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3338B - 風扇防護罩及送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風扇防護罩及送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3338B
TWI663338B TW107106575A TW107106575A TWI663338B TW I663338 B TWI663338 B TW I663338B TW 107106575 A TW107106575 A TW 107106575A TW 107106575 A TW107106575 A TW 107106575A TW I663338 B TWI663338 B TW I6633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pacer
spacers
outer frame
h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6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8208A (zh
Inventor
公文由衣
竹內昂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3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333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8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820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56Casing or covers of 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fan guard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能謀求抑制風量減低、提升強度、實現輕量化的風扇防護罩。用以對風扇進行防護的風扇防護罩(10),具備固定於箱體的外框部(1)、以及設置於該外框部的防護部/隔條(2);該防護部,具有從接近該外框部的區域朝向內側延伸的複數個隔條(2a、2b);該複數個隔條,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該隔條的深度表現為該隔條的高度時,從該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隔條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Description

風扇防護罩及送風裝置
本發明的一樣態,關於用於對風扇進行防護的風扇防護罩及具備如此的風扇防護罩的送風裝置。
電風扇、循環器、冷氣室外機等的送風裝置,具備風扇。為了防止手指等接觸風扇,而將風扇防護罩配置成覆蓋風扇。在以下的說明中,風扇防護罩是指配置成從正面側覆蓋風扇的構件的意思,且風扇防護罩、與配置成從背面側覆蓋風扇的背面側風扇防護罩有區別。以往至今,已知有具有各種形狀的風扇防護罩。
例如,於習知技術中,揭示有為了盡可能地防止因風扇防護罩造成的風量減低,而對風扇防護罩的剖面形狀進行了設計(參照專利文獻1)。又,也揭示有使風扇防護罩剖面的一部分傾斜而效率佳地送風者(參照專利文獻2)。又,揭示有具備多個螺旋肋、與間隙保持肋者,該多個螺旋肋形成彼此相鄰且大致一致的螺旋狀的間隙,該間隙保持肋沿著螺旋形狀等間隔設置且在彼此相鄰的螺旋肋彼此之間保持該間隙(參照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日本國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117044(2010年5月27日公開)」。
專利文獻2:日本國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6-130616(2016年7月21日公開)」。
專利文獻3:日本國專利公開公報「專利4721854(2011年4月15日登錄)」。
但是,在現有的風扇防護罩中,尚有在抑制風量減低、提升強度、實現輕量化等方面進一步改善的餘地。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態樣的風扇防護罩,用以對風扇進行防護,具備:外框部,固定於箱體;以及防護部,設置於該外框部;該防護部,具有從接近該外框部的區域朝向內側延伸的複數個隔條,該複數個隔條,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該隔條的深度表現為該隔條的高度時,從該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隔條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態樣的送風裝置,具備上述的風扇防護罩。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能夠提供抑制風量減低、保持強度、實現輕量化的風扇防護罩。
1‧‧‧外框部
2、2a、2b、2a-1、2a-2、2a-3、2b-1、2b-2、2c、2d、2e、2f‧‧‧防護部/隔條
3‧‧‧環狀隔條
4‧‧‧內側部
10、10a、10b、10c、10d、10e、10f、10g、10h‧‧‧風扇防護罩
W‧‧‧隔條的剖面的寬度
H‧‧‧隔條的剖面的高度
A1、A2‧‧‧局部性地變高的部分
A3、A4‧‧‧平坦部
A5‧‧‧連結部
L1‧‧‧從剖面1至剖面2的距離
L2‧‧‧從剖面2至剖面3的距離
圖1係表示第一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的圖,(a)係風扇防護罩的前視圖,(b)係(a)的沿X-X箭頭視圖。
