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1139B - 非接觸饋電裝置及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觸饋電裝置及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1139B
TWI691139B TW105126324A TW105126324A TWI691139B TW I691139 B TWI691139 B TW I691139B TW 105126324 A TW105126324 A TW 105126324A TW 105126324 A TW105126324 A TW 105126324A TW I691139 B TWI691139 B TW I6911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wer feeding
contact power
magnetic body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6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7522A (zh
Inventor
板垣一也
日隈慎二
深井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dk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dk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d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7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7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1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113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提供一種容易適當地配置饋電對象機器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及具備其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1中,非接觸饋電裝置10具備饋電線圈11、收容饋電線圈11的框體12、及捲繞饋電線圈11的捲線軸13。框體12具有可收容饋電對象機器的至少一部分之凹部12a。凹部12a係供載置饋電對象機器之內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彎曲面。凹部12a之彎曲的內面係防止饋電對象機器的直立。饋電對象機器即攜帶用電子機器80係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凹部12a。

Description

非接觸饋電裝置及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對攜帶用電子機器等之饋電對象機器以非接觸方式進行饋電的非接觸饋電裝置及具備其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近年,就包含耳機、頭戴耳機(head set)、助聽器等之可穿戴的機器在內的攜帶用電子機器而言,小型化及電源的二次電池化與時俱進。在將電源作成二次電池時,可考慮對攜帶用電子機器插入充電電線的連接器而進行充電的方法,但將連接器插入的作業繁雜。又,當將連接器之插入設成簡單的構造時,這就會變得難以防水。對此,若為利用非接觸電力傳送的充電,既無攜帶用電子機器插入連接器的繁雜性,且亦容易作成防水構造。下述專利文獻1揭示將非接觸電力傳送技術適用於助聽器的例子。此助聽器為受電模組(受電線圈等)的至少一部分沿著助聽器本體的外壁構件、耳模(ear mold)的外壁構件及連結部的外壁構件中任一者以上的表面形狀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61177號公報
欲從非接觸饋電裝置的饋電線圈對饋電對象機器的受電線圈有效率地傳送電力時,有必要以受電線圈相對於饋電線圈是位在適當位置的方式將饋電對象機器配置在非接觸饋電裝置。專利文獻1中關於這點倒無任何考量,但若為難以將饋電對象機器適當地配置於非接觸饋電裝置的構成,則使用者的負擔大而有損便利性,且亦有因配置錯誤而無法執行電力傳送之虞。
本發明係意識到這樣的狀況而作成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容易適當地配置饋電對象機器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及具備其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本發明的一態樣為非接觸饋電裝置。此非接觸饋電裝置係具備饋電線圈及收容前述饋電線圈的框體,前述框體具有可收容饋電對象機器的至少一部分之凹部,前述饋電線圈係在前述凹部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
亦可為:前述凹部具有寬度從開口部側朝底部側變窄的部分。
亦可為:前述凹部係供饋電對象機器載置的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成為彎曲面。
亦可為:前述凹部的內面之前述彎曲面的曲率具有從開口部側朝向底部側會變小的部分。
亦可為:前述凹部係具有一內面形狀,俾於本身被載置饋電對象機器時以形成前述饋電對象機器的受電線圈的軸向與前述饋電線圈的軸向不正交的姿勢支持前述饋電對象機器。
亦可為:前述凹部的開口寬度係比饋電對象機器的本體部的最大長度還長。
亦可為:具備前述饋電線圈的外周之第1磁性體。
亦可為:具備在前述框體內設在和前述凹部的底部對向之位置的第2磁性體,前述第2磁性體係與前述凹部的中央底部對向之部分貫通。
亦可為:具備在前述框體內設在和前述凹部的底部對向的位置之於平面繞轉的輔助饋電線圈。
亦可為:在前述輔助饋電線圈的與前述凹部底部對向之對向側具備第2磁性體。
亦可為:在前述凹部的中央底部設置有突起部。
亦可為:前述饋電線圈係以從前述凹部的底部側朝向開口部側往外側擴展的方式繞轉。
