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1218B -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及記憶媒體 - Google Patents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及記憶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1218B
TWI751218B TW106138019A TW106138019A TWI751218B TW I751218 B TWI751218 B TW I751218B TW 106138019 A TW106138019 A TW 106138019A TW 106138019 A TW106138019 A TW 106138019A TW I751218 B TWI751218 B TW I7512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lluminance
exposure
substrate
wa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8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3671A (zh
Inventor
守屋光彦
友野勝
嶋田諒
早川誠
永原誠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3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3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2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022Multi-step exposure, e.g. hybrid; backside exposure; blanket exposure, e.g. for image reversal; edge exposure, e.g. for edge bead removal; corrective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208Multiple illumination paths, e.g. radiation distribution devices, microlens illumination systems, multiplexers or demultiplexers for single or multiple projection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002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with visible light or UV light, through an original having an opaque pattern on a transparent support, e.g. film printing, projection printing; by reflection of visible or UV light from an original such as a printed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133Measurement of illumination distribution, in pupil plane or field pla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141Illumination system adjustment, e.g. adjustments during exposure or alignment during assembly of illumination syste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191Optical correction elements, filters or phase plates for controlling intensity, wavelength, polarisation, phase or the li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383Direct write, i.e. pattern is written directly without the use of a mask by one or multiple beams
    • G03F7/70391Addressable array sour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produce patterns, e.g. addressable LED array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491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software;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e.g. details of controlling exposure processes or exposure tool monitoring proces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491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software;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e.g. details of controlling exposure processes or exposure tool monitoring processes
    • G03F7/70516Calibration of components of the microlithographic apparatus, e.g. light sources, addressable masks or det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55Exposure light control in all parts of the microlithographic apparatus, e.g. pulse length control or light interrup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55Exposure light control in all parts of the microlithographic apparatus, e.g. pulse length control or light interruption
    • G03F7/70558Dose control, i.e. achievement of a desired do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G03F7/70725Stages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75Position control, e.g. interferometers or enco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8Construction of apparatus, e.g. environment aspects, hygiene aspects or materials
    • G03F7/7085Detection arrangement, e.g. detectors of apparatus alignment possibly mounted on wafers, exposure dose, photo-cleaning flux, stray light, thermal lo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Electron Beam Exposur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對基板之表面全體進行曝光的曝光裝置中,可以以適當之曝光量對基板面內之各部進行曝光的技術。

構成一種曝光裝置,具備:用以載置基板(W)之載置部(33),和分別獨立地對上述基板(W)之表面左右互相不同的位置照射光,形成從上述基板之表面之一端涵蓋到另一端之帶狀的照射區域之複數光照射部(4),和以上述基板(W)之表面全體被曝光之方式,使上述載置部(33)對上述照射區域在前後做相對性移動的載置部用移動機構(36),和為了檢測出在上述照射區域之長度方向上的照度分布,使從該照射區域之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而接受光的受光部(51)。藉由如此之構成,可以防止上述照度分布異常導致基板(W)之各部之曝光量變成異常之情形。

Description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及記憶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對基板之表面全體進行曝光的技術。
在半導體裝置之製造工程中,具有進行使基板亦即半導體晶圓(以下,記載為晶圓)之表面全體曝光的處理之情況。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著在晶圓之表面形成藉由光增感化學放大型光阻而被構成之光阻膜,接著,藉由使用圖案光罩之曝光,使該光阻膜曝光,之後,使該晶圓之表面全體曝光。藉由上述晶圓之表面全體之曝光(整批曝光),在光阻膜中藉由圖案光罩被曝光之區域,酸增殖,藉由於該整批曝光後所進行之加熱處理和顯像處理,該區域溶解,形成光阻圖案。
上述晶圓之表面全體之曝光係藉由在橫方向配列各朝向下方而照射光之複數LED(發光二極體),在該LED之列之下方使晶圓在前後方向移動而被進行。專利文獻1係針對如此之構成的曝光裝置而予以表示。然而,在持續使用進行該表面全體之曝光的裝置的時候,當供給至LED之電流值一定時,由於LED之劣化,使得晶圓之各部 的曝光量逐漸下降。其結果,有無法進行期望的處理之虞。例如,上述般為了在光阻膜產生酸,使晶圓表面全體曝光之情況下,可以想像被形成的光阻圖案之尺寸亦即CD(Critical Dimension)在晶圓之面內會產生偏差之情形。在專利文獻1中,無記載如此之問題的解決手法。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56472號公報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此之問題而創作出,其目的係提供一種使基板之表面全體曝光之曝光裝置中,可以以適當的曝光量使基板面內之各部曝光之技術。
