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7710B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7710B
TWI727710B TW109109046A TW109109046A TWI727710B TW I727710 B TWI727710 B TW I727710B TW 109109046 A TW109109046 A TW 109109046A TW 109109046 A TW109109046 A TW 109109046A TW I727710 B TWI727710 B TW I7277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needle plate
state
operating member
oper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9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0840A (zh
Inventor
安本紗樹
佐藤修一
酒井康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0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0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71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05B73/12Slides; Needle plat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02Mechanical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在提高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的同時確保緊急性。針板裝卸機構包括:針板固定部,其可旋轉地設置於組裝於縫紉機主體的針板的下側,並構成為能夠在將所述針板固定於所述縫紉機主體的固定位置與解除所述針板的固定的非固定位置之間移動;驅動齒輪,其與所述針板固定部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傳遞機構,其能夠切換為將來自電動機的驅動力傳遞到所述驅動齒輪的傳遞狀態或切斷該傳遞的切斷狀態;和操作部件,其具有將手動的操作力傳遞到所述驅動齒輪的手動齒輪,在所述操作部件的非操作狀態下,所述傳遞機構為傳遞狀態並且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不連結,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時,通過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傳遞機構從傳遞狀態切換為切斷狀態並且使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連結。

Description

縫紉機
本發明涉及一種縫紉機。
在下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縫紉機的針板裝卸機構中,針板通過板簧固定於縫紉機的底座部。此外,針板裝卸機構具有用於解除針板的固定狀態的定位銷和操作杆。並且,當對操作杆進行操作時,操作杆經由定位銷將針板上推,板簧對針板的固定狀態被解除。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48846號公報
有鑑於此,吾等發明人乃潛心進一步研究,並著手進行研發及改良,期以一較佳發明以解決上述問題,且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修改後而有本發明之問世。
在此,例如,通過采用通過電動機的驅動將針板裝卸機構切換為固定針板的狀態或解除固定狀態的解除狀態的結構,能夠提高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
但是,在除了固定部(板簧)之外還具備解除部(操作杆)的上述專利文獻1的針板裝卸機構的結構保持不變的狀態下,即使將解除部電動化,儘管能夠進行針板的拆卸也難以實現安裝也以電動進行。因此,在將針板的拆卸和安裝電動化的情況下,自然要求如下的結構,固定部自身能夠通過電動機的驅動在固定針板的固定位置與非固定位置之間移動。
另一方面,在通過電動機的驅動而工作的針板裝卸機構中,例如從確保電動機的故障時等的緊急性的觀點出發,也優選采用能夠手動使該針板裝卸機構工作的結構。
考慮到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在提高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的同時確保緊急性的針板裝卸機構及具備該針板裝卸機構的縫紉機。
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具備針板裝卸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針板裝卸機構構成為包括:針板固定部,其以能夠旋轉地設置於組裝於縫紉機主體的針板的下側,並構成為能夠在固定位置與非固定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固定位置用於將所述針板固定於所述縫紉機主體,所述非固定位置用於解除所述針板的固定;驅動齒輪,其與所述針板固定部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電動機,其在輸出軸上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設置有電動機齒輪;傳遞機構,其能夠切換為將來自所述電動機的驅動力傳遞到所述驅動齒輪的傳遞狀態或切斷該傳遞的切斷狀態;以及操作部件,其具有將手動的操作力傳遞到所述驅動齒輪的手動齒輪,在所述操作部件的非操作狀態下,所述 傳遞機構為傳遞狀態,並且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不連結,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時,通過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傳遞機構從傳遞狀態切換為切斷狀態,並且使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連結。
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傳遞機構構成為包括:第一齒輪,其與所述電動機齒輪嚙合;以及第二齒輪,其與所述第一齒輪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並與所述驅動齒輪嚙合,所述手動齒輪具有:齒輪部,其構成為能夠與所述第二齒輪嚙合;以及不完全齒輪部,其避免與所述第二齒輪的嚙合,通過所述不完全齒輪部,使非操作狀態下的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不連結。
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傳遞機構具有離合器機構,該離合器機構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時,通過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離合器機構工作,將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的連結狀態解除。
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離合器機構構成為包括:嵌合部,其設置於所述第一齒輪;以及被嵌合部,其設置於所述第二齒輪,通過對所述操作部件進行按壓操作,從而所述手動齒輪按壓所述第二齒輪,使所述嵌合部與所述被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解除,僅在所述離合器機構工作前的所述第一齒輪及所述第二齒輪的旋轉位置處,所述嵌合部與所述被嵌合部嵌合。
根據上述結構的縫紉機,能夠在提高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的同時確保緊急性。
〔本發明〕
10:縫紉機
10A:支柱部
10B:臂部
10C:底座部(縫紉機主體)
11:蓋
11A:孔部
12:固定板
13:第一按壓部件
13A:按壓片
14:第二按壓部件
14A:按壓片
15:針板
16:卡止部件
16A:卡止片
18:針板裝卸機構
20:裝卸杆(針板固定部)
21:旋轉軸
21A:芯部
21B:外側軸部
21B1:隆起部
21B2:承受面
22:凸輪
22A:凸輪面
23:連結銷
24:磁鐵
30:驅動機構
31:底板
31A:第一插入孔
31B:第二插入孔
31C:引導片
32:第一軸
33:第二軸
34:針板電動機(電動機)
34A:輸出軸
