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5750B - 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5750B
TWI745750B TW108133501A TW108133501A TWI745750B TW I745750 B TWI745750 B TW I745750B TW 108133501 A TW108133501 A TW 108133501A TW 108133501 A TW108133501 A TW 108133501A TW I745750 B TWI745750 B TW I7457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p
contact
elastic
arm por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0138A (zh
Inventor
久我智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0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0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5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57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33Geometry aspects
    • G01R1/06738Geometry aspects related to tip por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01R1/0730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 G01R1/0735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with flexible bodies, e.g. buckling beams

Abstract

為了使導通性提升,減少構成零件數,設計成能夠提升彈性構件的滑動性,能夠根據接觸對象的特性來控制彈性力,能夠提升與接觸對象之電性的接觸穩定性。
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為將具有導電性的板狀構件捲繞而形成者,具備:第1接觸部,將板狀構件的第1先端部捲繞而形成;及第1彈性部,將先端縮細形狀的上部臂部捲繞而形成;及第2接觸部,將第2先端部捲繞而形成;及第2彈性部,將先端縮細形狀的下部臂部捲繞而形成;及筒狀部,將板構件的本體部捲繞而形成。

Description

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本發明有關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例如為可適用於半導體晶圓上的積體電路或被檢查體的通電試驗中使用之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形成於半導體晶圓上之積體電路、或被封裝化的積體電路等之被檢查體,於各自的製造階段中會進行電性特性的檢查。半導體晶圓上的積體電路之電性檢查中,使用探針卡等的電性連接裝置,被封裝化的積體電路之電性檢查中,使用接腳器(socket)等的電性連接裝置。這樣的電性連接裝置中,使用與第1接觸對象及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電性連接件,透過電性連接件在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之間進行電子訊號的導通。
習知,電性連接件有各式各樣之物,惟有一種將複數個構成零件組合而形成之電性連接件。當使用這樣的由複數個構成零件形成之電性連接件,在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之間使電子訊號導通的情形下,在構成零件彼此的接觸處電阻會變大,可能對導通性產生影響。
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將薄厚度帶狀的基 板做彎折加工,將螺旋狀的筒狀套筒、及在筒狀套筒的一端將第1端子、及在筒狀套筒的另一端將第2端子予以一體成型而成之彈簧探針。這樣的彈簧探針,是以薄厚度帶狀的基板一體地形成,故導電性良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2992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記載的彈簧探針,是將平板彎折成螺旋狀而形成筒狀套筒之物,因此當第1端子及第2端子與接觸對象接觸而承受了荷重時,筒狀套筒的滑動性不足,可能無法獲得良好的彈性力,此外有難以調整筒狀套筒的彈性力之待解問題。其結果,可能發生對於接觸對象無法獲得穩定的電性接觸性。
鑑此,本發明有鑑於上述待解問題,為了使導通性提升,欲提供一種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以較少的零件數形成,能夠提升彈性構件的滑動性,能夠根據接觸對象的特性來控制彈性力,能夠提升與接觸對象之電性的接觸穩定性。
為解決此問題,第1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係藉由具有導電性的板狀構件而形成之電性連接件,其特徵為,前述板狀構件,具備本體部、及從前述本體部的一端部朝向斜上方向延伸出之先端縮細形狀的上部臂部、及設於前述上部臂部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及從前述本體部的一端部朝向斜下方延伸出之先端縮細形狀的下部臂部、及設於前述下部臂部的先端之第2先端部,具備:第1接觸部,將前述第1先端部捲繞而形成,與第1接觸對象接觸;及第1彈性部,為將前述先端縮細形狀的前述上部臂部捲繞而形成者,形成為外側的前述上部臂部的上端部覆蓋內側的前述上部臂部的下端部的外周;及第2接觸部,將前述第2先端部捲繞而形成,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及第2彈性部,為將前述先端縮細形狀的前述下部臂部捲繞而形成者,形成為外側的前述下部臂部的下端部覆蓋內側的前述下部臂部的上端部的外周;及筒狀部,為將前述本體部捲繞而形成者,將前述第1彈性部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彈性部的基端部收容於內側。
第2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係藉由具有導電性的板狀構件而形成之電性連接件,其特徵為,前述板狀構件,具備本體部、及從前述本體部的一端部朝向斜上方延伸出之先端縮細形狀的上部臂部、及設於前述上部臂部的先端之先端部、及設於前述本體部的下端部之複數個山形突起部,具備:第1接觸部,將前述第1先端部捲繞而形成,與第1接觸對象接觸;及彈性部,為將前述先端縮細 形狀的前述上部臂部捲繞而形成者,形成為外側的前述上部臂部的上端部覆蓋內側的前述上部臂部的下端部的外周;及筒狀部,為將前述本體部捲繞而形成者,將前述彈性部的基端部收容於內側,並且和下端部的前述複數個山形突起部一起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
第3本發明之電性連接裝置,係具備使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複數個電性連接件的電性連接裝置,其特徵為,前述複數個電性連接件,為如第1或第2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
按照本發明,為了使導通性提升,以較少的零件數形成,能夠提升彈性構件的滑動性,能夠根據接觸對象的特性來控制彈性力,能夠提升與接觸對象之電性的接觸穩定性。
30:連接件(電性連接件)
30A,30C及30D:電性連接件
32:筒狀部
33及33C:上部彈性部
34:第1接觸部
35,35C及35D:下部彈性部
36及36D:第2接觸部
37:第2接觸部
40,40A,40C,40D,40E,40F,40G:板狀構件
42及42D:本體部
43及43C:上部臂部
44:第1先端部
45,45C及45D:下部臂部
46及46D:第2先端部
47:山形突起部
48,48A,48B,48C,48D:狹縫部
49,49A,49B,49C,49D:狹縫部
421:上端部
422:下端部
423:上部角部
424:階部
425及425D:下部角部
426及426D:階部
431:基端部
432:先端部
451及451D:基端部
452:先端部
