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2558B -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2558B
TWI692558B TW107139149A TW107139149A TWI692558B TW I692558 B TWI692558 B TW I692558B TW 107139149 A TW107139149 A TW 107139149A TW 107139149 A TW107139149 A TW 107139149A TW I692558 B TWI692558 B TW I6925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opening
section
selection
blow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8595A (zh
Inventor
樋口尚孝
稲垣雄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8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2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255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5/00Purification of the pulp suspension by mechanical means; Apparatus therefor
    • D21D5/02Straining or screening the pul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B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BY SIEVING, SCREENING, SIFTING OR BY USING GAS CURRENTS; SEPARATING BY OTHER DRY METHODS APPLICABLE TO BULK MATERIAL, e.g. LOOSE ARTICLES FIT TO BE HANDLED LIKE BULK MATERIAL
    • B07B7/00Selective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carried by, or dispersed in, gas currents
    • B07B7/06Selective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carried by, or dispersed in, gas currents by impingement against sie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B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BY SIEVING, SCREENING, SIFTING OR BY USING GAS CURRENTS; SEPARATING BY OTHER DRY METHODS APPLICABLE TO BULK MATERIAL, e.g. LOOSE ARTICLES FIT TO BE HANDLED LIKE BULK MATERIAL
    • B07B13/00Grading or sorting solid materials by dry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orting articles otherwise than by indirectly controlled devices
    • B07B13/14Details or accessories
    • B07B13/16Feed or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4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B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BY SIEVING, SCREENING, SIFTING OR BY USING GAS CURRENTS; SEPARATING BY OTHER DRY METHODS APPLICABLE TO BULK MATERIAL, e.g. LOOSE ARTICLES FIT TO BE HANDLED LIKE BULK MATERIAL
    • B07B11/00Arrangement of accessories i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using gas currents
    • B07B11/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B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BY SIEVING, SCREENING, SIFTING OR BY USING GAS CURRENTS; SEPARATING BY OTHER DRY METHODS APPLICABLE TO BULK MATERIAL, e.g. LOOSE ARTICLES FIT TO BE HANDLED LIKE BULK MATERIAL
    • B07B2201/00Details applicable to machines for screening using sieves or gratings
    • B07B2201/04Multiple deck screening devices comprising one or more superimposed scree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 Combined Means For Separation Of Solids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將分離包含纖維之材料之裝置設為能夠小型化且能夠更確實地回收分離之成分之構成。 本發明之分離部30具備:網格圓盤31,其具備複數個開口31A,選別通過開口31A之通過物與未通過開口之殘留物;解纖物吹送管33,其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一側,吹送包含纖維之解纖物MB;抽吸管37,其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另一側,抽吸通過開口之廢粉D;及回收管35,其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一側,抽吸未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而殘留之加工用原料MC;且網格圓盤31之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解纖物吹送管33對向之吹送位置P1移動至與回收管35對向之吸入位置P2;回收管35於吸入位置P2抽吸殘留於吹送位置P1之加工用原料MC。

Description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先前,已知一種分離包含纖維之材料的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記載之片材製造裝置使解纖原料之解纖物與具有開口之篩碰撞,分離通過篩之開口之通過物與不通過篩之殘留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7820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由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係藉由自重使通過物與殘留物落下並回收,故有通過物或殘留物附著於篩之可能性。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係採用藉由具備自篩刮取殘留物之去除部而抑制殘留物之附著之構成,但為了謀求裝置之小型化,故尋求更簡化構造之方法。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之情況而完成者,目的在於將對包含纖維之材料進行分離之裝置設為能夠小型化且能夠更確實地回收分離之成分之構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分離裝置具備:第1選別部,其具備複數個開口,選別通過上述開口之通過物與不通過上述開口之殘留物;第1吹送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吹送包含纖維之分離對象物;第1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另一側,抽吸通過上述開口之上述通過物;及第2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抽吸未通過上述第1選別部之開口而殘留之上述殘留物;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上述第1吹送部對向之第1位置移動至與上述第2抽吸部對向之第2位置;上述第2抽吸部於上述第2位置抽吸殘留於上述第1位置之上述殘留物。 根據本發明,已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之通過物由第1抽吸部抽吸,且藉由移動第1選別部之開口,未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而殘留之殘留物由位於與第1抽吸部不同之位置之第2抽吸部抽吸。因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簡單之裝置可於包含於分離對象物之成分中高效且確實地回收通過開口之通過物與未通過開口之殘留物。
又,本發明具有第2吹送部,該第2吹送部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另一側,對由上述第2抽吸部抽吸之上述殘留物吹送調濕空氣。 根據該構成,藉由調濕殘留物,防止靜電引起之殘留物之附著等,可使殘留物之回收及搬送穩定化。
又,本發明具備對包含上述第1選別部之空間供給調濕空氣之調濕空氣供給部。 根據該構成,藉由調濕殘留物或通過物,防止靜電引起之殘留物或通過物之附著等,可使殘留物之回收及搬送穩定化。
又,本發明於上述第1位置與上述第2位置之間對上述第1選別部進行調濕之調濕部。 根據該構成,藉由調濕於第1位置未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而於第2位置被抽吸之殘留物,可防止靜電引起之殘留物之附著等,且藉由第2抽吸部更高效地回收殘留物。
又,本發明之上述第1選別部為旋轉之板狀構件,上述第1位置及上述第2位置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旋轉中心靠近一側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可將殘留於第1選別部之殘留物自第1位置移動至第2位置之移動距離設為於第1選別部之旋轉方向上一半以上。因此,可確保殘留物於第1選別部殘留且被調濕之時間,更有效地抑制靜電造成之影響。
又,本發明之上述第1吹送部與上述第1抽吸部介隔上述第1選別部而對向配置,面向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第1抽吸部之開口面積大於面向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第1吹送部之開口面積。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第1抽吸部抽吸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之大多數通過物,可抑制未被第1抽吸部所抽吸之通過物之量。藉此,可更有效地回收通過物,例如抑制通過物之飛散。
