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0533B - 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0533B
TWI750533B TW108141623A TW108141623A TWI750533B TW I750533 B TWI750533 B TW I750533B TW 108141623 A TW108141623 A TW 108141623A TW 108141623 A TW108141623 A TW 108141623A TW I750533 B TWI750533 B TW I7505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roll
base film
cured resin
lamin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1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3344A (zh
Inventor
黒柳政広
佐藤裕文
松本薫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3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33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0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053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8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B29C35/10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for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02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可藉由簡易的構成,抑制積層薄膜之週期厚度變動。 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至少具備:供給第1基材薄膜之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供給第2基材薄膜之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於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上形成硬化性樹脂層之樹脂層形成單元;使前述第1基材薄膜與前述第2基材薄膜隔著前述硬化性樹脂層密著而形成積層薄膜之密著單元,前述密著單元包含僅與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中之任一者的表面接觸之層合輥。

Description

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有關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本申請案基於2018年11月19日向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18-216360號主張優先權,其內容援用於本文。
以往,製造包含硬化性樹脂例如藉由光照射而硬化之光硬化性樹脂之薄膜(光硬化性樹脂薄膜)之硬化物(硬化樹脂薄膜)時,例如如專利文獻1,係於透明基材薄膜上以薄膜狀(膜狀)塗佈液狀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構成為自其上積層透明之外覆薄膜之積層薄膜。進而使用對該積層薄膜照射紫外線使薄膜狀之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化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以往,形成如此積層薄膜之過程,係於一基材薄膜上隔著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密著另一基材薄膜之際,藉由使包夾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一組基材薄膜通過相互對向配置之2個層合輥彼此之間而進行(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30608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4-205304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述專利文獻2般使一組基材薄膜密著時,所得積層薄膜對於延長方向有厚度週期性變大之情況。此係因層合輥之真圓度或層合輥之旋轉軸的軸承精度不高而產生。然而,此等層合輥之真圓度或軸承精度之提高有界限,而期望能以更簡易方法抑制積層薄膜之週期性厚度變動。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可藉由簡易的構成,抑制積層薄膜之週期厚度變動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及使用其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該課題,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之特徵係將包含液狀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薄膜狀硬化性樹脂層夾入於第1基材薄膜與第2基材薄膜之間而成之帶狀積層薄膜邊於長度方向移送,邊對前述積層薄膜照射活性能量線,而使前述硬化性樹脂層硬化而連續獲得硬化樹脂薄膜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至少具備:供給前述第1基材薄膜之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供給前述第2基材薄膜之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於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上形成前述硬化性樹脂層之樹脂層形成單元;使前述第1基材薄膜與前述第2基材薄膜隔著前述硬化性樹脂層密著而形成積層薄膜之密著單元,前述密著單元包含僅與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中之任一者的表面接觸之層合輥。
