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12656U - 自行车后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后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12656U
CN210212656U CN201921313515.1U CN201921313515U CN210212656U CN 210212656 U CN210212656 U CN 210212656U CN 201921313515 U CN201921313515 U CN 201921313515U CN 210212656 U CN210212656 U CN 210212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rear derailleur
friction
braking
bicycle r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1351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alendrille John
约翰·卡兰卓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ktro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ktro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ktro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Tektro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12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126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用来固定于一车架;自行车后变速器包含一连杆组件、一链条导引构件、一枢接柱、一弹性件、一单向轴承、一套筒及一摩擦件;枢接柱的一端固定于链条导引构件;弹性件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于连杆组件及链条导引构件;弹性件用来施予链条导引构件一扭矩;单向轴承套设于枢接柱的另一端,且单向轴承与弹性件系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套筒套设于单向轴承,且单向轴承令枢接柱仅可沿扭矩的方向相对套筒转动;摩擦件抵触于套筒,并固定于连杆组件。本实用新型由于单向轴承与弹性件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车后变速器有单向轴承、套筒及摩擦件,整体自行车后变速器在枢接柱的径向上的宽度并不会显著地增加。

Description

自行车后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特别是一种弹性件及单向轴承为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的自行车后变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运动的风气越来越来盛行,目前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骑乘自行车来达到运动及休闲的目的,因此造就了自行车的市场蓬勃发展。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自行车,厂商更加重视用户对于自行车功能的需求,且在车体材料及配备功能上亦不断地改善精进。
以自行车后变速器来说,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四连杆结构与链条导引构件是通过枢接柱枢接,且二者之间设有扭簧。扭簧会提供扭矩给链条导引构件,来让链条导引构件绷紧自行车链条。此外,厂商通常会将单向轴承套设于枢接柱,并再利用摩擦件抵触单向轴承,以避免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时,链条导引构件会因路面不平整而沿着扭矩的方向的反向枢转,造成落链的情况发生。然而,目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扭簧及单向轴承是沿着枢接柱的径向配置,使得整体自行车后变速器在枢接柱的径向上的宽度增加,而令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尺寸在视觉上相当庞大,而造成整体自行车的美观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沿着枢接柱的径向配置的扭簧及单向轴承所造成的整体自行车变速器在视觉上相当庞大而影响自行车的美观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用来固定于一车架。自行车后变速器包含一连杆组件、一链条导引构件、一枢接柱、一弹性件、一单向轴承、一套筒及一摩擦件。枢接柱的一端固定于链条导引构件。弹性件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于连杆组件及链条导引构件。弹性件用来施予链条导引构件一扭矩。单向轴承套设于枢接柱的另一端,且单向轴承与弹性件系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套筒套设于单向轴承,且单向轴承令枢接柱仅可沿扭矩的方向相对套筒转动。摩擦件抵触于套筒,并固定于连杆组件。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由于单向轴承与弹性件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车后变速器有单向轴承、套筒及摩擦件,整体自行车后变速器在枢接柱的径向上的宽度并不会显著地增加。因此,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尺寸在视觉上亦不会有明显的增加的情形,故可维持自行车的美观性。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5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分解示意图;
