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3336B -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終端裝置及積體電路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終端裝置及積體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3336B
TWI713336B TW106116991A TW106116991A TWI713336B TW I713336 B TWI713336 B TW I713336B TW 106116991 A TW106116991 A TW 106116991A TW 106116991 A TW106116991 A TW 106116991A TW I713336 B TWI713336 B TW I7133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forementioned
terminal
stream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6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1499A (zh
Inventor
村上豊
木村知弘
大內幹博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33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8Diversity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包含分別生成往M個(M係2以上之整數)接收裝置之調變訊號的M個訊號處理部、多工訊號處理部、及N個(N係1以上之整數)天線部。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於發送多串流之情形時,係生成2個映射後之訊號,藉由對2個映射後之訊號進行預編碼而生成第1及第2預編碼後之訊號,針對第2預編碼後之訊號,週期性地變更IQ平面中之訊號點之相位,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並將第1預編碼後之訊號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作為2個調變訊號輸出。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於發送1串流之情形時,係輸出1個調變訊號。多工訊號處理部使自M個訊號處理部輸出之調變訊號多工化,而生成N個多工訊號。N個天線部分別發送N個多工訊號。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終端裝置及積體電路 發明領域
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發送裝置及發送方法。
發明背景
先前,作為使用多天線之通訊方法,例如有被稱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輸入多輸出)之通訊方法。於以MIMO為代表之單用戶用多天線通訊中,係分別調變複數個序列之發送資料,並自不同天線同時發送各調變訊號,藉此提升資料之通訊速度。
圖33係表示非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之一例之圖,該發送裝置之發送天線數為2且發送調變訊號(發送串流(stream))數為2,且基於DVB-NGH(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Next Generation Handheld,下一世代數位視訊廣播手持)規格。於發送裝置中輸入資料1,經編碼部2編碼而得資料3,藉由分配部4將資料3分為資料5A及資料5B。資料5A被交錯器4A施以交錯處理,並被映射部6A施以映射處理。同樣地,資料5B被交錯器4B施以交錯處理,並被映射部6B施以映射處理。編碼器2中之編碼處理、交錯器4A及4B中之交錯處理、以及映射部6A及6B中之映射處理係根據訊 框結構訊號13中包含的設定資訊而執行。
加權合成部8A及8B之各個將映射後之訊號7A及7B作為輸入,分別進行加權合成。藉此,生成加權合成後之訊號9A及16B。加權合成後之訊號16B稍後被相位變更部17B施以相位變更,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9B。然後,藉由無線部10A及10B,進行例如關聯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之處理、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自天線12A發送發送訊號11A,自天線12B發送發送訊號11B。加權合成部8A及8B中之加權合成處理、相位變更部17B中之相位變更處理,係基於藉由訊號處理方法資訊生成部114生成之訊號處理方法資訊115而進行。訊號處理方法資訊生成部114基於訊框結構訊號13,生成訊號處理方法資訊115。此時,於相位變更部17B中,例如設置9個相位變更值,規則地進行週期為9之相位變更。
藉此,能夠避免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陷入恆定接收狀態的可能性變高,作為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可提升資料接收品質。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MIMO for DVB-NGH, the next generation mobile TV broadcasting,” IEEE Commun. Mag., vol.57, no.7, pp.130-137, July 2013.
非專利文獻2:Standard conformable antenna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OFD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DVB-T system,” IEEE Globecom 2001,pp.3100-3105, Nov. 2001.
非專利文獻3:IEEE P802.11n(D3.00) 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2007.
發明概要
然而,圖33之發送裝置並未考慮到在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對複數個終端(複數個用戶)發送調變訊號的情況。
因此,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發送裝置,其係在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對複數個終端(複數個用戶)發送調變訊號之發送裝置,可避免於對各終端(各用戶)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陷入恆定的惡劣接收狀態。藉此,可提升作為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的資料接收品質。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發送裝置包含:M個訊號處理部,該等分別生成對M個(M係2以上之整數)接收裝 置之調變訊號;多工訊號處理部,其藉由使自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輸出之調變訊號多工化,而生成N個(N係1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及N個天線部,該等分別具有至少1個天線元件,分別發送前述N個多工訊號;且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於向對應之接收裝置發送多串流之情形時,生成向前述對應之接收裝置發送之2個映射後的訊號;且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包含:預編碼部,其藉由對前述2個映射後之訊號進行預編碼,而生成第1預編碼後之訊號及第2預編碼後之訊號;及相位變更部,其針對前述第2預編碼後之訊號,週期性地變更IQ平面中之訊號點之相位,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且將前述第1預編碼後之訊號及前述相位變更後之訊號作為2個調變訊號輸出,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於向前述對應之接收裝置發送單串流之情形時,輸出1個調變訊號。
再者,該等概括性或具體性之態樣亦可藉由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記錄媒體予以實現,亦可藉由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之任意組合予以實現。
本揭示之發送裝置能夠避免於對各終端(各用戶)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陷入恆定的惡劣接收狀態。藉此,可提升作為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的資料接收品質。
1:輸入資料
2:編碼部
3、5A、5B、201、201_1、201_2、801、1951、2801、2802、2901、3001、3002、3003、3401、5301、6501:資料
4、902:分配部
4A、4B:交錯器
6A、6B、204、204_1、204_2、6504:映射部
7A、7B、301A、301B、sp1(t)、sp2(t):映射後之訊號
8A、8B、303、A401:加權合成部
9A、9B、16B、:加權合成後之訊號
10A、10B、1903X、1903Y、3503、6507_A、6507_B、3503:無線部
11A、11B、107_1~107_N、901、903_1~903_4、u1(i)、u2(i):發送訊號
12A、12B、906_1~906_4、2101_1~2101_4:天線
13:訊框結構訊號
17B、305A、305B、309A、309B、3801A、3801B:相位變更部
100、200、300、500、800、900、1800、1910、2100、3409、6500:控制訊號
101_1~101_M:用戶#1用之資料~用戶#M用之資料
102_1~102_M: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
103_1_1~103_M_1: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
103_1_2~103_M_2: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用戶#M用之第2基頻訊號
104、7000、7000_1~7000_M:多工訊號處理部
105_1~105_N、1805_1~1805_N、7001_1_1~7001_1_N、7001_2_1~7001_2_N、7001_M_1~7001_M_N: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
106_1~106_N:無線部$1~無線部$N
108_1~108_N:天線部$1~天線部$N
114:訊號處理方法資訊生成部
115:訊號處理方法資訊
151:接收天線群
152:接收訊號群
153、1954:無線部群
154、1953:基頻訊號群
156、1912、3406、3510:接收資料
157、3508:控制資訊
158:設定部
159:設定資訊
155、206、1804、1911、3509、6506:訊號處理部
199:參考訊號
202、202_1、202_2、6502:錯誤更正編碼部
203、203_1、203_2:編碼資料
205_1、205_2: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
206_A、206_B、207_A、207_B、1801_1_1、1801_1_2、3202_1、3202_2:訊號處理後之訊號
210、3402:訊號群
206_A':選擇訊號
206_B':輸出訊號
304A、304B、zp1(t)、zp1'(t)、zp2'(t):加權合成後之訊號
306A、306B、310A、310B、3802A、3802B、zp2(t):相位變更後之訊號
307A、307B:插入部
308A、308B:基於訊框結構之基頻訊號
351A、351B、pa(t)、pb(t):引導符元訊號
352:前文訊號
353:控制資訊符元訊號
401A、401B:係數乘算部
402A、402B:係數乘算後之訊號
501:訊號
502:串並聯變換部
503:串並聯變換後之訊號
504:逆傅立葉變換部
505:逆傅立葉變換後之訊號
506、3201:處理部
507、2703、6410_p、6411_p:調變訊號
601、701、1004、1104、3601:引導符元
602、702、1003、1103、3602、8003:資料符元
603、703、3603:其他符元
802:控制資訊用映射部
803:控制資訊用映射之訊號
904_1~904_4、2103_1~2103_4:乘算部
905_1~905_4、2104_1~2104_4:乘算後之訊號
1001、1101、8001:前文
1002、1102、8002:控制資訊符元
1802_1:用戶#1用交錯器(重排部)
1803_1、1803_2:用戶#1用重排後之訊號
1901X:天線部#X
1901Y:天線部#Y
1902X、1902Y、2102_1~2102_4、3502、r1(i)、r2(i):接收訊號
1904_X、1904_Y、3504:基頻訊號
1905_1、1907_1: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
1905_2、1907_2: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
1906_1、1906_2、1908_1、1908_2:通道推斷訊號
1909、3507:控制資訊解碼部
1952:發送用訊號處理部
1955:發送訊號群
1956:發送天線群
1999、2503_1~2503_M:反饋資訊
2001_1、2001_2:發送天線
2002_1、2002_2:接收天線
2105:合成部
2106:合成後之訊號
2400、6400:基地台
2401_1~2401_M、6401_1~6401_M:終端#1~終端#M
2411_1~2411_M:發送指向性
2421_1~2421_M:接收指向性
2501_1~2501_M:存取請求(基地台發送資料)
2502:參考符元
2504:各資料符元等
2701:發送請求
2702:接收能力通知符元
3101、3203:訊號選擇部
3102:輸出控制部
3403:發送裝置
3404:接收裝置
3405:控制資訊訊號
3407:設定訊號
3408:控制訊號生成部
3501、6509_A、6509_B:天線部
3505:通道推斷部
3506:通道推斷訊號
6200:第1訊號處理部
6300:第2訊號處理部
6503: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
6505_1:串流#1之基頻訊號
6505_2:串流#2之基頻訊號
6506_A:第1調變訊號
6506_B:第2調變訊號
6508_A:第1發送訊號
6508_B:第2發送訊號
6800_1、6800_2、6801_1、6801_2、6802_1、6802_2、6810_1、6810_2、6811_1、6811_2、6812_1、6812_2、6900_1、6900_2、6901_1、6901_2、6902_1、6902_2、6910_1、6910_2、6911_1、6911_2、6912_1、6912_2:訊號點之狀態
7002、7002_1~7002_N:加算部
7003_1~7003_N:第1加算後之訊號~第N加算後之訊號
A601、A602、A701:資訊
h11(i)、h12(i)、h21(i)、h22(i):傳輸係數
t1~t22:時刻
圖1係表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中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係表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4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之構成的不同於圖3之例之圖。
圖5係表示使用OFDM方式之無線部$n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6係表示圖1之天線部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7係表示與用以生成圖3、圖4之控制資訊符元訊號之控制資訊生成相關之部分的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8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
圖9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
圖10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的訊框結構之另一例之圖。
圖11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的訊框結構之另一例之圖。
圖12係表示相對於時間軸之符元配置方法之例之圖。
圖13係表示相對於頻率軸之符元配置方法之例之圖。
圖14係表示相對於時間.頻率軸之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圖15係表示相對於時間軸之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圖16係表示相對於頻率軸之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圖17係表示相對於時間.頻率軸之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圖18係表示於多工訊號處理部包含交錯器之情形時之構成之圖。
圖19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接收裝置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20係表示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之關係之圖。
圖21係表示圖19之天線部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22係表示基地台(AP)同時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3係表示終端同時具備圖19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4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之關係之一例之圖。
圖25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之通訊的時間推移之例之圖。
圖26係表示不同於圖3之、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27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p之通訊之例之圖。
圖28係表示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資料之例之圖。
圖29係表示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資料之不同於圖28之例之圖。
圖30係表示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資料之不同於圖28及圖29之例之圖。
圖31係表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2係表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3係表示非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基於DVB-NGH規格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4係表示作為圖24所示之基地台之通訊對象的終端#p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5係表示圖34所示之終端#p之接收裝置的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6係表示使用OFDM方式等多載波傳送方式發送之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
圖37係表示使用單載波傳送方式發送之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
圖38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之構成的又一例之圖。
圖39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之構成的又一例之圖。
圖40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1例之圖。
圖41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2例之圖。
圖42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3例之圖。
圖43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4例之圖。
圖44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5例之圖。
圖45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 後段之第6例之圖。
圖46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7例之圖。
圖47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8例之圖。
圖48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第9例之圖。
圖49係表示不同於圖2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50A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中發送的訊號點之狀態的第1例之圖。
圖50B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的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中接收之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之第1例之圖。
圖51A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中發送的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的第2例之圖。
圖51B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的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中接收之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之第2例之圖。
圖52係表示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之不同於圖1之構成例之圖。
圖53係表示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資料之不同於圖28、圖29及圖30之例之圖。
圖54係表示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55係表示基地台或A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載波群之一例之圖。
圖56係表示基地台或A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載波群之不同於圖55之例之圖。
圖57係表示追加相位變更部後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58係表示圖1、圖52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第1構成例之圖。
圖59係表示圖1、圖52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第2構成例之圖。
圖60係表示控制資訊符元等中包含之構成之第1例之圖。
圖61係表示控制資訊符元等中包含之構成之第2例之圖。
圖62係表示第1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63係表示第2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64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之關係之一例之圖。
圖65係表示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之不同於圖1之構成例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僅為一例,本揭示並非由該等實施形態限定。
(實施形態1)
對本實施形態之發送方法、發送裝置、接收方法、接收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之發送裝置之構成之一例>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之一例之圖。圖1所示之發送裝置例如為基地台、存取點、廣播電台等。發送裝置係生成並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裝置,前述複數個調變訊號係用於對用戶#1之接收裝置(終端)~用戶#M(M係2以上之整數)之接收裝置(終端)之共計M個接收裝置(終端)發送。
圖1所示之發送裝置具備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多工訊號處理部104、無線部$1(106_1)~無線部$N(106_N)、天線部$1(108_1)~天線部$N(108_N)(N係1以上之整數)。
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將控制訊號100、用戶#1用之資料101_1作為輸入。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基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的用以生成用戶#1用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例如,錯誤更正編碼方法(錯誤更正碼之編碼率、錯誤更正碼之碼長)、調變方式、發送方法(例如,單串流發送、多串流發送)等)之資訊,進行訊號處理,生成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及/或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將所生成之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及/或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輸出至多工訊號處理部104。
例如,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 多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生成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及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單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生成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
同樣地,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將控制訊號100、用戶#2用之資料101_2作為輸入。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基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的用以生成用戶#2用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例如,錯誤更正編碼方法(錯誤更正碼之編碼率、錯誤更正碼之碼長)、調變方式、發送方法(例如,單串流發送、多串流發送)等)之資訊,進行訊號處理,生成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及/或用戶#2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2_2。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將所生成之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及/或用戶#2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2_2輸出至多工訊號處理部104。
例如,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多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生成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及用戶#2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2_2。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單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生成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
同樣地,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將控制訊號100、用戶#M用之資料101_M作為輸入。用戶#1 用訊號處理部102_1基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的用以生成用戶#M用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例如,錯誤更正編碼方法(錯誤更正碼之編碼率、錯誤更正碼之碼長)、調變方式、發送方法(例如,單串流發送、多串流發送)等)之資訊,進行訊號處理,生成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及/或用戶#M之第2基頻訊號103_M_2。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將所生成之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及/或用戶#M之第2基頻訊號103_M_2輸出至多工訊號處理部104。
例如,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多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生成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及用戶#M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M_2。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單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生成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
因此,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將控制訊號100、用戶#p用之資料101_p作為輸入。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基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的用以生成用戶#p用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例如,錯誤更正編碼方法(錯誤更正碼之編碼率、錯誤更正碼之碼長)、調變方式、發送方法(例如,單串流發送、多串流發送)等)之資訊,進行訊號處理,生成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及/或用戶#p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將所生成之用戶#p 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及/或用戶#p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輸出至多工訊號處理部104。
例如,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多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生成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及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單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生成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
再者,關於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之各構成,將列舉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為例於後文敍述。
再者,控制訊號100包含表示對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之各個選擇了多串流發送及單串流發送中之任一個的資訊。
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將控制訊號100、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用戶#2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2_2、...、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用戶#M之第2基頻訊號103_M_2、及(共通)參考訊號199作為輸入。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基於控制訊號100,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05_1~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N係1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將所生成之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05_1~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輸出至對應之 無線部(無線部$1~無線部$N)。
(共通)參考訊號199係自發送裝置發送之用以供接收裝置推斷傳輸環境之訊號。(共通)參考訊號199係對各用戶之基頻訊號插入。再者,關於多工訊號處理,將於後文敍述。
無線部$1(106_1)將控制訊號100、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05_1作為輸入。無線部$1(106_1)基於控制訊號100,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將發送訊號107_1輸出至天線部$1(108_1)。
天線部$1(108_1)將控制訊號100、發送訊號107_1作為輸入。天線部$1(108_1)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發送訊號107_1實施處理。但於天線部$1(108_1)中,作為輸入,亦可不存在控制訊號100。而且,發送訊號107_1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部$1(108_1)輸出。
無線部$2(106_2)將控制訊號100、多工訊號$2之基頻訊號105_2作為輸入。無線部$2(106_2)基於控制訊號100,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將發送訊號107_2輸出至天線部$2(108_2)。
天線部$2(108_2)將控制訊號100、發送訊號107_2作為輸入。天線部$2(108_2)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發送訊號107_2實施處理。但於天線部$2(108_2)中,作為輸入,亦可不存在控制訊號100。而且,發送訊號107_2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部$2(108_2)輸出。
無線部$N(106_N)將控制訊號100、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作為輸入。無線部$N(106_N)基於控制訊號100,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將發送訊號107_N輸出至天線部$N(108_N)。
天線部$N(108_N)將控制訊號100、發送訊號107_N作為輸入。天線部$N(108_N)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發送訊號107_N實施處理。但於天線部$N(108_N)中,作為輸入,亦可不存在控制訊號100。而且,發送訊號107_N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部$N(108_N)輸出。
因此,無線部$n(106_n)(n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將控制訊號100、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作為輸入。無線部$n(106_n)基於控制訊號100,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將發送訊號107_n輸出至天線部$n(108_n)。
天線部$n(108_n)將控制訊號100、發送訊號107_n作為輸入。天線部$n(108_n)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發送訊號107_n實施處理。但於天線部$n(108_n)中,作為輸入,亦可不存在控制訊號100。而且,發送訊號107_n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部$n(108_n)輸出。
再者,關於無線部$1~無線部$N、天線部$1~$N之構成之一例,將於後文敍述。
控制訊號100既可為基於作為圖1之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對圖1之發送裝置發送的資訊而生成者;亦可為,圖1之發送裝置具備輸入部,控制訊號100係基於 自該輸入部輸入之資訊而生成者。
再者,於圖1之發送裝置中,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可全部不動作。亦可全部動作,或一部分動作。即,發送裝置正進行通訊之用戶數成為1以上且M以下。被圖1之發送裝置發送調變訊號之通訊對象(用戶)數成為1以上且M以下。
又,無線部$1(106_1)~無線部$N(106_N)可全部不動作。亦可全部動作,或一部分動作。又,天線部$1(108_1)~天線部$N(108_N)可全部不動作。亦可全部動作,或一部分動作。
如上所述,圖1之發送裝置藉由使用複數根天線,可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複數個用戶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
例如,圖1之發送裝置可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及用戶#2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2_2。又,圖1之發送裝置可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及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再者,圖1之發送裝置發送的複數個用戶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之組合並不限於該例。
<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
其次,就圖1中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用戶 #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之構成,列舉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為例而進行說明。圖2係表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具備錯誤更正編碼部202、映射部204、及訊號處理部206。
錯誤更正編碼部202將用戶#p用之資料201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控制訊號200相當於圖1中之控制訊號100,用戶#p用之資料201相當於圖1中之用戶#p用之資料101_p。錯誤更正編碼部202基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之與錯誤更正碼相關之資訊(例如,錯誤更正碼之資訊、碼長(塊長)、編碼率),進行錯誤更正編碼,將用戶#p用之編碼資料203輸出至映射部204。
再者,錯誤更正編碼部202亦可具備交錯器。錯誤更正編碼部202於具備交錯器之情形時,在編碼後進行資料之重排,輸出用戶#p用之編碼資料203。
映射部204將用戶#p用之編碼資料203、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映射部204基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之調變方式之資訊,進行與調變方式對應之映射,生成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205_1、及/或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205_2。映射部204將所生成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205_1、及/或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205_2輸出至訊號處理部206。
再者,映射部204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多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將用戶#p用之編碼 資料203分離成第1序列及第2序列。然後,映射部204使用第1序列,生成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使用第2序列,生成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此時,第1序列與第2序列不同。但即便第1序列與第2序列係相同序列亦可同樣地實施。
又,映射部204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多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亦可將用戶#p用之編碼資料203分離成3個以上序列,而使用各個序列進行映射,生成3個以上映射後之訊號。於該情形時,既可為3個以上序列互不相同,亦可為3個以上序列之一部分或全部係相同序列。
又,映射部204於控制訊號100中包含表示已選擇單串流發送之資訊之情形時,將用戶#p用之編碼資料203作為1個序列而生成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
訊號處理部206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及/或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以及訊號群210、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訊號處理部206基於控制訊號200,進行訊號處理,輸出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7_A、207_B。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7_A相當於圖1中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7_B相當於圖1中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2。
此時,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 207_A記作up1(i),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7_B記作up2(i)。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其次,使用圖3對圖2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進行說明。
<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之一例>
圖3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的一例之圖。訊號處理部206具備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5B、插入部307A、插入部307B、及相位變更部309B。再者,於圖3中,對圖2中之如下情形進行說明,即,映射部204基於表示已選擇多串流發送之資訊,生成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及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
加權合成部(預編碼部)303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相當於圖2中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相當於圖2中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又,控制訊號300相當於圖2中之控制訊號200。
加權合成部303基於控制訊號300,進行加權合成(預編碼),生成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及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B。加權合成部303將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出至插入部307A。加權合成部303將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B輸出至相位變更部 305B。
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記作sp1(t),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記作sp2(t),將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記作zp1(t),將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B記作zp2'(t)。再者,作為一例,將t設為時間。又,sp1(t)、sp2(t)、zp1(t)、zp2'(t)係藉由複數定義。因此,sp1(t)、sp2(t)、zp1(t)、zp2'(t)亦可為實數。
於該情形時,加權合成部303進行基於下式(1)之運算。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2-1
於數式(1)中,a、b、c、d係藉由複數定義。a、b、c、d亦可為實數。再者,i係符元號碼。
相位變更部305B將加權後之訊號304B、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05B基於控制訊號300,對加權後之訊號304B實施相位變更,將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輸出至插入部307B。再者,將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記作zp2(t)。zp2(t)係藉由複數定義。再者,zp2(t)亦可為實數。
對相位變更部305B之具體動作進行說明。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例如對zp2'(i)實施yp(i)之相位變更。因此,可表示為zp2(i)=yp(i)×zp2'(i)。i係符元號碼(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部305B如下式(2)所示般設定記作yp(i)的相位變更值。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3-2
於數式(2)中,j係虛數單位。又,Np係2以上之整數,表示相位變更之週期。若將Np設定成3以上之奇數,則有資料之接收品質提升之可能性。但數式(2)只不過為一例,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設定之相位變更值並不限於此。因此,以yp(i)=ej×δp(i)表示相位變更值。
此時,zp1(i)及zp2(i)可使用相位變更值yp(i)=ej×δp(i)、及數式(1),藉由下式(3)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3-3
再者,δp(i)係實數。而且,zp1(i)與zp2(i)係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同一頻帶)自發送裝置發送。
於數式(3)中,相位變更值yp(i)並不限於數式(2),例如可考慮如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之方法。
對數式(1)及數式(3)所示之加權合成部 303之運算中所使用之矩陣進行說明。如下式(4)所示,以Fp表示加權合成部303之運算中所使用之矩陣。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4-4
例如,矩陣Fp可考慮使用如以下之數式(5)~數式(12)所示之矩陣中之任一者。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4-5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4-6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4-7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4-58
[數式9]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5-9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5-10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5-11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5-12
再者,於數式(5)~數式(12)中,α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虛數。又,β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虛數。但α不為0(零)。而且,β亦不為0(零)。
或者,矩陣Fp考慮使用如以下之數式(13)~數式(20)所示之矩陣中之任一者。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5-13
[數式14]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14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59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16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17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18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19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6-20
再者,於數式(13)~數式(20)中,θ係實數。又,於數式(13)、數式(15)、數式(17)、數式(19)中,β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虛數。但β不為0(零)。
或者,矩陣Fp可考慮使用如以下之數式 (21)~數式(32)所示之矩陣中之任一者。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7-21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7-22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7-23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7-24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7-25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7-26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8-27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8-28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8-29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8-30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8-31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8-32
其中,θ11(i)、θ21(i)、λ(i)係i之(符元號碼之)函數,且為實數之值。λ例如為實數之固定值。再者,λ亦可不為固定值。α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虛數。β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虛數。但α不為0(零)。而且,β亦不為0(零)。又,θ11、θ21係實數。
或者,矩陣Fp考慮使用如以下之數式(33)~數式(36)所示之矩陣中之任一者。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9-33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9-34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9-35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29-36
再者,於數式(34)、數式(36)中,β既可為實數,亦可 為虛數。但β不為0(零)。
再者,使用不同於前述數式(5)~(36)之預編碼矩陣亦能實施各實施形態。
又,於預編碼矩陣Fp如數式(33)、數式(34)般表示之情形時,圖3中之加權合成部303不對映射後之訊號301A、301B實施訊號處理,而是將映射後之訊號301A作為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出,將映射後之訊號301B作為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4B輸出。即,可不存在加權合成部303,而於存在加權合成部303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控制訊號300來控制是實施加權合成還是不實施加權合成。
插入部307A將加權後之訊號304A、引導符元訊號(pa(t))(351A)、前文訊號352、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插入部307A基於控制訊號300中包含之訊框結構之資訊,將基於訊框結構之基頻訊號308A輸出至多工訊號處理部104。
同樣地,插入部307B將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引導符元訊號(pb(t)(351B)、前文訊號352、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插入部307B基於控制訊號300中包含之訊框結構之資訊,將基於訊框結構之基頻訊號308B輸出至相位變更部309B。
再者,關於用以生成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的控制資訊之生成、及插入部307A與插入部307B中所使用之發送裝置中的訊框結構,將於後文敍述。
