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7546B -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7546B
TWI747546B TW109134671A TW109134671A TWI747546B TW I747546 B TWI747546 B TW I747546B TW 109134671 A TW109134671 A TW 109134671A TW 109134671 A TW109134671 A TW 109134671A TW I747546 B TWI747546 B TW I7475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
light
electrode layer
transmitting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4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9667A (zh
Inventor
須藤幹人
増岡弘之
松崎晃
幅﨑浩樹
小林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杰富意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北海道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杰富意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北海道大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杰富意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9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9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54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1Electrodes
    • H10K30/82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indium tin oxide [ITO]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3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bulk heterojunctions, e.g.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of donor and acceptor material domai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4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a p-i-n structure, e.g. having a perovskite absorber between p-type and n-type charge transpor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60Forming conductive regions or layers, e.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3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indium oxides, e.g. I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1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heterojunctions betwee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and inorganic semiconductors
    • H10K30/15Sensitised 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ye-sensitised TiO2
    • H10K30/151Sensitised 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ye-sensitised TiO2 the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e.g. TiO2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所提供的積層體,係可獲得具優異輸出特性與穿透性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上述積層體係配置於將成為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上,具有將成為電子輸送層的氧化鈦層。氧化鈦層的厚度係1.0nm以上且200.0nm以下。氧化鈦層係含有氧化銦與金屬銦,將鈦元素含量設為Ti、氧化銦含量設為InOx、金屬銦含量設為InM時,InOx/Ti之原子比係0.50以上且20.00以下,InM/Ti之原子比係未滿0.100。