图26为图24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自行车后变速器
2 车架
10 连杆组件
11 固定构件
12、12i 活动构件
121、121i 壳体
1211 穿槽
1212 容置槽
1213 锁孔
1211i 第一容置槽
1212i 穿槽
1213i 第二容置槽
1214i 侧面
1215i 组装槽
1216i 锁孔
13 第一连杆
14 第二连杆
20 链条导引构件
21 架体
22 导链轮
23 张力轮
30 枢接柱
40、40i 弹性件
50 单向轴承
60、60a、60b、60e 套筒
61 座体部
62 组装部
63 抵靠面
61a、61b 凸缘
61e 第二斜面
70、70a、70b、70c、70e、70g、70h 摩擦件
71 穿孔
71c、71e、71g、71h 第一面
72c、72e、72g、72h 第二面
73c 穿孔
73e、73g、73h 侧面
74e、74g、74h 凹槽
75e 第一斜面
80、80a、80b、80c、80d、80e、80f、80g、80h 制动件
81a、81b 座体部
811a 抵靠块
82a、82b 摆动部
83a、83b、81h 转动部
831a、831b 把手
832a、832b 连接杆
833a、833b、812h 凸块
8331a 抵靠凸部
81c、81d、81e、81g 杆部
82c、82d、82e、82f、82g、82h 卡扣部
83c、83d、83g 扣环部
84c、84d、84g 弹性复位部
811h 转动柱
821f 第一扣件
822f 第二扣件
821h 抵靠段
822h 卡扣段
90 垫片组
100 固定件
110i 锁固件
120i 盖体
D1、D2、D3、D4、D5、D6、D7 方向
C 中心轴
P1、P2、P3、P4、P5、P6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1包含一连杆组件10、一链条导引构件20、一枢接柱30、一弹性件40、一单向轴承50、一套筒60、一摩擦件70及一制动件80。
连杆组件10包含一固定构件11、一活动构件12、一第一连杆13及一第二连杆14。固定构件11可用来装设于自行车的一车架2。第一连杆13的二端分别枢设于固定构件11及活动构件12,且第二连杆14的二端分别枢设于固定构件11及活动构件12。由固定构件11、活动构件12、第一连杆13及第二连杆14组成的连杆组件10为四连杆结构。活动构件12包含一壳体121,且壳体121具有一穿槽1211及环绕穿槽1211的一容置槽1212。
链条导引构件20包含一架体21、一导链轮22及一张力轮23。导链轮22及张力轮23皆枢设于架体21。枢接柱30的一端固定于架体21,且枢接柱30穿设于穿槽1211,以及枢接柱30的另一端位于壳体121之外。弹性件40位于容置槽1212,且弹性件40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于活动构件12的壳体121及链条导引构件20的架体21。弹性件40施予链条导引构件20一扭矩。在自行车后变速器1固定于车架2,且自行车链条(图中未示出)挂设于导链轮22及张力轮23的状态下,链条导引构件20会沿着扭矩的方向D1相对活动构件12枢转,而让张力轮23绷紧自行车链条。
单向轴承50套设于枢接柱30远离链条导引构件20的一端。单向轴承50与弹性件40系沿枢接柱30的中心轴C的轴向配置,且单向轴承50较弹性件40远离链条导引构件20。
套筒60包含相连的一座体部61及一组装部62。座体部61的宽度大于组装部62的宽度,且座体部61及组装部62之间形成一抵靠面63。座体部61套设于单向轴承50,且单向轴承50令枢接柱30仅可沿方向D1相对套筒60转动。摩擦件70套设于套筒60的组装部62,且摩擦件70抵触于套筒60的抵靠面63。摩擦件70、单向轴承50与弹性件40系沿枢接柱30的中心轴C的轴向配置。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变速器1还包含一垫片组90及一固定件100。垫片组90及固定件100套设于套筒60的组装部62,且垫片组90被夹设于固定件100及摩擦件70之间。摩擦件70具有一穿孔71,且活动构件12的壳体121还具有位于穿槽1211旁的一锁孔1213。制动件80例如为螺丝,且制动件80穿过摩擦件70的穿孔71并锁附于壳体121的锁孔1213,而令摩擦件70固定于活动构件12的壳体121。
在制动件80锁附于壳体121的锁孔1213的状态下,制动件80是处于一制动状态。当制动件80处于制动状态时,摩擦件70会提供予套筒60转动时的一阻力。如此一来,在使用者骑乘自行车行经不平整的路面而晃动到自行车后变速器1时,摩擦件70提供予套筒60的阻力可通过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20,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20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20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接着,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图4为图1的制动件位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件80可自壳体121的锁孔1213拆卸,来让制动件80处于一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处于释放状态时,由于摩擦件70并非固定于壳体121,故摩擦件70可通过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随着链条导引构件20一同转动,而无法提供给套筒60转动时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无受到摩擦件70提供的阻力的情况下,链条导引构件20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1从车架2上拆卸。
