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3714B -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3714B
TWI653714B TW106123589A TW106123589A TWI653714B TW I653714 B TWI653714 B TW I653714B TW 106123589 A TW106123589 A TW 106123589A TW 106123589 A TW106123589 A TW 106123589A TW I653714 B TWI653714 B TW I6537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element
hardened
weight
epoxy compound
protec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3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5273A (zh
Inventor
西村貴史
前中寛
小林祐輔
中村秀
青山卓司
金千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3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37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08G59/62Alcohols or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28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29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g. carb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3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Epoxy Resin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塗佈性優異,可獲得散熱性及柔軟性優異之硬化物,可良好地保護半導體元件。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係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者,其不同於配置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形成以不使上述半導體元件與上述其他連接對象構件剝離之方式將該等接著及固定之硬化物者,且包含: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硬化促進劑、及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

Description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使用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半導體裝置。
半導體裝置之高性能化不斷發展。伴隨於此,散發自半導體裝置所產生之熱之需要不斷提高。又,於半導體裝置中,半導體元件之電極例如與表面具有電極之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電極電性連接。 於半導體裝置中,例如,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配置環氧樹脂組合物後,藉由使該環氧樹脂組合物硬化而將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接著及固定。再者,配置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的上述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硬化物不同於用以保護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之材料。 又,於半導體裝置中,有為了密封半導體元件而使用環氧樹脂組合物之情況。 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4中揭示有如上所述之環氧樹脂組合物。 下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包含環氧樹脂、酚系硬化劑、作為三(2,6-二甲氧基苯基)膦或三(2,4,6-三甲氧基苯基)膦之硬化促進劑、及氧化鋁之環氧樹脂組合物。專利文獻1之實施例中記載有作為粉體之環氧樹脂組合物。關於上述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用途,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較佳用於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電晶體、閘流體、二極體等半導體裝置之密封用、印刷電路板之製造等。 下述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包含環氧樹脂、酚樹脂硬化劑、硬化促進劑、及無機填充劑之密封用環氧樹脂組合物。專利文獻2之實施例中記載有作為粉體之密封用環氧樹脂組合物。關於上述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用途,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可用作普通成形材料,但亦可用作半導體裝置之密封材料,特別是可較佳用作薄型、多接腳、長導線、窄焊墊間距、或在有機基板或有機膜等安裝基板上配置有半導體晶片之半導體裝置之密封材料。 下述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包含雙酚F型液狀環氧樹脂、硬化劑、及無機質填充劑之環氧樹脂組合物。專利文獻3之實施例中記載有作為固體之環氧樹脂組合物(熔融黏度為75℃以上)。關於上述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用途,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雖亦可用作普通成形材料,但可較佳用作半導體裝置、例如TQFP(Thin Quad Flat Package,薄塑封方型扁平封裝)、TSOP(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薄型小尺寸封裝)、QFP(Quad Flat Package,方型扁平封裝)等多接腳薄型封裝、特別是使用矩陣框架之半導體裝置之密封材料。 下述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包含環氧樹脂、酚樹脂硬化劑、高導熱性填充劑、及無機質填充劑之半導體密封用環氧樹脂組合物。專利文獻4之實施例中記載有作為粉體之半導體密封用環氧樹脂組合物。關於上述半導體密封用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用途,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用作半導體元件等電子零件之密封材料。 又,下述專利文獻5中揭示有一種2液型環氧樹脂組合物,其具有:包含雙酚A型環氧樹脂、骨架內具有可撓性之環氧樹脂之第1劑,及包含酸酐化合物及硬化促進劑之第2劑。關於2液型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用途,專利文獻5中記載有可用作殼體內填充材料。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5-8616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2174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0-17610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5-200533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14-4053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具體而言,專利文獻1~4中揭示有作為粉體或固體之環氧樹脂組合物。此種作為粉體或固體之環氧樹脂組合物之塗佈性較低,難以精度良好地配置於特定區域。 又,先前之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硬化物存在散熱性較低之情況。進而,先前之環氧樹脂組合物之硬化物存在柔軟性較低之情況。若硬化物之柔軟性較低,則存在例如因半導體元件之變形應力,而產生硬化物之剝離之情況。 