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2138B - 二次電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2138B
TWI692138B TW104130821A TW104130821A TWI692138B TW I692138 B TWI692138 B TW I692138B TW 104130821 A TW104130821 A TW 104130821A TW 104130821 A TW104130821 A TW 104130821A TW I692138 B TWI692138 B TW I6921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curr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0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0243A (zh
Inventor
米田祐美子
山梶正樹
田島亮太
廣木正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0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0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2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213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2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5Immobilising or gelification of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Prim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在正電極集電器與負電極集電器之間設置凝膠電解質和隔離體。層疊多個正電極集電器和多個負電極集電器,使得負電極的沒有塗佈活性材料層的表面相互之間或正電極的沒有塗佈活性材料層的表面相互之間彼此接觸。

Description

二次電池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係關於一種物品、方法或者製造方法。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程(process)、機器(rmachine)、製造(rmanufacture)或者組合物(composition of matter)。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係關於一半導體裝置、一顯示裝置、一發光裝置、一蓄電裝置、一照明設備或一電子裝置與其製造方法。尤其是,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二次電池及電子裝置。
注意,在本說明書中,電子裝置一般指包含二次電池的裝置,包含二次電池的電光裝置、包含二次電池的資訊終端裝置等都包括在電子裝置的範疇內。
近年來,對可穿戴裝置展開了積極的開發。由於可穿戴裝置佩戴於人身上的性質,很多可穿戴裝置可沿著身體的曲面,或者對應於身體動作而彎曲。因此,在可穿戴裝置中,與顯示器和其他外殼同樣,也對用於可穿戴裝置的可撓性的二次電池進行了開發。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了能夠向至少一軸方向之一彎曲或彎折的薄片狀的蓄電裝置和包含有該蓄電裝置的電子裝置。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揭示第2013-211262號公報
大多二次電池為了增大容量層疊有多個正電極集電器和多個負電極集電器。
但是,在使包含多個正電極集電器和多個負電極集電器的二次電池彎曲時,有二次電池的容量降低以及循環特性惡化的傾向。
從本發明人的對上述容量降低以及循環特性惡化的原因的研究可知:在使包含多個正電極集電器和多個負電極集電器的二次電池彎曲時,集電器中局部產生彎曲較大的部分和彎曲較小的部分。圖14示出被彎曲的二次電池的剖面的示意圖。在負電極集電器105部分和正電極集電器101部分產生彎曲較大的部分301和彎曲較小的部分302。在各集電器中彎曲較大的部分的位置不同,因此造成產生電池反應的正電極集電器101與負電極集電器105之間的距離311的不均勻。本發明人發現:上述距離的不均勻導致集電器面內的電池反應速度的不均勻,由此成為二次電池的容量的降低及劣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新穎結構的二次電池。明確而言,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具可撓性的新穎結構的二次電池。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新穎蓄電裝置或新穎電子裝置等。注意,這些目的的記載不妨礙其他目的的存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並不需要實現所有上述目的。可以從說明書、圖式、申請專利範圍等的記載得知並導出上述以外的目的。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在正電極集電器與負電極集電器之間設置包含電解質的聚合物和隔離體。因為聚合物可以被凝膠化,所以能夠容易保持正電極集電器與負電極集電器之間的固定的距離。
另外,層疊多個正電極集電器和多個負電極集電器,以使負電極的沒有塗佈活性材料層的表面彼此接觸,以使正電極的沒有塗佈活性材料層的表面彼此接觸。與隔離體和正電極活性材料層的接觸面及隔離體和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接觸面相比,這種接觸面可以實現摩擦小的接觸面。當該摩擦小的接觸面滑動時,可以容易釋放在使二次電池彎曲時產生的起因於彎曲的內徑與外徑的差的應力。該結構可以抑制在集電器中局部產生彎曲較大的部分和彎曲較小的部分,而可以抑制正電極集電器與負電極集電器之間的距離的不均勻。
藉由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種 新穎結構的二次電池。明確而言,可以提供一種具有撓性的新穎結構的二次電池。
另外,藉由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種新穎蓄電裝置或新穎電子裝置等。注意,這些效果的記載不妨礙其他效果的存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並不需要實現所有上述效果。可以從說明書、圖式、申請專利範圍等的記載得知並導出上述以外的效果。
100‧‧‧二次電池
101‧‧‧正電極集電器
102‧‧‧正電極活性材料層
103‧‧‧隔離體
103a‧‧‧接合部
104‧‧‧凝膠電解質
104a‧‧‧電解液
105‧‧‧負電極集電器
106‧‧‧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107‧‧‧外包裝體
107a‧‧‧接合部
107b‧‧‧邊
111‧‧‧正電極
115‧‧‧負電極
120‧‧‧密封層
121‧‧‧正電極引線
122‧‧‧連接區域
123‧‧‧彎曲部
125‧‧‧負電極引線
201‧‧‧接觸面
203‧‧‧接觸面
205‧‧‧接觸面
301‧‧‧部分
302‧‧‧部分
304b‧‧‧顯示部
311‧‧‧距離
400‧‧‧眼鏡型裝置
400a‧‧‧眼鏡架
400b‧‧‧顯示部
401‧‧‧耳麥裝置
401a‧‧‧麥克風部
401b‧‧‧軟管
401c‧‧‧耳機部
402‧‧‧裝置
402a‧‧‧外殼
403‧‧‧裝置
403a‧‧‧外殼
404‧‧‧臂帶型裝置
404a‧‧‧主體
405‧‧‧手錶型裝置
405a‧‧‧顯示部
410‧‧‧火爐
411‧‧‧模組
411a‧‧‧出風口
411b‧‧‧外部端子
412‧‧‧主體
412a‧‧‧開口部
413‧‧‧烤架
860‧‧‧電動汽車
861‧‧‧電池
862‧‧‧控制電路
863‧‧‧驅動裝置
864‧‧‧處理裝置
1001‧‧‧基板
1002‧‧‧板
1004‧‧‧端部
1005a‧‧‧接觸面
1005b‧‧‧接觸面
1101‧‧‧正電極集電器
1102a‧‧‧正電極活性材料層
1102b‧‧‧正電極活性材料層
1103‧‧‧隔離體
1105a‧‧‧負電極集電器
1105b‧‧‧負電極集電器
1105c‧‧‧負電極集電器
1105d‧‧‧負電極集電器
1106a‧‧‧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1106b‧‧‧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1106c‧‧‧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1106d‧‧‧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1205a‧‧‧接觸面
1205b‧‧‧接觸面
圖1A至圖1D是說明二次電池的結構實例的圖;圖2A和圖2B是說明二次電池的結構實例的圖;圖3A和圖3B是說明二次電池的結構實例的圖;圖4是說明二次電池的例子的圖;圖5A和圖5B是說明二次電池的例子的圖;圖6A至圖6D是說明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的例子的圖;圖7A至圖7C是說明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的例子的圖;圖8A和圖8B是說明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的例子的圖;圖9A和圖9B是說明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的例子的圖;圖10A至圖10C是說明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的例子 的圖;圖11A和圖11B是說明二次電池的例子及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的例子的圖;圖12A和圖12B是說明電子裝置的例子的圖;圖13A和圖13B是說明電子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4是說明正電極集電器與負電極集電器之間的距離的圖;圖15A和圖15B是說明靜摩擦係數的測量方法的圖;圖16示出靜摩擦係數的測量結果;圖17A和圖17B是二次電池的X射線CT照片;圖17C是示出二次電池的充放電特性的圖。
下面,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以下說明,所屬技術領域的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本發明的模式和詳細內容可以被變換為各種各樣的形式。另外,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為僅限定在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與實施例所記載的內容中。
“電連接”包括藉由“具有某種電作用的元件”連接的情況。“具有某種電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進行連接目標間的電信號的傳送與接收,就對其沒有特別的限制。
為了容易理解,有時圖式等中所示的各構成要素的位置、尺寸、範圍等不表示實際上的位置、尺寸、範圍等。因此,所揭示的發明不一定侷限於圖式等中所揭示的位置、尺寸、範圍等。
“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數詞是為了避免構成要素的混淆而附記的。
實施方式1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A至圖1D及圖3A和圖3B對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結構實例進行說明。
[1.典型的結構]
圖1A所示的二次電池100包括正電極集電器101、負電極集電器105、隔離體103。正電極集電器101在一個表面包括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負電極集電器105在一個表面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二次電池100在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一個表面與負電極集電器105的一個表面之間包含凝膠電解質104。