本發明之曝光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載置部,其係用以載置基板;複數光照射部,其係分別獨立地對上述基板之表面左右互相不同的位置照射光,形成從上述基板之表面之一端涵蓋到另一端之帶狀的照射區域;載置部用移動機構,其係以上述基板之表面全體被曝 光之方式,使上述載置部對上述照射區域在前後做相對性移動;及受光部,其係為了檢測出在上述照射區域之長度方向上的照度分布,使該受光部從該照射區域之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而接受光。
本發明之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之特徵在於,具備:經基板載置於載置部之工程;藉由複數光照射部,分別獨立地對上述基板之表面左右互相不同的位置照射光,形成從上述基板之表面之一端涵蓋到另一端之帶狀的照射區域之工程;藉由載置部用移動機構,以上述基板之表面全體被曝光之方式,使上述載置部對上述照射區域在前後做相對性移動之工程;為了檢測出在上述照射區域之長度方向上的照度分布,使受光部從該照射區域之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而接受光之工程;及根據上述照度分布,而調整上述光照射部之光之照射量的工程。
一種記憶媒體,其係記憶有被使用於用以對基板進行曝光之曝光裝置之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其特徵在於,上述電腦程式係以實施上述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之方式,編組步驟群。
若藉由本發明時,藉由複數光照射部形成前後移動的從基板之表面之左右的一端涵蓋到另一端之帶狀的照射區域,設置從該照射區域之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而接受光的受光部。依此,可以檢測出在照射區域之長度方向上的照度分布。因此,可以抑制在基板之各部中之曝光量偏離特定量之情形,防止在該基板產生不良之情形。
W:晶圓
10:控制部
3:整批曝光模組
30:照射區域
33:載置部
36:載置部用移動機構
4:單元
40:光源單元
46:LED
47:LED群
5:照度分布檢測部
51:導光部
52:照度感測器
圖1為適用本發明之曝光裝置之塗佈、顯像裝置之俯視圖。
圖2為上述塗佈、顯像裝置之縱斷側視圖。
圖3為與第1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4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橫斷俯視圖。
圖5為藉由整批曝光模組所形成之照射區域之示意圖。
圖6為表示被設置在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單元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7為被設置在上述整批曝光模組的導光部之斜視圖。
圖8為上述導光部之縱斷側視圖。
圖9為上述導光部之縱斷前視圖。
圖10為表示被記憶在設置於上述整批曝光模組的記憶體之資料概略的曲線圖。
圖11為表示被記憶在上述記憶體之資料概略的曲線圖。
圖12為表示藉由上述整批曝光模組的曝光處理的說明圖。
圖13為調整對上述單元的供給電流之照度調整之流程圖。
圖14為表示上述供給電流之調整時的上述導光部之動作的說明圖。
圖15為表示所取得之照度分布之一例的曲線圖。
圖16為與第2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17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後視圖。
圖18為與第3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19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橫斷俯視圖。
圖20為與第4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21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後視圖。
圖22為與第5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23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後視圖。
圖24為與第6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25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26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後視圖。
圖27為與第7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28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29為與第8實施型態有關之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側視圖。
圖30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之縱斷後視圖。
圖31為被設置在上述整批曝光模組的石英桿之側視圖。
圖32為上述石英桿之上視圖。
圖33為上述整批曝光模組所使用的治具之斜視圖。
圖34為上述治具之縱斷側視圖。
圖35為上述治具之俯視圖。
(第1實施型態)
針對適用本發明之塗佈、顯像裝置1,一面參照俯視圖、概略縱斷側視圖亦即圖1、圖2一面予以說明。塗佈、顯像裝置1係由水平直線狀地連接載體區塊D1、處理區塊D2、介面區塊D3而構成。為了方便,將該些區塊D1~D3 之配列方向設為Y方向,將與Y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設為X方向。介面區塊D3連接有曝光裝置D4。載體區塊D1具備載置儲存例如直徑為300mm之圓形基板亦即晶圓W之載體C的載置部11。圖中12係開關部,圖中13係用以在載體C和處理區塊D2之間搬運晶圓W之移載機構。
處理區塊D2係從下方依序疊層對晶圓W進行液處理之單位區塊E1~E6而被構成,在該些單位區塊E1~E6中,互相並行而進行晶圓W之搬運及處理。單位區塊E1、E2被構成互相相同,單位區塊E3、E4被構成互相相同,單位區塊E5、E6被構成互相相同。
在此,一面參照圖1一面以單位區塊中之E5為代表予以說明。在從載體區塊D1朝向介面區塊D3之搬運區域14之X方向之一方側,於前後方向配置複數棚架單元U,在另一方側於Y方向排列設置兩個顯像模組21。顯像模組21係對被形成在晶圓W之表面的光阻膜供給顯像液。棚架單元U具備加熱晶圓W之加熱模組22,和整批曝光模組3。整批曝光模組3構成與本發明有關之曝光裝置,曝光晶圓W之表面全體。在這之後,將該表面全體之曝光設為整批曝光。接著,整批曝光模組3之詳細構成於後述。再者,在上述搬運區域14,設置有晶圓W之搬運機構亦即搬運臂F5,在被設置在該單位區塊E5之各模組及後述之塔架T1、T2中設置成與單位區塊E5相同高度之模組間搬運晶圓W。
單位區塊E1~E4除供給至晶圓W之藥液不同 之外,其他構成與單位區塊E5、E6相同。單位區塊E1、E2具備對晶圓W供給反射防止膜形成用之藥液的反射防止膜形成模組,以取代顯像模組21,單位區塊E3、E4具備對晶圓W供給被稱為光增感化學放大型光阻以作為藥液的光阻而形成光阻膜之光阻膜形成模組以取代顯像模組21。在圖2中,各單位區塊E1~E6之搬運臂係以F1~F6表示。
在處理區塊D2中之載體區塊D1側,設置有橫跨各單位區塊E1~E6而上下延伸之塔柱T1,和用以對塔柱T1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升降自如之收授機構亦即收授臂15。塔柱T1係藉由互相疊層之複數模組而構成,具備載置晶圓W之收授模組TRS。
介面區塊D3具備橫跨單位區塊E1~E6而上下延伸之塔柱T2、T3、T4,設置有用以對塔柱T2和塔柱T3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升降自如之收授機構的介面臂16,和用以對塔柱T2和塔柱T4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升降自如之收授機構的介面臂17,和用以在塔柱T2和曝光裝置D4之間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介面臂18。曝光裝置D4係使用圖案光罩藉由例如極端紫外線(EUV)使晶圓W之表面曝光。即是,與整批曝光模組3不同,使晶圓W之一部分限定性地曝光。為了使曝光裝置D4所進行的曝光與整批曝光模組3所進行的整批曝光做區別,有記載為圖案曝光之情形。
塔柱T2雖然係互相疊層收授模組TRS、儲存曝光處理前之複數片晶圓W並使滯留的緩衝模組、儲存曝光處理後之複數片晶圓W的緩衝模組,及進行晶圓W之溫 度調整的溫度調整模組SCPL等而構成,但是在此省略緩衝模組及溫度調整模組之圖示。另外,雖然在塔柱T3、T4分別也設置有模組,但是在此省略說明。
針對該塗佈、顯像裝置1及曝光裝置D4所構成之系統中之晶圓W之搬運路徑予以說明。晶圓W係從載體11藉由移載機構13,被搬運至處理區塊D2中之塔柱T1之收授模組TRS0。晶圓W從該收授模組TRS0被搬運分配至單位區塊E1、E2。在例如將晶圓W收授至單位區塊E1之狀況下,對於塔柱T1之中的收授模組TRS中,對應於單位區塊E1之收授模組TRS1(藉由搬運臂F1可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收授模組),晶圓W從上述收授模組TRS0被收授。再者,於將晶圓W收授於單位區塊E2之情況下,對塔柱T1之收授模組TRS之中,與單位區塊E2對應之收授模組TRS2,從上述TRS0收授晶圓W。該些晶圓W之收授藉由收授臂15來進行。
如此被分配之晶圓W依照收授模組TRS1(TRS2)→反射防止膜形成模組→加熱模組→收授模組TRS1(TRS2)之順序被搬運,接著,藉由收授臂15被分配至與單位區塊E3對應的收授模組TRS3、與單位區塊E4對應之收授模組TRS4。
如此被分配至收授模組TRS3、TRS4之晶圓W,從收授模組TRS3(TRS4)被搬運至光阻膜形成模組,在表面全體塗佈上述光增感化學放大型光阻,形成光阻膜。然後,晶圓W依照加熱模組→塔柱T2之收授模組TRS之順 序被搬運。之後,該晶圓W藉由介面臂16、18,經由塔柱T3被搬入至曝光裝置D4,光阻膜被圖案曝光,在被圖案曝光之區域產生酸和光增感劑。