[圖1]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2]形成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件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3]第1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裝置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4]說明實施形態之連接件的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其 1)。
[圖5]說明實施形態之連接件的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其2)。
[圖6]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件的罩護狀態與承受荷重時的狀態示例圖。
[圖7]第2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8]形成第2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9]第3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與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10]形成第4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11]第4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12]第5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與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其1)。
[圖13]第5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與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其2)。
[圖14]第5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與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其3)。
(A)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 之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示例將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如後述般運用於電性連接裝置的構成構件亦即電性連接單元中搭載的連接件(connector)之情形。另,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不限定於以下的實施形態。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能夠運用於對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做電性接觸,而可在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之間導通電子訊號者。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示例將本發明之電性連接裝置運用於將形成於半導體晶圓上的積體電路訂為被檢查體,而於該被檢查體的電性檢查中使用之電性連接裝置之情形。另,本發明之電性連接裝置,能夠運用於使用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而在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之間使電子訊號導通而做電性連接者。
(A-1)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
(A-1-1)電性連接裝置
圖3為第1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裝置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圖3的電性連接裝置10,雖圖示了主要的構成構件,惟不限定於該些構成構件,實際上還具有圖3未示意之構成構件。此外,以下著眼於圖3中的上下方向,而言及「上」、「下」。
圖3中,本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裝置10,具 有平板狀的支撐構件12、及被保持於前述支撐構件12的下面12a之平板狀的配線基板14、及與前述配線基板14電性連接之電性連接單元15、及與前述電性連接單元15電性連接並且具有複數個探針20之探針基板16。
電性連接裝置10,當將支撐構件12、配線基板14、電性連接單元15、探針基板16組立時,會使用多數個固定構件(例如螺栓等螺合構件等),惟圖3中未圖示該些固定構件。
電性連接裝置10,例如為將形成於半導體晶圓上的半導體積體電路等訂為被檢查體2,而進行被檢查體2的電性檢查者。具體而言,是將被檢查體2朝向探針基板16推壓,使探針基板16的各探針20的先端部與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2a電性接觸,從未圖示之測試機(檢查裝置)對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2a供給電子訊號,再將來自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2a的電子訊號給予測試機側,藉此進行被檢查體2的電性檢查。
檢查對象亦即被檢查體2係載置於夾具頂部3的上面。夾具頂部3,可於水平方向的X軸方向、在水平面上相對於X軸方向垂直的Y軸方向、相對於水平面(X-Y平面)垂直的Z軸方向做位置調整,又,可於繞Z軸的θ方向調整旋轉姿勢。當實施被檢查體2的電性檢查時,是使可於上下方向(Z軸方向)升降的夾具移動,而使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2a與探針基板16的各探針20的先端部做電性接觸,因此是以使電性連接裝置10的探針基板16的下面、與夾具 頂部3的上面的被檢查體2相對地靠近之方式移動。
[支撐構件]
支撐構件12,為抑制配線基板14的變形(例如撓曲等)者。例如,探針基板16具有多數個探針20,因此裝配於配線基板14側的探針基板16的重量大。此外,當進行被檢查體2的電性檢查時,探針基板16受到夾具頂部3上的被檢查體2推抵,藉此,朝探針基板16的下面突出之探針20的先端部便與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2a接觸。像這樣,電性檢查時,會有從下向上頂的反作用力(接觸荷重)作用,對配線基板14也會施加很大的荷重。支撐構件12,作用成為抑制配線基板14的變形(例如撓曲等)之構件。
此外,在支撐構件12,設有使得上面與下面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121。複數個貫通孔121的各者,設於和被配置於後述的探針基板16的上面的複數個錨50的各者的位置相對應之位置,且設於和設置在配線基板14的複數個貫通孔141的各者的位置相對應之位置。
在支撐構件12的各貫通孔121,間隔件(以下亦稱「支撐部」)51從支撐構件12的上方朝向下方插入,構成為間隔件(支撐部)51的下端部可與相對應的錨50固定。例如,間隔件(支撐部)51的下端部成為公螺牙部,又配置於探針基板16的上面的錨50的略中央部成為母螺牙部501,間隔件(支撐部)51的下端部(公螺牙部)螺合至錨50的母螺牙部,藉此便能固定。藉此,便設計成能夠將探針基 板16的上面與支撐構件12的上面之間的距離保持在規定的距離長度。
[配線基板]
配線基板14,例如為由聚醯亞胺等樹脂材料所形成者,例如為形成為略圓形板狀之印刷基板等。在配線基板14的上面的周緣部,配置有用來與測試機(檢查裝置)的測試頭(未圖示)電性連接之多數個電極端子(未圖示)。此外,在配線基板14的下面形成有配線圖樣,配線圖樣的連接端子14a與設於電性連接單元15之彈簧針(pogo pin)等的連接件30的上端部電性連接。
又,在配線基板14的內部形成有配線電路(未圖示),配線基板14的下面的配線圖樣、與配線基板14的上面的電極端子可透過配線基板14內部的配線電路而連接。是故,透過配線基板14內的配線電路,能夠在與配線基板14的下面的配線圖樣的連接端子14a電性連接之電性連接單元15的各連接件30、和與配線基板14的上面的電極端子連接之測試頭之間使電子訊號導通。在配線基板14的上面,還配置有被檢查體2的電性檢查所必需之複數個電子零件。
此外,在配線基板14,設有使得該配線基板14的上面與下面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141。複數個貫通孔141的各者,配置在和被配置於探針基板16的上面的複數個錨50的各者的位置相對應之位置,且配置在和設置在支 撐構件12的複數個貫通孔121的各者的位置相對應之位置。
另,各貫通孔141的開口形狀,能夠做成和插入的支撐部51的形狀相對應之形狀。此外,為了可將支撐部51插入各貫通孔141,各貫通孔141的內徑和支撐部51的外徑為同程度或稍大。
