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784B -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784B
TWI664784B TW107101191A TW107101191A TWI664784B TW I664784 B TWI664784 B TW I664784B TW 107101191 A TW107101191 A TW 107101191A TW 107101191 A TW107101191 A TW 107101191A TW I664784 B TWI664784 B TW I6647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 wire
contact portion
terminals
w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1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0778A (zh
Inventor
金子智也
秋山茂�
尾田聰也
小林大記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0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0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784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雖然結構小而簡單,但是在確保檢測一電線和一端子之間建立接觸的同時,實現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彼此電氣分離;以及外殼,覆蓋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包括:一安裝部,安裝於外殼上;一彈性連接部,從安裝部沿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以及一接觸部,位於彈性連接部的前端,能夠接觸插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一電線的一導線。

Description

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被構造成通過簡單的將一電線插入(推入)一端子中的動作以當電線被端子挾持的同時建立電連接,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能夠電檢測出電線連接於端子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
現有的電子設備包括具有連接電線(wire)的端子的一連接器,其被焊接於一印刷電路板的表面上且被構造成由一絕緣外殼包圍。這種連接器包括一所謂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通過簡單的將電線插入端子的動作,於電線被挾持於端子中的同時建立電線與端子之間的電連接(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這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不僅在將電線插入端子的過程中具有優勢,而且在將電線從端子中拔出以將它們分離的簡單過程中也有優勢。具體地,通過用指尖或螺絲刀等按壓形成於絕緣外殼上的一施壓臂,能夠容易地將在挾持狀態下的電線與端子分離。
雖然前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具有這樣的優勢,但是由於端子被一殼體覆蓋,所以不可能目視確認電線已被插入端子中。因此,為了確認電線確實已經被插入,有必要有拉拽電線的動作;然而,強拉拽電線可能導致諸 如電線脫出或端子被損壞等缺陷。
此外,即使在殼體上初步設置有能夠目視確認電線被插入的孔等,但是由於連接器的小型化趨勢,孔或端子也很小,這可能會導致視覺誤判。
因此,為了克服這樣的缺點,提出一種連接器,其能夠成功電檢測一電線插入連接器中從而確保建立電連接的(例如參見專利文獻2)。
圖20是一現有的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在圖中,811是連接器的一殼體,且851是佈置在殼體811的一內部空間820中的一端子。此外,891是安裝於殼體811的一開關,其中開關891的可移動部能夠從內部空間820的一頂板822向下突出。開關891被構造成在可移動部從頂板822向下突出的狀態下打開而在可移動部被推入頂板822的狀態下關閉。具有一楔斜片862和一傾動片863的一導電的彈性元件861安裝於端子851,其中開關891的可移動部最初處於被傾動片863推入頂板822中的初始狀態下。
這裡,當一導線951通過形成於殼體811的前表面上的一通孔821插入內部空間820中時,彈性元件861的楔斜片862和傾動片863受導線951的下表面按壓且通過彈性力與導線951接觸。從而,導線951經由彈性元件861與端子851電連接。此外,如圖所示,由於傾動片863被導線951壓下,所以開關891的可移動部進入向下突出的狀態。從而,開關891打開,電檢測導線951和端子851之間是否建立電連接。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號US8328586說明書
專利文獻2: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開號JPH9-232015
然而,在前述現有的連接器中,由於難以小型化所以結構複雜,使得製造成本增加。
這裡,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通過提供一種具有簡單結構的小尺寸、高可靠性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來解決現有的問題,並且能夠在低製造成本下確保成功檢測一電線和一端子之間的接觸。
因此,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能夠連接於一電線,包括: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彼此電氣分離;以及一外殼,一體形成且覆蓋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均包括:一安裝部,安裝於所述外殼;一彈性連接部,從所述安裝部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以及一接觸部,位於所述彈性連接部的前端,能夠與插入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電線的一導線接觸。