圖案曝光後之晶圓W藉由介面臂16、17在塔柱T2、T4間被搬運,分別被搬運至與單位區塊E5、E6對應之塔柱T2的收授模組TRS51、TRS61。然後,在整批曝光模組3,晶圓W之表面全體被曝光,上述光增感劑吸收光,在被圖案曝光之區域,進一步產生酸和光增感劑。即是,藉由進行整批曝光,在被進行圖案曝光之區域,酸限定性地增殖。然後,晶圓W被搬運至加熱模組22而被加熱。進行所謂的曝光後烘烤(PEB)。
藉由該PEB被圖案曝光之區域藉由上述酸變質成可溶於顯像液。接著,晶圓W被搬運至顯像膜組21而供給顯像液,藉由變質的區域溶解於顯像液,形成光阻圖案。之後,晶圓W被搬運至塔柱T1之收授模組TRS5、TRS6之後,經由移載機構13而返回至載體C。
接著,針對被設置在上述單位區塊E5之整批曝光模組3,一面參照圖3之縱斷側視圖及圖4之橫斷俯視圖一面予以說明。圖中31為框體,在該框體31之側壁開口晶圓W之搬運口32。在框體31內設置有水平地載置晶圓W之圓形載置台(載置部)33。上述搬運臂F5係以使晶圓W對載置台33中心軸互相對齊之方式進行收授。載置台33吸附保持被載置之晶圓W。圖中34係被設置在載置台33之下方的旋轉機構,以被載置於載置台33之晶圓W繞中心軸之方 式,使該載置台33旋轉。圖中35為支撐台,從下方支撐旋轉機構34。圖中36係包含馬達和滾珠螺桿之載置部用移動機構。滾珠螺桿藉由馬達旋轉,被連接於該滾珠螺桿之上述支撐台35與載置台33同時在前後水平移動。
藉由上述支撐台35之移動,載置台33在框體31內,於比較接近於上述搬運口32,且藉由搬運臂F5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收授位置,和在框體31內離上述搬運口32比較多,且進行後述般晶圓W之方向調整之方向調整位置之間移動。在圖3、圖4中,表示位於收授位置之載置台33。在之後的說明中,將該載置台33之移動方向中,收授位置側設為前方側將方向調整位置側設為後方側。
在框體31內之後方側,設置有構成檢測出被形成在晶圓W之周緣的缺口亦即溝槽N之檢測機構的投光部38和受光部39。投光部38及受光部39被設置成上下夾著位於上述方向調整位置之載置台33上之晶圓W之周緣部,在載置台33所致的晶圓W之旋轉中,從投光部38朝受光部39照射光。在該旋轉中根據受光部39接受的光量之變化,後述控制部10檢測出溝槽N。依據載置台33及旋轉機構34,以所檢測出之溝槽N朝向特定方向之方式,調整晶圓W之方向。
在上述載置部用移動機構36所致的晶圓W之移動路之上方,設置光源單元40。光源單元40具備殼體41、擋板44、LED群47、支撐基板45、控制基板49及照度分布檢測部5。殼體41之下部係以覆蓋載置部用移動機構36所 致之晶圓W之前後方向移動路的水平板42來構成。在該水平板42之前後方向之中央部,設置在左右方向延伸之曝光用開口部43,在水平板42上設置擋板44。擋板44藉由被設置在殼體41內之無圖示之移動機構,在封閉曝光開口部43之閉鎖位置,和在該閉鎖位置之後方側開放曝光用開口部43之開放位置之間移動。
在殼體41內,於曝光用開口部43之上方水平設置支撐基板45,在支撐基板45之下面,多數LED(發光二極體)46以可以朝下方照射例如波長為365nm之紫外光之方式被支撐在下方。該LED46設置例如合計356個,配置成4×89之行列狀。前後方向之配置數為4,左右方向之配置數為89。但是,在圖4中,為了方便圖示,表示在左右方向,配置僅大約20個的LED46。當將配置成該行列狀之LED46整批設為LED群47時,藉由從LED群47照射紫外光,在被載置於載置台33之晶圓W之表面之高度位置,形成帶狀紫外光之照射區域30。再者,在照射區域30之左右方向之各位置,從複數單元4照射紫外光。圖5表示照射區域30和藉由載置台33移動之晶圓W的位置關係,該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大小大於晶圓W之直徑,藉由晶圓W在前後方向移動,晶圓W之表面全體通過照射區域30,該表面全體被曝光。
在LED群47中,將在前後方向配置成一列的4個LED46設為單元4。為了針對各單元互相區別,有對單元4標示連字符號和1~89之號碼之情形,作為單元4-1、 4-2、4-3、…4-89。號碼係從左右之一方朝向另一方依序標示。當也使用圖6之方塊圖予以說明時,經由電流調整部48,連接於被設置在例如框體31之外部的電源23,電流調整部48係每單元4調整從電源23供給至LED46之電流。藉由被供給至各單元4之電流,調整在照射區域30之左右之各部中的照度。另外,整批曝光模組3之動作中,例如隨時從LED群47輸出光。電流調整部48係在殼體41內被設置在例如設於支撐基板45之上方的控制基板49。
但是,雖然如在圖5說明般進行晶圓W之整批曝光,但是該整批曝光模組3所致之曝光量越多,在晶圓W表面之光阻膜被進行上述圖案曝光之區域,產生越多酸,之後當接受顯像處理之時,圖案之尺寸亦即CD變大。即是,為了在晶圓W之面內使CD均勻化,需要控制晶圓W之面內各部之曝光量。
但是,如先前技術之項目所述般,被供給至LED群47之電流為一定之情況下,藉由LED46之劣化,從該LED群47被輸出之光量下降。即是,供給至各單元4之電流為一定之情況下,晶圓W之面內之各部的曝光量由於構成單元4之LED46之劣化而產生偏差。再者,在LED46劣化之情況下,因以使供給的電流上升來應付,故使用藉由較額定低,例如額定之75%左右之電流,能取得期待之照度者,作為更換當時或製造當時所使用之LED46。但是,藉由對各LED46供給較額定電流低之電流,在LED46間之光量的偏差變得比較大。再者,因各單元互相密接配置, 故針對左右之配列方向之中心部的單元4,比起其他單元4,LED46之接面溫度上升。其結果,LED46之順向電壓下降,產生光量下降。
如此一來,藉由複數主要原因,在LED46間的光量產生偏差。為了防止由於如此的LED46之光量的偏差,使得晶圓W之面內各部之曝光量偏離設定,在整批曝光模組3中不進行晶圓W之曝光之待機時,進行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的照度分布之檢測,和根據該檢測結果補正供給至各單元4之電流的設定值。
為了進行該照度分布之檢測,在整批曝光模組3設置照度分布檢測部5。照度分布檢測部5包含導光部51、機械臂56、照度感測器52、移動機構58,受光部亦即導光部51係接受從單元4被照射之紫外光,以照度不會下降之方式朝照度感測器52導光。照度檢測部亦即照度感測器52被連接於上述控制基板49,對該控制基板49輸出因應被導光之光之照度的電流(檢測電流)。作為該照度感測器52,雖然使用例如應答速度比較快之光二極體,但是即使藉由熱電堆構成亦可。
針對導光部51,使用圖7之斜視圖、圖8之縱斷側視圖、圖9之縱斷前視圖予以說明。導光部51具備外裝部53及螢光玻璃54。外裝部53被設置在水平板42之下方,被構成在前後方向細長的箱狀。螢光玻璃54被形成細長之角棒,在外裝部53內沿著該外裝部53設置。在外裝部53之上部,開口在前後方向延伸之縫隙55,從單元4被照 射之紫外光,經由該縫隙55而被照射至水平的螢光玻璃54之上面。即是,外裝部53係遮光從單元4被照射之光之一部分的遮光部。縫隙55之短邊方向之寬度為例如1mm。
外裝部53被連接於機械臂56之一端,機械臂56之另一端朝殼體41內延伸,被連接於上述照度感測器52(參照圖3)。再者,螢光玻璃54之長度方向中之一端和照度感測器52藉由光纖57被連接。照度感測器52被連接於設置在殼體41內之移動機構58。藉由該移動機構58,照度感測器52、機械臂56及導光部51可以在左右方向移動,針對導光部51,可以位於上述照射區域30之外側之待機位置和照射區域30中之左右的各位置。即是,導光部51被構成可以在晶圓W之移動路移動。另外,圖4表示位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之導光部51。
因以測量上述照射區域30之照度為目的,故螢光玻璃54之上面以成為與該照射區域30相同高度,即是與晶圓W之表面相同之高度之方式被形成水平。然後,被照射至螢光玻璃54之紫外光被轉換成可視光,經由光纖57,被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即是,螢光玻璃54為轉換光所具有之光譜分布之波長轉換部。藉由如此地將可視光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比起將紫外線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縮小照度感測器52接受的能量,具有抑制照度感測器52之溫度上升,抑制藉由該溫度上升,照度感測器52之檢測精度下降之情形,亦即抑制溫度漂移之功能。
另外,圖8、圖9之鏈線表示藉由各單元4所形 成之光路徑。以可以接受從照射區域30之短邊方向之一端涵蓋另一端被照射之光之方式,被設置成螢光玻璃54之一端、另一端被設置成分別位於該照射區域30之短邊方向之一端、另一端之外側。然而,上述導光部51之縫隙55也具有藉由僅將從單元4被照射之光之一部分導光至螢光玻璃54,抑制被供給至照度感測器52之光量,抑制因該照度感測器52之溫度上升而引起該照度感測器52之檢測精度下降,亦即抑制溫度漂移之功能。再者,因以短邊方向成為左右方向之方式形成縫隙55,故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可以檢測出更多互相不同之位置的照度。即是,導光部51被構成針對長度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可以詳細取得照度分布。
返回圖6,針對控制基板49進一步予以說明。在該控制基板49包含運算部59及記憶體50。針對被記憶於該記憶體50之資料,一面參照概略性表示的圖10、圖11一面予以說明。在圖10、圖11中,單元4-1~4-89中,代表性地選擇任意3個,作為單元4-A1~4-A3。圖10之曲線圖之橫軸表示被供給至單元4之供給電流(單位:mA),縱軸表示照度(單位:W/cm2)。在此的照度為僅藉由1個單元4進行光照射之情況下的照度。即是,在記憶體50被記憶照射區域30中該單元4被光照射之區域之照度的變化量,對朝1個單元4的供給電流的變化量,該相互變化量之對應關係如曲線圖所示般以一次函數表示。為了方便,將該曲線圖所示之相互變化量之對應關係設為電流-照度對應關 係。因每單元4具有不同的特性,故電流-照度對應關係被記憶於每單元4。
再者,將照射區域30在長度方向等分割成n個(n為整數)之各區域設為分割區域1~n。該些分割區域如後述般分別進行照度之檢測的區域。在圖10中,將一部分連續配置之分割區域以B1~B16表示。當針對圖10之上段曲線圖予以說明時,縱軸表示(單位:W/cm2)。再者,曲線圖之橫軸中之各位置與表示在橫軸上方的分割區域B1~B16之各位置對應。圖中之曲線圖之各波形表示當分別對單元4-A1~4-A3供給特定電流之時的單元之一個一個所形成的照度分布。當更進一步說明時,各波形可以說係表示供給特定電流而僅使1個單元4點燈之時,各分割區域之照度各變化成何種程度,即是照度對單元4之各分割區域的貢獻度。當將針對該波形之資料設為單元個別照度分度時,每單元4設定該單元個別照度分布而記憶於記憶體50。