凝膠電解質104包含聚合物、電解質和溶劑。凝膠電解質104中的聚合物可以被凝膠化,當正電極集電器101和負電極集電器105彼此貼合時,可以容易保持正電極集電器101與負電極集電器105之間的固定的距 離。由此,可以防止在集電器面內產生電池反應速度的不均勻,而可以抑制二次電池100的容量的降低及劣化。
作為凝膠電解質104所包含的聚合物,可以使用聚環氧乙烷類聚合物、聚丙烯腈類聚合物、聚偏氟乙烯類聚合物、聚丙烯酸酯類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類聚合物。在本說明書等中,例如聚偏氟乙烯類聚合物是指包含聚偏氟乙烯的聚合物,並包含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
藉由利用FT-IR(傳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等,可以對上述聚合物進行定性分析。例如,聚偏氟乙烯類聚合物在藉由FT-IR獲得的光譜中具有來源於C-F鍵合的吸收光譜。此外,聚丙烯腈類聚合物在藉由FT-IR光譜儀獲得的光譜中具有顯示C≡N鍵合的吸收峰值。
作為凝膠電解質104的電解質,使用載體離子能夠移動且具有用作載體離子的鋰離子的材料。作為電解質的典型例子,例如LiPF6、LiClO4、LiAsF6、LiBF4、LiCF3SO3、Li(CF3SO2)2N、Li(C2F5SO2)2N、Li(SO2F)2N等鋰鹽。這些電解質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兩種或更多以任意的組合及比率使用。
作為凝膠電解質104的溶劑,使用載體離子能夠移動的材料。作為電解液的溶劑,較佳為使用非質子有機溶劑。作為非質子有機溶劑的典型例子,可以使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γ-丁內酯、乙腈、乙 二醇二甲醚、四氫呋喃等中的一種或多種。當作為電解液的溶劑使用凝膠化的高分子材料,或對電解液添加用來凝膠化的高分子材料,抗液體洩漏等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並且,能夠實現二次電池的薄型化及輕量化。作為凝膠化的高分子材料的典型例子,包含矽酮凝膠、丙烯酸膠、丙烯腈膠、聚氧化乙烯類凝膠、聚氧化丙烯類凝膠、氟類聚合物凝膠等。另外,藉由作為電解液的溶劑使用一種或多種具有阻燃性及難揮發性的離子液體(室溫融鹽),即使由於二次電池的內部短路、過充電等而內部溫度上升,也可以防止二次電池的破裂或起火等。離子液體是流體狀態的鹽類,離子遷移度(傳導率)高。另外,離子液體含有陽離子和陰離子。作為離子液體,例如包含乙基甲基咪唑(EMI)陽離子的離子液體或包含N-甲基-N-丙基呱啶(propylpiperidinium)(PP13)陽離子的離子液體等。
一個單元包含上述正電極集電器101、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隔離體103、凝膠電解質104、負電極集電器105及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二次電池100包括多個單元。
圖1B及圖1C示出層疊有三個單元的二次電池100的例子。圖1B是二次電池100的透視圖,圖1C是從圖1B的箭頭方向觀看時的二次電池100的側面圖。為了明確起見而摘要示出正電極集電器101、負電極集電器105和凝膠電解質104。多個單元以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不包括正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彼此相對,及負 電極集電器105的不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彼此相對的方式配置。藉由如此配置多個單元,可以實現金屬和金屬接觸的接觸面,亦即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接觸面201以及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接觸面205。
與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和隔離體103以及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和隔離體103的接觸面相比,作為金屬和金屬接觸的接觸面的接觸面201及接觸面205可以實現摩擦小的接觸面。藉由以使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彼此相對,及使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相對的方式層疊單元構成二次電池100,在使二次電池100彎曲時,如圖1D所示,上述摩擦小的接觸面彼此滑動。因此,可以容易釋放起因於彎曲的內徑與外徑差的應力。由此,可以抑制在集電器中局部產生彎曲較大的部分和彎曲較小的部分,並可以抑制正電極集電器101與負電極集電器105之間的距離的不均勻。
由於上述理由,較佳的是,在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之間或者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之間不具有增大摩擦的要素,諸如凝膠電解質104所包含的聚合物等。
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之間以及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之間的摩擦越小,越容易釋放起因於彎曲的內徑與外徑的差的應力。但是,如果為了減少摩擦而對集電器的另一個表面進行多餘的表 面處理,則導致製程的增加,由此導致生產率下降。另外,不一定必須使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以及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摩擦小。只要使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和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中的一方的摩擦小,就可以充分降低起因於當二次電池100彎曲時的內徑與外徑差的應力。
因此,更明確而言,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之間或者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之間的靜摩擦係數較佳為0.01或更大且0.80或更少,更佳為0.20或更大且0.65或更少,進一步較佳為0.57或更大且0.59或更少。只要在上述靜摩擦係數的範圍內,就可以充分降低起因於當二次電池100彎曲時的內徑與外徑差的應力。
藉由如下步驟算出本說明書等中的靜摩擦係數。首先,將所要測量的樣本放在平坦且水平的玻璃板上。樣本處於用於滑動的材料垂直固定在配合件(opposite material)之間的狀態。將平坦的板和加重物放在其上。將配合件固定,並將荷重測定器連接於用於滑動的材料,在水平方向上以1mm/秒左右的速度拉拽荷重測定器。測量直到滑動的材料移動1cm為止的摩擦力的最大值。將上述測量值看作最大靜摩擦力。從最大靜摩擦力、和加重物的負載算出靜摩擦係數。
[2.變形例]
雖然圖1A示出隔離體103只存在於夾在正電極集電器101與負電極集電器105之間的區域中的例子,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隔離體103可以具有以袋狀覆蓋正電極集電器101或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形狀。
在圖2A所示的二次電池100中,隔離體103被設置為以袋狀覆蓋正電極集電器101及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因此,形成隔離體103彼此接觸的接觸面203以代替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不直接接觸。
在此情況下,只要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接觸面205的摩擦小,可以充分降低起因於當電池100彎曲時的內徑與外徑差的應力。
在圖2B所示的二次電池100中,隔離體103被設置為以袋狀覆蓋負電極集電器105及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因此,產生隔離體103彼此接觸的接觸面203,而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不直接接觸。
在此情況下,只要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接觸面201的摩擦小,可以充分降低起因當二次電池100於彎曲時的內徑與外徑差的應力。
雖然圖1A至圖1D及圖2A和圖2B示出一個單元都包括一個正電極集電器101、一個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一個隔離體103、一個負電極集電器105及一個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例子,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在可以充分降低起因於當二次電池100彎 曲時的內徑與外徑的差的應力的範圍內,也可以採用一個單元包括多個正電極集電器101、多個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多個隔離體103、多個負電極集電器105及多個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結構。
圖3A所示的二次電池100是一個單元包括一個在兩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正電極集電器101、兩個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且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的負電極集電器105和兩個隔離體103。
在圖3A的二次電池100的單元中,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位於最外側,在兩個負電極集電器105之間存在有在兩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正電極集電器101。並且,以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相對的方式配置單元。注意,雖然圖3A示出一個單元包括兩個隔離體103的例子,但是不侷限於此,如圖2A和圖2B所示,一個單元可以包括以袋狀覆蓋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一個隔離體。
另外,在圖3B所示的二次電池100的其他例子中,一個單元依次包括:在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且在另一個表面無正電極活性材料層的正電極集電器101;在兩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負電極集電器105;在兩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正電極集電器101;以及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且在另一個表面無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 器105。在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且在另一個表面無正電極活性材料層的正電極集電器101以其另一個表面位於單元的最外側的方式配置。與此同樣,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且在另一個表面無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器105以其另一個表面位於單元的最外側的方式配置。此外,在三處的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與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之間各設有一個隔離體103。
在具有如圖3A及圖3B所示的結構的二次電池100中,也可以實現金屬和金屬接觸的摩擦小的接觸面205。因此,可以抑制正電極集電器101與負電極集電器105之間的距離的不均勻。
