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378B - 擺葉及送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擺葉及送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378B
TWI664378B TW106128946A TW106128946A TWI664378B TW I664378 B TWI664378 B TW I664378B TW 106128946 A TW106128946 A TW 106128946A TW 106128946 A TW106128946 A TW 106128946A TW I664378 B TWI664378 B TW I6643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ear
air supply
sliding portion
humidify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8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7392A (zh
Inventor
尾崎友亮
小濱卓
石川朋弘
渡邊啟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3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以簡單構成從送風裝置往彼此不同方向吹出空氣。擺葉(10),具備:框部(11),形成有開口部(11a);以及第一滑動部(12),能往前後方向移動;第一滑動部(12)具有第一突出面(12b)及第二突出面(12c);形成為第一突出面(12b)與第二突出面(12c)的距離隨著朝向下方變小。

Description

擺葉及送風裝置
本發明關於擺葉及具備該擺葉的送風裝置。
空氣清淨器等送風裝置,為了使設置有送風裝置的房間內的空氣高效率循環,具備規定吹出空氣的方向的擺葉(風向板)。
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的空氣清淨器,在吹出口具備將吹出空氣分成多個吹出空氣的擺葉。擺葉具有分隔葉片、第一風向調整葉片、第二風向調整葉片。分隔葉片將吹出口分隔成第一吹出空氣通過的區域與第二吹出空氣通過的區域。第一風向調整葉片使第一吹出空氣朝向第一方向,第二風向調整葉片使第二吹出空氣朝向第二方向。第一風向調整葉片及第二風向調整葉片與分隔葉片交叉,且相對於鉛錘方向傾斜自如地支撐在分隔葉片。藉由上述構成,能往多個方向吹出空氣。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9-68829號公報(2009年4月2日公開)」
然而,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擺葉,雖能往多個方向吹出空氣,但因此擺葉的構成複雜。
本發明一形態的目的在於實現能以簡單構成從送風裝置往彼此不同方向吹出空氣的擺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一形態的擺葉,由送風裝置的通風路的吹出口所具備,控制來自該吹出口的空氣的吹出方向,其特徵在於,具備:框部,形成有開口部;以及第一移動部,設在該框部的內部,能往一方向移動;該第一移動部具有在該一方向排列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形成為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的距離隨著朝向該通風路變小。
根據本發明一形態,達到能以簡單構成從送風裝置往彼此不同方向吹出空氣的效果。
1A,1B,1C‧‧‧加濕空氣清淨器(送風裝置)
2b‧‧‧第一吹出口(吹出口)
P‧‧‧通風路
10,10A,10B,10C‧‧‧擺葉
11‧‧‧框部
11a‧‧‧開口部
12‧‧‧第一滑動部(第一移動部)
12b‧‧‧第一突出面(第一面)
12c‧‧‧第二突出面(第二面)
13‧‧‧第二滑動部(第二移動部)
21‧‧‧第一馬達(第一驅動部)
22‧‧‧第一齒輪(第一驅動部)
23‧‧‧第二齒輪(第一驅動部)
24‧‧‧第三齒輪(第二驅動部)
25‧‧‧第四齒輪(第二驅動部)
31‧‧‧第二馬達(第二驅動部)
32‧‧‧第五齒輪(第一驅動部)
33‧‧‧第六齒輪(第一驅動部)
34‧‧‧第七齒輪(第二驅動部)
35‧‧‧第八齒輪(第二驅動部)
37‧‧‧第一軸(第一驅動部)
38‧‧‧第二軸(第二驅動部)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一的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將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剖面圖。
圖3是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具備的擺葉的俯視圖。
圖4是圖3的A-A線箭視剖面圖。
圖5是從前方觀看上述擺葉的圖。
圖6是圖5的A-A線箭視剖面圖。
圖7是圖5的B-B線箭視剖面圖。
圖8是用以說明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第一送風模式的圖。
圖9是用以說明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第二送風模式的圖。
圖10是用以說明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第三送風模式的圖。
圖11是用以說明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停止模式,(a)是將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剖面圖,(b)是從上方觀看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圖。