本發明另一態樣為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此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係具備前述非接觸饋電裝置、及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前述非接觸饋電裝置的前述凹部之攜帶用電子機器,前述攜帶用電子機器具有含有二次電池及受電線圈之非接觸受電裝置。
亦可為:前述受電線圈係在前述二次電池的 周圍呈螺旋狀繞轉。
亦可為:在前述受電線圈與前述二次電池的外周面之間有第3磁性體設置或延伸。
亦可為:前述第3磁性體係具有用以收容前述二次電池之內部空間的箱形狀。
亦可為:前述第3磁性體係在前述受電線圈的軸向的兩端部分別具有凸緣部。
亦可為:前述第3磁性體係為在內側收容前述二次電池之兩端開口的中空筒狀。
亦可為:具備覆蓋前述第3磁性體的一開口之第4磁性體。
亦可為:具備覆蓋前述第3磁性體的另一開口之第5磁性體。
亦可為:前述攜帶用電子機器具有轉換前述二次電池的輸出電壓之電壓轉換電路,前述電壓轉換電路含有電壓轉換用線圈,前述受電線圈及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一者的一中心軸是在另一者內側尺寸範圍內。
亦可為: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係在前述二次電池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
亦可為:在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與前述二次電池的外周面之間有磁性體設置或延伸。
前述受電線圈及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亦可為雙線捲繞](bifilar-wound)的一方與另一方。
此外,將以上構成要素的任意組合、本發明的表現在方法或系統等之間轉換者作為本發明的態樣亦 有效用。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容易適當地配置饋電對象機器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及具備其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1~7‧‧‧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10‧‧‧非接觸饋電裝置
11‧‧‧饋電線圈(送電線圈)
12‧‧‧框體
12a‧‧‧凹部
12b‧‧‧突起部(凸部)
12c‧‧‧第1內面部
12d‧‧‧第2內面部
13‧‧‧捲線軸
14‧‧‧圓筒狀磁性體(第1磁性體)
15‧‧‧平板狀磁性體(第2磁性體)
16‧‧‧輔助饋電線圈
17‧‧‧平板狀磁性體(第2磁性體)
80‧‧‧攜帶用電子機器
81‧‧‧外殼
82‧‧‧電線
83‧‧‧插入部
84‧‧‧二次電池
85‧‧‧受電線圈
86‧‧‧盒
86a‧‧‧凸緣部
87‧‧‧蓋
87a‧‧‧凸緣部
88、89a、89b‧‧‧磁性薄片(第3~第5磁性體)
90‧‧‧非接觸受電裝置
91‧‧‧電壓轉換用線圈
92‧‧‧DC-DC轉換器(電壓轉換電路)
93‧‧‧受電電路
94‧‧‧充電電路
95‧‧‧本體
96‧‧‧捲線軸
97‧‧‧平板狀磁性體
[圖1]本發明實施形態1中之作為饋電對象機器的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立體圖。
[圖2]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主要部分分解立體圖。
[圖3]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1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4]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2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5]本發明實施形態1中之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立體圖。
[圖6]透視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框體12之立體圖。
[圖7]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1,顯示在非接觸饋電裝置10設置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狀態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8]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1的概略剖面圖。
[圖9]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2的概略剖面圖。
[圖10]本發明實施形態3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3的概略剖面圖。
[圖11]本發明實施形態4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4的 概略剖面圖。
[圖12]本發明實施形態5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5的第1概略剖面圖。
[圖13]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5的第2概略剖面圖。
[圖14]本發明實施形態6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6的概略剖面圖。
[圖15]圖14的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概略剖面圖。
[圖16]本發明實施形態7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7的概略剖面圖。
