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931B - 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 Google Patents

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931B
TWI664931B TW107136656A TW107136656A TWI664931B TW I664931 B TWI664931 B TW I664931B TW 107136656 A TW107136656 A TW 107136656A TW 107136656 A TW107136656 A TW 107136656A TW I664931 B TWI664931 B TW I6649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plate
receiving
lower wing
slider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6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2840A (zh
Inventor
茶谷原祐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93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2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284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使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提高而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並且可維持時尚性的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接受側滑件10之特徵在於具備:上翼板21;下翼板22;引導柱23,其將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連結,於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26,於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在與導入口26相反側形成嚙合口27,且形成將導入口26與嚙合口27連通之導槽28;及接受部40,其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向前方向F突出;且接受部40具有:底板41,其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下方D之端部突出;及側板42,其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至少左方L及右方R之任一方之端部突出,且自底板41呈壁狀地立起。

Description

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先前,為了提高功能性或設計性,存在可將處於嚙合狀態之左右之鏈齒排自拉鏈鏈條之一端及另一端分離之逆開拉鏈。
逆開拉鏈較佳為於已使一滑件之嚙合口與另一滑件之嚙合口之位置對準之狀態下使插銷自一滑件之導槽插入至另一滑件之導槽。
然而,存在於插銷插入至一滑件之導槽時因一滑件之自重產生傾斜或因鏈齒之反作用力產生一滑件之旋轉之情形。如此一來,一滑件之嚙合口與另一滑件之嚙合口之位置偏移,而難以將插銷插入。
因此,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逆開拉鏈藉由在2個滑件之一者設置切口槽且於另一者延出形成舌片,而使滑件之位置穩定,從而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
又,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逆開拉鏈係於上下滑件之一者設置插入部使滑件之位置穩定,而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昭49-1458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中國申請公佈10769241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專利文獻1及2所記載之拉鏈係一滑件自四周包圍另一滑件者。因此,於使一滑件之嚙合口與另一滑件之嚙合口對準時,必須對另一滑件使一滑件自一方向插入,從而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變得困難。又,於自正面觀察之情形時,看上去與一般之逆開拉鏈不同,故而對時尚性產生不良影響。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提高而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並且可維持時尚性的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具備: 上翼板; 下翼板; 引導柱,其將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連結,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間在與上述導入口相反側形成嚙合口,且形成將上述導入口與上述嚙合口連通之導槽;及 接受部,其自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向前方向突出;且 上述接受部具有: 底板,其自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下方之端部突出;及 側板,其自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至少左方及右方之任一方之端部突出,且自上述底板呈壁狀地立起; 此處, 將上述接受側滑件之移動方向設為前後方向, 將平行於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且垂直於前後方向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 將垂直於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且 將上述前後方向之上述嚙合口側設為前方,將其相反側設為後方, 將上述上翼板側設為上方,將上述下翼板側設為下方, 於自上述上方觀察上述接受側滑件並將上述嚙合口側設為上之情形時,將左側設為左方,將右側設為右方。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上述底板及上述側板僅自上述下翼板突出,且形成為上述上方開放之剖面U字狀。