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9069B - 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9069B
TWI679069B TW107129665A TW107129665A TWI679069B TW I679069 B TWI679069 B TW I679069B TW 107129665 A TW107129665 A TW 107129665A TW 107129665 A TW107129665 A TW 107129665A TW I679069 B TWI679069 B TW I6790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oll
calender
roller bearing
wor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9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787A (zh
Inventor
石井篤
Atsushi Ishii
河西大輔
Daisuke Kasai
新國大介
Daisuke Nikkuni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0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8/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measuring, detecting or monito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position detection, inspection of the product
    • B21B38/10Methods or devices for measuring, detecting or monito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position detection, inspection of the product for measuring roll-gap, e.g. pass indicators
    • B21B38/105Calibrating or presetting roll-g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1/00Rolling stand structures; Mounting, adjusting, or 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 B21B31/16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68Camber or steering control for strip, sheets or plates, e.g. preventing meand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13/00Metal-rolling stands, i.e. an assembly composed of a stand frame, rolls, and accessories
    • B21B13/14Metal-rolling stands, i.e. an assembly composed of a stand frame, rolls, and accessories having counter-pressure devices acting on rolls to inhibit deflection of same under load; Back-up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1/00Rolling stand structures; Mounting, adjusting, or 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 B21B31/16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 B21B31/20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by moving rolls perpendicularly to roll axis
    • B21B2031/206Horizontal offset of work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8/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measuring, detecting or monito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position detection, inspection of the product
    • B21B2038/002Measuring axial forces of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1/00Rolling stand structures; Mounting, adjusting, or 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 B21B31/16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 B21B31/20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by moving rolls perpendicularly to roll axis
    • B21B31/32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by moving rolls perpendicularly to roll axis by liquid pressure, e.g. hydromechanical adju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58Roll-force control; Roll-gap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摘要]一種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壓延機是具備複數個輥之4段以上的壓延機,至少包含一對作業輥與支撐作業輥的一對補強輥,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之各輥當中任一個輥設為基準輥,且,包含:推力反作用力測量步驟,至少測量作用於補強輥以外之輥的輥長方向上之推力反作用力;及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將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使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

Description

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對被壓延材進行壓延的壓延機及該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發明背景 在熱軋壓延程序中,在成為穿過異常之起因的現象方面,例如有鋼板的蛇行。鋼板蛇行的要因之一是因壓延裝置之輥間的微小交叉(又稱為輥偏斜)所產生的推力,但要直接測量推力是困難的。因此,從以往起便提出有下列方案:測量推力反作用力或輥偏斜角,該推力反作用力是作為在輥間所產生的推力之合計值的反作用力而被檢測出的力,接著依據該推力反作用力或該輥偏斜角來辨別在輥間所產生的推力,而進行鋼板的蛇行控制。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板壓延方法,該板壓延方法是測量輥軸方向的推力反作用力與壓下方向的荷重,求出壓下位置零點與壓延機的變形特性中任一方或雙方,而設定壓延執行時的壓下位置來進行壓延控制。又,在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蛇行控制方法,該蛇行控制方法是依據使用設置於壓延機內部的距離感測器所測量到的輥間微小交叉(偏斜角)來算出產生於輥的推力,並依據該推力從壓下方向的荷重測量值來運算起因於蛇行的差異荷重成分而進行壓下調平控制。
另外,在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一種交叉點修正裝置,該交叉點修正裝置是在成對交叉壓延機中,修正上下的輥的中心軸在水平方向上交叉之點(交叉點)的偏移。這種裝置具備:將產生於十字頭與輥軸承座之間的背隙加以吸收的致動器、及檢測輥軸承座位置的檢測器,並會依據輥軸承座位置來修正交叉點的偏移。
又,在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一種壓延機的控制方法,該控制方法是在檢測驅動側與操作側的荷重差,並依據所檢測到的荷重差來獨立操作驅動側與操作側的壓下位置,藉此來控制壓延材的蛇行時,藉由推定出起因於壓延中之推力的差異荷重,來將壓延中的差異荷重分離成:起因於壓延材之蛇行的差異荷重、與起因於推力的差異荷重,並依據該等分離後的差異荷重來操作驅動側與操作側的壓下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34991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4-459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8-294713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特許第496233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雖然補強輥以外之輥的推力反作用力之測量在壓下位置歸零時與壓延中是必要的,但在壓延中測量推力反作用力時,根據壓延荷重等之壓延條件的變化,會有推力反作用力之作用點等的特性變化,而無法正確特定伴隨推力之非對稱變形的情況。因此,有無法正確地實施壓下調平控制的可能性。
又,在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技術中,是從藉由渦流式等之距離感測器所測量到的輥之水平方向距離來求出輥偏斜角。但是,輥會由於輥長部分的偏芯或圓筒度等機械加工精度而在水平方向上振動,又,水平方向的軸承座位置會由於壓延開始時之咬入時的衝撃等而變動,因此要正確地測量成為推力產生原因之輥的水平位移是困難的。又,輥的粗度會隨著壓延件數增加而經時地變化,因此輥的摩擦係數會時時刻刻變化。因此,若不進行摩擦係數的辨別,便無法僅從輥偏斜角測量來正確地進行推力的運算。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技術中,輥間交叉角是藉由輥間之相對交叉而產生,且在輥軸承等也有晃動,因此即便將各輥軸承座位置個別地在壓延方向上進行位置控制,輥本身之相對位置關係之偏移也不會被消除。因此,無法消除由於輥間交叉角所產生的推力。
又,在上述專利文獻4所記載的技術中,在壓延之前,會在上下輥不接觸的狀態下一邊驅動輥一邊賦予彎力,並從以當時產生之驅動側與作業側的荷重差所求得之推力係數或偏斜量,來推定出起因於推力的差異荷重。在專利文獻4中,是僅從上下輥在一個旋轉狀態下的測量值來辨別推力係數或偏斜量。因此,在荷重檢測裝置之零點的偏移,或是殼體與輥軸承座間之摩擦阻力的影響左右不同時,會有驅動側的測量值與作業側的測量值產生左右非對稱之誤差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如同彎力的負荷一般,荷重等級很小時,這種誤差在推力係數或偏斜量的辨別中有可能成為致命誤差。又,專利文獻4是若不給予輥間摩擦係數的話,便無法辨別推力係數或偏斜量。
另外,在專利文獻4中,支承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是構成為會作用於輥軸心位置,並未考慮到推力反作用力之作用點位置的變化。通常,支承輥的軸承座會被壓下裝置等支撐,因此推力反作用力的作用點位置不一定會位於輥軸心。因此,從驅動側之壓下方向荷重與作業側之壓下方向荷重間的荷重差所求出之輥間推力會產生誤差,依據該輥間推力所算出的推力係數或偏斜量也會產生誤差。
因此,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問題而作成的發明,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嶄新且改良過的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能夠降低在輥間所產生的推力,並抑制被壓延材的蛇行及翹曲的產生。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依據本發明的觀點,會提供一種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壓延機是具備複數個輥之4段以上的壓延機,至少包含一對作業輥與支撐作業輥的一對補強輥,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之各輥當中任一個輥設為基準輥,且,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包含:推力反作用力測量步驟,至少測量作用於補強輥以外之輥的輥長方向上之推力反作用力;及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將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使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
在此,亦可將複數個輥當中,在壓下方向上位於最下部或最上部的輥設為上準輥。
亦可構成為:在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將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且,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的輥依序地使位置調整對象之輥的輥軸承座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該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鄰接之輥間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此時,將輥軸承座的位置已被調整過之輥的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與位置調整對象之輥的輥軸承座間之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又,亦可構成為:在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將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且,從基準輥側依序地使位置調整對象之輥的輥軸承座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該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鄰接之輥間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此時,將輥軸承座的位置未調整之輥的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與位置調整對象之輥的輥軸承座間之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又,亦可構成為:在4段的壓延機中,將相對於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上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上輥系統,且將相對於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下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下輥系統,又,在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實施:第1調整,將作業輥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各自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調整作業輥之輥軸承座與補強輥之輥軸承座間的位置;及第2調整,在結束第1調整後,將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將上輥系統或下輥系統中任一方設為基準輥系統,並將另一方之輥系統的各輥之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該輥軸承座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來調整該輥軸承座的位置,又,在第1調整中,各自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在對作業輥之輥軸承座藉由彎曲裝置使其負荷彎力的狀態下,使基準輥側之作業輥的輥軸承座、及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作業輥的輥軸承座或補強輥的輥軸承座中任一方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