圖12(a)及(b)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二的擺葉的構成的剖面圖。
圖13(a)及(b)是表示作為上述擺葉的變形例的擺葉的構成的剖面圖。
圖14是將本發明實施形態三的加濕空氣清淨器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剖面圖。
圖15是將本發明實施形態四的加濕空氣清淨器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的剖面圖。
圖16是表示上述加濕空氣清淨器具備的加濕濾網單元的構成的剖面圖。
(實施形態一)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一的擺葉10及作為送風裝置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A。
圖1是表示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將加濕空氣清淨器1A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剖面圖。此外,之後,以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前方向為+X方向、後方向為-X方向、左方向為+Y方向、右方向為-Y方向、上方向為+Z方向、下方向為-Z方向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加濕空氣清淨器1A具備殼體2、HEPA濾網(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濾網)3、加濕濾網單元4、風扇5、阻尼器7、擺葉10、驅動部20。
殼體2收納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各部。殼體2,與上下方向垂直的剖面為大致矩形,剖面積隨著朝向上方向變小。在殼體2背面設有用以吸入空氣的吸入口2a。
HEPA濾網3是用以捕獲收集、除去從吸入口2a吸入殼體2內部的空氣所含的細微塵埃的集塵濾網。HEPA濾網3可使用習知HEPA濾網,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加濕濾網單元4是用以對通過HEPA濾網3的空氣供應水分的濾網。加濕濾網單元4可使用習知加濕濾網單元,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風扇5是用以從吸入口2a吸入空氣並將吸入的空氣往外部吹出的風扇。風扇5可使用習知風扇,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在殼體2內部從風扇5朝向上方形成有通風路P。更詳細而言,通風路P,以隨著從風扇5朝向上方往後方(-X軸方向)的方式傾斜形成。
另外,殼體2具備第一吹出口(吹出口)2b與第二吹出口2c的二個吹出口。
第一吹出口2b是吹出從殼體2上部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的吹出口。第二吹出口2c是吹出從殼體2前方的側面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的吹出口。
阻尼器7安裝在第二吹出口2c的殼體2側的開口部的上部,藉由未圖示的步進馬達以安裝位置為軸旋轉。在阻尼器7位於堵塞第二吹出口2c的殼體2側的開口部的位置時,從第二吹出口不會吹出空氣。另外,在阻尼器7未位於堵塞第二吹出口2c的殼體2側的開口部的位置時(例如,圖2所示的狀態),從第二吹出口2c吹出空氣。如此,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藉由使阻尼器7移動,除了後述第一~第三送風模式的送風外,能往前方吹出空氣。
擺葉10是配置在空氣從加濕空氣清淨器1A吹出的位置且用以調整從加濕空氣清淨器1A吹出的空氣的吹出方向的風向板。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擺葉10的詳細構造。圖3是擺葉10的俯視圖。圖4是圖3的A-A線箭視剖面 圖。圖5是從前方觀看擺葉10的圖。此外,圖5中,除了擺葉10外也一併圖示驅動部20。
如圖3~圖5所示,擺葉10具備框部11、第一滑動部(第一移動部)12、第二滑動部(第二移動部)13。
框部11是構成擺葉10的外側部的殼體,在內部支撐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擺葉10,如圖1所示,藉由框部11連接於殼體2上部而固定在殼體2。框部11,如圖4所示,設有在上下方向貫通的開口部11a。開口部11a形成為前後方向的間隔隨著朝向上方變大。也就是,開口部11a中前方部分隨著朝向上方往前方向傾斜,開口部11a中後方部分隨著朝向上方往後方向傾斜。
第一滑動部12是用以調整從加濕空氣清淨器1A吹出的空氣的吹出方向的構件。第一滑動部12,如圖4所示,具備上部12a、第一突出面(第一面)12b、第二突出面(第二面)12c,配置在開口部11a的內部。第一滑動部12,內部為中空,重量輕。第一滑動部12,可藉由後述驅動部20在開口部11a內部往前後方向(X軸方向)水平移動。
上部12a,大部分為與水平方向平行的平板。圖6是圖5的A-A線箭視剖面圖。如圖5及圖6所示,在上部12a的右側端部的下面,沿著前後方向形成有與後述第六齒輪33卡合的卡合部12d。同樣地,在上部12a的左側端部的下面,沿著前後方向形成有與後述第二齒輪23卡合的卡合部12e。
第一突出面12b,是用以在後述第一送風模式及第三送風模式將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往斜後方吹出的面。第一突出面12b,上端與上部12a的後端連接,隨著朝向下方(-Z軸方向)往前方(+X軸方向)傾斜形成。
