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6571B - 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6571B
TWI676571B TW106137880A TW106137880A TWI676571B TW I676571 B TWI676571 B TW I676571B TW 106137880 A TW106137880 A TW 106137880A TW 106137880 A TW106137880 A TW 106137880A TW I676571 B TWI676571 B TW I6765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plate
collar
vehicle
seat frame
cylindric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7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2975A (zh
Inventor
小柳大祐
Daisuke Koyanagi
竹迫和平
Wahei Takesako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2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2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6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65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1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將後輪容易地更換為寬度與該後輪不同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設置於左座部框架13L之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以及配置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之軸環35。軸環35具有第1圓筒部35a及外徑較第1圓筒部35a大之第2圓筒部35b。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支持於軸環35之第1圓筒部35a。軸環35之方向能夠變更。於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時,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第1圓筒部35a位於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上。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先前以來,已知有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動力單元,其能夠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後輪,其支持於動力單元;及後部緩衝器單元,其具有支持於車體框架之上支持部與支持於動力單元之下支持部。於此種跨坐型車輛中,後部緩衝器單元配置於後輪之側方。
例如,於登錄實用新型第2537734號公報之第2圖中,記載有如上所述之跨坐型車輛。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後部緩衝器單元配置於後輪之左方。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支持於車體框架中之左座部框架。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下支持部支持於動力單元中位於後輪之左方之傳動箱。後部緩衝器單元係緩和後輪自路面所受之衝擊者。後輪自路面所受之力係經由動力單元而傳遞至後部緩衝器單元。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於左座部框架中位於儲物箱之正下方之部分,焊接有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之托架。再者,所謂車寬方向之內側,係指車寬方向之中央之側。所謂車寬方向之外側,係指與車寬方向之中央之側相反之側。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支持於上述托架。如此,藉由在座部框架與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之間 介置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之托架,而將後部緩衝器單元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
且說,於擁有跨坐型車輛之使用者中,例如,有想要將標準尺寸之後輪更換為寬度較標準尺寸寬之後輪之需求。後輪安裝於動力單元之後端部,且配置於動力單元之後端部之側方。動力單元之後端部位於較後輪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因此,於自標準尺寸之後輪更換為寬度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動力單元之位置會向車寬方向之外側偏移。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使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位置朝車寬方向之外側偏移。
先前,為了使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位置朝車寬方向之外側偏移,而必須更換介置於座部框架與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之間之托架。然而,此種托架之更換並不容易。因此,若考慮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位置變更,則後輪之更換並不容易。
本發明係鑒於該方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後輪容易地更換為寬度與該後輪不同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
首先,本案發明者考慮以能夠應對向寬度不同之後輪更換之方式變更托架之形狀,而並非更換托架之構思。然而,寬度較寬之後輪與標準尺寸之後輪相比,自路面所受之力較大。於更換為寬度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有經由後部緩衝器單元而傳遞至座部框架之力變大之傾向。因此,本案發明者注意到於更換後輪時,不僅必須考慮托架之形狀變更,而且亦必須考慮座部框架所受之影響。然而,以能夠應對向寬度不同之後輪更換之 方式變更座部框架之形狀會導致車體框架之成本增加,故而不佳。