Description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習知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已知有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洞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子輸送層及集電極層的「正型(normal type)」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再者,近年就從耐久性提升等觀點,有提案: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的「反式」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14698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所述,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係例如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 當在實際生活環境下使用此種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時,其被要求可發揮良好的輸出特性。
專利文獻1係使用溶膠-凝膠法形成作為電子輸送層的氧化鈦層。使用溶膠-凝膠法所形成的氧化鈦層係成為非晶質、且包含氧缺陷,被判斷藉此可降低電子遷移電阻。 但是,經本發明人等的檢討,發現使用溶膠-凝膠法形成電子輸送層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會有輸出特性不足的情況。
再者,近年有提案將住宅、車輛等所使用的玻璃窗,改為具良好穿透性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在此情況下,對成為電子輸送層的氧化鈦層被要求有優異的穿透性。
緣是,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針對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之反式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將成為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而可獲得具有優異輸出特性與穿透性之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的積層體。 再者,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製造上述積層體的新穎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等經深入鑽研的結果,發現藉由採用下述構成便可達成上述目的,遂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係提供以下的[1]~[7]。 [1]一種積層體,係成為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中之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上述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依序設有:上述透光性電極層、上述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上述積層體具備有: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以及氧化鈦層,其配置於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上,而成為上述電子輸送層;上述氧化鈦層的厚度係1.0nm以上且200.0nm以下;上述氧化鈦層含有氧化銦與金屬銦,將鈦元素含量設為Ti、氧化銦含量設為InOx、金屬銦含量設為InM時,InOx/Ti之原子比係0.50以上且20.00以下,InM/Ti之原子比係未滿0.100。 [2]一種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其使用上述[1]所記載積層體,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 [3]一種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係製造上述[1]所記載積層體的方法,在含有Ti成分的處理液中,將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施行陰極極化,接著再施行陽極極化,藉此在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上形成上述氧化鈦層。 [4]如上述[3]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處理液中的Ti含量係0.004mol/L以上且1.300mol/L以下。 [5]如上述[3]或[4]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Ti成分係從六氟化鈦氫酸、六氟鈦酸鉀、六氟鈦酸鈉、六氟鈦酸銨、草酸鈦醯銨(Ammonium titanyl Oxalate)、草酸鈦醯鉀二水合物、硫酸鈦、及乳酸鈦所構成之群組中選擇至少1種。 [6]如上述[3]~[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以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為陰極,依0.01A/dm2 以上且5.00A/dm2 以下的電流密度通電,接著再以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為陽極,依0.01A/dm2 以上且5.00A/dm2 以下的電流密度通電。 [7]一種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係使用上述[1]所記載的積層體,製造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中,將成為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能獲得具有優異輸出特性與穿透性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的積層體。 再者,根據本發明可提供製造上述積層體的新穎方法。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首先,根據圖1,針對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進行說明。 圖1所示係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的示意剖視圖。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係例如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2、電子輸送層3、有機半導體層4、電洞輸送層5及集電極層6。 透光性電極層2的厚度係根據後述構件8(參照圖2)的厚度。 電子輸送層3的厚度係根據後述氧化鈦層9(參照圖2)的厚度。 有機半導體層4、電洞輸送層5及集電極層6的厚度係適當設定。
