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2134B - 加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加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2134B
TWI682134B TW107104383A TW107104383A TWI682134B TW I682134 B TWI682134 B TW I682134B TW 107104383 A TW107104383 A TW 107104383A TW 107104383 A TW107104383 A TW 107104383A TW I682134 B TWI682134 B TW I6821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cation
tray
filter
state
han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3011A (zh
Inventor
佐野弘明
花井孝広
田中宏明
鈴木康昌
濱野拓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3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3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2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213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作為加濕裝置的加濕空氣清淨機,具備:裝置本體(12);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可裝卸地設置;以及加濕過濾器(41),裝附於加濕托盤(30),且加濕空氣。加濕托盤(30),具有可貯留水的托盤本體部(31)、和安裝於托盤本體部(31)的手柄部(42)。裝置本體(12),位於加濕過濾器(41)的上方,且具有與加濕過濾器(41)設有間隙地對向的壁部(58)。手柄部(42),配置於加濕過濾器(41)及壁部(58)之間的間隙。藉由如此的構成,提供防止加濕過濾器以浮在上方的狀態裝附於加濕托盤的加濕裝置。

Description

加濕裝置
本揭示關於加濕裝置。本申請係主張基於2017年8月22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即特願2017-159374號的優先權。記載於該日本專利申請的全部的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援用於本說明書。
已知具備相對於裝置本體可裝卸的加濕托盤、與裝附於加濕托盤的加濕過濾器的加濕裝置。例如,於日本特開2012-52699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加濕器,具有形成電解水生成槽的托盤、與浸於電解水生成槽內的水的加濕過濾器。
另外,作為揭示現有的加濕裝置的文獻,存在有日本特開2013-15595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5899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106578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3-72585號公報(專利文獻5)、及日本特開2011-80676號公報(專利文獻6)。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526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5595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8-2589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3-106578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13-72585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11-80676號公報。
在具備上述的加濕托盤及加濕過濾器的加濕裝置中,會有加濕過濾器以浮在上方的狀態裝附於加濕托盤的情形。此情況,在相對於裝置本體裝卸加濕托盤時,加濕過濾器與裝置本體產生干擾,恐有損及加濕托盤的裝卸時的作業性之虞。
因此,本揭示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的課題,提供防止加濕過濾器以浮在上方的狀態裝附於加濕托盤的加濕裝置。
依據本揭示的加濕裝置,具備:裝置本體;加濕托盤,具有可貯留水的托盤本體部、和安裝於托盤本體部的手柄部,且設置成相對於裝置本體可裝卸;以及加濕過濾器,裝附於加濕托盤,且加濕空氣。裝置本體,具有位於加濕過濾器的上方,與加濕過濾器設有間隙地對向的壁部。手柄部,配置於加濕過濾器及壁部之間的間隙。
又,較佳為:手柄部,設置成可在加濕過濾器與手柄部之間產生間隙的第一狀態、和與第一狀態相比手柄部接近加濕過濾器的第二狀態之間動作。加濕托盤,以手柄部成為第二狀態,而裝附於裝置本體。
又,較佳為:手柄部,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上下滑動。手柄部,在第二狀態中,具有藉由手柄部的自身重量而與托盤本體部抵接的抵接部。
又,較佳為:手柄部,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從加濕過濾器的上方退避的第三狀態之間動作。
又,較佳為:托盤本體部,夾著加濕過濾器配置於一側,具有在水平方向中與第一狀態的手柄部對向的對向部。手柄部,設置成可在第一 狀態與第三狀態之間擺動,在從第一狀態往第三狀態轉移時,以夾著加濕過濾器往另一側傾倒的方式擺動。
又,較佳為:加濕托盤,在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往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插入。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第一托盤側部,配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且從托盤底部立起;第二托盤側部,配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且從托盤底部立起;第一把手部,設置於托盤底部與第一托盤側部的角落部,且從托盤本體部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以及第二把手部,設置於托盤底部與第二托盤側部的角落部,且從托盤本體部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
又,較佳為:第一把手部及第二把手部,從托盤本體部的內側觀看具有凸形狀。加濕過濾器,在托盤本體部的內側中,被夾持於第一把手部與第二把手部之間。
又,較佳為:加濕過濾器,具有平板形狀。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與設置於托盤底部上且將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的過濾器保持部。在對加濕托盤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與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寬度,越遠離托盤底部變得越小。
又,較佳為:加濕過濾器,具有平板形狀。托盤本體部,具有將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的過濾器保持部。作為過濾器保持部,設置有:第一過濾器保持部、與第二過濾器保持部,該第一過濾器保持部配置於相對於加濕過濾器,通過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上游側,該第二過濾器保持部配置於相對於加濕過濾器,通過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下游側;在對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與第二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面積,大於加濕過濾器與第一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面積。
依據本揭示,能夠提供防止加濕托盤以浮在上方的狀態裝附於加濕托盤的加濕裝置。
1‧‧‧加濕空氣清淨機
2‧‧‧箱體
2A‧‧‧前面
2B‧‧‧背面
2C‧‧‧右側面
2D‧‧‧左側面
2E‧‧‧上面
3‧‧‧前吹出口
4‧‧‧後吹出口
5‧‧‧操作部
7‧‧‧前百葉窗
8‧‧‧後百葉窗
10‧‧‧前面板
12‧‧‧裝置本體
13‧‧‧托盤插入口
18‧‧‧過濾器
20‧‧‧後面板
21‧‧‧通氣口
22、24、25‧‧‧凹陷部
26‧‧‧蓋體
30‧‧‧加濕托盤
31‧‧‧托盤本體部
32‧‧‧托盤底部
33、33A、33B、33C、33D‧‧‧托盤側部
34、34A、34B‧‧‧肋狀體
35‧‧‧手柄安裝部
36‧‧‧長孔
37、38‧‧‧過濾器保持部
39‧‧‧對向部
41‧‧‧加濕過濾器
42‧‧‧手柄部
43‧‧‧把持部
44、44A、44B‧‧‧腕部
45‧‧‧抵接部
47‧‧‧突起部
50‧‧‧送風機
52‧‧‧風扇
53‧‧‧風扇馬達
54‧‧‧風扇外殼
56‧‧‧對向面
58‧‧‧壁部
61、61A、61B‧‧‧握把部
62‧‧‧下端部
71‧‧‧抗菌單元
81‧‧‧水位偵測部
86‧‧‧第二突出部
87‧‧‧第四突出部
88‧‧‧傾斜部
91‧‧‧本體底部
92‧‧‧第一突出部
93‧‧‧基部
94‧‧‧伸出部
95‧‧‧開口部
96‧‧‧第三突出部
97‧‧‧急峻部
98‧‧‧緩斜部
99‧‧‧底面
100‧‧‧高壓產生單元
150‧‧‧下降風路
160‧‧‧上游風路
170‧‧‧下游風路
180‧‧‧分歧部
183‧‧‧前方風路
184‧‧‧後方風路
216‧‧‧最上水位
220‧‧‧第一貯留空間