[圖17]本發明實施形態8中之非接觸受電裝置90(第3構成例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概略剖面圖。
[圖18]實施形態8之攜帶用電子機器80於充電時的電路圖。
[圖19]攜帶用電子機器80使用時之電路圖。
[圖20]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4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21]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5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22]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6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23]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7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24]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8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詳述本發明較佳實施形態。此外,賦予各圖面所示同一或同等的構成要素、構件等同一符號,且適當地省略重複說明。又,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發明而係為例示,實施形態所記述之所有特徵或其組合不一定為發明之本質。
實施形態1
參照圖1~圖8,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1作說明。如圖1所示,攜帶用電子機器80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助聽器,在從外殼81被抽出之電線(cable)82的前端具有朝耳朵插入的插入部83。外殼81可藉由未圖示之夾子等的卡止手段而扣在使用者的衣服。此外,攜帶用電子機器80亦可為勾掛在耳朵或插入耳朵的類型。攜帶用電子機器80係在外殼81的內部具有圖3或圖4所示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及未圖示的麥克風等之功能零件。此外,圖2所示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係以圖3所示的第1構成例之概略分解立體圖來表示。
如圖3所示,第1構成例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係包含鋰離子二次電池等之二次電池84、受電線圈85、以及作為第3磁性體的盒86及蓋87。盒86及蓋87係為例如肥粒鐵等之磁性粉的燒結體。受電線圈85係在二次電池84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受電線圈85的軸向係和外殼81的厚度方向平行。當然,也有二次電池84是在外殼81內相對於厚度方向呈斜向配置的情況,包含那種情況在內,有時受電線圈85的軸向係也有不和外殼81的厚度方向呈平行的情況。盒86係具有收容二次電池84的內部空間 之箱形狀,且覆蓋二次電池84的底面與外周面(側面)。盒86的側面是存在於受電線圈85與二次電池84的外周面之間。蓋87係放在盒86上以覆蓋盒86的上部開口(覆蓋二次電池84的上面)。盒86在底面部具有從側面往外側延伸的凸緣部86a。蓋87具有從盒86的側面往外側延伸的凸緣部87a。凸緣部86a,87a分別位在受電線圈85的軸向之兩端部,防止於盒86的側面捲繞受電線圈85之際的偏移。
如圖4所示,第2構成例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係在圖3所示的盒86及蓋87改變成是具有可撓性的磁性薄片88,89a,89b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作為第3磁性體的磁性薄片88係於內側收容二次電池84且兩端開口的中空筒狀(例如圓筒狀)。磁性薄片88係設在受電線圈85與二次電池84的外周面之間。作為第4磁性體的磁性薄片89a係覆蓋磁性薄片88的一開口(此處為上部開口)。作為第5磁性體的磁性薄片89b係覆蓋磁性薄片88的另一開口(此處為下部開口)。
如圖5及圖6所示,非接觸饋電裝置10具備饋電線圈(送電線圈)11、收容饋電線圈11的框體(外殼)12、及捲繞饋電線圈11的捲線軸13。框體12係例如樹脂成形體,具有可收容饋電對象機器的至少一部分之凹部12a。在凹部12a的上部開口及任意深度之橫剖面形狀以圓形較佳。凹部12a係供載置饋電對象機器之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彎曲面。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所示,凹部12a的內面是整面彎曲成球面狀。凹部12a的內面係亦可不彎曲成橢圓體面狀,且係彎曲成有別於球面或橢圓體面之 碗狀。凹部12a的內面的傾斜角度係越接近中央底部變越小。凹部12a之彎曲的內面係防止饋電對象機器的直立(饋電對象機器的受電線圈的軸向與饋電線圈11的軸向之正交)。亦即,凹部12a具有一內面形狀,俾於本身被載置饋電對象機器時以形成體電對象機器的受電線圈的軸向與饋電線圈11的軸向不正交的姿勢來支持饋電對象機器。捲線軸13係例如圓筒狀的樹脂成形體,以包圍凹部12a的周圍的方式設置。饋電線圈11係捲繞在捲線軸13的外周面,在凹部12a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捲線軸13亦可在饋電線圈11的兩端分別具有凸緣部。饋電線圈11及捲線軸13,在圖8的例子中雖係藉由嵌入成形而埋設(一體化)於框體12,但亦可不憑藉嵌入成形而被保持於框體12的內部空間。