圖2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送風裝置的示意圖。
圖3係表示第一實施形態的其他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的圖。
圖4係表示第二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的圖,(a)係風扇防護罩的前視圖,(b)係(a)的沿Y-Y箭頭視圖。
圖5係表示第三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隔條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表示剖面輪廓的圖。
圖6係表示第四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隔條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表示剖面輪廓的圖。
圖7係表示第五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隔條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表示剖面輪廓的圖。
圖8係表示第六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隔條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a)的沿Z-Z箭頭視圖,(c)係表示各剖面位置的剖面輪廓的圖。
圖9係表示第七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風扇防護罩的前視圖,(b)係(a)的沿V-V箭頭視圖。
圖10係表示第八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風扇防護罩的前視圖,(b)係(a)的某一根隔條的剖面示意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與比較例的最大變形量的比較結果的圖,(a)係表示隔條的構成例的示意圖,(b)係表示其比較結果的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與比較例的轉速-風量、風量-消耗電力的比較結果的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圖2、圖11~圖12對第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送風裝置)
圖2係第一實施形態的送風裝置100的示意圖。送風裝置100,具備後述的各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送風裝置100,例如冷氣的室外機,且具備箱體110、未圖示的通風口、螺槳風扇101、及對螺槳風扇101進行防護的風扇防護罩10。
通風口,設置成於箱體110的正面面板往該正面面板的厚度方向貫通。螺槳風扇101,配置於箱體110的內部,且藉由未圖示的馬達驅動而藉此形成流過通風口的氣流。於箱體110內,設有未圖示的熱交換器。藉由螺槳風扇101進行送風,氣流通過通風口而排出。由此,熱交換器能夠有效率地進行熱交換。風扇防護罩10,對螺槳風扇101進行防護。
(現有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與其問題點)
在對本發明的一態樣進行具體的說明前,在以下彙整現有的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與其問題點。
在現有的風扇防護罩中,以防止因以下情況而開口面積降低且風量減少的方式對其構造進行了設計,該情況即為了防止夾手指而用以保持手指不會進入的間隔或即使進入也不會觸及風扇的距離的強度、及安裝風扇防護罩。
例如,關於隔條的剖面形狀,在現有的風扇防護罩中,剖面沿著吹出風的吹出方向(送風方向)成為縱長形狀,該剖面為縱長形狀的放射狀格子,吹出方向的上游側與下游側於旋轉方向錯開,作為整體成為沿著吹出風的渦流的形狀。由此,雖然考慮到壓力損失的降低,但在剖面形狀有高低差,且針對該高低差部分假定強度降低。
又,在現有的風扇防護罩中,雖然存在有隔條的剖面具有沿著風扇的氣流的形狀的傾斜者,但在藉由切削隔條的外周部而具有傾斜的情況下,隔條的強度降低。為了不使強度降低地傾斜,必須補償厚度等。如此,在現有的風扇防護罩中,雖然嘗試在隔條的剖面形狀上進行設計,但在多數的情況,從容易設計的觀點而言,被設計成了固定剖面。
又,現有的風扇防護罩的形成形狀,雖然有放射狀、格子狀、同心圓狀、螺旋狀等,但同心圓型由於存在有強度較弱的方面,且當大型化時風扇防護罩的強度容易下降,並造成手指容易進入,因此不太適合於大型化。
放射狀型,具有在強度上比較強且適合大型化的優點,但相反地存在有如以下的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風扇的徑方向內側的葉片的周速慢,徑方向外側的葉片的周速快。另一方面,相鄰的防護罩的間隔,在徑方向內側窄且在徑方向外側寬。即,越往徑方向外側則相鄰的保護罩的間隔越廣,手指等容易進入。當為了因應此狀況而使用於防止外側的手指插入的相鄰的防護罩的間隔變窄時,內側的相鄰的防護罩的間隔變得過窄而開口率下降,容易損及風量。
第二個是,放射狀的肋與同心圓狀的肋相比,對風的流動的阻力大,因此產生壓力損失而有風速及風量容易下降的傾向。
螺旋型,係反過來利用肋對風的流動的阻力,控制風的擴散,使風扇的旋轉方向與螺旋的方向一致或逆轉,藉此能夠使風擴散或收斂。但是,並非緩和放射狀型具有的上述兩方面。
為了緩和放射狀型的第一個方面,也有於徑方向的中央附近設置同心圓的肋而分為內側與外側的兩個區域,且以使肋的根數在外側多、在內側少的方式改變根數者。又,也有將此實施於螺旋型者。
格子狀型,雖然藉由格子狀地設置肋而能夠提高強度,但將導致開口率變小,又,由於成為風的阻力的肋縱橫馳騁地運行,因此壓力損失變大而導致風量下降,並且由於在風中成為阻力體的肋縱橫馳騁地運行,因此容易產生風切聲而導致噪音變大。