第二突出面12c,是用以在後述第二送風模式及第三送風模式將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往斜前方吹出的面。第二突出面12c,上端與上部12a的前端連接,在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隨著朝向下方(-Z軸方向)往後方(-X軸方向)傾斜形成。另外,第二突出面12c,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為往第一滑動部12內側凹陷的曲線。第二突出面12c的下端與第一突出面12b的下端連接。
如上述,第一滑動部12,藉由上部12a、第一突出面12b、及第二突出面12c,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為大致三角形狀。
另外,第一突出面12b,如圖5所示,形成為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朝向下方向(-Z軸方向)逐漸變短(換句話說,從正面觀看的俯視時為倒梯形狀)。雖未圖示,第二突出面12c也同樣地,形成為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朝向下方向(-Z軸方向)逐漸變短(換句話說,從正面觀看的俯視時為倒梯形狀)。
第二滑動部13是配置在較第一滑動部12上方的構件。第二滑動部13,如圖3~圖5所示,大部分由大致矩形狀的平板13a構成。第二滑動部13的前後方向的寬度與第一滑動部的上部12a的前後方向的寬度為大致相同大小。第二滑動部13,與第一滑動部12獨立地,可藉由後述驅動部20在開口部11a內部往前後方向水平移動。
圖7是圖5的B-B線箭視剖面圖。如圖7所示,在第二滑動部13的左端形成有設在平板13a下方且與後述第四齒輪25卡合的卡合部13b、及將平板13a與卡合部13b連接的連接部13c。另外,同樣地,在第二滑動部13的右端形成有設在平板13a下方且與後述第八齒輪35卡合的卡合部13d、及將平板13a與卡合部13d連接的連接部13e。
平板13a上面位於與框部11上面相同高度的位置。也就是,平板13a上面與框部11上面為同一面。藉此,可提升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設計性。
驅動部20是使擺葉10的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往前後方向水平移動的移動機構。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的水平移動藉由齒輪齒條機構進行。
驅動部20,如圖5所示,具備第一馬達21、第一齒輪22、第二齒輪23、第三齒輪24、第四齒輪25、第二馬達31、第五齒輪32、第六齒輪33、第七齒輪34、第八齒輪35、第一軸37、及第二軸38。
第一馬達21、第一齒輪22、第二齒輪23、第五齒輪32、第六齒輪33、及第一軸37具有使第一滑動部12水平移動的驅動部(第一驅動部)的功能。另外,第二馬達31、第七齒輪34、第八齒輪35、第三齒輪24、第四齒輪25、及第二軸38具有使第二滑動部13水平移動的驅動部(第二驅動部)的功能。
第一馬達21、第一齒輪22、第二齒輪23、第三齒輪24、及第四齒輪25收納在馬達箱41內部。然而,第二齒輪23及第四齒輪25的上端部在馬達箱41外部露出。另外,第二馬達31、第五齒輪32、第六齒輪33、第七齒輪34、及第八齒輪35收納在馬達箱42內部。然而,第六齒輪33及第八齒輪35的上端部在馬達箱42外部露出。
馬達箱41及馬達箱42,配置在擺葉10的框部11的左右方向的側部的內側且擺葉10的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的左右方向的側部的下方。另外,馬達箱41及馬達箱42設在通風路P外側。此處,如上述,第一滑動部12的第一突出面12b及第二突出面12c形成為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朝向下方向(-Z軸方向)逐漸變短。藉此,可將馬達箱41配置在框部11左側(+Y軸 方向側)的側部與第一滑動部12之間,且可將馬達箱42配置在框部11右側(-Y軸方向側)的側部與第一滑動部12之間。其結果,能使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變小。
此外,在馬達箱41及馬達箱42形成有第一軸37及第二軸38插入的孔。
第一馬達21是用以使第一滑動部12往前後方向水平移動的馬達。第一馬達21,如圖5所示,與第一齒輪22連接。第一齒輪22與第二齒輪23連接,該第二齒輪23與形成在第一滑動部12的左側(+Y軸方向側)的下側的卡合部12d卡合。另外,第一齒輪22與收納在馬達箱42的第五齒輪32藉由第一軸37連結。第五齒輪32與第六齒輪33連接,該第六齒輪33與形成在第一滑動部12的右側(-Y軸方向側)的下側的卡合部12e卡合。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使第一馬達21驅動,首先,第一齒輪22旋轉。接著,藉由第一齒輪22的旋轉,第二齒輪23旋轉。第二齒輪23旋轉時,對與第二齒輪23卡合的第一滑動部12的卡合部12d施加力。另外,藉由第二齒輪23旋轉,第五齒輪32經由第一軸37旋轉。接著,藉由第五齒輪32的旋轉,第六齒輪33旋轉。第六齒輪33旋轉時,對與第六齒輪33卡合的第一滑動部12的卡合部12e施加力。接著,藉由分別施加於卡合部12d及卡合部12e的力,第一滑動部12往前後方向水平移動。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中,在第一滑動部12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對第一滑動部12施加力。其結果,即使在第一滑動部12在左右方向形成較長的情形,也能使第一滑動部12順暢地水平移動。