或者,亦可構成為:壓延機是在作業輥與補強輥之間各自具備中間輥之6段的壓延機,將相對於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上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上輥系統,且將相對於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下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下輥系統,又,在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實施:第1調整,將作業輥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各自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調整中間輥之輥軸承座與補強輥之輥軸承座間的位置;第2調整,在結束第1調整後,將作業輥的輥縫維持開狀態,各自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調整中間輥之輥軸承座與作業輥之輥軸承座間的位置;及第3調整,在結束第2調整後,將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將上輥系統或下輥系統中任一方設為基準輥系統,並將另一方之輥系統的各輥之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該輥軸承座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來調整該輥軸承座的位置,第1調整及第2調整是在對中間輥的輥軸承座及作業輥的輥軸承座藉由彎曲裝置使其負荷彎力的狀態下進行,又,在第1調整中,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使基準輥側之中間輥的輥軸承座、及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中間輥的輥軸承座或補強輥的輥軸承座中任一方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在第2調整中,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使基準輥側之作業輥的輥軸承座、及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中間輥的輥軸承座或作業輥的輥軸承座中任一方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又,在使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中間輥的輥軸承座移動時,一邊保持該中間輥的輥軸承座與鄰接於此之補強輥的輥軸承座間之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依據本發明的其他觀點,會提供一種壓延機,是具備複數個輥之4段以上的壓延機,至少包含一對作業輥與支撐作業輥的一對補強輥,該壓延機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之各輥當中任一個輥設為基準輥,且,具備:測量裝置,至少測量作用於補強輥以外之各輥的輥長方向上之推力反作用力;推壓裝置,至少是對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設置於壓延方向入口側或出口側中任一方,並朝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推壓;驅動裝置,至少是對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設置成在壓延方向上與前述推壓裝置相對向,並朝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移動;及位置控制裝置,將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驅動驅動裝置,來將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各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的值。
在此,亦可將複數個輥當中,在壓下方向上位於最下部或最上部的輥設為基準輥。
又,亦可構成為:壓延機具備對輥賦予彎力的彎曲裝置,位置控制裝置將作為位置調整對象之輥與位置調整對象外之輥間的輥縫設成開狀態,且藉由彎曲裝置來對位置調整對象之輥的輥軸承座賦予彎力。
驅動裝置亦可是具備輥軸承座位置檢測裝置的油壓缸。 發明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依據本發明,降低在輥間所產生的推力,抑制被壓延材的蛇行及翹曲的產生將成為可行。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針對本發明之理想的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再者,在本說明書及圖式中,對於實質上具有相同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會賦予相同符號,並藉此省略重複說明。
<1.目的>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該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目的在於消除輥間所產生的推力,而能夠穩定地製造沒有蛇行及翹曲,或是蛇行及翹曲極其輕微的產品。在圖1中,顯示用於說明在被壓延材S的壓延時產生於壓延機之輥間的推力及推力反作用力之壓延機的概略側面圖及概略正面圖。在以下,如圖1所示,將輥長方向上的作業側標示為WS(Work Side),且將驅動側標示為DS(Drive Side)。
圖1所示之壓延機具有:一對作業輥,由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所構成;及一對補強輥,由在壓下方向(Z方向)上支撐上作業輥1的上補強輥3及支撐下作業輥2的下補強輥4所構成。藉由使被壓延材S通過作業輥間加以壓延,來將被壓延材S的板厚做成規定的厚度。
在壓延機中,在壓下方向(Z方向)上設置有:上荷重檢測裝置28a、28b,檢測由配置於被壓延材S之上表面側的上作業輥1及上補強輥3所構成之上輥系統的壓下方向荷重;及下荷重檢測裝置29a、29b,檢測由配置於被壓延材S之下表面側的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所構成之下輥系統的壓下方向荷重。上荷重檢測裝置28a及下荷重檢測裝置29a會檢測作業側的壓下方向荷重,上荷重檢測裝置28b及下荷重檢測裝置29b會檢測驅動側的壓下方向荷重。再者,所謂的上輥系統、下輥系統的「輥系統」是由複數個輥所構成之輥群的意思。
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是平行於各輥的輥長方向配置,以正交於被壓延材S的搬送方向。但是,輥若稍微繞著平行於壓下方向之軸(Z軸)旋轉,從而產生上作業輥1與上補強輥3間之輥長方向上的偏移,或是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間之輥長方向上的偏移的話,在作業輥與補強輥之間,便會產生作用於輥的輥長方向上的推力。輥間推力是會使輥產生多餘的力矩,導致非對稱的輥變形成為起因而使壓延陷入不穩定狀態的一個原因,例如會造成蛇行或翹曲。
此輥間推力是因為在作業輥與補強輥間之輥長方向上產生偏移,從而產生輥間交叉角所產生。例如,假設在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之間有產生輥間交叉角。此時,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之間會產生推力。在被壓延材S與下作業輥間雖然些微但仍會產生推力,推力反作用力會作為該等之合力的反作用力而作用於下作業輥軸承座6。其結果,在下補強輥4會產生力矩,為了與此力矩取得平衡,輥間的荷重分布會變化,而產生非對稱的輥變形。藉由此非對稱的輥變形,會造成蛇行或翹曲等,使得壓延變得不穩定。
依據以上,在本發明中,目的在於在藉由壓延機所進行之被壓延材的壓延中,將各輥的輥軸承座位置進行調整,以使輥間所產生的輥間推力消失,藉此來穩定地製造沒有蛇行及翹曲,或是蛇行及翹曲極其輕微的產品。
<2.第1實施形態> 依據圖2~圖6,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壓延機及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的構成、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進行說明。在第1實施形態的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會進行調整,以使作為基準之輥與其他輥間的輥間交叉角成為零,而實現不會產生推力的壓延。
[2-1.壓延機的構成] 首先,依據圖2,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圖2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的構成的說明圖。再者,圖2所示之壓延機是設成顯示從輥長方向之作業側來看的狀態。又,在圖2中,顯示將下補強輥設為基準輥時的構成。再者,基準輥以軸承座與殼體間的接觸面積大,且位於位置穩定之最下部或最上部的輥是較理想的。
圖2所示之壓延機是具有一對作業輥1、2、與支撐此作業輥之一對補強輥3、4的4段壓延機。上作業輥1是藉由上作業輥軸承座5來支撐,下作業輥2是藉由下作業輥軸承座6來支撐。再者,上作業輥軸承座5及下作業輥軸承座6也是同樣地設置於圖2紙面後側(驅動側),各自支撐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是藉由驅動用電動機21來旋轉驅動。又,上補強輥3是藉由上補強輥軸承座7來支撐,下補強輥4是藉由下補強輥軸承座8來支撐。上補強輥軸承座7及下補強輥軸承座8也是同樣地設置於圖2紙面後側(驅動側),各自支撐上補強輥3、下補強輥4。上作業輥軸承座5、下作業輥軸承座6、上補強輥軸承座7、及下補強輥軸承座8是藉由殼體30來保持。
在上作業輥軸承座5中,設置有:上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9,設置於壓延方向入口側,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朝壓延方向推壓;及具上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設置於壓延方向出口側,檢測壓延方向上的位置並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朝壓延方向驅動。又,在上作業輥1中,設置有: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測量施加於該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
同樣地,在下作業輥軸承座6中,設置有:下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0,設置於壓延方向入口側,將下作業輥軸承座6朝壓延方向推壓;及具下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2,設置於壓延方向出口側,檢測壓延方向上的位置並將下作業輥軸承座6朝壓延方向驅動。又,在下作業輥2中,設置有: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測量施加於該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
在具上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具下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2、上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9的驅動機構、及下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0的驅動機構中,例如會使用油壓缸。再者,在圖2中,上下的具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12與上下的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9、10雖然僅顯示作業側,但也是同樣地設置於紙面後側(驅動側)。
在上補強輥軸承座7中,設置有:上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3,設置於壓延方向出口側,將上補強輥軸承座7朝壓延方向推壓;及具上補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4,設置於壓延方向入口側,檢測壓延方向上的位置並將上補強輥軸承座7朝壓延方向驅動。在具上補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4、及上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3的驅動機構中,例如會使用油壓缸。又,在上補強輥3中,設置有: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測量施加於該上補強輥3的推力反作用力。再者,在圖2中,具上補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4與上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3雖然僅顯示作業側,但也是同樣地設置於紙面後側(驅動側)。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將下補強輥4設為基準輥,因此下補強輥軸承座8會成為基準輥軸承座。因此,由於不會使下補強輥軸承座8驅動來進行位置調整,所以可以不用像上補強輥軸承座7一樣非得具備有驅動裝置及位置檢測裝置。惟,如圖2所示,在壓延方向的入口側或出口側,例如亦可設置下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40等。藉此,能夠抑制下補強輥軸承座8的晃動,以使設為位置調整之基準的基準輥軸承座之位置不會變化。又,在下補強輥4中,設置有: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測量施加於該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再者,在圖2中,下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40雖然僅顯示作業側,但也是同樣地設置於紙面後側(驅動側)。
作為用於控制壓延機之裝置,例如圖2所示,具有: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及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
