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0191B - 記錄裝置 - Google Patents

記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0191B
TWI750191B TW106120979A TW106120979A TWI750191B TW I750191 B TWI750191 B TW I750191B TW 106120979 A TW106120979 A TW 106120979A TW 106120979 A TW106120979 A TW 106120979A TW I750191 B TWI750191 B TW I7501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er
casing
cover
transparent cover
perspe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0268A (zh
Inventor
中川政秀
石川隆祥
田中佳行
河合航路
樋口智行
南和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0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0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0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019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Noodle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於先前之記錄裝置中,有因來自外部之塵埃或損傷等而對視認性造成不良影響之風險。 印表機1具備:槽21,其係以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構成;及殼體2,其覆蓋槽21;且於殼體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有可視認槽21內之液體之透明罩蓋5。

Description

記錄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對媒體進行記錄之記錄裝置。
於記錄裝置之一例即噴墨印表機,有所謂串列式者,該串列式者係以搭載記錄頭之滑架一面於主掃描方向往返移動一面自該記錄頭對媒體噴出液體(其一例為墨水)而執行記錄之方式構成。又有以滑架不往返移動而執行記錄之方式構成之所謂行列式者。 又,自與滑架上分開設置之墨水槽(以下稱為槽)朝向記錄頭供給液體之構成為已知。 又,作為槽之構成,已知有交換式者或注入式者,一般槽係以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構成,以使用者可視認液體之殘量之方式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054823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記述之記錄裝置,係成為槽之表面露出至外部,而可視認之構成。 然而,由於槽之表面露出至外部,故有因來自外部之塵埃、損傷等導致對視認性造成不良影響之風險。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此種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一面確保視認性,一面防止來自外部之塵埃或損傷。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作為以下之形態或應用例而實現。 [應用例1]本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槽,其係以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構成;及殼體,其覆蓋上述槽;且於上述殼體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有可視認收納於上述槽內部之液體之可視認構件。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於覆蓋槽之殼體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有可視認收納於槽內部之液體之可視認構件,故可自外部視認收納於槽內部之液體,且可防止因來自外部之塵埃之侵入或自外部之接觸等所致之損傷。 [應用例2]如上述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中較佳為於上述殼體之壁面之一部分,貼附有上述可視認構件。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可視認構件係貼附於殼體之壁面之一部分,故可防止可視認構件意外自殼體脫離。 [應用例3]如上述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中較佳為於上述殼體之壁面之一部分,相對於上述殼體可開閉地安裝上述可視認構件。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可視認構件係相對於殼體可開閉地安裝,故可根據例如對槽補充液體等之必要而打開可視認構件而使內部之槽露出。 [應用例4]如上述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中較佳為上述可視認構件係以樹脂材料形成。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藉由以樹脂材料形成可視認構件,與以玻璃等形成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加工,故可降低生產成本。 [應用例5]如上述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中較佳為上述殼體具有向外側突出之部分,且上述槽係配置於上述殼體之上述突出之部分之內部。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槽係配置於殼體之突出之部分之內部,故可抑制殼體之寬度且可增大槽之容量。 [應用例6]如上述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中較佳為具有:記錄部,其係配置於上述殼體之內部,且對媒體噴射上述液體;及排出部,其係設置於上述殼體之正面,且將藉由上述記錄部記錄之上述媒體排出;且上述突出之部分係於上述殼體之上述正面,相對於上述排出部而配置於至少一方之角落側。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槽係相對於殼體之正面中之排出部而配置於至少一方之角落側,故可有效地活用殼體內部之空間。 [應用例7]如上述應用例之記錄裝置,其中較佳為上述槽具有可注入上述液體之注入口。 根據本應用例之構成,可自注入口向槽注入液體,故無需更換墨水之作業,於液體用盡時可容易地向槽補充液體。
以記錄裝置之一例即噴墨印表機(以下稱為印表機)為例,說明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可藉由液體之一例即墨水而對記錄用紙等之記錄媒體進行印刷。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中,準備基本構成共通,而構成印表機之外殼之殼體各不相同之實施例。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各實施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另,於各圖式中,為了將各自之構成設為可視認之程度之大小,有時構成或構件之縮尺不同。又,有時將對說明必要之構成要素以外進行省略。 (實施例1) 圖1及圖2係顯示實施例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於圖1及圖2,標註相互正交之座標軸即XYZ軸。針對於其以後所示之圖,亦根據需要標註XYZ軸。於本實施形態之各實施例中,於藉由X軸與Y軸規定之水平之平面(XY平面)配置印表機1之狀態係印表機1之使用狀態。將於XY平面配置印表機1時之印表機1之姿勢稱為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 Z軸係與水平之平面正交之軸。於印表機1之使用狀態中,沿著Z軸之方向成為鉛直方向。且,於印表機1之使用狀態中,於圖1及圖2中,-Z方向為鉛直下方向。另,於XYZ軸之各者中,箭頭之方向顯示+(正)的方向,與箭頭之方向相反之方向顯示-(負)的方向。圖1係自+X方向側觀察印表機1之立體圖。圖2係自-X方向側觀察印表機1之立體圖。 如圖1及圖2所示,實施例1之印表機1具有殼體2、操作面板3、作為排出部之排紙部4、作為可視認構件之透明罩蓋5、蓋6、罩蓋9、罩蓋10。又,印表機1包含掃描器單元(未圖示)。即,印表機1為包含掃描器單元之複合機。另,印表機1亦可為並非複合機,為不包含掃描器單元之印表機。 殼體2構成印表機1之外殼。操作面板3係配置於殼體2之外側。操作面板3係於印表機1中,配置於配置有排紙部4之側之面(正面11)。操作面板3包含電源按鈕7、或顯示面板8等。另,作為顯示面板8,例如可採用觸控面板等之可受理使用者之輸入之面板。又,亦可設為可調整操作面板3之傾斜(亦稱為傾角調整)之構造。若可調整操作面板3之傾斜,則使用者可以期望之傾斜觀察或操作操作面板3,故提高便利性。 排紙部4係設置於殼體2之與操作面板3相同之側之面。於印表機1中,自排紙部4排出記錄媒體P(參照圖3)。於印表機1中,將設置排紙部4之面設為正面11。印表機1之正面11亦為殼體2之正面11。於本實施例中,操作面板3之外表面及排紙部4之外端部之Y軸方向之位置係與殼體2之正面11之外表面之Y軸方向之位置大致相同。 殼體2具有與正面11交叉之上表面12、以及與正面11及上表面12交叉之側壁13及側壁14。於正面觀察正面11時,即自+Y方向側俯視正面11時,側壁13位於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位於正面11之-X方向側。殼體2中之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X方向側(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落側)之部分較設置有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部分更朝+Y方向側突出。 作為可視認構件之透明罩蓋5係設置於殼體2之正面11側。透明罩蓋5係配置於殼體2中之較設置有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部分更朝+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因此,透明罩蓋5係配置於在X軸方向中較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更靠近側壁13側(+X方向側)、且於Y軸方向中較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更近前側(+Y方向側)。 透明罩蓋5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雖省略詳細之圖示,但於殼體2之配置有透明罩蓋5之部分設置有開口部,以不蓋住該開口部之方式,藉由例如接著劑等將透明罩蓋5貼附於殼體2之壁面。因此,可防止透明罩蓋5自殼體2意外脫離。另,將透明罩蓋5固定於殼體2之方法並非限定於接著,亦可採用焊接或嵌合等其他之固定方法。 透明罩蓋5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樹脂材料形成。藉由以樹脂材料形成透明罩蓋5,與以玻璃等形成之情形相比,可更容易地進行加工,故可降低生產成本。 蓋6係設置於殼體2之正面11側。蓋6係配置於較殼體2中之設置有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部分更朝+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之透明罩蓋5之上方側(+Z方向側)。 蓋6係構成為相對於殼體2可開閉。更具體而言,蓋6係構成為可於圖1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R1方向係相當於以沿著X軸之軸為旋轉軸,自+X方向側俯視YZ平面時順時針之方向。