第二馬達31是用以使第二滑動部13往前後方向水平移動的馬達。第二馬達31,如圖5所示,與第七齒輪34連接。第七齒輪34與第八齒輪35 連接,該第八齒輪35與第二滑動部13的卡合部13d卡合。另外,第七齒輪34與收納在馬達箱41的第三齒輪24藉由第二軸38連結。第三齒輪24與第四齒輪25連接,該第四齒輪25與第二滑動部13的卡合部13b卡合。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使第二馬達31驅動,首先,第七齒輪34旋轉。接著,藉由第七齒輪34的旋轉,第八齒輪35旋轉。第八齒輪35旋轉時,對與第八齒輪35卡合的第二滑動部13的卡合部13d施加力。另外,藉由第七齒輪34旋轉,第三齒輪24經由第二軸38旋轉。接著,藉由第三齒輪24的旋轉,第四齒輪25旋轉。第四齒輪25旋轉時,對與第四齒輪25卡合的第二滑動部13的卡合部13b施加力。接著,藉由分別施加於卡合部13b及卡合部13d的力,第二滑動部13往前後方向水平移動。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中,在第二滑動部13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對第二滑動部13施加力。其結果,即使在第二滑動部13在左右方向形成較長的情形,也能使第二滑動部13順暢地水平移動。
接著,說明加濕空氣清淨機1A的送風模式。加濕空氣清淨機1A能在下述第一送風模式、第二送風模式、及第三送風模式的三個送風模式動作。
第一送風模式:從第一吹出口2b朝向斜後方吹出空氣。
第二送風模式:從第一吹出口2b朝向斜前方吹出空氣。
第三送風模式:從第一吹出口2b朝向斜前方及斜後方吹出空氣。
以下,分別詳細說明送風模式。
(第一送風模式)
參照圖8說明第一送風模式。圖8是用以說明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第一送風模式的圖。
如圖8所示,在第一送風模式,驅動部20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移動,以使第一滑動部12的前端及第二滑動部13的前端抵接於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藉此,藉由第一滑動部12的第一突出面12b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形成將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朝向斜後方吹出的風路。也就是,在第一送風模式,加濕空氣清淨器1A從第一吹出口2b朝向斜後方吹出空氣。
第一突出面12b形成為與殼體2中形成第一吹出口2b前方的部分(圖8所示的區域D1)大致同一面。藉此,能使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順暢地朝向斜後方吹出。
另外,第一滑動部12位於上述位置時,第一突出面12b的下端部與框部11抵接。也就是,第一突出面12b的下端部與框部11之間未形成間隙。藉此,可抑制亂流產生。其結果,可防止雜音產生。
(第二送風模式)
參照圖9說明第二送風模式。圖9是用以說明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第二送風模式的圖。
如圖9所示,在第二送風模式,驅動部20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移動,以使第一滑動部12的後端及第二滑動部13的後端抵接於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藉此,藉由第一滑動部12的第二突出面12c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形成將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朝向斜前方吹出的風路。也就是,在第二送風模式,加濕空氣清淨器1A從第一吹出口2b朝向斜前方吹出空氣。
如上述,第二突出面12c為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往第一滑動部12內側凹陷的曲線。也就是,第二突出面12c為往第一滑動部12 內側凹陷的曲面。藉此,能使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順暢地朝向斜前方吹出。另外,能使第一滑動部12的第二突出面12c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加濕空氣清淨器1A能吹出更多空氣。
(第三送風模式)
參照圖10說明第三送風模式。圖10是用以說明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第三送風模式的圖。
如圖10所示,在第三送風模式,驅動部20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移動,以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位於開口部11a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附近。藉此,藉由第一滑動部12的第一突出面12b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形成將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朝向斜後方吹出的風路,且藉由第一滑動部12的第二突出面12c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形成將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朝向斜前方吹出的風路。也就是,在第三送風模式,加濕空氣清淨器1A從第一吹出口2b朝向斜前方及斜後方吹出空氣。