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另一方面,所述安裝部還包括鎖定於所述外殼上以被固定的一固定部。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均包括:一前方固定部,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接觸部前方的位置且鎖定於所述外殼上以被固定。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端子的接 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所述電線插入之前的初始狀態下彼此分離。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與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比所述電線的導線的直徑小的一間隔彼此分離開。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相對於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處於不同的位置。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具有相對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作為對稱軸的一假想直線線性對稱的形式,且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左右兩側。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當所述電線被插入時,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從兩側挾持所述電線的導線,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彼此電連接。
此外,在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的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均包括連接於一基板的一連接圖案的一連接部,且所述連接圖案連接於檢測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建立電連接的一檢測電路。
根據本發明,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是具有結構簡單的小尺寸,但能夠確保檢測一電線和一端子之間的接觸,同時提高可靠性且降低製造成本。
1‧‧‧連接器
11‧‧‧外殼
12f‧‧‧前面部
12r‧‧‧後面部
12s‧‧‧側面部
13‧‧‧頂面部
13a‧‧‧端子後方壓入部
14‧‧‧端子露出孔
15‧‧‧桿擋止部
16‧‧‧挾持解除桿
17‧‧‧撓性伸長部
17a‧‧‧第一伸長段
17b‧‧‧彎曲段
17c‧‧‧第二伸長段
18‧‧‧端子前方壓入部
19‧‧‧端子後方接合部
21‧‧‧插入孔
24‧‧‧施壓部
26‧‧‧通孔
50A‧‧‧第一端子
50B‧‧‧第二端子
51A‧‧‧第一基部
51B‧‧‧第二基部
52A‧‧‧第一前方連接部
52B‧‧‧第二前方連接部
53A‧‧‧第一後方連接部
53B‧‧‧第二後方連接部
54A‧‧‧第一垂直伸長段
54B‧‧‧第二垂直伸長段
541A‧‧‧第一水平伸長段
541B‧‧‧第二水平伸長段
542A‧‧‧第一後方接合部
542B‧‧‧第二後方接合部
55A‧‧‧第一前方伸長段
55B‧‧‧第二前方伸長段
56A‧‧‧第一中間伸長段
56B‧‧‧第二中間伸長段
561A‧‧‧第一連接解除部
561B‧‧‧第二連接解除部
57A‧‧‧第一接觸片
57B‧‧‧第二接觸片
571A‧‧‧第一接觸部
571B‧‧‧第二接觸部
58A‧‧‧第一前方接合部
58B‧‧‧第二前方接合部
59A‧‧‧第一彈性連接部
59B‧‧‧第二彈性連接部
91‧‧‧基板
95‧‧‧前方連接圖案
95A‧‧‧第一前方連接圖案
95B‧‧‧第二前方連接圖案
96‧‧‧後方連接圖案
96A‧‧‧第一後方連接圖案
96B‧‧‧第二後方連接圖案
150‧‧‧電線
151‧‧‧導線
152‧‧‧絕緣包覆層
L‧‧‧假想直線
W、Q‧‧‧間隔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 呈現,其中:圖1是根據一第一實施例的一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分解圖。
圖3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立體圖。
圖4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俯視圖。
圖5是圖4的部分C的一放大圖,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主要部分的一放大圖。
圖6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殼體的一縱剖視圖。
圖7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線插入一連接器的一縱剖視圖。
圖8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電線插入一端子的一立體圖。
圖9是根據一第二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俯視圖。
圖10是圖9的部分D的一放大圖,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端子的主要部分的一放大圖。
圖11是根據一第三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立體圖。
圖12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端子的一俯視圖。
圖13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殼體的一縱剖視圖。
圖14是一立體圖,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連接器安裝於一基板前的狀態。
圖15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縱剖視圖。
圖16是沿圖15中箭頭E-E的方向作出的一剖視圖,且是根據第三實施例 的連接器的一第一橫剖視圖。
圖17是沿圖15中箭頭F-F的方向作出的一剖視圖,且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第二橫剖視圖。
圖18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電線插入端子的一立體圖。
圖19是根據一第四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俯視圖。
圖20是一現有的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下面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根據一第一實施例的一連接器的一立體圖,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分解圖,圖3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立體圖,圖4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俯視圖,圖5是圖4的部分C的一放大圖,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端子的主要部分的一放大圖,圖6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殼體的一縱剖視圖,圖7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線插入一連接器的一縱剖視圖,而圖8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電線插入一端子的一立體圖。