藉由使蓋6相對於殼體2於R1方向轉動,可使蓋6相對於殼體2打開。藉由使蓋6自打開蓋6之狀態朝於R1相反方向轉動,可使蓋6相對於殼體2關閉。 罩蓋9與罩蓋10分別構成殼體2之一部分。罩蓋9與罩蓋10係設置於殼體2之上表面12。罩蓋9係設置於上表面12中之-Y方向側之一端。罩蓋10位於罩蓋9之+Y方向側。 罩蓋9係構成為可與蓋6同樣於R1方向轉動。藉由使罩蓋9相對於殼體2於R1方向轉動,可使罩蓋9相對於殼體2打開。藉由使罩蓋9自打開罩蓋9之狀態於與R1方向相反方向轉動,可使罩蓋9相對於殼體2關閉。如此,罩蓋9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2開閉。 若罩蓋9相對於殼體2打開,則露出供紙部(未圖示)。可自供紙部將記錄媒體P供給至印表機1。於自供紙部將記錄媒體P供給至印表機1時,可以罩蓋9支承記錄媒體P。即,罩蓋9包含紙支架之功能。 罩蓋10覆蓋掃描器單元(未圖示)。罩蓋10係構成為可與蓋6同樣於R1方向轉動。藉由使罩蓋10相對於殼體2於R1方向轉動,可使罩蓋10相對於殼體2打開。藉由使罩蓋10自打開罩蓋10之狀態於與R1方向相反之方向轉動,可使罩蓋10相對於殼體2關閉。如此,罩蓋10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2開閉。 若罩蓋10相對於殼體2打開,則掃描器單元露出。掃描器單元係平台類型,具有影像感測器等之攝像元件(未圖示)。掃描器單元可將記錄於用紙等之媒體之圖像等經由攝像元件作為圖像資料而讀取。因此,掃描器單元作為圖像等之讀取裝置而發揮功能。 於X軸方向中,殼體2之長度與罩蓋10之長度大致相同。於Y軸方向中,殼體2之設置有操作面板3之位置之長度與罩蓋10之長度大致相同,但殼體2之設置有透明罩蓋5及蓋6之位置之長度較罩蓋10之長度更長。 因此,於自+X方向側俯視印表機1之上表面12時,罩蓋10與殼體2中之朝+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以外重疊。即,自+X方向側俯視印表機1之上表面12時,設置於殼體2中之朝+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之透明罩蓋5及蓋6係以不與罩蓋10重疊之方式配置。藉此,於將蓋6相對於殼體2而於R1方向轉動時,不會被罩蓋10阻礙而使蓋6可轉動。 說明印表機1之殼體2內部之主要構成。圖3係顯示實施例1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如圖3所示,印表機1具有作為記錄部之記錄頭15、控制部16、槽單元20。記錄頭15、控制部16、槽單元20係收納於殼體2。 記錄頭15將墨水以墨水滴而噴出(噴射),對記錄媒體P進行記錄。記錄頭15對以搬送裝置(未圖示)於Y方向搬送之記錄媒體P以墨水進行記錄。另,搬送裝置將記錄用紙等之記錄媒體P於+Y方向間歇性搬送。記錄頭15係構成為可藉由移動裝置(未圖示)沿著X軸往返移動。控制部16控制上述之各構成之驅動。 槽單元20係配置於殼體2中之較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更朝+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參照圖1及圖2)之內側。因此,槽單元20於X軸方向中位於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與側壁13之間。以其他之觀點,於正面觀察印表機1時,即自+Y方向側觀察印表機1時,槽單元20係配置於透明罩蓋5(參照圖1及圖2)之內側(-Y方向側)。 於本實施例中,槽單元20包含4個槽21。另,槽單元20之槽21之個數並非限定於4個,亦可設為低於4個之個數、或超過4個之個數。於本實施例中,亦可將4個槽21沿著X軸並列而配置。 又,於本實施例中,互相以獨立個體構成複數個槽21。然而,槽21之構成並非限定於此。亦可將複數個槽21設為一體而將槽單元20設為一個液體收容體之構成。於此種構成之情形時,槽單元20係構成為劃分為彼此個別之槽21而可收容不同種類之液體。於該情形時,例如可於複數個槽21,個別地收容不同之色之墨水。 於槽21收納有墨水。於槽21形成有作為注入口之液體注入口22。於槽21中,可經由液體注入口22自槽21之外部向槽21之內部注入墨水。另,亦可將液體注入口22設為以帽蓋(未圖示)密封之構成。於此種構成之情形時,使用者於向槽21注入墨水時可打開帽蓋開放液體注入口22之後注入墨水。 於本實施例中,液體注入口22係作為於位於槽21之+Z方向側之注入面23形成之開口而構成。且,於本實施例中,於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中,注入面23傾斜。注入面23隨著自+Y方向側朝向-Y方向側而朝向+Z方向側傾斜。因此,注入面23朝向與鉛直方向交叉之方向。 若注入面23朝向與鉛直方向交叉之方向,則於注入面23不易堆積塵埃等之異物。因此,不易在注入面23附著塵埃等之異物。藉此,易於避免塵埃等之異物侵入至液體注入口22。另,槽21之構成並非限定於上述。作為槽21之構成亦可設為例如設置自槽21之外形面突出之管狀之液體注入部之構成。 槽21係至少一部分以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構成。槽21之位於+Y方向之視認面24具有透光性,可自視認面24視認槽21內之墨水之收納量。於視認面24附加有例如上限標記25、下限標記26等。使用者可將上限標記25及下限標記26設為記號而掌握槽21中之墨水量。 另,上限標記25係表示於自液體注入口22注入墨水時不會自液體注入口22溢出之墨水量之標準者。又,下限標記26係表示催促墨水之注入時之墨水量之標準者。亦可設為設置上限標記25及下限標記26之任一者之構成。 槽21具有與注入面23及視認面24交叉之側面27及側面28。於自+Y方向側觀察槽21之視認面24時,側面27位於殼體2之側壁13側(+X方向側),側面28位於殼體2之側壁14側(-X方向側)。 於各槽21,連接有墨水供給管17。槽21內之墨水係經由墨水供給管17而供給至記錄頭15。且,供給至記錄頭15之墨水係以墨水滴自朝向記錄媒體P側之噴嘴(未圖示)噴出。 墨水並非係限定於水性墨水與油性墨水之任意一者者。又,作為水性墨水,亦可為具有於水性溶劑溶解染料等之溶質之構成者、具有於水性分散介質分散顏料等之分散質之構成之任一者。又,作為油性墨水,亦可為具有於油性溶劑溶解染料等之溶質之構成者、具有於油性分散介質分散顏料等之分散質之構成者之任意一者。 槽單元20(4個槽21)係於自+Y方向側俯視印表機1之正面11時,設置於與圖1及圖2所示之透明罩蓋5重疊之位置。因此,即使槽21之表面不露出至外部,使用者亦可自印表機1之外部透過透明罩蓋5而視認槽21。且,使用者可自印表機1之外部,以上限標記25及下限標記26為記號而掌握槽21中之墨水量。 又,藉由透明罩蓋5,可防止自印表機1(殼體2)之外部向槽21侵入塵埃、因自外部之接觸等所致之槽單元20之損傷。因此,與槽21之表面露出至外部之情形相比,可抑制因來自外部之塵埃或損傷等所致之對視認性之不良影響。另,由於槽21係配置於殼體2之突出之部分之內部,故可抑制殼體2之寬度(X軸方向之長度)且增大槽21之容量。 於對槽21補充墨水時,如圖1及圖2所示使蓋6相對於殼體2而於R1方向轉動,使蓋6相對於殼體2打開。藉此,自蓋6打開之部分露出各槽21之一部分(注入面23)。使用者可於蓋6相對於殼體2打開之狀態下,經由液體注入口22,自印表機1之外部向槽21之內部注入墨水。於補充墨水後,若關閉蓋6,則以蓋6覆蓋液體注入口22。 (實施例2) 圖4及圖5係顯示實施例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之印表機1A之立體圖,圖5係自-X方向觀察之立體圖。如圖4及圖5所示,實施例2之印表機1A具有殼體2A、操作面板3、排紙部4、透明罩蓋5A、蓋6、罩蓋9、及罩蓋10。 實施例2之印表機1A與實施例1之印表機1相比,不同處在於相對於殼體2A透明罩蓋5A及蓋6係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透明罩蓋5A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2A開閉。此處,針對實施例2之印表機1A之構成,說明與實施例1之不同點,對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且省略其說明。另,對以後之各實施例,亦說明與前列之實施例之不同點且針對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於自+Y方向側觀察印表機1A之正面11時,殼體2A中之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X方向側(側壁14側)之部分較設置有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部分更朝+Y方向側突出。透明罩蓋5A及蓋6係配置於殼體2A中之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X方向側(側壁14側)且較設置有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之部分更向+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即,於印表機1A中,相對於實施例1之印表機1,將槽單元20(參照圖3)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側壁14側)。 透明罩蓋5A係於蓋6相對於殼體2打開之狀態下,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2開閉。更具體而言,透明罩蓋5A係安裝為可於圖4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R2方向係相當於以沿著X軸之軸為旋轉軸,自+X方向側俯視YZ平面時逆時針之方向。藉由使透明罩蓋5A相對於殼體2而於R2方向轉動,可使透明罩蓋5A相對於殼體2而朝前側(+Y方向側)打開。藉此,除了各槽21之注入面23(參照圖3)以外,視認面24(參照圖3)亦露出。 於印表機1A中,於對槽21補充墨水時,使蓋6相對於殼體2於R1方向轉動打開後,相對於殼體2使透明罩蓋5A於R2方向轉動而打開。藉由使透明罩蓋5A自打開透明罩蓋5A之狀態於與R2相反方向轉動,可使透明罩蓋5A相對於殼體2而關閉。於蓋6未打開之狀態下,可藉由蓋6抑制透明罩蓋5A之轉動。藉此,可防止透明罩蓋5A意外轉動而打開。 (實施例3) 圖6及圖7係顯示實施例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之印表機1B之立體圖,圖7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6及圖7所示,實施例3之印表機1B具有殼體2、操作面板3、排紙部4A、透明罩蓋5、蓋6、罩蓋9、及罩蓋10。 實施例3之印表機1B相對於實施例1之印表機1之不同處在於排紙部4A之外端部位於操作面板3之外表面及殼體2之正面11之外表面更朝+Y方向側。於印表機1B中,排紙部4A之外端部係於Y軸方向配置於與透明罩蓋5及蓋6大致相同之位置。透明罩蓋5及蓋6係配置於殼體2之側壁13側。 於補充墨水時,使蓋6相對於殼體2於圖6所示之R1方向轉動,使蓋6相對於殼體2打開。另,於實施例3中,亦與實施例2同樣地,設為透明罩蓋5(5A)可相對於殼體2A開閉之構成。 (實施例4) 圖8及圖9係顯示實施例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8係自+X方向觀察實施例4之印表機1C之立體圖,圖9係自-X方向觀察之立體圖。如圖8及圖9所示,實施例4之印表機1C具有殼體2A、操作面板3、排紙部4A、透明罩蓋5、蓋6、罩蓋9、及罩蓋10。 實施例4之印表機1C與實施例3之印表機1B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5及蓋6係相對於殼體2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側壁14側)。於補充墨水時,使蓋6相對於殼體2A如圖8所示於R1方向轉動,使蓋6相對於殼體2A打開。另,於實施例4中,亦與實施例2同樣地,設為透明罩蓋5(5A)可相對於殼體2A開閉之構成。 (實施例5) 圖10及圖11係顯示實施例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0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5之印表機30之立體圖,圖11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10及圖11所示,實施例5之印表機30具有殼體31、操作面板3、排紙部4、透明罩蓋32、蓋33、覆蓋供紙部(未圖示)之罩蓋34、及覆蓋掃描器單元(未圖示)之罩蓋35。 