如上述,第一突出面12b與第二突出面12c在下端彼此連接,連接處為朝向下方向(-Z方向)突出的形狀。藉此,通過通風路P而來的空氣到達上述連接處時,上述連接處不會成為阻力。藉此,加濕空氣清淨器1A不使空氣速度降低即可吹出空氣。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的擺葉10,是由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通風路P的第一吹出口2b所具備,控制來自第一吹出口2b的空氣的吹出方向的擺葉。擺葉10,具備:框部11,形成有開口部11a;以及第一滑動部12,設在框部11的內部,能往一方向(前後方向)移動。第一滑動部12具有在前後方向 排列的第一突出面12b及第二突出面12c;第一突出面12b及第二突出面12c形成為第一突出面12b與第二突出面12c的距離隨著朝向通風路P變小。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使第一滑動部12移動,可從第一吹出口2b往斜後方或斜前方吹出空氣,且從第一吹出口2b往斜前方或斜後方吹出空氣。也就是,能以簡單構成從加濕空氣清淨器1A往彼此不同方向吹出空氣。
(停止模式)
接著,參照圖11說明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運轉未停止的狀態(之後稱為停止模式)。圖11是用以說明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停止模式,(a)是將加濕空氣清淨器1A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剖面圖,(b)是從上方觀看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圖。
如圖11(a)及圖11(b)所示,在停止模式,驅動部20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移動,以使第一滑動部12的後端抵接於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且第二滑動部13的前端抵接於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藉此,在停止模式,可藉由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覆蓋(堵塞)框部11的開口部11a。其結果,在停止模式,可防止塵埃等異物混入殼體2內部及擺葉10內部。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藉由齒輪齒條機構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移動,但並不限於此,只要是能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往水平方向移動的機構,則何種機構皆可。例如,本發明一形態的送風裝置,也可是藉由曲柄機構使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水平移動的形態。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作為送風裝置,雖說明加濕空氣清淨器1A,但本發明的送風裝置並不限於此。例如,送風裝置可為風扇加熱器(加熱房 間空氣的設備)、離子產生機(調整房間的離子均衡的設備)、空氣清淨器(進行房間的空氣清淨的設備)、除濕器(降低房間的空氣濕度的設備)、加濕器(增加房間的空氣濕度的設備)等送風裝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第一突出面12b雖為大致平面形狀,但本發明的擺葉並不限於此。也就是,第一突出面12b,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也可為往第一滑動部12內側凹陷的曲線。根據上述構成,在第一送風模式及第二送風模式,可從加濕空氣清淨器1A往更後方吹出空氣。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第一突出面12b的下端與第二突出面12c的下端連接,第一滑動部12為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是大致三角形狀的形態,但本發明的擺葉並不限於此。本發明一形態的擺葉中,第一滑動部也可為第一突出面12b的下端與第二突出面12c的下端藉由例如平板等連接的構成(也就是,與左右方向(Y軸方向)垂直的剖面是倒梯形狀的構成)。
(實施形態二)
根據圖12說明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則如下所述。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對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構件相同功能的構件,賦予相同符號以省略其說明。
在實施形態一的擺葉10,在停止模式,藉由第一滑動部12及第二滑動部13覆蓋框部11的開口部11a。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的擺葉10A具備蓋部50以替代第二滑動部13。
圖12(a)及(b)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擺葉10A的構成的剖面圖。如圖12所示,擺葉10A具備蓋部50。
蓋部50具備平板51、及使平板51以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為中心轉動的轉動部52。
如圖12(a)所示,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停止狀態時,藉由未圖示的支撐機構將平板51支撐成與水平方向平行。再者,使第一滑動部12的前端抵接於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藉此,在停止模式,可藉由第一滑動部12及平板51覆蓋(堵塞)框部11的開口部11a。其結果,在停止模式,可防止塵埃等異物混入殼體2內部及擺葉10內部。