另外,即使比起形成表示在圖11之上段之波形狀態,使被供給至單元4之電流更增加一定量,如圖11之下段曲線圖所示般,成為單元個別照度分布之波形之形狀不變化,各分割區域之照度卻上升。即是,照度朝1個單元4之各分割區域的貢獻度為一定。另外,如在圖10說明般,每單元之照度之上升量不同。然而,分割區域之照度係對該分割區域照射光之各單元4所致的照度之合計值。當具體性說明時,在圖11之下段中,分割區域B10 中,雖然表示從單元4-A1及4-A2照射光,但是當單元4-A1所致之照度設為(C1)W/cm2,單元4-A2所致之照度設為(C2)W/cm2時,該分割區域B6之照度成為(C1+C2)W/cm2
針對被記憶於記憶體50之其他資料進行說明。在記憶體50,按每單元4記憶有供給至單元4之電流之值(設定供給電流值)。被設置在控制基板49之運算部59進行以該設定供給電流被供給至各單元4之方式控制電流調整部48,和根據如後述般取得的照射區域30之照度分布的設定供給電流值之更新。並且,在記憶體50記憶有針對照度之容許值之資料,和針對每分割區域之基準的照度的資料。當被檢測出之各分割區域之照度低於該容許值之時,以成為上述基準之照度之方式,進行設定供給電流值之更新。
再者,在整批曝光模組3,如圖3所示般設置有由電腦所構成之控制部10。控制部10具備無圖示之程式。各程式係以可以對整批曝光模組3之各部發送控制訊號,進行後述晶圓W之曝光和照度之調整之方式,編組步驟群。具體而言,藉由該程式,進行旋轉機構34所致之載置台33之旋轉、旋轉機構34所致之載置台33之前後方向之移動、光從投光部38的照射及照射停止、藉由監視受光部39所致之受光量所進行的溝槽N之檢測、擋板44之開關、控制基板49之動作的控制等。該程式被儲存於例如CD、硬碟、MO(光磁性碟)等之記憶卡等之記憶媒體而被安裝於控制部10。
接著,針對整批曝光模組3所致的晶圓W之曝光進行說明。對各單元4,供給被記憶於記憶體50之設定供給電流值之電流,並且在藉由擋板44閉鎖曝光用開口部43之狀態下,晶圓W藉由搬運臂F5被載置於位於收授位置之載置台33。然後,載置台33移動至方向調整位置,光從投光部38朝受光部39被照射,晶圓W旋轉一圈,檢測出溝槽N之方向。而且,當晶圓W旋轉成該溝槽N朝向特定方向時,晶圓W之旋轉停止。然後,擋板44移動,曝光用開口部43開放,如圖12所示搬,載置台33朝向收授位置移動。而且,當晶圓W通過藉由來自各單元4之光照射所形成之照射區域30,晶圓W之表面全體被曝光時,擋板44移動而閉鎖曝光用開口部43。載置台33停止而位在收授位置,晶圓W藉由搬運臂F5從整批曝光模組3被搬出。
接著,針對照度之調整,一面參照圖13之流程圖一面予以說明。在晶圓W不被搬入至框體31內,並且對各單元4供給被記憶於記憶體50之設定供給電流之狀態下,擋板44移動,而開放曝光用開口部43。而且,位於待機位置之導光部51如圖14所示般,朝照射區域30之左右方向之一端移動,朝向該左右方向之另一端移動。該導光部51之移動係以一定之速度進行。而且,在該移動中,導光部51之螢光玻璃54被照射紫外光(步驟S1)。而且,該紫外光被轉換後的可視光被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從照度感測器52輸出與分割區域之照度對應的電流,該電流值(檢測電流值)被記憶於記憶體50。藉由導光部51持續移動,取 得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各分割區域之檢測電流。當導光部51位於照射區域30之另一端時,擋板44移動而封閉曝光用開口部43,同時導光部51返回至待機位置。從在其一方所取得之檢測電流,取得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的照度分布(步驟S2)。圖15之上段之曲線圖表示如此所取得之照度分布之例。曲線圖之縱軸表示照度(單位:W/cm2),橫軸表示取得檢測電流之分割區域。曲線圖中之C3表示照度之容許值。
接著,判定針對各分割區域所檢測出之照度是否低於容許值,針對被判定成照度低於容許值之分割區域,根據在圖10、圖11說明之電流-照度對應關係及單元個別照度分布,更新針對與該分割區域對應之單元4之設定供給電流值(步驟S3),照度之調整結束。
當針對上述設定供給電流值之更新表示具體性的一例時,針對照度之容許值和被檢測出之照度的背離最大之分割區域,運算被檢測出之照度,和被設定在該分割區域之照度之基準值的差量(工程1)。例如,因在取得圖15之上段般之照度分布之情況下,針對在分割區域3中容許值和所檢測出之照度之背離最大,故運算針對該分割區域3所檢測出之照度,和針對分割區域3所設定之照度之基準值的差量。在該差量之運算後,藉由單元個別照度分布,針對該分割區域特定照度之貢獻最大的單元4,使用電流-照度對應關係,使供給至該單元4之設定供給電流值上升以使該差量解消(工程2)。
雖然藉由如此地使設定供給電流值上升,檢測出先前所述之差量的分割區域以外之分割區域之照度也上升,但是各分割區域之照度的上升量,可以藉由單元個別照度分布及電流-照度對應關係進行運算而取得。即是,可以藉由使設定供給電流上升,取得被補正後之照度分布。針對該補正後之照度分布,若無被判定成照度低於容許值之分割區域時,照度之調整結束。若具備判定成低於容許值之分割區域時,重複進行工程1、2。另外,圖15之下段係表示藉由補正與分割區域3對應之單元之設定供給電流值,從圖15之上段之照度分布被補正之照度分布,針對該被補正之照度分布,各分割區域之照度超過容許值C3。因此,不進行更多的設定供給電流之補正,照度之調整結束。
當將上述步驟S1~S3之流程亦即朝各單元4-1~4-89之供給設定電流值之補正稱為校準時,該校準即使定期地進行亦可,即使不定期地進行亦可。例如即使在整批曝光模組3中,屬於一個批量之晶圓W的處理全部結束之後,至屬於下一個批量之晶圓W被搬運至該整批曝光模組為止,進行校準亦可,每次結束整批曝光處理時,對一片晶圓W進行校準亦可。再者,即使每次將電源供應至整批曝光模組3並使其起動時,進行該校準亦可。
然而,為了方便說明,說明了在記憶體50儲存照度之容許值及照度之基準值,根據該些照度資料和被檢測出之照度進行校準。可以看到該被檢測出之照度因與 從照度感測器52被輸出之檢測電流對應,故在記憶體50儲存檢測電流之容許值、檢測電流之基準值,根據該些電流之資料和檢測電流,進行校準。即是,即使記憶體50中儲存針對該些照度之資料、針對電流之資料中之任一者亦可。再者,在圖15中,各分割區域之照度之容許值一律設為C3,針對該整批曝光模組3,因不限於被運用使照度在照射區域30之左右的各位置上成為相同,故針對該照度之容許值,按每個分割區域設定個別的值即可。
若藉由該整批曝光模組3時,以可以取得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各分割區域之照度之方式,導光部51在該長度方向移動,根據導光部51所致的受光,取得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的照度分布。而且,根據該照度分布,修正從單元4被照射之光量,可以抑制各分割區域之照度低於容許值。因此,因可以抑制晶圓W之面內各部之曝光量較設定值下降,故針對在整批曝光模組3所致的整批曝光後形成的光阻圖案之CD,可以抑制在晶圓W之面內各部產生偏差之情形。
在上述之例中,雖然在晶圓W從方向調整位置移動至收授位置而進行曝光之期間,不使晶圓W旋轉,但是即使在移動中旋轉而進行曝光亦可。再者,在上述例中,雖然自動地進行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照度分布的調整,但是即使藉由整批曝光模組3之使用者以手動進行亦可。具體性地說明該手動調整的例。首先,對電腦亦即控制部10,使用者進行特定操作,依此照度分布檢測部 5之導光部51如上述般沿著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移動,進行在圖15例示之照度分布的取得。該被取得之照度分布係以顯示在控制部10所包含的螢幕之方式,構成該控制部10。而且,觀看該照度分布之顯示的使用者,選擇補正設定供給電流值的單元4,從控制部10進行特定之操作,依此以任意之補正量補正所選擇的單元4之設定供給電流值。補正後,可以進行像再次使導光部51移動,取得照度分布並使其顯示於螢幕,確認是否適當地進行補正這樣的運用。
針對在圖11說明的單元個別照度分布,針對其取得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例如在使單元4全部點燈之狀態下,取得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的照度分布。接著,在使89個單元4中之一個單元4熄燈之狀態下,同樣取得照度分布。藉由運算該兩個照度分布之差量,可以取得針對熄燈的單元4之單元個別照度分布。除了取得如此之差量的手法之外,可以使89個單元之中,僅一個單元4點燈而取得該單元4之下方之照度分布,取得單元個別照度分布。但是,如先前所述般,LED46之光量藉由LED46之溫度而變動,在使僅一個單元4點燈之情況下,至該單元4成為特定溫度,可以取得上述照度分布為止,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因此,雖然如上述使用取得差量之手法,但是因可以快速取得針對所有單元4之單元個別照度分布,故較為理想。
(第2實施型態)
針對第2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61,以與第1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3之差異點為中心,參照縱斷側視圖亦即圖16及縱斷後視圖亦即圖17進行說明。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1中,檢測部5具備導光部51,在殼體41之下方,取代該導光部51,以照度感測器52被支撐設置在機械臂56之一端。機械臂56之另一端朝光源單元40之殼體41延伸,被連接於移動機構58。藉由該移動機構58,照度感測器52可以與第1實施型態之導光部51同樣在左右方向移動,進行照度之調整之時,可以位於照射區域30之各分割位置,進行晶圓W之曝光時,在照射區域30之外側之待機位置待機。如此一來,因照度感測器52位於照射區域30,故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1,紫外光不被轉換成可視光,而被照射至照度感測器52。圖17表示位於該待機位置之狀態的照度感測器52。
在該第2實施型態中之照度感測器52係在水平之上面,接受從各單元4被照射之紫外光,例如經由無圖示之配線而將與照度對應之檢測電流發送至控制基板49。以可以檢測出晶圓W之表面之照度之方式,該照度感測器52之上面,位於與被載置於載置台33之晶圓W之表面相同的高度。圖16中之二點鏈線表示晶圓W之表面之高度及照度感測器52之上面之高度。
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1中,晶圓W之曝光同樣進行整批曝光模組3。而且,作為照度之調整,進行在第1實 施型態說明的校準。但是,在圖13說明的流程之步驟S1中,藉由照度感測器52取代導光部51,從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一端朝另一端移動,依此取得因應各分割區域之照度的檢測電流。即使針對如此被構成之整批曝光模組61,亦與整批曝光模組3相同,可以抑制晶圓W之各部之曝光量偏離設定值之情形。
