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1993B - 電磁接觸器 - Google Patents

電磁接觸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1993B
TWI691993B TW108104625A TW108104625A TWI691993B TW I691993 B TWI691993 B TW I691993B TW 108104625 A TW108104625 A TW 108104625A TW 108104625 A TW108104625 A TW 108104625A TW I691993 B TWI691993 B TW I6919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c
hot gas
movable contact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4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1238A (zh
Inventor
五十嵐勝俊
堀田克輝
小林篤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1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1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19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08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磁接觸器(1),係具備:固定接觸件(40),係設置有固定接點(40a);可動接觸件(30),係設置有可動接點(30a),且可使該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接觸及非接觸;以及殼體,係具有將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之熱氣體排出至外部之排氣路(P)。殼體係由電弧罩(11)及柵極機殼(80)所構成,且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觸方向,於可動接點(30a)側具有將熱氣體導入至排氣路P之導入口(81b至81d),並且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觸方向,於固定接點(40a)側具有將導入至排氣路P之熱氣體排出至外部的排氣口(13)。

Description

電磁接觸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將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之熱氣體予以冷卻並排氣至裝置外之排氣路的電磁接觸器。
以往,就該種裝置而言,已知有一種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電磁接觸器。該裝置係具備:固定接觸件,係在消弧室之內部設置有固定接點;可動接觸件,係設置有可動接點,且該可動接點可與固定接點接觸及非接觸;及消弧柵極群,係彼此隔開地朝水平方向排列有複數個消弧柵極;且更具備配置在固定接觸件及可動接觸件之上方朝水平方向延伸之排氣路。更詳細而言,排氣路係具備下述構件而構成:第1導引壁,係在比固定接觸件及可動接觸件之消弧柵極群更上方之處,配置於接近該等兩接觸件之下側且朝水平方向延伸;第2導引壁,係在比固定接觸件及可動接觸件之消弧柵極群更上方之處,配置在遠離該等兩接觸件之上側且朝水平方向延伸;第1開口,係設置在第1導引壁之固定接觸件側的端部;及第2開口,係設置在第2導引壁之可動接觸件側的端部。
在如上方式構成之裝置中,當在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之接點斷開時若在兩接點間產生熱氣體,所產生之熱氣體係通過構成消弧柵極群 之複數個消弧柵極間,並從設置在第1導引壁之固定接點側之端部的第1開口導入至排氣路,並通過該排氣路,從設置在第2導引壁之可動接點側之端部的第2開口排氣至該裝置外。熱氣體係由於在通過排氣路之際被冷卻而溫度會變低,因此體積會變小,而可減少熱氣體排出至該裝置外之排氣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2-090422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習知技術中,如前所述,於第1導引壁之固定接觸件側的端部設置有第1開口,該第1開口係成為接近在接點斷開時產生之熱氣體的產生位置之構造。因此,從屬於熱氣體之產生部位的固定接點至第1開口為止,該熱氣體會經過之消弧室之內部的排氣路徑之長度會變短,而無法充分地對熱氣體進行冷卻,而且會有無法充分地抑制熱氣體排出至該裝置外之排氣量的可能性。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更進一步抑制熱氣體排出至裝置外之排氣量的電磁接觸器。
