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5885A - 各向異性光學膜 - Google Patents

各向異性光學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5885A
TW201545885A TW104109708A TW104109708A TW201545885A TW 201545885 A TW201545885 A TW 201545885A TW 104109708 A TW104109708 A TW 104109708A TW 104109708 A TW104109708 A TW 104109708A TW 201545885 A TW201545885 A TW 2015458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isotropic
optical film
layer
diff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4087B (zh
Inventor
Tsubasa Sakano
Masahide Sugiyama
Original Assignee
Tomoega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oega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oega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5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4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40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6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98Producing diffu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33/00Use of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33/04Polymers of esters
    • B29K2033/08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e.g. PMA, i.e. polymethylacry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667/00Use of polyester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for preformed parts, e.g. for inserts
    • B29K2667/003PET, i.e. poylethylene terephthalate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於非擴散區域具有高直線穿透率,同時具有在MD方向及TD方向中之寬的擴散區域,而可解決所謂發生亮度急遽變化、眩光的問題。 該各向異性光學膜係積層有2層以上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而變化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其中,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係具有基質區域、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不同的複數個柱狀區域;至少使用前述柱狀區域的與配向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之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長徑/短徑)不同的2種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作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之前述柱狀區域的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設為未達2;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之前述柱狀區域的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設為2以上20以下的範圍內。

Description

各向異性光學膜
本發明係關於穿透光的擴散性會隨入射光角度而變化之各向異性光學膜。
具有光擴散性的構件(光擴散構件),除了使用於照明器具、建材外,也使用於顯示裝置。作為該顯示裝置者,例如液晶顯示裝置(LCD)、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有機EL)等。作為光擴散構件的光擴散發現機構者,可舉例如形成於表面的凹凸所致之散射(表面散射)、基質樹脂與分散於其中的微粒子間的折射率差所致之散射(內部散射)以及表面散射與內部散射兩者所致之散射。但是,該等光擴散構件,一般其擴散性能為等向,即使使入射光角度有少許變化,其穿透光的擴散特性沒有大幅差異。
另一方面,已知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特定角度區域的入射光強擴散,此外的角度的入射光穿透,亦即,可使直線穿透光量依據入射光角度而變化。作為如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者,揭示一種各向異性擴散介質,於由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的樹脂層的內部,形成有對全部的指定方向P平行延伸的複數個棒 狀硬化區域的聚集體(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再者,以後,於本說明書中,將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形成有對指定方向P平行延伸的複數個棒狀硬化區域的聚集體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稱為「柱狀(pillar)構造」。
於如此的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中,在相對於該膜光從其上方朝下方入射的情況,膜的製造步驟中的流動方向(以下稱為「MD方向」)以及垂直MD方向的膜的寬度方向(以下稱為「TD方向」),顯示相同的擴散。亦即,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擴散,顯示等向性。所以,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不易發生亮度急遽變化、眩光。
但是,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有直線穿透率高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之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低,且直線穿透率低(亦即擴散強度高)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之擴散區域的寬度(擴散寬度)窄的問題。
另一方面,藉由使用非上述柱狀構造之於由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的樹脂層的內部形成有1個或複數個板狀硬化區域的聚集體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例如參考專利文獻2)作為各向異性光學膜,可提高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並擴大擴散寬度。再者,以後,於本說明書中,將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形成有1個或複數個板狀硬化區域的聚集體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稱為「百葉窗(louver)構造」。
於如此的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中, 在相對於該膜光從其上方朝下方入射的情況,MD方向與TD方向顯示不同的擴散。亦即,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擴散,顯示各向異性。具體上,例如若在MD方向的擴散區域的寬度(擴散寬度)比柱狀構造寬,則在TD方向的擴散寬度比柱狀構造窄。所以,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例如於在TD方向的擴散寬度窄的情況,在TD方向發生亮度急遽變化的結果,有容易引起光的干涉、容易發生眩光的問題。
相對於此,解決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與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問題,於光的穿透與擴散中具有良好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同時為了擴大擴散區域的寬度,例如專利文獻3,揭露積層有柱狀構造(相當於專利文獻3之「圓柱(column)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659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80270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141593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因使用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故MD方向 的擴散寬度變寬,但TD方向的擴散寬度依然沒有充分的寬度,有容易發生TD方向之亮度急遽變化、眩光的問題。
所以,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成者,目的為提供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可藉由非擴散區域中具有高直線穿透率,同時具有MD方向及TD方向中之寬的擴散區域,而解決發生亮度急遽變化、眩光的問題。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反覆專心研究的結果,發現藉由積層具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以及具有比百葉窗構造的長寬比小且比柱狀構造的長寬比大的剖面形狀的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可以同時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高直線穿透率以及MD方向與TD方向中的寬擴散區域,基於如此的見解,因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係積層有2層以上的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而變化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其特徵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係具備基質區域、以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不同的複數個柱狀區域,至少具有前述柱狀區域的與配向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之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長徑/短徑)不同的2種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作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係前述柱狀區域的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未達2,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係前述柱狀區域的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在2以上20以 下的範圍內。
此處,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中,較佳係前述柱狀區域的剖面中之短徑的最大徑為0.5至5μm的範圍內的值,長徑的最大徑為0.5至8μm的範圍內的值,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中,較佳係前述柱狀區域的剖面中之短徑的最大徑為0.5至5μm的範圍內的值,長徑的最大徑為1至40μm的範圍內的值。
而且,於前述各向異性光學膜中,較佳係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中,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的入射光角度入射的光之直線穿透率、亦即最大直線穿透率為20%以上、未達95%,且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小的入射光角度入射的光之直線穿透率、亦即最小直線穿透率為25%以下。
而且,於前述各向異性光學膜中,較佳係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中,前述最大直線穿透率為20%以上、未達60%,且前述最小直線穿透率為20%以下,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中,前述最大直線穿透率為30%以上、未達95%,且前述最小直線穿透率為25%以下。
而且,於前述各向異性光學膜中,較佳係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係具有至少1個散射中心軸,將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法線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成的極角θ(-90°<θ<90°)作為散射中心軸角度時,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散射中心軸角度的差之絕對值為0°以上30°以下。
而且,於前述各向異性光學膜中,較佳係前述各向異 性光擴散層之各者的厚度為15μm以上100μm以下。
而且,於前述各向異性光學膜中,可於前述複數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間,更具備具有透明性的黏著層。
而且,本發明係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係包括形成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形成步驟、以及形成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形成步驟之得到上述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形成步驟具備從光源得到平行光線的步驟以及使光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而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的步驟,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形成步驟具備從光源得到平行光線的步驟、使上述平行光線入射至指向性擴散元件而得到具有指向性的光之步驟以及使上述具有指向性的光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而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的步驟。
於前述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中,較佳係前述具有指向性的光的長寬比在2以上20以下的範圍內。
此處,說明本申請專利範圍及本說明書中的主要用語的定義。
「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係由本發明的構成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材料之局部的折射率的高低差所形成的區域,與另一者比較時顯示折射率低或高之相對性區域。該等區域,係在形成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材料硬化時形成。
所謂「散射中心軸」係指使朝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入射光角度變化時,光擴散性以其入射光角度為界線具有略對稱性的光之與入射光角度一致的方向。稱為「具有略對稱性」之原因係由於在散射中心軸相對於膜的法線方向有傾斜的情況,光學特性(後述的「光學輪廓(profile)」)嚴謹而言不具有對稱性。散射中心軸,可藉由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剖面的傾斜,或使入射光角度變化,並觀察隔著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光的投影形狀而確認。
而且,所謂直線穿透率,一般係指對於各向異性光學膜,入射的光的直線穿透性,其係從某個入射光角度入射時之直線方向的穿透光量與入射光的光量的比例,以下述式表示。
直線穿透率(%)=(直線穿透光量/入射光量)×100
而且,於本發明中,不區分「散射」與「擴散」兩者而使用,兩者表示相同的意思。再者,「光聚合」及「光硬化」的意思,係指光聚合性化合物藉由光而進行聚合反應,使用兩者為同義詞。
根據本發明,藉由積層具有長寬比未達2的柱狀區域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以及具有長寬比為2以上20以下的柱狀區域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可得到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高直線穿透率以及MD方向與TD方向中的寬擴散區域的各向異性光學膜。所以,於使用如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作為顯示面板的擴散膜的情況,可提供不僅具有 良好的顯示特性(亮度、對比等)並可抑制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發生之各向異性光學膜。