(第3實施型態)
針對第3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62,參照縱斷側視圖亦即圖18及橫斷俯視圖亦即圖19,以與第2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61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2中之檢測部5,藉由從旋轉機構34朝後方水平延伸之機械臂63,和被設置在機械臂63之前端部的感測器用移動機構64,和被設置在感測器用移動機構64之照度感測器52所構成。即是,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2中,照度感測器52藉由載置部用移動機構36,與晶圓W之載置台33一起在前後方向移動。再者,照度感測器52藉由感測器用移動機構64在左右水平移動。照度感測器52之上面與第2實施型態相同被設置成與晶圓W之表面相同的高度。即使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2中,亦與整批曝光模組61相同,藉由照度感測器52從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一端朝另一端移動,進行上述校準。
(第4實施型態)
針對第4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66,參照縱斷側視圖亦即圖20及縱斷後視圖亦即圖21,以與第1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3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6中,在單元4-1~4-89中的設定供給電流值,以與校準不同的手法被補正。在整批曝光模組66中,比起整批曝光模組3,多設置一個構成LED群47之單元4,因此,在支撐基板45,以4×90之行列狀地設置LED46。有將該多設置一個的單元4記載成單元4-0之情況。即使針對單元4-0,亦與單元4-1~單元4-89相同設置固有之設定供給電流值,藉由該設定供給電流值之電流,整批曝光模組66之運轉中隨時朝下方照射光。
在LEED群47中,單元4-0被配置在左右方向之一端。雖然單元4-1~4-89係如上述般形成照射區域30而用於曝光晶圓W的光照射部,但是單元4-0係不以晶圓W之曝光作為目的的監視用光照射部,如圖21所示般,被設置在從曝光用開口部43之上方區域朝左右方向偏離的位置,即使在擋板44移動至開放位置而開放曝光用開口部43之時,從單元4-0被照射之紫外光亦不被照射至晶圓W。另外,在圖21中,以一點鏈線表示藉由單元4-0所形成之光路徑,以二點鏈線表示藉由單元4-1~4-89所形成之光路徑。再者,在圖20中,藉由一點鏈線之箭號表示藉由單元4-0所形成之光路徑。
在單元4-0之下方,設置例如稜鏡亦即反射構件67,將單元4-0被照射之紫外光反射至前方側。不進行 單元4-1~4-89所致的朝該反射構件67照射光,僅有單元4-0進行朝反射構件67照射光。在反射構件67之前方側,設置透鏡68,在透鏡68之更前方側設置照度感測器52。另外,為了防止劣化所致的光量下降,作為透鏡68,使用具有UV耐性之玻璃製為佳。藉由反射構件67被反射之光藉由透鏡68被聚光而被照射至照度感測器52。為了可以接受該光,在照度感測器52接收光之受光面被設置成朝後方之垂直面。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6,不設置感測器用之移動機構58,固定照度感測器52之位置,隨時接受從單元4-0被照射之紫外光。
再者,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6中之控制基板49之記憶體50,除先前所述之各資料外,記憶有針對單元4-0在圖10中所說明的電流-照度對應關係,和針對單元4-0之供給設定電流值、單元4-0之基準照度。即使針對單元4-0,亦與其他單元4相同供給設定電流值之電流被供給。
在整批曝光模組66之動作中,藉由控制基板49之運算部59,隨時監視有無藉由照度感測器52被檢測出之照度,和針對單元4-0被設定之基準照度的差量。而且,當檢測出具有差量之時,與該差量值對應之部分,針對各單元4-0~4-89,根據各個單元所設定之電流-照度對應關係,以整批之方式補正設定供給電流值,補正單元4-0~4-89之光量,以使該差量解消。
即是,在該整批曝光模組66中,隨時監視單元4-0之照度,當檢測出照度下降之情況下,視為即使在 單元4-1~4-89亦同樣會引起照度下降,該照度下降部分,補正朝單元4-0~4-89的供給電流。當將如此之補正,在此稱為反饋補正時,即使進行該反饋補正,亦可以抑制在晶圓W之各部中之曝光量的變動。但是,若藉由進行上述校準的第1~第3實施型態時,直接檢測出單元4-1~4-89之照度,依此因可以更確實地抑制晶圓W之各部中的曝光量之變動,故較為理想。
(第5實施型態)
針對第5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71,以與第4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66之差異點為中心,參照縱斷側視圖亦即圖22及縱斷後視圖亦即圖23進行說明。該整批曝光模組71被構成可以進行上述反饋補正及校準之雙方。在該整批曝光模組71設置支撐上述反射構件67、透鏡68及照度感測器52的支撐構件72。在該整批曝光模組71,透鏡68在前後方向被設置於與單元4相同的位置上,以使從上述單元4被照射的光朝向下方聚光,反射構件67係將如此被聚光之光朝後方之照度感測器52反射。
該支撐構件72被連接於感測器用移動機構58,可以在左右方向移動。因此,針對反射構件67、透鏡68及照度感測器52,可以維持互相相對位置相同之狀態下水平移動。依此,單元4-1~4-89之紫外光被照射至照度感測器52。例如,該照度感測器52被配置成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之照度,與照射區域30之中該照度感測器52之受 光面所在的區域和左右方向之位置相同之區域的照度相同。因此,照度感測器52如此地在左右移動,依此可以進行上述校準。
在不進行校準之時序,反射構件67、透鏡68及照度感測器52在從單元4-0被照射之紫外光被照射至照度感測器52之位置靜止,以整批曝光模組66進行說明的反饋補正。若藉由該第5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71時,在進行校準之後,至進行下一個校準之期間,藉由進行反饋補正,可以抑制從單元4-1~4-89被照射之光量的下降。因此,可以更確實地抑制在晶圓W之各位置的曝光量之下降。
(第6實施型態)
針對第6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73,參照縱斷側視圖亦即圖24、圖25及縱斷後視圖亦即圖26,以與第1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3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在該整批曝光模組73中,與整批曝光模組3相同,不進行反饋補正,而進行校準。在整批曝光模組73,設置照度感測器52及感測器用移動機構58作為檢測部5。照度感測器52被設置成受光面朝向後方,藉由感測器用移動機構58在左右水平移動。
在各單元4所致的紫外光之照射方向,設置桶形且左右細長的透鏡74,該透鏡74被構成可以聚光至構成一個單元4之LED46的配列方向。支撐LED群47之支撐基板 45及透鏡74被連接於旋轉機構75,旋轉機構75係使支撐基板45及LED46朝左右方向沿伸的水平軸周圍旋轉。即使進行該旋轉,針對支撐基板45及LED46,互相的相對位置也係一定。因此,可以經由透鏡74將藉由LED46照射紫外光之方向變更成繞上述水平軸。因此,旋轉機構75係為了變更光的照射方向使單元4移動的移動機構。
圖24~圖26之一點鏈線表示從LED群47被照射的紫外光之光路徑。於晶圓W之曝光時,如圖24、圖26所示般,LED群47朝向下方照射光,形成照射區域30而使晶圓W曝光。另外,因藉由透鏡74被聚光,故比起第1實施型態,照射區域30之前後的寬度較小。而且,當進行校準之時,LED群47及透鏡74之方向旋轉90°,如圖25所示般,LED群47朝向前方照射光。當如此地朝向前方照射光之時,照度感測器52在左右方向移動。
以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之照度在照射區域30中成為該受光面和左右方向之位置相同之區域的照度之方式,從圖24所示之透鏡74之頂部至晶圓W之表面的垂直距離L1,和從圖25所示之透鏡74之頂部至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的水平距離L2被設定成互相相同的大小。即使針對如此被構成之整批曝光模組73,藉由進行校準,可以抑制晶圓W之各部曝光量成為異常之情形。
(第7實施型態)
針對第7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81,參照縱斷側視 圖亦即圖27、圖28,以與第6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71之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在整批曝光模組81中,在殼體41內較曝光用開口部43更後方側,配置LED群47,LED群47朝向前方照射紫外光。在該LED群47之前方設置上述透鏡74。在透鏡74之前方側,設置反射鏡76,作為使光全反射的反射構件。該反射鏡76連接於用以變更該反射鏡76之位置的旋轉機構77。藉由旋轉機構77,反射鏡76可以繞在左右方向沿伸之水平軸做旋轉移動,在從透鏡74被照射之光的光路徑上之反射位置,和從該光路徑偏離的非反射位置之間移動。圖27分別表示反射鏡76位於反射位置之狀態,圖28表示反射鏡76位於非反射位置之狀態。另外,圖27、圖28中之一點鏈線表示從LED群47被照射而形成的光路徑。
位於反射位置的反射鏡76係使該紫外光反射以使從LED群47被照射之紫外光朝向下方的曝光用開口部43。在曝光用開口部43設置有擴散板78,使藉由反射鏡76被反射之紫外光朝前後方向擴散而照射至晶圓W,在晶圓W形成照射區域30。在反射鏡76之前方側,設置擴散板79,當反射鏡76位於非反射位置之時,使從LED群47被照射之紫外光朝上下方向擴散。在擴散板79之前方側設置有照度感測器52。該照度感測器52與第6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73之照度感測器52相同,藉由感測器用移動機構58在左右移動自如,受光面朝向前方。