又,專利文獻1~4中,作為環氧樹脂組合物之具體之用途,主要記載有密封用途。專利文獻5中,作為環氧樹脂組合物之具體之用途,主要記載有殼體內填充材料用途。另一方面,於半導體裝置中,理想的是即便不密封半導體元件,亦可充分保護半導體元件。又,專利文獻1~5中所記載之環氧樹脂組合物一般並未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該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使用。 又,近年,就裝置之薄度或設計性之觀點而言,要求減少IC驅動器。若減少IC驅動器,則施加於半導體元件之負擔增加,進而易帶來相當多之熱。先前之硬化物由於散熱性較低,故而要求散熱性較高之硬化物。進而,先前之硬化物容易因變形應力而產生剝離。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於半導體裝置中,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該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 進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於上述用途中,塗佈性優異,可獲得散熱性及柔軟性優異之硬化物,可良好地保護半導體元件。又,本發明之目的亦在於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半導體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於本發明之較廣之態樣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係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者,其不同於配置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形成以不使上述半導體元件與上述其他連接對象構件剝離之方式將該等接著及固定之硬化物者,且包含: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硬化促進劑、及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硬化劑係烯丙基苯酚酚醛清漆化合物。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係具有伸烷基二醇基之重複數為9以上之結構單元之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某一特定態樣中,相對於上述可撓性環氧化合物100重量份,與上述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為10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無機填料係氧化鋁、氮化鋁或碳化矽。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包含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矽烷偶合劑、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鈦酸酯偶合劑或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鋁酸酯偶合劑。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且於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保護膜而獲得半導體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較廣之態樣,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元件、及配置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第1表面上之硬化物,上述硬化物係藉由使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而形成。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半導體元件於與上述第1表面側相反之第2表面側具有第1電極,上述半導體元件之第1電極與表面具有第2電極之連接對象構件之上述第2電極電性連接。 於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之某一特定態樣中,於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有保護膜。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由於包含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硬化促進劑、及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故而塗佈性優異。進而,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散熱性及柔軟性優異。因此,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塗佈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並使之硬化,藉此,可良好地保護上述半導體元件。
以下,就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係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不同於配置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形成以不使上述半導體元件與上述其他連接對象構件剝離之方式將該等接著及固定之硬化物者(材料)。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包含:(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B)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C)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D)硬化促進劑、及(E)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為了塗佈於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於23℃下為液狀,於23℃下不為固體。再者,液狀亦包含黏稠之漿料。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由於具備上述構成,故而塗佈性優異,可抑制塗佈時之意料之外之流動。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可良好地塗佈於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例如,可於半導體元件之欲提高散熱性之部位之表面上選擇性地、精度良好地塗佈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 進而,由於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具備上述構成,故而硬化物之散熱性優異。因此,藉由於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配置硬化物,可自半導體元件之表面經由硬化物充分散發熱。因此,可有效地抑制半導體裝置之熱劣化。 進而,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柔軟性亦優異。因此,難以因半導體元件之變形應力等而產生半導體元件之損傷,進而可難以自半導體元件之表面剝離硬化物。 因此,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將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並使之硬化,藉此,可良好地保護上述半導體元件。 又,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耐熱性亦優異,難以產生龜裂。進而,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尺寸穩定性亦優異。 又,就提高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對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之潤濕性,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柔軟性,進而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耐濕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包含(F)偶合劑。 