100‧‧‧各向異性光學膜
101‧‧‧基體
102‧‧‧光硬化性組成物層
103‧‧‧光源
105‧‧‧指向性擴散元件
110‧‧‧(具有柱狀構造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
111‧‧‧基質區域
113、123‧‧‧柱狀區域
120‧‧‧(具有中間型構造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
121‧‧‧基質區域
130‧‧‧黏著層
LA‧‧‧長徑
SA‧‧‧短徑
第1圖(a)至(c)係表示具有柱狀(pillar)構造、百葉窗構造及中間型構造的柱狀區域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以及入射至該等各向異性光學膜的穿透光的樣子之一例的示意圖。
第2圖係表示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之說明圖。
第3圖係表示對第1圖所示的柱狀構造及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入射光角度與直線穿透率的關係的圖表。
第4圖係用以說明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的圖表。
第5圖係表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整體構成的一例之示意圖。
第6圖係表示相同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中之具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a)為斜視圖,(b)為平面圖,(c)為以(b)的C-C線切斷的剖面圖。
第7圖係表示相同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中之具有中間型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a)為斜視圖,(b)為平面圖,(c)為以(b)的C-C線切斷的剖面圖。
第8圖係用以說明相同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的 散射中心軸的3維極座標表示。
第9圖(a)及(b)係表示相同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製造方法的示意圖。
第10圖係表示使用相同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液晶顯示裝置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
第11圖係表示使用相同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液晶顯示裝置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
第12圖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MD方向擴散及TD方向擴散的評估所使用的裝置的構成之示意圖。
第13圖係用以說明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亮度急遽變化的評估方法之圖表。
以下,一邊參考圖式,一邊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再者,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賦予相同符號的構成要件,實質上為具有相同的構造或功能者。
再者,關於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用以下的順序說明。
1.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及特性
2.先前技術的課題及其解決手段的概要
3.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成
4.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5.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用途
《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及特性》
首先,一邊參考第1圖至第4圖,一邊作為說明關於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前提,而說明單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當本形態所謂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只有一層的情況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及特性。第1圖係表示具有柱狀構造、百葉窗構造及中間型構造的柱狀區域的單層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以及入射至該等各向異性光學膜的穿透光的樣子之一例的示意圖。第2圖係表示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之說明圖。第3圖係表示對第1圖所示的柱狀構造及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入射光角度與直線穿透率的關係的圖表。第4圖係用以說明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的圖表。
(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
所謂各向異性光學膜,係指在膜的膜厚方向,形成有折射率與膜的基質區域不同的區域之膜。折射率不同的區域的形狀,雖無特別限制,例如,如第1圖(a)所示,於基質區域11中,形成有形成為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小的柱狀(例如棒狀)的折射率不同的柱狀區域13之各向異性光學膜(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如第1圖(b)所示,於基質區域21中,形成有形成為長寬比大的柱狀(例如略板狀)的折射率不同的柱狀區域23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如第1圖(c)所示,於基質區域 31中,形成有柱狀構造與百葉窗構造的中間之長寬比的柱狀區域33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以下,稱為「中間型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等。
(各向異性光學膜的特性)
具有上述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係光擴散性(直線穿透率)會隨對該膜的入射光角度而異、亦即具有入射光角度相依性的光擴散膜。當以指定的入射光角度入射至該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與折射率不同的區域之配向方向(例如柱狀構造中之柱狀區域13、中間型構造中之柱狀區域33的延伸方向(配向方向)、百葉窗構造中之板狀區域23的高度方向)大略平行的情況,以擴散優先,當與該方向不平行的情況,以穿透優先。
此處,一邊參考第2圖及第3圖,一邊更具體地說明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擴散性。此處,列舉上述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以及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擴散性作為例子,加以說明。
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用以下方式進行。首先,如第2圖所示,將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配置於光源1與檢測器2之間。於本形態中,將來自光源1的照射光I從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的法線方向入射的情況作為入射光角度0°。而且,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係以直線L為中心,以可任意旋轉之方式配置,光源1及檢測器2係被固定。亦即,根據該方法,可配置樣品(各向異性光學 膜10、20)於光源1與檢測器2之間,以樣品表面的直線L為中心軸,一邊使角度變化,一邊測定直行穿透樣品並進入檢測器2的直線穿透率。
將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分別評估當選擇第1圖的TD方向(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寬度方向的軸)作為第2圖所示的旋轉中心的直線L的情況之光擴散性,將所得之光擴散性的評估結果表示於第3圖。第3圖係使用第2圖所示的方法測定之第1圖所示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所具有的光擴散性(光散射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者。第3圖的縱軸係表示顯示散射的程度之指標的直線穿透率(於本形態中,係當使指定的光量的平行光線入射時,於與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射出的平行光線的光量的比例,更具體而言,直線穿透率=有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時之檢測器2的檢測光量/無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時之檢測器2的檢測光量),橫軸表示對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的入射光角度。第3圖中的實線表示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的光擴散性,虛線表示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擴散性。再者,入射光角度的正負,表示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旋轉的方向係相反。
如第3圖所示,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係具有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而變化的光擴散性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者。此處,如第3圖,顯示光擴散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的曲線,以下稱為「光學輪廓」。光學輪廓雖沒有直接表現光擴散性,但若解釋為因直線穿透率降低, 而相反地擴散穿透率變大,則大致上顯示光擴散性。通常的等向性光擴散膜,顯示0°附近為峰值的山型光學輪廓,但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顯示與於柱狀區域13、23的中心軸(厚度)方向亦即散射中心軸方向(將該方向的入射光角度作為0°)入射時之直線穿透率相比,在±5至10°的入射光角度時直線穿透率一度成為極小值,直線穿透率會隨該入射光角度(的絕對值)變大而變大,在±45至60°的入射光角度時直線穿透率變為極大值之山谷型光學輪廓。如此,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具有入射光在接近散射中心軸方向之±5至10°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中會強烈地擴散,但在其以上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中擴散變弱而直線穿透率變高的性質。以下,將對應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的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稱為擴散區域(該擴散區域的寬度稱為擴散寬度),將此外的入射光角度範圍稱為非擴散區域(穿透區域)。此處,一邊參考第4圖,一邊列舉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作為例子,來說明擴散區域及非擴散區域。第4圖係表示第3圖的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學輪廓者,如第4圖所示,對應最大直線穿透率(於第4圖的例中,直線穿透率為約78%)與最小直線穿透率(於第4圖的例中,直線穿透率為約6%)的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於第4圖的例中,直線穿透率為約42%)之2個入射光角度之間(第4圖所示的光學輪廓上的2個黑點的位置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內側)的入射光角度範圍成為擴散區域,此外(第4圖所示的光學 輪廓上的2個黑點的位置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外側)的入射光角度範圍成為非擴散區域。
於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如同觀看第1圖(a)的穿透光的樣子所得知,穿透光為略圓形狀,MD方向及TD方向顯示略為相同的光擴散性。亦即,於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擴散具有等向性。而且,如第3圖的實線所示,即使改變入射光角度,因光擴散性(特別是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的邊界附近之光學輪廓)的變化比較緩和,而有不發生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效果。但是,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如同由與第3圖的虛線所示的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學輪廓比較所得知,因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低,而顯示特性(亮度、對比等)有稍微降低的問題。而且,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與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相比,有擴散區域的寬度亦窄的問題。
另一方面,於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中,如同觀看第1圖(a)的穿透光的樣子所得知,穿透光為略針狀,MD方向及TD方向光擴散性大幅相異。亦即,於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擴散具有各向異性。具體而言,於第1圖所示的例中,在MD方向,擴散比柱狀構造的情況寬,但在TD方向,擴散比柱狀構造的情況窄。而且,如第3圖的虛線所示,改變入射光角度時,因(於本形態的情況為TD方向)光擴散性(特別是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的邊界附近之光學輪廓)的變化極陡峭,當將 各向異性光學膜20應用於顯示裝置的情況,以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呈現,有辨識性降低之虞。再者,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有容易產生光的干涉(彩虹)的問題。但是,於各向異性光學膜20中,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高,有可提高顯示特性的效果。
《先前技術的課題及其解決手段的概要》
然後,說明先前技術中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課題及其解決手段的概要。
(先前技術的課題)
在將如上述說明之只有單層的具有柱狀構造或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使用於顯示裝置的情況,就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擴散區域的寬度、TD方向(或MD方向)的擴散寬度、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產生之有無等的點而言,各有長短處。亦即,本發明人等,發現只有單層的具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具有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有難以高水準且平衡佳地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之提高、TD方向(或MD方向)中的擴散區域(擴散寬度)的擴大、以及亮度的急遽變化及眩光的發生之抑制的課題。
相對於此,也有如上述專利文獻3記載之積層有柱狀構造(相當於專利文獻3的「圓柱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 性光學膜。但是,如專利文獻3,單純地只是積層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因使用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故有雖然MD方向的擴散寬度變寬,但TD方向的擴散寬度依然沒有充分的寬度,容易發生TD方向的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問題。所以,即使在如專利文獻3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中,難以高水準且平衡佳地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之提高、TD方向(或MD方向)中的擴散區域(擴散寬度)的擴大、以及亮度的急遽變化及眩光的發生之抑制。
(先前技術的課題之解決手段的概要)