相位變更部309B將基頻訊號308B、及控 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09B基於控制訊號300,對基頻訊號308B進行相位變更,將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10B輸出至多工訊號處理部104。
將基頻訊號308B設為符元號碼i之函數,並記作xp'(i)。如此,則自相位變更部309B輸出之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10B(xp(i))可表示為xp(i)=ej×ε(i)×xp'(i)。
作為相位變更部309B之動作,亦可為非專利文獻2、及非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循環延遲分集)(CSD(Cyclic Shift Diversity,循環移位分集))。而且,相位變更部309B之特徵點為,對頻率軸方向上所存在之符元進行相位變更。相位變更部309B對資料符元、引導符元、控制資訊符元等實施相位變更。
再者,於圖3中,表示了具備相位變更部309B的訊號處理部206,但相位變更部309B亦可不包含於訊號處理部206。或者,即便是相位變更部309B包含於訊號處理部206之情形,亦可切換是否動作。於相位變更部309B不包含於訊號處理部206之情形時、或相位變更部309B不動作之情形時,插入部307B將基頻訊號308B輸出至圖1之多工訊號生成部104。如此,在圖3中,於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09B之情形時、或相位變更部309B不動作之情形時,基頻訊號308B代替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10B,成為往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之輸出訊號。以下,為便於說明,對相位變更部309B不動作之情形進行說明。
再者,於使用數式(33)或數式(34)所示之(預編碼)矩陣Fp而進行加權合成(預編碼)之處理的情形時,加權合成部303不對映射後之訊號301A、301B實施用於加權合成之訊號處理,而是將映射後之訊號301A作為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出,將映射後之訊號301B作為加權後之訊號304B輸出。
於該情形時,加權合成部303基於控制訊號300,進行(i)處理與(ii)處理之切換控制,其中,(i)處理係實施與加權合成對應之訊號處理而生成並輸出加權後之訊號304A、304B;(ii)處理係不進行用於加權合成之訊號處理,而將映射後之訊號301A作為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出,將映射後之訊號301B作為加權後之訊號304B輸出。
又,於加權合成(預編碼)之處理係僅使用數式(33)或數式(34)之(預編碼)矩陣Fp而進行之情形時,圖2之訊號處理部206亦可不具備加權合成部303。
於前述說明中,對如下情形進行了說明,即,於已對用戶#p選擇多串流發送之情形時,圖2之映射部204生成2個序列的訊號。但於已對用戶#p選擇單串流發送之情形時,於圖3中,亦可為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6B及插入部307B不動作,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不經加權而輸入至插入部307A。或者,於已選擇單串流發送之情形時,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亦可於圖3之構成中不具備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6B及插入部307B。
又,於前述說明中,對如下情形進行了說明,即,於已對用戶#p選擇多串流發送之情形時,圖2之映射部204生成2個序列的訊號。然而,於已對用戶#p選擇多串流發送之情形時,圖2之映射部204亦可生成3個以上序列的訊號。於圖2之映射部204生成3個以上序列的訊號之情形時,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例如使用與所輸入之訊號數相應之預編碼矩陣進行加權合成,而輸出3個以上加權後的訊號。再者,輸入至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的訊號數與自加權合成部303輸出的訊號數亦可不同。即,加權合成部303中所使用之預編碼矩陣亦可並非正方矩陣。
又,於加權合成部303輸出3個以上加權後的訊號之情形時,可藉由訊號處理部102_p,對3個以上加權後的訊號之全部、或一部分進行相位變更。或者,亦可藉由訊號處理部102_p,對所輸出之3個以上加權後的訊號之全部均不進行相位變更。
圖4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206的構成之不同於圖3之例的圖。於圖4中,對與圖3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再者,關於與圖3相同之構成,省略此處之說明。
圖4之訊號處理部206係相對於圖3之訊號處理部206追加有係數乘算部401A、係數乘算部401B的構成。
係數乘算部401A將映射後之訊號301A(sp1(i))、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係數乘算部 401A基於控制訊號300,使映射後之訊號301A(sp1(i))乘以係數,將係數乘算後之訊號402A輸出至加權合成部303。再者,若將係數設為up,則係數乘算後之訊號402A表示為up×sp1(i)。up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複數。但up不為0(零)。再者,於up=1之情形時,係數乘算部401A不對映射後之訊號301A(sp1(i))進行係數之乘算,而是將映射後之訊號301A(sp1(i))作為係數乘算後之訊號402A輸出。
同樣地,係數乘算部401B將映射後之訊號301B(sp2(i))、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係數乘算部401B基於控制訊號300,使映射後之訊號301B(sp2(i))乘以係數,將係數乘算後之訊號402B輸出至加權合成部303。再者,若將係數設為vp,則係數乘算後之訊號402B表示為vp×sp2(i)。vp既可為實數,亦可為複數。但vp不為0(零)。再者,於vp=1之情形時,係數乘算部401B不對映射後之訊號301B(sp2(i))進行係數之乘算,而是將映射後之訊號301B(sp2(i))作為係數乘算後之訊號402B輸出。
於圖4中,自加權合成部303輸出之加權後的訊號304A(zp1(i))、及自相位變更部305B輸出之相位變更後的訊號306B(zp2(i))係使用係數乘算部401A之係數up、係數乘算部401B之係數vp、及數式(3),而藉由下式(37)表示。
[數式37]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35-37
再者,(預編碼)矩陣Fp之例係如上文所說明,為數式(5)~(36)。又,相位變更值yp(i)之例係藉由數式(2)表示,但(預編碼)矩陣Fp、相位變更值yp(i)並不限於該等。
以圖1~圖4及數式(1)~數式(37)為例,對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生成符元(例如,zp1(i)、zp2(i))的方法進行了說明。所生成之符元亦可配置於時間軸方向。又,於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多載波方式之情形時,所生成之符元既可配置於頻率軸方向,亦可配置於時間.頻率方向。又,亦可對所生成之符元實施交錯(即,進行符元之重排),而將其配置於時間軸方向,或配置於頻率軸方向,或配置於時間.頻率軸方向。
符元之配置於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例如係藉由圖2所示之錯誤更正編碼部202、及/或映射部204進行。
再者,關於符元之配置方法,將於後文敍述。
圖1所示之發送裝置係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同一頻帶)發送同一符元號碼i之zp1(i)及zp2(i)。
圖1中之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成為p=1時的zp1(i),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成為p=1時的zp2(i)。同樣地,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成為p=2時的zp1(i),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成為p=2時的zp2(i)。同樣地,用戶#M用之基頻訊號103_M_1成為p=M時的zp1(i),用戶#M用之基頻訊號103_M_2成為p=M時的zp2(i)。
再者,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使用數式(3)或數式(37),生成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及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同樣地,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使用數式(3)或數式(37),生成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同樣地,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生成用戶#M用之基頻訊號103_M_1、及用戶#M用之基頻訊號103_M_2。
此時,於應用預編碼及相位變更而生成用戶#p用之基頻訊號103_p_1、及用戶#p用之基頻訊號103_p_2之情形時,根據p之值,進行由數式(3)、數式(37)中之a、b、c、d所構成之預編碼矩陣Fp、及/或相位變更值yp(i)之設定。
即,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所使用之預編碼矩陣Fp、及/或相位變更值yp(i),係根據p之值,即針對每個用戶而分別設定。用以設定預編碼矩陣Fp、及/或相位變更值yp(i)的資訊包含在控制訊號中。
但亦可為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 102_1~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全部不應用預編碼及相位變更。例如,亦可於用戶#1訊號處理部102_1至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之中,存在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部。又,亦可於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至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之中,存在生成一個基頻訊號(一串流之基頻訊號)之訊號處理部。
如上所述,於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至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中如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進行了預編碼、及相位變更之情形時,能避免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陷入恆定的接收狀態的可能性變高,從而可獲得終端之資料之接收品質提升的效果。而且,藉由如圖1所示般發送複數個用戶之調變訊號,亦可獲得圖1之發送裝置之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再者,於在控制訊號300中包含「相位變更部305B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資訊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05B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即,相位變更部305B不對所輸入之加權後之訊號304B進行相位變更,而是將加權後之訊號304B作為306B輸出。
<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之多工訊號處理之一例>
對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中之多工訊號處理(加權合成處理)進行具體說明。
基於數式(3),將圖1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所輸出之用戶#p用 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記作zp1(i)、zp2(i)。i係符元號碼,例如為0以上之整數。此時,如下式(38)、(39)所示般表示訊號b{2p-1}(i)、b{2p}(i)。
[數式38]b{2p-1}(i)=zp1(i) 數式(38)
[數式39]b{2p}(i)=zp2(i) 數式(39)
例如,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分別藉由b{1}(i)、b{2}(i)表示。即,於用戶#1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1~用戶#M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M分別輸出2個訊號之情形時,該輸出訊號記作b{1}(i)~b{2M}(i)。
再者,於發送單串流(單調變訊號)之情形時,zp1(i)、zp2(i)中之任一者可為零。
而且,將作為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之輸出之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05_1~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分別設為v1(i)~vN(i)。即,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成為vn(i)(n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此時,vn(i)可藉由下式(40)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38-38
此時,Ω{n}{k}係多工化之加權係數,可藉由複數定 義。因此,Ω{n}{k}亦可為實數。而且,Ω{n}{k}由各終端之反饋資訊決定。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列舉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輸出1個、或2個調變訊號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亦可輸出3個以上調變訊號。於該情形時,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之處理需藉由不同於數式(40)之數式予以表現。
<無線部之構成之一例>
圖1之無線部$1(106_1)~無線部$N(106_N)如上所述,對輸入至無線部各個之訊號,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生成發送訊號。此時,於無線部$1(106_1)~無線部$N(106_N)中,可使用單載波方式、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中之任一種方式。以下,列舉使用OFDM方式之無線部$n(106_n)為例而進行說明。
圖5係表示使用OFDM方式之無線部$n(106_n)之構成的一例之圖。無線部$n(106_n)具備串並聯變換部502、逆傅立葉變換部504、及處理部506。
串並聯變換部502將訊號501、及控制訊號500作為輸入。串並聯變換部502基於控制訊號500,進行所輸入之訊號501之串並聯變換,將串並聯變換後之訊號503輸出至逆傅立葉變換部504。再者,訊號501相當於圖1中之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控制訊號500相當於 圖1中之控制訊號100。
逆傅立葉變換部504將串並聯變換後之訊號503、及控制訊號500作為輸入。逆傅立葉變換部504基於控制訊號500,實施逆傅立葉變換(例如,逆高速傅立葉變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將逆傅立葉變換後之訊號505輸出至處理部506。
處理部506將逆傅立葉變換後之訊號505、及控制訊號500作為輸入。處理部506基於控制訊號500,實施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將調變訊號507輸出至天線部$n(108_n)。自處理部506輸出之調變訊號507相當於圖1中之發送訊號107_n。
<天線部之構成之一例>
圖6係表示圖1之天線部(天線部$1(108_1)~天線部$N(108_N))之構成的一例之圖。再者,圖6之構成係以4根天線構成天線部$1(108_1)~天線部$N(108_N)之例。天線部具備分配部902、乘算部904_1~904_4、及天線906_1~906_4。
分配部902將發送訊號901作為輸入。分配部902進行發送訊號901之分配,將發送訊號903_1、903_2、903_3、903_4輸出至對應之乘算部(乘算部904_1~乘算部904_4)。
當圖1之天線部$1(108_1)之構成係如圖6所示時,發送訊號901相當於圖1之發送訊號107_1。又,當圖1之天線部$2(108_2)之構成係如圖6所示時,發送訊 號901相當於圖1之發送訊號107_2。當圖1之天線部$N(108_N)之構成係如圖6所示時,發送訊號901相當於圖1之發送訊號107_N。
乘算部904_1將發送訊號903_1、及控制訊號900作為輸入。乘算部904_1基於控制訊號9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發送訊號903_1乘以乘算係數,將乘算後之訊號905_1輸出至天線906_1。乘算後之訊號905_1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906_1輸出。
若將發送訊號903_1設為Tx1(t)(t:時間),將乘算係數設為W1,則乘算後之訊號905_1表示為Tx1(t)×W1。再者,W1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
乘算部904_2將發送訊號903_2、及控制訊號900作為輸入。乘算部904_2基於控制訊號9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發送訊號903_2乘以乘算係數,將乘算後之訊號905_2輸出至天線906_2。乘算後之訊號905_2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906_2輸出。
若將發送訊號903_2設為Tx2(t),將乘算係數設為W2,則乘算後之訊號905_2表示為Tx2(t)×W2。再者,W2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
乘算部904_3將發送訊號903_3、及控制訊號900作為輸入。乘算部904_3基於控制訊號9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發送訊號903_3乘以乘算係數,將乘算後之訊號905_3輸出至天線906_3。乘算後之訊號 905_3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906_3輸出。
若將發送訊號903_3設為Tx3(t),將乘算係數設為W3,則乘算後之訊號905_3表示為Tx3(t)×W3。再者,W3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
乘算部904_4將發送訊號903_4、及控制訊號900作為輸入。乘算部904_4基於控制訊號9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發送訊號903_4乘以乘算係數,將乘算後之訊號905_4輸出至天線906_4。乘算後之訊號905_4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906_4輸出。
若將發送訊號903_4設為Tx4(t),將乘算係數設為W4,則乘算後之訊號905_4表示為Tx4(t)×W4。再者,W4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
再者,可為「W1之絕對值、W2之絕對值、W3之絕對值、W4之絕對值相等」。此時,相當於進行了相位變更。當然,亦可為W1之絕對值、W2之絕對值、W3之絕對值、W4之絕對值不相等。
又,於圖6中,關於各天線部,藉由以4根天線(及4個乘算部)所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天線之根數並不限於4根,只要是以1根以上之天線構成即可。
又,天線部$1(108_1)~天線部$N(108_N)亦可不設定為如圖6所示之構成,如上所述,天線部亦可不將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例如,圖1之天線部$1(108_1)~天線部$N(108_N)之各個既可由一根天線所構成,亦可由複數根天線所構成。
<控制資訊之生成>
圖7係表示與用以生成圖3、圖4之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的控制資訊之生成相關的部分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控制資訊用映射部802將與控制資訊相關之資料801、及控制訊號800作為輸入。控制資訊用映射部802使用基於控制訊號800而決定之調變方式,對與控制資訊相關之資料801實施映射,輸出控制資訊用映射後之訊號803。再者,控制資訊用映射之訊號803相當於圖3、圖4之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
<發送裝置中之訊框結構之第1例>
其次,對發送裝置中之訊框結構進行說明。訊框結構表示被發送之資料符元、引導符元、及其他符元之配置。訊框結構之資訊包含在控制訊號300(參照圖3、圖4)中。而且,圖3、圖4所示之插入部307A、插入部307B分別生成基於訊框結構之基頻訊號308A、基頻訊號308B。
以下,將如下情形作為一例,即,使用OFDM等多載波傳送方式,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之插入部307A輸出圖1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作為基頻訊號308A,插入部307B輸出圖1之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作為基頻訊號308B。而且,列舉該情形時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及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為例,對訊框結構進行說明。
圖8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於圖8中,橫軸表示頻率 (載波),縱軸表示時間。由於係使用OFDM等多載波傳送方式,故於載波方向存在符元。圖8表示出載波1至載波36之符元來作為一例。又,圖8表示出時刻1至時刻11之符元。
圖8之601表示引導符元(相當於圖3、圖4之引導符元訊號351A(pa(t))),602表示資料符元,603表示其他符元。此時,引導符元例如為PSK(Phase Shift Keying,相移鍵控)符元,且係用以供接收該訊框之接收裝置進行通道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推斷)、頻率偏移.相位變動之推斷的符元。例如,圖1之發送裝置與接收圖8之訊框結構之訊號的接收裝置可共用引導符元之發送方法。
且說,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命名為「串流#1」,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命名為「串流#2」。再者,該點於以降之說明中亦相同。
資料符元602係相當於圖2中生成之基頻訊號207_A中包含之資料符元的符元。因此,資料符元602係「包含「串流#1」之符元及「串流#2」之符元兩者的符元」、「「串流#1」之符元」、或「「串流#2」之符元」中之任一者。其由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中所使用之預編碼矩陣之構成決定。即,資料符元602相當於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
其他符元603係相當於圖3、圖4中之前文訊號352、及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的符元。但其他符元亦可包含前文、及控制資訊符元以外的符元。此時,前文亦可傳送(控制用之)資料,由訊號檢測用之符元、頻率同步. 時間同步用之符元、通道推斷用之符元(用以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符元)等所構成。而且,控制資訊符元成為包含用以供接收到圖8之訊框的接收裝置實現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的控制資訊的符元。
例如,於圖8中,時刻1至時刻4之載波1至載波36成為其他符元603。而且,時刻5之載波1至載波11成為資料符元602。以降,時刻5之載波12成為引導符元601,時刻5之載波13至載波23成為資料符元602,時刻5之載波24成為引導符元601,時刻6之載波1、載波2成為資料符元602,時刻6之載波3成為引導符元601,時刻11之載波30成為引導符元601,時刻11之載波31至載波36成為資料符元602。
圖9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於圖9中,橫軸表示頻率(載波),縱軸表示時間。由於係使用OFDM等多載波傳送方式,故於載波方向存在符元。圖9表示出載波1至載波36之符元來作為一例。又,圖9表示出時刻1至時刻11之符元。
圖9之701表示引導符元(相當於圖3、圖4之引導符元訊號351B(pb(t))),702表示資料符元,703表示其他符元。此時,引導符元例如為PSK符元,且係用以供接收該訊框之接收裝置進行通道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推斷)、頻率偏移.相位變動之推斷的符元。例如,圖1之發送裝置與接收圖9之訊框結構之訊號的接收裝置可共用引導符元之發送方法。
資料符元702係相當於圖2中生成之基頻訊號207_B中包含之資料符元的符元。因此,資料符元702係「包含「串流#1」之符元及「串流#2」之符元兩者的符元」、「「串流#1」之符元」、或「「串流#2」之符元」這3種中之任一種符元。是否會成為3種中之任一種符元係由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中所使用之預編碼矩陣之構成決定。即,資料符元702相當於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
其他符元703係相當於圖3、圖4中之前文訊號352、及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的符元。但其他符元亦可包含前文、及控制資訊符元以外的符元。此時,前文亦可傳送(控制用之)資料,由訊號檢測用之符元、頻率同步.時間同步用之符元、通道推斷用之符元(用以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符元)等所構成。而且,控制資訊符元成為包含用以供接收到圖9之訊框的接收裝置實現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的控制資訊的符元。
例如,於圖9中,時刻1至時刻4之載波1至載波36成為其他符元703。而且,時刻5之載波1至載波11成為資料符元702。以降,時刻5之載波12成為引導符元701,時刻5之載波13至載波23成為資料符元702,時刻5之載波24成為引導符元701,時刻6之載波1、載波2成為資料符元702,時刻6之載波3成為引導符元701,時刻11之載波30成為引導符元701,時刻11之載波31至載波36成為資料符元702。
當在圖8之載波A且時刻B存在符元,在圖9之載波A且時刻B存在符元時,圖8之載波A且時刻B之符元與圖9之載波A且時刻B之符元係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發送。再者,訊框結構並不限於圖8、圖9,圖8、圖9只不過為訊框結構之例。
而且,圖8、圖9中之其他符元603、703係相當於「圖3、圖4中之前文訊號352、控制符元353」之符元。因此,與圖8之其他符元603為同一時刻且同一頻率(同一載波)之圖9之其他符元703於傳送控制資訊之情形時,係傳送同一資料(同一控制資訊)。
再者,雖是假定接收裝置同時接收圖8之訊框與圖9之訊框,但即便接收裝置僅接收圖8之訊框,或僅接收圖9之訊框,亦可獲得由發送裝置發送之資料。
而且,於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中,在輸出第1基頻訊號103_1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1_2之情形時,第1基頻訊號103_1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1_2分別採用圖8、圖9之訊框結構。同樣地,於圖1之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中,在輸出第1基頻訊號103_2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2_2之情形時,第1基頻訊號103_2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2_2分別採用圖8、圖9之訊框結構。同樣地,於圖1之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中,在輸出第1基頻訊號103_M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M_2之情形時,第1基頻訊號103_M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M_2分別採用圖8、圖9之訊框結構。
<發送裝置中之訊框結構之第2例>
於圖8、圖9中,對使用OFDM等多載波傳送方式之情形時的訊框結構進行了說明。此處,對使用單載波方式之情形時的發送裝置中之訊框結構進行說明。
圖10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的訊框結構之另一例的圖。於圖10中,橫軸係時間。圖10與圖8不同之點在於:圖10之訊框結構係單載波方式時之訊框結構之例,於時間方向存在符元。而且,於圖10中,表示出時刻t1至t22之符元。
圖10之前文1001相當於圖3、圖4中之前文訊號352。此時,前文亦可傳送(控制用之)資料,亦可由訊號檢測用之符元、頻率同步.時間同步用之符元、通道推斷用之符元(用以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符元)等所構成。
圖10之控制資訊符元1002係相當於圖3、圖4中之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的符元,且係包含用以供接收到圖10之訊框結構之訊號的接收裝置實現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的控制資訊的符元。
圖10之引導符元1004係相當於圖3、圖4之引導訊號351A(pa(t))的符元。引導符元1004例如為PSK符元,且係用以供接收該訊框之接收裝置進行通道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推斷)、頻率偏移之推斷.相位變動之推斷的符元。例如,圖1之發送裝置與接收圖10之訊框結構之訊號的接收裝置可共用引導符元之發送方法。
圖10之1003係用以傳送資料之資料符元。
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命名為「串流#1」,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命名為「串流#2」。
資料符元1003係相當於圖2中生成之基頻訊號206_A中包含之資料符元的符元。因此,資料符元1003係「包含「串流#1」之符元及「串流#2」之符元兩者的符元」、「「串流#1」之符元」、或「「串流#2」之符元」這3種中之任一種符元。是否會成為3種中之任一種符元係由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中所使用之預編碼矩陣之構成決定。即,資料符元1003相當於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
例如,發送裝置於圖10中之時刻t1發送前文1001,於時刻t2發送控制資訊符元1002,於時刻t3至t11發送資料符元1003,於時刻t12發送引導符元1004,於時刻t13至t21發送資料符元1003,於時刻t22發送引導符元1004。
再者,於圖10中雖未予圖示,但訊框中亦可包含除前文、控制資訊符元、資料符元、引導符元以外的符元。又,亦可並非為訊框中包含前文、控制資訊符元、引導符元之全部的構成。
圖11係表示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的訊框結構之另一例之圖。於圖11中,橫軸係時間。圖11與圖9不同之點在於:圖11之訊框結構係單載波方式時之訊框結構之例,於時間方向存在符元。而且,於 圖11中,表示出時刻t1至t22之符元。
圖11之前文1101相當於圖3、圖4中之前文訊號352。此時,前文亦可傳送(控制用之)資料,亦可由訊號檢測用之符元、頻率同步.時間同步用之符元、通道推斷用之符元(用以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符元)等所構成。
圖11之控制資訊符元1102係相當於圖3、圖4中之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的符元,且係包含用以供接收到圖11之訊框結構之訊號的接收裝置實現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之控制資訊的符元。
圖11之引導符元1104係相當於圖3、圖4之引導訊號351B(pb(t))的符元。引導符元1104例如為PSK符元,且係用以供接收該訊框之接收裝置進行通道推斷(傳輸路徑變動之推斷)、頻率偏移之推斷.相位變動之推斷的符元。例如,圖1之發送裝置與接收圖11之訊框結構之訊號的接收裝置可共用引導符元之發送方法。
圖11之1103係用以傳送資料之資料符元。
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1命名為「串流#1」,將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205_2命名為「串流#2」。
資料符元1103係相當於圖2中生成之基頻訊號206_B中包含之資料符元的符元。因此,資料符元1103係「包含「串流#1」之符元及「串流#2」之符元兩者的符元」、「「串流#1」之符元」、或「「串流#2」之符元」這3種中之任一種符元。是否會成為3種中之任一種符 元係由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中所使用之預編碼矩陣之構成決定。即,資料符元1103相當於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
例如,發送裝置於圖11中之時刻t1發送前文1101,於時刻t2發送控制資訊符元1102,於時刻t3至t11發送資料符元1103,於時刻t12發送引導符元1104,於時刻t13至t21發送資料符元1103,於時刻t22發送引導符元1104。
再者,雖於圖11中未予圖示,但訊框中亦可包含除前文、控制資訊符元、資料符元、引導符元以外的符元。又,亦可並非為訊框中包含前文、控制資訊符元、引導符元之全部的構成。
於在圖10之時刻tz存在符元,在圖10之時刻tz(z係1以上之整數)存在符元時,圖10之時刻tz之符元與圖11之時刻tz之符元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發送。例如,圖10之時刻t3之資料符元與圖11之時刻t3之資料符元係於同一時刻利用同一頻率發送。再者,訊框結構並不限於圖10、圖11,圖10、圖11只不過為訊框結構之例。
而且,亦可為圖10、圖11中之前文、控制資訊符元傳送同一資料(同一控制資訊)之方法。
再者,雖是假定接收裝置同時接收圖10之訊框與圖11之訊框,但即便接收裝置僅接收圖10之訊框,或僅接收圖11之訊框,亦可獲得由發送裝置發送之資料。
而且,於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 中,在輸出第1基頻訊號103_1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1_2之情形時,第1基頻訊號103_1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1_2分別採用圖10、圖11之訊框結構。同樣地,於圖1之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中,在輸出第1基頻訊號103_2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2_2之情形時,第1基頻訊號103_2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2_2分別採用圖10、圖11之訊框結構。同樣地,於圖1之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中,在輸出第1基頻訊號103_M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M_2之情形時,第1基頻訊號103_M_1與第2基頻訊號103_M_2分別採用圖10、圖11之訊框結構。
<符元之配置方法>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中之符元之配置方法進行說明。符元係藉由交錯器,相對於頻率軸及/或時間軸而進行重排。例如,符元之配置係於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藉由例如圖2所示之錯誤更正編碼部202、及/或映射部204而進行。
圖12係表示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相對於時間軸的符元配置方法之例之圖。
於圖12中,將符元記作zpq(0)。此時,q係1或2。因此,圖12之zpq(0)表示「於zp1(i)、zp2(i)中,符元號碼i=0時之zp1(0)、zp2(0)」。同樣地,zpq(1)表示「於zp1(i)、zp2(i)中,符元號碼i=1時之zp1(1)、zp2(1)」。即,zpq(X)表示「於zp1(i)、zp2(i)中,符元 號碼i=X時之zp1(X)、zp2(X)」。再者,該點於圖13、圖14、圖15中亦相同。
於圖12之例中,符元號碼i=0之符元zpq(0)配置於時刻0,符元號碼i=1之符元zpq(1)配置於時刻1,符元號碼i=2之符元zpq(2)配置於時刻2,符元號碼i=3之符元zpq(3)配置於時刻3。以此方式,對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進行相對於時間軸之符元的配置。但圖12僅為一例,符元號碼與時刻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圖13係表示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相對於頻率軸的符元配置方法之例之圖。
於圖13之例中,符元號碼i=0之符元zpq(0)配置於載波0,符元號碼i=1之符元zpq(1)配置於載波1,符元號碼i=2之符元zpq(2)配置於載波2,符元號碼i=3之符元zpq(3)配置於載波3。以此方式,對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進行相對於頻率軸的符元之配置。但圖13僅為一例,符元號碼與頻率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圖14係表示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相對於時間.頻率軸的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於圖14之例中,符元號碼i=0之符元zpq(0)配置於時刻0.載波0,符元號碼i=1之符元zpq(1) 配置於時刻0.載波1,符元號碼i=2之符元zpq(2)配置於時刻1.載波0,符元號碼i=3之符元zpq(3)配置於時刻1.載波1。以此方式,對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進行相對於時間.頻率軸的符元之配置。但圖14僅為一例,符元號碼與時間.頻率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圖15係表示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相對於時間軸的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於圖15之例中,符元號碼i=0之符元zpq(0)配置於時刻0,符元號碼i=1之符元zpq(1)配置於時刻16,符元號碼i=2之符元zpq(2)配置於時刻12,符元號碼i=3之符元zpq(3)配置於時刻5。以此方式,對圖3中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進行相對於時間軸的符元之配置。即,於圖15之例中,在時間軸方向進行符元之重排。但圖15僅為一例,符元號碼與時間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再者,雖於圖15中將各符元記作zpq(i),但各符元亦可為藉由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多工生成出面向複數個用戶之訊號的符元。又,圖15之例亦可為,圖1之無線部$1(106_1)至無線部$N(106_N)之各個包含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部分),且各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情形時的符元之配置。進行交錯之位置並不限於用戶用訊號處理部、或無線部。
圖16係表示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相對於頻率軸的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於圖16之例中,符元號碼i=0之符元zpq(0)配置於載波0,符元號碼i=1之符元zpq(1)配置於載波16,符元號碼i=2之符元zpq(2)配置於載波12,符元號碼i=3之符元zpq(3)配置於載波5。以此方式,對圖3中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進行相對於頻率軸的符元之配置。但圖16僅為一例,符元號碼與頻率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再者,雖於圖16中將各符元記作zpq(i),但各符元亦可為藉由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多工生成出面向複數個用戶之訊號的符元。又,圖16之例亦可為,圖1之無線部$1(106_1)至無線部$N(106_N)之各個包含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部分),且各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情形時的符元之配置。進行交錯之位置並不限於用戶用訊號處理部、或無線部。
圖17係表示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相對於時間.頻率軸的符元配置之例之圖。
於圖17之例中,符元號碼i=0之符元zpq(0)配置於時刻1.載波1,符元號碼i=1之符元zpq(1)配置於時刻3.載波3,符元號碼i=2之符元zpq(2)配置於時刻1.載波0,符元號碼i=3之符元zpq(3)配置於時刻1.載波 3。以此方式,對圖3中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i))、及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zp2(i))進行相對於時間.頻率軸的符元之配置。但圖17僅為一例,符元號碼與時間.頻率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再者,雖於圖17中將各符元記作zpq(i),但各符元亦可為藉由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多工生成出面向複數個用戶之訊號的符元。又,圖17之例亦可為,圖1之無線部$1(106_1)至無線部$N(106_N)之各個包含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部分),且各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情形時的符元之配置。進行交錯之位置並不限於用戶用訊號處理部、或無線部。
再者,符元之配置雖設定為於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藉由例如圖2所示之錯誤更正編碼部202、及/或映射部204而進行,但並不限定於此。如上所述,亦可設定為圖1之無線部$1(106_1)至無線部$N(106_N)之各個包含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部分),且各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的構成。或者,亦可為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具有交錯器,且該交錯器進行圖12~17所示之符元配置。以下,使用圖18對具有交錯器之情形時的多工訊號處理部104進行說明。
<多工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另一例>
圖18係表示於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包含交錯器(進行符元之重排之部分)之情形時的構成之圖。
用戶#1用交錯器(重排部)1802_1將訊號 處理後之訊號1801_1_1、1801_1_2、及控制訊號1800作為輸入。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801_1_1、1801_1_2分別相當於圖1之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103_1_2。控制訊號1800相當於圖1之控制訊號100。
用戶#1用交錯器(重排部)1802_1例如遵從控制訊號1800,進行如圖12~圖17所示之符元之重排,輸出用戶#1用重排後之訊號1803_1、1803_2。
再者,多工訊號部104同樣具備用戶#2用交錯器~用戶#M用之交錯器。用戶#2用交錯器~用戶#M用之交錯器分別具有與用戶#1用交錯器1802_1相同之功能。
訊號處理部1804將控制訊號1800、及用戶#1用重排後之訊號1803_1、1803_2等作為輸入。又,其他用戶之重排後之訊號亦輸入至訊號處理部1804。訊號處理部1804遵從控制訊號1800,對重排後之訊號,進行如上所述之加權合成等訊號處理,輸出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805_1~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805_N。再者,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805_1~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805_N分別相當於圖1之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105_1~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105_N。
以上,對本實施形態中之發送裝置之例進行了說明。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中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例進行說明。
<接收裝置之構成之一例>
圖19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接收裝置之構成的一例之圖。圖19之接收裝置係相當於在圖1之發送裝置發送例如圖8、圖9之訊框結構或圖10、圖11之發送訊號時,接收其調變訊號的用戶#1至用戶#M中之用戶#p的終端之接收裝置。
無線部1903X將由天線部#X(1901X)所接收到之接收訊號1902X作為輸入。無線部1903X實施頻率變換、傅立葉變換等接收處理,將基頻訊號1904X輸出至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5_1、及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
同樣地,無線部1903Y將由天線部#Y(1901Y)所接收到之接收訊號1902Y作為輸入。無線部1903Y實施頻率變換、傅立葉變換等接收處理,輸出基頻訊號1904Y。
再者,於圖19中,雖表示了將控制訊號1910輸入至天線部#X(1901X)、及天線部#Y(1901Y)之構成,但亦可為不輸入控制訊號1910之構成。關於以控制訊號1910作為輸入而存在之天線部的構成,將於後文敍述。
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5_1、及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基於基頻訊號1904X進行通道推斷。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7_1、及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7_2基於基頻訊號1904Y進行通道推斷。參照圖20對通道推斷進行說明。
圖20係表示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之關係之圖。圖20之天線2001_1、2001_2係發送天線。圖20之天線2001_1相當於例如用以發送發送訊號u1(i)之圖1的天線部。而且,圖20之天線2001_2係相當於例如用以發送發送訊號u2(i)之圖1的天線部。再者,圖20與圖1之對應並不限定於此。
而且,圖20之天線2002_1、2002_2係接收天線。圖20之天線2002_1相當於圖19之天線部#X(1901X)。而且,圖20之天線2002_2相當於圖19之天線部#Y(1901Y)。
如圖20所示,將自發送天線2001_1發送之訊號設為u1(i),將自發送天線2001_2發送之訊號設為u2(i),將由接收天線2002_1所接收之訊號設為r1(i),將由接收天線2002_2所接收之訊號設為r2(i)。再者,i表示符元號碼,例如為0以上之整數。
而且,將自發送天線2001_1往接收天線2002_1之傳輸係數設為h11(i),將自發送天線2001_1往接收天線2002_2之傳輸係數設為h21(i),將自發送天線2001_2往接收天線2002_1之傳輸係數設為h12(i),將自發送天線2001_2往接收天線2002_2之傳輸係數設為h22(i)。如此,則下式(41)之關係式成立。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59-40
再者,n1(i)、n2(i)係雜訊。
圖19之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5_1將基頻訊號1904X作為輸入,使用圖8、圖9(或圖10、圖11)中之前文、及/或引導符元,進行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即推斷數式(41)之h11(i),並輸出通道推斷訊號1906_1。
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將基頻訊號1904X作為輸入,使用圖8、圖9(或圖10、圖11)中之前文、及/或引導符元,進行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即推斷數式(41)之h12(i),輸出通道推斷訊號1906_2。
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7_1將基頻訊號1904Y作為輸入,使用圖8、圖9(或圖10、圖11)中之前文、及/或引導符元,進行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即推斷數式(41)之h21(i),輸出通道推斷訊號1908_1。
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7_2將基頻訊號1904Y作為輸入,使用圖8、圖9(或圖10、圖11)中之前文、及/或引導符元,進行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即推斷數式(41)之h22(i),輸出通道推斷訊號1908_2。
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將基頻訊號1904X、1904Y作為輸入。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對圖8、圖9(或圖10、圖11)中之控制資訊進行解調、解碼,輸出包含控制資訊之控制訊號1910。
訊號處理部1911將通道推斷訊號1906_1、1906_2、1908_1、1908_2、基頻訊號1904X、 1904Y、及控制訊號1910作為輸入。訊號處理部1911使用數式(41)之關係,又基於控制訊號1910中之控制資訊(例如,調變方式、與錯誤更正碼關聯之方式的資訊),進行解調、解碼,輸出接收資料1912。
再者,控制訊號1910亦可並非以如圖19所示之方法生成者。例如,圖19之控制訊號1910亦可為基於作為圖19之通訊對象的發送裝置(圖1)所發送的資訊而生成者。或者,亦可為圖19之接收裝置具備輸入部,控制訊號1910係基於自該輸入部輸入之資訊而生成者。
<天線部之構成之一例>
其次,對控制訊號1910作為輸入而存在之天線部的構成進行說明。圖21係表示圖19之天線部(天線部#X(1901X)或天線部#Y(1901Y))之構成的一例之圖。再者,圖19之例係以4根天線2101_1~2101_4構成天線部之例。
乘算部2103_1將由天線2101_1所接收到的接收訊號2102_1、及控制訊號2100作為輸入。乘算部2103_1基於控制訊號21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接收訊號2102_1乘以乘算係數,輸出乘算後之訊號2104_1。
若將接收訊號2102_1設為Rx1(t)(t:時間),將乘算係數設為D1(D1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則乘算後之訊號2104_1表示為Rx1(t)×D1。
乘算部2103_2將由天線2101_2所接收到 的接收訊號2102_2、及控制訊號2100作為輸入。乘算部2103_2基於控制訊號21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接收訊號2102_2乘以乘算係數,輸出乘算後之訊號2104_2。
若將接收訊號2102_2設為Rx2(t),將乘算係數設為D2(D2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則乘算後之訊號2104_2表示為Rx2(t)×D2。
乘算部2103_3將由天線2101_3所接收到的接收訊號2102_3、及控制訊號2100作為輸入。乘算部2103_3基於控制訊號21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接收訊號2102_3乘以乘算係數,輸出乘算後之訊號2104_3。
若將接收訊號2102_3設為Rx3(t),將乘算係數設為D3(D3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則乘算後之訊號2104_3表示為Rx3(t)×D3。
乘算部2103_4將由天線2101_4所接收到的接收訊號2102_4、及控制訊號2100作為輸入。乘算部2103_4基於控制訊號2100中包含之乘算係數之資訊,使接收訊號2102_4乘以乘算係數,輸出乘算後之訊號2104_4。
若將接收訊號2102_4設為Rx4(t),將乘算係數設為D4(D4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則乘算後之訊號2104_4表示為Rx4(t)×D4。
合成部2105將乘算後之訊號2104_1、 2104_2、2104_3、1004_4作為輸入。合成部2105將乘算後之訊號2104_1、2104_2、2104_3、2104_4合成,輸出合成後之訊號2106。再者,合成後之訊號2106表示為Rx1(t)×D1+Rx2(t)×D2+Rx3(t)×D3+Rx4(t)×D4。
於圖21中,關於天線部,藉由以4根天線(及4個乘算部)所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天線之根數並不限於4根,只要是以2根以上天線構成即可。
而且,於圖19之天線部#X(1901X)之構成係圖21所示之情形時,接收訊號1902X相當於圖21之合成訊號2106,控制訊號1910相當於圖21之控制訊號2100。又,於圖19之天線部#Y(1901Y)之構成係圖21所示之情形時,接收訊號1902Y相當於圖21之合成訊號2106,控制訊號1910相當於圖21之控制訊號2100。
但天線部#X(1901X)及天線部#Y(1901Y)亦可不設定為如圖21所示之構成,如上所述,天線部亦可不將控制訊號1910作為輸入。天線部#X(1901X)及天線部#Y(1901Y)亦可各自為1根天線。
再者,控制訊號1910亦可為基於作為通訊對象的發送裝置所發送的資訊而生成者。或者,亦可為接收裝置具備輸入部,控制訊號1910係基於自該輸入部輸入之資訊而生成者。
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圖1之發送裝置藉由使用複數根天線,可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複數個用戶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藉此,可獲得圖1 之發送裝置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再者,圖1之發送裝置係針對每個用戶,設定是發送多串流還是發送單串流(或不發送調變訊號),且針對每個用戶,設定調變方式(有複數個映射部之情形時,為調變方式集)、錯誤更正編碼方式,藉此可較佳地控制資料傳送效率。
又,圖1之發送裝置於對用戶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時,藉由實施相位變更,而使能避免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陷入恆定接收狀態的可能性變高,從而可獲得作為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的資料之接收品質提升的效果。