230‧‧‧第二貯留空間
501‧‧‧基準面
圖1係表示本揭示的實施方式一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前視圖。
圖2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後視圖。
圖4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俯視圖。
圖5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內部結構的縱剖面圖。
圖6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內部結構的另外的縱剖面圖。
圖7係表示加濕托盤的裝附時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前視圖。
圖8係表示加濕托盤的裝附時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縱剖面圖。
圖9係表示以圖5中的二點鏈線IX包圍的範圍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縱剖面圖。
圖10係表示圖9中的加濕托盤的俯視圖。
圖11係表示圖9中的加濕托盤的側視圖。
圖12係表示圖9中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
圖13係表示從圖12中的加濕托盤取出抗菌單元及水位偵測部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4係表示手柄部為第一狀態(給水位置)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
圖15係表示手柄部為第二狀態(裝附位置)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
圖16係表示手柄部為第三狀態(過濾器交換位置)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
圖17係表示從圖10中的XVII-XVII線上的箭號方向觀看的加濕托盤的剖面圖。
圖18係表示從圖10中的XVIII-XVIII線上的箭號方向觀看的加濕托盤的剖面圖。
圖19係表示加濕托盤已被取出的狀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裝置本體)的立體圖。
圖20係放大表示圖19中的以二點鏈線XX包圍的範圍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加濕托盤的仰視圖。
圖22係表示加濕托盤裝附於圖19中的裝置本體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3係部分地表示加濕托盤的取出時的加濕托盤及裝置本體的剖面圖。
圖24係表示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插入不足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25係表示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的狀態的側視圖。
關於本揭示的實施方式,參照圖式進行說明。再者,在以下進行參照的圖式,對相同或與其相當的構件,標註相同的號碼。
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作為加濕裝置的一例,針對加濕空氣清淨機1進行說明。加濕裝置不限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例如,也可以係具有加濕功能的離子產生機、空氣調和機、風扇加熱器或其他的機器。加濕裝置 能夠適合用於對房屋的室內、大廈的一個房間或醫院的病房等的空氣進行加濕。加濕裝置於室內的適當位置被放置於地板上而使用。
(實施方式一)
圖1係表示本揭示的實施方式一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前視圖。圖2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左側視圖。圖3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後視圖。圖4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俯視圖。首先,對本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整體構成進行說明。
參照圖1至圖4,加濕空氣清淨機1具有成為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外殼的箱體2。箱體2具有前面2A、配置於與前面2A相反側的背面2B、連接前面2A及背面2B的右側面2C、連接前面2A及背面2B並且配置於與右側面2C相反側的左側面2D、及與被設置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地面相對向的上面2E。箱體2,作為整體具有在垂直方向成為縱長的大致長方體形狀。
於前面2A的上部,設置前吹出口3。於上面2E,設置後吹出口4。前吹出口3及後吹出口4,係被設置在箱體2的開口,用以將來自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空氣吹出至外部空間。用以將來自該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空氣吹出至外部空間的開口,設置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上部。
於前吹出口3,設置前百葉窗7。前百葉窗7設置成可以手動或自動移動。前百葉窗7設置成可藉由改變其位置,而變更(調整)從前吹出口3吹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
於後吹出口4,設置後百葉窗8。後百葉窗8設置成可以手動或自動移動。後百葉窗8可配置於關閉後吹出口4的位置。後百葉窗8可以於從關閉後吹出口4的位置打開任意角度的狀態下停止。後百葉窗8設置成可開閉後吹出口4,及變更(調整)從後吹出口4吹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在加濕空 氣清淨機1的停止中,能夠以關閉向上方開口的後吹出口4的方式使後百葉窗8進行移動,由此,抑制塵埃及異物的從後吹出口4向箱體2內部的侵入。
於上面2E,設置操作部5。操作部5具有多個操作按鈕。使用者藉由適宜地按壓操作部5的操作按鈕,能夠進行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停止、風量切換等的操作。
操作部5具有用以將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狀態向使用者通知的通知部。通知部例如具有多個顯示燈,能夠藉由顯示燈的點亮或熄滅而將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狀態視覺性地向使用者通知。通知部也可以具有通知後述的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已到達最下水位的顯示燈(給水燈)。通知部也可以進一步具有通知後述的加濕過濾器41或抗菌單元71的更換時期的顯示燈。
前面2A藉由前面板10構成。前面板10構成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外殼的一部分。
於背面2B,設置開口,而以堵塞該開口的方式安裝有後面板20。於後面板20,形成多個通氣口21。通氣口21對大致平板狀的後面板20在其厚度方向上貫通。通氣口21係用以將外部空間的空氣導入至箱體2的內部的小孔。於後面板20,設置凹部22。使用者藉由將手指插入至凹部22,且將後面板20拉向後方,能夠將後面板20從背面2B取出。
於右側面2C,形成凹部24。於左側面2D,形成凹部25。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將單手的手指插入至凹部24,同時將另一隻單手的手指插入至凹部25,能夠將箱體2向上提。由此,使加濕空氣清淨機1移動到已遠離地板的位置,能夠容易地移動加濕空氣清淨機1至室內的適當位置。
於左側面2D,設置蓋體26。蓋體26被設置成可相對於左側面2D裝卸。在將蓋體26取出的狀態下,可將後述的高壓產生單元100自加濕空氣清淨機1取出或往加濕空氣清淨機1安裝。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下部,設置加濕托盤30。加濕托盤30被設置成可從左側面2D裝卸。
圖5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內部結構的縱剖面圖。在圖5中,表示從左側方觀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剖面。
參照圖1至圖5,於後面板20的前方,設置過濾器18。過濾器18係捕集細微的灰塵並且吸附空氣中的臭的成分的集塵、除臭一體型的過濾器。也可以取代一體型的過濾器18,將集塵過濾器與除臭過濾器互相重合而設置。
過濾器18被收容於箱體2的內部,且藉由後面板20從後方覆蓋。成為藉由取出後面板20而可容易存取(access)過濾器18的配置。由此,過濾器18的清潔或更換等的維護作業變容易。
在過濾器18的前方、即較過濾器18靠近箱體2的內部,形成中空的下降風路150。
於加濕托盤30,貯留有水。於加濕托盤30,設置加濕過濾器41、抗菌單元71及水位偵測部81。
加濕過濾器41局部地浸在已貯留於加濕托盤30的水中。加濕過濾器41構成為對通過加濕過濾器41的空氣進行加濕。
抗菌單元71浸在已貯留於加濕托盤30的水中。抗菌單元71具有包含抗菌成分的抗菌劑,且抑制已貯留於加濕托盤30的水中產生細菌或黴菌。在本實施方式,作為抗菌劑,使用已使攜帶銀離子的沸石粉末成型為顆粒或圓柱體的抗菌劑。抗菌劑包含作為抗菌成分的銀離子。作為銀離子 的載體,除了沸石以外,也可以使用矽膠、玻璃或活性碳等。又,也可以取代含有銀離子的無機系抗菌劑,而使用有機系抗菌劑。
水位偵測部81,構成為偵測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在本實施方式,作為水位偵測部81,係使用浮筒式水位感測器,該浮筒式水位感測器使用有浮筒,該浮筒根據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的變動而進行浮動。