35:電動機齒輪
35A:齒輪部
36:驅動齒輪
36A:引導槽
36B:支承軸部
36C:連結筒部
36D:狹縫
36E:齒輪部
40:操作機構
41:支承體
41A:固定片
41B:固定孔
41C:支承孔
41D:支承凹部
41E:保持槽
41F:限制槽
41G:卡止槽
42:操作部件
42A:頭部
42B:第一操作軸部
42C:第二操作軸部
42D:槽
42E:卡止槽
43:定位銷
44:複位彈簧
45:手動齒輪
45A:固定部
45B:固定孔部
45C:按壓凸棱
45D:齒輪部
45E:不完全齒輪部
50:傳遞機構
51:大徑齒輪(第一齒輪)
51A:支承孔
51B:齒輪部
51C:突出部
51D:嵌合凹部(嵌合部)
52:小徑齒輪(第二齒輪)
52A:支承孔
52B:嵌合突起(被嵌合部)
52C:齒輪部
52D:凸緣
53:離合器機構
54:離合器彈簧
60:控制部
62:操作部
A、B、C、D:箭頭方向
ER:E型環
FR:縫紉機的前側
RH:縫紉機的右側
SC:固定螺釘
UP:縫紉機的上側
[圖1]是表示應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針板裝卸機構的縫紉機的從右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配置於圖1所示的底座部的內部的固定板及針板裝卸機構的從右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3]是圖2所示的針板裝卸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4]的(A)是表示圖2所示的針板的固定狀態的從前側觀察的主視圖,圖4的(B)是表示通過圖4的(A)所示的裝卸杆的凸輪來解除針板的固定狀態的狀態的主視圖。
[圖5]是表示圖2所示的驅動機構的主視圖。
[圖6]的(A)是圖5所示的驅動機構的從右側觀察的側視圖,圖6的(B)是表示圖6的(A)所示的操作部件被向第一操作位置進行按壓操作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7]的(A)是圖2所示的針板裝卸機構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圖7的(B)是表示圖7的(A)所示的針板裝卸機構通過針板電動機的驅動而工作的狀態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8]的(A)是表示圖6的(B)所示的操作部件的旋轉操作開始時的針板裝卸機構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圖8的(B)是表示通過圖8的(A)所示的操作部件的操作從而針板裝卸機構工作的狀態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9]的(A)是放大表示圖6的(A)所示的小徑齒輪與手動齒輪的位置關係的從前側觀察的剖視圖(圖6的(A)的9A-9A線剖視圖),圖9的(B)是放大表示圖8的(A)所示的狀態下的小徑齒輪與手動齒輪的位置關係的從前側觀察的剖視圖。
關於吾等發明人之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俾供 鈞上深入瞭解並認同本發明。
下面,使用附圖,對應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針板裝卸機構18的縫紉機10進行說明。另外,附圖中適當表示的箭頭UP、箭頭FR及箭頭RH分別表示縫紉機10的上側、前側及右側(寬度方向一側)。
如圖1所示,在從前側觀察的正面觀察時,縫紉機10作為整體形成為向左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狀。具體地說,縫紉機10構成為包括:構成縫紉機10的右端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部10A;從支柱部10A的上端部向左側伸出的臂部10B;以及從支柱部10A的下端部向左側伸出的作為“縫紉機主體”的底座部10C。此外,在縫紉機10的內部設置有構成縫紉機10的骨架的骨架框(省略圖示)。
縫紉機10具有:針板15,其設置於底座部10C的左上部;針板裝卸機構18,其將針板15可裝卸地固定於底座部10C(參照圖2);以及控制部60,其用於對針板裝卸機構18進行工作控制(參照圖3)。並且,通過針板裝卸機構18工作,從而針板15的固定狀態被解除,能夠將針板15從底座部10C拆下。下面,對縫紉機10的各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底座部10C)
底座部10C具有構成底座部10C的外廓的蓋11,骨架框被蓋11覆蓋。此外,在蓋11的上壁貫通形成有用於配置後述的針板15的孔部11A,孔部11A在俯視下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狀。
如圖2所示,在底座部10C的內部,在蓋11(在圖2中未圖示)中的孔部11A的左側的位置處設置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 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與骨架框連結固定。在固定板12的上表面設置有板狀的第一按壓部件13及第二按壓部件14。第一按壓部件13及第二按壓部件14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沿前後方向排列配置,並通過螺釘固定於固定板12。在第一按壓部件13一體地形成有按壓片13A,按壓片13A隨著朝向右側而向上側傾斜。此外,在第二按壓部件14也一體地形成有與按壓片13A同樣地構成的按壓片14A,按壓片14A隨著朝向右側而向上側傾斜。
(關於針板15)
針板15由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鐵氧體等磁性體構成。針板15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配置在蓋11的孔部11A內(參照圖1)。在該針板15的左端部的下表面設置有卡止部件16。該卡止部件16形成為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通過螺釘固定於針板15。在卡止部件16的長度方向兩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前後一對卡止片16A,卡止片16A從卡止部件16向下側且左側呈大致曲柄狀伸出。並且,卡止片16A的前端部從右側插入固定板12與第一按壓部件13的按壓片13A及第二按壓部件14的按壓片14A之間,卡止片16A卡止於按壓片13A、14A。由此,針板15的左端部經由卡止部件16固定於固定板12。
(關於針板裝卸機構18)
接下來,對作為本發明的主要部分的針板裝卸機構18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針板裝卸機構18構成為包括用於將針板15相對於底座部10C進行裝卸的作為“針板固定部”的裝卸杆20、以及用於使裝卸杆20旋轉驅動的驅動機構30,並配置在底座部10C的內部。
<關於裝卸杆20>
如圖4所示,裝卸杆20構成為包括旋轉軸21、凸輪22以及一對磁鐵24。
旋轉軸21在針板15的右端部的下側以前後方向為軸向配置。旋轉軸21構成為包括:構成旋轉軸21的軸心部的大致圓棒狀的芯部21A;以及設置於芯部21A的外周部的大致圓筒狀的外側軸部21B。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芯部21A為金屬制,外側軸部21B為樹脂制(作為一個例子,POM),芯部21A與外側軸部21B通過嵌件成型等一體地形成。具體地說,外側軸部21B以覆蓋芯部21A的軸向中間部分的方式與芯部21A一體地形成。並且,芯部21A的前端部可旋轉地支承於骨架框。另一方面,此外,在芯部21A的後端部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設置有連結銷23。連結銷23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從芯部21A向上側及下側突出。此外,連結銷23的軸線與芯部21A的軸線交叉。並且,芯部21A的後端部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與後述的驅動機構30的驅動齒輪36連結。
凸輪22一體地設置在外側軸部21B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從正面觀察,凸輪22形成為大致半橢圓狀,從外側軸部21B的外周部向後斜下方突出。具體地說,從正面觀察,凸輪22具有向右斜上方凸出彎曲的凸輪面22A,並構成為從旋轉軸21的軸心至凸輪面22A的距離隨著從凸輪面22A的基端朝向前端而變長。並且,凸輪面22A的基端側的部分與針板15的下側接近(詳細而言,向下側稍微分離)配置。
此外,在外側軸部21B,在相對於凸輪22而言旋轉軸21的軸向兩側的部位,形成有向上側隆起的前後一對隆起部21B1。該隆起部21B1的上表面構成為承受面21B2,承受面21B2從旋轉軸21的軸向觀察,構成為呈以芯部21A(旋轉軸21)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弧狀彎曲的面(參照圖4的(A)的局部放大圖)。並且,在針板15的固定狀態下,針板15的下表面與承受面21B2抵接(為圖4的(A)所示的狀態,下面,將裝卸杆20中的該位置稱為“固定位置”)。