反射鏡76除了進行校準之時外,其他位於反 射位置,於進行校準之時,位於非反射位置。圖27所示的位於反射位置之反射鏡76之反射面和晶圓W之表面的垂直距離L3,和該反射面和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的水平距離L4相同。如此一來,藉由設置L3、L4,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的照度,被構成與在照射區域30中該受光面和左右方向之位置相同的區域之照度相同。即是,即使在該整批曝光模組81,亦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因可以進行校準,故可以抑制晶圓W之各部之曝光量偏離設定值。再者,在該整批曝光模組81中,因與第6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73不同,無須使LED群47及透鏡74旋轉,故有可以抑制光源單元40之高度變大這樣的優點。
然而,當照度感測器52之溫度藉由受光上升時,由於上述溫度漂移使得照度之檢測值下降。為了防止此情形,即使設置用以冷卻照度感測器52之冷卻部亦可。具體而言,即使係在照度感測器52設置藉由例如冷卻器供給冷卻液之流路作為冷卻部,冷卻該照度感測器52的構成亦可。再者,如上述般,在第6實施型態、第7實施型態中,雖然以從LED46至照度感測器52的距離,與從LED46至晶圓W之表面的距離相同之方式,設置照度感測器52,但是,即使以大於從LED46至晶圓W之表面的距離,來抑制照度感測器52之溫度上升亦可。在此情況下,藉由例如所檢測出之照度乘上特定常數而進行補正,算出照射區域30之照度,進行上述校準或反饋補正。
其他,為了防止照度感測器52之溫度上升, 於進行校準之時,即使使供給至各單元4之電流值,較對晶圓W進行曝光之時的設定供給電流值降低特定量,而測量照射區域30之照度分布,使用在圖10說明的電流-照度對應關係,補正所取得之照度分布,依此算出電流以設定供給電流值被供給至各單元4之時的照射區域30之照度分布亦可。再者,如此一來,對LED群47進行PWM控制,以取代如此地降低供給至單元4之電流值,在晶圓W之曝光時,例如以負載比100%照射光,於進行校準之時,以較晶圓W之曝光時低,例如負載比10%從LED群47照射光,取得照射區域30之各分割區域的照度。而且,即使藉由所取得之各照度乘上特定常數來補正算出負載比為100%之時的照度分布亦可。
並且,即使設置ND(Neutral Density)過濾器,減少從LED46被照射至照度感測器52之光,補正所檢測出之照度,依此算出不設置ND過濾器之情況的照度亦可。具體而言,即使在第4實施型態中,藉由在設置單元4-0和照度感測器52之間設置ND過濾器,對所檢測出之照度乘上特定常數,算出在無設置ND過濾器之情況下藉由照度感測器52所取得之照度亦可。再者,即使在例如第1實施型態中,在外裝部53內於螢光玻璃54上設置ND過濾器,紫外光從單元4經由該ND過濾器被照射至螢光玻璃54亦可。即使在此情況下,藉由所檢測出之照度乘上特定常數,在不設置ND過濾器之情況下,算出所取得的照度亦可。藉由如此地進行ND過濾器所致的減光,可以抑制照 度感測器52之溫度上升。
(第8實施型態)
接著,針對第8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9,以與第1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3之差異點為中心,一面參照圖29之縱斷側視圖及圖30之縱斷後視圖一面予以說明。該整批曝光模組9與整批曝光模組3相同被構成可以進行校準。該整批曝光模組9中之照度分布檢測部5具備照度感測器52、機械臂56、移動機構58和導光構件亦即石英桿91。機械臂56在上下方向伸長,該機械臂56之一端在光源單元40之殼體41內被連接於移動機構58。機械臂56之另一端在殼體41之下方將照度感測器52支撐成較照射區域30更位於前方側。該照度感測器52為了檢測出照度,被支撐成接受光之受光面朝向左右方向。而且,被設置成在該受光面重疊石英桿91之一端部,石英桿91之另一端部朝後方側延伸。
藉由移動機構58,照度感測器52在沿著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在照射區域30之外側移動,石英桿91沿著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在照射區域30移動。因此,石英桿91被構成在晶圓W之移動路徑移動。當進行校準之時,石英桿91位於照射區域30,石英桿91將在照射區域30被照射至該石英桿91之光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
針對石英桿91,亦一面參照側視圖亦即圖31,上視圖亦即圖32一面予以說明。石英桿91被構成具有側視水平的邊及垂直的邊,同時隨著朝向後方變細的直角 三角形狀。以92表示構成該直角三角形之邊的朝後方上升的傾斜面。再者,當從上方觀看時,石英桿91被形成前後細長的大概矩形狀,在其前端部,與面對照度感測器52的相反側被切除而成為尖頭形狀。因此,在該前端部,形成隨著朝向前方接近照度感測器52之傾斜面,將該傾斜面設為93。
石英桿91之上面呈水平,針對該上面中從後端靠近前端的區域,以使光射入至石英桿91內之射入面94來構成。從檢測出照射區域30中之照度的目的,該射入面94位於與被載於載置台33之晶圓W之表面相同的高度。圖29、圖30之虛線表示晶圓W之表面及射入面94之各高度。射入面94之前後之長度較照射區域30之前後之長度長,射入面94之前端之位置較照射區域30之前端更位於前方,射入面94之位置較照射區域30之後端更位於後方。
並且,以毛玻璃構成該射入面94。即是,被構成具有微小的凹凸。在圖32中,以灰階表示如此地被設為毛玻璃的射入面94。再者,在石英桿91中,與上述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重疊之側面,構成光從該石英桿91射出的射出面95。
圖31、圖32中之箭號表示石英桿91中之光路徑。當射入面94位於照射區域30之時,因射入面94如上述般以毛玻璃來構成,故被照射至石英桿91之光被減光而射入至該石英桿91內。而且,在石英桿91內藉由傾斜面92朝向前方被反射,並且藉由傾斜面93朝向側方被反射,被照 射至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如此一來,從射入面94射入後,到被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之間,光也衰減。因此,比起位在照射區域30中石英桿91所在之區域中的照度(設為照度K1(單位:W/cm2)),藉由該石英桿91被導光至照度感測器52之光的照度,即是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之照度(設為照度K2(單位:W/cm2))變小。例如,照度K2為照度K1之1/2以下。藉由石英桿91如此地使照度K2成為比較低,係因為防止以比較高的照度照射光會引起照度感測器52之劣化,及上述溫度漂移所致的照度之檢測精度下降之故。另外,為了取得照射區域30之照度分布,針對照度K1和照度K2之對應關係事先取得,例如先記憶於控制基板49之記憶體50。
再者,如圖29、圖30所示般,在照射區域30之左右之外側,於石英桿91之移動路徑之上方,分別設置有遮光構件97。當石英桿91位於該遮光構件97之正下方之時,藉由遮光構件97被遮蔽,依此不進行從各單元4朝向石英桿91之射入面94的光照射。各遮光構件97之正下方,在不進行校準之時,為石英桿91待機之待機區域,在圖30中表示位於該待機區域之狀態的石英桿91。
校準係藉由石英桿91從一方之待機區域朝另一方之待機區域移動而進行。在該石英桿91之移動中,與整批曝光模組3中之校準相同,藉由控制基板49取得從照度感測器52被輸出的電流值,取得照射區域30之各分割區域之照度。因如此所取得之各分割區域之照度,小於上述 般實際的各分割區域之照度,故藉由控制基板49使用上述照度K1和照度K2之對應關係而被補正,取得實際之各分割區域的照度,即是照射區域30之照度分布。而且,根據如此所取得之照度分布,與整批曝光模組3相同朝各單元4的供給電流值被更新。
另外,作為導光構件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例。例如,雖然針對上述石英桿91,藉由將射入面94設為毛玻璃,作為用以使被照射至照度感測器52之光的強度衰減之衰減部,但是即使構成將射出面95設為毛玻璃,以取代將射入面94設為毛玻璃亦可。再者,即使作為導光構件,不藉由一個石英桿91來構成亦可,即使藉由複數石英桿來構成亦可。在此情況下,即使將各石英桿之射入面及/或射出面設為毛玻璃亦可。並且,在如此地設置複數石英桿之情況下,即使在石英桿間設置上述ND過濾器作為衰減部,將照度感測器52中之照度抑制成較小亦可。
然而,即使針對在晶圓W形成非化學放大型之光阻的光阻膜的晶圓W,亦可以藉由在上述各實施型態之整批曝光模組接受處理而使各部之曝光量成為適當,而在晶圓W之面內之各部,謀求光阻圖案之均勻化。即是,即使各整批曝光模組亦可以適用於塗佈非化學放大型之光阻的晶圓W。並且,在光阻膜或光阻膜以外之有機膜因應曝光量而硬化之情況下,對該些膜進行先前所述之整批曝光模組所致的處理,控制膜之硬化程度,依此於蝕刻時,可以使該些膜在晶圓W之面內被蝕刻成均勻性高。即是,本 發明並非僅使用於調整光阻之CD。因此,在本發明中所稱的曝光裝置並不限定於曝光光阻之裝置,而係對基板照射光而進行處理的光照射處理裝置。
再者,如在第1實施型態說明般,在調整光阻圖案之CD之情況下,並不限定於整批曝光模組3設置在先前所述之位置的情形。例如,在處理區塊D2和介面區塊D3之間,設置具備有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搬運機構、整批曝光模組3、收授模組之區塊(設為中間區塊)。而且,中間區塊之搬運機構,將從介面區塊D3被搬運至塔柱T2之收授模組TRS51、TRS61之圖案曝光完成之晶圓W,搬運至整批曝光模組之後,搬運至該中間區塊之收授模組。可以設為單位區塊E5、E6之搬運臂F5、F6對該收授模組進行存取,整批曝光完成之晶圓W被搬運至單位區塊E5、E6,而進行之後的處理之構成。
再者,雖然在整批曝光模組3,使導光部51對LED群47移動,依此檢測出照度,但是即使設置使LED群47移動之移動機構,使LED群47對導光部51移動而進行照度之檢測。再者,即使藉由使光源單元40對晶圓W移動,以取代使晶圓W對光源單元40移動,而進行曝光亦可。然而,晶圓W之表面全體的曝光,若在晶圓W之表面形成有半導體裝置之區域全體被曝光即可,因此,該半導體裝置之形成區域之外側不被曝光之情況下,若該形成區域全體被曝光,也含在晶圓W之表面全體的曝光。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先前所述之各實施型態,各實施型態可互相組 合,或適當變更。