雖然圖1A至圖1D及圖2A和圖2B示出包括三個單元的二次電池,並且圖3A和圖3B示出包括兩個單元的二次電池,但是這是為了明確起見而簡要示出的。實際上,較佳為製造包括三個或更多的單元的二次電池100。藉由層疊多個單元,可以增大二次電池100的容量。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但可以應用於二次電池,而且可以應用於各種蓄電裝置。作為蓄電裝置的例子,包含電池、一次電池、二次電池、鋰離子二次電池、鋰空氣電池、固態電池、鉛蓄電池、鋰離子聚合物二次電池、鎳氫蓄電池、鎳鎘蓄電池、鎳鐵蓄電池、鎳鋅蓄電池、氧化銀鋅蓄電池等。再者,作為蓄電裝置的其他例 子,如電容器。例如,藉由組合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負電極與雙電層的正電極,可以製造如鋰離子電容器等電容器。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在實施方式2至5中,將說明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注意,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例如,雖然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示出凝膠電解質包含聚合物時的例子,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根據情況或條件,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電解質可以包含聚合物之外的材料。或者,例如,根據情況或條件,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電解質可以不需包含聚合物。例如,雖然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示出使二次電池彎曲時的例子,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根據情況或條件,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可以依需求使蓄電裝置彎曲或伸展等而隨需變形,或者使其變為想要的形狀且此形狀可固定。或者,例如,根據情況或條件,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可以不使蓄電裝置彎曲。
實施方式2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參照圖4及圖5A和圖5B對二次電池的具體結構及材料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下示出正電極和負電極中的一個被袋狀的隔離體覆蓋的例子。
圖4是示出二次電池100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5A是沿圖4中的點劃線A1-A2所示的部分的剖面圖。此外,圖5B是沿圖4中的點劃線B1-B2所示的部分的剖面圖。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100在外包裝體107內包括被隔離體103覆蓋的正電極111、負電極115及凝膠電解質104。注意,圖5A和圖5B示出具有三個單元的二次電池的例子。此外,正電極111與正電極引線121電連接,負電極115與負電極引線125電連接。正電極引線121及負電極引線125也稱為引線電極或引線端子。正電極引線121及負電極引線125的一部分配置在外包裝體的外側。二次電池100的充電及放電藉由正電極引線121及負電極引線125進行。
此外,在圖5A和圖5B中,正電極111被隔離體103覆蓋,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例如,正電極111不需要被隔離體103覆蓋。另外,負電極115可以代替正電極111被隔離體103覆蓋。
[1.正電極]
正電極111包含正電極集電器101及在正電極集電器101上形成的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等。在圖5A和圖5B中,雖然示出在薄片狀(或帶狀)的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一個表面設置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例子,但是如實施方式1所說明,根據二次電池100的單元的結構,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可以設置在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兩個表 面。藉由將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設置在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兩個表面,可以增大二次電池100的容量。
作為正電極集電器101,可以使用不鏽鋼、金、鉑、鋁、鈦等金屬及它們的合金等導電性高且不引起顯著的化學變化的材料。此外,正電極集電器101還可以使用添加有矽、鈦、釹、鈧、鉬等提高耐熱性的元素的鋁合金。另外,也可以使用與矽起反應形成矽化物的金屬元素形成。作為與矽起反應形成矽化物的金屬元素,有鋯、鈦、鉿、釩、鈮、鉭、鉻、鉬、鎢、鈷、鎳等。正電極集電器101可以適當地具有箔狀、板狀(薄片狀)、網狀、打孔金屬網狀、擴張金屬網狀等形狀。正電極集電器101的厚度較佳為5μm或更大且30μm或更少。可以在正電極集電器101的表面使用石墨等設置基底層。
除了正電極活性材料以外,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還可以包含用來提高正電極活性材料的緊密性的黏合劑(binder)以及用來提高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導電性的導電添加劑等。
可作為用於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正電極活性材料,包含具有橄欖石型結晶結構、層狀岩鹽型結晶結構或者尖晶石型結晶結構的複合氧化物等。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例如可使用LiFeO2、LiCoO2、LiNiO2、LiMn2O4、V2O5、Cr2O5、MnO2等化合物。
尤其是,LiCoO2具有容量大、與LiNiO2相比在大氣中穩定、以及與LiNiO2相比熱穩定等優點,所以 是較佳的。
當在LiMn2O4等含有錳的具有尖晶石型結晶結構的含鋰材料中混合少量鎳酸鋰(LiNiO2或LiNi1-xMXO2(M=Co、Al等))時,可以提高使用上述材料的二次電池的特性,所以是較佳的。
或者,可以使用複合材料(通式為LiMPO4(M為Fe(II)、Mn(II)、Co(II)、Ni(II)中的一種或更多)。作為材料可以使用通式為LiMPO4的鋰化合物,其典型例子為LiFePO4、LiNiPO4、LiCoPO4、LiMnPO4、LiFeaNibPO4、LiFeaCobPO4、LiFeaMnbPO4、LiNiaCobPO4、LiNiaMnbPO4(a+b小於或等於1,0<a<1,0<b<1)、LiFecNidCoePO4、LiFecNidMnePO4、LiNicCodMnePO4(c+d+e小於或等於1,0<c<1,0<d<1,0<e<1)、LiFefNigCohMniPO4(f+g+h+i小於或等於1,0<f<1,0<g<1,0<h<1,0<i<1)等。
尤其是,LiFePO4均勻地滿足正電極活性材料的條件諸如安全性、穩定性、高容量密度、初期氧化(充電)時能夠抽出的鋰離子的存在等,所以是較佳的。
或者,可以使用通式為Li(2-j)MSiO4(M為Fe(II)、Mn(II)、Co(II)、Ni(II)中的一種或更多,0
Figure 104130821-A0202-12-0017-40
j
Figure 104130821-A0202-12-0017-41
2)等複合材料。作為材料可以使用通式為Li(2-j)MSiO4的鋰化合物,其典型例子為Li(2-j)FeSiO4、Li(2-j)NiSiO4、Li(2-j)CoSiO4、Li(2-j)MrSiO4、Li(2-j)FekNilSiO4、Li(2-j)FekColSiO4、Li(2-j)FekMnlSiO4、 Li(2-j)NikColSiO4、Li(2-j)NikMnlSiO4(k+l小於或等於1,0<k<1,0<l<1)、Li(2-j)FemNinCoqSiO4、Li(2-j)FemNinMnqSiO4、Li(2-j)NimConMnqSiO4(m+n+q小於或等於1,0<m<1,0<n<1,0<q<1)、Li(2-j)FerNisCotMnuSiO4(r+s+t+u小於或等於1,0<r<1,0<s<1,0<t<1,0<u<1)等。
此外,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可以使用以通式AxM2(XO4)3(A=Li、Na、Mg,M=Fe、Mn、Ti、V、Nb,X=S、P、Mo、W、As、Si)表示的鈉超離子導體(nasicon)型化合物。作為鈉超離子導體型化合物的例子,有Fe2(MnO4)3、Fe2(SO4)3、Li3Fe2(PO4)3等。此外,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以通式Li2MPO4F、Li2MP2O7、Li5MO4(M=Fe、Mn)表示的化合物;NaFeF3、FeF3等鈣鈦礦氟化物;TiS2、MoS2等金屬硫族化合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LiMVO4等具有反尖晶石型結晶結構的氧化物;釩氧化物類(V2O5、V6O13、LiV3O8等);錳氧化物;以及有機硫化合物等材料。
在載體離子是鋰離子以外的鹼金屬離子或者鹼土金屬離子的情況下,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可以含有鹼金屬(例如,鈉、鉀等)、鹼土金屬(例如,鈣、鍶、鋇、鈹或鎂等)代替鋰。例如,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可為NaFeO2、Na2/3[Fe1/2Mn1/2]O2等含鈉層狀氧化物。
又或是,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可以組合上 述材料中的多種的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組合上述材料中的二種或更多的固溶體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LiCO1/3Mn1/3Ni1/3O2和Li2MnO3的固溶體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
注意,雖然未圖示,但是可以在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表面設置碳層等的導電材料。藉由設置碳層等的導電材料可以提高電極的導電性。例如,藉由在焙燒正電極活性材料時混合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可以形成覆蓋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碳層。
粒狀的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50nm或更大且100μm或更少。
作為導電添加劑的例子,包含乙炔黑(AB)、石墨(黑鉛)粒子、碳奈米管、石墨烯、富勒烯等。
藉由利用導電添加劑可以在正電極111中形成電子導電的網路。藉由利用導電添加劑可以保持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相互之間的導電路徑。藉由在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中添加導電添加劑,可以提高電子導電性的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
作為黏合劑,代替典型的聚偏氟乙烯(PVDF),可以使用聚醯亞胺、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三元乙丙聚合物、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氟橡膠、聚醋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硝酸纖維素等。
相對於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總重量的黏合劑含量較佳為1wt%或更大且10wt%或更少,更佳為2wt%或更大且8wt%或更少,進一步較佳為3wt%或更大且5wt%或更少。相對於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總重量的導電添加劑含量較佳為1wt%或更大且10wt%或更少,更佳為1wt%或更大且5wt%或更少。
