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6493B - 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6493B
TWI696493B TW107132193A TW107132193A TWI696493B TW I696493 B TWI696493 B TW I696493B TW 107132193 A TW107132193 A TW 107132193A TW 107132193 A TW107132193 A TW 107132193A TW I696493 B TWI696493 B TW I6964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platinum
fuel cell
solid polymer
catalyst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2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6936A (zh
Inventor
石田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田中貴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田中貴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田中貴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6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6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4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25Methods fo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 H01M4/8828Coating with slurry or in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1Alloys or mixtures with metall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663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catalytic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78Treatment steps afte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or after shaping of the electrode being free-standing body
    • H01M4/8882Heat treatment, e.g. drying, bak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78Treatment steps afte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or after shaping of the electrode being free-standing body
    • H01M4/8892Impregnation or coating of the catalyst layer, e.g. by an iono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5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 H01M4/926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on 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atalyst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種在碳粉末擔體上擔持由鉑、鈷、錳所構成的觸媒粒子而成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此觸媒的觸媒粒子中,鉑、鈷、錳的構成比,以莫耳比而計,Pt:Co:Mn=l:0.25~0.28:0.07~0.10,平均粒徑為3.4~5.0nm,此外,在觸媒粒子的粒度分布之中,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在全觸媒粒子中所佔的比例,以粒子數基準而計,為37%以下。而且,至少在觸媒粒子的表面擔持具有C-F鍵結的氟化合物。本發明,是針對上述3元系合金觸媒,尤其耐久性的改善之中具有效果的發明。

Description

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尤其關於一種使用於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的陰極(空氣極)有用的觸媒。
過去,被稱為新一代發電系統的燃料電池,不負期待地在現實中已經實用化,現在到了應謀求普及的階段。燃料電池有幾種類型,其中尤其是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具有工作溫度低且輕便的優點。而且,從這些優點看來,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被認為作為汽車用電源或家庭用電源是有前途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具有由氫極(陽極)及空氣極(陰極)與被這些電極夾住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所構成的層合構造。然後,分別對氫極供給含有氫的燃料,對空氣極供給氧或空氣,藉由在各電極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獲得電力。另外,用來促進電化學的反應的觸媒與固體電解質的混合體,一般而言在兩電極皆適用。
構成上述電極的觸媒,一直以來都是廣泛使用擔持貴金屬作為觸媒金屬,尤其是擔持了鉑的鉑觸媒。這是因為作為觸媒金屬的鉑可促進燃料極及氫極兩者的電極反應,而且具有高活性。
