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5448B - 自行車後變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後變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5448B
TWI685448B TW107147216A TW107147216A TWI685448B TW I685448 B TWI685448 B TW I685448B TW 107147216 A TW107147216 A TW 107147216A TW 107147216 A TW107147216 A TW 107147216A TW I685448 B TWI685448 B TW I6854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braking
sleeve
rear derailleur
buck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7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3893A (zh
Inventor
約翰 卡蘭卓爾
Original Assignee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72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5448B/zh
Priority to CN201921313515.1U priority patent/CN210212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5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54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3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89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後變速器,用以固定於一車架。自行車後變速器包含一連桿組件、一鍊條導引構件、一樞接柱、一彈性件、一單向軸承、一套筒及一摩擦件。樞接柱的一端固定於鍊條導引構件。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於連桿組件及鍊條導引構件。彈性件用以施予鍊條導引構件一扭矩。單向軸承套設於樞接柱的另一端,且單向軸承與彈性件係沿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套筒套設於單向軸承,且單向軸承令樞接柱僅可沿扭矩之方向相對套筒轉動。摩擦件抵觸於套筒,並固定於連桿組件。

Description

自行車後變速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後變速器,特別是一種彈性件及單向軸承為沿樞接柱之中心軸之軸向配置的自行車後變速器。
隨著運動的風氣越來越來盛行,目前越來越多的民眾透過騎乘自行車來達到運動及休閒的目的,因此造就了自行車的市場蓬勃發展。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自行車,廠商更加重視使用者對於自行車功能的需求,且在車體材料及配備功能上亦不斷地改善精進。
以自行車後變速器來說,自行車後變速器的四連桿結構與鍊條導引構件是透過樞接柱樞接,且二者之間設有扭簧。扭簧會提供扭矩給鍊條導引構件,來讓鍊條導引構件繃緊自行車鍊條。此外,廠商通常會將單向軸承套設於樞接柱,並再利用摩擦件抵觸單向軸承,以避免使用者在騎乘自行車時,鍊條導引構件會因路面不平整而沿著扭矩之方向的反向樞轉,造成落鍊的情況發生。然而,目前自行車後變速器之扭簧及單向軸承是沿著樞接柱的徑向配置,使得整體自行車後變速器在樞接柱的徑向上的寬度增加,而令自行車後變速器的尺寸在視覺上相當龐大,而造成整體自行車的美觀性降低。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自行車後變速器,藉以解決先前技術中沿著樞接柱的徑向配置之扭簧及單向軸承所造成之整體自行車變速器在視覺上相當龐大而影響自行車的美觀性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一種自行車後變速器,用以固定於一車架。自行車後變速器包含一連桿組件、一鍊條導引構件、一樞接柱、一彈性件、一單向軸承、一套筒及一摩擦件。樞接柱的一端固定於鍊條導引構件。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於連桿組件及鍊條導引構件。彈性件用以施予鍊條導引構件一扭矩。單向軸承套設於樞接柱的另一端,且單向軸承與彈性件係沿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套筒套設於單向軸承,且單向軸承令樞接柱僅可沿扭矩之方向相對套筒轉動。摩擦件抵觸於套筒,並固定於連桿組件。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車後變速器,由於單向軸承與彈性件係沿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車後變速器有單向軸承、套筒及摩擦件,整體自行車後變速器在樞接柱的徑向上的寬度並不會顯著地增加。因此,自行車後變速器的尺寸在視覺上亦不會有明顯之增加的情形,故可維持自行車的美觀性。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的剖視示意圖。
本實施例的自行車後變速器1包含一連桿組件10、一鍊條導引構件20、一樞接柱30、一彈性件40、一單向軸承50、一套筒60、一摩擦件70及一制動件80。
連桿組件10包含一固定構件11、一活動構件12、一第一連桿13及一第二連桿14。固定構件11可用以裝設於自行車的一車架2。第一連桿13的二端分別樞設於固定構件11及活動構件12,且第二連桿14的二端分別樞設於固定構件11及活動構件12。由固定構件11、活動構件12、第一連桿13及第二連桿14組成的連桿組件10為四連桿結構。活動構件12包含一殼體121,且殼體121具有一穿槽1211及環繞穿槽1211的一容置槽1212。
鍊條導引構件20包含一架體21、一導鍊輪22及一張力輪23。導鍊輪22及張力輪23皆樞設於架體21。樞接柱30的一端固定於架體21,且樞接柱30穿設於穿槽1211,以及樞接柱30的另一端位於殼體121之外。彈性件40位於容置槽1212,且彈性件40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於活動構件12的殼體121及鍊條導引構件20的架體21。彈性件40施予鍊條導引構件20一扭矩。在自行車後變速器1固定於車架2,且自行車鍊條(未繪示)掛設於導鍊輪22及張力輪23的狀態下,鍊條導引構件20會沿著扭矩的方向D1相對活動構件12樞轉,而讓張力輪23繃緊自行車鍊條。