為了要解決上述課題並達成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係具備:固定接觸件,係設置有固定接點;可動接觸件,係 設置有可動接點,且可使該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接觸及非接觸;以及殼體,係具有將在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之熱氣體排出至外部的排氣路;殼體係在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為接觸及非接觸之方向的接觸方向,於可動接點側具有將熱氣體導入至排氣路之導入口。
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係藉由在可動接點側具有將熱氣體導入至排氣路之導入口,熱氣體之排氣路徑會變長,且可提升熱氣體被排出為止之冷卻效果,因此可抑制熱氣體排出至裝置外的排出量。
1‧‧‧電磁接觸器
10‧‧‧接點部
11‧‧‧電弧罩
12‧‧‧端子
13‧‧‧排氣口
20‧‧‧驅動部
30‧‧‧可動接觸件
30a‧‧‧可動接點
31‧‧‧下表面
40‧‧‧固定接觸件
40a‧‧‧固定接點
41‧‧‧連接部
42‧‧‧支持部
43‧‧‧上表面
50‧‧‧電弧流道
51‧‧‧下底部
52‧‧‧立起部
53‧‧‧前端部
53a‧‧‧上表面
60‧‧‧電弧角材
61‧‧‧包圍部
61a‧‧‧板部
61b‧‧‧臂部
61c‧‧‧臂部
62‧‧‧對向部
63‧‧‧前端部
63a‧‧‧下表面
70‧‧‧消弧柵極群
70a至70f‧‧‧消弧柵極
70ad‧‧‧下表面
70fa‧‧‧上表面
80、80A‧‧‧柵極機殼
81‧‧‧底壁部
81a‧‧‧開縫
81b至81d‧‧‧導入口
81e‧‧‧凹部
81f‧‧‧上端部
81g‧‧‧下端部
81h‧‧‧側端部
81i至81j‧‧‧進路變更部(路徑延長構件)
82‧‧‧側壁部
82a至82f‧‧‧收容溝
83‧‧‧上壁部
83a‧‧‧插入孔
Arc1‧‧‧電弧
B-B‧‧‧對稱軸
P‧‧‧排氣路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1之整體之外觀構造的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構成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1的接點部之立體構造的立體圖。
第3圖係顯示構成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1的消弧室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4圖係顯示構成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1的消弧室之內部構造的剖面圖。
第5圖係顯示構成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1的柵極之構造的立體圖。
第6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1之動作的剖視圖。
第7圖係顯示構成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2之柵極機殼之構造的立體圖。
以下,利用第1圖至第7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各實施形態。此外,本發明並非藉由下述實施形態所限定者。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電磁接觸器整體之外觀構造的立體圖。第2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1之電磁接觸器之接點部之斜視構造的立體圖。第3圖及第4圖係構成實施形態1之電磁接觸器之消弧室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及剖面圖。第5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1之電磁接觸器的柵極之構造的立體圖。第6圖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1之電磁接觸器之動作的剖視圖。此外,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將上下方向、深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定義為彼此正交之方向。亦即,分別將後述之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為接觸及非接觸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將橫越上下方向之方向且為沿著可動接觸件之長邊方向的方向定義為寬度方向,將橫越上下方向之方向且為可動接觸件之短邊方向的方向定義為深度方向。