此外,由于摩擦件70、单向轴承50与弹性件40系沿枢接柱30的中心轴C的轴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车后变速器1有单向轴承50、套筒60及摩擦件70,整体自行车后变速器1在枢接柱30的径向上的宽度并不会显著地增加。因此,自行车后变速器1的尺寸在视觉上亦不会有明显的增加的情形,故可维持自行车的美观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制动件80是以螺丝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以下将说明各个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且每个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为了方便说明,每个实施例的附图仅呈现部分的自行车后变速器,且以下仅会说明各个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与前述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之间的差异,关于相似的部分则不再赘述。
首先,请参阅图5与图6。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侧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60a具有沿枢接柱30的径向凸出的一凸缘61a。制动件80a包含一座体部81a、一摆动部82a及一转动部83a。座体部81a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摆动部82a枢设于座体部81a。转动部83a包含一把手831a、一连接杆832a及一凸块833a。连接杆832a连接于把手831a,且凸块833a自连接杆832a的径向凸出于连接杆832a。连接杆832a可转动地穿设于摆动部82a,且连接杆832a的转动轴线P1正交于摆动部82a的枢转轴线P2。凸块833a位于座体部81a及摆动部82a之间。摩擦件70a固定于摆动部82a,且摩擦件70a及凸块833a分别位于摆动部82a的枢转轴线P2的相对二侧。摩擦件70a抵触于套筒60a的凸缘61a。凸块833a具有一抵靠凸部8331a,且座体部81a具有一抵靠块811a。抵靠凸部8331a对应于抵靠块811a。把手831a可带动连接杆832a转动,而令制动件80a处于制动状态或释放状态。
如图6所示,当制动件80a处于制动状态时,抵靠凸部8331a抵靠于抵靠块811a,以令凸块833a迫紧摆动部82a,而增加摩擦件70a作用于凸缘61a的一正向力。如此一来,摩擦件70a会提供套筒60a转动时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经由套筒60a、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接着,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7。图7为图6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侧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将把手831a转动沿着方向D2转动,来让制动件80a从制动状态转变为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a处于释放状态时,抵靠凸部8331a分离于抵靠块811a,而令凸块833a并不会迫紧摆动部82a,使得摩擦件70a作用于凸缘61a的正向力减少。因此,摩擦件70a提供给套筒60a转动时的阻力即会减少,而让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从车架上拆卸。
接着,请参阅图8至图9。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8的侧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60b具有沿枢接柱30的径向凸出的一凸缘61b。制动件80b包含一座体部81b、一摆动部82b及一转动部83b。座体部81b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摆动部82b枢设于座体部81b。转动部83b包含一把手831b、一连接杆832b及一凸块833b。连接杆832b连接于把手831b,且凸块833b自连接杆832b的径向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凸块833b例如为凸轮。连接杆832b可转动地设置于座体部81b,且连接杆832b的转动轴线P3平行于摆动部82b的枢转轴线P2。凸块833b位于座体部81b及摆动部82b之间。摩擦件70b固定于摆动部82b,且摩擦件70b及凸块833b分别位于摆动部82b的枢转轴线P2的相对二侧。摩擦件70b抵触凸缘61b。把手831b可带动连接杆832b转动,以令凸块833b靠近或远离摆动部82b,而令制动件80b处于制动状态或释放状态。
如图9所示,当制动件80b处于制动状态时,凸块833b迫紧摆动部82b,而增加摩擦件70b作用于凸缘61b的一正向力。如此一来,摩擦件70b会提供套筒60b转动时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经由套筒60b、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接着,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10,图10为图9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侧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将把手831b转动沿着方向D3转动,来让制动件80b从制动状态转变为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b处于释放状态时,凸块833b分离于摆动部82b,而减少摩擦件70b作用于凸缘61b的正向力。也就是说,凸块833b与摆动部82b之间并无接触且保有一距离,故凸块833b并不会迫紧摆动部82b,而令摩擦件70b作用于凸缘61b的正向力减少。因此,摩擦件70b提供给套筒60b转动时的阻力即会减少,故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从车架上拆卸。