在藉由塗佈法形成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情況下,將正電極活性材料、黏合劑及導電添加劑混合而製造正電極漿料(slurry),將其塗佈在正電極集電器101上進行乾燥。
[2.負電極]
負電極115包含,例如,負電極集電器105及在負電極集電器105上形成的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在圖5A和圖5B中,雖然示出在薄片狀(或帶狀)的負電極集電器105的一個表面設置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例子,但是如實施方式1所說明,根據二次電池100的單元的結構,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可以設置在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兩個表面。藉由將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設置在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兩個表面,可以增大二次電池100的容量。
作為負電極集電器105,可以使用不鏽鋼、金、鉑、鐵、銅、鈦等金屬及它們的合金等導電性高且不與鋰離子等載體離子發生合金化的材料。另外,還可以使用添加有矽、鈦、釹、鈧、鉬等提高耐熱性的元素的鋁合 金。負電極集電器105可以適當地具有箔狀、板狀(薄片狀)、網狀、打孔金屬網狀、擴張金屬網狀等形狀。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厚度較佳為5μm或更大且30μm或更少。此外,可以在負電極集電器105的表面使用石墨等設置基底層。
除了負電極活性材料以外,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還可以包含用來提高負電極活性材料的緊密性的黏合劑以及用來提高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導電性的導電添加劑等。
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只要是能夠溶解且析出鋰或使鋰離子嵌入及脫嵌的材料,就沒有特別的限制。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材料,除了鋰金屬或鈦酸鋰之外,亦可使用在蓄電領域裡一般使用的碳類材料、合金類材料等。
鋰金屬的氧化還原電位低(比標準氫電極低3.045V),每重量及體積的比容量大(分別為3860mAh/g,2062mAh/cm3),所以是較佳的。
作為碳類材料的例子,包含石墨、石墨化碳(graphitizing carbon)(軟碳)、非石墨化碳(non-graphitizing carbon)(硬碳)、碳奈米管、石墨烯、碳黑等。
作為石墨的例子,包含如中間相碳微球(MCMB)、焦炭基人造石墨(coke-based artificial graphite)、瀝青基人造石墨(pitch-based artificial graphite)等人造石墨或如球狀化天然石墨等天然石墨。
當鋰離子嵌入在層間中時(鋰-石墨層間化合物的生成時)石墨示出與鋰金屬相同程度的低電位(0.1V至0.3V vs.Li/Li+)。由此,鋰離子電池可以示出高工作電壓。再者,石墨具有如下優點:每單位體積的電容較高;體積膨脹小;較便宜;與鋰金屬相比安全性高等,所以是較佳的。
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也可以使用能夠利用與鋰的合金化.脫合金化反應進行充放電反應的合金類材料或氧化物。在載體離子為鋰離子的情況下,作為合金類材料例如例如包含Mg、Ca、Al、Si、Ge、Sn、Pb、Sb、Bi、Ag、Au、Zn、Cd、Hg和In等中的至少一種的材料。這種元素的電容比碳高,尤其是矽的理論容量顯著地高,為4200mAh/g。由此,將矽用於負電極活性材料是較佳的。作為使用這種元素的合金類材料的例子,包含Mg2Si、Mg2Ge、Mg2Sn、SnS2、V2Sn3、FeSn2、CoSn2、Ni3Sn2、Cu6Sn5、Ag3Sn、Ag3Sb、Ni2MnSb、CeSb3、LaSn3、La3Co2Sn7、CoSb3、InSb、SbSn等。
或是,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可以使用氧化物諸如SiO、SnO、SnO2、氧化鈦(TiO2)、鋰鈦氧化物(Li4Ti5O12)、鋰-石墨層間化合物(LixC6)、氧化鈮(Nb2O5)、氧化鎢(WO2)、氧化鉬(MoO2)等。
更或是,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可以使用鋰和過渡金屬的氮化物的具有Li3N型結構的Li3-xMxN (M=Co、Ni、Cu)。例如,Li2.6Co0.4N呈現大充放電容量(900mAh/g,1890mAh/cm3),所以是較佳的。
當使用鋰和過渡金屬的氮化物時,在負電極活性材料中包含鋰離子,因此可以將其與用作正電極活性材料的不包含鋰離子的如V2O5、Cr3O8等材料組合,所以是較佳的。注意,當將含有鋰離子的材料用作正電極活性材料時,藉由預先使包含在正電極活性材料中的鋰離子脫嵌,也可以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使用鋰和過渡金屬的氮化物。
或是,也可以將引起轉化反應的材料用於負電極活性材料。例如,將氧化鈷(CoO)、氧化鎳(NiO)、氧化鐵(FeO)等不與鋰發生合金化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可用作負電極活性材料。作為引起轉化反應的材料的其它例子,包含Fe2O3、CuO、Cu2O、RuO2、Cr2O3等氧化物、CoS0.89、NiS、CuS等硫化物、Zn3N2、Cu3N、Ge3N4等氮化物、NiP2、FeP2、CoP3等磷化物、FeF3、BiF3等氟化物。注意,由於上述氟化物的電極電位高,所以也可以用作正電極活性材料層。
在藉由塗佈法形成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情況下,將負電極活性材料、黏合劑混合而製造負電極漿料,將其塗佈在負電極集電器105上進行乾燥。注意,可以對負電極漿料添加導電添加劑。
可以在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表面形成石墨烯。例如,當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採用矽時,在充放電 循環中伴隨載體離子的吸留及釋放而負電極活性材料的體積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負電極集電器105與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之間的密接性降低,造成充放電導致的電池特性的劣化。於是,藉由在包含矽的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表面形成石墨烯,即使在充放電循環中矽的體積發生變化,也可以抑制負電極集電器105與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之間的密接性的降低,從而減少電池特性的劣化,所以是較佳的。
或是,可以在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表面形成氧化物等的覆膜。在充電時由於電解液的分解等而形成的覆膜不能將其形成時消耗的電荷釋放出來,從而形成不可逆容量。相對地,藉由預先將氧化物等的覆膜預先設置在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表面,可以抑制或防止產生不可逆容量。
作為這種覆蓋上述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覆膜,可以使用鈮、鈦、釩、鉭、鎢、鋯、鉬、鉿、鉻、鋁和矽中的任一種的氧化膜或包含這些元素中的一種及鋰的氧化膜。與習知的藉由電解液的分解生成物而形成在負電極表面的覆膜相比,這種覆膜為充分緻密的膜。
例如,氧化鈮(Nb2O5)的導電率較低,亦即10-9S/cm,也就是說其具有高絕緣性。因此,氧化鈮膜妨礙負電極活性材料與電解液之間的電化學分解反應。另一方面,氧化鈮的鋰擴散係數為10-9cm2/sec,也就是說其具有高鋰離子導電性。因此,其能夠使鋰離子透過。此外, 可以使用氧化矽或氧化鋁。
作為覆蓋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覆膜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溶膠-凝膠法。溶膠-凝膠法是一種形成薄膜的方法,其中藉由水分解反應(hydrolysis reaction)及縮聚反應(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使含金屬醇鹽或金屬鹽等的溶液成為失去流動性的凝膠,再對該凝膠進行焙燒來形成薄膜。由於溶膠-凝膠法是從液相形成薄膜的方法,所以可以在分子級上均勻地混合原料。由此,藉由對作為溶劑的金屬氧化膜的原料添加石墨等的負電極活性材料,可以容易在凝膠中分散活性材料。如此,可以在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表面形成覆膜。藉由使用該覆膜,可以防止蓄電體的容量的降低。
[3.隔離體]
作為用來形成隔離體103的材料,可以使用纖維素、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丁烯、尼龍、聚酯、聚碸、聚丙烯腈、聚偏氟乙烯或四氟乙烯等多孔絕緣體。另外,可以使用玻璃纖維等不織布或玻璃纖維與高分子纖維複合的隔膜。
[4.電解液]
用於二次電池100的作為凝膠電解質104的材料的電解液可以參照實施方式1的記載。
[5.外包裝體]
二次電池的結構有各種種類,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使用薄膜形成外包裝體107。注意,外包裝體107的薄膜使用選自金屬薄膜(鋁、不鏽鋼、鎳鋼等)、由有機材料形成的塑膠薄膜、包含有機材料(有機樹脂或纖維等)及無機材料(陶瓷等)的混合材料薄膜、含碳無機膜(碳薄膜、石墨薄膜等),或包含二或更多上述膜的疊層薄膜。由壓花加工形成凹部或凸部在金屬薄膜的表面,暴露於外氣的外包裝體107的表面積增大,達成有效散熱。
在二次電池100的形狀因外部施加的應力而改變時,彎曲應力從外部施加到二次電池100的外包裝體107,這有可能導致外包裝體107的一部分變形或損壞。藉由在外包裝體107形成凹部或凸部,可以緩和因施加到外包裝體107的應力導致的應變。因此,可以提高二次電池100的可靠性。注意,應變是變形的尺度,其表示相對於物體的基準(初始狀態)長度的物體內的材料點的位移。藉由在外包裝體107形成凹部或凸部,可以將因從外部對蓄電體施加應力導致的應變的影響抑制在可允許範圍內。因此,可以提供高可靠性的蓄電體。
本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及實施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3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6A至6D、圖7A至7C、圖 8A及8B、圖9A及9B、圖10A至10C及圖11A及11B對二次電池100的製造方法的例子進行說明。
[1.由隔離體覆蓋正電極]
首先,在隔離體103上配置形成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正電極111(參照圖6A)。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只在正電極集電器的一個表面設置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例子。因此,正電極111在圖6A所示的表面不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而在另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接著,將隔離體103沿著圖6A的虛線所示的部分折疊(參照圖6B),由隔離體103的表面夾住正電極111(參照圖6C)。
接著,將正電極111的外側的隔離體103的外邊部分接合,形成袋狀隔離體103(參照圖6D)。隔離體103的外邊部分的接合既可以使用黏合劑等進行又可以利用超聲波焊接或加熱熔接進行。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隔離體103使用聚丙烯,藉由加熱將隔離體103的外邊部分接合。圖6D示出接合部103a。由此,可以由隔離體103覆蓋正電極111。隔離體103以覆蓋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2的方式形成即可,而不需要覆蓋正電極111整體。
注意,雖然在圖6A至圖6D中將隔離體103折疊,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例如,可以由兩個隔離體夾住正電極111。此時,接合部103a可 以圍繞隔離體四邊的大部分。