本案發明者進一步進行銳意研究,結果想到,於更換為寬度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藉由對相對於座部框架之力之傳遞方式進行設計,即便不變更座部框架之形狀亦可確保座部框架之剛性。即,想到於更換為寬度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藉由使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之車寬方向之位置接近座部框架之車寬方向之位置,即便不變更座部框架之形狀亦可更換後輪。本發明係基於上述知識見解者。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車體框架,該車體框架具有頭管、於側視車輛時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之下框架、及於側視車輛時自上述下框架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座部框架。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儲物箱,其支持於上述座部框架;動力單元,其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座部框架;及後輪,其支持於上述動力單元。上述座部框架包含:第1部分,其於側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及第2部分,其於側視車輛時位於較上述第1部分更後方且於後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第1托架板,其設置於上述座部框架之上述第2部分;及第2托架板,其設置於上述座部框架之上述第2部分,且配置於較上述第1托架板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軸環,該軸環具有:第1圓筒部,其具有第1外徑;及第2圓筒部,其具有大於上述第1外徑之第2外徑;且配置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後部緩衝器單元,該後部緩衝器單元具有:圓筒狀之上支持部,其插入有上述軸環之上述第1圓筒部且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第1圓筒部;及下支持部,其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動力單元。上述第1托架板係配置於較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的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上述第2托架板之至 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的上述座部框架之車寬方向之內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上述軸環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於以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的方式配置時,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上。
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藉由改變配置於第1托架板與第2托架板之間之軸環之方向,可容易地變更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之車寬方向之位置。因此,於安裝寬度相對較細之後輪之情形時,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相對性地配置於車寬方向之內側。於安裝寬度相對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相對性地配置於車寬方向之外側。因此,寬度不同之後輪之更換變得容易。
又,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軸環係以第1圓筒部位於較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配置。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之情形時,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於上述鉛垂剖面中位於通過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上。因此,自後部緩衝器單元傳遞至座部框架之負載容易傳遞至座部框架之中心附近。因此,即便不變更座部框架之形狀,座部框架亦可有效地承受來自後部緩衝器單元之負載。因此,由於無須變更座部框架之形狀,故而寬度不同之後輪之更換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一態樣,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述上支持部配置於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上。
根據上述態樣,獲得具備寬度相對較寬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具備 寬度較寬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若與具備寬度較細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相比,則有後部緩衝器單元所受之負載變大之傾向。根據上述態樣,於上述鉛垂剖面中,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配置於通過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上。因此,容易利用座部框架平衡良好地支持施加至後部緩衝器單元之負載。即便自路面經由後輪及動力單元而施加至後部緩衝器單元之負載相對較大,亦可藉由座部框架而充分地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述上支持部配置於較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
根據上述態樣,獲得具備寬度相對較細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又,後部緩衝器單元更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使車寬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第1托架板係自上述座部框架鉛垂向下地延伸之平板。上述第2托架板係具有根部及本體部之屈曲板,上述根部自上述座部框架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且下方延伸,上述本體部自根部鉛垂向下地延伸。
根據上述態樣,可一面確保第1托架板及第2托架板相對於座部框架之安裝強度,一面確保第1托架板與第2托架板之間之尺寸。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軸環之沿著中心線之方向之尺寸係上述座部框架之與沿著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方向平行的方向之尺寸之1/2以上。
根據上述態樣,由於軸環之尺寸較大,故而可使改變軸環之方向時 之第1圓筒部之位置之變化量變大。因此,可使後部緩衝器單元之車寬方向之位置之變更量變大。可使可更換之後輪之寬度之差變大。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於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上,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與上述第1托架板之間的距離較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的距離小。
根據上述態樣,於軸環之中心線上,第1托架板與第2托架板之中間位置位於較座部框架之中心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因此,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座部框架係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之輪廓形成為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上下方向之尺寸的橢圓形。