本實施例是本發明的原理的示例,且在附圖中示出具體實施例並且在說明書中詳細說明了具體實施例,且應理解的是,不旨在將本文所示的構造限到一個示例。
本發明不限於以下描述的實施例,且可以基於本發明的精神進行各種修改,且不被排除在基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之外。
本實施例中的諸如上、下、左、右、前、後等指示方向的表述用於說明作為示例的各種元件的構造以及運動且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儘管當各元件處於圖中所示的位置時這些表述是恰當的,但是當這些組件的位置的描述改變時,這些表述也將相應地改變。
在圖中,1是一連接器,是本實施例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安裝於一基板91的表面上,一電線150將插入到其中。應注意的是,如圖7所示,電線150是在作為芯線的一導線151周圍包覆一絕緣包覆層152的電線,其中導線151應當在距前端預定長度範圍內的部分去除絕緣包覆層152並露出。連接器1可用於各種設備或裝置等,諸如產業用電氣電子設備、家庭用電氣電子設備、電腦、通信設備等;然而本文為了便於說明,假定連接器1是將安裝於諸如用於電子設備等的印刷電路板、一柔性扁平線纜(FFC)、一柔性電路板(FPC)等的基板91的表面上的連接器。
應注意的是,有時將電線150的插入方向(X軸的正方向)作為前方進行描述,而將拔出方向(X軸的負方向)作為後方進行描述。
如圖所示,連接器1設置有:一第一端子50A和一第二端子50B,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是通過壓力加工由諸如金屬等導電材料製成的一板材成形的一對端子;以及一外殼11,由諸如合成樹脂等絕緣材料一體成形製成且大體覆蓋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整個周圍。此外,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通過諸如焊接等連接手段電氣地且物理地連接於作為形成於基板91的表面上的連接圖案的一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一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 一第一後方連接圖案96A以及一第二後方連接圖案96B。
如圖4所示,應注意的是,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以及第一後方連接圖案96A和第二後方連接圖案96B佈置在一假想直線L的左右兩側,以相對沿電線15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作為對稱軸的假想直線L線性對稱。同樣地,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也具有使假想直線L作為對稱軸且佈置在假想直線L的左右兩側的線性對稱的形狀。
另外,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彼此分離地形成,第一後方連接圖案96A和第二後方連接圖案96B彼此分離地形成,且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在電線150插入之前的初始狀態下彼此分離。
應注意的是,當整體說明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整體說明第一後方連接圖案96A和第二後方連接圖案96B、整體說明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且整體說明第一端子50A的各部分和第二端子50B的各部分時,在說明中省略詞語“第一”和“第二”以及字母“A”和“B”。
端子50設置有:一細長的板狀的基部51,基部51平行於基板91的表面沿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一細長的板狀的前方連接部52(即連接部),從基部5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以及一細長的板狀的後方連接部53(即連接部),從基部51的後端向後方延伸。前方連接部52和後方連接部53透過諸如焊接等連接手段分別連接於形成在基板91的表面上的一前方連接圖案95和一後方連接圖案96。應注意的是,基部51優選位於稍在前方連接部52和後方連接部53上方(Z軸的正方向上)且與基板91的表面分離的位置。
此外,端子50包括:一前方接合部58,作為前方固定部在基部51的前端附近從基部51的外側緣向上垂直延伸;一垂直伸長段54,作為安裝部在基部51的後端附近從基部51的外側緣向上垂直延伸;以及一板簧狀的彈性連接部59,從垂直伸長段54的前端向前方(電線150的插入方向)延伸。彈性連接部59包括:一前方伸長段55,從垂直伸長段54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一中間伸長段56,從前方伸長段55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以及一接觸片57,從中間伸長段56的前端向前方延伸。接觸片57的前端(即彈性連接部59的前端的一接觸部571)是能夠與電線150的導線151接觸的部分。
如圖4所示,在平面圖中,左右的第一前方接合部58A和第二前方接合部58B彼此平行,左右的第一垂直伸長段54A和第二垂直伸長段54B彼此平行,左右的第一前方伸長段55A和第二前方伸長段55B傾斜以向前方彼此接近,左右的第一中間伸長段56A和第二中間伸長段56B彼此平行,且左右的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傾斜以向前方彼此接近。如圖5所示,在電線150未插入的初始狀態下,作為第一接觸片57A的前端的一第一接觸部571A和作為第二接觸片57B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部571B彼此接近,但是處於彼此面對地留有小於導線151的直徑的一間隔W的狀態下。
此外,端子50包括:一水平伸長段541,從垂直伸長段54的上端向內延伸;以及一連接解除部561,從中間伸長段56的上端向內彎曲延伸。當從前後方向觀察時,連接解除部561彎曲以形成向上突出的圓弧。如圖4所示,左右的第一水平伸長段541A和第二水平伸長段541B接近但彼此分離;同樣地, 左右的第一連接解除部561A和第二連接解除部561B接近但彼此分離。
外殼11具有一開放的下面且是一在內部具有空腔的箱狀的部件。此外,外殼11具有限定空腔的左右側的一對側面部12s、限定前側的一前面部12f、限定後側的一後面部12r以及限定其上方的一頂面部13。在頂面部13上,一挾持解除桿16形成為單一個元件,其中為了形成挾持解除桿16,形成一端子露出孔14。此外,在側面部12s的上端與端子露出孔14對應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一槽狀的桿擋止部15,以當挾持解除桿16的自由端(後端)被操作者的手指或者工具壓下時,由於被卡住而防止挾持解除桿16的自由端過度地進入端子露出孔14。此外,允許電線150插入外殼11內部的空腔中的一插入孔21形成於後面部12r上。