在本發明中考慮上述的狀況而設計風扇防護罩的構成。基於所附圖式進行詳細地說明。
(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一)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的構成例的圖,(a)係風扇防護罩10的前視圖,(b)係(a)的沿X-X箭頭視圖。
如圖1所示,例如對螺槳風扇101進行防護的風扇防護罩10,具備固定於箱體110的外框部1、與設置於外框部1的防護部2(例如,隔條2),隔條2具有從接近外框部1的區域朝向內側延伸的複數個隔條2a、2b,複數個隔條2a、2b具有將沿著送風方向的隔條2a、2b的深度表現為隔條2a、2b的高度時,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隔條2a、2b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作為如此的構造的一例,可參照圖1的(b)。在圖1的(b)中,雖然例示複數個隔條2a中的某一根的隔條2a,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隔條2a的高度逐漸地變高(具有隔條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的構成的一例)。
詳細而言,外框部1(外周緣部),具有環形(環狀)的形狀,且配置於後述的內側部4的外周緣,該環形(環狀)的形狀具有大於螺槳風扇101的直徑的內徑。又,隔條2a、2b的長度彼此不同。又,較佳為隔條2b 也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隔條2b的高度逐漸地變高。以下,在不特別區分的情況下也有合併隔條2a、2b而稱為隔條2的情形。
更詳細地,防護部2,設置於後述的內側部4與外框部1之間,主要防止手指等接觸風扇。本實施形態中的防護部2,包含複數個隔條2、後述的複數個環狀隔條3。
又,如圖1所示,風扇防護罩10,具備將相鄰的複數個隔條2a、2b彼此連接的複數個環狀隔條3。又,相鄰的複數個環狀隔條3的徑方向的間隔,為了防止夾手指而形成為手指無法進入。又,如複數個隔條2a、2b,複數個環狀隔條3,較佳為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環狀隔條3的深度表現為環狀隔條3的高度時,具有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環狀隔條3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根據上述的構成,風扇防護罩10的輕量化成為可能。主導有關強度的是從內側起連接至外框側的例如放射狀隔條。藉由適用於該放射狀隔條可獲得更高的效果。也就是說,雖然風扇防護罩10的外框側為固定,但在其固定點附近變形少而不太需要強度。與固定點分離的內側部分需要更高的強度。在形成為固定高度的情況下,成為外框側有餘而內側不足的狀態。
又,如圖1所示,於防護部2的中央設置內側部4,隔條2a的一方的端部,位於內側部4的外周上,且隔條2a的另一方的端部,位於外框部1上。
更詳細地,如圖1~圖2所示,內側部4(閉塞部)具有已閉塞的圓盤狀的形狀,且配置成與螺槳風扇101的正面中央相向。
一般而言,風扇防護罩的中央部需要最強強度。如本實施形態,若於中央部設置閉塞的內側部4,則能夠更有效率地確保強度。又,雖然於 內部設置有風扇的情況下,於風扇正中央產生低旋轉時的逆流區域的情況多,但如本實施形態,若於中央部設置內側部4,則可防止逆流。
於圖11~圖12示出對本實施形態的構成、與例如剖面形狀為固定的比較例的構成進行了比較的結果。
圖1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的構成例與比較例的最大變形量的比較結果的圖,(a)係表示隔條的構成例的示意圖,(b)係表示其比較結果的圖。圖12係表示本發明與比較例的轉速(rpm)-風量(m3/min)、風量(m3/min)-消耗電力(W)的比較結果的圖。又,圖11的(a)中,圖式的左側為風扇防護罩的內側,且圖式的右側為風扇防護罩的外框側。又,本實施形態的構成例一(在圖11中表現為發明1)、與本實施形態的構成例二(在圖11中表現為發明2),後者的隔條的高度的變化梯度較前者大。
如從圖11~圖12的比較結果得知,雖然本實施形態的構成例相對於比較例送風性能幾乎無變化,但強度的提升顯著。
(風扇防護罩的構成例二)
在上述構成例一中,雖然隔條2形成為直線形狀,環狀隔條3形成為同心圓狀,但關於隔條的形成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形狀。
圖3係表示第一實施形態的其他的風扇防護罩10a的構成例的圖。又,關於與上述構成例一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如圖3所示,在構成例二中,風扇防護罩10a的外框部1與內側部4之間設置的複數個隔條2c形成為曲線形狀,將相鄰的複數個隔條2c彼此連接的複數個隔條3a相對於風扇防護罩10a的中心形成為漸開線狀。由於其他的構成與上述構成例一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在構成例二中,也能夠具有與構成例一相同的效果。
〔第二實施形態〕
在上述實施形態一中,雖然例示了風扇防護罩10、10a形成為圓形的構成,但關於風扇防護罩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
圖4係表示第二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b的構成例的圖,(a)係風扇防護罩10b的前視圖,(b)係(a)的沿Y-Y箭頭視圖。又,關於與上述實施形態一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如圖4所示,風扇防護罩10b,具備外框部1a、與以與外框部1a彼此呈直角交叉的方式設置成的隔條2d。即,本實施形態中的風扇防護罩10b係形成為所謂的矩形格子狀。如圖4所示,當與上述實施形態一的構成進行比較時,未形成有內側部。