隔離體103的外邊部分的接合可以以固定間隔的間隙的方式進行或以固定間隔的點狀進行。
或是,可以只將隔離體103的外邊的一邊接合。或者,可以只將隔離體103的外邊的其中兩邊接合。 或者,也可以將隔離體103的外邊的四邊接合。由此,可以實現四邊均等狀態。
注意,雖然在圖6A至圖6D等中說明正電極111被隔離體103覆蓋的情況,但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不侷限於此。例如,正電極111也可以不被隔離體103覆蓋。例如,負電極115可以代替正電極111被隔離體103覆蓋。
[2.接合外包裝體的邊]
接著,將用於外包裝體的薄膜在沿虛線所示的部分折疊(參照圖7A),沿折疊的外包裝體107的一邊進行熱壓合。在圖7B中,沿外包裝體107的一邊進行熱壓合的部分表示為接合部107a。
[3.使正電極與負電極彼此重疊,形成單元]
接著,使包含於一個單元的正電極111與負電極115彼此重疊,由外包裝體107覆蓋該正電極111和該負電極115(參照圖7C)。此時,如實施方式1所說明,在一個單元中,當配置該正電極111和該負電極115時,使正電 極活性材料層102和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隔著隔離體103彼此相對。使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不包括正電極活性材料的表面或負電極集電器105的不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的表面設置於單元的最外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一個單元包括一個正電極集電器101、一個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一個隔離體103、一個負電極集電器105及一個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的例子。
接著,沿與上述被接合的外包裝體107的一邊不同的外包裝體107的一邊進行熱壓合。在圖8A中,與上述步驟中沿外包裝體107的一邊進行熱壓合同樣,將沿外包裝體107的一邊進行熱壓合的部分表示為接合部107a。
接著,將作為凝膠電解質104的材料的電解液104a從圖8A所示的外包裝體107的沒有密封的邊107b注入到由外包裝體107覆蓋的區域中。電解液104a包含聚合物的材料、電解質和溶劑。之後,在進行抽真空、加熱及加壓之下,對外包裝體107的邊107b進行密封。上述操作藉由使用如手套箱等而在排出氧的環境下進行。抽真空可藉由使用真空封口機、注液封口機等進行。藉由使用封口機所具有的能夠進行加熱的兩個棒狀物夾住外包裝體107,可以進行加熱及加壓。各條件例如可以為如下:真空度為60kPa,加熱溫度為190℃,加壓為0.1MPa,加壓時間為3秒鐘。
之後,使電解液104a所包含的聚合物的材料 充分凝膠化,來形成凝膠電解質104。此時,可以從外包裝體107的上方對單元進行加壓。藉由進行加壓,可以從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間排除注入電解液104a時混入的氣泡。
[4.取出單元,去除不需要的凝膠電解質]
接著,切割並打開外包裝體107,以取出一單元(參照圖8B)。正電極集電器101和負電極集電器105被單元中的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02與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06相對的區域中的凝膠電解質104彼此貼合。於是,在保持貼合正電極集電器101和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凝膠電解質104的狀態下去除附著於單元外側的表面的凝膠電解質104。藉由去除附著於單元外側的表面的凝膠電解質104,可以減少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不包括正電極活性材料的表面相互之間或負電極集電器105的不具備負電極活性材料的表面相互之間的摩擦。
對去除凝膠電解質104不需要的部分的方法沒有特殊的限制。例如,也可以預先在正電極集電器101的不設置正電極活性材料的表面或負電極集電器105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表面貼合薄片,然後與凝膠電解質104一起剝離該薄片,由此去除上述不需要的部分。另外,可以使用布、廢布等擦去上述不需要的部分。
[5.層疊單元,並連接單元至引線]
接著,層疊如上所述製造的多個單元(參照圖9A)。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使用三個單元的例子。此時,如實施方式1所說明,在配置三個單元時,使負電極集電器105的另一個表面彼此相對。另外,使覆蓋正電極集電器的隔離體的表面彼此相對。
接著,在對多個正電極集電器101的正電極片和包含密封層120的正電極引線121施加壓力的同時照射超聲波,來將它們電連接(超聲波焊接)。
引線電極容易因在製造二次電池100之後從外部施加的力量所產生的應力而裂開或斷開。
此處,當對正電極引線121和正電極集電器101進行超聲波焊接時,由設置有突起的接合模具夾住正電極引線121和正電極集電器101,由此可以在正電極片上形成連接區域122和彎曲部123(參照圖9B)。
此彎曲部123,可以緩和在製造二次電池100之後從外部施加的力量所產生的應力。因此,可以提高二次電池100的可靠性。
不侷限於在正電極片上形成彎曲部123的結構。可以採用將不鏽鋼等具有強度的材料用於正電極集電器並將其厚度設定為10μm或更少,來緩和在製造二次電池之後從外部施加的力量所產生的應力的結構。
當然,可以組合多個上述例子來緩和正電極片的應力集中。
之後,與正電極集電器101同樣,藉由超聲 波焊接將負電極集電器105的負電極片與包含密封層120的負電極引線125電連接。
[6.再次密封]
接著,由另行準備的外包裝體107覆蓋彼此電連接的多個單元(參照圖10A)。之後,與第一次密封類似,對與設置在正電極引線121的密封層120及設置在負電極引線125的密封層120重疊的外包裝體107的一邊進行熱壓合(參照圖10B)。然後,根據需要,可以從邊107b注入追加的溶劑或電解質。並且,與第一次密封類似,在進行抽空、加熱及加壓的同時,對外包裝體107進行密封,由此得到二次電池100(參照圖10C)。
[7.變形例]
作為二次電池100的變形例,圖11A示出二次電池100。圖11A所示的二次電池100與圖4所示的二次電池100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正電極引線121和負電極引線125的配置。明確而言,在圖4所示的二次電池100中,正電極引線121和負電極引線125都配置在外包裝體107的同一邊,而在圖11A和圖11B所示的二次電池100中,正電極引線121和負電極引線125配置在外包裝體107的不同的邊。如此,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中,可以自由地配置引線電極,由此其設計彈性高。因此,可以提高使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 次電池的產品的設計彈性。另外,可以提高使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產品的生產率。
圖11B是說明圖11A的二次電池100的製程的圖。其詳細內容可以參照圖4的二次電池100的製造方法。注意,在圖11B中省略凝膠電解質104。
為了預先使用於外包裝體107的薄膜表面具有凹凸,可以進行壓製加工,例如壓紋加工。藉由使薄膜表面具有凹凸,二次電池的撓性及應力的緩和效果得到提高。利用壓花加工形成在薄膜表面(或者薄膜背面)的凹部或凸部形成該薄膜用作密封結構的壁的一部分,其能夠改變空間的容積的密閉空間。換而言之,薄膜的凹部或凸部形成伸縮結構、波紋管狀結構於該密閉空間。注意,本發明不侷限於壓製加工之一的壓紋加工,只要採用能夠在薄膜的一部分形成浮雕(relief)的方法即可。
本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及實施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4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2A和圖12B對能夠安裝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100的電子裝置進行說明。
因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100具有撓性,所以適用於可穿戴裝置。
例如,可以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如圖12A 所示的眼鏡型裝置400。眼鏡型裝置400包括眼鏡架400a和顯示器400b。藉由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具有彎曲形狀的眼鏡架400a的眼鏡腿部,可以實現重量平衡良好且連續使用時間長的眼鏡型裝置400。
可以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耳麥裝置401。耳麥裝置401至少包括麥克風401a、軟管401b和耳機401c。在軟管401b中或耳機401c中可以設置多個二次電池100。
此外,可以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能夠直接附著在身上的裝置402。可以在裝置402的薄型外殼402a中設置多個二次電池100。
另外,可以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能夠組裝於衣服的裝置403。可以在裝置403的薄型外殼403a中設置多個二次電池100。
此外,可以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臂帶型裝置404。臂帶型裝置404在主體404a上包括顯示器304b,可以在主體404a中設置多個二次電池100。
另外,可以將二次電池100安裝在手錶型裝置405。手錶型裝置405包括顯示器405a,可以在手錶型裝置405中設置多個二次電池100。
因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100可以被彎曲,所以將其安裝在各種電子裝置時,可以節省空間。例如,在圖12B所示的火爐410中,主體412安裝有模組411。模組411包括二次電池100、電動機、 風扇、出風口411a、熱力發電裝置。在火爐410中,從開口部412a放入燃料並點火,然後利用二次電池100的電力使模組411的電動機和風扇旋轉,可以從出風口411a將外氣傳送到火爐410的內部。如此,可以高效地引入外氣,因此可以實現火力較強的火爐。再者,藉由利用當燃料燃燒時獲得的熱能,可以在上部的烤架413上烹調。藉由模組411的溫差發電裝置將上述熱能轉換為電力,而對二次電池100進行充電。並且,也可以從外部端子411b輸出充到二次電池100的電力。
實施方式5
再者,參照圖13A和圖13B對為移動體,並為電子裝置之例子進行說明。
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二次電池用於控制用電池。藉由利用插電技術或非接觸供電從外部供應電力來可以給控制用電池充電。注意,當移動體為電動軌域車時,可以從架空電纜或導電軌供應電力來進行充電。
圖13A和圖13B示出電動汽車的一個例子。在電動汽車860中安裝有電池861。電池861的電力由控制電路862調整,並供應到驅動裝置863。控制電路862由包括未圖示的ROM、RAM、CPU等的處理裝置864控制。
驅動裝置863包含單個直流電動機、單個交流電動機或電動機與內燃機的組合。處理裝置864根據電 動汽車860的駕駛員的操作資訊(加速、減速、停止等)或行車資訊(爬坡、下坡等資訊或者行車中的車輪受到的負載等資訊)等輸入資訊,向控制電路862輸出控制信號。控制電路862利用處理裝置864的控制信號調整從電池861供應的電能以控制驅動裝置863的輸出。當安裝有交流電動機時,雖然未圖示,但是還內置有將直流轉換為交流的逆變器。
藉由利用插電技術從外部供應電力可以給電池861充電。例如,從商業電源藉由電源插頭給電池861進行充電。充電可以藉由AC/DC轉換器等轉換裝置轉換為具有預定電壓值的直流恆壓來進行。藉由安裝使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用電極的二次電池作為電池861,有助於電池的高容量化等而可以提高便利性。當可以藉由提高電池861的特性來實現電池861本身的小型輕量化時,可以使車輛輕量化,而能夠減少功耗。
注意,只要包含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就不侷限於上述電子裝置。