又,本發明具備:第2選別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與上述第1抽吸部之間,具備小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開口;及第3抽吸部,其配置於與相對於上述第2選別部配置上述第1抽吸部之側相反之側;且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上述第1抽吸部對向之第3位置移動至與上述第3抽吸部對向之第4位置,上述第3抽吸部將通過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上述通過物中的未通過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開口而殘留之上述殘留物於上述第4位置抽吸。 根據該構成,可將包含於分離對象物之成分分離為未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之成分、通過第1選別部卻未通過第2選別部之開口之成分、通過第2選別部之開口之通過物,並回收。藉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簡單之裝置,可根據大小分離包含於分離對象物之成分,更有效地確實地回收各成分。
又,本發明之上述第3抽吸部配置於抽吸方向上不與上述第2抽吸部重疊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可分別確實地回收未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之成分及通過第1選別部而未通過第2選別部之開口之成分。
又,本發明於相對於第2選別部配置上述第1抽吸部之側,具有對藉由上述第3抽吸部抽吸之上述殘留物噴射調濕空氣之第3吹送部。 根據該構成,藉由調濕由第3抽吸部抽吸之殘留物,可防止靜電引起之殘留物之附著等,使殘留物之回收及搬送穩定化。
又,本發明之上述第3吹送部與上述第3抽吸部介隔上述第2選別部而對向配置,面向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第3抽吸部之開口面積大於面向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第3吹送部之開口面積。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第3抽吸部抽吸由第3吹送部吹送之大部分空氣,可藉由自第3吹送部流入第3抽吸部之氣流,高效地回收殘留物。
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纖維原料再生裝置具備:解纖部,其將包含纖維之原料解纖;分離部,其將藉由上述解纖部解纖之解纖物所包含之加工用原料分離;及片材形成部,其將由上述分離部分離出之上述加工用原料成形為片材形狀;上述分離部具備:第1選別部,其具備複數個開口,選別通過上述開口之通過物與未通過上述開口之殘留物;第1吹送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吹送上述解纖物;第1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另一側,抽吸通過上述開口之上述通過物;及第2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抽吸未通過上述第1選別部之開口而殘留之上述殘留物;且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上述第1吹送部對向之第1位置移動至與上述第2抽吸部對向之第2位置;上述第2抽吸部於上述第2位置抽吸殘留於上述第1位置之上述殘留物,將由上述第2抽吸部抽吸之上述殘留物搬送至上述片材形成部。 根據本發明,可藉由第1選別部高效地將解纖物分離為通過第1選別部之開口之通過物與未通過開口之殘留物,且將殘留物作為加工用原料回收。因此,可藉由能夠小型化之分離部將成形為片材形狀之加工用原料自解纖物中取出並確實地回收。因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構成,可高效地再生包含纖維之原料。
以下,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使用圖式進行詳細說明。另,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內容。又,以下所說明之全部構成未必為本發明之必須構成要件。
[1.第1實施形態] [1-1.片材製造裝置之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應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構成之模式圖。 片材製造裝置100相當於本發明之纖維原料再生裝置,將包含纖維之原料纖維化,實行再生成嶄新之片材之再生處理。片材製造裝置100將原料以乾式進行解纖並纖維化後,藉由加壓、加熱、切斷,製造複數種片材。此處,藉由將各種各樣之添加物混合於經纖維化之原料,視用途而定,可提高片材之結合強度或白色度,或附加顏色、香味、阻燃等功能。又,藉由片材製造裝置100控制密度或厚度、尺寸、及形狀而成型,藉此,可製造並販賣多種片材。作為片材,除了A4或A3之印刷用紙、清潔用片材(地面清潔用片材等)、油污用片材、廁所清潔用片材等片材狀之製品以外,亦可製造紙皿形狀等之成型之片材。
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供給部10、粗碎部12、解纖部20、分離部30(分離裝置)、混合部50、添加物供給部52、堆積部60、網狀物形成部70、搬送部79、片材形成部80及切斷部90。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控制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各部之控制裝置110。
片材製造裝置100基於對原料進行加濕、及/或對原料移動之空間進行加濕之目的,而具備複數個加濕部。作為加濕部之一例,於圖中表示加濕部202、208、212。包含加濕部202、208、212之各加濕部之具體之構成為任意,可列舉蒸汽式、汽化式、溫風汽化式、超音波式等。於本實施形態中,加濕部202、208為汽化式或溫風汽化式之加濕器。加濕部202、208具有使水浸潤之過濾器(省略圖示),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供給已提高濕度之加濕空氣。又,加濕部212為超音波式加濕器,藉由將水霧化產生霧,從而供給霧。
供給部10對粗碎部12供給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片材之原料MA。原料MA只要為包含纖維者即可,例如,可列舉紙、紙漿、純紙漿片材、包含不織布之布或織物等。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原料可為廢棄紙(所謂之廢紙)等使用完成者,亦可為未使用者。於以下,以片材製造裝置100將廢棄紙(所謂之廢紙)作為原料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供給部10具備收容使用者投入之原料MA之托盤(省略圖示)、自托盤送出原料MA之輥(省略圖示)及驅動輥之馬達(省略圖示)。供給部10藉由馬達之動作將原料MA送出至粗碎部12。
粗碎部12具備夾著並截斷自供給部10供給之原料MA之一對粗碎刃14及接收藉由粗碎刃14截斷而落下之粗碎片之滑槽(亦稱作漏斗)9。粗碎部12將自供給部10供給之原料MA於大氣中(即、空氣中)等之氣中藉由粗碎刃14截斷(亦稱為粗碎),使之成為粗碎片。粗碎部12例如可設為與所謂之碎紙機同樣之構成。粗碎片之形狀或大小為任意,只要適合於解纖部20之解纖處理即可。例如,粗碎部12將原料MA截斷成1~數cm之四方形或其以下之尺寸之紙片。滑槽9例如具有於粗碎片流動之方向(行進之方向)上寬度逐漸變窄之錐形狀,連結於解纖部20。藉由粗碎刃14截斷之粗碎片藉由滑槽9收集,移送(搬送)至解纖部20。
於滑槽9或其附近,亦可採用藉由加濕器202等供給加濕空氣,抑制靜電引起之粗碎物之附著之構成。或者,亦可於粗碎部12及解纖部20設置靜電去除器去除靜電。
解纖部20對由粗碎部12裁斷之粗碎片進行解纖處理。生成解纖物MB。此處,「解纖」係指將複數根纖維結著而成之原料(意指粗碎片,亦稱為被解纖物)1根1根地分解為纖維。解纖物20亦具有將附著於原料之樹脂粒子或墨水、調色劑、防滲劑等物質自纖維分離之功能。將通過解纖部20者稱為「解纖物」,標註符號MB。解纖物MB除了分解後之纖維以外,亦有包含分解纖維時自纖維分離出之樹脂(用於結著複數根纖維彼此之樹脂)粒子或墨水、調色劑等色劑或防滲劑、紙力增強劑等添加劑之情形。該等之纖維、色劑、添加劑等為包含於原料MA之成分。包含於解纖物MB之纖維之形狀為繩(string)狀或帶(ribbon)狀。包含於解纖物MB之纖維可為不與其他纖維纏繞、獨立之狀態,亦可為與其他解纖物MB纏繞而成塊狀之狀態(所謂之「塊」)。
解纖部20以乾式進行解纖。此處,將並非於液體中而是於大氣中等之氣體中進行解纖等之處理稱為乾式。解纖部20例如可使用葉輪磨機構成。具體而言,解纖部20具備高速旋轉之轉子(省略圖示)及位於轉子之外周之襯墊(省略圖示)。於該構成中,以粗碎部12裁斷之粗碎片夾持於解纖部20之轉子與襯墊之間進行解纖。 又,解纖部20藉由轉子之旋轉產生氣流。藉由該氣流,解纖部20抽吸住粗碎片,將解纖物MB送出至管2。解纖物MB經由管2移送至分離部30。
進而,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氣流產生裝置即解纖部鼓風機26。解纖部鼓風機26安裝於管2,自解纖部20將解纖物MB與空氣一起抽吸,並送風至分離部30。解纖物MB除瞭解纖部20產生之氣流以外,亦藉由解纖部鼓風機26產生之氣流搬送至分離部30。
分離部30根據尺寸選別自管2流入之解纖物MB。詳細而言,分離部30於解纖物MB之中分離出預定之尺寸以上之加工用原料MC與未達到預定之尺寸之廢粉D。廢粉D包含上述之色劑、添加物等粒子或不適於後述之片材S之製造之短纖維等,不被用於片材S之製造。又,加工用原料MC主要包含纖維,以具有適於製造片材S之長度之纖維為主要成分。即,分離部30將解纖物MB分離為包含作為片材S之製造原料之較佳之纖維之加工用原料MC與其以外之成分即廢粉D。
分離部30具有:網格圓盤31,其作為具有特定尺寸之開口之篩(sieve)發揮功能;及解纖物吹送管33(第1吹送部),其對網格圓盤31吹送解纖物MB(分離對象物)。藉由解纖物吹送管33吹送之解纖物MB中之小於網格圓盤31之開口之粒子或纖維等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分離部30具備抽吸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之通過物即廢粉D之抽吸管37(第1抽吸部)。
另一方面,包含於解纖物MB之成分中之未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之尺寸之纖維等未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而殘留於網格圓盤31之上。分離部30具備抽吸殘留於網格圓盤31之加工用原料MC(殘留物)之回收管35(第2抽吸部)。回收管35經由管6連結於混合鼓風機56,藉由混合鼓風機56之抽吸力抽吸並回收網格圓盤31上之加工用原料MC。
如此,經解纖部20解纖處理過之解纖物MB於分離部30選別為加工用原料MC與廢粉D,加工用原料MC通過管6被送至混合鼓風機56。
抽吸管37連結於集塵部27,於集塵部27之下游設置捕集鼓風機28。捕集鼓風機28自集塵部27抽吸空氣,藉由該抽吸力,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之通過物通過集塵部27被抽吸。
集塵部27為過濾式或旋風器式之集塵裝置,從氣流分離微粒子。藉由捕集鼓風機28之抽吸力而與空氣一起被抽吸之廢粉D於集塵部27被捕集。例如,集塵部27具備過濾器(省略圖示),廢粉D於集塵部27之過濾器被回收。通過集塵部27之空氣被排出至管29。
分離部30具備加濕部202(調濕空氣供給部)。加濕部202對包含網格圓盤31、與網格圓盤31對向而配置之解纖物吹送管33、回收管35及抽吸管37之空間進行加濕。藉由自加濕部202供給加濕空氣(調濕空氣)至網格圓盤31之周圍,調濕藉由網格圓盤31分離之廢粉D及加工用原料MC。藉此,可抑制靜電之影響,例如,可藉由回收管35之抽吸力將殘留於網格圓盤31之加工用原料MC容易地自網格圓盤31抽離。又,例如,可抑制回收管356或管6之內部之加工用原料MC之附著或廢粉D對抽吸管37之附著。
混合部50具備供給包含樹脂之添加物之添加物供給部52、供包含於分離部30分離出之加工用原料MC之氣流流動之管54及混合鼓風機56,且將包含樹脂之添加物混合於加工用原料MC。
於添加物供給部52,放置有儲存添加物之添加物卡匣52a。添加物卡匣52a亦可相對於添加物供給部52裝卸。添加物供給部52具備自添加物卡匣52a取出添加物之添加物取出部52b及將藉由添加物取出部52b取出之添加物排出至管54之添加物投入部52c。
添加物取出部52b具備陸續送出包含添加物卡匣52a內部之微粉或微粒子之添加物之供料機(省略圖示),自一部分或全部之添加物卡匣52a取出添加物。藉由添加物52b取出之添加物被送至添加物投入部52c。