一對磁鐵24形成為以旋轉軸21的軸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柱狀。磁鐵24相對於凸輪22分別配置於前側及後側,並在將上表面向旋轉軸21的 外部露出的狀態下埋設於外側軸部21B的隆起部21B1。由此,磁鐵24與旋轉軸21構成為能夠一體旋轉。在旋轉軸21處於固定位置的情況下,磁鐵24隔開給定間隙配置在針板15的下側,磁鐵24的上表面與針板15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對置配置(參照圖4的(A)的局部放大圖)。由此,通過磁鐵24的磁力將針板15向下側拉入,在旋轉軸21的固定位置下將針板15固定於底座部10C。
此外,詳情如後所述,當旋轉軸21從固定位置向旋轉方向一側(圖4的(A)的箭頭C方向側)旋轉時,磁鐵24相對於針板15向左側且下側位移,並且凸輪22向從旋轉軸21向上側突出的位置位移。由此,成為凸輪22(的凸輪面22A)向上側上推針板15,解除磁鐵24對針板15的固定狀態的結構(為圖4的(B)所示的位置,下面,將裝卸杆20中的該位置稱為“非固定位置”)。
<關於驅動機構30>
如圖2、圖3、圖5及圖6所示,驅動機構30構成為包括底板31、作為“電動機”的針板電動機34、驅動齒輪36、傳遞機構50以及操作機構40。
〔關於底板31〕
底板31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固定於縫紉機10的骨架框。在底板31的大致中央部設置有第一軸32,第一軸32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從底板31向前側突出。此外,在底板31,在第一軸32的上側設置有第二軸33,第二軸33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從底板31向前側突出。
而且,在底板31,在第一軸32的左側貫通形成有圓形形狀的第一插入孔31A,在第一軸32的右斜下方貫通形成有圓形形狀的第二插入孔31B。此外,在底板31的上端部形成有前後一對引導片31C,引導片31C向前側呈直角彎曲。
〔關於針板電動機34〕
針板電動機34以前後方向為軸向與底板31的左部的後側相鄰地配置,緊固固定於底板31。並且,針板電動機34的輸出軸34A插通於第一插入孔31A內,從底板31向前側突出。在針板電動機34的輸出軸34A,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設置有大致圓筒狀的電動機齒輪35。在電動機齒輪35的外周部形成有由多個齒輪齒構成的齒輪部35A。
〔關於驅動齒輪36〕
驅動齒輪36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扇形板狀。具體地說,從正面觀察,驅動齒輪36形成為向左斜下方凸出的大致四分之一圓形。此外,在驅動齒輪36的後表面,在徑向中間部形成有向後側開放的引導槽36A,引導槽36A沿著驅動齒輪36的周向延伸。在驅動齒輪36的基端部一體地形成有支承軸部36B。支承軸部36B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從驅動齒輪36向後側突出。並且,第二軸33插入於支承軸部36B,驅動齒輪36可旋轉地支承於第二軸33。此外,底板31的引導片31C配置於驅動齒輪36的引導槽36A內,在驅動齒輪36旋轉時,成為由引導片31C來引導驅動齒輪36的結構。
在驅動齒輪36的基端部一體地形成有連結筒部36C。連結筒部36C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從驅動齒輪36向前側突出,並且與第二軸33(支承軸部36B)配置在同軸上。在該連結筒部36C形成有向前側開放的狹縫36D,狹縫36D沿連結筒部36C的徑向(詳細而言,上下方向)貫通。而且,裝卸杆20的後端部嵌入連結筒部36C內,並且連結銷23嵌入狹縫36D內。由此,裝卸杆20與驅動齒輪36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此外,在驅動齒輪36的前端部(形成為圓弧狀的部分),形成有由多個齒輪齒構成的齒輪部36E,齒輪部36E沿著驅動齒輪36的周向形成。
〔關於操作機構40〕
操作機構40構成為包括:操作部件42;用於支承操作部件42的支承體41(廣義而言,是可理解為“支承部件”的要素);以及複位彈簧44。
從前側觀察,支承體41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軌道形塊狀,與底板31的右下部的後側相鄰地配置。在支承體41一體地形成有左右一對固定片41A,固定片41A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配置。並且,一方的固定片41A從支承體41的上端部中的前端部向右側突出,另一方的固定片41A從支承體41的上下方向中間部中的前端部向左側突出。在固定片41A貫通形成有圓形形狀的固定孔41B。並且,螺釘從後側插入到固定孔41B內,並與底板31螺合,從而將支承體41固定於底板31。
在支承體41的上部,沿前後方向貫通形成有支承孔41C。該支承孔41C與底板31的第二插入孔31B配置在同軸上,支承孔41C的直徑設定為大於第二插入孔31B的直徑。此外,在支承體41的前表面的下部,形成有向前側及右側開放的支承凹部41D,支承凹部41D與支承孔41C連通。而且,在支承體41的右側部,在上下方向中間部形成有向前側開放的保持槽41E,保持槽41E沿左右方向貫通。並且,保持槽41E與支承凹部41D及支承孔41C連通。
在支承體41的後表面的下部形成有限制槽41F(廣義而言,是可理解為“槽部”的要素)。限制槽41F沿上下方向延伸,限制槽41F的上端部與支承孔41C連通。此外,限制槽41F沿前後方向貫通,與支承凹部41D連通。該限制槽41F的槽寬(左右方向的尺寸)設定為與保持槽41E的槽寬(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同。而且,在支承體41的後表面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後側開放的卡止槽41G。卡止槽41G沿上下方向延伸,卡止槽41G的下端部與支承孔41C連通。
操作部件42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帶臺階軸狀。具體地說,操作部件42構成為包括:構成操作部件42的基端部(後端部)的頭部42A;從頭部42A向前側(操作部件42的軸向一側)伸出的第一操作軸部42B;以及從 第一操作軸部42B向前側伸出的第二操作軸部42C。並且,第一操作軸部42B的直徑設定為小於頭部42A的直徑,第二操作軸部42C的直徑設定為小於第一操作軸部42B的直徑。
並且,操作部件42從後側插入到支承體41的支承孔41C內。詳細而言,第二操作軸部42C可旋轉地插入到底板31的第二插入孔31B內,第一操作軸部42B可旋轉地插入到支承體41的支承孔41C內。由此,操作部件42以能夠旋轉且能夠沿前後方向相對移動(能夠滑動)的方式支承於支承體41及底板31。並且,在操作部件42的非操作狀態(初始狀態)下,操作部件42配置於初始位置(圖6的(A)及圖7的(A)所示的位置)。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操作部件42的頭部42A及第一操作軸部42B的後部相對於支承體41向後側突出。此外,操作部件42構成為能夠從初始位置向前側進行按壓操作,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了按壓操作時,成為將操作部件42配置到第一操作位置(圖6的(B)及圖8的(A)所示的位置)的結構。而且,操作部件42構成為能夠在第一操作位置處進行旋轉操作。具體地說,成為操作部件42從第一操作位置向旋轉方向一側(圖5及圖8的(A)的箭頭D方向側)旋轉,從而配置到第二操作位置(圖8的(B)所示的位置)的結構。
操作部件42的頭部42A從底座部10C的蓋11向後側突出,在縫紉機10的外部可操作地露出(參照圖1)。並且,在頭部42A的後表面形成有向後側開放的槽42D,槽42D沿著頭部42A的徑向延伸。由此,成為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按壓操作及旋轉操作時,能夠使工具插入槽42D內,通過該工具來進行對操作部件42的操作的結構。此外,在頭部42A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前側開放的卡止槽42E(參照圖3)。
而且,在第一操作軸部42B的前端部設置有定位銷43(參照圖3),定位銷43向第一操作軸部42B的徑向外側突出。該定位銷43的直徑設定為比支承 體41的限制槽41F及保持槽41E的槽寬稍小。並且,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定位銷43配置於支承體41的限制槽41F內。由此,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成為在操作部件42的周向上定位銷43與限制槽41F卡合,阻止操作部件42的旋轉操作的結構。