本發明申請入過去對於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進行了檢討,並提供了許多成果。例如報告了以上述鉑觸媒為基礎,而且使鉑加上鈷、錳等的過渡金屬合金化而成的3元系合金觸媒(專利文獻1)。另外,還針對該3元系合金觸媒進行了改良,額外對觸媒添加氟化合物,開發出一種觸媒(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5152942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 日本特許第6053223號說明書
如以往周知般,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所要求的特性,可列舉初期活性與耐久性。初期活性是觸媒性能最基本的指標,其改善被當作是前提。另外,觸媒雖然無法避免活性隨著時間經過而降低(失活),然而使失活為止的時間增加,對於燃料電池朝向實用化、普及而言可說是必須的。
上述本發明申請人所作出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目標也是改善活性與耐久性的兩者。專利文獻1記載的3元系合金觸媒,是可減低鉑使用量,同時可確保觸媒活性及耐久性,成本上也有利的觸媒。另外,專利文獻2記載的觸媒,與專利文獻1記載的觸媒相比,成功地進一步提升了耐久性。
但是,鑑於近來燃料電池現實中正逐漸普及,對觸媒特性改善的要求可說是無限,顯然必須作進一步的研究。於是,本發明提供一種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尤其針對上述3元系合金觸媒改善了耐久性。
本發明人等,為了達成上述目的,針對以往的3元系合金觸媒(專利文獻1、2),從其製造方法的改良等的觀點來考量,進行了耐久性提升的檢討。結果發現,在上述以往的觸媒的製造步驟之中,藉由觸媒金屬的擔持手段或後續的熱處理條件的調整,可謀求觸媒活性及耐久性的提升。關於此觸媒的製造方法,會在之後作詳細說明,本發明人等對於藉由此方法所得到的觸媒的構成進行檢討,結果確認了藉由對於觸媒粒子的組成的適性化與氟化合物的添加,再加上觸媒粒子的粒徑分布的調整,會具有適合的特性。具體而言,確認了本發明之觸媒,與上述以往的觸媒相比,會有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大的傾向、及粒徑小的觸媒粒子的比例少。本發明人等著眼於這點而想出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為一種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係在碳粉末擔體上擔持由鉑、鈷、錳所構成的觸媒粒子而成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特徵為:前述觸媒粒子中,鉑、鈷、錳的構成比,以莫耳比而計,Pt:Co:Mn=l:0.25~0.28:0.07~0.10,前述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4~5.0nm,此外,在觸媒粒子的粒度分布之中,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在全觸媒粒子中所佔的比例,以粒子數基準而計,為37%以下,至少在前述觸媒粒子的表面擔持具有C-F鍵結的氟化合物。
以下針對本發明所關連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詳細說明。本發明規定了在碳粉末擔體擔持了由鉑、鈷、錳所形成的特定組成的3元系合金所構成的觸媒粒子、擔持了氟化合物並且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在既定範圍內,以及粒度分布中,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的數目。以下的說明中,首先針對這些特徵作說明。
(i)觸媒粒子的組成 在本發明中,適用Pt-Co-Mn三元系觸媒,是因為此組成的鉑合金會有發揮出合適的初期活性的傾向。鉑合金觸媒是以往周知的觸媒,尤其是Pt-Co觸媒(二元系合金觸媒),其有用性已為所周知。本發明人等考察了藉由在Pt-Co觸媒中添加錳作為第3金屬元素,能夠較有效率地發揮出氧分子的4電子還原機能,觸媒活性提升。該鉑、鈷、錳的構成比,以莫耳比而計,定為Pt:Co:Mn=l:0.25~0.28:0.07~0.10。錳會需要添加至某程度,然而過量添加反而使活性降低。若鈷、錳的構成比脫離上述範圍,則活性會與Pt-Co觸媒同等程度或其以下,因此必須設定構成比。此外,鈷、錳的構成比較佳的範圍為Pt:Co:Mn=l:0.26~0.27:0.08~0.09。
(ii)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與粒徑分布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與以往的觸媒相比,會有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大的傾向,而且小粒徑的觸媒粒子的比例少。具體而言,平均粒徑為3.4~5.0nm,粒度分布之中,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在全觸媒粒子中所佔的比例會在37%以下。在平均粒徑未滿3.4nm的情況,無法明確得到長時間的活性持續特性。另外,若平均粒徑超過5.0nm,則無法充分得到觸媒的初期活性。此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的範圍,若與上述專利文獻1、2的觸媒作比較,則在粗大的區域。
而且,在本發明中,粒徑3.0nm以下的小粒徑的觸媒粒子的比例減低。藉由將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設定在相對於全觸媒粒子為37%以下,長時間的活性持續特性得以提升。此外,此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宜為35%以下。
在本發明中,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可藉由例如根據由TEM等的電子顯微鏡觀察所得到的影像測定多個觸媒粒子的粒徑,計算出平均值。觀察影像中的粒徑的測定,除了目視之外,還可藉由影像解析來測定。另外,粒徑分布亦可對於所測得的觸媒粒徑藉由統計計算來解析。此外,因為測定粒徑分布的關係,以任意選擇100個以上的觸媒粒子來測定粒徑為佳。
(ii)氟化合物 在本發明之觸媒之中,與先前技術(專利文獻2)同樣地,在觸媒粒子的表面擔持了具有C-F鍵結的氟化合物。該氟化合物的擔持,是為了謀求觸媒的耐久性提升。
關於觸媒逐時活性降低的原因,考慮了觸媒粒子的粗大化等幾項原因,本發明人等所重視的點,著眼於構成觸媒粒子的金屬(鉑、鈷、錳)的溶離所造成的劣化。該劣化機制,是夾帶了陰極側的燃料電池反應中所產生的水,各金屬因為電化學溶解而消失。如上述般,陰極側的觸媒會暴露於高溫、酸性氣體環境、高電位負荷的氣體環境,若其中有水存在,則會加速金屬的溶解、溶離。