實施例5之印表機30相對於實施例1之印表機1,不同處在於X軸方向之殼體31之長度較罩蓋35之長度長。蓋33與上述之各實施例同樣地,構成為可於如圖10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罩蓋35係構成為與蓋33同樣可於R1方向轉動。 於印表機30中,X軸方向之殼體31之長度較罩蓋35之長度長,且殼體31之側壁13較罩蓋35之+X方向側之端部位於更朝+X方向側。更具體而言,殼體31中之較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更朝+Y方向突出之部分,即收納槽單元20(參照圖3)之部分之X軸方向之長度與上述之各實施例之殼體相比更長。因此,與上述各實施例相比,可增多收納於殼體31之內部之槽21(參照圖3)之數量。又,伴隨於此,透明罩蓋32及蓋33之X軸方向之長度與上述之各實施例相比亦更長。 蓋33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31於圖10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於自+Z方向側俯視印表機30之上表面12時,罩蓋35與蓋33之一部分重疊。因此,蓋33成為於罩蓋35相對於殼體31打開之狀態下,可相對於殼體31開閉之構成。 於對印表機30之槽21補充墨水時,使罩蓋35相對於殼體31於R1方向轉動而打開後,使蓋33相對於殼體31於R1方向轉動而打開。藉此,可防止蓋33意外轉動而打開。另,於實施例5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亦可設為透明罩蓋32可相對於殼體31開閉地安裝之構成。 (實施例6) 圖12及圖13係顯示實施例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2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6之印表機30A之立體圖,圖13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12及圖13所示,實施例6之印表機30A具有殼體36、操作面板3、排紙部4、透明罩蓋32、蓋33、覆蓋供紙部(未圖示)之罩蓋37、及覆蓋掃描器單元(未圖示)之罩蓋38。 於實施例6之印表機30A中,與實施例5同樣地,殼體36中之較操作面板3及排紙部4更朝+Y方向側突出之部分之X軸方向之長度與自實施例1至實施例4之殼體相比更長。因此,成為可增多收納於殼體36之內部之槽21(參照圖3)之數量之構成。 於自+Z方向側俯視印表機30A之上表面12時,罩蓋38與蓋33之一部分重疊。因此,於對印表機30A之槽21(參照圖3)補充墨水時,使罩蓋38相對於殼體36於R1方向轉動而打開後,使蓋33相對於殼體36於圖12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而打開。另,於實施例6中,亦與實施例2同樣地,設為將透明罩蓋32可相對於殼體36開閉地安裝之構成。 (實施例7) 圖14及圖15係顯示實施例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7之印表機40之立體圖,圖15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14及圖15所示,實施例7之印表機40具有殼體41、操作面板3、透明罩蓋5、蓋6、自動送稿裝置42、及供排紙部43。 實施例7之印表機40相對於實施例3之印表機1B,不同處在於具備自動送稿裝置42。自動送稿裝置42包含掃描器單元。藉由自動送稿裝置42,可一面逐張使層疊之複數張原稿(記錄有圖像等之用紙)反轉一面依序送給,由掃描器單元讀取。 自動送稿裝置42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41而轉動,具有作為印表機40之蓋之功能。自動送稿裝置42係構成為可於圖14以箭頭所示之R3方向轉動之構成。R3方向係相當於以沿著Y軸之軸為旋轉軸,自+Y方向側俯視XZ平面時逆時針之方向。 藉由使自動送稿裝置42相對於殼體41於R3方向轉動,可使自動送稿裝置42相對於殼體41打開。藉由自打開自動送稿裝置42之狀態使其於與R3方向相反方向轉動,可使自動送稿裝置42相對於殼體41關閉。 供排紙部43係設置於殼體41中與操作面板3相同之正面11側。於印表機40中,自供排紙部43供給記錄媒體P(參照圖3),於印刷後,由供排紙部43排紙。透明罩蓋5及蓋6係設置於殼體41之正面11,且配置於操作面板3及供排紙部43之+X方向側(側壁13側)。 於印表機40中,對槽21(參照圖3)補充墨水時,使自動送稿裝置42相對於殼體41於R3方向轉動打開後,使蓋6相對於殼體41於R1方向轉動而打開。於未打開自動送稿裝置42之狀態下,抑制蓋6之轉動。 (實施例8) 圖16及圖17係顯示實施例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8之印表機40A之立體圖,圖17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16及圖17所示,實施例8之印表機40A具有殼體41A、操作面板3、透明罩蓋5、蓋6、自動送稿裝置44、供排紙部43。 實施例8之印表機40A與實施例7之印表機40相比,不同處在於相對於殼體41A透明罩蓋5係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及自動送稿裝置44於順時針方向轉動。 透明罩蓋5及蓋6係設置於殼體41A之正面11,且配置於操作面板3及供排紙部43之-X方向側(側壁14側)。即,於印表機40A中,相對於實施例7之印表機40,槽單元20(參照圖3)係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側壁14側)。 自動送稿裝置44係構成為可於圖16以箭頭所示之R4方向轉動。R4方向係相當於以沿著Y軸之軸為旋轉軸,於自+Y方向側俯視XZ平面時順時針之方向。藉由於打開自動送稿裝置44之狀態使其於相反方向轉動,可使自動送稿裝置44相對於殼體41A關閉。 (實施例9) 於本實施例以後之各實施例中,主要說明透明罩蓋之構成之特徵,對其他之構成要素省略詳細之圖示及其說明。圖18及圖19係顯示實施例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8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9之印表機46之立體圖,圖19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18及圖19所示,實施例9之印表機46具有殼體47及透明罩蓋48。 透明罩蓋48係配置於殼體47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透明罩蓋48具有沿著正面11側之XZ平面之面、及沿著與該面之X軸方向之兩側連接之2個YZ平面之面。於透明罩蓋48中之沿著YZ平面之2個面之各者之面積小於沿著正面11側之XZ平面之面之面積。沿著YZ平面之2個面中之-Y方向側且+Z方向側之角落形成為圓狀。透明罩蓋48係構成為可於圖18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47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10) 圖20及圖21係顯示實施例1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0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0之印表機46A之立體圖,圖21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20及圖21所示,實施例10之印表機46A具有殼體47A及透明罩蓋49。實施例10之印表機46A與實施例9之印表機46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49係相對於殼體47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49係配置於殼體47A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透明罩蓋49中之沿著YZ平面之2個面中之-Y方向側且+Z方向側之角落成為角部。透明罩蓋49係構成為可於圖20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47A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11) 圖22係顯示實施例1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2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1之印表機50之立體圖。如圖22所示,實施例11之印表機50具有殼體51、透明罩蓋52、及透明罩蓋53。 透明罩蓋52係配置於殼體51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透明罩蓋53係配置於殼體51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因此,於印表機50中,槽單元20(參照圖3)係配置於殼體51內部之側壁13側及側壁14側之2處。透明罩蓋52、53具有正面11側之沿著XZ平面之面、及與該面之X軸方向之兩側連接之2個沿著YZ平面之面。 配置於側壁13側之透明罩蓋52可於圖22以箭頭所示之R5方向轉動。R5方向係相當於以沿著Z軸之軸為旋轉軸,自+Z方向側俯視XY平面時逆時針之方向。因此,透明罩蓋52係構成為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51向外側(側壁13側)開閉。 配置於側壁14側之透明罩蓋53可於圖22以箭頭所示之R6方向轉動。R6方向相當於以沿著Z軸之軸為旋轉軸,自+Z方向側俯視XY平面時順時針之方向。因此,透明罩蓋53係構成為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51向外側(側壁14側)開閉。 (實施例12) 圖23係顯示實施例1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3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2之印表機50A之立體圖。如圖23所示,實施例12之印表機50A具有殼體51、透明罩蓋52A、及透明罩蓋53A。 透明罩蓋52A係配置於殼體51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透明罩蓋53A係配置於殼體51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透明罩蓋52A、53A係構成為可於圖23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51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13) 圖24係顯示實施例1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3之印表機56之立體圖。如圖24所示,實施例13之印表機56具有殼體57及透明罩蓋58。 透明罩蓋58係配置於殼體57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角落部)。透明罩蓋58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58係構成為可於圖24以箭頭所示之R5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57向外側(側壁13側)開閉。 (實施例14) 圖25係顯示實施例1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5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4之印表機56A之立體圖。如圖25所示,實施例14之印表機56A具有殼體57A及透明罩蓋58A。實施例14之印表機56A與實施例13之印表機56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58A係相對於殼體57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58A係配置於殼體57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透明罩蓋58A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58A係構成為可於圖25以箭頭所示之R6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57A向外側(側壁14側)開閉。 (實施例15) 圖26係顯示實施例1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5之印表機60之立體圖。如圖26所示,實施例15之印表機60具有殼體61及透明罩蓋62。 透明罩蓋62係配置於殼體61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透明罩蓋62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及與該等2個面之+Z方向側連接之沿著上表面12(XY平面)之面。 透明罩蓋62係構成為可於圖26以箭頭所示之R5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61向外側(側壁13側)開閉。於殼體61之正面11側之透明罩蓋62之-X方向側,設置有凹部63。藉由凹部63,可使手指抵接於透明罩蓋62之-X方向側之端部,可容易地轉動透明罩蓋62。 (實施例16) 圖27係顯示實施例1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7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6之印表機60A之立體圖。如圖27所示,實施例16之印表機60A具有殼體61A及透明罩蓋62A。實施例16之印表機60A與實施例15之印表機60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62A係相對於殼體61A而配置於X軸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62A係配置於殼體61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透明罩蓋62A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及與該等2個面之+Z方向側連接之沿著上表面12(XY平面)之面。 透明罩蓋62A係構成為可於圖27以箭頭所示之R6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61A向外側(側壁14側)開閉。於殼體61A之正面11側之透明罩蓋62A之+X方向側,設置有凹陷63A。藉由凹陷63A,可使手指抵接於透明罩蓋62A之+X方向側之端部,而容易地轉動透明罩蓋62A。 (實施例17) 圖28係顯示實施例1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8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7之印表機64之立體圖。如圖28所示,實施例17之印表機64具有殼體65及透明罩蓋66。 透明罩蓋66係配置於殼體65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透明罩蓋6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及沿著上表面12(XY平面)之面。透明罩蓋66係與4個槽21(參照圖3)對應,而由沿著YZ平面之隔板劃分為4個箱狀之部分。 透明罩蓋66中之沿著上表面12之面成為可轉動之蓋部67。蓋部67係設置於透明罩蓋66之4個箱狀之部分之各者之+Z方向側。蓋部6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65而於圖28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66之箱狀之部分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另,透明罩蓋66之箱狀部分之個數、及蓋部67之個數並非限定於4個,亦可與槽單元20之槽21之個數對應而設為低於4個之個數或超過4個之個數。又,透明罩蓋66亦可由互為獨立個體之4個部分構成。 (實施例18) 圖29係顯示實施例1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29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8之印表機64A之立體圖。如圖29所示,實施例18之印表機64A具有殼體65A及透明罩蓋66。 實施例18之印表機64A與實施例17之印表機64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66相對於殼體65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透明罩蓋66係配置於殼體65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透明罩蓋66之4個箱狀之部分之各者之+Z方向側成為可於圖29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之蓋部67。 (實施例19) 圖30及圖31係顯示實施例1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0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19之印表機70之立體圖,圖31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30及31所示,實施例19之印表機70具有殼體71及透明罩蓋72。 透明罩蓋72係配置於殼體71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透明罩蓋72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與該面之X軸方向之兩側連接之2個沿著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72係與4個槽21(參照圖3)對應而由沿著YZ平面之隔板劃分為4個箱狀之部分。 透明罩蓋72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71沿著Y軸滑動。補充墨水時,自圖31所示之狀態,使透明管罩蓋72相對於殼體71而向近前側(+Y方向側)滑動。藉此,如圖30所示,可將透明罩蓋72自殼體71向+Y方向側拉出。藉由使透明罩蓋72於拉出之狀態相對於殼體71而向-Y方向側滑動,可如圖31所示,將透明罩蓋72收納於殼體71。 (實施例20) 圖32及圖33係顯示實施例2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2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0之印表機70A之立體圖,圖33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32及圖33所示,實施例20之印表機70A具有殼體71A及透明罩蓋72。實施例20之印表機70A與實施例19之印表機70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72係相對於殼體71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72係配置於殼體71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透明罩蓋72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71A而沿著Y軸滑動,於補充墨水時自圖32所示之狀態使其相對於殼體71A而向近前側(+Y方向側)滑動,可如圖33所示自殼體71A拉出。 (實施例21) 圖34係顯示實施例2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1之印表機74之立體圖。如圖34所示,實施例21之印表機74具有殼體75、透明罩蓋76、及蓋77。 透明罩蓋76係配置於殼體75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透明罩蓋7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於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76係與4個槽21(參照圖3)對應,而由沿著YZ平面之隔板劃分為4個箱狀之部分。 蓋77係設置於透明罩蓋76之+Z方向側,具有沿著上表面12(XY平面)之面。蓋7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75而於圖34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76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22) 圖35係顯示實施例2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5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2之印表機74A之立體圖。如圖35所示,實施例22之印表機74A具有殼體75A、透明罩蓋76A、及蓋77。實施例22之印表機74A與實施例21之印表機74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76A及罩蓋77係相對於殼體75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76A係配置於殼體75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透明罩蓋76A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與該面之-X方向側連接之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76A係與4個槽21(參照圖3)對應而由沿著YZ平面之隔板劃分為4個箱狀之部分。 蓋77係設置於透明罩蓋76A之+Z方向側。蓋7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75A於圖35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76A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23) 圖36係顯示實施例2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3之印表機80之立體圖。如圖36所示,實施例23之印表機80具有殼體81及4個透明罩蓋82。 4個透明罩蓋82係沿著X軸而相互隔開且並列配置於殼體81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之部分。4個透明罩蓋82與4個槽21(參照圖3)對應。各透明罩蓋82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配置於該面之+Z方向側之沿著上表面12(YZ平面)之面。 各透明罩蓋82之沿著上表面12之面中之+Y方向側之部分成為可轉動之蓋部83。蓋部83可相對於殼體81於圖36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可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81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24) 圖37係顯示實施例2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7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4之印表機80A之立體圖。如圖37所示,實施例24之印表機80A具有殼體81A及4個透明罩蓋82。 實施例24之印表機80A與實施例23之印表機80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82係相對於殼體81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4個透明罩蓋82係沿著X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於殼體81A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之部分。