為了解決如此的課題,本發明人等,為了得到高水準且平衡佳地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之提高、TD方向(或MD方向)中的擴散區域(擴散寬度)的擴大、以及亮度的急遽變化及眩光的發生之抑制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專心進行檢討。結果,發現如專利文獻3所記載,單純地只是積層有柱狀構造(相當於專利文獻3的「圓柱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百葉窗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並不足夠,藉由積層有具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具有具備特定長寬比(比柱狀構造大但比百葉窗構造小的長寬比)的中間型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可得到高水準且平衡佳地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之提高、TD方向(或MD方向)中的擴散區域(擴散寬度)的擴大、以及亮度的 急遽變化及眩光的發生之抑制之各向異性光學膜。所以,藉由使用如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於液晶顯示裝置等顯示裝置,不僅具備良好的顯示特性(亮度、對比等),又可抑制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發生。以下,詳細說明基於上述的見解所成的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成》
一邊參考第5圖至第7圖,一邊說明關於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構成。第5圖係表示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整體構成的一例之示意圖。第6圖係表示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中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a)為斜視圖,(b)為柱狀區域的平面圖,(c)為以(b)的C-C線切斷的剖面圖。第7圖係表示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中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a)為斜視圖,(b)為平面圖,(c)為以(b)的C-C線切斷的剖面圖。
〈整體構成〉
如第5圖所示,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係積層有2層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變化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之各者係具備基質區域111、121以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不同的複數個柱狀區域113、123。而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係柱狀區域113、123的與配向 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之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長徑/短徑)不同。亦即,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至少必須具備上述具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及上述具有中間型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作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具有積層於上層側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作為上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具有積層於下層側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作為上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但是,於本發明中,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積層順序無特別限制,可積層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於下層側,積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於上層側。再者,於本形態中,雖顯示積層有2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構成,但作為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者,可為積層有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者。
而且,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之間,更積層具有透明性的黏著層130。該黏著層130,可依據需要而設置。此處,於各向異性光學膜具有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情況,於全部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間,可具有黏著層,可僅在一部分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間具有黏著層,亦可全部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皆無黏著層而積層。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具有與上述單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相同的構成,具有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變 化的光擴散性。而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係由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之硬化物所構成,如第6圖所示,具有基質區域111、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111不同的複數個柱狀區域113。該柱狀區域113的配向方向(延伸方向)P,係以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形成,適當地決定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以使其具有所期望的直線穿透率及擴散性。再者,所謂散射中心軸與柱狀區域的配向方向平行,只要是滿足折射率法則(斯涅耳(Snell)定律)者即可,無需嚴謹地平行。斯涅耳定律,係當光從折射率n1的介質對折射率n2的介質的界面入射的情況,其入射光角度θ1與折射角θ2之間,n1sin θ1=n2sin θ2的關係成立。例如n1=1(空氣)、n2=1.51(各向異性光學膜)時,當散射中心軸的傾斜(入射光角度)為30°的情況,柱狀區域的配向方向(折射角)為約19°,如此即使入射光角度與折射角不同,只要滿足斯涅耳定律,則於本形態中,包含於平行的概念中。
再者,作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者,可為柱狀區域113的配向方向與膜的膜厚方向(法線方向)不一致者。於該情況,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中,具有入射光在從法線方向傾斜指定角度的方向(亦即柱狀區域113的配向方向)附近的入射光角度範圍(擴散區域)為強擴散,而其以上的入射光角度範圍(非擴散區域)為擴散變弱而直線穿透率變高的性質。
(柱狀區域113)
本形態的柱狀區域113,係於基質區域111中,設置作為複數個柱狀的硬化區域,各個柱狀區域113,係分別以配向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形成者。所以,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中之複數個柱狀區域111,係以互相平行之方式形成。
基質區域111的折射率,只要是與柱狀區域113的折射率不同即可,折射率的差異為多少程度,無特別限制,其係相對性者。於基質區域111的折射率比柱狀區域113的折射率低的情況,基質區域111變成低折射率區域。相反地,於基質區域111的折射率比柱狀區域113的折射率高的情況,基質區域111變成高折射率區域。
柱狀區域113的與配向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狀,如第6圖(b)所示,具有短徑SA與長徑LA。短徑SA與長徑LA可藉由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而確認(參考平面圖)。柱狀區域113的剖面形狀,只要是滿足後述的長寬比的範圍(未達2)者即可,無特別限制。例如,於第6圖中,柱狀區域113的剖面形狀顯示為圓形狀,但柱狀區域113的剖面形狀不限於圓形狀,可為橢圓形狀、多角形狀、不定形狀、該等混合者等,無特別限制。
短徑SA與長徑LA的長寬比(=LA/SA)必須未達2。藉此,可實現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非擴散區域中之直線穿透率的提高以及擴散區域(擴散寬度)的擴大。為了更有效果地實現該作用,柱狀區域113的剖面中之短徑SA與長徑LA的長寬比,以未達1.5較理想,以未達1.2 更理想。
而且,柱狀區域113的剖面中之短徑S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13的短徑SA中的最大徑)的下限值以0.5μm較理想,以1.0μm更理想,以1.5μm以上更加理想。隨著短徑SA變短,光的擴散性/聚光性恐會變得不充分。另一方面,柱狀區域113的剖面中之短徑S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13的短徑SA中的最大徑)的上限值以5.0μm較理想,3.0μm更理想,2.5μm更加理想。隨著短徑SA變長,擴散範圍恐會變窄。該等柱狀區域113的短徑SA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例如藉由將柱狀區域113的短徑SA設為0.5μm至5.0μm,可使擴散範圍變寬,同時光的擴散性/聚光性也變充分。
再者,柱狀區域113的剖面中之長徑L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13的長徑LA中的最大徑)的下限值以0.5μm較理想,以1.0μm更理想,以1.5μm以上更加理想。隨著長徑LA變小,擴散範圍恐會變窄。另一方面,柱狀區域113的剖面中之長徑L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13的長徑LA中的最大徑)的上限值以8.0μm較理想,以3.0μm更理想,以2.5μm更加理想。隨著長徑LA變大,擴散範圍恐會變窄、會有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擴散性的變化變極陡峭且容易發生眩光之虞。而且,長徑LA變大時,恐會容易產生光的干涉(彩虹)。該等柱狀區域113的長徑LA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例 如藉由將柱狀區域113的長徑LA設為0.5μm至8.0μm,可使擴散範圍變寬,同時可消除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擴散性的變化變極陡峭、容易發生眩光的問題。
再者,本形態中的柱狀區域113的短徑SA的最大值、長徑LA的最大值,係使用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表面,觀察任意選擇的10個短徑SA、長徑LA,並求該等的最大值即可。而且,作為柱狀區域113的長寬比者,係使用上述求得之長徑LA的最大值除以短徑SA的最大值所得之值。
(層的厚度)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厚度T以15μm以上100μm以下較理想。藉由使厚度T為上述範圍,成本的問題變少,同時圖像的對比變充分。再者,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厚度T的下限值以20μm以上更理想。隨著厚度T變小,光的擴散性/聚光性恐會變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厚度T的上限值以70μm以下更理想。隨著厚度T變大,會有材料費消耗多、製造需耗費時間等成本變高的問題、以及恐會有因厚度T方向的擴散變多所造成之圖像容易產生模糊、對比容易降低。該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厚度T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於第6圖(c)中,圖顯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上面110a及下面110b。上面110a及下面110b係方便上而設置者,若顛倒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則變成相 反(下面及上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上面110a及下面110b的表面形狀係以不同較理想。藉此,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可減少光的干涉(彩虹)之發生。藉由藉伴隨光照射之相分離而形成基質區域111與柱狀區域113,可使上面110a及下面110b的表面形狀不同。再者,藉由相分離而作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時,上面110a或下面110b之任一者有變得難以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的情形。此係由於從照射光的面朝厚度T方向逐漸形成柱狀區域113,但在柱狀區域113達到另一面(照射光的面之相反面)為止之後柱狀區域113進一步伸長。如此的情況,藉由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另一側的面而變得容易確認柱狀區域113。
於本發明中,以具有柱狀區域113與基質區域111的界面跨越1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厚度T方向(Z方向)而不中斷並連續存在的構成較理想。由於具有柱狀區域113與基質區域111的界面連接的構成,故光的擴散及聚光通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時連續且變得容易發生,光的擴散及聚光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剖面中,變得以柱狀區域113及基質區域111如斑點般斑駁存在者為主時,因難以得到聚光性,所以不理想。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具有與上述單層的各向異性 光學膜30相同的構成,具有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變化的光擴散性。而且,如第7圖所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係由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之硬化物所構成,具有基質區域121、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121不同的複數個柱狀區域123。複數個柱狀區域123及基質區域121具有不規則的分佈、形狀,但由於跨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全面而形成,所得之光學特性(例如直線穿透率等),即使在任一部位測定皆約略相同。因複數個柱狀區域123及基質區域121具有不規則的分佈、形狀,故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光的干涉(彩虹)的發生少。如此的構造,稍後詳細敘述,例如可藉由將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設置為薄片狀,使所期望的與散射中心軸平行的光線從光源對薄片照射,使組成物硬化而形成,照射有光線的部分變成柱狀區域123,未照射光線的部分變成基質區域121。
(柱狀區域123)
本形態的柱狀區域123,係於基質區域121中,設置作為複數個柱狀的硬化區域,各個柱狀區域123,係分別以配向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形成者。所以,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中之複數個柱狀區域121,係以互相平行之方式形成。
基質區域121的折射率,只要是與柱狀區域123的折射率不同即可,折射率的差異為多少程度,無特 別限制,其係相對性者。於基質區域121的折射率比柱狀區域123的折射率低的情況,基質區域121變成低折射率區域。相反地,於基質區域121的折射率比柱狀區域123的折射率高的情況,基質區域121變成高折射率區域。此處,基質區域121與柱狀區域123的界面中之折射率以逐漸增加地變化者較理想。藉由逐漸增加地變化,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擴散性的變化變得極陡峭且變得難以發生容易發生眩光的問題。藉由藉伴隨光照射之相分離而形成基質區域121與柱狀區域123,可使基質區域121與柱狀區域123的界面的折射率逐漸增加地變化。
柱狀區域123的與配向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狀,如第7圖(b)所示,具有短徑SA與長徑LA。短徑SA與長徑LA可藉由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而確認(參考平面圖)。柱狀區域123的剖面形狀,只要是滿足後述的長寬比的範圍(2以上20以下)者即可,無特別限制。例如,於第7圖中,柱狀區域123的剖面形狀顯示為橢圓形狀,但柱狀區域123的剖面形狀不限於橢圓形狀,可為多角形狀、波紋狀、不定形狀、該等混合者等,無特別限制。
而且,柱狀區域123的配向方向的剖面形狀,如第7圖(c)所示,以柱狀區域123與基質區域121交替之方式形成。於第7圖(c)中,顯示柱狀區域123在厚度T的方向直線狀延伸的形態,但亦可為直線狀、波紋狀或彎曲,亦可為該等混合者。
