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848B -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848B
TWI664848B TW106125070A TW106125070A TWI664848B TW I664848 B TWI664848 B TW I664848B TW 106125070 A TW106125070 A TW 106125070A TW 106125070 A TW106125070 A TW 106125070A TW I664848 B TWI664848 B TW I6648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layer
frame
layer frame
symbol
comma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5117A (zh
Inventor
麥可 列奇蘭
高橋和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5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8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28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broadcast of plur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6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applications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broadcast space-time; Broadcast-related systems
    • H04H60/68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e.g. geographical or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 H04H60/73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e.g. geographical or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using meta-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00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02Details
    • H04J1/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the carrier wave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02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ynchronising information used
    • H04J3/0605Special codes used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有關於,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可進行較彈性之運用的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送訊裝置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並當作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另一方面,收訊裝置係接收播送訊號,基於從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判別資訊,來判別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並將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本技術係可適用於例如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的播送方式所對應之傳輸系統。

Description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0001] 本技術係有關於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尤其是有關於,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可進行較彈性之運用的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0002] 例如,作為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的播送方式,於日本等所採用的ISDB-T(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 - Terrestrial)中,作為播送訊號的多工方式,是採用分頻多工方式(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0003]   [非專利文獻1]ARIB STD-B31 2.2版 一般社團法人 電波產業會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0004] 可是,地表數位電視播送邁向次世代的高度化的研討,正被進行。於次世代的地表數位電視播送中,除了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以外,還會使用分時多工方式(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或分層多工方式(LDM:Layered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之多工方式的複數播送系統,正被研討。   [0005] 然而,在現狀下,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來加以實現所需之技術方式並未被確立,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為了進行較彈性之運用所需之提案,係被需求。   [0006] 本技術係有鑑於此種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可進行較彈性之運用。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0007] 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送訊裝置,係為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和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0008] 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送訊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或可為構成1台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送訊方法,係對應於上述的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送訊裝置的送訊方法。   [0009] 在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送訊裝置、及送訊方法中,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係被生成,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前記實體層訊框係被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0010] 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收訊裝置,係為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處理部,係基於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判別資訊,來判別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前記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011] 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收訊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或可為構成1台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收訊方法,係對應於上述的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收訊裝置的收訊方法。   [0012] 在本技術之第1側面的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中,播送訊號係被接收,基於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判別資訊,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前記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係被判別,前記實體層訊框係被處理。   [0013] 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送訊裝置,係為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實體層之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和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0014] 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送訊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或可為構成1台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送訊方法,係對應於上述的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送訊裝置的送訊方法。   [0015] 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送訊裝置、及送訊方法中,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係被生成,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實體層之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被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0016] 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收訊裝置,係為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處理部,係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集中配置的實體層之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017] 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收訊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或可為構成1台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收訊方法,係對應於上述的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收訊裝置的收訊方法。   [0018] 在本技術之第2側面的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中,播送訊號係被接收,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集中配置的實體層之訊令係被取得,前記實體層訊框係被處理。   [0019] 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送訊裝置,係為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的P2訊令;和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0020] 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送訊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或可為構成1台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送訊方法,係對應於上述的本技術之第3側面之送訊裝置的送訊方法。   [0021] 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送訊裝置、及送訊方法中,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係被生成,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的P2訊令;前記實體層訊框係被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0022] 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收訊裝置,係為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處理部,係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的隨每一階層而被配置的P2符元的P2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023] 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收訊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或可為構成1台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收訊方法,係對應於上述的本技術之第3側面之收訊裝置的收訊方法。   [0024] 在本技術之第3側面的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中,播送訊號係被接收,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的隨每一階層而被配置的P2符元的P2訊令係被取得,前記實體層訊框係被處理。 [發明效果]   [0025] 若依據本技術的第1側面乃至第3側面,則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可進行較彈性之運用。   [0026] 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0028]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技術的實施形態。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0029] 1. 系統之構成 2. 本技術的概要 3. 訊框構成 4. 第1解決手法:判別多工方式(FDM、TDM、LDM)的手法 (1)同步型樣解決手法 (2)P1訊令解決手法 5. P2訊令之構成 (1)L1B訊令之構成 (2)L1D訊令之構成 6. 第2解決手法:縮短到訊框同步為止之時間的手法 7. 第3解決手法:將前文做FDM化或TDM化的手法 8. 收訊裝置之動作 9. 各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的流程 10. 變形例 11. 電腦之構成   [0030] <1. 系統之構成>   [0031] (傳輸系統之構成例)   圖1係適用了本技術的傳輸系統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的區塊圖。此外,所謂系統,係指由複數裝置做邏輯性集合而成者。   [0032] 於圖1中,傳輸系統1係由:被設置在各播送台之關連設施中的資料處理裝置10-1乃至10-N(N係1以上之整數)、和被設置在送訊所中的送訊裝置20、末端使用者所擁有的收訊裝置30-1乃至30-M(M係1以上之整數)所構成。   [0033] 又,於此傳輸系統1中,資料處理裝置10-1乃至10-N、與送訊裝置20,係透過通訊線路40-1乃至40-N,而被連接。此外,通訊線路40-1乃至40-N係可為例如專線。   [0034] 資料處理裝置10-1,係將播送台A所製作的播送節目等之內容加以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傳輸資料,透過通訊線路40-1而發送至送訊裝置20。   [0035] 於資料處理裝置10-2乃至10-N中,係和資料處理裝置10-1同樣地,播送台B或播送台Z等之各播送台所製作的播送節目等之內容會被處理,其結果所得之傳輸資料,係透過通訊線路40-2乃至40-N,而被發送至送訊裝置20。   [0036] 送訊裝置20,係將透過通訊線路40-1乃至40-N,從播送台側的資料處理裝置10-1乃至10-N所被發送過來的傳輸資料,加以接收。送訊裝置20,係將來自資料處理裝置10-1乃至10-N的傳輸資料加以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播送訊號,從被設置在送訊所的送訊用天線予以發送。   [0037] 藉此,來自送訊所側的送訊裝置20的播送訊號,係透過播送傳輸路50,而被發送至收訊裝置30-1乃至30-M。   [0038] 收訊裝置30-1乃至30-M係為電視受像機或機上盒(STB:Set Top Box)、錄影機、遊戲機、網路儲存體等之固定收訊機,或是智慧型手機或行動電話機、平板型電腦等之行動收訊機。又,收訊裝置30-1乃至30-M係亦可為例如:車載電視等之被搭載於車輛的車載機器、或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等之可穿戴電腦等。   [0039] 收訊裝置30-1,藉由將透過播送傳輸路50,從送訊裝置20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加以收訊並處理,以將末端使用者所做的選台操作所相應之播送節目等之內容,予以再生。   [0040] 於收訊裝置30-2乃至30-M中,係和收訊裝置30-1同樣地,來自送訊裝置20的播送訊號係被處理,末端使用者所做的選台操作所相應之內容係被再生。   [0041] 此外,於傳輸系統1中,播送傳輸路50,係除了地表波(地表波播送)以外,亦可為例如:利用播送衛星(BS:Broadcasting Satellite)或通訊衛星(CS:Communications Satellite)的衛星播送、或使用纜線的有線播送(CATV:Common Antenna TeleVision)等。   [0042] 又,在以下的說明中,播送台側的資料處理裝置10-1乃至10-N,係在沒有必要特別區別時,稱為資料處理裝置10。又,在沒有必要特別區別收訊裝置30-1至30-M的情況下,稱為收訊裝置30。   [0043] (送訊側之裝置之構成)   圖2係圖1的資料處理裝置10與送訊裝置20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0044] 於圖2中,資料處理裝置10係由:組件處理部111、訊令生成部112、多工器113、及資料處理部114所構成。   [0045] 組件處理部111,係將構成播送節目等之內容的組件之資料加以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組件之串流,供給至多工器113。此處,組件之資料係為例如視訊或音訊、字幕等之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例如依照所定之編碼方式的編碼處理等之處理。   [0046] 訊令生成部112,係生成內容的選台或再生等之上層的處理中所被使用的訊令,供給至多工器113。又,訊令生成部112,係生成實體層之處理中所被使用之訊令,供給至資料處理部114。   [0047] 此外,訊令係亦被稱為控制資訊。又,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在訊令之中,將實體層之處理中所被使用之訊令,稱為實體層之訊令(L1訊令),而另一方面,將比實體層還上位的層也就是上層(Upper層)之處理中所被使用之訊令,稱為上層之訊令來做區別。   [0048] 多工器113,係將從組件處理部111所被供給的組件之串流、與從訊令生成部112所被供給的上層之訊令之串流加以多工,將其結果所得之串流,供給至資料處理部114。此外,此處,亦可還有應用程式或時刻資訊等之其他串流被多工。   [0049] 資料處理部114,係將從多工器113所被供給之串流加以處理,生成所定格式的封包(訊框)。又,資料處理部114,係將所定格式的封包、與來自訊令生成部112的實體層之訊令加以處理,生成傳輸資料,透過通訊線路40而發送至送訊裝置20。   [0050] 於圖2中,送訊裝置20係由資料處理部211及調變部212所構成。   [0051] 資料處理部211,係將透過通訊線路40,而從資料處理裝置10所被發送過來的傳輸資料加以接收並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所定格式的封包(訊框)、與實體層之訊令的資訊,予以抽出。   [0052] 資料處理部211,係藉由將所定格式的封包(訊框)、與實體層之訊令的資訊加以處理,以生成依照所定之播送方式的實體層之訊框(實體層訊框),供給至調變部212。   [0053] 調變部212,係對從資料處理部211所被供給之實體層訊框,實施必要之處理(調變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播送訊號,從被設置在送訊所的送訊用天線予以發送。   [0054] 資料處理裝置10與送訊裝置20,係被構成如上。   [0055] (收訊側之裝置之構成)   圖3係圖1的收訊裝置30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0056] 於圖3中,收訊裝置30係由:RF部311、解調部312、及資料處理部313所構成。   [0057] RF部311係由例如選台器等所構成。RF部311,係對透過天線321所接收到的播送訊號,實施必要之處理,將藉此所得之訊號,供給至解調部312。   [0058] 解調部312係由例如解調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等所構成。解調部312,係對從RF部311所被供給之訊號,進行解調處理。在該解調處理中,例如,依照實體層之訊令,實體層訊框係被處理,獲得所定格式的封包。解調處理所得到之封包,係被供給至資料處理部313。   [0059] 資料處理部313係由例如主SoC(System On Chip)等所構成。資料處理部313,係對從解調部312所被供給之封包,進行所定之處理。此處,例如,基於封包中所含之上層之訊令,進行串流之解碼處理或再生處理等。   [0060] 資料處理部313之處理所得之視訊或音訊、字幕等之資料,係被輸出至後段的電路。藉此,在收訊裝置30中,播送節目等之內容係被再生,其映像或聲音係被輸出。   [0061] 收訊裝置30係被構成如上。   [0062] <2. 本技術的概要>   [0063] 如上述,在日本,作為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的播送方式,是採用ISDB-T(例如參照上記之非專利文獻1)。   [0064] 於ISDB-T中,主要是適合於固定收訊機的播送,被規定了使用12區段的高畫質播送、與主要適合於行動收訊機的播送,使用1區段的「適合於行動電話・移動體終端的1區段部分收訊服務」(One Seg播送)。   [0065] 另一方面,在日本,地表數位電視播送邁向次世代的高度化的研討,已經被開始。