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上述下翼板於上述前方側,具有自左右方向之側緣向上述上方突出設置之凸緣, 上述接受部具有將上述側板與上述凸緣連接之連接部,且 上述連接部自上述下翼板向上述左右方向突出設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自上述上方觀察,上述接受部與上述上翼板不重疊而位置偏移,僅設置於上述下翼板。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於至少一方之上述側板之內側之面,以遠離上述嚙合口之側相較於靠近上述嚙合口之側間隔變大之方式,形成擴開部,且 於上述側板之內側之面中之上述擴開部之上述嚙合口側形成平行部。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上述擴開部之相對於前後方向之角度α滿足以下式(1)。 5°≦α≦40° (1)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左方或右方之至少一方之端部形成上傾斜部,且 與上述上傾斜部對向地於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端部形成下傾斜部。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左方或右方之端部形成上傾斜部, 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上述上傾斜部之間形成上平面部,且 與上述上傾斜部對向地於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端部形成下傾斜部, 於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之上述下傾斜部之間形成下平面部。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特徵在於: 上述上傾斜部及上述下傾斜部之相對於左右方向之角度β滿足以下式(2)。 5°≦β≦40° (2)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之特徵在於具備: 上述接受側滑件; 拉鏈鏈條,其包含一對拉鏈鏈布及分別固定於上述各拉鏈鏈布之複數個鏈齒;及 插入側滑件,其具有上翼板、下翼板、及引導柱,且插入至上述接受側滑件之上述接受部,上述引導柱係將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連結,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間在與上述導入口相反側形成嚙合口,且形成將上述導入口與上述嚙合口連通之導槽;且 藉由上述鏈齒通過上述接受側滑件或上述插入側滑件內,而使上述鏈齒嚙合或分離。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之特徵在於: 上述平行部之左右方向之間隔D與上述插入側滑件之上述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之端部及上述下翼板之嚙合口側之端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d滿足以下式(3)。 1.02≦D/d≦1.1 (3)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之特徵在於: 上述平行部之前後方向之長度L與上述插入側滑件之上述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之端部及上述下翼板之嚙合口側之端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d滿足以下式(4)。 0.15≦L/d≦0.25 (4)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並且可使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提高。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具體地進行說明。
圖1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本實施形態之拉鏈係用於具有「反裝」功能之製品之環扣拉鏈。圖1係反裝之狀態,鏈齒由拉鏈鏈布隱藏一半。再者,於以下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箭頭F表示前方,箭頭B表示後方,箭頭L表示左方,箭頭R表示右方。
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之逆開拉鏈1包含:左右一對拉鏈鏈條2,其等具有於第1拉鏈鏈布4L之緣部5L固定有複數個第1鏈齒6L之第1拉鏈鏈帶3L、及於第2拉鏈鏈布4R之緣部5R固定有複數個第2鏈齒6R之第2拉鏈鏈帶3R;以及接受側滑件10及插入側滑件110,其等沿著左右之鏈齒6L、6R滑動,而使左右之鏈齒6L、6R嚙合及分離。
拉鏈鏈條2包含一對拉鏈鏈帶3L、3R。拉鏈鏈帶3L、3R包含一對拉鏈鏈布4L、4R、及每隔特定間距地固定於一對拉鏈鏈布4L、4R之各者之緣部5L、5R之複數個鏈齒6L、6R,且以各鏈齒6L、6R對向之方式配置。
又,於各鏈齒6L、6R之一端固定有止擋7L、7R,於另一端固定有插銷8L及筒銷8R。藉此,防止接受側滑件10及插入側滑件110自各鏈齒6L、6R之端部脫落。再者,於圖1所示之逆開拉鏈1中,將接受側滑件10設置於後方B側,將插入側滑件110設置於前方F側,但亦可將接受側滑件10設置於前方F側,將插入側滑件110設置於後方B側。
於圖1所示之逆開拉鏈1中,藉由使插入側滑件110向箭頭F之前方移動而左右之拉鏈鏈條之拉鏈鏈齒嚙合,藉由使插入側滑件110向箭頭B之後方移動而解除嚙合,藉由使接受側滑件10向箭頭B之後方移動而左右之拉鏈鏈條之拉鏈鏈齒嚙合,藉由使接受側滑件10向箭頭F之前方移動而解除嚙合。
此處,該前後方向(F-B方向)係接受側滑件10及插入側滑件110之移動方向,且係拉鏈鏈布4L、4R之鏈布長度方向。箭頭L、R之左右方向(L-R方向)係平行於下述接受側滑件10及插入側滑件110之主體20、120之上翼板21、121及下翼板22、122且垂直於前後方向之方向。又,左右方向(L-R方向)亦為拉片50、150之旋轉軸方向。而且,箭頭U、D之上下方向(U-D方向)係垂直於上翼板21、121及下翼板22、122之方向,亦稱為正反方向。
圖2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圖3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再者,於以下實施形態中,均如圖2所示,箭頭U表示上方,箭頭D表示下方,箭頭F表示前方,箭頭B表示後方,箭頭L表示左方,箭頭R表示右方。