依據本發明,藉由將僅於相互密著之第1基材薄膜及第2基材薄膜之任一者抵壓層合輥,而與如以往之將2片基材薄膜自兩側夾於2個輥之間之構造相比,即使層合輥之真圓度或軸承精度不那麼高的情況,仍可有效抑制所形成之積層薄膜之厚度變動。藉此,可獲得厚度變動少的均一厚度的積層薄膜及使硬化樹脂層硬化之硬化樹脂薄膜。
又本發明亦可於前述層合輥之後段側,形成移送前述積層薄膜之驅動輥,前述層合輥之直徑小於前述驅動輥。 又,前述層合輥之自重撓曲量較佳為40μm以下。
又,本發明中,前述層合輥之直徑若為5mm以上、100mm以下之範圍即可,較佳為30mm以上、50mm以下之範圍。
又,本發明中,亦可形成有經由前述積層薄膜與前述驅動輥對向之挾捏輥(nip roll),前述挾捏輥可具有對於前述積層薄膜保持特定間隙而配置之輥本體,及形成於該輥本體兩側並與前述積層薄膜之寬度方向周緣區域接觸之擴徑部。
又,本發明中,前述擴徑部可與前述積層薄膜之寬度方向中較形成有前述硬化性樹脂層之區域更外側接觸。
又,本發明中,前述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可係透明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又,本發明中,前述透明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可係具有複數個光聚合性之碳-碳雙鍵之化合物。
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係使用前述各項記載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製造硬化樹脂薄膜之方法,且特徵係具有使前述第1基材薄膜與前述第2基材薄膜隔著前述硬化性樹脂層密著之密著步驟,前述密著步驟中,使前述層合輥邊僅與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中之任一者的表面接觸,邊移送前述積層薄膜。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藉由簡易的構成,抑制積層薄膜之週期厚度變動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使用其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首先,針對藉由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製造之硬化樹脂薄膜之一例加以說明。 圖1係顯示具有硬化性樹脂層之積層薄膜之一例的一部分切斷立體圖。 使用光硬化性樹脂作為硬化性樹脂之一例之光硬化性樹脂積層薄膜(積層薄膜1B)係將包含液狀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薄膜狀光硬化樹脂層2夾入於一對基材薄膜亦即第1基材薄膜(基底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外覆薄膜)4之間而成之積層薄膜1A之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者。以下說明中,使光硬化性樹脂層2光硬化之前者稱為積層薄膜1A,將光硬化後者稱為積層薄膜1B,將光硬化性樹脂層2已光硬化者稱為光硬化樹脂薄膜2B。
本實施形態中,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之寬度尺寸係設定為大於光硬化性樹脂層2,於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之寬度方向TD之兩端部之間並未形成光硬化性樹脂層2。亦即,本實施形態之積層薄膜1A之寬度方向TD之兩端部係成為僅積層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而成之耳部5。且亦可不特別設置耳部5。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較佳係具有複數個光聚合性之碳-碳雙鍵之化合物。若例示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可舉例為(1)烯丙酯樹脂、(2)乙烯酯樹脂、(3)多官能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4)籠形矽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組成物等。
(1)烯丙酯樹脂係以多元烯丙酯化合物作為主成分,此外亦可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多元烯丙酯化合物可藉由使多元羧酸之烯丙酯單體與具有2~6個羥基之碳數2~20之多元醇之酯交換反應而製造。作為多元羧酸之烯丙酯單體之具體例舉例為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間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對苯二甲酸二烯丙酯、2,6-萘二羧酸二烯丙酯、1,2-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1,3-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1,4-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內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己二酸二烯丙酯、琥珀酸二烯丙酯、馬來酸二烯丙酯等。該等烯丙酯單體可根據需要使用2種以上,且並非限定於上述具體例者。
碳數2~20之多元醇之具體例中,作為2元醇舉例為乙二醇、丙二醇、1,3-丙烷二醇、1,3-丁烷二醇、1,4-丁烷二醇、新戊二醇、六亞甲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2-甲基-1,3-丙烷二醇、3-甲基-1,5-戊烷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雙酚A之環氧乙烷加成物、雙酚A之環氧丙烷加成物、2,2-[4-(2-羥基乙氧基)-3,5-二溴苯基]丙烷等。
又,作為3元以上之多元醇之具體例舉例為甘油、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等。亦可為該等多元醇之2種以上之混合物。又,並非限定於上述具體例。
再者,多元烯丙酯化合物係自由基聚合性,可藉由熱或紫外線、電子束等聚合。又,亦可與其他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共聚合。