接着,请参阅图11及图12。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件70c具有一第一面71c、一第二面72c及多个穿孔73c。第一面71c较第二面72c邻近套筒60,且第一面71c抵触套筒60。每一穿孔73c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第一面71c及第二面72c,且这些穿孔73c环绕枢接柱30的中心轴C。制动件80c包含一杆部81c、一卡扣部82c、一扣环部83c及一弹性复位部84c。杆部81c设置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卡扣部82c设置于杆部81c,并可沿杆部81c的轴向相对杆部81c移动。扣环部83c扣设于杆部81c,且弹性复位部84c套设杆部81c,以及弹性复位部84c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卡扣部82c及扣环部83c。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件80c具有一制动状态及一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c处于制动状态时,卡扣部82c穿设于其中一穿孔73c,而令摩擦件70c通过制动件80c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此时,摩擦件70c会提供套筒60转动时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经由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接着,如图12所示,制动件80c的卡扣部82c可沿方向D4相对杆部81c移动,而令制动件80c处于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c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扣部82c脱离于其中一穿孔73c。此时,由于摩擦件70c并非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故摩擦件70c可通过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随着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一同转动,而无法提供给套筒60转动时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无受到摩擦件70c提供的阻力的情况下,链条导引构件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从车架上拆卸。
接着,请参阅图13及图14。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件80d包含二杆部81d、二卡扣部82d、二扣环部83d及二弹性复位部84d。二杆部81d设置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二卡扣部82d分别设置于二杆部81d,并分别可沿二杆部81d的轴向相对二杆部81d移动。二扣环部83d分别扣设于二杆部81d,且二弹性复位部84d分别套设二杆部81d,以及每一弹性复位部84d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卡扣部82d及扣环部83d。
当制动件80d处于制动状态时,二卡扣部82d分别穿设摩擦件70c的位于枢接柱30的中心轴C的相对二侧的其中二穿孔73c。当制动件80d处于释放状态时,二卡扣部82d分别脱离位于枢接柱30的中心轴C的相对二侧的其中二穿孔73c。
接着,请参阅图15至图17。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剖视示意图。图17为图15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件70e具有一第一面71e、一第二面72e、一侧面73e、多个凹槽74e及一第一斜面75e。第一面71e较第二面72e邻近套筒60e。侧面73e的相对二端衔接第一面71e及第二面72e,且每一凹槽74e的相异端皆连接于第一面71e、第二面72e及侧面73e。第一斜面75e连接第一面71e,并朝第二面72e延伸。套筒60e具有面向摩擦件70e的第一斜面75e的一第二斜面61e,且第一斜面75e抵触第二斜面61e。制动件80e包含一杆部81e及一卡扣部82e。杆部81e可转动地设置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杆部81e的转动轴线P4平行于枢接柱30的中心轴C。卡扣部82e自杆部81e的径向凸出于杆部81e。
在本实施例中,杆部81e可带动卡扣部82e转动,而令制动件80e处于制动状态或释放状态。如图15所示,当制动件80e处于制动状态时,卡扣部82e位于其中一凹槽74e,而令摩擦件70e通过制动件80e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此时,摩擦件70e会提供套筒60e转动时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经由套筒60e、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此外,第一斜面75e接触于第二斜面61e的设计可增加摩擦件70e提供予套筒60e的阻力,故可进一步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
接着,如图17所示,制动件80e的杆部81e可沿方向D5转动,而令制动件80e处于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e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扣部82e脱离于其中一凹槽74e。此时,由于摩擦件70e并非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故摩擦件70e可通过套筒60e、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随着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一同转动,而无法提供给套筒60e转动时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e无受到摩擦件70提供的阻力的情况下,链条导引构件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从车架上拆卸。