如圖6所示,挾持解除桿16從外殼11延伸且設置有具有增強彈性的彎曲結構的一撓性伸長部17。撓性伸長部17包括:一第一伸長段17a,沿水平方向從頂面部13延伸;一彎曲段17b,首先從第一伸長段17a的終端沿垂直方向向下彎曲、隨後沿水平方向延伸、最後傾斜地向上彎曲;以及一第二伸長段17c,從彎曲段17b的終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由於挾持解除桿16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撓性伸長部17,從而具有高彈性。此外,一施壓部24形成在撓性伸長部17的自由端(終端)。當挾持解除桿16的自由端被操作者的手指或者工具壓下時,施壓部24進入左右的第一連接解除部561A和第二連接解除部561B之間,通過推壓使第一連接解除部561A和第二連接解除部561B之間的間隔變寬。
此外,一通孔26形成於頂面部13上,以供已經從插入孔21插入的 電線150插入。從插入孔21插入的電線150經由通孔26向前移動且進入外殼11中。
如圖6所示,一端子前方壓入部18作為鎖定端子50的前方接合部58的孔部形成在外殼11的側面部12s上。此外,一端子後方接合部19作為收容和鎖定端子50的垂直伸長段54的至少一部分的凹入部形成在側面部12s的內側面上。另外,如圖1所示,當在安裝狀態下外殼11覆蓋端子50的幾乎整個周圍時,前方接合部58進入端子前方壓入部18以被鎖定,其中在安裝於外殼11前,作為安裝部的垂直伸長段54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端子後方接合部19中,從而確保端子50和外殼11結合。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形成於基板91的表面上的連接圖案的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假設已連接於一檢測電路(未示出)。 隨後,當電線150插入連接器1時,使得左右的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與導線151接觸,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彼此電連接。結果,檢測電路檢測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之間建立電連接,檢測出電線150已經插入到連接器1中且導線151與端子50接觸。
其次,將說明將電線150插入上述構造的連接器1中以建立連接的動作。
首先,操作者從安裝於基板91的表面上的連接器1的後側將電線150的露出導線151的前端插入形成於外殼11的後面部12r上的插入孔21中。隨後,隨著操作者向前移動電線150時,電線150的前端移動穿過通孔26,從而使 得電線150進入外殼11。此後,導線151在水平伸長段541的下方通過並穿過左右的垂直伸長段54之間的空間,進入到左右的第一彈性連接部59A和第二彈性連接部59B之間。
然後,當操作者繼續向前移動電線150時,電線150的前端進入左右的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之間、通過左右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接觸部571B之間同時外推以擴大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之間的間隔,最後到達圖7和圖8所示的位置。完成電線150連接於連接器1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由於因電線150彈性變形的前方伸長段55和接觸片57所引起的彈性力,使得接觸片57(更具體地是其前端的接觸部571)從左右兩側按壓在導線151上而挾持導線151,從而確保維持導線151和端子50的接觸。此外,因為左右的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經由導線151彼此電連接,連接於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的檢測電路檢測出電線150已經插入連接器1中且導線151已經與端子50接觸。
其次,將說明通過拔出已經插入到連接器1中的電線150以解除連接器1和電線150之間的連接的動作。
首先,操作者用手指或工具壓下形成於與電線150連接的連接器1的外殼11上的挾持解除桿16的自由端。隨後,施壓部24進入左右的第一連接解除部561A和第二連接解除部561B之間,從而通過外推以擴大第一連接解除部561A和第二連接解除部561B之間的間隔。由此擴大挾持導線151的左右的接觸片57之間的間隔,更具體地,使在兩個接觸片57的前端的接觸部571之間的間 隔變寬,且導線151的挾持被解除。
在這種狀態下,當操作者向後方拉拽電線150時,電線150順利地後退,從形成於外殼11的後面部12r上的插入孔21拔出。此後,操作者解除對挾持解除桿16的自由端的壓下。由此使得端子50返回到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彼此分離但不接觸的初始狀態;結果,連接於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的檢測電路檢測出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不再電連接,從而檢測出連接器1和電線150解除連接。
應注意的是,這裡的說明是關於前方連接圖案95和後方連接圖案96彼此分離且單獨形成的示例進行的;然而,前方連接圖案95和後方連接圖案96也可以一體形成。
此外,在製造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情況下,例如,第一後方連接部53A和第二後方連接部53B的後端部在連接於料帶的狀態下被連續壓製成形。如果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處於具有相對料帶的進給方向正交的線(即圖4中所示的作為對稱軸的假想直線L)線性對稱的形式,即使當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處於被空隙分離的狀態時,也能夠以與一個端子一樣的方式進行壓製成形。出於這樣的原因,連續製造端子是方便的。
然而,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不必須限定於線性對稱,且例如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可以沿電線150的插入方向分成前半部和後半部,也可以單獨形成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
此外,可以考慮其他形成方式,諸如,透過使第一端子50A的第 一彈性連接部59A從第一水平伸長段541A而不是從第一垂直伸長段54A延伸以及透過使第二端子50B的第二彈性連接部59B從第二基部51B延伸,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以分離狀態安裝於外殼11上。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接觸部571B相對於基板水平佈置。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1是能夠連接於電線150的一快速連接連接器,且設置有: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彼此電氣分離;以及外殼11,一體形成且覆蓋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至少一部分。此外,端子50均包括:垂直伸長段54,安裝於外殼11;彈性連接部59,從垂直伸長段54沿電線150的插入方向延伸;以及接觸部571,位於彈性連接部59的前端,可與插入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之間的電線150的導線151接觸。結果,雖然其結構小而簡單,但是連接器1能夠確保檢測電線150和端子50之間的接觸,使得可靠性高和製造成本低。