此外,在將操作部件42按壓操作到第一操作位置時,成為定位銷43配置到支承體41的支承凹部41D內,允許操作部件42向第二操作位置的旋轉操作的結構。即,操作部件42構成為在按壓操作後能夠進行旋轉操作。而且,成為在將操作部件42向第二操作位置進行操作時,將定位銷43配置於支承體41的保持槽41E的前側的設定。由此,成為通過使第二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42向後側位移並插入保持槽41E內,從而定位銷43(即,操作部件42)被支承體41保持的結構(下面,將操作部件42中的該位置稱為“保持位置”)。
複位彈簧44構成為壓縮扭簧。複位彈簧44安裝於操作部件42的第一操作軸部42B,配置在操作部件42的頭部42A與支承體41之間。此外,複位彈簧44的一端部卡止於支承體41的卡止槽41G,複位彈簧44的另一端部卡止於操作部件42的卡止槽42E。並且,複位彈簧44對初始位置下的操作部件42向後側施力,並且向旋轉方向另一側施力。由此,通過複位彈簧44的作用力,將操作部件42保持在初始位置。此外,當在第二操作位置處解除對操作部件42的操作時,由於複位彈簧44的作用力,操作部件42經由第一操作位置恢復到初始位置。
此外,操作部件42具有手動齒輪45,手動齒輪45用於將操作部件42的操作力傳遞到後述的傳遞機構50。手動齒輪45形成為以前後方向板厚方向的大致扇形板狀,從正面觀察,形成為向右斜上側凸出的大致四分之一圓形。在手動齒輪45的基端部形成有向後側突出的固定部45A,在固定部45A沿前後方向貫通形成有固定孔部45B。並且,操作部件42的前端部嵌入固定孔部45B內,通過固定螺釘SC將手動齒輪45以不能相對移動的方式固定於操作部件42。此 外,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固定部45A與底板31的前表面抵接,通過手動齒輪45限制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42向後側移動。
在手動齒輪45的前端部(形成為圓弧狀的部分)中的前側的緣部形成有按壓凸棱45C(廣義而言,是可理解為“按壓部”的要素)。按壓凸棱45C以手動齒輪45的徑向為板厚方向沿著手動齒輪45的周向延伸。
此外,在手動齒輪45的前端部形成有由多個齒輪齒構成的齒輪部45D。齒輪部45D除了手動齒輪45的前端部中的旋轉方向一側(圖5的箭頭D方向側)的端部之外,沿著手動齒輪45的周向形成。即,手動齒輪45的前端部由形成有齒輪齒的齒輪部45D、和未形成齒輪齒的不完全齒輪部45E構成。
〔關於傳遞機構50〕
傳遞機構50構成為包括:作為“第一齒輪”的大徑齒輪51;作為“第二齒輪”的小徑齒輪52;以及連結大徑齒輪51和小徑齒輪52的離合器機構53。
大徑齒輪51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圓板狀,大徑齒輪51的直徑大於電動機齒輪35的直徑。在大徑齒輪51的軸心部沿前後方向貫通形成有圓形形狀的支承孔51A。並且,底板31的第一軸32插入到支承孔51A內,大徑齒輪51可旋轉地支承於第一軸32。
在大徑齒輪51的外周部形成有由多個齒輪齒構成的齒輪部51B,齒輪部51B與電動機齒輪35的齒輪部35A嚙合。此外,在大徑齒輪51的前表面形成有圓柱狀的突出部51C,突出部51C與大徑齒輪51配置在同軸上。並且,前述的驅動齒輪36的齒輪部36E相鄰地配置於突出部51C的前側。而且,在突出部51C,在大徑齒輪51的軸心部形成有構成後述的離合器機構53的作為“嵌合部”的嵌合凹部51D。嵌合凹部51D呈向前側開放的凹狀,並且,從正面觀察形成為大致D字形狀,與支承孔51A連通。
小徑齒輪52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小徑齒輪52的直徑小於大徑齒輪51的直徑。在小徑齒輪52的軸心部沿前後方向貫通形成有圓形形狀的支承孔52A。並且,底板31的第一軸32插入到支承孔52A內,小徑齒輪52在大徑齒輪51的前側且驅動齒輪36的下側,可旋轉地支承於第一軸32。
在小徑齒輪52的後表面,在軸心部形成有構成後述的離合器機構53的作為“被嵌合部”的嵌合突起52B。嵌合突起52B從後側觀察形成為與嵌合凹部51D呈相似形狀的大致D字形狀,從小徑齒輪52向後側突出。並且,嵌合突起52B嵌入(嵌合)於嵌合凹部51D內,小徑齒輪52與大徑齒輪51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
在小徑齒輪52的外周部形成有由多個齒輪齒構成的齒輪部52C,齒輪部52C與驅動齒輪36的齒輪部36E嚙合。此外,在小徑齒輪52的下側配置有前述的手動齒輪45。並且,成為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不連結,在操作部件42的操作時,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連結的結構。具體地說,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及第一操作位置的情況下,成為手動齒輪45的不完全齒輪部45E與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在小徑齒輪52及手動齒輪45的徑向上對置配置,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不嚙合的設定(參照圖9的(A))。另一方面,當從第一操作位置向第二操作位置以規定角度對操作部件42進行旋轉操作,使手動齒輪45繞操作部件42的軸向旋轉方向一側(圖8的(A)的箭頭D方向側)旋轉時,成為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與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嚙合的結構(參照圖9的(B))。由此,成為手動齒輪45經由小徑齒輪52與驅動齒輪36連結的結構。
此外,在小徑齒輪52的前端部中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52D,凸緣52D形成於小徑齒輪52的周向整周,並且配置在驅動齒輪36的齒輪部36E的前側。該凸緣52D相鄰地配置於前述的手動齒輪45的按壓凸棱45C 的前側。由此,當從初始位置向第一操作位置對操作部件42進行按壓操作時,小徑齒輪52(的凸緣52D)被按壓凸棱45C向前側按壓,後述的離合器機構53進行工作。
離合器機構53構成為包括:前述的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前述的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以及離合器彈簧54。離合器彈簧54構成為壓縮彈簧。並且,離合器彈簧54在小徑齒輪52的前側安裝於第一軸32的前端部。此外,離合器彈簧54的前端部卡止於組裝在第一軸32的E型環ER,離合器彈簧54的後端部卡止於小徑齒輪52,離合器彈簧54對小徑齒輪52向後側(大徑齒輪51側)施力。由此,維持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與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的嵌合狀態(下面,將該狀態稱為離合器機構53的“非工作狀態”)。
此外,如上所述,通過對操作部件42進行按壓操作,從而手動齒輪45的按壓凸棱45C按壓小徑齒輪52(的凸緣52D),離合器機構53進行工作。具體地說,小徑齒輪52克服離合器彈簧54的作用力而向前側移動,離合器機構53從非工作狀態轉變為工作狀態(圖6的(B)所示的狀態)。並且,在離合器機構53的工作狀態下,嵌合凹部51D與嵌合突起52B的嵌合狀態被解除,允許小徑齒輪52相對於大徑齒輪51的相對旋轉。另外,在離合器機構53的工作狀態下,維持小徑齒輪52與驅動齒輪36的嚙合狀態。
(關於控制部60)
如圖3所示,在控制部60電連接有前述的針板電動機34和設置於縫紉機10的支柱部10A的操作部62(參照圖1)。如圖1所示,操作部62構成為包括觸摸面板,在支柱部10A可操作地露出。並且,控制部60基於來自操作部62的操作信號對針板電動機34的工作進行控制。
(作用效果)
下面,對通過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的情況、以及通過操作部件42的操作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的情況進行說明,同時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
<關於通過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的情況>
如圖4的(A)所示,在針板15的固定狀態下,針板15的卡止片16A的前端部從右側插入到固定板12與第一按壓部件13的按壓片13A及第二按壓部件14的按壓片14A之間,卡止片16A卡止於按壓片13A、14A。此外,在該狀態下,針板裝卸機構18的裝卸杆20配置在固定位置,通過裝卸杆20中的磁鐵24的磁力向下側拉入針板15。