各透明罩蓋82之沿著上表面12之面中之+Y方向側之部分成為可於圖37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之蓋部83。 (實施例25) 圖38係顯示實施例2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8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5之印表機84之立體圖。如圖38所示,實施例25之印表機84具有殼體85及4個透明罩蓋86。 4個透明罩蓋86係設置於殼體85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4個透明罩蓋86係沿著Z軸相互隔開且並列配置。4個透明罩蓋86與4個槽21(參照圖3)對應。各透明罩蓋86係箱狀,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與該面之X軸方向之兩側連接之沿著YZ平面之2個面。 透明罩蓋86係構成為藉由以手指等按壓正面11側之面而自殼體85突出。於補充墨水時,如圖38所示,可以手指按壓透明罩蓋86而使其自殼體85向近前側(+Y方向側)突出。藉由自透明罩蓋86突出之狀態對殼體85側(-Y方向側)按壓,可將透明罩蓋86收納於殼體85。 (實施例26) 圖39係顯示實施例2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39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6之印表機84A之立體圖。如圖39所示,實施例26之印表機84A具有殼體85A及4個透明罩蓋86。實施例26之印表機84A與實施例25之印表機84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86係相對於殼體85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4個透明罩蓋86係設置於殼體85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4個透明罩蓋86係沿著Z軸相互隔開且並列配置。於補充墨水時,如圖39所示,藉由以手指等按壓透明罩蓋86,可使其自殼體85A向近前側(+Y方向側)突出。 (實施例27) 圖40係顯示實施例2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0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7之印表機90之立體圖。如圖40所示,實施例27之印表機90具有殼體91及4個透明罩蓋92。 4個透明罩蓋92係設置於殼體91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4個透明罩蓋92係沿著Z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92具有沿著正面(XZ平面)之面、及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各透明罩蓋92之沿著正面11之面成為可轉動之窗部93。窗部93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按壓而相對於殼體91於圖40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91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28) 圖41係顯示實施例2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1係自-X方向觀察實施例28之印表機90A之立體圖。如圖41所示,實施例28之印表機90A具有殼體91A及4個透明罩蓋92A。實施例28之印表機90A與實施例27之印表機90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92A係相對於殼體91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4個透明罩蓋92A係設置於殼體91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4個透明罩蓋92A係沿著Z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92A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各透明罩蓋92A之沿著正面11之面成為可轉動之窗部93。窗部93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按壓而相對於殼體91A於圖41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91A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29) 圖42係顯示實施例2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2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29之印表機94之立體圖。如圖42所示,實施例29之印表機94具有殼體95及4個透明罩蓋96。 4個透明罩蓋96係設置於殼體95之正面11與側壁13之角部。4個透明罩蓋96係沿著Z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9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各透明罩蓋96之沿著側壁13之面成為可轉動之窗部97。窗部97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等按壓而相對於殼體95於圖42以箭頭所示之R4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95向外側(+X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30) 圖43係顯示實施例3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3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0之印表機94A之立體圖。如圖43所示,實施例30之印表機94A具有殼體95A及4個透明罩蓋96A。實施例30之印表機94A與實施例29之印表機94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96A係相對於殼體95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4個透明罩蓋96A係設置於殼體95A之正面11與側壁14之角部。4個透明罩蓋96A係沿著Z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96A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及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各透明罩蓋96A之沿著側壁14之面成為可轉動之窗部97A。窗部97A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等按壓而相對於殼體95A於圖43以箭頭所示之R3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95A向外側(-X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31) 圖44及圖45係顯示實施例3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1之印表機100之立體圖,圖45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44及圖45所示,實施例31之印表機100具有殼體101及透明罩蓋102。 透明罩蓋102配置於殼體10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之部分上。透明罩蓋102具有以彎曲面連接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與沿著上表面12(XY平面)之面之一個面、及與該面連接之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02係構成為可於圖44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01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32) 圖46及圖47係顯示實施例3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2之印表機100A之立體圖,圖47係自-X方向側觀察之立體圖。如圖46及圖47所示,實施例32之印表機100A具有殼體101A、及透明罩蓋102A。實施例32之印表機100A與實施例31之印表機100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102A係相對於殼體101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102A配置於殼體10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透明罩蓋102A具有以彎曲面連接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與沿著上表面12(XY平面)之面之一個面、及與該面連接之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02A係構成為可於圖46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01A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33) 圖48及圖49係顯示實施例3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48及圖49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3之印表機104之立體圖。如圖48及圖49所示,實施例33之印表機104具有殼體105、透明罩蓋106、及蓋107。 透明罩蓋106設置於殼體105之側壁14。透明罩蓋106具有沿著側壁14(YZ平面)之面。罩蓋107設置於殼體105之側壁14,且配置於透明罩蓋106之上方側(+Z方向側)。蓋107可具有透光性,亦可不具有透光性。蓋10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05而於圖48以箭頭所示之R4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106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如圖49所示,於打開蓋107之狀態中,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34) 圖50及圖51係顯示實施例3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0及圖51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4之印表機104A之立體圖。如圖50及圖51所示,實施例34之印表機104A具有殼體105A、透明罩蓋106、及蓋107。實施例34之印表機104A與實施例33之印表機104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106及蓋107係相對於殼體105A而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106設置於殼體105A之側壁13。透明罩蓋106具有沿著側壁13(YZ平面)之面。蓋107設置於殼體105A之側壁13,且配置於透明罩蓋106之上方側(+Z方向側)。