單向軸承50套設於樞接柱30遠離鍊條導引構件20之一端。單向軸承50與彈性件40係沿樞接柱30的中心軸C之軸向配置,且單向軸承50較彈性件40遠離鍊條導引構件20。
套筒60包含相連的一座體部61及一組裝部62。座體部61的寬度大於組裝部62的寬度,且座體部61及組裝部62之間形成一抵靠面63。座體部61套設於單向軸承50,且單向軸承50令樞接柱30僅可沿方向D1相對套筒60轉動。摩擦件70套設於套筒60的組裝部62,且摩擦件70抵觸於套筒60的抵靠面63。摩擦件70、單向軸承50與彈性件40係沿樞接柱30的中心軸C之軸向配置。在本實施例中,自行車後變速器1還包含一墊片組90及一固定件100。墊片組90及固定件100套設於套筒60的組裝部62,且墊片組90被夾設於固定件100及摩擦件70之間。摩擦件70具有一穿孔71,且活動構件12的殼體121還具有位於穿槽1211旁的一鎖孔1213。制動件80例如為螺絲,且制動件80穿過摩擦件70的穿孔71並鎖附於殼體121的鎖孔1213,而令摩擦件70固定於活動構件12的殼體121。
在制動件80鎖附於殼體121的鎖孔1213的狀態下,制動件80是處於一制動狀態。當制動件80處於制動狀態時,摩擦件70會提供予套筒60轉動時的一阻力。如此一來,在使用者騎乘自行車行經不平整的路面而晃動到自行車後變速器1時,摩擦件70提供予套筒60的阻力可透過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20,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20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20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接著,請一併參閱圖2及圖4,圖4為圖1的制動件位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制動件80可自殼體121的鎖孔1213拆卸,來讓制動件80處於一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處於釋放狀態時,由於摩擦件70並非固定於殼體121,故摩擦件70可透過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隨著鍊條導引構件20一同轉動,而無法提供給套筒60轉動時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無受到摩擦件70提供之阻力的情況下,鍊條導引構件20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1從車架2上拆卸。
此外,由於摩擦件70、單向軸承50與彈性件40係沿樞接柱30的中心軸C之軸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車後變速器1有單向軸承50、套筒60及摩擦件70,整體自行車後變速器1在樞接柱30的徑向上的寬度並不會顯著地增加。因此,自行車後變速器1的尺寸在視覺上亦不會有明顯之增加的情形,故可維持自行車的美觀性。
在上述實施例中,制動件80是以螺絲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以下將說明各個實施例的自行車後變速器,且每個實施例的自行車後變速器類似於前述實施例的自行車後變速器。為了方便說明,每個實施例的圖式僅呈現部分的自行車後變速器,且以下僅會說明各個實施例之自行車後變速器與前述實施例之自行車後變速器之間的差異,關於相似的部分則不再贅述。
首先,請參閱圖5與圖6。圖5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6為圖5的側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套筒60a具有沿樞接柱30之徑向凸出的一凸緣61a。制動件80a包含一座體部81a、一擺動部82a及一轉動部83a。座體部81a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擺動部82a樞設於座體部81a。轉動部83a包含一把手831a、一連接桿832a及一凸塊833a。連接桿832a連接於把手831a,且凸塊833a自連接桿832a的徑向凸出於連接桿832a。連接桿832a可轉動地穿設於擺動部82a,且連接桿832a的轉動軸線P1正交於擺動部82a的樞轉軸線P2。凸塊833a位於座體部81a及擺動部82a之間。摩擦件70a固定於擺動部82a,且摩擦件70a及凸塊833a分別位於擺動部82a之樞轉軸線P2的相對二側。摩擦件70a抵觸於套筒60a之凸緣61a。凸塊833a具有一抵靠凸部8331a,且座體部81a具有一抵靠塊811a。抵靠凸部8331a對應於抵靠塊811a。把手831a可帶動連接桿832a轉動,而令制動件80a處於制動狀態或釋放狀態。
如圖6所示,當制動件80a處於制動狀態時,抵靠凸部8331a抵靠於抵靠塊811a,以令凸塊833a迫緊擺動部82a,而增加摩擦件70a作用於凸緣61a的一正向力。如此一來,摩擦件70a會提供套筒60a轉動時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經由套筒60a、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接著,請一併參閱圖5及圖7。圖7為圖6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側視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可將把手831a轉動沿著方向D2轉動,來讓制動件80a從制動狀態轉變為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a處於釋放狀態時,抵靠凸部8331a分離於抵靠塊811a,而令凸塊833a並不會迫緊擺動部82a,使得摩擦件70a作用於凸緣61a的正向力減少。因此,摩擦件70a提供給套筒60a轉動時的阻力即會減少,而讓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從車架上拆卸。