以下,說明可用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各成分之詳細情況。 ((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 藉由使用(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可提高硬化物之柔軟性。可僅使用1種(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可列舉: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聚丁二烯二縮水甘油醚、硫醚改性環氧樹脂、及聚環氧烷改性雙酚A型環氧樹脂等。就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 就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較佳為具有伸烷基二醇基之重複數為9以上之結構單元。伸烷基之重複數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伸烷基之重複數可為30以下。上述伸烷基之碳數較佳為2以上,較佳為5以下。 作為上述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可列舉:聚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及聚四亞甲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等。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100重量%中,(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3重量%以上,更佳為5重量%以上,且較佳為10重量%以下,更佳為8重量%以下。若(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則硬化物之柔軟性進一步提高。若(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進一步提高。 ((B)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 (B)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不具有可撓性。藉由同時使用(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及(B)環氧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耐濕性提高,可降低對保護膜之貼附性。可僅使用1種(B)環氧化合物,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B)環氧化合物,可列舉:具有雙酚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二環戊二烯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萘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金剛烷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茀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聯苯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雙(縮水甘油氧基苯基)甲烷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二苯并吡喃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具有蒽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及具有芘骨架之環氧化合物等。亦可使用該等之氫化物或改性物。較佳為(B)環氧化合物不為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 就本發明之效果進一步優異而言,(B)環氧化合物較佳為具有雙酚骨架之環氧化合物(雙酚型環氧化合物)。 作為上述具有雙酚骨架之環氧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具有雙酚A型、雙酚F型或雙酚S型之雙酚骨架之環氧單體等。 作為上述具有二環戊二烯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二氧化二環戊二烯及具有二環戊二烯骨架之苯酚酚醛清漆環氧單體等。 作為上述具有萘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1-縮水甘油基萘、2-縮水甘油基萘、1,2-二縮水甘油基萘、1,5-二縮水甘油基萘、1,6-二縮水甘油基萘、1,7-二縮水甘油基萘、2,7-二縮水甘油基萘、三縮水甘油基萘、及1,2,5,6-四縮水甘油基萘等。 作為上述具有金剛烷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1,3-雙(4-縮水甘油氧基苯基)金剛烷、及2,2-雙(4-縮水甘油氧基苯基)金剛烷等。 作為上述具有茀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9,9-雙(4-縮水甘油氧基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甲基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氯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溴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氟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甲氧基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5-二甲基苯基)茀、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5-二氯苯基)茀、及9,9-雙(4-縮水甘油氧基-3,5-二溴苯基)茀等。 作為上述具有聯苯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4,4'-二縮水甘油基聯苯、及4,4'-二縮水甘油基-3,3',5,5'-四甲基聯苯等。 作為上述具有雙(縮水甘油氧基苯基)甲烷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1,1'-雙(2,7-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8'-雙(2,7-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1'-雙(3,7-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8'-雙(3,7-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1'-雙(3,5-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8'-雙(3,5-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2'-雙(2,7-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1,2'-雙(3,7-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及1,2'-雙(3,5-縮水甘油氧基萘基)甲烷等。 作為上述具有二苯并吡喃骨架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1,3,4,5,6,8-六甲基-2,7-雙-環氧乙烷基甲氧基-9-苯基-9H-二苯并吡喃等。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100重量%中,(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B)環氧化合物之合計之含量較佳為5重量%以上,更佳為8重量%以上,且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2重量%以下。若(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B)環氧化合物之合計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硬化物之柔軟性、耐濕性、硬化物對半導體元件之接著性進一步變良好,可進一步抑制對保護膜之貼附。 