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1522A -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1522A
CN111541522A CN202010407230.5A CN202010407230A CN111541522A CN 111541522 A CN111541522 A CN 111541522A CN 202010407230 A CN202010407230 A CN 202010407230A CN 111541522 A CN111541522 A CN 1115415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ing
layer
symbol
physical lay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72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1522B (zh
Inventor
拉克伦·布鲁斯·迈克尔
高桥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4072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15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1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1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1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1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28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broadcast of plur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6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applications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broadcast space-time; Broadcast-related systems
    • H04H60/68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e.g. geographical or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 H04H60/73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e.g. geographical or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using meta-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00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02Details
    • H04J1/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the carrier wave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02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ynchronising information used
    • H04J3/0605Special codes used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送设备、一种发送方法、一种接收设备以及一种接收方法,它们允许多个多路复用方案由同一广播系统实现,且操作更加灵活。所述发送设备生成物理层帧,所述物理层帧是通过在预定多路复用方案中多路复用而获得的,且该物理层帧在每层布置P2符号的P2信令,并且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同时,接收设备接收广播信号,并且基于从广播信号获得的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确定信息,确定通过在预定多路复用方案中多路复用而获得的物理层帧的多路复用方案,并处理物理层帧。本发明适用于与例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广播系统兼容的发送系统。

Description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2017年9月1日、国际申请号PCT/JP2017/031590的国际申请于2019年3月7日进入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780054966.5、发明名称为“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送设备、一种发送方法、一种接收设备以及一种接收方法,尤其涉及能够在同一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的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频分多路复用(FDM)的广播信号多路复用系统被用于日本等地采用的综合业务数字广播-地面(ISDB-T)中,作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广播系统(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
引用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RIB STD-B31版本2.2无线电工业和企业协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正在讨论对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改进。除了频分多路复用(FDM)之外,正在讨论用于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多个使用多路复用系统的广播系统,诸如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
然而,目前还没有建立用于在同一广播系统中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的技术系统,并且要求提出在同一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的建议。
本技术已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并且旨在使得能够在同一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
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发送设备包括: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且包括能够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确定信息的物理层帧;以及发送部,被配置为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发送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配置一个设备的内部块。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发送方法用于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发送设备。
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发送设备和发送方法中,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且且包括能够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确定信息的物理层帧,并且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接收设备包括: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处理部,被配置为基于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确定信息,确定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的多路复用系统,并处理物理层帧。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接收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配置一个设备的内部块。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接收方法用于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接收设备。
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接收设备和接收方法中,接收广播信号,基于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确定信息,确定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的多路复用系统,并处理物理层帧。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发送设备包括: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集中布置在其头部的物理层信令;以及发送部,被配置为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发送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配置一个设备的内部块。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发送方法用于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发送设备。
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发送设备和发送方法中,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集中布置在其头部的物理层信令,并且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接收设备包括: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处理部,被配置为获取集中布置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头部的物理层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接收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配置一个设备的内部块。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接收方法用于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接收设备。
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接收设备和接收方法中,接收广播信号,获取集中布置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头部的物理层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发送设备包括: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在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以及发送部,被配置为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发送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配置一个设备的内部块。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发送方法用于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发送设备。
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发送设备和发送方法中,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在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以及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接收设备包括: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处理部,被配置为获取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接收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配置一个设备的内部块。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接收方法用于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接收设备。
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接收设备和接收方法中,接收广播信号,获取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发明效果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可以在同一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
另外,本文描述的效果不一定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获得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发送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置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数据处理设备和发送设备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接收设备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的配置概念的示图。
[图5]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第一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6]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第二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7]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8]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详细配置的示图。
[图9]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10]是示出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当前配置的示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配置的概要的示图。
[图12]是示出当前配置与本技术的配置之间的比较的示图。
[图13]是示出值g、FFT大小、样本、最大发送速度和稳健的发送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14]是示出FFT=512时的BLER与SNR的关系的示图。
[图15]是示出FFT=1024时的BLER与SNR的关系的示图。
[图16]是示出FFT=2048时的BLER与SNR的关系的示图。
[图17]是示出FFT=4096时的BLER与SNR的关系的示图。
[图18]是示出FFT=8192时的BLER与SNR的关系的示图。
[图19]是示出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在部分频带中执行接收的情况下的层的配置的示图。
[图20]是示出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在部分频带中执行接收的情况下在FFT=1024时BLER和SNR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配置的示图。
[图22]是示出FFT大小、每符号的样本、最大发送速度、稳健的发送速度、符号数、最大比特数和总样本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23]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P2符号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4]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2符号的第一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5]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2符号的第二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6]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2符号的第一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7]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2符号的第二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8]是示出帧同步符号(FSS)的示例性同步模式的示图。
[图29]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30]是示出图29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的示图。
[图31]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32]是示出图31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的示图。
[图33]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34]是示出图33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的示图
[图35]是示出FFT大小和GI的示例性组合的示图。
[图36]是示出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示例性组合的示图。
[图37]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38]是示出图37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的示图。
[图39]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40]是图示图39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的示图。
[图41]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42]是图示图4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的示图。