如圖7及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1係具備非接觸饋電裝置10、及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凹部12a之攜帶用電子機器80。凹部12a的最大寬度(開口寬度)L1比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本體部的最大長度L2還長。此外,圖8中,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內部構成係抽出非接觸受電裝置90並省略圖示(圖9~圖16中亦相同)。又,圖7及圖8所示的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姿勢為一例,此外也可能以各種姿勢進行攜帶用電子機器80之充電。攜帶用電子機器80可充電的條件為,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受電線圈85的軸向與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饋電線圈11的軸向相互不正交,亦即攜帶用電子機器80未直立於凹部12a的內面。本實施形態中,因 為凹部12a的內面彎曲,所以攜帶用電子機器80直立的可能性極小,若將攜帶用電子機器80放置於凹部12a的內面,則大部分的情況,放置方式不拘,攜帶用電子機器80係在傾斜的狀態下穩定[自由放置(Position Free)]。當在饋電線圈11流動的電流一變化時,饋電線圈11的內側,亦即凹部12a內的磁場變化而在受電線圈85產生感應電壓。利用此感應電壓,可執行二次電池84的充電。
依據本實施形態,非接觸饋電裝置10中的饋電線圈11,係在收容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部12a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從而可使凹部12a內整體產生磁場,若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受電線圈85是在凹部12a內,則除了受電線圈85與饋電線圈11的軸向正交的一部分情況以外,不論攜帶用電子機器80呈何種放置方式都可充電。又,受電線圈85與饋電線圈11之軸向的正交亦可透過對凹部12a的內面形狀上下工夫而適當地避開。亦即,依據本實施形態,係容易將攜帶用電子機器80適當地(以可充電的姿勢)配置於非接觸饋電裝置10,使用者係無需特別注意攜帶用電子機器80對非接觸饋電裝置10之配置態樣,伴隨於充電的負擔小且便利性高。且因為攜帶用電子機器80對非接觸饋電裝置10之配置錯誤所致無法執行電力傳送之風險亦可大幅減低。
又,即使是如同在二次電池84的上下無法騰出線圈配置空間那樣的限制,亦可配置受電線圈85,在趨向小型化發展的攜帶用電子機器80亦可安裝非接觸受電功能。此處,攜帶用電子機器80係因為具備非接觸受 電功能而變得無需用以進行電池交換的空間(蓋開閉的門栓等)或充電用的電線插入用的空間,從而可將空出的空間利用在受電線圈85的配置。
實施形態2
圖9係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2的概略剖面圖。本實施形態與實施形態1相較下,在非接觸饋電裝置10更具備作為第1磁性體的圓筒狀磁性體14這點是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圓筒狀磁性體14係為例如肥粒鐵燒結體,以接近並覆蓋饋電線圈11的外周的方式設置(被框體12所保持)。依據本實施形態,藉由設置圓筒狀磁性體14,可增強在饋電線圈11的內側產生的磁場,提高饋電效率。
實施形態3
圖10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3的概略剖面圖。本實施形態相較於實施形態2,在非接觸饋電裝置10更具備作為第2磁性體的平板狀磁性體15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平板狀磁性體15係為例如肥粒鐵燒結體,在框體12內設在和凹部12a的底部對向之位置,覆蓋圓筒狀磁性體14的下部開口。平板狀磁性體15係圓板狀且中央部(與凹部12a的中央底部對向的部分)貫通而呈環形狀。依據本實施形態,藉由設置平板狀磁性體15,可將在磁場易變弱的凹部12a的中央底部附近之磁場強化。此外,亦可於實施形態1的構成上不追加圓筒狀磁性體14而追加平板狀磁性體15。
實施形態4
圖1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4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4的概略剖面圖。本實施形態相較於實施形態2,在非接觸饋電裝置10是更具備輔助饋電線圈16及作為第2磁性體的平板狀磁性體17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輔助饋電線圈16係於框體12內設在和凹部12a的底部對向之位置(被框體12所保持),呈螺旋狀(漩渦狀)於平面繞轉。輔助饋電線圈16的軸以與饋電線圈11的軸一致者較佳。輔助饋電線圈16的中心部係和凹部12a的中央底部對向。平板狀磁性體17係在輔助饋電線圈16的與凹部12a的底部對向側近接地設置(被框體12所保持)。平板狀磁性體17係例如為圓板狀的肥粒鐵燒結體。依據本實施形態,藉由設置輔助饋電線圈16,可將在磁場容易變弱的凹部12a之中央底部附近的磁場強化。且藉由設置平板狀磁性體17,可將在饋電線圈11的內側產生之磁場增強,提高饋電效率。此外,亦可在實施形態1的構成不追加圓筒狀磁性體14而追加輔助饋電線圈16及平板狀磁性體17。
實施形態5
圖12係本發明實施形態5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5的第1概略剖面圖。圖13係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5的第2概略剖面圖。本實施形態相較於實施形態1,在凹部12a的中央底部設有突起部(凸部)12b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突起部12b係防止饋電對象機器即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直立(受電線圈85的軸向與饋電線圈11的軸向之正交)。攜帶用電子機器80直立係為攜帶用電子機器80以在凹部12a的中央底部直立姿勢的狀態載置的情況,依據 本實施形態,藉由設置突起部12b,可使攜帶用電子機器80直立的一點點可能性更為降低。此外,突起部12b亦可追加於實施形態2~4的構成。
實施形態6