根據上述態樣,可藉由座部框架而充分地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第2托架板係於後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
根據上述態樣,第2托架板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將軸環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第1托架板及上述第2托架板係於後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
根據上述態樣,第1托架板及第2托架板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將軸環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軸環係金屬製。上述跨坐型車 輛具備介置於上述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述上支持部與上述軸環之間的橡膠製之筒狀構件。
根據上述態樣,由於軸環之剛性較高,故而可牢固地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另一方面,由於橡膠製之筒狀構件介置於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與軸環之間,故而於動力單元擺動時,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支持部相對於軸環順利地擺動。又,軸環之磨耗得到抑制。
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組裝方法中,於使用具有第1寬度之第1後輪作為上述後輪之情形時,以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之方式將上述軸環配置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於使用具有大於上述第1寬度之第2寬度之第2後輪作為上述後輪之情形時,以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將上述軸環配置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
根據上述組裝方法,可將第1後輪容易地更換為第2後輪。又,可將第2後輪容易地更換為第1後輪。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將後輪容易地更換為寬度與該後輪不同之後輪之跨坐型車輛。
1‧‧‧機車
2‧‧‧座部
3‧‧‧置腳台
5‧‧‧前輪
6‧‧‧後輪(第1後輪)
6p‧‧‧距離
6w‧‧‧後輪6之寬度
7‧‧‧後輪(第2後輪)
7p‧‧‧距離
7w‧‧‧後輪7之寬度
8‧‧‧後部緩衝器單元
8A‧‧‧上支持部
8B‧‧‧下支持部
8c‧‧‧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中心線
9‧‧‧筒狀構件
10‧‧‧車體框架
11‧‧‧頭管
12‧‧‧下框架
13a‧‧‧左座部框架之第1部分
13b‧‧‧左座部框架之第2部分
13f‧‧‧車寬方向之尺寸
13g‧‧‧上下方向之尺寸
13L‧‧‧左座部框架(座部框架)
13Lc‧‧‧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
13Li‧‧‧左座部框架13L之車寬方向之內端
13R‧‧‧右座部框架(座部框架)
13V‧‧‧鉛垂線
20‧‧‧轉向軸
21‧‧‧前叉
25‧‧‧螺栓
26‧‧‧螺帽
30‧‧‧把手
31‧‧‧第1托架板
32‧‧‧第2托架板
32a‧‧‧根部
32b‧‧‧本體部
33‧‧‧托架板
35‧‧‧軸環
35a‧‧‧第1圓筒部
35b‧‧‧第2圓筒部
35c‧‧‧軸環35之中心線
35d‧‧‧階差
35f‧‧‧軸環35之沿著中心線35c之方向之尺寸
41‧‧‧前外殼
42‧‧‧側外殼
44‧‧‧軸
45‧‧‧儲物箱
45e‧‧‧儲物箱45之後端
45WL‧‧‧左壁
45WR‧‧‧右壁
45WRr‧‧‧後壁
46‧‧‧座部支持構件
50‧‧‧動力單元
51‧‧‧內燃機
52‧‧‧傳動箱
53‧‧‧樞軸
54‧‧‧托架
CL‧‧‧車輛中心線
d1‧‧‧第1外徑
d2‧‧‧第2外徑
D‧‧‧下
F‧‧‧前
L‧‧‧左
R‧‧‧右
Rr‧‧‧後
U‧‧‧上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上述機車之前視圖。
圖3係上述機車之俯視圖。
圖4係上述機車之一部分之後視圖。
圖5係上述機車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6係左座部框架、第1托架板、及第2托架板等之後視圖。
圖7係左座部框架、第1托架板、第2托架板、及軸環之圖5之VII-VII線剖視圖。
圖8係安裝有寬度較寬之後輪時之上述機車之相當於圖4的圖。
圖9係安裝有寬度較寬之後輪時之上述機車之相當於圖6的圖。
圖10係安裝有寬度較寬之後輪時之上述機車之相當於圖7的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機車1之左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係速克達型之機車。圖2係機車1之前視圖,圖3係機車1之俯視圖。圖4係機車1之一部分之後視圖。詳細情況將於下文進行敍述,機車1構成為能夠更換後輪6,且隨著後輪6之更換而能夠變更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車寬方向之位置。
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左、右、上、下,分別係指於機車1為無負荷狀態且於水平面上直立時自乘坐於座部2之假想的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所謂無負荷狀態,係指不對機車1填充燃料、不搭載貨物、且不搭乘騎乘者之狀態。圖式之符號F、Rr、L、R、U、D分別表示前、後、左、右、上、下。
如圖5所示,機車1具備車體框架10。車體框架10具有頭管11、於側視車輛時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之下框架12、及於側視車輛時自下框架12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左右之座部框架13L、13R(參照圖4)。如圖4所示,於後視車輛時,左座部框架13L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右座部框架13R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右方。此處,所謂後視車輛時之車輛中心線 CL,係指於機車1為無負荷狀態且於水平面上直立時,於後視車輛時通過頭管11之中心之鉛垂線。再者,於後視車輛時,車輛中心線CL位於後輪6之車寬方向之中央。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座部框架13L與右座部框架13R具有以車輛中心線CL為基準左右對稱之形狀。但是,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5所示,於頭管11能夠旋轉地插入有轉向軸20。於轉向軸20之上部,支持有把手30。於轉向軸20之下部,固定有前叉21。於前叉21之下端部,支持有前輪5。前輪5係經由前叉21而支持於轉向軸20。