[图43]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44]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45]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图46]是示出P1信令的示例性公共语法的示图。
[图47]是示出L1B信令的示例性公共语法的示图。
[图48]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一示例的示图。
[图49]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的示图。
[图50]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一示例的示图。
[图51]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A)的示图。
[图52]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B)的示图。
[图53]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A)的示图。
[图54]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B)的示图。
[图55]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一示例的示图。
[图56]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k)的示图。
[图57]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k+1)的示图。
[图58]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k)的示图。
[图59]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k+1)的示图。
[图60]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中的L1信令的示例性集中式布置的示图。
[图61]是示出了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帧同步符号(FSS)、P1符号(P1)和P2符号(P2)的示例性布置的示图。
[图62]是用于说明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图63]是用于说明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图64]是用于说明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图65]是用于说明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图66]是用于说明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图67]是用于说明第一种解决方法(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8]是用于说明第一种解决方法(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9]是用于说明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0]是用于说明第三种解决方法(用于FDM)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1]是用于说明第三种解决方法(用于LDM)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2]是示出计算机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另外,将按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系统配置
2.现有技术概述
3.帧配置
4.第一种解决方法: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方法(FDM、TDM、LDM)
(1)同步模式解决方法
(2)P1信令解决方法
5.P2信令的配置
(1)L1B信令的配置
(2)L1D信令的配置
6.第二种解决方法:减少帧同步时间的方法
7.第三种解决方法:在FDM或TDM中制作前导码的方法
8.接收设备的操作
9.解决方法的处理流程
10.变型
11.计算机的配置
<1.系统配置>
(发送系统的示例性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发送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置的框图。另外,系统是多个设备的逻辑集合。
在图1中,发送系统1由安装在与各个广播站相关的设施中的数据处理设备10-1到10-N(N是1或更大的整数)、安装在发送站中的发送设备20以及由终端用户拥有的接收设备30-1至30-M(M是1或更大的整数)构成。
此外,在发送系统1中,数据处理设备10-1至10-N和发送设备20经由通信线路40-1至40-N连接。另外,例如,通信线路40-1至40-N可以被假设为专用线路。
数据处理设备10-1处理由广播站A产生的广播节目等的内容,并且经由通信线路40-1将得到的发送数据发送到发送设备20。
类似于数据处理设备10-1,数据处理设备10-2到10-N处理由诸如广播站B和广播站Z的各个广播站产生的广播节目等的内容,并且分别经由通信线路40-2至40-N将得到的发送数据发送到发送设备20。
发送设备20经由通信线路40-1至40-N接收在广播站端从数据处理设备10-1至10-N发送的发送数据。发送设备20处理来自数据处理设备10-1至10-N的发送数据,并从安装在发送站中的发送天线发送所得到的广播信号。
由此,来自发送站中的发送设备20的广播信号经由广播发送路径50被发送到接收设备30-1至30-M。
接收设备30-1至30-M是固定接收器,诸如电视接收器或机顶盒(STB)、记录器、游戏机以及网络存储器,或移动接收器,诸如智能电话、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此外,接收设备30-1至30-M可以是诸如车载电视的车载设备、诸如头戴式显示器(HMD)的可穿戴计算机等。
接收设备30-1接收并处理经由广播发送路径50从发送设备20发送的广播信号,从而响应于终端用户的调谐操作来再现广播节目等的内容。
类似于接收设备30-1,接收设备30-2至30-M处理来自发送设备20的广播信号,从而响应于终端用户的调谐操作来再现内容。
另外,发送系统1中的广播发送路径50可以是使用广播卫星(BS)或通信卫星(CS)的卫星广播、使用电缆的公共天线电视(CATV)等以及地面广播。
此外,在以下描述中,在不需要特别区分广播站端的数据处理设备10-1至10-N的情况下,将它们表示为数据处理设备10。此外,在不需要特别区分接收设备30-1至30-M的情况下,将它们表示为接收设备30。
(发送端设备的配置)
图2是示出图1的数据处理设备10和发送设备2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在图2中,数据处理设备10由分量处理部111、信令生成部112、多路复用器113以及数据处理部114构成。
分量处理部111处理组成广播节目等的内容的分量数据,并将得到的分量流提供给多路复用器113。这里,分量数据是例如视频、音频、字幕等的数据,并且例如对数据执行诸如符合预定编码系统的编码处理的处理。
信令生成部112生成用于上层中的用于选择或再现内容等的处理的信令,并将其提供给多路复用器113。此外,信令生成部112生成用于物理层中的处理的信令,并将其提供给数据处理部114。
另外,信令也表示为控制信息。此外,在以下描述中,用于物理层中的处理的信令被表示为物理层信令(L1信令),而用于上层中的处理而不是物理层的信令被统一表示为上层信令,使得信令可区分。
多路复用器113多路复用从分量处理部111提供的分量流和从信令生成部112提供的上层信令流,并将得到的流提供给数据处理部114。另外,诸如应用或时间信息的其他流可以在这里多路复用。
数据处理部114处理从多路复用器113提供的流,并以预定格式生成分组(帧)。此外,数据处理部114处理来自信令生成部112的预定格式的分组和物理层信令,并生成发送数据,且经由通信线路40将发送数据发送到发送设备20。
在图2中,发送设备20由数据处理部211和调制部212构成。
数据处理部211接收并处理经由通信线路40从数据处理设备10发送的发送数据,并提取指示预定格式的分组(帧)和物理层信令的结果信息。
数据处理部211处理指示预定格式的分组(帧)和物理层信令的信息,从而生成符合预定广播系统的物理层帧并将其提供给调制部212。
调制部212对从数据处理部211提供的物理层帧执行必要的处理(调制处理),并从安装在发送站中的发送天线发送得到的广播信号。
如上所述配置数据处理设备10和发送设备20。
(接收端设备的配置)
图3是示出图1的接收设备3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在图3中,接收设备30由RF部311、解调部312和数据处理部313构成。
RF部311例如由调谐器等构成。RF部311对经由天线321接收的广播信号执行必要的处理,并将得到的信号提供给解调部312。
解调部312例如由解调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等构成。解调部312对从RF部311提供的信号执行解调处理。例如,在解调处理中,根据物理层信令处理物理层帧,从而以预定格式获取分组。在解调处理中获取的分组被提供给数据处理部313。
例如,数据处理部313由主系统级芯片(SoC)等构成。数据处理部313对从解调部312提供的分组执行预定处理。这里,例如,基于分组中包括的上层信令来执行流解码处理、流再现处理等。
在数据处理部313中的处理中获取的视频、音频、字幕等的数据被输出到后续电路。由此,再现广播节目等的内容,并且在接收设备30中输出它们的视频或音频。
如上所述配置接收设备30。
<2.现有技术概要>
如上所述,ISDB-T被用作日本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广播系统(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
ISDB-T定义使用主要用于固定接收机的12个分段的高清晰度广播和使用主要用于移动接收机的单段的“用于蜂窝电话和移动终端的单段部分接收服务”(单段广播)。
另一方面,日本开始讨论对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改进。当前的ISDB-T采用频分多路复用(FDM)的广播信号多路复用系统。
除了频分多路复用(FDM)之外,正在讨论用于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使用诸如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之类的多路复用系统的多个广播系统。
然而,目前还没有建立用于在同一广播系统中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的技术系统,并且要求提出在同一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的建议。
为了满足该要求,本技术提出以下三种解决方法。
首先,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在同一广播系统中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FDM、TDM和LDM)的情况下不能确定多路复用系统,但是在第一种解决方法中要解决该问题。
也就是说,为了在第一种解决方法中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物理层帧使用公共帧同步符号(FSS)和不同的同步模式,或者物理层帧使用公共帧同步符号(FSS)、相同的同步模式以及P1符号的前导码1符号(P1)信令信息。
另外,第一种解决方法中的前者将表示为同步模式解决方法,而后者将表示为P1信令解决方法。
其次,在采用诸如当前ISDB-T的频分多路复用(FDM)的情况下,诸如发送多路复用配置控制(TMCC)信息的L1信令被分散并布置在物理层帧中,并且存在一个问题,其中,接收设备30总是需要一帧用于同步,但问题将在第二种解决方法中解决。
也就是说,在第二种解决方法中,L1信令集中地布置在物理层帧的头部,因此接收设备30可以快速获取L1信令并减少用于同步的时间。
第三,当前技术存在一个问题,其中,物理层帧的有效载荷可以将频分多路复用(F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应用于FDM或LDM,而帧同步符号(FSS)或前导码不能在FDM或LDM中,但问题将在第三种解决方法中解决。
即,在第三种解决方法中,在频分多路复用(F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中每层布置前导码2符号(P2),从而在FDM或LDM中制作前导码。
另外,例如,物理层帧的有效载荷可以是作为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广播系统的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3.0中的FDM或LDM。
这样,根据本技术,在上述三种解决方法(技术特征)中,可以在同一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FDM、TDM和LDM)。
下面将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解决方法(技术特征)。然而,在以下描述中,将首先描述物理层帧的配置,然后将描述三种解决方法。
<3.帧配置>
(框架配置的概念)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的配置概念的示图。
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由一个帧同步符号(FSS)、一个或多个前导码1符号(P1)、一个或多个前导码2符号(P2)以及一个或多个数据条目构成。
帧同步符号(FSS)插入物理层帧的头部。另外,帧同步符号(FSS)可以配置为稳健的。
P1符号(P1)是前导码1。此外,P2符号(P2)是前导码2。
这里,例如,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对应于配置ATSC3.0中定义的物理层帧的引导程序,并且P2符号(P2)对应于前导码(参见非专利文献2,例如)。
非专利文献2:ATSC标准:A/321,系统发现和信令
P1符号(P1)和P2符号(P2)包括物理层信令(L1信令)。这里,P1符号(P1)的信令表示为P1信令。此外,P2符号(P2)的信令表示为P2信令。
此外,P2信令可以被划分为固定长度部分L1-Basic(下面表示为L1B信令)和可变长度部分L1-Detail(下面表示为L1D信令)。另外,下面将详细描述P1信令和P2信令。
数据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另外,根据需要在数据中布置指示帧之间的边界的边界符号(BS)。
可以如上所述配置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
另外,在图4所示的物理层帧中,例如,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可以被假设为(符号类似于)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符号,并且可以将P2符号(P2)和数据(数据符号)假设为OFDM符号。这里,在发送频带中提供大量正交子载波,以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中执行数字调制。
此外,图4所示的物理层帧的配置概念类似于诸如时分多路复用(TDM),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的任何多路复用系统。下面将针对每个多路复用系统详细描述物理层帧的配置。
(1)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物理层帧的配置
(第一示例性配置)
图5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第一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时分多路复用(TDM)是一种多路复用系统,能够在时间上布置多个广播信号并在一个发送路径中发送它们。
图5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假设图中从左端向右端的方向作为频率(频率)方向,且图中从上端向下端的方向作为时间(时间)方向。
在图5中,物理层帧按时间序列发送,并且帧同步符号(FSS)插入每个物理层帧的头部。这里,将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以时间序列发送的多个物理层帧中的物理层帧n的配置。
图5的物理层帧n由帧同步符号(FSS)、P1符号(P1)、P2符号(P2)、帧和边界符号(BS)构成。获取物理层帧n中的P1符号和P2符号(的L1信令),然后可以获取它们之后的帧。
此外,图5的物理层帧n中的作为数据符号的帧和边界符号(BS)对应于数据。这里,边界符号表示要在帧的末尾插入的符号。
另外,图5示出多个物理层帧中的物理层帧n的配置,但是诸如物理层帧n+1的其他物理层帧被类似地配置并以时间序列发送。
(第二示例性配置)
图6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第二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6的物理层帧n与图5的物理层帧n的不同之处在于,布置一个或多个子帧而不是一个帧。子帧n和子帧n+1的两个子帧布置在图6的物理层帧n中。
获取图6的物理层帧n中的P1符号和P2符号(的L1信令),然后可以获取其后的子帧n和子帧n+1。
这里,在图6的物理层帧n中布置两个或多个子帧的情况下,可以每子帧改变诸如FFT大小、保护间隔长度和导频模式的调制参数。
此外,在每个子帧中插入指示要在子帧的开始和结束处插入的符号的子帧边界符号。然后,在物理层帧n中,子帧作为数据符号,并且子帧边界符号对应于数据。
可以如上所述配置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
(2)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物理层帧的配置
(示例性帧配置)
图7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频分多路复用(FDM)是能够划分用于发送多个广播信号的频带并在一个发送路径中发送它们的多路复用系统。
图7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假设图中从左端向右端的方向作为频率(频率)方向,且图中从上端向下端的方向作为时间(时间)方向。
在图7中,以时间序列发送物理层帧,并且在每个物理层帧的头部插入帧同步符号(FSS),并且进一步地随后插入P1符号(P1)。
此外,预定频带(例如,6MHz)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被分成多个分段。然后将一个或多个分段放在一起,从而配置层。例如,在图7中,频率被分成35个分段,其中图的9个中心段配置层A,而剩余的右和左段配置层B。
在图7的物理层帧n中,为层A和层B中的每一个布置P2符号(P2)、作为数据符号的帧和边界符号(BS)。
这里,图8示出图7的物理层帧的详细配置。图8以正方形的段为单位示出层A和层B中的每一个的P2符号、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
即,在图8中,在频率被划分为35个分段的情况下,例如,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中心层A由9个分段构成,并且右和左层B由剩余的26个分段构成。另外,图中正方形的每个分段包括相同数量的子载波。
可以如上所述配置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
(3)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物理层帧的配置
(示例性帧配置)
图9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层分多路复用(LDM)是一种多路复用系统,能够分割具有不同层功率的多个广播信号并在一个发送路径中发送它们。
图9示出xyz的三维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然而,图9假设x方向是功率(功率)方向、y方向是频率(频率)方向、z方向是时间(时间)方向。
在图9中,物理层帧按时间序列发送,但帧同步符号(FSS)插入每个物理层帧的头部,并且进一步地随后插入P1符号(P1)。
此外,在层分多路复用(LDM)中,每层以不同的发送功率布置P2符号(P2)、作为数据符号的帧和边界符号(BS)。例如,分别为图9的物理层帧n中的层k和层k+1的两层布置P2符号、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