而且,如圖5、圖6的(A)及圖7的(A)所示,在針板15的固定狀態下,針板裝卸機構18的離合器機構53成為非工作狀態。因此,電動機齒輪35與大徑齒輪51嚙合,大徑齒輪51及小徑齒輪52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並且小徑齒輪52與驅動齒輪36嚙合。即,電動機齒輪35與驅動齒輪36通過傳遞機構50連結,傳遞機構50成為將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的傳遞狀態。此外,在傳遞機構50的傳遞狀態下,操作部件42配置在初始位置,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成為非嚙合狀態。因此,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成為非連結狀態,切斷從操作部件42向驅動齒輪36的驅動傳遞路徑。
然後,當使用者為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對操作部62進行操作時,操作信號從操作部62輸出到控制部60,通過控制部60使針板電動機34驅動。具體地說,電動機齒輪35繞輸出軸34A向旋轉方向一側(圖5及圖7的(A)的箭頭A方向側)旋轉。由此,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一起繞第一軸32向旋轉方向一側(圖5及圖7的(A)的箭頭B方向側)旋轉。當小徑齒輪52旋轉時,驅動齒輪36繞第二軸33向旋轉方向一側(圖5及圖7的(A)的箭頭C方向側)旋轉。由 此,與驅動齒輪36連結的裝卸杆20(旋轉軸21)從固定位置向旋轉方向一側(非固定位置側)旋轉。然後,在裝卸杆20到達非固定位置的時刻,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停止(參照圖7的(B))。
在裝卸杆20從固定位置向旋轉方向一側旋轉時,裝卸杆20的磁鐵24相對於針板15向左側且下側相對旋轉(移動),磁鐵24作用於針板15的磁力變低。由此,磁鐵24對針板15的固定狀態被解除。此外,此時,裝卸杆20的凸輪22向上方側位移,針板15被凸輪22的凸輪面22A向上側上推。並且,如圖4的(B)所示,當裝卸杆20配置在非固定位置時,針板15從裝卸杆20向上側分離,針板15的固定狀態被解除。由此,能夠將針板15從底座部10C拆下。
然後,在經過裝卸杆20旋轉到非固定位置的規定時間後,通過控制部60使針板電動機34驅動,針板電動機34的輸出軸34A向旋轉方向另一側旋轉。由此,大徑齒輪51、小徑齒輪52及驅動齒輪36分別向旋轉方向另一側旋轉,裝卸杆20從非固定位置向固定位置側旋轉。然後,在裝卸杆20到達固定位置的時刻,對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停止。由此,針板裝卸機構18恢復到能夠將針板15安裝於底座部10C的狀態。
<關於通過操作部件42的操作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的情況>
如圖5、圖6的(A)及圖7的(A)所示,在針板15的固定狀態下,與上述同樣地,操作機構40的操作部件42配置在初始位置,針板裝卸機構18的離合器機構53成為非工作狀態。即,傳遞機構50成為傳遞狀態。
並且,在通過操作部件42的操作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時,使用者將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42向前側按壓操作。由此,如圖6的(B)所示,操作部件42克服複位彈簧44的作用力而向前側移動並配置在第一操作位置。此時,操作部件42的手動齒輪45一邊向前側按壓小徑齒輪52的凸緣52D,一邊向前 側移動。由此,小徑齒輪52克服離合器彈簧54的作用力而向前側移動,離合器機構53進行工作。即,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相對於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向前側相對移動。並且,當離合器機構53從非工作狀態轉變為工作狀態時,嵌合突起52B從嵌合凹部51D脫離,小徑齒輪52與大徑齒輪51的連結狀態被解除。由此,在傳遞機構50中,電動機齒輪35與驅動齒輪36的連結狀態被解除。即,傳遞機構50切換至切斷從針板電動機34向驅動齒輪36的驅動傳遞的切斷狀態。
在該狀態下,當使操作部件42向第二操作位置側旋轉操作規定角度時,手動齒輪45繞操作部件42的軸向旋轉方向一側(圖9的(A)的箭頭D方向側)旋轉。由此,如圖8的(A)及圖9的(B)所示,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與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嚙合。因此,操作部件42(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通過小徑齒輪52連結。
並且,當使操作部件42進一步向第二操作位置側旋轉時,與手動齒輪45嚙合的小徑齒輪52繞第一軸32向旋轉方向一側(圖8的(A)的箭頭B方向側)旋轉,並且與小徑齒輪52嚙合的驅動齒輪36繞第二軸33向旋轉方向一側(圖8的(A)的箭頭C方向側)旋轉。其結果,與驅動齒輪36連結的裝卸杆20(旋轉軸21)從固定位置向非固定位置側旋轉。然後,在裝卸杆20旋轉到非固定位置的時刻,操作部件42對針板15的解除操作結束(參照圖8的(B))。
此外,在操作部件42配置於第二操作位置的狀態下,操作部件42的定位銷43配置在支承體41的保持槽41E的前側。因此,在限制操作部件42的旋轉的狀態下,通過使操作部件42向後側位移,從而將定位銷43插入保持槽41E內。由此,在維持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的嚙合狀態的同時,使手動齒輪45與操作部件42一起保持在保持位置。由此,能夠維持將裝卸杆20配置在非固定位置的狀態。因此,在通過裝卸杆20的凸輪22上推針板15的狀態下,能夠將針 板15從底座部10C拆下。另外,此時,由於手動齒輪45的按壓凸棱45C相對於小徑齒輪52的凸緣52D向後側分離,因此小徑齒輪52由於離合器彈簧54的作用力而要向後側位移。但是,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相對於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相對旋轉。即,嵌合突起52B從能夠與嵌合凹部51D嵌合的位置旋轉。因此,即使小徑齒輪52要向後側位移,嵌合突起52B與嵌合凹部51D也不會嵌合。由此,能維持小徑齒輪52從大徑齒輪51脫離的狀態。
並且,在使裝卸杆20從非固定位置向固定位置旋轉時,對保持位置的操作部件42向前側進行按壓操作而配置在第二操作位置。在該狀態下,當解除對操作部件42的操作時,操作部件42由於複位彈簧44的作用力而從第二操作位置向第一操作位置旋轉。此時,定位銷43一邊在支承體41的支承凹部41D的開口部滑動一邊旋轉。由此,手動齒輪45繞操作部件42的軸向旋轉方向另一側旋轉,小徑齒輪52及驅動齒輪36向旋轉方向另一側旋轉。由此,裝卸杆20從非固定位置向旋轉方向另一側旋轉,恢復到固定位置。此外,在操作部件42配置在第一操作位置的狀態下,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的嚙合狀態被解除。而且,在該狀態下,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恢復到能夠與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嵌合的位置。
當操作部件42配置在第一操作位置時,由於複位彈簧44的作用力操作部件42與手動齒輪45一起向後側移動,手動齒輪45的固定部45A與底板31的前表面抵接。由此,操作部件42恢復到初始位置。此外,此時,手動齒輪45的按壓凸棱45C相對於小徑齒輪52的凸緣52D向後側位移。因此,由於離合器彈簧54的作用力從而小徑齒輪52向後側移動,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嵌入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內。由此,小徑齒輪52與大徑齒輪51再次連結,離合器機構53轉變為非工作狀態。因此,針板裝卸機構18恢復到能夠將針板15安裝於底座部10C的狀態。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針板裝卸機構18具備傳遞機構50,傳遞機構50構成為能夠切換至將來自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的傳遞狀態、或者切斷該傳遞的切斷狀態。此外,針板裝卸機構18具備操作部件42,操作部件42具有將手動的操作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的手動齒輪45。
並且,在操作部件42的非操作狀態下,傳遞機構50成為傳遞狀態,並且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不連結。因此,通過驅動針板電動機34,能夠通過傳遞機構50將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使裝卸杆20從固定位置向非固定位置旋轉。由此,能夠自動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因此,能夠提高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