於左座部框架13L及右座部框架13R,能夠擺動地支持有動力單元50。於左座部框架13L及右座部框架13R設置有樞軸53。動力單元50能夠擺動地支持於樞軸53。動力單元50包含內燃機51、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未圖示)、及覆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傳動箱52。再者,動力單元50之動力源並不限定於內燃機51,例如亦可為電動馬達。動力單元50亦可具備包括複數個齒輪之變速機而代替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於動力單元50之後端部支持有後輪6。後輪6係配置於傳動箱52之右方。於左座部框架13L與後輪6,連接有後部緩衝器單元8。
如圖1所示,座部2配置於頭管11(於圖1中未圖示,參照圖5)之後方。於頭管11之前方配置有前外殼41。於座部2之前方且下方設置有置腳台3。於座部2之下方且側方配置有側外殼42。
如圖5所示,於左座部框架13L及右座部框架13R,支持有儲物箱45。儲物箱45係形成為上方開放之箱狀。於儲物箱45可收納例如頭盔等。但是,收納於儲物箱45之物品並無特別限定。儲物箱45具有左壁45WL、右壁45WR、及後壁45WRr。
於儲物箱45之後方配置有座部支持構件46。座部支持構件46配置於 儲物箱45之後壁45WRr之後方。再者,圖5中之符號45e表示儲物箱45之後端。於儲物箱45及座部支持構件46之上方配置有座部2(參照圖1)。座部支持構件46係支撐座部2之負載之構件。與儲物箱45不同,座部支持構件46並非收納物品之構件。
於儲物箱45之前端部設置有軸44。座部2能夠旋轉地支持於軸44。於座部2位於儲物箱45之正上方之情形時,儲物箱45之上方由座部2蓋住。另一方面,若使座部2繞軸44向前方旋轉,則座部2自儲物箱45之正上方之位置向前方移動,而儲物箱45之上方開放。藉此,可相對於儲物箱45存取物品。
如圖5所示,左座部框架13L包含:第1部分13a,其於側視車輛時與儲物箱45重疊;及第2部分13b,其於側視車輛時較第1部分13a位於更後方。於側視車輛時,第2部分13b不與儲物箱45重疊。於側視車輛時,第2部分13b位於儲物箱45之後方。雖省略圖示,但右座部框架13R亦包含:第1部分,其於側視車輛時與儲物箱45重疊;及於側視車輛時較第1部分位於更後方之部分。如圖4所示,左座部框架13L之第2部分13b於後視車輛時與儲物箱45重疊。
左座部框架13L及右座部框架13R係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朝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之形狀。再者,所謂車寬方向之內側係指接近車輛中心線CL之側,所謂車寬方向之外側係指遠離車輛中心線CL之側。左座部框架13L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朝向右方之形狀。右座部框架13R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朝向左方之形狀。左座部框架13L及右座部框架13R係於後視車輛時,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接近車輛中心線CL之形狀。
儲物箱45之左壁45WL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朝向右方之形狀。右壁 45WR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朝向左方之形狀。即,左壁45WL及右壁45WR形成為如越往後方越朝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之形狀。儲物箱45形成為如越往後方則車寬方向之尺寸越小之形狀。左壁45WL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左座部框架13L之右方。右壁45WR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右座部框架13R之左方。
如圖6所示,於左座部框架13L設置有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又,於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之前部及後部架設有托架板33。托架板33係與第1托架板31之後端部及第2托架板32之後端部連接。另一托架板33係與第1托架板31之前端部及第2托架板32之前端部連接。托架板33既可與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為一體,亦可為獨立個體。托架板33亦設置於左座部框架13L。再者,托架板33未必需要,亦可省略。第2托架板32配置於較第1托架板31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焊接於左座部框架13L。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具有焊接於左座部框架13L之焊接部。但是,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相對於左座部框架13L之固定方法無任何限定。例如,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亦可藉由螺栓而固定於左座部框架13L。如圖4所示,於後視車輛時,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與儲物箱45重疊。如圖5所示,於側視車輛時,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不與儲物箱45重疊。於側視車輛時,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配置於儲物箱45之後方。
如圖7所示,第1托架板31係由自左座部框架13L鉛垂向下地延伸之平板構成。第2托架板32係由具有根部32a及本體部32b之屈曲板構成,上述根部32a自左座部框架13L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且下方延伸,上述本體部32b自根部32a鉛垂向下地延伸。第2托架板32之本體部32b與第1托架板31平 行地配置。第2托架板32之本體部32b及第1托架板31於車輛前後方向及車輛上下方向延伸。但是,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第1托架板31亦可由屈曲板構成,第2托架板32亦可由平板構成。第1托架板31配置於較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第2托架板32配置於較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第2托架板32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座部框架13L之車寬方向之內端13Li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此處,第2托架板32之本體部32b配置於較左座部框架13L之車寬方向之內端13Li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
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配置有軸環35。軸環35係配置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本體部32b之間。軸環35係圓筒狀之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金屬製。軸環35具有:第1圓筒部35a,其具有第1外徑d1;及第2圓筒部35b,其具有大於第1外徑d1之第2外徑d2。軸環35係沿著車寬方向配置。軸環35之中心線35c係於車寬方向延伸。第1圓筒部35a與第2圓筒部35b係呈同軸狀地配置,且排列於車寬方向上。於第1圓筒部35a與第2圓筒部35b之間形成有階差35d。此處,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第1圓筒部35a位於第2圓筒部35b之右方。