可以如上所述配置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
另外,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相同的术语“层”用于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但“层”的含义在技术上是不同的。这里,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层的多路复用系统是清楚的情况下,不特别区分这些层,并且使用术语“层”。另一方面,在需要特别区分术语“层”的情况下,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层被描述为“FDM层”,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层被描述为“LDM层“。
(4)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配置
下面将参照图10至图22描述物理层帧中的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配置。
(FSS和P1的当前配置)
图10是示出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当前配置的示图。
图10中所示的CAB结构和BCA结构对应于ATSC3.0中定义的引导程序的配置(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2)。本文假设帧同步符号(FSS)处于CAB结构中,且P1符号(P1)处于BCA结构中。也就是说,ATSC3.0定义一个物理层帧包括一个帧同步符号(FSS)和三个P1符号(P1)。
然而,假设在图10的帧同步符号(FSS)的CAB结构中样本C是520、样本A是2048、且样本B是504。类似地,假设在图10的P1符号(P1)的BCA结构中的样品B是504、样品C是520、且样品A是2048。
(根据现有技术配置FSS和P1)
图1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配置的概要的示图。
在图11中,在帧同步符号(FSS)的CAB结构中样本C、A和B分别为520g、2048g和504g的情况下,在本技术的配置中主要假设g=0.5。另一方面,也在P1符号(P1)的BCA结构中样品B、C和A分别为504g、520g和2048g的情况下,在本技术的配置中主要假设g=0.5。
也就是说,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长度可以在g=0.5时减半,从而实现物理层帧的高效率。
具体地,在帧同步符号(FSS)的CAB结构中可以分别假设样本C、样本A和样本B为260、1024和252。类似地,在P1符号(P1)的BCA结构中,可以分别假设样本B、样本C和样本A为252、260和1024。
此外,在本技术的配置中,与ATSC3.0配置不同,P1符号的数量从3减少到2,使得一个物理层帧包括一个帧同步符号(FSS)和两个P1符号(P1)。也就是说,本技术的配置中的效率比ATSC3.0配置低3/4。
图12示出用于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配置的ATSC3.0配置(在上面部分)和本技术的配置(在下面部分)。
在图12中,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长度减半,并且此外,不同于上面部分的ATSC3.0配置,在下面部分的本技术配置中P1符号的数量从3减少到2。因此,在在下面部分的本技术的配置中,发送时间比在上面部分的ATSC3.0配置中可以进一步减少到3/8(1/2×3/4)。
这里,图13示出值g、FFT大小、样本、最大发送速度(Max bps)和稳健的发送速度(Robust bps)之间的关系。
在图13中,FFT大小、样本、最大发送速度和稳健的发送速度的值根据值g增大或减小。如上所述,在本技术的配置中假设FTT大小=1024、样本=1536、最大发送速度=10bps以及在g=0.5时稳健的发送速度=6bps或7bps,从而实现比ATSC3.0配置(g=1.0)更高的效率。
另外,稳健的发送速度可以逻辑地高达10bps,但是由于信道等中的噪声而不能实现足够的相关性,因此稳健的发送速度实际上是带有回退的3bps或4bps。此外,ATSC3.0配置中稳健的发送速度逻辑上高达11bps,但实际上是8bps。另一方面,例如,稳健的发送速度可以是6bps,尽管在本技术的配置中逻辑上高达10bps。
此外,本技术的发明人仿真图13中所示的每个FFT大小的符号噪声比(SNR),以便证明g=0.5是优选的。仿真结果如图14至图18所示。
另外,仿真假设接收设备30接收分配给信道的整个频带(例如,6MHz)。此外,横轴表示符号噪声比(SNR),且纵轴表示图14至图18中的误块率(BLER)。
此外,在图14至图18中,作为仿真结果表示在不同行中的[a、b、c]中的a表示帧同步符号(FSS)的比特数,并且除了a之外的b和c表示P1符号(P1)的比特数。帧同步符号(FSS)没有信息,且表示为0比特。此外,P1符号(P1)的比特数假设为2到12等。
图14示出FFT大小=512的仿真结果。在图14的仿真结果中,假设在BLER=1.0×10-3(1.0E-03)时SNR=-6dB。
图15示出FFT大小=1024的仿真结果。在图15的仿真结果中,假设在BLER=1.0×10-3(1.0E-03)时SNR=-7.6dB。
图16示出FFT大小=2048的仿真结果。在图16的仿真结果中,假设在BLER=1.0×10-3(1.0E-03)时SNR=-9.6dB。
图17示出FFT大小=4096的仿真结果。在图17的仿真结果中,假设在BLER=1.0×10-3(1.0E-03)时SNR=-10.8dB。
图18示出FFT大小=8192的仿真结果。在图18的仿真结果中,假设在BLER=1.0×10-3(1.0E-03)时SNR=-12.5dB。
这里,ATSC3.0配置对应于g=1.0或FFT大小=2048的仿真结果(图16),因此假设SNR=-9.6dB。另一方面,本技术的配置对应于g=0.5或FFT大小=1024的仿真结果(图15),因此假设SNR=-7.6dB。
然后,大约-7.6dB的SNR通常就足够了,并且不需要-9.6dB的SNR。换句话说,在ATSC3.0配置中使用的g=1.0是多余的,并且在g=0.5时可以实现足够的性能。因此,在本技术的配置中,g=0.5是优选的。
然而,已经描述假设g=0.5在发送时间的减少方面是优选的,但是在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的配置中,除了0.5之外,值g可以采用诸如0.25、1.00、2.00和4.00之类的其他值。
此外,在采用频分多路复用(FDM)的多路复用系统的情况下,接收设备30在部分频带中接收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例如,如图19所示,分配给信道的预定频带(例如6MHz)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被分成多个分段。
图19的示例示出由在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假设水平方向为频率)之间的频带(例如6MHz)中的正方形的段构成的层(FDM层)。在图19中,频带被分成35个分段。
这里,如果35个分段中的一个中心段被假设为段#0并且其左和右段被分别假设为段#1和#2,则它们的左和右段被分别假设为段#3和#4,并且,重复执行编号,将图中最左边(下限频率)的段假设为段#33,且将图中最右边(上限频率)的段假设为段#34。
此外,将一个或多个分段放在一起从而配置层。在图19中,层A由九个分段#0至#8构成。此外,层B分别由13个分段#10,#12,···,#32和#34以及13个分段#9,#11,···,#31和#33的总共26个分段构成。
以这种方式,例如,层由一个或多个分段构成,并且每层可以发送不同广播服务的数据。例如,在接收设备30接收在层A中发送的广播服务的数据的情况下,由于部分带通滤波器(图19),它仅接收层A的频带。
也就是说,接收设备30仅在分配给信道的整个频带中接收与层A相对应的部分频带,并且在部分频带中接收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也就是说,对应于层A的部分频带相对于整个频带被假设为9/35。
这里,本技术的发明人仿真FFT大小=1024的SNR,以证明在对应于层A的部分带相对于整个频带被假设为相对于9/35(约1/4)的情况下g=0.5是优选的。仿真结果如图20所示。
另外,与图14至图18类似,在图20中,横轴表示SNR,而纵轴表示的BLER。此外,图20示出五个仿真结果。也就是说,在不同行中指示的[a、b、c]中的a,b和c表示帧同步符号(FSS)的比特数、第一P1符号(P1)的比特数以及第二P1符号(P1)的比特数。
帧同步符号(FSS)没有信息,并且假设为0比特。此外,P1符号(P1)的比特数被假设为4到7。即,例如,假设[0,5,5]作为包括0比特FSS、5比特P1和5比特1的总共10比特的信息。类似地,[0,5,4]、[0,4,4]、[0,6,6]和[0,7,7]被假设为9比特信息、8比特信息、12比特信息和14比特信息。
在图20的每个仿真结果中,在BLER=1.0×10-3(1.0E-03)时获得约-4dB的SNR。也就是说,当部分频带(9/35)的仿真结果(图20)与g=0.5时整个频带的仿真结果(图15)进行比较时,在BLER=1.0×10-3(1.0E-03)时SNR从-7.6dB降低到约为-4dB。
然而,大约-4dB的SNR通常在允许的范围内,并且实现足够的性能。因此,即使在层A相对于整个频带的部分频带被假设为9/35的情况下,g=0.5也是优选的。
此外,考虑到基于上述各种仿真结果的稳健特性,可以假设一个6比特符号。但是,4比特回退实际上允许6比特符号,假设高达10比特符号。
另一方面,考虑到要从发送端的发送设备20发送到接收端的接收设备30的信息,6比特符号不足并且需要两个P1符号。因此,可以通过12比特(6比特×2)P1符号发送信息。图21示出这种P1符号的配置。
也就是说,图21中的一个物理层帧由一个帧同步符号(FSS)和两个P1符号构成。以这种方式,可以看出,两个P1符号优选地不仅在效率方面而且在每个符号的比特数方面使用。另外,图21示出FFT大小=1024(1K)的配置和FFT大小=2048(2K)的配置,但是如上所述在FFT大小=1024的配置中可以实现足够的性能。
以上可以在图22中示出。图22示出FFT大小、每个符号的样本(每个sym的样本)、最大发送速度(Max bps)、稳健发送速度(Robust bps)符号数(#Syms)、最大比特数(Maxbits)和总样本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假设优选值g为0.5,本技术的配置可以采用FFT大小=1024、每符号样本=1536、最大发送速度=10bps、稳健发送速度=6bps、符号数=3、最大比特数=12(6比特×2)、总样本=4608(1536×3)。
另外,如图12等所示,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的长度在g=0.5时减半,因此每个符号的样本是1536。此外,如图12等所示,一个物理层帧由一个帧同步符号(FSS)和两个P1符号(P1)构成,因此符号数为3。此外,最大比特数是12,因为假设一个6比特的符号,考虑到要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的信息,两个P1符号占用12比特。
此外,假设采样频率为6.912MHz,则在FFT大小=1024(1K)时每个符号的时间为0.222ms,因此对于三个符号,每个符号的时间为0.666ms。另一方面,假设FFT大小=2048(1K),在6.912MHz的采样频率下,每个符号的时间是1.33ms。另外,这里采用6.912MHz的采样频率,但是可以采用其他采样频率。
(5)P2符号的配置(P2)
下面将参照图23至图27描述物理层帧中的P2符号的配置。另外,每个多路复用系统的P2符号的配置是不同的,因此,下面将按顺序描述时分多路复用(TDM)、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2符号的配置。
(TDM中的示例性配置)
图23是示出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P2符号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P2符号是OFDM符号,并且包括L1B信令和L1D信令。这里,图23示出在一个物理层帧中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和在其中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
在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
另一方面,在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第一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这里,可变长度L1D信令不在第一P2符号内,因此L1D信令的其余部分布置在第二P2符号中。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第二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
另外,在如图6所示在物理层帧中布置一个或多个子帧的情况下,所有L1信令(包括L1B信令和L1D信令)被布置在头子帧之前。
(FDM中的第一示例配置)
图24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2符号的第一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这里,图24示出当通过使用频分多路复用(FDM)配置层A和层B时,在一个物理层帧中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和在其中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
在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其余部分中。
也就是说,当一个P2符号被布置和配置为多个层时,L1B信令和L1D信令仅包含在包含中心段的层a中。另外,只有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P2符号的左和右层B中。
另一方面,在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与第一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
这里,可变长度L1D信令不在与第一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内,因此L1D信令的其余部分被布置在与第二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中。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与第二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其余部分中。
也就是说,当两个P2符号被分别布置和配置为多个层时,L1B信令和L1D信令仅被布置在包括中心段的层A中。另外,只有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两个P2符号中的右和左层B中。
在以这种方式以频分多路复用(FDM)配置多个层的情况下,L1B信令被布置在与P2符号中层A对应的部分中,并且L1D信令被布置在与层A相对应的部分的其余部分中。此时,在L1D信令不在与第一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内的情况下,L1D信令的其余部分被布置在与第二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中。
因此,所有L1信令(包括L1B信令和L1D信令)都包括在包括中心段的层A中的P2符号中,因此接收设备30不仅可以在接收到分配给信道的整个频带(例如,6MHz)的情况下,而且在仅接收到与层A对应的部分频带(例如,相对于整个频带的9/35)的情况下,获取L1信令。
(FDM中的第二示例性配置)
图25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2符号的第二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5示出当层A和层B类似于图24中配置时,在一个物理层帧中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和在其中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
在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其余部分中。
此外,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被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一个层B(左层B)对应的部分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数据(有效载荷数据)。然而,L1D信令仅包括与层B相关联的信息。另外,只有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P2符号中与其它层B(右层B)相对应的部分中。
另一方面,在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与第一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头部处,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
这里,可变长度L1D信令不在与第一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内,因此L1D信令的其余部分被布置在与第二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中。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与第二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的其余部分中。
此外,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被布置在与一个层B(左层B)对应的部分的头部,并且随后将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置在第一P2符号中。然而,L1D信令仅包括与层B相关联的信息。另外,只有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第一P2符号中与其它层B(右层B)相对应的部分中。
在以这种方式以频分多路复用(FDM)布置多个层的情况下,L1B信令被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中,并且L1D信令安排在对应于层A的部分的其余部分中。此时,在L1D信令不在与第一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内的情况下,L1D信令的其余部分被布置在与在第二P2符号中的层A对应的部分中。此外,与L1D信令中的层B相关联的信息被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B对应的部分中。
另外,图25示出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和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但是基本上假设在许多情况下布置一个P2符号。也就是说,与L1D信令中的层B相关联的信息被布置在与P2符号中的层B相对应的部分中,使得指示在与P2符号中的层A相对应的部分中布置的L1D信令的信息可以减少。因此,这是因为布置一个P2符号,使得可以保护用于在其中布置指示L1D信令的所有信息的区域。
然后,在接收设备30从两个P2符号获取L1信令的情况下,因为它基本上以符号为单位进行处理,接收设备30需要缓冲并保持较早的P2符号,直到它处理后面的P2符号。另一方面,在如图25的上部所示的配置中可以从一个P2符号获取L1信令的情况下,不需要缓冲P2符号并且可以快速获取L1信令。
(LDM中的第一示例性配置)
图26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2符号的第一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这里,图26示出当在层分多路复用(LDM)中配置层k和层k+1时,在一个物理层帧中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和在其中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