在現行的ISDB-T中,作為播送訊號的多工方式,是採用分頻多工方式(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0066] 於次世代的地表數位電視播送中,除了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以外,還會使用分時多工方式(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或分層多工方式(LDM:Layered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之多工方式的複數播送系統,正被研討。   [0067] 然而,在現狀下,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來加以實現所需之技術方式並未被確立,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為了進行較彈性之運用所需之提案,係被需求。   [0068] 在本技術中,為了應對如此要求,提出以下3個解決手法。   [0069] 第1,將複數多工方式(FDM、TDM、LDM),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會有無法判別多工方式的此一課題,但該課題,係可藉由第1解決手法來解決。   [0070] 亦即,在第1解決手法中,係於實體層訊框中,是使用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Frame Sync Symbol)、且不同同步型樣,或者是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同一同步型樣,係藉由使用P1符元(Preamble 1 Symbol)的P1訊令之資訊,就可判別多工方式。   [0071]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在該第1解決手法之中,將前者稱為同步型樣解決手法,將後者稱為P1訊令解決手法。   [0072] 第2,現行的ISDB-T等,採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於實體層訊框中,TMCC(Transmission Multiplexing Configuration Control)資訊等之L1訊令是被分散配置,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到取得同步為止必定需要1訊框,存在有如此課題,但該課題係可藉由第2解決手法來解決。   [0073] 亦即,在第2解決手法中,係於實體層訊框中,在該當訊框之開頭,將L1訊令予以集中配置,藉此,在收訊裝置30中,就可迅速取得L1訊令,可縮短取得同步為止的時間。   [0074] 第3,在現狀的技術中,實體層訊框的酬載(Payload),係可以適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來進行FDM化或LDM化,但訊框同步符元(FSS)或前文(Preamble)係無法FDM化或LDM化,存在如此課題,但該課題係可藉由第3解決手法來解決。   [0075] 亦即,在第3解決手法中,在分頻多工方式(F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藉由每一階層地,配置P2符元(Preamble 2 Symbol),就可將前文予以FDM化或LDM化。   [0076] 此外,例如,在次世代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的播送方式之1的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3.0中,係可將實體層訊框的酬載予以FDM化或LDM化。   [0077] 如此,在本技術中,藉由以上3個解決手法(技術特徵),而將複數多工方式(FDM、TDM、LDM),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可進行較彈性之運用。   [0078] 以下,將如此的本技術的解決手法(技術特徵),一面參照具體的實施形態一面說明。只不過,在以下的說明中,先是針對實體層訊框之構成做說明,其後才針對3個解決手法做說明。   [0079] <3. 訊框構成>   [0080] (訊框構成之概念)   圖4係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之概念的說明圖。   [0081] 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係由:1個訊框同步符元(FSS:Frame Sync Symbol)、1個以上之P1符元(P1:Preamble 1 Symbol(s))、1個以上之P2符元(P2:Preamble 2 Symbol(s))、1個以上之資料(Data)所構成。   [0082] 訊框同步符元(FSS),係被插入至實體層訊框之開頭。此外,訊框同步符元(FSS),係可穩健地構成。   [0083] P1符元(P1)係為第1前文(Preamble 1)。又,P2符元(P2)係為第2前文(Preamble 2)。   [0084] 此處,例如,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係相當於ATSC3.0中所被規定之構成實體層訊框的引導序列(Bootstrap),P2符元(P2),係相當於前文(Preamble)(例如參照下記之非專利文獻2)。   [0085]   非專利文獻2:ATSC Standard:A/321、System Discovery and Signaling   [0086] P1符元(P1)與P2符元(P2),係含有實體層之訊令(L1訊令)。此處,將P1符元(P1)之訊令,稱為P1訊令。又,將P2符元(P2)之訊令,稱為P2訊令。   [0087] 又,P2訊令係可分成:固定長度部分的L1-Basic(以下亦稱為L1B訊令)、和可變長度部分的L1-Detail(以下亦稱為L1D訊令)。此外,P1訊令與P2訊令之細節,將於後述。   [0088] 資料(Data),係由複數資料符元(Data Symbol)所構成。此外,資料(Data)中,係因應需要,而配置有表示訊框之交界的邊界符元(BS:Boundary Symbol)。   [0089] 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係可構成如上。   [0090] 此外,於圖4所示的實體層訊框中係例如,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係可設成上記之非專利文獻2中所揭露的符元(所類似之符元),P2符元(P2)與資料(資料符元),係可設成OFDM符元。此處,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中,於傳輸頻帶內設置多數個正交的子載波(副載波),進行數位調變。   [0091] 又,圖4所示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之概念,係在採用分時多工方式(TDM)、分頻多工方式(F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之任一種多工方式時,均同樣如此。以下,就這些每一多工方式,說明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之細節。   [0092] (1)分時多工方式(TDM)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093] (第1構成例)   圖5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第1構成例的圖示。   [0094] 分時多工方式(TDM),係為將複數播送訊號做時間性排列而可以用1個傳輸路進行傳輸的多工方式。   [0095] 於圖5中係表示,令從圖中的左側往右側之方向為頻率(Freq)之方向,令從圖中的上側往下側之方向為時間(Time)之方向時,使用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096] 於圖5中,實體層訊框,係被時間序列地傳輸,但在各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係被插入有訊框同步符元(FSS)。此處,在被時間序列地傳輸的複數實體層訊框之中,以實體層訊框n(Frame n)之構成為代表來做說明。   [0097] 圖5的實體層訊框n係由:訊框同步符元(FSS)、P1符元(P1)、P2符元(P2)、訊框(Frame)、及邊界符元(BS)所構成。於實體層訊框n中,係在取得了P1符元與P2符元(之L1訊令)之後,可接著取得訊框。   [0098] 又,於圖5的實體層訊框n中,作為資料符元的訊框(Frame)、和邊界符元(BS),是相當於資料(Data)。此處,邊界符元係表示,訊框之末端所被插入的符元。   [0099] 此外,於圖5中,係在複數實體層訊框之中,以實體層訊框n之構成為代表來做說明,但實體層訊框n+1等之其他實體層訊框也是同樣地被構成,被時間序列地傳輸。   [0100] (第2構成例)   圖6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第2構成例的圖示。   [0101] 於圖6中,實體層訊框n,相較於圖5的實體層訊框n,不是1個訊框(Frame),而是改為配置1個以上之子訊框(SubFrame),這點有所不同。在圖6的實體層訊框n係配置有:子訊框n(SubFrame n)、和子訊框n+1(SubFrame n+1)之2個子訊框。   [0102] 於圖6的實體層訊框n中,係在取得了P1符元與P2符元(之L1訊令)之後,可接著取得子訊框n與子訊框n+1。   [0103] 此處,在圖6的實體層訊框n中,若被配置有2個以上之子訊框的情況下,則可每一子訊框地例如,變更FFT大小或保護區間長度、導頻型樣等之調變參數。   [0104] 又,在各子訊框中係被插入有,表示該當子訊框的始端與末端中所被插入之符元的子訊框邊界符元(Subframe Boundary Symbol)。然後,於實體層訊框n中,作為資料符元的子訊框、與子訊框邊界符元,係相當於資料(Data)。   [0105] 使用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係可構成如上。   [0106] (2)分頻多工方式(FDM)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107] (訊框構成例)   圖7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0108] 分頻多工方式(FDM),係為將傳輸複數播送訊號的頻帶予以分割而可以用1個傳輸路進行傳輸的多工方式。   [0109] 於圖7中係表示,令從圖中的左側往右側之方向為頻率(Freq)之方向,令從圖中的上側往下側之方向為時間(Time)之方向時,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110] 於圖7中,實體層訊框,係被時間序列地傳輸,但在各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係被插入有訊框同步符元(FSS),然後在其後插入有P1符元(P1)。   [0111] 又,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所定之頻帶(例如6MHz)被分頻成複數區段。然後,將1或複數個區段予以集結,而構成了階層。例如,於圖7中,係分頻成35區段,藉由圖中的中央之9區段,構成了階層A(Layer A),藉由左右的剩下之區段,構成了階層B(Layer B)。   [0112] 於圖7的實體層訊框n中,係按照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配置有P2符元(P2)、作為資料符元的訊框(Frame)、邊界符元(BS)。   [0113] 此處,圖8中係圖示,圖7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的細節。於圖8中,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的P2符元、資料符元、及邊界符,是以圖中的四角形所代表的區段單位來表示。   [0114] 亦即,在圖8中,藉由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例如,被分頻成35區段的情況下,中央的階層A係由9區段所構成,左右的階層B係由剩餘的26區段所構成。此外,圖中的四角形所代表的各區段,係由相同的子載波之數量所構成。   [0115] 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係可構成如上。   [0116] (3)分層多工方式(LDM)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117] (訊框構成例)   圖9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0118] 分時多工方式(LDM),係為將複數播送訊號分割成不同階層功率而可以用1個傳輸路進行傳輸的多工方式。   [0119] 於圖9中,係藉由xyz的3維,來表示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其中,在圖9中,將圖中的x方向視為功率(Power)之方向,將圖中的y方向視為頻率(Freq)之方向,將圖中的z方向視為時間(Time)之方向。   [0120] 於圖9中,實體層訊框,係被時間序列地傳輸,但在各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係被插入有訊框同步符元(FSS),然後在其後插入有P1符元(P1)。   [0121] 又,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係針對不同送訊功率的每一階層,配置有P2符元(P2)、作為資料符元的訊框(Frame)、及邊界符元(BS)。例如,於圖9的實體層訊框n中,係針對階層k(Layer k)與階層k+1(Layer k+1)之2個階層之每一者,分別配置P2符元、資料符元、邊界符元。   [0122] 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係可構成如上。   [0123] 此外,在本說明書的說明中,雖然是在分頻多工方式(FDM)、分層多工方式(LDM)中都有使用相同的「階層(Layer)」之用語,但這些「階層」的意義,係在技術上有所不同。此處,本說明書的說明中,在明確知道這是哪種方式之階層的情況下,係不做特別區別,使用「階層」之用語。另一方面,在有特別需要區別「階層」之用語的情況下,則是將分頻多工方式(FDM)之階層記作「FDM階層」,將分層多工方式(LDM)之階層記作「LDM階層」。   [0124] (4)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   [0125] 接著,參照圖10乃至圖22,說明實體層訊框中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   [0126] (現狀的FSS與P1之構成)   圖10係現狀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的圖示。   [0127] 圖10所示的CAB結構與BCA結構,係相當於ATSC3.0中所被規定之引導序列(Bootstrap)之構成(例如參照上記之非專利文獻2)。此處,訊框同步符元(FSS),係由CAB結構所成;另一方面,P1符元(P1),係由BCA結構所成。亦即,在ATSC3.0中係規定,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含有1個訊框同步符元(FSS)、和3個P1符元(P1)。   [0128] 其中,在圖10的訊框同步符元(FSS)的CAB結構中,C的部分之樣本(Sample)係被設成520,A的部分之樣本係被設成2048,B的部分之樣本係被設成504。同樣地,在圖10的P1符元(P1)的BCA結構中,B的部分之樣本係被設成504,C的部分之樣本係被設成520,A的部分之樣本係被設成2048。   [0129] (本技術的FSS與P1之構成)   圖11係本技術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之概要的圖示。   [0130] 於圖11中,在訊框同步符元(FSS)的CAB結構中,將C、A、B的部分之樣本分別設成520g、2048g、504g的情況下,在本技術的構成中,主要是使g=0.5。另一方面,在P1符元(P1)的BCA結構中也是,將B、C、A的部分之樣本分別設成504g、520g、2048g的情況下,在本技術的構成中,主要是使g=0.5。   [0131] 亦即,藉由設成g=0.5,就可將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的符元之長度變成一半,因此於實體層訊框中,可實現高效率。   [0132] 具體而言,在訊框同步符元(FSS)的CAB結構中,係可將C的部分之樣本設成260,將A的部分之樣本設成1024,將B的部分之樣本設成252。同樣地,在P1符元(P1)的BCA結構中,係可將B的部分之樣本設成252,將C的部分之樣本設成260,將A的部分之樣本設成1024。   [0133] 又,在本技術的構成中,相較於ATSC3.0之構成,是將P1符元之數量,從3個減少成2個,藉此,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就會含有1個訊框同步符元(FSS)、和2個P1符元(P1)。亦即,在本技術的構成中,相較於ATSC3.0之構成,可使效率變成3/4。   [0134] 圖12中中,作為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在上段係表示ATSC3.0之構成,而另一方面,在下段係表示本技術的構成。   [0135] 於圖12中,在下段的本技術的構成中,相較於上段的ATSC3.0之構成,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的符元之長度係減半,然後,將P1符元之數量,從3個減少成2個。因此,下段的本技術的構成,若和上段的ATSC3.0之構成相比,則可使傳輸時間縮短成3/8(1/2×3/4)之時間。   [0136] 此處,圖13通係圖示g之值,與FFT大小、樣本(Samples)、最大傳輸速度(Max bps)、及穩健傳輸速度(Robust bps)之關係。   [0137] 於圖13中,隨應於g之值,FFT大小、樣本、最大傳輸速度、及穩健傳輸速度之值會增減。如上述,在本技術的構成中,令g=0.5,令FTT大小=1024、樣本=1536、最大傳輸速度=10bps、穩健傳輸速度=6bps或7bps,藉此,與ATSC3.0之構成(g=1.0)相較,可使效率變得較好。   [0138] 此外,雖然是穩健傳輸速度,但邏輯上係可為最大10bps,但會隨著頻道的雜訊等,而有時候無法充分取得相關,因此實際上會帶有後退(back-off),而是以3bps或4bps來做運用。此外,在ATSC3.0之構成中,雖然邏輯上係為最大11bps,但實際上是以8bps來進行運用。另一方面,在本技術的構成中,邏輯上係為最大10bps,但例如,可以用6bps來進行運用。   [0139] 又,本技術的發明人,係為了證明作為g之值,g=0.5係為合適這件事情,而針對圖13所示的每一FFT大小,進行為了獲得SNR(Symbol to Noise Ratio)所需之模擬。該模擬結果,示於圖14乃至圖18。   [0140] 此外,在該模擬中是想定,收訊裝置30係在被分配給頻道之頻帶(例如6MHz)的全頻帶中進行收訊的情況。又,於圖14乃至圖18中,橫軸係表示SNR(Symbol to Noise Ratio),縱軸係表示BLER(Block Error Rate)。   [0141] 又,於圖14乃至圖18中,作為模擬結果而以不同線種所表示的[a、b、c]的a,係表示訊框同步符元(FSS)之位元數,a以外的b或c等,係表示P1符元(P1)之位元數。訊框同步符元(FSS),係由於沒有資訊,因此全部都設成0位元。又,P1符元(P1)之位元數,係設成2~12位元等。   [0142] 圖14係圖示FFT大小=512時的模擬結果。於圖14的模擬結果中,BLER=1.0×10-3 (1.0E-03)之時,SNR=-6dB。   [0143] 圖15係圖示FFT大小=1024時的模擬結果。於圖15的模擬結果中,BLER=1.0×10-3 (1.0E-03)之時,SNR=-7.6dB。   [0144] 圖16係圖示FFT大小=2048時的模擬結果。於圖16的模擬結果中,BLER=1.0×10-3 (1.0E-03)之時,SNR=-9.6dB。   [0145] 圖17係圖示FFT大小=4096時的模擬結果。於圖17的模擬結果中,BLER=1.0×10-3 (1.0E-03)之時,SNR=-10.8dB。   [0146] 圖18係圖示FFT大小=8192時的模擬結果。於圖18的模擬結果中,BLER=1.0×10-3 (1.0E-03)之時,SNR=-12.5dB。   [0147] 此處,由於ATSC3.0之構成係相當於g=1.0,亦即,FFT大小=2048時的模擬結果(圖16),因此SNR=-9.6dB。另一方面,本技術之構成係相當於g=0.5,亦即,FFT大小=1024時的模擬結果(圖15),因此SNR=-7.6dB。   [0148] 然後,作為SNR,通常係若為-7.6dB程度,即為足夠的值,不需要到-9.6dB為止。換言之,在ATSC3.0之構成中所被使用的g=1.0的情況係為過剩性能,只要g=0.5就可獲得足夠的性能。因此,在本技術的構成中,是將g=0.5視為合適。   [0149] 只不過,此處是從縮短傳輸時間的觀點來看,而將g=0.5視為合適來做說明,但在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中,亦可使用g=0.25、1.00、2.00、4.00等,作為g之值,亦可使用0.5以外之其他值。   [0150] 又,作為多工方式是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收訊裝置30係會變成,將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在部分頻帶中予以接收。例如,如圖19所示,在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已被分配至頻道的所定之頻帶(例如6MHz),係被分頻成複數區段。   [0151] 在圖19的例子中係表示,令橫方向為頻率時,藉由頻率上限與頻率下限之間的頻帶(例如6MHz)內的,圖中的以四角形表示的區段,構成了階層(FDM階層)。於圖19中係被分頻成35區段。   [0152] 此處,在35個區段之中,令圖中的中央之1區段為區段#0,令其左右之區段為區段#1、#2,然後令其再左右之區段為區段#3、#4,如此反覆下去,圖中的最左側(頻率下限側)之1區段係成為區段#33,圖中的最右側(頻率上限側)之1區段係成為區段#34。   [0153] 又,將1或複數個區段予以集結,而構成了階層。於圖19中,係藉由區段#0乃至#8之9區段,而構成了階層A(Layer A)。又,藉由區段#10、#12、・・・、#32、#34之13區段、區段#9、#11、・・・、#31、#33之13區段的合計26區段,構成了階層B(Layer B)。   [0154] 如此,由1或複數區段來構成階層,可在這些每一階層,例如,傳輸不同播送服務的資料。例如,收訊裝置30,係在接收以階層A而被傳輸之播送服務的資料時,藉由部分頻帶濾波器(圖19),而可只接收階層A之頻帶。   [0155] 亦即,在收訊裝置30中,已被分配至頻道之頻帶的全頻帶之中,僅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會被接收,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係以部分頻帶而被接收。亦即,相對於頻帶之全頻帶,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係被設成9/35之頻帶。   [0156] 此處,本技術的發明人係為了證明,即使在將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設成全頻帶之9/35之頻帶(約1/4之頻帶)的情況下,作為g之值,g=0.5仍為合適這件事情,而在FFT大小=1024的情況下,進行為了獲得SNR所需之模擬。該模擬結果,示於圖20。   [0157] 此外,於圖20中,係和上述圖14乃至圖18同樣地,橫軸係表示SNR,縱軸係表示BLER。又,圖20中係圖示了5模態的模擬結果。亦即,以不同線種所表示的[a、b、c]的a、b、c,係分別表示訊框同步符元(FSS)之位元數、第1個P1符元(P1)之位元數、第2個P1符元(P1)之位元數。   [0158] 訊框同步符元(FSS),係由於沒有資訊,因此全部都設成0位元。又,P1符元(P1)之位元數,係設成4~7位元。亦即,例如,[0、5、5],係被當作0位元之FSS、5位元之P1、5位元之P1的合計10位元之資訊。同樣地,[0、5、4]係為9位元之資訊,[0、4、4]係為8位元之資訊,[0、6、6]係為12位元之資訊,[0、7、7]係為14位元之資訊。   [0159] 於圖20的各模擬結果中,BLER=1.0×10-3 (1.0E-03)之時,會獲得SNR=-4dB左右。亦即,針對g=0.5的情況,若將部分頻帶(9/35之頻帶)之模擬結果(圖20),與上述的全頻帶之模擬結果(圖15)做比較,則BLER=1.0×10-3 (1.0E-03)之時的SNR,係從-7.6dB,降低至-4dB左右。   [0160] 然而,作為SNR,通常係若為-4dB程度,即為容許範圍內之值,可獲得足夠的性能。因此可以說,即使將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設成全頻帶的9/35之頻帶的情況下,作為g之值,g=0.5仍為合適。   [0161] 又,基於上述的各種模擬結果,若還考慮到穩健性,則可將1符元,設成6位元。只不過,實際上是藉由帶有4位元的後退,而設成為最大10位元之後,以6位元來做運用。   [0162] 另一方面,若考慮從送訊側的送訊裝置20,往收訊側的收訊裝置30所應發送的資訊,則由於6位元會有所不足,因此必須要2個P1符元。藉此,可以用12位元(6位元×2)之P1符元,來發送資訊。將如此的P1符元之構成,示於圖21。   [0163] 亦即,於圖21中,1個實體層訊框係含有1個訊框同步符元(FSS)、和2個P1符元所構成。如此,不只是效率的觀點,就連從1每一符元之位元數來看,也可知使用2個P1符元係為合適。此外,在圖21雖然圖示了FFT大小=1024(1K)之構成、與FFT大小=2048(2K)之構成,但以FFT大小=1024之構成就能獲得足夠的性能這件事情,係如同前述。   [0164] 若將以上做整理,可表示成如圖22所示。圖22中係圖示,FFT大小、1每一符元之樣本(Samples Per sym)、最大傳輸速度(Max bps)、穩健傳輸速度(Robust bps)、符元數(#Syms)、最大位元數(Maxbits)、及總和樣本(Total Samples)之關係。   [0165] 亦即,在本技術的構成中,作為g之值,是g=0.5為合適,而可設成FFT大小=1024、1每一符元之樣本=1536、最大傳輸速度=10bps、穩健傳輸速度=6bps、符元數=3、最大位元數=12位元(6位元×2)、總和樣本數=4608(1536×3)。   [0166] 此外,每1符元的樣本,係如圖12等所示,作為g=0.5,藉由將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的符元之長度設成一半,而獲得1536。又,符元數,係如圖12等所示,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藉由設成1個訊框同步符元(FSS)、和2個P1符元(P1),而成為3符元。然後,將最大位元數設成12位元的理由是,在將1符元設成6位元的情況下,若考慮從送訊側應送往收訊側之資訊,則要用2個P1符元而變成12位元。   [0167] 又,此處,例如,若取樣頻率設成6.912MHz,則FFT大小=1024(1K)的情況下,每1符元的時間係變成0.222ms,因此若為3符元,則變成0.666ms。另一方面,FFT大小=2048(1K)的情況下,若將取樣頻率設成6.912MHz,則變成1.33ms。此外,此處作為取樣頻率雖然是使用6.912MHz,但亦可使用其他的取樣頻率。   [0168] (5)P2符元(P2)之構成   [0169] 接著,參照圖23乃至圖27,說明實體層訊框的P2符元之構成。此外,P2符元之構成,係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因此以下按照分時多工方式(TDM)、分頻多工方式(FDM)、分層多工方式(LDM)之順序,來說明P2符元之構成。   [0170] (TDM時的構成例)   圖23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P2符元之構成例的圖示。   [0171] P2符元係為OFDM符元,含有L1B訊令、L1D訊令。此處,圖23中係圖示,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和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   [0172] 在被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下,係從P2符元之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又,在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73] 另一方面,在被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下,係從第1個P2符元之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此處,由於可變長度的L1D訊令係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內,因此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係被配置在第2個P2符元。又,在第2個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74] 此外,如圖6所示的,於實體層訊框中,配置有1個以上之子訊框的情況下,全部的L1訊令(包含L1B訊令與L1D訊令),都是被配置在比開頭之子訊框還前面。   [0175] (FDM時的第1構成例)   圖24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2符元之第1構成例的圖示。   [0176] 此處,圖24中係圖示,藉由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而構成階層A與階層B時,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和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   [0177] 在被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下,在P2符元中,係從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的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又,於P2符元中,在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之中,在剩餘的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78] 亦即,被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下,以複數階層而被構成時,L1B訊令與L1D訊令係只被包含在,含有中央之區段的階層A中。此外,於P2符元中,在左右之階層B中,係只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79] 另一方面,在被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下,在第1個P2符元中,係從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的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   [0180] 此處,由於可變長度的L1D訊令係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中,因此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係被配置在第2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又,於第2個P2符元中,在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之中,在剩餘的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81] 亦即,被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下,以複數階層而被構成時,L1B訊令與L1D訊令係只被包含在,含有中央之區段的階層A中。此外,於第2個P2符元中,在左右之階層B中,係只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82] 如此,以分頻多工方式(FDM)來構成複數階層的情況下,係將L1B訊令,配置在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並且在該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之中,在剩餘的部分,會被配置有L1D訊令。此時,在L1D訊令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中的情況下,係將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配置在第2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   [0183] 藉此,全部的L1訊令(L1B訊令與L1D訊令)係被包含在,含有中央之區段的階層A的P2符元中,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不只是將已被分配至頻道之頻帶(例如6MHz)的全頻帶予以接收的情況,就連只將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例如全頻帶的9/35之頻帶)予以接收的情況下,仍可取得L1訊令。   [0184] (FDM時的第2構成例)   圖25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2符元之第2構成例的圖示。   [0185] 圖25中,係與圖24同樣地,圖示了階層A與階層B被構成時,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和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   [0186] 在被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下,在P2符元中,係從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的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又,於P2符元中,在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之中,在剩餘的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87] 又,在P2符元中,從一方之階層B(左側之階層B)所對應之部分的開頭起,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在其後,配置資料(Payload Data)。但是,該L1D訊令係設成,只含有階層B的相關資訊。此外,於P2符元中,在他方之階層B(右側的階層B)所對應之部分,係只有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88] 另一方面,在被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下,在第1個P2符元中,係從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的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   [0189] 此處,由於可變長度的L1D訊令係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中,因此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係被配置在第2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又,於第2個P2符元中,在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之中,在剩餘的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90] 又,在第1個P2符元中,從一方之階層B(左側之階層B)所對應之部分的開頭起,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在其後,配置資料(Payload Data)。但是,該L1D訊令係設成,只含有階層B的相關資訊。此外,於第1個P2符元中,在他方之階層B(右側的階層B)所對應之部分,係只有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91] 如此,以分頻多工方式(FDM)來構成複數階層的情況下,係將L1B訊令,配置在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並且在該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之中,在剩餘的部分,會被配置有L1D訊令。此時,在L1D訊令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中的情況下,係將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配置在第2個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再者,在L1D訊令之中,階層B的相關資訊,係被配置在P2符元的階層B所對應之部分。   [0192] 此外,於圖25中,雖然例示了被配置有1個P2符元的情況、和被配置有2個P2符元的情況,但基本上,想定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會佔絕大多數。亦即,在L1D訊令之中,藉由將階層B的相關資訊,配置在P2符元的階層B所對應之部分,就可減少P2符元的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中所配置的L1D訊令之資訊。因此,只配置1個P2符元,就可確保用來配置L1D訊令的全部資訊所需之領域。   [0193] 然後,在收訊裝置30中,基本上是以1符元單位來進行處理,因此從2個P2符元獲得L1訊令的情況下,直到將後面的P2符元加以處理為止,都必須要將前面的P2符元加以緩衝而保持。另一方面,如圖25的上段所示之構成,可從1個P2符元獲得L1訊令的情況下,就不需要將P2符元進行緩衝,可迅速地獲得L1訊令。   [0194] (LDM時的第1構成例)   圖26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2符元之第1構成例的圖示。   [0195] 此處,圖26中係圖示,藉由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而構成階層k與階層k+1時,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和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   [0196] 在被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下,在階層k的P2符元中,係從其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又,在階層k的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此外,於階層k+1的P2符元中,係只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97] 另一方面,在被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下,於階層k中,在第1個P2符元,係從其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   [0198] 此處,於階層k中,由於可變長度的L1D訊令係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內,因此被配置在第2個P2符元。又,於階層k中,在第2個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199] 又,於階層k+1中,在第1個P2符元、與第2個P2符元中,係只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200] 如此,以分層多工方式(LDM)來構成複數階層的情況下,係將L1B訊令,配置在階層k的P2符元並且在該階層k的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中,會被配置有L1D訊令。此時,於階層k中,L1D訊令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內的情況下,則將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配置在第2個P2符元內。   [0201] (LDM時的第2構成例)   圖27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2符元之第2構成例的圖示。   [0202] 圖27中,係與圖26同樣地,圖示了階層k與階層k+1被構成時,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和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   [0203] 在被配置1個P2符元的情況下,在階層k的P2符元中,係從其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又,在階層k的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204] 又,在階層k+1的P2符元中,係從其開頭起,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在其後,配置資料(Payload Data)。但是,該L1D訊令係設成,只含有階層k+1的相關資訊。   [0205] 另一方面,在被配置2個P2符元的情況下,於階層k中,在第1個P2符元,係從其開頭起,配置固定長度的L1B訊令(L1-Basic),在其後,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   [0206] 此處,於階層k中,由於可變長度的L1D訊令係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內,因此被配置在第2個P2符元。又,於階層k中,在第2個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係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207] 又,於階層k+1中,在第1個P2符元中,係從其開頭起,配置可變長度的L1D訊令(L1-Detail),在其後,配置資料(Payload Data)。但是,該L1D訊令係設成,只含有階層k+1的相關資訊。此外,於階層k+1中,在第2個P2符元中,係只配置資料(Payload Data)。   [0208] 如此,以分層多工方式(LDM)來構成複數階層的情況下,係將L1B訊令,配置在階層k的P2符元並且在該階層k的P2符元的剩餘之部分中,會被配置有L1D訊令。此時,於階層k中,L1D訊令無法被容納在第1個P2符元內的情況下,則將該L1D訊令的剩餘之部分,配置在第2個P2符元內。再者,在L1D訊令之中,階層k+1的相關資訊,係被配置在階層k+1的P2符元。   [0209] 以上說明了,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210] <4. 第1解決手法>   [0211] 如上述,在現狀下,將複數多工方式(FDM、TDM、LDM),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會有無法判別多工方式的此一課題,但在本技術中,該課題係可藉由第1解決手法來解決。   [0212] 但是,作為第1解決手法,係有同步型樣解決手法、和P1訊令解決手法之2個手法,因此以下依序說明。   [0213] (1)同步型樣解決手法   [0214] 首先,參照圖28乃至圖36,說明同步型樣解決手法。   [0215] 同步型樣解決手法,係為藉由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使用不同同步型樣,來判別複數多工方式(FDM、TDM、LDM)。   [0216] (同步型樣之例子)   圖28係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之例子的圖示。   [0217] 於圖28中係圖示,多工方式是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作為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是使用"0x019D"。又圖示了,多工方式是分時多工方式(TDM)的情況下,作為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是使用"0x00ED",多工方式是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作為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是使用"0x01E8"。換言之,同步型樣係成為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   [0218] 如此,於實體層訊框中,每一多工方式地,使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有所不同,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基於該同步型樣("0x019D"、"0x00ED"、"0x01E8"),就可判別是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的多工方式。   [0219] 又,此處,是以Zadoff-Chu序列路徑q會是137的情況為前提,來表示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但該q之值係亦可為例如q=400等的其他值。但是,將q之值設成其他值的情況下,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係會變成與圖28所示的同步型樣不同的型樣。   [0220] 此外,關於Zadoff-Chu序列路徑q,係在上記的非專利文獻2等中也有被記載。   [0221] 如此,在同步型樣解決手法中,針對每一多工方式,準備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因此可對應多數的多工方式。此外,作為其他多工方式係有例如:階層分時多工方式(LDM_TDM)、或階層分頻多工方式(LDM_FDM)等。又,在同步型樣解決手法中也具有,即使不使用P1符元之位元也沒有關係的此一優點。   [0222] 接著說明,使用同步型樣解決手法時的P1訊令之構成。此外,P1訊令之構成,係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因此以下按照分時多工方式(TDM)、分頻多工方式(FDM)、分層多工方式(LDM)之順序,來說明P1訊令之構成。   [0223] (1a)分時多工方式(TDM)   [0224] (P1訊令之例子)   圖29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225] 於圖29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Reserved。   [0226]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係表示P1、P2符元之結構。在該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係含有:FFT大小、GI(Guard Interval)、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類型、及導頻型樣(SPP:SP型樣)所組合成的資訊。   [0227] 1位元的P1_eas_wake_up係表示緊急警報旗標。   [0228] 2位元的P1_band_width係表示播送訊號的頻帶寬度。   [0229] 2位元的P1_Reserved係表示將來的擴充領域。   [0230] 此外,作為格式(Format),在uimsbf(unsigned integer most significant bit first)係被指定時,係意味著要進行位元演算,而視為整數的意思。此格式,係在後述的其他語法中也是同樣如此。   [0231]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   圖30係圖29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的圖示。   [0232]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0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2。   [0233]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01"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4。   [0234]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512、FEC類型=1、導頻型樣=12_2。   [0235] 此外,在圖30的例子中,雖然沒有將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全部列舉,但關於其他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也是同樣地,被分配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之組合。例如,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100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32K、GI=2048、FEC類型=2、導頻型樣=6_2。   [0236] 但是,在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並不需要列舉全部的組合,只須定義實際運用中所被用到的組合即可。例如,在圖30的例子中,係如後述,FFT大小、GI、導頻型樣之組合,係會有34種型樣,但不需要對應到全部的FEC類型。   [0237] 又,對FFT大小、GI、導頻型樣,亦可幾乎視為1個FEC類型。但是,在參數之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準備FEC類型1(FEC類型=1)與FEC類型2(FEC類型=2)之雙方的FEC類型。   [0238] (1b)分頻多工方式(FDM)   [0239] (P1訊令之例子)   圖31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240] 於圖31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Reserved。   [0241]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作為P1、P2符元之結構,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導頻型樣、及階層A之區段數所組合成的資訊。此外,該階層A,係如上述的圖7或圖8所示,是含有中央之區段的階層。   [0242] 此外,於圖31中,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Reserved,係和圖29所示的內容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243]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   圖32係圖31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的圖示。   [0244]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0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2、階層A之區段數=9。   [0245]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01"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2、階層A之區段數=7。   [0246]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2、階層A之區段數=3。   [0247]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11"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2、階層A之區段數=1。   [0248]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10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4、階層A之區段數=9。   [0249] 此外,在圖32的例子中,雖然沒有將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全部列舉,但關於其他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也是同樣地,被分配有FFT大小、GI、FEC類型、導頻型樣、及階層A之區段數之組合。   [0250] 例如,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1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16K、GI=1024、FEC類型=1、導頻型樣=12_2、階層A之區段數=3。又,例如,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10011"的情況,則FFT大小=16K、GI=1024、FEC類型=1、導頻型樣=12_2、階層A之區段數=9。   [0251] 再者,例如,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100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32K、GI=2048、FEC類型=2、導頻型樣=6_2、階層A之區段數=9。   [0252] 但是,在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並不需要列舉全部的組合,只須定義實際運用中所被用到的組合即可。例如,在圖32的例子中,係如後述,FFT大小、GI、導頻型樣之組合,係會有34種型樣,但不需要對應到全部的FEC類型或階層A之區段數。例如,作為階層A之區段數,若主要是運用9區段與3區段,則只要定義9區段與3區段所相關之組合即可。   [0253] (1c)分層多工方式(LDM)   圖33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254] 於圖33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Reserved。   [0255]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作為P1、P2符元之結構,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所組合成的資訊。   [0256] 此外,於圖33中,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Reserved,係和圖29所示的內容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257]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   圖34係圖33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的圖示。   [0258]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0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2。   [0259]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01"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256、FEC類型=1、導頻型樣=16_4。   [0260] 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000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8K、GI=512、FEC類型=1、導頻型樣=12_2。   [0261] 此外,在圖34的例子中,雖然沒有將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全部列舉,但關於其他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也是同樣地,被分配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之組合。例如,作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值,若被指定了"1000010"的情況,則FFT大小=32K、GI=2048、FEC類型=2、導頻型樣=6_2。   [0262] 但是,在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並不需要列舉全部的組合,只須定義實際運用中所被用到的組合即可。例如,在圖34的例子中,係如後述,FFT大小、GI、導頻型樣之組合,係會有34種型樣,但不需要對應到全部的FEC類型。   [0263] 又,對FFT大小、GI、導頻型樣,亦可幾乎視為1個FEC類型。但是,在參數之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準備FEC類型1(FEC類型=1)與FEC類型2(FEC類型=2)之雙方的FEC類型。   [0264] (1d)FFT、GI、PP之組合、FEC類型之例子   [0265] (FFT、GI、PP之組合之例子)   此處說明,上述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的,FFT大小、GI、導頻型樣之組合的細節。   [0266] 圖35係FFT大小與GI之組合之例子的圖示。   [0267] 於圖35中係圖示,將FFT大小設成8K、16K、32K,將GI設成1/128、1/64、1/32、1/16、1/8、1/4時的,GI之樣本數。亦即,作為GI之樣本數,係有256、512、1024、2048。   [0268] 圖36係為FFT大小、與GI、與導頻型樣之組合之例子的圖示。   [0269] 於圖36中,係對GI之樣本數(Sample)所相應之每一GI型樣(GI Pattern),建立對應有8K、16K、32K的FFT大小所對應之導頻型樣。   [0270] 亦即,對GI_256係對應有:8K FFT的SP16_2、SP16_4、與16K FFT的SP32_2、SP32_4、SP16_2、SP16_4、與32K FFT的SP32_2這7個導頻型樣。又,對GI3_512係對應有:8K FFT的SP12_2、SP12_4、SP6_2、SP6_4、與16K FFT的SP24_2、SP24_4、SP12_2、SP12_4、與32K FFT的SP24_2這9個導頻型樣。   [0271] 又,對GI5_1024係對應有:8K FFT的SP6_2、SP6_4、SP3_2、SP3_4、與16K FFT的SP12_2、SP12_4、SP6_2、SP6_4、與32K FFT的SP24_2、SP12_2這10個導頻型樣。甚至,對GI7_2048係對應有:8K FFT的SP3_2、SP3_4、與16K FFT的SP6_2、SP6_4、SP3_2、SP3_4、與32K FFT的SP12_2、SP6_2這8個導頻型樣。   [0272] 以上,如圖35及圖36所示,FFT大小、與GI、與導頻型樣之組合,係全部為34型樣。   [0273] (FEC類型之例子)   又,作為FEC類型,可使用係FEC類型1(FEC類型=1)、與FEC類型2(FEC類型=2)。   [0274] FEC類型1,係為非常穩健的FEC。此處,例如,作為調變方式,可使用QPSK+CR=3/15。此外,該FEC類型1,係相當於ATSC3.0的「L1-Basic Mode 2」。又,所要之C/N(Carrier to Noise Ratio),係約為-2.0dB。   [0275] FEC類型2,係在效率優先時所被使用的FEC。此處,例如,作為調變方式,可使用64QAM+CR=3/15。此外,該FEC類型2,係相當於ATSC3.0的「L1-Basic Mode 5」。又,所要之C/N係約為10dB。   [0276] 此外,此處,作為FEC類型之一例,雖然例示了FEC類型1與FEC類型2,但亦可使用其以外之其他FEC類型。   [0277] (2)P1訊令解決手法   [0278] 接著,參照圖37乃至圖42,說明P1訊令解決手法。   [0279] P1訊令解決手法,係為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為同一同步型樣,但藉由使用P1符元的P1訊令之資訊,來判別複數多工方式(FDM、TDM、LDM)的手法。   [0280] 亦即,在P1訊令解決手法中,並不像是如上述的同步型樣解決手法,是訊框同步符元(FSS),且使用不同同步型樣,而是使用同一同步型樣,將訊框同步符元(FSS)完全共通化。   [0281] 其另一方面,在P1訊令中,作為用來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則是明記係為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哪一者。作為該判別資訊係可定義成例如:"00"係表示分頻多工方式(FDM),"01"係表示分時多工方式(TDM),"10"係表示分層多工方式(LDM)。   [0282] 在收訊裝置30中,係基於P1訊令的判別資訊("00"、"01"、"10"),而可判別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多工方式。   [0283] 如此,在P1訊令解決手法中,係藉由P1訊令的判別資訊,來判別多工方式,因此可縮短搜尋時間。   [0284] 接著說明,使用P1訊令解決手法時的P1訊令之構成。此外,P1訊令之構成,係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因此以下按照分時多工方式(TDM)、分頻多工方式(FDM)、分層多工方式(LDM)之順序,來說明P1訊令之構成。   [0285] (2a)分時多工方式(TDM)   [0286] (P1訊令之例子)   圖37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287] 於圖37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Frame_Multiplexing。   [0288]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作為P1、P2符元之結構,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所組合成的資訊。此外,作為該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係可定義例如,圖30所示的組合之資訊。   [0289] 1位元的P1_eas_wake_up係表示緊急警報旗標。   [0290] 2位元的P1_band_width係表示播送訊號的頻帶寬度。   [0291] 2位元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係表示,用來判別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等,多工方式所需之資訊。   [0292] (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   圖38係圖37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的圖示。   [0293] 作為P1_Frame_Multiplexing之值,若被指定了"00"的情況,則意味著多工方式係為分頻多工方式(FDM)。   [0294] 作為P1_Frame_Multiplexing之值,若被指定了"01"的情況,則意味著多工方式係為分時多工方式(TDM)。   [0295] 作為P1_Frame_Multiplexing之值,若被指定了"10"的情況,則意味著多工方式係為分層多工方式(LDM)。   [0296] 此外,"1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值,係為將來的擴充領域。   [0297] (2b)分頻多工方式(FDM)   [0298] (P1訊令之例子)   圖39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299] 於圖39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Frame_Multiplexing。   [0300]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作為P1、P2符元之結構,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導頻型樣、、總區段數、及階層A之區段數所組合成的資訊。此外,作為該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係可定義例如,圖32所示的組合之資訊。   [0301] 此外,於圖39中,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Frame_Multiplexing,係和圖37所示的內容相同。亦即,P1_Frame_Multiplexing係表示,用來判別多工方式所需之資訊。   [0302] (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   圖40係圖39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的圖示。   [0303] 於圖40中,係和圖38同樣地,作為 P1_Frame_Multiplexing,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係指定"00",在分時多工方式(TDM)的情況下,係指定"01",在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係指定"10"。   [0304] (2c)分層多工方式(LDM)   [0305] (P1訊令之例子)   圖41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306] 於圖41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Frame_Multiplexing。   [0307]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作為P1、P2符元之結構,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所組合成的資訊。此外,作為該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係可定義例如,圖34所示的組合之資訊。   [0308] 此外,於圖41中,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Frame_Multiplexing,係和圖37所示的內容相同。亦即,P1_Frame_Multiplexing係表示,用來判別多工方式所需之資訊。   [0309] (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   圖42係圖4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的圖示。   [0310] 於圖42中,係和圖38同樣地,作為 P1_Frame_Multiplexing,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係指定"00",在分時多工方式(TDM)的情況下,係指定"01",在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係指定"10"。   [0311] 以上說明了第1解決手法。   [0312] <5. P2訊令之構成>   [0313] 接著,參照圖43乃至圖59,作為P2符元的P2訊令,說明L1B訊令(L1-Basic)、與L1D訊令(L1-Detail)。   [0314] 此處,L1B訊令、與L1D訊令,係有例如以下的相異點。亦即,L1B訊令係為固定長度,L1D訊令係為可變長度,這點有所不同。因此,L1B訊令與L1D訊令,其大小係為不同。通常,相較於L1B訊令之大小,L1D訊令之大小係比較大。   [0315] 又,L1B訊令與L1D訊令係依序被讀出,因此L1B訊令會比L1D訊令還早被讀出。再者,L1B訊令,係相較於L1D訊令,可較為穩健(robustness)地加以傳輸,這點也有所不同。   [0316] (1)L1B訊令之構成   [0317] 首先,參照圖43乃至圖47,說明L1B訊令之構成。此外,L1B訊令之構成,係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因此以下按照分時多工方式(TDM)、分頻多工方式(FDM)、分層多工方式(LDM)之順序,來說明L1B訊令之構成。   [0318] (1a)分時多工方式(TDM)   [0319] (L1B訊令之例子)   圖43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320] 於圖43中,L1B訊令係含有: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L1B_crc。   [0321] 3位元的L1B_version係表示L1B訊令之版本。   [0322] 1位元的L1B_eas-wake_up係表示緊急警報旗標。   [0323] 1位元的L1B_lls_flag係表示上層之訊令之存在的旗標。例如,作為上層之訊令,是被規定有LLS(Low Level Signaling)的情況下,該當旗標係變成表示LLS是否存在。   [0324] 1位元的L1B_time_info_flag係表示時刻資訊之旗標。   [0325] 8位元的L1B_L1_Detail_size_bytes係表示L1D訊令之大小。   [0326] 2位元的L1B_L1_Detail_fec_type係表示L1D訊令之FEC類型。   [0327] 80位元的L1B_reserved係表示將來的擴充領域。   [0328] 32位元的L1B_crc係表示錯誤偵測的同位元。   [0329] (1b)分頻多工方式(FDM)   [0330] (L1B訊令之例子)   圖44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331] 於圖44中,L1B訊令係含有: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num_layers、L1B_L1_Detail_size_bytes、 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L1B_crc。   [0332] 於圖44中,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 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L1B_crc,係和圖43所示的內容相同。亦即,圖44的L1B訊令,相較於圖43,係被追加了L1B_num_layers。   [0333] 2位元的L1B_num_layers係表示階層(FDM階層)之個數。   [0334] 此外,於圖44中,L1B_reserved之位元數,係為78位元。   [0335] (1c)分層多工方式(LDM)   [0336] (L1B訊令之例子)   圖45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337] 於圖45中,L1B訊令係含有: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num_layers、L1B_L1_Detail_size_bytes、 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L1B_crc。   [0338] 於圖45中,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 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 L1B_reserved、L1B_crc,係和圖43所示的內容相同。亦即,圖45的L1B訊令,相較於圖43,係被追加了L1B_num_layers。   [0339] 2位元的L1B_num_layers係表示階層(LDM階層)之個數。   [0340] (1d)在TDM、FDM、LDM間做共通化時的例子   [0341] 此處,圖37乃至圖42所示的TDM、FDM、LDM之P1訊令、與圖43乃至圖45所示的TDM、FDM、LDM之L1B訊令,係以TDM、FDM、LDM之各多工方式,而可大致同樣地構成,這件事情從上述的P1訊令與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也可得知。   [0342] 亦即,在分時多工方式(TDM)中,階層的相關資訊,係並非一定必須的資訊,但對分時多工方式(TDM)之訊令,若能放入階層的相關資訊,則分頻多工方式(FDM)與分層多工方式(LDM)就可共通化。此外,在分時多工方式(TDM)中,若不利用子訊框,則可直接利用num_layers。   [0343] (P1訊令之例子)   圖46係在TDM、FDM、LDM間做共通化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344] 於圖46中,P1訊令係含有: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 P1_band_width、P1_Frame_Multiplexing。   [0345] 7位元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係隨著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每一多工方式,而意義有所不同。   [0346] 亦即,在分時多工方式(TDM)的情況下,在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所組合成的資訊。   [0347] 又,在分頻多工方式(FDM)之情況,在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導頻型樣、總區段數、及階層A之區段數所組合成的資訊。然後,在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在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中係含有:FFT大小、GI、FEC類型、及導頻型樣所組合成的資訊。   [0348] 這些多工方式(FDM、TDM、LDM),係可藉由P1_Frame_Multiplexing之值來做判別。此外,P1_Frame_Multiplexing之值,係和圖38等所示的相同。   [0349] (L1B訊令之例子)   圖47係在TDM、FDM、LDM間做共通化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0350] 於圖47中,L1B訊令係含有: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num_layers、L1B_L1_Detail_size_bytes、 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L1B_crc。   [0351] 於圖47中,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 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 L1B_reserved、L1B_crc,係和圖43所示的內容相同。亦即,圖47的L1B訊令,相較於圖43,係被追加了L1B_num_layers。   [0352] 2位元的L1B_num_layers係表示階層之個數。   [0353] 但是,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L1B_num_layers係表示階層(FDM階層)之個數。又,在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L1B_num_layers係表示階層(LDM階層)之個數。此外,在分時多工方式(TDM)的情況下,L1B_num_layers並非一定必須之資訊,在不要時,係為未使用。   [0354] (2)L1D訊令之構成   [0355] 接著,參照圖48乃至圖59,說明L1D訊令之構成。此外,L1D訊令之構成,係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因此以下按照分時多工方式(TDM)、分頻多工方式(FDM)、分層多工方式(LDM)之順序,說明L1D訊令之構成。   [0356] (2a)分時多工方式(TDM)   [0357] (L1D訊令之第1例)   圖48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1例的圖示。   [0358] 圖48的L1D訊令係相當於圖6所示的子訊框所對應之實體層訊框的P2符元的P2訊令。   [0359] 4位元的L1D_version係表示L1D訊令之版本。   [0360] L1B訊令的L1B_time_info_flag是表示有時刻資訊存在的情況下,則會描述64位元的L1D_ntp_time。L1D_ntp_time係表示時刻資訊。   [0361] 此處,例如,作為上層的傳輸協定是使用MMT(MPEG Media Transport)的情況下,則作為時刻資訊,係可使用NTP(Network Time Protocol)格式的時刻資訊。此外,作為時刻資訊之格式,係不限於NTP格式,亦可使用例如PTP(Precision Time Protocol)等之其他格式。   [0362] P1訊令的P1_eas_wake_up是表示有緊急警報存在的情況下,則會描述8位元的L1B_eas_code。L1B_eas_code係表示緊急警報之代碼資訊。   [0363] 2位元的L1D_num_subframes係表示子訊框之數量。在該L1D_num_subframes所示之數量所相應之子訊框迴圈內,係描述有:L1D_fft_size、 L1D_guard_interval、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pilot_pattern_boost、L1D_num_ofdm_symbols、 L1D_bs_first、L1D_bs_last、L1D_fcs_null_cells。   [0364] 這些參數,係可每一子訊框地指定,因此可每一子訊框地變更調變參數。   [0365] 這些參數之中,例如,2位元的L1D_fft_size係表示對象之子訊框的FFT大小。又,例如,2位元的L1D_guard_interval、與5位元的 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係表示對象之子訊框的保護區間與導頻型樣。   [0366] 2位元的L1D_num_layers_plp係表示PLP(Physical Layer Pipe)之階層的數量。在該 L1D_num_layers_plp所示之數量所相應之PLP迴圈內,係描述有:L1D_plp_id、L1D_plp_lls_flag、 L1D_plp_start、L1D_plp_size、L1D_plp_mod、 L1D_plp_cod、L1D_plp_type、 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   [0367] 由於可將這些參數按照各子訊框之每一PLP來加以指定,因此可就子訊框內的每一PLP,來變更調變參數。   [0368] 這些參數之中,例如,4位元的L1D_plp_id係表示對象之PLP的ID。又,例如,4位元的L1D_plp_mod、4位元的L1D_plp_cod、1位元的L1D_plp_type,係分別表示對象之PLP的調變方式、編碼率、類型。   [0369] 一旦脫離PLP迴圈與子訊框迴圈,則會描述有L1D_reserved、L1D_crc。L1D_reserved係表示將來的擴充領域。32位元的L1D_crc係表示錯誤偵測之同位元。   [0370] (L1D訊令之第2例)   圖49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的圖示。   [0371] 圖49的L1D訊令係相當於圖5所示的子訊框未對應的實體層訊框的P2符元的P2訊令。因此,在圖49的L1D訊令中,相較於圖48的L1D訊令,子訊框迴圈之描述係被刪除。   [0372] 亦即,在圖49的L1D訊令中,在L1B訊令之L1B_num_layers所示之數量所相應之階層迴圈內,描述以下參數。   [0373] 亦即,在該階層迴圈內,係描述有: L1D_fft_size、L1D_guard_interval、 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pilot_pattern_boost、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first、L1D_bs_last、L1D_fcs_null_cells、L1D_plp_id、L1D_plp_lls_flag、 L1D_plp_start、L1D_plp_size、L1D_plp_mod、 L1D_plp_cod、L1D_plp_type、L1D_plp_TI_num_ti_blocks、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   [0374] 這些參數,係與圖48的L1D訊令之參數重複,因此這裡省略其說明。   [0375] (2b)分頻多工方式(FDM)   [0376] (L1D訊令之第1例)   在第1例中,是在單一的L1D訊令中,使其包含有: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FDM階層)所固有之資訊、和階層A與階層B之階層(FDM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377] 圖50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1例的圖示。   [0378] 在圖50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 L1D_ntp_time、L1B_eas_code、 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 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379] 又,在圖50的L1D訊令中,在L1B訊令之L1B_num_layers所示之數量所相應之階層迴圈內,描述以下參數。   [0380] 亦即,在該階層迴圈內,係描述有: 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 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然後,該階層迴圈內之參數,係作為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而被描述。此外,6位元的L1D_numsegs係表示各階層之區段數。   [0381] 如此,在圖50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描述有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382] (L1D訊令之第2例)   在第2例中,是針對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FDM階層),準備L1D訊令,描述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此時,關於在階層A與階層B之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包含在任一階層的L1D訊令中,而不被包含在其以外之階層的L1D訊令中。亦即,在第2例中,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只被包含在階層A的L1D訊令中。   [0383] 圖51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A)的圖示。   [0384] 在圖51的L1D訊令,係描述有階層A所固有之資訊,因此相較於圖50的L1D訊令,階層迴圈之描述係被刪除,並非全部的階層,而是針對階層A的參數係被描述。   [0385] 亦即,於圖51的L1D訊令中,在 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 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描述有階層A所固有之資訊。   [0386] 又,關於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描述在圖51的L1D訊令。亦即,在圖51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 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 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387] 如此,在圖51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A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被描述有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388] 圖52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B)的圖示。   [0389] 於圖52的L1D訊令中,在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 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描述有階層B所固有之資訊。   [0390] 此外,如上述,針對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描述在階層A的L1D訊令(圖51)中,因此不需要對階層B的L1D訊令(圖52)之描述。   [0391] 如此,在圖52的L1D訊令中,係只會描述有階層B所固有之資訊。   [0392] (L1D訊令之第3例)   在第3例中,是針對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FDM階層),準備L1D訊令,描述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此時,關於階層A與階層B等之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係使其被包含在全部的階層的L1D訊令中。亦即,在第3例中,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包含在階層A的L1D訊令、與階層B的L1D訊令之雙方中。   [0393] 圖53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A)的圖示。   [0394] 於圖53的L1D訊令中,在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 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描述有階層A所固有之資訊。   [0395] 又,在圖53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 L1D_ntp_time、L1B_eas_code、 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 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396] 如此,在圖53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A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被描述有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397] 圖54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B)的圖示。   [0398] 於圖54的L1D訊令中,在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 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描述有階層B所固有之資訊。   [0399] 又,在圖54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A與階層B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 L1D_ntp_time、L1B_eas_code、 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 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400] 如此,在圖54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B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被描述有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401] (2c)分層多工方式(LDM)   [0402] (L1D訊令之第1例)   在第1例中,是在單一的L1D訊令中,使其包含有:階層k與階層k+1之每一階層(LDM階層)所固有之資訊、和階層k與階層k+1之階層(LDM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403] 圖55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1例的圖示。   [0404] 在圖55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 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 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405] 又,在圖55的L1D訊令中,在L1B訊令之L1B_num_layers所示之數量所相應之階層迴圈內,描述以下參數。   [0406] 亦即,在該階層迴圈內,係描述有: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 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然後,該階層迴圈內之參數,係作為階層k與階層k+1之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而被描述。   [0407] 如此,在圖55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k與階層k+1之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描述有階層k與階層k+1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408] (L1D訊令之第2例)   在第2例中,是針對階層k與階層k+1之每一階層(LDM階層),準備L1D訊令,描述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此時,關於在階層k與階層k+1之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包含在任一階層的L1D訊令中,而不被包含在其以外之階層的L1D訊令中。亦即,在第2例中,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只被包含在階層k的L1D訊令中。   [0409] 圖56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k)的圖示。   [0410] 在圖56的L1D訊令,係描述有階層k所固有之資訊,因此相較於圖55的L1D訊令,階層迴圈之描述係被刪除,並非全部的階層,而是針對階層k的參數係被描述。   [0411] 亦即,於圖56的L1D訊令中,在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 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被描述有階層k所固有之資訊。   [0412] 又,關於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描述在圖56的L1D訊令。亦即,在圖56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 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 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413] 如此,在圖56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k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被描述有階層k與階層k+1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414] 圖57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k+1)的圖示。   [0415] 於圖57的L1D訊令中,在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 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被描述有階層k+1所固有之資訊。   [0416] 此外,如上述,針對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描述在階層k的L1D訊令(圖56)中,因此不需要對階層k+1的L1D訊令(圖57)之描述。   [0417] 如此,在圖57的L1D訊令中,係只會描述有階層k+1所固有之資訊。   [0418] (L1D訊令之第3例)   在第3例中,是針對階層k與階層k+1之每一階層(LDM階層),準備L1D訊令,描述各階層所固有之資訊。此時,關於階層k與階層k+1等之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係使其被包含在全部的階層的L1D訊令中。亦即,在第3例中,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被包含在階層k的L1D訊令、與階層k+1的L1D訊令之雙方中。   [0419] 圖58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k)的圖示。   [0420] 於圖58的L1D訊令中,在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 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被描述有階層k所固有之資訊。   [0421] 又,在圖58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 L1D_ntp_time、L1B_eas_code、 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 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 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422] 如此,在圖58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k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被描述有階層k與階層k+1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423] 圖59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k+1)的圖示。   [0424] 於圖59的L1D訊令中,在L1D_layer_id、 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 L1D_plp_TI_num_ti_blocks、 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係被描述有階層k+1所固有之資訊。   [0425] 又,在圖59的L1D訊令中,作為階層k與階層k+1間所共通之資訊,係描述有:L1D_version、 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 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L1D_num_layers。   [0426] 如此,在圖59的L1D訊令中,係除了階層k+1所固有之資訊以外,還被描述有階層k與階層k+1之各階層間所共通之資訊。   [0427] <6. 第2解決手法>   [0428] 如上述,現行的ISDB-T等,採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於實體層訊框中,TMCC資訊等之L1訊令是被分散配置,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為了取得同步必定需要1訊框,存在有如此課題,但在本技術中,該課題係可藉由第2解決手法來解決。   [0429] (訊令的集中配置之例子)   圖60係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中的L1訊令之集中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0430] 此外,於圖60中,在圖60的B係圖示了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同時,為了比較,在圖60的A係圖示了現行的ISDB-T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431] 於圖60的A中,橫方向係表示子載波之號碼(載波號碼)的頻率軸,縱方向係表示OFDM符元之號碼(OFDM符元號碼)的時間軸。   [0432] 此處,在ISDB-T中係規定了,OFDM的子載波之間隔係為不同的模式1、2、3之3個傳輸模式。又,在ISDB-T中,作為子載波之調變方式,係規定了QPSK(Quaternary Phase Shift Keying)、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及DQPSK(Differential QPSK)之4個調變方式。   [0433] 圖60的A係圖示了,傳輸模式為模式1,且調變方式為QPSK、16QAM、64QAM的OFDM區段之構成。於圖60的A中,係藉由204個OFDM符元,來構成1個OFDM訊框。   [0434] 於圖60的A中,Si,j係表示已被上層之資料所調變過的子載波之資料符元(載波符元),OFDM區段,係對資料符元,附加導頻訊號SP(Scattered Pilot)、或TMCC訊號、AC(Auxiliary Channel)訊號之各符元(子載波),而被構成。   [0435] TMCC訊號,係為用來傳輸作為訊令(控制資訊)的TMCC資訊所需之訊號,AC訊號,係為用來傳輸關於播送之附加資訊所需之擴充用訊號。在該AC訊號中,可傳輸緊急警報資訊等之AC資訊。亦即,TMCC資訊與AC資訊,係可以說是L1訊令。   [0436] 此外,關於現行的ISDB-T的OFDM區段之構成,係被記載於上記之非專利文獻1的「3.12 訊框構成」等中。   [0437] 如圖60的A所示,於現行的ISDB-T的實體層訊框中,TMCC資訊或AC資訊等之L1訊令,是在時間方向上被配置,以1個實體層訊框單位而被構成。換言之,在現行的ISDB-T的實體層訊框中,L1訊令是被分散配置。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直到取得L1訊令為止,必須至少處理1個實體層訊框,為了取得同步,必定需要1個實體層訊框之訊框長度(之時間)。   [0438] 另一方面,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係由圖60的B所示之構成所成。   [0439] 於圖60的B中係表示,令從圖中的左側往右側之方向為頻率(Freq)之方向,令從圖中的上側往下側之方向為時間(Time)之方向時,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440] 於圖60的B中,在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係被插入有訊框同步符元(FSS),然後,在其後,被插入有P1符元(P1)。   [0441] 又,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所定之頻帶(例如6MHz)被分頻成複數區段,按照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P2)、資料符元、及邊界符元(BS)。   [0442] 此時,如圖60的B的框內所示,於1個實體層訊框中,從其開頭起依序配置有訊框同步符元(FSS)、P1符元(P1)、P2符元(P2)。此處,在P1符元中係含有P1訊令。又,在P2符元中係含有,L1B訊令或L1D訊令等之P2訊令。   [0443] 亦即,P1符元或P2符元中所含之L1訊令,係被集中配置在實體層訊框之開頭。因此,收訊裝置30中,在處理實體層訊框之際,可迅速取得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的L1訊令,可縮短取得同步為止的時間。   [0444] 此處,例如,可在1個實體層訊框的訊框長度之約一半的時間內取得L1訊令,其結果為,相較於一定需要1個實體層訊框的訊框長度(之時間)的現行的ISDB-T的實體層訊框,可縮短取得同步為止的時間。   [0445] 此外,圖60的B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係對應於上述圖8的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又,此處雖然說明分頻多工方式(FDM),但如圖5或圖6、圖9所示,使用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或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中也是,L1訊令係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   [0446] 以上說明了第2解決手法。   [0447] <7. 第3解決手法>   [0448] 如上述,在現狀的技術中,實體層訊框的酬載(Payload),係可以適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來進行FDM化或LDM化,但訊框同步符元(FSS)或前文(Preamble)係無法FDM化或LDM化,存在如此課題,但在本技術中,該課題係藉由第3解決手法來解決。   [0449] (FDM與LDM時的FSS、P1、P2之配置之例子)   圖61係分頻多工方式(FDM)、與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訊框同步符元(FSS)、P1符元(P1)、及P2符元(P2)之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0450] 此外,於圖61中,在圖61的A中係圖示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在圖61的B中係圖示使用了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451] 於圖61的A中,在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係被插入有訊框同步符元(FSS),然後,在其後,被插入有P1符元(P1)。   [0452] 又,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的情況下,所定之頻帶(例如6MHz)被分頻成複數區段,按照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FDM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P2)、資料符元(Frame)、及邊界符元(BS)。   [0453] 此時,如圖61的A的框內所示,P2符元係藉由將被配置於其中的資料予以分開,而按照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地而被配置。因此,在圖61的A所示的實體層訊框中,不只資料符元或邊界符元,就連P2符元等之前文,也可FDM化。   [0454] 另一方面,於圖61的B中,在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係被插入有訊框同步符元(FSS),然後,在其後,被插入有P1符元(P1)。   [0455] 又,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係針對不同送訊功率的每一階層(LDM階層),配置有P2符元(P2)、資料符元(Frame)、及邊界符元(BS)。   [0456] 此時,如圖61的B的框內所示,P2符元係按照階層k與階層k+1之每一階層(LDM階層)地而被配置。因此,在圖61的B所示的實體層訊框中,不只資料符元或邊界符元,就連P2符元等之前文,也可LDM化。   [0457] 如此,在第3解決手法中,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或分層多工方式(LDM)的情況下,不只資料符元或邊界符元,就連P2符元等之前文,也可FDM化或LDM化。   [0458] 此外,圖61的A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係對應於上述圖7的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圖61的B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係對應於上述圖9的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   [0459] 以上說明了第3解決手法。   [0460] <8. 收訊裝置之動作>   [0461] 接著,參照圖62乃至圖66,說明圖1的收訊裝置30之動作。   [0462] (1)分時多工方式(TDM)的實體層訊框之處理   [0463] (訊框處理例)   圖62係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0464] 如圖62所示,使用分時多工方式(TDM)時,從實體層訊框之開頭起,依序配置訊框同步符元(FSS)、P1符元(P1)、P2符元(P2)。又,在圖62的例子中,實體層訊框係對應於子訊框,因此在P2符元(P2)之後,配置有子訊框n、子訊框n+1之2個子訊框。   [0465] 此處,在收訊裝置30中,可藉由訊框同步符元(FSS)而辨識出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並取得P1符元之資訊(P1訊令)。又,在收訊裝置30中,係可使用P1訊令之資訊,從實體層訊框抽出P2符元之資訊(P2訊令),然後抽出資料符元。   [0466] 又,在配置有2個以上之子訊框的情況下,雖然可每一子訊框地變更調變參數,但在L1D訊令中係含有每一子訊框的調變參數之資訊。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使用L1D訊令之資訊(例如圖48的L1D訊令之子訊框迴圈內之資訊),可從實體層訊框抽出各子訊框之資料符元。   [0467] 此外,在收訊裝置30中,使用L1D訊令之資訊,可從實體層訊框,選擇性地抽出圖62的框內的子訊框n之資料符元。   [0468] (2)分頻多工方式(FDM)的實體層訊框之處理   [0469] (訊框處理例)   圖63係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0470] 如圖63所示,使用分頻多工方式(FDM)時,從實體層訊框之開頭起,依序配置訊框同步符元(FSS)和P1符元(P1),然後,按照階層A或階層B之每一階層(FDM階層),配置P2符元(P2)、資料符元(Frame)、邊界符元(BS)。   [0471] 此處,在收訊裝置30是接收已被分配至頻道之所定之頻帶(例如6MHz)之全頻帶的情況下,可藉由訊框同步符元(FSS)而辨識出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並取得P1符元之資訊(P1訊令)。又,在收訊裝置30中,係可使用P1訊令之資訊,從實體層訊框抽出P2符元之資訊(P2訊令),然後抽出資料符元。   [0472] 又,收訊裝置30是在所定之頻帶之中,接收階層A(Layer 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的情況下,則變成接收圖63的框內的頻帶。此處,圖64中係圖示,圖63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的細節。亦即,於圖64中,階層A與階層B之每一階層的P2符元、資料符元、及邊界符,是以區段單位來表示。   [0473] 於圖64中,階層A與階層B之各階層,係由複數區段所構成,但例如,總區段數係被設成35區段,而包含中央之區段的階層A,係可設成中央之9區段。亦即,在收訊裝置30是接收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的情況下,變成只接收中央之9區段份的頻帶。   [0474] 於此情況下,收訊裝置30,係藉由十分穩健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而辨識實體層訊框之開頭,取得P1符元之資訊(P1訊令)。又,收訊裝置30,係可從P1訊令之資訊(例如圖31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辨識出階層A之區段數(例如9區段)。   [0475] 因此,在收訊裝置30中,係可使用P1訊令之資訊,從中央之9區段所成之階層A所對應之部分頻帶,抽出P2符元之資訊(P2訊令),然後抽出資料符元。   [0476] 此外,例如,於圖65中,在總區段數為35區段的情況下,即使將中央之7區段設成階層A時,收訊裝置30係仍可藉由將中央之9區段分之頻帶視為部分頻帶而進行收訊,就可使用P1訊令之資訊,抽出P2訊令,然後抽出資料符元。   [0477] (3)分層多工方式(LDM)的實體層訊框之處理   [0478] (訊框處理例)   圖66,係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的處理的說明圖。   [0479] 如圖66所示,使用分層多工方式(LDM)時,從實體層訊框之開頭起,依序配置訊框同步符元(FSS)和P1符元(P1),然後依序配置P2符元(P2)、資料符元(Frame)、邊界符元(BS)。但是,P2符元(P2)、資料符元(Frame)、邊界符元(BS),係按照階層k或階層k+1之每一階層(LDM階層)而被配置。   [0480] 此處,在收訊裝置30中,可藉由訊框同步符元(FSS)而辨識出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並取得P1符元之資訊(P1訊令)。又,在收訊裝置30中,係可使用P1訊令之資訊,而階層k或階層k+1之每一階層地,抽出P2符元之資訊(P2訊令),然後抽出資料符元。   [0481] 此外,在收訊裝置30中,使用L1訊令之資訊,可從實體層訊框,選擇性地抽出圖66的框內之階層(LDM階層)之一部分。   [0482] <9. 各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之流程>   [0483] 接著,參照圖67至圖71的流程圖,說明上述的第1解決手法乃至第3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   [0484] (第1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   首先,參照圖67及圖68的流程圖,說明第1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但是,如上述,作為第1解決手法,係有利用了不同同步型樣的同步型樣解決手法、和利用了P1訊令的P1訊令解決手法這2種,因此依序說明。   [0485] (同步型樣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   參照圖67的流程圖,說明同步型樣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   [0486] 於步驟S11中,資料處理裝置10之組件處理部111乃至資料處理部114,係生成串流。   [0487] 在該步驟S11之處理中,係藉由多工器13,來自組件處理部111的組件之串流、和來自訊令生成部112的上層之訊令之串流,係被多工。然後,藉由資料處理部114,多工之結果所得之串流會被處理,生成傳輸資料之串流。   [0488] 於步驟S12中,送訊裝置20的資料處理部211,係藉由將步驟S11之處理所得之串流加以處理,以生成實體層訊框。   [0489] 在該步驟S1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同步型樣解決手法,而以每一多工方式(FDM、TDM、LDM)地,使其變成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為不同同步型樣(例如圖28的同步型樣)的方式,生成實體層訊框。   [0490] 於步驟S13中,送訊裝置20的調變部212,係對步驟S12之處理所得的實體層訊框,實施必要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播送訊號,從被設置在送訊所的送訊用天線予以發送。   [0491] 於步驟S21中,收訊裝置30的RF部311,係將從被設置在送訊所的送訊用天線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予以接收。   [0492] 於步驟S22中,收訊裝置30的解調部312,係將從步驟S21之處理所接收到的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493] 在該步驟S2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同步型樣解決手法,基於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為不同同步型樣(例如圖28的同步型樣),來判別多工方式(FDM、TDM、LDM),隨應於該判別結果而將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藉此而獲得傳輸資料之串流。   [0494] 於步驟S23中,收訊裝置30的資料處理部313,係藉由將步驟S22之處理所得之串流加以處理。   [0495] 在該步驟S23之處理中,藉由將傳輸資料之串流加以處理,而獲得上層之訊令或組件之串流。然後,藉由將上層之訊令或組件之串流加以處理,播送節目等之內容係被再生。   [0496] 以上說明了,同步型樣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之流程。   [0497] (P1訊令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   參照圖68的流程圖,說明P1訊令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   [0498] 此外,於圖68中,送訊側的步驟S31、S33之處理、收訊側的步驟S41、S43之處理,係和上述的圖67的步驟S11、S13之處理、圖67的步驟S21、S23之處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0499] 於送訊側的步驟S32中,送訊裝置20的資料處理部211,係藉由將步驟S31之處理所得之串流加以處理,以生成實體層訊框。   [0500] 在該步驟S3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P1訊令解決手法,生成含有描述了用來判別多工方式(FDM、TDM、LDM)之判別資訊(例如圖37、圖39、圖4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P1訊令的實體層訊框。但是,於該實體訊框中,係為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為同一同步型樣。   [0501] 另一方面,於收訊側的步驟S42中,收訊裝置30的解調部312,係將從步驟S41之處理所接收到的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502] 在該步驟S4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P1訊令解決手法,基於P1訊令中所被描述之判別資訊(例如圖37、圖39、圖4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來判別多工方式(FDM、TDM、LDM),隨應於該判別結果而將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藉此而獲得傳輸資料之串流。   [0503] 以上說明了,P1訊令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之流程。   [0504] (第2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   接著,參照圖69的流程圖,說明第2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   [0505] 於步驟S51中,係和圖67的步驟S11之處理同樣地,藉由資料處理裝置10的組件處理部111乃至資料處理部114,生成串流。   [0506] 於步驟S52中,送訊裝置20的資料處理部211,係藉由將步驟S51之處理所得之串流加以處理,以生成實體層訊框。   [0507] 在該步驟S5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第2解決手法,以使得L1B訊令或L1D訊令等之L1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開頭(開頭側)的方式,生成實體層訊框(例如圖60的B的實體層訊框)。   [0508] 於步驟S53中,係和圖67的步驟S13之處理同樣地,藉由送訊裝置20的調變部212,而發送播送訊號。於步驟S61中,係和圖67的步驟S21同樣地,藉由收訊裝置30的RF部311,而接收播送訊號。   [0509] 於步驟S62中,收訊裝置30的解調部312,係將從步驟S61之處理所接收到的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510] 在該步驟S6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第2解決手法,而取得被集中配置在實體層訊框(例如圖60的B的實體層訊框)之開頭(開頭側)的L1訊令,藉由將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而獲得傳輸資料之串流。   [0511] 於步驟S63中,係和圖67的步驟S23同樣地,藉由收訊裝置30的資料處理部313,來處理串流。   [0512] 以上說明了,第2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之流程。   [0513] (第3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   最後,參照圖70及圖71的流程圖,說明上述的第3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但是,如上述,作為第3解決手法,係有往分頻多工方式(FDM)之對應、與往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對應的2種解決手法,因此依序說明。   [0514] (FDM對應處理)   參照圖70的流程圖,說明F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段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   [0515] 於步驟S71中,係和圖67的步驟S11之處理同樣地,藉由資料處理裝置10的組件處理部111乃至資料處理部114,生成串流。   [0516] 於步驟S72中,送訊裝置20的資料處理部211,係藉由將步驟S71之處理所得之串流加以處理,以生成實體層訊框。   [0517] 在該步驟S7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F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法,將P2符元(之P2訊令),按照階層A或階層B之每一階層(FDM階層)地加以配置而FDM化,以生成實體層訊框(例如圖61的A的實體層訊框)。   [0518] 於步驟S73中,係和圖67的步驟S13之處理同樣地,藉由送訊裝置20的調變部212,而發送播送訊號。於步驟S81中,係和圖67的步驟S21同樣地,藉由收訊裝置30的RF部311,而接收播送訊號。   [0519] 於步驟S82中,收訊裝置30的解調部312,係將從步驟S81之處理所接收到的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520] 在步驟S8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F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法,從實體層訊框(例如圖61的A的實體層訊框)中所被FDM化的P2符元,取得P2訊令(L1B訊令或L1D訊令),並將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以獲得傳輸資料之串流。   [0521] 於步驟S83中,係和圖67的步驟S23同樣地,藉由收訊裝置30的資料處理部313,來處理串流。   [0522] 以上說明了,F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之流程。   [0523] (LDM對應處理)   參照圖71的流程圖,說明L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段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的處理之流程。   [0524] 此外,於圖71中,送訊側的步驟S91、S93之處理、收訊側的步驟S101、S103之處理,係和上述的圖70的步驟S71、S73之處理、圖70的步驟S81、S83之處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0525] 於送訊側的步驟S92中,送訊裝置20的資料處理部211,係藉由將步驟S91之處理所得之串流加以處理,以生成實體層訊框。   [0526] 在該步驟S9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L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法,將P2符元(之P2訊令),按照階層k或階層k+1之每一階層(LDM階層)地加以配置而LDM化,以生成實體層訊框(例如圖61的B的實體層訊框)。   [0527] 另一方面,於收訊側的步驟S102中,收訊裝置30的解調部312,係將從步驟S101之處理所接收到的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528] 在步驟S102之處理中,係藉由上述的L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法,從實體層訊框(例如圖61的B的實體層訊框)中所被LDM化的P2符元,取得P2訊令(L1B訊令或L1D訊令),並將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以獲得傳輸資料之串流。   [0529] 以上說明了,LDM對應之第3解決手法所對應之處理之流程。   [0530] <10. 變形例>   [0531] (解決手法之組合)   在上述的說明中,雖然個別地說明了第1解決手法乃至第3解決手法之各解決手法,但亦可組合2種以上之解決手法。   [0532] 例如,亦可組合第1解決手法與第2解決手法,而於實體層訊框中,使用共通之訊框同步符元(FSS)、且為同一同步型樣之際,可在其開頭,集中配置L1訊令。藉此,在收訊裝置30中,係在實體層訊框之處理時,就可不只判別多工方式,還可同時縮短取得同步為止的時間。   [0533] 又,例如,組合第1解決手法與第3解決手法,而於實體層訊框中,作為PI訊令之資訊,可包含有用來判別多工方式所需的判別資訊,同時,還可每一階層(FDM階層或LDM階層)地,配置P2符元。藉此,於收訊裝置30中,在實體層訊框之處理時,不只可判別多工方式,還可將實體層訊框之前文予以FDM化或LDM化。   [0534] (其他多工方式)   又,在上述的說明中,作為多工方式,係例示了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3種多工方式,但亦可包含有例如:分層分時多工方式(LDM_TDM)或分層分頻多工方式(LDM_FDM)等,其他多工方式。又,多工方式,係不限於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3種多工方式,只要為2種以上之多工方式,則無論哪種方式均可。   [0535] (對其他播送方式之適用)   上述的說明,作為數位電視播送之規格,是以日本等所採用的方式也就是ISDB(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為中心來說明,但本技術係亦可適用於美國等所採用的方式也就是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或歐洲各國所採用的方式也就是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等。   [0536] 亦即,於現狀的ATSC或DVB中也是,並沒有規定將複數多工方式(例如FDM、TDM、LDM等),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所需之方式,藉由適用本技術,在將複數多工方式,以同一播送系統加以實現時,就可進行較彈性之運用。又,上述的階層(FDM階層),係亦可概念性地視為PLP(Physical Layer Pipe)。此情況下,複數階層,係亦可說成是M-PLP(Multiple-PLP)。   [0537] 又,作為數位電視播送之規格,係除了地上波播送以外,亦可適用於利用播送衛星(BS)或通訊衛星(CS)等的衛星播送、或有線電視(CATV)等之有線播送等之規格。   [0538] (封包或訊令之其他例子)   又,上述的封包或訊框、訊令(控制資訊)等之名稱,係為一例,有時候會使用其他名稱。但是,這些名稱的差異,僅止於形式上的差異,對象之封包或訊框、訊令等之實質的內容並沒有不同。   [0539] 又,本技術,作為傳輸路,亦可適用於播送網以外之傳輸路,亦即例如:想定會利用網際網路或電話網等之通訊線路(通訊網)等而被規定的所定之規格(數位播送之規格以外之規格)等。此情況下,作為傳輸系統1(圖1)的傳輸路,可利用網際網路等之通訊線路,資料處理裝置10或送訊裝置20的機能,係可藉由被設置在網際網路上的通訊伺服器來提供。然後,該當通訊伺服器、與收訊裝置30,係透過通訊線路而進行雙向通訊。   [0540] <11. 電腦的構成>   [0541] 上述一連串處理,係可藉由硬體來執行,也可藉由軟體來執行。在以軟體來執行一連串之處理時,構成該軟體的程式,係可安裝至電腦。圖72係以程式來執行上述一連串處理的電腦的硬體之構成例的圖示。   [0542] 於電腦1000中,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01、ROM(Read Only Memory)10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1003,係藉由匯流排1004而被彼此連接。在匯流排1004上係還連接有輸出入介面1005。輸出入介面1005上係連接有:輸入部1006、輸出部1007、記錄部1008、通訊部1009、及驅動機1010。   [0543] 輸入部1006,係由鍵盤、滑鼠、麥克風等所成。輸出部1007係由顯示器、揚聲器等所成。記錄部1008,係由硬碟或非揮發性記憶體等所成。通訊部1009係由網路介面等所成。驅動機1010係驅動:磁碟、光碟、光磁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1011。   [0544] 在如以上構成的電腦1000中,藉由CPU1001而例如將ROM1002或記錄部1008中所被記錄之程式,透過輸出入介面1005及匯流排1004,而載入至RAM1003裡並加以執行,就可進行上述一連串處理。   [0545] 電腦1000(CPU1001)所執行的程式,係可記錄在例如套裝媒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1011中而提供。又,程式係可透過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數位衛星播送這類有線或無線的傳輸媒體而提供。   [0546] 在電腦1000中,程式係藉由將可移除式記錄媒體1011裝著至驅動機1010,就可透過輸出入介面1005,安裝至記錄部1008。又,程式係可透過有線或無線之傳輸媒體,以通訊部1009接收之,安裝至記錄部1008。除此以外,程式係可事前安裝在ROM1002或記錄部1008中。   [0547] 此處,於本說明書中,電腦依照程式而進行之處理,係並不一定依照流程圖方式所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進行。亦即,電腦依照程式所進行的處理,係包含可平行地或個別地執行之處理(例如平行處理或是物件所致之處理)。又,程式係可被1台電腦(處理器)所處理,也可被複數電腦分散處理。   [0548] 此外,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0549] 又,本技術係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0550] (1)   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和   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插入之訊框同步符元中所被使用的,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同步型樣。 (3)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實體層之訊令的資訊。 (4)   如前記(3)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訊令係為P1符元的P1訊令。 (5)   如前記(1)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多工方式係包含: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其中至少1種方式。 (6)   一種送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   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7)   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   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   處理部,係基於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判別資訊,來判別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前記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8)   如前記(7)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插入之訊框同步符元中所被使用的,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同步型樣。 (9)   如前記(7)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實體層之訊令的資訊。 (10)   如前記(9)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訊令係為P1符元的P1訊令。 (11)   如前記(7)至(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多工方式係包含: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其中至少1種方式。 (12)   一種收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接收播送訊號;   基於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判別資訊,來判別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前記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13)   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實體層之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和   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4)   一種送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實體層之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   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5)   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   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   處理部,係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集中配置的實體層之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16)   一種收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接收播送訊號;   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集中配置的實體層之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17)   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的P2訊令;和   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8)   一種送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的P2訊令;   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9)   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   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   處理部,係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的隨每一階層而被配置的P2符元的P2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20)   一種收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接收播送訊號;   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之實體層訊框的隨每一階層而被配置的P2符元的P2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0551]
1‧‧‧傳輸系統
10、10-1~10-N‧‧‧資料處理裝置
20‧‧‧送訊裝置
30、30-1~30-M‧‧‧收訊裝置
40、40-1~40-N‧‧‧通訊線路
50‧‧‧播送傳輸路
111‧‧‧組件處理部
112‧‧‧訊令生成部
113‧‧‧多工器
114‧‧‧資料處理部
211‧‧‧資料處理部
212‧‧‧調變部
311‧‧‧RF部
312‧‧‧解調部
313‧‧‧資料處理部
321‧‧‧天線
1000‧‧‧電腦
1001‧‧‧CPU
1002‧‧‧ROM
1003‧‧‧RAM
1004‧‧‧匯流排
1005‧‧‧輸出入介面
1006‧‧‧輸入部
1007‧‧‧輸出部
1008‧‧‧記錄部
1009‧‧‧通訊部
1010‧‧‧驅動機
1011‧‧‧可移除式媒體
[0027]   [圖1]適用了本技術的傳輸系統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2]圖1的資料處理裝置與送訊裝置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3]圖1的收訊裝置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4]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之概念的說明圖。   [圖5]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第1構成例的圖示。   [圖6]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第2構成例的圖示。   [圖7]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8]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實體層訊框構成之細節的圖示。   [圖9]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實體層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0]現狀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的圖示。   [圖11]本技術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之概要的圖示。   [圖12]現狀之構成與本技術的構成之比較的圖示。   [圖13]g之值,與FFT大小、樣本、最大傳輸速度、及穩健傳輸速度之關係的圖示。   [圖14]FFT=512時的BLER與SNR之關係的表示圖。   [圖15]FFT=1024時的BLER與SNR之關係的表示圖。   [圖16]FFT=2048時的BLER與SNR之關係的表示圖。   [圖17]FFT=4096時的BLER與SNR之關係的表示圖。   [圖18]FFT=8192時的BLER與SNR之關係的表示圖。   [圖19]以分頻多工方式(FDM),進行部分頻帶之收訊時的階層之構成的圖示。   [圖20]以分頻多工方式(FDM),進行部分頻帶之收訊的情況下,FFT=1024時的BLER與SNR之關係的表示圖。   [圖21]本技術的訊框同步符元(FSS)與P1符元(P1)之構成的圖示。   [圖22]FFT大小、每一符元之樣本、最大傳輸速度、穩健傳輸速度、符元數、最大位元數、及總和樣本之關係的圖示。   [圖23]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P2符元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4]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2符元之第1構成例的圖示。   [圖25]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2符元之第2構成例的圖示。   [圖26]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2符元之第1構成例的圖示。   [圖27]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2符元之第2構成例的圖示。   [圖28]訊框同步符元(FSS)的同步型樣之例子的圖示。   [圖29]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30]圖29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的圖示。   [圖31]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32]圖31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的圖示。   [圖33]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34]圖33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之例子的圖示。   [圖35]FFT大小與GI之組合之例子的圖示。   [圖36]FFT大小與GI與導頻型樣之組合之例子的圖示。   [圖37]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38]圖37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的圖示。   [圖39]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0]圖39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的圖示。   [圖41]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2]圖4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之例子的圖示。   [圖43]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4]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5]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6]共通化時的P1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7]共通化時的L1B訊令的語法之例子的圖示。   [圖48]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1例的圖示。   [圖49]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的圖示。   [圖50]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1例的圖示。   [圖51]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A)的圖示。   [圖52]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B)的圖示。   [圖53]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A)的圖示。   [圖54]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B)的圖示。   [圖55]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1例的圖示。   [圖56]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k)的圖示。   [圖57]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2例(階層k+1)的圖示。   [圖58]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k)的圖示。   [圖59]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L1D訊令之語法之第3例(階層k+1)的圖示。   [圖60]適用了本技術的實體層訊框中的L1訊令之集中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圖61]分頻多工方式(FDM)、與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訊框同步符元(FSS)、P1符元(P1)、及P2符元(P2)之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圖62]分時多工方式(T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圖63]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圖64]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圖65]分頻多工方式(F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圖66]分層多工方式(LDM)時的對實體層訊框的收訊側之處理的說明圖。   [圖67]第1解決手法(同步型樣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之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68]第1解決手法(P1訊令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之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69]第2解決手法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之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70]第3解決手法(FDM對應)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之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71]第3解決手法(LDM對應)所對應之送訊側與收訊側之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72]電腦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Claims (18)