此外,端子50均包括:前方接合部58,沿電線150的插入方向位於接觸部571前方的位置,鎖定且固定於外殼11上。由此使得端子50和外殼11成功地結合,確保端子50相對於外殼11的位置確定且穩定地維持端子50的姿勢。因此,雖然在電線150沒有被插入的狀態下,仍能確保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維持在彼此分離的狀態下。
此外,第一端子50A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端子50B的第二接觸部571B在電線150還沒有插入時的初始狀態下彼此分離。另外,第一端子50A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端子50B的第二接觸部571B在相對於電線150的插入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比電線150的導線151的直徑小的一間隔W分離開。此外,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具有相對沿電線15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作為對稱軸的假想直線L線性對稱的形式,且設置於假想直線L的左右兩側。因此,儘管電線150在未插入狀態下,仍能確保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處於彼此分離的狀態下。
此外,一旦插入電線150,第一端子50A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端子50B的第二接觸部571B通過挾持電線150的導線151而接觸,從而使得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彼此電連接。此外,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均包括後方連接部53,後方連接部53將連接於基板91的後方連接圖案96,其中後方連接圖案96連接於一檢測電路,檢測電路檢測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之間已建立的電連接。由此,一旦插入電線150,左右的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經由導線151彼此電連接,能使檢測電路確保檢測出電線150已經插入連接器1中且導線151已經與端子50接觸。
其次,將說明一第二實施例。注意的是,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構造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且省略其說明。此外,將省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動作和效果的說明。
圖9是根據一第二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俯視圖,而圖10是圖9的部分D的一放大圖,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端子的主要部分的一放大圖。
在本實施例中,雖然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具有相對作為對稱軸的假想直線L大致線性對稱的形式,但是嚴格來說,它們不是線性對稱 的,且第一彈性連接部59A和第二彈性連接部59B的部分(特別是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不是線性對稱的,而是作為第一接觸片57A的前端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作為第二接觸片57B的前端的第二接觸部571B相對於電線150的插入方向處於不同的位置。
在一示出的例子中,在一平面圖中,左側的第一接觸片57A的第一接觸部571A在假想直線L上或在從假想直線L向右側突出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在平面圖中,右側的第二接觸片57B的第二接觸部571B比第一接觸部571A更接近前方且在假想直線L上或在從假想直線L向左側突出的位置上。此外,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在前後方向上以一間隔Q分離開。因此,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在電線150未插入其內的初始狀態下彼此分離。
應注意的是,連接器1的其他方面的構造和動作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將省略其說明。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左右的接觸部571不是在假想直線L上就是在從假想直線L向相對側突出的位置上。由此當通過插入連接器1來連接電線150時,由電線150的前端推壓並分開左右的接觸部571的位移量增加。結果,通過由電線150彈性變形的前方伸長段55和接觸片57引起的彈性力增加,使得左右的接觸部571以更強的力挾持導線151而確保維持導線151和端子50的接觸。
其次,將說明一第三實施例。應注意的是,具有與第一和第二實 施例相同構造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且省略其說明。此外,將省略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相同的動作和效果的說明。
圖11是根據一第三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立體圖,圖12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端子的一俯視圖,圖13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殼體的一縱剖視圖,圖14是一立體圖,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連接器安裝於一基板前的狀態,圖15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縱剖視圖,圖16是沿圖15中箭頭E-E的方向作出的一剖視圖,且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第一橫剖視圖,圖17是沿圖15中箭頭F-F的方向作出的一剖視圖,且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第二橫剖視圖,而圖18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電線插入端子的一立體圖。