本實施形態中,示例支撐部51為圓柱構件之情形,因此示例貫通孔141的開口形狀為略圓形之情形,但不限定於此。例如,支撐部51的截面形狀為略正方形等的直角柱的構件、或該截面形狀為多角形的多角柱的構件等亦可,即使在這樣的例子的情形下,貫通孔141的開口形狀仍能做成可插入支撐部51之形狀。
[電性連接單元]
電性連接單元15,例如具有彈簧針等這樣的複數個連接件30。電性連接裝置10的組立狀態下,將各連接件30的上端部電性連接至配線基板14的下面的配線圖樣的連接端子14a,又將各連接件30的下端部連接至設於探針基板16的上面之銲墊。探針20的先端部與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電性接觸,故被檢查體2的電極端子透過探針20及連接件30而與測試機(檢查裝置)電性連接,故被檢查體2可達成測試機(檢查裝置)所做之電性檢查。
例如,電性連接單元15,為了插入各連接件30,而具有複數個插入孔,各插入孔被連接件30插入,藉 此各連接件3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會突出。另,電性連接單元15中,安裝複數個連接件30的機構,不限定於設定貫通孔之構成,能夠廣泛運用種種構成。在電性連接單元15的周圍設有凸緣部151。
[探針基板]
探針基板16,為具有複數個探針20之基板,為形成為略圓形或多角形(例如16角形等)者。探針20例如能夠使用懸臂(cantilever)型的探針等,但不限定於此。此外,探針基板16,例如具有由陶瓷板形成之基板構件161、與形成於此基板構件161的下面之多層配線基板162。
在陶瓷基板亦即基板構件161的內部,形成有於板厚方向貫通之多數個導電路徑(未圖示),此外在基板構件161的上面形成有銲墊161a,而形成為基板構件161內的導電路徑的一端會與該基板構件161的上面的相對應的銲墊161a連接。又,在基板構件161的下面,形成為基板構件161內的導電路徑的另一端會與設於多層配線基板162的上面的連接端子連接。
多層配線基板162,例如由藉由聚醯亞胺等合成樹脂構件所形成之複數個多層基板所形成,而在複數個多層基板之間形成有配線路徑(未圖示)者。多層配線基板162的配線路徑的一端,與陶瓷基板亦即基板構件161側的導電路徑的另一端連接,多層配線基板162的另一端,與設於多層配線基板162的下面之探針銲盤連接。在設於 多層配線基板162的下面之探針銲盤,配置有複數個探針20,探針基板16的複數個探針20透過電性連接單元15與配線基板14的相對應的連接端子14a電性連接。
(A-1-2)連接件(電性連接件)
圖1為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件30的構成示意構成圖。圖2為形成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件30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的一例亦即連接件30,具有筒狀部32、及與作為第1接觸對象的配線基板14的連接端子14a接觸之第1接觸部34、及當第1接觸部34與連接端子14a接觸而承受荷重時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彈推之上部彈性部33、及與作為第2接觸對象的基板構件161的銲墊161a接觸之第2接觸部36、及當第2接觸部6與銲墊161a接觸而受荷重時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彈推之下部彈性部35。
圖1的連接件30,是將圖2的板狀構件40做成型加工(例如捲曲加工、彎折加工等)而形成。也就是說,圖2的板狀構件40,為圖1的連接件30的成型加工前之構件,為由導電性材料形成之板狀的構件。是故,連接件30為將由導電性材料形成的板狀構件做成型加工而形成,能夠使電子訊號的導通性穩定化。換言之,將複數個零件組合而形成的電性連接件,是複數個零件彼此互相接觸而導通電子訊號,故在複數個零件間的接觸處電阻會變大,導 通性可能變得不穩定。相對於此,將板狀構件做成型加工而形成的連接件30,沒有零件間的接觸處或是能夠減少,故能夠使電子訊號的導通性穩定化。
另,板狀構件40,例如為由貴金屬或金屬形成之板狀構件、或是將板狀的構件的表面以貴金屬或金屬做鍍覆加工而得到之板狀構件,將板狀的構件施以衝床加工等而形成。此外,例如板狀構件40亦可將與第1接觸對象及/或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處(後述的第1先端部44及/或第2先端部46)做成貴金屬等,將其以外的部分藉由例如雙金屬(Bi-metallic)等的彈性(例如彈簧性)優良的構件來形成。像這樣,將與第1接觸對象及/或第2接觸對象之接觸處做成貴金屬等,藉此能夠將導通性做成良好,並且將其以外的部分做成例如雙金屬等的構件,藉此能夠將該部分的彈性(例如彈簧性)做成良好。
如圖2所示,板狀構件40,具有本體部42、及上部臂部43、及設於上部臂部43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44、及下部臂部45、及設於下部臂部45的先端之第2先端部46。
[本體部]
本體部42,為略長方形狀的板狀的部分。如後述般,藉由捲曲加工從板狀構件40的左側的構成要素側逐漸捲繞,形成連接件30。一旦連接件30形成,則本體部42為覆蓋被捲繞的上部臂部43與下部臂部45之成為筒狀部32的部 分。
此處,本體部42的4邊的端部當中,上端部421與下端部422的端部,於橫方向形成為直線狀,形成為互相平行。將板狀構件40捲繞而形成的連接件30的筒狀部32,作用成為當將連接件30罩護(housing)時的連接件30的高度方向的定位部。是故,本體部42的上端部421與下端部422的端部以直線狀平行形成,藉此能夠使被罩護的連接件30的姿勢穩定化。
[上部臂部]
上部臂部43,與本體部42的4邊的端部當中其中1個端部(圖2中為左側端部)一體地連結,位於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的上部,為從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朝左斜上方向延伸出之構件。
上部臂部43,可做成從與本體部42連結的基端部431愈往先端側(亦即第1先端部44側)則上下方向(y方向)的長度愈變小之先端縮細形狀(推拔形狀),亦可做成從基端部431直到先端側為同一寬幅。換言之,將與本體部42連結的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的y方向的長度訂為「a1」,將上部臂部43的先端部432的y方向的長度訂為「a2」,則有a1≧a2之關係。本實施形態中,示例上部臂部43為先端縮細形狀之情形來說明。
像這樣,藉由將上部臂部43做成先端縮細形狀,一旦上部臂部43藉由捲曲加工被捲繞,則例如會形成 竹筍彈簧狀的上部彈性部33。也就是說,成為上部臂部43被捲繞而形成之上部彈性部33當中,被捲繞的內側的構件的下端部覆蓋被捲繞的外側的構件的上端部之狀態。又,上部彈性部33,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彈推第1接觸部34。
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從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的上部角部423起算稍微下方的位置(從上部角部423相隔距離的位置)延伸出。此處,將從上部角部423到基端部431為止的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的一部分稱為「階部424」。像這樣,藉由從上部角部423從設置階部424的位置延伸出上部臂部43,則一旦藉由捲曲加工逐漸捲繞板狀構件40,則被捲繞的上部臂部43(上部彈性部33)的基端部431會成為被本體部42覆蓋之狀態。
這樣一來,板狀構件40被捲繞而形成的連接件30會被電性連接單元15罩護,若第1接觸部34承受荷重,則上部彈性部33的基端部431會在被筒狀部32內包的狀態下,上部彈性部33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做衝程。是故,能夠防止作為彈簧而彈性地驅動之上部彈性部33的破損。
[第1先端部]
第1先端部44,設於上部臂部43的先端,為朝垂直上方延伸出之部分。第1先端部44藉由捲曲加工被捲繞,藉此,被捲繞的第1先端部44作用成為與第1接觸對象接觸之連接件30的第1接觸部34。
[下部臂部]
下部臂部45,與本體部42的4邊的端部當中其中1個端部(圖2中為左側端部)一體地連結,位於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的下部,為從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朝左斜下方向延伸出之構件。下部臂部45的基端部451,位於比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的位置還下方,於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下部臂部45的基端部451與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相隔距離。