水位偵測部81,構成為偵測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的最下水位。在藉由水位偵測部81偵測出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已到達最下水位的情況下,控制裝置(不圖示)使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加濕運轉停止,並且使操作部5中的給水燈點亮。
於箱體2內,配置送風機50。加濕托盤30配置於送風機50的下方。送風機50,與過濾器18分離,且配置於過濾器18的前方。下降風路150,於前後方向上,設置於送風機50與過濾器18之間。
送風機50具有送出空氣的風扇52、作為對風扇52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的風扇馬達53、以及收容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風扇外殼54。風扇外殼54具有與前面板10對向的對向面56。對向面56與前面板10分開地配置。
在前面板10與對向面56之間,設置有空氣朝向風扇52而流動的通路即中空的上游風路160。上游風路160構成為在藉由風扇52而被送出的空氣流動的通路中,較風扇52靠近上游側的通路的一部分。前面板10構成藉由風扇52而被送出的氣體的送風路即上游風路160的壁面的一部分。
在風扇52的上方,設置從風扇52流出的空氣流過的通路即下游風路170。下游風路170構成為在藉由風扇52而被送出的空氣流動的通路中,較風扇52靠近下游側的通路的一部分。在分歧部180中,空氣的通路分歧成連接於前吹出口3的前方風路183、與連接於後吹出口4的後方風路184的兩 個通路。前吹出口3設置於前方風路183的上端。後吹出口4設置於後方風路184的上端。前吹出口3與後吹出口4,設置於藉由風扇52被送出的空氣的流動的下游端。
於下游風路170,設置高壓產生單元100。高壓產生單元100從下游風路170的壁面突出至下游風路170內。高壓產生單元100藉由放電產生離子等的活性種。由此,通過高壓產生單元100而流動的空氣中,包含活性種。
通過過濾器18而流入到箱體2的內部的空氣,經由下降風路150,往設置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下方的加濕托盤30送出。藉由空氣通過已吸水的加濕過濾器41,將空氣加濕。其後,已被加濕的空氣通過上游風路160往送風機50送出。藉由風扇52的旋轉而空氣流通。在下游風路170中,於空氣中包含活性種。而且,從前吹出口3及後吹出口4將被加濕且包含活性種的空氣放出到外部空間(室內)。
接著,對加濕托盤30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6係表示圖1中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內部結構的另外的縱剖面圖。圖7係表示加濕托盤的裝附時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前視圖。圖8係表示加濕托盤的裝附時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縱剖面圖。於圖6及圖8中,表示從前方觀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剖面。
參照圖6至圖8,加濕空氣清淨機1具有裝置本體12、及加濕托盤30。裝置本體12成為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主要部分,且由前述的箱體2、前面板10、後面板20、過濾器18、送風機50及高壓產生單元100等構成。加濕托盤30設置成可相對於裝置本體12裝卸。
裝置本體12具有托盤插入口13。托盤插入口13朝向水平方向開口。托盤插入口13,往左側面2D開口。在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的安裝 時,加濕托盤30通過托盤插入口13而插入到水平方向上的一方向(圖7及圖8中的箭頭301所示的方向,在以下也稱為「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
圖9係表示以圖5中的二點鏈線IX包圍的範圍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縱剖面圖。圖10係表示圖9中的加濕托盤的俯視圖。圖11係表示圖9中的加濕托盤的側視圖。圖12係表示圖9中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
參照圖9至圖12,加濕托盤30具有托盤本體部31、及手柄部42。托盤本體部31構成為於其內部可貯留水。手柄部42安裝於托盤本體部31。手柄部42具有使用者可把持的手柄形狀,主要在搬運加濕托盤30時被使用。
托盤本體部31由朝向上方開口的、淺底的容器構成。托盤本體部31,作為其構成部位,具有托盤底部32、及托盤側部33(33A、33B、33C、33D)。
托盤底部32成為托盤本體部31的底部。托盤側部33成為托盤本體部31的側部。托盤側部33設置成從托盤底部32的周緣立起,且包圍托盤本體部31中的水的貯留空間。
托盤側部33A及托盤側部33B,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互相對向地配置。托盤側部33A(第一托盤側部),配置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在加濕托盤30已安裝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托盤側部33A成為箱體2的左側面2D的一部分(參照圖2)。托盤側部33B(第二托盤側部),配置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
托盤側部33C及托盤側部33D,在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互相對向地配置。在托盤底部32的上方即被托盤側部33A、托盤側部33B、托盤側部33C及托盤側部33D包圍的位置,形成有貯留水的空間。
加濕托盤30(托盤本體部31)具有俯視大致矩形形狀。加濕托盤30具有托盤側部33A及托盤側部33B對向的方向為長邊方向、且托盤側部33C及托盤側部33D對向的方向為短邊方向的俯視大致矩形形狀。
如圖12中所示,在加濕托盤30(托盤本體部31)的內壁,示出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的最上水位216。使用者以最上水位216作為基準而對加濕托盤30補給水。
加濕空氣清淨機1具有加濕過濾器41。加濕過濾器41設置於加濕托盤30之中的托盤本體部31。
加濕過濾器41具有平板形狀。加濕過濾器41具有在與箱體2的前面2A及背面2B對向的方向正交的平面上擴展的平板形狀。加濕過濾器41具有在與托盤側部33C及托盤側部33D對向的方向正交的平面上擴展的平板形狀。加濕過濾器41在高度方向上與托盤底部32抵接而設置。
加濕托盤41具有吸水性及通氣性。加濕托盤41設置成其下部浸漬在已貯留於加濕托盤30的水中。加濕過濾器41設置成其上部從水面往上方突出,且配置於空氣中。加濕過濾器41在下部具有浸漬於加濕托盤30內的水的浸水部,且在上部具有不浸漬於水中的非浸水部。
加濕過濾器41藉由毛細管現象吸起加濕托盤30內的水,整體成為含有水分的狀態。加濕過濾器41的上部的非浸水部,雖然不浸漬於水中,但是藉由從下部的浸水部吸起水,無關加濕托盤30內的貯水量,水分遍布包含非浸水部的加濕過濾器41的整體。
加濕過濾器41,在箱體2的內部,對藉由送風機50(風扇52)送出的空氣進行加濕。加濕過濾器41在箱體2的內部中,對從下降風路150朝向 上游風路160流動的空氣(在圖9及圖10中的箭號201所示的方向流動的空氣)進行加濕。
加濕托盤30形成有第一貯留空間220、及第二貯留空間230。第一貯留空間220及第二貯留空間230係托盤本體部31形成的貯留水的空間。第一貯留空間220、與第二貯留空間230藉由加濕過濾器41劃分。第一貯留空間220、與第二貯留空間230,於從下降風路150朝向上游風路160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圖9及圖10中箭號201所示的方向)排列而設置。
送風機50(風扇52),從第一貯留空間220側朝向第二貯留空間230側送出空氣。第一貯留空間220較第二貯留空間230,位於更靠近形成在加濕托盤30上的空氣流動的上游側。下降風路150連接於第一貯留空間220,且上游風路160連接於第二貯留空間230。下降風路150位於第一貯留空間220的正上方,上游風路160位於第二貯留空間230的正上方。
加濕過濾器41,其厚度方向(圖10中的箭號203所示的方向)設置成與第一貯留空間220及第二貯留空間230的排列方向平行。與加濕過濾器4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係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係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平行。
裝置本體12,具有壁部58(參照圖9)。壁部58位於加濕過濾器41的上方。壁部58與加濕過濾器41設有間隙地對向。壁部58藉由風扇外殼54構成。下降風路150,通過壁部58與加濕過濾器41之間的間隙,與上游風路160連通。
抗菌單元71設置於第一貯留空間220。抗菌單元71,設置成可相對於加濕托盤30(托盤本體部31)裝卸。水位偵測部81設置於第二貯留空間230。
圖13係表示從圖12中的加濕托盤取出抗菌單元及水位偵測部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4係表示手柄部為第一狀態(給水位置)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圖15係表示手柄部為第二狀態(裝附位置)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圖16係表示手柄部為第三狀態(過濾器交換位置)的加濕托盤的立體圖。
參照圖9至圖16,手柄部42設置成可在圖14中所示的第一狀態(給水位置)、圖15中所示的第二狀態(裝附位置)、及圖16中所示的第三狀態(過濾器交換位置)之間動作。
當更具體地說明時,手柄部42,作為其構成部位,具有把持部43、一對腕部44(44A、44B)、突起部47、與抵接部45。