本實施例中的端子50不具有從垂直伸長段54的上端向內延伸的水平伸長段541;然而,一後方接合部542替代地以從垂直伸長段54的上端進一步向上延伸的一固定部設置。此外,如圖13所示,在外殼11的側面部12s上的端子後方接合部19的上方形成一端子後方壓入部13a,端子後方壓入部13a作為在後方接合部542進入並被鎖定的孔部。
此外,如圖14和圖15所示,當覆蓋端子50的大致整個周圍的外殼11處於安裝狀態時,如圖17所示,前方接合部58進入端子前方壓入部18直到它被鎖定和固定,同時如圖16所示,後方接合部542進入端子後方壓入部13a直到它被鎖定和固定,進一步確保端子50和外殼11結合。
此外,位於基部51前端附近和後端附近的前方接合部58和後方接合部542進入作為孔部形成於外殼11上的端子前方壓入部18和端子後方壓入部 13a中直到被鎖定,確保端子50的位置相對於外殼11確定且穩定維持端子50的姿勢。從而,設置於假想直線L的左右兩側的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相對位置關係能夠穩定維持,其中第一接觸片57A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接觸片57B的第二接觸部571B之間的小間隔W也能夠穩定維持。
特別地,因為位於作為彈性連接部59的基端的垂直伸長段54的上端處的後方接合部542處在受外殼11保持的狀態下,所以作為彈性連接部59的前端的接觸部571的位置穩定維持,確保維持左右的接觸部571之間的小間隔W。
因此,即使在端子50的製造過程中或在將端子50連接於基板91的前方連接圖案95和後方連接圖案96的過程中包含誤差,因為確保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接觸部571B之間維持小間隔W,所以當電線150處於插入之前的初始狀態下,也確保維持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彼此分離的狀態,防止檢測電路的誤檢測的發生。
如圖14所示,在將本實施例中的連接器1安裝於基板91的表面上的情況下,在端子50和外殼11結合的狀態下,就是說,當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位置相對於外殼11確定且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處於由外殼11保持的狀態時,第一前方連接部52A和第二前方連接部52B以及第一後方連接部53A和第二後方連接部53B被放置在基板91上的第一前方連接圖案95A和第二前方連接圖案95B以及第一後方連接圖案96A和第二後方連接圖案96B上,以優選通過諸如焊接等連接手段連接。應注意的是,在圖14中,為了便於說明, 連接器1的姿勢是顛倒的。
從而,當連接器1處於已經安裝於基板91的表面上的狀態下時,設置於假想直線L的左右兩側的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相對位置關係能夠穩定維持,其中第一接觸片57A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接觸片57B的第二接觸部571B之間的小間隔W也穩定維持。
應注意的是,將省略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連接器1的其他方面的構造和動作的說明。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垂直伸長段54均包括被外殼11鎖定和固定的後方接合部542。因此,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的相對位置關係能夠穩定維持,而第一接觸部571A和第二接觸部571B之間的小間隔W也穩定維持。
其次,將說明一第四實施例。應注意的是,具有與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相同的構造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且省略其說明。此外,同樣地,將省略與前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的動作和效果的說明。
圖19是根據一第四實施例的一端子的一俯視圖。
在本實施例中,雖然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具有相對作為對稱軸的假想直線L大致線性對稱的形式,但是嚴格來說,它們不是線性對稱的,且第一彈性連接部59A和第二彈性連接部59B的部分(特別是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不是線性對稱的,而是作為第一接觸片57A的前端的第一接觸部571A和作為第二接觸片57B的前端的第二接觸部571B在前後方向的 位置彼此偏移。
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在一平面圖中,左側的第一接觸片57A的第一接觸部571A位於假想直線L上或從假想直線L向右側突出。另一方面,在平面圖中,右側的第二接觸片57B的第二接觸部571B比第一接觸部571A接近前方且位於假想直線L上或從假想直線L向左側突出。此外,第一接觸片57A和第二接觸片57B在前後方向上分離。因此,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一樣,第一端子50A和第二端子50B在電線150插入之前的初始狀態下彼此分離。
應注意的是,將省略與第三實施例中的相同的連接器1的其他方面的構成和動作。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左右的接觸部571不是在假想直線L上就是從假想直線L向相對側突出。由此當通過插入連接器1來連接電線150時,由電線150的前端推壓並分開左右的接觸部571的位移量增加。結果,由因電線150彈性變形的前方伸長段55和接觸片57引起的彈性力增加,使得左右的接觸部571以更強的力挾持導線151而確保維持導線151和端子50的接觸。
注意的是,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說明了與優選實施例及示範性實施例相關的特徵。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總結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自然會構思出處於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和其精神內的各種其他的實施例、修改以及變形。

Claims (18)