下部臂部45亦如同上部臂部43般,可做成從與本體部42連結的基端部451愈往先端側(亦即第2先端部46側)則上下方向(y方向)的長度愈變小之先端縮細形狀(推拔形狀),亦可做成從基端部431直到先端側為同一寬幅。換言之,將與本體部42連結的下部臂部45的基端部451的y方向的長度訂為「b1」,將下部臂部45的先端部452的y方向的長度訂為「b2」,則有b1≧b2之關係。本實施形態中,示例下部臂部45為先端縮細形狀之情形來說明。
像這樣,藉由將下部臂部45做成先端縮細形狀,一旦下部臂部45藉由捲曲加工被捲繞,則例如會形成竹筍彈簧狀的下部彈性部35。也就是說,成為下部臂部45被捲繞而形成之下部彈性部35當中,被捲繞的內側的構件的上端部覆蓋被捲繞的外側的構件的下端部之狀態。又,下部彈性部35,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彈推第2接觸部36。
下部臂部45的基端部451,從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的下部角部425起算稍微上方的位置(從下部角部 425相隔距離的位置)延伸出。此處,將從下部角部425到基端部451為止的本體部42的左側端部的一部分稱為「階部426」。像這樣,藉由從下部角部425從設置階部426的位置延伸出下部臂部45,則一旦藉由捲曲加工逐漸捲繞板狀構件40,則被捲繞的下部臂部45(下部彈性部35)的基端部451會成為被本體部42覆蓋之狀態。
這樣一來,板狀構件40被捲繞而形成的連接件30會被電性連接單元15罩護,若第2接觸部36承受荷重,則下部彈性部35的基端部451會在被筒狀部32內包的狀態下,下部彈性部35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做衝程。是故,能夠防止作為彈簧而彈性地驅動之下部彈性部35的破損。
[第2先端部]
第2先端部46,設於下部臂部45的先端,為朝垂直下方延伸出之部分。第2先端部46藉由捲曲加工被捲繞,藉此,被捲繞的第2先端部46作用成為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連接件30的第2接觸部36。
[連接件的製造方法]
圖4及圖5為說明實施形態之連接件30的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圖4(A)中,首先,對板狀構件40的第1先端部44及第2先端部46施以捲曲加工,將第1先端部44及第2先端部46捲曲成筒狀,將第1接觸部34及第2接觸部36成型。
圖4(B)中,對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施以捲曲加工,從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的先端側朝向基端部431及451逐漸捲繞。例如,此處示例在圖4及圖5的俯視視野下繞逆時針捲繞之情形。此時,亦可設計成使捲繞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的中心軸一致或略一致而將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的捲繞次數訂為同數。
此外,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從基端部431及451直到先端側為先端縮細形狀(推拔形狀),因此藉由逐漸反覆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的捲繞,上部彈性部33的內側的構件的下端部的一部分會逐漸被外側的構件的上端部覆蓋,此外,下部彈性部35的內側的構件的上端部的一部分會逐漸被外側的構件的下端部覆蓋,而形成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
如圖4(C)所示,一旦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被捲繞至基端部431及451,而形成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則進一步對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施以捲曲加工,以藉由本體部42將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基端部431及451包入之方式逐漸捲曲成筒狀。
如圖5(A)所示,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從上部角部423從設置階部424的位置延伸出,下部臂部45的基端部451,從下部角部425從設置階部426的位置延伸出,故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基端部431及451成為被筒狀的捲繞的本體部42的內側覆蓋之狀態。
然後,如圖5(B)所示,使本體部42的剩餘部 分捲繞,形成筒狀部32,則形成連接件30。像這樣,連接件30為將導電性材料的板狀構件40捲繞而成型,故能夠使電子訊號的導通性穩定化。另,本體部42的端部,亦可設計成固定於內側的本體部42的表面。也就是說,為了保持將本體部42捲繞而形成之筒狀部32的外形構造,亦可設計成將本體部42的端部與筒狀部32接觸之1或複數處例如藉由熔接或接著劑等予以固定。另,筒狀部32的外形構造的固定方法,不限定於熔接或接著劑,亦可壓接等。
圖6為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件30的罩護狀態與承受荷重時的狀態示例圖。另,連接件30的罩護方法及罩護構造為一例,不限定於圖6的構造。
圖6(A)例子中,訂為在電性連接單元15設有用來插入連接件30之貫通孔60,連接件30被插入至貫通孔60。貫通孔60的內徑,訂為比連接件30的外徑還稍大或是同程度。此外,在貫通孔60的下部,其內徑比貫通孔60的上部的內徑還稍小,於貫通孔60的內面設有高低差。在此貫通孔60的內面的高低差,被插入的連接件30的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受到支撐。連接件30的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呈平坦的端面,因此被插入的連接件30以穩定的姿勢被收容。
如圖6(B)所示,一旦連接件30被插入至貫通孔60,第1接觸對象亦即連接端子14a與第1接觸部34接觸而承受荷重,則上部彈性部33於上下方向彈推。第2接觸對象亦即銲墊161a與第2接觸部36接觸而承受荷重,則下 部彈性部35於上下方向彈推。
位於電性連接件亦即連接件30的軸方向(上下方向)的兩端之上部彈性部33與下部彈性部35,各自互相以非對稱形成,故上部彈性部33與下部彈性部35各自獨立地具有上下方向的彈性。
此外,作用成為竹筍彈簧的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基端部431及451係位於筒狀部32的內側,故承受了荷重的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會以位於筒狀部32的內側之基端部431及451作為彈簧功能的端而於上下方向彈推。這樣一來,筒狀部32能夠限制承受了荷重的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於上下方向移動之衝程,故能夠防止作為彈簧功能的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破損。
此外,藉由調整從筒狀部32突出的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上下方向的高度長,能夠調整承受荷重時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衝程。換言之,可動衝程大,故能夠根據與接觸對象之接觸荷重的大小的程度而幅度廣泛地設定連接件30的彈推力的程度。
又,筒狀部32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高度)不變,故能夠確實地達成連接件30的高度方向的定位。
此外,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作用成為竹筍彈簧,故能夠使承受荷重的於上下方向動作之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滑動性提升。也就是說,當連接件由複數個構成零件形成的情形下,荷重會作用於複數 個構成零件之間而具有上下方向的彈性,故可能發生其滑動不良。但,本實施形態之連接件30,為比起習知更減少構成零件數之構造,故滑動性提升。
(A-2)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
像以上這樣,本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連接件),以比習知還少的構成零件數而構成,故能夠提升滑動性,且能夠提升與接觸對象之電性的接觸穩定性。