圖14係本發明實施形態6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6的概略剖面圖。圖15係圖14的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概略剖面圖。本實施形態相較於實施形態1,在凹部12a是具有圓錐台側面狀的第1內面部12c與彎曲成碗狀的第2內面部12d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如圖15所示,第2內面部12d係在從深度D0(凹部12a的最深部)到深度D1的範圍之曲率是小於在從深度D1到深度D2的範圍之曲率。亦即,凹部12a的內面係具有從開口部側朝向底部側會曲率變越來越小的部分。第2內面部12d的傾斜角度係比第1內面部12c的傾斜角度小。叉,第2內面部12d的傾斜角度係越接近中央底部變越小。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凹部12a的內面形狀亦可適用於實施形態2~5的構成。
實施形態7
圖16係本發明實施形態7的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7的概略剖面圖。本實施形態相較於實施形態6,在捲線軸13是沿著凹部12a的第1內面部12c之圓錐台側面狀,且饋電線圈11是從凹部12a的底部側朝開口部側往外側擴展的方式繞轉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依據本實施形態,藉由饋電線圈11以從凹部12a的底部側朝開口部側往外側擴展的方式繞轉,可強化在磁場容易變弱的凹部12a的中央底部附近的磁場。此外,以饋電線圈11是從 凹部12a的底部側朝開口部側往外側擴展的方式繞轉的構成亦可適用於實施形態1~5的構成。
實施形態8
圖17係本發明實施形態8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第3構成例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概略剖面圖。圖18係實施形態8的攜帶用電子機器80充電時之電路圖。圖19係攜帶用電子機器80使用時之電路圖。圖18及圖19係彼此相同的電路,但圖18中以虛線表示在攜帶用電子機器80充電時成為不起作用(Inactive)的電路塊,圖19中以虛線表示在攜帶用電子機器80使用時成為不起作用的電路塊。又,在圖18及圖19中,從受電電路93及DC-DC轉換器92的塊將受電線圈85及電壓轉換用線圈91分別抽出顯示。
如圖1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非接觸受電裝置90係不同於圖3所示的實施形態1者,在受電線圈85是設為雙線捲繞的一方這點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雙線捲繞的另一方為電壓轉換用線圈91。亦即,本實施形態中,電壓轉換用線圈91與受電線圈85構成一體(電壓轉換用線圈91及受電線圈85形成為1個構造體)。電壓轉換用線圈91係作為圖18及圖19所示的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電壓轉換電路之DC-DC轉換器92的一部分。受電線圈85與電壓轉換用線圈91的電感之差異可藉由改變兩者的線圈數來對應。
於攜帶用電子機器80充電時,非接觸饋電裝置10的送電電路18驅動饋電線圈11,利用藉其所產生之磁場而在受電線圈85產生感應電壓,受電電路93及充電 電路94藉其感應電壓將充電電力供給二次電池84。一方面,於攜帶用電子機器80使用時,DC-DC轉換器92將二次電池84的輸出電壓轉換成用以驅動本體95之既定的電壓。DC-DC轉換器92係為切換電源電路,將與受電線圈85同軸捲繞的電壓轉換用線圈91作為電感利用。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電壓轉換用線圈91是連同受電線圈85一起在二次電池84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故與不同於二次電池84的周圍而是另外設置電壓轉換用線圈91的配置空間之情況相比,在省空間化上是有利的。又,藉由將電壓轉換用線圈91及受電線圈85作成一個線圈單元,減少線圈製作的功夫。
以上,以實施形態為例說明了本發明,惟該當業者應能理解在實施形態的各構成要素或各處理程序是可在請求項所載之範圍下作各種變形的。以下,涉及變形例。
圖20係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4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顯示在圖17所示的第3構成例中不將受電線圈85及電壓轉換用線圈91進行雙線捲繞而同軸且分成上下捲繞(呈螺旋狀繞轉)的例子。圖21係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5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顯示圖20所示的第4構成例中分成受電線圈85的內側的磁性體與電壓轉換用線圈91的內側的磁性體的例子。具體言之,盒86的側面是存在於受電線圈85與二次電池84之間,蓋87的側面是存在於電壓轉換用線圈91與二次電池84之間。
圖22係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6構成例的概 略剖面圖,表示在圖21所示的第5構成例不使磁性體存在於電壓轉換用線圈91與二次電池84的外周面之間的例子。在二次電池84的周圍設有圓筒狀的捲線軸96,盒86的側面位在捲線軸96的下部的周圍,於捲線軸96的上部的周圍捲繞有電壓轉換用線圈91。圖23係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7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於二次電池84的周圍藉由捲線軸96捲繞電壓轉換用線圈91(呈螺旋狀繞轉),於電壓轉換用線圈91的周圍隔著盒86的側面捲繞受電線圈85(呈螺旋狀繞轉)的例子。
圖24係非接觸受電裝置90的第8構成例的概略剖面圖,顯示將電壓轉換用線圈91及受電線圈85在平板狀磁性體97上分別呈螺旋狀(漩渦狀)於平面繞轉的例子。本構成例中,需要大的電感之受電線圈85係配置成在電壓轉換用線圈91的外側繞轉。本構成例係可在二次電池84的上下任一者能取得空間的情況下利用。此外,圖24中,二次電池84的圖示係省略。圖17及圖20~圖24中,例示受電線圈85及電壓轉換用線圈91同軸的情況,亦可為即便不是同軸,一線圈的軸還是處在另一線圈的內側尺寸範圍內之構成。