  1. 一種送訊裝置,係為播送系統中的送訊裝置,其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的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和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插入之訊框同步符元中所被使用的,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同步型樣。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實體層之訊令的資訊。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記訊令係為P1符元的P1訊令。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記多工方式係包含: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其中至少1種方式。
  6. 一種送訊方法,係為播送系統中的送訊方法,其係含有以下步驟: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的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含有可判別多工方式的判別資訊;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7. 一種收訊裝置,係為播送系統中的收訊裝置,其係具備: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處理部,係基於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中所含的判別資訊,來判別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前記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插入之訊框同步符元中所被使用的,隨每一多工方式而不同的同步型樣。
  9.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前記判別資訊係為,前記實體層訊框中所含之實體層之訊令的資訊。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前記訊令係為P1符元的P1訊令。
  11.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前記多工方式係包含:分頻多工方式(FDM)、分時多工方式(TDM)、及分層多工方式(LDM)之其中至少1種方式。
  12. 一種收訊方法,係為播送系統中的收訊方法,其係含有以下步驟:接收播送訊號;基於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中所含的判別資訊,來判別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之前記實體層訊框的多工方式,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13. 一種送訊裝置,係為播送系統中的送訊裝置,其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的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實體層之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和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4. 一種送訊方法,係為播送系統中的送訊方法,其係含有以下步驟: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的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實體層之訊令是被集中配置在其開頭;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5. 一種收訊裝置,係為播送系統中的收訊裝置,其係具備:收訊部,係接收播送訊號;和處理部,係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集中配置的實體層之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16. 一種收訊方法,係為播送系統中的收訊方法,其係含有以下步驟:接收播送訊號;將從前記播送訊號所得的實體層訊框之開頭中所被集中配置的實體層之訊令加以取得,並將前記實體層訊框加以處理。
  17. 一種送訊裝置,係為播送系統中的送訊裝置,其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的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的P2訊令;和送訊部,係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18. 一種送訊方法,係為播送系統中的送訊方法,其係含有以下步驟:生成已被所定之多工方式所多工的實體層訊框,其中,前記實體層訊框係為,每一階層地配置有P2符元的P2訊令;將前記實體層訊框,作為播送訊號而予以發送。
TW106125070A 2016-09-15 2017-07-26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TWI664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763 2016-09-15
JP2016180763A JP6953693B2 (ja) 2016-09-15 2016-09-15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117A TW201815117A (zh) 2018-04-16
TWI664848B true TWI664848B (zh) 2019-07-01

Family

ID=6161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070A TWI664848B (zh) 2016-09-15 2017-07-26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7895B2 (zh)
EP (1) EP3514991A4 (zh)
JP (5) JP6953693B2 (zh)
KR (1) KR102451338B1 (zh)
CN (3) CN111541522B (zh)
AU (2) AU2017328847B2 (zh)
CA (1) CA3035511A1 (zh)
MX (1) MX2019002656A (zh)
TW (1) TWI664848B (zh)
WO (1) WO20180518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034126A1 (en) 2016-08-15 2018-02-22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s sensor capsule
JP6953693B2 (ja) 2016-09-15 2021-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7091779B2 (ja) * 2018-03-30 2022-06-2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7310983B2 (ja) * 2018-03-30 2023-07-19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7392260B2 (ja) * 2018-12-12 2023-12-0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7261996B2 (ja) * 2019-03-15 2023-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放送受信方法及び放送受信装置
KR102432820B1 (ko) 2020-04-22 2022-08-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4 계층 ldm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BR112023021174A2 (pt) * 2021-04-19 2023-12-19 Sony Group Corp Dispositivos de transmissão e de recepção, e, métodos de transmissão e de recepção
WO2023234281A1 (ja) * 2022-06-01 2023-12-0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24090194A1 (ja) * 2022-10-24 2024-05-02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10806A (en) * 2007-06-18 2009-03-01 Qualcomm Inc Multiplexing of sounding signals in ACK and CQI channels
TW201136403A (en) * 2009-10-08 2011-10-16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at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 networks
TW201145879A (en) * 2010-02-26 2011-12-16 Panasonic Corp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for digital broadcast system
TW201320674A (zh) * 2011-06-24 2013-05-16 Panasonic Corp 發送裝置、發送方法、接收裝置及接收方法(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0803B2 (ja) 1991-08-28 1999-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ジタル放送信号受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放送信号受信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4138140B2 (ja) * 1999-03-17 2008-08-20 株式会社東芝 畳み込み符号復号装置及び畳み込み符号復号方法
US6687492B1 (en) * 2002-03-01 2004-02-03 Cogni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enna diversity using joint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US8509051B2 (en) * 2003-09-02 2013-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929338B (zh) * 2005-09-06 2011-08-24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蜂窝网和泛在网的融合方法和设备
US7734303B2 (en) * 2006-04-12 2010-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modulation error ratio for evaluation of transmitter performance
US7796706B2 (en) * 2007-03-15 2010-09-14 Nokia Corporation Digital broadcast service discovery correlation
KR101084155B1 (ko) * 2007-08-30 2011-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JP5064167B2 (ja) 2007-10-15 2012-10-31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降温用噴霧システム
US9462020B2 (en) * 2008-01-16 2016-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lligent client: multiple channel switching over a digital broadcast network
KR101388794B1 (ko) * 2008-03-03 2014-04-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인-밴드 시그널링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83333B (zh) * 2009-01-19 2018-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至少一个广播信号帧的方法和设备
US8665691B2 (en) * 2009-02-05 2014-03-04 Sony Corporation Frame and data pattern structure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EP2587709B1 (en) * 2009-02-05 2014-04-23 Sony Corporation Frame and data pattern structure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US8553589B2 (en) * 2009-05-12 2013-10-08 Airhop Communications, Inc. Dual mode radio for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and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communication modes
GB2537073B (en) * 2010-06-04 2017-0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different efficiency modes in digital radio systems
GB201016407D0 (en) * 2010-09-29 2010-1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rame structure and signalling for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GB2489196A (en) * 2011-01-19 2012-09-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serting additional data into wirelessly-transmitted data streams
JP5703839B2 (ja) * 2011-02-28 2015-04-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送信システム
JP5668979B2 (ja) 2011-03-10 2015-0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2782280A1 (en) 2013-03-20 2014-09-2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Two-stage signaling for transmission of a datastream
US9497056B2 (en) * 2014-06-09 2016-11-15 Allen LeRoy Limberg Conveying metadata by modulation of pilot carriers in COFDM broadcasting
WO2016003221A1 (ko) 2014-07-03 2016-01-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레이어드 디비전 멀티플렉싱을 이용한 신호 멀티플렉싱 장치 및 신호 멀티플렉싱 방법
US9538545B2 (en) * 2014-11-04 2017-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data traffic throughout protocol layers based on priority information
CA3068513C (en) * 2015-01-05 2022-07-12 Lg Electronics Inc. Broadcast sign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broadcast signal reception apparatus, broadcast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roadcast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WO2016125989A1 (ko) 2015-02-04 2016-08-11 엘지전자(주) 방송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2465856B1 (ko) 2015-03-27 2022-11-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코어 레이어의 피지컬 레이어 파이프들의 경계를 이용한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장치 및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방법
US10291367B2 (en) * 2015-07-01 2019-05-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JP6953693B2 (ja) 2016-09-15 2021-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10806A (en) * 2007-06-18 2009-03-01 Qualcomm Inc Multiplexing of sounding signals in ACK and CQI channels
TW201136403A (en) * 2009-10-08 2011-10-16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at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 networks
TW201145879A (en) * 2010-02-26 2011-12-16 Panasonic Corp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for digital broadcast system
TW201320674A (zh) * 2011-06-24 2013-05-16 Panasonic Corp 發送裝置、發送方法、接收裝置及接收方法(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0669B (zh) 2022-09-20
JP7120423B2 (ja) 2022-08-17
KR20190050971A (ko) 2019-05-14
JP2022159360A (ja) 2022-10-17
CN109690983B (zh) 2022-04-15
AU2020204177B2 (en) 2021-10-28
JP2022003804A (ja) 2022-01-11
US11177895B2 (en) 2021-11-16
CN111541522B (zh) 2023-04-28
EP3514991A1 (en) 2019-07-24
WO2018051818A1 (ja) 2018-03-22
JP7338756B2 (ja) 2023-09-05
CA3035511A1 (en) 2018-03-22
JP6953693B2 (ja) 2021-10-27
CN109690983A (zh) 2019-04-26
CN111541522A (zh) 2020-08-14
AU2017328847B2 (en) 2020-07-02
JP2018046458A (ja) 2018-03-22
JP7120369B2 (ja) 2022-08-17
JP2023156501A (ja) 2023-10-24
JP2021101584A (ja) 2021-07-08
EP3514991A4 (en) 2019-11-27
KR102451338B1 (ko) 2022-10-07
MX2019002656A (es) 2019-07-15
AU2017328847A1 (en) 2019-01-17
CN111600669A (zh) 2020-08-28
US20190245634A1 (en) 2019-08-08
TW201815117A (zh) 2018-04-16
AU2020204177A1 (en)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848B (zh)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TW201828707A (zh)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US20190158895A1 (en) Broadcast signal transmitting/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TW202127843A (zh)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US9112641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and reception device
TWI742186B (zh) 收訊裝置、收訊方法、送訊裝置、及送訊方法
CN108352980A (zh)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WO2018088223A1 (ja)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WO2024070652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24090194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2024019827A (ja) 送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KR102658319B1 (ko) 계층 분할 다중화 기술과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 기술의 결합 정보를 시그널링하는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장치
JP5630645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
JP6031485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
JP6031484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