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控制上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9、下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0、上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3、及下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40之壓延方向的推壓力。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依據後述之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的控制指示,來使作為軸承座位置之控制對象的上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9、下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0、及上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13驅動。驅動該等輥軸承座推壓裝置,來對各輥軸承座賦予規定的推壓力,藉此形成能夠控制軸承座位置的狀態。
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會進行具上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具下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2、及具上補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4的驅動控制。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會依據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的控制指示,來使具上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具下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2、及具上補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4驅動,以使輥間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規定範圍內。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12、14是配置於作業側及驅動側的兩側。控制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12、14,以使上作業輥軸承座5、下作業輥軸承座6及上補強輥軸承座7之作業側及驅動側的壓延方向之位置會以相同量在作業側與驅動側逆向地變化,藉此便能夠不變更作業側及驅動側的平均壓延方向位置,而僅變更輥間交叉角。
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會控制旋轉驅動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的驅動用電動機21。本實施形態的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會依據來自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的指示,來控制上作業輥1或下作業輥2的驅動。
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針對構成壓延機的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來控制各輥的位置,以使輥間交叉角成為零。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依據藉由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及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來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及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進行控制指示,以使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以下。藉此,來達到消除原本在輥間所產生的交叉。再者,關於該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詳細將在後面敘述。
又,在上述中,雖然關於作業輥軸承座5、6,說明了在壓延機的出口側配備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12,在入口側配備推壓裝置9、10的例子,且,關於補強輥軸承座7,說明了在壓延機的入口側配備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4,在出口側配備推壓裝置13的例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例如,可在壓延機的入口側與出口側將該等裝置的配置反過來設置,或是亦可在作業輥1、2及補強輥3、4將推壓裝置9、10、13及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12、14設置於相同側。
另外,雖然關於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12、14,說明了配置於作業側及驅動側的兩側,對各自進行位置控制的例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亦可將該等裝置僅配置於作業側及驅動側的單側,或是構成為僅使單側動作。此時,將所配置之裝置或進行動作之裝置的相反側作為旋轉的支點,藉由進行位置控制來控制輥間交叉角是可行的,且能夠得到降低輥間交叉這種同樣的效果,自是不用多說的。
又,在上述中,雖然說明了將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配備於全輥的例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例如,在僅有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與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時,或是在配備該等裝置與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或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時,將後述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同樣地實施是可行的。關於該等順序將在後面敘述。
又,在上述中,雖然說明了將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配置於基準輥以外的例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例如,亦可將具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配置於全輥,並因應於狀況來變更基準輥。此時,只要依據已變更的該基準輥來實施後述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即可。
[2-2.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在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之各輥當中任一個輥設為基準輥,首先,至少測量作用於補強輥以外之輥的輥長方向上之推力反作用力。然後,將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使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藉由像這樣調整輥軸承座的位置,來消除輥間交叉角,以達到不產生輥間推力。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具體地進行說明。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是一種為了在使壓延機作動時不會產生輥間推力,而調整輥軸承座的位置來調整輥的相對位置,以使裝入壓延機的輥間所產生的輥間交叉角成為零之方法。此壓延機的設定例如在輥重新編成時,會在壓下位置的歸零調整前被實施。像這樣,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與考慮到壓延機作動所產生的輥間推力,為了抑制蛇行或翹曲而控制壓延機的方法是不同的。
(1)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來調整輥位置時(測量全輥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例子) 首先,依據圖3A~圖4,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進行說明。圖3A及圖3B是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顯示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來調整輥位置時的例子。圖4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再者,在圖4中,省略作用於輥間之荷重分布的記載,關於推力及推力反作用力,僅記載只有作為對象之輥間推力作為推力反作用力的測量值來加以顯現的情況。
在本例中,雖然將下補強輥4設為基準輥來進行說明,但也有上補強輥3成為基準輥的情況。再者,在基準輥方面,只要設定構成壓延機之輥當中任一個即可,將在壓下方向上位於最上部或最下部之輥當中的任一者設為基準輥是較理想的。例如,在將上補強輥3設為基準輥時,藉由以下同樣的順序,距離基準輥(上補強輥3)最遠的輥(下補強輥4)與第2遠的輥(下作業輥2)間的位置調整,該等2個輥與第3遠的輥(上作業輥1)間的位置調整,然後,該等3個輥與基準輥間的位置調整,像這樣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的輥系統依序地來進行輥的位置調整即可。
(初期設定:S100a) 如圖3A所示,在開始壓延時,首先,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將壓下方向上的輥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成為規定的接觸輥狀態(S100a)。壓下裝置27會依據該指示來對輥賦予規定的負荷,而將作業輥1、2設成接觸輥狀態。
接著,各輥的位置調整會階段性地進行。此時,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會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移動並調整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藉此來調整輥的相對位置。
(第1調整:S102a~S106a) 如圖4所示,在第1調整中,進行調整,以使對上補強輥3起作用的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該上補強輥3是在與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4為相反側的輥系統中。因此,首先,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藉由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使驅動用電動機21驅動,來使各輥旋轉。然後,將作用於上補強輥3的推力反作用力,藉由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來測量(S102a)。藉由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上補強輥3的推力反作用力,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上補強輥3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S104a)。推力反作用力之容許範圍內的值之上下限值可以是進行接觸輥條件下的輥變形解析,然後將非對稱變形量換算成壓下調平量之後來求出。例如,輥間交叉角之容許範圍內的上下限值,只要是以產品被要求的翹曲極限值或是會產生擠壓的翹曲極限值作為基準,依據既有的壓延模型來計算即可。又,在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的數量少,且作為對象之輥間以外的推力被包含在推力反作用力的測量值時,可以從輥軸承座位置或輥間交叉角與推力反作用力間之相對變化,依據該推力反作用力成為最大或最小的值來求出容許範圍。
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作用於上補強輥3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106a)。
並且,在步驟S106a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上補強輥3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調整。藉由第1調整,上補強輥3與上作業輥1間的輥間交叉角會被調整至容許範圍內。
(第2調整:S108a~S112a) 接著,如圖4所示,在第2調整中,調整壓延機,以使對上作業輥1起作用的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該上作業輥1是在與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4為相反側的輥系統中。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在各輥正藉由驅動用電動機21旋轉中的狀態下,將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藉由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來測量(S108a)。藉由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S110a)。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112a)。此時,會控制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以使已調整過與上作業輥1間之輥間交叉的上補強輥3也會一邊保持對上作業輥1之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與上作業輥1同時且同方向地移動。藉此,便能夠進行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之輥間交叉的調整。
並且,在步驟S112a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調整。藉由第2調整,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之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藉此來調整各輥的位置。
(第3調整:S114a~S120a) 並且,如圖3B及圖4所示,在第3調整中,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對下作業輥2或下補強輥4起作用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藉此來調整各輥的位置,該下作業輥2或下補強輥4是在與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4為相同側的輥系統中。由於下作業輥2上方之輥系統的輥間交叉已被調整,所以輥間交叉僅會存在於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之間,且會因此而產生推力反作用力。此時,相同大小且符號不同的推力反作用力會產生於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間。因此,藉由將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成會使任一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便能夠使輥間交叉成為零。