在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另外,只有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1中的P2符号中。
另一方面,在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层k中的第一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
这里,可变长度L1D信令不在层k中的第一P2符号内,因此被布置在第二P2符号中。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中的第二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
此外,仅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1中的第一P2符号和第二P2符号中。
在以这种方式以层分多路复用(LDM)配置多个层的情况下,L1B信令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中,并且L1D信令被布置在层k中的P2信令的其余部分中。此时,在L1D信令不在层k中的第一P2符号内的情况下,L1D信令的其余部分被布置在第二P2符号中。
(LDM中的第二示例性配置)
图27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2符号的第二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图27示出当与图26类似地配置层k和层k+1时,在一个物理层帧中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和在其中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
在布置一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
此外,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被布置在层k+1中的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数据(有效载荷数据)。然而,L1D信令仅包括与层k+1相关联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布置两个P2符号的情况下,固定长度L1B信令(L1-Basic)被布置在层k中的第一P2符号的头部,并且随后布置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
这里,可变长度L1D信令不在层k中的第一P2符号内,因此被布置在第二P2符号中。此外,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中的第二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
此外,可变长度L1D信令(L1-Detail)被布置在第一P2符号的头部,并且数据(有效载荷数据)随后被布置在层k+1中。然而,L1D信令仅包括与层k+1相关联的信息。另外,只有数据(有效载荷数据)被布置在层k+1中的第二P2符号中。
在以这种方式以层分多路复用(LDM)配置多个层的情况下,L1B信令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中,并且L1D信令被布置在层k中的P2符号的其余部分中。此时,在L1D信令不在层k中的第一P2符号内的情况下,L1D信令的其余部分被布置在第二P2符号中。此外,与L1D信令中的层k+1相关联的信息被布置在层k+1中的P2符号中。
上面已经描述了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的配置。
<4.第一种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其中,在同一广播系统中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FDM、TDM和LDM)的情况下不能确定多路复用系统,但是在根据本技术的第一种解决方法中解决了该问题。
然而,第一种解决方法包括同步模式解决方法和P1信令解决方法,因此将按此顺序描述这两种方法。
(1)同步模式解决方法
首先将参考图28至图36描述同步模式解决方法。
同步模式解决方法是通过使用用于公共帧同步符号(FSS)的不同同步模式来确定多个多路复用系统(FDM、TDM和LDM)的方法。
(示例性同步模式)
图28是示出帧同步符号(FSS)的示例性同步模式的示图。
图28示出在频分多路复用(FDM)的多路复用系统中使用用于帧同步符号(FSS)的“0×019D”的同步模式。此外,它示出在时分多路复用(TDM)的多路复用系统中使用用于帧同步符号(FSS)的“0×00ED”的同步模式,以及在层分多路复用(LDM)的多路复用系统中使用用于帧同步符号(FSS)的“0×01E8”的同步模式。换句话说,同步模式是多路复用系统确定信息。
用于帧同步符号(FSS)的同步模式在物理层帧中的每个多路复用系统是不同的,因此接收设备30可以确定多路复用系统,诸如基于同步模式(“0×019D”、“0×00ED”和“0×01E8”)的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
此外,这里示出帧同步符号(FSS)的同步模式,假设Zadoff-Chu序列根q为137,但是值q可以采用其他值,诸如q=400。然而,在值q取其他值的情况下,帧同步符号(FSS)的同步模式与图28所示的同步模式不同。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等中描述Zadoff-Chu序列根q。
在这种方式的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分别为多路复用系统准备帧同步符号(FSS)的同步模式,因此可以应对大量的多路复用系统。另外,可以采用诸如分层时分多路复用(LDM_TDM)或分层频分多路复用(LDM_FDM)的其他多路复用系统。此外,同步模式解决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使用P1符号的比特。
下面将描述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P1信令的配置。另外,P1信令的配置对于每个多路复用系统是不同的,并且下面将按顺序描述时分多路复用(TDM)、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1信令的配置。
(1a)时分多路复用(TDM)
(P1信令的示例)
图29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29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Reserved。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表示P1和P2符号的结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FFT大小、保护间隔(GI)、前向纠错(FEC)类型和导频模式(SPP:SP模式)的组合信息。
1比特P1_eas_wake_up表示紧急警报标志。
2比特P1_band_width表示广播信号的带宽。
2比特P1_Reserved表示未来的扩展区域。
另外,在指定无符号整数最高有效位(uimsbf)的格式的情况下,该指定表示执行位操作并作为整数处理。格式与下面描述的其他语法类似。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
图30是示出图29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的示图。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0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以及导频模式=16_2。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01”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以及导频模式=16_4。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512、FEC类型=1以及导频模式=12_2。
另外,在图30的示例中未表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所有值,但是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类似地分配给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其他值。例如,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100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32K、GI=2048、FEC类型=2以及导频模式=6_2。
然而,不需要指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所有组合,并且可以仅定义用于实际操作的组合。例如,如下所述,在图30的示例中假设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34种组合,但是不需要与所有FEC类型组合。
此外,几乎一种FEC类型用于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然而,可以为少量参数准备FEC类型1(FEC类型=1)和FEC类型2(FEC类型=2)的两种FEC类型。
(1b)频分多路复用(FDM)
(P1信令的示例)
图31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31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Reserved。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作为P1和P2符号的结构的FFT大小、GI、FEC类型、导频模式和层A的段数的组合信息。另外,层A包括如图7或图8所示的中心段。
另外,图31中的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Reserved类似于图29中所示的内容,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
图32是示出图31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的示图。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0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导频模式=16_2以及层A的段数=9。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01”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导频模式=16_2,以及层A的段数=7。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导频模式=16_2以及层A的段数=3。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11”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导频模式=16_2以及层A的段数=1。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10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导频模式=16_4以及层A的段数=9。
另外,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所有值未在图32的示例中指示,但是FFT大小、GI、FEC类型、导频模式和层A的段数的组合类似地分配给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其他值。
例如,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1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16K、GI=1024、FEC类型=1、导频模式=12_2以及层A的段数=3。此外,例如,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10011”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16K、GI=1024、FEC类型=1、导频模式=12_2以及层A的段数=9。
此外,例如,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100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32K、GI=2048、FEC类型=2、导频模式=6_2以及层A的段数=9。
然而,不需要指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所有组合,并且可以仅定义用于实际操作的组合。例如,如下所述,在图32的示例中假设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34种组合,但是不需要与所有FEC类型和层A的所有段数组合。例如,如果主要采用9和3d的层A的段数,则只能定义9段和3段的组合。
(1c)层分多路复用(LDM)
图33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33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Reserved。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信息,作为P1和P2符号的结构。
另外,图33中的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Reserved类似于图29中所示的内容,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
图34是示出图33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示例的示图。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0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以及导频模式=16_2。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01”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256、FEC类型=1以及导频模式=16_4。
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000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8K、GI=512、FEC类型=1以及导频模式=12_2。
另外,在图34的示例中未指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所有值,但是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类似地分配给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其他值。例如,在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定值“1000010”的情况下,假设FFT大小=32K、GI=2048、FEC类型=2以及导频模式=6_2。
然而,不需要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指示所有组合,并且可以仅定义用于实际操作的组合。例如,如下所述,在图34的示例中假设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34种组合,但是不需要针对所有FEC类型进行组合。
此外,对于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可以假设几乎一种FEC类型。然而,可以为少量参数准备FEC类型1(FEC类型=1)和FEC类型2(FEC类型=2)的两种FEC类型。
(1d)FFT、GI和PP的组合,以及FEC类型的示例
(FFT、GI和PP的示例性组合)
这里将详细描述用于P1_P2_waveform_structure的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组合。
图35是示出FFT大小和GI的示例性组合的示图。
图35表示在FFT大小为8K、16K和32K以及GI为1/128、1/64、1/32、1/16、1/8和1/4时的GI样本数。也就是说,GI样本的数量是256、512、1024和2048。
图36是示出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示例性组合的示图。
在图36中,根据GI样本的数量,对应于8K、16K和32K的FFT大小的导频模式与GI模式相关联。
也就是说,用于8K FFT的SP16_2和SP16_4,用于16K FFT的SP32_2、SP32_4、SP16_2和SP16_4以及用于32K FFT的SP32_2的7种导频模式对应于GI_256。此外,用于8K FFT的SP12_2、SP12_4、SP6_2和SP6_4,用于16K FFT的SP24_2、SP24_4、SP12_2和SP12_4以及用于32K FFT的SP24_2的9种导频模式对应于GI3_512。
此外,用于8K FFT的SP6_2、SP6_4、SP3_2和SP3_4,用于16K FFT的SP12_2、SP12_4、SP6_2和SP6_4以及用于32K FFT的SP24_2和SP12_2的10种导频模式对应于GI5_1024。此外,用于8K FFT的SP3_2和SP3_4,用于16K FFT的SP6_2、SP6_4、SP3_2和SP3_4以及用于32K FFT的SP12_2和SP6_2的8种导频模式对应于GI7_2048。
如上所述,如图35和图36所示,假设FFT大小、GI和导频模式的总共34种组合。
(FEC类型的示例)
此外,可以采用FEC类型1(FEC类型=1)和FEC类型2(FEC类型=2)的FEC类型。
FEC类型1是非常稳健的FEC。例如,这里可以使用QPSK+CR=3/15的调制系统。另外,FEC类型1对应于ATSC3.0中的“L1-基本模式2”。此外,假设所需的载噪比(C/N)约为-2.0dB。
FEC类型2首先用于效率。例如,这里可以使用64QAM+CR=3/15的调制系统。另外,FEC类型2对应于ATSC3.0中的“L1-基本模式5”。此外,假设所需的C/N约为10dB。
另外,FEC类型1和FEC类型2被描述为示例性FEC类型,但是可以采用其他FEC类型。
(2)P1信令解决方法
下面将参照图37至图42描述P1信令解决方法。
P1信令解决方法是通过使用用于公共帧同步符号(FSS)的相同同步模式和P1符号的P1信令信息来确定多个多路复用系统(FDM、TDM和LDM)的方法。
也就是说,P1信令解决方法不对帧同步符号(FSS)使用不同的同步模式,而是与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不同,通过使用相同的同步模式完全共享帧同步符号(FSS)。
另一方面,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任何一个被清楚地描述为用于确定P1信令中的多路复用系统的确定信息。可以定义确定信息,使得“00”表示频分多路复用(FDM),“01”表示时分多路复用(TDM),以及“10”表示层分多路复用(LDM)。
接收设备30可以基于P1信令确定信息(“00”、“01”和“10”)确定诸如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的多路复用系统。
以这种方式,P1信令解决方法基于P1信令确定信息确定多路复用系统,从而减少搜索时间。
下面将描述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P1信令的配置。另外,P1信令的配置对于每个多路复用系统是不同的,因此下面将按顺序描述时分多路复用(TDM)、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1信令的配置。
(2a)时分多路复用(TDM)
(P1信令的示例)
图37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37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Frame_Multiplexing。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信息,作为P1和P2符号的结构。另外,例如,可以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定义图30所示的组合信息。