針對電磁接觸器1之構成及功能加以說明。如第1圖所示,電磁接觸器1係基本上具備下述構件而構成:複數個接點部10,係構成收容後述之可動接觸件30及固定接觸件40等(在第1圖中省略圖示)的消弧室;以及驅動部20,係收容藉由電磁力將該等接點部10所收容之可動接觸件30朝上下方向驅動之未圖示之電磁鐵等。此外,本實施形態之電磁接 觸器1雖具備三個接點部10,但個數係可適當地變更。並且,由於該等複數個接點部10係相同之構成,因此以下不區別地進行說明。
如第2圖所示,接點部10係具有長方體形狀之電弧罩11,及在電弧罩11之上下方向下端朝外部突出之板狀的端子12。端子12係在使電流流通至未圖示之接觸器的主斷開之際供使用者進行配線者,且例如銅系金屬所構成,在電弧罩11內,固定接觸件40(在第2圖中省略圖示)係載置在該端子12上且電性連接。在電弧罩11中,形成有複數個排氣口13,該等排氣口13係用以將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在第2圖中皆省略圖示)之接點斷開時產生的熱氣體排出至該電弧罩11之外,亦即排出至該裝置1之外。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排氣口13係分別在與寬度方向相對向之面各形成五個,惟形成之個數係可適當地變更。並且,電弧罩11及後述之柵極機殼80係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殼體。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在構成於接點部10之電弧罩11之內部的消弧室,皆收容有後述之可動接觸件30、固定接觸件40、電弧流道50、電弧角材60及支持消弧柵極群70之柵極機殼80。在本實施形態中,除了可動接觸件30及電弧角材60之外,第4圖係以一點鏈線所示之對稱軸A-A為中心,分別在寬度方向對稱地配置有一組固定接觸件40、一組電弧流道50、一組消弧柵極群60及一組柵極機殼70。以下,將在寬度方向朝向對稱軸A-A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內側,將在寬度方向遠離對稱軸A-A之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外側。
可動接觸件30係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形成為例如板狀,在屬於上下方向下方側之面的下表面31中之長邊方向(亦即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以例如銅系之金屬材料形成為板狀的可動接點30a。可動接觸件30係構成為:藉由利用驅動部20所產生之電磁力所驅動,且可 相對於固定接觸件40之固定接點40a在上下方向接觸或非接觸。並且,固定接觸件40係構成為具有:載置在板狀之端子12上的平板狀之連接部41;及從連接部41之寬度方向內側之端部朝上下方向上方延伸且支持固定接點40a的支持部42。在構成固定接觸件40之屬於支持部42之上下方向上方之面的上表面43,設置有以例如銅系之金屬材料形成為板狀之固定接點40a。此外,可動接觸件30及固定接觸件40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形狀,且可適當地變更。
電弧流道50係構成為具有:載置在屬於固定接觸件40之連接部41之上下方向上方之面的上表面之板狀的下底部51;從該下底部51之寬度方向內側的端部朝上下方向上方延伸之立起部52;以及屬於該立起部52之上下方向上方之端部,且從接近於固定接點40a之位置朝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之前端部53。藉由如此方式構成,電弧流道50係形成為從深度方向觀看之剖面ㄇ字形。再者,一對之前端部53係以使深度方向之距離縮短之方式,從接近與固定接點40a之深度方向相對向之對邊的位置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延伸而形成。藉由如上方式形成,電弧流道50係形成為從上下方向上方觀看呈俯面視大致U字狀。此外,針對於動作係如後述,電弧流道50係當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電弧產生時,使所產生之電弧朝寬度方向外側驅動並使之延伸,到達後述之消弧柵極群70(特別是配置在上下方向下方之消弧柵極70a至70c)為止,以冷卻電弧。此外,電弧流道50之形狀並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之形狀,而可適當地變更。