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會在各輥正藉由驅動用電動機21旋轉中的狀態下,測量作用於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或是,藉由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測量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S114a)。藉由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或是藉由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S116a)。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在步驟S114a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118a)。此時,會控制上作業輥軸承座5及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以使已調整過與下作業輥2間之輥間交叉的上作業輥1及上補強輥3也會一邊保持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與下作業輥2同時且同方向地移動。藉此,便能夠進行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之輥間交叉的調整。
並且,在步驟S118a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調整。藉由第3調整,調整輥軸承座的位置,以使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之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像這樣,當壓延機之全部的輥之輥間交叉角都在容許範圍內後,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縫成為規定的大小(S120a)。之後,便開始藉由該壓延機所進行之被壓延材的壓延。
(2)從基準輥側之輥進行位置調整時(測量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補強輥以外的輥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例子) 接著,依據圖5A~圖6,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之其他例,針對測量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補強輥以外的輥推力反作用力的情況進行說明。圖5A及圖5B是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顯示從基準輥側之輥來調整輥位置時的例子。圖6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再者,在圖6中,省略作用於輥間之荷重分布的記載,關於推力及推力反作用力,僅記載只有作為對象之輥間推力作為推力反作用力的測量值來加以顯現的情況。
在本例中雖然也將下補強輥4設為基準輥來進行說明,但也有上補強輥3成為基準輥的情況。再者,在基準輥方面,只要設定構成壓延機之輥當中任一個即可,基準輥設為在壓下方向上位於最上部或最下部之輥當中的任一者是較理想的。此時也只要藉由以下同樣的順序來進行各輥的位置調整即可。
(初期設定:S100b) 如圖5A所示,在開始壓延時,首先,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將壓下方向上的輥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成為規定的接觸輥狀態(S100b)。壓下裝置27會依據該指示來對輥賦予規定的負荷,而將作業輥1、2設成接觸輥狀態。
接著,各輥的位置調整會階段性地進行。此時,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會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移動並調整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藉此來調整輥的相對位置。
(第1調整:S102b~S106b) 如圖6所示,在第1調整中,進行調整,以使對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起作用的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因此,首先,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藉由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使驅動用電動機21驅動,來使各輥旋轉。然後,將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藉由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來測量(S102b)。藉由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S104b)。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106b)。此時,會控制上作業輥軸承座5及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以使上作業輥1及上補強輥3也會一邊保持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與下作業輥2同時且同方向地移動。藉此,能夠在維持上補強輥3及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之輥間交叉的狀態下,進行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間之輥間交叉的調整。
並且,在步驟S106b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下補強輥4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下作業輥軸承座6的位置調整。藉由第1調整,下補強輥4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間交叉角會被調整至容許範圍內。
(第2調整:S108b~S112b) 接著,如圖6所示,在第2調整中,調整壓延機,以使對下作業輥2起作用的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該下作業輥2是在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4側的輥系統中。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在各輥正藉由驅動用電動機21旋轉中的狀態下,將作用於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藉由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來測量(S108b)。藉由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S110b)。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112b)。此時,會控制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以使上補強輥3也會一邊保持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與上作業輥1同時且同方向地移動。藉此,能夠在維持上補強輥3與上作業輥1間之輥間交叉的狀態下,進行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間之輥間交叉的調整。
並且,在步驟S112b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位置調整。藉由第2調整,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之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藉此來調整各輥的位置。
(第3調整:S114b~S120b) 並且,如圖5B及圖6所示,在第3調整中,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對上作業輥1起作用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藉此來調整各輥的位置,該上作業輥1是在與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4為相反側的輥系統中。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會在各輥正藉由驅動用電動機21旋轉中的狀態下,測量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S114b)。藉由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S116b)。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在步驟S114b所測量到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118b)。藉此,便能夠進行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之輥間交叉的調整。
並且,在步驟S118b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上作業輥1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調整。藉由第3調整,調整輥軸承座的位置,以使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之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像這樣,當壓延機之全部的輥之輥間交叉角都在容許範圍內後,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縫成為規定的大小(S120b)。之後,便開始藉由該壓延機所進行之被壓延材的壓延。
以上,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壓延裝置與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進行了說明。再者,在上述的說明中,雖然關於基準輥之相反側的補強輥以外之輥,是構成為配置有推力反作用力的測量裝置,但在全輥上配置有推力反作用力的測量裝置時也同樣地能夠適用,這點自是不用多說的。又,即便在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僅在作業輥上時,也只要依據針對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之位置的推力反作用力之相對變化的最大或最小的值,來探索性地進行輥間交叉的調整即可。
<3.第2實施形態> 接著,依據圖7~圖9,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壓延機及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的構成、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進行說明。在第2實施形態的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首先,對於由上作業輥1與上補強輥3所構成的上輥系統、及由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所構成的下輥系統,使其各自作業輥與補強輥之間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之後,將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設成接觸輥狀態,並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之間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藉此,會進行調整,以使構成壓延機之全部的輥之輥間交叉角成為零,而實現不會產生推力的壓延。
[3-1.壓延機的構成] 首先,依據圖7,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圖7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的構成的說明圖。圖7所示之壓延機是顯示從輥長方向之作業側來看的狀態,且顯示將下補強輥設為基準輥時的構成。
圖7所示之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是具有一對作業輥1、2、與支撐此作業輥之一對補強輥3、4的4段壓延機。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圖2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壓延機相比較,在未具備有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及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這點、及具備遞增彎曲裝置24a、24b、25a、25b與控制該等裝置的遞增彎曲控制裝置26這點上是不同的。由於其他構成是相同的,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壓延機在上作業輥軸承座5與殼體30之間的突出塊上,具備有入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24a及出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24b。又,壓延機在下作業輥軸承座6與殼體30之間的突出塊上,具備有入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25a及出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25b。入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24a、出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24b、入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25a、及出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25b也是同樣地設置於圖7紙面後側(驅動側)。各遞增彎曲裝置會將用於對上作業輥1與上補強輥3、下作業輥2與下補強輥4施加荷重之遞增彎力賦予於作業輥軸承座。
遞增彎曲控制裝置26是控制入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24a、出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24b、入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25a、及出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25b的裝置。本實施形態的遞增彎曲控制裝置26會依據來自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的指示,控制遞增彎曲裝置,以對作業輥軸承座賦予遞增彎力。再者,遞增彎曲控制裝置26在進行本實施形態之輥間交叉的調整的情況以外,例如在進行被壓延材的拱度控制或形狀控制時,亦可進行遞增彎曲裝置的控制。