(實施形態2)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具備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之圖1之發送裝置的通訊裝置、具備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之圖19之接收裝置的通訊裝置、及該通訊裝置之間之通訊流程的一例進行說明。
再者,為進行以下之說明,將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的通訊裝置稱為「基地台(AP:Access Point)」,將具備圖19之接收裝置的通訊裝置稱為「終端」。
因此,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係用以生成用於向終端#1傳送資料的調變訊號的訊號處理部,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係用以生成用於向終端#2傳送資料的調變訊號的訊號處理部,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係用以生成用於向終端#M傳送資料的調變訊號的訊號處理部。
圖22係表示基地台(AP)同時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之構成的一例之圖。於圖22中,對與圖1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且省略說明。
無線部群153將由接收天線群151所接收到的接收訊號群152作為輸入。無線部群153對接收訊號群152實施頻率變換等處理,將基頻訊號群154輸出至訊號處理部155。
訊號處理部155對所輸入之基頻訊號群,進行解調、錯誤更正解碼等處理,輸出接收資料156、及控制資訊157。此時,控制資訊157中包含各終端發送之反饋資訊。
設定部158將基地台(AP)設定資訊159、及控制資訊157作為輸入。設定部158進行「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中之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發送方法、調變方式(或調變方式集)等之決定」、「圖1之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中之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發送方法、調變方式(或調變方式集)等之決定」、及「圖1之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中之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發送方法、調變方式(或調變方式集)等之決定」,將包含所決定之資訊的訊號作為控制訊號100輸出。
又,設定部158基於控制資訊157中包含的由各終端發送的反饋資訊,決定於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中進行的處理方法,將包含所決定之處理資訊之資訊的訊號作為控制訊號100輸出。
再者,雖於圖22中使用了詞語「群」,但接收部分之系統只要是1個系統以上即可。
圖23係表示終端同時具備圖19之接收裝置的構成之一例之圖。於圖23中,對與圖19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訊號處理部1911將通道推斷訊號1906_1、通道推斷訊號1906_2、基頻訊號1904_X、通道推斷訊號1908_1、通道推斷訊號1908_2、基頻訊號1904_Y、及1910作為輸入。訊號處理部1911進行解調、錯誤更正解碼之處理,輸出接收資料1912。又,訊號處理部1911基於基地台(AP)發送之訊號,生成與接收訊號之狀態相關的反饋資訊,輸出反饋資訊1999。
發送用訊號處理部1952將資料1951、及反饋資訊1999作為輸入。發送用訊號處理部1952對資料1951、及反饋資訊1999,實施錯誤更正編碼、調變等處理,生成基頻訊號群1953,將基頻訊號群1953輸出至無線部群1954。
無線部群1954對所輸入之基頻訊號群1953,實施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生成發送訊號群1955。無線部群1954將發送訊號群1955輸出至發送天線群1956。而且,發送訊號群1955係以電波形式自發送天線群1956輸出。
再者,雖於圖23中使用了詞語「群」,但發送部分之系統只要是1個系統以上即可。
基地台(AP)係藉由圖1之發送裝置之構成而向終端發送訊號,並藉由圖22之構成而接收來自終端之訊號。終端係藉由圖19之接收裝置之構成而接收來自基地台(AP)之訊號,並藉由圖23之構成而向基地台發送訊號。藉由該等構成,而進行基地台(AP)與終端之通訊。
其次,對基地台(AP)與終端之通訊流程進行說明。
圖24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的關係之一例的圖。基地台(AP)2400藉由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生成例如向終端#1(2401_1)發送的調變訊號,藉由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2,生成例如向終端#2(2401_2)發送的調變訊號,藉由圖1之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生成例如向終端#M(2401_M)發送的調變訊號。
基地台(AP)2400生成發送指向性2411_1,又,終端#1(2401_1)生成接收指向性2421_1。然後,終端#1(2401_1)藉由發送指向性2411_1及接收指向性2421_1,而接收基地台(AP)2400發送的終端#1用之發送訊號。
又,基地台(AP)2400生成發送指向性2411_2,又,終端#2(2401_2)生成接收指向性2421_2。然後,終端#2(2401_2)藉由發送指向性2411_2及接收指向性2421_2,而接收基地台(AP)2400發送的終端#2用之發送訊號。
基地台(AP)2400生成發送指向性2411_M,又,終端#M(2401_M)生成接收指向性2421_M。然後,終端#M(2401_M)藉由發送指向性2411_M及接收指向性2421_M,而接收基地台(AP)2400發送的終端#M用之發送訊號。
於圖24之例中,基地台(AP)2400係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向終端#1發送之調變訊號、向終端#2發送之調變訊號、及向終端#M發送之調變訊號。該點係如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般。再者,雖於圖24中表示出「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向終端#1發送之調變訊號、向終端#2發送之調變訊號、及向終端#M發送之調變訊號」,但此只不過為一例。基地台(AP)2400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之調變訊號數並不限於該例。又,亦可存在不使調變訊號多工化之時間。
圖25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之通訊的時間推移之例之圖。於圖25中,表示出基地台(AP)之發送訊號、終端#1之發送訊號、終端#2之發送訊號、及終端#M之發送訊號。又,圖25中之橫軸表示時間。再者,亦可為除終端#1、終端#2、終端#M以外之終端發送發送訊號。
如圖25所示,終端#1對基地台(AP)進行存取請求(基地台(AP)發送資料)2501_1。同樣地,終端#2對基地台(AP)進行存取請求(基地台(AP)發送資料)2501_2。終端#M對基地台(AP)進行存取請求(基地台(AP)發送資料)2501_M。
對此,基地台(AP)發送參考符元(2502)。例如,發送終端中已知之PSK符元作為參考符元2502。但參考符元2502之構成並不限於此。再者,參考符元2502相當於圖1中所示之(共通)參考訊號199。
對此,終端#1接收基地台發送之參考符元2502。然後,終端#1例如推斷終端#1之各接收天線之接收狀態,將各接收天線之接收狀態之資訊作為反饋資訊2503_1發送。同樣地,終端#2接收基地台發送之參考符元2502。然後,終端#2例如推斷終端#2之各接收天線之接收狀態,將各接收天線之接收狀態之資訊作為反饋資訊2503_2發送。同樣地,終端#M接收基地台發送之參考符元2502。終端#M例如推斷終端#M之各接收天線之接收狀態,將各接收天線之接收狀態之資訊作為反饋資訊2503_M發送。
基地台(AP)接收各終端發送之反饋資訊。例如,於圖22中,控制資訊157中包含各終端發送之反饋資訊。圖22中之設定部158將包含各終端發送之反饋資訊的控制資訊157作為輸入,決定於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進行之處理方法,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00。
然後,基地台(AP)例如圖24所示,對各終端發送各資料符元(2504)。再者,關於圖25所示之「各資料符元等發送」2504,除資料符元以外亦可存在引導符元、控制資訊符元、參考符元、前文等符元。基地台(AP)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各終端之調變訊號。 再者,該點之詳細情況係如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般。
(實施形態3)
於實施形態1中,主要對如下例進行了說明,即,圖1之發送裝置於對用戶#p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時,會在生成複數個調變訊號時,於相位變更部305B(參照圖3、圖4)中,對預編碼後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於本實施形態3中,對如下處理進行說明,即,圖1之發送裝置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藉由控制訊號300切換「進行相位變更、不進行相位變更」。又,於本實施形態3中,對如下處理進行說明,即,圖1之發送裝置於發送訊號時,基於自通訊對象接收到之資訊,變更訊號之發送方式。
再者,以下,對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的基地台(AP)正與終端進行通訊之情形進行說明。
此時,基地台(AP)可使用複數根天線對各用戶(各終端)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資料的複數個調變訊號。
例如,基地台(AP)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用以使用複數根天線對用戶#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資料的複數個調變訊號。
於圖1中,對用戶#p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時,會在生成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對預編碼後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再者,進行相位變更時之動作係如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般,因此省略說明。
此處,基地台(AP)於對用戶#p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資料的複數個調變訊號時,能藉由控制訊號切換「進 行相位變更、不進行相位變更」。即,於圖3之相位變更部305B中,能藉由控制訊號300切換「進行相位變更、不進行相位變更」。再者,進行相位變更時之動作係如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般。而且,於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05B將訊號304B作為306B輸出。
因此,於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與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進行如下動作。
<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
基地台(AP)對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然後,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
再者,關於對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的發送方法,係例如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般。
<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
基地台(AP)對多串流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所生成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但預編碼部(加權合成部)亦可不進行預編碼。
再者,基地台(AP)例如使用前文,發送控制資訊,該控制資訊是用以將進行或不進行相位變更的設定通知給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
如上所述,已對「對至少1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進行了說明。具體而言,是使用圖3說明了對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1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的情形。此處,使用圖26代替圖3,說明「對複數個調變訊號 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
圖26係表示不同於圖3的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的一例之圖。於圖26中,對與圖3不同之點進行說明。
相位變更部305A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05A基於控制訊號300,判斷是否進行相位變更。相位變更部305A於判斷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對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zp1'(t))進行相位變更,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相位變更部305A於判斷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在用戶#p用之加權後對訊號304A(zp1'(t))不實施相位變更,而輸出訊號306A。
圖26中之zp1(i)及zp2(i)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係基於數式(3)。而且,圖26中之zp1(i)及zp2(i)於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可藉由下式(42)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072-42
此時,λp(i)係實數。而且,zp1(i)與zp2(i)係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同一頻帶)自發送裝置發送。而且,相位變更部305A中之相位變更可考慮例如像是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之方法。
再者,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等其他實 施形態中,作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即便使用圖26代替圖3,亦可實施各實施形態。
其次,對基地台(AP)與終端#p之通訊、及基於在該通訊中收發之資料的處理進行說明。
圖27係表示基地台(AP)與終端#p之通訊之例之圖。於圖27中,表示出基地台(AP)之發送訊號的時間序列之情況、及終端#p之發送訊號的時間序列之情況。再者,於圖27中,橫軸係時間。
首先,基地台(AP)將表示「希望發送調變訊號的請求資訊」之發送請求2071發送至終端#p。
然後,終端#p接收基地台(AP)發送的發送請求2701,並將表示終端可接收之能力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發送至基地台(AP)。
基地台(AP)接收終端#p發送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並基於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之資訊,決定錯誤更正編碼方法、調變方式(或調變方式集)、發送方法。基地台(AP)基於所決定之該等方法,對希望發送之資訊(資料),實施錯誤更正編碼、調變方式下之映射、其他訊號處理(例如,預編碼、相位變更等),並將包含資料符元等之調變訊號2703發送至終端#p。
再者,資料符元等2703例如亦可包含控制資訊符元。此時,於利用「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資料的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發送資料符元時,發送如下控制符元即可,該控制符元包含用以將是對 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還是不進行前述相位變更通知給通訊對象的資訊。藉此,通訊對象可容易地變更解調方法。
終端#p接收基地台發送之資料符元等2703,而獲得資料。
再者,圖27之基地台(AP)與終端之互通係由終端#1至終端#M中之1個以上終端與基地台(AP)進行。而且,基地台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向各終端發送之資料符元(包含其他符元)。該點係如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等中所說明般。
圖28係表示圖27之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之例之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例如為表示終端#p之接收能力的資料。終端#p藉由將表示接收能力的資料發送至基地台(AP),可使基地台(AP)對終端#p發送與該接收能力相應的發送訊號。
於圖28中,2801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2係與「對應/不對應接收指向性控制」相關之資料。
於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中,所謂「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係指如下內容。
「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意味著於基地台(AP)對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 變更、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情形時,終端#p可接收並解調該調變訊號。即,意味著終端#p可進行考慮到相位變更的解調,從而可獲得資料。再者,關於對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係如已於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
於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中,所謂「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係指如下內容。
「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意味著於基地台(AP)對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即便接收到該調變訊號,亦無法對其進行解調。即,意味著終端#p無法進行考慮到相位變更的解調。再者,關於對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係如已於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
例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以下,稱為資料2801)係以1位元之資料予以表現。而且,當終端#p在如前述中所說明的「對應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發送「0」作為資料2801。又,當終端#p在如前述中所說明的「不對應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發送「1」作為資料2801。然後,基地台(AP)接收終端#p發送之資料2801。
就基地台(AP)而言,於資料2801表示「對應相位變更」(即,資料2801係「0」)、且基地台(AP)決定使用複數根天線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例如,於圖1所示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中,決定生成用以傳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基地台(AP)可使用下述<方法#1>、<方法#2>中之任一種方法生成並發送以用戶#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或者,基地台(AP)生成並發送下述<方法#2>之以用戶#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
<方法#1>
基地台(AP)對向終端#p發送的多串流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並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所生成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此時,不實施相位變更。但如已說明般,預編碼部(加權合成部)亦可不進行預編碼。
<方法#2>
基地台(AP)對向終端#p發送的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然後,基地台(AP)使用複數根天線對終端#p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
此處,重點在於:基地台(AP)所能選擇的發送方法,包括<方法#2>。因此,基地台(AP)亦可藉由除<方法#1>、<方法#2>以外之方法發送調變訊號。
另一方面,就基地台(AP)而言,於資料2801表示「不對應相位變更」(即,資料2801係「1」)、且基地台(AP)決定使用複數根天線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 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例如,基地台(AP)使用<方法#1>向終端#p發送調變訊號。
此處,重點在於:基地台(AP)對終端#p發送調變訊號時所能選擇的發送方法,不包括<方法#2>。因此,基地台(AP)亦可藉由與<方法#1>不同且並非為<方法#2>的發送方法,對終端#p發送調變訊號。
再者,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亦可包含資料2801以外的資訊。例如,亦可包含:表示終端之接收裝置是否對應接收指向性控制的、與「對應/不對應接收指向性控制」相關之資料2802(以下,稱為資料2802)。因此,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之構成並不限於圖28。
例如,於終端#p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情形時,將資料2802設定為「0」。又,於終端#p無法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情形時,將資料2802設定為「1」。
終端#p發送包含資料2802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基地台(AP)基於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判斷終端#p能否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於基地台(AP)判定終端#p「對應接收指向性控制」之情形時,基地台(AP)與終端#p亦可發送用於終端#p之接收指向性控制的訓練符元、參考符元、控制資訊符元等。
圖29係表示圖27之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的資料之不同於圖28之例的圖。再者,資料2801與圖28相同。
其次,於以下對圖29之與「對應/不對應用 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進行說明。
於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中,所謂「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係指如下內容。
「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意味著基地台(AP)在為了對終端#p傳送多串流而自複數根天線發送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可接收並解調基地台發送之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複數個調變訊號。
但例如於基地台(AP)自複數根天線發送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複數個調變訊號時,不問實施/未實施相位變更。即,當作為基地台(AP)為了對終端#p傳送多串流而藉由複數根天線發送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定義有複數種發送方法之情形時,終端#p只要擁有至少一種能進行解調的發送方法即可。
於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中,所謂「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係指如下內容。
「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當作為基地台為了對終端#p傳送多串流而藉由複數根天線發送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定義有複數種發送方法之情形時,無論基地台藉由何種發送方法發送調變訊號,終端均無法對其進行解 調。
例如,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以下,稱為資料2901)係以1位元之資料予以表現。於終端#p「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0」作為資料2901。又,於終端#p「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之情形時,設定「1」作為資料2901。
再者,於基地台(AP)對複數個調變訊號(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故終端#p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之情形時,基地台(AP)無法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結果,亦無法進行相位變更。
因此,於終端#p設定「0」作為資料2901之情形時,資料2801有效。此時,基地台(AP)藉由資料2801、及資料2901,而決定發送資料的發送方法。
於終端#p設定「1」作為資料2901之情形時,資料2801為無效。此時,基地台(AP)藉由資料2901,而決定發送資料的發送方法。
如上所述,終端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基地台(AP)基於該符元,決定發送資料的發送方法,藉此可減少以終端#p無法進行解調之發送方法發送資料的情況,因此有可對終端#p確實地發送資料之優點。藉此,可獲得基地台(AP)之資料傳送效率提升之效果。
又,作為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存在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因此, 於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的終端#p與基地台(AP)進行通訊之情形時,基地台(AP)可確實地選擇「以實施相位變更的發送方法發送調變訊號」之模式,因此可獲得終端#p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亦得到高資料接收品質的效果。又,於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的終端#p與基地台(AP)進行通訊之情形時,基地台(AP)可確實地選擇終端能夠接收的發送方法,因此可獲得提升資料傳送效率的效果。
再者,於圖27中,表示出基地台(AP)之發送訊號、及終端#p之發送訊號,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作為圖27之基地台(AP)之發送訊號而顯示之訊號係終端之發送訊號,作為圖27之終端#p之發送訊號而顯示之訊號係基地台(AP)之發送訊號。
或者,亦可為作為圖27之基地台(AP)之發送訊號而顯示之訊號係終端#p以外之終端的發送訊號。即,亦可為圖27所示之訊號之收發係終端彼此之收發。
或者,亦可為圖27所示之訊號之收發係基地台(AP)彼此之收發。
再者,並不限於該等例,只要是通訊裝置彼此之通訊即可。
又,圖27之資料符元等2703中之資料符元既可為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訊號,亦可為單載波方式之訊號。同樣地,圖27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既可為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訊號,亦可為單載波方式之訊號。
例如,於將圖27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設定為單載波方式時,在圖27之情形時,終端可獲得使消耗電力降低之效果。
再者,於前述說明中,當基地台(AP)與複數個終端進行通訊時,基地台(AP)自複數個終端接收接收能力通知符元(參照2702)。此時,各終端發送例如圖28、圖29所示之資料作為「接收能力通知符元」,基地台(AP)決定以各終端為發送目的地之調變訊號的發送方法。而且,基地台(AP)於向複數個終端發送調變訊號時,利用例如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中所說明之方法,發送以各終端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
其次,使用圖30對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之另一例進行說明。
圖30係表示圖27之終端#p發送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的資料之不同於圖28及圖29之例之圖。再者,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與圖28、圖29相同。又,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與圖29相同。
對圖30中之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以下,稱為資料3001)進行說明。自圖24中之基地台(AP)向終端之調變訊號的發送、及自終端向基地台(AP)之調變訊號的發送,係某特定頻率(頻帶)之通訊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發送。而且,作為該「某特定頻率(頻帶)之通訊方式」,例如,存在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再者,於「通訊方式#A」下,不支援「使 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式」。即,於「通訊方式#A」下不存在「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式」之選擇項。而且,於「通訊方式#B」下,支援「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式」。即,作為「通訊方式#B」,能選擇「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發送方法」。
例如,資料3001係由2位元所構成。而且,以如下方式設定2位元之資料。
‧於終端#p僅支援「通訊方式#A」之情形時,將資料3001設定為「01」。於將資料3001設定為「01」之情形時,即便基地台(AP)發送「通訊方式#B」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無法進行解調而獲得資料。
‧於終端#p僅支援「通訊方式#B」之情形時,將資料3001設定為「10」。於將資料3001設定為「10」之情形時,即便基地台(AP)發送「通訊方式#A」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無法進行解調而獲得資料。
‧於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兩者之情形時,將資料3001設定為「11」。
其次,對圖30中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以下,稱為資料3002)進行說明。「通訊方式#A」作為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可選擇「單載波方式」、「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又,「通訊方式#B」作為調變訊號之發送方法,可選擇「單載波方式」、 「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
例如,資料3002係由2位元所構成。而且,以如下方式設定2位元之資料。
‧於終端#p僅支援「單載波方式」之情形時,將資料3002設定為「01」。於將資料3002設定為「01」之情形時,基地台(AP)即便發送「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無法進行解調而獲得資料。
‧於終端#p僅支援「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情形時,將資料3002設定為「10」。於將資料3002設定為「10」之情形時,即便基地台(AP)發送「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無法進行解調而獲得資料。
‧於終端#p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兩者之情形時,將資料3002設定為「11」。
其次,對圖30中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以下,稱為資料3003)進行說明。例如,「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係「與碼長(塊長)為c位元(c係1以上之整數)之1個以上編碼率對應的錯誤更正編碼方法」。「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係「與碼長(塊長)為d位元(d係1以上之整數,且d大於c(d>c)成立)之1個以上編碼率對應的錯誤更正編碼方法」。再者,作為與1個以上編碼率對應的方法,既可使用隨編碼率不同而不同的錯誤更正碼,亦可藉由刪截(puncture)而對應於1個以上編碼率。又,亦可藉由該等兩者,而對應於1個以上編碼率。
再者,「通訊方式#A」僅可選擇「錯誤更 正編碼方式#C」,「通訊方式#B」可選擇「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
例如,資料3003係由2位元所構成。而且,以如下方式設定2位元之資料。
‧於終端#p僅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情形時,將資料3003設定為「01」。於將資料3003設定為「01」之情形時,即便基地台(AP)使用「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生成並發送調變訊號,終端#p亦無法進行解調、解碼,而獲得資料。
‧於終端#p僅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情形時,將資料3003設定為「10」。於將資料3003設定為「10」之情形時,即便基地台(AP)使用「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生成並發送調變訊號,終端#p亦無法進行解調、解碼,而獲得資料。
‧於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兩者之情形時,將資料3003設定為「11」。
基地台(AP)接收終端#p發送之、例如圖30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然後,基地台(AP)基於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之內容,決定包含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之資料符元的調變訊號之生成方法,發送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
此時,對特徵點進行說明。
[例1]
於終端#p將資料3001設定為「01」(即,支援「通訊 方式#A」)而發送之情形時,得到該資料之基地台(AP)於「通訊方式#A」下,無法選擇「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因此判定資料3003為無效。而且,基地台(AP)於生成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時,使用「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進行錯誤更正編碼。
[例2]
於終端#p將資料3001設定為「01」(即,支援「通訊方式#A」)而發送之情形時,得到該資料之基地台(AP)於「通訊方式#A」下,不支援「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式」,因此判定資料2801、及資料2901為無效。而且,基地台(AP)於生成以終端為發送目的地之調變訊號時,生成並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
除前述內容以外,例如,可設想有如下限制之情形。
[限制條件1]
於「通訊方式#B」之單載波方式中,在「使用複數根天線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式」下,不支援「對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之方式(亦可支援其他方式),且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中,至少支援「對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之方式(亦可支援其他方式)。
此時,成為如下情況。
[例3]
於終端#p將資料3002設定為「01」(即,僅對應單載 波方式)而發送之情形時,得到該資料之基地台(AP)判定資料2801為無效。而且,基地台(AP)於生成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時,不會使用「對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至少一個調變訊號進行相位變更」之方式。
再者,圖30係終端#p發送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之一例。如使用圖30所說明般,於終端#p發送複數個接收能力之資訊(例如,圖30之資料2801、資料2901、資料3001、資料3002、資料3003)之情形時,存在如下情形,即,基地台(AP)基於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決定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之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時,需要判定複數個接收能力之資訊的一部分為無效。若考慮到該點,而將複數個接收能力之資訊聚合,形成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並由終端#p予以發送,則可獲得基地台(AP)簡單地用較少處理時間決定以終端#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之生成的效果。
再者,本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資料結構只不過為一例,並不限定於此。又,各資料之位元數、及位元之設定方法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例。
(實施形態4)
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實施形態3中,已說明了於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中,可為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情形、及生成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中之任一者。於本實施形態4中,對此時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之另一例 進行說明。
圖31係表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之一例的圖。再者,於圖31中,對與圖2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於圖31中,關於訊號處理部206之詳細動作,已於實施形態1中進行過說明,故省略說明。以下,對特徵動作進行說明。
控制訊號200中包含表示於各用戶用之訊號處理部中,是設定為「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還是設定為「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之資訊。
於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中,在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之情形時,訊號處理部206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輸出至訊號選擇部3101,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輸出至輸出控制部3102。
訊號選擇部3101將控制訊號200、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及映射後之訊號205_1作為輸入。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訊號選擇部3101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作為選擇訊號206_A'輸出。而且,選擇訊號206_A'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
輸出控制部3102將控制訊號200、及用戶 #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作為輸入,且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作為輸出訊號206_B'輸出。而且,輸出訊號206_B'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
於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中,在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之情形時,訊號處理部206不動作。
又,映射部204亦不輸出映射訊號205_2。
訊號選擇部3101將控制訊號200、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及映射後之訊號205_1作為輸入,且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將映射後之訊號205_1作為選擇訊號206_A'輸出。而且,選擇訊號206_A'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
輸出控制部3102將控制訊號200、及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作為輸入,且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不進行輸出訊號206_B'之輸出。
藉由以如上方式動作,可實現如下效果,即,於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輸出調變訊號,該調變訊號為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情形時、或生成1串流之調變訊號之情形時的任一者的調變訊號。
已說明了於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中可為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情形、及生成1串流之調變訊號之情形中之任一者。此處,對不同於圖31之圖32的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的一例進行說明。
圖32係表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的一例之圖。對與圖2、圖31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於圖32中,關於訊號處理部206之詳細動作,已於實施形態1中進行過說明,故省略說明。以下,對特徵動作進行說明。
控制訊號200中包含表示於各用戶用之訊號處理部中,是設定為「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式」還是設定為「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式」之資訊。
於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中,在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之情形時,訊號處理部206動作,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輸出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206_B。
訊號選擇部3101將控制訊號200、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及處理後之訊號3202_1作為輸入。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訊號選擇部3101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作為選擇 訊號206_A'輸出。而且,選擇訊號206_A'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
訊號選擇部3203將控制訊號200、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及處理後之訊號3202_2作為輸入。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訊號選擇部3203將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作為選擇訊號206_B'輸出。而且,選擇訊號206_B'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
於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中,在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之情形時,訊號處理部206不動作。
又,映射部204亦不輸出映射訊號205_2。
處理部3201將控制訊號200、及映射後之訊號205_1作為輸入。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處理部3201生成並輸出相當於映射後之訊號205_1的訊號處理後之訊號3202_1及3202_2。此時,映射後之訊號205_1中所包含之資料與處理後之訊號3202_1中所包含之資料相同,且映射後之訊號205_1中所包含之資料與處理後之訊號3202_2中所包含之資料相同。
訊號選擇部3101將控制訊號200、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A、及處理後之訊號3202_1作為輸入。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 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訊號選擇部3101將處理後之訊號3202_1作為選擇訊號206_A'輸出。而且,選擇訊號206_A'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
訊號選擇部3203將控制訊號200、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後之訊號206_B、及處理後之訊號3202_2作為輸入。因藉由控制訊號200而指定以「發送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方法」生成調變訊號,故訊號選擇部3203將處理後之訊號3202_2作為選擇訊號206_B'輸出。而且,選擇訊號206_B'相當於圖1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2。
如上所述,使用2個構成例,說明了於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中,生成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情形、及生成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的動作例。藉由圖1之各用戶用之訊號處理部,可進行如上文所說明之、包含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生成、及1串流之調變訊號的生成中之任一者。又,亦有如實施形態1等中所說明般,於圖1之用戶用之訊號處理部中不輸出調變訊號的情形。
(補充1)
於數式(1)至數式(42)中,包含i(符元號碼)之函數式。而且,使用圖12至圖17,對既可將符元配置於時間軸方向,亦可將其配置於頻率軸方向,或將其配置於時間.頻率軸方向進行了說明。因此,於數式(1)至數式(42)中,以i之函數形式所說明之數式既可理解為時間之函數,亦可理 解為頻率之函數,或理解為時間.頻率之函數。
本說明書中之例如圖1的發送裝置可生成並發送「特定頻帶的、使用OFDM方式的調變訊號及單載波方式的調變訊號」。此時,於圖1之發送裝置發送複數個某用戶之調變訊號(基頻訊號)、並進行如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相位變更之情形時,亦可將使用OFDM方式時之相位變更的週期與使用單載波方式時之相位變更的週期設定為不同。因訊框結構不同,故有宜將週期設定為不同之情形。但亦可將使用OFDM方式時之相位變更的週期與使用單載波方式時之相位變更的週期設定為相同。
又,圖1之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至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102_M既可生成單載波之調變訊號,亦可生成例如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因此,單載波之調變訊號與OFDM方式等多載波之調變訊號亦可於同一時間並利用同一頻率(至少一部分相互重疊之頻帶)自圖1之發送裝置發送。
例如,於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中,生成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及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於用戶#2訊號處理部102_2中,生成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圖1之發送裝置亦可於同一時間並利用同一頻率(至少一部分相互 重疊之頻帶)發送「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及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以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此時,「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及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只要是藉由「實施預編碼及相位變更」、「實施預編碼」、「不進行預編碼但實施相位變更」、「不進行預編碼亦不進行相位變更」中之任一種方法而生成的基頻訊號即可。同樣地,「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只要是藉由「實施預編碼及相位變更」、「實施預編碼」、「不進行預編碼但實施相位變更」、「不進行預編碼亦不進行相位變更」中之任一種方法而生成的基頻訊號即可。
作為另一例,於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102_1中,生成單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於用戶#2用訊號處理部102_2中,生成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圖1之發送裝置亦可於同一時間並利用 同一頻率(至少一部分相互重疊之頻帶)發送「單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此時,「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只要是藉由「實施預編碼及相位變更」、「實施預編碼」、「不進行預編碼但實施相位變更」、「不進行預編碼亦不進行相位變更」中之任一種方法而生成的基頻訊號即可。
又,作為另一例,於用戶#1訊號處理部102_1中,生成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及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於用戶#2訊號處理部102_2中,生成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圖1之發送裝置亦可於同一時間並利用同一頻率(至少一部分相互重疊之頻帶)發送「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1、及相當於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1用之基頻訊號103_1_2」、以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此時,「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1、及相當於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調變方式的用戶#2用之基頻訊號103_2_2」只要是 藉由「實施預編碼及相位變更」、「實施預編碼」、「不進行預編碼但實施相位變更」、「不進行預編碼亦不進行相位變更」中之任一種方法而生成的基頻訊號即可。
進一步,作為另一例,於用戶#1訊號處理部102_1中,生成單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於用戶#2訊號處理部102_2中,生成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圖1之發送裝置亦可於同一時間並利用同一頻率(至少一部分相互重疊之頻帶)發送「單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一串流之基頻訊號」。
又,於圖2、圖31中,雖表示出各用戶用訊號處理部具備1個錯誤更正編碼部及1個映射部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具備第1錯誤更正編碼部及第1映射部,以生成用以傳送第1資料的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205_1,且具備第2錯誤更正編碼部及第2映射部,以生成用以傳送第2資料的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基頻訊號)205_2。又,錯誤更正編碼部及映射部之數量亦可分別為3個以上。
(實施形態5)
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例,對終端之動作例進行說明。圖34係表示作為圖24之基地台之通訊對象的終端#p之構成的一例之圖。終端#p具有發送裝置3403、接收裝置3404、及控制訊號生成部3408。
發送裝置3403將資料3401、訊號群 3402、及控制訊號3409作為輸入。發送裝置3403生成與資料3401、訊號群3402對應之調變訊號,並自天線發送調變訊號。
接收裝置3404接收通訊對象例如基地台發送的調變訊號,對該調變訊號進行訊號處理、解調、解碼,輸出來自通訊對象的控制資訊訊號3405、及接收資料3406。