接著,請參閱圖8至圖9。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9為圖8的側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套筒60b具有沿樞接柱30之徑向凸出的一凸緣61b。制動件80b包含一座體部81b、一擺動部82b及一轉動部83b。座體部81b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擺動部82b樞設於座體部81b。轉動部83b包含一把手831b、一連接桿832b及一凸塊833b。連接桿832b連接於把手831b,且凸塊833b自連接桿832b的徑向凸出。在本實施例中,凸塊833b例如為凸輪。連接桿832b可轉動地設置於座體部81b,且連接桿832b的轉動軸線P3平行於擺動部82b的樞轉軸線P2。凸塊833b位於座體部81b及擺動部82b之間。摩擦件70b固定於擺動部82b,且摩擦件70b及凸塊833b分別位於擺動部82b之樞轉軸線P2的相對二側。摩擦件70b抵觸凸緣61b。把手831b可帶動連接桿832b轉動,以令凸塊833b靠近或遠離擺動部82b,而令制動件80b處於制動狀態或釋放狀態。
如圖9所示,當制動件80b處於制動狀態時,凸塊833b迫緊擺動部82b,而增加摩擦件70b作用於凸緣61b的一正向力。如此一來,摩擦件70b會提供套筒60b轉動時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經由套筒60b、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接著,請一併參閱圖8及圖10,圖10為圖9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側視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可將把手831b轉動沿著方向D3轉動,來讓制動件80b從制動狀態轉變為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b處於釋放狀態時,凸塊833b分離於擺動部82b,而減少摩擦件70b作用於凸緣61b的正向力。也就是說,凸塊833b與擺動部82b之間並無接觸且保有一距離,故凸塊833b並不會迫緊擺動部82b,而令摩擦件70b作用於凸緣61b的正向力減少。因此,摩擦件70b提供給套筒60b轉動時的阻力即會減少,故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從車架上拆卸。
接著,請參閱圖11及圖12。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12為圖11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摩擦件70c具有一第一面71c、一第二面72c及多個穿孔73c。第一面71c較第二面72c鄰近套筒60,且第一面71c抵觸套筒60。每一穿孔73c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第一面71c及第二面72c,且這些穿孔73c環繞樞接柱30的中心軸C。制動件80c包含一桿部81c、一卡扣部82c、一扣環部83c及一彈性復位部84c。桿部81c設置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卡扣部82c設置於桿部81c,並可沿桿部81c的軸向相對桿部81c移動。扣環部83c扣設於桿部81c,且彈性復位部84c套設桿部81c,以及彈性復位部84c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卡扣部82c及扣環部83c。
在本實施例中,制動件80c具有一制動狀態及一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c處於制動狀態時,卡扣部82c穿設於其中一穿孔73c,而令摩擦件70c透過制動件80c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此時,摩擦件70c會提供套筒60轉動時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經由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接著,如圖12所示,制動件80c的卡扣部82c可沿方向D4相對桿部81c移動,而令制動件80c處於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c處於釋放狀態時,卡扣部82c脫離於其中一穿孔73c。此時,由於摩擦件70c並非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故摩擦件70c可透過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隨著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一同轉動,而無法提供給套筒60轉動時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無受到摩擦件70c提供之阻力的情況下,鍊條導引構件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從車架上拆卸。
接著,請參閱圖13及圖14。圖13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14為圖13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制動件80d包含二桿部81d、二卡扣部82d、二扣環部83d及二彈性復位部84d。二桿部81d設置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二卡扣部82d分別設置於二桿部81d,並分別可沿二桿部81d的軸向相對二桿部81d移動。二扣環部83d分別扣設於二桿部81d,且二彈性復位部84d分別套設二桿部81d,以及每一彈性復位部84d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卡扣部82d及扣環部83d。
當制動件80d處於制動狀態時,二卡扣部82d分別穿設摩擦件70c之位於樞接柱30的中心軸C之相對二側的其中二穿孔73c。當制動件80d處於釋放狀態時,二卡扣部82d分別脫離位於樞接柱30的中心軸C之相對二側的其中二穿孔73c。
接著,請參閱圖15至圖17。圖15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16為圖15的剖視示意圖。圖17為圖15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摩擦件70e具有一第一面71e、一第二面72e、一側面73e、多個凹槽74e及一第一斜面75e。第一面71e較第二面72e鄰近套筒60e。側面73e的相對二端銜接第一面71e及第二面72e,且每一凹槽74e的相異端皆連接於第一面71e、第二面72e及側面73e。第一斜面75e連接第一面71e,並朝第二面72e延伸。套筒60e具有面向摩擦件70e之第一斜面75e的一第二斜面61e,且第一斜面75e抵觸第二斜面61e。制動件80e包含一桿部81e及一卡扣部82e。桿部81e可轉動地設置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桿部81e的轉動軸線P4平行於樞接柱30的中心軸C。卡扣部82e自桿部81e的徑向凸出於桿部81e。