[3-2.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接著,依據圖8A~圖9,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進行說明。圖8A及圖8B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圖9是顯示圖8A及圖8B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再者,在圖9中,省略作用於輥間之荷重分布的記載,關於推力及推力反作用力,僅記載只有作為對象之輥間推力作為推力反作用力的測量值來加以顯現的情況。
本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首先會將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縫設成開狀態。然後,對於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各自獨立將具有遞增彎曲裝置之作業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作業輥與補強輥間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來使該等輥間交叉角在容許範圍內。接著,將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設成接觸輥狀態。然後,調整任一方之輥系統的輥軸承座之位置,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之間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藉此,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間的輥間交叉角會成為容許範圍內。其結果,構成壓延機之全部的輥之輥間交叉角會成為容許範圍內。像這樣,在本實施形態中,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也會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且移動基準輥以外之輥的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來調整輥軸承座的位置。以下,詳細地繼續進行說明。
(各輥系統的輥間交叉調整(第1調整):S200~S208) 首先,如圖8A所示,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將壓下方向上的輥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縫成為具有規定之間隙的開狀態(S200)。壓下裝置27會依據該指示來將遞增彎力設成平衡狀態,並將作業輥1、2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再者,在此,所謂的平衡狀態是指負荷足以舉起作業輥、輥軸承座等的自重之程度的彎力之狀態,並意指作用於作業輥與補強輥之間的荷重幾乎為零。
又,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遞增彎曲控制裝置26作出指示,以藉由遞增彎曲裝置24a、24b、25a、25b從平衡狀態將規定的遞增彎力施加於作業輥軸承座5、6(S202)。遞增彎曲控制裝置26會依據該指示來控制各遞增彎曲裝置24a、24b、25a、25b,並將規定的遞增彎力施加於作業輥軸承座5、6。藉此,將作業輥間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再者,步驟S200與步驟S202是先執行何者皆可。
接著,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藉由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使驅動用電動機21驅動,來使各輥旋轉(S204)。作用於上下的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會藉由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18來測量,並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然後,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控制具有彎曲裝置之輥的輥軸承座,亦即作業輥軸承座5、6的位置,以使作用於上下的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的值(圖9上側所示之第1調整、S206)。藉由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賦予規定的壓延方向的推壓力,在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作業輥軸承座5、6的位置的同時,會將作業輥軸承座5、6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作用於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208)。
再者,在上述,如圖9上側所示,對於上輥系統,雖然針對將上作業輥軸承座5進行位置控制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亦可進行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控制。亦即,如圖9中央所示,進行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補強輥,亦即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控制,以使作用於上輥系統之上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的值,藉此來進行第1調整亦可。
並且,在步驟S208中,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當判定為作用於作業輥或補強輥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結束作業輥軸承座5、6的位置調整。藉由這種第1調整,上補強輥3與上作業輥1間的輥間交叉、以及下補強輥4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間交叉角各自會被調整至容許範圍內。再者,在此,雖然作為將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間之輥間交叉的調整並行地來執行之方法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亦可構成為在調整完一方之輥系統的輥間交叉後,再調整另一方之輥系統的輥間交叉。又,在直到步驟S208為止之處理已結束的階段,可暫時停止驅動用電動機21的驅動,亦可繼續進行輥旋轉而進入下一個步驟。
(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間的輥間交叉調整(第2調整):S210~S218) 在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各自中,當作業輥與補強輥間的輥間交叉被調整後,接著,如圖9下側所示,作為第2調整,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調整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間的輥間交叉。首先,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將壓下方向上的輥位置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成為規定的接觸輥狀態(S210)。壓下裝置27會依據該指示來對輥賦予規定的負荷,使作業輥1、2接觸而設成接觸輥狀態。
接著,如圖8B所示,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藉由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22使驅動用電動機21驅動,來使各輥旋轉。然後,將作用於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藉由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及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來測量(S212)。藉由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及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所測量到的作用於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之值,會朝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輸出。
並且,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將上輥系統或下輥系統之作業輥軸承座及補強輥軸承座的位置,一邊保持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以使作用於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的值(S214)。例如,若將下輥系統設為基準輥系統的話,會控制上輥系統之上作業輥軸承座5及上補強輥軸承座7的位置,以使與下輥系統間的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
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對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作出指示,以調整與基準輥系統為相反側之作業輥軸承座及補強輥軸承座的位置。藉由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16檢測作業輥軸承座及補強輥軸承座的位置的同時,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15會將作業輥軸承座及補強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直到作用於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為止(S216)。此時,上輥系統的輥間交叉與下輥系統的輥間交叉已經在調整。因此,為了一邊保持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使補強輥與作業輥同時且同方向地移動,除了作業輥軸承座外,也會進行補強輥軸承座的位置控制。
並且,在步驟S216中,當判定為作用於上作業輥1及下作業輥2的推力反作用力已成為容許範圍內後,會調整輥軸承座位置,以使上補強輥3、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及下補強輥4之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像這樣,當壓延機之全部的輥之輥間交叉角成為容許範圍內後,輥間交叉控制裝置23會使壓下裝置27進行調整,以使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縫成為規定的大小(S218)。之後,便開始藉由該壓延機所進行之被壓延材的壓延。
以上,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壓延裝置與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進行了說明。再者,在上述中,雖然說明了僅將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配備於上下的作業輥的例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例如,除了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裝置外,在上或下,或是在上下雙方皆配備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的情況下,也是同樣地能夠控制,這點自是不用多說的。
<4.輥間交叉角與各種值間的關係> 在上述之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為了消除輥間交叉,會進行輥軸承座的位置控制,以使輥間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零或容許範圍內的值。這是依據在推力反作用力與輥間交叉角之間,存在如以下所示之相關關係的知識見解。以下,依據圖10~圖16,針對輥間交叉角與各種值間的關係進行說明。
[4-1.在輥縫開狀態下的關係] 首先,依據圖10~圖12,針對在作業輥之輥縫為開狀態時的輥間交叉與各種值間的關係進行說明。圖10是顯示輥縫為開狀態之壓延機的作業輥1、2及補強輥3、4之配置的說明圖。圖11是顯示輥間交叉角之定義的說明圖。圖12是在作業輥徑80mm的小型壓延機中進行的實驗結果,是顯示在輥縫開狀態下的補強輥交叉角和上下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間之一種關係的圖表。再者,在圖12中,上下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是顯示:針對將補強輥交叉角設定在增加方向上的情況與設定在減少方向上的情況各自進行測量,再將增加方向上的測量值與減少方向上的測量值平均化後的值。
在實驗中,首先,如圖10所示,將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間的輥縫設成開狀態,並形成藉由遞增彎曲裝置來對作業輥軸承座施加遞增彎力的狀態。然後,調查在使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之交叉角各自變化時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及壓下方向荷重之差異荷重的變化。如圖11所示,補強輥的交叉角是將在輥長方向上延伸之輥軸Aroll 的作業側從寬度方向(X方向)朝向出口側的方向表示為正。又,遞增彎力是每1輥軸承座施加0.5tonf。
其結果,如圖12所示,將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的交叉角從負的角度、角度零、正的角度逐漸增大後,得知了會具有以下關係:關於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其值會與交叉角同樣地變大,關於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其值會逐漸變小。並且,也確認到關於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的任一者,在補強輥的交叉角為零時,該等的值也會成為零。
因此,在將輥縫設成開狀態且負荷了遞增彎力的狀態下,從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或是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之任一者的值,來掌握起因於各輥系統之補強輥與作業輥間的輥間交叉角之推力的影響,這點可說是可行的。並且,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該等的值成為零,藉此來降低輥間推力,這點可說是可行的。
[4-2.在接觸輥狀態下的關係(無成對交叉)] 接著,依據圖13及圖14,針對在作業輥為接觸輥狀態時的輥間交叉與各種值間的關係進行說明。圖13是顯示被設成接觸輥狀態之壓延機的作業輥1、2及補強輥3、4之配置的說明圖。圖14是顯示在接觸輥狀態下的補強輥交叉角和上下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間之一種關係的圖表。再者,在圖14中,上下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是顯示:針對將補強輥交叉角設定在增加方向上的情況與設定在減少方向上的情況各自進行測量,再將增加方向上的測量值與減少方向上的測量值平均化後的值。
在此,如圖13所示,將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設成接觸輥狀態,調查了使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之交叉角各自變化時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的變化。此時,接觸輥迫緊荷重是設成1.0tonf。