與多元烯丙酯化合物共聚合之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若為與多元烯丙酯化合物共聚合之化合物,則未特別限定。作為其具體例,舉例為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間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對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苯甲酸烯丙酯、α-萘甲酸烯丙酯、β-萘甲酸烯丙酯、2-苯基苯甲酸烯丙酯、3-苯基苯甲酸烯丙酯、4-苯基苯甲酸烯丙酯、鄰-氯苯甲酸烯丙酯、間-氯苯甲酸烯丙酯、對-氯苯甲酸烯丙酯、鄰-溴苯甲酸烯丙酯、間-溴苯甲酸烯丙酯、對-溴苯甲酸烯丙酯、2,6-二氯苯甲酸烯丙酯、2,4-二氯苯甲酸烯丙酯、2,4,6-三溴苯甲酸烯丙酯、1,4-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1,3-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1,2-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1-環己烯-1,2-二羧酸二烯丙酯、3-甲基-1,2-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4-甲基-1,2-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依地酸二烯丙酯、綠原酸二烯丙酯、3,6-亞甲基-1,2-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苯偏三酸三烯丙酯、均苯四酸四烯丙酯、聯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等,琥珀酸二烯丙酯、己二酸二烯丙酯等之烯丙酯類,馬來酸二苄酯、富馬酸二苄酯、馬來酸二苯酯、富馬酸二苯酯、馬來酸二丁酯、富馬酸二丁酯、馬來酸二甲氧基乙酯、富馬酸二甲氧基乙酯等之馬來酸二酯/富馬酸二酯類,(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1,6-己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氧基乙酯、三環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環氧化環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等之(甲基)丙烯酸酯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甲氧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等之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特戊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等之脂肪族羧酸之乙烯酯;環己烷羧酸乙烯酯等之脂環式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第三丁基苯甲酸乙烯酯等之芳香族乙烯酯,碳酸二烯丙酯、二乙二醇雙烯丙基碳酸酯、以PPG公司製商品名CR-39代表之聚乙二醇雙(烯丙基)碳酸酯樹脂等之烯丙基碳酸酯化合物,分子內具有反應性不同之聚合性雙鍵之(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或馬來酸二烯丙酯等之化合物,異氰脲酸三烯丙酯或氰脲酸三烯丙酯等之含氮多官能烯丙基化合物,不飽和聚酯樹脂、乙烯酯樹脂、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環氧丙基酸酯等之寡丙烯酸酯類等。
作為(2)乙烯酯樹脂舉例為前述多元烯丙酯化合物之烯丙基置換為乙烯基者。
作為(3)多官能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舉例為將聚異氰酸酯系化合物與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根據需要使用二月桂基二丁基錫等之觸媒反應而得之物。作為聚異氰酸酯系化合物例示為異佛酮二異氰酸酯、三環癸烷二異氰酸酯、降冰片烯二異氰酸酯、1,3-二異氰酸根環己烷、1,4-二異氰酸根環己烷、氫化二甲苯二異氰酸酯、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之聚異氰酸酯系化合物等。作為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之具體例,舉例為例如(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為(4)籠形矽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組成物,舉例為日本特開2010-195986號公報中記載之樹脂組成物。
又,製造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時,使用上述光硬化性樹脂以外,亦可使用熱硬化性樹脂、電子束硬化性樹脂等之藉由照射光以外之能量線(例如熱線、電子束等)而硬化之硬化性樹脂。
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係由能令用以使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之活性能量線,具體為紫外線或光透過之光透過性樹脂所成之薄膜。作為具體之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的材料舉例為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聚乙烯等。
又,該等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之構成材料可互為相同,亦可互為不同。再者,於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亦可進而形成轉印於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後之光硬化樹脂薄膜之硬塗層或抗反射層等之功能性層。
(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之構成圖。 光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10具備:形成積層薄膜1B之第1加工部10A,及加熱該積層薄膜1B而更提高硬度之第2加工部(加熱部)10B。 光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10之第1加工部10A具備基材輥11(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基材輥12(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塗佈部(樹脂層形成單元)13、層合部(密著單元)14、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捲取輥16。