在本發明中,和觸媒金屬一起被擔持的氟化合物,還可作為對上述水的撥水層而發揮作用。已知具有C-F鍵結的高鍵結力的氟化合物,會具有安定性高、撥水性等的特異的性質。在本發明中,藉由在觸媒形成由該氟化合物所構成的撥水層,使所產生的水迅速從觸媒粒子表面排出,抑制夾帶了水的觸媒金屬的溶解,來防止活性降低。
而且,構成撥水層的氟化合物,已知有撥水性高分子材料的氟樹脂、氟系界面活性劑等。可列舉例如以鐵氟龍(註冊商標)為所周知的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氯三氟乙烯(PCTFE)、或以Nafion(註冊商標)為所周知的全氟磺酸系聚合物、以氟丙烯酸酯為所周知的全氟丙烯酸酯。另外,作為氟系界面活性劑,全氟丁烷磺酸基(PFBS)系界面活性劑也會有效果。
在本發明中,形成撥水層的氟化合物的擔持量,以觸媒全體的質量為基準,以定在3~20質量%為佳。未滿3質量%時沒有效果,若超過20質量%,則無法發揮促進電極反應的觸媒原本的機能。較佳為8~20質量%,更佳為8~11質量%。
此外,撥水層沒有必要在全部的觸媒粒子全面形成,在部分形成即可。另外,可僅形成於觸媒粒子,即使在擔體擔持了氟化合物也不會對觸媒活性造成影響。
如以上所述,在本發明中,由既定組成的鉑合金(鉑-鈷-錳合金)構成觸媒粒子,使氟化合物鍵結於其表面,同時控制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與粒徑分布,製作出了高耐久的觸媒。此處,在本發明中,針對這些特徵以及觸媒構成所合適的物性(觸媒粒子的表面狀態、藉由XPS測得的d能帶中心、藉由XRD測得的結晶構造)作說明。
(iii)觸媒粒子的表面狀態(觸媒金屬表面積) 在本發明中,關於觸媒粒子的表面狀態,觸媒金屬(鉑、鈷、錳)的表面積也會有對觸媒活性造成影響的情形。具體而言,藉由CO吸附法所測得的觸媒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在130m2 /g-metal以下,會發揮出良好的耐久性,而為適合。此處,CO吸附法,是其中一個利用氣體吸附法進行的物質比表面積測定法,是為了偵測在觸媒表面上露出的鉑而以CO氣體作為吸附質來進行測定的分析方法。CO吸附法是較簡便的分析方法,而且能夠以適當露出的觸媒金屬(鉑、鈷、錳)作為對象測定其比表面積(m2 /g)。本發明之觸媒的觸媒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會有低於以往的鉑觸媒的觸媒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觸媒金屬:鉑))的傾向,以鉑觸媒的SCOMSA 為基準的相對值而計,為0.60~0.65。此外,此觸媒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以125m2 /g-metal以下為較佳,120m2 /g-metal以下為特佳。觸媒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的下限值以定在20m2 /g-metal為佳。
(iv)觸媒粒子的表面狀態(零價鉑的比例) 根據本發明人等的檢討,確認了以往的合金觸媒之中,觸媒粒子的表面含有來自氧化鉑的2價或4價鉑。具有這些價數的鉑,被認為主要來自觸媒製造過程。然後,本發明人等考察了該2價或4價鉑的存在會對觸媒的耐久性造成影響。
亦即,在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之中,如上述般,在與水的接觸下觸媒金屬的溶解,是活性降低的要因。此處,本發明人等針對鉑,考察了氧化鉑會優先溶解。於是,本發明人等認為,觸媒粒子表面的0價(零價)鉑所佔的比例係在一定以上,初期活性及耐久性皆良好。
而且,在本發明中,認為觸媒粒子表面的0價鉑的比例在90%以上為佳。以往的鉑觸媒或合金觸媒中,相對於觸媒粒子表面的鉑,2價或4價鉑是以20~30%左右的比例存在。在本發明中,藉由將該氧化鉑轉換為原子狀鉑,而將0價鉑的比例定在90%以上,調整觸媒粒子的表面狀態,製成耐久性優異的觸媒。此觸媒粒子表面的0價鉑的比例以定在95%以上為較佳。此外,0價鉑的比例的上限為100%。此外,本發明中,0價鉑的比例如後述般,是根據X光光電子分光分析中的峰面積比。
關於測定觸媒粒子表面的0價鉑的比例的方法,可列舉對於觸媒進行X光光電子分光分析(XPS),並且以由該觸媒所測得的Pt4f光譜為根據的測定方法。此時,所得到的光譜的波形,會有呈來自0價鉑、2價鉑、4價鉑各狀態的光譜的混合波形的情形,因此可根據各狀態所對應的峰位置進行測定光譜的波形分離,計算出各峰面積,由其比率計算出0價鉑原子的比例。此外,XPS分析時,Pt4f光譜可在67eV至87eV的範圍測定。然後,波形分離時,藉由設定71.8eV(0價鉑)、72.8eV(2價鉑)、74.6eV(4價鉑)的峰位置,可得到0價鉑的比例(峰面積比)。
(v)藉由XPS測得的d能帶中心 在燃料電池陰極進行的反應是氧還原反應(O2 +4H +4e- →2H2 O)。此反應,是從氧在觸媒粒子中的鉑的表面的吸附開始,經過鉑表面的質子與電子的授受,所產生的氧物種(H2 O)由鉑的表面脫離而完成。所以,觸媒的氧還原活性取決於觸媒粒子中的鉑與氧的鍵結力。
然後,關於以觸媒粒子中的鉑為媒介的氧還原活性的解釋,已知有依據d能帶中心理論的指標。d能帶中心是指鉑的價電子帶(5d帶)的電子狀態密度的相對於費米能階的能量重心。目前針對薄膜狀、塊狀鉑已經有以d能帶中心理論為根據的氧還原活性的解說。在d能帶中心理論中,若d能帶中心高(相對於費米能階往上方移動),則鉑與氧的鍵結變強,氧物種變得不易脫離。另一方面,若d能帶中心低(相對於費米能階往下方移動),則鉑與氧的鍵結性降低,氧的吸附本身不易發生。像這樣,d能帶中心的值過高或過低,氧還原活性都會降低。
此處,本發明人等的見解認為,目前以d能帶中心理論為根據的鉑特性評估,會受限於針對塊狀或薄膜狀態的鉑。然後,以d能帶中心為根據來檢討觸媒粒子本身,亦即粒子狀態的鉑合金的氧還原活性的檢討例子很少。本發明人等,使用X光光電子分光分析(XPS),對於觸媒粒子中鉑的電子狀態的測定及d能帶中心進行了檢討。
在此檢討過程之中,發現粒子狀鉑合金的價電子帶域的電子狀態密度,與目前已知的塊狀鉑有所差異。具體而言,確認了費米能階(0eV)附近的光譜形狀或全體的形狀不同。於是,本發明人等認為,對於粒子狀鉑合金的氧還原活性的評估,可設定獨自的基準。
具體而言,對於觸媒粒子實行X光光電子分光分析,測定0ev以上30ev以下的區域的價電子帶光譜時,由所得到的Pt5d軌域產生的光譜計算出的d能帶中心,以在4.23eV以上4.30V以下為佳。d能帶中心在此範圍內的觸媒粒子,會有觸媒活性優異的傾向。
本發明中的觸媒粒子中的鉑的d能帶中心的界定時,是藉由XPS測定價電子帶光譜,針對Pt5d軌域產生的光譜的峰,除去背景等的影響,同時根據下述計算式來計算(Wenchao Shengetal, Journal of Elctrochemical Society, 159(2)B96-B103(2012)))。此外,在本發明的XPS分析之中,Pt5d軌域產生的光譜,是在費米能階(0eV)附近至12eV附近的區域進行觀察。
Figure 02_image001