相對於(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100重量份,(B)環氧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90重量份以下。若(B)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進一步提高,硬化物對半導體元件之接著性進一步提高。若(B)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硬化物之柔軟性進一步提高。 ((C)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 (C)硬化劑於23℃下為液狀。因此,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提高。又,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對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之潤濕性提高。可僅使用1種(C)硬化劑,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C)硬化劑,可列舉:胺化合物(胺硬化劑)、咪唑化合物(咪唑硬化劑)、酚化合物(酚硬化劑)及酸酐(酸酐硬化劑)等。但於使用該等硬化劑之情形時,選擇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C)硬化劑亦可不為咪唑化合物。 就進一步抑制硬化物中之空隙之產生,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C)硬化劑較佳為酚化合物。 就進一步提高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進一步抑制硬化物中之空隙之產生,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耐熱性之觀點而言,(C)硬化劑較佳為具有烯丙基,上述酚化合物較佳為具有烯丙基。 作為上述酚化合物,可列舉:苯酚酚醛清漆、鄰甲酚酚醛清漆、對甲酚酚醛清漆、第三丁基苯酚酚醛清漆、二環戊二烯甲酚、聚對乙烯基苯酚、雙酚A型酚醛清漆、苯二甲基改性酚醛清漆、十氫萘改性酚醛清漆、聚(二鄰羥基苯基)甲烷、聚(二間羥基苯基)甲烷、及聚(二對羥基苯基)甲烷等。 相對於(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B)環氧化合物之合計100重量份,(C)硬化劑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20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0重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9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若(C)硬化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可使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良好地硬化。若(C)硬化劑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硬化物內之無助於硬化之(C)硬化劑之殘餘量變少。 ((D)硬化促進劑) 藉由使用(D)硬化促進劑,可加快硬化速度,有效率地使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可僅使用1種(D)硬化促進劑,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D)硬化促進劑,可列舉:咪唑化合物、磷化合物、胺化合物、及有機金屬化合物等。其中,就本發明之效果進一步優異而言,較佳為咪唑化合物。 作為上述咪唑化合物,可列舉:2-十一烷基咪唑、2-十七烷基咪唑、2-甲咪唑、2-乙基-4-甲咪唑、2-苯咪唑、2-苯基-4-甲咪唑、1-苄基-2-甲咪唑、1-苄基-2-苯咪唑、1,2-二甲咪唑、1-氰乙基-2-甲咪唑、1-氰乙基-2-乙基-4-甲咪唑、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1-氰乙基-2-苯咪唑、偏苯三酸1-氰乙基-2-十一烷基咪唑鎓、偏苯三酸1-氰乙基-2-苯基咪唑鎓、2,4-二胺基-6-[2'-甲基咪唑基-(1')]-乙基對稱三、2,4-二胺基-6-[2'-十一烷基咪唑基-(1')]-乙基對稱三、2,4-二胺基-6-[2'-乙基-4'-甲基咪唑基-(1')]-乙基對稱三、2,4-二胺基-6-[2'-甲基咪唑基-(1')]-乙基對稱三異三聚氰酸加成物、2-苯咪唑異三聚氰酸加成物、2-甲咪唑異三聚氰酸加成物、2-苯基-4,5-二羥基甲咪唑及2-苯基-4-甲基-5-二羥基甲咪唑等。又,可使用公知之咪唑系潛伏性硬化劑。作為具體例,可列舉:PN23、PN40、PN-H(商品名,均為Ajinomoto Fine-Techno公司製造)。又,可列舉:亦稱為微膠囊化咪唑之與胺化合物之環氧樹脂加成物之羥基進行加成反應所得之硬化促進劑,例如可列舉:Novacure HX-3088、Novacure HX-3941、HX-3742、HX-3722(商品名,均為Asahi Kasei E-materials公司製造)等。進而,亦可使用包藏咪唑。作為具體例,可列舉:TIC-188(商品名,日本曹達公司製造)。 作為上述磷化合物,可列舉:三苯基膦等。 作為上述胺化合物,可列舉: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二乙胺、三乙胺、二伸乙基四胺、三伸乙基四胺及4,4-二甲胺基吡啶等。 作為上述有機金屬化合物,可列舉:環烷酸鋅、環烷酸鈷、辛酸錫、辛酸鈷、雙乙醯丙酮鈷(II)及三乙醯丙酮鈷(III)等。 相對於(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與(B)環氧化合物之合計100重量份,(D)硬化促進劑之含量較佳為0.1重量份以上,更佳為0.5重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8重量份以下。若(D)硬化促進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可使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良好地硬化。若(D)硬化促進劑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硬化物內之無助於硬化之(D)硬化促進劑之殘餘量變少。 ((E)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 藉由使用(E)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可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維持得較高,且將硬化物之柔軟性維持得較高,並且提高硬化物之散熱性。若(E)無機填料之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則並無特別限定。可僅使用1種(E)無機填料,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就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散熱性之觀點而言,(E)無機填料之熱導率較佳為10 W/m・K以上,更佳為15 W/m・K以上,進而較佳為20 W/m・K以上。(E)無機填料之熱導率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熱導率為300 W/m・K左右之無機填料已廣為人知,又,容易得到熱導率為200 W/m・K左右之無機填料。 就有效地提高硬化物之散熱性之觀點而言,(E)無機填料較佳為氧化鋁、氮化鋁或碳化矽。於使用該等較佳之無機填料之情形時,可僅使用1種該等無機填料,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作為(E)無機填料,亦可適當使用除上述以外之無機填料。 (E)無機填料為球狀。所謂球狀係指縱橫比(長徑/短徑)為1以上且2以下。 (E)無機填料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1 μm以上,且較佳為150 μm以下。若(E)無機填料之平均粒徑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可以高密度容易地填充(E)無機填料。若(E)無機填料之平均粒徑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進一步提高。 所謂上述「平均粒徑」係根據藉由雷射繞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所測定之以體積平均計之粒度分佈測定結果求出之平均粒徑。