此外,通過對操作部件42進行按壓操作,從而通過操作部件42(的手動齒輪45)使傳遞機構50成為切斷狀態,成為不將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的狀態。此外,通過對操作部件42進行旋轉操作,操作部件42的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通過傳遞機構50的小徑齒輪52連結。由此,通過手動齒輪45及小徑齒輪52將操作部件42的操作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能夠使裝卸杆20從固定位置向非固定位置旋轉。因此,例如,在針板電動機34的故障時等緊急時,能夠手動使針板裝卸機構18工作,來解除針板15的固定狀態。根據以上,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針板裝卸機構18,能夠在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的同時確保緊急性。
此外,如上所述,在操作部件42的非操作狀態下,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不連結,因此在針板電動機34驅動時,能夠防止在外部露出的操作部件42旋轉。
此外,傳遞機構50構成為包括:大徑齒輪51,其與針板電動機34的電動機齒輪35嚙合;以及小徑齒輪52,其以能夠與大徑齒輪51一體旋轉的方式構成且與驅動齒輪36嚙合。而且,操作部件42的手動齒輪45具有齒輪部45D和 不完全齒輪部45E,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通過不完全齒輪部45E,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52成為非連結狀態。由此,能夠以簡易的結構使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42的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不連結。此外,通過在第一操作位置使操作部件42以規定角度進行旋轉操作,能夠使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與小徑齒輪52嚙合,使手動齒輪45與驅動齒輪36連結。因此,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操作時,能夠將操作部件42的操作力傳遞到驅動齒輪36,使驅動齒輪36及裝卸杆20旋轉。
此外,在傳遞機構50中,通過離合器機構53使小徑齒輪52與大徑齒輪51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並且,離合器機構53與操作部件42的從初始位置的按壓操作聯動地工作,小徑齒輪52與大徑齒輪51的連結狀態被解除。因此,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旋轉操作時,能夠防止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及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損壞。
即,假設在省略離合器機構53的情況下,傳遞機構50會始終處於將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力向小徑齒輪52傳遞的傳遞狀態。因此,如果在通過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力使小徑齒輪52旋轉時對操作部件42進行旋轉操作時,則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會與旋轉中的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碰撞。由此,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及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有可能損壞。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離合器機構53與操作部件42的按壓操作聯動地工作,小徑齒輪52與大徑齒輪51的連結狀態被解除。因此,在切斷從針板電動機34向小徑齒輪52的驅動傳遞之後,操作部件42能夠進行旋轉操作。由此,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旋轉操作時,能夠使手動齒輪45與旋轉停止狀態的小徑齒輪52嚙合。即,即使在針板電動機34的驅動過程中對操作部件42進行操作,也能夠使小徑齒輪52的旋轉停止,使手動齒輪45與小徑齒輪 52嚙合。因此,能夠防止手動齒輪45的齒輪部45D及小徑齒輪52的齒輪部52C損壞。
此外,離合器機構53構成為包括:形成於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以及形成於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嵌合突起52B嵌入嵌合凹部51D,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並且,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按壓操作時,手動齒輪45的按壓凸棱45C按壓小徑齒輪52的凸緣52D,嵌合凹部51D與嵌合突起52B的嵌合狀態被解除。由此,能夠以簡易的結構使離合器機構53與操作部件42的按壓操作聯動地工作。
此外,嵌合凹部51D從正面觀察形成為D字形狀,嵌合突起52B從後側觀察形成為與嵌合凹部51D呈相似形狀的D字形狀。因此,僅在離合器機構53工作前的大徑齒輪51及小徑齒輪52的旋轉位置,嵌合凹部51D與嵌合突起52B嵌合。換言之,嵌合凹部51D及嵌合突起52B以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之間的相對旋轉位置為固定的方式嵌合,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連結。由此,例如能夠防止針板裝卸機構18的錯誤工作。
即,在將嵌合凹部51D及嵌合突起52B構成為在大徑齒輪51(小徑齒輪52)的旋轉方向上在多個位置能夠嵌合的情況下,在通過離合器機構53來連結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時,存在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之間的相對旋轉位置有可能變更。例如,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手動操作的過程中,假設在驅動針板電動機34而大徑齒輪51相對於小徑齒輪52旋轉的情況下,存在小徑齒輪52與驅動旋轉後的大徑齒輪51連結的可能性。在該情況下,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連結時的針板電動機34的狀態從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連結前的狀態進行變化。因此,在通過控制部60使針板電動機34驅動時,針板裝卸機構18有可能錯誤工作。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之間的相對旋轉位置一定的方式,嵌合凹部51D及嵌合突起52B嵌合,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連結。由此,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手動操作的過程中,假設在驅動針板電動機34的情況下,通過使針板電動機34返回到驅動前的狀態,能夠使大徑齒輪51及小徑齒輪52再次連結。其結果,能夠防止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連結時的針板電動機34的狀態發生變化。由此,例如能夠防止針板裝卸機構18的錯誤工作。
此外,在操作部件42設置有定位銷43。並且,在操作部件42處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下,定位銷43配置在支承體41的限制槽41F內,在操作部件42在旋轉方向上與限制槽41F卡合。由此,能夠阻止初始位置下的操作部件42的旋轉操作。此外,在操作部件42被按壓到第一操作位置時,定位銷43從限制槽41F脫離,允許操作部件42的旋轉操作。因此,能夠防止使用者對操作部件42的錯誤操作。
