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686B -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686B
TWI702686B TW107125622A TW107125622A TWI702686B TW I702686 B TWI702686 B TW I702686B TW 107125622 A TW107125622 A TW 107125622A TW 107125622 A TW107125622 A TW 107125622A TW I702686 B TWI702686 B TW I7026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rea
trenches
layer
arr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5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8504A (zh
Inventor
駱統
楊令武
楊大弘
陳光釗
Original Assignee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56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26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8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8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686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所述基板包括數個晶片。 每個晶片包括至少一陣列區與至少一周邊電路區。所述半導體基板具有數個溝渠,設置於陣列區以及/或是周邊電路區,其中溝渠的深度與半導體基板的厚度之比在0.001至0.008之間,且所有溝渠的面積佔半導體基板的總面積為5%至90%之間。

Description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能降低翹曲度(bow height)的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隨著晶圓尺寸變大、元件尺寸縮小的發展,單一晶圓能同時形成大量的晶片(chip/die),以降低平均成本。
然而,如欲在晶圓上形成各種元件與電路,單一晶圓會在製程期間因為膜層材料的不同或元件佈局的不同,導致陣列區和周邊(電路)區的應力集中程度不同。如果沒有注意到很容易就會造成高翹曲度。
舉例而言,翹曲度太大(即,翹曲高度正值太高)的話,會影響膜層沉積的均勻度,也可能使晶圓無法被吸附而無法執行相關的製程。再者,翹曲度太低(即,翹曲高度負值太高)的話,會導致臨界尺寸(CD)誤差,也有可能在晶背沉積膜層。
因此,需要一種能在半導體製程中控制晶圓翹曲度的解決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基板,能降低翹曲度同時不改變原有的元件佈局設計。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具有上述半導體基板,能在製程期間維持低翹曲度。
本發明的半導體基板包括多個晶片,其中每個晶片包括至少一陣列區與至少一周邊電路區。所述半導體基板於陣列區以及/或是周邊電路區設置有數個溝渠,其中溝渠的深度與半導體基板的厚度之比在0.001至0.008之間,且所有溝渠的面積佔半導體基板的總面積為5%至90%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溝渠的深度在1µm~6µm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溝渠的全部面積佔半導體基板的總面積為10%至85%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溝渠係設置於陣列區內或者設置於周邊電路區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還可包括應力層,形成於溝渠的底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應力層包括張應力材料(tensile stress material)層或壓應力材料(compressive stress material)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張應力材料層的材料包括氮化矽、鎢、碳化矽、碳氮化矽、矽化鎳、矽化鈷、其它具張應力的介電材料或上述之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壓應力材料層的材料包括氮氧化矽、氧化矽、矽鍺或上述之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應力層的厚度小於等於溝渠的深度。
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具有上述半導體基板。
基於上述,本發明藉由在半導體基板表面形成大範圍且深的溝渠,以減緩製程期間因半導體元件佈局的不同與(沉積)材料的差異,所導致的翹曲問題。另外,若是在上述溝渠內部沉積應力材料(如張應力材料或壓應力材料),還能進一步降低半導體基板的翹曲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下文請參照圖式來瞭解本發明,然而本發明可用多種不同形式來實現,並不侷限於實施例的描述。而在圖式中,為明確起見可能未按比例繪製各層以及區域的尺寸以及相對尺寸。
當文中以一構件或層是「位於另一構件或層上」時,如無特別說明,則表示其可直接位於另一構件或層上,或兩者之間可存在中間構件或層。另外,文中使用如「於……上」、「於……下」及其類似之空間相對用語,來描述圖式中的構件與另一(或多個)構件的關係。然此空間相對用語除圖式顯示的狀態外,還可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之構件的方向。舉例而言,若將圖中的構件翻轉,則被描述為位於其他構件或特徵「下」的構件接著將定向成位於其他構件或特徵「上」。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基板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圖1的半導體基板的部份放大圖。