另外,在上述整批曝光模組3中,如在圖8說明般,成為整批接受被照射至照射區域30之短邊方向之光,可以測量該短邊方向之照度之累計值的構成。即是,針對照射區域30內之短邊方向中之各個區域的照度不做測量。如此一來,設為測量短邊方向之照度之累計值的構成,係因為即使照射區域30中,長度方向之位置相同而在短邊方向之位置不同的區域間,照度產生偏差,亦不會對晶圓W之整批曝光產生影響之故。當更具體性地敘述時,如圖11所示般,針對將照射區域30在長度方向予以分割之時的分割區域B1~B16之各區域,即使在照射區域30之短邊方向觀看產生偏差,亦不會對晶圓W之整批曝光產生影響。此係因為如先前所述般,晶圓W於整批曝光時,因沿著該短邊方向移動而通過照射區域30,故將晶圓W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分割之時的各分割區域的曝光量,與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中對應於其分割區域對應之位置的短邊方向之照度的累計值對應之故。因此,如以整批曝光模組3之校準進行說明般,藉由測量短邊方向之照度之累計值,使該累計值在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部分互相一致,依此可以使晶圓W之面內各部的曝光量一致。
然而,在先前所述之各實施型態中,雖然表示藉由被設置在模組之受光部亦即照度感測器52,測量照射區域30之照度的例,但是以下說明使用與模組不同另外設置治具而測量該照度之例。圖33、圖34、圖35分別表示 如此地用以進行照度之測量的治具100之斜視圖、縱斷側視圖、俯視圖。治具100具備俯視觀看下被形成與晶圓W相同大小之圓板狀之治具本體101。在治具本體101之中心部形成貫通孔。而且,在治具本體101設置從上側封閉該貫通孔之封閉板102。在治具本體101之下側,以沿著上述貫通孔之周緣部之方式,設置有環狀突起103,藉由該環狀突起103、形成貫通孔之側壁及封閉板102,形成有載置用凹部104。封閉板102之背面被載置於先前所述之各整批曝光模組之載置台33。當如此地被載置於載置台33之時,載置用凹部104嵌合於該載置台33,治具本體101被水平支撐。
在治具本體101,形成從中心部側朝向周緣部側延伸之細長的縫隙,以藉由從下面側封閉該縫隙,形成測量器載置用凹部105之方式,設置有封閉構件106。而且,在該測量器載置用凹部105內,以對該測量器載置用凹部105拆裝自如之方式,設置細長的測量器107。測量器107包含照度感測器52,和記憶藉由該照度感測器52所檢測出之照度的無圖式之記憶體。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被構成小直徑之圓形,被設置成朝向上方。再者,例如,該受光面之中心距離治具本體101之中心140mm。而且,如圖34所示般,當治具100被載置於載置台33之時,該受光面位於與照射區域30相同之高度。而且,如圖34、35箭號所示般,藉由載置台33之旋轉和前後移動,照度感測器52之受光面可以沿著照射區域30而移動,可以取得照射區域 30內之各位置的照度。
在除了無設置照度分布檢測部5之外,其他與在圖3等說明之整批曝光模組3同樣構成之整批曝光模組中,敘述使用治具100檢測出照度之順序。另外,在該整批曝光模組,設為使用者從控制部10進行操作,可以用手動控制該整批曝光模組之各部之動作。首先,使用者以治具100朝向特定方向之方式,將該治具100載置於無載置晶圓W之載置台33。接著,使用者操作成用以吸引被設置在載置台33之上面之晶圓W的吸引口(無圖示)之吸引,將治具100固定在載置台33。然後,藉由進行載置台33之旋轉和前後移動,使照射感測器52移動至照射區域30中之任意位置。重複進行該旋轉和前後移動,測量期待之各位置的照度。與如此地測量照度並行,藉由控制部10取得在各時間中針對旋轉之載置台33之方向及在前後方向中之位置的資料。之後,停止載置台33之吸引,從載置台33拆下治具100。而且,從治具本體101拆下測量器107,連接於電腦而取得照度之資料。核對該照度之資料和控制部10所取得之資料,取得在照射區域30中之各位置的照度。
即使藉由該治具100,取得照射區域30中局部性的位置之照度亦可。再者,即使與整批曝光模組3、61等相同,取得涵蓋照射區域30之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間的各位置之照度而取得照度分布,根據其照度分布而調整從各單元4被輸出之光量亦可。當如此地取得照度分布的時候,即使使照度感測器52從照射區域30之長度方向之中心 部朝一端側移動,接著,使照度感測器52從中央部朝另一端側移動亦可。即是,並不限定於藉由使照度感度感測器52從照射區域30之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而取得照度分布。另外,即使在載置台33經由機械臂設置照度感測器52,藉由載置台33之旋轉和進退動作,與使用治具100之情況相同,照度感測器52朝照射區域30內之各部移動,依此可以進行照度之檢測亦可。即使在利用載置台33之旋轉及前後移動而檢測出照射區域30之照度之情況下,作為照度感測器52被設置在模組的構成亦可。
3:整批曝光模組
4:單元
5:照度分布檢測部
10:控制部
31:框體
32:搬運口
33:載置部
34:旋轉機構
35:支撐台
36:載置部移動機構
38:投光部
39:受光部
41:殼體
42:水平板
43:曝光用開口部
44:擋板
45:支撐基板
46:LED
47:LED群
49:控制基板
51:導光部
52:照度感測器
53:外裝部
54:螢光玻璃
56:機械臂
57:光纖
58:移動機構
W:晶圓

Claims (15)

  1. 一種曝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載置部,其係用以載置基板;複數光照射部,其係分別獨立地對上述基板之表面左右互相不同的位置照射光,形成從上述基板之表面之一端涵蓋到另一端之帶狀的照射區域;載置部用移動機構,其係以上述基板之表面全體被曝光之方式,使上述載置部對上述照射區域在前後做相對性移動;及受光部,其係為了檢測出在上述照射區域之長度方向上的照度分布,使該受光部從照射區域之一端部朝另一端部移動而接受光,上述受光部具備在上述基板移動之移動路徑移動的導光構件,設置用以檢測出藉由上述導光構件被導光之光之照度的照度檢測部,上述導光構件具備用以使被導光至上述照度檢測部之光之強度衰減之衰減部。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設置調整部,該調整部係用以根據藉由上述受光部而被檢測出之照度分布,調整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之時的從各光照射部被輸出的光量。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受光部係藉由上述載置部用移動機構,在上述基板移動之移動路徑移動。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受光部具備波長轉換部,該波長轉換部係在上述基板移動之移動路徑移動,轉換接受到之光的波長光譜,設置照度檢測部,該照度檢測部係用以將波長光譜在上述波長轉換部被轉換的光導光,檢測出在該波長轉換部的照度。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受光部為了遮光從上述光照射部被照射至上述波長轉換部之光之一部分,具備形成有開口部之遮光部。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開口部被形成上述左右成為短邊方向的縫隙狀。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導光構件藉由石英桿而構成,在該石英桿中之光射入之射入面及光被射出之射出面中之至少一方,係構成上述衰減部之毛玻璃。
  8.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與上述複數光照射部不同另外設置不進行對上述基板的光照射之監視用光照射部,上述照度檢測部係選擇性地接受從上述複數光照射部及上述監視用光照射部中之一方被照射之光,上述調整部係根據從上述監視用光照射部被照射至上述照度檢測部之光的照度,以整批之方式調整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之時的從各光照射部被輸出之光量。
  9.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設置在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之時,和在對上述照度檢測部照射光之時,變更藉由各光照射部所形成之光路徑的光路徑變更機構。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光路徑變更機構係使光照射部移動成上述各光照射部所致的光之照射方向被變更的光照射部用之移動機構。
  11.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光路徑變更機構藉由反射藉由上述各光照射部被照射之光的反射構件,和變更該反射構件之位置的位置變更機構而構成。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曝光裝置,其中在上述基板中,使用圖案遮罩進行圖案曝光的光阻膜被形成在表面。
  13. 一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其特徵在於,具備:將基板載置於載置部之工程;藉由複數光照射部,分別獨立地對上述基板之表面左右互相不同的位置照射光,形成從上述基板之表面之一端涵蓋到另一端之帶狀的照射區域之工程;藉由載置部用移動機構,以上述基板之表面全體被曝光之方式,使上述載置部對上述照射區域在前後做相對性移動之工程;及為了檢測出在上述照射區域之長度方向上的照度分布,使具備在上述基板移動之移動路徑移動之導光構件的受光部,在該照射區域之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間移動而接受光之工程;根據上述照度分布,而調整上述光照射部之光之照射量的工程;及使被導光至用以檢測出藉由上述導光構件被導光之光之照度的照度檢測部之光之強度衰減的工程。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其中包含將具備上述受光部之治具載置在無載置上述基板之上述載置部之工程, 使上述受光部接受光之工程包含使載置上述治具之載置部旋轉之工程,及使該載置部對上述照射區域在前後做相對性移動之工程。
  15. 一種記憶媒體,其係記憶有被使用於用以對基板進行曝光之曝光裝置之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其特徵在於,上述電腦程式係以實施請求項13或14所記載之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之方式,編組步驟群。
TW106138019A 2016-11-17 2017-11-03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及記憶媒體 TWI7512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4248 2016-11-17
JP2016-224248 2016-11-17
