201與偵檢器202之間。本形態中,以源自光源201之照射光I自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法線方向入射時之入射光角度為0°。又,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係配置成可以直線L為中心任意旋轉,而光源201及偵檢器202呈固定。亦即,依據該方法,可在光源201與偵檢器202之間配置樣本(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以樣本表面直線L為中心軸,一面使角度產生變化,一面使直線透射光直進透射樣本並測定進入偵檢器202之直線透射光量,即可測出直線透射率。 圖7是顯示將圖5A之TD(各向異性光學薄膜寬度方向之軸)選為圖6所示旋轉中心直線L的情況下,評價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光擴散性,所測得之光擴散性評價結果。亦即,係顯示利用圖6所示方法測定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光擴散性(光散射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圖。圖7之縱軸顯示散射程度指標之直線透射率(本形態中,使預定光量之平行光線入射時,自與入射方向同方向出射之平行光線光量之比率,更具體而言,直線透射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存在時偵檢器202之偵檢光量/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不存在時偵檢器202之偵檢光量),横軸顯示朝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入射光角度。再者,入射光角度之正負表示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旋轉之方向為相反。
以預定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光之方向,當與基質區域之折射率不同之區域的定向方向(柱式結構113的延伸方向)略平行時會優先擴散,非平行於該方向時則優先透射。因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係如圖7所示,直線透射率會依朝該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入射光角度產生變化,具有光擴散性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此處,如圖7所示,以下將展現光擴散性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曲線稱為「光學輪廓」。光學輪廓並非直接顯現光擴散性之物,不過若解釋成因直線透射率降低而擴散透射率反而增大,可以說大致顯示光擴散性。 一般的等向性光擴散薄膜,會展現出以0°附近為尖峰之山形光學輪廓,而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會呈現出以下谷形光學輪廓:以柱式結構113或鱗片式結構123之散射中心軸方向入射光角度為0°時,與0°入射下之直線透射率相比較,±5~±20°入射光角度下直線透射率會暫時變成極小值,隨著入射光角度(之絕對值)變大,直線透射率也變大,在±40~±60°入射光角度下直線透射率會成為極大值。 具有鱗片式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也相同,以預定入射光角度入射之光之方向,係與折射率與基質區域不同之區域之定向方向(鱗片式結構123高度方向)略平行時則擴散會優先,非與該方向平行時則透射會優先。因此,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相同,具有光擴散性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展現出谷形光學輪廓。 如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具有下述性質:入射光在接近散射中心軸方向±5~20°之入射光角度範圍會大為擴散,而在此以上之入射光角度範圍內,則擴散會變弱而直線透射率提高。 以下,將相對於最大直線透射率與最小直線透射率之中間值直線透射率的2個入射光角度之角度範圍稱為擴散區域(該擴散區域之寬幅稱為「擴散幅」),除此之外的入射光角度範圍稱為非擴散區域(透射區域)。以圖7所示光學輪廓的情況為例,詳細說明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該光學輪廓中,最大直線透射率為約52%,最小直線透射率為約9%,其等之中間值直線透射率為約30%。相對於該中間值直線透射率之2個入射光角度之間(圖7所示光學輪廓上界於2條虛線間之內側(包含入射光角度0°)入射光角度範圍為擴散區域,除此之外的入射光角度範圍則是非擴散區域(透射區域)。
另一方面,具有柱式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係如圖5A之透射光態樣所示,透射光呈略圓形,在MD(Machine Direction)與TD(垂直於MD之層寬度方向)展現大致相同的光擴散性。亦即,具有柱式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中,擴散具有等向性。又,如圖7所示,即使改變入射光角度,光擴散性(尤其是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邊界附近的光學輪廓)之變化仍相對較趨緩。 相對於此,具有鱗片式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係如圖5B之透射光態樣所示,透射光呈略針狀,在MD與TD光擴散性迥異。亦即,具有鱗片式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中,擴散具有各向異性。具體而言,在圖5B所示例子中,在MD上擴散較柱式結構的情況來得廣,在TD上擴散則較柱式結構的情況來得狹窄。
圖8中,顯示用以說明散射中心軸之3次元極座標表示。在3次元極座標表示中,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表面為xy平面,令法線為z軸,散射中心軸可藉由極角θ與方位角φ來表示。亦即,圖8中之Pxy
可以說是投影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表面之散射中心軸長度方向。 本發明中,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法線(圖8所示z軸)與散射中心軸所構成的極角θ(-90°<θ<90°)定義為散射中心軸角度。 再者,散射中心軸角度之正負,係依下述來定義:相對於通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面方向上之預定對稱軸(例如通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重心之MD軸)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法線兩者之平面,散射中心軸朝一側傾斜之情況為+,朝另一側傾斜之情況為-。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可在單一層中具有多數個傾斜度不同之柱狀區域群(具相同傾斜度之柱狀區域集合)。如此,當單一層中有多數個傾斜度不同之柱狀區域群時,對應於各柱狀區域群之傾斜度,散射中心軸也會變成多數個。
本發明中,「散射」與「擴散」表示相同意思。「光聚合」與「光硬化」均意指光聚合性化合物藉光而產生聚合反應。所謂(甲基)丙烯酸酯意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任一者均可。
[防眩性薄膜] 針對本發明防眩性薄膜,參照添附圖式,展現實施形態予以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防眩性薄膜之示意截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防眩性薄膜10具備防眩層1、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又,防眩層1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間更具有透光性基體5及透明黏著層7。 防眩層1之第一面1a為凹凸面,防眩層1之與第一面1a側為相反側之第二面1b上依序積層有透光性基體5、透明黏著層7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防眩性薄膜10典型上係由防眩層積層體9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隔著透明黏著層7積層而成,其中防眩層積層體9係透光性基體5一面上形成有防眩層1者。 惟,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構成並不限定於該構成。
(防眩層) 防眩層1只要是第一面1a為凹凸面即可,可自公知防眩層中適當選定。防眩層1可舉例如包含透明樹脂之層。 透明樹脂之全光線透射率(JIS K 7361-1:1997)在80%以上為佳,90%以上較佳。 透明樹脂可舉例如熱塑性樹脂、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等。硬化型樹脂可舉熱硬化型樹脂、光硬化型樹脂等。
熱塑性樹脂方面可舉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酸乙二酯(PE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醇(PVA)、聚氯乙烯(PVC)、環烯烴共聚物(COC)、含降烯樹脂、聚醚碸等。
熱硬化型樹脂方面可舉酚樹脂、呋喃樹脂、二甲苯/甲醛樹脂、酮/甲醛樹脂、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苯胺樹脂、醇酸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環氧樹脂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混合多數來使用。
光硬化型樹脂方面可舉例如具有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丙烯醯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或具有環氧基、乙烯基醚基、氧呾基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單體、寡聚物、預聚物任一者之單獨或適當混合2種以上之混合物。單體方面可舉例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氧基聚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三羧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寡聚物及預聚物方面可舉聚酯丙烯酸酯、聚胺甲酸酯丙烯酸酯、多官能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環氧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醇酸丙烯酸酯、三聚氰胺丙烯酸酯、聚矽氧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化合物、不飽和聚酯、四亞甲基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新戊二醇二環氧丙基醚、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各種脂環式環氧基等之環氧基系化合物、3-乙基-3-羥甲基氧呾、1,4-雙{[(3-乙基-3-氧呾基)甲氧基]甲基}苯、二[1-乙基(3-氧呾基)]甲基醚等氧呾化合物。該等可單獨使用,或混合多數來使用。
