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0787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0787B
TWI650787B TW106145401A TW106145401A TWI650787B TW I650787 B TWI650787 B TW I650787B TW 106145401 A TW106145401 A TW 106145401A TW 106145401 A TW106145401 A TW 106145401A TW I650787 B TWI650787 B TW I6507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arm
wall
keycap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5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9019A (zh
Inventor
王勇智
劉家宏
謝育群
楊宸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54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078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0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078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9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9019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一種於操作時提供聲響之按鍵結構。按鍵結構包含底座;設置於底座上之頂蓋;鍵帽軸心;設置於鍵帽軸心與底座之間之回復單元;以及設置於頂蓋及底座之間之扭簧。當鍵帽軸心自初始位置向下朝轉換位置移動時,鍵帽軸心之按壓部之第二導引斜面抵接扭簧之扭臂,使扭臂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二導引斜面滑動。當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移動時,扭臂向上滑動越過鍵帽軸心之按壓部之中段突出,而允許扭臂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頂蓋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一種操作時提供聲響之按鍵結構。
按鍵為包含電子裝置之各種裝置中用於輸入資訊及指令與切換狀態之常用工具。因此,按鍵輸入之精確度為設計按鍵結構時最基本的考量要點。然而,近年來,隨著人體工學概念的興起,操作按鍵時使用者的體驗和舒適度亦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操作時的觸感、反饋感、識別聲響、段落感皆成為改善使用按鍵體驗的設計方向或目標。
在此之中,為確實感受按鍵按下及/或回彈,部分使用者期望具有可在按鍵按下及/或回彈時產生識別聲響之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按鍵按下及/或回彈時若無識別聲響,則容易讓使用者產生未按壓按鍵及/或按鍵未回彈的錯覺或不踏實感,因而無法準確判斷當前按鍵之作動狀態。此外,依據部分使用者之需求,在按鍵按下及/或回彈時亦期望具有反饋表現,藉此獲得成就感或刺激感來提升心靈的滿足度。因此,有必要設計可在按鍵按下及/或回彈時產生識別聲響,以讓使用者確定操作狀態並進而改善操作 體驗之按鍵結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操作時提供聲響之按鍵結構。所述按鍵結構包含底座;頂蓋,設置於底座之上,且具有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鍵帽軸心,具有按壓部,鍵帽軸心沿著Z軸作上下運動,按壓部具有中段、頂端與底端,按壓部之中段具有中段突出,按壓部之頂端與中段突出間具有第一導引斜面,按壓部之底端與中段突出間具有第二導引斜面,中段突出係朝Y軸之正方向突出,鍵帽軸心上下運動於初始位置與最低位置間;回復單元,設置於鍵帽軸心及底座之間,用以提供回復力,回復力使鍵帽軸心向上運動;以及扭簧,設置於頂蓋及底座之間,扭簧具有固定端與扭臂,扭臂自固定端沿著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且扭臂更具有一扭臂向下延伸段自該扭臂彎折朝向底座延伸,X軸、Y軸與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當鍵帽軸心受到按壓力自初始位置向下朝轉換位置移動時,按壓部之第二導引斜面抵接扭臂,使扭臂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二導引斜面滑動;且當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移動時,扭臂向下延伸段抵接底座,使扭臂無法繼續朝Z軸之負方向變形,而提供朝Z軸正方向力而使扭臂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而允許扭臂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操作時提供聲響之按鍵 結構。所述按鍵結構包含底座,具有沿著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第一下部共振壁;頂蓋,設置於底座之上;鍵帽軸心,具有按壓部,鍵帽軸心沿著Z軸作上下運動,按壓部具有中段、頂端與底端,按壓部之中段具有中段突出,按壓部之頂端與中段突出間具有第一導引斜面,按壓部之底端與中段突出間具有第二導引斜面,中段突出係朝Y軸之正方向突出,鍵帽軸心上下運動於初始位置與最低位置間;回復單元,設置於鍵帽軸心及底座之間,用以提供回復力,回復力使鍵帽軸心向上運動;以及扭簧,設置於頂蓋及底座之間,扭簧具有固定端與扭臂,扭臂自固定端沿著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X軸、Y軸與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當鍵帽軸心受到按壓力自初始位置經轉換位置向下朝最低位置移動時,扭臂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當按壓力去除時,回復力使鍵帽軸心朝初始位置移動,其中當鍵帽軸心自該最低位置向上朝轉換位置移動時,按壓部之第一導引斜面抵接扭臂,使扭臂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一導引斜面滑動;且當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移動時,扭臂向下滑動越過中段突出,而允許扭臂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
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操作時提供聲響之按鍵結構。所述按鍵結構包含底座,具有沿著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基座部;頂蓋,設置於底座之上;鍵帽軸心,具有按壓部,鍵帽軸心沿著Z軸作上下運動,按壓部具有中段、頂端與底端,按壓部之中段具有中段突出,按壓部之頂端與中段突出間具有第一導引斜面,按壓部之底端與中段突出間具有第二導引斜面,中段突出係朝Y軸之正方向突出,鍵帽軸心上下運動於初始位置與 最低位置間;回復單元,設置於鍵帽軸心及底座之間,用以提供回復力,回復力使鍵帽軸心向上運動;以及扭簧,設置於頂蓋及底座之間,扭簧具有固定端與扭臂,扭臂自固定端沿著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X軸、Y軸與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當鍵帽軸心受到按壓力自初始位置向下朝轉換位置移動時,按壓部之第二導引斜面抵接扭臂,使扭臂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二導引斜面滑動;當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移動時,扭臂相對位於基座部上之至少一段抵接基座部,使扭臂無法繼續朝Z軸之負方向變形,而提供朝Z軸正方向力而使扭臂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而允許扭臂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頂蓋或底座之至少一部分。
本發明提供之按鍵結構,可在按鍵按下及/或回彈時產生識別聲響,從而可讓使用者確定當前的按鍵狀態,並提升按壓按鍵時的反饋感。因此,可改善使用者的操作體驗。
10、20、30、40、50、60、70、80、80’、90‧‧‧按鍵結構
15‧‧‧螺旋中心軸
15’‧‧‧軸線
25‧‧‧切線方向
100‧‧‧頂蓋
105‧‧‧開口
110‧‧‧第一上部共振壁
120‧‧‧第二上部共振壁
121‧‧‧下壁緣