電弧角材60係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構成為具有:包圍可動接觸件30之包圍部61;相對於電弧流道50之前端部53於上下方向相對向之對向部62;朝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並且相對於消弧柵極群70(詳細而言為消弧柵極70f)於上下方向相對向之前端部63。其中,包圍部61 係構成為具有:形成為板狀之板部61a;從於板部61a之寬度方向相對向之2邊朝上下方向延伸,且連接在對向部62之臂部61b;及從於板部61a之深度方向相對向之2邊朝上下方向下方延伸且彼此地連接之臂部61c。電弧角材60係由於包圍部61具有板部61a、臂部61b及臂部61c,因而以包含以符號U所示之大致U字形狀的方式形成。並且,雖如後述針對動作加以說明,但電弧角材60係當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電弧產生時,使所產生之電弧朝上下方向上方驅動並使之延伸,到達後述之消弧柵極群70(特別是配置在上下方向上方之消弧柵極70d至70f)為止,以冷卻電弧。此外,電弧角材60之形狀並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之形狀,而可適當地變更。
消弧柵極群70係以由複數個(例如6個)之磁性體所構成之相同之板狀的消弧柵極70a至70f分別在上下方向從下方依序往上方彼此隔開達預定間隔L1而重疊的方式排列,且藉由柵極機殼80所支持,並且配置在比可動接点30a及固定接点40a更靠近寬度方向外側之處。詳細而言,消弧柵極群70中之配置在上下方向之最下方處的消弧柵極70a,係以使屬於該消弧柵極70a之上下方向下方之面的下表面70ad及屬於電弧流道50之前端部53之上下方向上方之面的上表面53a隔開與上述預定間隔L1相同之間隔而相對向之方式,藉由柵極機殼80所支持。並且,消弧柵極群70中之配置在上下方向之最上方的消弧柵極70f,係以使屬於該消弧柵極70f之上下方向上方之面的上表面70fa及屬於電弧角材60之前端部63的上下方向之下方的面之下表面63a隔開與上述預定間隔L1相同之間隔而相對向之方式,藉由柵極機殼80所支持。
如第5圖所示,在屬於柵極機殼80之側壁部82之內側之表面的內表面,複數(例如6組)之收容溝82a至82f係分別在上下方向從下 方依序往上方彼此隔開達預定間隔L2而形成,藉由使消弧柵極70a至70f收容在該等收容溝82a至82f,消弧柵極70a至70f係如上方式被支持。此外,預定間隔L2係與構成上述消弧柵極群70之消弧柵極70a至70f的厚度大致相同。在屬於柵極機殼80之上壁部83之內側之表面的內表面,形成有插入孔83a,且藉由將電弧角材60之前端部63插入至該插入孔83a,電弧角材60係如上述方式被支持。
此外,針對動作如後述,消弧柵極群70係當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之電弧藉由上述電弧流道50及電弧角材60等而被驅動且被拉伸而接觸於該消弧柵極群70時,將該接觸之電弧予以分斷而消弧。
並且,在屬於柵極機殼80之底壁部81的內側表面之內表面,於彼此在寬度方向隔開達預定間隔之位置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延伸之預定深度的複數個(例如4個)開縫81a。即使消弧柵極70a至70f被收容於收容溝82a至82f,開縫81a亦不會藉由該等消弧柵極70a至70f而被閉塞,而可供後述之熱氣體通過。
並且,在開縫81a之上下方向上方亦即接觸方向於可動接點30a側之預定位置,形成有連通內表面與外表面之導入口81b至81d。其中,導入口81b係形成在相對於消弧柵極70d與消弧柵極70e之上下方向的間隙於寬度方向相對向之位置,導入口81c係形成在相對於消弧柵極70e與消弧柵極70f之上下方向的間隙於寬度方向相對向之位置,導入口81d係形成在相對於消弧柵極70f與電弧角材80之前端部63之間的間隙於寬度方向相對向之位置。
並且,如第3圖所示,在柵極機殼80之底壁部81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部81e。當柵極機殼80收容在電弧機殼11時,如第4圖所示, 藉由設置在電弧機殼11之內表面及柵極機殼80之底壁部81之外表面的凹部81e,來構成間隙亦即排氣路P。由於如上述方式構成,因此成為朝上下方向延伸之通路。
並且,如第4圖所示,凹部81e之上端部81f係形成為位在比相對於電弧角材60之前端部63與消弧柵極70f之上下方向的間隙於寬度方向相對向之位置更靠近上下方向上方之處。換言之,導入口81b至81d係位在比屬於排氣路P之可動接點30a側之前端的上端部81f更靠近固定接點40a側之處。此外,針對動作如後述,藉由如上方式形成,在可動接點30a及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且從導入口81b至81d導入至排氣路P的熱氣體係在比導入口81d更靠近上下方向上方之處滯留。於是,藉由先被導入而滯留之熱氣體與後來被導入之熱氣體相碰撞,熱氣體之能量會減少,結果熱氣體排出至該裝置外的排氣量會減少。
同樣地,凹部81e之下端部81g係以位在形成於電弧罩11之排氣口13之上下方向下方的方式形成。換言之,排氣口13係位在比屬於排氣路P之固定接點40a側之前端的下端部81g更靠近可動接點30a側之處。此外,針對動作如後述,藉由如上方式形成,在可動接點30a及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且從導入口81b至81d導入至排氣路P的熱氣體係在比排氣口13更靠近上下方向下方之處滯留。於是,藉由先被導入而滯留之熱氣體與後來被導入之熱氣體相碰撞,熱氣體之能量會減少,結果熱氣體排出至該裝置外之排氣量會減少。