滑件10之主體20包括上翼板21、下翼板22、將上翼板21之後方B側之下表面與下翼板22之後方B側之上表面連結之未圖示之引導柱23、為了安裝拉片50而向上方突出之拉片安裝部30、及自下翼板22突出之接受部40。於下翼板22之前方F側,於左右方向之側緣分別突出設置有引導圖1所示之拉鏈鏈齒之凸緣24。於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於主體20之後方B側,在引導柱23之左方L及右方R之兩側形成導入口26,於主體2之後方B之端部形成有嚙合口27,自導入口26連通至嚙合口27而形成引導圖1所示之拉鏈鏈齒之導槽28。
於主體20之上翼板21,形成為了安裝拉片50而向上方U突出之拉片安裝部30。拉片安裝部30自上翼板21之前方F及後方B之2個部位向上方U突出,所突出之部分連接而形成支持拉片50之軸部51之軸支持部31。本實施形態之軸支持部31由被上翼板21及拉片安裝部30之凹部包圍之空間形成,供軸部51插入。
拉片50包含可旋轉地支持於軸支持部31之軸部51、自軸部51之兩端部向與軸部51不同之方向延伸之連結部52、及與連結部52相連之板狀之拉頭部53。使用者藉由拿捏拉頭部53使之以軸部51為中心旋轉地拉拽該拉頭部53,而使接受側滑件10移動。
接受部40包含僅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下方D之端部向前方F側突出之底板41、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至少左方L及右方R之任一方之端部向前方F側突出之側板42、及將側板42與下翼板22之凸緣24連接之連接部43。
底板41較佳為以平面形成上表面。側板42以自底板41之至少左方L及右方R之任一方呈壁狀地立起之方式形成。底板41及側板42僅自下翼板22突出,且形成為上方U開放之剖面U字狀。藉由此種構造,可容易地對接受部40進行加工。又,可容許插入側滑件110於插入至接受部40時向上方U移動,從而使插入側滑件110順利地插入至接受部40。
本實施形態之底板41係於兩端部呈壁狀地立起,連續地配置於側板42間。於兩側板42之內側之面,以遠離嚙合口27之前方F側相較於靠近嚙合口27之後方B側間隔變大之方式,形成擴開部42a。再者,擴開部42a只要至少形成於與供插銷8L插入之側為相反側之側板42即可。
連接部43向下翼板22之左右方向(L-R方向)突出設置,自凸緣24之外側相連並連接於側板42。藉由以此方式構成連接部43,可使下翼板22及接受部40之剛性牢固。連接部43較佳為上下方向(U-D方向)之高度低於凸緣24且為與側板42相同之高度。如此,藉由將連接部43之高度形成為低於凸緣24,可減少與安裝有圖1所示之拉鏈1之口蓋之接觸,而抑制口蓋之咬入。
自上方U觀察,接受部40與上翼板21不重疊而位置偏移,僅設置於下翼板22。因此,若將接受側滑件10安裝於拉鏈鏈條2,則於自上方U觀察之情形時,接受部40被拉鏈鏈布4L、4R隱藏,看上去與一般之逆開拉鏈相同,故而可維持時尚性。
上翼板21之嚙合口27側之端面形成上傾斜部21a,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端面形成下傾斜部22a。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以越朝向左右方向(L-R方向)則越遠離底板41之端部41a之方式形成。又,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較佳為以與側板42之角度成為銳角之方式形成。
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於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左方L及右方R之兩端部形成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於中央形成上平面部21b及下平面部22b。再者,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並不限於平面,亦可由曲面形成。
又,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亦可僅形成於至少左方L及右方R之任一方。於此情形時,側板42只要以僅自至少未形成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側呈壁狀地立起之方式形成即可。
圖4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插入側滑件110。圖5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插入側滑件110之上表面。
插入側滑件110之主體120包括上翼板121、下翼板122、將上翼板121之前方F側之下表面與下翼板122之前方F側之上表面連結之未圖示之引導柱123、及為了安裝拉片150而向上方突出之拉片安裝部130。於下翼板122之後方B側,於左右方向之側緣分別突出設置有引導圖1所示之拉鏈鏈齒之凸緣124。於上翼板121與下翼板122之間,於主體120之前方F側,在引導柱123之左方L及右方R之兩側形成導入口126,於主體120之後方B之端部形成有嚙合口127,自導入口126連通至嚙合口127而形成引導圖1所示之拉鏈鏈齒之導槽128。
於主體120之上翼板121,形成為了安裝拉片150而向上方U突出之拉片安裝部130。拉片安裝部130自上翼板121之前方F及後方B之2個部位向上方U突出,所突出之部分連接而形成支持拉片150之軸部151之軸支持部131。本實施形態之軸支持部131由被上翼板121及拉片安裝部130之凹部包圍之空間形成,供軸部151插入。
拉片150包含可旋轉地支持於軸支持部131之軸部151、自軸部151之兩端部向與軸部151不同之方向延伸之連結部152、及與連結部152相連之板狀之拉頭部153。使用者藉由拿捏拉頭部153使之以軸部151為中心旋轉地拉拽該拉頭部153,而使接受側滑件10移動。
圖6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兩滑件之位置對準時之狀態。圖7表示將圖6(a)、(b)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圖8表示將圖6(c)、(d)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再者,為了容易觀察兩滑件10、110之位置對準時之狀態,未圖示拉片50,且圖示出右方R側之鏈齒6R。
於圖6(a)~(e)中,示出對設置於後方B側之接受側滑件10插入設置於前方F側之插入側滑件110之狀況。
若使插入側滑件110向後方B側移動,則如圖6(a)所示,插入側滑件110進入至由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之底板41及側板42規定之空間。於將插入側滑件110插入至接受側滑件10時,插入側滑件110藉由鏈齒6R之反作用力,以自紙面正面觀察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式移動。因此,自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端部122a之左方L側進入。