(B)第2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的第2實施形態。
(B-1)第2實施形態之構成
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中,示例了將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運用於進行半導體晶圓上的積體電路的電性檢查之電性連接裝置的電性連接單元中搭載的連接件之情形。在此情形下,電性連接件的接觸對象多為平坦的銲墊或端子等。
但,亦可設計成將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運用於封裝化的積體電路的電性檢查中使用之測試接腳器(socket)等的接腳器中搭載之探針。在該情形下,電性連接件的接觸對象,例如可能為銲球(solder ball)等的半圓球狀。
鑑此,第2實施形態中,一面參照圖面一面 說明當將銲球等訂為接觸對象的情形下也可對應之電性連接件。
圖7為第2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30A的構成示意構成圖。圖8為形成第2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30A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如圖7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30A,具有筒狀部32、及與作為第1接觸對象的配線基板14的連接端子14a接觸之第1接觸部34、及當第1接觸部34與連接端子14a接觸而承受荷重時於上下方向彈性地彈推之上部彈性部33、及在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之複數個第2接觸部37。
如圖8所示,板狀構件40A,具有本體部42、及上部臂部43、及設於上部臂部43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44、及在本體部42的下端部422之山形形狀的凸部亦即複數個山形突起部47。另,板狀構件40A,如同第1實施形態般,例如為由貴金屬或金屬形成之板狀構件、或是將板狀的構件的表面以貴金屬或金屬做鍍覆加工而得到之板狀構件,將板狀的構件施以衝床加工等而形成。此外,例如板狀構件40A亦可將與第1接觸對象及/或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處做成貴金屬等,將其以外的部分藉由例如雙金屬等的彈性(例如彈簧性)優良的構件來形成。
圖7的電性連接件30A,是對圖8的板狀構件40A施以成型加工(捲曲加工等),將板狀構件40A捲繞而捲曲藉此形成。一旦將板狀構件40A捲繞而形成電性連接件 30A,則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及第2接觸部37會作用成為皇冠形狀的接觸部。
另,對圖8的板狀構件40A施以捲曲加工,而形成圖7的電性連接件30A之製造方法,基本上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此處省略製造方法的詳細說明。
圖7及圖8例子中,示例了設置3個山形突起部47之情形,但山形突起部47的數量無特別限定,亦可為2個或是4個以上。此外,能夠根據訂為接觸對象之銲球的大小(外形)等,來決定山形突起部47的設置間隔。
如圖7及圖8所示,複數個第2接觸部37,在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設置成為山形形狀的凸部(突起部)。藉由做成這樣的形狀,複數個第2接觸部(山形突起部47)37與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能夠對銲球80做電性接觸,藉由在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設置第2接觸部(山形突起部47)37,第2接觸部(山形突起部47)37會碰觸(突刺)銲球80的表面而能夠確實達成電性接觸性。
此外,上述例子中,示例了作為山形突起部47的第2接觸部37位於筒狀部32的下端部321之情形,但根據與接觸對象之接觸態樣,亦可設計成在筒狀部32的上端部設置作為山形突起部47的第2接觸部37。
(B-2)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
像以上這樣,按照第2實施形態,除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效果外,接觸對象為銲球等這樣半球體狀之物,能夠 確實達成與該接觸對象之電性接觸性。
(C)第3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的第3實施形態。
(C-1)第3實施形態之構成
圖9為第3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與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如圖9(A)所示,第3實施形態之板狀構件40C,具有本體部42、及上部臂部43C、及設於上部臂部43C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44、及下部臂部45C、及設於下部臂部45C的先端之第2先端部46。另,板狀構件40C,如同第1及第2實施形態般,例如為由貴金屬或金屬形成之板狀構件、或是將板狀的構件的表面以貴金屬或金屬做鍍覆加工而得到之板狀構件,將板狀的構件施以衝床加工等而形成。此外,例如板狀構件40C亦可將與第1接觸對象及/或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處做成貴金屬等,將其以外的部分藉由例如雙金屬等的彈性(例如彈簧性)優良的構件來形成。
圖9(B)中,第3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30C,具有筒狀部32、及上部彈性部33C、及第1接觸部34、及下部彈性部35C、及第2接觸部36。
第3實施形態中,說明為了調整電性連接件30C的作用成為彈簧功能之上部彈性部33C及下部彈性部 35C的荷重耐性及衝程,而將板狀構件40C的上部臂部43C及下部臂部45C的形狀予以變形之情形下的實施形態。
圖9(A)中,板狀構件40C的上部臂部43C的形狀,例如為弓形等的圓弧狀、或是屈曲的形狀。也就是說,做成為上部臂部43C的形狀彎曲成弓形之形狀、或做成為直線狀的上部臂部43C彎折而成之形狀。此外,將上部臂部43C的上下方向的寬幅做成較為小(也就是說,將上部臂部43C縮細)。
像這樣,將上部臂部43C的形狀做成彎曲成圓弧狀之形狀或是彎折之形狀,而將上下方向的寬幅縮細,藉此,將上部臂部43C捲繞而形成之上部彈性部33C能夠減小上下方向的彈推力(低荷重)。也就是說,能夠減小第1接觸部34與第1接觸對象接觸時之接觸荷重。
此外,下部臂部45C,如同第1實施形態之下部臂部45般,為中心軸以直線狀延伸之形狀,但為將上下方向的寬幅增大之形狀(將下部臂部45C增粗之形狀)。像這樣,藉由將下部臂部45C增粗,將下部臂部45C捲繞而形成之下部彈性部35C,能夠增大上下方向的彈推力(高荷重)。也就是說,能夠增大第2接觸部36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時之接觸荷重。
圖9(A)及圖9(B)例子中,雖欲示例上部臂部43C為圓弧狀或彎折之形狀,下部臂部45C為幅度寬的形狀之情形,但根據電性連接件30C的接觸對象,亦可將下部臂部45C做成圓弧狀或彎折之形狀,而將上部臂部43C 做成幅度寬的形狀等。
此外,上部臂部43C及下部臂部45C的上下方向的寬幅,能夠根據接觸對象的材質或硬度等來決定。
(C-2)第3實施形態之效果
像以上這樣,按照第3實施形態,可獲得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效果,並且藉由改變形成電性連接件之板狀構件的上部臂部及下部臂部的形狀,能夠控制於上下方向彈推之上部彈性部及下部彈性部的彈性能或衝程,而調整上部彈性部及下部彈性部的彈推力。
(D)第4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的第4實施形態。
(D-1)第4實施形態之構成
圖10為形成第4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圖11為第4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如圖10所示,第4實施形態之板狀構件40D,具有本體部42D、及從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的上部朝左斜上方向延伸出之上部臂部43、及設於上部臂部43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44、及從本體部42D的右側端部的下部朝右斜下方向延伸出之下部臂部45D、及設於下部臂部45D的先 端之第2先端部46D。