又,如上述實施形態一,本實施形態中的複數個隔條2d,也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隔條2d的深度表現為隔條2d的高度時,從外框部1a朝向內側而隔條2d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又,雖然關於風扇防護罩的外形至此為止例示了圓形或矩形,但是風扇防護罩的形狀並不限定於此。配合安裝的部位的形狀例如橢圓形、正方形、或多邊形等也能夠適用本發明。
〔第三實施形態〕
(隔條的構成例一)
以上,說明了構成風扇防護罩的隔條具有從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其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的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參照隔條的剖面圖而說明 其詳細的構成。再者,關於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5係表示第三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c的隔條2a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表示剖面輪廓的圖。
如圖5的(a)所示,L1為從剖面1至剖面2的距離;L2為從剖面2至剖面3的距離。從隔條2a的半徑方向的外框部側往內側將隔條2a的半徑方向的長度分成約四等分的部位取得三個剖面(即,L1與L2大致相等)。但是,剖面位置並不限定於此,可適宜地設定。
如圖5的(b)所示,隨著從外框部側往內側行進,隔條2a的寬度W縮小,另一方面高度H增大。即,在圖5的(b)中,剖面1的寬度W1、剖面2的寬度W2、及剖面3的寬度W3,存在有W1>W2>W3的關係,但剖面1的高度H1、剖面2的高度H2、及剖面3的高度H3,存在有H1<H2<H3的關係。也就是,在此構成中,從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隔條2a在送風方向細長地形成。
根據上述的構成,除了上述的實施形態的效果以外,還能夠兼顧提升風扇防護罩10整體的強度、與實現輕量化。以強度的觀點來看,高度為最重要,且在相同剖面積的情況下強度更提升。
又,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隔條2a的構成,但上述構成也能夠適用於隔條2b與環狀隔條的構成。
〔第四實施形態〕
(隔條的構成例二)
以下,基於圖6對第四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又,關於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又,在從本實施形態至圖8所示的第六實施形態為止的送風方向中,將隔條2a-1分為上游部與下游部。又,將隔條2a-1的上游部與下游部之間的部分稱為邊界部。具體而言,在圖6的(a)中,送風方向係從圖式的後側朝向前側的方向。因此,圖6的(b)的各剖面的上側成為該上游部,各剖面的下側成為該下游部。如此的定義也適用於圖7、圖8。
圖6係表示第四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d的隔條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表示剖面輪廓的圖。
如圖6的(a)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隔條2a-1的剖面位置的設定方法係與上述實施形態三大致相同。
如圖6的(b)所示,隨著從外框部側往內側行進,隔條2a-1的寬度W(邊界部的寬度)為固定但整體高度H增大。即,在圖6的(b)中,剖面1的寬度W11、剖面2的寬度W21、及剖面3的寬度W31,存在有W11=W21=W31的關係。剖面1的上游部的高度H12、剖面2的上游部的高度H22、及剖面3的上游部的高度H32,存在有H12<H22<H32的關係。但是,剖面1的下游部的高度H11、剖面2的下游部的高度H21、及剖面3的下游部的高度H31,存在有H11=H21=H31的關係。
又,如圖6的(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風扇防護罩10d的下游部端面成為齊平(同一平面)構造。如此的構造在後述的圖7、圖8中也相同。一般而言,因為下游部端面係使用者接觸的部分,所以根據上述構成, 除了上述實施形態的效果以外,還能夠避免使用者的衣服等勾到風扇防護罩10d。
又,上述構成,也能夠適用於隔條2b-1。
〔第五實施形態〕
(隔條的構成例三)
以下,基於圖7對第五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又,關於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圖7係表示第五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e的隔條2a-2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表示剖面輪廓的圖。
如圖7的(a)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隔條2a-2的剖面位置的設定方法,可參照上述實施形態三、四。
如圖7的(b)所示,依照從外框部側往內側的順序,隔條2a-2的寬度W增大且整體高度H也增大。即,在圖7的(b)中,剖面1的寬度W41、剖面2的寬度W21、及剖面3的寬度W51,存在有W41<W21<W51的關係。剖面1的上游部的高度H12、剖面2的上游部的高度H22、及剖面3的上游部的高度H32,存在有H12<H22<H32的關係。但是,剖面1的下游部的高度H11、剖面2的下游部的高度H21、及剖面3的下游部的高度H31,存在有H11=H21=H31的關係。