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100重量%中,(E)無機填料之含量較佳為60重量%以上,更佳為7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重量%以上,特佳為82重量%以上,且較佳為92重量%以下,更佳為90重量%以下。若(E)無機填料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則硬化物之散熱性進一步提高。若(E)無機填料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進一步提高。 ((F)偶合劑)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包含(F)偶合劑。藉由使用(F)偶合劑,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耐濕性進一步提高。可僅使用1種(F)偶合劑,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100重量%中,(F)偶合劑之含量較佳為0.1重量%以上,更佳為0.3重量%以上,且較佳為2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若(F)偶合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耐濕性進一步提高。若(F)偶合劑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塗佈性進一步提高。 上述(F)偶合劑較佳為包含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矽烷偶合劑、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鈦酸酯偶合劑或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鋁酸酯偶合劑。於使用該等較佳之矽烷偶合劑之情形時,可僅使用1種該等矽烷偶合劑,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若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則可抑制硬化中(F)偶合劑之揮發,對半導體元件之潤濕性進一步提高,硬化物之散熱性進一步提高。 再者,100℃下之重量減少可藉由使用紅外線水分計(Kett Electric Laboratory公司製造之「FD-720」),以50℃/分鐘之升溫速度升溫至100℃,測定10分鐘後之重量減少而求出。 (其他成分)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視需要可包含:巴西棕櫚蠟等天然蠟、聚乙烯蠟等合成蠟、硬脂酸或硬脂酸鋅等高級脂肪酸及其金屬鹽類或石蠟等脫模劑;碳黑、鐵丹等著色劑;溴化環氧樹脂、三氧化二銻、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硼酸鋅、鉬酸鋅、膦腈等阻燃劑;氧化鉍水合物等無機離子交換體;聚矽氧油、聚矽氧橡膠等低應力化成分;抗氧化劑等各種添加劑。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包含聚乙烯蠟等合成蠟。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100重量%中,聚乙烯蠟等合成蠟之含量較佳為0.1重量%以上,更佳為0.2重量%以上,且較佳為2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其他詳情及半導體裝置) 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係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使用。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不同於配置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形成以不使上述半導體元件與上述其他連接對象構件剝離之方式將該等接著及固定之硬化物者。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覆蓋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之被覆材料。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不塗佈於半導體元件之側面上。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與用以密封上述半導體元件之材料不同,較佳為並非用以密封上述半導體元件之密封劑。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並非底部填充劑材料。較佳為上述半導體元件於第2表面側具有第1電極,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係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與上述第2表面側相反之第1表面上使用。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於半導體裝置中,可較佳地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可較佳地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且可較佳地用於在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保護膜而獲得半導體裝置。 作為塗佈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方法,可列舉:利用分注器之塗佈方法、利用網版印刷之塗佈方法、及利用噴墨裝置之塗佈方法等。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藉由利用分注器、網版印刷、真空網版印刷或噴墨裝置之塗佈方法塗佈使用。就容易塗佈,且於硬化物中更加難以產生空隙之觀點而言,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較佳為藉由分注器塗佈使用。 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具備半導體元件、及配置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第1表面上之硬化物。於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中,上述硬化物係藉由使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而形成。 較佳為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係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且於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保護膜而獲得半導體裝置,或用於獲得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且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外露之半導體裝置。上述保護膜可於電子零件等之使用前使用,亦可於電子零件等之使用時剝離。 圖1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半導體裝置之局部切開前視剖視圖。 圖1所示之半導體裝置1具備半導體元件2及配置於半導體元件2之第1表面2a上之硬化物3。硬化物3係藉由使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而形成。硬化物3配置於半導體元件2之第1表面2a上之部分區域。 半導體元件2於與第1表面2a側相反之第2表面2b側具有第1電極2A。半導體裝置1進而具備連接對象構件4。連接對象構件4於表面4a具有第2電極4A。半導體元件2與連接對象構件4係經由其他硬化物5(連接部)接著及固定。半導體元件2之第1電極2A與連接對象構件4之第2電極4A相對向,利用導電性粒子6電性連接。亦可藉由使第1電極2A與第2電極4A相接觸而電性連接。硬化物3配置於半導體元件2之與配置有第1電極2A側相反之側之第1表面2a上。 於硬化物3之與半導體元件2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有保護膜7。藉此,不僅可藉由硬化物3提高散熱性及半導體元件之保護性,亦可藉由保護膜7進一步提高半導體元件之保護性。由於硬化物3係具有上述組成而獲得,故而可抑制硬化物3對保護膜7之貼附。 作為上述連接對象構件,可列舉:玻璃基板、環氧玻璃基板、可撓性印刷基板、及聚醯亞胺基板等。 