此外,針對動作如後述,『構成消弧柵極群70之複數個消弧柵極70a至70f間→形成在柵極機殼80之上述開縫81a→形成在柵極機殼80之上述導入口81b及81c→藉由電弧罩11及柵極機殼80所構成之上述排氣路P→形成在電弧罩11之上述排氣口13』,及『構成消弧柵極群70 之複數個消弧柵極70f與電弧角材60之前端部63之間→形成在柵極機殼80之上述導入口81d→藉由電弧罩11及柵極機殼80所構成之上述排氣路P→形成在電弧罩11之上述排氣口13』係成為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所產生之熱氣體的排氣路徑。在本實施形態中,雖以電弧罩11及柵極機殼80之複數個構件來構成殼體,但並不限於該構成,亦能以單一之構件來做成電弧罩11及柵極機殼80而構成殼體。
針對如以上方式構成之電磁接觸器1的動作及效果,利用第6圖來進行說明。在可動接點30a及固定接點40a接觸且通電之狀態下,當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相隔開時(接點斷開時),在該等可動接點30a及固定接點40a間會產生電弧Arc1。詳細而言,在可動接點30a從固定接點40a分離之際,由於接觸面積會變小,因此電阻值會變大。由於電阻值會變大,因此在接點會產生熱,起因於所產生之熱,接點之一部分會熔解,而產生金屬蒸氣(亦即熱氣體)。並且,該熱氣體被冷卻之一部分會成為電弧。如此,在接點斷開時,會產生電弧及熱氣體。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電磁接觸器1係具備電弧流道50,該電弧流道50係如上所述形成為俯視大致U字形,因此依據公知之去離子之原理使往寬度方向外側之驅動力產生。藉由該驅動力,所產生之電弧Arc1係如電弧Arc2,朝寬度方向外側被驅動且被拉伸,並到達消弧柵極群70(特別是配置在上下方向下方之消弧柵極70a至70c)而被分斷、消弧。
再者,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電磁接觸器1係具備電弧角材60,該電弧角材60係形成為包含有如上所述以第3圖中符號U所示大致U字形的形狀,因此依據公知之去離子的原理而使朝上下方向上方之驅動力產生。藉由該驅動力,所產生之電弧Arc1係朝上下方向上方被驅 動且被拉伸,並到達消弧柵極群70(特別是配置在上下方向上方之消弧柵極70d至70f)而被分斷、消弧。
所產生之熱氣體係金屬蒸氣,因此係具有導電性之高溫氣體。持續滯留在固定接點40a周邊時,電弧會變得難以冷卻而使消弧延遲,因而需要有用以使所產生之熱氣體遠離接點周邊之排氣路。在習知技術中,往將熱氣體排出至裝置外之排氣路的導入口係接近熱氣體之產生位置(固定接點)的構造。因此,至熱氣體排氣至裝置外為止的排氣路徑之長度會變短,而無法充分地將熱氣體予以冷卻,甚至有無法充分地抑制熱氣體排出至該裝置外之排氣量(體積)的可能性。並且,如第1圖所示,該裝置係大多與相同之裝置相鄰接而配置複數個。在無法充分地抑制熱氣體之排氣量(體積)的習知裝置中,當大量地排出至裝置外時,可能會發生從該裝置排出且擴展之熱氣體和從與該裝置相鄰接而配置之裝置排出而擴展之熱氣體相接觸,且經由該等接觸之熱氣體導致該裝置之接點與該裝置相鄰接而配置之裝置的接點導通之事態(亦即相間短路)。以往,藉由使消弧室大型化,或使相鄰接之裝置彼此相隔開而設置等充分地保有空間之措施,即使無法充分地抑制熱氣體之排氣量(體積),亦不會發生裝置彼此導通之事態。因此,無法使組裝有該裝置之機械裝置或控制盤等小型化。
此點,在本實施形態中,並非於柵極機殼80之上下方向在固定接點40a側設置導入口81b至81d(相當於習知技術),而是在柵極機殼80之上下方向於可動接點30a側設置導入口81b至81d。藉此,由於可使熱氣體排氣至裝置外為止之在消弧室內經過的排氣路徑之長度比習知技術更長,因此可促進因摩擦損失所造成之熱氣體的能量消耗,且可充分地冷卻熱氣體,甚至可更進一步抑制熱氣體排出至該裝置外之排氣量(體積)。並且,由於可抑制熱氣體往該裝置外之排氣量,因此即使從該裝置排 出之熱氣體擴展,亦不容易與從相鄰接配置之裝置排出的熱氣體接觸,而可使該裝置之接點與和該裝置相鄰接配置之裝置的接點導通之事態不容易發生。亦即,可抑制相間短路之發生。因此,可使組裝有該裝置之機械裝置或控制盤等小型化。
具體而言,所產生之熱氣體的大部分係如第6圖之箭頭D1所示,通過電弧流道50之前端53與消弧柵極70a之上下方向的間隙、消弧柵極70a與消弧柵極70b之上下方向的間隙及消弧柵極70b與消弧柵極70c之上下方向的間隙,且與柵極機殼80之內表面碰撞。此時,供所產生之熱氣體的大部分通過之消弧柵極70a至70c側的壓力係會變高,同時僅供所產生之熱氣體的一部分通過之消弧柵極70d至70f側的壓力係會變低,且氣體係具有從壓力高之處流通至壓力低之處的性質,因此熱氣體係以朝壓力低之處擴散的方式擴展,熱氣體亦通過消弧柵極70d至70f側。如此,由於熱氣體往消弧柵極70d至70f之流路被確保,因此電弧Arc1係容易地被電弧角材60及上述流路驅動,且可使大多之消弧柵極驅動電弧,因此電流遮斷性能會提升。