當上述光硬化型樹脂為利用紫外線照射行硬化時,係摻混有光聚合引發劑,而作為包含光硬化型樹脂與光聚合引發劑之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來使用。 用於硬化之光也可以是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之任一者。又,該等光也可以是偏光或無偏光。 光聚合引發劑方面可將苯乙酮系、二苯基酮系、硫𠮿系、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等自由基聚合引發劑、芳香族重氮鹽、芳香族鋶鹽、芳香族錪鹽、茂金屬化合物等陽離子聚合引發劑單獨使用或適當組合來使用。 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在不妨礙光硬化型樹脂之聚合硬化的範圍內,進一步包含高分子樹脂。該高分子樹脂典型上為熱塑性樹脂,具體而言可舉丙烯酸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等。該等樹脂以具有羧基或磷酸基、磺酸基等酸性官能基為佳。 再者,利用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形成防眩層的情況下,亦可作成包含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與有機溶劑之塗料。將該塗料予以塗工,使有機溶劑揮發後照射光使之硬化,藉此即形成包含透明樹脂之層。作為有機溶劑可適當選擇適於將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溶解之物。具體而言,考慮對透光性基體之可濕潤性、黏度、乾燥速度這些塗工適性,可使用選自於醇系、酯系、酮系、醚系、芳香族烴之單獨或混合溶劑。
透明樹脂中亦可分散有粒子。粒徑之大小只要是可將防眩層1之第一面1a形成凹凸面者即無限定。又,所謂透明樹脂可藉由使用折射率不同的材質之粒子(散射性粒子)對防眩層1賦予內部散射性。再者,使防眩層1之第一面1a呈凹凸面之方法,不限定於使用粒子之方法,可採用浮雕加工等公知方法。 粒子方面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苯乙烯之交聯聚合粒子、二氧化矽粒子等。 亦可於透明樹脂添加添加劑。添加劑方面可舉例如調平劑、紫外線(UV)吸收劑、抗靜電劑、增稠劑等。調平劑係謀求由包含透明樹脂或其前驅物(硬化型樹脂等)與有機溶劑之塗料所形成之塗膜的表面張力均勻化,並具有在防眩層形成前修復缺陷之功效,可使用界面張力、表面張力均低於透明樹脂或其前驅物之物質。增稠劑具有對上述塗料賦予觸變性之功能,具有防止粒子等之沉降而使防眩層表面容易形成微細凹凸形狀之效果。
防眩層1之第一面1a(凹凸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以0.05μm~1.00μm為佳,0.10μm~0.80μm較佳,0.15μm~0.50μm更佳。Ra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防眩性更佳。Ra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由於防眩性薄膜10之霧度低,影像鮮明性更為良好。 Ra係依據JIS B0601:2001,在粗糙度截止λc=0.8mm之條件下測定。
防眩層1之內部霧度(JIS K 7136:2000)以20%以下為佳,10%以下較佳,5%以下更佳。內部霧度是起因於防眩層1內部散射之霧度。內部霧度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影像鮮明性或黑亮度/對比更為優異。 內部霧度係利用霧度計來測定。 內部霧度可利用例如防眩層1內散射性粒子(與基質(構成層之樹脂)之折射率差異0.03以上之粒子)之含有比率、散射性粒子之種類等來調整。散射性粒子之含有比率愈少,或散射性粒子之折射率與基質之折射率差得愈少,則內部霧度有變小的傾向。 防眩層1中散射性粒子之含量,相對於構成層之樹脂在30質量%以下,亦可為0質量%。
防眩層1之厚度以1~25μm為佳,2~10μm較佳,3~7μm更佳。 防眩層1之厚度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防眩性更為優異。又,防眩層1係由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形成之層的情況下,藉著防眩層1厚度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光硬化時不易發生氧抑制造成的硬化不良,防眩層1之耐磨耗性優異。 防眩層1之厚度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影像鮮明性更優異。又,防眩層1係由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形成之層的情況下,因硬化收縮所造成的不良(發生捲曲、發生微裂、與透光性基體之密著性降低等)不易發生。進而可抑制隨著膜厚增加導致需要塗料量增加所造成的成本提高。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圖2是顯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一例的示意截面圖。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具有基質區域31、與基質區域31折射率不同之多數個柱狀區域33(亦稱「柱狀結構」)。多數個柱狀區域33分別從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一表面側朝另一表面側延伸而存在。 柱狀區域33之一端抵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一表面。柱狀區域33之另一端可抵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另一表面,亦可未抵達。柱狀區域33兩端分別未抵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表面亦可。 該例中,柱狀區域33之延伸方向係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方向(法線方向)呈傾斜。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並不限定於此,柱狀區域33之延伸方向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厚度方向亦可一致。
基質區域31之折射率只要與柱狀區域33之折射率不同即可,折射率差異到何種程度並無特別限定,為相對性關係。基質區域31之折射率較柱狀區域33之折射率為低時,基質區域31即成為低折射率區域。反之,基質區域31之折射率較柱狀區域33之折射率為高時,基質區域31即成為高折射率區域。此處,基質區域31與柱狀區域33之界面處的折射率以呈漸增變化為佳。藉由使其呈漸增變化,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擴散性變化將變得極其陡峭,容易產生閃爍之問題便不易發生。藉著隨光照射所伴隨之相分離來形成基質區域31與柱狀區域33,便可使基質區域31與柱狀區域33之界面折射率呈漸增變化。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厚度方向上柱狀區域33之平均高度H,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T之80%以上,90%以上為佳,95%以上更佳。平均高度H相對於厚度T之比率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則正面對比不易降低。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厚度方向上折射率不同之區域存在多數個且呈斷續性的情況下(例如前述專利文獻2般,基質區域中分散有折射率相異之粒子的情況),入射之光容易散射。在製作成黑顯示時斜方向有漏光之顯示裝置中,一旦黑顯示時漏光入射光散射,黑顯示時之亮度就會提高,正面對比低下。 相對於厚度T之平均高度H之比率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方向上,涵蓋一定以上範圍中,基質區域31與柱狀區域33之界面不中斷地連續存在,因此相對於柱狀區域散射中心軸自傾斜方向入射之光不易散射。 平均高度H相對於厚度T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不過以100%為佳。
平均高度H係使用光學顯微鏡測定10根柱狀區域33之高度,以該等之平均值來求得。所謂柱狀區域33之高度係表示以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一側表面為下側、另一側表面為上側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水平放置時,自柱狀區域33下端位置至上端位置之高度。
柱狀區域33在延伸方向之垂直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可為例如圓形狀、橢圓形狀、多邊形狀、不定形狀、該等之混合形狀等。
柱狀區域33在延伸方向之垂直截面形狀中,令最大徑為長徑LA、且令與長徑LA方向正交之方向上最大徑為短徑SA時,以相對於短徑SA之長徑LA比所表示的縱橫比(LA/SA)以小於2為佳,小於1.5較佳,小於1.2更佳。縱橫比(LA/SA)之下限為1。總之,即使長徑LA與短徑SA為相同值亦可。 縱橫比(LA/SA)若小於2,則抑制正面對比低劣之效果更佳。
長徑LA(多數個柱狀區域33各自的長徑LA中的最大值)以0.5μm以上為佳,1.0μm以上較佳,1.5μm以上更佳。藉由使長徑LA在前述值以上,有擴散範圍廣的傾向。 長徑LA在8.0μm以下為佳,3.0μm以下較佳,2.5μm以下更佳。藉由使長徑LA在前述值以下,擴散範圍有寬廣的傾向,在改變入射光角度時的擴散性變化有趨緩的傾向,可進一步防止閃爍或光之干涉(虹)發生。 該等長徑LA之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適當組合。例如,藉由使柱狀區域33之長徑LA為0.5μm~8.0μm,可擴大擴散範圍,同時在改變入射光角度時的擴散性變化變得更為趨緩,閃爍之發生有更受抑制的傾向。
短徑SA(多數個柱狀區域33之短徑SA中的最大值)以0.5μm以上為佳,1.0μm以上較佳,1.5μm以上更佳。短徑SA在上述值以上時,光之擴散性/聚光性有更優異的傾向。 短徑SA在5.0μm以下為佳,3.0μm以下較佳,2.5μm以下更佳。短徑SA在上述值以下時,擴散範圍有更廣的傾向。 該等短徑SA之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組合。例如藉由令柱狀區域33之短徑SA為0.5μm~5.0μm,有擴散範圍懬、光擴散性/聚光性更為優異之傾向。
柱狀區域33垂直於延伸方向之截面形狀,可藉著以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表面來確認。 長徑LA之最大值、短徑SA之最大值係分別以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表面,測定任意選擇之10個柱狀區域33之截面形狀的長徑LA、短徑SA,求取各自的最大值即可。 縱橫比(LA/SA)係採用以上述求得之長徑LA最大值除以短徑SA最大值而得之值。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具有散射中心軸。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中,多數個柱狀區域33係形成為延伸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呈平行。因此,同一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中的多數個柱狀區域33相互平行。 所謂柱狀區域33之延伸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平行只要是滿足折射率法則(Snell法則)者即可,無須為嚴謹地平行。Snell法則係光自折射率n1