另一方面,如圖12(b)所示,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第一~第三送風模式的任一送風模式時,轉動部52使平板51朝向通風路P側轉動,以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平行。藉此,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送風模式時,平板51不會成為送風的阻力。
(變形例)
接著,參照圖13說明實施形態二的擺葉10A的變形例。圖13(a)是表示作為實施形態二的擺葉10A的變形例的擺葉10B的構成的剖面圖,圖13(b)是表示作為擺葉10A的變形例的擺葉10C的構成的剖面圖。
如圖13(a)所示,在擺葉10B,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送風模式時,轉動部52使平板51往重疊於框部11的後面的位置轉動。另一方面,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停止模式時,藉由未圖示的支撐機構將平板51支撐成與水平方向平行。其結果,在停止模式,可防止塵埃等異物混入殼體2內部及擺葉10內部。
如圖13(b)所示,擺葉10C具備蓋部60。
蓋部60具備平板61、及使平板61以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為中心轉動的轉動部62。
擺葉10C,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停止狀態時,藉由未圖示的支撐機構將平板61支撐成與水平方向平行。再者,使第一滑動部12的後端抵接於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後方部分。藉此,在停止模式,可藉由第一滑動部12及平板61覆蓋(堵塞)框部11的開口部11a。其結果,在停止模式,可防止塵埃等異物混入殼體2內部及擺葉10內部。
另一方面,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送風模式時,轉動部62使平板61朝向通風路P側轉動,以與框部11的開口部11a的前方部分平行。藉此,在加濕空氣清淨器1A為送風模式時,平板61不會成為送風的阻力。
(實施形態三)
根據圖14說明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則如下所述。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對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構件相同功能的構件,賦予相同符號以省略其說明。
圖14是將本實施形態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B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B的剖面圖。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B,除了實施形態一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構成外,具備離子產生器6。另外,加濕空氣清淨器1B具備阻尼器7A替代實施形態一的阻尼器7。
離子產生器6在通風路P流動的空氣中釋放水分子集合的離子也就是正離子H+(H2O)m(m為任意的自然數)及負離子O2 -(H2O)n(n為任意的自然數)。離子產生器6具備在通風路P露出的放電電極6a及感應電極6b,藉由施加高電壓在放電電極及感應電極產生電暈放電,產生上述離子。已知上述離子具有除菌效果、脫臭效果、病毒的作用抑制效果、及靜電抑制效果。此外,離子產生器6並不限於在空氣中產生上述離子。本發明一形態的離子產生器6也可以釋放上述離子以外的正負離子或者負離子。
在阻尼器7A前端設有刷7a。刷7a在藉由上述步進馬達使阻尼器7A旋轉時,與離子產生器6的放電電極6a及感應電極6b接觸,清掃附著在放電電極6a及感應電極6b的污染(例如矽等)。藉此,離子產生器6可恆正常放電。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阻尼器7A雖為安裝在第二吹出口2c的殼體2側的開口部的上部的形態,但本發明的送風裝置並不限於此。例如,阻尼器7A也可為安裝在擺葉10下端部的形態。
(實施形態四)
根據圖15說明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則如下所述。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對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構件相同功能的構件,賦予相同符號以省略其說明。
圖15是將本實施形態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C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切斷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C的剖面圖。如圖15所示,加濕空氣清淨器1C具備加濕濾網單元4A替代實施形態一的加濕空氣清淨器1A的加濕濾網單元4。
圖16表示加濕濾網單元4A的構成,是在與X軸方向垂直的剖面切斷的剖面圖。如圖16所示,加濕濾網單元4A具備保持框4a、軌道4b、及加濕濾網(濾網構件)4c。
保持框4a呈中空圓盤形,在內部收納保持軌道4b與加濕濾網4c。
軌道4b以樹脂構成,收納在保持框4a內部。軌道4b,在加濕濾網單元4A於與通過HEPA濾網3的空氣的流動方向(X軸方向)垂直的剖面,呈螺旋形狀。
加濕濾網4c是將嫘縈(Rayon)等具有吸水性且可通氣的材料製的片材折疊成蛇腹狀而形成平板狀,收納在保持框4a內部。