1比特P1_eas_wake_up表示紧急警报标志。
2比特P1_band_width表示广播信号的带宽。
2比特P1_Frame_Multiplexing指示用于确定诸如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的多路复用系统的信息,。
(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
图38是示出图37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的示图。
在为P1_Frame_Multiplexing指定值“00”的情况下,指定意味着频分多路复用(FDM)的多路复用系统。
在为P1_Frame_Multiplexing指定值“01”的情况下,指定意味着时分多路复用(TDM)的多路复用系统。
在为P1_Frame_Multiplexing指定值“10”的情况下,指定意味着层分多路复用(LDM)的多路复用系统。
另外,P1_Frame_Multiplexing的值“11”表示未来的扩展区域。
(2b)频分多路复用(FDM)
(P1信令的示例)
图39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39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Frame_Multiplexing。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FFT大小、GI、FEC类型、导频模式、段的总数和层A的段数的组合信息,作为P1和P2符号的结构。另外,例如,可以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定义图32中所示的组合信息。
另外,图39中的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Frame_Multiplexing类似于图37中所示的内容。也就是说,P1_Frame_Multiplexing指示用于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信息。
(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
图40是示出图39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的示图。
与图38类似,在图40中,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为P1_Frame_Multiplexing指定“00”,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指定为“01”,以及在层分多路复用(LDM)中指定为“10”。
(2c)层分多路复用(LDM)
(P1信令的示例)
图41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41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Frame_Multiplexing。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信息,作为P1和P2符号的结构。另外,例如,可以为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定义图34中所示的组合信息。
另外,图41中的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Frame_Multiplexing类似于图37中所示的内容。也就是说,P1_Frame_Multiplexing指示用于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信息。
(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
图42是示出图41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示例的示图。
与图38类似,在图42中,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为P1_Frame_Multiplexing指定“00”,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指定为“01”,在层分多路复用(LDM)中指定为“10”。
上面已经描述了第一种解决方法。
<5.P2信令的配置>
下面将参照图43至图59描述用于P2符号的P2信令的L1B信令(L1-Basic)和L1D信令(L1-Detail)。
例如,L1B信令和L1D信令之间存在以下差异。也就是说,不同之处在于L1B信令具有固定长度,而L1D信令具有可变长度。因此,L1B信令与L1D信令在他们的大小上不同。L1D信令的大小通常大于L1B信令的大小。
此外,按顺序读取L1B信令和L1D信令,因此比L1D信令更早地读取L1B信令。此外,L1B信令与L1D信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以更稳健的方式(稳健性)进行发送。
(1)L1B信令的配置
首先参考图43至图47描述L1B信令的配置。另外,对于每个多路复用系统的L1B信令的配置是不同的,因此下面将按顺序描述时分多路复用(TDM)、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B信令的配置。
(1a)时分多路复用(TDM)
(L1B信令的示例)
图43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43中,L1B信令包括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
3比特L1B_version表示L1B信令的版本。
1比特L1B_eas-wake_up表示紧急警报标志。
1比特L1B_lls_flag表示指示上层信令存在的标志。例如,在低级别信令(LLS)被定义为上层信令的情况下,该标志表示是否存在LLS。
1比特L1B_time_info_flag表示时间信息的标志。
8比特L1B_L1_Detail_size_bytes表示L1D信令的大小。
2比特L1B_L1_Detail_fec_type表示L1D信令的FEC类型。
80比特L1B_reserved表示未来的扩展区域。
32比特L1B_crc表示错误检测的奇偶校验。
(1b)频分多路复用(FDM)
(L1B信令的示例)
图44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44中,L1B信令包括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num_layers、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
图44中的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类似于图43中所示的内容。也就是说,图44的L1B信令与图43的L1B信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L1B_num_layers。
2比特L1B_num_layers表示层数(FDM层)。
另外,图44中L1B_reserved的比特数是78。
(1c)层分多路复用(LDM)
(L1B信令的示例)
图45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45中,L1B信令包括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num_layers、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
图45中的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类似于图43中所示的内容。也就是说,图45的L1B信令与图43的L1B信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L1B_num_layers。
2比特L1B_num_layers表示层数(LDM层)。
(1d)TDM、FDM和LDM中常见的示例
这里从P1信令和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清楚地看出,图37至图42中所示的TDM、FDM和LDM中的P1信令和图43至图45中所示的TDM、FDM和LDM中的L1B信令在TDM、FDM和LDM的每个多路复用系统中几乎可以类似地配置。
也就是说,与层相关联的信息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不一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可以将与层相关联的信息添加到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信令中,则可以在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共享。另外,如果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不使用子帧,则可以原样使用num_layers。
(P1信令的示例)
图46是示出在TDM、FDM和LDM中共同的P1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46中,P1信令包括P1_P2_waveform_structure、P1_eas_wake_up、P1_band_width和P1_Frame_Multiplexing。
7比特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对于诸如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的每个多路复用系统具有不同的含义。
也就是说,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信息。
此外,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频率多路复用(FDM)中的FFT大小、GI、FEC类型、导频模式、总段数和层A的段数的组合信息。此外,P1_P2_waveform_structure包括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FFT大小、GI、FEC类型和导频模式的组合信息。
多路复用系统(FDM、TDM和LDM)可以由P1_Frame_Multiplexing的值确定。另外,假设P1_Frame_Multiplexing的值类似于图38等中所示的值。
(L1B信令的示例)
图47是示出在TDM、FDM和LDM中共同的L1B信令的示例性语法的示图。
在图47中,L1B信令包括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num_layers、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
图47中的L1B_version、L1B_eas-wake_up、L1B_lls_flag、L1B_time_info_flag、L1B_L1_Detail_size_bytes、L1B_L1_Detail_fec_type、L1B_reserved和L1B_crc类似于图43中所示的内容。也就是说,图47的L1B信令与图43的L1B信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L1B_num_layers。
2比特L1B_num_layers表示层数。
然而,L1B_num_layers表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层数(FDM层)。此外,L1B_num_layers表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层数(LDM层)。另外,L1B_num_layers不一定是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必要信息,并且在不需要时不使用。
(2)L1D信令的配置
下面将参考图48至图59描述L1D信令的配置。另外,每个多路复用系统的L1D信令的配置是不同的,并且下面将按顺序描述时分多路复用(TDM),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配置。
(2a)时分多路复用(TDM)
(L1D信令的第一示例)
图48是示出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一示例的示图。
图48的L1D信令对应于与图6所示的子帧相对应的物理层帧中的P2符号的P2信令。
4比特L1D_version表示L1D信令的版本。
在L1B信令的L1B_time_info_flag表示存在时间信息的情况下,描述64比特L1D_ntp_time。L1D_ntp_time表示时间信息。
这里,在MPEG媒体发送(MMT)用作上层发送协议的情况下,例如,网络时间协议(NTP)格式的时间信息可以用于时间信息。另外,时间信息的格式不限于NTP格式,并且可以使用诸如精确时间协议(PTP)的其他格式。
在P1信令的P1_eas_wake_up指示存在紧急警报的情况下,描述8比特L1B_eas_code。L1B_eas_code表示紧急警报代码信息。
2比特L1D_num_subframes表示子帧的数量。取决于L1D_num_subframes指示的数量在子帧循环中描述L1D_fft_size、L1D_guard_interval、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pilot_pattern_boost、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first、L1D_bs_last和L1D_fcs_null_cells。
可以每子帧指定参数,因此可以每子帧改变调制参数。
例如,参数中的2比特L1D_fft_size表示感兴趣的子帧的FFT大小。此外,例如,2比特L1D_guard_interval和5比特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分别表示感兴趣子帧的保护间隔和导频模式。
2比特L1D_num_layers_plp表示物理层管道(PLP)的层数。取决于由L1D_num_layers_plp指示的数量,在PLP循环中描述L1D_plp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start、L1D_plp_size、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ype、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
可以针对每个子帧的每个PLP指定参数,因此可以在子帧中针对每个PLP改变调制参数。
例如,参数中的4比特L1D_plp_id表示感兴趣的PLP的ID。此外,例如,4比特L1D_plp_mod、4比特L1D_plp_cod和1比特L1D_plp_type分别表示调制系统、编码率和感兴趣的PLP的类型。
在PLP循环和子帧循环之后描述L1D_reserved和L1D_crc。L1D_reserved表示未来的扩展区域。32比特L1D_crc表示错误检测的奇偶校验。
(L1D信令的第二示例)
图49是示出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的示图。
图49的L1D信令对应于物理层帧中P2符号的P2信令,而不是图5中所示的子帧。因此,图49的L1D信令与图48的L1D信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删除了子帧循环的描述。
也就是说,取决于图49的L1D信令中的L1B信令的L1B_num_layers所指示的数量,在层循环中描述以下参数。
也就是说,在层循环中发现L1D_fft_size、L1D_guard_interval、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pilot_pattern_boost、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first、L1D_bs_last、L1D_fcs_null_cells、L1D_plp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start、L1D_plp_size、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ype、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
参数与图48的L1D信令的参数相同,因此这里将省略其描述。
(2b)频分多路复用(FDM)
(L1D信令的第一示例)
第一示例假设单个L1D信令包括特定于层A和层B的每个层(FDM层)的信息以及层A和层B的层(FDM层)中共同的信息。
图50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一示例的示图。
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被描述为图50的L1D信令中的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
此外,取决于图50的L1D信令中的L1B信令的L1B_num_layers所指示的数量,在层循环中描述以下参数。
即,在层循环中描述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然后,层循环中的参数被描述为特定于层A和层B的每个层的信息。另外,6比特L1D_numsegs指示每个层的段的数量。
以这种方式在图50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A和层B中的每一个的信息以及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
(L1D信令的第二示例)
在第二示例中,在层A和层B中每层(FDM层)准备L1D信令,并且描述特定于每层的信息。此时,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包括在任何层中的L1D信令中,并且不包括在其它层中的L1D信令中。也就是说,在第二示例中,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仅包括在层A的L1D信令中。
图51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A)的示图。
在图51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A的信息,因此与图50的L1D信令不同,删除了层循环的描述,并且描述了不是针对所有层而是针对层A的参数。
在图51的L1D信令中的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A的信息。
此外,在图51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图51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以这种方式在图51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A的信息和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
图52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B)的示图。
在图52的L1D信令中的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B的信息。
另外,如上所述,在层A的L1D信令(图51)中描述了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因此不需要在层B的L1D信令(图52)中描述。
以这种方式仅在图52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B的信息。
(L1D信令的第三示例)
在第三示例中,为层A和层B的每个(FDM层)准备L1D信令,并描述其中每个层的特定信息。此时,层A,层B等中共同的信息包括在所有层的L1D信令中。也就是说,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包括在第三示例中的层A的L1D信令和层B的L1D信令中。
图53是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A)的示图。
在图53的L1D信令中的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A的信息。
此外,在图53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以这种方式在图53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A的信息和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