基材輥(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11係捲取有第1基材薄膜3者。基材輥(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12係捲取有第2基材薄膜4者。
塗佈部(樹脂層形成單元)13係將液狀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塗佈於自基材輥11捲出之第1基材薄膜3上,形成由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成之薄膜狀之光硬化性樹脂層2(參照圖1)者。塗佈部13具備:支援輥(backup roll) 21,其藉由未圖示之馬達驅動旋轉將第1基材薄膜3沿其長度方向移送;及狹縫模嘴22,其將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塗佈於繞掛於支援輥21之外周面之第1基材薄膜3上。
又,本實施形態中,以支援輥21之旋轉速度為基準,設定第1加工部10A中之第1基材薄膜3、第2基材薄膜4、積層薄膜1A及積層薄膜1B之移送速度。
圖3係顯示層合部(密著單元)及其附近之重要部分放大構成圖。 層合部(密著單元)14係將光硬化性樹脂層2夾入於通過塗佈部13之第1基材薄膜3與自另一基材輥12捲出之第2基材薄膜4之間,將寬度方向TD(參照圖1)之兩端部於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之兩端部的耳部5(參照圖1)予以密著,作成基層薄膜1A者。
如此之層合部(密著單元)14係藉由1個層合輥14a構成。層合輥14a係於前段側中配置於基材輥11側之送給輥25及配置於基材輥12側之送給輥26、與後段側中與第1基材薄膜3接觸之驅動輥27之間,配置於第2基材薄膜4側。
藉由如此配置,以層合部(密著單元)14僅於第2基材薄膜4之表面側抵壓層合輥14a,藉由空中層合而使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之兩端部密著。另一方面,於層合部(密著單元)14不形成與第1基材薄膜3接觸之輥等。隔著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於層合部14中,自第2基材薄膜4側由層合輥14a施加應力。
構成層合部(密著單元)14之層合輥14a係形成為其輥直徑φ1小於配置於後段側之驅動輥27之輥直徑φ2。層合輥14a之輥直徑φ1為例如5mm以上、100mm以下之範圍。
如此,於層合部(密著單元)14中,相互密著之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中,層合輥14a僅抵壓於第1基材薄膜3,藉此與如以往之將2片基材薄膜自兩側夾於2個輥之間之構造比較,即使層合輥14a之真圓度或軸承精度不那麼高之情況下,仍可有效地抑制所形成之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厚度變動。
又,層合輥14a之輥直徑φ1小於配置於後段側之驅動輥27之輥直徑φ2,具體而言藉由落於例如5mm以上、50mm以下之範圍,而可減低於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之間之空氣夾帶量,可形成氣泡較少之光硬化性樹脂層2。
層合輥14a之自重撓曲量較佳為40μm以下,更佳為20μm以下。自重撓曲量若為40μm以下,則可減低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寬度方向TD之厚度變動。本實施形態中,自重撓曲量係如圖8所示因自重而垂下所產生之層合輥14a之端部與中央部之高度差。該差值較大時(自重撓曲量較大時),有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寬度方向TD之中央部與端部之厚度差變大之傾向。
自重撓曲量可藉由提高層合輥14a之剛性、輕量化、使用彈性率高的材料等而減低。例如若藉由實心不銹鋼等形成層合輥14a,則藉由增大其直徑而提高剛性,其結果,可減小自重撓曲量。然而,層合輥14a之直徑若太粗,則過重反而亦有增加撓曲之情況故而有適當區域。又,亦可將層合輥14a設為中空圓筒而輕量化。該情況下,確保必要之剛性。
基於減低空氣之夾帶量之觀點,層合輥14a之輥直徑φ1更佳為20~40mm,又更佳為25~35mm。基於有效地抑制光硬化樹脂層2之寬度方向TD之厚度變動之觀點,較佳為30~100mm。若考量兩者效果之均衡,較佳為30~50mm。 又,驅動輥27之輥直徑φ2較佳為100~500mm,更佳為150~250mm。
又,本實施形態中,層合輥14a係配置為僅與外覆薄膜的第1基材薄膜3接觸,但與此相反,亦可構成為僅接觸於成為基底薄膜之第2基材薄膜4之構成。又,亦可2個以上之層合輥14a以僅接觸於第1基材薄膜3或第2基材薄膜4之任一者之方式排列配置。
再次參照圖1,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係對層合部(密著單元)14中形成之積層薄膜1A,例如從構成積層薄膜1A之第2基材薄膜4側照射活性能量線R1,使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而成為積層薄膜1B者。
活性能量線R1係使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化之能量線,舉例為紫外線、可見光線、電子束、熱線等。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配置於較層合部14更靠積層薄膜1A之移送方向MD之下游側。作為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之具體例舉例為例如金屬鹵素燈、氙氣燈、黑光燈、水銀燈等之藉由電弧放電者,氖氣燈等之電暈放電、利用電子束產生裝置者、紅外線燈等。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一例,由於係使用藉由紫外線硬化之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形成光硬化性樹脂層2,故作為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係使用紫外線燈。
藉由使經如此照射能量線之側的基材薄膜,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第2基材薄膜4由可使照射之能量線高效率地透過之材料形成,而即使為輸出較少之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亦可有效地使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