在圖1中,半導體基板100包括多個晶片102。圖2顯示的是圖1的單一晶片102,其包括陣列區200與至少一周邊電路區202,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根據不同的元件佈局設計,陣列區200與周邊電路區202的位置、形狀、數量均可改變。
圖3則是圖2的半導體基板之III-III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3,半導體基板100可具有多個溝渠300,其設置於陣列區與周邊電路區中至少一者。雖然圖3僅顯示晶片102的範圍,但應知溝渠300可以設置在陣列區、設置在周邊電路區或者跨設於陣列區與周邊電路區。在本實施例中,溝渠300的深度D與半導體基板100的厚度T1之比可在0.001至0.008之間。若是溝渠300的深度D與半導體基板100的厚度T1之比小於0.001,則對於降低翹曲度的成效不高;若是溝渠300的深度D與半導體基板100的厚度T1之比大於0.008,可能會引起基板翹曲度較大的變化。舉例來說,當半導體基板100的厚度T1為800µm,溝渠300的深度D例如在1µm~6µm之間。在本實施例中,所有溝渠300的面積佔半導體基板100的總面積約為5%至90%之間。若是所有溝渠300的面積佔半導體基板100的總面積不到5%,則對於降低翹曲度的成效不高;若是所有溝渠300的面積佔半導體基板100的總面積超過90%,可能如同將半導體基板100削薄一般無法達到降低翹曲度目的。在另一實施例中,溝渠300的面積佔半導體基板100的總面積為10%至85%之間。此外,每個溝渠300可佔每一晶片102的面積的30%以上,較佳是50%以上。
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裝置之剖面示意圖,其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元件符號來代表相同的構件或區域。
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中的半導體基板100的陣列區200由於具有溝渠(如圖3的300),所以比周邊電路區202要低一個溝渠的深度D。因此,在陣列區200形成陣列(Array)膜層400(如半導體3D元件、導電層等)、沉積層間介電層(ILD)402並施行平坦化製程(如CMP)之後,陣列區200內的層間介電層402與陣列膜層400的總厚度T3會大於周邊電路區202內的層間介電層402的厚度T2。由於有上述深溝渠的存在,陣列膜層400可形成在深溝渠內,因此周邊電路區202的層間介電層402不需要長厚到2µ~8µm(如一般3D元件),而使得周邊電路區202因厚膜而產生的應力大大地降低,進而基板翹曲度也大幅下降。
圖5是第二實施例的另一種半導體裝置之剖面示意圖,其中使用與圖4相同的元件符號來代表相同的構件或區域。
在圖5中,於溝渠的底部300a形成有應力層500,所述應力層500例如張應力材料(tensile stress material)層或壓應力材料(compressive stress material)層。張應力材料層的材料可列舉但不限,氮化矽、鎢、碳化矽、碳氮化矽、矽化鎳、矽化鈷、其它具張應力的介電材料或上述之組合;壓應力材料層的材料可列舉但不限,氮氧化矽、氧化矽、矽鍺或上述之組合。在一實施例中,應力層500的厚度T4小於等於溝渠的深度D;在另一實施例中,若是有陣列膜層400的存在,則應力層500的厚度T4小於等於溝渠的深度D減去陣列膜層400的厚度的值。舉例來說,若是溝渠的深度D在1µm~6µm之間,應力層500的厚度T4例如在20Å~1.5µm之間。所述應力層500可選用與層間介電層402相反應力的材料;舉例來說,層間介電層402的材料若為壓應力材料(如氧化矽),則應力層500可為張應力材料層(如氮化矽);反之亦然。因此,藉由沉積於陣列區200內的應力層500,能使半導體基板100之翹曲度降得更低。
以下列舉實驗例來證實本發明之功效,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實驗例1〉
採用如圖1所示的半導體基板100,並進行半導體製程,以形成如圖4所示的陣列膜層400與層間介電層402。所述半導體製程依照順序包括蝕刻上述大範圍的溝渠、形成導體層、圖案化導體層、絕緣製程、在周邊電路區形成STI結構、形成周邊電路區的MOS、ILD(層間介電層)、高溫退火、Contact formation(接觸窗形成)以及後段製程(BEOL)。在圖6中的橫軸代表的是製程階段,其中僅顯示高溫退火來區分前段製程與後段製程。從圖6可以得到,本發明的效果在前段製程尤為明顯。
〈實驗例2〉
採用如圖5所示具有SiN應力層500的半導體基板100,並進行與實驗例1相同的半導體製程。
〈比較例〉
採用一般平坦無溝渠的磊晶矽晶圓片(EPI Wafer)作為基板,並進行與實驗例1相同的半導體製程。
〈分析〉
紀錄實驗例1、實驗例2與比較例於半導體製程期間的最大翹曲度(Maximum bow height value),並顯示於圖6。
從圖6可得到,比較例的最大翹曲度遠大於實驗例1~2,例如在高溫退火階段的比較例之最大翹曲度要比實驗例1高150µm以上。至於具有SiN應力層的實驗例2在降低翹曲度的效果上優於實驗例1。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半導體基板表面具有面積佔比大且深的溝渠,因此能減緩半導體基板在製程期間所發生的翹曲度,進而維持半導體元件的效能。另外,在溝渠底部可另加應力層,以進一步抑制半導體基板的翹曲。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半導體基板102‧‧‧晶片200‧‧‧陣列區202‧‧‧周邊電路區300‧‧‧溝渠400‧‧‧陣列膜層402‧‧‧層間介電層500‧‧‧應力層D‧‧‧深度T1、T2、T3、T4‧‧‧厚度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基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半導體基板的部份放大圖。 圖3是圖2的半導體基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圖5是第二實施例的另一種半導體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圖6是實驗例1~2與比較例隨製程階段變動的最大翹曲度的曲線圖。
100‧‧‧半導體基板
102‧‧‧晶片
300‧‧‧溝渠
D‧‧‧深度
T1‧‧‧厚度