接着,请参阅图18及图19。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件80f的卡扣部82f具有一第一扣件821f及一第二扣件822f。如图18所示,当制动件80f处于制动状态时,第一扣件821f位于摩擦件70e的其中一凹槽74e。如图19所示,当制动件80f处于释放状态时,第一扣件821f及第二扣件822f皆脱离于其中一凹槽74e。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动件80f处于制动状态下,是第一扣件821f位于其中一凹槽74e,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制动件处于制动状态下,可改第二扣件位于其中一凹槽,或者是第一扣件及第二扣件位于同一个凹槽。
接着,请参阅图20及图21。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件70g具有一第一面71g、一第二面72g、一侧面73g及多个凹槽74g。第一面71g较第二面72g邻近套筒60,且第一面71g抵触套筒60。侧面73g的相对二端衔接第一面71g及第二面72g,且每一凹槽74g的相异端皆连接于第一面71g、第二面72g及侧面73g。制动件80g包含一杆部81g、一卡扣部82g、一扣环部83g及一弹性复位部84g。杆部81g设置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杆部81g的轴向正交于枢接柱30的中心轴C。卡扣部82g设置于杆部81g,并可沿杆部81g的轴向相对杆部81g移动。扣环部83g扣设于杆部81g,且弹性复位部84g套设杆部81g,以及弹性复位部84g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卡扣部82g及扣环部83g。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件80g具有一制动状态及一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g处于制动状态时,卡扣部82g位于其中一凹槽74g,而令摩擦件70g通过制动件80g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此时,摩擦件70g会提供套筒60转动时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经由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接着,制动件80g的卡扣部82g可沿方向D6相对杆部81g移动,而令制动件80g处于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g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扣部82g脱离于其中一凹槽74g。此时,由于摩擦件70g并非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故摩擦件70g可通过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随着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一同转动,而无法提供给套筒60转动时的阻力。因此,在套筒60无受到摩擦件70g提供的阻力的情况下,链条导引构件即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从车架上拆卸。
接着,请参阅图22及图23。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3为图22的制动件处于释放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件70h具有一第一面71h、一第二面72h、一侧面73h及多个凹槽74h。第一面71h较第二面72h邻近套筒60,且第一面71h抵触套筒60。侧面73h的相对二端衔接第一面71h及第二面72h,且每一凹槽74h的相异端皆连接于第一面71h、第二面72h及侧面73h。制动件80h包含一转动部81h及一卡扣部82h。转动部81h包含一转动柱811h及一凸块812h。凸块812h自转动柱811h的径向凸出。转动部81h的转动柱811h及卡扣部82h皆可转动地设置于(如图1所示)的壳体(如图1所示),且转动柱811h及卡扣部82h的转动轴线P5、P6皆平行于枢接柱30的中心轴C。卡扣部82h具有一抵靠段821h及一卡扣段822h,且抵靠段821h及卡扣段822h分别位于卡扣部82h的转动轴线P6的相对二侧。转动部81h的凸块812h抵靠抵靠段821h而可带动卡扣部82h转动,以令卡扣段822h靠近或远离摩擦件70h,而令制动件80h处于制动状态或释放状态。
当制动件80h处于制动状态时,卡扣段822h位于其中一凹槽74h,而令摩擦件70h是通过制动件80h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此时,摩擦件70h会提供套筒60转动时的一阻力,且此阻力可经由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传递至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以减少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的反向转动的角度。也就是说,此阻力可防止链条导引构件沿方向D1转动的幅度过大,故可避免落链的情形发生。
接着,转动部81h的转动柱811h可沿方向D7转动,使得凸块812h带动卡扣段822h远离摩擦件70h,而令制动件80h处于释放状态。当制动件80h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扣段822h脱离于其中一凹槽74h。此时,由于摩擦件70h并非固定于活动构件(如图1所示),故摩擦件70h可通过套筒60、单向轴承50及枢接柱30随着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一同转动,而无法提供给套筒60转动时的阻力。因此,在制动件80h处于释放状态之下,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可较为容易地沿着方向D1的反向转动,来让自行车链条松弛,故有利于将自行车后变速器从车架上拆卸。