加濕濾網單元4A的下部浸入在未圖示的水槽內,藉由未圖示的旋轉機構旋轉。
此處,在習知加濕濾網單元,由於在加濕濾網的中央附近的風量大,因此中央部分的加濕濾網的水分相較於其他部分容易蒸發,會有無法對中央部分的加濕濾網充分供應水的問題。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的加濕濾網單元4A具備螺旋形狀的軌道4b。藉此,藉由上述旋轉機構使加濕濾網單元4A旋轉時,儲藏在上述水槽的水沿著螺旋形狀的軌道4b被搬運到加濕濾網單元4A的中央部。其結果,可對中央附近的加濕濾網4c充分供應水。因此,加濕空氣清淨器1C,相較於習知加濕空氣清淨器,可吹出包含較多水分的空氣。
(總結)
本發明形態一的擺葉(10,10A~10C),由送風裝置(加濕空氣清淨器1A~1C)的通風路(P)的吹出口(第一吹出口2b)所具備,控制來自該吹出口的空氣的吹出方向,其特徵在於,具備:框部(11),形成有開口部(11a);以及第一移動部(第一滑動部12),設在該框部的內部,能往一方向移動;該第一移動部具有在該一方向排列的第一面(第一突出面12b)及第二面(第二突出面12c);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形成為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的距離隨著朝向該通風路變小。
根據上述構成,第一移動部移動至第一面抵接於框部一方側時,在第二面與框部之間形成第一風路。另外,第一移動部移動至第二面抵接於框部另一方側時,在第一面與框部之間形成與第一風路不同的第二風路。再者,第一移動部往框部的中央部移動時,形成第一風路及第二風路。也就是,藉由使第一移動部移動,可只從第一風路及第二風路的一者吹出 空氣,且可從第一風路及第二風路的兩者吹出空氣。也就是,能以簡單構成從送風裝置往彼此不同方向吹出空氣。
本發明形態二的擺葉,在上述形態一中,優選為,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該通風路側的端部彼此連接。
根據上述構成,第一移動部成為朝向通風路側突出的形狀。藉此,通過通風路而來的空氣到達連接處時,連接處不會成為阻力。藉此,送風裝置不使空氣速度降低即可吹出空氣。
本發明形態三的擺葉,也可以在上述形態一或二中,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的至少一者為往該第一移動部的內側凹陷的曲面。
根據上述構成,能使通過通風路而來的空氣順暢地朝向斜前方吹出。另外,能使第一面或第二面與框部的開口部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送風裝置能吹出更多空氣。
本發明形態四的送風裝置,具備形態一至三任一者的擺葉。
本發明形態五的送風裝置,在上述形態四中,該擺葉進一步具備與該第一移動部獨立且能往該一方向移動的第二移動部(第二滑動部13);在該送風裝置的停止狀態,該第一移動部及該第二移動部覆蓋該吹出口。
根據上述構成,在停止模式,可防止塵埃等異物混入送風裝置內部及擺葉內部。
本發明形態六的送風裝置,也可以在上述形態五中,具備:第一驅動部(第一馬達21、第一齒輪22、第二齒輪23、第五齒輪32、第六齒輪33、第一軸37),使該第一移動部移動;以及第二驅動部(第二馬達31、第七齒輪34、第八齒輪35、第三齒輪24、第四齒輪25、第二軸38),使該第二移動部移動。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具備使第一移動部與第二移動部分別驅動的第一驅動部與第二驅動部,因此可對第一驅動部及第二驅動部施加充分大的力。
本發明形態七的送風裝置,在上述形態六中,優選為,該第一驅動部,在該第一移動部的與該一方向垂直的面的兩端部,對該第一移動部施加力。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在第一移動部在與一方向垂直的面形成較長的情形,也能使第一移動部順暢地水平移動。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在請求項所示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不同實施形態分別揭示的技術手段適當組合而得的實施形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再者,藉由組合各實施形態分別揭示的技術手段,可形成新的技術特徵。

Claims (5)

  1. 一種送風裝置,其具備由送風裝置的通風路的吹出口所具備,控制來自該吹出口的空氣的吹出方向的擺葉,該擺葉包括:框部,形成有開口部;以及第一移動部,設在該框部的內部,能往一方向移動;該第一移動部具有在該一方向排列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形成為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的距離隨著朝向該通風路變小;該送風裝置的特徵在於,其具備:使該第一移動部移動的第一驅動部;該第一驅動部,在該第一移動部的與該一方向上垂直的面的兩端部,對該第一移動部施加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該通風路側的端部彼此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的至少一者為往該第一移動部的內側凹陷的曲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擺葉進一步具備與該第一移動部獨立且能往該一方向移動的第二移動部;在該送風裝置的停止狀態,該第一移動部及該第二移動部覆蓋該吹出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送風裝置,其具備:第二驅動部,使該第二移動部移動。