短徑SA與長徑LA的長寬比(=LA/SA)必須為2以上20以下。藉此,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中,可實現兼具非擴散區域中之高直線穿透率以及MD方向與TD方向中之寬擴散區域兩者。而且,因隨著柱狀區域123的剖面中之短徑SA與長徑LA的長寬比變小,直線穿透率變成最大之入射光角度中之最大直線穿透率恐會變低,故於本形態中,柱狀區域123的長寬比為2以上。另一方面,短徑SA與長徑LA的長寬比的上限值以10以下較理想,以5以下更理想。隨著長寬比變大,光的擴散範圍恐會變窄。而且,長寬比變得越大,有越容易發生光的干涉(彩虹)的問題。該等長寬比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例如藉由使柱狀區域123的長寬比為2至20,可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擴散範圍變寬,同時變得難以發生改變入射光角度時的亮度的變化極急遽、容易發生眩光的問題。
而且,柱狀區域123的剖面中之短徑S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23的短徑SA中的最大徑)的下限值以0.5μm較理想,以1.0μm更理想,以1.5μm以上更加理想。隨著短徑SA變短,光的擴散性/聚光性恐會變得不充分。另一方面,柱狀區域123的剖面中之短徑S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23的短徑SA中的最大徑)的上限值以5.0μm較理想,以3.0μm更理想,以2.5μm更加理想。隨著短徑SA變長,擴散範圍恐會變窄。該等柱狀區域123的短徑SA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例如藉由將柱狀區域123的短徑SA設為0.5μm至 5.0μm,可使擴散範圍變寬,同時光的擴散性/聚光性也變充分。
再者,柱狀區域123的剖面中之長徑L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23的長徑LA中的最大徑)的下限值以1.0μm較理想。隨著長徑LA變小,MD方向的擴散範圍恐會變窄。另一方面,柱狀區域123的剖面中之長徑LA的長度(有複數個之柱狀區域123的長徑LA中的最大徑)的上限值以40μm較理想,以20μm更理想,以10μm更加理想。隨著長徑LA變大,TD方向的擴散範圍恐會變窄、會有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擴散性的變化變極陡峭且容易發生眩光之虞。而且,長徑LA變大時,恐會容易發生光的干涉(彩虹)。該等柱狀區域123的長徑LA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例如藉由將柱狀區域123的長徑LA設為1.0μm至40μm,可使擴散範圍變寬,同時變得難以發生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亮度變化極急遽、容易發生眩光的問題。
再者,本形態中的柱狀區域123的短徑SA的最大值、長徑LA的最大值,係使用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剖面,觀察任意選擇的10個短徑SA、長徑LA,並求該等的最大值即可。而且,作為柱狀區域123的長寬比,係使用上述求得之長徑LA的最大值除以短徑SA的最大值所得之值。
(層的厚度)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厚度T以15μm以上100μm以下較理想。藉由使厚度T為上述範圍,成本的問題變少,同時圖像的對比變充分。再者,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厚度T的下限值以20μm以上更理想。隨著厚度T變小,光的擴散性/聚光性恐會變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厚度T的上限值以70μm以下更理想。隨著厚度T變大,會有材料費消耗多、製造需耗費時間等成本變高的問題、以及恐會有因厚度T方向的擴散變多所造成之圖像容易產生模糊、對比容易降低。該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厚度T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再者,關於其他的點,因與上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情形相同,此處省略詳細的說明。
〈直線穿透率〉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如上述,係具有柱狀構造(具有長寬比未達2的柱狀區域)的層之相當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之層。此處,將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的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光之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大直線穿透率」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以20%以上、未達60%較理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的上限值以30%以下更理想。另一方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的下限值以50%以上更理想。
而且,將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小的入射光 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光之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小直線穿透率」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最小直線穿透率以20%以下較理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最小直線穿透率的上限值以10%以下更理想。最小直線穿透率越低,顯示直線穿透光量減少(霧度值增大)。所以,最小直線穿透率越低,顯示擴散光量增加。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之最小直線穿透率以低者較理想。下限值沒有限制,例如為0%。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如上述,係具有中間型構造(具有長寬比在2以上20以下的範圍內的柱狀區域)的層之相當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之層。此處,將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的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光之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大直線穿透率」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以30%以上、未達95%較理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的上限值以80%以下更理想,以70%以下更加理想。另一方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的下限值以40%以上更理想,以50%以上更加理想。
而且,將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小的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光之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小直線穿透率」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小直線穿透率以25%以下較理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小直線穿透率的上限值以20%以下更理想,以15%以下更加理想。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小直線穿透率,與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同樣地以低者較理想。下限值沒有限制,例如為0%。
藉由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相當於直線穿透率相對地高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相當於擴散強度相對地強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設為上述範圍,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中,可使非擴散區域中之直線穿透率更高,使擴散區域(擴散寬度)更擴大。而且,可更難以發生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亮度急遽變化、眩光。再者,因可設為適度的各向異性,故可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應用範圍變廣。例如,在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於顯示裝置的情況,各向異性太強時,雖然朝MD方向的光的擴散/聚光性極佳,但有朝TD方向的光的擴散/聚光性容易變得不充分的問題。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藉由具有上述最大直線穿透率,而不僅維持朝MD方向的良好的光的擴散/聚光性,並充分具備朝TD方向的光的擴散/聚光性。
此處,直線穿透光量及直線穿透率,可藉由第2圖所示的方法測定。亦即,使第2圖所示的旋轉軸L與第6圖(b)及第7圖(b)所示的C-C軸一致,而對每一入射光角度,測定直線穿透光量及直線穿透率(將法線方向作為0°)。由所得之數據,得到光學輪廓,從該光學輪廓,可求得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
而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中之最 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可藉由製造時的設計參數調整。作為參數之例者,可舉例如塗膜的組成、塗膜的膜厚、構造形成時賦予塗膜的溫度等。塗膜的組成,係藉由適當選擇調配構成成分,改變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於設計參數中,膜厚越厚時,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容易變低,而越薄時容易變高。溫度越高時,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容易變低,而越低時容易變高。藉由該等參數的組合,可適當地調整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之各者。
藉由上述方法,求得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於本形態中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求得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的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在光學輪廓上製作成為該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之直線,求得該直線與光學輪廓相交的2個交點,讀取對應該交點的入射光角度。於光學輪廓中,將法線方向作為0°,將入射光角度以負方向及正方向表示。因此,會有入射光角度及對應交點的入射光角度具有負值的情況。若2個交點的值為具有正的入射光角度值及負的入射光角度值者,則負的入射光角度值的絕對值與正的入射光角度值之和成為入射光的擴散區域的角度範圍(擴散寬度)。當2個交點的值皆為正的情況,較大的值減去較小的值所得之差成為入射光的擴散寬度。當2個交點的值皆為負的情況,取其各自的絕對值後,較大的值減去較小的值所得之差成為入射光的擴散寬度。
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中,對應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的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的2個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即擴散區域的寬度(擴散寬度),於MD方向及TD方向兩者中,以20°以上較理想。若該入射光的擴散範圍的角度範圍比20°小,則變得容易發生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為了提高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抑制效果,MD方向及TD方向中的擴散寬度以30°以上更理想,以40°以上更加理想。另一方面,MD方向或TD方向的擴散寬度的上限值,無特別限制,但超過60°時,可能損害聚光性。
〈散射中心軸〉
然後,一邊參考第8圖,一邊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中之散射中心軸P。第8圖係用以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中的散射中心軸P的3維極座標表示。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之各者,係具有至少1個散射中心軸,但該散射中心軸係如上述使朝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入射光角度變化時,光擴散性以其入射光角度為界線具有略對稱性的光之與入射光角度一致的方向。再者,此時的入射光角度,係測定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光學輪廓,介於該光學輪廓中之極小值之略中央部(擴散區域的中央部)。
而且,上述散射中心軸,根據如第8圖所示的3維極座標表示,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表面 作為xy平面,將法線作為z軸時,可藉由極角θ及方位角表現。換言之,第8圖中之Pxy可為投影於上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表面之散射中心軸的長度方向。
此處,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法線(第8圖所示的z軸)與散射中心軸P所成的極角θ(-90°<θ<90°)定義為本形態中的散射中心軸角度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相當於具有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相當於具有中間型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散射中心軸角度的差之絕對值以0°以上30°以下較理想。藉由將散射中心軸角度的差之絕對值設為上述範圍,不會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非擴散區域中之直線穿透率降低,可使擴散區域的寬度更擴大。為了更有效果地實現該效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散射中心軸角度的差之絕對值以0°以上20°以下更理想,以10°以上20°以下更加理想。再者,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散射中心軸角度,可藉由在製造該等時,改變照射於薄片狀的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之光線的方向,調整為所期望的角度。再者,散射中心軸角度的正負,係相對於通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面方向中之指定對稱軸(例如通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重心之MD方向的軸)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法線兩者的平面,散射中心軸朝一側傾斜的情況定義為+,朝另一側傾斜的情況定義為-。
而且,較佳係不僅上述散射中心軸角度(極角)的差的絕對值滿足上述範圍,並且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散射中心軸的方位角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散射中心軸的方位角之差的絕對值為0°以上20°以下。藉此,不會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非擴散區域中之直線穿透率降低,可使擴散區域的寬度更擴大。
此處,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之各者,在單一層中,可具有複數個傾斜度不同的柱狀區域群(具有相同傾斜度的柱狀區域的集合)。如此,單一層中傾斜度不同的柱狀區域群有複數個時,對應各柱狀區域群的傾斜度,散射中心軸也成為複數個。於散射中心軸有複數個時,該等複數個散射中心軸中之至少1個散射中心軸,滿足上述散射中心軸角度的條件即可。例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具有2個散射中心軸P1、P2,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具有2個散射中心軸P3、P4時,P1及P2中至少任一者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P3及P4中至少任一者的散射中心軸角度之差的絕對值以0°以上30°以下較理想。該散射中心軸角度之差的絕對值的下限以5°更理想。另一方面,散射中心軸角度之差的絕對值的上限以20°更理想,以15°更加理想。
而且,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散射中心軸P之極角θ(亦即散射中心軸角度)以±10至60°較理想,以±30至45°更理想。散射中心軸角度大於-10°且未達+10°,則包含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的對比、亮度 無法充分提高。另一方面,於散射中心軸角度大於+60°或未達-60°的情況,於製造過程中,必須對設置為薄片狀的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從深傾斜度照射光,照射光的吸收效率差,因在製造上不利,所以不理想。
〈折射率〉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係將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硬化而成者,作為該組成物者,可使用以下的組合。