透光性電極層2較佳係可舉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銦錫)膜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之膜。透光性電極層2亦可配置於例如:玻璃基板、樹脂薄膜等透明性基板上。
電子輸送層3係可舉例如:含有n型半導體之氧化鈦(TiO2 )的氧化鈦層。
有機半導體層4係可舉例如:含有屬於聚噻吩衍生物之聚-3-己基噻吩(P3HT)、與屬於富樂烯衍生物之[6,6]-苯基-C61 -丁酸甲酯(PCBM)的層。 P3HT與PCBM的質量比(P3HT:PCBM)較佳係5:3~5:6、更佳係5:3~5:4。 此種有機半導體層4亦可更進一步含有導電性材料、色素等添加劑。 導電性材料係可舉例如:聚乙炔系、聚吡咯系、聚噻吩系、聚對伸苯系、聚對伸苯乙烯系、聚伸噻吩維尼綸系、聚(3,4-二氧伸乙基噻吩)系、聚茀系、聚苯胺系、多並苯系的導電性材料(但,後述PEDOT/PSS除外)。 色素係可例如:花青素系、部花青素系、酞菁系、萘酞菁系、偶氮系、醌系、醌亞胺系、喹吖酮系、方酸菁(squarylium)系、三苯甲烷系、二苯并哌喃系、卟啉系、苝系、靛藍系的色素。 添加劑的含量係相對於P3HT與PCBM合計100質量份,較佳係1~100質量份、更佳係1~40質量份。
電洞輸送層5的材料係可舉例如:PEDOT/PSS、V2 O5 、MoO3 等,較佳係PEDOT/PSS。 PEDOT/PSS係由PEDOT(聚-3,4-二氧伸乙基噻吩)、與PSS(聚磺酸苯乙烯)一體化的高分子化合物,亦有記為「PEDOT:PSS」的情況。
集電極層6係可舉例如:Au電極層、Ag電極層、Al電極層、Ca電極層等,其中,較佳係Au電極層。
[積層體] 其次,根據圖2,針對成為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參照圖1)之透光性電極層2與電子輸送層3的積層體7進行說明。 圖2所示係積層體7的示意剖視圖。積層體7係設有:成為透光性電極層2(參照圖1)的構件8、與配置於構件8上且成為電子輸送層3(參照圖1)的氧化鈦層9。
<成為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 成為透光性電極層2(參照圖1)的構件8,較佳係具有導電性的構件,更佳係含有氧化銦的構件。 當構件8係含有氧化銦的構件時,更佳係含有氧化銦錫(ITO)的構件,特佳係ITO膜。 構件8亦可配置於玻璃基板、樹脂薄膜等透明性基板上。
例如屬於ITO膜的構件8之厚度,係配合所獲得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參照圖1)再行適當設定,較佳係20nm以上、更佳係80nm以上、特佳係150nm以上。另一方面,較佳係500nm以下、更佳係400nm以下、特佳係300nm以下。 構件8的厚度係利用聚焦離子束形成構件8的截面,再針對所形成的截面,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測定而獲得的數值。
<氧化鈦層> 氧化鈦層9係含有氧化鈦的層。 再者,氧化鈦層9係如後述,含有:氧化銦及金屬銦。
《厚度》 氧化鈦層9的厚度係1.0nm以上。若氧化鈦層9的厚度在該範圍內,便不易因氧化鈦層9的缺陷而發生漏電流,使用積層體7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呈現優異的輸出特性。 就從輸出特性更優異的理由,氧化鈦層9的厚度較佳係2.0nm以上、更佳係3.0nm以上、特佳係4.0nm以上。
另一方面,氧化鈦層9的厚度係在200.0nm以下。若氧化鈦層9的厚度在該範圍內,便可抑制電阻增加,使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的輸出特性優異。又,氧化鈦層9的穿透性亦優異。又,可縮短後述通電時間,且積層體7的生產性亦優異。 就從輸出特性、穿透性及生產性更優異的理由,氧化鈦層9的厚度較佳係100.0nm以下、更佳係50.0nm以下、特佳係30.0nm以下。
氧化鈦層9的厚度係依如下述求取。 首先,針對氧化鈦層9的任意部位,使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裝置(XPS裝置),依照下述條件,重複施行Ti3s及In3d的窄域光電子光譜測定、以及利用氬離子(Ar+ )施行的濺鍍。藉此,求得氧化鈦層9在濺鍍深度方向的元素組成比(單位:原子%)。在求取元素組成比時,使用相對感度係數法。窄域光電子光譜各尖峰面積的相對感度係數,分別係使用Ti3s:0.150、In3d:4.530。將從開始測定位置氧化鈦層9的最表面起,至鈦(Ti)元素組成比成為最大值之1/10值的深度位置,設為氧化鈦層9的厚度。
(使用XPS裝置的測定條件) ・XPS裝置:Quantera SXM(ULVAC-PHI公司製) ・X射線源:單色化Al-Kα線(電壓:15kV、輸出:25.0W) ・X射線光束直徑:100μmφ ・測定區域:100μmφ ・窄域光電子光譜測定Pass Energy:140eV ・窄域光電子光譜測定Energy Step:0.125eV ・濺鍍速率:5.4nm/min(SiO2 換算) ・Ar+ 加速能量:1keV ・帶電中和:電子束+Ar+ ・光電子起飛角:試料面法線方向的45°(X射線入射角係試料面法線方向)