在本實施例中,桿部81e可帶動卡扣部82e轉動,而令制動件80e處於制動狀態或釋放狀態。如圖15所示,當制動件80e處於制動狀態時,卡扣部82e位於於其中一凹槽74e,而令摩擦件70e透過制動件80e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此時,摩擦件70e會提供套筒60e轉動時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經由套筒60e、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此外,第一斜面75e接觸於第二斜面61e的設計可增加摩擦件70e提供予套筒60e的阻力,故可進一步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
接著,如圖17所示,制動件80e的桿部81e可沿方向D5轉動,而令制動件80e處於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e處於釋放狀態時,卡扣部82e脫離於其中一凹槽74e。此時,由於摩擦件70e並非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故摩擦件70e可透過套筒60e、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隨著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一同轉動,而無法提供給套筒60e轉動時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e無受到摩擦件70提供之阻力的情況下,鍊條導引構件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從車架上拆卸。
接著,請參閱圖18及圖19。圖18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19為圖18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制動件80f之卡扣部82f具有一第一扣件821f及一第二扣件822f。如圖18所示,當制動件80f處於制動狀態時,第一扣件821f位於摩擦件70e之其中一凹槽74e。如圖19所示,當制動件80f處於釋放狀態時,第一扣件821f及第二扣件822f皆脫離於其中一凹槽74e。
在本實施例中,在制動件80f處於制動狀態下,是第一扣件821f位於其中一凹槽74e,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在制動件處於制動狀態下,可改第二扣件位於其中一凹槽,或者是第一扣件及第二扣件位於同一個凹槽。
接著,請參閱圖20及圖21。圖20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21為圖20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摩擦件70g具有一第一面71g、一第二面72g、一側面73g及多個凹槽74g。第一面71g較第二面72g鄰近套筒60,且第一面71g抵觸套筒60。側面73g的相對二端銜接第一面71g及第二面72g,且每一凹槽74g的相異端皆連接於第一面71g、第二面72g及側面73g。制動件80g包含一桿部81g、一卡扣部82g、一扣環部83g及一彈性復位部84g。桿部81g設置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桿部81g的軸向正交於樞接柱30的中心軸C。卡扣部82g設置於桿部81g,並可沿桿部81g的軸向相對桿部81g移動。扣環部83g扣設於桿部81g,且彈性復位部84g套設桿部81g,以及彈性復位部84g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卡扣部82g及扣環部83g。
在本實施例中,制動件80g具有一制動狀態及一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g處於制動狀態時,卡扣部82g位於其中一凹槽74g,而令摩擦件70g透過制動件80g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此時,摩擦件70g會提供套筒60轉動時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經由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接著,制動件80g的卡扣部82g可沿方向D6相對桿部81g移動,而令制動件80g處於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g處於釋放狀態時,卡扣部82g脫離於其中一凹槽74g。此時,由於摩擦件70g並非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故摩擦件70g可透過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隨著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一同轉動,而無法提供給套筒60轉動時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無受到摩擦件70g提供之阻力的情況下,鍊條導引構件即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從車架上拆卸。
接著,請參閱圖22及圖23。圖22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23為圖22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摩擦件70h具有一第一面71h、一第二面72h、一側面73h及多個凹槽74h。第一面71h較第二面72h鄰近套筒60,且第一面71h抵觸套筒60。側面73h的相對二端銜接第一面71h及第二面72h,且每一凹槽74h的相異端皆連接於第一面71h、第二面72h及側面73h。制動件80h包含一轉動部81h及一卡扣部82h。轉動部81h包含一轉動柱811h及一凸塊812h。凸塊812h自轉動柱811h的徑向凸出。轉動部81h的轉動柱811h及卡扣部82h皆可轉動地設置於(如圖1所示)的殼體(如圖1所示),且轉動柱811h及卡扣部82h的轉動軸線P5、P6皆平行於樞接柱30的中心軸C。卡扣部82h具有一抵靠段821h及一卡扣段822h,且抵靠段821h及卡扣段822h分別位於卡扣部82h的轉動軸線P6的相對二側。轉動部81h的凸塊812h抵靠抵靠段821h而可帶動卡扣部82h轉動,以令卡扣段822h靠近或遠離摩擦件70h,而令制動件80h處於制動狀態或釋放狀態。