(vi)藉由XRD進行的結晶構造解析 在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之中,觸媒粒子藉由X光繞射分析(XRD)所鑑定出來的構造,也會有合適的形態。具體而言,構成觸媒粒子的各金屬元素(鉑、鈷、錳)被要求在既定存在形態。亦即,Pt-Co-Mn三元系觸媒中,構成觸媒粒子的金屬相,雖然有部分Pt相殘存的可能性,然而基本上以各金屬互相合金化的合金相為主體。此合金相,認為是Mn-Pt合金相(MnPt3 )、Co-Pt合金相(CoPt3 )、Mn-Co合金相(MnCo)。
關於各合金相對觸媒活性的影響,在觸媒粒子中存在Mn-Co合金相的情況,初期活性會大幅降低,添加錳的效果消失。其原因不明確,被認為是因為Pt-Co-Mn三元系觸媒的活性物種被推測是Mn-Pt合金相、Co-Pr合金相,所添加的Mn及Co並未與Pt合金化,成為Mn-Co合金相時,難以形成前述活性物種。
於是,在本發明中,為了限制Mn-Co合金相的存在量,而規制了觸媒粒子的X光繞射分析中的Co-Mn合金的峰強度。具體而言,2θ=27°附近出現的Co-Mn合金的峰強度比,以在2θ=40°附近出現的主峰為基準,以0.25以下為佳。該峰比可為0,甚至以此為適合。
為了規定Mn-Co合金相的存在量,使用X光繞射分析的結果,是因為X光繞射分析是較簡易的分析方法,而且可正確地測定觸媒粒子的狀態,藉由適當地設定基準峰也會具有定量性。如上述般,在本發明中,基準峰是使用2θ=40°~41°出現的主峰(Pt、MnPt3 、CoPt3 的合成峰),Mn-Co合金相的峰適用2θ=27°附近的峰。此外,Mn-Co合金相的峰,會有在33°附近、43°附近、52°附近、76°附近出現的情形。但是,2θ=27°附近的峰,對於Mn-Co合金相的有無而言敏感性高,因此適用該峰。
另外,關於構成觸媒粒子的合金相的分布,如上述般,以減少Mn-Co合金相且相應地形成Mn-Pt合金相(MnPt3 )及Co-Pt合金相(CoPt3 )為佳。這些合金相具有氧分子的4電子還原作用,有助於活性提升。在X光繞射分析中,這些合金相任一者皆在2θ=24°、32°、41°附近出現,以藉由2θ=32°附近出現的峰來判定為佳。由這兩個合金相所產生的峰,是Mn-Pt合金相的峰與Co-Pt合金相峰的合成,且難以分離。於是,以判斷該合成峰的強度作為這些合金相形成的確認為佳。然後,關於合適的峰強度,2θ=32°附近出現的峰強度,以在2θ=40°~41°出現的主峰為基準,以0.20以上為佳。
另外,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考慮到作為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的電極的性能,以將觸媒粒子的擔持密度定在30~70%為佳。此處的擔持密度,是指擔持於擔體的觸媒粒子質量(所擔持的鉑、過渡金屬M的合計質量)相對於觸媒全體的質量之比。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所關連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之觸媒的製造方法作說明。在製造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時,基本步驟是依據一般的合金觸媒的製造方法,將作為觸媒粒子的金屬擔持於擔體,適當地乾燥之後,進行熱處理,使所擔持的金屬的合金化。但是,如上述先前技術(專利文獻1、2)所敘述般,對於將鉑、鈷、錳的合金製成觸媒粒子的3元系合金觸媒而言,需要在觸媒金屬的擔持步驟之中,先準備僅擔持了鉑的觸媒,然後於其上擔持鈷及錳。
另外,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相對於以往的觸媒,會有平均粒徑較大的傾向,此外還有粒徑小的觸媒粒子的比例少的特徵。為了使此特徵表現出來,將鉑、鈷、錳擔持於擔體之後的合金化熱處理溫度必須設定在高於以往方法的高溫側。
亦即,本發明所關連的固體高分了形燃料電池用觸媒的製造方法,含有:在碳粉末擔體上擔持鉑粒子而成的鉑觸媒擔持鈷及錳的步驟;將藉由前述擔持步驟擔持鈷及錳的鉑觸媒在1000~1100℃下熱處理的步驟;使前述熱處理步驟後的觸媒與含有氟化合物的溶液接觸,在前述觸媒形成由氟化合物所構成的撥水層的步驟。
以下針對此觸媒製造方法作說明。如上述般,在本發明中,準備鉑觸媒,於其上擔持鈷與錳。鉑觸媒通常可藉由使擔體接觸鉑化合物溶液之後,進行還原處理,形成鉑粒子來製造。此處,實現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構成所合適的手段,宜為在使擔體接觸鉑化合物溶液時,將鉑化合物溶液與碳粉末粉碎,同時進行混合。藉由將擔體粉碎同時使其與鉑化合物溶液接觸,使鉑離子在合適的分散狀態,調整觸媒粒子的表面狀態,可成為合金化用的熱處理的基材。
藉由將鉑化合物溶液與擔體的混合溶液還原處理,使鉑析出,可得到鉑觸媒。還原處理以適用還原劑為佳,還原劑以醇(甲醇、乙醇等)為佳。亦可使用在乙醇中混合少量的甲醇而成的所謂變性醇。還原劑的添加量,定在相對於混合溶液中的鉑1mol為4mol以上280mol以下,以添加相對於混合液成為l體積%以上60體積%以下的濃度者為佳。還原劑添加後的回流(還原)的條件,以將混合液的溫度定在60℃以上沸點以下,還原時間定在3小時以上6小時以下為佳。藉由還原處理,鉑粒子會被擔持於擔體上。鉑觸媒只要由還原處理後的溶液回收,適當地進行乾燥處理即可。
在如以上方式製造出的鉑觸媒擔持鈷及錳時,可適用一般的方法。使鉑觸媒接觸鈷及錳的金屬鹽溶液,還原處理,在鉑粒子的附近使金屬狀態的鈷及錳析出。鈷的金屬鹽溶液,可使用氯化鈷六水合物,硝酸鈷,醋酸鈷四水合物等,錳的金屬鹽溶液,可使用氯化錳四水合物、硝酸錳六水合物、醋酸錳四水合物等。此時的鉑觸媒與金屬鹽溶液的接觸順序不受特別限定,可先接觸任一金屬鹽溶液,或使鈷、錳的金屬鹽溶液的混合液與鉑觸媒接觸。
此外,關於鈷及錳的擔持量,只要考慮鉑觸媒的擔持量,同時以成為設定在上述鈷及錳的構成比的範圍內的比率的方式來設定金屬鹽溶液的濃度及量即可。但是,在進行後述利用氧化性溶液的處理的情況,使鈷及錳的擔持量相對於所設定的構成比,鈷高出1.5~5倍左右,錳高出1.5~3倍左右即可。
在鉑觸媒擔持鈷及錳之後,因應必要進行乾燥,然後進行熱處理,使各金屬合金化。在本發明中,合金化用的熱處理溫度是定在1000~1100℃。在上述先前技術(專利文獻1、2)中,合金化用的熱處理溫度被設定在700℃以上。鉑、鈷、錳的合金化、或作為活性物種的Mn-Pt合金相及Co-Pt合金相的形成用的熱處理溫度,只要在700℃以上即可,一般而言,大多是在900℃左右進行熱處理。
相對於此,在本發明中,相對於以往的觸媒而言,會有平均粒徑較大(3.4~5.0nm)的傾向,此外,必須減低小粒徑(3nm以下)的觸媒粒子相對於全觸媒粒子的比例。為了實現此構成,必須進行1000℃以上的高溫熱處理。但是,過度高溫的熱處理溫度,從觸媒粒子的過度粗大化或從設備的觀點看來,並不適合。於是,本發明中的熱處理溫度受限於像1000℃以上1100℃以下這樣的高溫側 的狹窄溫度範圍。此外,此熱處理以在非氧化性氣體環境下進行為佳,尤其以在還原氣體環境(氫氣氣體環境等)下進行為佳。