控制訊號生成部3408將來自通訊對象的控制資訊訊號3405、及設定訊號3407作為輸入。控制訊號生成部3408基於該等資訊,生成控制訊號3409,並將其輸出至發送裝置3403。
圖35係表示圖34所示之終端#p之接收裝置3404的構成之一例之圖。接收裝置3404具有天線部3501、無線部3503、通道推斷部3505、訊號處理部3509、及控制資訊解碼部3507。
無線部3503將由天線部3501所接收到之接收訊號3502作為輸入。無線部3503對接收訊號3502進行頻率變換等處理,生成基頻訊號3504。無線部3503將基頻訊號3504輸出至通道推斷部3505、控制資訊解碼部3507、及訊號處理部3509。
控制資訊解碼部3507將基頻訊號3504作為輸入。控制資訊解碼部3507輸出藉由對基頻訊號3504中包含之控制資訊符元進行解調而獲得之控制資訊3508。
通道推斷部3505將基頻訊號3504作為輸 入。通道推斷部3505擷取基頻訊號3504中包含之前文或引導符元。通道推斷部3505基於前文或引導符元而推斷通道變動,生成表示所推斷出之通道變動的通道推斷訊號3506。通道推斷部3505將通道推斷訊號3506輸出至訊號處理部3509。
訊號處理部3509將基頻訊號3504、通道推斷訊號3506、及控制資訊3508作為輸入。訊號處理部3509基於通道推斷訊號3506、及控制資訊3508,對基頻訊號3504中包含之資料符元進行解調及錯誤更正解碼,生成接收資料3510。訊號處理部3509輸出接收資料3510。
圖36係表示使用OFDM方式等多載波傳送方式發送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於圖36中,橫軸係頻率,縱軸係時間。於圖36中,表示出載波1至載波36之符元來作為一例。又,於圖36中,表示出時刻1至時刻11之符元。圖36所示之訊框結構係作為終端#p之通訊對象的基地台(AP)使用OFDM方式等多載波傳送方式發送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
圖36之3601係引導符元,3602係資料符元,3603係其他符元。引導符元3601例如為用以供終端#p進行通道變動之推斷的符元。資料符元3602係用以供基地台或AP向終端#p傳送資料的符元。其他符元3603例如包含:用以供終端#p進行訊號檢測、頻率偏移推斷、頻率同步、時間同步的符元、及/或用以解調資料符元3602的控制資訊符元(與資料符元3602之發送方法、調變方式、錯 誤更正編碼方法相關之資訊等)。
而且,例如,圖1或圖24之基地台的發送裝置亦可對終端#p發送圖36之訊框結構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
圖37係表示使用單載波傳送方式發送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之圖。再者,於圖37中,對與圖1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於圖37中,橫軸係時間,於圖37中,表示出時間t1至t22的符元。圖37所示之訊框結構係作為終端#p之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使用單載波傳送方式發送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訊框結構之一例。
而且,例如,圖1或圖24之基地台的發送裝置亦可對終端#p發送圖37之訊框結構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
又,例如,圖1或圖24之基地台的發送裝置亦可對終端#p發送圖8、圖9之訊框結構的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
進一步,例如,圖1或圖24之基地台的發送裝置亦可對終端#p發送圖10、圖11之訊框結構的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
其次,就圖35所示之終端#p之接收裝置的接收能力、即接收裝置所支援之方式、基於該支援方式的終端#p之處理及基地台(AP)之處理,於以下列舉第1~第10例進行說明。
<第1例>
作為第1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35所示之構成,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之例如接收。
‧因此,即便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僅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35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於例如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然後,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參照圖30),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
因此,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資訊157(參照圖22)。其原因在於:通訊方式#A不支援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收發。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不發送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其原因在於:通訊方式#A不支援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收發。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使用「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其原因在於:通訊方式#A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
例如,如圖35所示,支援「通訊方式#A」,因此,為使基地台或AP不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而實施如上所述之動作,藉此使基地台(AP)確實地發送「通訊方式#A」之調變訊號,因此可獲得使由基 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2例>
作為第2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35所示之構成,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因接收裝置採用圖35所示之構成,故即便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35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於例如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然後,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p無法解調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
因此,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資訊157。其原因在於:終端#p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自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輸出控制資訊157,該控制資訊157包含與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p對應多載波方式、及/或對應單載波方式相關之資訊。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自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輸出控制資訊157,該控制資訊157包含與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p對應「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或「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相關之資訊。
因此,為使基地台(AP)不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而實施如上所述之動作,藉此基地台(AP)可確實地進行單串流之調變訊號之發送,藉此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3例>
作為第3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35所示之構成,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之接收、及「通訊方式#B」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A」、「通訊方式#B」之任一者中,即便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A」、「通訊方式#B」之任一者中,均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關於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於「通訊方式#A」下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於「通訊方式#B」下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35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 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30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然後,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終端#p「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
因此,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資訊157。其原因在於:終端#p不支援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收發。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是支援單載波方式還是支援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 式。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為使基地台(AP)不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而實施如上所述之動作,藉此基地台(AP)可確實地進行單串流之調變訊號之發送,藉此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4例>
作為第4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35所示之構成,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之接收、及「通訊方式#B」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A」、「通訊方式#B」之任一者中,即便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A」下支援單載波方式,於「通訊方式#B」下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
‧關於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於「通訊方式#A」下支援 「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於「通訊方式#B」下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35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終端#p「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
因此,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資訊157。其原因在於:終端#p不支援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的收發。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 端#p是支援單載波方式還是支援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
此時,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例如需要為如下所述之構成。
以4位元構成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並將該4位元記作g0、g1、g2、g3。此時,終端#p對應於終端#p之接收能力,如下所示設定g0、g1、g2、g3,發送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A」下對應單載波方式之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g0,g1)=(0,0)。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A」下對應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g0,g1)=(0,1)。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A」下對應單載波方式之解調、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g0,g1)=(1,1)。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B」下對應單載波方式之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g2,g3)=(0,0)。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B」下對應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g2,g3)=(0,1)。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B」下對應單載波方式之解調、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解調之情形時,終 端#p設定(g2,g3)=(1,1)。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為使基地台(AP)不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而實施如上所述之動作,藉此基地台(AP)可確實地進行單串流之調變訊號之發送,藉此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5例>
作為第5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僅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就終端#p而言,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 知終端#p「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僅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式、及通訊環境等,從而基地台(AP)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6例>
作為第6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就終端#p而言,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知終端#p「不對應相位調變之解調」。因此,基地台(AP)於對該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不實施相位變更而發送調變訊號。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式、及通訊環境等,基地台(AP)藉由使基地台或AP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7例>
作為第7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 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A」下支援單載波方式,於「通訊方式#B」下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但僅於「通訊方式#B」之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時,「能在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相位變更」。
‧而且,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及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就終端#p而言,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知終端#p「不對應相位調變之解調」。因此,基地台(AP)於對該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不實施相位變更而發送調變訊號。再者,如前述所說明般,終端#p藉由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而了解到:只有於「通訊方式#B」下終端#p才能得到「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之資訊。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於「通訊方式#A」下支援單載波方式,於「通訊方式#B」下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此時,如前述中所說明般,可構成為終端#p將「通訊方式#A」之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對應狀況、「通訊方式#B」之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對應狀況通知基地台或AP。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式、及通訊環境等,從而基地台(AP)藉由使基地台或AP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8例>
作為第8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於「通訊方式#B」之單載波方式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另一方面,於「通訊方式#B」之OFDM等多載波方式下,即便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又,於「通訊方式#A」之單載波方式下,通訊對象 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不支援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之接收。
‧而且,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B」之單載波方式下,基地台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 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B」之OFDM等多載波方式下,即便基地台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即便基地台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此時,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例如需要為如下所述之資料之構成。
以2位元構成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並將該2位元記作h0、h1。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B」之單載波方式下支援對通訊對象發送的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進行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h0=1,於不支援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h0=0。
於終端#p在「通訊方式#B」之OFDM等多載波方式下對應於對通訊對象發送的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進行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h1=1,於不支援解調之情形時,終端#p設定h1=0。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知終端#p「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 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式、及通訊環境等,基地台(AP)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9例>
作為第9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AP)於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時,可發送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但僅於「通訊方式#B」之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下,能在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實施相位變更。而且,於通訊對象在發送多串 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
‧作為錯誤更正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3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A」及「通 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是對應「單載波方式」、對應「OFDM等多載波方式」、對應「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兩者」中之哪一者。
當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得知終端#p「對應單載波方式」時,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理解成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理解成「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其理由在於: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於單載波方式下不對應相位變更。
當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得知終端#p「對應OFDM等多載波方式」或「對應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兩者」時,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不理解成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即,理解成其為有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自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得終端#p對應、或不對應OFDM等多載波方式下之相位變更之解調的資訊。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 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式、及通訊環境等,基地台(AP)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10例>
作為第10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基地台或AP於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時,可發送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
‧而且,於單載波方式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可設定實施/不實施相位變更,又,於OFDM等多載波方式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可設定實施/不實施相位變更。
‧作為錯誤更正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 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30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所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等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又,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是對應「單載波方式」、對應「OFDM等多載波方式」、 對應「單載波方式及OFDM等多載波方式之兩者」中之哪一者。
而且,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知終端#p之相位變更的對應狀況。
此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例如需要為如下所述之構成。
以2位元構成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並將該2位元記作k0、k1。
於「通訊方式#B」之單載波方式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此時,若進行相位變更,則於終端#p對應該相位變更之解調之情形時,設定終端#p為k0=1,於不對應解調之情形時,設定k0=0。
於「通訊方式#B」之OFDM等多載波方式下通訊對象發送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此時,若進行相位變更,則於終端#p對應該相位變更之解調之情形時,設定k1=1,於不對應解調之情形時,設定k1=0。
基地台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30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式、及通訊環境等,從而基地台(AP)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 (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如上所述,基地台(AP)自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p,取得與終端#p能夠對應解調的方式相關之資訊,並基於該資訊,決定調變訊號數、調變訊號之通訊方法、調變訊號之訊號處理方法等,藉此可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藉此,可獲得使由基地台(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此時,例如,如圖30所示,以複數個資料構成接收能力通知符元,藉此基地台(AP)可容易地進行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的資料之有效/無效的判斷。藉此,有可高速地判斷並決定用於發送的調變訊號之方式、訊號處理方法等之優點。
而且,基於各終端#p發送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資訊之內容,基地台(AP)以適宜的發送方法向各終端#p發送調變訊號,藉此提升資料之傳送效率。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資料之構成方法僅為一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資料之構成方法並不限於此。又,關於終端#p用以對基地台(AP)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的發送順序、發送時序,本實施形態之說明亦只不過為一例,並不限於此。
又,對每個終端發送如前述中所說明之接收能力通訊符元。但視終端不同,亦可有不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的情形。然後,基地台(AP)接收各終端發送的接 收能力通知符元,而作成向各終端發送的調變訊號。特別是,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基地台(AP)係利用同一頻率(或共通使用一部分頻率)於同一時間(或共通使用一部分時間)發送向各終端發送的調變訊號,藉此可獲得由基地台(AP)及終端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實施形態6)
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實施形態3等實施形態中,對圖2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例進行了說明。以下,對不同於圖3、圖4、圖26的圖2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例進行說明。圖38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的又一例之圖。再者,於圖38中,對與圖3同樣地進行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相位變更部3801B將記作sp2(t)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801B基於控制訊號300,對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進行相位變更,將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802B輸出至加權合成部303。
於將作為加權合成部303之輸出的(用戶#p用之)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4A記作zp1(i)、又將作為加權合成部303之輸出的(用戶#p之)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4B記作zp2(i)時,zp1(i)及zp2(i)係藉由下式(43)表示。
[數式43]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26-43
再者,a、b、c、d係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又,i係符元號碼。再者,j係虛數單位,δp(i)係實數。而且,zp1(i)與zp2(i)係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同一頻帶)自發送裝置發送。
例如,相位變更部3801B之相位變更值vp(i)係如下式(44)所示設定。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26-44
於數式(44)中,j係虛數單位。又,Np係2以上之整數,表示相位變更之週期。若將Np設定為3以上之奇數,則有資料之接收品質提升之可能性。又,Np可設定為大於對用戶#p發送之串流數(調變訊號數)2。但數式(44)只不過為一例,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設定之相位變更值並不限於此。
其次,對與圖3、圖4、圖26、圖38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圖39係表示圖2中之訊號處理部206之構成的又一例之圖。再者,於圖39中,對與圖3、圖38同樣地進行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相位變更部3801A將記作sp1(t)之用戶#p 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801A基於控制訊號300,對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進行相位變更,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802A。
於將作為加權合成部303之輸出的(用戶#p用之)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4A記作zp1(i)、又將作為加權合成部303之輸出的(用戶#p用之)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4B記作zp2(i)時,zp1(i)及zp2(i)係藉由下式(45)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27-45
再者,a、b、c、d係藉由複數定義。因此亦可為實數。又,i係符元號碼。再者,j係虛數單位,λp(i)係實數。而且,zp1(i)與zp2(i)係於同一時間(或共通使用一部分時間)利用同一頻率(同一頻帶)(或共通使用一部分頻率)自發送裝置發送。
藉由以前述方式實施,尤其是藉由基地台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下、使用前述發送方法發送調變訊號,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可獲得達到高資料接收品質之效果。
(實施形態7)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相位變更部之配置進行說明。於前述之圖3、圖26中,表示出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 部303之輸出側(以下,適當稱為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構成。又,於圖38、圖39中,表示出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輸入側(以下,適當稱為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構成。相位變更部亦可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兩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例進行說明。
圖40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1例之圖。於圖40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如圖40所示,相位變更部3801A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輸入sp1(t)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之側(即,紙面之上段)。相位變更部3801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輸入sp2(t)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之側(即,下段)。相位變更部305A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輸出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A之側(即,上段)。相位變更部305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輸出用戶#p用之加權後之訊號304B之側(即,下段)。
如圖40所示,相位變更部3801A將sp1(t)之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801A例如基於控制訊號300中包含之相位變更方法之資訊,對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實施相位變更,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802A。
同樣地,相位變更部3801B將sp2(t)之用 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相位變更部3801B例如基於控制訊號300中包含之相位變更方法之資訊,對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實施相位變更,輸出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802B。
而且,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1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2例之圖。於圖41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1中,與圖40不同,僅相位變更部305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而且,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2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3例之圖。於圖42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2中,與圖41不同,相位變更部305A存在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上段。而且,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 307A。又,加權後之訊號304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3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4例之圖。於圖43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3中,與圖40不同,僅相位變更部3801B存在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而且,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4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5例之圖。於圖44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4中,與圖43不同,相位變更部3801A存在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上段。而且,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5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6例之圖。於圖45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5中,相位變更部3801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下段,相位變更部305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下段。而且,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6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7例之圖。於圖46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6中,相位變更部3801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下段,相位變更部305A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上段。而且,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加權後之訊號304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7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8例之圖。於圖47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7中,相位變更部3801A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上段,相位變更部305B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下段。而且,加權後之訊號304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相位變 更後之訊號306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圖48係表示將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及後段之第9例之圖。於圖48中,對與圖3、圖26、圖38、圖39、圖4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48中,相位變更部3801A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前段之上段,相位變更部305A配置於加權合成部303之後段之上段。而且,相位變更後之訊號306A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A。又,加權後之訊號304B輸入至圖3、圖26、圖38、圖39所示之插入部307B。
即便為如上之構成,亦可實施本說明書中之各實施形態,且可獲得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效果。而且,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中之相位變更部3801A、3801B、305A、305B之各相位變更方法例如係藉由控制訊號300設定。
(實施形態8)
於本說明書中,作為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例,說明了圖2所示之構成例。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圖1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對與圖2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49係表示不同於圖2的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於圖49中,對與圖2相同之構成 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圖49與圖2之不同之點在於:存在複數個錯誤更正編碼部、及映射部。
具體而言,於圖49中,存在2個錯誤更正編碼部(錯誤更正編碼部202_1、202_2)。再者,於圖2中表示出具有1個錯誤更正編碼部202之構成,於圖49中表示出具有2個錯誤更正編碼部(202-1、202-2)之構成,但錯誤更正編碼部之數量並不限於該等。例如,於有3個以上之情形時,映射部204(204_1、204_2)使用各錯誤更正編碼部所輸出之資料,進行映射。
於圖49中,錯誤更正編碼部202_1將第1資料201_1、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錯誤更正編碼部202_1基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之錯誤更正編碼方法之資訊,對第1資料201_1進行錯誤更正編碼,輸出編碼資料203_1。
映射部204_1將編碼資料203_1、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映射部204_1基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之調變方式之資訊,對編碼資料203_1進行映射,輸出映射後之訊號205_1。
錯誤更正編碼部202_2將第2資料201_2、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錯誤更正編碼部202_2基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之錯誤更正編碼方法之資訊,對第2資料201_2進行錯誤更正編碼,輸出編碼資料203_2。
映射部204_2將編碼資料203_2、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映射部204_2基於控制訊號200中包含 之調變方式之資訊,對編碼資料203_2進行映射,輸出映射後之訊號205_2。
而且,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中,即便將作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而顯示於圖2之構成替換成圖49所示之構成亦可同樣地實施,且可獲得相同之效果。
再者,例如,作為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亦可在以如圖2所示之構成生成訊號之情形與以如圖49所示之構成生成訊號之情形間切換。
(補充2)
於本說明書中,在與圖2之訊號處理部206關聯的圖3、圖26、圖38、圖39、圖40至圖48等中,對在相位變更部305A、及/或相位變更部305B中進行相位變更進行了說明。此時,於將相位變更部205A之相位變更之週期設為NA時,若將NA設定為3以上之整數,即設定為大於發送串流數或發送調變訊號數2的整數,則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獲得良好的資料接收品質之可能性較高。同樣地,於將相位變更部205B之相位變更之週期設為NB時,若將NB設定為3以上之整數,即設定為大於發送串流數或發送調變訊號數2的整數,則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獲得良好的資料接收品質之可能性較高。
於本說明書中,在與圖2、圖49等之訊號處理部206關聯的圖3、圖26、圖38、圖39、圖40至圖48等中,於加權合成(預編碼)之處理係僅使用數式(33)或數 式(34)之(預編碼)矩陣Fp而進行之情形時,圖2、圖49等之訊號處理部206亦可不具備加權合成部303。
於本說明書中,在與圖2、圖49等之訊號處理部206關聯的圖3、圖26、圖38、圖39、圖40至圖48等中,以在相位變更部305A、及/或相位變更部305B、及/或相位變更部3801A、及/或相位變更部3801B中進行相位變更為中心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為藉由輸入至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801A、相位變更部3801B的控制訊號300,以可切換成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的方式進行控制。因此,例如,控制訊號300亦可包含:與「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控制資訊、與「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控制資訊、與「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控制資訊、及與「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控制資訊。又,亦可藉由該等控制資訊,對「於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801A、相位變更部3801B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進行控制。
例如,於相位變更部3801A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相位變更之指示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801A將輸入訊號301A作為3802A輸出。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B將控制訊號300作 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相位變更之指示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801B將輸入訊號301B作為3802B輸出。於相位變更部305A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相位變更之指示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05A將輸入訊號304A作為306A輸出。於相位變更部305B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相位變更之指示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05B將輸入訊號304B作為306B輸出。
於本說明書中,在圖3、圖26、圖38、圖39等中,以在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B中進行相位變更為中心進行了說明。又,以在CDD(CSD)部4909A、CDD(CSD)部4904B中進行CDD(CSD)處理為中心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藉由被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B作為輸入的控制訊號300,以可切換成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的方式進行控制。
因此,例如,控制訊號300亦可包含與「於相位變更部309A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控制資訊、及與「於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控制資訊,且亦可藉由該等控制資訊,對「於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05B中,實施相位變更、或不實施相位變更」進行控制。
又,亦可藉由輸入至CDD(CSD)部4909A、CDD(CSD)部4904B之控制訊號300,以可切換成實施CDD(CSD)處理、或不實施CDD(CSD)處理的方式 進行控制。因此,例如,控制訊號300亦可包含與「於CDD(CSD)部4909A中,實施CDD(CSD)處理、或不實施CDD(CSD)處理」相關之控制資訊、及與「於CDD(CSD)部4909B中,實施CDD(CSD)處理、或不實施CDD(CSD)處理」相關之控制資訊,且亦可藉由該等控制資訊,對「於CDD(CSD)部4909A、4909B中,實施CDD(CSD)處理、或不實施CDD(CSD)處理」進行控制。
例如,於相位變更部309A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相位變更之指示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09A將輸入訊號308A作為310A輸出。又,於相位變更部309B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相位變更之指示之情形時,相位變更部309B將輸入訊號308B作為310B輸出。而且,於CDD(CSD)部4909A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CDD(CSD)處理之指示之情形時,CDD(CSD)部4909A將輸入訊號308A作為4910A輸出。又,於CDD(CSD)部4909B將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並藉由控制訊號300收到不實施CDD(CSD)處理之指示之情形時,CDD(CSD)部4909B將輸入訊號308B作為4910B輸出。
再者,當然,亦可對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實施形態、補充中所說明之內容等其他內容進行複數個組合而實施。
又,於本說明書之說明中,「基地台(或 AP)」、「終端」之名稱係用以說明各實施形態者,並不限於該名稱。因此,於各實施形態中,作為「基地台(或AP)」之動作而說明之動作亦可為「終端」、「通訊裝置」、「廣播電台」、「行動電話」、「個人電腦」、「電視機」等之動作。同樣地,於各實施形態中,作為「終端」之動作而說明之動作亦可為「基地台(或AP)」、「通訊裝置」、「廣播電台」、「行動電話」、「個人電腦」、「電視機」等之動作。
(實施形態9)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圖3、圖26、圖38、圖39、圖40至圖48等,對在相位變更部305A、305B、3801A、3801B中進行相位變更進行了說明,下面對此時之發送狀態之例、接收狀態之例進行說明。而且,作為一例,就圖3之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為進行比較,就於圖3中在相位變更部305B中未進行相位變更時的情形進行說明。
圖50A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中發送的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之第1例之圖。圖50B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的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中接收的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之第1例之圖。於圖50A、圖50B中,同相I-正交Q平面中之訊號點的狀態係對每個符元號碼於橫軸之方向依序表示。
再者,圖50A、圖50B所示之例係如下情形時之例,即,於發送裝置中,圖3之相位變更部305B不 動作,於加權合成部303中,進行數式(33)、數式(34)、數式(35)、數式(36)中任一者之加權合成。又,將對映射後之訊號301A之sp1(i)實施的調變方式設定為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鍵控),將對映射後之訊號301B之sp2(i)實施的調變方式設定為QPSK。
於圖50A中,6800_1表示符元號碼#0之訊號304A之zp1(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0A中,6800_2表示符元號碼#0之訊號306B之zp2(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0A中,6801_1表示符元號碼#1之訊號304A之zp1(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0A中,6801_2表示符元號碼#1之訊號306B之zp2(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0A中,6802_1表示符元號碼#2之訊號304A之zp1(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0A中,6802_2表示符元號碼#2之訊號306B之z2p(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
圖50B係相對於圖50A所示之發送訊號之訊號點之狀態的、接收時之訊號點之狀態。再者,為簡化說明,作為LOS(Line-Of-Sight,視距)環境之例,藉由下式(46)表示數式(41)之通道矩陣。
[數式46]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40-46