之介質對折射率n2
之介質入射時,其入射光角度θ1
與折射角θ2
之間,n1
sinθ1
=n2
sinθ2
之關係成立者。例如,以n1
=1(空氣)、n2
=1.51(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散射中心軸之傾斜(入射光角度)為30°時,柱狀區域33之延伸方向(折射角)為約19°,如此入射光角度與折射角雖相異,但只要滿足Snell法則,則在本形態中也包含在平行之概念。
以預定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光,入射光角度與柱狀區域33之延伸方向(定向方向)略平行的情況下,擴散會優先,入射光角度與延伸方向非略平行的情況下,則透射會優先。因此,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光的角度一經變化,直線透射率也會變化。具體而言,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中,自法線方向接近預定角度傾斜方向(亦即柱狀區域33之延伸方向)之入射光角度範圍内(擴散區域)入射光會大為擴散,但在這以上的入射光角度範圍(非擴散區域)則擴散弱,直線透射率高。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散射中心軸角度以-45°~+45°為佳,-40°~+40°較佳,-35°~+35°更佳。散射中心軸角度是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法線與散射中心軸所構成的極角θ。散射中心軸角度若是在前述範圍内,黑亮度或對比更為優異。
令散射中心軸角度的正負如下:相對於穿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面方向上之預定對稱軸(例如穿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重心MD(Machine Direction)之軸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法線方向二者之平面,散射中心軸朝一側傾斜的情況定義為+,傾斜另一側的情況則定義為-。 散射中心軸角度、亦即極角θ是藉由變角光度計來測定。 散射中心軸角度可在製造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時,藉由改變照射至片材狀且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的光線方向,來調整成所冀望之角度。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中,令光自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法線方向傾斜75°之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時,法線方向透射比率在方位上的平均值以0.02%以下為佳,0.01%以下較佳,0.005%以下更佳。 就黑顯示時斜方向會漏光之顯示裝置而言,若於黑顯示時漏光入射光因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而使所朝方向變更為朝正面方向,則黑顯示時之亮度會提高,正面對比降低。 前述法線方向透射率在方位上的平均值愈低,漏光入射光所朝方向愈不易被變更為朝正面方向,正面對比不易降低。
法線方向透射率可藉由下式(1)求算。 法線方向透射率=(朝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法線方向的透射光量(cd)/入射光朝直線方向之透射光量(cd))×100・・・(1) 朝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法線方向、入射光直線方向各自的透射光量,可利用變角光度計來測定。詳情如後述實施例所記載。 前述法線方向透射率,可利用柱狀區域33之垂直於延伸方向之截面形狀中之縱橫比(LA/SA)、柱狀區域33折射率與基質區域31折射率之差、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T)等來調整。例如,縱橫比(LA/SA)愈小,前述法線方向透射率有愈低之傾向。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最大直線透射率以20%以上且小於60%為佳,30%以上且50%以下較佳。 又,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最小直線透射率以20%以下為佳,10%以下較佳。再者,最大直線透射率>最小直線透射率。最小直線透射率愈低則表示直線透射光量減低(霧度值增大)。因此,最小直線透射率愈低則表示擴散光量增加。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最小直線透射率以偏低為佳。下限值並未限定,例如為0%。 藉由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最大直線透射率及最小直線透射率在上述範圍,則抗閃爍性能與黑亮度/對比更為優異。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典型上是由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在將該組成物之層硬化時,會形成折射率不同的區域。關於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詳細說明於後。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T以10~200μm為佳,20~100μm較佳,30~80μm更佳。厚度T若在前述下限值以上,抗閃爍性更為優異。厚度T若在前述上限值以下,影像鮮明性更優異。厚度T可利用後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來測定。
(透光性基體) 透光性基體5之功能係作為防眩層1之支持體。 透光性基體5以透明性愈高愈佳。 透光性基體5之全光線透射率(JIS K7361-1:1997)以80%以上為佳,85%以上較佳,90%以上更佳。透光性基體5之全光線透射率在例如100%以下。 透光性基體5之霧度(JIS K7136:2000)係以3.0以下為佳,1.0以下較佳,0.5以下更佳。透光性基體5之霧度在例如0以上。
透光性基體5只要為透光性則並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石英玻璃或鈉玻璃等玻璃;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乙醯纖維素(TAC)、聚對萘酸乙二酯(PE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醯亞胺(PI)、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基醇(PVA)、聚氯乙烯(PVC)、環烯烴共聚物(COC)、含降烯樹脂、聚醚碸(PES)、賽璐玢、芳香族聚醯胺等樹脂薄膜等。再者,若是將防眩性薄膜10應用於PDP、LCD的情況,則以PET、TAC薄膜為佳。 透光性基體5亦可0為偏光板。偏光板之例可舉在一對保護層(例如TAC薄膜)之間挾持有偏光元件(例如PVA薄膜)之物。
透光性基體5之厚度,基於輕量化之觀點以偏薄為佳,不過考慮到其生產性或操作處理性,則以1μm~5mm為佳,10~500μm較佳,25~150μm更佳。
透光性基體5之表面,為了提升防眩層1或透明黏著層7之密著性,亦可被施以鹼處理、電漿處理、電暈處理、濺鍍處理、皂化處理等表面處理、界面活性劑、矽烷偶合劑等之塗佈、或Si蒸鍍等表面改質處理。
(透明黏著層) 透明黏著層7之全光線透射率(JIS K7361-1:1997)以60%以上為佳,80%以上較佳,90%以上更佳。透明黏著層7之全光線透射率為例如100%以下。 透明黏著層7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作為OCA(光學透明黏著劑)等之公知透明黏著層。 透明黏著層7一般包含基底樹脂,可因應必要進一步包含任意成分。作為透明黏著層7之基底樹脂,可舉例如聚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矽氧烷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等。從光學性透明性高、相對較廉價等來看,以丙烯酸系樹脂為佳。 透明黏著層7之厚度可為例如5~50μm左右。
(作用效果) 以防眩性薄膜10而言,具備防眩層1、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具有基質區域31、以及折射率不同於基質區域31之多數個柱狀區域33,柱狀區域33係以自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一表面側朝另一表面側延伸之方式存在,由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方向上柱狀區域33之平均高度H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T的80%以上,因此可抑制顯示裝置之顯示面中的閃爍產生及正面對比的降低。
再加上,前述專利文獻2之技術中,分散物質之異向性形狀為旋轉橢圓體形狀,且其長軸與短軸之比在2~20之範圍內。此時,由於分散物質之輪廓形狀會因觀察位置而異(這種情況稱為有效徑相異),對於來自斜方向之入射光會顯示出即便微弱也仍有某種程度的散射性,若干入射光所朝方向會被變更為朝正面方向。 專利文獻2中,防眩性薄膜對於入射光方位具有等向性性質,因此應用在黑顯示時漏光量會依觀察方位而變化這類型的顯示裝置時,自漏光大的方位入射至內部散射層之光,其方向會被改變為朝正面方向,藉此,黑亮度上升,正面對比降低。
針對專利文獻3之技術詳細補充,顯示裝置中,漏光方位會根據偏光板正交偏光之關係,當令一側偏光板之吸收軸方向為0°時,通常會呈現0°、90°、180°、270°方位為漏光小方位,45°、135°、225°、315°方位為漏光大方位之關係。 專利文獻3中,使用住友化學(股)製「LUMISTY」作為散射控制薄膜。該LUMISTY具有基質區域及與基質區域折射率不同之多數個板狀區域,多數個板狀區域係以長向朝相同方向排列之物。亦即,是與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圖5B)相同之物,且是在MD與TD上光擴散性大異之物。因此,若是如專利文獻3般將LUMISTY以各層板狀區域長邊方向交叉(90°)之方式重疊2層,以此用作散射控制薄膜,那麼2層結構之散射控制薄膜會在0°、90°、180°、270°方位上散射性非常強,45°、135°、225°、315°方位上散射性弱,展現出對各方位之各向異性。 將該2層結構之散射控制薄膜組入顯示裝置時,對於漏光大方位,2層結構散射控制薄膜之散射性會與低方位重疊,此即為專利文獻3之技術。 然而,此種情況下,根據上述內容可以想見:由於45°、135°、225°、315°方位之漏光程度大且顯示裝置之漏光每隔45°發生變化,即使是專利文獻3之技術,黑顯示時仍有不少漏光入射光所朝方向被變更為朝正面方向,而產生因黑亮度上升所致之正面對比降低。