當制動件80h處於制動狀態時,卡扣段822h位於其中一凹槽74h,而令摩擦件70h是透過制動件80h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此時,摩擦件70h會提供套筒60轉動時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經由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傳遞至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以減少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轉動的角度。也就是說,此阻力可防止鍊條導引構件沿方向D1轉動的幅度過大,故可避免落鍊的情形發生。
接著,轉動部81h的轉動柱811h可沿方向D7轉動,使得凸塊812h帶動卡扣段822h遠離摩擦件70h,而令制動件80h處於釋放狀態。當制動件80h處於釋放狀態時,卡扣段822h脫離於其中一凹槽74h。此時,由於摩擦件70h並非固定於活動構件(如圖1所示),故摩擦件70h可透過套筒60、單向軸承50及樞接柱30隨著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一同轉動,而無法提供給套筒60轉動時的阻力。因此,在制動件80h處於釋放狀態之下,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可較為容易地沿著方向D1的反向轉動,來讓自行車鍊條鬆弛,故有利於將自行車後變速器從車架上拆卸。
接著,請參閱圖24至圖26。圖24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圖25為圖24的分解示意圖。圖26為圖24的剖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自行車後變速器更包含一鎖固件110i及一蓋體120i。此外,活動構件12i的殼體121i具有一第一容置槽1211i、一穿槽1212i、一第二容置槽1213i、一側面1214i、多個組裝槽1215i及一鎖孔1216i。第一容置槽1211i環繞穿槽1212i的部分,且第二容置槽1213i位於第一容置槽1211i遠離鍊條導引構件(如圖1所示)之一側。第二容置槽1213i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穿槽1212i及側面1214i。每一組裝槽1215i的相異側分別連接側面1214i及第二容置槽1213i,且鎖孔1216i位於側面1214i。彈性件40i裝設於第一容置槽1211i,且樞接柱30穿設於穿槽1212i及第二容置槽1213i。單向軸承50及套筒60位於第二容置槽1213i。摩擦件70的一部份位於第二容置槽1213i,且摩擦件70的另一部份位於這些組裝槽1215i。摩擦件70抵靠於套筒60遠離彈性件40i的一側,且摩擦件70、單向軸承50及離彈性件40i為沿著樞接柱的中心軸C之軸向配置。鎖固件110i穿過摩擦件70的穿孔71並鎖附於鎖孔1216i,以令摩擦件70固定於殼體121i。蓋體120i裝設於活動構件12i的殼體121i,並遮蔽摩擦件70及殼體121i的側面1214i。
在本實施例中,摩擦件70及殼體121i的側面1214i有蓋體120i的遮蔽,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後變速器可無蓋體。如此一來,摩擦件及殼體的側面即顯露於外。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由於單向軸承與彈性件係沿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車後變速器有單向軸承、套筒及摩擦件,整體自行車後變速器在樞接柱的徑向上的寬度並不會顯著地增加。因此,自行車後變速器的尺寸在視覺上亦不會有明顯之增加的情形,故可維持自行車的美觀性。
此外,部分實施例的自行車後變速器中,摩擦件、單向軸承與彈性件係沿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故可讓自行車後變速器在樞接柱的徑向上的寬度增加的幅度更為降低,而可進一步提升自行車的美觀性。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自行車後變速器
2‧‧‧車架
10‧‧‧連桿組件
11‧‧‧固定構件
12、12i‧‧‧活動構件
121、121i‧‧‧殼體
1211‧‧‧穿槽
1212‧‧‧容置槽
1213‧‧‧鎖孔
1211i‧‧‧第一容置槽
1212i‧‧‧穿槽
1213i‧‧‧第二容置槽
1214i‧‧‧側面
1215i‧‧‧組裝槽
1216i‧‧‧鎖孔
13‧‧‧第一連桿
14‧‧‧第二連桿
20‧‧‧鍊條導引構件
21‧‧‧架體
22‧‧‧導鍊輪
23‧‧‧張力輪
30‧‧‧樞接柱
40、40i‧‧‧彈性件
50‧‧‧單向軸承
60、60a、60b、60e‧‧‧套筒
61‧‧‧座體部
62‧‧‧組裝部
63‧‧‧抵靠面
61a、61b‧‧‧凸緣
61e‧‧‧第二斜面
70、70a、70b、70c、70e、70g、70h‧‧‧摩擦件
71‧‧‧穿孔
71c、71e、71g、71h‧‧‧第一面
72c、72e、72g、72h‧‧‧第二面
73c‧‧‧穿孔
73e、73g、73h‧‧‧側面
74e、74g、74h‧‧‧凹槽
75e‧‧‧第一斜面
80、80a、80b、80c、80d、80e、80f、80g、80h‧‧‧制動件
81a、81b‧‧‧座體部
811a‧‧‧抵靠塊
82a、82b‧‧‧擺動部
83a、83b、81h‧‧‧轉動部
831a、831b‧‧‧把手
832a、832b‧‧‧連接桿
833a、833b、812h‧‧‧凸塊
8331a‧‧‧抵靠凸部
81c、81d、81e、81g‧‧‧桿部
82c、82d、82e、82f、82g、82h‧‧‧卡扣部
83c、83d、83g‧‧‧扣環部
84c、84d、84g‧‧‧彈性復位部
811h‧‧‧轉動柱
821f‧‧‧第一扣件
822f‧‧‧第二扣件
821h‧‧‧抵靠段
822h‧‧‧卡扣段
90‧‧‧墊片組
100‧‧‧固定件
110i‧‧‧鎖固件
120i‧‧‧蓋體
D1、D2、D3、D4、D5、D6、D7‧‧‧方向
C‧‧‧中心軸
P1、P2、P3、P4、P5、P6‧‧‧軸線