把持部43,棒狀地延伸。把持部43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把持部43,沿著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而延伸。把持部43,係於使用者搬運加濕托盤30時由使用者把持的部位。
一對腕部44,從把持部43的兩端彎曲而成為腕形狀。腕部44,與把持部43直角地相交。腕部44A及腕部44B,設置成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互相對向。腕部44A,設置於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腕部44B,設置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
突起部47,分別設置於一對腕部44。突起部47,設置於和與把持部43相交的端部為相反側的腕部44的端部之側。突起部47,設置成從腕部44,往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與把持部43為相反側突出。
抵接部45,分別設置於一對腕部44。抵接部45,設置於與把持部43相交的腕部44的端部、和設置有突起部47之側的腕部44的端部之間。手柄部42,在處於圖14中的第一狀態及圖15中的第二狀態的情況下,抵接部45設置成從腕部44往後述的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之中的過濾 器保持部37之側突出。抵接部45,在上下方向中,與過濾器保持部37重疊設置。
托盤本體部31,具有一對肋狀體34(34A、34B)。一對肋狀體34,設置於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肋狀體34A及肋狀體34B,設置成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中互相對向。肋狀體34A,在與托盤側部33A相鄰的位置中,從托盤底部32立起,朝向上方呈肋狀地延伸。肋狀體34B,在與托盤側部33B相鄰的位置中,從托盤底部32立起,朝向上方呈肋狀地延伸。肋狀體34A及肋狀體34B,設置成相對於托盤側部33A與托盤側部33B之間的中心對稱。
肋狀體34,作為其構成部位,具有手柄安裝部35、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與對向部39。
於手柄安裝部35,安裝有手柄部42。於手柄安裝部35,安裝有腕部44。手柄安裝部35,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狀,且配置成與加濕過濾器41的厚度方向平行。
於手柄安裝部35,設有上下方向成為長邊方向的長孔36。於肋狀體34A的手柄安裝部35,插入設置於腕部44A的突起部47。於肋狀體34B的手柄安裝部35,插入設置於腕部44B的突起部47。由此,手柄部42相對於手柄安裝部35,可上下滑動,且設置成可以突起部47為中心擺動。
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在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中保持加濕過濾器41。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設置於托盤底部32上。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具有從托盤底部32往上方延伸的平板形狀,且配置成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 平行。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設置成在加濕過濾器41的厚度方向中互相對向。
加濕過濾器41裝附於加濕托盤30。加濕過濾器41從上方裝附於加濕托盤30。此時,加濕過濾器41的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的端部,插入至肋狀體34A的過濾器保持部37與過濾器保持部38之間。加濕過濾器41的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的端部,插入至肋狀體34B的過濾器保持部37與過濾器保持部38之間。由此,加濕過濾器41,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藉由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保持。
過濾器保持部37(第一過濾器保持部),相對於加濕過濾器41,配置於通過加濕過濾器41的空氣流的上游側。過濾器保持部37,在第一貯留空間220之側中,與加濕過濾器41面接觸。過濾器保持部38(第二過濾器保持部),相對於加濕過濾器41,配置於通過加濕過濾器41的空氣流的下游側。過濾器保持部38,在第二貯留空間230之側中,與加濕過濾器41面接觸。
對向部39,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狀,配置成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平行。在手柄部42處於圖14中的第一狀態及圖15中的第二狀態的情況下,對向部39設置於夾著手柄部42(腕部44)的第一貯留空間220及第二貯留空間230之中的第二貯留空間230之側。對向部39,設置於手柄安裝部35及過濾器保持部38的中間。
圖14中所示的手柄部42的第一狀態中,突起部47配置於長孔36的上端側。手柄部42,一對腕部44從手柄安裝部35往上方立起,把持部43成為位於加濕過濾器41的上方的姿勢。此時,於手柄部42(把持部43)與加 濕過濾器41之間,設有間隙。手柄部42(把持部43)與加濕過濾器41之間的間隙,具有足夠的大小(高度)供使用者插入手掌。
當操作部5的給水燈點亮時,產生使用者從裝置本體12取出加濕托盤30,且對加濕托盤30進行給水的需要。此時,使用者使手柄部42從後述的第二狀態往第一狀態動作,且藉由把持手柄部42,能夠搬運加濕托盤30。
手柄部42,設置成可在上述的第一狀態、與圖15中所示的第二狀態之間動作。手柄部42,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上下滑動。
在圖15中所示的手柄部42的第二狀態中,突起部47配置於長孔36的下端側。手柄部42(把持部43),較上述的第一狀態接近加濕過濾器41。第二狀態的手柄部42(把持部43)與加濕過濾器41之間的間隙,小於第一狀態的手柄部42(把持部43)與加濕過濾器41之間的間隙。腕部44,收容於加濕過濾器41及手柄安裝部35之間的間隙。
手柄部42處於第二狀態時,抵接部45藉由手柄部42的自身重量而與托盤本體部31(更具體而言,過濾器保持部37)抵接。由此,能夠將第二狀態的手柄部42保持在適當且正確的位置。
如圖9中所示,加濕托盤30,以手柄部42成為第二狀態,裝附於裝置本體12。在加濕托盤30已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手柄部42配置於加濕過濾器41與壁部58之間的間隙。
當加濕過濾器41以浮在上方的狀態裝附於加濕托盤30時,在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的裝卸時,恐有加濕過濾器41與裝置本體12產生干擾之虞。在本實施方式,藉由手柄部42配置於加濕過濾器41與壁部58之間的間隙的構成,能夠藉由手柄部42防止加濕過濾器41的浮起。由此,能夠使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的裝卸時的作業性良好。除此之外,由 於藉由手柄部42減少加濕過濾器41與壁部58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使通過加濕過濾器41的空氣量增大。由此,能夠提升由加濕過濾器41進行的空氣的加濕效率。
手柄部42,設置成可在上述的第一狀態、與圖16中所示的第三狀態之間動作。手柄部42,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第三狀態之間擺動。
手柄部42處於第一狀態時,對向部39在水平方向中與手柄部42(腕部44)對向。由此,由於手柄部42夾著加濕過濾器41僅可往與對向部39相反側(第一貯留空間220之側)擺動,因此使用者可穩定搬運加濕托盤30。手柄部42,在從第一狀態往第三狀態轉移時,以夾著加濕過濾器41往與對向部39相反側(第一貯留空間220之側)傾倒的方式擺動。
手柄部42的第三狀態中,手柄部42(把持部43)從加濕過濾器41的上方退避。手柄部42,把持部43配置成從上方與托盤側部33C重疊,一對腕部44成為從手柄安裝部35往水平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姿勢。使用者能夠藉由使手柄部42往第三狀態動作,進行加濕過濾器41的更換。
再者,對向部39也可以設於夾著手柄部42(腕部44)的第一貯留空間220及第二貯留空間230中的第一貯留空間220之側。此情況,手柄部42成為僅可往第二貯留空間230之側擺動。
圖17係表示從圖10中的XVII-XVII線上的箭號方向觀看的加濕托盤的剖面圖。
參照圖12、圖13及圖17,托盤本體部31具有把手部61(61A、61B)。
把手部61,從托盤本體部31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且從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觀看具有凸形狀。從托盤本體部31的外側觀看的情況下的把 手部61的凹形狀、與從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觀看的情況下的把手部61的凸形狀,互相對應。把手部61,在其俯視中,具有加濕過濾器41的厚度方向成為長邊方向、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成為短邊方向的細長形狀。
把手部61A(第一把手部),設置於托盤底部32與托盤側部33A的角落部。把手部61B(第二把手部),設置於托盤底部32與托盤側部33B的角落部。把手部61A及把手部61B,設置成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中互相對向。把手部61A及把手部61B,在加濕過濾器41的厚度方向中,設置於與一對肋狀體34重疊的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除了將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進行裝卸時使用的把手部61A,還設置把手部61B。由此,加濕托盤30的給水時,使用者能夠使用手柄部42來搬運加濕托盤30,也能夠使用把手部61A及把手部61B來搬運加濕托盤30。