藉由熱處理形成合金化的觸媒粒子之後,在該觸媒粒子表面形成撥水層。此撥水處理,是藉由將上述所製造出的3元系觸媒浸漬於氟化合物溶液中,使氟化合物溶液的溶劑揮發或蒸發而除去,將氟化合物擔持於觸媒。此處,氟化合物溶液,是在可溶解上述氟化合物的溶劑中使氟化合物溶解而成的溶液,溶劑可為氟系溶劑或非氟系溶劑任一者。此時,是以氟化合物溶液的氟含量與被擔持於觸媒的氟量相等的方式來調整溶劑及氟化合物量。
關於用來擔持氟化合物的浸漬處理,其浸漬時間是定在1~48小時,並且以在攪拌下進行為佳。氟化合物溶液的溫度是定在30~150℃,依照溶劑的種類來選定。然後,浸漬後,將分散有觸媒的氟化合物溶液以乾燥機等加熱,保持至溶劑全部消失。
藉由以上的處理,可製造出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此外,在上述製造步驟之中,合金化的熱處理後,氟化合物擔持前的觸媒,以接觸氧化性溶液至少一次為佳。在本發明所關連的觸媒的觸媒粒子中,鈷及錳的比率是重要的,僅藉由這些擔持步驟會有難以進行調整的情形。於是,在鈷、錳的擔持步驟中,藉由擔持得比預定的比率多些,並以氧化性溶液進行處理,使鈷、錳溶離,可調整擔持量。
在此處理步驟所使用的氧化性溶液,以硫酸、硝酸、亞磷酸、過錳酸鉀、過氧化氫、鹽酸、氯酸、次氯酸、鉻酸等的溶液為佳。這些氧化性溶液的濃度,以定在0.1~1mol/L為佳,且以將觸媒浸漬於溶液為佳。關於氧化性溶液處理的條件,接觸時間以1~10小時為佳,處理溫度以40~90℃為佳。此外,氧化性溶液處理,不是只有使觸媒接觸氧化性溶液一次的情形,重覆進行多次亦可。另外,在進行多次酸處理的情況,亦可在各個處理變更溶液的種類。
如以上說明般,依據本發明,相較於以往具備由3元系合金所構成的觸媒粒子與撥水層的觸媒,具有更優異的初期活性,同時耐久性經過改善。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適合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中,製造出鉑觸媒,在此鉑觸媒擔持鈷及錳,合金化之後,以氟化合物進行處理,製造出3元系觸媒。
[鉑觸媒的製造] 在製造容器中加入二硝基二氨鉑硝酸溶液603.83 mL(鉑含量:30.30g)與純水3793mL。然後,將作為擔體的碳微粉末(比表面積800m2 /g、商品名:KB)70.00g粉碎,同時進行添加。然後,加入作為還原劑的變性醇(95%乙醇+5%乙醇)540mL(10.8體積%),並且混合。使此混合溶液在約95℃下進行回流反應6小時,以使鉑還原。然後,過濾、乾燥(60℃ 15小時),洗淨。藉由以上步驟得到鉑觸媒(鉑擔持率30wt%)。
[鈷、錳的擔持] 在如上述方式製造出的鉑觸媒擔持鈷、錳。將鉑觸媒浸漬於使氯化鈷(CoCl2 ・6H2 O)與氯化錳(MnCl2 ・4H2 O)溶解於離子交換水100mL而成的金屬鹽溶液中,以磁攪拌器來攪拌。然後,在此溶液中滴入濃度1質量%的氫化硼鈉(SBH)溶液500mL,並且攪拌,進行還原處理,在鉑觸媒擔持鈷、錳。然後,過濾、洗淨、乾燥。
[合金化熱處理] 對於擔持了觸媒金屬的觸媒實行用來合金化的熱處理。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在100%氫氣中進行熱處理的溫度定為1000℃,進行熱處理30分鐘。
[利用氧化性溶液進行的處理] 對於合金化熱處理後的觸媒實行氧化性溶液處理。此處理,是將熱處理後的觸媒在0.2mol/L的硫酸水溶液中以80℃處理2小時之後,進行過濾、洗淨、乾燥。然後,在1.0mol/L的硝酸水溶液(溶存氧量0.01cm3 /cm3 (STP換算))中以70℃處理2小時之後,進行過濾、洗淨、乾燥。
[撥水層的形成] 接下來,對於所製造出的Pt-Co-Mn三元系觸媒,以氟化合物溶液實施處理,形成撥水層。氟化合物溶液,是使用將市售的氟樹脂材料(商品名:EGC-1700、住友3M股份有限公司製,氟樹脂含量1~3%))20mL溶解於稀釋溶劑氫氟醚(商品名:Novec7100:住友3M股份有限公司製)30mL而成的溶液。在此處理中,將觸媒5g浸漬於上述氟化合物溶液,在室溫下攪拌3小時,進一步在60℃下攪拌5小時。然後,在乾燥機中保持在60℃,使其蒸發至溶劑完全消失。藉由此處理,氟化合物會被擔持於觸媒,而製造出具有撥水層的觸媒。
比較例1:製造出與專利文獻1記載的Pt-Co-Mn三元觸媒相同的觸媒。本實施形態中,準備市售的鉑觸媒,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擔持鈷及錳。然後,將熱處理溫度定在900℃,進行熱處理30分,製造出Pt-Co-Mn三元觸媒。
比較例2:製造出與專利文獻2記載的具有撥水層的Pt-Co-Mn三元觸媒相同的觸媒。準備比較例1所製造出的觸媒,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以氟化合物溶液來處理觸媒,形成撥水層。
對於以上的本實施形態、比較例1、2所關連的觸媒進行各種物性評估。首先對於所製造出的觸媒進行組成分析,測定觸媒粒子的鉑、鈷、錳的構成比。組成分析是藉由ICP(高頻感應耦合電漿發光分析)來進行。該藉由ICP進行的分析,是秤量觸媒20mg,進行燒成及還原之後,添加王水約5ml,使其溶解而溶液化,將其稀釋成20倍左右的溶液,進行分析。
接下來,對於各觸媒測定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與粒度分布。此處,藉由TEM觀察,測定300個以上的觸媒粒子的粒徑,計算出粒度分布。具體而言,導入各試樣的TEM裝置(TEM-STEM裝置:日本電子製JEM-2100F、觀察條件:加速電壓200kV、倍率:×2500000),選擇分散性良好的視野,對於多個視野以一定倍率、STEM模式進行攝影。根據所得到的STEM像,使用粒子解析軟體進行粒徑分布測定。此時,粒徑是求得畫素數圓等效直徑。然後,將所測定的全部觸媒粒子的粒徑合計,由測定個數計算出平均粒徑(D50 )。另外,由粒徑3nm以下的觸媒粒子的數計算其比例。
另外,對於各觸媒,藉由CO吸附法測定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此處規定的金屬比表面積,是指由根據規定的CO脈衝吸附法測得的CO吸附量計算出表面積,將其換算成資料中的金屬每1g之值。
金屬比表面積(SCOMSA )的測定是使用金屬分散度測定裝置(BEL-METAL-3,日本BEL製)。將試樣40.0 mg精秤至0.1mg,並加入玻璃槽中。將槽安裝於測定裝置,開始自動測定。作為前處理,是在流通He氣(50mL/分鐘)的狀態下,由室溫花費20分鐘昇溫至100℃,保持15分鐘。然後,將氣體切換為H2 (50mL/分鐘),在100℃下保持30分鐘,切換為He(50mL/分鐘),由100℃冷卻至30℃,然後昇溫至40℃,並保持在40℃。此前處理結束後,以CO脈衝吸附法測定CO氣體的吸附量。由所得到的CO氣體的吸附量,依據下式求得SCOMSA
[數學式2] SCOMSA (m2 /g)=(26.88×B×σ)/(A×金屬含有率(擔持率)) A:裝入玻璃槽中的試樣(觸媒)的重量(g) B:CO吸附量(mL) σ:吸附氣體分子截面積(nm2 /個)(CO的情況0.163nm2 /個)