130‧‧‧第三上部共振壁
200‧‧‧鍵帽軸心
202‧‧‧頂端
206‧‧‧底端
210、210’、210”‧‧‧按壓部
212、212’‧‧‧第一導引斜面
214‧‧‧中段突出
216、216’‧‧‧第二導引斜面
217‧‧‧固定表面
218‧‧‧固定凹槽
300‧‧‧回復單元
400‧‧‧扭簧
410‧‧‧固定端
420‧‧‧扭臂
423‧‧‧扭臂向下延伸段
500‧‧‧底座
510‧‧‧第一下部共振壁
511‧‧‧上壁緣
520‧‧‧基座部
530‧‧‧發聲結構
532‧‧‧垂直支持部
534‧‧‧水平延伸部
600‧‧‧金屬導片
700‧‧‧支持單元
F1‧‧‧按壓力
F2‧‧‧回復力
P1‧‧‧初始位置
P2‧‧‧轉換位置
P3‧‧‧最低位置
L1、L2、L3‧‧‧位置
θ1‧‧‧原始夾角
θ2‧‧‧組裝後夾角
θ3‧‧‧預設扭轉角度
S1‧‧‧未組裝狀態
S2‧‧‧組裝後狀態
圖1A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俯視之爆炸示意圖。
圖1B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仰視之爆炸示意圖。
圖2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組裝示意圖。
圖3至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各實施例沿著圖2之線A-A’截取 之按鍵結構之剖視圖。
圖8A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位於初始位置時之剖視圖。
圖8B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自初始位置被按壓朝轉換位置之剖視圖。
圖8C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在轉換位置移動朝最低位置之剖視圖。
圖8D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移動時扭臂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之剖視圖。
圖8E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自最低位置向上朝轉換位置移動時,按壓部之第一導引斜面抵接扭臂之局部示意圖。
圖8F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移動時扭臂向下滑動越過中段突出之局部示意圖。
圖8G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移動時之剖視圖。
圖8H係為按鍵結構於其鍵帽軸心重新回復至初始位置時之剖視圖。
圖9A及圖9B係為依據各實施例之第二上部共振壁之下壁緣與第一下部共振壁之上壁緣相互契合之示意圖。
圖10A及圖10B係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配置及作動之剖視圖。
圖11A及圖11B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 底座之俯視圖。
圖12係為按鍵結構中扭簧的扭臂依預設扭轉角度配置之俯視示意圖。
圖13A係為按鍵結構中按壓部之第一導引斜面及第二導引斜面之側視示意圖。
圖13B係為按鍵結構中按壓部設置固定凹槽之斜視示意圖。
下文中將描述各種實施例,且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說明搭配圖式下,應可輕易理解本發明之精神與原則。然而,雖然在文中會具體說明一些特定實施例,這些實施例僅作為例示性,且於各方面而言皆非視為限制性或窮盡性意義。因此,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原則下,對於本發明之各種變化及修改應為顯而易見且可輕易達成的。
下文中,將參照圖1A及圖1B來說明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其中,圖1A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俯視之爆炸示意圖,且圖1B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仰視之爆炸示意圖。於圖式中,如圖所示,X軸箭頭所指方向係定義為X軸之正方向;Y軸箭頭所指方向係定義為Y軸之正方向;Z軸箭頭所指方向係定義為Z軸之正方向;且相反於X軸、Y軸及Z軸箭頭所指方向係分別定義為X軸、Y軸及Z軸之負方向。此外,於本說明書中,圖式所示之X軸、Y軸與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X軸、Y軸與Z軸可非 相互垂直。
承上,參照圖1A及圖1B,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0包含頂蓋100、鍵帽軸心200、回復單元300、扭簧400以及底座500。頂蓋100係沿Z軸設置於底座500之上,且鍵帽軸心200、回復單元300、扭簧400可設置於頂蓋100與底座500之間。
詳細而言,鍵帽軸心200可設置於頂蓋100之下,且其至少一部分可穿過頂蓋100之開口105而突出於頂蓋100。設置於頂蓋100之下之鍵帽軸心200可具有按壓部210。按壓部210具有較為靠近頂蓋100之頂端202、較為靠近底座500之底端206、以及頂端202與底端206之間的中段。具體而言,按壓部210之中段具有中段突出214,且中段突出214係朝Y軸之正方向突出。亦即,相對於鍵帽軸心200,中段突出214可向外突出。承上,按壓部210之頂端202與中段突出214間可具有第一導引斜面212,且按壓部210之底端206與中段突出214間可具有第二導引斜面216。
回復單元300可設置於鍵帽軸心200與底座500之間,並用以提供回復力使鍵帽軸心200得以向上運動。由於鍵帽軸心200可隨著按壓向下運動,並藉由回復單元300所提供之回復力而向上運動,鍵帽軸心200可從而沿著Z軸作上下運動。具體而言,依據可移動之空間限制,鍵帽軸心200可藉由按壓及回復單元300所提供之回復力而沿著Z軸上下運動於一初始位置與一最低位置間,且此將於後文中詳述。
於此,為了對鍵帽軸心200提供向上運動之回復力,回復單元300可為簡單藉由彈性來向上推動之彈簧或其他彈性部件,或可為藉由其他動力向上推動之部件,且本發明不特別侷限於在此所繪示之彈簧樣式。
另一方面,扭簧400可設置於回復單元300之側邊,且可具有固定端410與扭臂420。其中,扭臂420可為藉由一端固定於固定端410而於相反的另一端形成為條狀之部件。扭臂420自固定端410可沿著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例如,扭臂420可大致沿著X軸之方向且另外朝Z軸及/或朝Y軸之正負方向偏移一角度來延伸,且所述角度較佳小於45度。
此外,固定端410可為單純扭臂420固定於底座500之突出延伸部分上之端點,亦或是固定端410如圖1A及圖1B所示般更具有一螺旋本體,且扭臂420自螺旋本體之螺旋旋轉之切線方向延伸而出。具體而言,螺旋本體具有螺旋中心軸,且螺旋中心軸沿著Y軸延伸。於此配置下,當扭臂420沿著Z軸上下移動變形時,螺旋本體繞著螺旋中心軸扭曲變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文參照圖1A及圖1B所述之頂蓋100可具有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參照圖1B)。其中,第一上部共振壁110與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彼此壁面相對且相互平行,且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位於第一上部共振壁110與第三上部共振壁130之間並於側壁緣連接第一上部共振壁110與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具體而言,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係連接第一上部共振壁110與第三上部共振壁130朝向Y軸之負方向上的側壁緣(亦即,向內之側壁緣)。與此相對,底座500可具有沿著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參照圖1A)。其中,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平行,且在按鍵結構10組裝完成之狀態下位於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下並毗鄰第二上部共振壁120。
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按鍵結構亦可僅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且可選擇性地包含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且此將於後文中進一步詳述。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圖1A及圖1B所示之按鍵結構10可另外包含用於導電或傳輸電性訊息之金屬導片600、以及用於支持定位回復單元300且可進一步設置其他功能構件之支持單元700。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按鍵結構10可依需求另外設置不同構件。