图54是示出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B)的示图。
在图54的L1D信令中的L1D_numsegs、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B的信息。
此外,在图54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以这种方式在图54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B的信息和层A和层B中共同的信息。
(2c)层分多路复用(LDM)
(L1D信令的第一示例)
在第一示例中,单个L1D信令包括特定于层k和层k+1的每个(LDM层)的信息以及层k和层k+1的层(LDM层)中共同的信息。
图55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一示例的示图。
在图55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此外,取决于图55的L1D信令中的L1B信令的L1B_num_layers所指示的数量,在层循环中描述以下参数。
即,在层循环中描述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然后,在层循环中的参数被描述为特定于层k和层k+1中的每一个的信息。
以这种方式在图55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和层k+1中的每一个的信息以及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
(L1D信令的第二示例)
在第二示例中,为层k和层k+1的每个(LDM层)准备L1D信令,并描述特定于其中每个层的信息。此时,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包括在任何层的L1D信令中,并且不包括在其它层的L1D信令中。也就是说,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仅包括在第二示例中的层k的L1D信令中。
图56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k)的示图。
在图56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的信息,因此与图55的L1D信令不同,删除层循环的描述,并且描述了不是针对所有层而是针对层k的参数。
也就是说,在图56的L1D信令中的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的信息。
此外,在图56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图56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以这种方式在图56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的信息和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
图57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二示例(层k+1)的示图。
在图57的L1D信令中的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1的信息。
另外,如上所述,在层k的L1D信令(图56)中描述了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因此,不需要在层k+1的L1D信令(图57)中描述。
以这种方式仅在图57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1的信息。
(L1D信令的第三示例)
在第三示例中,为层k和层k+1的每个(LDM层)准备L1D信令,并描述特定于其中每个层的信息。此时,层k、层k+1等中的共同信息包括在所有层的L1D信令中。也就是说,层k和层k+1中的公共信息包括在第三示例中的层k的L1D信令和层k+1的L1D信令中。
图58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k)的示图。
在图58的L1D信令中的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的信息。
此外,在图58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以这种方式在图58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的信息和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
图59是示出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L1D信令的语法的第三示例(层k+1)的示图。
在图59的L1D信令中的L1D_layer_id、L1D_plp_lls_flag、L1D_plp_mod、L1D_plp_cod、L1D_plp_TI_num_ti_blocks和L1D_plp_TI_num_fec_blocks_max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1的信息。
此外,在图59的L1D信令中描述了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诸如L1D_version、L1D_ntp_time、L1B_eas_code、L1D_num_ofdm_symbols、L1D_bs_present、L1D_bs_null_cells、L1D_scattered_pilot_pattern、L1D_scattered_pilot_boost和L1D_num_layers。
以这种方式在图59的L1D信令中描述了特定于层k+1的信息和层k和层k+1中共同的信息。
<6.第二种解决方法>
由于如上所述在采用诸如当前ISDB-T的频分多路复用(FDM)的情况下,诸如TMCC信息的L1信令被分散并布置在物理层帧中,所以存在接收设备30总是需要一帧用于同步的问题,但是本技术解决了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问题。
(信令的示例性集中布置)
图60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中的L1信令的示例性集中式布置的示图。
另外,在图60中,在图60的B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并且在图60的A中示出了当前ISDB-T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以进行比较。
在图60的A中,水平方向表示指示子载波的编号(载波编号)的频率轴,以及垂直方向表示指示OFDM符号的编号(OFDM符号编号)的时间轴。
这里,在ISDB-T中定义了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模式1、2和3的三种发送模式。此外,诸如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16正交幅度调制(QAM)、64QAM和差分QPSK(DQPSK)的四个调制系统被定义为ISDB-T中的子载波调制系统。
图60的A表示模式1的发送模式中的调制系统QPSK、16QAM和64QAM中的OFDM段的配置。在图60的A中,一个OFDM帧由204个OFDM符号构成。
在图60的A中,Si,j表示由上层数据调制的子载波的数据符号(载波符号),并且OFDM段被配置为其中分散导频(SP)的每个符号(子载波)作为导频信号,TMCC信号和辅助信道(AC)信号被添加到数据符号。
TMCC信号用于发送TMCC信息作为信令(控制信息),并且AC信号是用于发送与广播相关的附加信息的扩展信号。可以在AC信号上发送诸如紧急警报信息的AC信息。也就是说,TMCC信息和AC信息可以是L1信令。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3.12帧配置”等中描述了当前ISDB-T中的OFDM段的配置。
如图60的A所示,诸如TMCC信息或AC信息的L1信令布置在当前ISDB-T中的物理层帧中的时间方向,并且以物理层帧为单位配置。换句话说,L1信令被分散并布置在当前ISDB-T中的物理层帧中。因此,接收设备30必须处理至少一个物理层帧直到它获取L1信令,并且总是需要(一个时间的)一个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用于同步。
另一方面,根据本技术的物理层帧被配置为如图60的B所示。
图60的B示出了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假设在图中从左端向右端的方向作为频率(Freq)方向,以及在图中从上端向下端的方向作为时间(时间)方向。
在图60的B中,在物理层帧的头部插入帧同步符号(FSS),随后插入P1符号(P1)。
此外,在采用频分多路复用(FDM)的情况下,预定频带(例如,6MHz)被分成多个分段,以及P2符号(P2)、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BS)被布置用于层A和层B中的每一层。
此时,如图60的B中所示,帧同步符号(FSS)、P1符号(P1)和P2符号(P2)从一个物理层帧的头部开始按此顺序布置。这里,P1信令包含在P1符号中。此外,P2信令(诸如L1B信令或L1D信令)包括在P2符号中。
也就是说,包括在P1符号和P2符号中的L1信令集中地布置在物理层帧的头部。因此,当处理物理层帧时,接收设备30可以快速地获取集中布置在头部的L1信令,从而减少用于同步的时间。
这里,可以在几乎一个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一半时间内获取L1信令,并因此,与当前总是需要(一个时间的)一个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ISDB-T中的物理层帧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少同步时间。
另外,图60的B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对应于图8中的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此外,如图5,图6或图9所示,本文已经描述了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L1信令,但是L1信令被集中地布置在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头部或者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中。
上面已经描述了第二种解决方法。
<7.第三种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当前技术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通过使用频分多路复用(FDM)或分层分多路复用(LDM),物理层帧的有效载荷可以在FDM或LDM中,同时帧同步符号(FSS)或前同步码不能在FDM或LDM中,但是本技术在第三种求解方法中解决了该问题。
(FDM和LDM中FSS、P1和P2的示例性布置)
图61是分别示出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帧同步符号(FSS)、P1符号(P1)和P2符号(P2)的示例性配置的示图。
另外,在图61中,图61的A示出了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而图61的B示出了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
在图61的A中,在物理层帧的头部插入帧同步符号(FSS),并且随后插入P1符号(P1)。
此外,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预定频带(例如,6MHz)被分成多个分段,而对于层A和层B的每层(FDM层),布置有P2符号(P2)、数据符号(帧)和边界符号(BS)。
此时,如图61的A中的帧所示,划分布置在P2符号中的数据,以便为层A和层B中的每一层布置P2符号。因此,在图61的A所示的物理层帧中,不仅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而且诸如P2符号的前导码也可以在FDM中。
另一方面,在图61的B中,在物理层帧的头部插入帧同步符号(FSS),并且随后插入P1符号(P1)。
此外,在层分多路复用(LDM)中,为具有不同发送功率的每层(LDM层)布置P2符号(P2)、数据符号(帧)和边界符号(BS)。
此时,如图61的B中的帧所示,为层k和层k+1的每层(LDM层)布置P2符号。因此,不仅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而且诸如P2符号的前导码可以在图61的B中所示的物理层帧中的LDM中。
在以这种方式在第三种解决方法中采用频分多路复用(F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的情况下,不仅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而且诸如P2符号的前导码可以在FDM或者LDM中。
另外,图61的A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对应于图7中的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以及图61的B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对应于图9中的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的配置。
上面已经描述了第三种解决方法。
<8.接收设备的操作>
下面将参照图62至图66描述图1的接收设备30的操作。
(1)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物理层帧的处理
(示例性帧处理)
图62是用于说明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如图62所示,帧同步符号(FSS)、P1符号(P1)和P2符号(P2)从时分多路复用(TDM)中的物理层帧的头部开始依次布置。此外,在图62的示例中,物理层帧对应于子帧,因此子帧n和子帧n+1的两个子帧被布置在P2符号(P2)之后。
这里,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帧同步符号(FSS)识别物理层帧的头部,并且可以获取指示P1符号的信息(P1信令)。此外,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P1信令信息从物理层帧提取指示P2符号和进一步的数据符号的信息(P2信令)。
此外,在布置两个或更多个子帧的情况下,可以每子帧改变调制参数,并且L1D信令包括指示每子帧的调制参数的信息。因此,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L1D信令信息(诸如图48的L1D信令的子帧循环中的信息)从物理层帧提取每个子帧的数据符号。
另外,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L1D信令信息从物理层帧中选择性地提取图62的帧中的子帧n中的数据符号。
(2)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物理层帧的处理
(示例性帧处理)
图63是用于说明频分多路复用(F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如图63所示,在频分多路复用(FDM)中,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按照从物理层帧的头部开始的顺序布置,并且对于层A和层B的每一层(FDM层),还设置有P2符号(P2)、数据符号(帧)和边界符号(BS)。
这里,在接收设备30接收分配给信道的整个预定频带(例如,6MHz)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帧同步符号(FSS)识别物理层帧的头部,并且可以获取指示P1符号的信息(P1信令)。此外,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P1信令信息从物理层帧中提取指示P2符号以及进一步的数据符号的信息(P2信令)。
此外,在接收设备30在预定频带中接收对应于层A的部分频带的情况下,它接收图63的帧中的频带。这里,图64示出了图63的物理层帧的详细配置。也就是说,图64以段为单位示出了层A和层B的每一层的P2符号、数据符号和边界符号。
在图64中,层A和层B的每一层由多个分段构成,并且例如,段的总数假设为35,并且可以假设包括中心段的层A具有9个中心段。也就是说,在接收设备30接收对应于层A的部分频带的情况下,它仅接收9个中心段的频带。
在这种情况下,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足够稳健的帧同步符号(FSS)识别物理层帧的头部,并且可以获取指示P1符号的信息(P1信令)。此外,接收设备30可以基于P1信令信息(诸如图31中的P1_P2_waveform_structure)识别层A的段数(例如,9个分段)。
因此,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P1信令信息从与配置有9个中心段的层A对应的部分频带中提取指示P2符号和进一步的数据符号的信息(P2信令)。
另外,例如,在图65中段的总数是35的情况下,即使将7个中心段假设为层A,接收设备30接收9个中心段的频带作为部分频带,从而通过使用P1信令信息提取P2信令和进一步的数据符号。
(3)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物理层帧的处理
(示例性帧处理)
图66是用于说明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物理层帧上的接收端处理的示图。
如图66所示,在层分多路复用(LDM)中,帧同步符号(FSS)和P1符号(P1)从物理层帧的头部开始按顺序布置,并且P2符号(P2)、数据符号(Frame)和边界符号(BS)按此顺序布置。然而,P2符号(P2)、数据符号(Frame)和边界符号(BS)被布置用于层k和层k+1的每个层(LDM层)。
这里,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帧同步符号(FSS)识别物理层帧的头部,并且可以获取指示P1符号的信息(P1信令)。此外,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P1信令信息来提取指示用于层k和层k+1的每层的P2符号的信息(P2信令)以及进一步的数据符号。
另外,接收设备30可以通过使用L1信令信息从物理层帧中选择性地提取图66的帧中的部分层(LDM层)。
<9.解决方法中的处理流程>
下面将参照图67至图71的流程图描述第一种解决方法至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
(第一种解决方法中的处理)
首先将参考图67和图68的流程图描述第一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然而,将如上所述地按顺序描述在第一种解决方法中使用不同同步模式的同步模式解决方法和使用P1信令的P1信令解决方法。
(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处理)
将参考图67的流程图描述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11中,数据处理设备10中的分量处理部111到数据处理部114生成流。
在步骤S11的处理中,多路复用器13多路复用来自分量处理部111的分量流和来自信令生成部112的上层信令流。然后,数据处理部114处理所得到的多路复用流,从而生成发送数据流。
在步骤S12中,发送设备20中的数据处理部211处理在步骤S11的处理中获取的流,从而生成物理层帧。
在步骤S12的处理中,生成物理层帧,使得用于公共帧同步符号(FSS)的不同同步模式(诸如图28的同步模式)被用于在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每个多路复用系统(FDM、TDM或LDM)。
在步骤S13中,发送设备20中的调制部212对在步骤S12的处理中获取的物理层帧执行必要的处理,并且从安装在发送站中的发送天线发送所得到的广播信号。
在步骤S21中,接收设备30中的RF部311接收从安装在发送站中的发送天线发送的广播信号。
在步骤S22中,接收设备30中的解调部312处理从在步骤S21的处理中接收的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
在步骤S22的处理中,多路复用系统(FDM、TDM或LDM)是根据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公共帧同步符号(FSS)的不同同步模式(诸如图28的同步模式)确定的,并且根据确定结果处理物理层帧,从而获取发送数据流。