接着,请参阅图24至图26。图2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5为图24的分解示意图。图26为图24的剖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变速器更包含一锁固件110i及一盖体120i。此外,活动构件12i的壳体121i具有一第一容置槽1211i、一穿槽1212i、一第二容置槽1213i、一侧面1214i、多个组装槽1215i及一锁孔1216i。第一容置槽1211i环绕穿槽1212i的部分,且第二容置槽1213i位于第一容置槽1211i远离链条导引构件(如图1所示)的一侧。第二容置槽1213i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穿槽1212i及侧面1214i。每一组装槽1215i的相异侧分别连接侧面1214i及第二容置槽1213i,且锁孔1216i位于侧面1214i。弹性件40i装设于第一容置槽1211i,且枢接柱30穿设于穿槽1212i及第二容置槽1213i。单向轴承50及套筒60位于第二容置槽1213i。摩擦件70的一部份位于第二容置槽1213i,且摩擦件70的另一部份位于这些组装槽1215i。摩擦件70抵靠于套筒60远离弹性件40i的一侧,且摩擦件70、单向轴承50及离弹性件40i为沿着枢接柱的中心轴C的轴向配置。锁固件110i穿过摩擦件70的穿孔71并锁附于锁孔1216i,以令摩擦件70固定于壳体121i。盖体120i装设于活动构件12i的壳体121i,并遮蔽摩擦件70及壳体121i的侧面1214i。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件70及壳体121i的侧面1214i有盖体120i的遮蔽,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自行车后变速器可无盖体。如此一来,摩擦件及壳体的侧面即显露于外。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由于单向轴承与弹性件系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故即使自行车后变速器有单向轴承、套筒及摩擦件,整体自行车后变速器在枢接柱的径向上的宽度并不会显著地增加。因此,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尺寸在视觉上亦不会有明显的增加的情形,故可维持自行车的美观性。
此外,部分实施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中,摩擦件、单向轴承与弹性件系沿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故可让自行车后变速器在枢接柱的径向上的宽度增加的幅度更为降低,而可进一步提升自行车的美观性。

Claims (17)

1.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用来固定于一车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连杆组件;
一链条导引构件;
一枢接柱,该枢接柱的一端固定于该链条导引构件;
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于该连杆组件及该链条导引构件,且该弹性件用来施予该链条导引构件一扭矩;
一单向轴承,套设于该枢接柱的另一端,且该单向轴承与该弹性件沿该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
一套筒,套设于该单向轴承,且该单向轴承令该枢接柱仅可沿该扭矩的方向相对该套筒转动;以及
一摩擦件,抵触于该套筒,并固定于该连杆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摩擦件、该单向轴承与该弹性件沿该枢接柱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组件包含一固定构件、一活动构件、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二端分别枢设于该固定构件及该活动构件,该第二连杆的二端分别枢设于该固定构件及该活动构件,该活动构件包含一壳体,该摩擦件固定于该壳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具有一第一容置槽、一穿槽、一第二容置槽、一侧面及多个组装槽,该第一容置槽环绕该穿槽的部分,该第二容置槽位于该第一容置槽远离该链条导引构件的一侧,该第二容置槽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该穿槽及该侧面,每一该组装槽的相异侧分别连接该侧面及该第二容置槽,该弹性件装设于该第一容置槽,该枢接柱穿设于该穿槽及该第二容置槽,该单向轴承及该套筒位于该第二容置槽,该摩擦件的一部份位于该第二容置槽,且该摩擦件的另一部份位于该多个组装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盖体,该盖体装设于该活动构件的该壳体,并遮蔽该摩擦件及该壳体的该侧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锁固件,该壳体具有一锁孔,该锁孔位于该侧面,该摩擦件具有一穿孔,该锁固件穿过该穿孔并锁附于该锁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制动件,该连杆组件包含一固定构件、一活动构件、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二端分别枢设于该固定构件及该活动构件,该第二连杆的二端分别枢设于该固定构件及该活动构件,该活动构件包含一壳体,该制动件设置于该壳体,该制动件具有一制动状态及一释放状态,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制动件令该摩擦件提供予该套筒转动时的一阻力,以减少该链条导引构件沿该扭矩的方向的反向转动的角度,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摩擦件减少提供予该套筒转动时的该阻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制动件为螺丝,该摩擦件抵触该套筒,该摩擦件具有一穿孔,且该壳体具有一锁孔,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制动件穿设于该穿孔并锁附于该锁孔,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制动件分离于该锁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制动件包含一座体部、一摆动部及一转动部,该座体部固定于该壳体,该摆动部枢设于该座体部,该转动部包含一把手、一连接杆及一凸块,该连接杆连接于该把手,该凸块自该连接杆的径向凸出于该连接杆,该连接杆可转动地穿设于该摆动部,该连接杆的转动轴线正交于该摆动部的枢转轴线,该凸块位于该座体部及该摆动部之间,该摩擦件固定于该摆动部,该摩擦件及该凸块分别位于该摆动部的枢转轴线的相对二侧,该套筒具有沿该枢接柱的径向凸出的一凸缘,该摩擦件抵触该凸缘,该凸块具有一抵靠凸部,该座体部具有一抵靠块,该抵靠凸部对应于该抵靠块,该把手可带动该连接杆转动,而令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或该释放状态,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抵靠块抵靠该抵靠凸部,以令该凸块迫紧该摆动部,而增加该摩擦件作用于该凸缘的一正向力,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抵靠块分离于该抵靠凸部,而减少该摩擦件作用于该凸缘的该正向力。