承上所述,圖2可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按鍵結構20組裝完成之側視立體圖。組裝好的按鍵結構20中,頂蓋100與底座500相互組裝契合,且鍵帽軸心200、回復單元300、及扭簧400等在內的其他構件係設置容納於由頂蓋100與底座500所圈圍定義的空間內。舉例而言,鍵帽軸心200及回復單元300可設置於由頂蓋100與底座500所圈圍定義的空間之中心。其中,如上所述,鍵帽軸心200之至少一部分可通過設置於頂蓋100上面之開口105而突出於頂蓋100之上。另外,扭簧400可設置於回復單元300旁由底座500之結構所構成之容納空間,並藉由一突出部穿過底座500而固定。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用於導電或傳導電性訊息之金屬導片600亦可於組裝之按鍵結構20之預設部分伸出,以便與預期電性連接之其他元件接觸。
接下來,將參照圖3至圖7進一步說明根據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態樣。其中,圖3至圖7示出根據本發明之各實施例沿著圖2之線A-A’截取之按鍵結構之剖視圖。具體而言,圖3至圖7所示之實施例可選擇性地包含上述參照圖1A及圖1B所述之第一上部共振壁、第二上部共振壁、第三上部共振壁及第一下部共振壁之一或多個。
首先,參照圖3,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變化實施例,按鍵結構30可僅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詳細而言,在按鍵結構30中,頂蓋100可具有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且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壁面可設置於Y軸-Z軸平面上。承上,大致沿著X軸延伸之扭簧400之扭臂420可交錯於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下表面),且扭臂420在向上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時可產生聲響(將於圖8A至圖8H中詳述)。
接著,參照圖4,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變化實施例,按鍵結構40可僅具有第一下部共振壁510。詳細而言,在按鍵結構40中,底座500可具有沿著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且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可設置於X軸-Z軸平面上。承上,大致沿著X軸延伸之扭簧400之扭臂420可平行於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或沿著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延伸,且扭臂420在沿著Y軸之負方向橫向水平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時可產生聲響(將於圖8A至圖8H中詳述)。
進一步,參照圖5,根據本發明之第三變化實施例,按鍵結構50可同時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且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相同或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配置。承上,大致沿著X軸延伸之扭簧400之扭臂420可交錯於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表面(下壁緣)且平行於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或沿著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延伸,且扭臂420在向上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及在側向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時可產生聲響(將於圖8A至圖8H中詳述)。
如上各實施例所述,按鍵結構可包含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且扭臂420在向上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 及/或在側向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時可產生聲響。
除了如上所述設置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外,按鍵結構亦可選擇性地進一步設置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相連或相鄰之其他共振壁。因此,可進一步藉由共振作用來加強或改變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所產生之聲響。
舉例而言,參照圖6,根據本發明之第四變化實施例,按鍵結構60可同時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且可選擇性地進一步設置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詳細而言,在按鍵結構60中,頂蓋100可進一步具有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且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壁面可設置於X軸-Z軸平面上。亦即,按鍵結構60可進一步設置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於側壁緣相連且與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於下壁緣相鄰。其中,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可相互垂直地設置,且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對齊而相互平行地設置。因此,在扭臂420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或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而產生聲響時,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可隨著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振動而共振,進而加強或改變敲擊時所產生之聲響。
在此,圖6顯示同時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並選擇性地設置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按鍵結構之態樣。然而,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亦可僅設置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再選擇性地設置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因此,當扭臂420敲擊第一上部 共振壁110之下壁緣或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而產生聲響時,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可隨著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振動而共振,進而加強或改變敲擊時所產生之聲響。
進一步,參照圖7,根據本發明之第五變化實施例,按鍵結構70可同時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且可選擇性地進一步設置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亦即,與圖6所示之實施例相對,圖7所示之第五變化實施例進一步設置了第三上部共振壁130。