添加物投入部52c收容添加物取出部52b取出之添加物。添加物投入部52c於與管54之連結部具備可開閉之擋板(省略圖示),藉由打開擋板,將添加物取出部52b取出之添加物送出至管54。添加物投入部52c之擋板有防止添加物因管54之氣流產生之負壓而自添加物供給部52過剩地被吸出之效果。
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包含藉由加熱熔融使複數根纖維彼此結著之樹脂。包含於添加物之樹脂為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例如,AS樹脂、ABS樹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系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又,亦可為聚苯醚、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醯胺、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該等之樹脂可單獨或適當混合使用。即,添加物可包含單一之物質,亦可為混合物,亦可包含分別以單一或複數種物質構成之複數種粒子。又,添加物可為纖維狀,亦可為粉末狀。
又,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除了結著纖維之樹脂以外,亦根據製造之片材之種類,包含用於給纖維著色之著色劑或用於抑制纖維之凝聚或樹脂之凝聚之凝聚抑制劑、用於阻燃纖維等之阻燃劑。又,不包含著色劑之添加物可為無色或者看上去無色之程度之淡色,亦可為白色。
片材製造裝置100使用之添加物之種類或數量為任意,於添加物供給部52,安裝有對應於使用之添加物之種類之添加物卡匣52a。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可僅使用安裝於添加物供給部52之添加物卡匣52a之一部分,亦可使用全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於添加物供給部52安裝有6個添加物卡匣52a。6個添加物卡匣52a包含收容無色或看上去無色之程度之淡色之添加物之添加物卡匣52a及收容可將纖維著色為白色之添加劑之添加物卡匣52a。又,包含分別收容可將纖維著色為C(藍綠色)、M(品紅)、Y(黃色)各色之添加物之添加物卡匣52a。
添加物取出部52b自各添加物卡匣52a取出添加物之量由控制裝置110控制。藉由控制裝置110控制添加物供給部52,片材製造裝置100可進行不對包含於加工用原料MC之纖維著色而製造片材S之動作及對纖維著色製造片材S之動作。又,藉由自任一個添加物卡匣52a供給添加物,可對纖維著色白色、C、M、Y各色。例如,藉由將白色添加物與纖維混合,可提高白色度。又,藉由組合並混合複數個添加物卡匣52a收容之添加物,可將纖維著色為中間色。
由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藉由混合鼓風機56產生之氣流一面與加工用原料MC之纖維混合一面於管54搬送,通過混合鼓風機56內部。加工用原料MC於流過管6及管54之內部之過程中被分解,成為更細之纖維狀。加工用原料MC之纖維與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藉由混合鼓風機56產生之氣流及/或混合鼓風機56具有之葉片等之旋轉體之作用混合,混合物通過管54被移送至堆積部60。
混合加工用原料MC與添加物之機構並未特別限定,亦可為藉由高速旋轉之葉片攪拌者。又,亦可為如V型混合機般利用容器之旋轉者,亦可將該等之機構設置於混合鼓風機56之前或後。
通過混合部50之混合物被導入堆積部60之導入口62。堆積部60分解混合物之纖維,使其於空氣中分散且下降至網狀物形成部70。此處,於自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之樹脂為纖維狀之情形時,該等之纖維亦藉由堆積部60分解,下降至網狀物形成部70。
堆積部60具有鼓部61、收容鼓部61之殼體部63。鼓部61為具有網之圓筒形狀之構造物,該網亦可為濾紙、或網篩。該等例如可使用拉伸具有鐵絲網、切縫之金屬板而成之擴張金屬板,使用壓製機等於金屬板上形成孔之沖孔金屬板。鼓部61藉由馬達旋轉驅動,作為篩發揮功能。另,鼓部61之「篩」亦可不具有選別特定之對象物之功能。即,作為鼓部61使用之「篩」係指具備網者,鼓部61亦可使導入至鼓部61之所有混合物降落。
於鼓部61之下方配置有網狀物形成部70。網狀物形成部70例如具有網格帶72、輥74、抽吸機構76。
網格帶72為環形形狀之皮帶,懸掛於複數個輥74上,藉由輥74之運動,於圖中箭頭V2所示之方向搬送。網格帶72例如為金屬製、樹脂製、布製或不織布等,其表面由排列有特定尺寸之開口之網構成。於自堆積部60降下之粒子之中,通過網格帶72之網眼之尺寸之微粒子落下至網格帶72之下方。另一方面,無法通過網格帶72之網眼之尺寸之纖維堆積於網格帶72,與網格帶72一起向箭頭V2方向搬送。網格帶72之網眼為微細,且可設為使自鼓部61降下之纖維或粒子之大半無法通過之尺寸。藉由該構成,通過鼓部61之網眼之通過物堆積於網狀物形成部70,堆積物為網狀物W2。
抽吸機構76具備設置於網格帶72之下方之吸入式鼓風機77,藉由吸入式鼓風機77之抽吸力,於抽吸機構76產生自堆積部60向網格帶72之氣流。藉由抽吸機構76將藉由堆積部60而分散於空氣中之混合物抽吸至網格帶72上,可期待促進網狀物W2之形成之效果。又,除了增大自堆積部60之排出速度以外,藉由形成於混合物之落下路徑中之向下流動,亦可期待防止於落下中混合物中之纖維或添加物攪在一起。
吸入式鼓風機77將自抽吸機構76抽吸之空氣亦可通過捕集過濾器(省略圖示),向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外排出。或者,亦可將吸入式鼓風機77抽吸之空氣送入集塵部27,將抽吸機構76抽吸之空氣中所包含之去除物捕集。
於包含鼓部61之空間藉由加濕器208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加濕堆積部60之內部,可抑制靜電引起之纖維或粒子對殼體部63之附著,使纖維或粒子迅速地下降至網格帶72,形成較佳形狀之網狀物W2。 又,於網格帶72之搬送路徑上,對堆積部60之下游側藉由加濕部212供給包含霧之空氣。藉此,調整網狀物W2包含之水分量,抑制靜電引起之纖維對網格帶72之吸附等。
於堆積部60及網狀物形成部70形成之網狀物W2藉由搬送部79,自網格帶72剝離並向片材形成部80搬送。搬送部79例如具有網格帶79a、輥79b、及抽吸機構79c。
抽吸機構79c具備鼓風機(省略圖示),藉由鼓風機之抽吸力於網格帶79a產生向上之氣流。藉由該氣流,網狀物W2自網格帶72分離而吸附於網格帶79a。網格帶79a藉由輥79b之旋轉移動,將網狀物W2搬送至片材形成部80。
於片材形成部80中,藉由對網狀物W2包含之纖維及添加物加熱,使混合物中之複數根纖維經由包含於添加物中之樹脂相互結著。具體而言,片材形成部80具備對網狀物W2加壓之加壓部82、及對經加壓部82加壓後之網狀物W2加熱之加熱部84。加壓部82係由一對壓輥85、85構成,以特定之夾持壓夾持網狀物W2進行加壓,藉此將網狀物W2高密度化,向加熱部84搬送。加熱部84具備一對加熱輥86、86,夾持藉由壓輥85、85加壓之網狀物W2並給予熱量,形成片材S。
切斷部90切斷藉由片材形成部80成形之片材S。本實施形態之切斷部90具有於與以圖中符號F表示之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切斷片材S之第1切斷部92,及於平行於搬送方向F之方向切斷片材S之第2切斷部94。藉由以切斷部90進行切斷,成形特定之尺寸之單片之片材S。以切斷部90切斷之單片之片材S收容於排出部96。排出部96具備收容製造之片材之托盤或堆疊器,使用者可取出並使用排出至托盤之片材S。
上述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各部構成解纖處理部101與再生部102。解纖處理部101至少包含供給部10及解纖部20,亦可包含分離部30。解纖處理部101自原料MA製造解纖物MB或製造自解纖物MB分離出之加工用原料MC。亦可不將解纖處理部101之製造物移送至混合部50,自片材製造裝置100取出並存儲。又,將該製造物封入特定之包裝,製成可輸送及交易之形態。
再生部102為將由解纖處理部101製造之製造物再生為片材S之功能部,包含混合部50、網狀物形成部70、搬送部79、片材形成部80及切斷部90,亦可包含添加物供給部52。片材製造裝置100可將解纖處理部101與再生部102一體地構成,亦可分別構成。於該情形時,解纖處理部101相當於本發明之纖維原料再生裝置。再生部102相當於將解纖物成形為片材形狀之片材形成部。
又,藉由供給部10供給原料MA之動作相當於供給步驟。同樣地,解纖部20之動作相當於解纖步驟,分離部30之動作相當於分離步驟,添加物供給部52之動作相當於添加物供給步驟,混合部50之動作相當於混合步驟。堆積部60之動作相當於堆積步驟,網狀物形成部70之動作相當於網狀物形成步驟,搬送部79之動作相當於搬送步驟,片材形成部80之動作相當於片材形成步驟。其中加壓部82之動作相當於加壓步驟,加熱部84之動作相當於加熱步驟。又,切斷部90之動作相當於切斷步驟。
[1-2.分離部之構成]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分離部30之要部立體圖。圖3係分離部30之要部側視圖。圖4係分離部30之要部俯視圖,自網格圓盤31之表面側FS觀察分離部30之圖。
如圖2及圖3所示,網格圓盤31為具有複數個開口31A之板狀構件,更詳細而言,其為圓盤形狀之構造物。網格圓盤31作為具有多個開口31A之過濾器或篩而發揮功能。網格圓盤31可為金屬製亦可為合成樹脂製,例如可使用拉伸具有鐵絲網、切縫之金屬板而成之擴張金屬板、使用壓製機等於金屬板上形成孔之沖孔金屬板。開口31A之尺寸為任意,例如,可設為0.1 mm左右。又,開口31A之形狀為任意,可為形成為複數個線材之間隙之開口,亦可如沖孔金屬板般為穿設於平板之開口。開口31A之形狀亦可為多邊形、圓形、橢圓形之任一者。上述開口31A之尺寸可定義為開口31A中之最長之部分之開口寬度。網格圓盤31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亦可為橢圓形、四邊形等幾何學形狀或者不具有對稱性之形狀,但作為實現可能性較高之典型例表示圓形之構成。
分離部30具備支持網格圓盤31之外周之支持部301及與網格圓盤31之外周相接並驅動網格圓盤31之驅動部302。支持部301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能夠旋轉地支持網格圓盤31。驅動部302係與網格圓盤31之外周相接而旋轉之輥,藉由未圖示之馬達而驅動,於以符號C2表示之方向旋轉。藉由該驅動部302之旋轉,網格圓盤31於以圖中符號C1表示之方向旋轉。驅動部302及網格圓盤31之旋轉速度適當設定即可,亦可藉由例如控制裝置110(圖1)控制。
網格圓盤31係以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之設置狀態下構成水平面之方式配置。網格圓盤31之設置角度為任意,例如可設置成垂直(平行於鉛直方向),亦可設置成相對於水平面傾斜。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於網格圓盤31之上可持續特定時間載置加工用原料MC之狀態。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網格圓盤31較佳以水平或接近於水平之角度設置。網格圓盤31之設置角度藉由支持部301支持網格圓盤31而保持一定。
支持並使網格圓盤31旋轉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支持部301及驅動部302,例如,亦可採用如下構成:於網格圓盤31之旋轉中心O接合旋轉軸,藉由該旋轉軸支持並使網格圓盤31旋轉。
解纖物吹送管33、回收管35及抽吸管37配置於大致鉛直方向。該等之設置角度雖為任意,但較佳為正對於網格圓盤31之面。如圖3所示,解纖物吹送管33及回收管35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表面側FS,抽吸管37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背面側BS。此處,以表面側FS為網格圓盤31之一側,背面側BS為另一側。
解纖物吹送管33為中空管,解纖物吹送管33之下端為切斷成大致水平之開口端33A,解纖物吹送管33之內部空間於開口端33A開口。回收管35及抽吸管37亦同樣由中空管構成,於回收管35之下端之開口端35A,回收管35之內部空間開口,於抽吸管37之上端之開口端37A,抽吸管37之內部空間開口。開口端33A、35A分別與網格圓盤31之表面側FS對向,開口端37A與網格圓盤31之背面側BS對向。
抽吸管37介隔網格圓盤31而與解纖物吹送管33對向而配置。 於氣流一起於解纖物吹送管33之內部輸送之解纖物MB自開口端33A吹送至網格圓盤31。又,與解纖物吹送管33對向之抽吸管37藉由捕集鼓風機28(圖1)之抽吸力自開口端37A抽吸空氣。因此,解纖物MB所包含的之成分中之通過開口31A之粒子或纖維等通過開口31A從開口端37A被吸入抽吸管37。