張力賦予單元17係對移送之積層薄膜1A賦予張力者。因此,以由該張力賦予單元17對積層薄膜1A賦予張力之狀態,藉由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對積層薄膜1A照射活性能量線R1。因此於積層薄膜1A之移送方向MD相鄰之夾送輥30、30之間,設定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之活性能量線R1的照射區域RA。又,較佳構成為夾送輥30、30僅夾住積層薄膜1A(1B)之耳部5。
又,於較張力賦予單元17更於積層薄膜1A之移送方向MD之上游側及下游側,分別以支撐輥18、19支撐積層薄膜1A(1B)。
捲取輥16係藉由未圖示之馬達等驅動旋轉而捲取通過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後之積層薄膜1B者。捲取輥16之旋轉速度係以使自塗佈部13朝向捲取輥16移送之積層薄膜1A(1B)之長度方向不賦予過度張力的方式,且以使自塗佈部13朝向捲取輥16移送之積層薄膜1A不鬆弛的方式,基於前述之支援輥21之旋轉速度與張力檢測器(未圖示)之輸出數據而設定。 該等支援輥21及捲取輥16構成將積層薄膜1A(1B)於其長度方向移送之移送單元。
第2加工部10B係邊將積層薄膜1B於其長度方向移送,邊對積層薄膜1B照射遠紅外線並加熱,而形成光硬化性樹脂層2經進一步硬化之熱處理過之光硬化樹脂薄膜1C者。 第2加工部10B具備:供給於第1加工部10A所得之積層薄膜1B之供給輥31、加熱積層薄膜1B之加熱爐32、捲取加熱後之光硬化樹脂薄膜1C之捲取輥33。
加熱爐32係例如連續式加熱爐,且具備:導入積層薄膜1B之爐本體34、於爐本體34內將積層薄膜1B沿移送方向D1移送之1個至複數個移送輥35;及爐本體34內之積層薄膜1B之1個至複數個遠紅外線加熱器36。
藉由如此構成之第2加工部10B,藉由將積層薄膜1B加熱至特定溫度,可獲得光硬化性樹脂層2進而硬化且提高強度之加熱後的光硬化性樹脂薄膜1C。
又,加熱爐32內,可為空氣環境,亦可為惰性氣體環境例如氮氣環境。若設為氮氣環境,則可防止光硬化性樹脂層2內之聚合起始劑因與空氣接觸而消耗所致之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聚合反應不充分。
(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第2實施形態) 圖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之層合部(密著單元)及其附近之重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第2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40與第1實施形態之差異係於設於層合部(密著單元)14後段側之輥。其以外之部分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於構成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40之層合部(密著單元)14之1個層合輥14a之後段側配置驅動輥47。且,與該驅動輥47對向配置挾捏輥48。
於層合部14藉由1個層合輥14a僅抵壓第2基材薄膜4側,而使由空中層合成形之積層薄膜1A通過該驅動輥47與挾捏輥48之間隙。
該挾捏輥48具有全體為均一直徑之圓筒形之輥本體48a、形成於該輥本體48a兩側之比輥本體48之直徑更擴徑之大直徑之擴徑部48b。
挾捏輥48之擴徑部48b若為例如於輥本體48a之兩側嵌入特定寬度之橡膠環者即可。且亦可以與輥本體48a相同材料一體形成。
如此擴徑部48b形成為抵接於積層薄膜1A之寬度方向TD的周緣區域亦即未形成光硬化性樹脂層2而第1基材薄膜3與第2基材薄膜4直接接觸之耳部5。
藉由如此構成,於驅動輥47與挾捏輥48對向之部分,於2個擴徑部48b彼此之間,形成相當於輥本體48a之半徑與擴徑部48b之半徑之差量的間隙。如此間隙只要大於例如積層薄膜1A中較耳部5更於內側之形成有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部分的厚度即可。
依據如此之第2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40,於層合部14形成之積層薄膜1A藉由驅動輥47移送之際,挾捏輥48於擴徑部48b僅與積層薄膜1A之耳部5接觸,於形成有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部分未與挾捏輥48接觸。
因此,前段側之層合部14中積層薄膜1A之張力不會不穩定。因此,即使在較層合輥14更下游側,積層薄膜1A之張力變動,亦不會對層合部14造成影響,可安定且高精度地形成積層薄膜1A。
(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其次,針對使用第1實施形態之光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10之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的一實施形態加以說明。圖5係階段性顯示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一例之流程圖。又,以下說明之全部步驟係邊將藉由移送單元將帶狀之第1基材薄膜3、第2基材薄膜4、積層薄膜1A、積層薄膜1B、光硬化樹脂薄膜1C於其長度方向移送而邊進行。
製造光硬化樹脂薄膜1C之際,首先,於構成第1加工部10A之塗佈部13中,將液狀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塗佈於由基材輥11捲出之第1基材薄膜3上,形成光硬化性樹脂層2(塗佈步驟S1)。
其次,於層合部(密著單元)14中,將光硬化性樹脂層2夾入通過塗佈部13之第1基材薄膜3與自基材輥12捲出之第2基材薄膜4之間,藉由層合輥14a使第1基材薄膜3與第2基材薄膜4密著而獲得積層薄膜1A(密著步驟S2)。
該密著步驟中,僅於第2基材薄膜4之表面接觸1個層合輥14a,藉由空中層合使第1基材薄膜3與第2基材薄膜4隔著光硬化性樹脂層2密著。
隨後,對於移送之積層薄膜1A照射活性能量線照射部15之活性能量線R1,使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能量線照射步驟S3)。 該步驟中,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成為積層薄膜1B。接著以捲取輥16捲取積層薄膜1B。
其次,於第2加工部(加熱部)10B中,將積層薄膜1B自供給輥31導入爐本體34。積層薄膜1B藉由移送輥35,於對向配置之遠紅外線加熱器36、36之間移送(熱硬化步驟S4)。
藉由該熱硬化步驟,來自遠紅外線加熱器36之遠紅外線照射至積層薄膜1B,促進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聚合反應,獲得光硬化性樹脂層2的硬度提高之加熱後之光硬化樹脂薄膜1C。隨後,以捲取輥33捲取光硬化樹脂薄膜1C。
如此,依據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於密著步驟中,相互密著之第1基材薄膜3與第2基材薄膜4中,藉由層合輥14a僅抵壓於第1基材薄膜3,而與如以往之將2片基材薄膜自兩側夾於2個輥之間之構造比較,即使層合輥14a之真圓度或軸承精度不那麼高之情況下,仍可有效地抑制所形成之積層薄膜1A之厚度變動。藉此可獲得厚度變動較少之均一的厚度積層薄膜1A及使該光硬化性樹脂層2硬化之積層薄膜1B。