由於鏈齒6R通過插入側滑件110之導槽128及接受側滑件10之導槽28,故而插入側滑件110及接受側滑件10之上下方向(U-D方向)之位置位於大致相同之位置。又,由於接受部40之上方U開放,故而即便插入側滑件110與接受側滑件10之上下方向(U-D方向)之位置略微偏移,插入側滑件110亦可進入至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
又,由於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與插入側滑件110之下翼板22之下表面接觸,故而於插入側滑件110進入至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之後,可抑制插入側滑件110之傾斜,從而可減少插入側滑件110與接受側滑件10之上下方向(U-D方向)之位置之偏移。
若繼續使插入側滑件110向後方B側移動,則如圖7(a)所示,插入側滑件110之下翼板122之右方R側之端部122a與接受側滑件10之右方R側之側板42接觸。
如圖6(b)所示,使插入側滑件110進一步向後方B側移動。如此一來,如圖7(b)所示,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左方L側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左方L側之端部122a與接受側滑件10之左方L側之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接觸。於圖7(a)及圖7(b)之階段中,接受側滑件10推壓插入側滑件110右方R側之側板42,故而產生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力。
繼而,如圖6(c)所示,使插入側滑件110進一步向後方B側移動。如此一來,如圖8(a)所示,插入側滑件110之下翼板122之右方R側之端部122a藉由接受側滑件10之右方R側之側板42之擴開部42a之斜度而容易向左方L側移動。又,如圖8(a)所示,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左方L側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左方L側之端部122a藉由接受側滑件10之左方L側之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斜度而容易向左方L側移動。
繼而,如圖6(d)所示,使插入側滑件110進一步向後方B側移動。如此一來,如圖8(b)所示,插入側滑件110藉由接受側滑件10之擴開部42a之斜度及左方L側之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斜度,於插入側滑件110產生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力,於接受側滑件10產生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力。因此,可抑制插入側滑件110藉由鏈齒6R之反作用力而旋轉。
進而,如圖6(e)所示,使插入側滑件110進一步向後方B側移動。如此一來,插入側滑件110之下翼板122之右方R側之端部122a自接受側滑件10之右方R側之側板42之擴開部42a移動至平行部42b。 又,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中央之端部121b及下翼板122之中央之端部122b與接受側滑件10之平面部22b接觸。因此,插入側滑件110穩定地保持於接受側滑件10。
再者,即便在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僅形成於供圖1所示之插銷8L插入之一方,且側板42以僅自另一方呈壁狀地立起之方式形成之情形時,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及下翼板122之一者之端部121a、122a亦藉由接受側滑件10之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斜度而容易向一側移動,從而可將插入側滑件110容易地插入至接受側滑件10。又,於插入後,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中央之端部121b及下翼板122之中央之端部122b與接受側滑件10之平面部22b接觸,藉此穩定地保持該插入側滑件110。
其次,對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與插入側滑件110之尺寸關係進行說明。為了將插入側滑件110更順利地插入至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而更穩定地保持該插入側滑件110,較佳為某種程度地預先決定各滑件之尺寸關係。
圖9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與插入側滑件110之尺寸關係。
接受側滑件10之擴開部42a之相對於前後方向(F-B方向)之角度α較佳為滿足以下式(1)。又,左方L側之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相對於左右方向(L-R方向)之角度β較佳為滿足以下式(2)。 5°≦α≦40° (1) 5°≦β≦40° (2)
藉由滿足式(1)及式(2)中之至少一者,插入側滑件110更順利地插入至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
再者,進而較佳為滿足以下之式(1’)及式(2’)。 10°≦α≦30° (1’) 10°≦β≦30° (2’)
又,接受側滑件10之平行部42b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間隔D與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端部122a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寬度d較佳為滿足以下式(3)。 1.02≦D/d≦1.1 (3)
藉由滿足式(3),插入側滑件110更穩定地保持於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
再者,進而較佳為滿足以下式(3’)。 1.05≦D/d≦1.08 (3’)
進而,接受側滑件10之平行部42b之前後方向(F-B方向)之長度L與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端部122a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寬度d較佳為滿足以下式(4)。 0.15≦L/d≦0.25 (4)
藉由滿足式(4),插入側滑件110更穩定地保持於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
再者,進而較佳為滿足以下式(4’)。
0.18≦L/d≦0.2 (4’)