加濕過濾器41,在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中,夾持於把手部61A與把手部61B之間。加濕過濾器41的下端部,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配置於把手部61A與把手部61B之間。
根據如此的構成,能夠將加濕過濾器41保持於其寬度方向中適當且正確的位置。此時,由於把手部61兼作為加濕過濾器41的保持機構,因此能夠使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的結構簡易化。由此,變得容易維護托盤本體部31的內側。
圖18係表示從圖10中的XVIII-XVIII線上的箭號方向觀看的加濕托盤的剖面圖。
參照圖12、圖13及圖18,在對加濕過濾器41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7重合的寬度B1,越遠離托盤底部32則變得越小。在對加濕過濾器41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8重合的寬度B2,越遠離托盤底部32則變得越小。寬度B1與寬度B2,係加濕過濾器41的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寬度B1與寬度B2,在與托盤底部32相接的位置最大,在高度方向上越遠離托盤底部32則變得越小。
由加濕過濾器41進行的空氣的加濕效率,係空氣可通過的加濕過濾器41的面積越大則變得越高。此情況,於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高時(對加濕托盤30進行給水不久時),由於加濕過濾器41的大部分浸於水中,因此由加濕過濾器41進行的空氣的加濕效率變低。另一方面,用以保持加濕過濾器41的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設置成部分地覆蓋加濕過濾器41的表面,因此減少空氣可通過的加濕過濾器41的面積。
在本實施方式,使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7重合的寬度B1,越遠離托盤底部32則變得越小,使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8重合的寬度B2,越遠離托盤底部32則變得越小,由此,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高時,能夠使加濕過濾器41從過濾器保持部37及過濾器保持部38更大地露出。由此,能夠提升加濕托盤30中的水位高時的空氣的加濕效率。又,在接近托盤底部32的位置,由於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7、38重合的寬度較大,因此能夠抑制保持加濕過濾器41的強度降低。
在對加濕過濾器41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8重合的面積S2,大於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7重合的面積S1。在對加濕過濾器41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41 與過濾器保持部37重合的區域S1,包含於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8重合的區域。
當從第一貯留空間220朝向第二貯留空間230的空氣通過加濕過濾器41時,加濕過濾器41以在第一貯留空間220之側變凹、在第二貯留空間230之側變凸的方式變形成弓形。在加濕過濾器41大變形的情況下,於加濕過濾器41的周圍產生間隙,空氣過度通過該間隙,據此,造成空氣的加濕效率降低。
在本實施方式,藉由使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8重合的面積S2,較加濕過濾器41與過濾器保持部37重合的面積S1大,能夠從第二貯留空間230之側更堅固地保持加濕過濾器41。由此,能夠抑制加濕過濾器41的變形,防止空氣的加濕效率的降低。
(實施方式二)
圖19係表示加濕托盤已被取出的狀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裝置本體)的立體圖。圖20係放大表示以圖19中的二點鏈線XX包圍的範圍的立體圖。圖21係表示加濕托盤的仰視圖。圖22係表示加濕托盤裝附於圖19中的裝置本體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參照圖19至圖22,在本實施方式,針對用以將加濕托盤30保持於已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的托盤保持機構、與用以防止加濕托盤30從裝置本體12脫落的托盤脫落防止機構進行說明。
裝置本體12,具有本體底部91、多個第一突出部92、及第三突出部96。本體底部91,成為裝置本體12的底部。在加濕托盤30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托盤底部32,在上下方向中與本體底部91對向。本體底部 91,從托盤插入口13連續,且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朝向後側呈平板狀地延伸。
第一突出部92,設置成從本體底部91往上方突出。在加濕托盤30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第一突出部92設置成朝向托盤底部32突出。第一突出部92,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設置成與托盤插入口13相鄰。多個第一突出部92,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前後方向(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距離而設置。
第一突出部92,設置成可在從本體底部91突出的狀態(圖20中所示的狀態)、與藉由被後述的第二突出部86按壓而減少從本體底部91的突出量的狀態之間彈性地動作。
更具體而言,於本體底部91,設置開口部95。開口部95,朝向上方開口。開口部95,具有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成為長邊方向、且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成為短邊方向的矩形形狀的開口面。
第一突出部92,作為其構成部位,具有基部93、與伸出部94。基部93,從規定開口部95的開口面的一方的短邊延伸,且朝向規定開口部95的開口面的另一方的短邊延伸。伸出部94,設置於基部93的前端。伸出部94,具有朝向上方伸出的凸形狀。第一突出部92,接受來自上方的力,由此,以基部93的根基側為支點朝向下方擺動。此時,伸出部94進入開口部95的內側,由此,減少第一突出部92的從本體底部91的突出量。
第三突出部96,設置成從本體底部91往上方突出。在加濕托盤30裝附於裝置本體12狀態中,第三突出部96設置成朝向托盤底部32突出。第三突出部96,設置於較第一突出部92靠近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 第三突出部96,在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前後方向(與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中,設置於多個第一突出部92之間。
第三突出部96,於本體底部91一體地成形。在第三突出部96從上方接受力的情況下,第三突出部96的從本體底部91的突出量也不變化。
托盤本體部31,具有多個第二突出部86、與第四突出部87。第二突出部86,設置成從托盤底部32往下方突出。在加濕托盤30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第二突出部86設置成朝向本體底部91突出。第二突出部86,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設置成與第一突出部92排列。第二突出部86,在高度方向中,以與第一突出部92部分地重合的方式設置。即,第二突出部86的下端的高度,低於第一突出部92的上端的高度。
第四突出部87,設置成從托盤底部32往下方突出。在加濕托盤30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第四突出部87設置成朝向本體底部91突出。第四突出部87,在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設置成與第三突出部96排列。第四突出部87,在高度方向中,以與第三突出部96部分地重合的方式設置。即,第四突出部87的下端的高度,低於第三突出部96的上端的高度。
在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的裝附時,首先,第四突出部87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越過第三突出部96,往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進行移動。
接著,第二突出部86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越過第一突出部92,往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進行移動。此時,第一突出部92,藉由被第二突出部86從上方按壓,以往下方沉入的方式進行動作。當第二突出部86越過第一突出部92時,第一突出部92回到從本體底部91突出的原始的狀態。