另,第4實施形態之板狀構件40D中,上部臂部43、及設於上部臂部43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44,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各構成要素相同,因此標注同一符號。另,板狀構件40D,如同第1~第3實施形態般,例如為由貴金屬或金屬形成之板狀構件、或是將板狀的構件的表面以貴金屬或金屬做鍍覆加工而得到之板狀構件,將板狀的構件施以衝床加工等而形成。此外,例如板狀構件40D亦可將與第1接觸對象及/或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處做成貴金屬等,將其以外的部分藉由例如雙金屬等的彈性(例如彈簧性)優良的構件來形成。
下部臂部45D,與本體部42D的4邊的端部當中和設有上部臂部43之端部(左側端部)相向的相向端部(右側端部)一體地連結,從本體部42D的右側端部朝右斜下方向延伸出。
下部臂部45D,如同第1實施形態般,成為從本體部42D側的基端部451D愈往先端側則上下方向的寬幅愈變小之先端縮細形狀(推拔形狀)。此外,第4實施形態中,亦如同其他實施形態般,對於本體部42D,下部臂部45D的基端部451D是將位置錯開至比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還下方而延伸出,且從本體部42D的右側端部的下部角部425D起算稍微上方的位置延伸出。此處,將從下部角部425D到基端部451D為止的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的一部分稱為「階部426D」。
第2先端部46D,設於下部臂部45D的先端,為朝垂直下方延伸出之部分。
本體部42D,基本上如同其他實施形態般為略長方形狀,但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的下側端部427,位在比位於上部臂部43的基端部431的上側之階部424的位置還靠本體部42D的中央部。同樣地,本體部42D,其下部臂部45D的基端部451D的上側端部428,位在比位於下部臂部45D的下側之階部426D的位置還靠本體部42D的中央部。像這樣,將上部臂部43的下側端部427與下部臂部45D的上側端部428之各位置做成靠本體部42D的中央部,藉此,當藉由捲曲加工形成電性連接件30D的筒狀部32時,能夠避免捲繞的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D)與和它相向的本體部42D的端部(相向端部)之干涉。也就是說,將上部臂部43的下側端部427與下部臂部45D的上側端部428之各位置做成靠本體部42D的中央部,藉此便形成退避構造。
第4實施形態中,上部臂部43的捲繞方向、和下部臂部45D的捲繞方向為互相相異的方向。例如,設計成上部臂部43的捲繞方向在圖10的俯視視野下為繞逆時針,下部臂部45D的捲繞方向在圖10的俯視視野下為繞順時針等。
首先,對上部臂部43施以捲曲加工而將上部臂部43繞逆時針逐漸捲繞,對下部臂部45D施以捲曲加工而將下部臂部45D繞順時針逐漸捲繞。
接下來,一旦將上部臂部43捲繞而形成上部彈性部33,將下部臂部45D捲繞而形成下部彈性部35D,則針對本體部42D,朝向單點鏈線(中心線)的中心,從本體部42D的左右開始分別均等地逐漸捲繞。藉此,便形成圖11(A)示例之電性連接件30D。
此處,參照圖11(A)及圖11(B),說明筒狀部32的形成方法。將上部臂部43捲繞而形成之上部彈性部33的基端部431,是以藉由該基端部431連結著的本體部42D的左側部分而被包入之方式捲繞。也就是說,上部彈性部33的基端部431,被捲入本體部42D的左側部分的內側。同樣地,將下部臂部45D捲繞而形成之下部彈性部35D的基端部451D,是以被包入該基端部451D連結著的本體部42D的右側部分之方式捲繞。
像這樣,將上部彈性部33藉由本體部42D的左側部分捲入,同時將下部彈性部35D藉由本體部42D的右側部分捲入,而將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與右側端部對齊(使其接觸),藉此形成筒狀部32。也就是說,設計成藉由本體部42D的右側端部的上側端部428的裏側將上部彈性部33以包入之方式覆蓋,藉由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的下側端部427的裏側將下部彈性部35D以包入之方式覆蓋。藉此,便形成圖11(B)示例之電性連接件30D。另,圖11(B)中,示例了藉由本體部42D形成的筒狀部32為使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與右側端部接觸之構造,但不限定於此。如圖11(C)示例般,亦可設計成使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與 右側端部略微相隔距離而相向。此外,圖11(A)~圖11(C)中,當將本體部42D捲繞而形成筒狀部32時,為了保持筒狀部32的外形構造,亦可設計成在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及/或右側端部的任意一或複數處,例如藉由熔接或接著劑等予以固定。例如亦可設計成圖11(B)中,在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與右側端部接觸之一或複數處,例如藉由熔接或接著劑等予以固定,或圖11(C)中,在本體部42D的左側端部(及/或右側端部)與和它相向的筒狀部32的端部接觸之一或複數處,例如藉由熔接或接著劑等予以固定。另,筒狀部32的外形構造的固定方法,不限定於熔接或接著劑,亦可壓接等。
上部臂部43與下部臂部45D,相對於本體部42D係錯開高度方向的位置而延伸出,故即使將上部彈性部33與下部彈性部35D以藉由本體部42D包入之方式捲繞,上部彈性部33與下部彈性部35D仍不會互相干涉。其結果,電性連接件30D的上部彈性部33與下部彈性部35D,各自獨立地於軸方向具有彈性。
像這樣,藉由將上部臂部43與下部臂部45D的捲繞方向設計成互相相異的方向,當第1接觸部34與第1接觸對象接觸、第2接觸部36D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而承受荷重時,能夠將作用於上部彈性部33的應力與作用於下部彈性部35D之應力抵消。
是故,能夠減輕發生在第1接觸部34接觸到第1接觸對象時的連接件、與第2接觸部36D接觸到第2接觸 對象時的連接件之旋轉荷重。
(D-2)第4實施形態之效果
像以上這樣,按照第4實施形態,可獲得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效果,並且藉由將上部臂部與下部臂部的捲繞方向設計成互相相異的方向,能夠將作用於上部彈性部的應力與作用於下部彈性部的應力抵消,能夠減輕在連接件之旋轉荷重。
(E)第5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的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示例說明於連接件(電性連接件)的成型加工前的板狀構件,在從本體部延伸出之臂部(上部臂部、下部臂部)的板狀部分進行沖孔加工(切割加工)之情形。
以下,示例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板狀構件40的上部臂部43與下部臂部45雙方的板狀部分施以沖孔加工之情形。另,訂為沖孔加工的對象之臂部,亦可為第1~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板狀構件40、40A、及40C中的上部臂部(上部臂部43及43C)與下部臂部(下部臂部45、45C及45D)的任一者,亦可為上部臂部(上部臂部43及43C)與下部臂部(下部臂部45、45C及45D)的全部。
(E-1)第5實施形態之構成
圖12~圖14為形成第5實施形態之電性連接件之前的板狀構件的構成示意構成圖。
如圖12示例般,板狀構件40E中,從本體部42延伸出的上部臂部43的從基端部431直到先端側施以沖孔加工,形成略梯形形狀的狹縫部48。同樣地,下部臂部45的從基端部451直到先端側施以沖孔加工,形成略梯形形狀的狹縫部49。
藉由與第1~第4實施形態同樣的方法,將圖12示例之板狀構件40E逐漸捲繞而形成連接件(電性連接件)30。這樣一來,在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會形成狹縫部48及狹縫部49,故能夠改變第1接觸部34及第2接觸部36從第1接觸對象及第2接觸對象承受的荷重(接觸荷重)的大小、或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於上下方向彈推的衝程。
也就是說,藉由在上部臂部43及下部臂部45形成狹縫部48及狹縫部49,能夠調整第1接觸部34及第2接觸部36的荷重的大小、或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衝程。
換言之,相對於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的上下方向之寬幅,調整狹縫部48(或狹縫部49)的寬幅、或從基端部431直到先端側(或從基端部451至先端側)之狹縫部48的長度、或狹縫部48(或狹縫部49)的位置等,藉此便能調整(控制)第1接觸部34及第2接觸部36的荷重的大 小、或上部彈性部33及下部彈性部35的衝程。