於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厚度較佳為400 μm以上,更佳為500 μm以上,且較佳為2000 μm以下,更佳為1900 μm以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厚度可薄於半導體元件之厚度。 圖2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半導體裝置之局部切開前視剖視圖。 圖2所示之半導體裝置1X具備半導體元件2及配置於半導體元件2之第1表面2a上之硬化物3X。硬化物3X係藉由使上述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而形成。硬化物3X配置於半導體元件2之第1表面2a上之整個區域。於硬化物3X之與半導體元件2側相反之表面上未配置保護膜。硬化物3X之與半導體元件2側相反之表面外露。 於上述半導體裝置中,較佳為於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有保護膜,或,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外露。 再者,圖1、2所示之結構僅為半導體裝置之一例,可對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配置結構等進行適當變化。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硬化物之熱導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8 W/m・K以上。 以下,藉由列舉本發明之具體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進行闡明。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使用以下材料。 (A)可撓性環氧化合物 EX-821(n=4)(長瀨化成公司製造,聚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環氧當量:185) EX-830(n=9)(長瀨化成公司製造,聚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環氧當量:268) EX-931(n=11)(長瀨化成公司製造,聚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環氧當量:471) EX-861(n=22)(長瀨化成公司製造,聚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環氧當量:551) PB3600(大賽璐公司製造,聚丁二烯改性環氧樹脂) (B)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 jER828(三菱化學公司製造,雙酚A型環氧樹脂,環氧當量:188) jER834(三菱化學公司製造,雙酚A型環氧樹脂,軟化點:30℃,環氧當量:255) (C)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 FUJICURE 7000(富士化成公司製造,23℃下為液狀,胺化合物) MEH-8005(明和化成公司製造,23℃下為液狀,烯丙基苯酚酚醛清漆化合物) (C')其他硬化劑 TD-2131(DIC公司製造,23℃下為固體狀,苯酚酚醛清漆化合物) (D)硬化促進劑 SA-102(San-Apro公司製造,DBU(diazabicycloundecene,二氮雜雙環十一烯)辛酸鹽) (E)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 FAN-f05(古河電子公司製造,氮化鋁,熱導率:100 W/m・K,球狀,平均粒徑:6 μm) FAN-f50(古河電子公司製造,氮化鋁,熱導率:100 W/m・K,球狀,平均粒徑:30 μm) CB-P05(昭和電工公司製造,氧化鋁,熱導率:20 W/m・K,球狀,平均粒徑:4 μm) CB-P40(昭和電工公司製造,氧化鋁,熱導率:20 W/m・K,球狀,平均粒徑:44 μm) SSC-A15(信濃電氣精煉公司製造,氮化矽,熱導率:100 W/m・K,球狀,平均粒徑:19 μm) SSC-A30(信濃電氣精煉公司製造,氮化矽,熱導率:100 W/m・K,球狀,平均粒徑:34 μm) (E')其他無機填料 HS-306(Micron公司製造,氧化矽,熱導率:2 W/m・K,球狀,平均粒徑:2.5 μm) HS-304(Micron公司製造,氧化矽,熱導率:2 W/m・K,球狀,平均粒徑:25 μm) (F)偶合劑 KBM-403(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3-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100℃下之重量減少:超過10重量%) A-LINK599(momentive公司製造,3-辛醯基硫代-1-丙基三乙氧基矽烷,100℃下之重量減少:10重量%以下) TOG(IPA CUT)(日本曹達公司製造,異丙氧基辛二醇鈦,100℃下之重量減少:10重量%以下) AL-M(Ajinomoto Fine-Techno公司製造,乙醯烷氧基二異丙醇鋁,100℃下之重量減少:10重量%以下) (其他成分) Hi-Wax 200PF(三井化學公司製造,聚乙烯蠟) (實施例1) 將EX-821(n=4) 6.5重量份、jER828 2.5重量份、FUJICURE 7000 5重量份、SA-102 0.5重量份、CB-P05 42.5重量份、CB-P40 42.5重量份、及Hi-Wax 200PF 0.5重量份混合,進行消泡,而獲得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 (實施例2~15及比較例1~4) 除如下述表1、2所示變更調配成分之種類及調配量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 (評價) (1)25℃下之黏度之測定 使用B型黏度計(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TVB-10型」),測定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於25℃下且10 rpm下之黏度(mPa・s)。 (2)熱導率 將所獲得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150℃加熱2小時使其硬化,獲得100 mm×100 mm×厚度50 μm之硬化物。將該硬化物作為評價樣品。 使用京都電子工業公司製造之熱導率計「迅速熱導率計QTM-500」,測定所獲得之評價樣品之熱導率。 (3)塗佈性 將所獲得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成為直徑5 mm、高度2 mm之方式直接自分注器裝置(Musashi Engineering公司製造之「SHOTMASTER-300」)噴出至聚醯亞胺膜後,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150℃加熱2小時使其硬化。根據硬化後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形狀,以下述標準判定塗佈性。 [塗佈性之判定標準] ○:直徑為5.3 mm以上,高度未達1.8 mm(有流動性) △:直徑超過5 mm且未達5.3 mm,高度超過1.8 mm且未達2 mm(稍有流動性) ×:直徑為5 mm,高度為2 mm未變(無流動性) (4)耐濕性 將所獲得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150℃加熱2小時使其硬化,獲得100 mm×100 mm×厚度50 μm之硬化物。將該硬化物作為評價樣品。 利用DSM-8104(日置電機公司製造,數位超絕緣/微電流計)、平板試樣用電極 SME-8310(日置電機公司製造),對所獲得之評價樣品測定體積電阻率。 繼而,利用高度加速壽命試驗裝置EHS-211(愛斯佩克公司製造)進行壓力鍋試驗。於121℃、濕度100%RH及2 atm之條件下放置24小時,繼而於23℃及濕度50%RH之環境下放置24小時後,測定體積電阻率。計算壓力鍋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以下述標準判定耐濕性。 [耐濕性之判定標準] ○: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為10%以下 △: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超過10%且為20%以下 ×: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超過20% (5)接著力(晶片剪切強度) 於聚醯亞胺基板上,以接著面積成為3 mm×3 mm之方式塗佈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載置1.5 mm見方之Si晶片,獲得試驗樣品。 