非接觸饋電裝置10中,凹部12a的內面亦可彎曲成圓筒面狀或橢圓筒面狀。此時,在凹部12a的上部開口及任意深度之橫剖面亦可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在自由放置的觀點以碗狀的彎曲面較優異,但即使是圓筒面狀或橢圓筒面狀的彎曲面,在充電之際的攜帶用電子機器80的配置容易性方面還是可提升一定的效果。此外,凹 部12a的內面形狀亦可為圓錐側面形狀或橢圓錐側面形狀,亦可為未具有如角錐側面形狀的彎曲面之形狀,凹部12a係亦可藉由例如具有寬度是從開口部側朝底部側便越來越窄的部分而防止饋電對象機器的直立(饋電對象機器的受電線圈的軸向與饋電線圈11的軸向正交)。又,實施形態2(圖9)的圓筒狀磁性體14亦可置換成圓錐台側面狀、角筒狀或角錐台側面狀的磁性體。
1‧‧‧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10‧‧‧非接觸饋電裝置
11‧‧‧饋電線圈(送電線圈)
12‧‧‧框體
12a‧‧‧凹部
13‧‧‧捲線軸
80‧‧‧攜帶用電子機器
84‧‧‧二次電池
85‧‧‧受電線圈
90‧‧‧非接觸受電裝置
L1‧‧‧開口寬度
L2‧‧‧最大長度

Claims (23)

  1. 一種非接觸饋電裝置,具備饋電線圈及收容前述饋電線圈之框體,前述框體具有可收容饋電對象機器的至少一部分之凹部,前述饋電線圈係在前述凹部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具備在前述框體內設置在和前述凹部的底部對向之位置的底部磁性體,前述底部磁性體的與前述凹部的中央底部對向之部分是貫通的。
  2. 一種非接觸饋電裝置,具備饋電線圈及收容前述饋電線圈之框體,前述框體具有可收容饋電對象機器的至少一部分之凹部,前述饋電線圈係在前述凹部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具備在前述框體內設置在和前述凹部的底部對向的位置之於平面繞轉的輔助饋電線圈。
  3. 如請求項2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輔助饋電線圈的與前述凹部的底部對向之對向側具備底部磁性體。
  4. 如請求項1至3項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部具有寬度從開口部側越朝底部側變越窄的部分。
  5. 如請求項1至3項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部之供載置饋電對象機器的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彎曲面。
  6. 如請求項5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部的內面具有前述彎曲面的曲率從開口部側越朝向底部側會變越小的部分。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部,係具有在本身被載置饋電對象機器時,以前述饋電對象機器的受電線圈的軸向與前述饋電線圈的軸向成為不正交的姿勢之方式支持前述饋電對象機器的內面形狀。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部的開口寬度是比饋電對象機器的本體部的最大長度還長。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具備覆蓋前述饋電線圈的外周之外周部磁性體。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在前述凹部的中央底部設有突起部。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其中前述饋電線圈係以從前述凹部的底部側朝開口部側往外側擴展的方式繞轉。
  12. 一種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具備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饋電裝置、及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前述非接觸饋電裝置的前述凹部之攜帶用電子機器,前述攜帶用電子機器係具有含有二次電池及受電線圈的非接觸受電裝置。
  13. 如請求項12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受電線圈係在前述二次電池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
  14. 如請求項13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在前述受電線圈與前述二次電池的外周面之間有第1受電側磁性體設置或延伸。
  15. 如請求項14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第1受 電側磁性體係作成具有收容前述二次電池之內部空間的箱形狀。
  16. 如請求項15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第1受電側磁性體係於前述受電線圈的軸向的兩端部分別具有凸緣部。
  17. 如請求項14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第1受電側磁性體係為於內側收容前述二次電池且兩端開口的中空筒狀。
  18. 如請求項17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具備覆蓋前述第1受電側磁性體的一開口之第2受電側磁性體。
  19. 如請求項18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具備覆蓋前述第1受電側磁性體的另一開口之第3受電側磁性體。
  20. 如請求項12至19中任一項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攜帶用電子機器係具有轉換前述二次電池的輸出電壓之電壓轉換電路,前述電壓轉換電路係含有電壓轉換用線圈,前述受電線圈及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一者的一中心軸是在另一者內側尺寸範圍內。