本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示出負電極集電器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和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一個表面的靜摩擦係數的測量結果。
<負電極集電器的不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的靜摩擦係數>
藉由如下步驟算出負電極集電器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靜摩擦係數。
如圖15A所示,在平坦且水平的玻璃的基板1001上放置乾燥的正電極集電器、負電極集電器和隔離體。明確而言,從玻璃基板一側依次層疊: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a且在另一個表面無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器1105a;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b且在另一個表面無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器1105b;被隔離體1103覆蓋的在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102a且在另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102b的正電極集電器1101;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c且在另一個表面無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器1105c;以及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d且在另一個表面無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器1105d。
將平坦的板1002和加重物1003放在正電極集電器、負電極集電器和隔離體上。平坦的板1002和加重物1003的負載為42.2g/cm2
此時,以使負電極集電器1105a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和負電極集電器1105b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在接觸面1205a彼此接觸的方式進行配置。同樣地,以使負電極集電器1105c的不 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和負電極集電器1105d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在接觸面1205b彼此接觸的方式進行配置。
然後,在端部1004使用黏合膠帶將位於最外側的負電極集電器,亦即負電極集電器1105a和負電極集電器1105d固定在基板1001。
然後,將在上述步驟中沒有固定的正電極集電器1101與荷重測定器(日本愛光(AIKOH ENGINEERING CO.,LTD)製造的可攜式負載表示器)連接,在水平方向上以1mm/秒左右的速度拉拽荷重測定器。
藉由拉拽,在接觸面1205a以及接觸面1205b中產生滑動。測量直到正電極集電器1101移動1cm為止的摩擦力的最大值,將其看作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
藉由進行三次的上述測量可知,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分別為4.08N、4.14N、4.23N。
從最大靜摩擦力以及平坦的板1002和加重物1003的負載算出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靜摩擦係數分別為0.57、0.58、0.59。
<負電極活性材料層與隔離體之間的靜摩擦係數>
藉由如下步驟算出負電極集電器的設置負電極活性材 料層的一個表面的靜摩擦係數,明確而言,負電極集電器的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一個表面與隔離體之間的靜摩擦係數。
如圖15B所示,在平坦且水平的玻璃的基板1001上放置乾燥的正電極集電器、負電極集電器和隔離體。明確而言,從玻璃基板一側依次層疊: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a且在另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b的負電極集電器1105a;被隔離體1103覆蓋的在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102a且在另一個表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1102b的正電極集電器1101;以及在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c且在另一個表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d的負電極集電器1105d。
並且,將平坦的板1002和加重物1003放在正電極集電器、負電極集電器和隔離體上。平坦的板1002和加重物1003的負載為42.2g/cm2
此時,在配置負電極集電器1105a和隔離體1103時,使形成在負電極集電器1105a上的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b和隔離體1103在接觸面1005a彼此接觸。同樣地,在配置負電極集電器1105d和隔離體1103時,使形成在負電極集電器1105d上的負電極活性材料層1106c和隔離體1103在接觸面1005b彼此接觸。
然後,在端部1004使用黏合膠帶將負電極集電器,亦即負電極集電器1105a和負電極集電器1105d固 定於基板1001。
然後,將在上述步驟中沒有固定的正電極集電器1101與荷重測定器(日本愛光製造的可攜式負載表示器)連接,在水平方向上以1mm/秒左右的速度拉拽荷重測定器。
藉由拉拽,在接觸面1005a以及接觸面1005b中產生滑動。測量直到正電極集電器1101移動1cm為止的摩擦力的最大值,將其看作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
藉由進行三次的上述測量可知,負電極活性材料層與隔離體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分別為6.23N、6.15N、6.17N。
從最大靜摩擦力以及平坦的板1002和加重物1003的負載算出的負電極活性材料層與隔離體之間的靜摩擦係數分別為0.88、0.86、0.85。
圖16示出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靜摩擦係數以及負電極活性材料層與隔離體之間的靜摩擦係數。
由此,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摩擦係數為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表面相互之間的0.67倍左右,可以說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是摩擦小的接觸面。因此,藉由具有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另一個表面相互之間的接觸面,可以釋放當使二次電池彎曲時產生的起因於內徑與外 徑差的應力。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製造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利用X射線電腦斷層成像(X射線CT)對二次電池進行內部觀察。另外,對該二次電池的充放電特性進行評估。
<二次電池的製造>
首先,對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樣本所使用的二次電池的材料及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敘述正電極。作為正電極活性材料使用LiCoO2,對其混合作為導電添加劑的乙炔黑(AB)和作為黏合劑的聚偏氟乙烯(PVDF)。它們的混合比例為LiCoO2:AB:PVDF=90:5:5[重量%]。作為正電極集電器使用厚度為20μm的鋁。在正電極集電器的單面塗佈LiCoO2、AB和PVDF的混合物。由此形成正電極活性材料層。
接著,敘述負電極。作為負電極活性材料使用石墨,對其混合作為導電添加劑和黏合劑的氣相生長碳纖維(VGCF(日本註冊商標))、羧甲基纖維素(CMC)和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混合比例為石墨:VGCF:CMC:SBR=96:1:1:2[重量%]。另外,作為負電極集電器使用厚度為18μm的銅。在負電極集電器的單面塗佈石墨、VGCF(日本註冊商標)、CMC和SBR的混合 物,由此形成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正電極使用六個各在其單面塗佈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的電極。作為負電極使用六個各在其單面塗佈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電極。也就是說,在六個單元中,用作正電極和負電極的金屬箔的個數總和為12。
接著,作為凝膠電解質所包含的聚合物,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類聚合物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明確而言,使用作為骨架的50g/L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PDMAEMA)和作為交聯劑的50g/L的N,N,N’,N’-四(三氟甲磺)十二烷-1,6-二胺(C12TFSA)的混合物。即使不進行用來凝膠化的加熱等上述骨架和交聯劑的組合也產生反應,但是反應速度非常慢,由此幾乎沒有在單元的製程中產生凝膠化的憂慮。但是,如果加熱而使反應速度就加快,這樣就使製程變得簡單,所以是較佳的。
作為凝膠電解質所包含的電解液,使用將1mol/L的LiPF6溶解在以EC:DEC=1:1(重量比)混合的有機溶劑中的溶液。
作為隔離體使用聚丙烯。
作為外包裝體使用鋁層壓薄膜。
使用上述材料製造單元。明確而言,根據實施方式3所示的製造方法,使用外包裝體覆蓋一個在單面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且以覆蓋的方式被隔離體覆蓋的正 電極集電器和一個在單面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負電極集電器,注入作為凝膠電解質的材料的電解液,然後對外包裝體進行密封。注意,為了在後面的製程中容易去除凝膠電解質,預先在負電極集電器的不設置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表面貼合弱黏結薄片。然後,使電解液所包含的聚合物充分凝膠化,以形成凝膠電解質,然後打開外包裝體而取出單元。接著,從負電極集電器剝離弱黏結薄片,以去除附著於單元外側的表面的凝膠電解質。
層疊六個如上所述製造的單元。此時,以使負電極集電器的不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層的表面彼此相對的方式進行配置。
接著,對正電極片和正電極引線進行超聲波焊接,對負電極片和負電極引線進行超聲波焊接。然後,使用另行準備的外包裝體覆蓋單元,然後再次進行密封。
<CT照片>
如上所述,製造了具有300mAh左右的容量的二次電池的樣本。圖17A示出該二次電池的X射線CT照片。
並且,使樣本的二次電池彎曲,並將其固定於具有曲率半徑為40mm的曲面的框架。圖17B示出此時的二次電池的X射線CT照片。
被超聲波焊接的負電極的片位於圖17A和圖17B的左側。當對位於圖17A和圖17B的右側的集電器端部進行比較時,可知:由於使二次電池彎曲,負電極集電 器相互之間的接觸面滑動,因此對充放電特性產生影響的被貼合的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間的間隔沒有變化,而保持固定的距離。
<充放電特性>
對如圖17B所示的處於彎曲狀態的樣本的二次電池進行充放電特性的評價。注意,測量作為熟成處理進行3循環的充放電之後的第4循環的充放電特性。圖17C示出其結果。向上曲線表示充電曲線,向下曲線表示放電曲線。充電在相當於0.2C的CCCV充電以及4.1V的終止電壓的條件下進行。放電在相當於0.2C的CC放電以及2.5V的終止電壓的條件下進行。
從圖17C可知,對本實施例的樣本的二次電池可以進行正常的充放電。
100‧‧‧二次電池
101‧‧‧正電極集電器
102‧‧‧正電極活性材料層