將所獲得之試驗樣品以150℃加熱2小時,使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繼而,使用晶片剪切強度測試機(Arctek公司製造之「DAGE 4000」),以300 μm/秒之速度評價25℃下之晶片剪切強度。 [晶片剪切強度之判定標準] ○:晶片剪切強度為10 N以上 △:晶片剪切強度為6 N以上且未達10 N △△:晶片剪切強度為5 N以上且未達6 N ×:晶片剪切強度未達5 N (6)觸黏性(保護膜貼附性) 將所獲得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150℃加熱2小時使其硬化,獲得100 mm×100 mm×厚度50 μm之硬化物。將該硬化物作為評價樣品。 將所獲得之評價樣品於23℃及濕度50%RH之環境下放置24小時。放置24小時後,立即使用觸黏性測試機TA-500(UBM公司製造),對評價樣品之表面之黏著性測定觸黏性。 [觸黏性之判定標準] ○:應力未達50 gf/cm2 △:應力為50 gf/cm2 以上且未達100 gf/cm2 ×:應力為100 gf/cm2 以上 (7)膜翹曲 將所獲得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成為縱20 mm、橫100 mm、高10 mm之方式直接自分注器裝置(Musashi Engineering公司製造之「SHOTMASTER-300」)噴出至聚醯亞胺膜後,將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150℃加熱2小時使其硬化。硬化後利用目視確認聚醯亞胺膜之翹曲,以下述標準判定膜翹曲。 [膜翹曲之判定標準] ○:無聚醯亞胺膜之翹曲 ×:產生聚醯亞胺膜之翹曲 (8)耐熱性 將所獲得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以150℃加熱2小時使其硬化,獲得100 mm×100 mm×厚度50 μm之硬化物。將該硬化物作為評價樣品。 利用DSM-8104(日置電機公司製造,數位超絕緣/微電流計)、平板試樣用電極SME-8310(日置電機公司製造)進行所獲得之評價樣品之體積電阻率之測定。 繼而,於180℃下放置100小時,繼而於23℃及濕度50%RH之環境下放置24小時後,測定體積電阻率。計算耐熱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以下述標準判定耐熱性。 [耐熱性之判定標準] ○: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為10%以下 △: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超過10%且為20%以下 ×:試驗前後之體積電阻率之降低率超過20% 將組成及結果示於下述表1、2。 [表1] [表2]
1‧‧‧半導體裝置
1X‧‧‧半導體裝置
2‧‧‧半導體元件
2a‧‧‧第1表面
2b‧‧‧第2表面
2A‧‧‧第1電極
3‧‧‧硬化物
3X‧‧‧硬化物
4‧‧‧連接對象構件
4a‧‧‧表面
4A‧‧‧第2電極
5‧‧‧其他硬化物
6‧‧‧導電性粒子
7‧‧‧保護膜
圖1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半導體裝置之局部切開前視剖視圖。 圖2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之半導體裝置之局部切開前視剖視圖。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係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塗佈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者, 其不同於配置於半導體元件與其他連接對象構件之間,形成以不使上述半導體元件與上述其他連接對象構件剝離之方式將該等接著及固定之硬化物者,且包含: 可撓性環氧化合物、 與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 23℃下為液狀之硬化劑、 硬化促進劑、及 熱導率為10 W/m・K以上且為球狀之無機填料;且 該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於23℃下為液狀。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中上述硬化劑係烯丙基苯酚酚醛清漆化合物。
  3.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中上述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係具有伸烷基二醇基之重複數為9以上之結構單元之聚伸烷基二醇二縮水甘油醚。
  4.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中相對於上述可撓性環氧化合物100重量份,與上述可撓性環氧化合物不同之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為10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
  5.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中上述無機填料係氧化鋁、氮化鋁或碳化矽。
  6.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包含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矽烷偶合劑、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鈦酸酯偶合劑或100℃下之重量減少為10重量%以下之鋁酸酯偶合劑。
  7.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其係用於為了保護半導體元件而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表面上形成硬化物,且於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保護膜而獲得半導體裝置。
  8.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包括: 半導體元件、及 配置於上述半導體元件之第1表面上之硬化物,且 上述硬化物係藉由使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硬化而形成。
  9. 如請求項8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元件於與上述第1表面側相反之第2表面側具有第1電極,上述半導體元件之第1電極與表面具有第2電極之連接對象構件之上述第2電極電性連接。
  10. 如請求項8或9之半導體裝置,其中於上述硬化物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側相反之表面上配置有保護膜。
TW106123589A 2014-07-18 2015-07-17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TWI653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7608 2014-07-18
JP2014-147608 2014-07-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273A TW201735273A (zh) 2017-10-01
TWI653714B true TWI653714B (zh) 2019-03-11

Family

ID=55078557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3309A TWI598401B (zh) 2014-07-18 2015-07-17 Semiconductor element protection material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109126737A TWI754342B (zh) 2014-07-18 2015-07-17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TW106123589A TWI653714B (zh) 2014-07-18 2015-07-17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TW108104052A TWI704649B (zh) 2014-07-18 2015-07-17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3309A TWI598401B (zh) 2014-07-18 2015-07-17 Semiconductor element protection material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109126737A TWI754342B (zh) 2014-07-18 2015-07-17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4052A TWI704649B (zh) 2014-07-18 2015-07-17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6010067A1 (zh)