藉由上述構成,也能夠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三、四相同的效果。
又,上述構成也能夠適用於隔條2b-2。
〔第六實施形態〕
(隔條的構成例四)
以下,基於圖8對第六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又,關於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圖8係表示第六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f的隔條2e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剖面位置的圖,(b)係(a)的Z-Z剖面圖,(c)係表示各剖面位置的剖面輪廓的圖。
如圖8的(a)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隔條2e的剖面位置的設定方法可參照上述實施形態三至五。
又,如圖8的(a)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設計隔條2e的配置形態。具體而言,複數個長度不同的隔條2e設置於內側部4與外框部1之間,且最長的隔條2e的一方的端部位於內側部4的外周上,另一方的端部位於外框部1上。與該最長的隔條2e相鄰的隔條,從該最長的隔條2e的根基部分歧而往徑方向延伸。再一根隔條,進一步從與該最長的隔條2e相鄰的根基部分歧而往徑方向延伸。如此的構成不斷重複。又,如上述般形成的將相鄰的隔條2e連接的肋3b,分別形成為在徑方向具有相同的間隔。其結果,風扇防護罩10f,具有上述實施形態的實用性,並且也能夠有助於外觀性提升。
圖8的(b)係圖8的(a)的Z-Z剖面圖。如圖8的(b)所示,當例示某一根上述最長的隔條2e的剖面時,雖然整體而言風扇防護罩10f的下游部端面成為齊平構造,但上述最長的隔條2e的剖面形成為具有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其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如圖8的(c)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隔條的剖面形狀與表示第四實施形態的圖6所示的剖面形狀的不同點為:上游部的端部剖面成為約半圓形、與上游部的高度H的變化成為非直線型。
根據上述的構成,除了上述實施形態三至五的效果之外,流入部位的面積增加,且由於風能夠滑順地流入因此壓力損失少而能夠改善風量。
〔第七實施形態〕
(隔條的構成例五)
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然例示了構成風扇防護罩10的隔條2,形成為從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其高度連續性地變高的構成,但是隔條2的構成不限定於上述構成。
圖9係表示第七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g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風扇防護罩10g的前視圖,(b)係(a)的沿V-V箭頭視圖。關於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如圖9的(b)所示,在構成例五中,如以兩處的虛線包圍的部分A1、A2所示,隔條2a-3,形成為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其高度局部性地變高。由於其他的構成與上述各構成例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在構成例五中,在能夠發揮與上述各構成例相同的效果的前提下,由於能夠節省形成材料,因此有利於降低成本。
〔第八實施形態〕
(隔條的構成例六)
在上述構成例五中,雖然例示了構成風扇防護罩10g的隔條2a-3,形成為從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其高度局部性地變高的構成,但是隔條的構成不限定於上述構成。
圖10係表示第八實施形態的風扇防護罩10h的構成例的圖,(a)係表示風扇防護罩10h的前視圖,(b)係(a)的某一根隔條2f的剖面示意 圖。關於與上述的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註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重點性地說明其不同點。
如圖10的(b)所示,在構成例六中,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隔條2f的剖面部具備平坦部A4、高度高於平坦部A4的其他的平坦部A3、及平滑地連結平坦部A4與平坦部A3的連結部A5。又,在圖10的(b)中,雖然例示從與送風方向垂直的方向觀看,連結部A5形成為圓弧形狀,但這並非用於限定本實施形態,連結部A5也可以從與送風方向垂直的方向觀看而形成為直線狀。
在構成例六中,也能夠發揮與上述各構成例相同的效果。
〔總結〕
本發明的樣態一的風扇防護罩10,用以對風扇進行防護,具備:外框部1,固定於箱體110;以及防護部2,設置於外框部1;防護部2,具有從接近外框部1的區域朝向內側延伸的複數個隔條2a、2b;複數個隔條2a、2b,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隔條2a、2b的深度表現為隔條2a、2b的高度時,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隔條2a、2b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提供謀求抑制風量減低、提升強度、實現輕量化的風扇防護罩。