詳細而言,在按鍵結構70中,頂蓋100可進一步具有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且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壁面可設置於X軸-Z軸平面而第三上部共振壁130之壁面可設置於Y軸-Z軸平面上。亦即,與第四變化實施例相較,按鍵結構70可進一步設置第三上部共振壁130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於側壁緣相連。其中,第三上部共振壁13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壁面可相互面對且可相互平行地設置。此外,第三上部共振壁130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相互垂直地設置。在此配置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三上部共振壁130相互連接,且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在X軸-Y軸平面上的投影為一U字形區域。
承上所述,在扭臂420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而產生聲響時,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相互連接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隨著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振動而共振,進而加強或改變敲擊時所產生之聲響。此外,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由於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位於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上且沿著Z軸之方向平行對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 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振動可連帶使得相鄰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共振,進而加強或改變敲擊時所產生之聲響。
類似地,在扭臂420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而產生聲響時,與第一下部共振壁510相鄰且平行對齊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可隨著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振動而共振,進而加強或改變敲擊時所產生之聲響。另外,由於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相連,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振動可連帶使得相連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共振,進而加強或改變敲擊時所產生之聲響。
如上各實施例所述,進一步選擇性設置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受到敲擊所產生之震動共振,進而藉由共振作用來加強或改變所發出之聲響。
下文中,參照圖8A至圖8H,將以圖7所示之按鍵結構70之實施例之態樣為例,詳細地說明扭臂420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過程。然而,應注意的是,雖然在此以同時包含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態樣為示例進行說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自下列說明中理解及推導僅包含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一或多個之其他態樣之按鍵結構中的作動,且此些態樣亦應落於由本發明所界定之範疇中。
承上,首先,參照圖8A,根據按鍵結構70之組裝配置,在鍵帽軸心200未經受任何按壓力下(回復單元300亦未受壓),鍵帽軸心200於最高之初始位置P1上,且鍵帽軸心200之按壓部210並不會按壓扭臂420。在此 情況下,參照圖8A所示之按鍵結構70,扭臂4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相隔一段間距。然而,上述僅為示例,且根據其他實施例,扭臂4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亦可為相互抵接。
接著,參照圖8B,當鍵帽軸心200受到向下之一按壓力F1(例如,人的手指所施加的按壓力)而自初始位置P1向下朝一轉換位置P2移動時,按壓部210之第二導引斜面216將抵接扭臂420。承上,由於突出之中段突出214相對卡住了扭臂420使其無法向上,向下之按壓力F1使扭臂420沿著中段突出214下方的第二導引斜面216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二導引斜面216上滑動。
接著,一併參照圖8C及圖8D,當鍵帽軸心200持續受到向下之一按壓力F1而移至一轉換位置P2(圖8C),並自該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下朝一最低位置P3移動時(圖8D),該扭臂420於第二導引斜面216上滑動至第二導引斜面216與中段突出214間的交界,並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214而回彈。亦即,轉換位置P2即為扭臂420得以轉換越過中段突出214之臨界位置。
此時,由於不再被中段突出214卡住而受到第二導引斜面216抵壓,扭臂420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以此回彈力向上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圖8D)。詳細而言,由於在如圖8C所示鍵帽軸心200向下移動至轉換位置P2時,扭臂420係設置於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下方,故當如圖8D所示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P3移動時,扭臂420朝Z軸之正方向恢復原形之部份分力可使扭臂420進而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表面。
因此,可在鍵帽軸心200向下按壓至轉換位置P2時藉由使扭 臂420回彈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壁緣而產生聲響,且受到敲擊而振動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可進而與其他相連或相鄰之共振壁共振。具體而言,當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P3移動,而使扭臂420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表面時,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或甚至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將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同時震動從而加強或改變所產生之聲響。
詳細而言,根據本發明之此實施例,參照圖8C,為了加強並確保扭臂420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回彈恢復原形之能力,扭簧400可進一步設置一扭臂向下延伸段423自扭臂420彎折以大致朝Z軸之負方向(亦即,朝底座500)延伸。因此,當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P3移動時,朝著Z軸之負方向延伸之扭臂向下延伸段423會抵接底座500,使扭臂420無法繼續朝Z軸之負方向變形,從而提供朝Z軸正方向力而使扭臂420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214。
具體而言,扭臂向下延伸段423可為自扭臂420一體成型地延伸而彎折朝向底座500之一部件,且扭臂向下延伸段423於靠近頂蓋100之頂端連接扭臂420。另外,根據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扭臂向下延伸段423可為向下延伸之一條狀部件,或亦可為於靠近底座500之底端進一步具有一勾環之一條狀部件。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在扭臂向下延伸段423包含勾環之情況下,所述勾環之開口朝上。因此,當按壓部210按壓扭臂420而使扭臂420向底座500移動時,在鍵帽軸心200抵達轉換位置P2時,扭臂向下延伸段423之底端或勾環部分會抵接底座500。接著,因底座500抵接而無法再向下移動之扭臂向下延伸段423隨著繼續按壓而變形,進而回彈恢復原形,並提供扭 臂420朝Z軸之正方向回彈之回彈力。藉此,扭臂420可回彈越過中段突出214而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然而,在扭臂420可具有足夠能力越過中段突出214而回彈之情況下,本發明亦可無須設置扭臂向下延伸段423,且在此示出之扭臂向下延伸段423之配置及態樣皆僅為示例。