KR (3) KR102383397B1 (zh)
CN (1) CN105849187A (zh)
TW (4) TWI598401B (zh)
WO (1) WO20160100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60328B1 (ko) * 2015-08-17 2022-10-28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도체 장치 및 반도체 소자 보호용 재료
KR102611441B1 (ko) * 2017-01-03 2023-12-07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절연성 방열 코팅조성물 및 이를 통해 구현된 절연성 방열 물품
KR101756824B1 (ko) 2017-01-03 2017-07-11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절연성 방열 코팅조성물 및 이를 통해 구현된 절연성 방열 물품
JP6678809B2 (ja) * 2017-02-24 2020-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樹脂組成物、その硬化物、ならびに熱伝導性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91988B2 (ja) * 2019-02-01 2022-1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伝導材料形成用組成物、熱伝導材料
KR20230112491A (ko) * 2022-01-20 2023-07-27 (주)에버텍엔터프라이즈 반도체 소자 봉지용 변성 에폭시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낮은 휨을 나타내는 반도체 소자 봉지용 액상 수지 조성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7474B2 (ja) 1991-09-25 1998-10-30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及び硬化物
JP3821173B2 (ja) 1996-12-19 2006-09-1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JP2005200533A (ja) 2004-01-15 2005-07-28 Kyocera Chemical Corp 半導体封止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樹脂封止型半導体装置
JP2006023295A (ja) * 2004-06-10 2006-01-26 Canon Inc 複屈折測定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複屈折測定装置
JP2006232950A (ja) * 2005-02-23 2006-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封止用液状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17469A (ja) 2006-02-14 2007-08-30 Kyocera Chemical Corp 封止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CN101755328B (zh) * 2007-07-19 2011-08-31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电子器件用胶粘剂
JP4770985B2 (ja) * 2007-11-12 2011-09-14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ポジ型感光性樹脂組成物、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KR20110104507A (ko) * 2008-12-10 2011-09-22 스미토모 베이클리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과립상의 반도체 봉지용 에폭시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반도체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5721416B2 (ja) * 2010-12-13 2015-05-2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接着剤
JP2012201696A (ja) 2011-03-23 2012-10-22 Panasonic Corp 電子部品用液状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EP2881414B1 (en) * 2012-07-31 2018-07-11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and cured article
JP2014040538A (ja) 2012-08-23 2014-03-06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2液タイプの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27793A (ko) 2021-10-22
KR20170118261A (ko) 2017-10-24
KR101808472B1 (ko) 2017-12-12
TW202105621A (zh) 2021-02-01
WO2016010067A1 (ja) 2016-01-21
TWI754342B (zh) 2022-02-01
TW201609945A (zh) 2016-03-16
TWI598401B (zh) 2017-09-11
KR20170013195A (ko) 2017-02-06
KR102313846B1 (ko) 2021-10-18
CN105849187A (zh) 2016-08-10
JPWO2016010067A1 (ja) 2017-04-27
TW201735273A (zh) 2017-10-01
TW201921605A (zh) 2019-06-01
TWI704649B (zh) 2020-09-11
KR102383397B1 (ko)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3714B (zh) 半導體元件保護用材料及半導體裝置
JP6731906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
TWI682958B (zh) 硬化性組合物、硬化性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及半導體裝置
JP6539150B2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7041633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
JP5766867B1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6023219A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の2液混合型の第1,第2の液及び半導体装置
JPWO2018198992A1 (ja) 液状封止樹脂組成物、電子部品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123774A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7039801A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7039799A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7039800A (ja) 半導体素子保護用材料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7039804A (ja) 硬化体及び半導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