如圖3所示,開口端33A、35A、37A係接近於網格圓盤31之面而配置。開口端33A及開口端35A相對於網格圓盤31之表面側FS,空出不與加工用原料MC碰撞之程度之間隙而配置。又,開口端37A以不阻礙網格圓盤31向方向C1旋轉之方式,例如,以不與網格圓盤31接觸之方式空出間隙而配置。
又,自開口端33A吹送之解纖物MB所包含之成分中之不通過開口31A之纖維等堆積於網格圓盤31之表面側FS。將該成分稱為加工用原料MC。加工用原料MC於開口端33A之正下方附著於網格圓盤31,與網格圓盤31之旋轉一起移動。
如圖3及圖4所示,解纖物吹送管33與回收管35於網格圓盤31之面上配置於不同之位置。自開口端33A吹送至網格圓盤31之加工用原料MC伴隨著網格圓盤31之旋轉以畫圓弧之方式移動。開口端35A於加工用原料MC移動之路徑上開口,回收管35藉由混合鼓風機56(圖1)之抽吸力抽吸載置於網格圓盤31而移動之加工用原料MC。
此處,將開口端33A與網格圓盤31對向之位置設為吹送位置P1(第1位置)、將開口端35A與網格圓盤31對向之位置設為吸入位置P2(第2位置)。加工用原料MC於吹送位置P1吹送至網格圓盤31,藉由網格圓盤31之旋轉以畫圓弧之方式移動至吸入位置P2,於吸入位置P2被抽吸。
加工用原料MC之移動之軌跡如圖4所示,係以吹送位置P1為起點且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之圓弧狀。吸入位置P2位於圓弧狀之加工用原料MC之軌跡之上。因此,自旋轉中心O至吹送位置P1之距離與自旋轉中心O至吸入位置P2之距離大致相等。即,於網格圓盤31上之2個半徑方向之中央,存在有吹送位置P1及吸入位置P2之二者,且距離網格圓盤31之旋轉中心O之距離大致相等。 此處,自旋轉中心O至吹送位置P1之距離例如可設為自旋轉中心O至吹送位置P1之中心之距離。又,自旋轉中心O至吸入位置P2之距離例如可設為自旋轉中心O至吸入位置P2之中心之距離。
將加工用原料MC移動之軌跡(路徑)之於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之圓之半徑方向上之寬度以符號R1表示。寬度R1相當於解纖物吹送管33之開口端33A之開口寬度。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將解纖物吹送管33例示為圓形管,故開口端33A之開口之形狀為圓形。此係為一例,解纖物吹送管33之開口之形狀為任意,可為多邊形亦可為橢圓形,但較佳為於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之圓周方向上為較大之開口。於該情形時,藉由於網格圓盤31上使解纖物MB分散至較廣之範圍,能夠更確實地分離加工用原料MC與廢粉D。
又,回收管35之開口於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之圓之半徑方向上,具有大於寬度R1之開口寬度R2。本實施形態之回收管35之開口為以開口寬度R2為長邊之四角形。此係為一例,回收管35之開口之形狀為任意,可為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但較佳為確保較大之開口寬度R2及開口面積較小。因此,回收管35之開口較佳為以開口寬度R2為長邊之多邊形或以開口寬度R2為長徑之橢圓形。回收管35之開口面積影響回收管35之開口之抽吸氣流之流速。即,開口面積較小者開口端35A之風速(流速)較快。因此,藉由將回收管35之開口面積縮小得更小,可提高抽吸網格圓盤31上之加工用原料MC之抽吸氣流之流速,可不殘留於網格圓盤31地確實地抽吸、回收加工用原料MC。
如圖4所示,吹送位置P1與吹送位置P2位於網格圓盤31之圖中之上半部分側。即,吹送位置P1及吸入位置P2位於相對於旋轉中心O靠近一側之位置。藉由該配置,加工用原料MC之軌跡之圓弧之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之中心角度Z超過180度,加工用原料MC之軌跡達到網格圓盤31之一周之半周以上。即,於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旋轉之網格圓盤31中,吹送位置P1至吸入位置P2之加工用原料MC之移動範圍以變得更長之方式設計。
如上所述,分離部30藉由加濕部202對包含網格圓盤31之空間供給加濕空氣。因此,自吹送位置P1至吸入位置P2移動之期間,加工用原料MC暴露於加濕空氣中而被調濕。若自吹送位置P1至吸附位置P2之距離較長,則由於加工用原料MC暴露於加濕空氣中之時間較長,故可更有效地對加工用原料MC加濕(調濕)。因此,藉由加濕,可期待抑制靜電之影響之效果。
又,如圖4所示,抽吸管37之開口大於解纖物吹送管33之開口,抽吸管37之開口以遍及包含解纖物吹送管33之開口之範圍之方式構成。因此,解纖物吹送管33吹送解纖物MB之氣流之大部分、較佳為幾乎全部以已去除加工用原料MC之狀態流入抽吸管37之開口之內部。 於圖4所示之構成中,廢粉D與氣流一起被抽吸至抽吸管37之內部。因此,通過網格圓盤31之廢粉D藉由解纖物吹送管33吹出之氣流不會向抽吸管37之外分散而會被回收。
又,分離部30將通過管4供給之氣流與廢粉D一起以抽吸管37抽吸,向管29排出,將由回收管35抽吸之氣流送至混合部50。即,自管4流入分離部30之空氣不送至混合部50,將於分離部30重新抽吸之空氣送至混合部50。根據該構成,可將包含於解纖部20等產生之熱量之氣流不送至混合部50,排出至管29。因此,藉由分離部30,可期待將於包含解纖部20等之解纖處理部101產生之熱排出之效果。
於分離部30之動作中,藉由解纖物吹送管33吹送解纖物MB之過程相當於第1吹送步驟,藉由網格圓盤31選別(分離)之過程相當於第1選別步驟(第1分離步驟)。藉由回收管35抽吸廢粉D之過程相當於第1抽吸步驟,藉由抽吸管37抽吸加工用原料MC之過程相當於第2抽吸步驟。藉由集塵部27回收廢粉D之步驟相當於第1回收步驟。
如以上所說明般,應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分離部30。分離部30具備網格圓盤31,其具備複數個開口31A,選別通過開口31A之通過物即廢粉D與未通過開口31A之殘留物即加工用原料MC。分離部30具備解纖物吹送管33,其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一側(表面側FS),對網格圓盤31自一側吹送包含纖維之分離對象物即解纖物MB。又,具備抽吸管37,其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另一側(背面側BS),抽吸通過開口31A之廢粉D。又,分離部30具備回收管35,其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一側(表面側FS),對網格圓盤31自一側抽吸未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而殘留之加工用原料MC。網格圓盤31能夠以旋轉中心O為中心旋轉。即,開口31A之位置能夠自與解纖物吹送管33對向之吹送位置P1至與回收管35對向之吸入位置P2移動。回收管35於吸入位置P2抽吸殘留於吹送位置P1之加工用原料MC。
藉由該構成,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之廢粉D藉由抽吸管37抽吸。進而,藉由使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移動,不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而殘留之加工用原料MC藉由位於與抽吸管37不同之位置之回收管35抽吸。因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簡單之裝置即分離部30,可有效地確實地回收包含於解纖物MB之成分中之通過開口31A之廢粉D與未通過開口31A之加工用原料MC。
又,分離部30具備對包含網格圓盤31之空間供給調濕空氣之加濕部202。因此,藉由加濕部202供給之調濕空氣,可調濕加工用原料MC或廢粉D,可抑制靜電引起之影響。例如,可防止加工用原料MC或廢粉D之附著等,可使加工用原料MC之回收及搬送穩定化。
又,網格圓盤31為旋轉之板狀構件,吹送位置P1及吸入位置P2位於相對於網格圓盤31之旋轉中心靠近一側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可將殘留於分離部30之加工用原料MC自吹送位置P1移動至吸入位置P2之移動距離設為分離部30之旋轉方向C1上一半以上。因此,可確保使加工用原料MC殘留於分離部30而調濕之時間,可更有效地抑制靜電引起之影響。
又,於分離部30,解纖物吹送管33與抽吸管37介隔網格圓盤31對向配置,面向網格圓盤31之抽吸管37之開口大於面向網格圓盤31之解纖物吹送管33之開口。因此,藉由抽吸管37可抽吸多數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之廢粉D,可抑制未被抽吸管37抽吸之廢粉D之量,可抑制廢粉D之飛散。
又,具備分離部30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對包含纖維之原料進行解纖之解纖部20及分離包含於由解纖部20解纖之解纖物之加工用原料MC之分離部30。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將藉由分離部30分離之加工用原料MC成形成薄片形狀之再生部102。分離部30可對解纖物MB有效地分離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之廢粉D與未通過開口31A之加工用原料MC,可回收加工用原料MC。因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分離部30能夠自解纖物MB取出用於片材S之製造之加工用原料MC並確實地回收。
[2.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應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5係第2實施形態之分離部30A之要部立體圖。圖6係分離部30A之要部俯視圖,自表面側FS觀察網格圓盤31之圖。 於以下說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附加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
分離部30A(分離裝置)取代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分離部30,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分離部30A與分離部30同樣,具備網格圓盤31、解纖物吹送管33、回收管35、抽吸管37、支持部301及驅動部302。
進而,分離部30A具有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背面側BS之調濕空氣供給管38(第2吹送部)。調濕空氣供給管38係供給由與加濕部202(圖1)同樣之汽化式加濕器產生之加濕空氣(調濕空氣)之中空管。
調濕空氣供給管38介隔網格圓盤31配置於與回收管35之開口端35A對向之位置。調濕空氣供給管38自網格圓盤31之背面側BS吹送加濕空氣,該加濕空氣被回收管35抽吸。
如圖6所示,調濕空氣供給管38之開口小於回收管35之開口。換言之,回收管35之開口大於調濕空氣供給管38之開口,回收管35之開口構成為遍及包含調濕空氣供給管38之開口之範圍。因此,調濕空氣供給管38吹送之加濕空氣之氣流之大部分、較佳為幾乎全部與加工用原料MC一起流入回收管35之開口之內部。因此,藉由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之加濕空氣之氣流加工用原料MC不會分散至回收管35之外,能夠更確實地回收加工用原料MC。
調濕空氣供給管38亦可為與加濕器202分開地自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氣化式加濕器接受調濕空氣之供給之構成。於該情形時,片材製造裝置100除了加濕部202、208以外,還具備與加濕部202同樣地構成之氣化式加濕器。又,亦可為自加濕部202對包含網格圓盤31之空間供給加濕空氣之管路(省略圖示)分支,對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加濕空氣之構成。
分離部30A亦可為省略分離部30之加濕部202(圖1)之配置之構成。或者,與分離部30同樣,藉由加濕部202對包含網格圓盤31之空間加濕,進而,藉由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加濕空氣之構成。
如此,分離部30A具有調濕空氣供給管38,該調濕空氣供給管38配置於網格圓盤31之背面側BS,對藉由回收管35抽吸之加工用原料MC吹送調濕空氣。因此,可調濕回收管35抽吸之加工用原料MC,防止靜電引起之加工用原料MC之附著等,使加工用原料MC之回收及搬送穩定化。