通過電弧流道50及消弧柵極70a至70c且與柵極機殼80之內表面碰撞之熱氣體,係如第6圖箭頭D2所示改變行進方向,沿著形成在柵極機殼80之開縫81a移動。沿著開縫81a而移動之熱氣體係當到達導入口81b及82c時,如第6圖箭頭D3所示改變行進方向,並導入至藉由電弧罩11及柵極機殼80而構成之排氣路P。同樣地,通過消弧柵極70d至70f及電弧角材60之前端部63的熱氣體係從導入口81d導入至排氣路P。導入口81b至81d係位在比屬於排氣路P之可動接點30a側之前端的上端部81f更靠近固定接點40a側之處。因此,導入至排氣路P之熱氣體的一部分係如第6圖箭頭D31所示,朝向比導入口81b至81d更靠近上下 方向上方之處流動且與上端部81f碰撞而滯留。於是,先被導入而如上述方式滯留之熱氣體與後來被導入之熱氣體相碰撞,藉此熱氣體之能量會減少,結果熱氣體排氣至該裝置外的排氣量會減少。
導入至排氣路P之熱氣體係整體如第6圖中以箭頭D4所示改變行進方向,沿著排氣路P而移動。排氣口13係位於比屬於排氣路P之固定接點40a側之前端的下端部81g更靠近可動接點30a側之處。因此,導入至排氣路P之熱氣體的一部分係如第6圖箭頭D51所示,朝向比排氣口13更靠近上下方向下方之處流動且與下端部81g碰撞而滯留。於是,先被導入而如上述方式滯留之熱氣體與後來被導入之熱氣體相碰撞,藉此熱氣體之能量會減少,結果熱氣體排氣至該裝置外的排氣量會減少。
並且,沿著排氣路P移動之熱氣體係當到達排出口13時,如第6圖箭頭D5所示改變行進方向,並從排氣路P排出。
實施形態2
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並非限定在實施形態1之構成者。第7圖係顯示構成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之實施形態2的柵極機殼之構成。柵極機殼80A之不同點在於,其具有與構成第1圖至第6圖所示之電磁接觸器的柵極機殼80類似之構成,且在柵極機殼80A之導入口81b至81d的上下方向下方具有進路變更部81i及81j。以下,主要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的差異加以說明,對於相同之構成係標記相同之符號。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除了導入口81d及底壁部81之外,以第7圖中一點鏈線所示之對稱軸B-B為中心,各構成元件係分別朝深度方向對稱地配置。以後,將在深度方向朝向對稱軸B-B之方向稱為深度方向內側,將在深度方向從對稱軸B-B分離之方向稱為深度方向外側。
如第7圖所示,在柵極機殼80A之底壁部81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部81e,在該凹部81e形成有進路變更部81i及81j。詳細而言,進路變更部81i係形成為朝深度方向延伸之長方體形狀,且配置在從導入口81b與上下方向下方隔開達預定距離,從側端部81h與深度方向內方隔開達預定距離之位置。並且,二個進路變更部81j係配置在從進路變更部81i與上下方向下方隔開達預定距離之位置,且以前端彼此相對向之方式,形成為從側端部81h朝向深度方向內側延伸之長方體形狀。
具備如以上方式構成之柵極機殼80A的電磁接觸器中,產生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之接點斷開時的熱氣體係當如上方式從導入口81b至81d導入至排氣路P時,被導入之熱氣體係如第7圖箭頭D5所示,與屬於進路變更部81i之上下方向上方之面的上表面碰撞並在深度方向外側改變行進方向,改變行進方向後之熱氣體係與側端部81e碰撞且在上下方向下方改變行進方向。在上下方向下方改變行進方向之熱氣體係如第7圖箭頭D6所示,與屬於進路變更部81j之上下方向上方之面的上表面碰撞,且在深度方向內側改變行進方向而匯流,匯流之熱氣體係在二個進路變更部81j之相對向的前端之間朝上下方向下方行進。並且,從未圖示之排氣口13往裝置外排出。如此,藉由在柵極機殼80A之凹部80e內設置進路變更部81i及81j,而可使排氣路徑延長,而可藉由冷卻效果更減少排出至裝置外之熱氣體排氣量。此外,進路變更部81i及81j並不限定於長方體形狀等之形狀,亦可形成為例如突起狀。其精神在於,進路變更部81i及81j係只要為在排氣路P之內部可使熱氣體之排氣路徑的形狀,則可為任意形狀,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路徑延長構件。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包含變形例)中,如第4圖所示,導入口81b至81d雖係形成在比可動接點30a更靠近上下方向上方之處, 但形成位置並不限於此。此外,例如亦可將導入口81b至81d形成在可動接點30a與固定接點40a相隔最遠之狀態下之比中央之位置更靠近可動接點30a側之處。其精神在於,只要在接觸方向將導入口81b至81d形成於可動接點30a側,就可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之電磁接觸器,藉由使接點斷開時之電弧遮斷性能提升,而可減少可動接點30a及固定接點40a之損傷,且可減少使用於接點之金屬的使用量。並且,由於可抑制在接點斷開時產生之熱氣體的排氣量,因此可縮小與該電磁接觸器相鄰接之接地金屬的電弧空間,而可實現組裝有製品之機械裝置或控制盤的小型化。