如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可使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提高,而確實地插入並保持插入側滑件110。其結果,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又,於自正面觀察之情形時,看上去與一般之逆開拉鏈相同,故而可維持時尚性。進而,藉由左右對稱地形成,無論插銷安裝於哪一側均可應對。
圖10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圖11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第2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係下翼板22之凸緣24與接受部40之連接部43成為一體。而且,側板42及連接部43係上下方向(U-D方向)之高度形成為與凸緣24相等。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藉由如此以相同高度形成凸緣24、側板42及連接部43,接受側滑件10之剛性提高,從而可更穩定地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圖12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第3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僅於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一方形成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於剩餘部分形成上平面部21b及下平面部22b。於第2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中形成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側係供圖1所示之插銷8L插入之左方L側。於插銷設置於右方R之拉鏈之情形時,只要使用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形成於右方R之接受側滑件10即可。
如此,根據第3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藉由增加平面部,可更穩定地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圖13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第4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係於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兩側形成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且不形成平面部。再者,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較佳為左右對稱地形成。又,於使用第4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之情形時,較佳為於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及下翼板122之嚙合口127側之左右方向(L-R方向)中央形成切口等。
如此,根據第4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成為簡單之形狀,而可容易地進行加工。又,藉由左右對稱地形成接受側滑件10,無論插銷安裝於哪一側均可應對。
以上,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具備:上翼板21;下翼板22;引導柱23,其將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連結,於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26,於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在與導入口26相反側形成嚙合口27,且形成將導入口26與嚙合口27連通之導槽28;及接受部40,其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向前方向(F)突出;接受部40具有:底板41,其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下方(D)之端部突出;及側板42,其自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左方(L)及右方(R)之端部突出,且自底板41之左方(L)及右方(R)呈壁狀地立起。因此,可使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提高,而確實地插入並保持插入側滑件110。其結果,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
此處,將接受側滑件10之移動方向設為前後方向(F-B方向),將平行於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且垂直於前後方向(F-B方向)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L-R方向),將垂直於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U-D方向),且將前後方向(F-B方向)之嚙合口27側設為前方(F),將其相反側設為後方(B),將上翼板21側設為上方(U),將下翼板22側設為下方(D),於自上方(U)觀察接受側滑件10並將嚙合口27側設為上之情形時,將左側設為左方(L),將右側設為右方(R)。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中,底板41及側板42僅自下翼板22突出,且形成為上方U開放之剖面U字狀。因此,可容易地對接受部40進行加工。又,可容許插入側滑件110於插入至接受部40時向上方U移動,而使插入側滑件110順利地插入至接受部40。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中,下翼板22於前方F側,具有自左右方向(L-R方向)之側緣向上方U突出設置之凸緣24,接受部40具有將側板42與凸緣24連接之連接部43,連接部43自下翼板22向左右方向(L-R方向)突出設置。因此,可使下翼板22及接受部40之剛性牢固。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中,自上方U觀察,接受部40與上翼板21不重疊而位置偏移,僅設置於下翼板22。因此,若將接受側滑件10安裝於拉鏈鏈條2,則於自上方U觀察之情形時,接受部40被拉鏈鏈布4L、4R隱藏,看上去與一般之逆開拉鏈相同,故而可維持時尚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於至少一側之側板42之內側之面,以遠離嚙合口27之側相較於靠近嚙合口27之側間隔變大之方式,形成擴開部42a,且於側板42之內側之面中之擴開部42a之嚙合口27側形成平行部42b。