此外,在支承體41形成有保持槽41E。並且,通過使被操作到第二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42向前側位移,將定位銷43插入保持槽41E內,從而能夠將操作部件42保持在保持位置。由此,在對操作部件42進行手動操作後,通將操作部件42保持在保持位置,能夠維持將裝卸杆20配置在非固定位置的狀態。其結果,能夠容易地將被裝卸杆20(的凸輪22)上推的狀態的針板15從底座部10C拆下。因此,能夠提高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成為在裝卸杆20旋轉時凸輪22上推針板15的結構,但不限於上推針板15的結構。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旋轉軸21設置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棒狀的解除銷,通過該前端部向上側上推針板15的結構,還可以采用在針板15設置磁鐵,並且代替凸輪22在裝卸杆20設置與設置於針板1的磁鐵相同極性的磁鐵,通過該磁鐵的斥力向上側上推針板15的結構。此外,原本 成為凸輪22上推針板15的結構是為了產生作業者的手指等進入的間隙,也就是說,是為了容易進行針板15的拆卸作業,例如,如果在其他部位設置間隙或者另外設置用於拆卸的機構等,則也可以是沒有凸輪22的結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成為通過裝卸杆20的磁鐵24的磁力來固定針板15的結構,但不限於固定針板15的結構。例如,也可以在針板15設置向上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棒狀的撞針(striker),在裝卸杆20的旋轉軸21,將能夠與該撞針沿上下方向卡合的鉤設置於裝卸杆20的旋轉軸21,來固定針板15。在該情況下,只要構成為在裝卸杆20從固定位置向非固定位置旋轉時解除鉤與撞針的卡合狀態即可。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裝卸杆20(旋轉軸21)的後端部連結有驅動機構30,但也可以使驅動機構30與裝卸杆20(旋轉軸21)的前端部連結。在該情況下,也可以使驅動機構30前後反轉,使驅動機構30與裝卸杆20(旋轉軸21)的前端部連結。由此,操作部件42的頭部42A在蓋11的前側以能夠手動操作的方式露出,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對於操作者的便利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大徑齒輪51的嵌合凹部51D從正面觀察形成為D字形狀,小徑齒輪52的嵌合突起52B從後側觀察形成為與嵌合凹部51D呈相似形狀的D字形狀,但是嵌合凹部51D及嵌合突起52B的形狀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嵌合凹部51D從正面觀察形成為矩形形狀或軌道形狀,將嵌合突起52B從後側觀察形成為與嵌合凹部51D呈相似形狀的形狀。即,只要形成嵌合凹部51D及嵌合突起52B,使得在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連結時大徑齒輪51與小徑齒輪52的相對旋轉位置成為固定即可。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42的頭部42A露出於蓋11的外部,但也可以將頭部42A配置在蓋11的內部,還可以設置覆蓋頭部42A的蓋部 件。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在蓋11或蓋部件形成用於對操作部件42進行操作的孔部。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針板15整體由磁性體構成,但不必整個針板15都為磁性體。只要磁鐵24能夠磁化針板15即可,因此也可以僅將處於固定狀態時的針板15中的位於磁鐵24的上表面附近的部分通過磁性體來構成。由此,即使為例如在一部分黏貼金屬板(磁性體)的樹脂制的針板15,也能夠實施發明。即,本發明包括針板15的一部分由磁性體構成的方式。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習知等問題,並達致預期之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之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 鈞上惠予詳審並賜准發明專利,至感德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8:針板裝卸機構
20:裝卸杆(針板固定部)
21:旋轉軸
21A:芯部
23:連結銷
30:驅動機構
31:底板
31A:第一插入孔
31C:引導片
32:第一軸
34:針板電動機(電動機)
34A:輸出軸
35:電動機齒輪
35A:齒輪部
36:驅動齒輪
36A:引導槽
36B:支承軸部
36C:連結筒部
36E:齒輪部
40:操作機構
42:操作部件
42A:頭部
42B:第一操作軸部
42C:第二操作軸部
42D:槽
44:複位彈簧
45:手動齒輪
45A:固定部
45B:固定孔部
45C:按壓凸棱
45D:齒輪部
45E:不完全齒輪部
50:傳遞機構
51:大徑齒輪(第一齒輪)
51A:支承孔
51C:突出部
51D:嵌合凹部(嵌合部)
52:小徑齒輪(第二齒輪)
52B:嵌合突起(被嵌合部)
52C:齒輪部
52D:凸緣
53:離合器機構
54:離合器彈簧
B、C、D:箭頭方向
ER:E型環
FR:縫紉機的前側
RH:縫紉機的右側
UP:縫紉機的上側

Claims (4)

  1. 一種縫紉機,具備針板裝卸機構,其特徵在於, 所述針板裝卸機構構成為包括: 針板固定部,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設置於組裝於縫紉機主體的針板的下側,並構成為能夠在固定位置與非固定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固定位置用於將所述針板固定於所述縫紉機主體,所述非固定位置用於解除所述針板的固定; 驅動齒輪,其與所述針板固定部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 電動機,其在輸出軸上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設置有電動機齒輪; 傳遞機構,其能夠切換為將來自所述電動機的驅動力傳遞到所述驅動齒輪的傳遞狀態或切斷該傳遞的切斷狀態;以及 操作部件,其具有將手動的操作力傳遞到所述驅動齒輪的手動齒輪, 在所述操作部件的非操作狀態下,所述傳遞機構為傳遞狀態,並且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不連結,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時,通過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傳遞機構從傳遞狀態切換為切斷狀態,並且使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連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所述傳遞機構構成為包括: 第一齒輪,其與所述電動機齒輪嚙合;以及 第二齒輪,其與所述第一齒輪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並與所述驅動齒輪嚙合, 所述手動齒輪具有: 齒輪部,其構成為能夠與所述第二齒輪嚙合;以及 不完全齒輪部,其避免與所述第二齒輪的嚙合, 通過所述不完全齒輪部,使非操作狀態下的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手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不連結。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所述傳遞機構具有離合器機構,該離合器機構以能夠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 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時,通過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離合器機構工作,將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的連結狀態解除。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所述離合器機構構成為包括:嵌合部,其設置於所述第一齒輪;以及被嵌合部,其設置於所述第二齒輪, 通過對所述操作部件進行按壓操作,從而所述手動齒輪按壓所述第二齒輪,使所述嵌合部與所述被嵌合部的嵌合狀態解除, 僅在所述離合器機構工作前的所述第一齒輪及所述第二齒輪的旋轉位置處,所述嵌合部與所述被嵌合部嵌合。
TW109109046A 2019-06-20 2020-03-18 縫紉機 TWI727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4996 2019-06-20