以上,針對本發明之細節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加入各種變更。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對積層薄膜1A照射活性能量線R1後立即以捲取輥16捲取積層薄膜1A,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不以捲取輥16捲取,而直接導入第2加工部10B,進行熱硬化步驟S4。
又,各實施形態中形成之積層薄膜1A之寬度方向TD之兩端部(耳部5)係僅第1基材薄膜3及第2基材薄膜4積層而構成,但亦可為與積層薄膜1A之其他部分同樣夾有光硬化性樹脂層2之構成。 [實施例]
(實施例1) 作為本發明之實施例1,對於藉由使1,4-環己烷二羧酸二烯丙酯與三羥甲基丙烷之酯交換反應製作之烯丙酯樹脂80質量份,添加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ARONIX(註冊商標) M309」)20質量份、第三己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PERHEXYL(註冊商標) I」) 1.0質量份、二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醯基氧化膦(IGM樹脂公司製「Omnirad(註冊商標) TPO」) 0.25質量份並充分攪拌後,靜置脫泡獲得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所得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投入塗佈裝置,使用狹縫模嘴22,以使硬化後之膜厚成為約200μm之方式,將其塗佈於以每分鐘4m捲出之第1基材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雙軸延伸薄膜,寬750mm,厚100μm)上。 對於此將直徑30mm之層合輥14a自第2基材薄膜(與第1基材薄膜相同者)之上面側抵壓層合作成積層薄膜1A後,使用金屬鹵素燈以200mW/cm2 、800mJ/cm2 之條件連續照射紫外線,將積層薄膜1B捲取為捲筒狀。驅動輥27係直徑200mm。
該捲筒狀之積層薄膜1B以於設定為150℃之遠紅外線加熱爐中滯留時間成為10分鐘之方式邊連續捲出邊進行熱處理,將熱硬化後之光硬化樹脂薄膜1C捲取為捲筒狀。 自熱硬化後之光硬化樹脂薄膜1C剝離第1、第2基材薄膜後,實施光硬化樹脂薄膜1C之移送方向MD之厚度測定。厚度測定係使用DIGIMICRO MF-501(NIKON股份有限公司製),於長度1600mm之範圍以20mm間隔測定。
(比較例1) 作為以往之比較例1,使用圖6所示之以往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30。該以往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30之層合部(密著單元)34使隔有光硬化性樹脂層之第1基材薄膜43與第2基材薄膜44密著。 如此層合部34由一對層合輥35a、35b構成,而於第1基材薄膜43之表面側及第2基材薄膜44之表面側分別抵壓層合輥35a、35b,使第1基材薄膜43、第2基材薄膜44通過該等2個層合輥35a、35b之間,而形成積層薄膜2A。又,層合部(密著單元)34以外之構成與圖3所示之本發明實施形態相同。 又上側之層合輥35a使用直徑130mm者,下側之層合輥(驅動輥)35b使用直徑200mm者。 本發明例及以往例之驗證結果示於表1及圖7。
Figure 02_image001
依據表1及圖7所示之驗證結果,以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及方法,所得硬化樹脂薄膜之厚度變動幅度為2μm左右,標準偏差亦為0.41左右,確認可獲得遍及測定全長之厚度變動較少之高精度硬化樹脂薄膜。另一方面,藉以往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及方法,所得硬化樹脂薄膜之厚度變動幅度為8μm左右,標準偏差亦為2.56左右,週期性厚度反復增減,僅能獲得厚度精度較低之硬化樹脂薄膜。 因此,確認本發明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及方法之效果。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光硬化樹脂薄膜1C。層合輥14a之直徑為30mm,自重撓曲量為40μm。 自熱硬化後之光硬化樹脂薄膜1C剝離第1、第2基材薄膜後,實施光硬化樹脂薄膜1C之移送方向MD之厚度與寬度方向TD之中央部與兩端部(L側、R側)之厚度測定。厚度測定係使用DIGIMICRO MF-501(NIKON股份有限公司製)。針對移送方向MD,於長度600mm之範圍以20mm間隔測定。寬度方向TD則測定中央部與自其左右各離開280mm之部位(L側、R側)(參考圖9)。
(實施例3) 除了層合輥14a之直徑變更為50mm以外,與實施例2同樣製造光硬化樹脂薄膜1C,進行同樣測定。層合輥14a之自重撓曲量為15μm。
(比較例2) 與比較例1同樣製造光硬化樹脂薄膜1C,進行與實施例2同樣測定。層合輥35a之直徑為130mm。層合輥35a之自重撓曲量為3μm。
實施例2、實施例3及比較例2之測定結果示於表2及圖10。
Figure 02_image003
如表2及圖10所了解,可知比較例2中,移送方向MD之厚度週期性大幅變動。寬度方向TD之厚度標準偏差之中央與L側、R側之差亦較大。另一方面,實施例2、3中,移送方向MD之厚度變動(標準偏差)變小。尤其,實施例2中,寬度方向TD之厚度標準偏差之中央與L側、R側之差進一步獲得改善。
1,1A,1B:積層薄膜 1C:光硬化樹脂薄膜 2:光硬化性樹脂層 3,43:第1基材薄膜 4,44:第2基材薄膜 5:耳部 10,30,40: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 10A:第1加工部 10B:第2加工部(加熱部) 11:基材輥(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 12:基材輥(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 13:塗佈部(樹脂層形成單元) 14,34:層合部(密著單元) 14a,35a,35b:層合輥 15:活性能量線照射部 16:捲取輥 17:張力賦予單元 18,19:支撐輥 21:支援輥 22:狹縫模嘴 25,26:送給輥 27:驅動輥 30:夾送輥 31:供給輥 32:加熱爐 33:捲取輥 34:爐本體 35:移送輥 36:遠紅外線加熱器 47:驅動輥 48:挾捏輥 48a:輥本體 48b:擴徑部 R1:活性能量線