以本實施形態防眩性薄膜10而言,係使用具有柱狀區域33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來作為設在防眩層1之與第一面1a(凹凸面)為相反側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該柱狀區域33係涵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方向幾乎全區域,自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一表面側朝向另一表面側延伸之方式存在,藉此,專利文獻2中因孔徑造成的問題可降低。因此,黑顯示時,可抑制自漏光大方位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光的方向被改變為朝正面方向之比率。 又,具有柱狀區域33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在與柱狀區域33高度方向(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厚度方向)正交之平面方向上,對入射光方位呈等向性性質。因此,對於方位所致漏光之散射性也均等地偏低,故而即使不若專利文獻3般製成慮及黑顯示時之漏光大方位及漏光小方位的多層結構,仍可抑制因黑亮度上升造成的正面對比降低。 基於上述諸般情況,推測防眩性薄膜10在顯示裝置中在下述各效果上優異:防止閃爍發生、抑制正面對比低劣,抑制黑顯示時因黑亮度上升造成的正面對比降低,使視辨性良好。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防眩性薄膜10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具備以下步驟(i)~(ii)之製造方法。 (i)製造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步驟。 (ii)將已在透光性基體5一側之面上形成有防眩層1之防眩層積層體9中透光性基體5側該面、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隔著透明黏著層7予以貼合之步驟。
(步驟(i))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係例如參考日本特開2005-265915號公報或日本特開2015-191178號公報所揭示之方法,可藉著適當調整光硬化型組成物之加熱溫度、光硬化型組成物之層厚度、光罩或氮氣體環境下造成的氧抑制之調整、照射至光硬化型組成物之光線方向等來製得。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主要具有以下步驟。 (i-1)將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以下亦稱「光硬化型組成物」)之層設置於基體上之步驟。 (i-2)自光源取得平行光線,使該平行光線入射至光硬化型組成物之層,使光硬化型組成物之層硬化之步驟。
<光硬化型組成物> 光硬化型組成物係可藉由光之照射行聚合/硬化之材料,典型上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與光引發劑。光可舉例如紫外線(UV)、可見光線等。 光硬化型組成物可使用例如下述這種組成物。 (1)包含單獨光聚合性化合物與光引發劑之物。 (2)包含多數中光聚合性化合物與光引發劑之物。 (3)包含單獨或多數種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光聚合性之高分子化合物、與光引發劑之物。
無論上述任一種組成物,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中均藉由光照射而形成有折射率不同的微米等級之微細結構。 用以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光聚合性化合物即便只有1種,也可藉造成密度高低差而產生折射率差。這是由於光照射強度強之部分因硬化速度快,故其硬化區域周圍聚合/硬化材料會移動,以結果而言會形成折射率高的區域與折射率低的區域之故。 因此,上述(1)之組成物中,以使用光聚合前後折射率變化大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為佳。上述(2)、(3)組成物中,以組合折射率不同之多數材料為佳。再者,此處所謂折射率變化或折射率之差,具體而言係表示變化或差在0.01以上者,較佳為0.05以上、更佳為0.10以上。
<光聚合性化合物> 光聚合性化合物可舉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或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化合物(巨分子單體、聚合物、寡聚物、單體等)。 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方面可舉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烯丙基等具有不飽和雙鍵之官能基。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方面可舉環氧基、乙烯基醚基、氧呾基等。
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之化合物(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可舉分子中含有1個以上不飽和雙鍵之化合物。具體例方面可列舉以丙烯酸環氧酯、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矽氧烷丙烯酸酯等名稱稱呼之丙烯酸寡聚物、與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異戊酯、丙烯酸丁氧基乙酯、丙烯酸乙氧基二乙二醇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四氫呋喃甲酯、丙烯酸異降烯酯、丙烯酸2-羥乙酯、丙烯酸2-羥丙酯、苯二甲酸2-丙烯醯氧酯、丙烯酸二環戊烯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雙酚A之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O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雙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單體。該等化合物可各單獨使用,亦可混合多數來使用。甲基丙烯酸酯也同樣可使用,不過一般而言,丙烯酸酯光聚合速度較甲基丙烯酸酯更快,因此頗為理想。
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化合物(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可舉分子中具有1個以上環氧基、乙烯基醚、氧呾基之化合物。 具有環氧基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以下之物。惟並不限定於該等。 2-乙基己基二乙二醇環氧丙基醚、聯苯之環氧丙基醚、雙酚A、氫化雙酚A、雙酚F、雙酚AD、雙酚S、四甲基雙酚A、四甲基雙酚F、四氯雙酚A、四溴雙酚A等雙酚類之二環氧丙基醚類、苯酚酚醛清漆、甲酚酚醛清漆、溴化苯酚酚醛清漆、原甲酚酚醛清漆等之酚醛清漆樹脂之聚環氧丙基醚類、伸乙二醇、聚伸乙二醇、聚丙二醇、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1,4-環己二甲醇、雙酚A之EO加成物、雙酚A之PO加成物等之伸烷二醇類之二環氧丙基醚類、六氫苯二甲酸之環氧丙酯或二聚物酸之二環氧丙酯等之環氧丙酯類; 3,4-環氧環己基甲基-3’,4’-環氧基環己烷甲酸酯、2-(3,4-環氧環己基-5,5-螺-3,4-環氧)環己烷-間-二烷、二(3,4-環氧環己基甲基)己二酸、二(3,4-環氧-6-甲基環己基甲基)己二酸、3,4-環氧-6-甲基環己基-3’,4’-環氧-6’-甲基環己烷甲酸酯、亞甲基雙(3,4-環氧環己烷)、二環氧化雙環戊二烯、伸乙二醇之二(3,4-環氧環己基甲基)醚、伸乙基雙(3,4-環氧環己烷甲酸酯)、內酯改質3,4-環氧環己基甲基-3’,4’-環氧環己烷甲酸酯、四(3,4-環氧環己基甲基)丁烷四甲酸酯、二(3,4-環氧環己基甲基)-4,5-環氧四氫酞酸酯等之脂環式環氧化合物。
具有乙烯基醚基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二伸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三伸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丁二醇二乙烯基醚、己二醇二乙烯基醚、環己烷二甲醇二乙烯基醚、羥丁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十二烷基乙烯基醚、三羥甲基丙烷三乙烯基醚、丙烯基醚碳酸丙烯酯等,而不限定於該等。再者,乙烯基醚化合物一般而言為陽離子聚合性,而藉由與丙烯酸酯組合也有可能自由基聚合。 具有氧呾基之化合物可舉1,4-雙[(3-乙基-3-氧呾基甲氧基)甲基]苯、3-乙基-3-(羥甲基)-氧呾等。
以上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可各自單獨使用,亦可混合多數來使用。 光聚合性化合物並不限定於上述。又,為了使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低折射率化以產生充分折射率差,亦可對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導入氟原子(F)。為了使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高折射率化並產生充分折射率差,亦可對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導入硫原子(S)、溴原子(Br)、各種金屬原子。進而,如日本特表2005-514487號公報所揭示,於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中添加機能性超微粒子,該機能性超微粒子係已於氧化酞(TiO2
)、氧化鋯(ZrO2
)、氧化錫(SnOx
)等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構成之超微粒子表面導入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環氧基等光聚合性官能基者,亦是有效的。
光聚合性化合物亦可包含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係隨其結構(主要是醚鍵)定向並聚合/硬化,而形成低折射率區域、高折射率區域、或低折射率區域及高折射率區域。藉由使用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易於使柱狀區域33傾斜。再者,基質區域31及柱狀區域33任一者相當於低折射率區域,另一者相當於高折射率區域。 低折射率區域中,屬於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硬化物即矽氧烷樹脂以相對較多為佳。藉此,可易於使散射中心軸進一步傾斜。矽氧烷樹脂相較於不具矽氧烷骨架之化合物,由於含有多量矽(Si),因此以其矽為指標,藉由使用EDS(能量分散型X線分光器)可確認矽氧烷樹脂之相對量。
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是單體、寡聚物、預聚物、巨分子單體認一者。自由基聚合性或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種類與數量並無特別限制,官能基愈多交聯密度上升,容易產生折射率差而頗佳,據此,以具有多官能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為佳。又,具矽氧烷骨架之化合物因為其結構而在與其他化合物之相溶性上不充分,不過這種情況下,可進行胺甲酸乙酯化來使相溶性提高。這種化合物可舉末端具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矽氧烷/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
矽氧烷骨架可舉例如下述通式(1)所示者。 通式(1)中,R1
、R2
、R3
、R4
、R5
、R6