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1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側視示意圖。 圖7為圖6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側視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9為圖8的側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側視示意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13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14為圖13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15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16為圖15的剖視示意圖。 圖17為圖15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18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19為圖18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20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21為圖20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23為圖22的制動件處於釋放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24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後變速器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25為圖24的分解示意圖。 圖26為圖24的剖視示意圖。
1‧‧‧自行車後變速器
2‧‧‧車架
10‧‧‧連桿組件
11‧‧‧固定構件
12‧‧‧活動構件
13‧‧‧第一連桿
14‧‧‧第二連桿
20‧‧‧鍊條導引構件
21‧‧‧架體
22‧‧‧導鍊輪
23‧‧‧張力輪
60‧‧‧套筒
70‧‧‧摩擦件
80‧‧‧制動件
100‧‧‧固定件
D1‧‧‧方向
C‧‧‧中心軸

Claims (18)

  1. 一種自行車後變速器,用以固定於一車架,包含:一連桿組件;一鍊條導引構件;一樞接柱,該樞接柱的一端固定於該鍊條導引構件;一彈性件,該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於該連桿組件及該鍊條導引構件,且該彈性件用以施予該鍊條導引構件一扭矩;一單向軸承,套設於該樞接柱的另一端,且該單向軸承與該彈性件係沿該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一套筒,套設於該單向軸承,且該單向軸承令該樞接柱僅可沿該扭矩之方向相對該套筒轉動;以及一摩擦件,抵觸於該套筒,並固定於該連桿組件;其中,該摩擦件具有一摩擦面,該摩擦面之法線平行於該樞接柱的中心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摩擦件、該單向軸承與該彈性件係沿該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連桿組件包含一固定構件、一活動構件、一第一連桿及一第二連桿,該第一連桿的二端分別樞設於該固定構件及該活動構件,該第二連桿的二端分別樞設於該固定構件及該活動構件,該活動構件包含一殼體,該摩擦件固定於該殼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殼體 具有一第一容置槽、一穿槽、一第二容置槽、一側面及多個組裝槽,該第一容置槽環繞該穿槽的部分,該第二容置槽位於該第一容置槽遠離該鍊條導引構件之一側,該第二容置槽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該穿槽及該側面,每一該組裝槽的相異側分別連接該側面及該第二容置槽,該彈性件裝設於該第一容置槽,該樞接柱穿設於該穿槽及該第二容置槽,該單向軸承及該套筒位於該第二容置槽,該摩擦件的一部份位於該第二容置槽,且該摩擦件的另一部份位於該些組裝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更包含一蓋體,該蓋體裝設於該活動構件的該殼體,並遮蔽該摩擦件及該殼體的該側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更包含一鎖固件,該殼體具有一鎖孔,該鎖孔位於該側面,該摩擦件具有一穿孔,該鎖固件穿過該穿孔並鎖附於該鎖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更包含一制動件,該連桿組件包含一固定構件、一活動構件、一第一連桿及一第二連桿,該第一連桿的二端分別樞設於該固定構件及該活動構件,該第二連桿的二端分別樞設於該固定構件及該活動構件,該活動構件包含一殼體,該制動件設置於該殼體,該制動件具有一制動狀態及一釋放狀態,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制動件令該摩擦件提供予該套筒轉動時的一阻力,以減少該鍊條導引構件沿該扭矩之方向的反向轉動的角度,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摩擦件減少提供予該套筒轉動時的該阻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制動 件為螺絲,該摩擦件抵觸該套筒,該摩擦件具有一穿孔,且該殼體具有一鎖孔,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制動件穿設於該穿孔並鎖附於該鎖孔,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制動件分離於該鎖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制動件包含一座體部、一擺動部及一轉動部,該座體部固定於該殼體,該擺動部樞設於該座體部,該轉動部包含一把手、一連接桿及一凸塊,該連接桿連接於該把手,該凸塊自該連接桿的徑向凸出於該連接桿,該連接桿可轉動地穿設於該擺動部,該連接桿的轉動軸線正交於該擺動部的樞轉軸線,該凸塊位於該座體部及該擺動部之間,該摩擦件固定於該擺動部,該摩擦件及該凸塊分別位於該擺動部之樞轉軸線的相對二側,該套筒具有沿該樞接柱之徑向凸出的一凸緣,該摩擦件抵觸該凸緣,該凸塊具有一抵靠凸部,該座體部具有一抵靠塊,該抵靠凸部對應於該抵靠塊,該把手可帶動該連接桿轉動,而令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或該釋放狀態,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抵靠塊抵靠該抵靠凸部,以令該凸塊迫緊該擺動部,而增加該摩擦件作用於該凸緣的一正向力,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抵靠塊分離於該抵靠凸部,而減少該摩擦件作用於該凸緣的該正向力。