於圖50B中,6810_1表示符元號碼#0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X即Rx1(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0B中,6810_2表示符元號碼#0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Y即Rx2(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0B中,6811_1表示符元號碼#1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X即Rx1(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0B中,6811_2表示符元號碼#1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Y即Rx2(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0B中,6812_1表示符元號碼#2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X即Rx1(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0B中,6812_2表示符元號碼#2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Y即Rx2(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
於如圖50A所示般發送調變訊號之情形時,接收裝置之訊號點成為如圖50B所示。於該情形時,接收時之訊號點之數量成為9個,又,該狀態具有即便符元號碼改變其亦不變之特徵。再者,訊號點較理想為存在16個,於該狀態下,在接收裝置中難以獲得高資料接收品 質。
其次,就於圖3中在相位變更部305B中進行相位變更時的情形進行說明。
圖51A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中發送的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的第2例之圖。圖51B係表示於包含圖3之構成之發送裝置的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中接收的訊號之訊號點的狀態之第2例之圖。於圖51A、圖51B中,同相I-正交Q平面中之訊號點的狀態係對每個符元號碼於橫軸之方向依序表示。
再者,圖51A、圖51B所示之例係如下情形時之例,即,於發送裝置中,相位變更部305B動作,於加權合成部303中,進行數式(33)、數式(34)、數式(35)、數式(36)中任一者之加權合成。又,將對映射後之訊號301A之sp1(i)實施的調變方式設定為QPSK,將對映射後之訊號301B之sp2(i)實施的調變方式設定為QPSK。
於圖51A中,6900_1表示符元號碼#0之訊號304A之zp1(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1A中,6900_2表示符元號碼#0之訊號306B之zp2(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1A中,6901_1表示符元號碼#1之訊號304A之zp1(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1A中,6901_2表示符元號碼#1之訊號306B之zp2(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而且,因相位變更部305B動作而實施相位 變更,故6901_2所示之訊號點之相位自6900_2所示之訊號點開始變更。於圖51A中,6902_1表示符元號碼#2之訊號304A之zp1(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於圖51A中,6902_2表示符元號碼#2之訊號306B之zp2(i)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4個。而且,因相位變更部305B動作而實施相位變更,故6902_2所示之訊號點之相位自6901_2所示之訊號點開始變更。
圖51B係相對於圖51A所示之發送訊號之訊號點之狀態的、接收時之訊號點之狀態。再者,為簡化說明,作為LOS環境之例,藉由數式(46)表示通道矩陣。
於圖51B中,6910_1表示符元號碼#0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X即Rx1(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1B中,6910_2表示符元號碼#0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Y即Rx2(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9個。於圖51B中,6911_1表示符元號碼#1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X即Rx1(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16個。訊號點之位置及數量自6910_1開始變化,其原因在於:如圖51A所示,6901_2所示之訊號點之相位自6900_2所示之訊號點開始變更。於圖51B中,6911_2表示符元號碼#1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Y即Rx2(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16個。訊號點之位置及數量自6910_2 開始變化,其原因在於:如圖51A所示,6901_2所示之訊號點之相位自6900_2所示之訊號點開始變更。於圖51B中,6912_1表示符元號碼#2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X即Rx1(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16個。訊號點之位置自6911_1開始變化,其原因在於:如圖51A所示,6902_2所示之訊號點之相位自6901_2所示之訊號點開始變更。於圖51B中,6912_2表示符元號碼#2之圖19之接收訊號1902Y即Rx2(i)之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表示訊號點。再者,訊號點有16個。訊號點之位置自6911_2開始變化,其原因在於:如圖51A所示,6902_2所示之訊號點之相位自6901_2所示之訊號點開始變更。
於如圖51A所示般發送調變訊號之情形時,接收裝置之訊號點成為如圖51B所示,訊號點之數量為16個,又,若符元號碼改變,則同相I-正交Q平面中之訊號點的存在位置發生變化。
如此,於如LOS環境般電波狀況為恆定狀態之情形時,若於發送裝置中進行相位變更,則於接收裝置中,接收時之訊號點的狀態發生變化,故可獲得接收裝置中之資料接收品質提升之效果的可能性變高。
再者,前述說明只不過為一例,為了實現如上所述之「於如LOS環境般的恆定狀態下,接收裝置中之接收時的狀態發生變化」,例如有如下方法,即,藉由圖3、圖26、圖38、圖39、圖40至圖48等,在相位變更部 305A、305B、3801A、3801B中進行相位變更;即便為此種構成,亦如前述中所說明般,獲得資料接收品質提升之效果的可能性變高。
[接收裝置之動作之說明]
如上所述,圖19所示之接收裝置在進行相位變更之結果下,對接收時訊號點配置發生變化的接收訊號予以接收。以下,進行圖19之接收裝置之動作的補充說明。對發送裝置具有圖3、圖26等所示之構成、即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後段之構成,且生成並發送調變訊號之情形進行說明。
發送裝置例如以如(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所示之訊框結構發送調變訊號。
於圖19之終端#p之接收裝置中,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自(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控制資訊符元,獲得用以生成資料符元的發送方法、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等資訊。又,於發送裝置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獲得控制資訊符元中包含之「對資料符元實施了何種相位變更」之資訊,為了在解調資料符元時可進行考慮到相位變更之解調,而輸出包含與相位變更之方法相關之資訊的控制訊號1901。再者,控制訊號1901中亦包含發送方法、調變方式之方法、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等資訊。
如圖20中所說明般,接收訊號r1(i)、r2(i)係如數式(41)般表示。根據數式(3)、數式(41)、數式(42), 接收訊號r1(i)、r2(i)如下式(47)般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45-47
再者,於在相位變更部305A中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或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05A之情形時),Yp(i)=1。又,於在相位變更部305B中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或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05B之情形時),yp(i)=1。
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5_1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7)之h11(i)(參照圖19之1906_1)。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7)之h12(i)(參照圖19之1906_2)。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7_1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7)之h21(i)(參照圖19之1908_1)。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7_2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7)之h22(i)(參照圖19之1908_2)。
訊號處理部1911藉由輸入訊號而得知數式(47)之關係,因此根據數式(47)之關係,進行sp1(i)、sp2(i)之解調,其後進行錯誤更正解碼,藉此獲得並輸出接收資料1912。
對發送裝置具有如圖40至圖48所示之構成、即相位變更部配置於加權合成部之前段及後段之兩側之構成,且生成並發送調變訊號之情形進行說明。
發送裝置例如以如(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所示之訊框結構發送調變訊號。
於圖19之終端#p之接收裝置中,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自(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控制資訊符元,獲得用以生成資料符元的發送方法、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等資訊。又,於發送裝置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獲得控制資訊符元中包含之「對資料符元實施了何種相位變更」之資訊,為了在解調資料符元時可進行考慮到相位變更之解調,而輸出包含與相位變更之方法相關之資訊的控制訊號1901。再者,控制訊號1901中亦包含發送方法、調變方式之方法、錯誤更正編碼方法等資訊。
如圖20中所說明般,接收訊號r1(i)、r2(i)係如數式(41)般表示。此時,根據數式(3)、數式(41)、數式(42)、數式(45),接收訊號r1(i)、r2(i)如下式(48)般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46-48
再者,於在相位變更部305A中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或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05A之情形時),Yp(i)=1。又,於在相位變更部305B中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或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05B之情形時),yp(i)=1。又,於在相位變更部3801A中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或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801A之情形時),Vp(i)=1。又,於在相位變更部3801B中不進行相位變更之情形時(或不存在相位變更部3801B之情形時),vp(i)=1。
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5_1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8)之h11(i)(參照圖19之1906_1)。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8)之h12(i)(參照圖19之1906_2)。調變訊號u1之通道推斷部1907_1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8)之h21(i)(參照圖19之1908_1)。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7_2使用(圖8及圖9)、或(圖10及圖11)中之前文或引導符元,推斷並輸出數式(48)之h22(i)(參照圖19之1908_2)。
訊號處理部1911藉由輸入訊號而得知數式(48)之關係,因此根據數式(48)之關係,進行sp1(i),sp2(i)之解調,其後進行錯誤更正解碼,藉此獲得並輸出接收資料1912。
(實施形態10)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與圖1之例如基地台、存取點、廣播電台等發送裝置之構成不同的發送裝置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52係表示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之不同於圖1之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52中,對與圖1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圖52與圖1不同之點在於:圖1中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於圖52中分解成用戶單位的多工訊號處理部(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1~7000_M)、以及加算部(加算部7002_1~加算部7002_N)存在於多工訊號處理部之後段。
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1將控制訊號100、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及(共通)參考訊號199作為輸入。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1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1_1、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1_2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並輸出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1_1~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1_N。再者,N係1以上之整數。又,於q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存在有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1_q。又,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1_1~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1_N中亦可包含參考訊號。
同樣地,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2將控制訊號100、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用戶#2用之第 2基頻訊號103_2_2、及(共通)參考訊號199作為輸入。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2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用戶#2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2_1、用戶#2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2_2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並輸出用戶#2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2_1~用戶#2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2_N。再者,N係1以上之整數。又,於q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存在有用戶#2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2_q。又,用戶#2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2_1~用戶#2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2_N中亦可包含參考訊號。
同樣地,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M將控制訊號100、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用戶#M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M_2、及(共通)參考訊號199作為輸入。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M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M_1、用戶#M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M_2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並輸出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M_1~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M_N。再者,N係1以上之整數。又,於q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存在有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M_q。又,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M_1~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M_N中亦可包含參考訊號。
因此,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將控制訊號100、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 號103_p_1、及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作為輸入。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103_p_2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並輸出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p_1~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p_N。再者,N係1以上之整數。又,於q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存在有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p_q。而且,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p_1~用戶#p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p_N中亦可包含參考訊號。
加算部7002_1將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1_1~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M_1作為輸入。即,於將p設定為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將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p_1作為輸入。加算部7002_1對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1_1~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1的基頻訊號7001_M_1進行加算,輸出第1加算後之訊號7003_1。
同樣地,加算部7002_2將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2的基頻訊號7001_1_2~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2的基頻訊號7001_M_2作為輸入。即,於將p設定為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將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2的基頻訊號7001_r_2作為輸入。加算部7002_2對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2的基頻訊號7001_1_2~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 $2的基頻訊號7001_M_2進行加算,輸出第2加算後之訊號7003_2。
加算部7002_N將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1_N~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M_N作為輸入。即,於將p設定為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將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p_N作為輸入。加算部7002_N對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1_N~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N的基頻訊號7001_M_N進行加算,輸出第N加算後之訊號7003_N。
因此,加算部7002_q將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1_q~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M_q作為輸入。即,於將p設定為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之情形時,將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p_q作為輸入。加算部7002_q對用戶#1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1_q~用戶#M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M_q進行加算,輸出第q加算後之訊號7003_q。此時,q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
無線部$1(106_1)將控制訊號100、及第1加算後之訊號7003_1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第1加算後之訊號7003_1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輸出發送訊號107_1。
同樣地,無線部$2(106_2)將控制訊號100、及第2加算後之訊號7003_2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 號100對第2加算後之訊號7003_2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輸出發送訊號107_2。
同樣地,無線部$N(106_N)將控制訊號100、及第N加算後之訊號7003_N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第N加算後之訊號7003_N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輸出發送訊號107_N。
因此,無線部$q(106_q)將控制訊號100、及第q加算後之訊號7003_q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00對第q加算後之訊號7003_q進行頻率變換、放大等處理,輸出發送訊號107_q。此時,q係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
其次,對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之動作例進行說明。
例如,基於數式(3)、或數式(42)等,將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輸出之用戶#p用之第1基頻訊號103_p_1、用戶#p用之第2基頻訊號分別記作zp1(i)、zp2(i)。其中zp1(i)、zp2(i)亦可為藉由數式(3)、數式(42)以外之處理而生成,又可為zp1(i)=0且zp2(i)=0。再者,於zp1(i)=0時,不存在zp1(i),於zp2(i)=0時,不存在zp2(i)。
若將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輸出之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p_q記作gpq(i),則gpq(i)藉由下式(49)表示。
[數式49]gpq(i)=a_p_q_1(izp1(i)+a_p_q_2(izp2(i)‧‧‧數式(49)
此時,a_p_q_1(i)、a_p_q_2(i)係多工化之加權係數,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a_p_q_1(i)、a_p_q_2(i)亦可為實數。又,雖藉由符元號碼i之函數來記載a_p_q_1(i)、a_p_q_2(i),但亦可為值不依每個符元而變化。而且,a_p_q_1(i)、a_p_q_2(i)係基於各終端之反饋資訊而決定。
再者,於圖52中,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輸出之用戶#p用之基頻訊號數並不限於2以下。例如,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輸出之用戶#p用之基頻訊號數為S以下。再者,S係1以上之整數。而且,將用戶#p用之第k基頻訊號((k係1以上S以下之整數)記作zpk(i)。
此時,若將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輸出之用戶#p用之多工訊號$q的基頻訊號7001_p_q記作gpq(i),則gpq(i)藉由下式(50)表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53-49
此時,a_p_q_k(i)係多工化之加權係數,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a_p_q_k(i)亦可為實數。又,雖藉由符元號碼i之函數來記載a_p_q_k(i),但亦可為值不依每個符元而變化。而且,a_p_q_k(i)係基於各終端之反饋資訊而決定。
其次,對加算部7002_q之動作例進行說明。
將圖52之加算部7002_q輸出之第q加算後之訊號7003_q記作eq(i)。如此,則eq(i)藉由下式(51)表 示。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154-50
如上所述,即便基地台或AP之發送裝置之構成係如圖52所示之構成,亦可同樣地實施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且可同樣地獲得各實施形態中所記載之效果。
(補充3)
於本說明書中,當基地台或AP之發送裝置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作為基地台或AP之通訊對象即終端#p之接收裝置的構成之一例,雖表示於圖35,但接收單串流之調變訊號之終端#p的構成並不限於圖35,例如亦可為終端#p之接收裝置具備複數根接收天線之構成。例如,於圖19中,當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1907_2不動作時,針對1個調變訊號的通道推斷部會動作,故即便為此種構成,亦可進行單串流之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本說明書之說明中,關於使用圖35而說明之實施,即便替換為圖35所示之前述說明的接收裝置之構成,亦可同樣地動作,且可獲得相同之效果。
(實施形態11)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實施形態3、實施形態5等中所說明之終端#p之動作的另一實施方法進行說明。
關於終端#p之構成之一例,已使用圖34等進行了說明,故省略說明。又,關於圖34之終端#p之接收裝置3404的構成之一例,已使用圖35等進行了說明,故省略說明。
已使用圖36等說明了作為終端#p之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使用OFDM方式等多載波傳送方式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的訊框結構之一例,故省略說明。
例如,圖1之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亦可發送圖36之訊框結構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
已使用圖37等說明了作為終端#p之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使用單載波傳送方式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的訊框結構之一例,故省略說明。
例如,圖1之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亦可發送圖37之訊框結構的單串流之調變訊號。
又,例如,圖1之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亦可發送圖8、圖9之訊框結構的多串流之調變訊號。
進一步,例如,圖1之基地台(AP)之發送裝置亦可發送圖10、圖11之訊框結構的多串流之調變訊號。
圖53係表示圖27之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的資料之不同於圖28、圖29、圖30之例之圖。再者,對與圖28、圖29、圖30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而且,對與圖28、圖29、圖30同樣地動作者省略說明。
圖53所示之資料例係採用對圖30之資料例追加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構成。以下,對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進行說明。
基地台或AP在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複數個調變訊號之發送時,可自複數個預編碼方法之中,選擇一個預編碼方法,並藉由所選擇之預編碼方法,進行加權合成(例如,圖3之加權合成部303),生成並發送調變訊號。再者,如本說明書中所記載般,基地台或AP亦可實施相位變更。
此時,用以供終端#p將「於基地台或AP實施了複數個預編碼中之某個預編碼時,能否進行調變訊號之解調」通知基地台或AP的資料,成為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
例如,於基地台或AP對終端#p生成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有如下可能:作為預編碼方法#A,例如支援使用數式(33)或數式(34)之預編碼矩陣的預編碼,作為預編碼方法#B,例如支援「使用數式(15)或數式(16)中θ=π/4弧度之預編碼矩陣的預編碼」。
基地台或AP於對終端#p生成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選擇預編碼方法#A、預編碼方法#B中之任一種預編碼方法,並藉由所選擇之預編碼方法,實施預編碼(加權合成),發送調變訊號。
此時,終端#p發送包含如下兩種資訊之調 變訊號,即,「於基地台或AP藉由預編碼方法#A對終端#p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能否接收該調變訊號並進行解調而獲得資料的資訊」、及「於基地台或AP藉由預編碼方法#B對終端#p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時,終端#p能否接收該調變訊號並進行解調而獲得資料的資訊」。而且,基地台或AP藉由接收該調變訊號,可獲知「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p能否對應預編碼方法#A、預編碼方法#B,而解調調變訊號」。
例如,以如下方式構成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的與圖53之「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
以位元m0、位元m1此2位元構成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而且,終端#p將位元m0、位元m1作為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
例如,於終端#p可接收並解調「基地台或AP藉由預編碼方法#A而生成之調變訊號」(對應於解調)之情形時,設定m0=1,並將位元m0作為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一部分,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
又,於即便終端#p接收到「基地台或AP藉由預編碼方法#A而生成之調變訊號」亦不對應於解調之情形時,設定m0=0,並將位元m0作為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一部分,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 的基地台或AP。
又,例如,於終端#p可接收並解調「基地台或AP藉由預編碼方法#B而生成之調變訊號」(對應於解調)之情形時,設定m1=1,並將位元m1作為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一部分,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
又,於終端#p即便接收到「基地台或AP藉由預編碼方法#B而生成之調變訊號」亦不對應於解調之情形時,設定m1=0,並將位元m1作為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一部分,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或AP。
其次,就具體動作例,於以下列舉第1例~第5例進行說明。
<第1例>
作為第1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於通訊對象在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 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支援單載波方式、OFDM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支援前述中所說明之「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及「預編碼方法#B」之接收。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及本實施形態中之說明,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再者,於第1例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及「預編碼方法#B」之接收,因此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位元m0設定為1,且位元m1設定為1。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 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及「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知終端#p「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獲知終端#p「支援「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及「預編碼方法#B」之接收」。
因此,基地台或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法、及通訊環境等,從而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 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2例>
作為第2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係圖35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即便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支援單載波方式、OFDM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不支援前述中所說明之「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及「預編碼方法#B」之接收。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35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及本實施形態中之說明,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即便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
又,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為無效,且判定不發送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 「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例如,終端#p具備圖35之構成,因此,為了使基地台或AP對終端#p不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之發送,而實施如上所述之動作,藉此可使基地台或AP確實地發送終端#p能夠解調、解碼的調變訊號。藉此,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3例>
作為第3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係圖19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於通訊對象在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支援單載波方式、OFDM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 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支援前述中所說明之「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即,於第3例中,不支援前述中所說明之「預編碼方法#B」之接收。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及本實施形態中之說明,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再者,於第3例之情形時,終端#p支援「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不支援「預編碼方法#B」之接收,因此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的位元m0設定為1,且位元m1設定為0。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
又,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 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及「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而且,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獲知終端#p「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支援「單載波方式」及「OFDM方式」」。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獲知終端#p「支援「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
因此,基地台或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法、及通訊環境等,從而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之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4例>
作為第4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之構成係圖19所示之 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之例如接收。
‧於「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又,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支援單載波方式。再者,於單載波方式下,作為通訊對象的基地台不支援「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相位變更」,且不支援「實施預編碼」。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支援前述中所說明之「預編碼方法#A」之接收。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19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及本實施形態中之說明,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圖53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 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圖53所示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獲知「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及「於「通訊方式#A」及「通訊方式#B」下,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終端#p亦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獲知「終端#p支援「單載波方式」」。
因此,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
又,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為無效,並輸出表示「不進行預編碼」的控制資訊157。
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由圖53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獲知終 端#p「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及「錯誤更正編碼方式#D」之解碼」。
因此,基地台或AP考慮到終端#p所支援之通訊方法、及通訊環境等,從而藉由確實地生成並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的調變訊號,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第5例>
作為第5例,終端#p之接收裝置係圖35所示之構成,例如,終端#p之接收裝置支援以下內容。
‧支援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通訊方式#A」之例如接收。
‧因此,即便通訊對象對終端#p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因此,於通訊對象在對終端#p發送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時實施了相位變更之情形時,終端#p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進一步,即便通訊對象發送使用「預編碼方法#A」而生成的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又,即便通訊對象發送使用「預編碼方法#B」而生成的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終端#p亦不支援該調變訊號之接收。
‧僅支援單載波方式。
‧作為錯誤更正編碼方式,僅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之解碼。
藉此,支援前述內容並具有圖35之構成的終端#p基於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之規則、及本實施形態中之說明,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例如按照圖27之順序,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此時,終端#p例如於圖34之發送裝置3403中,生成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按照圖27之順序,圖34之發送裝置3403發送採用圖53所示之構成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
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經由接收天線群151、及無線部群153而取得包含終端#p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的基頻訊號群154。然後,圖22之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擷取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料,由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獲知終端#p支援「通訊方式#A」。
因此,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不發送實施相位變更後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其原因在於:通訊方式#A不支援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收發。
又,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對終端#p不發送用 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其原因在於:通訊方式#A不支援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收發。
而且,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根據支援通訊方式#A,判定圖53之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為無效,且判定不發送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
而且,基地台(AP)之訊號處理部155判定圖53之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為無效,且根據支援通訊方法#A,判定使用「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並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訊號157。其原因在於:通訊方式#A支援「錯誤更正編碼方式#C」。
例如,如圖35所示,支援「通訊方式#A」,因此,為了使基地台或AP對終端#p不進行用於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的發送,而實施如上所述之動作,藉此可使基地台或AP確實地發送「通訊方式#A」之調變訊號。其結果,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如上所述,基地台或AP從作為基地台或AP之通訊對象的終端#p,取得與終端#p能夠對應解調的方式相關之資訊,並基於該資訊,決定調變訊號數、調變訊號之通訊方式、調變訊號之訊號處理方法等,藉此可發送終端#p能夠接收的調變訊號。其結果,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終端#p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 效果。
此時,例如,如圖53所示,藉由以複數個資訊構成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基地台或AP可容易地進行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中包含之資訊之有效/無效的判斷。藉此,有可高速地判斷並決定用於發送的調變訊號之方式、及/或訊號處理方法等之優點。
而且,基於各終端#p發送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2702之資訊之內容,基地台或AP以適宜的發送方法向各終端#p發送調變訊號,藉此提升資料之傳送效率。
又,本實施形態中之基地台或AP係採用圖1之構成,而與複數個終端進行通訊。作為圖1之基地台或AP之通訊對象的複數個終端之接收能力(能夠對應解調的方式)既可彼此相同,亦可不同。複數個終端分別發送包含與能夠對應解調的方式相關的資訊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基地台或AP自各終端取得與能夠支援解調的方式相關的資訊,並基於該資訊,決定調變訊號數、調變訊號之通訊方式、調變訊號之訊號處理方法等,藉此可基於每個終端的接收能力(能夠對應解調的方式),發送各終端能夠接收的調變訊號。藉此,可獲得使由基地台或AP及複數個終端所構成之系統中的資料傳送效率提升的效果。再者,基地台或AP係於某時間區間、利用某頻率對複數個終端發送調變訊號,此時,是對各終端發送1個以上調變訊號。因此,各終端例如亦可對基地台或AP發送如前述中所說明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資訊之構成方法僅為一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資訊之構成方法並不限於此。又,關於終端#p用以對基地台或AP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的發送順序、發送時序,本實施形態之說明亦只不過為一例,並不限於此。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對複數個終端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例進行了說明,但複數個終端發送的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資訊之構成方法既可於終端間不同,亦可彼此相同。又,複數個終端用以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的發送順序、發送時序同樣地既可於終端間不同,亦可彼此相同。
(補充4)
於本說明書中,當基地台或AP之發送裝置發送單串流之調變訊號時,作為基地台或AP之通訊對象即終端#p的接收裝置之構成之一例,雖表示於圖35,但接收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終端#p之構成並不限於圖35。例如亦可為終端#p的接收裝置是具備複數根接收天線的構成。例如,於圖19中,在調變訊號u2之通道推斷部1905_2、1907_2不動作時,針對1個調變訊號的通道推斷部會動作,故即便為此種構成,亦可進行單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接收。
因此,於本說明書之說明中,關於使用圖35而說明之實施形態的動作,即便替換為圖19所示之前述說明的接收裝置之構成,亦可同樣地動作,且可獲得相同之效果。
又,於本說明書中,作為終端#p所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構成例,說明了圖28、圖29、圖30、圖53之構成。此時,對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係就「由複數個資訊(複數個資料)所構成」的效果進行了說明。以下,對構成終端#p所發送之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之「複數個資訊(複數個資料)」的發送方法進行說明。
構成例1:圖30之例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中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係利用同一訊框、或同一子訊框發送。
構成例2:圖53之例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中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係利用同一訊框、或同一子訊框發送。
此處,對「訊框」、「子訊框」進行說明。
圖54係表示訊框之構成之一例之圖。於圖54中,將橫軸設為時間。例如,於圖54中,訊框包含前文 8001、控制資訊符元8002、及資料符元8003。但訊框亦可為並非包含該等3者之全部之構成。例如,訊框亦可為「至少包含前文8001」、或「至少包含控制資訊符元8002」、或「至少包含前文8001、及資料符元8003」、或「至少包含前文8001、及控制資訊符元8002」、或「至少包含前文8001、及資料符元8003」、或「至少包含前文8001、及控制資訊符元8002、及資料符元8003」。
而且,終端#p使用前文8001、或控制資訊符元8002、或資料符元8003中之任一符元,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
再者,亦可將圖54稱為子訊框。又,亦可使用訊框、子訊框以外之叫法。
藉由使用如上之方法,由終端#p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至少兩個以上資訊,可獲得實施形態3、實施形態5、實施形態11等中所說明之效果。
構成例3:圖30之例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資料2801、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中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係利用同一封包發送。
構成例4:圖53之例如與「對應/不對應相位變更之解調」相關之 資料2801、與「對應/不對應用於多串流之接收」相關之資料2901、與「所支援之方式」相關之資料3001、與「對應/不對應多載波方式」相關之資料3002、與「所支援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相關之資料3003、與「所支援之預編碼方法」相關之資料5301中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係利用同一封包發送。
研究圖54之訊框。而且,訊框係「至少包含前文8001、及資料符元8003」、或「至少包含控制資訊符元8002、及資料符元8003」、或「至少包含前文8001、控制資訊符元8002、及資料符元8003」。
此時,發送封包之方法例如有2種。