因此,可確實地插入並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又,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之擴開部42a之相對於前後方向(F-B方向)之角度α滿足以下式(1)。 5°≦α≦40° (1) 因此,可更確實地插入並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又,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於上翼板21之嚙合口27側之左方(L)或右方(R)之至少一方之端部形成上傾斜部21a,且與上傾斜部21a對向地於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端部形成下傾斜部22a。因此,可更容易地將插入側滑件110插入。
又,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於上翼板21之嚙合口27側之左方(L)或右方(R)之端部形成上傾斜部21a,於上翼板21之嚙合口27側之上傾斜部21a之間形成上平面部21b,且與上傾斜部21a對向地於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端部形成下傾斜部22a,於下翼板22之嚙合口27側之下傾斜部22a之間形成下平面部22b。因此,可更穩定地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又,本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10之上傾斜部21a及下傾斜部22a之相對於左右方向(L-R方向)之角度β滿足以下式(2)。 5°≦β≦40° (2) 因此,可更容易地將插入側滑件110插入。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1具備:上述接受側滑件10;拉鏈鏈條1,其包含一對拉鏈鏈布2及分別固定於各拉鏈鏈布2之複數個鏈齒3;及插入側滑件110,其具有上翼板121、下翼板122、及引導柱123,且插入至接受側滑件10之接受部40,上述引導柱123係將上翼板121與下翼板122連結,於上翼板121與下翼板122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126,於上翼板121與下翼板122之間在與導入口126相反側形成嚙合口127,且形成將導入口126與嚙合口127連通之導槽128;且藉由鏈齒3通過接受側滑件10或插入側滑件110內,而使鏈齒3嚙合或分離。因此,可準確且容易地進行插銷之插入,並且可使滑件彼此之位置對準時之操作性提高。
又,本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1中,平行部42b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間隔D與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2a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寬度(d)滿足以下式(3)。 1.02≦D/d≦1.1 (3) 因此,可更穩定地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又,本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1中,平行部42b之前後方向(F-B方向)之長度(L)與插入側滑件110之上翼板121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2a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寬度(d)滿足以下式(4)。 0.15≦L/d≦0.25 (4) 因此,可更穩定地保持插入側滑件110。
再者,對本發明之各種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於該等實施形態,將各實施形態之構成適當組合而構成之實施形態亦成為本發明之範疇。
1‧‧‧拉鏈
2‧‧‧拉鏈鏈條
3L‧‧‧拉鏈鏈帶
3R‧‧‧拉鏈鏈帶
4L‧‧‧拉鏈鏈布
4R‧‧‧拉鏈鏈布
5L‧‧‧緣部
5R‧‧‧緣部
6L‧‧‧鏈齒
6R‧‧‧鏈齒
7L‧‧‧止擋
7R‧‧‧止擋
8L‧‧‧插銷
8R‧‧‧筒銷
10‧‧‧接受側滑件
20‧‧‧主體
21‧‧‧上翼板
21a‧‧‧上傾斜部
21b‧‧‧上平面部
22‧‧‧下翼板
22a‧‧‧下傾斜部
22b‧‧‧下平面部
23‧‧‧引導柱
24‧‧‧凸緣
26‧‧‧導入口
27‧‧‧嚙合口
28‧‧‧導槽
30‧‧‧接受側拉片安裝部
31‧‧‧軸支持部
40‧‧‧接受部
41‧‧‧底板
41a‧‧‧端部
42‧‧‧側板
42a‧‧‧擴開部
42b‧‧‧平行部
43‧‧‧連接部
50‧‧‧拉片
51‧‧‧軸部
52‧‧‧連結部
53‧‧‧拉頭部
110‧‧‧插入側滑件
120‧‧‧主體
121‧‧‧上翼板
121a‧‧‧端部
122‧‧‧下翼板
122a‧‧‧端部
123‧‧‧引導柱
124‧‧‧凸緣
126‧‧‧導入口
127‧‧‧嚙合口
128‧‧‧導槽
130‧‧‧拉片安裝部
131‧‧‧軸支持部
140‧‧‧接受部
150‧‧‧拉片
151‧‧‧軸部
152‧‧‧連結部
153‧‧‧拉頭部
B‧‧‧箭頭
d‧‧‧寬度
D‧‧‧間隔
D‧‧‧下方
F‧‧‧前方向
L‧‧‧長度
L‧‧‧左方
R‧‧‧右方
U‧‧‧上方
α‧‧‧角度
β‧‧‧角度
圖1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逆開拉鏈。 圖2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 圖3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圖4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插入側滑件。 圖5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插入側滑件之上表面。 圖6(a)~(e)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兩滑件之位置對準時之狀態。 圖7(a)、(b)表示將圖6(a)、(b)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8(a)、(b)表示將圖6(c)、(d)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9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接受部與插入側滑件之尺寸關係。 圖10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 圖11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圖12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圖13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接受側滑件之上表面。