其結果,如圖14所示,將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的交叉角從負的角度、角度零、正的角度逐漸增大後,得知了會具有以下關係:關於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其值會與交叉角同樣地變大,關於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其值會逐漸變小。並且,也確認到關於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的任一者,在補強輥的交叉角為零時,該等的值也會成為零。
因此,在接觸輥狀態中已迫緊了的狀態下,從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或是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之任一者的值,來掌握起因於各輥系統之補強輥與作業輥間的輥間交叉角之推力的影響,這點可說是可行的。並且,將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該等的值成為零,藉此來降低輥間推力,這點可說是可行的。
[4-3.在接觸輥狀態下的關係(有成對交叉)] 接著,依據圖15及圖16,針對在作業輥為接觸輥狀態時的輥間交叉與各種值間的關係進行說明。圖15是顯示被設成接觸輥狀態之壓延機的作業輥1、2及補強輥3、4之配置的說明圖。圖16是顯示在接觸輥狀態下的作業輥與補強輥間的成對交叉角和上下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間之一種關係的圖表。再者,在圖16中,上下的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上下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是顯示:針對將成對交叉角設定在增加方向上的情況與設定在減少方向上的情況各自進行測量,再將增加方向上的測量值與減少方向上的測量值平均化後的值。
在此,如圖15所示,將上作業輥1與下作業輥2設成接觸輥狀態,調查了使作業輥及補強輥間的成對交叉角各自變化時的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的變化。此時,接觸輥迫緊荷重是設成6.0tonf。
其結果,如圖16的下側所示,得知了關於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將成對交叉角從負的角度、角度零、正的角度逐漸增大後,會對應於成對交叉角的變化而變化,且,在成對交叉角為零時,該等的測量值也會成為零。據此,在賦予了接觸輥迫緊荷重的狀態下,要從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來檢測起因於上下作業輥間的交叉之推力的影響是可行的。並且,將上下各自的作業輥與補強輥作為一體來將輥軸承座位置進行控制,以使該等的值成為零,藉此便有能夠降低上下作業輥間推力的可能性這點業已確認。
再者,如圖16上側所示,關於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並不會對應於交叉角而變化。其理由可推測是因為在接觸輥狀態下之迫緊時的荷重較大,因此以補強輥軸承座支撐此反作用力之部分的輥軸方向之滑動阻力會變大,推力會變得難以傳達至荷重元件的緣故。惟,如圖14所示,若接觸輥迫緊荷重為1.0tonf左右的話,要將作用於作業輥與補強輥之間的輥間推力的影響,作為作用於補強輥的推力反作用力來充分測量是可行的。 [實施例1]
對於圖2所示之構成的熱軋精壓延機之第5~第7機座,關於有考慮到輥間交叉所造成之輥間推力的影響之壓下調平設定,進行了以往方法與本發明之方法間的比較。
首先,在以往方法中,不使用本發明之輥間交叉控制裝置的功能,而是定期地進行殼體襯墊及軸承座襯墊的更換,以不產生輥間交叉的方式進行了設備管理。其結果,在殼體襯墊即將更換前的期間,在壓延了出口側板厚1.2mm、寬1200mm的薄型寬廣材時,在第6機座中產生100mm以上的蛇行,並產生了由此所造成的細化。
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使用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輥間交叉控制裝置的功能,在接觸輥迫緊狀態下,測量各輥的推力反作用力,遵從圖3A及圖3B所示之處理流程,將各輥的輥軸承座位置進行控制,以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使推力反作用力進入預先設定好的容許範圍內。其結果,在殼體襯墊即將更換前的期間,即便在壓延了以往方法中會產生細化之出口側板厚1.2mm、寬1200mm的薄型寬廣材時,蛇行的產生也能夠保持在10mm以下,並使被壓延材在不產生擠壓的情況下穿過壓延線。
如以上所述,在本發明的方法中,會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測量各輥的推力反作用力,並依據基準輥來將各輥的輥軸承座位置進行控制,以依據洽當的邏輯而進入容許範圍內。藉此,能夠消除輥間交叉本身,並排除藉由起因於輥間交叉之推力所產生的被壓延材之左右非對稱變形。因此,藉由本發明的方法,能夠穩定地製造沒有蛇行及翹曲,或是蛇行及翹曲極其輕微的金属板材。 [實施例2]
接著,對於如圖7所示之構成的熱軋厚板壓延機,關於有考慮到輥間交叉所造成之推力的影響之壓下調平設定,進行了以往方法與本發明之方法間的比較。
首先,在以往方法中,不使用本發明之輥間交叉控制裝置的功能,而是定期地進行殼體襯墊及軸承座襯墊的更換,以不產生輥間交叉的方式進行了設備管理。
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使用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輥間交叉控制裝置的功能,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遵從圖8A及圖8B所示之處理流程,進行了輥軸承座的位置調整。亦即,首先,在將輥縫設成開狀態且負荷了遞增彎力的狀態下,測量作用於上下的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並控制了上下的作業輥軸承座的位置。接著,設成接觸輥狀態,測量作用於上下的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將上下的作業輥及補強輥的輥軸承座之位置進行控制,以使該推力反作用力進入預先設定好的容許範圍內。
在表1中,對於本發明與以往方法,顯示相對於代表壓延件數之翹曲發生的實測值。在被壓延材之前端部每1m的翹曲實際值當中,若看補強輥即將重新編成且殼體襯墊即將更換前的值的話,已知在本發明的情況下,會被壓抑在0.11mm/m之較小的值。相對於此,在以往方法的情況下,在補強輥即將重新編成或殼體襯墊即將更換前的期間,與本發明的情況相比較,翹曲實際值有變大。
[表1] 表1
如以上所述,在本發明的方法中,會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測量作業輥的推力反作用力,並依據基準輥來將各輥的軸承座位置進行控制,以依據洽當的邏輯而進入容許範圍內。藉此,能夠消除輥間交叉本身,並排除藉由起因於輥間交叉之推力所產生的被壓延材之左右非對稱變形。因此,藉由本發明的方法,能夠穩定地製造沒有蛇行及翹曲,或是蛇行及翹曲極其輕微的金属板材。
以上,一邊參照所附圖式一邊針對本發明之理想的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若是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的話,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技術性思想之範疇內,能夠想到各種的變更例或修正例這點是顯而易見的,關於該等例子當然也都是被理解為屬於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
<5.變形例>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例如圖2所示,雖然使用了會檢測作業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之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的驅動裝置,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例如,取代輥軸承座位置檢測裝置,改採用具旋轉角檢測功能伺服馬達,也能夠測量作業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亦即,亦可如圖17所示之上作業輥1及上作業輥軸承座5,在上作業輥軸承座5的壓延方向上,以會與具上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11相對向的方式,來設置具旋轉角檢測功能伺服馬達34。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針對具備一對作業輥、及一對補強輥的4段壓延機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對4段以上的壓延機也能夠適用。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要將構成壓延機之輥中的任一者設定為基準輥即可。例如,在6段壓延機的情況下,能夠將作業輥、中間輥或補強輥中任一者設定為基準輥。此時,與4段壓延機的情況同樣,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的各輥當中,位於最下部或最上部的輥設為基準輥是較理想的。
例如圖18所示,6段壓延機是在作業輥1、2與補強輥3、4之間各自設置有中間輥41、42。上中間輥41是被作業側的上中間輥軸承座43a及驅動側的上中間輥軸承座43b所支撐(也會將上中間輥軸承座43a、43b合稱為「上中間輥軸承座43」)。下中間輥42是被作業側的下中間輥軸承座44a及驅動側的下中間輥軸承座44b所支撐(也會將下中間輥軸承座44a、44b合稱為「下中間輥軸承座44」)。
在上作業輥1中,設置有測量施加於該上作業輥1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在下作業輥2中,設置有測量施加於該下作業輥2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同樣地,在上補強輥3中,設置有測量施加於該上補強輥3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9,在下補強輥4中,設置有測量施加於該下補強輥4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並且,在上中間輥41中,設置有測量施加於該上中間輥41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上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45,在下中間輥42中,設置有測量施加於該下中間輥42之推力反作用力的下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46。
例如,在接觸輥狀態下之輥間交叉角的調整中,如圖18所示,與圖4所示之4段壓延機的情況同樣,只要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補強輥的輥軸承座起,順次進行輥軸承座位置的調整,以使鄰接之輥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即可。
亦即,在圖18所示之6段壓延機的調整中,會順次進行:第1調整,進行上補強輥3之上補強輥軸承座7與上中間輥41之上中間輥軸承座43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第2調整,進行上中間輥41之上中間輥軸承座43與上作業輥1之上作業輥軸承座5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第3調整,進行上作業輥1之上作業輥軸承座5與下作業輥2之下作業輥軸承座6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第4調整,進行下作業輥2之下作業輥軸承座6與下中間輥42之下中間輥軸承座44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及第5調整,進行下中間輥42之下中間輥軸承座44與下補強輥4之下補強輥軸承座8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此時,在第2調整~第5調整中,關於在那以前已被調整過的輥軸承座,會一邊保持與調整中之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或是,在接觸輥狀態下之輥間交叉角的調整中,例如圖19所示,與圖6所示之4段壓延機的情況同樣,亦可從與基準輥側之中間輥的輥軸承座起,順次進行輥軸承座位置的調整,以使鄰接之輥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再者,在圖19所示之6段壓延機中,在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補強輥(亦即,上補強輥3),並未配置有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在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下補強輥4、上中間輥41及下中間輥42,與圖18同樣,設置有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20、上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45、及下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46。
在圖19所示之6段壓延機的調整中,會順次進行:第1調整,進行作為基準輥之下補強輥4之下補強輥軸承座8與下中間輥42之下中間輥軸承座44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第2調整,進行下中間輥42之下中間輥軸承座44與下作業輥2之下作業輥軸承座6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第3調整,進行下作業輥2之下作業輥軸承座6與上作業輥1之上作業輥軸承座5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第4調整,進行上作業輥1之上作業輥軸承座5與上中間輥41之上中間輥軸承座43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及第5調整,進行上中間輥41之上中間輥軸承座43與上補強輥3之上補強輥軸承座7間的輥軸承座間之調整。此時,在第1調整~第4調整中,關於未調整的輥軸承座,會一邊保持與調整中之輥軸承座間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又,在輥縫的開狀態下之輥間交叉角的調整中,例如圖20所示,與圖9所示之4段壓延機的情況同樣,只要將上作業輥與下作業輥設成開狀態,在對於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各自進行過輥軸承座的調整後,設成接觸輥狀態再進行上輥系統之輥軸承座與下輥系統之輥軸承座間的調整即可。再者,在圖20所示之6段壓延機中,在上補強輥3及下補強輥4中並未配置有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僅在上作業輥1、下作業輥2、上中間輥41及下中間輥42中,與圖18同樣,設置有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7、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18、上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45、及下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46。