第1種方法:以複數個封包構成資料符元8003。於該情形時,藉由資料符元8003,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
第2種方法:藉由複數個訊框之資料符元而發送封包。於該情形時,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係利用複數個訊框發送。
藉由使用如上之方法,由終端#p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中包含之至少兩個以上資料(資訊),可獲得實施形態3、實施形態5、實施形態11等中所說明之效果。
再者,雖於圖54中稱為「前文」,但叫法並不限於此。「前文」係包含「用以供通訊對象檢測調變 訊號的符元或訊號」、「用以供通訊對象進行通道推斷(傳輸環境推斷)的符元或訊號」、「用以供通訊對象進行時間同步的符元或訊號」、「用以供通訊對象進行頻率同步的符元或訊號」、「用以供通訊對象進行頻率偏移之推斷的符元或訊號」中之至少1個以上符元或訊號者。
又,雖於圖54中稱為「控制資訊符元」,但叫法並不限於此。「控制資訊符元」係包含「用以生成資料符元的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之資訊」、「用以生成資料符元的調變方式之資訊」、「構成資料符元的符元數之資訊」、「與資料符元的發送方法相關之資訊」、「除資料符元以外需要傳送至通訊對象之資訊」、「資料符元以外之資訊」中之至少1個以上資訊的符元。
再者,發送前文8001、控制資訊符元8002、資料符元8003之次序、即訊框之構成方法並不限於圖54。
於實施形態3、實施形態5、實施形態11等中,就終端#p發送接收能力通知符元、且終端#p之通訊對象設定為基地台或AP而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基地台或AP之通訊對象係終端#p,基地台或AP將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終端#p。或者,亦可為終端#p之通訊對象係其他終端,終端#p將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其他終端。或者,亦可為基地台或AP之通訊對象係其他基地台或AP,基地台或AP將接收能力通知符元發送至作為通訊對象的其他基 地台或AP。
(實施形態12)
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記載有如下內容: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例如使用數式(2)、數式(44)等進行說明,並且相位變更值之值亦可不基於該等數式,又,「只要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即可」。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只要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即可」之另一例進行說明。圖55係表示基地台或A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載波群之一例之圖。於圖55中,橫軸表示頻率(載波),縱軸表示時間。
例如,如圖55所示,研究由載波#1至載波#5所構成之第1載波群、由載波#6至載波#10所構成之第2載波群、由載波#11至載波#15所構成之第3載波群、由載波#16至載波#20所構成之第4載波群、由載波#21至載波#25所構成之第5載波群,基地台或AP係使用第1載波群、第2載波群、第3載波群、第4載波群、第5載波群以向某終端(某用戶)(終端#p)傳送資料。
將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A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Yp(i),將於相位變更部305B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 yp(i),將於相位變更部3801A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Vp(i),將於相位變更部3801B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vp(i)。
此時,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5之第1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E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1係實數。例如,E1為0(弧度)≦E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5之第2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E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2係實數。例如,E2為0(弧度)≦E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5之第3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E3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3係實數。例如,E3為0(弧度)≦E3<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5之第4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E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4係實數。例如,E4為0(弧度)≦E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5之第5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E5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5係實數。例如,E5為0(弧度)≦E5<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E1≠E2,且E1≠E3,且 E1≠E4,且E1≠E5,且E2≠E3,且E2≠E4,且E2≠E5,且E3≠E4,且E3≠E5,且E4≠E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Ex≠Ey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E1≠E2,或E1≠E3,或E1≠E4,或E1≠E5,或E2≠E3,或E2≠E4,或E2≠E5,或E3≠E4,或E3≠E5,或E4≠E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Ex≠Ey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5之第1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F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1係實數。例如,F1為0(弧度)≦F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5之第2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F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2係實數。例如,F2為0(弧度)≦F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5之第3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F3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3係實數。例如,F3為0(弧度)≦F3<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5之第4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F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4係實數。例如,F4為0(弧度)≦F4<2×π(弧 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5之第5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F5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5係實數。例如,F5為0(弧度)≦F5<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F1≠F2,且F1≠F3,且F1≠F4,且F1≠F5,且F2≠F3,且F2≠F4,且F2≠F5,且F3≠F4,且F3≠F5,且F4≠F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Fx≠Fy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F1≠F2,或F1≠F3,或F1≠F4,或F1≠F5,或F2≠F3,或F2≠F4,或F2≠F5,或F3≠F4,或F3≠F5,或F4≠F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Fx≠Fy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5之第1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G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1係實數。例如,G1為0(弧度)≦G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5之第2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G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2係實數。例如,G2為0(弧度)≦G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5之第 3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G3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3係實數。例如,G3為0(弧度)≦G3<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5之第4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G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4係實數。例如,G4為0(弧度)≦G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5之第5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G5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5係實數。例如,G5為0(弧度)≦G5<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G1≠G2,且G1≠G3,且G1≠G4,且G1≠G5,且G2≠G3,且G2≠G4,且G2≠G5,且G3≠G4,且G3≠G5,且G4≠G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Gx≠Gy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G1≠G2,或G1≠G3,或G1≠G4,或G1≠G5,或G2≠G3,或G2≠G4,或G2≠G5,或G3≠G4,或G3≠G5,或G4≠G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Gx≠Gy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5之第1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H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 相位變更。再者,H1係實數。例如,H1為0(弧度)≦H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5之第2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H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2係實數。例如,H2為0(弧度)≦H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5之第3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H3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3係實數。例如,H3為0(弧度)≦H3<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5之第4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H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4係實數。例如,H4為0(弧度)≦H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5之第5載波群的符元,使用ej×H5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5係實數。例如,H5為0(弧度)≦H5<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H1≠H2,且H1≠H3,且H1≠H4,且H1≠H5,且H2≠H3,且H2≠H4,且H2≠H5,且H3≠H4,且H3≠H5,且H4≠H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Hx≠Hy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H1≠H2,或H1≠H3,或H1≠H4,或H1≠H5,或H2≠H3,或H2≠H4,或H2≠H5,或H3≠H4,或H3≠H5,或H4≠H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Hx≠Hy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再者,雖於圖55中存在第1載波群至第5載波群,但載波群之存在數量並不限於5個,只要為2個以上便可同樣地實施。又,亦可將載波群設定為1個。例如,亦可基於通訊狀況或來自終端之反饋資訊等,使載波群存在1個以上。當載波群為1個時不進行相位變更。亦可如圖55之例所示,將各載波群數設定為固定數之值。
又,雖設定為第1載波群、第2載波群、第3載波群、第4載波群、第5載波均具備5個載波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因此,載波群只要具備1個以上載波即可。而且,於不同之載波群中,所具備之載波數既可為相同數,亦可為不同數。例如,圖55之第1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為5,第2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亦為5(相同)。作為另一例,亦可設定為不同數,例如圖55之第1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為5,第2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為10。
圖56係表示基地台或A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載波群不同於圖55之例之圖。再者,於圖56中,橫軸表示頻率(載波),縱軸表示時間。
第1載波群_1係由載波#1至載波#5、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2載波群_1係由載波#6至載波 #10、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3載波群_1係由載波#11至載波#15、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4載波群_1係由載波#16至載波#20、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5載波群_1係由載波#2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
第1載波群_2係由載波#1至載波#5、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2載波群_2係由載波#6至載波#10、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3載波群_2係由載波#11至載波#15、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4載波群_2係由載波#16至載波#20、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5載波群_2係由載波#21至載波#25、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
第1載波群_3係由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0至時間$11所構成。
第1載波群_4係由載波#1至載波#10、時間$12至時間$14所構成。第2載波群_4係由載波#11至載波#15、時間$12至時間$14所構成。第3載波群_4係由載波#16至載波#25、時間$12至時間$14所構成。
於圖56中,基地台或AP係使用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14以向某終端(某用戶)(終端#p)傳送資料。
將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A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Yp(i),將於相位變更部305B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yp(i),將於相位變更部3801A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 Vp(i),將於相位變更部3801B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設為vp(i)。 此時,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E1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11係實數。例如,E11為0(弧度)≦E1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E2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21係實數。例如,E21為0(弧度)≦E2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E3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31係實數。例如,E31為0(弧度)≦E3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E4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41係實數。例如,E41為0(弧度)≦E4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E5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51係實數。例如,E51為0(弧度)≦E51<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E11≠E21,且E11≠E31,且E11≠E41,且E11≠E51,且E21≠E31, 且E21≠E41,且E21≠E51,且E31≠E41,且E31≠E51,且E41≠E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Ex1≠Ey1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E11≠E21,或E11≠E31,或E11≠E41,或E11≠E51,或E21≠E31,或E21≠E41,或E21≠E51,或E31≠E41,或E31≠E51,或E41≠E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Ex1≠Ey1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F1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11係實數。例如,F11為0(弧度)≦F1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F2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21係實數。例如,F21為0(弧度)≦F2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F3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31係實數。例如,F31為0(弧度)≦F3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F4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 位變更。再者,F41係實數。例如,F41為0(弧度)≦F4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F51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51係實數。例如,F51為0(弧度)≦F51<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F11≠F21,且F11≠F31,且F11≠F41,且F11≠F51,且F21≠F31,且F21≠F41,且F21≠F51,且F31≠F41,且F31≠F51,且F41≠F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Fx1≠Fy1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F11≠F21,或F11≠F31,或F11≠F41,或F11≠F51,或F21≠F31,或F21≠F41,或F21≠F51,或F31≠F41,或F31≠F51,或F41≠F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Fx1≠Fy1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G1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11係實數。例如,G11為0(弧度)≦G1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G2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21係實數。例如,G21為 0(弧度)≦G2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G3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31係實數。例如,G31為0(弧度)≦G3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G4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41係實數。例如,G41為0(弧度)≦G4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G5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51係實數。例如,G51為0(弧度)≦G51<2×π(弧度)。
例如,作為第1例,有「G11≠G21,且G11≠G31,且G11≠G41,且G11≠G51,且G21≠G31,且G21≠G41,且G21≠G51,且G31≠G41,且G31≠G51,且G41≠G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Gx1≠Gy1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G11≠G21,或G11≠G31,或G11≠G41,或G11≠G51,或G21≠G31,或G21≠G41,或G21≠G51,或G31≠G41,或G31≠G51,或G41≠G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 Gx1≠Gy1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H1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11係實數。例如,H11為0(弧度)≦H11<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H2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21係實數。例如,H21為0(弧度)≦H2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H3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31係實數。例如,H31為0(弧度)≦H3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H4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41係實數。例如,H41為0(弧度)≦H41<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1的符元,使用ej×H51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51係實數。例如,H51為0(弧度)≦H51<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H11≠H21,且H11≠H31,且H11≠H41,且H11≠H51,且H21≠H31,且H21≠H41,且H21≠H51,且H31≠H41,且 H31≠H51,且H41≠H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Hx1≠Hy1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H11≠H21,或H11≠H31,或H11≠H41,或H11≠H51,或H21≠H31,或H21≠H41,或H21≠H51,或H31≠H41,或H31≠H51,或H41≠H1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Hx1≠Hy1成立之xy集」之方法。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E1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12係實數。例如,E12為0(弧度)≦E12<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E2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22係實數。例如,E22為0(弧度)≦E2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E3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32係實數。例如,E32為0(弧度)≦E3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E4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42係實數。例如,E42為0(弧度)≦E42< 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E5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52係實數。例如,E52為0(弧度)≦E52<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E12≠E22,且E12≠E32,且E12≠E42,且E12≠E52,且E22≠E32,且E22≠E42,且E22≠E52,且E32≠E42,且E32≠E52,且E42≠E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Ex2≠Ey2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E12≠E22,或E12≠E32,或E12≠E42,或E12≠E52,或E22≠E32,或E22≠E42,或E22≠E52,或E32≠E42,或E32≠E52,或E42≠E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Ex2≠Ey2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F1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12係實數。例如,F12為0(弧度)≦F12<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F2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22係實數。例如,F22為0(弧度)≦ F2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F3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32係實數。例如,F32為0(弧度)≦F3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F4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42係實數。例如,F42為0(弧度)≦F4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F52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52係實數。例如,F52為0(弧度)≦F52<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F12≠F22,且F12≠F32,且F12≠F42,且F12≠F52,且F22≠F32,且F22≠F42,且F22≠F52,且F32≠F42,且F32≠F52,且F42≠F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Fx2≠Fy2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F12≠F22,或F12≠F32,或F12≠F42,或F12≠F52,或F22≠F32,或F22≠F42,或F22≠F52,或F32≠F42,或F32≠F52,或F42≠F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Fx2≠Fy2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G1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12係實數。例如,G12為0(弧度)≦G12<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G2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22係實數。例如,G22為0(弧度)≦G2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G3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32係實數。例如,G32為0(弧度)≦G3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G4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42係實數。例如,G42為0(弧度)≦G4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G5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52係實數。例如,G52為0(弧度)≦G52<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G12≠G22,且G12≠G32,且G12≠G42,且G12≠G52,且G22≠G32,且G22≠G42,且G22≠G52,且G32≠G42,且G32≠G52,且G42≠G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 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Gx2≠Gy2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G12≠G22,或G12≠G32,或G12≠G42,或G12≠G52,或G22≠G32,或G22≠G42,或G22≠G52,或G32≠G42,或G32≠G52,或G42≠G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Gx2≠Gy2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H1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12係實數。例如,H12為0(弧度)≦H12<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H2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22係實數。例如,H22為0(弧度)≦H2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H3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32係實數。例如,H32為0(弧度)≦H3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H4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42係實數。例如,H42為0(弧度)≦H42<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2的符元,使用ej×H52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52係實數。例如,H52為0(弧度)≦H52<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H12≠H22,且H12≠H32,且H12≠H42,且H12≠H52,且H22≠H32,且H22≠H42,且H22≠H52,且H32≠H42,且H32≠H52,且H42≠H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Hx2≠Hy2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H12≠H22,或H12≠H32,或H12≠H42,或H12≠H52,或H22≠H32,或H22≠H42,或H22≠H52,或H32≠H42,或H32≠H52,或H42≠H2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Hx2≠Hy2成立之xy集」之方法。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3的符元,使用ej×E13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13係實數。例如,E13為0(弧度)≦E13<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E1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14係實數。例如,E14為0(弧度)≦E14<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E2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24係實數。例如,E24為0(弧度)≦E2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A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4之符元,使用ej×E3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E34係實數。例如,E34為0(弧度)≦E34<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E14≠E24,且E14≠E34,且E24≠E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Ex4≠Ey4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E14≠E24,或E14≠E34,或E24≠E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Ex4≠Ey4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F1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14係實數。例如,F14為0(弧度)≦F14<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F2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24係實數。例如,F24為0(弧度)≦F2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05B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F34作為相位變更值y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F34係實數。例如,F34為0(弧度)≦F34<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F14≠F24,且F14≠F34,且F24≠F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Fx4≠Fy4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F14≠F24,或F14≠F34,或F24≠F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Fx4≠Fy4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G1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14係實數。例如,G14為0(弧度)≦G14<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G2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24係實數。例如,G24為0(弧度)≦G2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A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G3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G34係實數。例如,G34為0(弧度)≦G34<2×π(弧度)。
例如,作為第1例,有「G14≠G24,且G14≠G34,且G24≠G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Gx4≠Gy4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G14≠G24,或G14≠G34,或G24≠G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Gx4≠Gy4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又,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H1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14係實數。例如,H14為0(弧度)≦H14<2×π(弧度)。
而且,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H2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24係實數。例如,H24為0(弧度)≦H24<2×π(弧度)。
於相位變更部3801B中,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4的符元,使用ej×H34作為相位變更值vp(i)而進行相位變更。再者,H34係實數。例如,H34為0(弧度)≦H34<2×π(弧度)。
作為第1例,有「H14≠H24,且H14≠H34,且H24≠H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Hx4≠Hy4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H14≠H24,或H14≠H34,或H24≠H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Hx4≠Hy4成立之xy集」之方法。
此時,亦可具有如下特徵。
‧當如「時間$1至時間$3之區間」與「時間$4至時間$9」般頻率之分割方法相同時(第1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1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2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2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3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3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4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4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5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5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時間$1至時間$3之區間」之第X載波群_1(X係1、2、3、4、5)中所使用的相位變更值與「時間$4至時間$9之區間」之第X載波群_2中所使用的相位變更值既可相同,亦可不同。
例如,既可為E11=E12,亦可為E11≠E12。既可為E21=E22,亦可為E21≠E22。既可為E31=E32,亦可為E31≠E32。既可為E41=E42,亦可為E41≠E42。既可為E51=E52,亦可為E51≠E52。
又,既可為F11=F12,亦可為F11≠F12。既可為F21=F22,亦可為F21≠F22。既可為F31=F32,亦可為F31≠F32。既可為F41=F42,亦可為F41≠F42。既可為F51=F52,亦可為F51≠F52。
既可為G11=G12,亦可為G11≠G12。既可為G21=G22,亦可為G21≠G22。既可為G31=G32,亦可為G31≠G32。既可為G41=G42,亦可為G41≠G42。既可為G51=G52,亦可為G51≠G52。
既可為H11=H12,亦可為H11≠H12。既可為H21=H22,亦可為H21≠H22。既可為H31=H32,亦可為H31≠H32。既可為H41=H42,亦可為H41≠H42。既可為H51=H52,亦可為H51≠H52。
‧亦可與時間一併變更頻率之分割方法。例如,在圖56中,於「時間$1至時間$3」,將載波#1至載波#25分割成5份,而生成5個載波群。而且,於「時間$10至時間$11」,生成由載波#1至載波#25所構成之1個載波群。又,於「時間$12至時間$14」,將載波#1至載波#25分割成3份,而生成3個載波群。
再者,頻率之分割方法並不限於圖56之方法。對於分配給某用戶之頻率,既可設定為1個載波群,亦可生成2個以上載波群。又,構成載波群之載波數只要為1以上即可。
於使用圖56而進行之前述說明中,以設定為「基地台或AP係使用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14以向某終端(某用戶)(終端#p)傳送資料」而進行了說明,但基地台或AP亦可分配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14以對複數個終端(複數個用戶)傳送資料。以下,就該點進行說明。再者,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 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A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Yp(i)、於相位變更部305B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yp(i)、於相位變更部3801A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Vp(i)、於相位變更部3801B所使用之相位變更值vp(i)相對於各載波群的設定係如前述中所說明般,故省略說明。
作為第1例,於圖56中,亦可進行時間分割,而進行終端分配(用戶分配)。
例如,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1至時間$3」,對終端(用戶)p1(即,p=p1)發送資料。而且,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4至時間$9」,對終端(用戶)p2(即,p=p2)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10至時間$11」,對終端(用戶)p3(即,p=p3)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12至時間$14」,對終端(用戶)p4(即,p=p4)發送資料。
作為第2例,於圖56中,亦可進行頻率分割,而進行終端分配(用戶分配)。
例如,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1、及第2載波群_1,對終端(用戶)p1(即,p=p1)發送資料。而且,基地台或AP使用第3載波群_1、第4載波群_1、及第5載波群_1,對終端(用戶)p2(即,p=p2)發送資料。
作為第3例,於圖56中,亦可將時間與頻率併用地予以分割,而進行終端分配(用戶分配)。
例如,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1、第 1載波群_2、第2載波群_1、及第2載波群_2,對終端(用戶)p1(即,p=p1)發送資料。而且,基地台或AP使用第3載波群_1、第4載波群_1、及第5載波群_1,對終端(用戶)p2(即,p=p2)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3載波群_2、及第4載波群_2,對終端(用戶)p3(即,p=p3)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5載波群_2,對終端(用戶)p4(即,p=p4)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3,對終端(用戶)p5(即,p=p5)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4,對終端(用戶)p6(即,p=p6)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2載波群_4、及第3載波群_4,對終端(用戶)p7(即,p=p7)發送資料。
再者,於前述說明中,載波群之構成方法並不限於圖56。例如,構成載波群之載波數只要為1以上,即可任意地構成。又,構成載波群之時間間隔並不限於圖56之構成。又,用戶分配之頻率分割方法、時間分割方法、將時間與頻率併用之分割方法並不限於前述中所說明之例,進行任意分割均可實施。
根據如上例,藉由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所說明之、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可獲得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所說明之效果。
再者,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插入部307A、插入部307B以降亦可為圖57之構成。圖57係表示追加相位變更部後之構成之一例之圖。於圖57中,特徵點在於:插入有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A之動作係與相位變更部309B同樣地進行相位變更、或用於CDD(CSD)之訊號處理。
(實施形態13)
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若綜合考慮「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及加權構成部303中之運算之兩者,例如若參考數式(37)、數式(42)、數式(43)、數式(45)、數式(47)、數式(48)進行考慮,則相當於藉由i切換預編碼矩陣。
又,於加權合成部303中,例如,在使用數式(21)、數式(22)、數式(23)、數式(24)、數式(25)、數式(26)、數式(27)、數式(28)之情形時,相當於藉由i切換預編碼矩陣。
若參考數式(37)、數式(42)、數式(43)、數式(45)、數式(47)、數式(48)進行考慮,則當藉由i切換預編碼矩陣時,數式(52)成立。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04-51
再者,於數式(52)中,zp1(i)係第1相位變更後之訊號,zp2(i)係第2相位變更後之訊號,sp1(i)係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A,sp2(i)係用戶#p用之映射後之訊號301B。Fp(i)係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即預編碼矩陣。預編碼矩陣可當作i之函數。例如,亦可成為週期性、規則性地切換預編碼矩陣之動作。其中,於本實施形態,zp1(i)稱為第1預編碼後之訊號,zp2(i)稱為第2預編碼後之訊號。再者,根據數式(52),數式(53)成立。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04-52
再者,於數式(53)中,ap(i)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ap(i)亦可為實數。又,bp(i)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bp(i)亦可為實數。又,cp(i)可藉由複數定義。因此cp(i)亦可為實數。又,dp(i)可藉由複數定義。藉此,dp(i)亦可為實數。
與數式(37)、數式(42)、數式(43)、數式(45)、數式(47)、數式(48)之說明相同,因此zp1(i)相當於圖1之103_p_1,zp2(i)相當於圖1之103_p2。或者,zp1(i)相當於圖52之103_p_1,zp2(i)相當於圖52之 103_p2。再者,zp1(i)與zp2(i)係利用同一頻率於同一時間發送。
圖58係表示包含前述運算(數式(52))之圖1、圖52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的第1構成例之圖。於圖58中,對與圖3等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且省略詳細之說明。
數式(52)之運算係藉由圖58之加權合成部A401而進行。
圖59係表示包含前述運算(數式(52))之圖1、圖52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的第2構成例之圖。於圖59中,對與圖3等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詳細之說明。
與圖58同樣地,數式(52)之運算係藉由圖59之加權合成部A401而進行。特徵點在於:加權合成部A401例如規則性、或週期性地切換預編碼矩陣,進行預編碼處理。圖59與圖58不同之點在於:插入有相位變更部309A。再者,關於詳細之預編碼切換動作將於後文說明。相位變更部309A之動作係與相位變更部309B同樣地進行相位變更、或用於CDD(CSD)之訊號處理。
雖於圖58、圖59中未予圖示,但引導符元訊號(pa(t))(351A)、引導符元訊號(pb(t))(351B)、前文訊號352、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亦可分別為被施以相位變更等處理之訊號。
而且,對zp1(i)與zp2(i)進行如圖1、或圖 52所示之處理。該點係如此前之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
另外,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記載有如下內容: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例如使用數式(2)、數式(44)等進行說明,並且相位變更值之值亦可不基於該等數式,又「只要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即可」。因此,對於數式(52)中之數式(53)所示之預編碼矩陣「只要週期性、規則性地予以變更即可」。以下,對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預編碼矩陣之例進行說明。
例如,如圖55所示,研究由載波#1至載波#5所構成之第1載波群、由載波#6至載波#10所構成之第2載波群、由載波#11至載波#15所構成之第3載波群、由載波#16至載波#20所構成之第4載波群、由載波#21至載波#25所構成之第5載波群,且設定基地台或AP係使用第1載波群、第2載波群、第3載波群、第4載波群、第5載波群以向某終端(某用戶)(終端#p)傳送資料。
此時,對屬於圖55之第1載波群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U1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而且,對屬於圖55之第2載波群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U2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5之第3載波群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U3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5之第4載波群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U4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5之第5載波群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U5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作為第1例,有「U1≠U2,且U1≠U3,且U1≠U4,且U1≠U5,且U2≠U3,且U2≠U4,且U2≠U5,且U3≠U4,且U3≠U5,且U4≠U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Ux≠Uy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U1≠U2,或U1≠U3,或U1≠U4,或U1≠U5,或U2≠U3,或U2≠U4,或U2≠U5,或U3≠U4,或U3≠U5,或U4≠U5」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Ux≠Uy成立之xy集」之方法。
再者,雖於圖55中存在第1載波群至第5載波群,但載波群之存在數量並不限於5個,只要為2個以上便可同樣地實施。又,亦可將載波群設定為1個。例如,亦可基於通訊狀況或來自終端之反饋資訊等,使載波群存 在1個以上。當載波群為1個時不進行預編碼矩陣之變更。亦可如圖55之例所示,將各載波群數設定為固定數之值。
又,雖設定為第1載波群、第2載波群、第3載波群、第4載波群、第5載波均具備5個載波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因此,載波群只要具備1個以上載波即可。而且,於不同之載波群中,所具備之載波數既可為相同數,亦可為不同數。例如,圖55之第1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為5,第2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亦為5(相同)。作為另一例,亦可設定為不同數,例如圖55之第1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為5,第2載波群所具備之載波數為10。