接著,將參照圖8E至圖8G說明當按壓力F1去除時,按鍵結構70之作動情形。其中,圖8E係為按鍵結構70於其鍵帽軸心200自最低位置P3向上朝轉換位置P2移動時,按壓部210之第一導引斜面212抵接扭臂420之局部示意圖;而圖8F係為按鍵結構70於其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P1移動時扭臂420向下滑動越過中段突出214之局部示意圖,且圖8G係為扭臂420向下滑動越過中段突出214之按鍵結構70之剖視圖。
如上所述,由於按壓力F1之按壓,按鍵結構70中之鍵帽軸心200可向下移動,並進而使得扭臂420被按壓而回彈敲擊由頂蓋100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
接著,當所述按壓力F1去除時,由回復單元300所提供之回復力(例如彈力)使鍵帽軸心200朝其初始位置P1移動。其中,首先參照顯示按鍵結構70之按壓部210、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及扭臂420之側視局部示意圖之圖8E,當鍵帽軸心200自最低位置P3向上朝轉換位置P2移動時,按壓部210之第一導引斜面212向上移動而抵接此時設置於按壓部210之上的扭臂420,使扭臂420隨著第一導引斜面212之往上移動而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一導引斜面212上滑動。因此,扭臂420可在第一導引斜面212上滑動而朝向第一導引斜面212與中段突出214之交界。
接著,參照顯示按鍵結構70之按壓部210、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及扭臂420之側視局部示意圖之圖8F,當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P1移動時,扭臂420向下滑動越過中段突出214,而允許扭臂420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亦即,轉換位置P2即為扭臂420得以轉換越過中段突出214之臨界位置。
詳細而言,由於扭簧400之扭臂420係設置於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水平側方向,故當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P1移動時,扭臂420朝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之水平方向之部份分力,使扭臂420進而於水平側上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側表面(亦即,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朝向Y軸之正方向的壁面)。因此,可在鍵帽軸心200向上回復至轉換位置P2過後藉由使扭臂420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壁面而產生聲響,且受到敲擊而振動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進而與其他相連或相鄰之共振壁共振。具體而言,當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上朝初始位置P1移動,使扭臂420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側表面(亦即壁面)時,相鄰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可與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同時震動從而加強或改變所產生之聲響為預期的聲響。此外,由於第一下部共振壁510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相互契合抵接,且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相連,第一下部共振壁5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同時震動。
亦即,參照扭臂420越過中段突出214而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按鍵結構70之剖視圖的圖8G,當去除按壓力F1而使鍵帽軸心200由於回復單元300所提供之回復力F2而往上移動時,原先位於按壓部210之中段 突出214之上的扭臂420受到向上移動之第一導引斜面212推擠而變形,並在向下越過中段突出214後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朝向Y軸之正方向的壁面。
因此,如上參照圖8A至圖8G所述,可實現向下按壓鍵帽軸心200時產生聲響,且在按壓結束使鍵帽軸心200向上回彈時產生另一聲響之按鍵結構70。另外,雖然在此繪示鍵帽軸心200向下及向上之轉換位置P2位於同一點,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鍵帽軸心200向下及向上之轉換位置P2亦可位於不同位置,且本發明不限於此。
最後,參照圖8H,受到回復力F2的推動,鍵帽軸心200可再度回復至未按壓前之初始位置P1。此時,按壓部210位於扭臂420之上,且扭臂420回復至未受按壓部210按壓及未相應按壓而變形之狀態。因此,若另一按壓發生時,可再重新反覆地進行如圖8A至圖8H所述之過程。
在此,雖然參照了圖8A至圖8H說明了扭臂420分別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產生聲響,並使得相連及相鄰之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共振之態樣。然而,如上參照圖3至圖7所述,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亦可僅包含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其中之一,且因此可僅於鍵帽軸心200按壓時(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時)或回復時(具有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時)產生聲響。另外,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亦可視所需共振之幅度及預期變化來選擇性地設置。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上述由圖8A至圖8H所示之說明時,應可輕易理解例如圖3至圖7所述之包含一部分共振壁時之態樣的按鍵結構之作動及產生聲響情形,且其作動和產生聲響之過程 將不再於此贅述。
此外,在上述參照圖1A至圖8H之各實施例中,第一上部共振壁11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由受到敲擊後會產生相同或不同頻率之聲音的材料所製成。進一步,在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皆為頂蓋100沿著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一部分時,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皆以相同之材料所製成。
舉例而言,由頂蓋100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由經敲擊會發出較高頻率之材料所製成,而由底座500向上延伸突出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由經敲擊會發出較低頻率之材料所製成。藉此,可使按鍵結構於按壓按鍵及放開按鍵時分別發出相對高音及相對低音之識別聲響,從而增進辨識按鍵作動狀態之效果。例如,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由聚碳酸酯(PC)所製成,而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由耐綸所製成。然而,上述僅為示例,且本發明之各共振壁之材料不限於此。此外,由頂蓋100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與由底座500向上延伸突出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材質亦可相互調換。
因此,如上參照圖8A至圖8H所說明之過程,按壓並回復鍵帽軸心200之過程中,可以經由不同頻率或性質之聲響很明確地分辨按壓及回復之不同階段之狀態。承上所述,當使用者操作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時,可在使用按鍵時得到反饋感,並清楚明瞭按鍵的按壓情況。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由頂蓋100向下延伸突出之第一 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與由底座500向上延伸突出之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材質亦可為相同。