103‧‧‧隔離體
104‧‧‧凝膠電解質
105‧‧‧負電極集電器
106‧‧‧負電極活性材料層
201‧‧‧接觸面
205‧‧‧接觸面

Claims (3)

  1. 一種二次電池,包括:第一正電極集電器;第一負電極集電器;第二正電極集電器;以及第二負電極集電器,其中,該第一正電極集電器在一個表面包括正電極活性材料層,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其中,該第一負電極集電器在一個表面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層,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其中,該第二正電極集電器在一個表面包括正電極活性材料層,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正電極活性材料層,其中,該第二負電極集電器在一個表面包括負電極活性材料層,在另一個表面不具有負電極活性材料層,其中,該第一負電極集電器的該另一個表面與該第二負電極集電器的該另一個表面彼此接觸,其中,該二次電池在該第一正電極集電器的該一個表面與該第一負電極集電器的該一個表面之間包括凝膠電解質和隔離體,其中,該凝膠電解質包含聚合物、電解質和溶劑,其中,該第一正電極集電器、該第一負電極集電器、該第二正電極集電器、該第二負電極集電器、該凝膠電解質以及該隔離體被外包裝體覆蓋,並且其中,該第一正電極集電器、該第一負電極集電器、 該第二正電極集電器、該第二負電極集電器、該隔離體以及該外包裝體具有撓性。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其中該第一負電極集電器的該另一個表面與該第二負電極集電器的該另一個表面之間的靜摩擦係數為0.80或更少。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二次電池,其中該聚合物為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
TW104130821A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I692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0900 2014-09-19
JP2014190900 2014-09-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0243A TW201630243A (zh) 2016-08-16
TWI692138B true TWI692138B (zh) 2020-04-21

Family

ID=55526598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6365A TWI848684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11113895A TWI802368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10117708A TWI763487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09111334A TWI728771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04130821A TWI692138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6365A TWI848684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11113895A TWI802368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10117708A TWI763487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TW109111334A TWI728771B (zh) 2014-09-19 2015-09-17 二次電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843073B2 (zh)
JP (4) JP2016066611A (zh)
KR (3) KR102708552B1 (zh)
TW (5) TWI848684B (zh)
WO (1) WO20160424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76475A (ja) 2014-08-06 2016-05-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を有する電子機器及び眼鏡型デバイス
KR102708552B1 (ko) * 2014-09-19 2024-09-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이차 전지
JP2016073196A (ja) 2014-09-26 2016-05-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JP6890956B2 (ja) 2015-12-10 2021-06-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DE112017001004T5 (de) 2016-02-26 2018-11-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Verbindungselement, Leistungsversorgungs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System
JP6771292B2 (ja) * 2016-03-14 2020-10-21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Samsung SDI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二次電池用集電体、フレキシブル二次電池用電極、フレキシブル二次電池用電極積層組立体、フレキシブル二次電池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6280606B1 (ja) * 2016-09-16 2018-02-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イー・ティ 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の製造装置
KR102260835B1 (ko) * 2016-09-20 2021-06-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전극 조립체 및 전극 조립체 제조 방법
US10707531B1 (en) 2016-09-27 2020-07-07 New Dominion Enterprises Inc. All-inorganic solvents for electrolytes
KR101990617B1 (ko) 2016-09-30 2019-06-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
TWI627779B (zh) * 2016-10-13 2018-06-21 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結構
DE112017006110T5 (de) 2016-12-02 2019-08-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WO2018214973A1 (zh) * 2017-05-26 2018-11-29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可凝胶化体系及在锂空气电池、有机体系的超级电容器或电容电池中的应用
KR102223712B1 (ko) * 2017-06-26 2021-03-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작 방법 및 이차 전지
WO2020104892A1 (ja) 2018-11-22 2020-05-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充電制御システム
EP4005003A1 (en) * 2019-07-29 2022-06-01 Terawatt Technology Inc. Phase-change electrolyte separator for a solid-state battery
US11081755B1 (en) 2020-09-30 2021-08-03 Inventus Power, Inc. Housing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1251497B1 (en) 2020-09-30 2022-02-15 Inventus Power, Inc.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1349174B2 (en) 2020-09-30 2022-05-31 Inventus Power, Inc. Flexible battery matrix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0980116B1 (en) 2020-09-30 2021-04-13 Inventus Power, Inc. Flexible battery matrix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1064604B1 (en) 2020-09-30 2021-07-13 Inventus Power, Inc. Flexible circuit board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0950913B1 (en) 2020-09-30 2021-03-16 Inventus Power, Inc.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2114426B2 (en) 2020-09-30 2024-10-08 Inventus Power, Inc.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and system
US11477885B2 (en) 2020-09-30 2022-10-18 Inventus Power, Inc. Redundant trace fuse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1394077B1 (en) 2021-03-15 2022-07-19 Inventus Power, Inc.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US11581607B1 (en) 2021-09-30 2023-02-14 Inventus Power, Inc. Thermal management for a conformal wearable battery
WO2024195411A1 (ja) * 2023-03-23 2024-09-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8846B (zh) * 2006-11-14 2012-02-2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TWI358837B (en) * 2003-09-18 2012-02-21 Cree Inc Molded chip fabr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W201230444A (en) * 2010-12-08 2012-07-16 Mie Industry And Entpr Support C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layer-built cell battery, and complex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5380Y2 (zh) 1974-12-24 1980-12-22
JPS5426771B2 (zh) 1975-01-11 1979-09-06
JPS5426771U (zh) 1977-07-27 1979-02-21
JPS5555380U (zh) 1978-10-09 1980-04-15