  1. 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設置成連接一電線,該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彼此電氣分離且沿著一假想直線彼此並排;以及一外殼,覆蓋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各自包括:一安裝部,安裝於所述外殼;一彈性連接部,從所述安裝部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以及一接觸部,位於所述彈性連接部的前端,各接觸部設置成接觸插入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電線的一導線,所述接觸部分別接觸所述導線的相反兩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各安裝部包括鎖定於所述外殼上的一固定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各固定部為一前方固定部,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接觸部前方的位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所述電線插入之前的初始狀態下彼此分離。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與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比所述電線的導線的直徑小的一間隔彼此分離開。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在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前方。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具有相對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作為對稱軸的一假想直線線性對稱的形式,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一第一側,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一第二側。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當所述電線被插入時,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設置成從相反兩側挾持所述電線的導線,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彼此電連接。
  9. 如請求項1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各包括設置成連接於一基板的一連接圖案的一連接部,且所述連接圖案設置成連接於檢測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建立電連接的一檢測電路。
  10. 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設置成連接於一電線,所述電線具有一具有一直徑的導線,該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彈性連接部,所述第一彈性連接部具有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彈性連接部,所述第二彈性連接部具有一第二接觸部;及一外殼,設置成覆蓋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殼安裝於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觸部各設置成當所述電線插入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時接觸所述電線的導線,且在所述電線插入之前的一初始狀態下,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觸部以比所述導線的直徑小的一間隔彼此分離開。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觸部在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二接觸部前方。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具有相對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作為對稱軸的一假想直線線性對稱的形式,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一第一側,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一第二側。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當所述電線被插入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時,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成從相反兩側挾持所述電線的導線,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彼此電連接。
  14. 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設置成連接於一電線,所述電線具有一導線,該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彈性連接部,所述第一彈性連接部具有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彈性連接部,所述第二彈性連接部具有一第二接觸部;及一外殼,設置成覆蓋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殼安裝於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具有相對沿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作為對稱軸的一假想直線線性對稱的形式,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一第一側,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於所述假想直線的一第二側。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觸部在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二接觸部前方。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當所述電線被插入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時,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成從相反兩側挾持所述電線的導線,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彼此電連接。