Claims (8)

  1. 一種半導體基板,包括多數個晶片,其中:每個所述晶片包括至少一陣列區與至少一周邊電路區;所述半導體基板具有多數個溝渠,設置於所述陣列區內或設置於所述陣列區內與所述周邊電路區內,其中所述多數個溝渠的深度與所述半導體基板的厚度之比在0.001至0.008之間,每個所述溝渠的面積佔每個所述晶片的面積的30%以上,且所述多數個溝渠的面積佔所述半導體基板的總面積為5%至90%之間;陣列(Array)膜層,形成於所述陣列區內的所述溝渠中;以及應力層,形成於所述多數個溝渠的底部與所述陣列膜層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其中所述多數個溝渠的所述深度在1μm~6μm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其中所述多數個溝渠的所述面積佔所述半導體基板的所述總面積為10%至85%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其中所述應力層包括張應力材料(tensile stress material)層或壓應力材料(compressive stress material)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其中所述張應力材料層的材料包括氮化矽、鎢、碳化矽、碳氮化矽、矽化鎳、矽化鈷或上述之組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其中所述壓應力材料層的材料包括氮氧化矽、氧化矽、矽鍺或上述之組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其中所述應力層的厚度小於等於所述多數個溝渠的所述深度。
  8. 一種半導體裝置,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導體基板。
TW107125622A 2018-07-25 2018-07-25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TWI7026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5622A TWI702686B (zh) 2018-07-25 2018-07-25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5622A TWI702686B (zh) 2018-07-25 2018-07-25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504A TW202008504A (zh) 2020-02-16
TWI702686B true TWI702686B (zh) 2020-08-21

Family

ID=7041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5622A TWI702686B (zh) 2018-07-25 2018-07-25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268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2571A (ja) * 1993-11-12 1995-06-02 Ube Ind Ltd 複合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40248349A1 (en) * 2002-11-29 2004-12-09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comprising at least a buried cavity and devices formed with this method
US20050042805A1 (en) * 2003-07-11 2005-02-24 Swenson Edward J. Method of forming a scribe line on a passive electronic component substrate
WO2005020648A2 (en) * 2003-08-20 2005-03-03 Salmon Peter C Copper-faced modules, imprinted copper circui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uptercomputers
JP2005228806A (ja) * 2004-02-10 2005-08-25 Fuji Electric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2571A (ja) * 1993-11-12 1995-06-02 Ube Ind Ltd 複合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40248349A1 (en) * 2002-11-29 2004-12-09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comprising at least a buried cavity and devices formed with this method
US20050042805A1 (en) * 2003-07-11 2005-02-24 Swenson Edward J. Method of forming a scribe line on a passive electronic component substrate
WO2005020648A2 (en) * 2003-08-20 2005-03-03 Salmon Peter C Copper-faced modules, imprinted copper circui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uptercomputers
JP2005228806A (ja) * 2004-02-10 2005-08-25 Fuji Electric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504A (zh) 2020-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17996B1 (en) Fin removal method
US9123771B2 (en)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med thereby
TW201905982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US805337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s thereof
US8802569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0103034B2 (en) Method of planarizing substrate surface
TWI424529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110880472A (zh) 具有浅沟槽隔离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TWI702686B (zh) 半導體基板與半導體裝置
TW200816477A (en) Double layer etch stop layer structure for advanced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technology
TWI491026B (zh) 高深寬比電路圖形暨其製作方法
US10497652B1 (e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0797309B (zh) 半导体基板与半导体装置
TW201824383A (zh) 為改善層間介電層經化學機械研磨的碟狀效應的懸浮格狀冠型多晶矽
CN108573953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装置
US7452818B2 (en) Method for selectively etching portions of a layer of material based upon a density or size of semiconductor features located thereunder
TWI817521B (zh) 半導體結構的製造方法
TWI836907B (zh)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中的奈米片上拉電晶體
US6284647B1 (en) Method to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US11605648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8014603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rect etching
WO2022188358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EP4086945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US20060091423A1 (en) Layer fill for homogenous technology processing
JP2023085207A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方法(タイトなセル間スペース内の埋め込み型電力レ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