IL135078A0 (en) * 1999-03-17 2001-05-20 Noboru Oyama Polymer electrolyte
JP4158071B2 (ja) 1999-05-20 2008-10-0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高分子電解質ゲル組成物
JP2002063938A (ja) * 2000-08-18 2002-02-28 Sony Corp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1159A (ja) 2000-09-01 2002-05-24 Nisshinbo Ind Inc リチウム系電池
US7332242B2 (en) 2000-09-01 2008-02-19 Itochu Corporation Lithium-based battery having extensible, ion-impermeable polymer covering on the battery container
KR100369076B1 (ko) 2001-01-05 2003-0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고분자 전해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리튬 2차전지
JP2002359006A (ja) * 2001-05-31 2002-12-13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二次電池
JP2002373649A (ja) * 2001-06-18 2002-12-2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64046B2 (en) 2006-08-31 2010-07-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power storage device
WO2008124167A1 (en) 2007-04-10 2008-10-1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harge storage device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 films as electrodes and charge collectors
JP5879018B2 (ja) 2007-05-10 2016-03-0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15610B2 (en) 2007-10-19 2014-05-06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US8257867B2 (en) 2008-07-28 2012-09-04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Nanocomposite of graphene and metal oxide materials
US8163421B2 (en) 2009-03-09 2012-04-24 Tsun-Yu Chang High durability lithium-ion cells
EP3865454A3 (en) 2009-05-26 2021-11-24 Belenos Clean Power Holding AG Stable dispersion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graphene layers in solution
US9431649B2 (en) 2009-11-23 2016-08-30 Uchicago Argonne, Llc Coated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KR101192092B1 (ko) * 2009-12-07 2012-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적층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온 이차전지
WO2011116369A2 (en) 2010-03-19 2011-09-22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and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to make graphene film coatings and electrode structures
WO2012001885A1 (ja) 2010-06-29 2012-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薄型フレキシブル電池
US9680135B2 (en) * 2010-09-02 2017-06-13 Intellectual Discovery Co., Ltd. Pouch-type flexible film battery
KR101217562B1 (ko) * 2010-11-16 2013-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요성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가요성 전자기기
JP5699559B2 (ja) * 2010-11-17 2015-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5766942B2 (ja) 2010-12-03 2015-08-19 関東化学株式会社 イオン性のゲル化剤、ゲル、ゲ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架橋剤
WO2012140709A1 (ja) 2011-04-11 2012-10-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276434A1 (en) 2011-04-27 2012-11-01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Highly flexible printed alkaline batteries based on mesh embedded electrodes
KR101275786B1 (ko) 2011-08-23 2013-06-17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이차 전지
US20130252065A1 (en) * 2011-08-29 2013-09-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Thin battery
JP5719859B2 (ja) 2012-02-29 2015-05-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JP5939436B2 (ja) * 2012-05-30 2016-06-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44975B2 (ja) * 2013-03-14 2018-12-26 マックスウェ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エネルギー蓄積装置用の集電グラファイト膜および電極仕切りリング
US20140295229A1 (en) * 2013-03-29 2014-10-02 The Gillette Company End cap assembly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US20160164098A1 (en) * 2013-06-28 2016-06-09 Konica Minolta, Inc. Flexible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nic device
KR102082867B1 (ko) * 2013-09-24 2020-02-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KR20150086730A (ko) * 2014-01-20 2015-07-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요성 이차 전지
KR102708552B1 (ko) * 2014-09-19 2024-09-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이차 전지
EP3979358B1 (en) * 2014-11-05 2023-08-02 24m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semi-solid electrod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8837B (en) * 2003-09-18 2012-02-21 Cree Inc Molded chip fabr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WI358846B (zh) * 2006-11-14 2012-02-2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TW201230444A (en) * 2010-12-08 2012-07-16 Mie Industry And Entpr Support C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layer-built cell battery, and complex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7063A (zh) 2023-09-16
KR102708552B1 (ko) 2024-09-24
JP2022188098A (ja) 2022-12-20
JP2016066611A (ja) 2016-04-28
JP7478203B2 (ja) 2024-05-02
TW202232814A (zh) 2022-08-16
US11121405B2 (en) 2021-09-14
US20180076482A1 (en) 2018-03-15
US20160087305A1 (en) 2016-03-24
TW202030919A (zh) 2020-08-16
US9843073B2 (en) 2017-12-12
TWI802368B (zh) 2023-05-11
US20210408593A1 (en) 2021-12-30
KR102636282B1 (ko) 2024-02-15
TWI728771B (zh) 2021-05-21
KR20230148383A (ko) 2023-10-24
JP7145905B2 (ja) 2022-10-03
WO2016042437A1 (en) 2016-03-24
KR20240142602A (ko) 2024-09-30
JP2020115463A (ja) 2020-07-30
US11888113B2 (en) 2024-01-30
TWI848684B (zh) 2024-07-11
TW202143538A (zh) 2021-11-16
KR20170056537A (ko) 2017-05-23
JP2024099668A (ja) 2024-07-25
TW201630243A (zh) 2016-08-16
TWI763487B (zh) 202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2138B (zh) 二次電池
US11626581B2 (en) Current collector, comprising a slit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reof
JP7467700B2 (ja) 蓄電装置
JP7146883B2 (ja) 蓄電装置
US1012201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22451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7010933A (ja) 蓄電装置の充電方法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
JP2023182636A (ja) 蓄電装置
US2024035606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