於分離部30A之動作中,藉由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調濕空氣之過程相當於第2吹送步驟。
進而,分離部30A將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之空氣於回收管35抽吸,送至混合部50。即,不將自管4流入分離部30之空氣送至混合部50,將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之空氣送至混合部50。根據該構成,可將包含於解纖部20等產生之熱量之氣流不送至混合部50,而排出至管29。進而,可對混合部50供給加濕空氣。因此,藉由分離部30,將於包含解纖部20等之解纖處理部101產生之熱量排出,對混合部50輸送經調濕之空氣與經調濕之加工用原料MC,藉此可期待使再生部102之加工變得容易之效果。
[3.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應用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7係第3實施形態之分離部30B之要部立體圖。圖8係分離部30B之要部俯視圖,自表面側FS觀察網格圓盤31之圖。 於以下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附加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
分離部30B(分離裝置)取代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分離部30,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分離部30B與分離部30同樣,具備網格圓盤31、解纖物吹送管33、回收管35、抽吸管37、支持部301及驅動部302。
分離部30B於網格圓盤31之表面側FS具備霧供給部310。霧供給部310具備大致箱型之外殼及藉由超音波振動子等使水分散而生成微細之水滴WD(霧)之生成部(省略圖示)。此處,未圖示之生成部亦可加熱水產生水蒸汽,藉由該水蒸汽之結露而於外殼之內部產生水滴WD。霧供給部310係於外殼之內部使水滴WD分散,自網格圓盤31之上方下降之加濕器。
霧供給部310之外殼配置於網格圓盤31上之加工用原料MC移動之軌跡之上,即,配置於吹送位置P1與吸入位置P2之間,於該位置使水滴WD下降至加工用原料MC。
分離部30B亦可為省略分離部30之加濕部202(圖1)之配置之構成。或者,亦可與分離部30同樣,構成為藉由加濕部202加濕包含網格圓盤31之空間,進而,藉由霧供給部310加濕加工用原料MC之構成。又,亦可介隔霧供給部310之網格圓盤31而於相反側設置抽吸管,且將霧與空氣一起抽吸而使加工用原料MC通過從而供給霧。藉由使加工用原料MC通過,可將霧更多地賦予至原料。
霧供給部310相當於調濕部。又,亦可將調濕空氣供給管38稱作第1調濕部,於該情形時,霧調濕部310可稱作第2調濕部。 於分離部30B之動作中,藉由霧供給部310供給水滴WD之過程相當於調濕步驟。可將藉由調濕空氣供給管38供給調濕空氣之步驟取代第2吹送步驟稱為第1調濕步驟,於該情形時,藉由霧供給部310供給水滴WD之過程可稱作第2調濕步驟。
分離部30B由於於吹送位置P1與吸入位置P2之間具有對網格圓盤31調濕之霧供給部310,故藉由水滴WD將於吹送位置P1未通過網格圓盤31之開口31A而於吸入位置P2被抽吸之加工用原料MC調濕。因此,於被回收管35抽吸之前,藉由對加工用原料MC進行加濕(調濕),可抑制靜電對加工用原料MC之影響。因此,可防止靜電引起之加工用原料MC之附著等,更有效地回收加工用原料MC,送至混合部50。
進而,如上所述,由於吹送位置P1及吸附位置P2位於相對於網狀盤31之旋轉中心靠近一側之位置,故可容易地確保配設有霧供給部310之空間。且,可確保霧供給部310將水滴WD提供給處理材料MC之更大之面積。因此,霧供給部310可更有效地加濕加工用原料MC。
[4.第4實施形態] [4-1.片材製造裝置之構成] 接著,對應用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9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A之整體構成之模式圖。 片材製造裝置100A(纖維原料再生裝置)取代於第1實施形態說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分離部30,具備分離部40及管8而構成。於以下說明之第4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共通之構成附加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
片材製造裝置100A與片材製造裝置100同樣,具備解纖處理部101、及再生部102。片材製造裝置100A將藉由解纖部20解纖之解纖物MB所包含之成分中之作為由再生部102製造片材S之材料之較佳之加工用原料MC藉由分離部40分離。片材製造裝置100A使用藉由分離部40分離之加工用原料MC,藉由再生部102製造片材S。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A將包含於解纖物MB之成分中之的尺寸大於加工原料MC之尺寸之成分藉由分離部40分離,返回到解纖部20,並再次解纖。進而,片材製造設備100A將包含於解纖物MB之成分中之小於加工用原料MC之且不適合於製造片材S之成分藉由分離部40分離,並藉由集塵部27回收。
分離部40(分離裝置)將自管2流入之解纖物MB根據尺寸進行選別。詳細而言,分離部40於解纖物MB之中分離出為預定之第1尺寸以上之粗大成分MD、小於第1尺寸但為預定之第2尺寸以上之加工用原料MC、及未達到第2尺寸之廢粉D。加工用原料MC及廢粉D如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加工用原料MC主要包含纖維,廢粉D包含上述之色劑、添加物等粒子或後述之不適合於片材S之製造之短纖維等,不用於片材S之製造。粗大成分MD包含大於加工用原料MC之纖維或原料片,例如,於解纖部20中未充分解纖之粗碎物。
更詳細而言,分解部40具有:作為具有特定尺寸之開口之篩發揮作用之網格圓盤41(第1選別部),及對網格圓盤41吹送解纖物MB(分離對象物)之解纖物吹送管43(第1吹送部)。於由解纖吹送管43吹送之解纖物MB所包括之成分中,小於網格圓盤41之開口的成分通過網盤41之開口。已通過網盤41之開口之通過物係包含加工用原料MC及廢粉D之混合物,且於以下設為混合物MX。另一方面,網盤41之開口以上之尺寸之成分無法通過網盤41之開口而殘留於網盤41上。該殘留物包含例如不適合於製造片材S之大塊原料。該成分被粗大成分抽吸管44(第2抽吸部)作為粗大成分MD抽吸。
網格圓盤41連結於具有回收鼓風機411之管8。管8係自分離部40延伸之中空管,且到達至將粗碎物供給至解纖部20之供給口(省略圖示)。回收鼓風機411自粗大成分抽吸管44吸入空氣並送氣至解纖部20,且藉由該回收鼓風機411之抽吸力,自網格圓盤41將粗大成分MD吸入粗大成分抽吸管44。吸入之粗大成分MD乘著回收鼓風機411產生之氣流被送至解纖部20。粗大成分MD藉由解纖部20與粗碎刃14粗碎之粗碎物一起進行解纖,並經由管2送至分離部40。
分離部40具備分離通過網格圓盤41之混合物MX之網格圓盤42(第2選別部)。網格圓盤42與網格圓盤41同樣作為具有特定尺寸之開口之篩發揮功能。
分離部40具備位於網格圓盤42之下方,抽吸通過網格圓盤42之通過物即廢粉D之抽吸管46,及抽吸未通過網格圓盤42之開口而殘留之殘留物即加工用原料MC之回收管47。
抽吸管46(第1抽吸部)係藉由捕集鼓風機28之抽吸力抽吸通過網格盤42之廢粉D之管。抽吸管46由於介隔網格圓盤42而配置於與中間搬送管45對向之位置,故藉由吸入管46之抽吸力,於中間搬送管45之內部產生朝向網格圓盤42側之氣流。中間搬送管45介隔網格圓盤41配置於與解纖物吹送管33對向之位置。包含於由解纖物吹送管33吹送之解纖材料MB之成分之一部分即混合物MX與氣流一起通過網格圓盤41被抽吸至中間搬送管45,被吹送至網格圓盤42。
包含於解纖物MB之成分中之未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之尺寸之纖維等未通過網格圓盤42之開口而殘留於網格圓盤42上。回收管47(第3抽吸部)抽吸殘留於網格圓盤41之加工用原料物MC(殘留物)。回收管47經由管6連結於混合鼓風機56,藉由混合鼓風機56之抽吸力抽吸並回收網格圓盤42上之加工用原料MC。 如此,解纖物MB藉由分離部40選別為粗大成分MD、加工用原料MC及廢粉D,加工用原料MC被送至混合部50。
[4-2.分離部之構成] 圖10係第4實施形態之分離部40之要部立體圖。圖11係分離部40之要部側視圖。圖12係分離部40之要部俯視圖,自表面側FS觀察網格圓盤41之圖。圖13係分離部40之要部俯視圖,自表面側FS觀察網格圓盤42之圖。
如圖10及圖11所示,網格圓盤41、42分別為具有複數個開口41A、42A之板狀構件,更詳細而言為圓盤形狀之構造物。 網格圓盤41作為具有多個開口41A之過濾器或篩而發揮功能。又,網格圓盤42作為具有多個開口42A之過濾器或篩而發揮功能。網格圓盤41、網格圓盤42可分別與網格圓盤31(圖2)同樣地構成。
網格圓盤41、42可為金屬製亦可為合成樹脂製,例如可使用拉伸具有鐵絲網、切縫之金屬板而成之擴張金屬板、使用壓製機等於金屬板上形成孔之沖孔金屬板。網格圓盤41、42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亦可為橢圓形、四邊形等幾何學形狀或者不具有對稱性之形狀,但作為實現可能性較高之典型例表示圓形之構成。
開口41A之尺寸為任意,例如,可設為0.8 mm左右。該尺寸相當於上述第1尺寸。又,開口42A之尺寸為任意,例如,可設為0.1 mm左右。該尺寸相當於上述第2尺寸。
開口41A、42A之形狀分別為任意,可為作為複數根線材之間隙而形成之開口,亦可為如沖孔金屬板般穿設於平板之開口。開口41A、42A之形狀亦可為多邊形、圓形、橢圓形之任一者。上述開口41A、42A之尺寸可定義為開口41A、42A中最長部分之開口寬度。又,網格圓盤41、42亦可以不同之材料、形狀及尺寸構成,開口41A、42A之形狀亦可設為不同之形狀。
分離部40具備支持網格圓盤41之外周之支持部401及與網格圓盤41之外周相接驅動網格圓盤41之驅動部402。 又,分離部40具備支持網格圓盤42之外周之支持部403及與網格圓盤42之外周相接驅動網格圓盤42之驅動部404。
支持部401、403與支持部301(圖2)同樣地構成,能夠旋轉地支持網格圓盤41、42之各者。驅動部402、404係與驅動部302(圖2)同樣地構成。驅動部402、404為分別與網格圓盤41、42之外周相接而旋轉之輥,藉由未圖示之馬達驅動,於以符號C4、C6所示之方向旋轉。 藉由驅動部402之旋轉,網格圓盤41於以圖中符號C3所示之方向旋轉。藉由驅動部404之旋轉,網格圓盤42於以圖中符號C5所示之方向旋轉。驅動部402、404、網格圓盤41、42之旋轉速度只要適當設定即可,例如可藉由控制裝置110(圖1)控制。
網格圓盤41、42之各者係以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之設置狀態中構成水平面之方式配置。網格圓盤41、42之設置角度為任意,例如可設置為垂直(平行於鉛直方向),亦可相對於水平面傾斜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於網格圓盤41之上可持續特定時間載置加工用原料MC之狀態。因此,網格圓盤41、42較佳為以水平或接近於水平之角度設置。網格圓盤41、42之設置角度藉由支持部401、403支持網格圓盤41、42保持為一定。
支持及使網格圓盤41、42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支持部401、403及驅動部402、404。例如,亦可採用將旋轉軸接合於網格圓盤41之旋轉中心O1、及網格圓盤42之旋轉中心O2之各者,藉由各旋轉軸支持並使網格圓盤41、42旋轉。
解纖物吹送管43、中間搬送管45、抽吸管46、回收管47及調濕空氣供給管48配置於大致鉛直方向。該等之設置角度為任意,但各管之開口面較佳為正對於網格圓盤41或網格圓盤42之各者之面。
如圖11所示,解纖物吹送管43及粗大成分抽吸管44配置於網格圓盤41之表面側FS,中間搬送管45配置於網格圓盤41之背面側BS。此處,於將表面側FS設為網格圓盤41之一側之情形時,背面側BS可稱為另一側。又,中間搬送管45及回收管47配置於網格圓盤42之表面側FS,抽吸管46及調濕空氣供給管48配置於背面側BS。
解纖物吹送管43為中空管,且與解纖物吹送管33(圖2)同樣地構成。解纖物吹送管43之下端即開口端43A面向網格圓盤41而配置。回收管47係與回收管35(圖2)同樣地構成之中空管,抽吸管46係與抽吸管37同樣地構成之中空管。抽吸管46之上端即開口端46A及回收管47之下端即開口端47A面向網格圓盤42而配置。
又,粗大成分抽吸管44由中空管構成,於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下端之開口端44A處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內部空間開口。開口端44A與網格圓盤41之表面側FS對向。