在步骤S23中,接收设备30中的数据处理部313处理在步骤S22的处理中获取的流。
在步骤S23的处理中,处理发送数据流,从而获取上层信令和分量流。然后处理上层信令和分量流,从而再现广播节目等的内容。
上面已经描述了同步模式解决方法中的处理流程。
(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处理)
将参考图68的流程图描述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
另外,图68中的步骤S31和S33中的发送端处理和步骤S41和S43中的接收端处理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11和S13中的处理和图67中的步骤S21和S23中的处理,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发送端的步骤S32中,发送设备20中的数据处理部211处理在步骤S31的处理中获取的流,从而生成物理层帧。
在步骤S32的处理中,生成包括描述用于确定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多路复用系统(FDM、TDM或LDM)的确定信息的P1信令(诸如图37、图39和图41中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的物理层帧。然而,在物理帧中采用公共帧同步符号(FSS)和相同的同步模式。
另一方面,在接收端的步骤S42中,接收设备30中的解调部312处理从在步骤S41的处理中接收的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
在步骤S42的处理中,基于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P1信令中描述的确定信息(诸如图37、图39和图41中的P1_Frame_Multiplexing)确定多路复用系统(FDM、TDM、或LDM),并且根据确定结果处理物理层帧,从而获取发送数据流。
上面已经描述了P1信令解决方法中的处理流程。
(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处理)
下面将参考图69的流程图描述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51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11中的处理,由数据处理设备10中的分量处理部111生成流到数据处理部114。
在步骤S52中,发送设备20中的数据处理部211处理在步骤S51中的处理中获取的流,从而生成物理层帧。
在步骤S52的处理中,生成物理层帧(诸如图60的B中的物理层帧),使得在第二种解决方法中诸如L1B信令或L1D信令的L1信令集中地布置在头部(朝向头部)。
在步骤S53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13中的处理,由发送设备20中的调制部212发送广播信号。在步骤S61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21,由接收设备30中的RF部311接收广播信号。
在步骤S62中,接收设备30中的解调部312处理从在步骤S61的处理中接收的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
在步骤S62的处理中,获取集中布置在物理层帧的头部(朝向头部)的L1信令(诸如图60的B中的物理层帧)并且在第二种解决方法中处理物理层帧,从而获取发送数据流。
在步骤S63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23,由接收设备30中的数据处理部313处理流。
上面已经描述了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处理流程。
(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处理)
最后将参考图70和图71的流程图最后描述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然而,将如上所述按顺序描述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的两种解决方法。
(FDM处理)
将参考图70的流程图描述用于F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71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11中的处理,由数据处理设备10中的分量处理部111生成流到数据处理部114。
在步骤S72中,发送设备20中的数据处理部211处理在步骤S71中的处理中获取的流从而生成物理层帧。
在步骤S72的处理中,在用于F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对于层A和层B的每层(FDM层)布置P2符号(P2信令),从而生成物理层帧(诸如图61的A中的物理层帧。
在步骤S73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13中的处理,由发送设备20中的调制部212发送广播信号。在步骤S81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21,由接收设备30中的RF部311接收广播信号。
在步骤S82中,接收设备30中的解调部312处理从在步骤S81的处理中接收的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
在步骤S82的处理中,从物理层帧(诸如图61的A中的物理层帧)中的FDM中的P2符号获取P2信令(L1B信令或L1D信令)并且在用于F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处理物理层帧,从而获取发送数据流。
在步骤S83中,类似于图67中的步骤S23,由接收设备30中的数据处理部313处理流。
上面已经描述了用于F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处理流程。
(LDM的处理)
将参考图71的流程图描述用于L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的流程。
另外,图71中的步骤S91和S93中的发送端处理和图71中的步骤S101和S103中的接收端处理类似于图70中的步骤S71和S73中的处理和图70中的步骤S81和S83中的处理,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发送端的步骤S92中,发送设备20中的数据处理部211处理在步骤S91的处理中获取的流从而生成物理层帧。
在步骤S92的处理中,在用于L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针对层k和层k+1的每层(LDM层)布置P2符号(P2信令)为在LDM中,从而生成物理层帧(例如图61的B中的物理层帧)。
另一方面,在接收端的步骤S102中,接收设备30中的解调部312处理从在步骤S101的处理中接收的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
在步骤S102的处理中,从物理层帧(诸如图61的B中的物理层帧)中的LDM中的P2符号获取P2信令(L1B信令或L1D信令)并且在用于L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处理物理层帧,从而获取发送数据流。
上面已经描述了用于LDM的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处理流程。
<10.变体>
(解决方法的组合)
上面已经单独描述了第一种解决方法到第三种解决方法中的每一个,但是可以组合两种或更多种解决方法。
例如,在第一种解决方法和第二种解决方法的组合中,L1信令可以集中地布置在具有公共帧同步符号(FSS)和相同同步模式的物理层帧的头部。因此,接收设备30可以在处理物理层帧的同时确定多路复用系统,并且可以同时减少用于同步的时间。
此外,在第一种解决方法和第三种解决方法的组合中,用于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确定信息可以包括在物理层帧中作为PI信令信息,并且每层(FDM层或LDM层)可以布置P2符号。因此,接收设备30可以在处理物理层帧的同时确定多路复用系统,并且可以在FDM或LDM中的物理层帧中制造前导码。
(其他多路复用系统)
此外,上面已经通过示例描述了诸如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的三个多路复用系统,但是可以包括诸如分层时分多路复用(LDM_TDM)或分层频分多路复用(LDM_FDM)的其他多路复用系统。此外,多路复用系统不限于诸如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和层分多路复用(LDM)的三个多路复用系统,并且可以采用两个或更多个多路复用系统中的任何一个。
(应用于其他广播系统)
在日本等中使用的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已经主要被描述为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但是本技术可以应用于美国等中使用的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在欧洲国家等中使用的数字视频广播(DVB)数字视频广播等。
也就是说,在当前的ATSC或DVB中也没有定义用于在相同广播系统中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诸如FDM、TDM和LDM)的系统,但是根据本技术可以在相同广播系统中更灵活地实现多个多路复用系统。此外,上述层(FDM层)可以在概念上假设为物理层管道(PLP)。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层可以表示为多PLP(M-PLP)。
此外,本技术可以应用于数字电视广播标准,诸如使用广播卫星(BS)、通信卫星(CS)等的卫星广播,或者除了地面广播以外用于有线电视(CATV)等有线广播。
(其他示例性分组或信令)
此外,上述分组、帧、信令(控制信息)等的名称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以使用其他名称。然而,名称的差异是正式的,并且感兴趣的分组、帧、信令等的实质内容没有不同。
此外,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假设使用除广播网络之外的发送路径定义的预定标准等(除了数字广播标准之外),即,例如包括因特网、电话网络等的通信线路(通信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因特网的通信线路被用作发送系统1(图1)的发送路径,并且数据处理设备10和发送设备20的功能可以由通过互联网提供的通信服务器来提供。然后,通信服务器和接收设备30经由通信线路进行双向通信。
<11.计算机配置>
上述一系列处理可以以硬件和软件来执行。在以软件执行处理的情况下,配置软件的程序安装在计算机中。图72是示出通过程序执行处理的计算机的示例性硬件配置的示图。
在计算机1000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001、只读存储器(ROM)1002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03经由总线1004相互连接。总线1004还与I/O接口1005连接。I/O接口1005与输入部1006、输出部1007、记录部1008、通信部1009和驱动器1010连接。
输入部1006由键盘、鼠标、麦克风等构成。输出部1007由显示器、扬声器等构成。记录部1008由硬盘、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构成。通信部1009由网络接口等构成。驱动器1010驱动可移动记录介质10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
在如此配置的计算机1000中,CPU 1001经由I/O接口1005和总线1004将记录在ROM1002或记录部1008中的程序加载并执行到RAM1003中,从而执行处理。
例如,可以将在计算机1000(CPU 1001)中执行的程序记录并提供在作为封装介质的可移除记录介质1011中。此外,可以经由诸如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的有线或无线发送介质来提供程序。
在计算机1000中,可移动记录介质1011安装在驱动器1010上,使得程序可以经由I/O接口1005安装在记录部1008中。此外,程序可以由通信部1009经由有线或无线发送介质接收并安装在记录部1008中。另外,程序可以预先安装在ROM 1002或记录部1008中。
这里,在本说明书中,由计算机根据程序执行的处理不一定按照流程图中描述的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也就是说,由计算机根据程序执行的处理包括并行或单独执行的处理(诸如并行处理或由对象处理)。此外,程序可以在一个计算机(处理器)中处理,或者可以在多个计算机中分发和处理。
另外,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
此外,本技术可以采用以下配置。
(1)
一种发送设备,包括:
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且包括能够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确定信息的物理层帧;以及
发送部,被配置为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2)
根据(1)的发送设备,
其中,确定信息是在物理层帧的头部插入的帧同步符号中使用的每个多路复用系统的不同同步模式。
(3)
根据(1)的发送设备,
其中,确定信息是指示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物理层信令的信息。
(4)
根据(3)的发送设备,
其中,信令是P1符号的P1信令。
(5)
根据(1)至(4)中任一项的发送设备,
其中,多路复用系统包括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至少一种。
(6)
一种发送方法,包括:
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且包括能够确定多路复用系统的确定信息的物理层帧;以及
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7)
一种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处理部,被配置为基于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确定信息,确定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的多路复用系统,并处理物理层帧。
(8)
根据(7)的接收设备,
其中,确定信息是在物理层帧的头部插入的帧同步符号中使用的每个多路复用系统的不同同步模式。
(9)
根据(7)的接收设备,
其中,确定信息是指示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物理层信令的信息。
(10)
根据(9)的接收设备,
其中,信令是P1符号的P1信令。
(11)
根据(7)至(10)中任一项的接收设备,
其中,多路复用系统包括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或层分多路复用(LDM)中的至少一种。
(12)
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基于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中包括的确定信息,确定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的多路复用系统,并处理物理层帧。
(13)
一种发送设备,包括:
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集中布置在其头部的物理层信令;以及
发送部,被配置为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14)
一种发送方法,包括:
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集中布置在其头部的物理层信令;以及
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15)
一种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处理部,被配置为获取集中布置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头部的物理层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16)
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获取集中布置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头部的物理层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17)
一种发送设备,包括:
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在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以及
发送部,被配置为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18)
一种发送方法,包括:
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物理层帧具有在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以及
将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19)
一种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处理部,被配置为获取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20)
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获取在从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并处理物理层帧。
参考符号列表
1发送系统
10,10-1至10-N数据处理设备
20发送设备
30,30-1至30-M接收设备
40,40-1到40-N通信线路
50广播发送路径
111分量处理部
112信令生成部
113多路复用器
114数据处理部
211数据处理部
212调制部
311射频部
312解调部
313数据处理部
1000计算机
1001 CPU。

Claims (4)

1.一种发送设备,包括:
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所述物理层帧在每层布置P2符号的P2信令;以及
发送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2.一种发送方法,包含:
生成以预定多路复用方式进行多路复用的物理层帧,所述物理层帧在每层布置P2符号的P2信令;以及
将所述物理层帧作为广播信号进行发送。
3.一种接收设备,包含:
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广播信号;以及
处理部,被配置为获取在从所述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并处理所述物理层帧。
4.一种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广播信号;并且
获取在从所述广播信号获取的物理层帧的每层布置的P2符号的P2信令,并处理所述物理层帧。
CN202010407230.5A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Active CN1115415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07230.5A CN111541522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763 2016-09-15