《原子比(InOx/Ti)》 氧化鈦層9係含有氧化銦。 將鈦元素含量設為「Ti」、氧化銦含量設為「InOx」時,氧化鈦層9係原子比(InOx/Ti)為0.50以上且20.00以下。 此種氧化鈦層9係利用後述方法便可獲得,此情況,相較於習知使用溶膠-凝膠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形成的氧化鈦層之下,判斷存在較多的In3+ ,且亦導入較多的氧缺陷。所以,利用氧缺陷生成過剩電子,其中一部分會成為載子,有助於導電性。 依此,使用設有氧化鈦層9的積層體7之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係輸出特性優異。 但,即使除此以外的機制仍屬本發明範圍內。
就從輸出特性更優異的理由,原子比(InOx/Ti)較佳係5.00以上、更佳係8.00以上、特佳係超過10.00、最佳係11.00以上。 另一方面,關於上限,原子比(InOx/Ti)較佳係18.00以下、更佳係16.00以下、特佳係14.00以下。
《原子比(InM/Ti)》 氧化鈦層9係更進一步含有金屬銦。 將鈦元素含量設為「Ti」、金屬銦含量設為「InM」時,原子比(InM/Ti)係未滿0.100。藉此,氧化鈦層9(電子輸送層3)的穿透性優異。 就從穿透性更優異的理由,原子比(InM/Ti)較佳係0.050以下、更佳係0.030以下、特佳係0.010以下。 另一方面,關於下限,原子比(InM/Ti)較佳係0.001以上。
原子比(InOx/Ti)與原子比(InM/Ti)係依如下求取。 首先,針對氧化鈦層9,依照與上述方法同樣,使用XPS裝置施行測定。其次,將所獲得In3d的窄域光電子光譜,尖峰分離為氧化物成分與金屬成分。更詳言之,尖峰分離時,係使用軟體MultiPak(Ver.8.2C),施行函數配適。 針對氧化物使用高斯-勞侖茲函數。針對金屬成分使用非對稱函數(Tail Length:14.85±3.00、Tail Scale:0.23±0.10)。 另外,氧化銦與金屬銦係尖峰位置相互靠近。所以,固定於下述範圍,將尖峰高度、半值寬及高斯函數比率設為可變參數,依與實測光譜的殘差平方和成為最小方式,執行收斂計算。 ・氧化銦:444.6±0.5eV ・金屬銦:443.8±0.5eV 鈦(Ti)、氧化銦、及金屬銦的元素組成比(單位:原子%),係將從氧化鈦層9最表面起,至鈦(Ti)元素組成比成為最大值之1/10值的深度位置施行積分,而獲得的積分值。 將氧化銦的積分值(InOx)、與金屬銦的積分值(InM),分別除以鈦的積分值(Ti)。藉此求得原子比(InOx/Ti)與原子比(InM/Ti)。
[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為製造上述積層體7,在含Ti成分的處理液中,將構件8施行陰極極化,接著將構件8施行陽極極化。另外,對向電極係使用白金電極等不溶性電極。構件8的陰極極化與陽極極化係例如在後述電解處理槽中實施。
更詳之,首先以ITO膜等構件8為陰極施行通電。藉此,在構件8上形成氧化鈦層9。隨此陰極極化,推測在氧化鈦層9內部、及氧化鈦層9與ITO膜等構件8的界面處會析出金屬銦。
另外,氧化鈦層9係推測依如下形成。首先,構件8的表面會隨氫生成使pH上升。結果,例如當處理液中的Ti成分係六氟化鈦氫酸及/或其鹽的情況,處理液中的六氟鈦酸離子便會一邊脫F、一邊生成氫氧化鈦。該氫氧化鈦附著於構件8的表面,經由後續的洗淨、乾燥等脫水縮合,判斷將形成氧化鈦層9。但,除此以外的機制亦隸屬本發明範圍內。
其次,以構件8為陽極進行通電。藉此,使在氧化鈦層9上析出的金屬銦進行氧化,俾提升穿透性。
構件8係如上述,較佳係具有導電性的構件,例如:ITO膜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之膜。 構件8係如上述,亦可配置於玻璃基板、樹脂薄膜等透明性基板上。此情況,將具構件8的透明性基板(例如具ITO膜之玻璃基板)施行陰極極化,接著再施行陽極極化。此情況,所獲得積層體亦更進一步具有該透明性基板。
處理液係含有供對所形成氧化鈦層9供應Ti(鈦元素)的Ti成分(Ti化合物)。 Ti成分較佳係從六氟化鈦氫酸(H2 TiF6 )、六氟鈦酸鉀(K2 TiF6 )、六氟鈦酸鈉(Na2 TiF6 )、六氟鈦酸銨((NH4 )2 TiF6 )、草酸鈦醯銨((NH4 )2 [TiO(C2 O4 )2 ])、草酸鈦醯鉀二水合物(K2 [TiO(C2 O4 )2 ]・2H2 O)、硫酸鈦(Ti(SO4 )2 )、及乳酸鈦(Ti(OH)2 [OCH(CH3 )COOH]2 )所構成群組中選擇至少1種。 該等之中,就從處理液安定性、取得容易性等觀點,較佳係六氟化鈦氫酸及/或其鹽(六氟鈦酸鉀、六氟鈦酸鈉、六氟鈦酸銨)。 處理液中的Ti含量較佳係0.004mol/L以上、更佳係0.010mol/L以上、特佳係0.020mol/L以上。 另一方面,處理液中的Ti含量較佳係1.300mol/L以下、更佳係1.000mol/L以下、特佳係0.700mol/L以下、最佳係0.300mol/L以下、最最佳係0.150mol/L以下。
處理液的溶劑係使用水。 處理液的pH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pH2.0~5.0。pH調整時可使用公知的酸成分(例如:磷酸、硫酸等)、或鹼成分(例如:氫氧化鈉、氨水等)。 處理液中,視需要亦可含有:月桂基硫酸鈉、乙炔二醇等界面活性劑。就從附著行為的經時安定性觀點,在處理液中亦可含有焦磷酸鹽等縮合磷酸鹽。 處理液的液溫較佳係20~80℃、更佳係40~60℃。
處理液亦可更進一步含有傳導助劑。 傳導助劑係可舉例如:硫酸鉀、硫酸鈉、硫酸鎂、硫酸鈣等硫酸鹽;硝酸鉀、硝酸鈉、硝酸鎂、硝酸鈣等硝酸鹽;氯化鉀、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鈣等氯化物鹽等等。 處理液中的傳導助劑含量,較佳係0.010~1.000mol/L、較佳係0.020~0.500mol/L。
施行陰極極化時的電流密度較佳係0.01A/dm2 以上、更佳係0.10A/dm2 以上、特佳係0.20A/dm2 以上。 另一方面,施行陰極極化時的電流密度較佳係5.00A/dm2 以下、更佳係4.00A/dm2 以下、特佳係3.00A/dm2 以下。 通電時間係為能獲得所需氧化鈦層9的厚度可適當設定。
施行陽極極化時的電流密度較佳係0.01A/dm2 以上、更佳係0.10A/dm2 以上、特佳係0.20A/dm2 以上。 另一方面,施行陽極極化時的電流密度較佳係5.00A/dm2 以下、更佳係4.00A/dm2 以下、特佳係3.00A/dm2 以下。 通電時間係為將析出於氧化鈦層9內部等之金屬銦施行氧化(In→In3+ )可適當設定。