各自獨立,有甲基、烷基、氟烷基、苯基、環氧基、胺基、羧基、聚醚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等官能基。通式(1)中,n以1~500之整數為佳。
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在500~50,000之範圍為佳。較佳在2,000~20,000之範圍。藉由重量平均分子量在上述範圍,可引發充分之光硬化反應,存在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内之矽氧烷樹脂易於定向。伴隨矽氧烷樹脂之定向,變得易於使散射中心軸傾斜。
亦可併用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矽氧烷骨架之化合物。藉此,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容易分離形成,各向異性之程度變強。 不具矽氧烷骨架之化合物除光聚合性化合物外還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熱硬化型樹脂,該等亦可併用。 光聚合性化合物可使用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或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聚合物、寡聚物、單體(但為不具矽氧烷骨架之物)。 熱塑性樹脂方面可舉聚酯、聚醚、聚胺甲酸酯、聚醯胺、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縮醛、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樹脂與其共聚物或改質物。在使用熱塑性樹脂的情況下,使用熱塑性樹脂可溶解之溶劑予以溶解,塗佈、乾燥後以紫外線使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成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熱硬化型樹脂方面可舉環氧樹脂、酚樹脂、三聚氰胺樹脂、尿素樹脂、不飽和聚酯與其共聚物或改質物。在使用熱硬化型樹脂之情況下,以紫外線使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之後適當加熱,藉此使熱硬化型樹脂硬化而成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不具矽氧烷骨架之化合物方面最佳為光聚合性化合物,在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易於分離、不需要使用熱塑性樹脂時之溶劑且不需要乾燥過程、不需如熱硬化型樹脂之熱硬化過程等,生產性優異。
光硬化型組成物包含具矽氧烷骨架之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矽氧烷骨架之化合物的情況下,該等化合物之比率,以質量比計在15:85~85:15之範圍為佳,30:70~70:30之範圍較佳。藉由使之在該範圍,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之相分離容易進行,同時柱狀區域容易傾斜。
<光引發劑> 用以使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之光引發劑方面,可舉二苯基酮、二苯乙二酮、米其勒酮、2-氯氧硫𠮿、2,4-二乙基氧硫𠮿、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異丙基醚、苯偶姻異丁基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苯甲基二甲基縮酮、2,2-二甲氧-1,2-二苯基乙烷-1-酮、2-羥-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基硫)苯基]-2-啉丙烷-1、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二‐η(5)‐環戊二烯基雙[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鈦(Ⅳ)、2-芐基-2-二甲胺基-1-(4-啉并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醯二苯基膦氧化物等。又,該等化合物可各自單獨使用,亦可混合多數來使用。
用以使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之光引發劑,是可藉由光照射使酸產生,並利用該已產生之酸使上述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之化合物,一般而言,可適當使用鎓鹽、茂金屬錯合物。鎓鹽方面可使用二重氮鹽、鋶鹽、錪鹽、鏻鹽、硒鹽等,該等之對離子可使用BF4 -
、PF6 -
、AsF6 -
、SbF6 -
等之陰離子。具體例方面可舉4-氯苯重氮鹽六氟磷酸鹽、三苯基鋶六氟銻酸鹽、三苯基鋶六氟磷酸鹽、(4-苯基硫苯基)二苯基鋶六氟銻酸鹽、(4-苯基硫苯基)二苯基鋶六氟磷酸鹽、雙[4-(二苯基硫苯基)苯基]硫醚-雙-六氟銻酸鹽、雙[4-(二苯基硫苯基)苯基]硫醚-雙六氟磷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銻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六氟銻酸鹽、雙(4-三級丁基苯基)錪六氟磷酸鹽、苯甲基三苯基鏻六氟銻酸鹽、三苯基硒六氟磷酸鹽、(η5-異丙基苯)(η5-環戊二烯基)鐵(II)六氟磷酸鹽等,惟並不限定於該等之物。又,該等化合物可以各單體來使用,亦可混合多數來使用。
光硬化型組成物中,光引發劑之含量,相對於光聚合性化合物100質量份,以0.01~10質量份為佳,0.1~7質量份較佳,0.1~5質量份更佳。若在0.01質量份以上則光硬化性良好。若在10質量份以下,柱狀結構可良好形成。又可抑制或僅表面硬化而內部硬化性低劣、或著色等。
不具光聚合性之高分子化合物方面,可舉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胺甲酸酯樹脂、聚酯樹脂、環氧樹脂、纖維素系樹脂、醋酸乙烯酯系樹脂、氯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基縮丁醛樹脂等。該等高分子化合物與光聚合性化合物,在光硬化前必須具備充分的相溶性,而為了確保該相溶性,亦可使用各種有機溶劑或塑化劑等。再者,使用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化合物時,以相溶性這點來看,以使用丙烯酸樹脂作為不具光聚合性之高分子化合物為佳。
光引發劑一般是將粉體直接溶解於光聚合性化合物中來使用,若是溶解性不佳的情況則係使用已使光引發劑預先以高濃度溶解於極少量溶劑中之物。 溶劑方面可舉例如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甲苯、二甲苯等。 為了使光聚合性提升亦可添加公知之各種染料或增敏劑。 亦可將可使光聚合性化合物利用加熱來硬化之熱硬化引發劑與光引發劑一起併用。這種情況下,藉由光硬化後進行加熱,可期待進一步促進光聚合性化合物之聚合硬化而成完全之物。
<步驟(i-1)> 步驟(i-1)中,將光硬化型組成物層設於基體上。 基體並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與透光性基體5相同之物。 將光硬化型組成物層設於基體上之手法可適用一般塗工方式或印刷方式。具體而言,可使用氣動刮刀塗佈、棒塗佈、刮刀塗佈、刀塗佈、反向塗佈、轉送輥塗佈、凹版輥塗佈、吻合塗佈、澆鑄塗佈、噴霧塗佈、狹縫孔塗佈、壓延塗佈、檔板塗佈、浸漬塗佈、模塗佈等塗佈、凹版印刷等凹版印刷、網版印刷等之孔版印刷等之印刷等。光硬化型組成物為低黏度時,亦可在基體周圍設置一定高度之堰,將光硬化型組成物澆鑄至該堰包圍之中。藉由調整該堰之高度變可調整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之厚度。
設置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之後,為了防止光硬化型組成物之氧抑制、使柱狀區域33效率良好地形成,亦可在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之光照射側積層可使光照射強度局部性變化之光罩積層。光罩之材質以下述構成之物為佳:基質中已分散有碳等光吸收性填料之物,而入射光之一部分為碳所吸收,且開口部係光可充分透射之構成。 這種基質可以是PET、TAC、聚醋酸乙烯酯(PVAc)、PVA、丙烯酸樹脂、聚乙烯等透明塑膠、或玻璃、石英等無機物、或在包含該等基質之片材中含用以控制紫外線透射量之圖案或用以吸收紫外線之顔料之物。若是未使用這種光罩的情況,則藉由在氮氣體環境下進行光照射亦可防止光硬化型組成物之氧抑制。又,通常,即使僅是將透明薄膜積層於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上,在防止氧抑制並促成柱狀區域33形成這點上頗有效。
<步驟(i-2)> 步驟(i-2)中,首先,自光源獲得平行光。接著,使該平行光線入射至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使光硬化型組成物層硬化。 光源通常可使用短弧紫外線產生光源,具體而言可使用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金屬鹵素燈、氙燈等。 只要對光硬化型組成物層照射與冀望之散射中心軸呈平行之光線,使該光硬化型組成物硬化,該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中,沿平行光線照射方向延伸而存在之多數個柱狀硬化區域(柱狀區域)即形成。 獲得這種平行光線之方法,可舉配置點光源,在該點光源與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之間配置用以照射平行光線之菲涅耳透鏡等光學透鏡之方法、配置線狀光源,使筒狀物聚集介在該線狀光源與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之間,透過該筒狀物進行光照射之方法(參照日本特開2005-292219號公報)等。若使用線狀光源則可進行連續生產,故而頗佳。 線狀光源可使用化學燈(射出紫外線之螢光燈)。化學燈係有直徑20~50mm、發光長100~1500mm程度之物市售,可配合製成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大小適當選擇。
照射至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之光線必須包含可使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之波長,通常是使用水銀燈以365nm為中心波長之光。 使用該波長帶製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的情況下,照度以0.01~100mW/cm2
之範圍為佳,0.1~20mW/cm2
之範圍較佳。光照射時間並無特別限定,以10~180秒鐘為佳,30~120秒鐘較佳。 如上述以相對較長時間照射低照度光,光硬化型組成物層中可形成特定內部結構,不過若僅憑這種光照射,可能會有未反應之單體成分殘存,產生黏膩而在處理性或耐久性方面發生問題。這種情況下,可追加照射1000mW/cm2
以上之高照度光使殘存單體聚合。這時的光照射可自積層有光罩該側之反側進行。 又,照射之際,藉由在25℃~150℃程度範圍内加熱,可使法線方向透射率方位上之平均值在0.02%以下。 之後,將基體剝離變可獲得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
(步驟(ii)) 步驟(ii)中,將已在透光性基體5一側之面上形成有防眩層1之防眩層積層體9中透光性基體5側該面、與步驟(i)中製得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透過透明黏著層7予以貼合。藉此,獲得防眩性薄膜10。