[圖1]係顯示具有硬化性樹脂層之積層薄膜之一例的一部分切斷立體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之構成圖。 [圖3]係顯示層合部(密著單元)及其附近之重要部分放大構成圖。 [圖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之重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5]係階段式顯示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一例之流程圖。 [圖6]係顯示比較例1之層合部(密著單元)及其附近之重要部分放大構成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驗證結果的圖表。 [圖8]係層合輥之自重撓曲量之說明圖。 [圖9]係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之測定點之說明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之驗證結果的圖表。
1A,1B:積層薄膜
1C:光硬化樹脂薄膜
3:第1基材薄膜
4:第2基材薄膜
10:硬化樹脂薄膜之製造裝置
10A:第1加工部
10B:第2加工部(加熱部)
11:基材輥(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
12:基材輥(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
13:塗佈部(樹脂層形成單元)
14:層合部(密著單元)
14a:層合輥
15:活性能量線照射部
16:捲取輥
17:張力賦予單元
18,19:支撐輥
21:支援輥
22:狹縫模嘴
25,26:送給輥
27:驅動輥
30:夾送輥
31:供給輥
32:加熱爐
33:捲取輥
34:爐本體
35:移送輥
36:遠紅外線加熱器
D1:移送方向
MD:移送方向
R1:活性能量線
RA:照射區域

Claims (11)

  1. 一種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特徵係將包含液狀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薄膜狀硬化性樹脂層夾入於第1基材薄膜與第2基材薄膜之間而成之帶狀積層薄膜邊於長度方向移送,邊對前述積層薄膜照射能量線,而使前述硬化性樹脂層硬化而連續獲得硬化樹脂薄膜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至少具備:供給前述第1基材薄膜之第1基材薄膜供給單元;供給前述第2基材薄膜之第2基材薄膜供給單元;於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上形成前述硬化性樹脂層之樹脂層形成單元;使前述第1基材薄膜與前述第2基材薄膜隔著前述硬化性樹脂層密著而形成積層薄膜之密著單元,前述樹脂層形成單元與前述密著單元係藉由不同輥所構成,前述密著單元包含僅與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中之任一者的表面接觸之層合輥。
  2. 如請求項1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於前述層合輥之後段側,形成移送前述積層薄膜之驅動輥,前述層合輥之直徑小於前述驅動輥。
  3. 如請求項1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層合輥之自重撓曲量為40μm以下。
  4. 如請求項2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層合輥之自重撓曲量為40μm以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硬化樹脂薄膜 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層合輥之直徑為5mm以上、100mm以下之範圍。
  6.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形成有中介前述積層薄膜與前述驅動輥對向之挾捏輥(nip roll),前述挾捏輥具有對於前述積層薄膜保持特定間隙而配置之輥本體,及形成於該輥本體兩側並與前述積層薄膜之寬度方向周緣區域接觸之擴徑部。
  7. 如請求項5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形成有中介前述積層薄膜與前述驅動輥對向之挾捏輥,前述挾捏輥具有對於前述積層薄膜保持特定間隙而配置之輥本體,及形成於該輥本體兩側並與前述積層薄膜之寬度方向周緣區域接觸之擴徑部。
  8. 如請求項7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擴徑部與前述積層薄膜之寬度方向中較形成有前述硬化性樹脂層之區域更外側接觸。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透明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10. 如請求項9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其中前述透明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具有複數個光聚合性之碳-碳雙鍵之化合物。
  11. 一種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其係使 用如請求項1之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製造硬化樹脂薄膜之方法,且特徵係具有使前述第1基材薄膜與前述第2基材薄膜隔著前述硬化性樹脂層密著之密著步驟,前述密著步驟中,使前述層合輥邊僅與前述第1基材薄膜或前述第2基材薄膜中之任一者的表面接觸,邊移送前述積層薄膜。
TW108141623A 2018-11-19 2019-11-15 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TWI750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6360 2018-11-19
JP2018-216360 2018-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3344A TW202033344A (zh) 2020-09-16
TWI750533B true TWI750533B (zh) 2021-12-21

Family

ID=70773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1623A TWI750533B (zh) 2018-11-19 2019-11-15 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72670B2 (zh)