在加濕托盤30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中,第二突出部86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與第一突出部92抵接。由此,加濕托盤30被保持在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第四突出部87,配置於較第三突出部96靠近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第四突出部87,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與第三突出部96隔開距離而配置。
存在有使用者在加濕托盤30已裝附的狀態下直接搬運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情況。在如此的情況下,若加濕空氣清淨機1傾斜,則恐有加濕托盤30從裝置本體12脫落之虞。
在本實施方式,第一突出部92及第二突出部86,作為用以將加濕托盤30保持於已裝附於裝置本體12的狀態的保持機構而設置,且第三突出部96及第四突出部87,作為用以防止加濕托盤30從裝置本體12脫落的托盤脫落防止機構而設置。即使存在有加濕空氣清淨機1傾斜而加濕托盤30進行滑動至第二突出部86越過第一突出部92為止的情形,也能夠藉由第四突出部87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與第三突出部96抵接,防止加濕托盤30的脫落。
圖23係部分地表示加濕托盤的取出時的加濕托盤及裝置本體的剖面圖。
參照圖23,第三突出部96,作為其構成部位,具有急峻部97、與緩斜部98。急峻部97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後側成為斜面,緩斜部98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成為斜面。急峻部97成為較緩斜部98陡的斜面。
把手部61A設置於高於第四突出部87的位置。把手部61A設置於高於托盤底部32的位置,第四突出部87設置於低於托盤底部32的位置。
從裝置本體12取出加濕托盤30時,第一突出部92由於以往下方沉入的方式進行動作,因此幾乎不會對使用者的操作力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成為脫落防止機構的第三突出部96,由於不如第一突出部92般進行動作,因此可能成為增大使用者的操作力的原因。
在本實施方式,把手部61A設置於高於第四突出部87的位置。此情況,藉由由使用者對把手部61A輸入斜上方向(圖23中的箭號311所示的方向)的拉出力,而第四突出部87能夠容易地越過第三突出部96。由此,能夠抑制起因於落下防止機構的設置而加濕托盤30的取出時的使用者的操作力增大。
(實施方式三)
圖24係表示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插入不足的狀態的剖面圖。參照圖24,在本實施方式,針對用以通知使用者加濕托盤30的插入不足的機構進行說明。
在第二突出部86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的前側與第一突出部92抵接的狀態中,產生加濕托盤30的插入不足。此時,於托盤插入口13,產生間隙,該間隙於送風機50(風扇52)運轉時產生聲音。換言之,於加濕托盤30插入不足時,於托盤插入口13產生的間隙的大小、及/或形狀,以空氣通過間隙而聲音產生的方式設定。
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插入不足時,因空氣從托盤插入口13漏出,而使空氣的加濕效率降低。在本實施方式,藉由利用在托盤插入口13產生的間隙來產生聲音,而能夠通知使用者加濕托盤30的插入不足。
(實施方式四)
圖25係表示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的狀態的側視圖。參照圖25,在本實施方式,針對用以在加濕托盤的裝卸時協助使用者的操作的機構進行說明。
裝置本體12及加濕托盤30,載置於基準面501。本體底部91具有底面99。底面99配置成朝向上方。在裝置本體12裝附於加濕托盤30的狀態中,底面99在上下方向中與加濕托盤30對向。底面99由水平面構成。
托盤本體部31具有傾斜部88。傾斜部88,設置於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傾斜部88,從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朝向後側往斜上方向延伸。傾斜部88,設置於托盤側部33C及托盤側部33D。傾斜部88,具有固定的斜度。傾斜部88,相對於基準面501成為角度α。
加濕托盤30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的端部的傾斜部88的高度H1,高於底面99的高度H2。
根據如此的構成,從已將裝置本體12及加濕托盤30載置於基準面501的狀態,藉由一邊使傾斜部88與本體底部91抵接,一邊將加濕托盤30朝向裝置本體12推進,而能夠使加濕托盤30在底面99上移動。又,在從裝置本體12將加濕托盤30取出時,也藉由一邊使傾斜部88與本體底部91抵接,一邊將加濕托盤30從裝置本體12拉出,而能夠使加濕托盤30從底面99上往基準面501上移動。由此,使用者不將加濕托盤30抬起,就能夠相對於裝置本體12裝卸加濕托盤30。
把手部61A,作為其構成部位,具有下端部62。在使用者把持把手部61A時,使用者的手從下方與下端部62接觸。下端部62的高度H3,低於底面99的高度H2。
根據如此的構成,在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的裝附時,從使用者通過把手部61施加於加濕托盤30的壓入力,在傾斜部88及底面99的接點中成為斜上方向的力而施加於裝置本體12。因此,能夠以更小的操作力,使加濕托盤30從基準面501上往底面99上移動。
傾斜部88的斜度α,較佳為大於10°、小於45°(10°<α<45°)。此情況,能夠抑制起因於傾斜部88而加濕托盤30的容量變小,且有效果地使加濕托盤30相對於裝置本體12的裝附時的使用者的操作力變小。
在以下,總結本揭示的構成及作用效果。
根據本揭示的加濕裝置,具備:裝置本體;加濕托盤,具有可貯留水的托盤本體部、和安裝於托盤本體部的手柄部,且設置成相對於裝置本體可裝卸;以及加濕過濾器,裝附於加濕托盤,且加濕空氣。裝置本體,具有位於加濕過濾器的上方,與加濕過濾器設有間隙地對向的壁部。手柄部,配置於加濕過濾器與壁部之間的間隙。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藉由手柄部,能夠防止加濕過濾器以浮在上方的狀態裝附於加濕托盤。又,藉由手柄部,由於減少加濕過濾器與壁部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使通過加濕過濾器的空氣增加。由此,能夠使由加濕過濾器進行的空氣的加濕效率提升。
又,較佳為:手柄部,設置成可在加濕過濾器與手柄部之間產生間隙的第一狀態、和與第一狀態相比手柄部接近加濕過濾器的第二狀態之間動作。加濕托盤,以手柄部成為第二狀態,而裝附於裝置本體。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能夠將第一狀態中的手柄部的位置,設為使用者把持手柄部而搬運加濕托盤時的給水位置,且將第二狀態中的手柄部的位置,設為將加濕托盤裝附於裝置本體時的裝附位置。
又,較佳為:手柄部,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上下滑動。手柄部,在第二狀態中,具有藉由手柄部的自身重量而與托盤本體部抵接的抵接部。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在手柄部的第二狀態中,能夠將手柄部保持於適當且正確的位置。
又,較佳為:手柄部,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從加濕過濾器的上方退避的第三狀態之間動作。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能夠將第三狀態中的手柄部的位置,設為從加濕托盤更換加濕過濾器時的過濾器更換位置。
又,較佳為:托盤本體部,夾著加濕過濾器配置於一側,具有在水平方向中與第一狀態的手柄部對向的對向部。手柄部,設置成可在第一狀態與第三狀態之間擺動,在從第一狀態往第三狀態轉移時,以夾著加濕過濾器往另一側傾倒的方式擺動。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藉由將手柄部設為僅可往夾著加濕過濾器的單側擺動,在手柄部的第一狀態中,使用者能夠穩定地搬運加濕托盤。
又,較佳為:加濕托盤,在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往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插入。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第一托盤側部,配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且從托盤底部立起;第二托盤側部,配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且從托盤底部立起;第一把手部,設置於托盤底部與第一托盤側部的角落部,且從托盤本體部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以及第二把手部,設置於托盤底部與第二托盤側部的角落部,且從托盤本體部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能夠將第一把手部用作為在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卸時使用者把持的把手,將第一把手部及第二把手部用作為在搬運加濕托盤時使用者取代手柄部而把持的把手。
又,較佳為:第一把手部及第二把手部,從托盤本體部的內側觀看具有凸形狀。加濕過濾器,在托盤本體部的內側中,被夾持於第一把手部與第二把手部之間。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藉由簡易的構成,能夠將加濕過濾器保持在適當且正確的位置。
又,較佳為:加濕過濾器,具有平板形狀。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與設置於托盤底部上且將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的過濾器保持部。在對加濕托盤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與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寬度,越遠離托盤底部變得越小。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即使在加濕托盤中的水位高,且配置於水面上的加濕過濾器的面積小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空氣可通過的加濕過濾器的面積。