經陰極極化及/或陽極極化後,亦可施行水洗。 水洗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在陰極極化及/或陽極極化後浸漬於水中的方法等。水洗係例如在後述水洗槽中實施。水洗時所使用水的溫度(水溫)較佳係40~90℃。 水洗時間較佳係超過0.5秒、更佳係1.0~5.0秒。 再者,亦可取代水洗、或經水洗後,施行乾燥。乾燥時的溫度與方式並無特別的限定,可適用例如使用普通乾燥機或電爐的乾燥方式。乾燥溫度較佳係100℃以下。
製造積層體7的方式較佳係批次式或連續式。 該方式係配合例如配置構件8的透明性基板(玻璃基板、樹脂薄膜等)種類與形狀,再行適當選擇。
例如在玻璃基板上配置構件8時(即使用具構件8之玻璃基板的情況),較佳係批次式。 此情況,只要例如準備洗淨處理槽、電解處理槽及水洗槽,使設有構件8的玻璃基板浸漬於各槽中施行處理便可。 陰極極化及陽極極化亦可在單一電解處理槽中實施,亦可分別在2個電解處理槽中實施。
再者,例如在呈捲筒狀捲繞的樹脂薄膜上配置構件8時(即,使用具構件8之樹脂薄膜時),就從生產性的觀點,較佳係連續式。 此情況,例如在回捲用張力捲取機與捲取用張力捲取機之間,配置洗淨處理槽、電解處理槽、水洗槽及乾燥裝置,並設置適當的輥,使具構件8之樹脂薄膜連續式通過各槽。 陰極極化及陽極極化亦可在單一電解處理槽中實施,亦可分別在2個電解處理槽中實施。後者的情況,亦可在2個電解處理槽之間更進一步設置水洗槽。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使用上述積層體7,製造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2、電子輸送層3、有機半導體層4、電洞輸送層5及集電極層6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1。 例如在積層體7的氧化鈦層9上,依序形成成為有機半導體層4、電洞輸送層5及集電極層6的層。 有機半導體層4係例如:在成為電子輸送層3的氧化鈦層9上,旋塗經溶解P3HT與PCBM的溶液,經乾燥而形成。溶液的溶劑係可舉例如:2,6-二氯甲苯、氯仿、氯苯、該等2種以上的混合物等。 電洞輸送層5係例如:在有機半導體層4上,旋塗PEDOT/PSS的水分散液,經乾燥而形成。 集電極層6係例如:在電洞輸送層5上,藉由蒸鍍Au等金屬而形成。 形成各層的方法並不僅侷限於該等方法,亦可適當使用習知公知的方法。 [實施例]
以下,舉實施例針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惟,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以下實施例。
<成為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之準備> 在玻璃基板(30mm×35mm、厚度0.7mm、無鹼玻璃)一側之面上,利用濺鍍積層ITO(Indium Tin Oxide)膜,而準備具ITO膜之玻璃基板(片電阻值:10Ω/sq、Ideal Star公司製)。ITO膜的厚度係150nm。該具ITO膜之玻璃基板係使用為具成為透光性電極層之構件的透明性基板。
<成為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之製作> 使用所準備具ITO膜之玻璃基板(具將成為透光性電極層之構件的透明性基板),依如下述製作將成為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 首先,調製含有0.040mol/L六氟鈦酸鉀(K2 TiF6 )與0.10mol/L硫酸鉀(K2 SO4 ),且經利用氫氧化鉀調整pH為4.0的處理液(以下簡稱「處理液」)。 其次,將所準備的具ITO膜之玻璃基板,浸漬於由Semi Clean M4(橫濱油脂工業公司製)經離子交換水稀釋20倍的洗淨液中,施行10分鐘超音波洗淨。然後,從洗淨液中取出具ITO膜之玻璃基板,浸漬於離子交換水中,施行10分鐘超音波洗淨。 將經洗淨的具ITO膜之玻璃基板浸漬於所調製的處理液(液溫:50℃)中。在處理液中,將具ITO膜之玻璃基板,依下表1所示條件施行陰極極化,接著再施行陽極極化。然後,在25℃水槽中浸漬2.0秒鐘而施行水洗後,使用鼓風機於室溫中施行乾燥。藉此,在具ITO膜之玻璃基板的ITO膜上,形成將成為電子輸送層的氧化鈦層。依此,製得已形成氧化鈦層的具ITO膜之玻璃基板(將成為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
<比較用積層體之製作> 首先,在2-甲氧基乙醇12.5mL中添加6.25mmol的四異丙醇鈦鹽,再於冰浴中施行10分鐘冷卻。接著,添加12.5mmol的乙醯丙酮,再於冰浴中攪拌10分鐘,獲得混合溶液。所獲得混合溶液依80℃加熱2小時,然後迴流1小時。最後,將混合溶液冷卻至室溫,獲得氧化鈦前驅物溶液。各步驟的氣體環境全部均設為氮氣環境。 其次,在已洗淨的具ITO膜之玻璃基板之ITO膜上,將氧化鈦前驅物溶液依旋轉速度2000rpm、旋轉時間60秒的條件,施行旋塗形成塗膜。然後,放置於空氣中,使塗膜中的氧化鈦前驅物水解。接著,依150℃施行1小時加熱處理,獲得厚度30nm的氧化鈦層。 依此所製作的積層體(比較用積層體)係使用於後述No.9。
<氧化鈦層之厚度與原子比> 依照上述方法,求取氧化鈦層的厚度、原子比(InOx/Ti)、及原子比(InM/Ti)。結果如下表1所示。
<積層體之可見光穿透率> 針對所製作積層體的可見光穿透率(單位:%),依下述條件測定。結果如下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的值越大,則可評價為穿透性越優異。 ・測定裝置:分光色彩計SD7000(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 ・測定區域:5mmφ ・測定波長:600nm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作> 使用所製作的積層體,依如下述,製作4mm×25mm(即具有1.0cm2 光電轉換面積)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有機半導體層之形成》 將2,6-二氯甲苯與氯仿依體積比1:1混合,獲得混合溶液。在該混合溶液中,使P3HT(Aldrich公司製)與PCBM(Frontier Carbon公司製)依質量比5:4溶解成為合計濃度3.9質量%。 在氧化鈦層上,將上述混合溶液依1500rpm、60秒的條件施行旋塗,再於室溫下施行約10分鐘乾燥,形成厚度250nm的有機半導體層。