軸環35之第1圓筒部35a嵌入至橡膠製之筒狀構件9。後部緩衝器單元8具有圓筒狀之上支持部8A。於上支持部8A嵌入有筒狀構件9及軸環35之第1圓筒部35a。如此,於上支持部8A插入有軸環35之第1圓筒部35a,於上支持部8A與第1圓筒部35a之間介置有筒狀構件9。上支持部8A係以能夠繞軸環35之中心線35c擺動之方式支持於軸環35。軸環35之階差35d位於筒狀構件9及上支持部8A之側方。藉由階差35d,而限制筒狀構件9及上 支持部8A自第1圓筒部35a上向第2圓筒部35b上移動。上支持部8A係以於車寬方向不移動之方式支持於軸環35。上支持部8A之內徑大於第1圓筒部35a之外徑d1。上支持部8A之內徑小於第2圓筒部35b之外徑d2。如圖7所示,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配置於較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
軸環35係藉由螺栓25及螺帽26,而固定於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係藉由軸環35、螺栓25及螺帽26,而固定於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藉此,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支持於左座部框架13L。
如上所述,左座部框架13L之第2部分13b係以越往後方越朝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之方式形成。如圖7所示,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左座部框架13L之第2部分13b之輪廓具有橢圓形狀。於該鉛垂剖面中,左座部框架13L之車寬方向之尺寸13f大於上下方向之尺寸13g。如圖7所示,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軸環35之沿著中心線35c之方向之尺寸35f係左座部框架13L之與上述中心線35c平行的方向之尺寸13f之1/2以上。軸環35較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之與上述中心線35c平行的方向之尺寸大。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與第1托架板31之間的距離小於鉛垂線13V與第2托架板32之間的距離。
如圖5所示,動力單元50具有連接於傳動箱52之托架54。於托架54,能夠擺動地支持有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下支持部8B。再者,動力單元50中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下支持部8B之部分並不限定於托架54。例如,下 支持部8B亦可支持於傳動箱52。支持下支持部8B之部分無任何限定。如圖4所示,後部緩衝器單元8係以於後視車輛時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中心線8c與車輛中心線CL平行之方式配置。即,後部緩衝器單元8沿著鉛垂線配置。
以上為機車1之構成。於機車1中,能夠進行後輪6之更換。其次,對將後輪6更換為寬度較後輪6寬之後輪7時之機車1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8、圖9、圖10分別係將後輪6更換為後輪7時之相當於圖4、圖6、圖7之圖。如圖4及圖8所示,後輪7之寬度7w大於後輪6之寬度6w。7w>6w。於圖4及圖8中,符號6p、7p係表示於後視車輛時動力單元50之車寬方向之最外端與車輛中心線CL之距離。即,符號6p、7p係表示於後視車輛時動力單元50之左端與車輛中心線CL之距離。此處,7p>6p。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之情形時,較之安裝後輪6之情形,動力單元50之車寬方向之最外端位於距離車輛中心線CL較遠之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之情形時,較之安裝後輪6之情形,動力單元50之左端位於更左方。若將後輪6更換為後輪7,則動力單元50之位置會向左方偏移Δp=7p-6p。其結果,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下支持部8B之位置會向左方偏移Δp。
因此,於將後輪6更換為後輪7時,藉由使軸環35之方向相反,而使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之位置向左方偏移。詳細而言,如圖9及圖10所示,於安裝後輪7時,軸環35係以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配置。藉此,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之位置向車寬方向之外側偏移。即,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之位置向左方偏移。於本實施形 態中,構成為藉由改變軸環35之方向而上支持部8A之位置向左方偏移Δp。藉此,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時,亦能夠以於後視車輛時中心線8c與車輛中心線CL平行之方式配置後部緩衝器單元8。即,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8沿著鉛垂線配置。
再者,如圖10所示,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時,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上支持部8A配置於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上。於上述鉛垂剖面中,上支持部8A與鉛垂線13V交叉。藉此,後部緩衝器單元8所受之向上之負載容易自上支持部8A向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傳遞。
再者,於將後輪6更換為後輪7時,將螺栓25自螺帽26卸除。其次,將軸環35自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之間卸除。然後,將軸環35自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卸除。於將後輪6更換為後輪7之後,使軸環35之方向相反,將軸環35插入至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即,以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改變軸環35之方向,將第1圓筒部35a插入至上支持部8A。再者,此時,橡膠製之筒狀構件9可仍舊安裝,亦可更換。然後,藉由螺栓25及螺帽26,而將軸環35固定於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藉此,可進行後輪7之更換,並且可容易地變更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車寬方向之位置。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藉由改變配置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之軸環35之方向,而可容易地變更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車寬方向之位置。因此,如圖4所示,於安裝寬度相對較細之後輪6之情形時,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8相對性地配置於車寬方向之內側。如圖8所示,於安裝寬度相對較寬之後輪7之情形時,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8相對性 地配置於車寬方向之外側。因此,可容易地更換寬度不同之後輪6、7。