本發明的態樣二的風扇防護罩10,也可以係上述態樣一所記載的風扇防護罩10中,在防護部2的中央設有內側部4,且隔條2a的一方的端部位於內側部4的外周上,隔條2a的另一方的端部位於外框部1上。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防止送風氣流的逆流。
本發明的態樣三的風扇防護罩10,也可以係上述態樣一或二所記載的風扇防護罩10中,在隔條2a的沿著該送風方向的剖面中,從該外框部 側朝向內側而該隔條的高度變高的情況下,該隔條的寬度一邊減少、高度一邊變高。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兼顧提升風扇防護罩10的整體的強度、與實現輕量化。
本發明的態樣四的風扇防護罩10,也可以係上述態樣一至三的任一態樣所記載的風扇防護罩10中,防護部2具有複數個環狀隔條3,且複數個環狀隔條3,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環狀隔條3的深度表現為環狀隔條3的高度時,從外框部1側朝向內側而環狀隔條3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提供謀求更進一步的抑制風量減低、提升強度、實現輕量化的風扇防護罩。
本發明的態樣五的送風裝置,具備態樣一至四的任一態樣所記載的風扇防護罩10。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具有與態樣一相同的效果。
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的各實施形態,可在請求項所示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且關於適宜組合不同實施形態中所分別揭示的技術性方法而獲得的實施形態,也包含於本發明的技術性範圍內。再者,能夠藉由組合各實施形態中所分別揭示的技術性方法,形成新的技術性特徵。

Claims (4)

  1. 一種風扇防護罩,用以對風扇進行防護,其特徵在於,具備:外框部,固定於箱體;以及防護部,設置於該外框部;該防護部,具有從接近該外框部的區域朝向內側延伸的複數個隔條,該複數個隔條,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該隔條的深度表現為該隔條的高度時,從該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隔條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在該隔條的沿著該送風方向的剖面中,從該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該隔條的高度變高的情況下,該隔條的寬度一邊減少、高度一邊變高。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風扇防護罩,其中,在該防護部的中央設有內側部,且該隔條的一方的端部位於該內側部的外周上,該隔條的另一方的端部位於該外框部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風扇防護罩,其中,該防護部具有複數個環狀隔條,且該複數個環狀隔條,具有在將沿著送風方向的該環狀隔條的深度表現為該環狀隔條的高度時,從該外框部側朝向內側而環狀隔條的高度逐漸地變高的部位。
  4. 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風扇防護罩。
TW107106575A 2017-12-13 2018-02-27 風扇防護罩及送風裝置 TWI663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8654 2017-12-13
JP2017238654 2017-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3338B true TWI663338B (zh) 2019-06-21
TW201928208A TW201928208A (zh) 2019-07-16

Family

ID=66820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6575A TWI663338B (zh) 2017-12-13 2018-02-27 風扇防護罩及送風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34956B2 (zh)
TW (1) TWI663338B (zh)
WO (1) WO201911659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1122B (zh) * 2022-09-28 2023-08-01 台灣日立江森自控股份有限公司 可增進氣流效能的空調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1288B (zh) * 2021-03-22 2022-09-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进风栅、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5418A (ja) * 1998-08-25 2000-03-03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76934A (ja) * 2001-12-12 2003-06-27 Chofu Seisakusho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用吹出し口グリル