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制動件包含一座體部、一擺動部及一轉動部,該座體部固定於該殼體,該擺動部樞設於該座體部,該轉動部包含一把手、一連接桿及一凸塊,該連接桿連接於該把手,該凸塊自該連接桿的徑向凸出,該凸塊為凸輪,該連接桿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座體部,該連接桿的轉動軸線平行於該擺動部的樞轉軸線,該凸塊位於該座體部及該擺動部之間,該摩擦件固定於該擺動部, 該摩擦件及該凸塊分別位於該擺動部之樞轉軸線的相對二側,該單向軸承具有沿該樞接柱之徑向凸出的一凸緣,該摩擦件抵觸該凸緣,該把手可帶動該連接桿轉動,以令該凸塊靠近或遠離該擺動部,而令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或該釋放狀態,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凸塊抵靠該擺動部,而增加該摩擦件作用於該凸緣的一正向力,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凸塊分離於該擺動部,而減少該摩擦件作用於該凸緣的該正向力。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多個穿孔,該第一面較該第二面鄰近該套筒,該第一面抵觸該套筒,每一該穿孔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且該些穿孔環繞該樞接柱的中心軸,該制動件包含至少一桿部、至少一卡扣部、至少一扣環部及至少一彈性復位部,該至少一桿部設置於該殼體,該至少一卡扣部設置於該至少一桿部,該至少一卡扣部可沿該至少一桿部的軸向相對該至少一桿部移動,該至少一扣環部扣設於該至少一桿部,該至少一彈性復位部套設該至少一桿部,且該至少一彈性復位部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該至少一卡扣部及該至少一扣環部,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至少一卡扣部穿設於其中一該穿孔,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至少一卡扣部脫離於其中一該穿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至少一桿部、該至少一卡扣部、該至少一扣環部及該至少一彈性復位部的數量皆為二,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二卡扣部分別穿設位於該樞接柱的中心軸之相對二側的其中該二穿孔,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 時,該二卡扣部分別脫離位於該樞接柱的中心軸之相對二側的其中該二穿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側面及多個凹槽,該第一面較該第二面鄰近該套筒,該第一面抵觸該套筒,該側面的相對二端銜接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每一該凹槽的相異端皆連接於該第一面、該第二面及該側面,該制動件包含一桿部及一卡扣部,該桿部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殼體,該桿部的轉動軸線平行於該樞接柱的中心軸,該卡扣部自該桿部的徑向凸出於該桿部,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卡扣部位於於其中一該凹槽,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卡扣部脫離於其中一該凹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卡扣部具有一第一扣件及一第二扣件,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第一扣件或該第二扣件位於其中一該凹槽,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第一扣件及該第二扣件皆脫離於其中一該凹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側面及多個凹槽,該第一面較該第二面鄰近該套筒,該第一面抵觸該套筒,該側面的相對二端銜接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每一該凹槽的相異端皆連接於該第一面、該第二面及該側面,該制動件包含一桿部、一卡扣部、一扣環部及一彈性復位部,該桿部設置於該殼體,該桿部的軸向正交於該樞接柱的中心軸,該卡扣部設置於該桿部,該卡扣部可沿該桿部的軸向相對該桿部移動,該扣環部扣設於該桿部,該彈性復位部套設該桿部,且該彈性復位部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該卡扣部及 該扣環部,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卡扣部位於於其中一該凹槽,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卡扣部脫離於其中一該凹槽。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側面及多個凹槽,該第一面較該第二面鄰近該套筒,該第一面抵觸該套筒,該側面的相對二端銜接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每一該凹槽的相異端皆連接於該第一面、該第二面及該側面,該制動件包含一轉動部及一卡扣部,該轉動部及該卡扣部皆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殼體,該轉動部及該卡扣部的轉動軸線皆平行於該樞接柱的中心軸,該卡扣部具有一抵靠段及一卡扣段,該抵靠段及該卡扣段分別位於該卡扣部的轉動軸線的相對二側,該轉動部抵靠該抵靠段而可帶動該卡扣部轉動,以令該卡扣段靠近或遠離該摩擦件,而令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或該釋放狀態,當該制動件處於該制動狀態時,該卡扣段位於於其中一該凹槽,當該制動件處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卡扣段脫離於其中一該凹槽。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後變速器,其中該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第一斜面,該第一面較該第二面鄰近該套筒,該第一斜面連接該第一面,該套筒具有一第二斜面,該第二斜面面向該摩擦件的該第一斜面,且該第一斜面抵觸該第二斜面。