TW106128946A 2017-04-05 2017-08-25 擺葉及送風裝置 TWI6643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5359 2017-04-05
JP2017075359 2017-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392A TW201837392A (zh) 2018-10-16
TWI664378B true TWI664378B (zh) 2019-07-01

Family

ID=63712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946A TWI664378B (zh) 2017-04-05 2017-08-25 擺葉及送風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38622B2 (zh)
CN (1) CN110462303A (zh)
TW (1) TWI664378B (zh)
WO (1) WO20181859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00503B1 (ko) * 2018-12-28 2021-09-09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유로제어부재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청정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332U (zh) * 1986-06-25 1988-01-14
JP2000111131A (ja) * 1998-10-08 2000-04-18 Daikin Ind Ltd 送風装置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3323U (ja) * 1984-02-16 1985-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5425357U (zh) * 2013-10-10 2016-08-03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6340819B2 (ja) * 2014-02-21 2018-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KR101955777B1 (ko) * 2014-03-18 2019-03-07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송풍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332U (zh) * 1986-06-25 1988-01-14
JP2000111131A (ja) * 1998-10-08 2000-04-18 Daikin Ind Ltd 送風装置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2303A (zh) 2019-11-15
TW201837392A (zh) 2018-10-16
JP6938622B2 (ja) 2021-09-22
WO2018185952A1 (ja) 2018-10-11
JPWO2018185952A1 (ja)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36549B2 (ja) 空気清浄機及び空気清浄機の使用方法
JP5674326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9250596A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TWI572829B (zh) 空氣清淨機
KR200481427Y1 (ko) 내부공기순환방식 지하철 공기정화기
JP2011237063A (ja) 空調機
WO2011129166A1 (ja) 車両
JP4987103B2 (ja) 空気調節機
JP6681534B2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5520901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1152260A (ja) 加湿機付きイオン発生機
TWI664378B (zh) 擺葉及送風裝置
JP2007296524A (ja) 空気調和機
JP611669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78777B2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2011094928A (ja) 加湿機付きイオン発生機
JP2009034604A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9174790A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JP6064162B2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5609230B2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2016070588A (ja) 空気清浄機
JP729104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2067991A (ja) 加湿温風機
JP2014190604A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7291042B2 (ja) 空気清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