(1)使用後述的單獨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者
(2)使用混合後述的複數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者
(3)使用混合單獨或複數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有光聚合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者。
於上述任一組合中,推測藉由光照射,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中,形成折射率不同的微米級的細微構造,藉此,顯現本形態所示的特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特性。所以,於上述(1)中,以光聚合前後之折射率變化大者較理想,而且於(2)、(3)中,以組合折射率不同的複數種材料較理想。再者,此處的折射率變化、折射率的差,具體上係指顯示0.01以上,較理想為0.05以上,更理想為0.10以上的變化、差者。
〈積層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時之各層的厚度〉
於各向異性光學膜具有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的情況,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厚度,以15μm以上100μm以下較理想。
〈積層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時之各層的直線穿透率〉
於各向異性光學膜具有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情況,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以20%以上、未達95%較理想,且最小直線穿透率以25%以下較理想。
〈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其他形態〉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係積層有複數個由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於本形態中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者,可將該積層體積層於透光性基體上,或亦可於該積層體的兩側積層透光性基體。此處,作為透光性基體者,透明性越高者越佳,可適合使用全部光線穿透率(JIS K7361-1)為80%以上,更理想為85%以上,最理想為90%以上者,而且可適合使用霧度值(JIS K7136)為3.0以下,更理想為1.0以下,最理想為0.5以下者。具體上,作為透光性基體者,可使用透明的塑膠膜、玻璃板等,就薄、輕、不易破裂、生產性佳的點而言,適合為塑膠膜。作為具體例者,可舉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三乙醯基纖維素(TAC)、聚碳酸酯(PC)、聚醚碸 (PES)、賽璐份(cellophane)、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醇(PVA)、環烯烴樹脂等,可使用該等單獨或混合該等,甚至於積層者。而且,若透光性基體的厚度,考慮用途、生產性,較理想為1μm至5mm,更理想為10至500μm,更加理想為50至150μm。
而且,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亦可為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的一側的面設置有其他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作為其他層者,可舉例如偏光層、光擴散層、低反射層、抗污層、抗靜電層、紫外線/近紅外線(NIR)吸收層、霓虹燈遮斷層、電磁波遮蔽層等。可依序積層其他層。再者,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及/或120的兩側的面,可積層其他層。積層於兩側的面的其他層,可為具有相同功能的層,亦可為具有不同功能的層。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以上,詳細說明關於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構成,接著說明具有如此的構成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製造方法。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可藉由直接或隔著黏著層130積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而得,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可藉由在特殊條件下對特定的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照射UV等光線而製造。以下,首先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原料,然後說明製造製程。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原料〉
關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原料,依序說明(1)光聚合性化合物、(2)光引發劑及(3)調配量、其他任意成分。
(光聚合性化合物)
形成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材料之光聚合性化合物,係由選自具有自由基聚合性、陽離子聚合性的官能基之巨單體、聚合物、寡聚物、單體之光聚合性化合物與光引發劑所構成且藉由照射紫外線及/或可見光線而聚合/硬化的材料。此處,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其他包含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材料,即使為1種,藉由形成有密度的高低差異而產生折射率差。因UV的照射強度強的部分,硬化速度變快,故聚合/硬化材料移動至該硬化區域周圍,結果形成折射率變高的區域與折射率變低的區域。再者,所謂(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任一者。
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係主要在分子中含有1個以上的不飽和雙鍵者,且具體上可舉例如以環氧基丙烯酸酯、胺酯丙烯酸酯(urethane acrylate)、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聚矽氧丙烯酸酯等名稱來稱呼之丙烯酸寡聚物,以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異戊酯、丙烯酸丁氧基乙酯、乙氧基二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四氫呋喃甲酯、丙烯酸 異莰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2-丙烯醯氧基鄰苯二甲酸、丙烯酸二環戊烯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雙酚A的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O改性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單體。而且,該等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複數種混合使用。再者,同樣地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酯,一般由於丙烯酸酯比甲基丙烯酸酯的光聚合速度快,所以較理想。
作為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者,可使用分子中具有1個以上環氧基、乙烯醚基、氧雜環丁烷(oxetane)基的化合物。作為具有環氧基的化合物者,可舉例如2-乙基己基二甘醇環氧丙基醚、聯苯的環氧丙基醚、雙酚A、氫化雙酚A、雙酚F、雙酚AD、雙酚S、四甲基雙酚A、四甲基雙酚F、四氯雙酚A、四溴雙酚A等雙酚類的二環氧丙基醚類;酚酚醛樹脂、甲酚酚醛樹脂、溴化酚酚醛樹脂、鄰甲酚酚醛樹脂等酚醛樹脂的聚環氧丙基醚類;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1,4-環己烷二甲醇、雙酚A的EO加成物、雙酚A的PO加成物等伸烷二醇類的二環氧丙基醚類;六氫鄰苯二甲酸的環氧丙基酯、二聚酸的二環氧丙基酯等環氧丙基酯類。
作為具有環氧基的化合物者,可更舉例如 3’,4’-環氧基環己烷甲酸3,4-環氧基環己基甲酯、2-(3,4-環氧基環己基-5,5-螺環-3,4-環氧基)環己烷-間-二烷、己二酸二(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酯、己二酸二(3,4-環氧基-6-甲基環己基甲基)酯、3’,4’-環氧基-6’-甲基環己烷甲酸3,4-環氧基-6-甲基環己酯、亞甲基雙(3,4-環氧基環己烷)、二環戊二烯二環氧化物、乙二醇的二(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醚、伸乙基雙(3,4-環氧基環己烷甲酸)、內酯改性3’,4’-環氧基環己烷甲酸3,4-環氧基環己基甲酯、四(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丁烷四甲酸酯、二(3,4-環氧基環己基甲基)-4,5-環氧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酯等脂環式環氧化合物,但不限於該等。
作為具有乙烯醚基的化合物者,可舉例如二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丁二醇二乙烯基醚、己二醇二乙烯基醚、環己烷二甲醇二乙烯基醚、羥基丁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十二烷基乙烯基醚、三羥甲基丙烷三乙烯基醚、碳酸丙烯基醚伸丙酯等,但不限於該等。再者,乙烯醚化合物,一般為陽離子聚合性,但藉由與丙烯酸酯組合,亦可自由基聚合。
而且,作為具有氧雜環丁烷基的化合物者,可使用1,4-雙[(3-乙基-3-氧雜環丁烷基甲氧基)甲基]苯、3-乙基-3-(羥基甲基)-氧雜環丁烷等。
再者,以上的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複數種混合使用。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不限於上述。而且,欲使充分的折射率差能夠產生,於上述 光聚合性化合物中,為了謀圖低折射率化,可導入氟原子(F),為了謀圖高折射率化,可導入硫原子(S)、溴原子(Br)、各種金屬原子。再者,如日本特表2005-514487號公報之揭露,將於由氧化鈦(TiO2)、氧化鋯(ZrO2)、氧化錫(SnOx)等高折射率的金屬氧化物所構成的超微粒子的表面,導入有丙烯酸基、甲基丙烯酸基、環氧基等光聚合性官能基之功能性超微粒子,添加於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也有效。
〔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
於本形態中,作為光聚合性化合物,以使用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較理想。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隨其構造(主要為醚鍵)配向而聚合/硬化,形成低折射率區域、高折射率區域、或低折射率區域及高折射率區域。藉由使用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使柱狀區域113、123變得容易傾斜,朝正面方向的聚光性提高。再者,低折射率區域,係相當於柱狀區域113、123或基質區域111、121的任一者,另一者相當於高折射率區域。
於低折射率區域中,較理想為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硬化物之聚矽氧樹脂相對地變多。藉此,因可使散射中心軸更容易傾斜,故朝正面方向的聚光性提高。因聚矽氧樹脂,與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相比,含有許多二氧化矽(Si),故可藉由以該二氧化矽作為指標,使用EDS(能量色散型X射線分光器),確認 聚矽氧樹脂的相對量。
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係具有自由基聚合性或陽離子聚合性的官能基之單體、寡聚物、預聚物或巨單體。作為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者,可舉例如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烯丙基等,作為陽離子聚合性的官能基者,可舉例如環氧基、氧雜環丁烷基等。該等官能基的種類及數目無特別限制,但官能基越多,交聯密度越提高,容易產生折射率差,而較理想,因此以具有多官能的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較理想。而且,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因其構造而與其他化合物的相溶性有不充分之情形,於如此的情況,可進行胺酯化,提高相溶性。於本形態中,適合使用末端具有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的聚矽氧/胺酯/(甲基)丙烯酸酯。
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以500至50,000的範圍較理想。更理想為2,000至20,000的範圍。藉由重量平均分子量為上述範圍,引起充分的光硬化反應,存在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內的聚矽氧樹脂變得容易配向。隨聚矽氧樹脂的配向,變得容易使散射中心軸傾斜。
作為聚矽氧骨架者,例如對應下述通式(1)所示者。於通式(1)中,R1、R2、R3、R4、R5、R6分別獨立地具有甲基、烷基、氟烷基、苯基、環氧基、胺基、羧基、聚醚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等官能基。而且,通式(1)中,n以1至500的整數較理想。
〔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
於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中,調配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時,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分離,變得容易形成,各向異性的程度變強,所以較理想。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除光聚合性化合物外,還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亦可併用該等。作為光聚合性化合物者,可使用具有自由基聚合性或陽離子聚合性的官能基之聚合物、寡聚物、單體(惟,為不具有聚矽氧骨架者)。作為熱塑性樹脂者,例如聚酯、聚醚、聚胺酯、聚醯胺、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縮醛、聚乙酸乙烯酯、丙烯酸樹脂與其共聚物、改性物。於使用熱塑性樹脂的情況,使用溶解熱塑性樹脂的溶劑溶解、塗佈、乾燥後,用紫外線使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成形。作為熱硬化性樹脂者,可舉例如環氧樹脂、酚樹脂、三聚氰胺樹脂、尿素樹脂、不飽和聚酯與其共聚物、改性物。於使用熱硬化 性樹脂的情況,用紫外線使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後,藉由適當地加熱,使熱硬化性樹脂硬化,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成形。作為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最理想為光聚合性化合物,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容易分離,因無需當使用熱塑性樹脂的情況之溶劑而不需要乾燥過程,不需要如熱硬化性樹脂的熱硬化過程等,生產性佳。
(光引發劑)
作為可使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光引發劑者,可舉例如二苯甲酮、二苯基乙二酮(benzil)、米氏酮(Michler's ketone)、2-氯硫雜蒽酮(2-chlorothioxanthone)、2,4-二乙基硫雜蒽酮、安息香乙基醚、安息香異丙基醚、安息香異丁基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苯甲基二甲基縮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基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酮-1,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雙(環戊二烯基)-雙(2,6-二氟-3-(吡咯-1-基))鈦、2-苯甲基-2-二甲基胺基-1-(4-嗎啉基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等。而且,該等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複數種混合使用。
而且,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的光引發劑,係藉由光照射,產生酸,並可藉由該產生的酸使上述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化合物,一般適合使用鎓鹽、茂金 屬(Metallocene)錯合物。作為鎓鹽者,使用重氮鹽、鋶鹽、錪鹽、鏻鹽、硒鹽等。該等的相對離子,使用BF4 -、PF6 -、AsF6 -、SbF6 -等的陰離子。作為具體例者,可舉例如4-氯重氮苯六氟磷酸鹽、三苯基鋶六氟銻酸鹽、三苯基鋶六氟磷酸鹽、(4-苯基硫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銻酸鹽、(4-苯基硫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磷酸鹽、雙[4-(二苯基鋶基)苯基]硫醚-雙-六氟銻酸鹽、雙[4-(二苯基鋶基)苯基]硫醚-雙-六氟磷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銻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六氟銻酸鹽、雙(4-第3丁基苯基)錪六氟磷酸鹽、苯甲基三苯基鏻六氟銻酸鹽、三苯基硒六氟磷酸鹽、(η 5-異丙基苯)(η 5-環戊二烯基)鐵(II)六氟磷酸鹽等,但不限於該等。而且,該等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複數種混合使用。