JP2005315468A (ja) * 2004-04-27 2005-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7163021A (ja) * 2005-12-13 2007-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085358A (ja) * 2009-10-19 2011-04-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5048989A (ja) * 2013-09-02 2015-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3869Y1 (zh) * 1969-03-13 1973-12-18
JPS4837148U (zh) * 1971-08-31 1973-05-07
JPH01159498A (ja) * 1987-12-14 1989-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
JP2003172528A (ja) * 2001-12-06 2003-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ァングリル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7139242A (ja) * 2005-11-16 2007-06-0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US8192179B2 (en) * 2007-10-24 2012-06-05 Sunbeam Product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solating a motor of a box fan
JP6364617B2 (ja) * 2014-06-25 2018-08-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機および室外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5418A (ja) * 1998-08-25 2000-03-03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76934A (ja) * 2001-12-12 2003-06-27 Chofu Seisakusho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用吹出し口グリル
JP2005315468A (ja) * 2004-04-27 2005-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7163021A (ja) * 2005-12-13 2007-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085358A (ja) * 2009-10-19 2011-04-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5048989A (ja) * 2013-09-02 2015-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1122B (zh) * 2022-09-28 2023-08-01 台灣日立江森自控股份有限公司 可增進氣流效能的空調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16594A1 (ja) 2019-06-20
JPWO2019116594A1 (ja) 2021-01-07
JP6934956B2 (ja) 2021-09-15
TW201928208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23777B1 (ko)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EP2343458B1 (en) Blower and heat pump utilizing said blower
JP5645596B2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101920085B1 (ko)
JP4380744B2 (ja) 送風ユニット
JP6681535B2 (ja) 扇風機
KR102227374B1 (ko) 원심팬
EP3321512B1 (en) Blowe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TWI663338B (zh) 風扇防護罩及送風裝置
WO2014199590A1 (ja) 空気調和機
US11286954B1 (en) Air duct assembly for axial flow fan
KR101392610B1 (ko)
JP2015117605A (ja) 遠心送風機
JP2015124686A (ja) 送風機
JP5230814B2 (ja) 送風機及びその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08334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3142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861333B2 (ja) エアカーテン
KR101483340B1 (ko)
WO2018131077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893840B2 (ja) 吹出し気流の旋回成分補正方法及び送風装置
JP4449559B2 (ja) 送風ユニットのファンガード
JP2007162465A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281374B2 (ja) 遠心送風機
JP6058125B2 (ja) 遠心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