防眩層積層體9可使用市售之物,亦可使用藉公知製造方法製造之物。防眩層積層體9可藉由在透光性基體5一側之面形成防眩層1來製造。防眩層1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公知方法。例如,可舉國際公開第2005/093468號、國際公開第2008/093769號、特開2010-248451號公報、日本特開2011-01323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0-256882號公報等記載之方法。 透明黏著層7可使用市售透明黏著片材。亦可使用藉公知製造方法製造之物。
以上針對本發明防眩性薄膜,顯示實施形態而說明,惟本發明並無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上述實施形態中各構成及其等之組合等為一例,在不脫逸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内,可進行構成之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變更。 例如,亦可如圖3所示防眩性薄膜20般,作成不具透光性基體5及透明黏著層7之構成。這種防眩性薄膜可藉由例如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一側之面直接形成防眩層來製得。 亦可如圖4所示之防眩性薄膜30般,作成不具透明黏著層7之構成。 這種防眩性薄膜可藉由例如在與透光性基體5防眩層1側相反側之面上直接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來製得。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 可進一步具備防眩層1、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透光性基體5及透明黏著層7以外的其他層。其他層可舉例如相位差層、光反射層、光學控制層等。其他層可設在防眩層1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間,亦可設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3之與防眩層1側為相反側。
[顯示裝置] 本發明顯示裝置具備本發明防眩性薄膜。 顯示裝置可舉例如液晶顯示裝置(LCD)、電漿顯示面板(PDP)、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FED)、背面投影、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CRT)、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SED)、電子紙等。 本發明顯示裝置,典型而言具備:具顯示面之顯示裝置本體、配置於該顯示裝置本體之顯示面的本發明防眩性薄膜。這時,本發明防眩性薄膜係以防眩層側之面朝向視辨側(與顯示面側為相反側)而配置。防眩性薄膜可透過透明黏著層等貼合於顯示面。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舉實施例及比較例更具體說明,惟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以下顯示各例中用以測定、評價之方法。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 利用薄片切片機,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惟,比較例1是防眩層積層體、比較例2為LUMISTY之2片積層體)之截面,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該截面,測定10處厚度,以該等測定值之平均值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方向上之柱狀區域平均高度) 柱狀區域平均高度係利用薄片切片機,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截面,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該截面,針對10根柱狀區域,測定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方向上之高度,以其等之平均值求算。 根據測定結果,算出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μm)之柱狀區域平均高度(μm)比率(%)。
(極角(θ)=75°入射光下各方位角(φ)在法線方向之透射率) 極角(θ)=75°入射光下各方位角(φ)在法線方向之透射率係利用變角光度計Goniophotometer(Genesia公司製),相對於樣本法線方向自75°角度入射光,並測定已透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光,依據下式算出。 法線方向透射率=(朝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法線方向之透射光量(cd)/入射光朝直線方向之透射光量(cd))×100・・・(1)
利用圖8~9,進一步詳細說明透射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光的測定方法。 以圖8之xy平面為薄膜面,以z軸之正方向為出射面。 如圖9所示,光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位置為照射點P,以通過該照射點P之法線為z軸,以z軸與入射光直線方向所構成之角為極角θ,以z軸正方向為θ=0°。又,以方位角φ為xy平面上角度,以x軸正方向為φ=0°,y軸正方向為φ=90°,以偵檢器來測定θ=75°入射光時照射點P處θ=0°方向(法線方向)之透射光光度。 從φ=0°、45°、90°、135°、180°、225°、270°、315°這8個方向實施上述測定,求取該8個方向之平均值,以之為法線方向透射率在方位上的平均值。
(散射中心軸角度) 散射中心軸角度,首先利用變角光度計Goniophotometer(Genesia公司製),如圖6所示,在接受源自已固定光源201直進光I之位置固定偵檢器202,於兩者間之樣本支持架上安裝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如圖6所示以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與TD平行之軸L為旋轉軸L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旋轉,並在利用視感度過濾器之可見光量區域波長中測定對應各個入射光角度之直線透射光量。 依據以上測定結果獲得之光學輪廓,以該光學輪廓中具有略對稱性之入射光角度為散射中心軸角度。
(防眩性薄膜厚度) 防眩性薄膜厚度係按下述順序來測定。使用薄片切片機形成防眩性薄膜截面並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該截面,以相對於防眩性薄膜平面呈垂直之方向(厚度方向),將防眩性薄膜之防眩層側表面凹凸之凸部表面側頂點、與位在該表面凹凸相反側之表面予以連結,再對該表面凹凸之10處凸部測定此時所得連結之長度。令該等測定值之平均值為防眩性薄膜厚度。
(閃爍) 在燈箱上放置212ppi之黑矩陣,於其上載置防眩性薄膜,以目視進行閃爍強度之確認。以閃爍強時為×,未看出閃爍時為○。
(亮度、對比) 於防眩性薄膜防眩層側之相反側該面,透過無色透明之黏著層,貼合於液晶顯示器(32吋、解析度:1080p、液晶模式:VA型)畫面,在暗室條件下,以色彩亮度計(商品名:SR-UL1R、TOPCON公司製)測定使液晶顯示器呈白顯示及黑顯示時之正面亮度(cd/m2
)。 利用獲得之黑顯示時亮度(黑亮度)與白顯示時亮度(白亮度),依下式算出對比。 對比=白顯示時亮度/黑顯示時亮度
依據以下基準評價黑亮度、白亮度及對比。再者,亮度(黑亮度或白亮度)及對比係以各自在防眩性薄膜未貼合至液晶顯示器之狀態下測定之亮度及對比為1時的比率來表示。 <評價基準> 黑亮度:小於1.50為◎、1.50以上小於2.00為○、2.00以上小於2.50為△、2.50以上為×。 白亮度:0.90以上為◎、從0.85以上至小於0.90為○、從0.80以上至小於0.85為△、小於0.80為×。 對比:超過0.80為◎、從超過0.50至0.80以下為○、從超過0.30至0.50以下為△、0.30以下為×。
(製造例1~9) 將EO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共榮化學(股)製、商品名「Light Acrylate TMP-6EO-3A」)100質量份、2-羥-2-甲基-1-苯基丙烷-1-酮(Ciba Specialty Chemicals(股)製、商品名「Darocure1173」)4質量份混合,調製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接著在厚度100μm之PET薄膜(TOYOBO(股)製、商品名「A4300」)之緣部全周,使用分配器,以硬化性樹脂形成與所冀望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同大小之隔壁。在由該隔壁包圍之中充填前述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以PET薄膜覆蓋,獲得液膜(兩面為PET薄膜所挾)。 然後,為了調整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法線方向透射率在方位上之平均值,在25℃~150℃範圍内之溫度下加熱獲得之液膜,從與所冀望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散射中心軸同方向,自液膜上部以照射強度5mW/cm2
照射從UV點光源(Hamamatsu Photonics(股)製、商品名「L2859-01」)落射用照射單元出射之平行UV光線1分鐘。藉著液膜加熱溫度,製得具有多數個柱狀結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LCF1~9)。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係與各向異性光學薄膜單層結構相同。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之柱狀區域平均高度之比率、極角(θ)=75°入射光下各方位角(φ)上之法線方向透射率、散射中心軸角度顯示於表1。 LCF1~9中,柱狀區域之垂直於延伸方向之截面形狀中之縱橫比(LA/SA)係以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表面(紫外線照射時之照射光側),以任意20個柱狀區域結構中之最大值分別為長徑LA、短徑SA而算出縱橫比,全部為1。
(實施例1) 依據以下程序製造圖1所示構成之防眩性薄膜。 採用已在TAC薄膜(厚度:80μm)(透光性基體5)一側之面上形成有防眩層之防眩層積層體(膜厚:85μm、防眩層算術平均粗糙度:Ra=0.4μm、內部霧度:1%、外部霧度:28%),在與前述防眩層積層體之防眩層側呈相反側之面上設置由透明黏著劑構成之透明黏著層(厚度:15μm)之後,透過透明黏著層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LCF1)積層,製得實施例1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2~9) 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LCF1)變更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LCF2~9),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實施,製得實施例2~9之防眩性薄膜。
(比較例1) 將實施例1中採用之防眩層積層體直接作為比較例1之防眩性薄膜。 該積層體厚度、極角(θ)=75°之入射光下各方位角(φ)上之法線方向透射率顯示於表1。