又,較佳為:加濕過濾器,具有平板形狀。托盤本體部,具有將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的過濾器保持部。作為過濾器保持部,設置有第一過濾器保持部、與第二過濾器保持部,該第一過濾器保持部配置於相對於加濕過濾器,通過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上游側,該第二過濾器保持部配置於相對於加濕過濾器,通過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下游側;在對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加濕過濾器與第二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面積,大於加濕過濾器與第一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面積。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藉由配置在空氣流的下游側的第二過濾器保持部以更大的面積保持加濕過濾器,能夠抑制因接受空氣流而造成的加濕過濾器的變形。由此,能夠抑制起因於加濕過濾器的變形而空氣的加濕效率降低。
又,較佳為:加濕裝置進一步具備形成通過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送風機。裝置本體,具有:托盤插入口,朝向水平方向開口,且在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加濕托盤從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插入;本體底部,從托盤插入口連續;以及第一突出部,從本體底部往上方突出。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在上下方向中與本體底部對向;以及第二突出部,從托盤底部往下方突出,在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與第一突出部排列設置,且在加濕托盤已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的狀態中,從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與第一突出部抵接。第二突出部,在從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與第一突出部抵接的狀態中,於托盤插入口,產生間隙,該間隙於送風機運轉時產生聲音。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藉由利用在托盤插入口產生的間隙來產生聲音,能夠通知使用者加濕托盤的相對於裝置本體的插入不充分。
又,較佳為:裝置本體,具有:托盤插入口,朝向水平方向開口,且在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加濕托盤從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插入;本體底部,從托盤插入口連續;以及第一突出部及第三突出部,從本體底部往上方突出。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在上下方向中與本體底部對向;第二突出部,從托盤底部往下方突出,在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與第一突出部排列設置,且在加濕托盤已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的狀態中,從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與第一突出部抵接;以及第四突出部, 從托盤底部往下方突出,在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與第三突出部排列設置,且在加濕托盤已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的狀態中,配置於較第三突出部靠近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第一突出部,設置成可在從本體底部突出的狀態、與藉由被第二突出部按壓而從本體底部的突出量減少的狀態之間彈性地動作。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能夠藉由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將加濕托盤保持於裝附於裝置本體的狀態,並且藉由第三突出部及第四突出部,防止在加濕裝置傾斜時,加濕托盤從裝置本體脫落。
又,較佳為:托盤本體部具有把手部,該把手部設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的端部,且配置於較第四突出部高的位置。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能夠在使用者把持把手部而將加濕托盤從裝置本體拉出的情況下,使第四突出部越過第三突出部時所需的使用者的操作力變小。
又,較佳為:裝置本體,具有:托盤插入口,朝向水平方向開口,且在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加濕托盤從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插入;本體底部,包含在上下方向中與加濕托盤對向的底面,且從托盤插入口連續。托盤本體部具有傾斜部,該傾斜部設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且從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朝向後側往斜上方向延伸。在將加濕托盤及裝置本體載置於相同的基準面的情況下,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的端部中的傾斜部的高度,高於底面的高度。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在將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卸時,藉由一邊使傾斜部與本體底部抵接,一邊使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 滑動,能夠使加濕托盤在基準面上與底面上之間移動。由此,能夠使加濕托盤的相對於裝置本體的裝卸時的作業性提升。
又,較佳為:托盤本體部具有把手部,該把手部設置於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的端部。把手部,具有把持把手部的使用者的手從下方接觸的下端部。在將加濕托盤及裝置本體載置於相同的基準面的情況下,下端部的高度低於底面的高度。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在使用者把持把手部而將加濕托盤插入於裝置本體的情況下,使加濕托盤從基準面上往底面上移動時所需的使用者的操作力變小。
又,較佳為:傾斜部的相對於水平方向的斜度,大於10°,且小於45°。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加濕裝置,能夠抑制起因於傾斜部而加濕托盤的容量變小,且使加濕托盤相對於裝置本體裝附時的使用者的操作力變小。
本次已揭示的實施方式在全部的方面均為例示,應被認為並非為限制性的內容。本發明的範圍並非上述之說明,而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在範圍內所有的變更。
本揭示,適用於為了對例如房屋的室內、大廈的一個房間或醫院的病房等的空氣進行加濕的加濕裝置。
2‧‧‧箱體
12‧‧‧裝置本體
18‧‧‧過濾器
30‧‧‧加濕托盤
31‧‧‧托盤本體部
32‧‧‧托盤底部
33、33B、33C、33D‧‧‧托盤側部
41‧‧‧加濕過濾器
42‧‧‧手柄部
43‧‧‧把持部
54‧‧‧風扇外殼
58‧‧‧壁部
71‧‧‧抗菌單元
81‧‧‧水位偵測部
150‧‧‧下降風路
160‧‧‧上游風路
201‧‧‧箭號
220‧‧‧第一貯留空間
230‧‧‧第二貯留空間

Claims (9)

  1. 一種加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裝置本體;加濕托盤,具有可貯留水的托盤本體部、和安裝於該托盤本體部的手柄部,且設置成相對於該裝置本體可裝卸;以及加濕過濾器,裝附於該加濕托盤,且加濕空氣;該裝置本體,具有位於該加濕過濾器的上方,與該加濕過濾器設有間隙地對向的壁部;該手柄部,配置於該加濕過濾器及該壁部之間的間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手柄部以能在該加濕過濾器與該手柄部之間產生間隙的第一狀態、和與該第一狀態相比該手柄部接近該加濕過濾器的第二狀態之間動作之方式設置;該加濕托盤,以該手柄部成為該第二狀態,而裝附於該裝置本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手柄部以能在該第一狀態與該第二狀態之間上下滑動之方式設置;該手柄部,在該第二狀態中,具有藉由該手柄部的自身重量而與該托盤本體部抵接的抵接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手柄部以能在該第一狀態、與從該加濕過濾器的上方退避的第三狀態之間動作之方式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托盤本體部,夾著該加濕過濾器配置於一側,具有在水平方向中與該第一狀態的該手柄部對向的對向部; 