10‧‧‧接點部
11‧‧‧電弧罩
12‧‧‧端子
13‧‧‧排氣口
30‧‧‧可動接觸件
30a‧‧‧可動接點
31‧‧‧下表面
40‧‧‧固定接觸件
40a‧‧‧固定接點
41‧‧‧連接部
42‧‧‧支持部
43‧‧‧上表面
53‧‧‧前端部
53a‧‧‧上表面
60‧‧‧電弧角材
61‧‧‧包圍部
61a‧‧‧板部
61b‧‧‧臂部
61c‧‧‧臂部
62‧‧‧對向部
63‧‧‧前端部
63a‧‧‧下表面
70‧‧‧消弧柵極群
70a至70f‧‧‧消弧柵極
70ad‧‧‧下表面
70fa‧‧‧上表面
80‧‧‧柵極機殼
81a‧‧‧開縫
81b至81d‧‧‧導入口
81e‧‧‧凹部
81f‧‧‧上端部
81g‧‧‧下端部
P‧‧‧排氣路

Claims (9)

  1. 一種電磁接觸器,係具備:固定接觸件,係設置有固定接點;可動接觸件,係設置有可動接點,且可使該可動接點與前述固定接點接觸及非接觸;以及殼體,係具有將在前述可動接點與前述固定接點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之熱氣體排出至外部的排氣路;前述殼體係在屬於前述可動接點與前述固定接點為接觸及非接觸之方向的接觸方向,於前述可動接點側具有將前述熱氣體導入至前述排氣路之導入口,且前述殼體係在前述可動接點與前述固定接點之前述接觸方向,於前述固定接點側具有將導入至前述排氣路之熱氣體排出至外部之排氣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前述導入口係位於比前述可動接點與前述固定接點相隔最遠之狀態的中央位置更靠近前述可動接點側之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前述排氣路係朝前述接觸方向延伸之通路,前述導入口係位於比前述排氣路之前述可動接點側的前端更靠近前述固定接點側之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前述排氣路係朝前述接觸方向延伸之通路,前述排氣口係位於比前述排氣路之前述固定接點側之前端更靠近前述可動接點側之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前述殼體係由收容消弧柵極之柵極機殼,及收容該柵極機殼之電弧罩所構成,該消弧柵極係將在前述可動接點與前述固定接點之接點斷開時產生之電弧予以分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在前述柵極機殼形成有將前述熱氣體導引至前述導入口之開縫。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前述排氣路係由前述柵極機殼之外表面與前述電弧罩之內表面之間的間隙所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在前述排氣路中具備:於該排氣路之內部使前述熱氣體之排氣路徑延長的路徑延長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磁接觸器,其中,前述延長構件係變更前述熱氣體之進路的進路變更部。
TW108104625A 2018-03-23 2019-02-12 電磁接觸器 TWI691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8/011795 2018-03-23
PCT/JP2018/011795 WO2019180931A1 (ja) 2018-03-23 2018-03-23 電磁接触器
??PCT/JP2018/011795 2018-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238A TW201941238A (zh) 2019-10-16
TWI691993B true TWI691993B (zh) 2020-04-21

Family

ID=65037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4625A TWI691993B (zh) 2018-03-23 2019-02-12 電磁接觸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55652B1 (zh)
KR (1) KR102194812B1 (zh)
CN (1) CN111868869B (zh)
TW (1) TWI691993B (zh)
WO (1) WO20191809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9153A (zh) * 2020-12-21 2022-06-21 天津首瑞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3312A (ja) * 1985-02-20 1986-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H0290424A (ja) * 1988-09-26 1990-03-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路しや断器