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之情形時,如圖10所示,軸環35係以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配置。根據機車1,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之情形時,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位於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上。因此,自後部緩衝器單元8傳遞至左座部框架13L之負載相對於左座部框架13L垂直地傳遞。因此,即便不變更左座部框架13L之形狀,左座部框架13L亦可有效地承受來自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負載。因此,無須為了提高剛性而變更左座部框架13L之形狀。由於不需要車體框架10、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之變更,故而寬度不同之後輪6、7之更換變得容易。
又,於機車1中,於安裝寬度相對較細之後輪6時,後部緩衝器單元8更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於安裝寬度相對較細之後輪6時,可使車寬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於機車1中,於安裝寬度較寬之後輪7之情形時,有自路面所受之負載變大之傾向。若與安裝寬度較細之後輪6之情形相比,則有後部緩衝器單元8所受之負載變大之傾向。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10所示,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配置於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上。因此,容易利用左座部框架13L平衡良好地支持施加至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負載。即便自路面經由後輪7及動力單元50而施加至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負載相對較大,亦可藉由左座部框架13L而充分地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8。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托架板31係自左座部框架13L鉛垂向下地延伸之平板。第2托架板32係具有根部32a及本體部32b之屈曲板,上述根部 32a自左座部框架13L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且下方延伸,上述本體部32b自根部32a鉛垂向下地延伸。藉由此種構成,可一面確保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相對於左座部框架13L之安裝強度,一面確保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之尺寸。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軸環35之沿著中心線35c之方向之尺寸35f係左座部框架13L之與上述中心線35c平行的方向之尺寸13f之1/2以上。由於如此軸環35之尺寸較大,故而可使改變軸環35之方向時之第1圓筒部35a之位置之變化量變大。因此,可使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車寬方向之位置之變更量變大。可使可更換之後輪6、7之寬度之差變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通過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之鉛垂線13V與第1托架板31之間的距離小於鉛垂線13V與第2托架板32之間的距離。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中間位置位於較左座部框架13L之中心13Lc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因此,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8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包含軸環35之中心線35c之鉛垂剖面中,左座部框架13L之輪廓形成為車寬方向之尺寸13f大於上下方向之尺寸13g的橢圓形。藉此,可藉由左座部框架13L而充分地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8。
根據本實施形態,第2托架板32係於後視車輛時與儲物箱45重疊。第2托架板32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第1托架板31係於後視車輛時與儲物箱45重疊。第1托架板31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將軸環35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將後部緩衝器單元8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
根據本實施形態,軸環35為金屬製。由於軸環35之剛性較高,故而可牢固地支持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另一方面,於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與軸環35之間介置橡膠製之筒狀構件9。因此,於動力單元50擺動時,後部緩衝器單元8之上支持部8A相對於軸環35順利地擺動。又,軸環35之磨耗得到抑制。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組裝方法,於使用具有寬度6w之後輪6之情形時,以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之方式將軸環35配置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另一方面,於使用具有大於寬度6w之寬度7w之後輪7之情形時,以第1圓筒部35a位於較第2圓筒部35b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將軸環35配置於第1托架板31與第2托架板32之間。藉由此種組裝方法,可將後輪6容易地更換為後輪7,又,可將後輪7容易地更換為後輪6。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然而,上述實施形態只不過為一例,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除此以外亦能夠以各種形態實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後部緩衝器單元8配置於後輪6、7之左方,但亦可配置於右方。即,亦可將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設置於右座部框架13R。亦可於該等第1托架板31及第2托架板32之間配置軸環35,使上支持部8A支持於軸環35之第1圓筒部35a,將上支持部8A配置於較後輪6、7更右方。亦可將動力單元50之一部分配置於後輪6、7之右方,並藉由使下支持部8B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一部分而將下支持部8B配置於後輪6、7之右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座部框架13L、13R係由中空之管形成。然而, 座部框架13L、13R亦可由實心之棒而形成。座部框架13L、13R之橫截面之輪廓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亦可為橢圓形等其他形狀。