針對形成於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之狹縫部48或狹縫部49的形狀或位置等的調整方法,能夠廣泛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
例如,如圖13示例般,亦可設計成於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的板狀部分的寬幅,於上下方向排列2道狹縫部48A及48B(或狹縫部49A及49B)。另,2道狹縫部48A及48B(或狹縫部49A及49B)的各自的上下方向的寬幅可做成略同一長度,亦可做成各自相異長度。當然,亦可設計成排列3道以上的狹縫部48(或狹縫部49)。
此外例如如圖14示例般,亦可設計成於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在靠近先端側之側與靠近基端部431之側各者,形成2個狹縫部48C及48D(或狹縫部49C及49D)。另,從基端部431朝向先端側之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的延伸方向之狹縫部48C及48D(或狹縫部49C及49D)的長度,可各自為相同長度,亦可各自為相異長度。當然,亦可設計成在上部臂部43(或下部臂部45)的延伸方向形成3個以上的狹縫部48(或狹縫部49)。
又,例如包含圖12~圖14在內,本實施形態中示例的各狹縫部48(或狹縫部49)的形狀不限定於略梯形形狀,亦可做成略三角形狀、略矩形形狀、略橢圓形狀、兩端做成圓弧狀之形狀等。
(E-2)第5實施形態之效果
像以上這樣,按照第5實施形態,能夠獲得第1~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效果,並且藉由在臂部(上部臂部、下部臂部)設置1或複數個狹縫部,能夠調整將板狀構件捲繞而形成之連接件的第1接觸部及第2接觸部的荷重的大小、或上部彈性部及下部彈性部的上下方向的衝程。
(F)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雖亦提及本發明的變形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亦能運用於以下的實施形態。
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之電性連接件,示例了具備將上部臂部捲繞而形成之上部彈性部,而在筒狀部的下端部具備複數個山形突起部之情形,但第2實施形態中同樣地,亦可為了減小上部彈性部的彈性力,而將上部臂部的形狀做成圓弧狀等形狀,亦可為了提高上部彈性部的彈性力,而將上部臂部的上下方向的寬幅增大。
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示例了第1先端部及第2先端部的形狀為矩形形狀之情形,但第1先端部及第2先端部的形狀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第1先端部及第2先端部的形狀予以變形,使得捲繞後的第1接觸部及第2接觸部的形狀成為皇冠形狀、針形狀等。此外,亦可為了保持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示例之筒狀部的外形構造,而設計成在筒狀部的任意處藉由規定的方法(例如熔接或接著劑等)予以固定。
30:連接件(電性連接件)
32:筒狀部
33:上部彈性部
34:第1接觸部
35:下部彈性部
36:第2接觸部

Claims (7)

  1. 一種電性連接件,係藉由具有導電性的板狀構件而形成之電性連接件,其特徵為,前述板狀構件,具備本體部、及從前述本體部的一端部朝向斜上方向延伸出之先端縮細形狀的上部臂部、及設於前述上部臂部的先端之第1先端部、及從前述本體部的一端部朝向斜下方延伸出之先端縮細形狀的下部臂部、及設於前述下部臂部的先端之第2先端部,具備:第1接觸部,將前述第1先端部捲繞而形成,與第1接觸對象接觸;及竹筍彈簧狀的第1彈性部,將前述先端縮細形狀的前述上部臂部捲繞,而形成為以位於外側的前述上部臂部的上端部覆蓋位於內側的前述上部臂部的下端部的外周,其中前述上部臂部其上下方向的寬幅和前述下部臂部的上下方向的寬幅相異;及第2接觸部,將前述第2先端部捲繞而形成,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及竹筍彈簧狀的第2彈性部,將前述先端縮細形狀的前述下部臂部捲繞,而形成為以位於外側的前述下部臂部的下端部覆蓋位於內側的前述下部臂部的上端部的外周;及筒狀部,為將前述本體部捲繞而形成者,將前述第1彈性部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彈性部的基端部收容於內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連接件,其中,前述第1彈性部,以被收容於前述筒狀部的該第1彈性部的前述基端部作為一端而於軸方向具有彈性,前述第2彈性部,以被收容於前述筒狀部的該第2彈性部的前述基端部作為一端而於軸方向具有彈性,前述第1彈性部及前述第2彈性部各自獨立而具有軸方向的彈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電性連接件,其中,前述上部臂部從前述本體部的一端部延伸出,前述第1彈性部為以第1捲繞方向被捲繞而形成者,前述下部臂部從前述本體部的和前述上部臂部延伸出的前述一端部相向之相向端部延伸出,前述第2彈性部為以和前述第1捲繞方向相異的第2捲繞方向被捲繞而形成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電性連接件,其中,在板狀構件的前述上部臂部及/或前述下部臂部,形成有用來調整前述第1彈性部及/或前述第2彈性部的軸方向的彈性之一或複數個狹縫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連接件,其中,從前述本體部的端部延伸出之各臂部的任一者或全部,彎曲成圓弧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連接件,其中,從矩形形狀的前述本體部的端部延伸出之各臂部,係從和該端部的角部相隔距離之位置延伸出,前述各臂部被捲繞而形成之前述各彈性部的基端部,係藉由前述本體部的內面被覆蓋而被內包於前述筒狀部。
  7. 一種電性連接裝置,係具備使第1接觸對象與第2接觸對象接觸之複數個電性連接件的電性連接裝置,其特徵為,前述複數個電性連接件,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電性連接件。
TW108133501A 2019-04-26 2019-09-18 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TWI745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5504A JP6985327B2 (ja) 2019-04-26 2019-04-26 電気的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19-085504 2019-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0138A TW202040138A (zh) 2020-11-01
TWI745750B true TWI745750B (zh) 2021-11-11

Family

ID=72942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501A TWI745750B (zh) 2019-04-26 2019-09-18 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55347A1 (zh)
JP (1) JP6985327B2 (zh)
KR (1) KR102645618B1 (zh)
CN (1) CN113728237A (zh)
TW (1) TWI745750B (zh)
WO (1) WO20202175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88984A (ja) * 2020-05-28 2021-12-13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気的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触子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1197B (en) * 2000-09-26 2002-11-21 Yukihiro Hirai A spiral conta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is apparatus, and a semiconductor inspecting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al parts using this apparatus