Claims (12)

  1. 一種接受側滑件(10),其特徵在於具備:上翼板(21);下翼板(22);引導柱(23),其將上述上翼板(21)與上述下翼板(22)連結,於上述上翼板(21)與上述下翼板(22)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26),於上述上翼板(21)與上述下翼板(22)之間在與上述導入口(26)相反側形成嚙合口(27),且形成將上述導入口(26)與上述嚙合口(27)連通之導槽(28);及接受部(40),其自上述下翼板(22)之上述嚙合口(27)側向前方向(F)突出;且上述接受部(40)具有:底板(41),其自上述下翼板(22)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下方(D)之端部突出;及側板(42),其自上述下翼板(22)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至少左方(L)及右方(R)之任一方之端部突出,且自上述底板(41)呈壁狀地立起;此處,將上述接受側滑件(10)之移動方向設為前後方向(F-B方向),將平行於上述上翼板(21)及上述下翼板(22)且垂直於前後方向(F-B方向)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L-R方向),將垂直於上述上翼板(21)及上述下翼板(22)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U-D方向),且將上述前後方向(F-B方向)之上述嚙合口(27)側設為前方(F),將其相反側設為後方(B),將上述上翼板(21)側設為上方(U),將上述下翼板(22)側設為下方(D),於自上述上方(U)觀察上述接受側滑件(10)並將上述嚙合口側(27)設為上之情形時,將左側設為左方(L),將右側設為右方(R)。
  2. 如請求項1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上述底板(41)及上述側板(42)僅自上述下翼板(22)突出,且形成為上述上方(U)開放之剖面U字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上述下翼板(22)於上述前方(F)側具有自左右方向(L-R方向)之側緣向上述上方(U)突出設置之凸緣(24),上述接受部(40)具有將上述側板(42)與上述凸緣(24)連接之連接部(43),且上述連接部(43)自上述下翼板(22)向上述左右方向(L-R方向)突出設置。
  4. 如請求項1或2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自上述上方(U)觀察,上述接受部(40)與上述上翼板(21)不重疊而位置偏移,僅設置於上述下翼板(22)。
  5. 如請求項1或2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於至少一方之上述側板(42)之內側之面,以遠離上述嚙合口(27)之側相較於靠近上述嚙合口(27)之側間隔變大之方式,形成擴開部(42a),且於上述側板(42)之內側之面中之上述擴開部(42a)之上述嚙合口(27)側形成平行部(42b)。
  6. 如請求項5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上述擴開部(42a)之相對於前後方向(F-B方向)之角度(α)滿足以下式(1)5°≦α≦40° (1)。
  7. 如請求項1或2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於上述上翼板(21)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左方(L)或右方(R)之至少一方之端部形成上傾斜部(21a),且與上述上傾斜部(21a)對向地於上述下翼板(22)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端部形成下傾斜部(22a)。
  8. 如請求項7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於上述上翼板(21)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左方(L)或右方(R)之端部形成上傾斜部(21a),於上述上翼板(21)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上述上傾斜部(21a)之間形成上平面部(21b),且與上述上傾斜部(21a)對向地於上述下翼板(22)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端部形成下傾斜部(22a),於上述下翼板(22)之上述嚙合口(27)側之上述下傾斜部(22a)之間形成下平面部(22b)。
  9. 如請求項7之接受側滑件(10),其中上述上傾斜部(21a)及上述下傾斜部(22a)之相對於左右方向(L-R方向)之角度(β)滿足以下式(2)5°≦β≦40° (2)。
  10. 一種逆開拉鏈(1),其特徵在於具備: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接受側滑件(10);拉鏈鏈條(1),其包含一對拉鏈鏈布(2)及分別固定於上述各拉鏈鏈布(2)之複數個鏈齒(3);及插入側滑件(110),其具有上翼板(121)、下翼板(122)、及引導柱(123),且插入至上述接受側滑件(10)之上述接受部(40),上述引導柱(123)係將上述上翼板(121)與上述下翼板(122)連結,於上述上翼板(121)與上述下翼板(122)之間在兩側形成導入口(126),於上述上翼板(121)與上述下翼板(122)之間在與上述導入口(126)相反側形成嚙合口(127),且形成將上述導入口(126)與上述嚙合口(127)連通之導槽(128);且藉由上述鏈齒(3)通過上述接受側滑件(10)或上述插入側滑件(110)內,而使上述鏈齒(3)嚙合或分離。
  11. 如請求項10之逆開拉鏈(1),其中上述平行部(42b)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間隔(D)與上述插入側滑件(110)之上述上翼板(121)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1a)及上述下翼板(122)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2a)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寬度(d)滿足以下式(3)1.02≦D/d≦1.1 (3)。