而且,矩陣U1、U2、U3、U4、U5例如可考慮以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 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表示,但矩陣並不限於此。
即,預編碼矩陣Fp(i)可為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任一矩陣。
圖56表示基地台或AP發送之調變訊號之、將橫軸設為頻率(載波)且將縱軸設為時間時之載波群的不同於圖55之例。
第1載波群_1係由載波#1至載波#5、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2載波群_1係由載波#6至載波#10、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3載波群_1係由載波#11至載波#15、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4載波群_1係由 載波#16至載波#20、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第5載波群_1係由載波#2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3所構成。
第1載波群_2係由載波#1至載波#5、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2載波群_2係由載波#6至載波#10、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3載波群_2係由載波#11至載波#15、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4載波群_2係由載波#16至載波#20、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第5載波群_2係由載波#21至載波#25、時間$4至時間$9所構成。
第1載波群_3係由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0至時間$11所構成。
第1載波群_4係由載波#1至載波#10、時間$12至時間$14所構成。第2載波群_4係由載波#11至載波#15、時間$12至時間$14所構成。第3載波群_4係由載波#16至載波#25、時間$12至時間$14所構成。
於圖56中,基地台或AP係使用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14以向某終端(某用戶)(終端#p)傳送資料。
此時,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1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11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而且,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1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21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1之符元 (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31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1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41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1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51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作為第1例,有「U11≠U21,且U11≠U31,且U11≠U41,且U11≠U51,且U21≠U31,且U21≠U41,且U21≠U51,且U31≠U41,且U31≠U51,且U41≠U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Ux1≠Uy1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U11≠U21,或U11≠U31,或U11≠U41,或U11≠U51,或U21≠U31,或U21≠U41,或U21≠U51,或U31≠U41,或U31≠U51,或U41≠U51」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Ux1≠Uy1成立之xy集」之方法。
而且,矩陣U11、U21、U31、U41、U51例如可考慮以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 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表示,但矩陣並不限於此。
即,預編碼矩陣Fp(i)可為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 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任一矩陣。
又,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2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12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而且,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2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22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2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32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4載波群_2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42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5載波群_2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52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作為第1例,有「U12≠U22,且U12≠U32,且U12≠U42,且U12≠U52,且U22≠U32,且U22≠U42,且U22≠U52,且U32≠U42,且U32≠U52,且U42≠U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Ux2≠Uy2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U12≠U22,或U12≠U32,或U12≠U42,或U12≠U52,或U22≠U32,或U22≠U42,或U22≠U52,或U32≠U42,或U32≠U52,或U42≠U52」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Ux2≠Uy2成立之xy集」之方法。
而且,矩陣U12、U22、U32、U42、U52例如可考慮以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表示,但矩陣並不限於此。
即,預編碼矩陣Fp(i)可為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 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任一矩陣。
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3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13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1載波群_4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14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而且,對屬於圖56之第2載波群_4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24作為數式(52)、數式(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對屬於圖56之第3載波群_4之符元(集)(sp1(i)及sp2(i)),使用矩陣U34作為數式(52)、數式 (53)中之預編碼矩陣Fp(i)而實施預編碼。
作為第1例,有「U14≠U24,且U14≠U34,且U24≠U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於滿足此條件之所有x、所有y下Ux4≠Uy4均成立」之方法。
作為第2例,有「U14≠U24,或U14≠U34,或U24≠U34」成立之方法。概括而言為「x係1以上之整數,y係1以上之整數,x≠y成立,存在Ux4≠Uy4成立之xy集」之方法。
而且,矩陣U14、U24、U34例如可考慮以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表示,但矩陣並 不限於此。
即,預編碼矩陣Fp(i)可為數式(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1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6)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7)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8)之左邊之矩陣、數式(29)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0)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1)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2)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3)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4)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5)之左邊之矩陣、數式(36)之左邊之矩陣等任一矩陣。
此時,亦可具有如下特徵。
‧當如「時間$1至時間$3之區間」與「時間$4至時間$9」般頻率之分割方法為相同時(第1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1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2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2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3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3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4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第4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又,第5載波群_1所使用之頻率與 第5載波群_2所使用之頻率相同),「時間$1至時間$3之區間」之第X載波群_1(X係1、2、3、4、5)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與「時間$4至時間$9之區間」第X載波群_2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既可相同,亦可不同。
例如,既可為U11=U12,亦可為U11≠U12。既可為U21=U22,亦可為U21≠U22。既可為U31=U32,亦可為U31≠U32。既可為U41=U42,亦可為U41≠U42。既可為U51=U52,亦可為U51≠U52。
‧亦可與時間一併變更頻率的分割方法。例如,在圖56中,於「時間$1至時間$3」,將載波#1至載波#25分割成5份,而生成5個載波群。而且,於「時間$10至時間$11」,生成由載波#1至載波#25所構成之1個載波群。又,於「時間$12至時間$14」,將載波#1至載波#25分割成3份,而生成3個載波群。
再者,頻率之分割方法並不限於圖56之方法。對於分配給某用戶之頻率,既可設定為1個載波群,亦可生成2個以上載波群。又,構成載波群之載波數只要為1以上即可。
於使用圖56而進行之前述說明中,以設定為「基地台或AP係使用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14以向某終端(某用戶)(終端#p)傳送資料」而進行了說明,但基地台或AP亦可分配載波#1至載波#25、時間$1至時間$14以對複數個終端(複數個用戶)傳送資料。以下,就該點進行說明。再者,預編碼矩陣Fp(i)相對於各載波群的 設定係如前述中所說明般,故省略說明。
例如,作為第1例,於圖56中,亦可進行時間分割,而進行終端分配(用戶分配)。
例如,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1至時間$3」,對終端(用戶)p1(即,p=p1)發送資料。而且,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4至時間$9」,對終端(用戶)p2(即,p=p2)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10至時間$11」,對終端(用戶)p3(即,p=p3)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時間$12至時間$14」,對終端(用戶)p4(即,p=p4)發送資料。
作為第2例,於圖56中,亦可進行頻率分割,而進行終端分配(用戶分配)。
例如,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1、及第2載波群_1,對終端(用戶)p1(即,p=p1)發送資料。而且,基地台或AP使用第3載波群_1、第4載波群_1、及第5載波群_1,對終端(用戶)p2(即,p=p2)發送資料。
作為第3例,於圖56中,亦可將時間與頻率併用地予以分割,而進行終端分配(用戶分配)。
例如,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1、第1載波群_2、第2載波群_1、及第2載波群_2,對終端(用戶)p1(即,p=p1)發送資料。而且,基地台或AP使用第3載波群_1、第4載波群_1、及第5載波群_1,對終端(用戶)p2(即,p=p2)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3載波群_2、及第4載波群_2,對終端(用戶)p3(即,p=p3)發送資 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5載波群_2,對終端(用戶)p4(即,p=p4)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3,對終端(用戶)p5(即,p=p5)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1載波群_4,對終端(用戶)p6(即,p=p6)發送資料。基地台或AP使用第2載波群_4、及第3載波群_4,對終端(用戶)p7(即,p=p7)發送資料。
再者,於前述說明中,載波群之構成方法並不限於圖56。例如,構成載波群之載波數只要為1以上,即可任意地構成。又,構成載波群之時間間隔並不限於圖56之構成。又,用戶分配之頻率分割方法、時間分割方法、將時間與頻率併用之分割方法並不限於前述中所說明之例,進行任意分割均可實施。
根據如上例,藉由進行成為與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所說明的「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相位」同等之處理的「週期性、規則性地變更預編碼矩陣」,可獲得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所說明之效果。
(實施形態14)
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3等中,對預編碼(加權合成)前之相位變更、及/或預編碼(加權合成)後之相位變更,即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 之切換進行了記載。
於實施形態1、補充2等中,對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切換(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切換)進行了記載。當然,於圖57、圖59之相位變更部309A中,亦可進行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切換(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切換)。
於本實施形態中,進行關於該點之補充說明。
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3等中,對預編碼(加權合成)前之相位變更、及/或預編碼(加權合成)後之相位變更,即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切換進行了記載,該相位變更係作為圖1、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之動作而進行說明。
因此,於用戶各自的訊號處理部中,進行「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選擇」,即,在圖1、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 之p為1至M下,分別進行「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選擇」。
於實施形態1、補充2等中,對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切換(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切換)進行了記載。當然,於圖57、圖59之相位變更部309A中,亦記載了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切換(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切換)。該處理係作為圖1、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之動作而進行說明。
因此,於用戶各自的訊號處理部中,進行「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選擇(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選擇)」、及/或「在圖57、圖59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選擇(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選擇)」,即,在圖1、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之p為1至M下,分別進行「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選擇(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選擇)」、 及/或「在圖57、圖59之相位變更部309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選擇(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選擇)」。
又,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3中,對如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即,基地台或AP例如使用圖8、圖9之其他符元603、703中包含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與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資訊」;又,對如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即,基地台或AP例如使用圖10、圖11之前文1001、1101、控制資訊符元1002、1102,發送「與在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相關之資訊」。
於本實施形態中,進行關於該點之補充說明。
例如,設定為基地台或AP藉由圖8、及圖9之訊框結構而發送以用戶#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作為示例,設定為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
此時,圖8、圖9之其他符元603、703中包含之控制資訊符元係包含圖60所示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 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及/或「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
「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了相位變更還是尚未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57、圖5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了相位變更還是尚未實施相位變更(實施了還是尚未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再者,「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 成。即,例如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同樣地,「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成。即,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再者,於圖60中,以「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及「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之兩者存在於控制資訊符元中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僅存在其中任一者之構成。
其次,設定為基地台或AP藉由圖10、及圖 11之訊框結構而發送以用戶#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作為示例,對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進行說明。
此時,圖10、圖11之前文1001、1101、控制資訊符元1002、1102包含圖60所示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及/或「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
「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中,實施了相位變更還是尚未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57、圖5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了相位變更還是尚未實施相位變更(實施了還是尚未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 A602,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再者,「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成。即,例如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同樣地,「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成。即,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再者,於圖60中,以「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A601、及「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 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之兩者存在於控制資訊符元中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僅存在其中任一者之構成。
其次,對接收裝置之動作進行說明。
關於接收裝置之構成及動作,於實施形態1中已使用圖19進行了說明,故對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之內容省略說明。
圖19之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取得輸入訊號中包含之圖60之資訊,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資訊訊號1901。
訊號處理1911基於控制資訊訊號1901中包含之圖60之資訊,進行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取得並輸出接收資料1912。
藉由以前述方式實施,可獲得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效果。
(實施形態15)
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1、及補充1至補充4等中,若綜合考慮「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等中之相位變更部305B、相位變更部305A、相位變更部3801B、相位變更部3801A」及加權構成部303中之運算之兩者,例如若參考數式(37)、數式(42)、數式(43)、數式(45)、數式(47)、數式(48)進行考慮,則相當於藉由i切換預編碼矩陣。
又,於加權合成部303中,例如,在使用數式(21)、數式(22)、數式(23)、數式(24)、數式(25)、數式(26)、數式(27)、數式(28)之情形時,相當於藉由i切換預編碼矩陣。
關於該點,於實施形態13中已進行了說明,圖58、圖59中表示出圖1、圖52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成為與實施形態13相同之動作的、於圖58、圖59之加權合成部A401中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切換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3中所說明之圖58、圖59相當於圖1、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102_p。因此,於用戶各自的訊號處理部中,進行在加權合成部A401中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選擇。即,在圖1、圖52之用戶#p用之訊號處理部102_p之p為1至M下,分別進行在加權合成部A401中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選擇。
例如,設定為基地台或AP藉由圖8、及圖9之訊框結構而發送以用戶#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作為示例,設定為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
此時,圖8、圖9之其他符元603、703中包含之控制資訊符元包含圖61所示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及/或「實施 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
「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58、圖59之加權合成部A401中,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58、圖5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了相位變更還是尚未實施相位變更(實施了還是尚未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再者,「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成。即,例如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以用戶#3 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同樣地,「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成。即,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再者,於圖61中,以「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及「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之兩者存在於控制資訊符元中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僅存在其中任一者之構成。
其次,設定為基地台或AP藉由圖10、及圖11之訊框結構而發送以用戶#p為發送目的地的調變訊號。作為示例,對發送多串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進行說明。
此時,圖10、圖11之前文1001、1101、控制資訊符元1002、1102包含圖61所示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及/或「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
「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58、圖59中之加權合成部A401中,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係表示基地台或AP「於圖58、圖59等之相位變更部309A、相位變更部309B中,實施了相位變更還是尚未實施相位變更(實施了還是尚未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用戶#p之終端藉由獲得「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而進行基地台或AP所發送之用戶#p之調變訊號的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
再者,「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 地而逐一生成。即,例如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同樣地,「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亦可以每個用戶為發送目的地而逐一生成。即,亦可存在以用戶#1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2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以用戶#3為發送目的地之「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再者,亦可不針對每個用戶逐一生成。
再者,於圖61中,以「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還是不實施預編碼矩陣變更之資訊」A701、及「實施相位變更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之資訊(實施CDD(CSD)處理還是不實施CDD(CSD)處理之資訊)」A602之兩者存在於控制資訊符元中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僅存在其中任 一者之構成。
其次,對接收裝置之動作進行說明。
關於接收裝置之構成及動作,於實施形態1中已使用圖19進行了說明,故對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之內容省略說明。
圖19之控制資訊解碼部1909取得輸入訊號中包含之圖61之資訊,輸出包含該資訊之控制資訊訊號1901。
訊號處理1911基於控制資訊訊號1901中包含之圖61之資訊,進行資料符元之解調、解碼,取得並輸出接收資料1912。
藉由以前述方式實施,可獲得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效果。
(補充5)
雖於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57、圖58等中未予圖示,但引導符元訊號(pa(t))(351A)、引導符元訊號(pb(t))(351B)、前文訊號352、控制資訊符元訊號353亦可分別為被施以相位變更等處理之訊號。
(實施形態16)
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實施形態3等實施形態中,對例如在圖3、圖4、圖26、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中,存在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5A、及/或相位變更部305B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以降,對用以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 通路等之環境下獲得良好接收品質的構成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對如圖3、圖4、圖41、圖45、圖47等般,存在加權合成部303及相位變更部305B時之相位變更方法進行說明。
例如,如至此已說明之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B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週期,準備N個值作為相位變更值。再者,N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例如,準備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作為該N個值。即,寫成Phase[k],k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u]≠Phase[v]均成立。再者,假定為週期N時之相位變更值yp(i)的設定方法如本說明書之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而且,自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擷取M個值,並將該等M個值記作Phase_1[0]、Phase_1[1]、Phase_1[2]、...、Phase_1[M-2]、Phase_1[M-1]。即,寫成Phase_1[k],k係0以上且M-1以下之整數。再者,M係小於N之2以上之整數。
此時,相位變更值yp(i)取Phase_1[0]、 Phase_1[1]、Phase_1[2]、...、Phase_1[M-2]、Phase_1[M-1]中之任一值。而且,Phase_1[0]、Phase_1[1]、Phase_1[2]、...、Phase_1[M-2]、Phase_1[M-1]分別至少1次被用作相位變更值yp(i)。
例如,作為其一例,有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係M之方法。此時,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54]yp(i=u+v×M)=Phase_1[u]‧‧數式(54)
再者,u係0以上且M-1以下之整數。又,v係0以上之整數。
又,既可如圖3等所示般,於加權合成部303與相位變更部305B中,將加權合成處理與相位變更處理分開實施,亦可將加權合成部303中之處理與相位變更部305B中之處理如圖62所示般於第1訊號處理部6200中實施。再者,於圖62中,對與圖3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例如,於數式(3)中,將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設為Fp,且將與相位變更相關之矩陣設為Pp時,預先準備矩陣Wp(=Pp×Fp)。而且,圖62之第1訊號處理部6200亦可使用矩陣Wp、訊號301A(sp1(t))、及訊號301B(sp2(t)),生成訊號304A、306B。
而且,圖3、圖4、圖41、圖45、圖47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309B、3801A、3801B既可進行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
藉由以前述方式設定相位變更值yp(i),可獲得如下效果,即,藉由空間分集效應,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通路等之環境下,接收裝置可獲得良好接收品質之可能性變高。進一步,藉由以前述方式減少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數,可一面減少對資料之接收品質之影響一面縮小發送裝置、接收裝置之電路規模的可能性變高。
其次,對如圖26、圖40、圖43、圖44等般,存在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5A、及相位變更部305B時之相位變更方法進行說明。
如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B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b週期,準備Nb個值作為相位變更值。再者,Nb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例如,準備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作為該Nb個值。即,寫成Phase_b[k],k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_b[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_b[u]≠Phase_b[v]均成立。再者,假定為週期Nb時之相位變更值yp(i)的設定方法如本說明書之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而且,自Phase_b[0]、Phase_b[1]、 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擷取Mb個值,並將該等Mb個值記作Phase_1[0]、Phase_1[1]、Phase_1[2]、...、Phase_1[Mb-2]、Phase_1[Mb-1]。即,寫成Phase_1[k],k係0以上且Mb-1以下之整數。再者,Mb係小於Nb之2以上之整數。
此時,相位變更值yp(i)取Phase_1[0]、Phase_1[1]、Phase_1[2]、...、Phase_1[Mb-2]、Phase_1[Mb-1]中之任一值。而且,Phase_1[0]、Phase_1[1]、Phase_1[2]、...、Phase_1[Mb-2]、Phase_1[Mb-1]分別至少1次被用作相位變更值yp(i)。
例如,作為其一例,有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係Mb之方法。此時,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55]yp(i=u+v×Mb)=Phase_1[u]‧‧數式(55)
再者,u係0以上且Mb-1以下之整數。又,v係0以上之整數。
如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A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a週期,準備Na個值作為相位變更值。再者,Na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例如,準備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作為該Na個值。即,寫成Phase_a[k],k 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_a[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_a[u]≠Phase_a[v]均成立。再者,假定為週期Na時之相位變更值Yp(i)的設定方法如本說明書之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而且,自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擷取Ma個值,並將該等Ma個值記作Phase_2[0]、Phase_2[1]、Phase_2[2]、...、Phase_2[Ma-2]、Phase_2[Ma-1]。即,寫成Phase_2[k],k係0以上且Ma-1以下之整數。再者,Ma係小於Na之2以上之整數。
此時,相位變更值Yp(i)取Phase_2[0]、Phase_2[1]、Phase_2[2]、...、Phase_2[Ma-2]、Phase_2[Ma-1]中之任一值。而且,Phase_2[0]、Phase_2[1]、Phase_2[2]、...、Phase_2[Ma-2]、Phase_2[Ma-1]分別至少1次被用作相位變更值Yp(i)。
例如,作為其一例,有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係Ma之方法。此時,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56]Yp(i=u+v×Ma)=Phase_2[u]‧‧數式(56)
再者,u係0以上且Ma-1以下之整數。又,v係0以上之整數。
又,既可如圖26、圖40、圖43、圖44等所 示般,於加權合成部303與相位變更部305A、305B中,將加權合成處理與相位變更處理分開實施,亦可將加權合成部303中之處理與相位變更部305A、305B中之處理如圖63所示般於第2訊號處理部6300中實施。再者,於圖63中,對與圖26、圖40、圖43、圖44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例如,於數式(42)中,將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設為Fp,且將與相位變更相關之矩陣設為Pp時,預先準備矩陣Wp(=Pp×Fp)。而且,圖63之第2訊號處理部6300亦可使用矩陣Wp、訊號301A(sp1(t))、及訊號301B(sp2(t)),生成訊號306A、306B。
而且,圖26、圖40、圖43、圖44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309B、3801A、3801B既可進行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
又,Na與Nb既可為相同值,亦可為不同值。而且,Ma與Mb既可為相同值,亦可為不同值。
藉由以前述方式設定相位變更值yp(i)、及相位變更值Yp(i),可獲得如下效果,即,藉由空間分集效應,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通路等之環境下,接收裝置可獲得良好接收品質的可能性變高。進一步,藉由以前述方式減少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數、或減少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數,可一面減少對資料之接收品質之影響一面縮小發送裝置、接收裝置之電路規模的可能性變高。
再者,本實施形態若相對於本說明書之其 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相位變更方法而應用,則有效之可能性較高。其中,即便相對於除此以外之相位變更方法而應用,亦可同樣地實施。
(實施形態17)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如圖3、圖4、圖41、圖45、圖47等般,存在加權合成部303、及相位變更部305B時之相位變更方法進行說明。
例如,如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B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週期。再者,N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準備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作為該N個值。即,寫成Phase[k],k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u]≠Phase[v]均成立。此時,Phase[k]藉由下式表示。再者,k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41-60
其中,數式(57)之單位係弧度。而且,使用Phase[0]、Phase[1]、Phase[2]、Phase[3]、...、 Phase[N-2]、Phase[N-1],使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成為N。為了設定為週期N,可將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任意排列。再者,為了設定為週期N,例如使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58]Yp(i=u+v×N)=Yp(i=u+(v+1)×N)‧‧數式(58)
再者,u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之整數。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數式(58)均成立。
再者,既可如圖3等所示般,於加權合成部303與相位變更部305B中,將加權合成處理與相位變更處理分開實施,亦可將加權合成部303中之處理與相位變更部305B中之處理如圖62所示般於第1訊號處理部6200中實施。再者,於圖62中,對與圖3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例如,於數式(3)中,將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設為Fp,且將與相位變更相關之矩陣設為Pp時,預先準備矩陣Wp(=Pp×Fp)。而且,圖62之第1訊號處理部6200亦可使用矩陣Wp、訊號301A(sp1(t))、及訊號301B(sp2(t)),生成訊號304A、306B。
而且,圖3、圖4、圖41、圖45、圖47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309B、3801A、3801B既可進行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
藉由以前述方式設定相位變更值yp(i),可獲得如下效果,即,藉由空間分集效應,在直接波處於支 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通路等之環境下,接收裝置可獲得良好接收品質之可能性變高。進一步,藉由以前述方式限定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數,可一面減少對資料之接收品質之影響一面縮小發送裝置、接收裝置之電路規模的可能性變高。
其次,對如圖26、圖40、圖43、圖44等般,存在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5A、及相位變更部305B時之相位變更方法進行說明。
如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B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b週期。再者,Nb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準備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作為該Nb個值。即,寫成Phase_b[k],k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_b[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_b[u]≠Phase_b[v]均成立。此時,Phase_b[k]藉由下式表示。再者,k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43-53
其中,數式(59)之單位係弧度。而且,使用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使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成為Nb。為了設定為週期Nb,可將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任意排列。再者,為了設定為週期Nb,例如使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60]Yp(i=u+v×Nb)=Yp(i=u+(v+1)×Nb)‧‧數式(60)
再者,u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之整數。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數式(60)均成立。
如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A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a週期。再者,Na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準備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作為該Na個值。即,寫成Phase_a[k],k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_a[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_a[u]≠Phase_a[v]均成立。此時,Phase_a[k]藉由下式表示。再者,k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45-54
其中,數式(61)之單位係弧度。而且,使用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使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成為Na。為了設定為週期Na,可將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任意排列。再者,為了設定為週期Na,例如使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62]Yp(i=u+v×Na)=Yp(i=u+(v+1)×Na)‧‧數式(62)
再者,u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之整數。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數式(62)均成立。
再者,既可如圖26、圖40、圖43、圖44等所示般,於加權合成部303與相位變更部305A、305B中,將加權合成處理與相位變更處理分開實施,亦可將加權合成部303中之處理與相位變更部305A、305B中之處理如圖63所示般於第2訊號處理部6300中實施。再者,於圖63中,對與圖26、圖40、圖43、圖44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例如,於數式(42)中,將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設為Fp,且將與相位變更相關之矩陣設為Pp時,預先 準備矩陣Wp(=Pp×Fp)。而且,圖63之第2訊號處理部6300亦可使用矩陣Wp、訊號301A(sp1(t))、及訊號301B(sp2(t)),生成訊號306A、306B。
而且,圖26、圖40、圖43、圖44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309B、3801A、3801B既可進行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
又,Na與Nb既可為相同值,亦可為不同值。
藉由以前述方式設定相位變更值yp(i)、及相位變更值Yp(i),可獲得如下效果,即,藉由空間分集效應,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通路等之環境下,接收裝置可獲得良好接收品質之可能性變高。進一步,藉由以前述方式限定相位變更值yp(i)、及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數,可一面減少對資料之接收品質之影響一面縮小發送裝置、接收裝置之電路規模的可能性變高。
再者,本實施形態若相對於本說明書之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相位變更方法而應用,則有效之可能性較高。其中,即便相對於除此以外之相位變更方法而應用,亦可同樣地實施。
當然,亦可將本實施形態與實施形態16組合而實施。即,亦可自數式(57)擷取M個相位變更值。又,亦可自數式(59)擷取Mb個相位變更值,且亦可自數式(61)擷取Ma個相位變更值。
(實施形態18)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如圖3、圖4、圖41、圖45、圖47等般,存在加權合成部303、及相位變更部305B時之相位變更方法進行說明。
例如,如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B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週期。再者,N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準備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作為該N個值。即,寫成Phase[k],k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u]≠Phase[v]均成立。此時,Phase[k]藉由下式表示。再者,k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47-55
其中,數式(63)之單位係弧度。而且,使用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使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成為N。為了設定為週期N,可將Phase[0]、Phase[1]、Phase[2]、Phase[3]、...、Phase[N-2]、Phase[N-1]任意排列。再者,為了設定為週期N,例如使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64]Yp(i=u+v×N)=Yp(i=u+(v+1)×N)‧‧數式(64)
再者,u係0以上且N-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之整數。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數式(64)均成立。
再者,既可如圖3等所示般,於加權合成部303與相位變更部305B中,將加權合成處理與相位變更處理分開實施,亦可將加權合成部303中之處理與相位變更部305B中之處理如圖62所示般於第1訊號處理部6200中實施。再者,於圖62中,對與圖3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例如,於數式(3)中,將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設為Fp,且將與相位變更相關之矩陣設為Pp時,預先準備矩陣Wp(=Pp×Fp)。而且,圖62之第1訊號處理部6200亦可使用矩陣Wp、訊號301A(sp1(t))、及訊號301B(sp2(t)),生成訊號304A、306B。
而且,圖3、圖4、圖41、圖45、圖47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309B、3801A、3801B既可進行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
藉由以前述方式設定相位變更值yp(i),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自相位之觀點而言均勻地存在於複數平面中,因此可獲得空間分集效應。藉此,可獲得如下效果,即,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通路等之環境下,接收裝置可獲得良好接收品質的可能性變高。
其次,對如圖26、圖40、圖43、圖44等般, 存在加權合成部303、相位變更部305A、及相位變更部305B時之相位變更方法進行說明。
如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B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