JP2017103005A (ja) * 2015-11-30 2017-06-0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0422A (ja) 1988-09-26 1990-03-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路しゃ断器
JP2898491B2 (ja) * 1992-11-24 1999-06-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CN104810222B (zh) * 2015-05-06 2017-01-04 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灭弧的灭弧室及应用该灭弧室的小型化断路器
CN105609387B (zh) * 2016-03-09 2018-07-27 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断路器及其灭弧装置
CN210607025U (zh) * 2019-06-17 2020-05-22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灭弧室
CN111180230A (zh) * 2020-01-15 2020-05-19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3312A (ja) * 1985-02-20 1986-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H0290424A (ja) * 1988-09-26 1990-03-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路しや断器
JP2017103005A (ja) * 2015-11-30 2017-06-0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94812B1 (ko) 2020-12-24
CN111868869B (zh) 2021-09-10
JPWO2019180931A1 (ja) 2020-04-30
KR20200032027A (ko) 2020-03-25
TW201941238A (zh) 2019-10-16
JP6455652B1 (ja) 2019-01-23
CN111868869A (zh) 2020-10-30
WO2019180931A1 (ja)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66237B2 (ja) 回路遮断器
WO2021149361A1 (ja) 開閉器
CN105122409A (zh) 电气开关壳体
CN210897140U (zh) 分断器和接触器
US20230128751A1 (en) Air circuit breaker
TWI691993B (zh) 電磁接觸器
CA2870117A1 (en) Electric current switching apparatus
JP5121608B2 (ja) 回路遮断器
CA2870122C (en) Electric current switching apparatus
JP7432760B2 (ja) アーク消弧部、及びこれを含む気中遮断器
CN103366989A (zh) 灭弧装置和带有灭弧装置的安装开关器具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104517789A (zh) 电路断路器
WO2017076140A1 (zh) 断路器及其排气结构
KR101594870B1 (ko) 차단기의 소호 장치
US20230115892A1 (en) Air circuit breaker
JP5287629B2 (ja) 回路遮断器
KR20220147380A (ko) 아크 소호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중 차단기
KR20220061718A (ko) 아크 소호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중 차단기
JPWO2019150613A1 (ja) 回路遮断器及び回路遮断方法
CN109904045B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KR102303549B1 (ko) 절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JP7432761B2 (ja) アーク消弧部、及びこれを含む気中遮断器
JP7330385B2 (ja) 直流遮断器
JP7263467B2 (ja) 電磁継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