  17. 一種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設置成連接於一電線,所述電線具有一導線,該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彈性連接部,所述第一彈性連接部具有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彈性連接部,所述第二彈性連接部具有一第二接觸部;及一外殼,設置成覆蓋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殼安裝於每一第一端子及每一第二端子;其中,當所述電線被插入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時,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成從相反兩側挾持所述電線的導線,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彼此電連接。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快速連接端子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觸部在所述電線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二接觸部前方。
TW107101191A 2017-01-30 2018-01-12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TWI664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51950P 2017-01-30 2017-01-30
US62/451,950 2017-01-30
JP2017-181361 2017-09-21
JP2017181361A JP2018125276A (ja) 2017-01-30 2017-09-21 速結端子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0778A TW201830778A (zh) 2018-08-16
TWI664784B true TWI664784B (zh) 2019-07-01

Family

ID=63111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191A TWI664784B (zh) 2017-01-30 2018-01-12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25276A (zh)
TW (1) TWI66478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6432A (en) * 2006-11-27 2008-09-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Quick connection terminal device
CN204349083U (zh) * 2015-01-30 2015-05-20 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导线快速连接端子及电气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0558A (en) * 1993-06-14 1994-06-14 Supplie & Co. Import/Export Inc. Quick connect and disconnect electrical terminal
JPH07122307A (ja) * 1993-10-26 199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速結端子装置
KR101390960B1 (ko) * 2013-03-29 2014-05-02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포크인 커넥터
KR20150054089A (ko) * 2013-11-11 2015-05-20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커넥터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6432A (en) * 2006-11-27 2008-09-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Quick connection terminal device
CN204349083U (zh) * 2015-01-30 2015-05-20 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导线快速连接端子及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25276A (ja) 2018-08-09
TW201830778A (zh) 2018-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78642B2 (ja) コネクタ
JP6785184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TW202042455A (zh)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TWI418102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JP7208115B2 (ja) コネクタ
TW200922029A (en) Connector hav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means which is elastically deformable
TWI477002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US20100130045A1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Circuit
JP2016091616A (ja) コネクタ
US10476181B2 (en)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JP4763576B2 (ja) 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JP4798277B2 (ja) コネクタ
JP2013149454A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TWI664784B (zh) Quick connect terminal connector
JP5247499B2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US9093790B2 (en) Connector device
JP5247902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021397B2 (ja) 接続端子及び該接続端子を用いる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2367732A (ja) コネクタ
JP5600523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5431038B2 (ja) 端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JP2020155390A (ja) コネクタ
JP6195861B2 (ja) コネクタ
JP6128696B2 (ja) コネクタ
JP6151517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