中間搬送管45係如圖9所示,配置於網格圓盤41與網格圓盤42之間。中間搬送管45之上開口端45A介隔網格圓盤41配置於與解纖物吹送管43之開口端43A對向之位置。又,中間搬送管45之下開口端45B介隔網格圓盤42配置於與抽吸管46之開口端46A對向之位置。
調濕空氣供給管48(第2吹送部)介隔網格圓盤42配置於與回收管47之開口端47A對向之位置。調濕空氣供給管48自網格圓盤42之背面側BS吹送加濕空氣,該加濕空氣藉由回收管47抽吸。
如上所述,於解纖物吹送管43吹送至網格圓盤41之解纖物MB所包含之成分中之未通過開口41A之纖維等堆積於網格圓盤41之表面側FS。將該成分稱為粗大成分MD。粗大成分MD於開口端43A之正下方附著於網格圓盤41,與網格圓盤41之旋轉一起向方向C3移動。粗大成分抽吸管44藉由回收鼓風機411之抽吸力,抽吸堆積於網格圓盤41之粗大成分MD。
此處,針對網格圓盤41及其附近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10、圖11及圖12所示,解纖物吹送管43與粗大成分抽吸管44於網格圓盤41之面上配置於不同之位置。自開口端43A吹送至網格圓盤41之粗大成分MD伴隨著網格圓盤41之旋轉以畫圓弧之方式移動。開口端44A於粗大成分MD移動之路徑上開口,粗大成分抽吸管44藉由回收鼓風機411(圖9)之抽吸力抽吸載置於網格圓盤41而移動之粗大成分MD。
將開口端43A對向於網格圓盤41之位置、即解纖物吹送管43吹送解纖物MB之位置設為吹送位置P11(第1位置)。又,將開口端44A對向於網格圓盤41之位置、即粗大成分抽吸管44抽吸粗大成分MD之位置設為吸入位置P12(第2位置)。由於吹送位置P11及吸入位置P12於網格圓盤41旋轉之期間移動之軌跡上位於不同之位置,故於吹送位置P11被吹送之粗大成分MD藉由網格圓盤41之旋轉以畫圓弧之方式移動至吸入位置P12。
粗大成分MD之移動之軌跡係如圖10及圖12所示,以吹送位置P11為起點以旋轉中心O1為中心之圓弧狀。吸入位置P12位於圓弧狀之粗大成分MD之軌跡之上。因此,自旋轉中心O1至吹送位置P11之距離與自旋轉中心O1至吸入位置P12之距離大致相等。即,吹送位置P1及吸入位置P12之各者位於網格圓盤41上之2個半徑方向之中央,距離網格圓盤41之旋轉中心O1之距離大致相等。 此處,自旋轉中心O1至吹送位置P11之距離例如可設為自旋轉中心O1至吹送位置P11之中心之距離。又,自旋轉中心O1至吸入位置P12之距離例如可設為自旋轉中心O1至吸入位置P12之中心之距離。
將粗大成分MD移動之軌跡(路徑)之以旋轉中心O1為中心之圓之半徑方向上之寬度以符號R11表示。寬度R11相當於解纖物吹送管43之開口端43A之開口寬度。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將解纖物吹送管43例示為圓形管,故開口端43A之開口形狀為圓形。此係為一例,解纖物吹送管43之開口之形狀為任意,可為多邊形或橢圓形,但較佳為於以旋轉中心O1為中心之圓周方向上有較大之開口。於該情形時,藉由於網格圓盤41上使解纖物MB分散至較廣之範圍,能夠更確實地分離粗大成分MD與廢粉D。
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開口於以旋轉中心O1為中心之圓之半徑方向上,具有大於寬度R11之開口寬度R12。於圖中之例,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開口雖為以開口寬度R12為長邊之四角形,但開口之形狀為任意,亦可為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開口較佳為可確保較大之開口寬度R12及開口面積較小。因此,較佳為以開口寬度R12為長邊之多邊形或以開口寬度R12為長徑之橢圓形。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開口面積會影響到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開口上之抽吸氣流之流速。即,開口面積越小,開口端44A之風速(流速)越快。因此,藉由將粗大成分抽吸管44之開口面積縮小得更小,可提高抽吸網格圓盤41上之粗大成分MD之抽吸氣流之流速,且可使粗大成分MD不殘留於網格圓盤41而確實地抽吸、回收。
如圖12所示,吹送位置P11與吸入位置P12位於相對於網格圓盤41之旋轉中心O1靠近一側之位置。藉由該配置,粗大成分MD之軌跡之圓弧之以旋轉中心O1為中心之中心角Z1超過180度,粗大成分MD之軌跡達到網格圓盤41之圓周之半周以上。即,於以旋轉中心O1為中心旋轉之網格圓盤41中,自吹送位置P11至吸入位置P12之粗大成分MD之移動範圍設計得更長。
分離部40藉由加濕部202供給加濕空氣至包含網格圓盤41之空間。因此,自吹送位置P11移動至吸入位置P12之期間,粗大成分MD暴露於加濕空氣中而被調濕。若自吹送位置P11至吸附位置P12之距離為長,則由於粗大成分MD暴露於加濕空氣中之時間長,故可更有效地對粗大成分MD加濕(調濕)。因此,藉由加濕,可期待抑制靜電之影響之效果。
又,如圖12所示,中間搬送管45之上開口端45A之開口構成為大於解纖物吹送管43之開口,且遍及包含解纖物吹送管43之開口之範圍。因此,解纖物吹送管43吹送解纖物MB之氣流之大部分、較佳為幾乎全部於已去除粗大成分MD之狀態下,流入中間搬送管45之內部。藉此,包含通過網格圓盤41之混合物MX之氣流被抽吸至抽吸管46之內部,可防止或抑制網格圓盤41與網格圓盤42之間之混合物MX飛散。
接著,對網格圓盤42及其附近之構成進行詳細敍述。 如圖10、圖11及圖13所示,中間搬送管45之下部與回收管47於網格圓盤42之面上配置於不同之位置。自下開口端45B吹送至網格圓盤42之加工用原料MC伴隨著網格圓盤42之旋轉以畫圓弧之方式移動。開口端47A於加工用原料MC移動之路徑上開口,回收管47藉由混合鼓風機56(圖9)之抽吸力抽吸載置於網格圓盤42移動之加工用原料MC。
將下開口端45B與網格圓盤42對向之位置、即中間搬送管45吹送混合物MX之位置設為吹送位置P13(第3位置)。又,將開口端47A與網格圓盤42對向之位置、即回收管47抽吸加工用原料MC之位置設為吹送位置P14(第4位置)。由於吹送位置P13及吸入位置P14於網格圓盤42旋轉之期間移動之軌跡上位於不同之位置,故於吹送位置P13被吹送之加工用原料MC藉由網格圓盤42之旋轉以畫圓弧之方式移動至吸入位置P14。
加工用原料MC之移動之軌跡係如圖10及圖12所示,以吹送位置P13為起點以旋轉中心O2為中心之圓弧狀。吸入位置P14位於圓弧狀之加工用原料MC之軌跡之上。因此,自旋轉中心O2至吹送位置P13之距離與自旋轉中心O2至吸入位置P14之距離大致相等。即,吹送位置P13及吸入位置P14之各者位於網格圓盤42上之2個半徑方向之中央,距離網格圓盤42之旋轉中心O2之距離大致相等。 此處,自旋轉中心O2至吹送位置P13之距離例如可設為自旋轉中心O2至吹送位置P13之中心之距離。又,自旋轉中心O2至吸入位置P14之距離例如可設為自旋轉中心O2至吸入位置P14之中心之距離。
將加工用原料MC移動之軌跡(路徑)之以旋轉中心O2為中心之圓之半徑方向上之寬度以符號R13表示。寬度R13相當於中間搬送管45之下開口端45B之開口寬度。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將中間搬送管45例示為圓形管,故下開口端45B之開口形狀為圓形。此係為一例,中間搬送管45之開口之形狀為任意,可為多邊形或橢圓形,但較佳為於以旋轉中心O2為中心之圓周方向上有較大之開口。於該情形時,藉由於網格圓盤42上使混合物MX分散至較廣之範圍,能夠更確實地分離加工用原料MC與廢粉D。
回收管47之開口於以旋轉中心O2為中心之圓之半徑方向上,具有大於寬度R13之開口寬度R14。於圖之例中,回收管47之開口雖為以開口寬度R14為長邊之四角形,但開口之形狀為任意,亦可為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回收管47之開口較佳為確保較大之開口寬度R14及開口面積較小者。因此,較佳為以開口寬度R14為長邊之多邊形或以開口寬度R14為長徑之橢圓形。回收管47之開口面積影響回收管47之開口之抽吸氣流之流速。即,開口面積越小,開口端47A之風速(流速)越快。因此,藉由將回收管47之開口面積縮小得更小,可提高抽吸網格圓盤42上之加工用原料MC之抽吸氣流之流速,且可使加工用原料MC不殘留於網格圓盤42而確實地抽吸、回收。
如圖13所示,吹送位置P13與吸入位置P14位於相對於網格圓盤42之旋轉中心O2靠近一側之位置。藉由該配置,加工用原料MC之軌跡之圓弧之以旋轉中心O2為中心之中心角Z2超過180度,加工用原料MC之軌跡達到網格圓盤42之圓周之半周以上。即,於以旋轉中心O2為中心旋轉之網格圓盤42中,自吹送位置P13至吸入位置P14之加工用原料MC之移動範圍設計得更長。
因此,自吹送位置P13移動至吸入位置P14之期間,加工用原料MC暴露於加濕部202供給之加濕空氣中而被調濕。若自吹送位置P13至吸附位置P14之距離較長,則由於加工用原料MC暴露於加濕空氣中之時間較長,故可更有效地對加工用原料MC加濕(調濕)。因此,藉由加濕,可期待抑制靜電之影響之效果。
又,如圖13所示,抽吸管46之開口端46A之開口構成為大於中間搬送管45之下開口端45B之開口且遍及包含下開口端45B之開口之範圍。因此,中間搬送管45吹送混合物MX之氣流之大部分、較佳為幾乎全部於已去除加工用原料MC之狀態下,流入抽吸管46之內部。藉此,包含通過網格圓盤42之廢粉D之氣流被抽吸至抽吸管46之內部,可防止或抑制網格圓盤41與網格圓盤42之間之廢粉D飛散。
進而,分離部40具有配置於網格圓盤42之背面側BS之調濕空氣供給管48(第3吹送部)。調濕空氣供給管48係與加濕部202(圖1)同樣地構成之將加濕器204產生之加濕空氣(調濕空氣)供給之中空管。
如圖13所示,調濕空氣供給管48之開口小於回收管47之開口。即,回收管47之開口構成為大於調濕空氣供給管48之開口,且遍及包含調濕空氣供給管48之開口之範圍。因此,調濕空氣供給管48吹送之加濕空氣之氣流之大部分、較佳為全部與加工用原料MC一起流入回收管47之開口之內部。因此,藉由調濕空氣供給管48供給之加濕空氣之氣流加工用原料MC不會分散至回收管47之外,能夠更確實地回收加工用原料MC。
於分離部40之動作中,藉由解纖物吹送管43吹送解纖物MB之過程相當於第1吹送步驟,藉由網格圓盤41選別(分離)之過程相當於第1選別步驟(第1選別步驟),藉由抽吸管46抽吸廢粉D之過程相當於第1抽吸步驟。又,藉由網格圓盤42選別(分離)之過程相當於第2選別步驟(第2分離步驟),藉由粗大成分抽吸管44抽吸粗大成分MD之過程相當於第2抽吸步驟。藉由回收管47抽吸加工用原料MC之過程相當於第3抽吸步驟,藉由調濕空氣供給管48吹送調濕空氣之過程相當於第2吹送步驟。
如以上說明般,應用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A具備分離部40。分離部40具備網格圓盤41,其具有複數個開口41A,選別通過開口41A之通過物即混合物MX與不通過開口之殘留物即粗大成分MD。又,具備解纖物吹送管43(第1吹送部),其配置於網格圓盤41之一側(表面側FS),自一側對網格圓盤41吹送包含纖維之解纖物MB之解纖物吹送管43(第1吹送部)。又,具備抽吸管46(第1抽吸部),其配置於網格圓盤41之另一側(背面側BS),抽吸通過開口41A之通過物之抽吸管46(第1抽吸部)。又,具備粗大成分抽吸管44,其配置於網格圓盤41之一側(表面側FS),自一側對網格圓盤41,抽吸未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而殘留之粗大成分MD。網格圓盤41之開口位置41A之位置能夠自與解纖物吹送管43對向之吹送位置P11移動至與粗大成分抽吸管44對向之吸入位置P12。粗大成分抽吸管44將於吹送位置P11殘留之粗大成分MD於吸入位置P12抽吸。
且,分離部40具備網格圓盤42,其配置於網格圓盤41與抽吸管46之間,具備小於網格圓盤41之開口之開口42A。分離部40具備回收管47,其配置於相對於網格圓盤42配置抽吸管46之側(背面側BS)之相反側(表面側FS)。網格圓盤42之開口42A之位置能夠自與抽吸管46對向之吹送位置P13移動至與回收管47對向之吸入位置P14。回收管47將已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之混合物MX中之未通過網格圓盤42之開口42A而殘留之殘留物即加工用原料MC於吸入位置P14抽吸。
藉此,可將解纖物MB所包含之成分分離為未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之成分、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41A但未通過網格圓盤42之開口42A之成分、及通過網格圓盤42之開口42A之通過物,並回收。因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簡單之分離部40,將解纖物MB中包含之成分根據大小分離,可有效地確實地回收各成分。