JP2016180763A JP6953693B2 (ja) 2016-09-15 2016-09-15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N201780054966.5A CN109690983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PCT/JP2017/031590 WO2018051818A1 (ja) 2016-09-15 2017-09-01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CN202010407230.5A CN111541522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966.5A Division CN109690983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1522A true CN111541522A (zh) 2020-08-14
CN111541522B CN111541522B (zh) 2023-04-28

Family

ID=6161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7230.5A Active CN111541522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CN201780054966.5A Active CN109690983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CN202010406745.3A Active CN111600669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966.5A Active CN109690983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CN202010406745.3A Active CN111600669B (zh) 2016-09-15 2017-09-01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7895B2 (zh)
EP (1) EP3514991A4 (zh)
JP (5) JP6953693B2 (zh)
KR (1) KR102451338B1 (zh)
CN (3) CN111541522B (zh)
AU (2) AU2017328847B2 (zh)
CA (1) CA3035511A1 (zh)
MX (1) MX2019002656A (zh)
TW (1) TWI664848B (zh)
WO (1) WO20180518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97437B1 (en) 2016-08-15 2023-03-01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s sensor capsule
JP6953693B2 (ja) * 2016-09-15 2021-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7091779B2 (ja) * 2018-03-30 2022-06-2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7310983B2 (ja) * 2018-03-30 2023-07-19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7392260B2 (ja) * 2018-12-12 2023-12-0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7407132B2 (ja) * 2019-02-07 2023-12-28 ローム株式会社 抵抗器
JP7261996B2 (ja) * 2019-03-15 2023-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放送受信方法及び放送受信装置
KR102432820B1 (ko) * 2020-04-22 2022-08-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4 계층 ldm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22224520A1 (ja) * 2021-04-19 2022-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23234281A1 (ja) * 2022-06-01 2023-12-0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24090194A1 (ja) * 2022-10-24 2024-05-02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87275A1 (en) * 2002-03-01 2004-05-06 Sugar Gary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enna diversity using joint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CN1929338A (zh) * 2005-09-06 2007-03-14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蜂窝网和泛在网的融合方法和设备
US20080225996A1 (en) * 2007-03-15 2008-09-18 Nokia Corporation Digital broadcast service discovery correlation
US20090219918A1 (en) * 2008-03-03 2009-09-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band signaling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broadcasting system
WO2011105096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for digital broadcast system
US20110299493A1 (en) * 2010-06-04 2011-1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data streams in a broadcasting/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439891A (zh) * 2009-05-12 2012-05-02 翔跃通信公司 用于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通信模式的双模无线电装置
WO2016073170A1 (en) * 2014-11-04 2016-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data traffic throughout protocol layers based on priority inform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0803B2 (ja) 1991-08-28 1999-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ジタル放送信号受信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放送信号受信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4138140B2 (ja) * 1999-03-17 2008-08-20 株式会社東芝 畳み込み符号復号装置及び畳み込み符号復号方法
US8509051B2 (en) 2003-09-02 2013-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734303B2 (en) * 2006-04-12 2010-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modulation error ratio for evaluation of transmitter performance
US8493873B2 (en) * 2007-06-18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of sounding signals in ACK and CQI channels
WO2009028912A2 (en) * 2007-08-30 2009-03-05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JP5064167B2 (ja) 2007-10-15 2012-10-31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降温用噴霧システム
US9462020B2 (en) 2008-01-16 2016-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lligent client: multiple channel switching over a digital broadcast network
CN104883333B (zh) * 2009-01-19 2018-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至少一个广播信号帧的方法和设备
EP2587709B1 (en) * 2009-02-05 2014-04-23 Sony Corporation Frame and data pattern structure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US8665691B2 (en) 2009-02-05 2014-03-04 Sony Corporation Frame and data pattern structure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WO2011043843A1 (en) * 2009-10-08 2011-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at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 networks
GB201016407D0 (en) * 2010-09-29 2010-1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rame structure and signalling for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GB2489196A (en) * 2011-01-19 2012-09-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serting additional data into wirelessly-transmitted data streams
JP5703839B2 (ja) 2011-02-28 2015-04-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送信システム
JP5668979B2 (ja) * 2011-03-10 2015-0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2176461A1 (ja) * 2011-06-24 2012-12-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EP2782280A1 (en) * 2013-03-20 2014-09-2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Two-stage signaling for transmission of a datastream
US9497056B2 (en) * 2014-06-09 2016-11-15 Allen LeRoy Limberg Conveying metadata by modulation of pilot carriers in COFDM broadcasting
WO2016003221A1 (ko) * 2014-07-03 2016-01-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레이어드 디비전 멀티플렉싱을 이용한 신호 멀티플렉싱 장치 및 신호 멀티플렉싱 방법
WO2016111429A1 (ko) * 2015-01-05 2016-07-14 엘지전자(주)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CA2963063C (en) 2015-02-04 2019-06-0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receiving broadcast signals
KR102465856B1 (ko) * 2015-03-27 2022-11-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코어 레이어의 피지컬 레이어 파이프들의 경계를 이용한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장치 및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방법
WO2017003259A1 (en) * 2015-07-01 2017-0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JP6953693B2 (ja) * 2016-09-15 2021-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87275A1 (en) * 2002-03-01 2004-05-06 Sugar Gary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enna diversity using joint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CN1929338A (zh) * 2005-09-06 2007-03-14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蜂窝网和泛在网的融合方法和设备
US20080225996A1 (en) * 2007-03-15 2008-09-18 Nokia Corporation Digital broadcast service discovery correlation
US20090219918A1 (en) * 2008-03-03 2009-09-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band signaling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broadcasting system
CN102439891A (zh) * 2009-05-12 2012-05-02 翔跃通信公司 用于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通信模式的双模无线电装置
WO2011105096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for digital broadcast system
US20110299493A1 (en) * 2010-06-04 2011-1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data streams in a broadcasting/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73170A1 (en) * 2014-11-04 2016-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data traffic throughout protocol layers based on priority inform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 "R2-99122 "MAC multiplexing on uplink for packet users"", 《3GPP TSG_RAN\WG2_RL2》 *
GBT: "R2-99445 "Request for CPCH-related modification of S203"", 《3GPP TSG_RAN\WG2_RL2》 *
邱石;彭克武;: "DVB-T2物理层管道及其对国标系统的启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46458A (ja) 2018-03-22
JP6953693B2 (ja) 2021-10-27
JP2021101584A (ja) 2021-07-08
AU2020204177B2 (en) 2021-10-28
EP3514991A1 (en) 2019-07-24
US11177895B2 (en) 2021-11-16
JP7120423B2 (ja) 2022-08-17
TW201815117A (zh) 2018-04-16
CN111541522B (zh) 2023-04-28
CA3035511A1 (en) 2018-03-22
KR102451338B1 (ko) 2022-10-07
KR20190050971A (ko) 2019-05-14
EP3514991A4 (en) 2019-11-27
AU2017328847B2 (en) 2020-07-02
JP2022003804A (ja) 2022-01-11
JP7338756B2 (ja) 2023-09-05
JP7120369B2 (ja) 2022-08-17
WO2018051818A1 (ja) 2018-03-22
CN109690983B (zh) 2022-04-15
AU2020204177A1 (en) 2020-07-09
CN111600669B (zh) 2022-09-20
US20190245634A1 (en) 2019-08-08
JP2023156501A (ja) 2023-10-24
AU2017328847A1 (en) 2019-01-17
CN111600669A (zh) 2020-08-28
MX2019002656A (es) 2019-07-15
JP2022159360A (ja) 2022-10-17
TWI664848B (zh) 2019-07-01
CN109690983A (zh) 201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0669B (zh)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KR102295042B1 (ko) 디지털 텔레비전 시스템에 대한 시스템 물리적 계층 파이프
JP7494338B2 (ja) 受信方法
US10652628B2 (en)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AU2012203169A1 (en)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multi carri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5630646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
KR20160106099A (ko) 디지털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시그널링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WO2024070652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24090194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5630645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
JP2024019827A (ja) 送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JP6031485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
JP6031484B2 (ja) 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方法、並びに、受信装置
KR20150030136A (ko)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24003343A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