(比較例2) 採用正面不透明類型之LUMISTY MFX-1515(住友化學公司製、除去黏著層及保護薄膜之膜厚:275μm)2片。這類型係下述類型:當以縱方向使用視界控制機能時,在上下方向上各自在15°以上之方向看呈透明,而自正面至15°以内及左右方向全視界呈毛玻璃,從對面側看不到。 權宜地將如此使用時之左右方向(從對面側看不到之方向)定義為散射軸,在使第一片與第二片LUMISTY散射軸呈90°旋轉之狀態下,透過透明黏著劑構成之透明黏著層(膜厚:15μm)予以積層而製成積層體(膜厚:565μm)。該積層體之厚度、極角(θ)=75°之入射光下各方位角(φ)上之法線方向透射率顯示於表1。 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LCF1)變更為該積層體,除此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實施,製得比較例2之防眩性薄膜。
針對各例中製得之防眩性薄膜,評價閃爍、黑亮度、白亮度、對比。結果顯示於表2。
實施例1~9中,相較於比較例1閃爍(不均)獲得抑制。另外,相較於比較例2,黑亮度低而正面對比提升。 就形成此種結果之理由而言,可舉如:以平面方位所得法線方向透射率之平均值偏低。 實施例1~2之情況(柱狀區域未傾斜)具有下述特徵:θ=0°附近散射性強,除此之外散射性弱。 因此可以想見,當以θ=75°使φ變動之際,因散射性弱且朝正面上升之成分少,以平面方位所得法線方向透射率之平均值降低。 實施例3~9之情況(圖9中柱狀區域朝X軸方向傾斜)具有下述特徵:在θ=0°附近具散射性,在實施例之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θ相關)及φ=0°附近散射性強,除此之外散射性弱。 因此可以想見,以θ=75°使φ變動之際,由於與散射性強之區域(實施例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θ相關)、φ=0°附近)的差相對較大,散射性弱且朝正面上升之成分少,因此以平面方位所得法線方向透射率之平均值變低。 另一方面,比較例2(散射控制薄膜積層體)的情況具有下述特徵:在θ=0°附近散射性強,且θ呈傾斜時,在φ=0°、90°、180°、270°附近散射性非常強,在45°、135°、225°、315°附近散射性偏弱。 由此可以想見,在θ=75°、φ=0°、90°、180°、270°附近散射性非常強,朝正面上升之成分多;在θ=75°、φ=45°、135°、225°、315°附近散射性弱,朝正面上升之成分少,因此整體而言,以平面方位所得法線方向透射率之平均值變高。 產業上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抑制顯示裝置中閃爍發生及正面對比降低之防眩性薄膜、以及使用該防眩性薄膜之顯示裝置。
1‧‧‧防眩層1a‧‧‧第一面1b‧‧‧第二面3‧‧‧各向異性光擴散層5‧‧‧透光性基體7‧‧‧透明黏著層9‧‧‧防眩層積層體10,20,30‧‧‧防眩性薄膜31‧‧‧基質區域33‧‧‧柱狀區域11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1‧‧‧基質區域113‧‧‧棒狀柱狀區域(柱式結構)12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1‧‧‧基質區域123‧‧‧板狀區域(鱗片式結構)201‧‧‧光源202‧‧‧偵檢器H‧‧‧柱狀區域33之平均高度HI‧‧‧源自光源201之照射光L‧‧‧與TD平行之軸MD‧‧‧Machine DirectionP‧‧‧照射點PT‧‧‧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TD‧‧‧垂直於MD之層寬度方向
圖1係顯示本發明防眩性薄膜一實施形態之示意截面圖。 圖2係顯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一例之示意截面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防眩性薄膜其他例子之示意截面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防眩性薄膜其他例子之示意截面圖。 圖5A係示意圖,顯示具有棒狀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結構、與入射至該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透射光狀態。 圖5B係示意圖,顯示具有板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結構、與入射至該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透射光狀態。 圖6係顯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光擴散性評價方法之說明圖。 圖7係曲線圖,顯示具有圖5A所示棒狀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入射光角度與直線透射率之關係。 圖8係用以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散射中心軸之3次元極座標顯示。 圖9係用以說明透射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光之測定方法之圖。
1‧‧‧防眩層
1a‧‧‧第一面
1b‧‧‧第二面
3‧‧‧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5‧‧‧透光性基體
7‧‧‧透明黏著層
9‧‧‧防眩層積層體
10‧‧‧防眩性薄膜
Claims (3)
- 一種防眩性薄膜,其特徵在於至少具備:防眩層,其第一面為凹凸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其設於前述防眩層之與第一面側為相反側的第二面側;及透光性基體,其在前述防眩層與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間;且前述防眩層第一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5μm~1.00μm,且前述防眩層之內部霧度為20%以下;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具有基質區域與多數個柱狀區域,且前述柱狀區域與前述基質區域之折射率不同;前述柱狀區域係以從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表面側往另一表面側延伸之方式存在,且前述柱狀區域在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厚度方向上的平均高度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的80%以上;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具有散射中心軸,且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形成之極角θ亦即散射中心軸角度為-45°~+45°;令光自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方向傾斜75°之角度入射至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時,以下述式(I)求算之法線方向透射率在方位上的平均值為0.005%以下;法線方向透射率=(朝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法線方向的透射光量(cd)/入射光朝直線方向之透射光量(cd)×100…(I)。
- 如請求項1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防眩層厚度為1~25μm,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厚度為10~200μm。
- 一種顯示裝置,係具備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69529 | 2017-03-31 | ||
JP2017-069529 | 2017-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42358A TW201842358A (zh) | 2018-12-01 |
TWI760456B true TWI760456B (zh) | 2022-04-11 |
Family
ID=6367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09246A TWI760456B (zh) | 2017-03-31 | 2018-03-19 |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026120A1 (zh) |
EP (1) | EP3584611A4 (zh) |
JP (1) | JPWO2018180541A1 (zh) |
KR (1) | KR102530917B1 (zh) |
CN (1) | CN110462456B (zh) |
TW (1) | TWI760456B (zh) |
WO (1) | WO20181805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70788B2 (en) * | 2016-09-14 | 2020-06-02 | Tomoegawa Co., Ltd. | Light diffusion film laminate for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EP3470892A3 (en) * | 2017-10-11 | 2019-07-17 | Agc Inc. | Transparent screen |
JP7218876B2 (ja) * | 2017-12-05 | 2023-02-07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21024384A (ja) * | 2019-08-02 | 2021-02-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7553552B2 (ja) * | 2020-05-12 | 2024-09-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視角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WO2022209566A1 (zh) * | 2021-03-31 | 2022-10-06 | ||
CN113194172A (zh) * | 2021-04-29 | 2021-07-3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CN115167030A (zh) * | 2022-07-14 | 2022-10-11 |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移动终端 |
DE102023107275B3 (de) * | 2023-03-23 | 2024-06-2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ompakte Projektionseinheit mit einem richtungsabhängigen Diffusor zur Unterdrückung von parasitärem Bild, sowie Blickfeldanzeigevorrichtung und Fahrzeug |
KR102566493B1 (ko) * | 2023-05-30 | 2023-08-11 | 김태주 | 시인성 및 내구성이 높은 빛의 투과 원리를 이용한 광고소재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61274B (en) * | 2001-10-23 | 2003-11-11 | Sharp Kk |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polarizer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and internal diffusion film |