《電洞輸送層之形成》 準備含有十三醇聚氧乙烯醚(C13 H27 (OCH2 CH2 )6 OH)1質量%與二甲苯1質量%、且以水與異丙醇為溶劑的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Aldrich公司製)。相對於1.3質量%PEDOT/PSS水分散液(Aldrich公司製)100質量份,混合該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0.5質量份,調製成含PTE之PEDOT/PSS水分散液。 將含PTE之PEDOT/PSS水分散液,加溫至50~90℃,將其依6000rpm、60秒的條件旋塗於有機半導體層上,於室溫中施行自然乾燥,形成厚度80nm的電洞輸送層。
《集電極層之形成》 在電洞輸送層上利用真空蒸鍍,形成厚度約100nm的Au電極層(集電極層)。 更詳言之,對應4mm×25mm電極形狀的遮罩、與已形成至電洞輸送層的玻璃基板,設置於處理室內。使用旋轉泵與渦輪分子泵,將處理室內施行減壓,使處理室內壓力在2×10-3 Pa以下。在該處理室內將金線施行電阻加熱,而隔著遮罩將金在電洞輸送層上形成100nm的膜。成膜速度設為10~15nm/min,成膜時的壓力係1×10-2 Pa以下。
將依此所獲得之在其中一面上,已形成ITO膜(透光性電極層)、氧化鈦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的玻璃基板,依150℃施行5分鐘加熱,更依70℃保持1小時。然後,於大氣中施行密封。依此製得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評價(輸出特性)> 針對所製作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施行下述評價。 使用模擬太陽光源裝置(SAN-EI Electric公司製、XES-502S),將具有AM1.5G(IEC規格 60904-3)光譜分佈、且具有100mW/cm2 光強度的模擬太陽光,從ITO膜側照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在此狀態下,使用線性掃描伏安(LSV)測定裝置(Hokuto Denko公司製、HZ-5000),測定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的光電流-電壓分佈。從所獲得分佈求取最大輸出,並依以下基準施行評價。結果如下表1所示。最大輸出值越大,便可評價為輸出特性越優異。 A:最大輸出  2.40mW/cm2 以上 B:最大輸出  1.70mW/cm2 以上且未滿2.40mW/cm2 C:最大輸出  未滿1.70mW/cm2
[表1]
表1                                 
No. 成為透光 性電極層 的構件 陰極極化條件 陽極極化條件 氧化鈦層 可見光 穿透率 [%] 輸出 特性 備註
電流 密度 [A/dm2 ] 電解 時間 [s] 電流 密度 [A/dm2 ] 電解 時間 [s] 厚度 [nm] InOx/Ti InM/Ti
1 ITO膜 0.50 13 0.50 10 4.0 11.50 0.001 88.5 A 發明例
2 ITO膜 0.50 20 0.50 10 17.0 8.50 0.001 87.0 B 發明例
3 ITO膜 0.50 23 0.50 15 26.7 5.20 0.001 85.0 B 發明例
4 ITO膜 0.50 23 0.10 100 21.8 7.10 0.001 86.0 B 發明例
5 ITO膜 0.50 23 1.00 10 16.8 8.40 0.001 87.0 B 發明例
6 ITO膜 5.00 0.4 0.50 3 4.0 11.20 0.001 88.0 A 發明例
7 ITO膜 0.50 120 0.50 80 200.0 0.50 0.001 82.0 B 發明例
8 ITO膜 0.50 16 30.0 3.50 0.180 62.3 B 比較例
9 ITO膜 30.0 0.40 0.000 85.0 C 比較例
<評價結果整理> 如上表1所示,原子比(InOx/Ti)為0.50以上且20.00以下的No.1~No.7,相較於未滿足該原子比(InOx/Ti)的No.9之下,輸出特性較良好。 若將No.1~No.7進行比對,則原子比(InOx/Ti)值較No.2~No.5及No.7更大的No.1及No.6,輸出特性更優異。
再者,原子比(InM/Ti)未滿0.100的No.1~No.7,相較於未滿足該原子比(InM/Ti)的No.8,可見光穿透率的值越大,則穿透性越良好。
所以,No.1~No.7係輸出特性與穿透性均為良好。
1: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2:透光性電極層 3:電子輸送層 4:有機半導體層 5:電洞輸送層 6:集電極層 7:積層體 8:成為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 9:氧化鈦層
圖1係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的示意剖視圖;以及 圖2係積層體的示意剖視圖。

Claims (8)

  1. 一種積層體,係成為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中之透光性電極層與電子輸送層的積層體,上述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依序設有:上述透光性電極層、上述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上述積層體具備有: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以及氧化鈦層,其配置於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上,而成為上述電子輸送層;上述氧化鈦層的厚度係1.0nm以上且200.0nm以下;上述氧化鈦層含有氧化銦與金屬銦,將鈦元素含量設為Ti、氧化銦含量設為InOx、金屬銦含量設為InM時,InOx/Ti之原子比係0.50以上且20.00以下,InM/Ti之原子比係0.001以上且未滿0.100。
  2. 一種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其使用請求項1之積層體,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