(調配量、其他任意成分)
於本形態中,上述光引發劑,相對於光聚合性化合物100重量份而言調配0.01至10重量份,較理想為0.1至7重量份,更理想為0.1至5重量份左右。此係因調配未達0.01重量份時光硬化性降低,於超過10重量份的情況,會導致只有表面硬化而內部的硬化性降低的不利影響、著色、柱狀構造的形成的阻礙。該等光引發劑,通常將粉末直接溶解於光聚合性化合物中而使用,但當溶解性差的情況,可使用將光引發劑預先以高濃度溶解於極少量的溶劑者。作為如此的溶劑者,更理想為光聚合性,具體上可舉 例如碳酸丙烯酯、γ-丁內酯等。又,為了提升光聚合性,可添加習知之各種染料、敏化劑。再者,可將可藉由加熱使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的熱硬化引發劑與光引發劑一起併用。於該情況,光硬化後,可期待藉由加熱進一步促進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硬化而成為完全者。
於本形態中,可使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單獨、或複數種混合而成之組成物硬化,而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而且,藉由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有光硬化性的高分子樹脂的混合物硬化,亦可形成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作為此處可使用的高分子樹脂者,可舉例如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胺酯樹脂、聚酯樹脂、環氧樹脂、纖維素系樹脂、乙酸乙烯酯系樹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等。該等高分子樹脂與光聚合性化合物,光硬化前必須具有充分的相溶性,為了確保該相溶性,可使用各種有機溶劑、可塑劑等。再者,於使用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情況,就相溶性的點而言,高分子樹脂較佳為選自丙烯酸樹脂。
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的比例,以質量比計,較理想為15:85至85:15的範圍。更理想為30:70至70:30的範圍。藉由在該範圍,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的相分離容易進展,同時柱狀區域變得容易傾斜。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未達下限值或超過上限值時, 相分離變得難以進展,柱狀區域變得難以傾斜。使用聚矽氧/胺酯/(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光聚合性化合物時,與不具有聚矽氧骨架的化合物的相溶性提高。藉此,即使材料的混合比例廣泛,仍可使柱狀區域傾斜。
〔溶劑〕
作為調製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時的溶劑者,例如可使用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甲苯、二甲苯等。
〈製造製程〉
然後,說明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製造方法(製程)。首先,將上述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以下有稱為「光硬化性組成物」的情況)塗佈或以薄片狀設置於如透明PET膜之適當基體上,成膜而設置光硬化性組成物層。可將該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依據需要進行乾燥,使溶劑揮發後,於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上照射光,而製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製作)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形成步驟,主要具有以下的步驟。
(1)設置光硬化性組成物層於基體上的步驟1-1
(2)從光源得到平行光線的步驟1-2
(3)使光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的步驟1-3
〔將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於基體上設置成薄片狀的方法〕
於上述步驟1-1中,作為將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於基體上設置成薄片狀的方法,應用通常的塗佈方式、印刷方式。具體上,可使用空氣刮塗(air doctor coating)、棒塗、刮刀塗佈(blade coating)、刀塗佈(knife coating)、反轉滾輪塗佈、轉印滾輪塗佈、凹版滾輪塗佈、唇式塗佈(kiss coating)、澆鑄塗佈(cast coating)、噴塗、狹縫噴嘴塗佈(slot orifice coating)、壓延塗佈(calendering coating)、壩體塗佈(dam coating)、浸塗、模頭塗佈(die coating)等塗佈;凹版印刷等凹版印刷、網版印刷等孔版印刷等印刷等。於組成物為低黏度的情況,可於基體的周圍設置一定高度的堰,在該堰圍繞中,澆鑄組成物。
〔遮罩的積層〕
而且,於上述步驟1-1中,為了防止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的氧氣阻礙,效率良好地形成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特徵之柱狀區域113,可積層密著於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的光照射側且使光的照射強度局部性變化之遮罩。作為遮罩的材質者,以將碳等光吸收性填充劑分散於基質中者,且入射光的一部分被碳吸收,但開口部為光可充分 地穿透的構成者較理想。作為如此的基質者,可為PET、TAC、PVAc、PVA、丙烯酸系、聚乙烯等透明塑膠;玻璃、石英等無機物;於包含該等基質的薄片中含有控制紫外線穿透量用的圖案(pattern)、吸收紫外線的顏料者。於不使用如此的遮罩的情況,藉由在氮氣環境下進行光照射,可防止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的氧氣阻礙。而且,即使只積層通常的透明膜於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上,在防止氧氣阻礙、促進柱狀區域113的形成上也有效。隔著如此的遮罩、透明膜之光照射,於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中,因產生對應該照射強度之光聚合反應,容易產生折射率分佈,對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製作有效。
〔光源〕
而且,將上述步驟1-2所得之光,於上述步驟1-3中,用以對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光硬化性組成物層)進行光照射的光源,通常使用短弧的紫外線產生光源,具體上可使用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金屬鹵化物燈、氙燈等。而且,於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上,必須照射所期望的與散射中心軸Q平行的光線,為了得到如此的平行光,配置點光源,於該點光源與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之間配置照射平行光用之菲涅耳(Fresnel)透鏡等光學透鏡,藉由對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照射平行光,可製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另一方面,於使用線狀光源的情況,如日本特開2005-292219號公報所記載,於線狀光源與薄片狀之包含光聚合 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之間,隔著筒狀物的集合,通過該筒狀物進行光照射,可製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使用線狀光源時,因可進行連續生產,所以較理想。作為線狀光源者,可使用化學燈(發出紫外線的螢光燈)。化學燈有直徑20至50mm、發光長度100至500mm左右者市售,可配合製作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大小而適當選擇。
照射於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之光線,必須包含可使該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的波長,通常利用水銀燈的以365nm為中心之波長的光。於使用該波長帶製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情況,照度以0.01至100mW/cm2的範圍較理想,更理想為0.1至20mW/cm2的範圍。照度未達0.01mW/cm2時,因硬化需要長時間,故生產效率變差,超過100mW/cm2時,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硬化太快,不會發生構造的形成,無法顯現目的之各向異性擴散特性。再者,光的照射時間,無特別限制,為10至180秒,較理想為30至120秒。然後,藉由剝離離型膜,可得到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係藉由比較長時間照射如上述低照度的光,於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中形成特定的內部構造而得者。因此,僅如此的光照射,會有未反應的單體成分殘留,產生黏性而處理性、耐久性有問題之情況。於如此的情況,可追加照射1000mW/cm2以上的高照度的光,使殘留的單體聚合。此時的光照射,也可從積層有遮罩的側之相反側進行。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製作)
然後,一邊參考第9圖,一邊說明關於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製作方法(製程),主要說明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製程不同的點。第9圖係表示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製造方法的示意圖。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形成步驟,主要具有以下的步驟。
(1)設置光硬化性組成物層102於基體101上的步驟2-1
(2)從光源103得到平行光線D的步驟2-2
(3)使平行光線D入射至指向性擴散元件105,得到具有指向性的光E之步驟2-3
(4)使具有指向性的光E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102,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102硬化的步驟2-4
關於步驟2-1及2-2,係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相同。
於步驟2-3中,藉由調整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擴展,可適當地決定所形成的柱狀區域123的大小(長寬比、短徑SA、長徑LA等)。例如於第9圖(a)、(b)之任一者中,可得到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第9圖(a)與(b)的差異在於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擴展,於(a)大,而(b)小。取決於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擴展的大小,而柱狀區域123的大小變得不同。
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擴展,主要取決於指 向性擴散元件105與光硬化性組成物層102的距離以及指向性擴散元件105的種類。隨著該距離變短,柱狀區域123的大小變小,隨著變長,柱狀區域123的大小變大。所以,藉由調整該距離,可調整柱狀區域123的大小。
〔光源103〕
作為用以對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光硬化性組成物)進行光照射的光源103者,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形成之情況相同,但通常使用短弧的紫外線產生光源。照射於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之光線,必須包含可使該光聚合性化合物硬化的波長,通常利用水銀燈的以365nm為中心之波長的光,只要是包含所使用的光聚合引發劑的吸收波長附近的波長之光源,即可使用任意的燈。於步驟2-4中,藉由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形成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
為了由源自上述短弧的UV光線之光製作平行光線D,例如於光源103的背後配置反射鏡,於指定的方向以點光源射出光,可得到平行光線D。若使用點光源,可簡單地得到平行光線D。
〔指向性擴散元件105〕
步驟2-3所使用的指向性擴散元件105,只要是對入射的平行光線D賦予指向性者即可。於第9圖中,記載具有指向性的光E係X方向上大多擴散,Y方向上幾乎不擴散 的態樣。為了如此得到具有指向性的光,例如可採用於指向性擴散元件105內,含有長寬比高的針狀填充劑,同時使該針狀填充劑以於Y方向上延伸存在長軸方向之方式配向的方法。指向性擴散元件105,除使用針狀填充劑的方法外,還可使用各種方法。依據指向性擴散元件105的種類,光的擴散性會隨朝指向性擴散元件105的入射部分而異,但只要以平行光線D經由指向性擴散元件105而得到具有指向性的光E之方式配置即可。
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長寬比以2以上20以下較理想。以幾乎對應該長寬比的形式,形成柱狀區域123的長寬比。隨著上述長寬比變小,因擴散範圍恐會變窄,於本形態中,長寬比設為2以上。另一方面,上述長寬比的上限值以10以下較理想,以5以下更理想。隨著長寬比變大,光的擴散性/聚光性恐會變得不充分。
〔硬化〕
於步驟2-4中,使具有指向性的光E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102,使該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可得到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光硬化性組成物層102係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同樣地,塗佈於如透明PET膜的適當的基體101上,設置塗佈膜(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依據需要進行乾燥,使溶劑揮發,其乾燥膜厚以15至100μm較理想。再者,於該塗佈膜或硬化膜上,積層離型膜、後述的遮罩,製作感光性積層體。
再者,關於將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光硬化性組成物)於基體101上設置成薄片狀的方法、遮罩的積層、追加照射1000mW/cm2以上的高照度的光的點等,係如上述。
藉由將如以上方式製作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直接或隔著黏著層130積層,可得到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
作為上述黏著層130所使用的黏著劑者,只要是具有透明性者,則無特別限制,適合使用常溫下具有感壓接著性的黏著劑。作為如此的黏著劑者,可舉例如聚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胺酯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等樹脂。特別是丙烯酸系樹脂,由於光學透明性高、較便宜等,所以較理想。隔著黏著層積層複數個光擴散層(於本形態中為光擴散層110、120)時,黏著層的厚度以5至50μm左右較理想。
另一方面,於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直接積層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的情況,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用的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後,於該硬化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上直接塗佈或以薄片狀設置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組成物即可。再者,藉由與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同樣方式製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可得到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用途》
以上,詳細說明關於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構成以及製造方法,接著一邊參考第10圖及第11圖,一邊說明上述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適合的用途。第10圖及第11圖係表示使用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之液晶顯示裝置的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