CN (1) CN113165257A (zh)
TW (1) TWI750533B (zh)
WO (1) WO2020105583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56089A (ja) * 2012-06-14 2013-12-26 Idemitsu Unitech Co Ltd 表面保護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921700A (zh) * 2015-08-11 2018-04-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及层叠薄膜的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4727B2 (ja) * 2002-04-30 2007-08-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加工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5411690B2 (ja) * 2009-11-06 2014-02-12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樹脂積層体及び樹脂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5837832B2 (ja) * 2012-01-20 2015-12-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層が形成された基板とその形成方法、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4205304A (ja) * 2013-04-12 2014-10-3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WO2014208466A1 (ja) * 2013-06-25 2014-12-3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14208468A1 (ja) * 2013-06-25 2014-12-3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56089A (ja) * 2012-06-14 2013-12-26 Idemitsu Unitech Co Ltd 表面保護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921700A (zh) * 2015-08-11 2018-04-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及层叠薄膜的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257A (zh) 2021-07-23
JPWO2020105583A1 (ja) 2021-09-02
TW202033344A (zh) 2020-09-16
JP7072670B2 (ja) 2022-05-20
WO2020105583A1 (ja) 2020-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08472A (zh) 壓印方法及壓印裝置(二)
JP2008194977A (ja)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TWI750533B (zh) 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裝置及硬化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US2012004367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king an optical plate formed with a microstructure
US7850813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unctional member having no base material
JP2014205304A (ja) 光硬化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6270840B2 (ja) 光硬化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7260983A (ja)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接着層の製造方法
KR20090003232A (ko) 결함 없는 광폭 광유도 소자의 제조방법, 제조장치 및 회절광유도 소자
JP2007140543A (ja) レンズ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226702A (ja) 切断処理装置及び切断処理方法
JP2012226038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0258615A (ja) 拡散反射板の製造法及び転写フィルム
JP5912517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292060A (ja) レンズシート製造方法
JP2608628B2 (ja) フィルム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7233227A (ja) 光学シート用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124969A (ja) 防眩性光学用シートの製造法
WO2014208466A1 (ja) 光硬化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4333697A (ja) レンズシート
JP3098304B2 (ja) 光学用積層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I448379B (zh)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optical plate
JP2022112922A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ール抑制方法
JP5500961B2 (ja)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02011742A (ja) 透明樹脂基板の連続的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