另外,對於第1實施形態、比較例1、2所關連的觸媒進行XPS分析,並評估表面的鉑的狀態(0價鉑的比例)與d能帶中心之值。在XPS分析中,分析裝置是使用ULVAC-PHI製Quantera SXM,分析條件是定為X光源為單色化Al-Kα射線、電壓15kV、輸出25.lW、光束直徑200 μmf。在此分析中,偵測所產生的光電子的能量,取得廣域光電子光譜(wide spectral)。
然後,為了對於藉由XPS得到的Pt4f光譜計算出0價金屬鉑的比例,使用ULVAC-PHI股份有限公司軟體(MultiPak V8.2C)進行數據解析。在此解析中,「Pt」假設有3種化學狀態(0價Pt(0)、2價Pt(II)、4價Pt(IV))。然後,將各狀態的主峰位置定為0價Pt(0):71.7eV、2價Pt(II):72.7eV、4價Pt(IV):74.4eV,以軟體對所測得的Pt4f光譜進行峰分離。進行峰分離後,由各狀態的峰的面積比,計算出各比率。
另外,d能帶中心之值的解析,是藉由XPS分析來測定價電子帶光譜,針對Pt5d軌域產生的光譜的峰,減去背景及來自C、F的成分等,將d-能帶抽出,使用由上述數學式1的計算式所求得的能量值。
進一步針對各觸媒,藉由X光繞射分析來檢討觸媒粒子的構成。X光繞射裝置是使用JEoL製JDX-8030。試樣製成微粉末狀,並裝入玻璃製槽中,在X光源為Cu(kα射線),管電壓40kV,管電流30mA,2θ:20~90°為止,掃描速度7°/min,步進角度0.1°的條件下進行分析。XPS的X光源是採用Alkα射線,以電壓15kV、電流1.66mA、光束直徑100μm、測定範圍250μm2 來進行分析。
圖1表示本實施形態、比較例1、2的各觸媒的X光繞射圖型。由圖1看來,在全部的觸媒觀察到的2θ=40°附近出現的主峰,是金屬Pt、MnPt3 、CoPt3 的合成峰。然後,2θ=27°附近觀察到的峰,被認為是來自Co-Mn合金。此外,2θ=32°附近(32~34°)的峰為MnPt3 與CoPt3 的合成峰。根據圖1,對於各觸媒測定Co-Mn合金的峰與主峰之比與MnPt3 與CoPt3 的合成峰與主峰之比。
將以上實施的本實施形態、比較例1、2的觸媒粒子的組成、構成(平均粒徑及粒度分布)、SCOMSA 的測定結果揭示於表1。另外,將由XPS分析所得到的觸媒粒子表面上的鉑之中的0價金屬鉑的比例與d能帶中心值、及由XRD所得到的峰比揭示於表2。在這些表中,將鉑觸媒的分析、測定結果一併揭示。
Figure 02_image003
Figure 02_image005
[初期活性測試] 對於各實施例、比較例及參考例的Pt-Co觸媒實行初期活性測試。此性能測試,是藉由測定Mass Activity來進行。實驗中,使用單槽,將質子傳導性高分子電解質膜以電極面積50m×5cm=25cm2 的陰極及陽極電極夾在一起,製作出膜/電極接合體(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來進行評估(設定利用效率=40%)。前處理是在氫流量= 1000mL/min、氧流量=1000mL/min、槽溫度:80℃、陽極加濕溫度=90℃、陰極加濕溫度=30℃的條件下畫出電流/電壓曲線。然後,正式測定是測定Mass Activity。測試方法,是測定0.9V時的電流值(A),由塗佈於電極上的Pt重量求得每1gPt的電流值(A/g-Pt),計算出Mass Activity。
[耐久測試] 此外,對各觸媒進行用來評估耐久性的耐久測試(劣化測試)。耐久測試,是對上述初期活性測試後的膜/電極接合體(MEA)進行電位循環測試。在電位循環測試中,在650~1050mV之間以掃描速度40mV/s掃描20小時(3600循環)來進行前處理,然後在650~1050mV之間以掃描速度100mV/s(正式處理)掃描24小時(第1次:合計44小時、14400循環)、24小時(第2次:合計68小時、25200循環),使觸媒劣化。然後,對於因為第2次循環而劣化的觸媒測定Mass Activity。
將以上的初期活性測試及耐久測試的結果揭示於表3。
Figure 02_image007
由表3可知,本實施形態所關連的觸媒的初期活性,與比較例1、2相比雖然稍差,然而在耐久測試後(劣化後),衰退停留在15%左右。另外,若基於相對於鉑觸媒的相對值來進行評估,則本實施形態所關連的觸媒,初期活性也可說是極高。比較例1,即使初期活性良好,耐久後的活性比鉑觸媒還差。另外,比較例2雖然觀察到耐久性多少有改善,然而如果看第1實施形態的結果,則不得不說還有改善的餘地。
本實施形態所關連的觸媒,相對於比較例1、2,平均粒徑較大,此外,3.0nm以下的小徑粒子的比例較低。然後,本實施形態之觸媒,若與鉑觸媒的初期活性相比,不會遜色於比較例1、2。亦即可知,本實施形態之觸媒,若再考量耐久性的觀點,則為富實用性的觸媒。
第2實施形態:此處,針對第1實施形態的觸媒製造步驟變更利用氟化合物溶液形成撥水層的處理條件,同時製造觸媒。依照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條件來製造3元系觸媒,調整氟化合物溶液中的氟樹脂量,製造出多種觸媒。具體而言,在稀釋溶劑(商品名:Novec7100:住友3M股份有限公司製)30mL中使2mL(實施例1)、10mL (實施例2)、20mL(實施例3:第1實施形態)、40mL(實施例4)的氟樹脂材料(商品名:EGC-1700、住友3M股份有限公司製)溶解,使用此氟化合物溶液來處理觸媒5g。然後,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檢討各觸媒的觸媒性能。將其結果揭示於表4。
Figure 02_image009
各實施例的觸媒,是將觸媒粒子的組成及氟化合物的量定在適當範圍,同時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與小徑粒子的比例也定在適合的範圍。由其結果可知,與鉑觸媒相比,初期活性及耐久性較優異。此外,從耐久性的觀點看來,特別優異的觸媒為實施例3。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作為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的電極觸媒,可維持良好的初期活性,達成耐久性的改善。本發明是有助於燃料電池的普及的發明,甚至成為環境問題解決的基礎的發明。
圖1為表示本實施形態、比較例1、2的各觸媒的X光繞射圖型之圖。

Claims (12)

  1. 一種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係在碳粉末擔體上擔持由鉑、鈷、錳所構成的觸媒粒子而成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特徵為:前述觸媒粒子中,鉑、鈷、錳的構成比,以莫耳比而計,Pt:Co:Mn=1:0.25~0.28:0.07~0.10,前述觸媒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4~5.0nm,此外,在觸媒粒子的粒度分布之中,粒徑3.0nm以下的觸媒粒子在全觸媒粒子中所佔的比例,以粒子數基準而計,為37%以下,至少在前述觸媒粒子的表面擔持具有C-F鍵結的氟化合物。