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可適合使用作為顯示裝置用的擴散膜。作為可適合利用各向異性光學膜100的顯示裝置者,可舉例如液晶顯示裝置(LCD)、電漿顯示面板(PDP)、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FED)、背投影機、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CRT)、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SED)、電子紙等。特別理想為使用於LCD。
而且,例如於將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使用於LCD的情況,於LCD的光射出側,配置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即可。具體上,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於形成有透明電極的一對透明玻璃基板1011、1012之間夾持向列型液晶1013,且於該玻璃基板1011、1012的兩側設置有一對偏光板1014、1015之LCD,在偏光板1014上,或玻璃基板1011與偏光板1014之間,可配置本形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再者,作為上述透明玻璃基板、向列型液晶、偏光板等者,可使用一般習知者。
[實施例]
然後,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於該等例。
〔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
依據以下的方法,製造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以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
(實施例1)
於厚度100μm的PET膜(東洋紡公司製,商品名:A4300)的全部邊緣,使用分注器(dispenser)以硬化性樹脂形成高度0.03mm的間隔壁。於其中,填充下述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用PET膜覆蓋。
將該兩面經PET膜夾住的0.03mm厚度的液態膜加熱,從上部,將從UV點光源(浜松Photonics公司製,商品名:L2859-01)的落射用照射單元射出的平行 UV光線由塗膜面的法線方向垂直地,以照射強度5mW/cm2照射1分鐘,將具有多個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形成於PET膜上。
再者,使用0.05mm的間隔壁,從上部,將從UV點光源的落射用照射單元射出的平行光線,經由穿透UV光線的長寬比成為3的指向性擴散元件,轉換成線狀光源的紫外線,垂直地以照射強度5mW/cm2照射1分鐘,將具有多個柱狀構造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形成於PET膜上。
剝離PET膜之後,測定個別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長寬比、長徑LA及短徑SA)之結果表示於表1。再者,將2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隔著25μm厚度的透明性黏著材積層,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2。
(實施例2)
除了使用穿透UV光線的長寬比成為8的指向性擴散元件作為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2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3)
除了使用穿透UV光線的長寬比成為16的指向性擴散 元件作為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3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4)
除了將第一層的PET膜的覆蓋變更為已將4μm的細孔不規則地圖案化之光罩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4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5)
除了使用實施例1中的指向性擴散元件的穿透UV光線的短徑成為4μm之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5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6)
除了使用實施例3中的指向性擴散元件的穿透UV光線的長徑成為35μm之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6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 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7)
除了將第一層的間隔壁設為0.015mm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7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8)
除了將第一層的間隔壁設為0.02mm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8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9)
除了將第二層的間隔壁設為0.03mm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9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10)
除了將第二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平行UV光線從塗膜面的法線方向傾斜25°照射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10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11)
除了將第一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平行UV光線從塗膜面的法線方向傾斜10°照射,並將第二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平行UV光線從塗膜面的法線方向傾斜20°照射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方式,得到實施例11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12)
以不隔著黏著劑來製作與實施例1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積層體。得到第一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後,剝離覆蓋的PET膜後,於已形成在第一層的間隔壁上再追加形成0.05mm的間隔壁,於第一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上,填充相同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用PET膜覆蓋。然後,用相同的操作,形成第二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得 到第一層與第二層密合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1)
製作與實施例1的第一層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因只製作1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故沒有得到積層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亦即,於本比較例中,得到只有1層的與實施例1的第一層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2)
除了將實施例1的指向性擴散元件變更為穿透UV光線的長寬比成為50、長徑成為100μm之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同樣地製作,只製作第二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因只製作1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故沒有得到積層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亦即,於本比較例中,得到只有1層的上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3)
除了將實施例1的指向性擴散元件變更為穿透UV光線的長寬比成為50、長徑成為100μm之指向性擴散元件外同樣地製作,得到比較例3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4)
除了不使用實施例1的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同樣地製作,得到比較例4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5)
除了實施例1的第一層、第二層皆使用穿透UV光線的長寬比成為50、長徑成為100μm之指向性擴散元件以外同樣地製作,得到比較例5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6)
只製作與實施例1的第二層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因只製作1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故沒有得到積層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亦即,於本比較例中,得到只有1層的與實施例1的第二層相同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向異性光學膜。評估所得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構造的大小以及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結果,表示於表1及表2。
〔柱狀區域的大小以及光學特性的評估〕
關於如上述方式製造的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用以下方式進行評估。
(聚矽氧/胺酯/丙烯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的測定)
使用作為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矽氧/胺酯/丙烯酸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的測定,係作為換算聚苯乙烯分子量,使用GPC法以下述條件進行。
脫氣器:DG-980-51(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
幫浦:PU-980-51(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
自動取樣器:AS-950(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
恆溫槽:C-965(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製)
管柱:Shodex KF-806L×2根(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
檢測器:RI(SHIMAMURA YDR-880)
溫度:40℃
溶析液:THF
注入量:150μl
流量:1.0ml/min
樣品濃度:0.2%
(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表面觀察)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表面(紫外線照射時的照射光側)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測定柱狀區域的長徑LA、短徑SA。長徑LA及短徑SA的計算,係任意20個構造中的最大值。而且,將左述求得之長徑LA/短徑SA作為長寬比來計算。
(直線穿透率)
如第2圖所示,使用可任意改變光源的光投射角、檢測器的光接收角度之變角光度計Goniophotometer(Genesia公司製),進行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學特性的評估。將檢測器固定於接收從光源的直線光之位置,於其之間的樣品固定器設置實施例及比較例所得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如第2圖所示,以旋轉軸(L),使樣品旋轉,測定對應各自的入射光角度的直線穿透光量。藉由該評估方法,可評估在哪一角度的範圍入射的光為擴散。該旋轉軸(L),係與第6圖(b)及第7圖(b)所示的樣品的構造中之C-C軸相同的軸。直線穿透光量的測定,係使用視感度濾光器,測定可見光區域的波長。基於如以上的測定結果所得之光學輪廓,求得直線穿透率的最大值(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 小值(最小直線穿透率)(參考表1)。
(MD方向擴散及TD方向擴散)
使用如第12圖所示的裝置,從固定的光源,對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照射直線光,一邊在MD方向及TD方向移動(旋轉)檢測器,一邊於檢測器接收從該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散射穿透光,測定穿透率。針對於MD方向移動檢測器的情況以及於TD方向移動檢測器的情況之各者,基於上述穿透率的測定,製作光學輪廓。於是,從於MD方向及TD方向移動時的各者的光學輪廓,求得成為最大穿透率的1/2的角度之範圍,將該範圍分別作為MD方向擴散及TD方向擴散的寬度(°)。
(亮度的急遽變化)
於上述直線穿透率的測定中,如第13圖所示,在獲得最大直線穿透率FA(%)之角度A(°)以及獲得最小直線穿透率FB(%)之角度B(°)之間,若直線穿透率急遽變化,則亮度也會急遽變化,故求出直線穿透率的斜率,若該斜率陡峭則判斷有亮度急遽變化,若斜率和緩則判斷亮度沒有急遽變化。具體上,將上述直線穿透率的斜率α作為(FA-FB)/| A-B |,該斜率α,若α≧1.7,則判斷有亮度的急遽變化,若1.5≦α<1.7,則判斷變化有點急但為容許範圍,若α<1.5,則判斷亮度的變化和緩且無不舒服的感覺。再者,如第13圖所示,於各有2種的最大直線穿透率(FA1及FA2) 以及最小直線穿透率(FB1及FB2)中,下述(a)、(b)中,將數值比較大者作為FA及A、FB及B。
(a)(FA1-FB1)/| A1-B1 |
(b)(FA2-FB2)/| A2-B2 |
亦即,於光學輪廓中,使用上述(a)及(b)中之較大側之值,作為從最大直線穿透率朝最小直線穿透率的斜率α。
(眩光)
於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下層設置光反射層,從其上方使光入射,用目視確認該反射光的眩光。
〈評估基準〉
表2中之評估的評估基準係如下述。
「最大直線穿透率」
◎:55%以上
○:40%以上、未達55%
△:30%以上、未達40%
×:未達30%
「MD方向擴散」
◎:40°以上
○:30°以上、未達40°
△:20°以上、未達30°
×:未達20°
「TD方向擴散」
◎:40°以上
○:30°以上、未達40°
△:20°以上、未達30°
×:未達20°
「亮度的急遽變化」
◎:亮度的變化和緩,無不舒服的感覺
△:變化有點急但為容許範圍
×:有亮度的急遽變化
「眩光」
◎:無眩光
△:少許眩光但為容許範圍
×:明顯地眩光
〔評估結果〕
如表2所示,實施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具有高最大直線穿透率以及MD方向與TD方向的寬擴散寬度,而且無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於全部的評估項目中平衡良好地具有高水準的特性。特別是於實施例1中,由於無△的評估,故係特別良好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另一方面,比較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雖然於特定的項目中亦有具有比實施 例良好的評估者,但在最大直線穿透率、MD方向擴散、TD方向擴散、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中至少有1個以上的項目,具有×之非常差的結果,沒有如實施例在全部的評估項目中平衡良好地具有高水準的特性。
所以,實施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可兼具非擴散區域中的高直線穿透率以及MD方向與TD方向中的寬擴散區域,於使用如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作為顯示面板的擴散膜的情況,不僅具有良好的顯示特性(亮度、對比等),且可抑制亮度的急遽變化、眩光的發生。
以上,一邊參考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的形態。亦即,理解為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的範圍內,熟習本技藝者可想到的其他形態或各種變更例,亦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例如,於上述形態中,說明各向異性光學膜100,其具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2層作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但本發明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亦可為具有3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者。
100‧‧‧各向異性光學膜
110、12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130‧‧‧黏著層

Claims (9)