  21. 如請求項20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係在前述二次電池的周圍呈螺旋狀繞轉。
  22. 如請求項21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在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與前述二次電池的外周面之間有磁性體設置或延伸。
  23. 如請求項20之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其中前述受電線圈及前述電壓轉換用線圈是雙線捲繞的一方及另一方。
TW105126324A 2015-08-28 2016-08-18 非接觸饋電裝置及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TWI691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4541 WO2017037811A1 (ja) 2015-08-28 2015-08-28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PCT/JP2015/074541 2015-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7522A TW201717522A (zh) 2017-05-16
TWI691139B true TWI691139B (zh) 2020-04-11

Family

ID=58187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6324A TWI691139B (zh) 2015-08-28 2016-08-18 非接觸饋電裝置及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9424B2 (zh)
JP (1) JP6537616B2 (zh)
CN (1) CN107925250B (zh)
DE (1) DE112015006853T5 (zh)
TW (1) TWI691139B (zh)
WO (1) WO20170378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74427B2 (en) * 2016-11-01 2022-06-28 Tdk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201917990A (zh) * 2017-10-20 2019-05-01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模組化感測裝置及其無線充電結構
CN107994687B (zh) * 2017-11-27 2021-05-25 江苏傲能科技有限公司 异物探测系统和方法
JP6625689B2 (ja) * 2018-05-24 2019-12-25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材、非接触型電力伝送装置、電磁波照射/受信装置、電力伝送/情報通信装置及び自律可動型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JP7117540B2 (ja) 2018-07-31 2022-08-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および水中給電システム
CN212392089U (zh) 2019-05-03 2021-01-2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模块
US11527912B2 (en) * 2021-02-01 2022-12-13 Nucurrent, Inc. Shaped coi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upl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4324A (ja) * 2003-10-17 2005-05-12 Kami Electronics Ind Co Ltd 非接触式乾電池型充電器
WO2013080467A1 (ja) * 2011-12-01 2013-06-06 パナソニック 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電力伝送装置
JP2014161177A (ja) * 2013-02-20 2014-09-04 Nitto Denko Corp 携帯機器及びその充電機器、携帯機器充電システム
JP2014230441A (ja) * 2013-05-24 2014-1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コイル及び非接触充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7279A (ja) 1999-01-26 2000-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電源装置
US7612528B2 (en) * 1999-06-21 2009-11-03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Vehicle interface
JP4011875B2 (ja) * 2001-09-04 2007-11-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内蔵携帯装置
JP3870922B2 (ja) * 2003-04-01 2007-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タグ用の電子回路及び非接触タグ
KR100724962B1 (ko) * 2005-08-18 2007-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접점 배터리 충전기
JP2010193701A (ja) * 2009-01-22 2010-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式充電器