上述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型之機車。然而,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跨騎乘坐之車輛,其形式並無特別限定。跨坐型車輛既可為速克達型以外之型式之機車,亦可為機車以外之車輛。跨坐型車輛例如為於迴轉時車體自鉛垂線傾斜之車輛,車輪之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跨坐型車輛亦可為車輪之數量為3個以上之車輛。跨坐型車輛亦可為具備2個前輪之三輪車。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車體框架,其具有頭管、於側視車輛時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之下框架、及於側視車輛時自上述下框架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座部框架; 儲物箱,其支持於上述座部框架; 動力單元,其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座部框架;以及 後輪,其支持於上述動力單元; 上述座部框架包含:第1部分,其於側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及第2部分,其於側視車輛時較上述第1部分位於更後方且於後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且具備: 第1托架板,其設置於上述座部框架之上述第2部分; 第2托架板,其設置於上述座部框架之上述第2部分,且配置於較上述第1托架板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 軸環,其具有第1圓筒部及第2圓筒部,且配置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上述第1圓筒部具有第1外徑,上述第2圓筒部具有大於上述第1外徑之第2外徑;以及 後部緩衝器單元,其具有圓筒狀之上支持部及下支持部,上述圓筒狀之上支持部插入有上述軸環之上述第1圓筒部且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第1圓筒部,上述下支持部能夠擺動地支持於上述動力單元; 上述第1托架板配置於較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的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 上述第2托架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的上述座部框架之車寬方向之內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且 上述軸環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於以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的方式配置時,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上。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且 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述上支持部配置於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上。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且 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述上支持部配置於較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1托架板係自上述座部框架鉛垂向下地延伸之平板,且 上述第2托架板係具有根部及本體部之屈曲板,上述根部自上述座部框架向車寬方向之內側且下方延伸,上述本體部自根部鉛垂向下地延伸。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上述軸環之沿著中心線之方向之尺寸係上述座部框架之與沿著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方向平行的方向之尺寸之1/2以上。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上,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與上述第1托架板之間的距離較通過上述座部框架之中心之鉛垂線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的距離小。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座部框架係包含上述軸環之中心線之鉛垂剖面中之輪廓形成為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上下方向之尺寸的橢圓形。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2托架板係於後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1托架板及上述第2托架板係於後視車輛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軸環為金屬製,且 具備介置於上述後部緩衝器單元之上述上支持部與上述軸環之間的橡膠製之筒狀構件。
  1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組裝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之組裝方法, 於使用具有第1寬度之第1後輪作為上述後輪之情形時,以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之方式將上述軸環配置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且 於使用具有大於上述第1寬度之第2寬度之第2後輪作為上述後輪之情形時,以上述第1圓筒部位於較上述第2圓筒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方式將上述軸環配置於上述第1托架板與上述第2托架板之間。
TW106137880A 2017-02-28 2017-11-02 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TWI6765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080A JP2018140746A (ja) 2017-02-28 2017-02-28 鞍乗型車両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17-037080 2017-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2975A TW201832975A (zh) 2018-09-16
TWI676571B true TWI676571B (zh) 2019-11-11

Family

ID=6124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7880A TWI676571B (zh) 2017-02-28 2017-11-02 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366561B1 (zh)
JP (1) JP2018140746A (zh)
CN (1) CN108502078B (zh)