JP2019114996A JP7264743B2 (ja) 2019-06-20 2019-06-20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0840A TW202100840A (zh) 2021-01-01
TWI727710B true TWI727710B (zh) 2021-05-11

Family

ID=7399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9046A TWI727710B (zh) 2019-06-20 2020-03-18 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2199B2 (zh)
JP (1) JP7264743B2 (zh)
AU (1) AU2020203250B2 (zh)
TW (1) TWI72771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9154A (en) * 2008-08-20 2010-03-01 S S Industry Co Ltd Sewing machine having vertical seam-thread cutting device
US8250999B2 (en) * 2009-02-26 2012-08-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wing machine with detachable needle plate
US9631304B2 (en) * 2013-03-15 2017-04-25 Singer Sourcing Limited Llc Variable timing system of a sew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adjusting a timing of such a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0695U (zh) * 1977-08-01 1979-02-28
IT1168499B (it) * 1981-12-18 1987-05-20 Necchi Spa Placca ago a due posizioni per macchine per cucire
JPS61122784U (zh) * 1985-01-14 1986-08-02
JPH0664787A (ja) * 1992-08-20 1994-03-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負荷系の駆動伝達装置
JPH09299674A (ja) * 1996-05-10 1997-11-25 Singer Nikko Kk ミシンの滑り板装置
JP5828718B2 (ja) 2011-08-31 2015-12-09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針板着脱機構および該針板着脱機構を備えたミシン
JP5430695B2 (ja) 2012-02-24 2014-03-05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6433188B2 (ja) * 2014-08-08 2018-12-05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付き針板交換装置
JP2018166711A (ja) * 2017-03-29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7152185B2 (ja) * 2018-05-18 2022-10-12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針板着脱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ミシン
JP7152186B2 (ja) * 2018-05-18 2022-10-12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針板着脱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ミシン
JP7102226B2 (ja) * 2018-05-18 2022-07-19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針板着脱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9154A (en) * 2008-08-20 2010-03-01 S S Industry Co Ltd Sewing machine having vertical seam-thread cutting device
US8250999B2 (en) * 2009-02-26 2012-08-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wing machine with detachable needle plate
US9631304B2 (en) * 2013-03-15 2017-04-25 Singer Sourcing Limited Llc Variable timing system of a sew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adjusting a timing of such a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62199B2 (en) 2021-11-02
JP7264743B2 (ja) 2023-04-25
AU2020203250A1 (en) 2021-01-14
AU2020203250B2 (en) 2021-07-22
US20200399807A1 (en) 2020-12-24
JP2021000231A (ja) 2021-01-07
TW202100840A (zh) 202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28508B1 (en)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US1073267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7931312B2 (en) Apparatu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door
EP2664734A2 (en) Unlatching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WO2009142217A1 (ja) 鉄筋結束機
TW202003953A (zh) 針板接合脫離機構及設有此針板接合脫離機構的縫紉機
JP2011255761A (ja) キー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JP5050275B2 (ja) ドア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727710B (zh) 縫紉機
JP2015163756A (ja) ロッキングレバー及び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JP2007002589A (ja) 車両用ドアクローザ装置
JP5298613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48373B2 (ja) チャイルドロック機構付きドアラッチ装置及びチャイルドロック機構の組付方法
JP2021070946A (ja) 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US6725790B2 (en) Cloth cutting knife driving device
JP2013014929A (ja) ドア開閉装置
JP5220558B2 (ja)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2013108308A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2012245957A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のシフトノブ装着構造
JP5015748B2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CN105794744B (zh) 电动渔线轮
JP2013189774A (ja) リッドの動作機構
JP20022874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355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GB2184632A (en) Fishing r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