又,具備分離部40之片材製造裝置100A具備解纖包含纖維之原料之解纖部20及將藉由分離部40分離之加工用原料MC成形為片材形狀之再生部102。分離部40可有效地將解纖物MB分離為粗大成分MD、廢粉D及加工用原料MC,且回收加工用原料MC。因此,藉由能夠小型化之分離部40可將用於片材S之製造之加工用原料MC自解纖物MB取出,用於片材S之製造。
又,回收管47配置於抽吸方向上,與粗大成分抽吸管44不重疊之位置。根據該構成,可分別確實地回收未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之成分與通過網格圓盤41之開口但未通過網格圓盤42之開口之成分。
又,分離部40具有調濕空氣供給管48,其配置於網格圓盤42之背面側BS,對藉由回收管47抽吸之加工用原料MC吹送調濕空氣。藉此,可調濕回收管47抽吸之加工用原料MC,可防止靜電引起之加工用原料MC之附著等,使加工用原料MC之回收及搬送穩定化。
又,調濕空氣供給管48與回收管47介隔網格圓盤42而對向配置,面向網格圓盤42之回收管47之開口面積大於面向網格圓盤42之調濕空氣供給管48之開口面積。根據該構成,可藉由回收管47抽吸由調濕空氣供給管48吹送之空氣之大部分,且藉由自調濕空氣供給管48流入回收管47之氣流,可有效地回收殘留物。
[5.第5實施形態] 接著,對應用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4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整體構成之模式圖。 片材製造裝置100B(纖維原料再生裝置)構成為於與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A具備之分離部30連接之管8,設置回收部412。於以下說明之第5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附加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
於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A構成為經由管8將於分離部40分離之粗大成分MD送至解纖部20,再次於解纖部20解纖。本第5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B將回收部412連接於管8,於回收部412回收粗大成分MD。
解纖物MB所包含之成分中之大於加工用原料MC之尺寸之成分包含以粗碎刃14粗碎之粗碎物中之於解纖部20未充分解纖之成分。進而,粗大成分MD包含纖維以外之物體。例如,可列舉附著於原料MA之釘書機的針或合成樹脂製之標籤等金屬或合成樹脂之碎片。該等因不適合作為片材S之原料,故較佳為去除,但手動去除會成為作業者之負擔。片材製造裝置100B可藉由回收部412去除纖維以外之物體。
於第5實施形態中,亦可將網格圓盤41之開口41A之尺寸設為大於上述之第1尺寸即0.8 mm之尺寸。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藉由第4實施形態之分離部40回收之主要大於包含未解纖之粗碎物之成分之纖維或異物作為粗大成分MD而回收。
回收部412係過濾式或旋風器式集塵裝置,例如,具備自藉由回收鼓風機411送風之氣流分離粗大成分MD之過濾器(省略圖示)。通過回收部412之過濾器之氣流例如排出至空氣中。
根據該構成,可將不適合於片材S之製造之纖維以外之混入物於分離部40分離,並藉由回收部412回收。 此處,藉由回收部412回收粗大成分MD之步驟相當於第2回收步驟。
[6.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各實施形態係不過實施記載於專利請求範圍之本發明之具體之態樣,並不限定本發明,可在不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例如如以下所示般,於各種態樣中實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就具備網格圓盤31之分離部30、30A、30B及具備網格圓盤41與網格圓盤42之分離部40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未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使用3個以上之網格圓盤,分離解纖物MB。又,分離部30、30A、30B、40並不限定於片材製造裝置100、100A、100B中使用之例,只要是將分離對象物分離成複數個成分之分離裝置,即可應用於各種裝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分離部30、30A、30B、40中,亦可於網格圓盤31、41、42之面與各管之開口端之間配置刷子等。具體而言,亦可於配置於網格圓盤31、41、42之背面側BS之各管之前端配置刷子。於該情形時,能夠更確實地防止管之前端與網格圓盤31、41、42之背面之間之氣流之洩漏。
又,分離部30、30A、30B、40具備之管之剖面形狀、尺寸、長度、材料等為任意,且亦可構成為分支成複數根管且與網格圓盤31、41、42對向。又,網格圓盤31、41、42之開口31A、41A、42A之尺寸可根據分離對象物所包含之成分及用於片材S之製造之纖維之尺寸等適當變更。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100A、100B並不限定於片材S,亦可為以硬質之片材或積層之片材構成之板狀或製造網狀之製造物之構成。又,製造物並不限定於紙亦可為不織布。片材S之性狀並未特別限定,亦可為可作為以筆記或印刷為目的之記錄紙(例如,所謂之PPC用紙)使用之紙,又可為壁紙、包裝紙、色紙、圖畫紙、肯特紙等。又,於片材S為不織布之情形時,除一般之不織布以外,亦可採用纖維板、面紙、廚房用紙、清潔紙、濾紙、液體吸收材料、吸音體、緩衝材料、席墊等。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100A、100B係作為藉由將原料於空氣中解纖獲得材料,使用該材料與樹脂製造片材S之乾式片材製造裝置100進行說明。本發明之應用對象並未限定於此,亦可應用於使包含纖維之原料溶解或漂浮於水等溶媒中,將該原料加工為片材之所謂之濕式片材製造裝置。又,亦可應用於藉由靜電等使包含空氣中解纖之纖維之材料吸附於鼓之表面,將吸附於鼓之原料加工為片材之靜電方式之片材製造裝置。
2‧‧‧管4‧‧‧管6‧‧‧管8‧‧‧管9‧‧‧滑槽10‧‧‧供給部12‧‧‧粗碎部14‧‧‧粗碎刃20‧‧‧解纖部26‧‧‧解纖部鼓風機27‧‧‧集塵部28‧‧‧捕集鼓風機29‧‧‧管30‧‧‧分離部(分離裝置)30A‧‧‧分離部(分離裝置)30B‧‧‧分離部(分離裝置)31‧‧‧網格圓盤(第1選別部)31A‧‧‧開口33‧‧‧解纖物吹送管(第1吹送部)33A‧‧‧開口端35‧‧‧回收管(第2抽吸部)35A‧‧‧開口端37‧‧‧抽吸管(第1抽吸部)37A‧‧‧開口端38‧‧‧調濕空氣供給管(第2吹送部)40‧‧‧分離部(分離裝置)41‧‧‧網格圓盤(第1選別部)41A‧‧‧開口42‧‧‧網格圓盤(第2選別部)42A‧‧‧開口43‧‧‧解纖物吹送管(第1吹送部)43A‧‧‧開口端44‧‧‧粗大成分抽吸管(第2抽吸部)44A‧‧‧開口端45‧‧‧中間搬送管45A‧‧‧上開口端45B‧‧‧下開口端46‧‧‧抽吸管(第1抽吸部)46A‧‧‧開口端47‧‧‧回收管(第3抽吸部)47A‧‧‧開口端48‧‧‧調濕空氣供給管(第2吹送部)50‧‧‧混合部52‧‧‧添加物供給部52a‧‧‧添加物卡匣52b‧‧‧添加物取出部52c‧‧‧添加物投入部54‧‧‧管56‧‧‧混合鼓風機60‧‧‧堆積部61‧‧‧鼓部62‧‧‧導入口63‧‧‧殼體部70‧‧‧網狀物成形部72‧‧‧網格帶74‧‧‧輥76‧‧‧抽吸機構77‧‧‧吸入式鼓風機79‧‧‧搬送部79a‧‧‧網格帶79b‧‧‧輥79c‧‧‧抽吸機構80‧‧‧片材形成部82‧‧‧加壓部84‧‧‧加熱部85‧‧‧壓輥86‧‧‧加熱輥90‧‧‧切斷部92‧‧‧第1切斷部94‧‧‧第2切斷部96‧‧‧排出部100‧‧‧片材製造裝置(纖維原料再生裝置)100A‧‧‧片材製造裝置(纖維原料再生裝置)100B‧‧‧片材製造裝置(纖維原料再生裝置)101‧‧‧解纖處理部102‧‧‧再生部(片材形成部)110‧‧‧控制裝置202‧‧‧加濕部(調濕空氣供給部)204‧‧‧加濕部208‧‧‧加濕部212‧‧‧加濕部301‧‧‧支持部302‧‧‧驅動部310‧‧‧霧供給部(調濕部)356‧‧‧回收管401‧‧‧支持部402‧‧‧驅動部403‧‧‧支持部404‧‧‧驅動部411‧‧‧回收鼓風機412‧‧‧回收部BS‧‧‧背面側(另一側)C1‧‧‧旋轉方向C2‧‧‧旋轉方向C3‧‧‧旋轉方向C4‧‧‧旋轉方向C5‧‧‧旋轉方向C6‧‧‧旋轉方向D‧‧‧廢粉(通過物)F‧‧‧搬送方向FS‧‧‧表面側(一側)MA‧‧‧原料MB‧‧‧解纖物(分離對象物)MC‧‧‧加工用原料(殘留物)MD‧‧‧粗大成分(殘留物)MX‧‧‧混合物(通過物)O‧‧‧旋轉中心O1‧‧‧旋轉中心O2‧‧‧旋轉中心P1‧‧‧吹送位置(第1位置)P2‧‧‧吸入位置(第2位置)P11‧‧‧吹送位置(第1位置)P12‧‧‧吸入位置(第2位置)P13‧‧‧吹送位置(第3位置)P14‧‧‧吸入位置(第4位置)R1‧‧‧寬度R2‧‧‧開口寬度R11‧‧‧寬度R12‧‧‧開口寬度R13‧‧‧寬度R14‧‧‧開口寬度S‧‧‧片材V2‧‧‧箭頭WD‧‧‧水滴W2‧‧‧網狀物Z‧‧‧中心角度Z1‧‧‧中心角Z2‧‧‧中心角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整體構成之模式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立體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側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俯視圖。 圖5係第2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立體圖。 圖6係第2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俯視圖。 圖7係第3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立體圖。 圖8係第3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俯視圖。 圖9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整體構成之模式圖。 圖10係第4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立體圖。 圖11係第4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側視圖。 圖12係第4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俯視圖。 圖13係第4實施形態之分離部之要部俯視圖。 圖14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整體構成之模式圖。
30‧‧‧分離部(分離裝置)
31‧‧‧網格圓盤(第1選別部)
31A‧‧‧開口
33‧‧‧解纖物吹送管(第1吹送部)
35‧‧‧回收管(第2抽吸部)
37‧‧‧抽吸管(第1抽吸部)
301‧‧‧支持部
302‧‧‧驅動部
C1‧‧‧旋轉方向
C2‧‧‧旋轉方向
D‧‧‧廢粉(通過物)
MB‧‧‧解纖物(分離對象物)
MC‧‧‧加工用原料(殘留物)
O‧‧‧旋轉中心

Claims (11)

  1. 一種分離裝置,其具備:第1選別部,其具備複數個開口,選別通過上述開口之通過物與未通過上述開口之殘留物;第1吹送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吹送包含被解纖之纖維之分離對象物;第1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另一側,抽吸通過上述開口之上述通過物;及第2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抽吸未通過上述第1選別部之開口而殘留之上述殘留物;且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上述第1吹送部對向之第1位置移動至與上述第2抽吸部對向之第2位置;上述第2抽吸部於上述第2位置抽吸殘留於上述第1位置之上述殘留物。
  2. 如請求項1之分離裝置,其具有第2吹送部,該第2吹送部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另一側,對藉由上述第2抽吸部抽吸之上述殘留物吹送調濕空氣。
  3. 如請求項1或2之分離裝置,其具備調濕空氣供給部,該調濕空氣供給部對包含上述第1選別部之空間供給調濕空氣。
  4. 如請求項1或2之分離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位置與上述第2位置之間具有對上述第1選別部調濕之調濕部。