  3. 一種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係製造請求項1之積層體的方法,在含有Ti成分的處理液中,將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施行陰極極化,接著再施行陽極極化,藉此在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上形成上述氧化鈦層。
  4. 如請求項3之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處理液中的Ti含量係0.004mol/L以上且1.300mol/L以下。
  5. 如請求項3或4之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Ti成分係從六氟化鈦氫酸、六氟鈦酸鉀、六氟鈦酸鈉、六氟鈦酸銨、草酸鈦醯銨(Ammonium titanyl Oxalate)、草酸鈦醯鉀二水合物、硫酸鈦、及乳酸鈦所構成之群組中選擇至少1種。
  6. 如請求項3或4之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以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作為陰極,依0.01A/dm2以上且5.00A/dm2以下的電流密度通電,接著再以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作為陽極,依0.01A/dm2以上且5.00A/dm2以下的電流密度通電。
  7. 如請求項5之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以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作為陰極,依0.01A/dm2以上且5.00A/dm2以下的電流密度通電,接著再以成為上述透光性電極層的構件作為陽極,依0.01A/dm2以上且5.00A/dm2以下的電流密度通電。
  8. 一種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係使用請求項1之積層體,製造依序設有:透光性電極層、電子輸送層、有機半導體層、電洞輸送層及集電極層的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TW109134671A 2019-10-08 2020-10-07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TWI7475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5052A JP6906210B2 (ja) 2019-10-08 2019-10-08 積層体、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9-185052 2019-10-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9667A TW202119667A (zh) 2021-05-16
TWI747546B true TWI747546B (zh) 2021-11-21

Family

ID=75380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4671A TWI747546B (zh) 2019-10-08 2020-10-07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3944B2 (zh)
EP (1) EP4024487A4 (zh)
JP (1) JP6906210B2 (zh)
KR (1) KR20220051220A (zh)
CN (1) CN114514622A (zh)
TW (1) TWI747546B (zh)
WO (1) WO202107064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42960A (en) * 2005-01-27 2006-12-16 Nippon Kayaku Kk Finely-divided particles of modified titanium oxide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5002001A (ja) * 2013-06-13 2015-0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電変換素子
TW201530797A (zh) * 2013-12-11 2015-08-0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薄膜太陽電池及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CN107369766A (zh) * 2017-07-10 2017-11-21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高质量金属氧化物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43379A (ja) * 2004-02-26 2005-09-08 Kyocera Corp 光電変換装置
JP2009146981A (ja) 2007-12-12 2009-07-02 Kanazawa Univ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及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筐体封止パネル
EP2490235B1 (en) 2011-02-16 2014-04-02 Imec Electron transporting titanium oxide layer
JP2013089807A (ja) 2011-10-19 2013-05-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701784B2 (ja) * 2012-01-16 2015-04-15 株式会社東芝 垂直磁気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WO2015163679A1 (ko) * 2014-04-23 2015-10-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무기 하이브리드 태양 전지