JP5717090B2 (ja) * 2011-01-28 2015-05-13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受電ユニット、該受電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充電システム及び電気機器
JP2012165553A (ja) * 2011-02-07 2012-08-30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充電装置、電子機器、電力供給装置、充電システム、及び充電方法
JP2013085351A (ja) 2011-10-07 2013-05-09 Hitachi Maxell Ltd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999328B2 (ja) * 2012-07-12 2016-09-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用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20140091636A1 (en) * 2012-10-02 2014-04-03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P2014233111A (ja) 2013-05-28 2014-12-1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
KR20150052367A (ko) * 2013-10-10 2015-05-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US20150188339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Evan R. Gre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having concave charging station
KR20160111482A (ko) 2014-01-22 2016-09-26 파워바이프록시 리미티드 유도성 전력 전송 시스템들을 위한 결합된 코일 전력 제어
US20150245126A1 (en) * 2014-02-21 2015-08-27 Alpha Audiotronics, Inc. Earbud charging case for mobil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4324A (ja) * 2003-10-17 2005-05-12 Kami Electronics Ind Co Ltd 非接触式乾電池型充電器
WO2013080467A1 (ja) * 2011-12-01 2013-06-06 パナソニック 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電力伝送装置
CN103959599A (zh) * 2011-12-01 2014-07-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电力传送装置
JP2014161177A (ja) * 2013-02-20 2014-09-04 Nitto Denko Corp 携帯機器及びその充電機器、携帯機器充電システム
JP2014230441A (ja) * 2013-05-24 2014-1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コイル及び非接触充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5250B (zh) 2021-03-19
US10439424B2 (en) 2019-10-08
WO2017037811A1 (ja) 2017-03-09
DE112015006853T5 (de) 2018-05-24
JPWO2017037811A1 (ja) 2018-08-02
US20190081496A1 (en) 2019-03-14
CN107925250A (zh) 2018-04-17
TW201717522A (zh) 2017-05-16
JP6537616B2 (ja) 2019-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1139B (zh) 非接觸饋電裝置及非接觸電力傳送裝置
US10461543B2 (en) Wirelessly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0516281B2 (en) Charging apparatus for wireless earphone
US20160134142A1 (en) Portable device case having integrated wireless charging station
JP6725002B2 (ja) 携帯用電子機器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US20160134959A1 (en) Magnetic transportable earbud charging system
KR101767622B1 (ko) 무접점 충전회로를 구비한 휴대형 전자기기의 외부 케이스
JP6566114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US11264836B2 (en) Wireless kinetic charger
KR20170017330A (ko) 무선 충전지
KR20160132312A (ko) 이어폰케이스
CN209234058U (zh) 实现无线充电的听力设备系统
KR102102567B1 (ko) 무선 충전식 전지 및 그 구성요소들
CN207234472U (zh) 充电器转换头
CN208956333U (zh) 实现无线充电的听力设备系统
CN207802269U (zh) 声音放大装置、充电座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JP2019071576A (ja) 補聴器用充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