  18. 一種自行車後變速器,用以固定於一車架,包含:一連桿組件;一鍊條導引構件;一樞接柱,該樞接柱的一端固定於該鍊條導引構件; 一彈性件,該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於該連桿組件及該鍊條導引構件,且該彈性件用以施予該鍊條導引構件一扭矩;一單向軸承,套設於該樞接柱的另一端,且該單向軸承與該彈性件係沿該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一套筒,套設於該單向軸承,且該單向軸承令該樞接柱僅可沿該扭矩之方向相對該套筒轉動;以及一摩擦件,抵觸於該套筒,並固定於該連桿組件;其中,該摩擦件、該單向軸承與該彈性件係沿該樞接柱的中心軸之軸向配置。
TW107147216A 2018-12-26 2018-12-26 自行車後變速器 TWI6854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7216A TWI685448B (zh) 2018-12-26 2018-12-26 自行車後變速器
CN201921313515.1U CN210212656U (zh) 2018-12-26 2019-08-14 自行车后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7216A TWI685448B (zh) 2018-12-26 2018-12-26 自行車後變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5448B true TWI685448B (zh) 2020-02-21
TW202023893A TW202023893A (zh) 2020-07-01

Family

ID=69918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7216A TWI685448B (zh) 2018-12-26 2018-12-26 自行車後變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12656U (zh)
TW (1) TWI68544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96A (zh) * 2012-10-04 2014-04-0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拨链器
TWM516558U (zh) * 2015-10-23 2016-02-01 Lee Chi Entpr Co Ltd 具有穩定鏈條功能的自行車後撥鏈器
TW201607838A (zh) * 2014-08-15 2016-03-01 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具阻尼器總成的自行車後變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96A (zh) * 2012-10-04 2014-04-0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拨链器
TWI548562B (zh) * 2012-10-04 2016-09-1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撥鏈器
TW201607838A (zh) * 2014-08-15 2016-03-01 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具阻尼器總成的自行車後變速器
TWM516558U (zh) * 2015-10-23 2016-02-01 Lee Chi Entpr Co Ltd 具有穩定鏈條功能的自行車後撥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893A (zh) 2020-07-01
CN210212656U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0693B2 (en) Bicycle derailleur with rotation resistance and tactile feedback
US8870692B2 (en) Bicycle derailleur with rotation resistance
US8852041B2 (en) Bicycle derailleur with rotation resistance
TWI526362B (zh) 具有阻尼總成的變速器
EP1762485B1 (en) Bicycle shift control mechanism
US20100122886A1 (en) Bicycle Hub That Will Not Drive the Pedal and Will Not Produce Noise When The Hub is Rotated in the Backward Direction
TWI680911B (zh) 自行車後變速器
JP2005280689A (ja) 自転車用ディレーラ
US8375823B2 (en)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TWI685448B (zh) 自行車後變速器
US20120272697A1 (en) Motorcycle paraphernalia locking system
US8662258B2 (en) Bicycle having brake with quick release mechanism
TWI641531B (zh) 自行車後變速器
EP2246247B1 (en) Bicycle transmission operating device
US20020104403A1 (en) Bicycle pedal assembly provided with front side stop elements for preventing lateral movement of a cleat
TW200303843A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TW202144232A (zh) 自行車後變速器
TWI650270B (zh) 自行車撥鏈裝置
US5562185A (en) Brake mechanism for bicycle
TW200304057A (en) Automatic cycle pedal
TWI684553B (zh) 自行車後變速器
JP4939253B2 (ja) リッド開放操作装置
TWI729466B (zh) 結合裝置
JP2001032579A (ja) アウトサイドドアハンドルの取付構造
JP3914042B2 (ja) チェッカ付きドアヒン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