在上述的例子中,為了使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時,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可相應共振,或當第二上部共振壁120振動時,第一下部共振壁510可相應共振,較佳為使第一下部共振壁510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相互契合。具體而言,參照圖9A及圖9B,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上表面可具有上壁緣511,且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下表面可具有下壁緣121,且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上壁緣511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之下壁緣121為相互契合之平坦表面、或不平坦之規則形狀或不規則形狀表面。因此,如上參照圖8A至圖8H所述,由於第一下部共振壁510與第二上部共振壁120相互契合抵接,當扭臂420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之下表面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之側表面時,第一下部共振壁5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與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甚至第三上部共振壁130皆可同時震動。此外,如上所述,當按鍵結構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時,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在X軸-Y軸平面上的投影可圍成一U字形區域。亦即,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及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可共同圍出一空腔。藉此,可藉由腔體共振效應來進一步地加強所產生聲響之幅度。
如上所述,揭示了以扭臂向下延伸段423接觸底座500而使扭臂420反彈向上之按鍵結構之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具體而言,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可毋須配置扭臂向下延伸段而類似地藉由觸抵來實現扭臂反彈向上之作動。舉例而言,參照圖10A,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 施例,按鍵結構80不具有扭臂向下延伸段,且相較於上述參照圖8A至圖8H所示之實施例進一步具有自底座500沿著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基座部520。其中,基座部520於X軸-Y軸平面上之投影與按壓部210於X軸-Y軸平面上之投影可錯開,以使基座部520不會干涉或妨礙按壓部210沿著Z軸之上下運動。
參照圖10B,當類似於上述過程將按鍵結構80之按壓部210下壓而使得第二導引斜面216抵接扭臂420時,扭臂420朝Z軸之負方向和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第二導引斜面216滑動。當按壓直到鍵帽軸心200自轉換位置P2繼續向下朝最低位置P3移動時,扭臂420未被第二導引斜面216抵接且相對位於基座部520上之至少一段向下抵接基座部520而無法繼續向下。因此,扭臂420無法繼續朝Z軸之負方向變形,而提供朝Z軸正方向力而使扭臂420向上滑動越過中段突出214。藉此,扭臂420朝Z軸之正方向和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基座部520可為上壁緣與扭臂420交叉之一壁狀結構。然而,在基座部520可抵接干涉使得扭臂420無法繼續向下移動下,基座部520亦可為任何其他形狀或結構。此外,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如圖10A及圖10B所示,為了提供扭臂420較大之反彈力,基座部520可相對按壓部210靠近固定端410。然而,在藉由觸抵基座部520可得到足夠反彈力使扭臂420越過中段突出214下,基座部520亦可相對按壓部210遠離固定端410。
進一步,為達到上述作動,基座部520、按壓部210、扭臂420之高度及相對高度可對應地配置調整,以使得當按壓部210按壓扭臂420直到轉換位置P2後,扭臂420可抵接基座部520而反彈,進而可朝Z軸之正方向 及Y軸之負方向恢復。因此,圖10A及圖10B所示之各結構之高度及相對高度皆僅為示例,且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此,除了扭臂向下延伸段423與基座部520相關之差異及作動以外,根據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之按鍵結構80之結構配置及作動實質上與上述參照圖8A至圖8H所述之實施例相同或類似,且其細節將不再贅述。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扭臂之至少一部分抵接底座之至少一部分以提供反彈之分力之結構可具有各種態樣,且不限於本說明書中詳細說明及繪示之示例態樣。
另外,參照圖11A及圖11B,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按鍵結構80’可不具有第一上部共振壁110、第二上部共振壁120、第三上部共振壁130及第一下部共振壁510。承上,為了清楚顯示及說明方便,圖11A及圖11B僅顯示按鍵結構80’之底座500。具體而言,相較於圖10A及圖10B所示之按鍵結構80,按鍵結構80’可另外具有自底座500延伸之發聲結構530。發聲結構530可包含自底座500沿著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垂直支持部532以及自垂直支持部532突出而位於扭臂420上之水平延伸部534。因此,類似於上述參照圖10A及圖10B所述之實施例,當按壓部按壓扭臂越過轉換位置使得扭臂抵接基座部520時,扭臂會向上反彈進而敲擊水平延伸部534之底面或底端,進而發出聲響。進一步,當移除按壓力道而使扭臂越過中段突出而往Z軸之負方向及Y軸之負方向移動時,扭臂亦可敲擊垂直支持部532而發出聲響。其中,發聲結構530之材質可如上述以相同或類似於頂蓋或底座之材質所製成。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發聲結構530之材質可依據預期發出之聲響來配置。此外,垂直支持部532以及水平延伸部534之型態、大小、高度及相 對高度亦可依據扭臂反彈時預期敲擊之位置、面積、高度等因素進行配置,且本發明不限於由圖11A及圖11B所示之態樣。
根據本發明之此實施例,參照圖11B,沿著X軸之方向,較佳為使按壓部按壓扭臂之位置L1、扭臂觸抵基座部520之位置L2以及扭臂反彈敲擊發聲結構530之位置L3錯開以避免結構或作動干涉。舉例而言,朝著X軸之正方向可依序配置位置L1、位置L2、及位置L3。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在可達成相同或類似作動下,位置L1、位置L2及位置L3之順序可自由地相應交換或調整。
另外,雖未特別示出,於上述參照圖10A至圖11B所示之實施例中,基座部520之頂端或頂面亦可設置具有朝著Y軸之正方向下降之斜坡,藉此可輔助導引扭臂之移動方向以使扭臂得以越過中段突出。
進一步,參照為按鍵結構90之俯視剖面示意圖之圖12,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90,扭簧400之固定端410與扭臂420間於未受到外力時具有一原始夾角θ1。舉例而言,如圖12所示,在固定端410具有螺旋本體之情況下,螺旋本體具有螺旋中心軸15,螺旋中心軸15係沿著Y軸延伸。扭臂420則自螺旋本體(亦即固定端410)之螺旋旋轉之切線方向25(亦即,沿著X軸方向)延伸而出,且自切線方向25例如向Y軸之負方向偏移。因此,舉例而言,扭簧400之固定端410與扭臂420間可具有一原始夾角θ1。例如相對於平行於螺旋中心軸15之軸線15’,扭簧400之固定端410與扭臂420間於未受到外力時可具有一原始夾角θ1。然而,當扭臂420組裝到按鍵結構90中且鍵帽軸心200位於初始位置時,相對於軸線15’,扭臂420受到按壓部或第一下部共振壁抵接支承而朝向Y軸之正方向扭轉,使扭簧400之固定端410 與扭臂420間具有一組裝後夾角θ2。其中,原始夾角θ1與組裝後夾角θ2間的角度差構成一預設扭轉角度θ3。
亦即,當扭臂420自未組裝狀態S1藉由安裝定位至按鍵結構90中成為組裝後狀態S2時,會使得扭臂420由其自然延伸狀態朝向Y軸之正方向扭轉所述預設扭轉角度θ3。因此,所述預設扭轉角度θ3可使扭臂420具有朝向Y軸之負方向之復位扭轉力,從而可使扭臂420在越過按壓部之中段突出時,可更輕易地朝向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藉此,在設置有第一下部共振壁之狀況下,扭臂420可在鍵帽軸心自轉換位置回復至初始位置時確實朝向Y軸之負方向敲擊第一下部共振壁而產生聲響。