例如,在圖20所示之6段壓延機的調整中,首先,進行第1調整,將作業輥1、2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各自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調整中間輥41、42之輥軸承座43、44與補強輥3、4之輥軸承座7、8間的位置。接著,在結束第1調整後,進行第2調整,將作業輥1、2的輥縫維持開狀態,各自對於上輥系統及下輥系統,調整中間輥41、42之輥軸承座43、44與作業輥1、2之輥軸承座5、6間的位置。結束第2調整後,將作業輥1、2設成接觸輥狀態,並將上輥系統或下輥系統中任一方決定為基準輥系統。在圖20的例中,是將下輥系統設為基準輥系統。並且,實施第3調整,將基準輥系統的輥軸承座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將上輥系統之各輥1、41、3的輥軸承座5、43、7,一邊保持該輥軸承座5、43、7間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來調整上輥系統與下輥系統間之輥軸承座的位置。
再者,在第1調整中,會使用中間輥41、42的彎曲裝置,在中間輥41、42與補強輥3、4之間施加荷重,作業輥1、2的彎曲裝置會設成零或平衡狀態。又,在第2調整中,會使用作業輥1、2的彎曲裝置,在作業輥1、2與中間輥41、42之間施加荷重,中間輥41、42的彎曲裝置會設成零或平衡狀態。再者,在中間輥41、42具有遞減彎曲裝置時,亦可使遞減彎曲裝置作用於將中間輥41、42與補強輥3、4之間的荷重加以減重之方向(負方向)。
像這樣,不僅是4段壓延機,本發明也能夠適用於6段壓延機。又,本發明也同樣能夠適用於4段壓延機及6段壓延機以外,例如對8段壓延機或5段壓延機也能夠適用。
<6.硬體構成例> 依據圖21,針對用於控制上述之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的壓延機之裝置之硬體構成例,詳細地進行說明。圖21是顯示作為用於控制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的壓延機之裝置而發揮功能的資訊處理裝置100之硬體構成的一例的方塊圖。
資訊處理裝置100主要具有:CPU901、ROM903、及RAM905。又,資訊處理裝置100具有:匯流排907、輸入裝置909、輸出裝置911、儲存裝置913、驅動器915、連接埠917、及通訊裝置919。
CPU901會作為運算處理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功能,遵從於ROM903、RAM905、儲存裝置913、或可移記錄媒體921所記錄的各種程式,來控制資訊處理裝置100內的動作全體或其一部分。ROM903會記憶CPU901所使用的程式或運算參數等。RAM905主要記憶CPU901所使用的程式、或在程式的執行中適當變化的參數等。該等是藉由匯流排907來相互連接,該匯流排907是藉由CPU匯流排等的內部匯流排所構成。
匯流排907是透過橋接器而連接於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nterface)匯流排等的外部匯流排。
輸入裝置909具有供使用者操作資訊處理裝置100的操作設備,是用於輸入資訊的裝置。輸入裝置909具有輸入控制電路,該輸入控制電路會依據藉由使用者使用操作設備所輸入的資訊來生成輸入訊號,並輸出至CPU901。使用者藉由操作輸入裝置909,能夠對壓延機輸入各種資料或指示處理動作。輸入裝置909作為輸入設備,具有例如滑鼠、鍵盤、觸控板、按鍵、開關及把手等。輸入裝置909例如可是利用了紅外線或其他電波的遙控器,亦可是能夠進行資訊處理裝置100之操作的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之外部連接機器923。
輸出裝置911是能夠對使用者視覺性或聽覺性地通知資訊的裝置。輸出裝置911例如是CRT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電漿顯示裝置、EL顯示裝置及燈等的顯示裝置、喇叭及頭戴耳機等的音頻輸出裝置、列印裝置等。輸出裝置911例如會輸出藉由資訊處理裝置100所執行之各種處理而取得的結果。具體而言,輸出裝置911能夠將藉由資訊處理裝置100所執行之各種處理而取得的結果,以文字或影像來顯示。或是,輸出裝置911也能夠將由音頻資料或聲響資料等所構成的音訊訊號變換成類比訊號後輸出。
儲存裝置913是作為資訊處理裝置100之記憶部的一例所構成之資料收容用的裝置。儲存裝置913例如是HDD(Hard Disk Drive)等的磁記憶部器件、半導體記憶器件、光記憶器件、或磁光記憶器件等。儲存裝置913會收容CPU901所執行的程式或各種資料、從外部所取得的各種資料等。
驅動器915是記錄媒體用讀寫器,內藏或外接於資訊處理裝置100。驅動器915會讀取記錄於所安裝之磁碟、光碟、磁光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的可移記錄媒體921中的資訊,並輸出至RAM905。又,驅動器915也能夠將資訊寫入所安裝之可移記錄媒體921中。可移記錄媒體921例如是CD媒體、DVD媒體、Blu-ray(註冊商標)媒體等。又,可移記錄媒體921亦可是緊密快閃(註冊商標)(CompactFlash:CF)、快閃記憶體、或SD 記憶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等。又,可移記錄媒體921例如亦可是搭載了非接觸型IC晶片的IC 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或電子機器等。
連接埠917是用於將機器直接連接於資訊處理裝置100的埠。連接埠917例如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埠、IEEE1394埠、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埠、RS-232C埠等。藉由將外部連接機器923連接於連接埠917,資訊處理裝置100能夠從外部連接機器923直接取得各種資料,或是對外部連接機器923提供各種資料。
通訊裝置919是以用於連接於通訊網路925之通訊器件等所構成的通訊介面。通訊裝置919例如是有線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Bluetooth(註冊商標)、或WUSB(Wireless USB)用的通訊卡等。又,通訊裝置919亦可是光通訊用的路由器、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用的路由器、或各種通訊用的數據機等。通訊裝置919例如能夠在網際網路或其他通訊機器之間,依據例如TCP/IP等之規定的通訊協定來傳送接收訊號等。又,連接於通訊裝置919的通訊網路925是藉由有線或無線來連接的網路,例如亦可是網際網路、LAN、紅外線通訊、無線電通訊或衛星通訊等。
以上,顯示了能夠將用於控制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的壓延機之裝置的功能加以實現的資訊處理裝置100之硬體構成的一例。上述各構成要素可使用通用構件來構成,亦可藉由專用於各構成要素之功能的硬體來構成。這種構成能夠因應於實施本實施形態當時的技術水準,而適當變更。
1‧‧‧上作業輥
2‧‧‧下作業輥
3‧‧‧上補強輥
4‧‧‧下補強輥
5‧‧‧上作業輥軸承座
5a‧‧‧上作業輥軸承座(作業側)
5b‧‧‧上作業輥軸承座(驅動側)
6‧‧‧下作業輥軸承座
6a‧‧‧下作業輥軸承座(作業側)
6b‧‧‧下作業輥軸承座(驅動側)
7‧‧‧上補強輥軸承座
7a‧‧‧上補強輥軸承座(作業側)
7b‧‧‧上補強輥軸承座(驅動側)
8‧‧‧下補強輥軸承座
8a‧‧‧下補強輥軸承座(作業側)
8b‧‧‧下補強輥軸承座(驅動側)
9‧‧‧上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
10‧‧‧下作業輥軸承座推壓裝置
11‧‧‧具上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
12‧‧‧具下作業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
13‧‧‧上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
14‧‧‧具上補強輥軸承座位置檢測功能驅動裝置
15‧‧‧輥軸承座壓延方向力控制裝置
16‧‧‧輥軸承座位置控制裝置
17‧‧‧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
18‧‧‧下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
19‧‧‧上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
20‧‧‧下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
21‧‧‧驅動用電動機
22‧‧‧驅動用電動機控制裝置
23‧‧‧輥間交叉控制裝置
24a‧‧‧入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
24b‧‧‧出口側上遞增彎曲裝置
25a‧‧‧入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
25b‧‧‧出口側下遞增彎曲裝置
26‧‧‧遞增彎曲控制裝置
27‧‧‧壓下裝置
28‧‧‧上荷重檢測裝置
28a‧‧‧上荷重檢測裝置(作業側)
28b‧‧‧上荷重檢測裝置(驅動側)
29‧‧‧下荷重檢測裝置
29a‧‧‧下荷重檢測裝置(作業側)
29b‧‧‧下荷重檢測裝置(驅動側)
30‧‧‧殼體
32‧‧‧上側差異荷重運算部[減法器]
33‧‧‧下側差異荷重運算部[減法器]
34‧‧‧具旋轉角檢測功能伺服馬達
40‧‧‧下補強輥軸承座推壓裝置
41‧‧‧上中間輥
42‧‧‧下中間輥
43‧‧‧上中間輥軸承座
43a‧‧‧上中間輥軸承座(作業側)
43b‧‧‧上中間輥軸承座(驅動側)
44‧‧‧下中間輥軸承座
44a‧‧‧下中間輥軸承座(作業側)
44b‧‧‧下中間輥軸承座(驅動側)
45‧‧‧上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
46‧‧‧下中間輥推力反作用力測量裝置
100‧‧‧資訊處理裝置
901‧‧‧CPU
903‧‧‧ROM
905‧‧‧RAM
907‧‧‧匯流排
909‧‧‧輸入裝置
911‧‧‧輸出裝置
913‧‧‧儲存裝置
915‧‧‧驅動器
917‧‧‧連接埠
919‧‧‧通訊裝置
921‧‧‧可移記錄媒體
923‧‧‧外部連接機器
925‧‧‧通訊網路
Aroll‧‧‧輥軸
DS‧‧‧驅動側
S‧‧‧被壓延材
WS‧‧‧作業側
X、Y、Z‧‧‧方向
S100a、S100b、S102a、S102b、S104a、S104b、S106a、S106b、S108a、S108b、S110a、S110b、S112a、S112b、S114a、S114b、S116a、S116b、S118a、S118b、S120a、S120b、S200、S202、S204、S206、S208、S210、S212、S214、S216、S218‧‧‧步驟
圖1是用於說明在壓延時產生於壓延機之輥間的推力及推力反作用力之壓延機的概略側面圖及概略正面圖。 圖2是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的構成的說明圖。 圖3A是說明同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顯示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進行位置調整時的例子。 圖3B是說明同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顯示從與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進行位置調整時的例子。 圖4是顯示圖3A及圖3B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 圖5A是說明同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顯示從基準輥側之輥進行位置調整時的例子。 圖5B是說明同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顯示從基準輥側之輥進行位置調整時的例子。 圖6是顯示圖5A及圖5B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 圖7是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壓延機、與用於控制該壓延機之裝置的構成的說明圖。 圖8A是顯示同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 圖8B是顯示同實施形態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的流程圖。 圖9是顯示圖8A及圖8B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中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 圖10是顯示輥縫為開狀態之壓延機的作業輥及補強輥之配置的說明圖。 圖11是顯示輥間交叉角之定義的說明圖。 圖12是顯示在輥縫開狀態下的補強輥交叉角和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及壓下方向荷重之差異荷重間之一種關係的圖表。 圖13是顯示被設成接觸輥狀態之壓延機的作業輥及補強輥之配置的說明圖,顯示無成對交叉的狀態。 圖14是顯示在圖13所示之接觸輥狀態下的補強輥交叉角和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間之一種關係的圖表。 圖15是顯示被設成接觸輥狀態之壓延機的作業輥及補強輥之配置的說明圖,顯示有成對交叉的狀態。 圖16是顯示在圖15所示之接觸輥狀態下的作業輥與補強輥間的成對交叉角和補強輥推力反作用力、及作業輥推力反作用力間之一種關係的圖表。 圖17是顯示取代具備輥軸承座位置檢測裝置的油壓缸,改適用具旋轉角檢測功能伺服馬達的例子的說明圖。 圖18是顯示將圖4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適用於6段壓延機時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 圖19是顯示將圖6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適用於6段壓延機時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 圖20是顯示將圖9所示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適用於6段壓延機時之輥位置調整的順序的說明圖。 圖21是顯示作為用於控制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的壓延機之裝置而發揮功能的資訊處理裝置之硬體構成的一例的方塊圖。

Claims (10)

  1. 一種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前述壓延機是具備複數個輥之4段以上的壓延機,至少包含一對作業輥與支撐前述作業輥的一對補強輥,在壓下位置歸零調整前或壓延開始前,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之各輥當中任一個輥設為基準輥,且,前述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包含:推力反作用力測量步驟,至少測量作用於前述補強輥以外之前述輥的輥長方向上之推力反作用力;及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將前述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使前述基準輥以外之前述輥的輥軸承座在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前述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前述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其是將前述複數個輥當中,在壓下方向上位於最下部或最上部的輥設為前述基準輥。