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b週期。再者,Nb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準備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作為該Nb個值。即,寫成Phase_b[k],k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_b[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_b[u]≠Phase_b[v]均成立。此時,Phase_b[k]藉由下式表示。再者,k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49-56
其中,數式(65)之單位係弧度。而且,使用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使相位變更值yp(i)之週期成為Nb。為了設定為週期Nb,可將Phase_b[0]、Phase_b[1]、Phase_b[2]、Phase_b[3]、...、Phase_b[Nb-2]、Phase_b[Nb-1]任意 排列。再者,為了設定為週期Nb,例如使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66]Yp(i=u+v×Nb)=Yp(i=u+(v+1)×Nb)‧‧數式(66)
再者,u係0以上且Nb-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之整數。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數式(66)均成立。
如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藉由Yp(i)而賦予相位變更部305A之相位變更值。再者,i係符元號碼,例如,i為0以上之整數。例如,相位變更值Yp(i)假定為Na週期。再者,Na係2以上之整數。而且,準備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作為該Na個值。即,寫成Phase_a[k],k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而且,Phase_a[k]係0弧度以上且2π弧度以下之實數。又,u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且u≠v。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Phase_a[u]≠Phase_a[v]均成立。此時,Phase_a[k]藉由下式表示。再者,k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
Figure 106116991-A0305-02-0250-57
其中,數式(67)之單位係弧度。而且,使用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使相 位變更值w(i)之週期成為Na。為了設定為週期Na,可將Phase_a[0]、Phase_a[1]、Phase_a[2]、Phase_a[3]、...、Phase_a[Na-2]、Phase_a[Na-1]任意排列。再者,為了設定為週期Na,例如使以下數式成立。
[數式68]Yp(i=u+v×Na)=Yp(i=u+(v+1)×Na)‧‧數式(68)
再者,u係0以上且Na-1以下之整數,v係0以上之整數。而且,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所有u、v下,數式(68)均成立。
再者,既可如圖26、圖40、圖43、圖44等所示般,於加權合成部303與相位變更部305A、305B中,將加權合成處理與相位變更處理分開實施,亦可將加權合成部303中之處理與相位變更部305A、305B中之處理如圖63所示般於第2訊號處理部6300中實施。再者,於圖63中,對與圖26、圖40、圖43、圖44同樣地動作者標註相同符號。
例如,於數式(42)中,將用於加權合成之矩陣設為Fp,且將與相位變更相關之矩陣設為Pp時,預先準備矩陣Wp(=Pp×Fp)。而且,圖63之第2訊號處理部6300亦可使用矩陣Wp、訊號301A(sp1(t))、及訊號301B(sp2(t)),生成訊號306A、306B。
而且,圖26、圖40、圖43、圖44中之相位變更部309A、309B、3801A、3801B既可進行亦可不進行相位變更之訊號處理。
又,Na與Nb既可為相同值,亦可為不同值。
藉由以前述方式設定相位變更值yp(i)、及相位變更值Yp(i),相位變更值yp(i)、及相位變更值Yp(i)之可取值自相位之觀點而言均勻地存在於複數平面中,因此可獲得空間分集效應。藉此,可獲得如下效果,即,在直接波處於支配地位之環境、存在多通路等之環境下,接收裝置可獲得良好接收品質之可能性變高。
再者,本實施形態若相對於本說明書之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相位變更方法而應用,則有效之可能性較高。其中,即便相對於除此以外之相位變更方法而應用,亦可同樣地實施。
當然,亦可將本實施形態與實施形態16組合而實施。即,亦可自數式(63)擷取M個相位變更值。又,亦可自數式(65)擷取Mb個相位變更值,且亦可自數式(67)擷取Ma個相位變更值。
(補充6)
關於調變方式,即便使用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調變方式以外之調變方式,亦可實施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及其他內容。例如,亦可使用NU(Non-uniform,非均衡)-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調變)、π/2偏移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元相移鍵控)、π/4偏移QPSK、偏移某值相位之PSK方式等。
而且,相位變更部309A、309B亦可為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CSD(Cyclic Shift Diversity)。
於本說明書中,例如,以在圖3、圖4、圖26、圖33、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等中,設定映射後之訊號sp1(t)與映射後之訊號sp2(t)傳送互不相同之資料而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映射後之訊號sp1(t)與映射後之訊號sp2(t)亦可傳送同一資料。例如,於符元號碼i=a(a例如為0以上之整數)時,映射後之訊號sp1(i=a)與映射後之訊號sp2(i=a)亦可傳送同一資料。
再者,映射後之訊號sp1(i=a)與映射後之訊號sp2(i=a)傳送同一資料之方法並不限於前述方法。例如,映射後之訊號sp1(i=a)與映射後之訊號sp2(i=b)亦可傳送同一資料(b係0以上之整數,且a≠b)。進一步,亦可使用sp1(i)之複數個符元傳送第1資料序列,使用sp2(i)之複數個符元傳送第2資料序列。
(實施形態19)
於本說明書中亦可為,在圖1、圖52等之基地台所具備之「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中,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等中之加權合成部(例如,303)具備能夠被切換之複數個預編碼矩陣即複數個碼簿,基地台基於用戶#p即終端#p所發送之反饋資訊,自能 夠被切換之預編碼矩陣、即自能夠被切換之碼簿選擇用以生成向用戶#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而由「用戶#p用訊號處理部」102_p進行預編碼矩陣之運算。再者,基地台之預編碼矩陣即碼簿之選擇亦可由基地台決定。以下,就該點進行說明。
圖64表示基地台與用戶#p即終端#p之關係。基地台6400發送調變訊號(即,6410_p),作為終端#p之6401_p接收基地台發送之調變訊號。
例如,基地台6400發送之調變訊號中包含用以推斷接收電場強度等通道狀態的參考符元、參考訊號、前文等。
作為終端#p之6401_p根據基地台發送之參考符元、參考訊號、前文等而推斷通道狀態。然後,作為終端#p之6401_p將包含通道狀態之資訊的調變訊號發送至基地台(6411_p)。又,作為終端#p之6401_p亦可根據通道狀態,發送用以生成供基地台向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之指示符。
基地台6400基於自終端獲得之該等反饋資訊,選擇用以生成向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即碼簿。以下對該動作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於基地台之加權合成部中,作為能用以生成用於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即碼簿,可進行「矩陣A、矩陣B、矩陣C、矩陣D」之運算。而且,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A」進行加權合成, 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方式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等中之加權合成部(例如,303),使用「矩陣A」進行加權合成即預編碼,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同樣地,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B」進行加權合成,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等中之加權合成部(例如,303),使用「矩陣B」進行加權合成即預編碼,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C」進行加權合成,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等中之加權合成部(例如,303),使用「矩陣C」進行加權合成即預編碼,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D」進行加權合 成,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等中之加權合成部(例如,303),使用「矩陣D」進行加權合成即預編碼,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再者,於前述例中,以具備4種矩陣作為能用以供基地台生成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即碼簿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所具備之矩陣數並不限於4,只要具備複數個矩陣即可同樣地實施。又,於加權合成後既可實施亦可不實施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相位變更。此時,亦可藉由控制訊號等對實施還是不實施相位變更進行切換。
同樣地亦可為,於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中,亦預先準備複數個用以生成輸出訊號(調變訊號)之矩陣(亦可稱為碼簿),基地台基於來自終端之反饋資訊,選擇於圖1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中使用之矩陣,並使用所選擇之矩陣,生成輸出訊號。再者,所使用之矩陣之選擇亦可由基地台決定。以下,對該點進行說明。再者,關於基地台與終端之互通,係如使用圖64於前文所說明般,故省略說明。
於基地台之多工訊號處理部104中,作為能用以生成用於向終端發送之調變訊號的矩陣即碼簿,可進行「矩陣α、矩陣β、矩陣γ、矩陣δ」之運算。而且,在 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α」進行多工訊號處理部之處理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1等中之多工訊號處理部,使用「矩陣α」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調變訊號,從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同樣地,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β」進行多工訊號處理部之處理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1等中之多工訊號處理部,使用「矩陣β」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調變訊號,從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γ」進行多工訊號處理部之處理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1等中之多工訊號處理部,使用「矩陣γ」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調變訊號,從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δ」進行多工訊號處理部之處理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1等中之多工訊號處理部,使用「矩陣δ」實施多工訊號處理,生成調變訊號,從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再者,於前述例中,以具備4種矩陣作為能用以供基地台生成調變訊號的矩陣即碼簿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所具備之矩陣數並不限於4,只要具備複數個矩陣即可同樣地實施。
於基地台之圖52之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中,作為能用以生成用於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即碼簿,可進行「矩陣P、矩陣Q、矩陣R、矩陣S」之運算。再者,p係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 而且,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P」進行多工訊號處理以生成用於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方式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52之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使用「矩陣P」進行多工訊號處理,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同樣地,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Q」進行多工訊號處理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方式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52之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使用「矩陣Q」進行多工訊號處理,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R」進行多工訊號處理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方式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52之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使用「矩陣R」進行多工訊號處理,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在基地台決定使用「矩陣S」進行多工訊號處理以生成用以向用戶#p即終端#p發送之調變方式之情形時,於基地台所具備之圖52之多工訊號處理部7000_p,使用「矩陣S」進行多工訊號處理,從而基地台生成用戶#p即終端#p用之調變訊號。然後,基地台發送所生成之調變訊號。
再者,於前述例中,以具備4種矩陣作為 能用以供基地台生成調變訊號的預編碼矩陣即碼簿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所具備之矩陣數並不限於4,只要具備複數個矩陣即可同樣地實施。
以上,即便各部分如本實施形態之說明般動作,亦可同樣地獲得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因此,本實施形態亦可與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其他實施形態組合而實施,可同樣地獲得各實施形態中所記載之效果。
(實施形態20)
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9之說明中,作為基地台或AP之構成,對圖1及圖52等之構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即,對基地台可對複數個用戶即複數個終端同時發送調變訊號之情形進行了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基地台或AP之構成係如圖65所示之構成之情形之例進行說明。
圖65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基地台或AP之構成。
錯誤更正編碼部6502將資料6501、及控制訊號65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6500中包含之與錯誤更正碼相關之資訊、例如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編碼率等資訊,對資料6501進行錯誤更正編碼,輸出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6503。
映射部6504將控制訊號6500、及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6503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6500中包含之調變方式之資訊,進行映射,輸出串流#1之基頻訊號6505_1及串流#2之基頻訊號6505_2。
訊號處理部6506將控制訊號6500、串流#1之基頻訊號6505_1、及串流#2之基頻訊號6505_2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6500中包含之與發送方法相關之資訊,對串流#1之基頻訊號6505_1及串流#2之基頻訊號6505_2實施訊號處理,生成並輸出第1調變訊號6506_A、及第2調變訊號6506_B。
無線部6507_A將第1調變訊號6506_A、及控制訊號6500作為輸入,對第1調變訊號6506_A實施頻率變換等處理,輸出第1發送訊號6508_A,且第1發送訊號6508_A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部#A、6509_A輸出。
同樣地,無線部6507_B將第2調變訊號6506_B、及控制訊號6500作為輸入,對第2調變訊號6506_B實施頻率變換等處理,輸出第2發送訊號6508_B,且第2發送訊號6508_B係以電波形式自天線部#B、6509_B輸出。
再者,第1發送訊號6508_A與第2發送訊號6508_B成為於同一時間利用同一頻率(頻帶)發送之訊號。
圖65中之訊號處理部6506例如具備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中之任一種構成。此時,相當於圖65之6505_1之訊號的訊號係301A,相當於6505_2之訊號的訊號係301B,相當於6500之訊號的訊號係300。而且,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 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中存在2個系統之輸出訊號,該2個系統之輸出訊號相當於圖65中之訊號6506_A、6506_B。
再者,圖65之訊號處理部6506例如具備圖3、圖4、圖26、圖38、圖39、圖40、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58、圖59任一者之構成中之一個。即,亦可考慮對應單用戶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的發送裝置。
因此,於對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9的各實施形態實施之情形時,如圖24所示,在某時段、某頻帶,基地台對複數個終端發送調變訊號,但就具備圖65之發送裝置的基地台而言,在某時段、某頻帶,具備圖65之發送裝置的基地台對1個終端發送調變訊號。因此,具備圖65之發送裝置的基地台於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9的各實施形態中,與終端#p=1進行互通,而對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9的各實施形態實施。即便如此構成,亦可對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19的各實施形態實施,可同樣地獲得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效果。
再者,具備圖65之發送裝置的基地台可藉由利用時間分割多元連接(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及/或頻率分割多元連接(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及/或符元分割多元連接(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而與複數個終端互通。
當然,亦可將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及其他內容複數組合而實施。
又,各實施形態只不過為一例,例如,雖然例示「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所使用之錯誤更正碼、碼長、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但於應用其他「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所使用之錯誤更正碼、碼長、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之情形時,亦能以相同之構成實施。
關於調變方式,即便使用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調變方式以外的調變方式,亦可實施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及其他內容。例如,亦可應用APSK(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振幅相移鍵控)(例如,16APSK、64APSK、128APSK、256APSK、1024APSK、4096APSK等)、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脈幅調變)(例如,4PAM、8PAM、16PAM、64PAM、128PAM、256PAM、1024PAM、4096PAM等)、PSK(Phase Shift Keying)(例如,BPSK、QPSK、8PSK、16PSK、64PSK、128PSK、256PSK、1024PSK、4096PSK等)、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例如,4QAM、8QAM、16QAM、64QAM、128QAM、256QAM、1024QAM、4096QAM等)等,於各調變方式中,既可為均勻映射,亦可為非均勻映射。又,I-Q平面中之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的訊號點之配置方法(具有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 256個、1024個等的訊號點之調變方式)並不限於本說明書所示之調變方式的訊號點配置方法。
於本說明書中,具備發送裝置者可認為是例如廣播電台、基地台、存取點、終端、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等通訊/廣播設備,此時,具備接收裝置者可認為是電視機、收音機、終端、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存取點、基地台等通訊設備。又,本揭示中之發送裝置、接收裝置係具有通訊功能之機器,該機器亦可認為是可經由某種介面而連接於電視機、收音機、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等用以執行應用程式之裝置的形態。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資料符元以外之符元、例如引導符元(前文、獨特字、後文、參考符元等)、控制資訊用之符元等可任意配置於訊框。而且,雖此處命名為引導符元、控制資訊用之符元,但其實命名方式任意,功能本身較為重要。
引導符元例如只要是於收發機中利用PSK調變而調變的已知之符元(或亦可藉由使接收機同步,而使接收機獲知發送機發送之符元)即可,接收機使用該符元,進行頻率同步、時間同步、(各調變訊號之)通道推斷(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訊息)之推斷)、訊號檢測等。
又,控制資訊用之符元係用以實現(應用程式等)資料以外之通訊、用以傳送需向通訊對象傳送之資訊(例如,通訊中所使用之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之編碼率、於上層之設定資訊等)的符元。
再者,本揭示並不限定於各實施形態,亦可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例如,於各實施形態中,對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的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亦能以軟體實施該通訊方法。
再者,例如,亦可將執行前述通訊方法之程式預先儲存於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使該程式藉由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中央處理單元)而動作。
又,亦可將執行前述通訊方法之程式儲存於能夠藉由電腦進行讀取之記憶媒體,將儲存於記憶媒體之程式記錄於電腦之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使電腦按照該程式而動作。
而且,前述各實施形態等中之各構成,典型而言亦可設定成作為積體電路之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規模積體電路)而予以實現。該等既可獨立地單晶片化,亦可包含各實施形態之所有構成或一部分構成而單晶片化。雖此處設定為LSI,但根據積體度之不同,亦有被稱為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系統LSI、超級LSI、極大型LSI之情形。又,積體電路化之方法並不限於LSI,亦可藉由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予以實現。於製造LSI後,亦可利用能程式化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場可程式化閘陣列)、能重構LSI內部之電路單元之連接、設定的可重組態處理器。進一步,若藉由半導體技術之進步或派生之新技術而替換成 LSI的積體電路化之技術出現,則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進行功能塊之積體化。生物技術之適應等會成為可能。
於本說明書中,對各種訊框結構進行了說明。將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訊框結構之調變訊號,設定成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的例如基地台(AP)使用OFDM方式等多載波方式進行發送。此時,當與基地台(AP)進行通訊的終端(用戶)發送調變訊號時,可考慮終端發送之調變訊號係單載波方式的應用方法(基地台(AP)藉由使用OFDM方式,可對複數個終端同時發送資料符元群,又,終端藉由使用單載波方式,可降低消耗電力)。
又,終端亦可使用基地台(AP)發送之調變訊號所使用之頻域的一部分,而應用發送調變方式的TDD(Time Division Duplex,時分雙工)方式。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對於基地台等通訊裝置有用。
100:控制訊號
101_1~101_M:用戶#1用之資料~用戶#M用之資料
102_1~102_M:用戶#1用訊號處理部~用戶#M用訊號處理部
103_1_1~103_M_1:用戶#1用之第1基頻訊號~用戶#M用之第1基頻訊號
103_1_2~103_M_2:用戶#1用之第2基頻訊號~用戶#M用之第2基頻訊號
104:多工訊號處理部
105_1~105_N:多工訊號$1之基頻訊號~多工訊號$N之基頻訊號
106_1~106_N:無線部$1~無線部$N
107_1~107_N:發送訊號
108_1~108_N:天線部$1~天線部$N
199:參考訊號

Claims (14)

  1. 一種通訊裝置,其包含:接收部,從M個(M為2以上之整數)終端裝置之各個接收能力資訊,該能力資訊包含有顯示該終端裝置的能力的複數個能力欄位;M個訊號處理部,分別與前述M個終端裝置對應,且各個訊號處理部根據前述已接收之能力資訊而生成對應之終端裝置用的發送串流;多工部,其根據前述已接收之能力資訊,對從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輸出之複數個發送串流施以空間多工,而生成N個(N為2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串流;及發送部,發送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包含:錯誤更正編碼部,藉由對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用之資料訊號進行錯誤更正編碼,而生成編碼資料訊號;調變映射部,將前述編碼資料訊號調變,藉此生成符元序列;及訊號處理部,對前述符元序列進行訊號處理,藉此生成前述發送串流,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多串流的多串流欄位,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前述訊號處理部生成2個以上之發送串流,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不被前述對應之終端裝 置支援時,前述訊號處理部生成1個發送串流。
  2.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OFDM方式的OFDM能力欄位,在前述OFDM能力欄位顯示前述OFDM方式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對前述符元序列進行OFDM處理,藉此生成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用之OFDM符元。
  3.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相位跳躍的相位跳躍能力欄位,在前述相位跳躍能力欄位顯示前述相位跳躍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中之對應的一個訊號處理部進行相位跳躍,藉此生成前述發送串流。
  4.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的調變編碼方案(MCS)的MCS欄位,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各個是使用藉前述MCS欄位顯示之MCS來生成一個以上的發送串流。
  5. 如請求項1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的預編碼方式的預編碼欄位,在前述預編碼欄位顯示特定的預編碼方式時,前述M個訊號處理部之中之對應的訊號處理部是使用前述被顯示之預編碼方式來生成2個發送串流。
  6. 一種通訊方法,是:從M個(M為2以上之整數)終端裝置之各個接收能力資訊,該能力資訊包含有顯示該終端裝置的能力的複數個能力欄位,根據前述已接收之能力資訊,生成前述M個終端裝置之各個用的發送串流,根據前述已接收之能力資訊,對複數個發送串流施以空間多工,而生成N個(N為2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串流,發送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且前述多工訊號串流的生成是藉由下述進行:藉由對對應之終端裝置用之資料訊號進行錯誤更正編碼,而生成編碼資料訊號,將前述編碼資料訊號調變,藉此生成符元序列,對前述符元序列進行訊號處理,藉此生成前述發送串流,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多串流的多串流欄位,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生成2個以上之發送串流,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不被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生成1個發送串流。
  7. 一種終端裝置,具備:發送部,發送能力資訊,該能力資訊包含有顯示自終端裝置之能力的複數個能力欄位; 接收部,接收N個(N為2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串流,該N個多工訊號串流是藉由從包含前述自終端裝置之M個(M為2以上之整數)終端裝置接收前述能力資訊的基地台裝置,根據前述已發送之能力資訊而生成;及訊號處理部,使用前述自終端裝置的能力,對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施以訊號處理,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是: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根據前述M個終端裝置之各個的能力資訊來生成發送串流,並藉由對前述M個終端裝置用的複數個發送串流施以空間多工所生成者,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多串流的多串流欄位,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2個以上之發送串流,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不被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1個發送串流。
  8. 如請求項7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OFDM方式的OFDM能力欄位,在前述OFDM能力欄位顯示前述OFDM方式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前述接收部接收已生成之OFDM符元以用於前述自終端裝置。
  9. 如請求項7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相位跳躍的相位跳躍能力欄 位,在前述相位跳躍能力欄位顯示前述相位跳躍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進行相位跳躍以生成前述發送串流。
  10. 如請求項7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的調變編碼方案(MCS)的MCS欄位,使用藉前述MCS欄位顯示之MCS,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一個以上的發送串流。
  11. 如請求項7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的預編碼方式的預編碼欄位,在前述預編碼欄位顯示特定的預編碼方式時,使用前述被顯示之預編碼方式,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2個發送串流。
  12. 一種通訊方法,是:發送能力資訊,該能力資訊包含有顯示自終端裝置之能力的複數個能力欄位,接收N個(N為2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串流,該N個多工訊號串流是藉由從包含前述自終端裝置之M個(M為2以上之整數)終端裝置接收前述能力資訊的基地台裝置,根據前述已發送之能力資訊而生成,使用前述自終端裝置的能力,對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施以訊號處理, 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是: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根據前述M個終端裝置之各個的能力資訊來生成發送串流,並藉由對前述M個終端裝置用的複數個發送串流施以空間多工所生成者,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多串流的多串流欄位,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2個以上之發送串流,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不被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1個發送串流。
  13. 一種積體電路,是控制以下步驟:從M個(M為2以上之整數)終端裝置之各個接收能力資訊的步驟,該能力資訊包含有顯示該終端裝置的能力的複數個能力欄位;根據前述已接收之能力資訊而生成前述M個終端裝置之各個用的發送串流的步驟;根據前述已接收之能力資訊,對複數個發送串流施以空間多工,而生成N個(N為2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串流的步驟;及發送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的步驟,且前述多工訊號串流的生成是藉由下述進行:藉由對對應之終端裝置用之資料訊號進行錯誤更正編碼,而生成編碼資料訊號,將前述編碼資料訊號調變,藉此生成符元序列, 對前述符元序列進行訊號處理,藉此生成前述發送串流,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多串流的多串流欄位,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由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生成2個以上之發送串流,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不被前述對應之終端裝置支援時,生成1個發送串流。
  14. 一種積體電路,是控制以下步驟:發送能力資訊的步驟,該能力資訊包含有顯示自終端裝置之能力的複數個能力欄位;接收N個(N為2以上之整數)多工訊號串流的步驟,該N個多工訊號串流是藉由從包含前述自終端裝置之M個(M為2以上之整數)終端裝置接收前述能力資訊的基地台裝置,根據前述已發送之能力資訊而生成;及使用前述自終端裝置的能力,對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施以訊號處理的步驟,前述N個多工訊號串流是: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根據前述M個終端裝置之各個的能力資訊來生成發送串流,並藉由對前述M個終端裝置用的複數個發送串流施以空間多工所生成者,前述複數個能力欄位包含顯示是否支援多串流的多串流欄位,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由前述自終端裝置支 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2個以上之發送串流,在前述多串流欄位顯示多串流不被前述自終端裝置支援時,藉由前述基地台裝置生成1個發送串流。
TW106116991A 2016-06-03 2017-05-23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終端裝置及積體電路 TWI7133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2055 2016-06-03
JP2016-112055 2016-06-03
JP2016140323 2016-07-15
JP2016-140323 2016-07-15
JP2016202979 2016-10-14
JP2016-202979 2016-10-14
JP2016-215395 2016-11-02
JP2016215395 2016-11-02
JP2017091411 2017-05-01
JP2017-091411 2017-05-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499A TW201801499A (zh) 2018-01-01
TWI713336B true TWI713336B (zh) 2020-12-11

Family

ID=60477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6991A TWI713336B (zh) 2016-06-03 2017-05-23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終端裝置及積體電路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5) US10439689B2 (zh)
EP (2) EP3787197A1 (zh)
JP (2) JP6961584B2 (zh)
KR (3) KR102535917B1 (zh)
CN (2) CN113765552A (zh)
AU (1) AU2017274891B2 (zh)
BR (1) BR112018071357A2 (zh)
MX (1) MX2018012382A (zh)
MY (1) MY188804A (zh)
RU (2) RU2728526C2 (zh)
TW (1) TWI713336B (zh)
WO (1) WO2017208850A1 (zh)
ZA (1) ZA2018066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12216A1 (ja) 2016-07-15 2018-01-1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02364A1 (en) * 2002-05-27 2004-01-01 Olav Trikkone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US7848444B2 (en) * 2006-04-27 2010-12-07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30215840A1 (en) * 2010-05-16 2013-08-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terminal identifier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EP2701326A1 (en) * 2011-04-19 2014-02-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Signal generating method and signal generating device
WO2015162886A1 (ja) * 2014-04-24 2015-10-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5341B2 (en) * 2001-05-11 2004-08-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EP3528575B1 (en) * 2004-06-22 2020-12-16 Apple Inc. Enabling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5142233B (zh) * 2004-08-12 2018-12-07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在ieee 802.11 ap中使用的方法及ieee 802.11 ap
KR20060038812A (ko) * 2004-11-01 2006-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입출력 시스템의 선행 코딩 행렬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이를 이용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JP4832087B2 (ja) * 2005-01-26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JP4775288B2 (ja) * 2006-04-27 2011-09-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295576B1 (ko) * 2006-06-22 2013-08-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위상천이 기반의 프리코딩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이를 구현하는 송신 장치
KR20080026010A (ko) * 2006-09-19 2008-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위상천이 기반의 프리코딩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이를 구현하는 송수신 장치
CN102938665B (zh) * 2007-06-19 2015-09-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US8351521B2 (en) * 2008-03-17 2013-0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esolution beamforming based on codebooks in MIMO systems
US8654710B2 (en) * 2008-08-12 2014-02-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JP4561916B2 (ja) * 2008-10-31 2010-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信号処理装置及び信号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KR20100138264A (ko) * 2009-06-24 2010-12-31 주식회사 팬택 적응형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서티를 이용한 주파수 감쇄 보상 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송신장치와 방법, 수신장치와 방법
RU2464718C2 (ru) * 2009-08-31 2012-10-20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ист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JP5578618B2 (ja) * 2010-11-08 2014-08-27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JP2012010205A (ja) * 2010-06-25 2012-01-12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356339B2 (ja) * 2010-09-03 2013-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578617B2 (ja) * 2010-10-18 2014-08-27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WO2012144205A1 (ja) * 2011-04-19 2012-10-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信号生成方法及び信号生成装置
JP2012231340A (ja) * 2011-04-26 2012-11-22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方法、送信側通信装置、及び受信側通信装置
US9277398B2 (en) 2011-08-22 2016-03-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signaling
US9209950B2 (en) * 2011-10-03 2015-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time offset in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an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s
JP6000361B2 (ja) * 2011-10-06 2016-09-28 マサチューセッツ 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 オブ テクノロジー 分散ワイヤレス送信機からのコヒーレント伝送
KR101880990B1 (ko) * 2011-11-16 2018-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JP6050028B2 (ja) * 2012-05-25 2016-1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EP2966885B1 (en) * 2013-03-06 2019-07-3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5098837A (ja) 2013-11-20 2015-05-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モータ
CN105814921B (zh) * 2013-12-26 2019-06-21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基站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06464409B (zh) * 2014-05-16 2018-07-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消除干扰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US9363683B2 (en) * 2014-07-15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mmetric capability-driven methods for beam tracking in mm-wave access systems
JP6380071B2 (ja) * 2014-12-11 2018-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431522B (zh) * 2015-04-10 2021-03-16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US9918326B2 (en) * 2015-05-27 2018-03-13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Optimizing resources in data transmission
KR101706629B1 (ko) * 2016-01-25 2017-02-16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Mimo-ofdm 송신기에 대한 파워 캘리브레이션 방법
EP3435556A4 (en) * 2016-03-25 2019-11-27 NTT DoCoMo, Inc. USER UNIT,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CN116137545A (zh) * 2017-03-21 2023-05-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
SG11201906429TA (en) * 2017-03-31 2019-08-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8232101A1 (en) * 2017-06-14 2018-12-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mimo transmissions in millimeter wave wlans
KR102067470B1 (ko) 2017-11-17 2020-01-17 (주)파인드몰드 풀림방지 기능을 갖는 체결장치
CN110475330B (zh) * 2018-05-11 2021-05-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02364A1 (en) * 2002-05-27 2004-01-01 Olav Trikkone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US7848444B2 (en) * 2006-04-27 2010-12-07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30215840A1 (en) * 2010-05-16 2013-08-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terminal identifier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EP2701326A1 (en) * 2011-04-19 2014-02-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Signal generating method and signal generating device
WO2015162886A1 (ja) * 2014-04-24 2015-10-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MO for DVB-NGH, the next generation mobile TV broadcasting," IEEE Commun. Mag., vol.57, no.7, pp.130-137, July 20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16487A (ko) 2019-02-18
RU2020120814A3 (zh) 2021-10-06
EP3468059A4 (en) 2019-05-08
US20190052323A1 (en) 2019-02-14
KR20220027259A (ko) 2022-03-07
US10439689B2 (en) 2019-10-08
US20210297122A1 (en) 2021-09-23
RU2728526C2 (ru) 2020-07-30
KR102535917B1 (ko) 2023-05-30
US11057084B2 (en) 2021-07-06
US11736160B2 (en) 2023-08-22
BR112018071357A2 (pt) 2019-02-05
US20230344475A1 (en) 2023-10-26
KR102293957B1 (ko) 2021-08-26
MX2018012382A (es) 2019-02-20
RU2020120814A (ru) 2020-09-09
EP3468059A1 (en) 2019-04-10
US20220255597A1 (en) 2022-08-11
KR102365813B1 (ko) 2022-02-23
JP2022020654A (ja) 2022-02-01
US11349535B2 (en) 2022-05-31
JPWO2017208850A1 (ja) 2019-04-25
EP3787197A1 (en) 2021-03-03
CN109155648B (zh) 2021-09-07
CN113765552A (zh) 2021-12-07
RU2769962C2 (ru) 2022-04-11
JP6961584B2 (ja) 2021-11-05
CN109155648A (zh) 2019-01-04
KR20210107888A (ko) 2021-09-01
WO2017208850A1 (ja) 2017-12-07
US20190386719A1 (en) 2019-12-19
AU2017274891A1 (en) 2018-10-11
EP3468059B1 (en) 2020-11-25
MY188804A (en) 2022-01-04
RU2018137060A3 (zh) 2020-07-09
JP7266078B2 (ja) 2023-04-27
RU2018137060A (ru) 2020-07-09
ZA201806612B (en) 2019-12-18
AU2017274891B2 (en) 2021-07-29
TW201801499A (zh) 2018-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48702B2 (ja)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US2023034447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