在此,該預設扭轉角度θ3較佳為5度至10度。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上述以螺旋中心軸15或軸線15’為基準僅為示例,且扭臂420之原始夾角θ1與組裝後夾角θ2亦可以例如切線方向25為基準計算。在此情況下,原始夾角θ1與組裝後夾角θ2間的角度差仍然為相同之預設扭轉角度θ3。
下文中,將進一步參照圖13A及圖13B詳細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中按壓部的具體結構。
首先,參照圖13A,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按壓部210’包含第一導引斜面212’、中段突出214、以及第二導引斜面216’。其中,如圖13A所示,以X軸-Y軸平面為水平面,第一導引斜面212’具有大於第二導引斜面216’之斜率。
因此,根據本實施例,依據較強的按壓力使得鍵帽軸心向下移動時,可較為穩定地藉由坡度較緩之第二導引斜面216’按壓扭臂向下直到 轉換位置,而不會使扭臂在未抵至轉換位置時即向上回彈越過中段突出214。進一步,由於坡度較陡之第一導引斜面212’,當藉由相對於按壓力力道較小之回復單元的回復力而使按壓部210’向上回復至初始位置時,扭臂可更加順暢地沿著第一導引斜面212’被引導至中段突出214,而減少或避免由於向上力道較小而使扭臂卡在第一導引斜面212’之情況。藉此,可使得越過中段突出214敲擊第一上部共振壁110或第一下部共振壁510的作動更加穩定及順利。
再者,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參照圖13B所示之按壓部210”之斜視圖,用於按鍵結構中之按壓部210”可進一步在第二導引斜面216之表面設置一固定凹槽218。承上,固定凹槽218可相對於第二導引斜面216凹陷,且提供一固定表面217抵接扭臂。藉此,可在扭臂抵接第二導引斜面216時容置扭臂,使得扭臂被按壓部210”按壓向下之過程更為穩定及確實,進而可避免扭臂在按壓向下的過程中過早回彈或偏移第二導引斜面216。
如上述,總結而論,根據本發明由圖1A至圖13B所示之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在按鍵按下及/或回彈時產生識別聲響之按鍵結構。因此,可讓使用者在操作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時了解當前按鍵作動之狀態,並藉由識別聲響提升使用者操作按鍵結構時的反饋感和段落感,進而改善使用按鍵結構之體驗。
上文中所述僅為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實施例。應注意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原則下,本發明可進行各種變化及修改。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明瞭的是,本發明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且在符合本發明之意旨下,各種可能置換、組合、修飾及轉用等變化皆不超出本 發明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範疇。

Claims (20)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一頂蓋,設置於該底座之上,且具有沿著一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一第一上部共振壁;一鍵帽軸心,具有一按壓部,該鍵帽軸心沿著該Z軸作上下運動,該按壓部具有一中段、一頂端與一底端,該按壓部之該中段具有一中段突出,該按壓部之該頂端與該中段突出間具有一第一導引斜面,該按壓部之該底端與該中段突出間具有一第二導引斜面,該中段突出係朝一Y軸之正方向突出,該鍵帽軸心上下運動於一初始位置與一最低位置間;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鍵帽軸心及該底座之間,用以提供一回復力,該回復力使該鍵帽軸心向上運動;以及一扭簧,設置於該頂蓋及該底座之間,該扭簧具有一固定端與一扭臂,該扭臂自該固定端沿著一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該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且該扭臂更具有一扭臂向下延伸段自該扭臂彎折朝向該底座延伸,該X軸、該Y軸與該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其中:當該鍵帽軸心受到一按壓力自該初始位置向下朝一轉換位置移動時,該按壓部之該第二導引斜面抵接該扭臂,使該扭臂朝該Z軸之負方向和該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該第二導引斜面滑動;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 該扭臂向下延伸段抵接該底座,使該扭臂無法繼續朝該Z軸之負方向變形,而提供朝該Z軸正方向力而使該扭臂向上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而允許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和該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該扭臂係設置於該第一上部共振壁下方,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恢復原形之部份分力,使該扭臂進而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之下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該底座進一步包含向上延伸突出之一第一下部共振壁,其中:當該按壓力去除時,該回復力使該鍵帽軸心朝該初始位置移動,其中當該鍵帽軸心自該最低位置向上朝該轉換位置移動時,該按壓部之該第一導引斜面抵接該扭臂,使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和該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該第一導引斜面滑動;且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上朝該初始位置移動時,該扭臂向下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而允許該扭臂朝該Z軸之負方向和該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該第一下部共振壁。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固定端與該扭臂間於未受到外力時具有一原始夾角,當該扭臂組裝到該按鍵結構中且該鍵帽軸心位於該初始位置時,該扭臂受到該按壓部或該第一下部共振壁抵接支承而朝向該Y軸之正方向扭轉為一組裝後夾角,該原始夾角與該組裝後夾角間的角度差構成一預設扭轉角度,該預設扭轉角度使該扭臂 具有朝向該Y軸之負方向之一復位扭轉力。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預設扭轉角度為5度至10度。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上部共振壁及該第一下部共振壁係由受到敲擊後會產生不同頻率之聲音的材料所製成。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頂蓋進一步具有沿著該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一第二上部共振壁,且該第二上部共振壁與該第一上部共振壁相互連接,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使該扭臂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之下表面時,該第二上部共振壁與該第一上部共振壁同時震動。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下部共振壁與該第二上部共振壁相互契合抵接,當該扭臂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之下表面或該第一下部共振壁之側表面時,使該第一下部共振壁、該第二上部共振壁與該第一上部共振壁同時震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下部共振壁之上表面具有一上壁緣,且該第二上部共振壁之下表面具有一下壁緣,且該上壁緣以及該下壁緣為相互契合之平坦表面、或不平坦之規則形狀或不規則形狀表面。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頂蓋進一步具有沿著該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一第三上部共振壁,且該第二上部共振壁與該第三上部共振壁相互連接,該第一上部共振壁、該第二上部共振壁、該第三上部共振壁在該X軸-該Y軸平面上的投影為一U字形區域。