JP2017158737A JP6984228B2 (ja) 2016-11-17 2017-08-21 露光装置、露光装置の調整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2017-158737 2017-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3671A TW201833671A (zh) 2018-09-16
TWI751218B true TWI751218B (zh) 2022-01-01

Family

ID=62238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8019A TWI751218B (zh) 2016-11-17 2017-11-03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及記憶媒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24240B1 (zh)
JP (1) JP6984228B2 (zh)
KR (1) KR102440845B1 (zh)
TW (1) TWI7512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8240B2 (ja) 2018-11-14 2022-11-2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光照射装置
JP7210249B2 (ja) * 2018-11-30 202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露光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21015240A (ja) * 2019-07-16 2021-02-1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光源装置の補正方法、光源装置および描画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297A1 (en) * 2005-06-02 2006-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 detector unit and exposur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M495546U (zh) * 2014-09-18 2015-02-11 Eclat Forever Machinery Co Ltd 曝光機光源照射強度調整機構
JP2015118219A (ja) * 2013-12-18 2015-06-25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光量分布測定装置、描画装置および光量分布測定方法
TW201531818A (zh) * 2014-01-20 2015-08-16 Tokyo Electron Ltd 曝光裝置、光阻圖案形成方法及記憶媒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1050B2 (ja) * 1990-04-20 2001-07-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投影露光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3360760B2 (ja) * 1993-12-08 2002-12-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量むらの計測方法、並びに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
KR101193830B1 (ko) * 2004-08-09 2012-10-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광학 특성 계측 장치 및 광학 특성 계측 방법, 노광 장치및 노광 방법,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US7388652B2 (en) * 2006-06-15 2008-06-17 Asml Netherlands B.V. Wave front sensor with grey filter and lithograph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DE102008003916A1 (de) * 2007-01-23 2008-07-24 Carl Zeiss Smt Ag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für die Mikrolithographie mit Mess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m Messen einer Bestrahlungsstärkeverteilung
JP5164822B2 (ja) * 2007-12-21 2013-03-21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ホールディング エヌ.ブイ. 光ビームの特性を検出するためのビーム特性モニタ
WO2010125836A1 (ja) * 2009-04-28 2010-11-04 株式会社 アルバック 光照射装置の光照射方法及び光照射装置
DE102011088152A1 (de) * 2011-12-09 2013-06-13 Carl Zeiss Smt Gmbh EUV-Lithographiesystem
JP2014045148A (ja) * 2012-08-28 2014-03-13 Toshiba Corp 露光装置の制御方法、露光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露光装置
JP6093525B2 (ja) * 2012-08-31 2017-03-08 株式会社オーク製作所 照明モニ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露光装置
JP2015050301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東京応化工業株式会社 光照射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297A1 (en) * 2005-06-02 2006-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 detector unit and exposur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15118219A (ja) * 2013-12-18 2015-06-25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光量分布測定装置、描画装置および光量分布測定方法
TW201531818A (zh) * 2014-01-20 2015-08-16 Tokyo Electron Ltd 曝光裝置、光阻圖案形成方法及記憶媒體
TWM495546U (zh) * 2014-09-18 2015-02-11 Eclat Forever Machinery Co Ltd 曝光機光源照射強度調整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24240B1 (en) 2022-04-27
KR102440845B1 (ko) 2022-09-06
JP6984228B2 (ja) 2021-12-17
TW201833671A (zh) 2018-09-16
KR20180055720A (ko) 2018-05-25
EP3324240A1 (en) 2018-05-23
JP2018084804A (ja) 2018-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05918B1 (ko) 열처리 장치, 도포 현상 처리 시스템, 열처리 방법, 도포 현상 처리 방법 및 그 열처리 방법 또는 도포 현상 처리 방법을 실행시키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TWI751218B (zh)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之調整方法及記憶媒體
TWI746736B (zh) 光處理裝置、塗布顯影裝置、光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KR102471485B1 (ko) 광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KR102576504B1 (ko) 노광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기억 매체
US10558125B2 (en)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djustment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6811119B2 (ja) 露光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基板の露光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18200420A (ja) 露光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18147917A (ja) 露光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基板の露光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6768561B2 (ja) 露光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基板の露光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KR102456281B1 (ko) 보조 노광 장치
JP5145152B2 (ja) 回路パターンの補正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6723672B2 (ja) 補助露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