TW201441673A (zh) * | 2013-04-30 | 2014-11-01 | Lintec Corp | 顯示器用光擴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顯示裝置 |
TW201545885A (zh) * | 2014-03-28 | 2015-12-16 | Tomoegawa Co Ltd | 各向異性光學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81068B1 (en) * | 1999-03-19 | 2002-04-3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Reflective proj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system |
JP3515426B2 (ja) * | 1999-05-28 | 2004-04-0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376368B2 (ja) | 1999-09-24 | 2009-12-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DE10200760A1 (de) | 2002-01-10 | 2003-07-24 | Clariant Gmbh | Nanokompositmaterial zur Herstellung von Brechzahlgradientenfolien |
KR100618368B1 (ko) * | 2002-07-30 | 2006-08-30 |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4095573B2 (ja) | 2004-03-31 | 2008-06-04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拡散媒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5265915A (ja) | 2004-03-16 | 2005-09-29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異方性拡散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839212B2 (ja) | 2004-03-29 | 2011-12-21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防眩フィルム |
JP4564503B2 (ja) * | 2006-02-17 | 2010-10-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4564504B2 (ja) * | 2006-02-17 | 2010-10-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US7800719B2 (en) * | 2006-02-17 | 2010-09-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
EP2006711A4 (en) * | 2006-03-16 | 2011-01-19 | Daicel Chem | ANTI GLARE FILM |
JP4946122B2 (ja) * | 2006-03-24 | 2012-06-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防眩性偏光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304436A (ja) | 2006-05-12 | 2007-11-22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表示装置、偏光素子、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I454725B (zh) | 2007-01-31 | 2014-10-01 | Tomoegawa Co Ltd | 光學積層膜 |
WO2009096261A1 (ja) * | 2008-02-01 | 2009-08-06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光拡散性積層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0256882A (ja) | 2009-03-31 | 2010-11-11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防眩層形成用塗料、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JP5254118B2 (ja) | 2009-04-20 | 2013-08-07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樹脂組成物、防眩層形成用塗料、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JP2011013238A (ja) | 2009-06-01 | 2011-01-20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CN105074509B (zh) * | 2013-03-29 | 2018-04-10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KR102115852B1 (ko) * | 2013-04-30 | 2020-05-27 |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디스플레이용 광확산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 |
JP2017015824A (ja) * | 2015-06-29 | 2017-01-19 |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 シート状透明積層体、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投影装置 |
JP6509104B2 (ja) | 2015-09-30 | 2019-05-08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基板液処理装置 |
-
2018
- 2018-03-15 JP JP2019509251A patent/JPWO2018180541A1/ja active Pending
- 2018-03-15 WO PCT/JP2018/010212 patent/WO2018180541A1/ja unknown
- 2018-03-15 EP EP18777684.4A patent/EP358461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3-15 CN CN201880021290.4A patent/CN11046245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5 US US16/490,277 patent/US2020002612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03-15 KR KR1020197019488A patent/KR10253091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3-19 TW TW107109246A patent/TWI760456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61274B (en) * | 2001-10-23 | 2003-11-11 | Sharp Kk |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polarizer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and internal diffusion film |
TW201441673A (zh) * | 2013-04-30 | 2014-11-01 | Lintec Corp | 顯示器用光擴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顯示裝置 |
TW201545885A (zh) * | 2014-03-28 | 2015-12-16 | Tomoegawa Co Ltd | 各向異性光學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62456A (zh) | 2019-11-15 |
CN110462456B (zh) | 2021-11-26 |
US20200026120A1 (en) | 2020-01-23 |
WO2018180541A1 (ja) | 2018-10-04 |
KR20190128621A (ko) | 2019-11-18 |
JPWO2018180541A1 (ja) | 2020-02-06 |
EP3584611A1 (en) | 2019-12-25 |
EP3584611A4 (en) | 2020-11-25 |
TW201842358A (zh) | 2018-12-01 |
KR102530917B1 (ko) | 2023-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60456B (zh) |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 |
TWI654087B (zh) | 各向異性光學膜 | |
TWI651551B (zh) | 異方性光學膜片 | |
JP6716313B2 (ja)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US11126002B2 (en) | Head-mounted display | |
JP6039911B2 (ja) | 偏光板用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542007B2 (ja)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874481B2 (en) | Head-mounted display | |
JP6902895B2 (ja)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7475333B2 (ja)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
WO2022209567A1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 |
WO2021200891A1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2022157897A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 |
JP2021162733A (ja)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WO2019220775A1 (ja) |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