  3. 如請求項2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其中在前述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將前述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且,從與前述基準輥為相反側的輥依序地使位置調整對象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在前述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該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鄰接之前述輥間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此時,將前述輥軸承座的位置已被調整過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與位置調整對象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間之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4. 如請求項2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其中在前述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將前述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且,從前述基準輥側依序地使位置調整對象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在前述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該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鄰接之前述輥間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此時,將前述輥軸承座的位置未調整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與位置調整對象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間之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5. 如請求項2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其中在4段的前述壓延機中,將相對於前述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上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上輥系統,且將相對於前述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下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下輥系統,又,在前述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實施:第1調整,將前述作業輥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調整前述作業輥之前述輥軸承座與前述補強輥之前述輥軸承座間的位置;及第2調整,在結束前述第1調整後,將前述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將前述上輥系統或前述下輥系統中任一方設為基準輥系統,並將另一方之輥系統的各輥之前述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該輥軸承座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來調整該輥軸承座的位置,又,在前述第1調整中,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在對前述作業輥之前述輥軸承座藉由彎曲裝置使其負荷彎力的狀態下,使前述基準輥側之前述作業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及與前述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前述作業輥的前述輥軸承座或前述補強輥的前述輥軸承座中任一方在前述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前述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前述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
  6. 如請求項2之壓延機的設定方法,其中前述壓延機是在前述作業輥與前述補強輥之間各自具備中間輥之6段的前述壓延機,將相對於前述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上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上輥系統,且將相對於前述被壓延材設置於壓下方向下側的複數個輥設為下輥系統,又,在前述輥軸承座位置調整步驟中,實施:第1調整,將前述作業輥的輥縫設成開狀態,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調整前述中間輥之前述輥軸承座與前述補強輥之前述輥軸承座間的位置;第2調整,在結束前述第1調整後,將前述作業輥的輥縫維持開狀態,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調整前述中間輥之前述輥軸承座與前述作業輥之前述輥軸承座間的位置;及第3調整,在結束前述第2調整後,將前述作業輥設成接觸輥狀態,將前述上輥系統或前述下輥系統中任一方設為基準輥系統,並將另一方之輥系統的各輥之前述輥軸承座,一邊保持該輥軸承座的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來調整該輥軸承座的位置,前述第1調整及前述第2調整是在對前述中間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及前述作業輥的前述輥軸承座藉由彎曲裝置使其負荷彎力的狀態下進行,又,在前述第1調整中,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使前述基準輥側之前述中間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及與前述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前述中間輥的前述輥軸承座或前述補強輥的前述輥軸承座中任一方在前述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前述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前述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在前述第2調整中,各自對於前述上輥系統及前述下輥系統,使前述基準輥側之前述作業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及與前述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前述中間輥的前述輥軸承座或前述作業輥的前述輥軸承座中任一方在前述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上移動,來將前述輥軸承座的位置進行調整,以使所測量到的前述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又,在使與前述基準輥為相反側之輥系統的前述中間輥的前述輥軸承座移動時,一邊保持該中間輥的前述輥軸承座與鄰接於此之前述補強輥的前述輥軸承座間之相對位置,一邊同時且同方向地進行控制。
  7. 一種壓延機,是具備複數個輥之4段以上的壓延機,至少包含一對作業輥與支撐前述作業輥的一對補強輥,該壓延機將配列於壓下方向上之各輥當中任一個輥設為基準輥,且,具備:測量裝置,至少測量作用於前述補強輥以外之各前述輥的輥長方向上之推力反作用力;推壓裝置,至少是對前述基準輥以外之前述輥的輥軸承座,設置於壓延方向入口側或出口側中任一方,並朝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推壓;驅動裝置,至少是對前述基準輥以外之前述輥的輥軸承座,設置成在壓延方向上與前述推壓裝置相對向,並朝被壓延材的壓延方向移動;及位置控制裝置,將前述基準輥之輥軸承座的壓延方向位置作為基準位置加以固定,驅動前述驅動裝置,來將前述基準輥以外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在壓延方向上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使各前述輥的推力反作用力成為容許範圍內的值。
  8. 如請求項7之壓延機,其是將前述複數個輥當中,在壓下方向上位於最下部或最上部的輥設為前述基準輥。
  9. 如請求項7或8之壓延機,其具備對前述輥賦予彎力的彎曲裝置,前述位置控制裝置將作為位置調整對象之前述輥與位置調整對象外之前述輥間的輥縫設成開狀態,且藉由前述彎曲裝置來對前述位置調整對象之前述輥的前述輥軸承座賦予彎力。
  10. 如請求項7或8之壓延機,其中前述驅動裝置是具備輥軸承座位置檢測裝置的油壓缸。
TW107129665A 2017-08-24 2018-08-24 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TWI6790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1316 2017-08-24
JP2017-161316 2017-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787A TW201919787A (zh) 2019-06-01
TWI679069B true TWI679069B (zh) 2019-12-11

Family

ID=65439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9665A TWI679069B (zh) 2017-08-24 2018-08-24 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74008B1 (zh)
JP (1) JP6547917B1 (zh)
TW (1) TWI679069B (zh)
WO (1) WO20190395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1939B2 (ja) 2019-03-12 2022-05-19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線材送給装置
CN114226467B (zh) * 2021-12-21 2024-03-2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液压油缸压力控制的轧辊对称交叉角微调装置及方法
US20240083133A1 (en) * 2022-09-14 2024-03-14 Paper Converting Machine Company Coater and Embosser-Laminator Process Roll Calibr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3656A (ja) * 1997-03-24 1998-10-06 Nippon Steel Corp 板圧延方法および板圧延機
JP3701981B2 (ja) * 1998-02-27 2005-10-05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板圧延方法および板圧延機
JP4962334B2 (ja) * 2008-01-31 2012-06-27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圧延機の制御方法
CN102548678A (zh) * 2010-04-13 2012-07-04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轧钢机及轧钢机的调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9107B1 (zh) 1970-02-04 1974-03-01
US5666837A (en) * 1991-03-29 1997-09-16 Hitachi Ltd. Rolling mill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H0631304A (ja) * 1992-06-11 1994-02-08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クロスミル
JP3426398B2 (ja) 1995-04-21 2003-07-14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ペアクロス圧延機のクロスポイント修正装置及びクロスポイント修正方法
JP5929048B2 (ja) * 2011-09-01 2016-06-0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熱間圧延方法
JP6212732B2 (ja) 2012-06-21 2017-10-18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蛇行制御方法および蛇行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3656A (ja) * 1997-03-24 1998-10-06 Nippon Steel Corp 板圧延方法および板圧延機
JP3701981B2 (ja) * 1998-02-27 2005-10-05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板圧延方法および板圧延機
JP4962334B2 (ja) * 2008-01-31 2012-06-27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圧延機の制御方法
CN102548678A (zh) * 2010-04-13 2012-07-04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轧钢机及轧钢机的调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39583A1 (ja) 2019-11-07
JP6547917B1 (ja) 2019-07-24
TW201919787A (zh) 2019-06-01
EP3674008A4 (en) 2021-05-12
EP3674008B1 (en) 2022-09-21
EP3674008A1 (en) 2020-07-01
WO2019039583A1 (ja)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9069B (zh) 壓延機及壓延機的設定方法
JP5883455B2 (ja) ローラレベ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板材の矯正方法
KR101639145B1 (ko) 금속 판재의 압연 장치
JP2009178754A (ja) 圧延機の制御方法
JP5026091B2 (ja) 金属板材の圧延方法及び圧延装置
JP5742703B2 (ja) 金属板材の圧延機および圧延方法
JP2013226573A (ja) 作業ロールシフト機能を具備した圧延機
JP2020040097A (ja) 圧延機及び圧延機の設定方法
CN112437701B (zh) 轧机和轧机的设定方法
CN112243394B (zh) 轧机以及轧机的设定方法
JP6631756B1 (ja) 圧延機の設定方法及び圧延機
JP7127446B2 (ja) 圧延機の設定方法
JP6481215B2 (ja) クロス角同定方法、クロス角同定装置、及び圧延機
Wang et al.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reading process for shape control in tandem cold rolling
JP4214069B2 (ja) 金属板材の圧延方法および圧延装置
JP4324563B2 (ja) タンデム圧延機の形状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205326B1 (ja) 異径ロール圧延機
TWI505879B (zh) Roller straightening machine and plate correction method
JP4402570B2 (ja) 板プロファイル制御装置
JP2005088026A (ja) 板圧延機の変形特性同定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板圧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