JP2019145621A (ja) * 2018-02-19 2019-08-29 公立大学法人 滋賀県立大学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741187B1 (ja) 2018-12-12 2020-08-19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積層体、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42960A (en) * 2005-01-27 2006-12-16 Nippon Kayaku Kk Finely-divided particles of modified titanium oxide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5002001A (ja) * 2013-06-13 2015-0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電変換素子
TW201530797A (zh) * 2013-12-11 2015-08-0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薄膜太陽電池及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CN107369766A (zh) * 2017-07-10 2017-11-21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高质量金属氧化物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83944B2 (en) 2023-06-20
JP6906210B2 (ja) 2021-07-21
KR20220051220A (ko) 2022-04-26
EP4024487A1 (en) 2022-07-06
US20220336763A1 (en) 2022-10-20
EP4024487A4 (en) 2022-11-02
CN114514622A (zh) 2022-05-17
JP2021061334A (ja) 2021-04-15
TW202119667A (zh) 2021-05-16
WO2021070647A1 (ja)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3117A (zh) 一种基于对甲氧基苯乙酸钝化剂的钙钛矿太阳电池
KR101540364B1 (ko) Zso 기반 페로브스카이트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Aung et al. Towar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ow-temperature titanium dioxide blocking underlayer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US2011014677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electrod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electrode and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TWI747546B (zh)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TWI717144B (zh)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CN115943745A (zh) 半透明钙钛矿基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US8574948B2 (en) Method of improving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y facile surface treatment
CN111883663A (zh) 一种基于石墨相氮化碳片层材料双界面修饰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102639857B1 (ko)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페로브스카이트형 태양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TWI829288B (zh) 積層體、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及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JP7173424B1 (ja) 積層体、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2723708B1 (ko) 페로브스카이트 복합 용액 및 이를 이용한 페로브스카이트 박막의 형성 방법
Sanni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FILM THICKNESS ON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CN115568264A (zh) 一种优化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方法
KR20210089708A (ko)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색소 증감 태양 전지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