  1. 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係積層有2層以上直線穿透率會隨入射光角度而變化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其中,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係具有基質區域、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不同的複數個柱狀區域;至少具有前述柱狀區域的與配向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之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長徑/短徑)不同的2種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作為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係前述柱狀區域的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未達2;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係前述柱狀區域的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在2以上20以下的範圍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中,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中,前述柱狀區域的剖面中之短徑的最大徑為0.5至5μm的範圍內的值,長徑的最大徑為0.5至8μm的範圍內的值;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中,前述柱狀區域的剖面中之短徑的最大徑為0.5至5μm的範圍內的值,長徑的最大徑為1至40μm的範圍內的值。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中,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中,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的入射光角度入射的光之直線穿透率、亦即最大直線穿透率為20%以上、未達95%,且以直線穿透率 成為最小的入射光角度入射的光之直線穿透率、亦即最小直線穿透率為25%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中,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中,前述最大直線穿透率為20%以上、未達60%,且前述最小直線穿透率為20%以下,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中,前述最大直線穿透率為30%以上、未達95%,且前述最小直線穿透率為25%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中,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係具有至少1個散射中心軸;將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法線與前述散射中心軸所成的極角θ(-90°<θ<90°)作為散射中心軸角度時,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散射中心軸角度的差的絕對值為0°以上30°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中,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各者的厚度為15μm以上100μm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其係於前述複數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間,更具備具有透明性的黏著層。
  8. 一種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係包括形成前述各 向異性光擴散層(a)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形成步驟、以及形成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形成步驟之獲得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a)形成步驟係具備:從光源得到平行光線的步驟;以及使光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而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的步驟;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b)形成步驟係具備:從光源得到平行光線的步驟;使上述平行光線入射至指向性擴散元件,得到具有指向性的光之步驟;以及使上述具有指向性的光入射至光硬化性組成物層,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層硬化的步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具有指向性的光的長寬比在2以上20以下的範圍內。
TW104109708A 2014-03-28 2015-03-26 各向異性光學膜 TWI6540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9771 2014-03-28
JP2014069771A JP6288672B2 (ja) 2014-03-28 2014-03-28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885A true TW201545885A (zh) 2015-12-16
TWI654087B TWI654087B (zh) 2019-03-21

Family

ID=54195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708A TWI654087B (zh) 2014-03-28 2015-03-26 各向異性光學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89678B2 (zh)
JP (1) JP6288672B2 (zh)
KR (1) KR102316118B1 (zh)
CN (1) CN106133588B (zh)
TW (1) TWI654087B (zh)
WO (1) WO201514670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6391A (zh) * 2016-07-26 2018-02-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I683432B (zh) * 2016-12-14 2020-01-2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760456B (zh) * 2017-03-31 2022-04-1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TWI820126B (zh) * 2018-05-14 2023-11-0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5625B2 (ja) * 2016-03-31 2020-08-26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6902895B2 (ja) * 2016-03-31 2021-07-1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69779B2 (ja) * 2016-08-12 2020-10-1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表示装置
KR102372287B1 (ko) * 2016-09-14 2022-03-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반사형 표시 장치용 광확산 필름 적층체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반사형 표시 장치
CN109564304B (zh) * 2016-09-14 2021-07-30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TWI759451B (zh) * 2017-03-31 2022-04-0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導光積層體及使用該導光積層體的面狀光源裝置
JP6955884B2 (ja) * 2017-03-31 2021-10-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JP6420425B1 (ja) * 2017-07-27 2018-11-0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994647B2 (ja) 2018-06-28 2022-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US20200019010A1 (en) * 2018-07-16 2020-01-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witch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7279062B2 (ja) * 2018-09-28 2023-05-2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導光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用面状照明装置
WO2020203644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CN114551748A (zh) * 2020-11-26 2022-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JP2022135717A (ja) 2021-03-05 2022-09-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FR3126509B1 (fr) * 2021-08-26 2023-09-01 St Microelectronics Crolles 2 Sas Diffuseur opt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7006B2 (ja) * 2001-05-28 2009-08-19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制御された散乱特性を有する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素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DE10200760A1 (de) 2002-01-10 2003-07-24 Clariant Gmbh Nanokompositmaterial zur Herstellung von Brechzahlgradientenfolien
JP2005189303A (ja) * 2003-12-24 2005-07-14 Hitachi Chem Co Ltd 光学シート、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65915A (ja) 2004-03-16 2005-09-29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性拡散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600825A (en) 2004-03-16 2006-01-01 Tomoegawa Paper Co Ltd Anisotropic light diffusion medium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4802707B2 (ja) 2005-05-17 2011-10-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制御膜
PL2055308T3 (pl) * 2006-10-30 2017-11-30 Genomix Co., Ltd. Farmaceutyk do promowania funkcjonalnej regeneracji uszkodzonej tkanki
WO2008053592A1 (fr) * 2006-10-31 2008-05-08 Tomoegawa Co., Ltd. Film de diffusion de lumière anisotrope, ainsi que dispositif d'affich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utilisant ce même film
JP2011128253A (ja) * 2009-12-16 2011-06-3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60979B2 (ja) * 2010-12-16 2016-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738006B2 (ja) * 2011-03-01 2015-06-17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光学フィルム
JP5656194B2 (ja) * 2011-08-29 2015-01-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977955B2 (ja) * 2012-02-16 2016-08-2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93113B2 (ja) * 2012-03-19 2017-03-08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6016470B2 (ja) * 2012-06-15 2016-10-2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4102469A (ja) * 2012-11-22 2014-06-0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9958580B2 (en) * 2012-11-29 2018-05-01 Tomoegawa Co., Ltd. Anisotropic optical film
CN105074509B (zh) * 2013-03-29 2018-04-1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6391A (zh) * 2016-07-26 2018-02-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0371983B2 (en) 2016-07-26 2019-08-0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10732449B2 (en) 2016-07-26 2020-08-04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7656391B (zh) * 2016-07-26 2021-03-1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I683432B (zh) * 2016-12-14 2020-01-2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760456B (zh) * 2017-03-31 2022-04-1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TWI820126B (zh) * 2018-05-14 2023-11-0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37964A (ko) 2016-12-02
JP6288672B2 (ja) 2018-03-07
CN106133588A (zh) 2016-11-16
TWI654087B (zh) 2019-03-21
WO2015146708A1 (ja) 2015-10-01
CN106133588B (zh) 2019-08-23
KR102316118B1 (ko) 2021-10-25
US9989678B2 (en) 2018-06-05
JP2015191178A (ja) 2015-11-02
US20170192137A1 (en) 2017-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4087B (zh) 各向異性光學膜
TWI651551B (zh) 異方性光學膜片
TWI605272B (zh) 異方性光學膜
JP6716313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I760456B (zh) 防眩性薄膜及顯示裝置
US11209587B2 (en) Light guiding laminate using anisotropic optical film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093113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5090861B2 (ja) 異方性拡散媒体
JP2010262046A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
JP6542007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45625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2015222441A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TWI820126B (zh) 頭戴式顯示器
JP6902895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200891A1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TW202246860A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及顯示裝置
JP2021162733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2215789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