蓋10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05A而於圖50以箭頭所示之R3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106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如圖51所示,於打開蓋107之狀態下,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35) 圖52係顯示實施例3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2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5之印表機110之立體圖。如圖52所示,實施例35之印表機110具有殼體111及4個透明罩蓋112。 4個透明罩蓋112沿著Z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於殼體111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之部分。各透明罩蓋112與各槽21(參照圖3)對應。各透明罩蓋112係構成為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之箱狀。 透明罩蓋112係以藉由以手指等按壓正面11側之面之中央部,自殼體111突出之方式構成。補充墨水時,如圖52所示,可以手指等按壓透明罩蓋112而使其自殼體111向近前側(+Y方向側)突出。藉此,槽21(參照圖3)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藉由將透明罩蓋112自突出之狀態向殼體111側(-Y方向側)按壓,可將透明罩蓋112收納於殼體111。 (實施例36) 圖53係顯示實施例3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3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6之印表機110A之立體圖。如圖53所示,實施例36之印表機110A具有殼體111A及4個箱狀之透明罩蓋112。實施例36之印表機110A與實施例35之印表機110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112相對於殼體111A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4個透明罩蓋112沿著Z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於殼體111A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之部分。於補充墨水時,藉由以手指等按壓透明罩蓋112之正面11側之面之中央部,可使其自殼體111A向近前側(+Y方向側)突出。 (實施例37) 圖54係顯示實施例3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7之印表機114之立體圖。如圖54所示,實施例37之印表機114具有殼體115及4個透明罩蓋116。 4個透明罩蓋116係設置於殼體115之正面11,且沿著X軸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11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16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等按壓而可相對於殼體115於圖54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15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藉此,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藉由將透明罩蓋116自打開之狀態向殼體115側(R2方向之相反方向)按壓,可將透明罩蓋116收納於殼體115。 (實施例38) 圖55係顯示實施例3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5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8之印表機117之立體圖。如圖55所示,實施例38之印表機117具有殼體118及4個透明罩蓋119。於殼體118之正面11側(+Y方向側)且上表面12側(+Z方向側)形成具有沿著XY平面之階差面12a之階差部。 4個透明罩蓋119沿著X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於殼體118之正面11側之階差部。透明罩蓋119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與沿著階差面12a(XY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19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18而於圖55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藉由以手指等向近前側(+Y方向側)放倒而相對於殼體118開閉。藉此,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39) 圖56係顯示實施例3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39之印表機120之立體圖。如圖56所示,實施例39之印表機120具有殼體121、4個透明罩蓋122、及蓋123。於殼體121之正面11側(+Y方向側)且上表面12側(+Z方向側),形成具有沿著XY平面之階差面12a之階差部。 4個透明罩蓋122沿著X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於殼體121之正面11。透明罩蓋122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蓋123係設置於殼體121之階差部,具有於X軸方向並列之4個透明罩蓋122之長度以上之長度。蓋123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21而於圖56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122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 (實施例40) 圖57係顯示實施例4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7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0之印表機124之立體圖。如圖57所示,實施例40之印表機124具有殼體125、4個透明罩蓋126、及2個透明罩蓋127。 4個透明罩蓋126係設置於殼體125之正面11,且沿著X軸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12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26係構成為可藉由手指等按壓而相對於殼體125於圖57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25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藉此,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透明罩蓋127具有沿著側壁13、14(YZ平面)之面與彎曲面,以夾於4個透明罩蓋126之間,自殼體125之正面11迴繞側壁13與側壁14之方式配置。因此,4個透明罩蓋126與2個透明罩蓋127係遍及殼體125之側壁13、正面11、及側壁14而配置為帶狀。 (實施例41) 圖58係顯示實施例4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8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1之印表機130之立體圖。如圖58所示,實施例41之印表機130具有殼體131及4個透明罩蓋132。 4個透明罩蓋132係設置於殼體131之正面11,且沿著X軸互相隔開且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132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32係構成為藉由手指等按壓而相對於殼體131於圖58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31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藉此,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42) 圖59及圖60係顯示實施例4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59及圖60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2之印表機134之立體圖。如圖59及60所示,實施例42之印表機134具有殼體135及透明罩蓋136。 如圖59所示,透明罩蓋136係設置於殼體135之正面11。透明罩蓋13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透明罩蓋136係構成為相對於殼體135而可於圖59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可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如圖60所示,若打開透明罩蓋136,則槽21露出。藉由使槽21向近前側(+Y方向側)滑動,可對槽21補充墨水。 (實施例43) 圖61及圖62係顯示實施例4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1及圖62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3之印表機140之立體圖。如圖61及圖62所示,實施例43之印表機140具有殼體141、透明罩蓋142、及框架143。 如圖61所示,框架143設置於殼體141之正面11之上表面12側(+Z方向側)之部分。透明罩蓋142係安裝於框架143之內側。框架143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41於圖61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可與透明罩蓋142一起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如圖62所示,若打開安裝有透明罩蓋142之框架143,則槽21露出。藉由使槽21向近前側(+Y方向側)滑動,可自液體注入口22向槽21補充墨水。 (實施例44) 圖63及圖64係顯示實施例4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3及圖64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4之印表機144之立體圖。如圖63及圖64所示,實施例44之印表機144具有殼體145、透明罩蓋146、及框架147。 如圖63所示,框架147係相對於正面11及上表面12而傾斜地設置於殼體145之正面11與上表面12側之角部。透明罩蓋146係安裝於框架147之內側。框架14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45於圖63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可與透明罩蓋146一起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如圖64所示,若打開安裝有透明罩蓋146之框架147,則槽21露出,可自液體注入口22向槽21補充墨水。 (實施例45) 圖65係顯示實施例4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5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5之印表機150之立體圖。如圖65所示,實施例45之印表機150具有殼體151及4個透明罩蓋152。 4個透明罩蓋152設置於殼體151之正面11,且係沿著X軸並列配置。