  12. 如請求項11之逆開拉鏈(1),其中上述平行部(42b)之前後方向(F-B方向)之長度(L)與上述插入側滑件(110)之上述上翼板(121)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1a)及上述下翼板(122)之嚙合口(127)側之端部(122a)之左右方向(L-R方向)之寬度(d)滿足以下式(4)0.15≦L/d≦0.25 (4)。
TW107136656A 2018-05-29 2018-10-18 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TWI664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0561 2018-05-29
PCT/JP2018/020561 WO2019229851A1 (ja) 2018-05-29 2018-05-29 受け側スライダー及び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PCT/JP2018/020561 2018-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4931B true TWI664931B (zh) 2019-07-11
TW202002840A TW202002840A (zh) 2020-01-16

Family

ID=68049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6656A TWI664931B (zh) 2018-05-29 2018-10-18 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8761B (zh)
TW (1) TWI664931B (zh)
WO (1) WO2019229851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3078A (zh) * 2006-09-28 2007-03-07 杨玲 双拉头拉链
US20090106951A1 (en) * 2007-06-15 2009-04-30 D G Capital Limited Zip closure system
CN100528028C (zh) * 2004-03-15 2009-08-19 Ykk株式会社 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81335A (en) * 1950-01-12 1952-10-22 Talon In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lide fasteners
US2649638A (en) * 1950-06-21 1953-08-25 Louis H Morin Two-way separable fastener stringer
JPS50156207U (zh) * 1974-06-14 1975-12-24
JP3580395B2 (ja) * 1996-05-31 2004-10-20 Ykk株式会社 開離型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3621006B2 (ja) * 1999-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スライダー
CN107692413A (zh) * 2017-11-17 2018-02-16 理想拉链(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船坞拉头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8028C (zh) * 2004-03-15 2009-08-19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923078A (zh) * 2006-09-28 2007-03-07 杨玲 双拉头拉链
US20090106951A1 (en) * 2007-06-15 2009-04-30 D G Capital Limited Zip closure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8761B (zh) 2023-04-07
TW202002840A (zh) 2020-01-16
WO2019229851A1 (ja) 2019-12-05
CN112118761A (zh) 202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3285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TWI384958B (zh) zipper
CN104661553B (zh) 拉链的拉头罩及附有拉头罩的拉链
TWI397385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418315B (zh) zipper
TWI386173B (zh) Chain and zipper
TWI468124B (zh) Zipper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gears
TWI409040B (zh) Zippers and the use of its products
TW201014542A (en) Slide fastener
CN107518534B (zh) 拉链的拉头盖及拉头组
JPWO2016035125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
TWI664931B (zh) 接受側滑件及逆開拉鏈
TW201526822A (zh) 拉鏈
TW201521904A (zh) 拉鏈之滑件、及拉鏈
TW201034594A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583322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448258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WO201519404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7394237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TWI711398B (zh) 拉鏈
TWI617256B (zh) 滑件及拉鏈
TWI630882B (zh) Zipper slider
TWI465206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201914468A (zh) 拉鏈
TWI531332B (zh) Zipper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teeth, and zipper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