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制动件包含一座体部、一摆动部及一转动部,该座体部固定于该壳体,该摆动部枢设于该座体部,该转动部包含一把手、一连接杆及一凸块,该连接杆连接于该把手,该凸块自该连接杆的径向凸出,该凸块为凸轮,该连接杆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座体部,该连接杆的转动轴线平行于该摆动部的枢转轴线,该凸块位于该座体部及该摆动部之间,该摩擦件固定于该摆动部,该摩擦件及该凸块分别位于该摆动部的枢转轴线的相对二侧,该单向轴承具有沿该枢接柱的径向凸出的一凸缘,该摩擦件抵触该凸缘,该把手可带动该连接杆转动,以令该凸块靠近或远离该摆动部,而令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或该释放状态,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凸块抵靠该摆动部,而增加该摩擦件作用于该凸缘的一正向力,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凸块分离于该摆动部,而减少该摩擦件作用于该凸缘的该正向力。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多个穿孔,该第一面较该第二面邻近该套筒,该第一面抵触该套筒,每一该穿孔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且该多个穿孔环绕该枢接柱的中心轴,该制动件包含至少一杆部、至少一卡扣部、至少一扣环部及至少一弹性复位部,该至少一杆部设置于该壳体,该至少一卡扣部设置于该至少一杆部,该至少一卡扣部可沿该至少一杆部的轴向相对该至少一杆部移动,该至少一扣环部扣设于该至少一杆部,该至少一弹性复位部套设该至少一杆部,且该至少一弹性复位部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该至少一卡扣部及该至少一扣环部,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至少一卡扣部穿设于其中一该穿孔,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至少一卡扣部脱离于其中一该穿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杆部、该至少一卡扣部、该至少一扣环部及该至少一弹性复位部的数量皆为二,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二卡扣部分别穿设位于该枢接柱的中心轴的相对二侧的其中该二穿孔,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二卡扣部分别脱离位于该枢接柱的中心轴的相对二侧的其中该二穿孔。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侧面及多个凹槽,该第一面较该第二面邻近该套筒,该第一面抵触该套筒,该侧面的相对二端衔接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每一该凹槽的相异端皆连接于该第一面、该第二面及该侧面,该制动件包含一杆部及一卡扣部,该杆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壳体,该杆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该枢接柱的中心轴,该卡扣部自该杆部的径向凸出于该杆部,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卡扣部位于其中一该凹槽,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卡扣部脱离于其中一该凹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卡扣部具有一第一扣件及一第二扣件,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第一扣件或该第二扣件位于其中一该凹槽,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第一扣件及该第二扣件皆脱离于其中一该凹槽。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侧面及多个凹槽,该第一面较该第二面邻近该套筒,该第一面抵触该套筒,该侧面的相对二端衔接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每一该凹槽的相异端皆连接于该第一面、该第二面及该侧面,该制动件包含一杆部、一卡扣部、一扣环部及一弹性复位部,该杆部设置于该壳体,该杆部的轴向正交于该枢接柱的中心轴,该卡扣部设置于该杆部,该卡扣部可沿该杆部的轴向相对该杆部移动,该扣环部扣设于该杆部,该弹性复位部套设该杆部,且该弹性复位部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该卡扣部及该扣环部,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卡扣部位于其中一该凹槽,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卡扣部脱离于其中一该凹槽。