各透明罩蓋152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於殼體151之正面11中之4個透明罩蓋152之+X方向側,沿著X軸並列配置操作面板3與4個透明罩蓋152。 透明罩蓋152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等按壓,相對於殼體151於圖65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51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藉此,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46) 圖66係顯示實施例4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6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6之印表機150A之立體圖。如圖66所示,實施例46之印表機150A具有殼體151A及4個透明罩蓋152。實施例46之印表機150A與實施例45之印表機150相比,不同處在於操作面板3A係相對於殼體151A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4個透明罩蓋152係設置於殼體151A之正面11,且沿著X軸並列配置。於殼體151A之正面11中之4個透明罩蓋152之-X方向側,沿著X軸並列配置操作面板3A與4個透明罩蓋152。 透明罩蓋152係構成為可藉由以手指等按壓,相對於殼體151A於圖66以箭頭所示之R2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殼體151A向近前側(+Y方向側)開閉。藉此,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47) 圖67及圖68係顯示實施例4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7及圖68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7之印表機154之立體圖。如圖67及圖68所示,實施例47之印表機154具有殼體155、透明罩蓋156、及蓋157。 透明罩蓋156設置於殼體155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之部分上。透明罩蓋156具有沿著正面11(XZ平面)之面。蓋157配置於設於殼體155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3側)之部分上的透明罩蓋156之上方側(+Z方向側)。蓋157可具有透光性,亦可不具有透光性。蓋15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55於圖67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156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如圖68所示,於打開蓋157之狀態下,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實施例48) 圖69及圖70係顯示實施例4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詳細而言,圖69及圖70係自-X方向側觀察實施例48之印表機154A之立體圖。如圖69及圖70所示,實施例48之印表機154A具有殼體155A、透明罩蓋156、及蓋157。實施例48之印表機154A與實施例47之印表機154相比,不同處在於透明罩蓋156及蓋157相對於殼體155A配置於X軸方向之相反側。 透明罩蓋156設於殼體155A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之部分。蓋157係配置於設於殼體155A之正面11之-X方向側(側壁14側)之部分上的透明罩蓋156之上方側(+Z方向側)。蓋157係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155A於圖69以箭頭所示之R1方向轉動,且於補充墨水時可相對於透明罩蓋156向上方側(+Z方向側)開閉。如圖70所示,於打開蓋157之狀態下,槽21之液體注入口22露出。 以上,雖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各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例者,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亦可以各種構成實現。例如,爲了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為了達成上述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可將與發明內容欄所記述之各形態中之技術特徵對應之實施形態、實施例中之技術特徵進行適當更換或組合。又,若該技術特徵於本說明書中未作為必須者加以說明,則可適當削除。
1‧‧‧印表機1A‧‧‧印表機1B‧‧‧印表機1C‧‧‧印表機2‧‧‧殼體2A‧‧‧殼體3‧‧‧操作面板3A‧‧‧操作面板4‧‧‧排紙部4A‧‧‧排紙部5‧‧‧透明罩蓋5A‧‧‧透明罩蓋6‧‧‧蓋7‧‧‧電源按鈕8‧‧‧顯示面板9‧‧‧罩蓋10‧‧‧罩蓋11‧‧‧正面12‧‧‧上表面12a‧‧‧階差面13‧‧‧側壁14‧‧‧側壁15‧‧‧記錄頭16‧‧‧控制部17‧‧‧墨水供給管20‧‧‧槽單元21‧‧‧槽22‧‧‧液體注入口23‧‧‧注入面24‧‧‧視認面25‧‧‧上限標記26‧‧‧下限標記27‧‧‧側面28‧‧‧側面30‧‧‧印表機30A‧‧‧印表機31‧‧‧殼體32‧‧‧透明罩蓋33‧‧‧蓋34‧‧‧罩蓋35‧‧‧罩蓋36‧‧‧殼體37‧‧‧罩蓋38‧‧‧罩蓋40‧‧‧印表機40A‧‧‧印表機41‧‧‧殼體41A‧‧‧殼體42‧‧‧自動送稿裝置43‧‧‧供排紙部44‧‧‧自動送稿裝置46‧‧‧印表機46A‧‧‧印表機47‧‧‧殼體47A‧‧‧殼體48‧‧‧透明罩蓋49‧‧‧透明罩蓋50‧‧‧印表機50A‧‧‧印表機51‧‧‧殼體52‧‧‧透明罩蓋52A‧‧‧透明罩蓋53‧‧‧透明罩蓋53A‧‧‧透明罩蓋56‧‧‧印表機56A‧‧‧印表機57‧‧‧殼體57A‧‧‧殼體58‧‧‧透明罩蓋58A‧‧‧透明罩蓋60‧‧‧印表機60A‧‧‧印表機61‧‧‧殼體61A‧‧‧殼體62‧‧‧透明罩蓋62A‧‧‧透明罩蓋63‧‧‧凹陷63A‧‧‧凹陷64‧‧‧印表機64A‧‧‧印表機65‧‧‧殼體65A‧‧‧殼體66‧‧‧透明罩蓋67‧‧‧蓋部70‧‧‧印表機70A‧‧‧印表機71‧‧‧殼體71A‧‧‧殼體72‧‧‧透明罩蓋74‧‧‧印表機74A‧‧‧印表機75‧‧‧殼體75A‧‧‧殼體76‧‧‧透明罩蓋76A‧‧‧透明罩蓋77‧‧‧蓋80‧‧‧印表機80A‧‧‧印表機81‧‧‧殼體81A‧‧‧殼體82‧‧‧透明罩蓋83‧‧‧蓋部84‧‧‧印表機84A‧‧‧印表機85‧‧‧殼體85A‧‧‧殼體86‧‧‧透明罩蓋90‧‧‧印表機90A‧‧‧印表機91‧‧‧殼體91A‧‧‧殼體92‧‧‧透明罩蓋92A‧‧‧透明罩蓋93‧‧‧窗部94‧‧‧印表機94A‧‧‧印表機95‧‧‧殼體95A‧‧‧殼體96‧‧‧透明罩蓋96A‧‧‧透明罩蓋97‧‧‧窗部97A‧‧‧窗部100‧‧‧印表機100A‧‧‧印表機101‧‧‧殼體101A‧‧‧殼體102‧‧‧透明罩蓋102A‧‧‧透明罩蓋104‧‧‧印表機104A‧‧‧印表機105‧‧‧殼體105A‧‧‧殼體106‧‧‧透明罩蓋107‧‧‧蓋110‧‧‧印表機110A‧‧‧印表機111‧‧‧殼體111A‧‧‧殼體112‧‧‧透明罩蓋114‧‧‧印表機115‧‧‧殼體116‧‧‧透明罩蓋117‧‧‧印表機118‧‧‧殼體119‧‧‧透明罩蓋120‧‧‧印表機121‧‧‧殼體122‧‧‧透明罩蓋123‧‧‧蓋124‧‧‧印表機125‧‧‧殼體126‧‧‧透明罩蓋127‧‧‧透明罩蓋130‧‧‧印表機131‧‧‧殼體132‧‧‧透明罩蓋134‧‧‧印表機135‧‧‧殼體136‧‧‧透明罩蓋140‧‧‧印表機141‧‧‧殼體142‧‧‧透明罩蓋143‧‧‧框架144‧‧‧印表機145‧‧‧殼體146‧‧‧透明罩蓋147‧‧‧框架150‧‧‧印表機150A‧‧‧印表機151‧‧‧殼體151A‧‧‧殼體152‧‧‧透明罩蓋154‧‧‧印表機154A‧‧‧印表機155‧‧‧殼體155A‧‧‧殼體156‧‧‧透明罩蓋157‧‧‧蓋P‧‧‧記錄媒體R1‧‧‧方向R2‧‧‧方向R3‧‧‧方向R4‧‧‧方向R5‧‧‧方向R6‧‧‧方向X‧‧‧軸Y‧‧‧軸Z‧‧‧軸
圖1係顯示實施例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例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係顯示實施例1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 圖4係顯示實施例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係顯示實施例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實施例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實施例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8係顯示實施例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9係顯示實施例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0係顯示實施例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1係顯示實施例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2係顯示實施例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3係顯示實施例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4係顯示實施例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5係顯示實施例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6係顯示實施例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7係顯示實施例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8係顯示實施例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9係顯示實施例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0係顯示實施例1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1係顯示實施例1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2係顯示實施例1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3係顯示實施例1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4係顯示實施例1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5係顯示實施例1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6係顯示實施例1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7係顯示實施例1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8係顯示實施例1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9係顯示實施例1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0係顯示實施例1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1係顯示實施例1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2係顯示實施例2