  5. 如請求項3之分離裝置,其中上述第1選別部為旋轉之板狀構件,上述第1位置及上述第2位置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旋轉中心靠近一側之位置。
  6. 如請求項1或2之分離裝置,其中上述第1吹送部與上述第1抽吸部介隔上述第1選別部而對向配置,面向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第1抽吸部之開口面積大於面向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第1吹送部之開口面積。
  7. 如請求項1之分離裝置,其具備:第2選別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與上述第1抽吸部之間,具備小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開口;及第3抽吸部,其配置於相對於上述第2選別部與配置上述第1抽吸部之側相反之側;且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上述第1抽吸部對向之第3位置移動至與上述第3抽吸部對向之第4位置;上述第3抽吸部將通過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上述通過物中的未通過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開口而殘留之上述殘留物於上述第4位置抽吸。
  8. 如請求項7之分離裝置,其中上述第3抽吸部配置於抽吸方向上不與上述第2抽吸部重疊之位置。
  9. 如請求項7或8之分離裝置,其中於相對於上述第2選別部配置第1抽吸部之側,具有對藉由上述第3抽吸部抽吸之上述殘留物吹送調濕空氣之第3吹送部。
  10. 如請求項9之分離裝置,其中上述第3吹送部與上述第3抽吸部介隔上述第2選別部而對向配置,面向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第3抽吸部之開口面積大於面向上述第2選別部之上述第3吹送部之開口面積。
  11. 一種纖維原料再生裝置,其具備:解纖部,其將包含纖維之原料解纖;分離部,其將藉由上述解纖部解纖之解纖物所包含之加工用原料分離;及片材形成部,其將由上述分離部分離出之上述加工用原料成形為片材形狀;且上述分離部具備:第1選別部,其具備複數個開口,選別通過上述開口之通過物與不通過上述開口之殘留物;第1吹送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吹送上述解纖物;第1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另一側,抽吸通過上述開口 之上述通過物;及第2抽吸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選別部之一側,且自上述一側對上述第1選別部抽吸未通過上述第1選別部之開口而殘留之上述殘留物;且上述第1選別部之上述開口之位置能夠自與上述第1吹送部對向之第1位置移動至與上述第2抽吸部對向之第2位置;上述第2抽吸部於上述第2位置抽吸殘留於上述第1位置之上述殘留物,將上述第2抽吸部抽吸之上述殘留物搬送至上述片材形成部。
TW107139149A 2017-11-08 2018-11-05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TWI692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5666A JP6996238B2 (ja) 2017-11-08 2017-11-08 繊維原料再生装置
JP2017-215666 2017-11-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595A TW201918595A (zh) 2019-05-16
TWI692558B true TWI692558B (zh) 2020-05-01

Family

ID=641840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0837A TW202030385A (zh) 2017-11-08 2018-11-05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TW107139149A TWI692558B (zh) 2017-11-08 2018-11-05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0837A TW202030385A (zh) 2017-11-08 2018-11-05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2887B2 (zh)
EP (1) EP3482840B1 (zh)
JP (1) JP6996238B2 (zh)
CN (1) CN109750544B (zh)
TW (2) TW20203038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5404B (zh) * 2020-10-20 2022-01-07 重庆禀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的流域水体污染物收集与检测设备
JP2023101357A (ja) * 2022-01-07 2023-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分離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8224A (ja) * 1993-10-08 1995-04-25 Katsuya Mizui 粉粒体分離装置
JP2015178206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64463C (de) * 1952-07-13 1957-05-23 Miag Muehlenbau & Ind Gmbh Vorrichtung zum Sichten und Austragen von pneumatisch gefoerdertem Schuettgut
JPS5432876A (en) * 1977-08-19 1979-03-10 Sanyo Kokusaku Pulp Co Method of preventing harmful effect by static electricity
JPS5851964A (ja) * 1981-09-22 1983-03-26 国上 「ひろし」 ふるい装置
IT8321934V0 (it) * 1983-05-20 1983-05-20 Barbieri Adriano Macchina selezionatrice di prodotti granulari in genere.
DE3615416A1 (de) 1986-05-07 1987-11-12 Truetzschler & Co Vorrichtung zur reinigung von textilfaserflocken
JPS63123478A (ja) * 1986-11-12 1988-05-27 株式会社 ネオテツク 粉粒体の篩別装置
DE19502203C2 (de) 1995-01-25 1996-02-08 Peter Dipl Chem Leinert Vorrichtung zur Entfernung von Überkorn und faserigen Bestandteilen aus Braunkohlenbrennstaub
JP3628097B2 (ja) * 1996-02-29 2005-03-0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廃棄物の分級装置
JP3999145B2 (ja) 2003-03-04 2007-10-31 株式会社東洋精米機製作所 粒体処理装置
JP4287185B2 (ja) 2003-04-23 2009-07-01 株式会社御池鐵工所 細片脱水装置とこれを利用した多段脱水設備
ITUD20030119A1 (it) * 2003-05-30 2004-11-30 Instalmec Srl Apparecchiatura e procedimento di separazione di materiali aventi differente granulometria.
JP4252398B2 (ja) 2003-08-08 2009-04-08 有限会社ミスギ 篩装置
CN202106310U (zh) * 2011-06-09 2012-01-11 廖晖 自动化毛边处理机
JP2013147772A (ja) 2012-01-20 2013-08-01 Oji Holdings Corp 古紙解繊物の製造方法
CN204122358U (zh) * 2014-08-12 2015-01-28 安徽一隆羽绒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喷水结构的羽绒分毛装置
JP6589298B2 (ja) 2015-03-04 2019-10-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CN204697961U (zh) * 2015-04-28 2015-10-14 广东富利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羽绒加工分毛装置
CN205412589U (zh) * 2016-03-30 2016-08-03 祁国祥 多级除尘空气净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8224A (ja) * 1993-10-08 1995-04-25 Katsuya Mizui 粉粒体分離装置
JP2015178206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2840A1 (en) 2019-05-15
TW202030385A (zh) 2020-08-16
US11072887B2 (en) 2021-07-27
JP6996238B2 (ja) 2022-01-17
EP3482840B1 (en) 2023-04-05
CN109750544A (zh) 2019-05-14
US20190136451A1 (en) 2019-05-09
CN109750544B (zh) 2021-11-26
JP2019084504A (ja) 2019-06-06
TW201918595A (zh)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032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575687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TWI657906B (zh) 片材製造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之控制方法
WO2018043047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TWI692558B (zh) 分離裝置及纖維原料再生裝置
JP2019085264A (ja) 搬送装置、及び、繊維原料再生装置
US11008674B2 (en) Fiber processing device and fibrous feedstock recycling device
TW201839215A (zh)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WO2018043057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687124B2 (ja) ウェブ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TWI665004B (zh) 集塵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JP675636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787407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18168479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ト
JP2019173201A (ja) 解繊処理装置、および、繊維原料再生装置
JP2018079430A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19105012A (ja) 繊維処理装置、および、繊維原料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