  2. 如請求項1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以觸媒全體的質量為基準,擔持3~20質量%的氟化合物。
  3.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氟化合物為氟樹脂、氟系界面活性劑。
  4.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藉由CO吸附法所測得之對於觸媒金屬1g而言的觸媒金屬比表面積(SCOMSA)為130m2/g-metal以下。
  5.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0價Pt相對於存在於觸媒粒子表面的Pt所佔的比例為90%以上100%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對於觸媒粒子進行X光光電子分光分析,測定0ev以上30ev以下的區域的價電子帶光譜時所得到之由Pt5d軌域產生的光譜所計算出的d能帶中心值為4.23eV以上4.30V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在對於觸媒粒子進行的X光繞射分析之中,在2θ=27°附近出現的Co-Mn合金的峰強度比,以在2θ=40°附近出現的主峰為基準,為0.25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在對於觸媒粒子進行的X光繞射分析之中,在2θ=32°附近出現的CoPt3合金之峰及MnPt3合金之峰比,以在2 θ=40°附近出現的主峰為基準,為0.20以上。
  9. 如請求項1或2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其中觸媒粒子的擔持密度為30~70%。
  10. 一種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的製造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9之任一項所記載的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 池用觸媒的製造方法,並且包含:製造在碳粉末擔體上擔持鉑粒子而成的鉑觸媒的步驟;在前述鉑觸媒擔持鈷及錳的步驟;將藉由前述擔持步驟擔持鈷及錳的鉑觸媒在1000~1100℃下熱處理的步驟;使前述熱處理步驟後的觸媒與含有氟化合物的溶液接觸,在前述觸媒形成由氟化合物所構成的撥水層的步驟,前述鉑觸媒的製造步驟包含:將碳粉末擔體與鉑化合物溶液混合,製造出混合溶液的步驟;及在前述混合溶液中添加還原劑,在前述碳粉末擔體擔持由鉑所構成的觸媒粒子的步驟,前述製造混合溶液的步驟,係將前述碳粉末擔體粉碎,同時將鉑化合物溶液混合。
  11. 如請求項10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的製造方法,其中包含使熱處理後的觸媒接觸氧化性溶液至少1次,使觸媒粒子表面的鈷及錳溶離的步驟。
  12. 如請求項11之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的製造方法,其中氧化性溶液為硫酸、硝酸、亞磷酸、過錳酸鉀、過氧化氫、鹽酸、氯酸、次氯酸或鉻酸之任1種。
TW107132193A 2017-09-27 2018-09-13 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及其製造方法 TWI696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6174 2017-09-27
JP2017-186174 2017-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6936A TW201916936A (zh) 2019-05-01
TWI696493B true TWI696493B (zh) 2020-06-21

Family

ID=65903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2193A TWI696493B (zh) 2017-09-27 2018-09-13 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6866B2 (zh)
EP (1) EP3691007B1 (zh)
JP (1) JP7097375B2 (zh)
KR (1) KR102286905B1 (zh)
CN (1) CN111095638B (zh)
TW (1) TWI696493B (zh)
WO (1) WO20190654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40040A1 (ja) * 2018-08-22 2020-02-27 田中貴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触媒及び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触媒の選定方法
JP7175946B2 (ja) 2020-09-10 2022-11-21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金属担持触媒、電池電極及び電池
JP7175945B2 (ja) 2020-09-10 2022-11-21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金属担持触媒、電池電極及び電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4981A (zh) * 2013-02-15 2015-11-18 田中贵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2942Y2 (zh) 1971-06-09 1976-12-17
JPS6053223B2 (ja) 1978-05-11 1985-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JP3874380B2 (ja) * 1996-08-26 2007-01-31 エヌ・イーケムキャット株式会社 空格子点型格子欠陥を有するカーボン担持白金スケルトン合金電極触媒