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侧面及多个凹槽,该第一面较该第二面邻近该套筒,该第一面抵触该套筒,该侧面的相对二端衔接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每一该凹槽的相异端皆连接于该第一面、该第二面及该侧面,该制动件包含一转动部及一卡扣部,该转动部及该卡扣部皆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壳体,该转动部及该卡扣部的转动轴线皆平行于该枢接柱的中心轴,该卡扣部具有一抵靠段及一卡扣段,该抵靠段及该卡扣段分别位于该卡扣部的转动轴线的相对二侧,该转动部抵靠该抵靠段而可带动该卡扣部转动,以令该卡扣段靠近或远离该摩擦件,而令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或该释放状态,当该制动件处于该制动状态时,该卡扣段位于其中一该凹槽,当该制动件处于该释放状态时,该卡扣段脱离于其中一该凹槽。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摩擦件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第一斜面,该第一面较该第二面邻近该套筒,该第一斜面连接该第一面,该套筒具有一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面向该摩擦件的该第一斜面,且该第一斜面抵触该第二斜面。
CN201921313515.1U 2018-12-26 2019-08-14 自行车后变速器 Active CN2102126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7216A TWI685448B (zh) 2018-12-26 2018-12-26 自行車後變速器
TW107147216 2018-1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12656U true CN210212656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18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13515.1U Active CN210212656U (zh) 2018-12-26 2019-08-14 自行车后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12656U (zh)
TW (1) TWI68544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8562B (zh) * 2012-10-04 2016-09-1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撥鏈器
US9751590B2 (en) * 2014-08-15 2017-09-05 Sram, Llc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with a damper assembly
TWM516558U (zh) * 2015-10-23 2016-02-01 Lee Chi Entpr Co Ltd 具有穩定鏈條功能的自行車後撥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5448B (zh) 2020-02-21
TW202023893A (zh) 202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2607E1 (en) Clipless bicycle pedal
US6761655B2 (en) Motion sensor for use with a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1001339B2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8276731B2 (en) Normally closed soundless bicycle hub
CN100575180C (zh) 自行车后拨链器
EP1762485B1 (en) Bicycle shift control mechanism
CN210592318U (zh) 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固定组件
JP2005280689A (ja) 自転車用ディレーラ
WO2008129145A1 (fr) Pedale de bicyclette a enclenchement et declenchement automatiques
CN217575508U (zh) 自行车后变速器
US20120228923A1 (en) Two-direction hub assembly
EP1071887A1 (fr) Dispositif d'assemblage et de desassemblage rapide
CN210212656U (zh) 自行车后变速器
EP1723005B1 (fr) Porte-charge destine a equiper l arriere d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3445970B2 (ja) 自転車ペダル
US6230583B1 (en) Bicycle pedal
EP1531120B1 (en) Bicycle pedal assembly
EP0086691A1 (fr)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es deux ailes d'une chape de dérailleur de pédalier pour bicyclette
US20200369343A1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EP2361824B1 (en) Motorcycle with lid structure of a front storage box
WO2010118988A1 (fr) Verrou et antivol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N114104185A (zh) 用于自行车的后轮组件的多层小齿轮配置以及后轮组件
EP1533220B1 (en) Bicycle pedal
CN112849330B (zh) 一种自行车后拨链器
JP2001032579A (ja) アウトサイドドアハンドル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