JP201101299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Nidai Seiko:Kk スプリング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TW201202709A (en) * 2010-06-23 2012-01-16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Contact head, probe pin with the contact head,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using the probe pin
KR20120031493A (ko) * 2012-01-31 2012-04-03 박상량 달팽이형 포고핀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411135A (zh) * 2012-07-25 2014-03-16 Nidec Read Corp 檢查用治具及接觸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1709A (en) * 1989-02-13 1990-10-09 Burndy Corporation Vertical action contact spring
US6843658B2 (en) * 2002-04-02 2005-01-18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electronic instruments
US6967492B2 (en) * 2003-11-26 2005-11-22 Asm Assembly Automation Ltd. Spring contact probe device for electrical testing
KR101330999B1 (ko) * 2011-12-05 2013-11-20 (주)아이윈 탐침부 연결형 포고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6021723A1 (ja) * 2014-08-08 2016-02-11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KR101673502B1 (ko) * 2015-01-08 2016-11-07 (주)아이윈 상하 탐침부 연결형 포고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527762B2 (ja) * 2015-06-19 2019-06-05 日本電子材料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
JP2017142080A (ja) * 2016-02-08 2017-08-17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接触端子、検査治具、及び検査装置
JP2017147099A (ja) * 2016-02-17 2017-08-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コンタクト
CN108283014A (zh) * 2016-05-30 2018-07-13 诺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导电引脚、双向导电图案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101860923B1 (ko) * 2017-05-30 2018-05-24 황동원 반도체 디바이스 테스트용 콘택트 및 테스트 소켓장치
JP6631814B2 (ja) * 2017-07-28 2020-01-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端子構造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21056158A (ja) * 2019-10-01 2021-04-08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気的接触子、電気的接続構造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1197B (en) * 2000-09-26 2002-11-21 Yukihiro Hirai A spiral conta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is apparatus, and a semiconductor inspecting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al parts using this apparatus
CN100550331C (zh) * 2000-09-26 2009-10-14 日本先进装置株式会社 螺旋接触器制造方法
JP201101299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Nidai Seiko:Kk スプリング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TW201202709A (en) * 2010-06-23 2012-01-16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Contact head, probe pin with the contact head,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using the probe pin
KR20120031493A (ko) * 2012-01-31 2012-04-03 박상량 달팽이형 포고핀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411135A (zh) * 2012-07-25 2014-03-16 Nidec Read Corp 檢查用治具及接觸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32709A (ko) 2021-11-04
WO2020217561A1 (ja) 2020-10-29
JP2020180928A (ja) 2020-11-05
TW202040138A (zh) 2020-11-01
KR102645618B1 (ko) 2024-03-11
CN113728237A (zh) 2021-11-30
US20220155347A1 (en) 2022-05-19
JP6985327B2 (ja) 202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9770B2 (en) Socket with high performance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7955088B2 (en) Axially compliant microelectronic contactor
US7985077B2 (en) Miniature electrical ball and tube socket assembly with self-capturing multiple-contact-point coupling
US8083552B2 (en) Probe pin
CN111751583B (zh) 探针头及探针卡
JP6706494B2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構造
TWI801754B (zh) 電性接點,電性連接構造及電性連接裝置
KR20180067229A (ko) 다 접점 에지 접촉으로 접촉 특성이 개선되는 fosp 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테스트 소켓
TWI745750B (zh) 電性連接件及電性連接裝置
JP4167202B2 (ja) 導電性接触子
KR20210104660A (ko) 검사용 지그 지지구, 지지구 및 검사용 지그
JP2011227009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検査治具
KR20090073747A (ko) 프로브 유닛 및 프로브 카드
JP2016217856A (ja) 電気的接触子
CN111293448A (zh) 压接结构的一体型弹簧针
WO2024034212A1 (ja) 電気的接触子
JP2002164137A (ja) コンタクト構造及びicソケット
JP2005300366A (ja) 半導体装置の検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