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3係顯示實施例2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4係顯示實施例2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5係顯示實施例2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6係顯示實施例2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7係顯示實施例2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8係顯示實施例2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39係顯示實施例2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0係顯示實施例2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1係顯示實施例2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2係顯示實施例2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3係顯示實施例3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4係顯示實施例3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5係顯示實施例3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6係顯示實施例3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7係顯示實施例3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8係顯示實施例3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9係顯示實施例3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0係顯示實施例3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1係顯示實施例3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2係顯示實施例3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3係顯示實施例3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4係顯示實施例3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5係顯示實施例3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6係顯示實施例39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7係顯示實施例40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8係顯示實施例41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59係顯示實施例4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0係顯示實施例42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1係顯示實施例4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2係顯示實施例43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3係顯示實施例4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4係顯示實施例44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5係顯示實施例45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6係顯示實施例46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7係顯示實施例4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8係顯示實施例47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69係顯示實施例4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70係顯示實施例48之印表機之外觀之立體圖。
1‧‧‧印表機
2‧‧‧殼體
3‧‧‧操作面板
4‧‧‧排紙部
5‧‧‧透明罩蓋
6‧‧‧蓋
7‧‧‧電源按鈕
8‧‧‧顯示面板
9‧‧‧罩蓋
10‧‧‧罩蓋
11‧‧‧正面
12‧‧‧上表面
13‧‧‧側壁
14‧‧‧側壁
R1‧‧‧方向
X‧‧‧軸
Y‧‧‧軸
Z‧‧‧軸

Claims (8)

  1.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槽,其係以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構成;殼體,其覆蓋上述槽;及注入口,其可注入液體;且於上述殼體之正面及側面設置有可視認收納於上述槽內部之液體之可視認構件;且上述注入口之注入面朝向與鉛直方向交叉之方向。
  2. 如請求項1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之上表面設置有上述可視認構件。
  3.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槽,其係以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構成;殼體,其覆蓋上述槽;操作面板,其可進行各種操作;及注入口,其可注入液體;且於上述殼體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有可視認收納於上述槽內部之液體之可視認構件;且上述槽設置於上述操作面板之上部;且上述注入口之注入面朝向與鉛直方向交叉之方向。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槽可朝前方滑動。
  5. 如請求項4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槽之前側面設置有罩蓋,且藉由使上述罩蓋轉動而露出可將液體注入之注入口。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可視認構件係以樹脂材料形成。
  7. 如請求項4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可視認構件係以樹脂材料形成。
  8. 如請求項5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可視認構件係以樹脂材料形成。
TW106120979A 2016-06-28 2017-06-23 記錄裝置 TWI750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7305 2016-06-28
JP2016127305A JP2018001446A (ja) 2016-06-28 2016-06-28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0268A TW201800268A (zh) 2018-01-01
TWI750191B true TWI750191B (zh) 2021-12-21

Family

ID=609452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2690A TWI791326B (zh) 2016-06-28 2017-06-23 記錄裝置
TW106120979A TWI750191B (zh) 2016-06-28 2017-06-23 記錄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2690A TWI791326B (zh) 2016-06-28 2017-06-23 記錄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01446A (zh)
TW (2) TWI7913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9414B2 (ja) * 2018-02-21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354542B2 (ja) * 2019-01-17 2023-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34670A (zh) * 2013-03-01 2014-09-16 Seiko Epson Corp 液體收容容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34670A (zh) * 2013-03-01 2014-09-16 Seiko Epson Corp 液體收容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0268A (zh) 2018-01-01
JP2018001446A (ja) 2018-01-11
TW202212162A (zh) 2022-04-01
TWI791326B (zh) 2023-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01234B (zh) 记录装置
US10105959B2 (en)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ontainer unit
CN107635780B (zh) 液体喷射装置、罐单元、打印机
JP617131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7031361B2 (ja) 記録装置
JP685239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790357B2 (ja) プリンター
EP2868474A2 (en) Liquid ejecting system
TWI750191B (zh) 記錄裝置
JP6365318B2 (ja) 液体消費装置
JP2017071095A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通気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
JP201700124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203032094U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TW201736149A (zh) 蓋、 印表機
JP2016087847A (ja) 液体消費装置
JP2016037018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713539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18140548A (ja) プリンター
JP6672783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18001530A (ja) インク収容装置、プリンター
JP2015112777A (ja) 記録装置
JP201800152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7333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55322A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21028119A (ja) 液体収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