MY (1) MY187000A (zh)
PH (1) PH12017050133A1 (zh)
TW (1) TWI67657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1288A (ja) * 1996-09-10 1998-03-31 Shogo Nakagaw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CN1338410A (zh) * 2000-08-11 2002-03-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
TWI354635B (en) * 2007-12-28 2011-12-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3237720A (zh) * 2010-12-03 2013-08-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EP2913209A2 (en) * 2014-02-27 2015-09-02 Showa Corporation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US9381785B2 (en) * 2010-01-08 2016-07-05 David Andrew Gale Tilting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tilting a vehicle with rear wheel supports having hydraulic cylinders communicating through a pump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7734Y2 (ja) * 1989-04-03 1997-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801901B2 (ja) * 2001-10-23 2006-07-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取付構造
JP3899006B2 (ja) * 2001-12-14 2007-03-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953800B2 (ja) * 2006-12-25 2012-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装置
JP5593079B2 (ja) * 2010-01-29 2014-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TWI492876B (zh) * 2010-11-18 2015-07-21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輛的驅動裝置
JP6132628B2 (ja) * 2013-03-29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1288A (ja) * 1996-09-10 1998-03-31 Shogo Nakagaw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CN1338410A (zh) * 2000-08-11 2002-03-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
TWI354635B (en) * 2007-12-28 2011-12-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US9381785B2 (en) * 2010-01-08 2016-07-05 David Andrew Gale Tilting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tilting a vehicle with rear wheel supports having hydraulic cylinders communicating through a pump
CN103237720A (zh) * 2010-12-03 2013-08-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EP2913209A2 (en) * 2014-02-27 2015-09-02 Showa Corporation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2975A (zh) 2018-09-16
CN108502078A (zh) 2018-09-07
EP3366561A1 (en) 2018-08-29
CN108502078B (zh) 2020-05-26
EP3366561B1 (en) 2019-06-12
JP2018140746A (ja) 2018-09-13
PH12017050133B1 (en) 2018-09-17
MY187000A (en) 2021-08-26
PH12017050133A1 (en) 2018-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6790B2 (en) Vehicle
JP201911929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US9783259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835308B1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0549811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0501399A (ja) 二輪車
JP3157144U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JP4986684B2 (ja) 鞍乗り型4輪車
JP2018086907A (ja) 鞍乗型車両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TWI676571B (zh) 跨坐型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JP3157143U (ja) 自動二輪車
JP605795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マフラー支持構造
JP202005030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転舵構造
JP693227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7319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EP3115291B1 (en) Straddled vehicle
US11939020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and body frame structure thereof
WO2021229709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8058468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31146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3174148U (ja) 自動二輪車の取付構造
JP442596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21155022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