該手柄部,以能在該第一狀態與該第三狀態之間擺動之方式設置,在從該第一狀態往該第三狀態轉移時,以夾著該加濕過濾器往另一側傾倒的方式擺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加濕托盤,在該加濕托盤相對於該裝置本體裝附時,往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插入;該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第一托盤側部,配置於該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前側,且從該托盤底部立起;第二托盤側部,配置於該加濕托盤的插入方向中的後側,且從該托盤底部立起;第一把手部,設置於該托盤底部與該第一托盤側部的角落部,且從該托盤本體部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以及第二把手部,設置於該托盤底部與該第二托盤側部的角落部,且從該托盤本體部的外側觀看具有凹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第一把手部及該第二把手部,從該托盤本體部的內側觀看具有凸形狀;該加濕過濾器,在該托盤本體部的內側中,被夾持於該第一把手部與該第二把手部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加濕過濾器,具有平板形狀;該托盤本體部,具有托盤底部、與設置於該托盤底部上且將該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的過濾器保持部; 在對該加濕托盤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該加濕過濾器與該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寬度,越遠離該托盤底部變得越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加濕裝置,其中,該加濕過濾器,具有平板形狀;該托盤本體部,具有將該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的過濾器保持部;作為該過濾器保持部,設置有第一過濾器保持部、與第二過濾器保持部,該第一過濾器保持部配置於相對於該加濕過濾器,通過該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上游側,該第二過濾器保持部配置於相對於該加濕過濾器,通過該加濕過濾器的空氣流的下游側;在對該加濕過濾器從其厚度方向觀看的情況下,該加濕過濾器與該第二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面積,大於該加濕過濾器與該第一過濾器保持部重合的面積。
TW107104383A 2017-08-22 2018-02-07 加濕裝置 TWI682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9374 2017-08-22
JP2017-159374 2017-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3011A TW201913011A (zh) 2019-04-01
TWI682134B true TWI682134B (zh) 2020-01-11

Family

ID=65438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383A TWI682134B (zh) 2017-08-22 2018-02-07 加濕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21205B2 (zh)
CN (1) CN111033132B (zh)
TW (1) TWI682134B (zh)
WO (1) WO20190389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1154B2 (ja) * 2019-06-28 2023-02-13 ダイニチ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2021127882A (ja) * 2020-02-17 2021-09-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13847651B (zh) * 2021-08-31 2023-05-30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机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6174A (en) * 1976-11-08 1980-10-07 Vesper James E Humidifier
JP2000283511A (ja) * 1999-03-30 2000-10-13 Aiwa Co Ltd タンク及び加湿器
US20030193098A1 (en) * 2002-04-15 2003-10-16 Bemis Manufacturing Company Humidifier with removable wicking element
JP2006057995A (ja) * 2004-07-21 2006-03-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器
JP2007178121A (ja) * 2007-03-30 2007-07-12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気化式加湿機
CN101936586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加湿器
JP2012052700A (ja) * 2010-08-31 2012-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7908C (zh) * 2004-07-21 2008-05-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加湿器
JP5599556B2 (ja) * 2008-07-15 2014-10-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4075389B (zh) * 2013-03-28 2019-09-24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4807125A (zh) * 2015-05-06 2015-07-29 覃永 一种具有自动恒湿功能的智控加湿器
JP6607807B2 (ja) * 2016-03-07 2019-1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湿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6174A (en) * 1976-11-08 1980-10-07 Vesper James E Humidifier
JP2000283511A (ja) * 1999-03-30 2000-10-13 Aiwa Co Ltd タンク及び加湿器
US20030193098A1 (en) * 2002-04-15 2003-10-16 Bemis Manufacturing Company Humidifier with removable wicking element
JP2006057995A (ja) * 2004-07-21 2006-03-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器
JP2007178121A (ja) * 2007-03-30 2007-07-12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気化式加湿機
CN101936586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加湿器
JP2012052700A (ja) * 2010-08-31 2012-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38950A1 (ja) 2020-07-30
CN111033132A (zh) 2020-04-17
CN111033132B (zh) 2021-05-04
JP6921205B2 (ja) 2021-08-18
TW201913011A (zh) 2019-04-01
WO2019038950A1 (ja)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2134B (zh) 加濕裝置
KR102401536B1 (ko) 제습기
US7967900B2 (en) Air filtering apparatus
JP5370290B2 (ja) 小型加湿機および静電霧化手段搭載の小型加湿機
JP2012052700A (ja) 加湿器
KR20120081900A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18124055A (ja) 加湿空気清浄機
JP2015009229A (ja)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JP2008039326A (ja) 加湿装置
JP2016194394A (ja) 加湿装置
JP2004181279A (ja) 除湿機
JP2017161104A (ja) 加湿器
JP2015017775A (ja) 加湿装置
JP3115357U (ja) 加湿装置
JP2007040571A (ja) 加湿装置
TWI691686B (zh) 加濕裝置
KR102237456B1 (ko) 급수형 에어워셔
KR102313639B1 (ko) 가습장치
JP4469689B2 (ja) 加湿装置
TWI661629B (zh) Discharge device
KR20170024475A (ko) 가습공기청정기
JP201518752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360877B1 (ko) 가습기 및 가전기기
KR102400752B1 (ko) 제가습 장치
KR20150142703A (ko) 가습형 공기청정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