EP1254711A1 (de) 2001-05-05 2002-11-06 OMG AG & Co. KG Edelmetallhaltiger Trägerkatalysator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5281221B2 (ja) * 2001-08-03 2013-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貴金属−卑金属合金系触媒とその評価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5270687A (ja) * 2004-03-22 2005-10-06 Nissan Motor Co Ltd 触媒担持炭素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53223A (ja) * 2004-08-10 2006-02-23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06127979A (ja) * 2004-10-29 2006-05-1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及び燃料電池
JP2006181541A (ja) * 2004-12-28 2006-07-13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
JP2008135369A (ja) 2006-10-27 2008-06-12 Canon Inc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撥水性触媒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35023B2 (en) * 2009-12-14 2014-05-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uel cell with layered electrode
JP5489740B2 (ja) 2010-01-21 2014-05-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3元系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JP5521959B2 (ja) * 2010-09-30 2014-06-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触媒、それを使用した電極および電池
CN102218331A (zh) * 2011-04-26 2011-10-19 哈尔滨师范大学 碳载Pt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JP5152942B1 (ja) 2012-06-25 2013-02-27 田中貴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の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4175105A1 (ja) * 2013-04-25 2014-10-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触媒ならびに当該触媒を用いる電極触媒層、膜電極接合体および燃料電池
EP3179545B1 (en) * 2014-08-05 2019-02-06 Tanaka Kikinzoku Kogyo K.K. Catalyst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catalyst
CN106784878A (zh) * 2017-01-17 2017-05-31 刘芳芳 一种Mn‑石墨烯结合型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4981A (zh) * 2013-02-15 2015-11-18 田中贵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20825A (ko) 2020-02-26
WO2019065443A1 (ja) 2019-04-04
EP3691007A1 (en) 2020-08-05
EP3691007A4 (en) 2020-11-18
CN111095638A (zh) 2020-05-01
TW201916936A (zh) 2019-05-01
US20200176786A1 (en) 2020-06-04
US11276866B2 (en) 2022-03-15
CN111095638B (zh) 2022-08-12
JP7097375B2 (ja) 2022-07-07
KR102286905B1 (ko) 2021-08-09
EP3691007B1 (en) 2021-11-10
JPWO2019065443A1 (ja) 2020-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3223B2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の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96493B (zh) 固態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觸媒及其製造方法
WO2016021399A1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の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1125B1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の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47696B2 (ja)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料電池
KR102600857B1 (ko) 고체 고분자형 연료 전지용 촉매 및 고체 고분자형 연료 전지용 촉매의 선정 방법
KR102234245B1 (ko) 고체 고분자형 연료 전지용 촉매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077308B2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の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39567B2 (ja) 燃料電池用酸化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料電池
CN112585788B (zh)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的选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