  1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具有沿著一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一第一下部共振壁; 一頂蓋,設置於該底座之上;一鍵帽軸心,具有一按壓部,該鍵帽軸心沿著該Z軸作上下運動,該按壓部具有一中段、一頂端與一底端,該按壓部之該中段具有一中段突出,該按壓部之該頂端與該中段突出間具有一第一導引斜面,該按壓部之該底端與該中段突出間具有一第二導引斜面,該中段突出係朝一Y軸之正方向突出,該鍵帽軸心上下運動於一初始位置與一最低位置間;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鍵帽軸心及該底座之間,用以提供一回復力,該回復力使該鍵帽軸心向上運動;以及一扭簧,設置於該頂蓋及該底座之間,該扭簧具有一固定端與一扭臂,該扭臂自該固定端沿著一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該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該X軸、該Y軸與該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其中:當該鍵帽軸心受到一按壓力自該初始位置經一轉換位置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該扭臂向上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當該按壓力去除時,該回復力使該鍵帽軸心朝該初始位置移動,其中當該鍵帽軸心自該最低位置向上朝該轉換位置移動時,該按壓部之該第一導引斜面抵接該扭臂,使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和該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該第一導引斜面滑動;且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上朝該初始位置移動時,該扭臂向下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而允許該扭臂朝該Z軸之負方 向和該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該第一下部共振壁。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固定端與該扭臂間於未受到外力時具有一原始夾角,當該扭臂組裝到該按鍵結構中且該鍵帽軸心位於該初始位置時,該扭臂受到該按壓部或該第一下部共振壁抵接支承而朝向該Y軸之正方向扭轉為一組裝後夾角,該原始夾角與該組裝後夾角間的角度差構成一預設扭轉角度,該預設扭轉角度使該扭臂具有朝向該Y軸之負方向之一復位扭轉力。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預設扭轉角度為5度至10度。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頂蓋進一步包含沿著該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一第一上部共振壁,且該扭臂更具有一扭臂向下延伸段自該扭臂彎折朝向該底座延伸,且當該鍵帽軸心受到該按壓力自該初始位置向下朝該轉換位置移動時,該按壓部之該第二導引斜面抵接該扭臂,使該扭臂朝該Z軸之負方向和該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該第二導引斜面滑動;且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該扭臂向下延伸段抵接該底座,使該扭臂無法繼續朝該Z軸之負方向變形,而提供朝該Z軸正方向力而使該扭臂向上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而允許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和該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按鍵結構,該扭臂係設置於該第一上部共振壁下方,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 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恢復原形之部份分力,使該扭臂進而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之下表面。
  16. 如請求項1或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導引斜面具有大於該第二導引斜面之斜率。
  17. 如請求項1或11所述之按鍵結構,該扭簧之該固定端更具有一螺旋本體,且該扭臂係延伸自該螺旋本體,該螺旋本體具有一螺旋中心軸,該螺旋中心軸係沿著該Y軸延伸,當該扭臂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變形時,該螺旋本體繞著該螺旋中心軸扭曲變形。
  18.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座,具有沿著一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一基座部;一頂蓋,設置於該底座之上;一鍵帽軸心,具有一按壓部,該鍵帽軸心沿著該Z軸作上下運動,該按壓部具有一中段、一頂端與一底端,該按壓部之該中段具有一中段突出,該按壓部之該頂端與該中段突出間具有一第一導引斜面,該按壓部之該底端與該中段突出間具有一第二導引斜面,該中段突出係朝一Y軸之正方向突出,該鍵帽軸心上下運動於一初始位置與一最低位置間;一回復單元,設置於該鍵帽軸心及該底座之間,用以提供一回復力,該回復力使該鍵帽軸心向上運動;以及一扭簧,設置於該頂蓋及該底座之間,該扭簧具有一固定端與一扭臂,該扭臂自該固定端沿著一X軸之方向延伸或沿著自該X軸偏移小於45度之角度之方向延伸,該X軸、該Y軸與該Z軸係彼此相互垂直; 其中:當該鍵帽軸心受到一按壓力自該初始位置向下朝一轉換位置移動時,該按壓部之該第二導引斜面抵接該扭臂,使該扭臂朝該Z軸之負方向和該Y軸之正方向變形而在該第二導引斜面滑動;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該扭臂相對位於該基座部上之至少一段抵接該基座部,使該扭臂無法繼續朝該Z軸之負方向變形,而提供朝該Z軸正方向力而使該扭臂向上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而允許該扭臂朝該Z軸之正方向和該Y軸之負方向恢復原形,進而敲擊該頂蓋或該底座之至少一部分。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頂蓋更具有沿著該Z軸向下延伸突出之一第一上部共振壁,且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該扭臂向上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進而敲擊該第一上部共振壁。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更具有沿著該Z軸向上延伸突出之一垂直支持部以及自該垂直支持部突出而位於該扭臂上之一水平延伸部,且當該鍵帽軸心自該轉換位置繼續向下朝該最低位置移動時,該扭臂向上滑動越過該中段突出進而敲擊該水平延伸部。
TW106145401A 2017-12-22 2017-12-22 按鍵結構 TWI6507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5401A TWI650787B (zh) 2017-12-22 2017-12-22 按鍵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5401A TWI650787B (zh) 2017-12-22 2017-12-22 按鍵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0787B true TWI650787B (zh) 2019-02-11
TW201929019A TW201929019A (zh) 2019-07-16

Family

ID=66213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5401A TWI650787B (zh) 2017-12-22 2017-12-22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078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6434B (en) * 2008-08-29 2012-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witch structure
CN203588893U (zh) * 2013-08-29 2014-05-07 邓力 按键模组及键盘
TWI497548B (zh) * 2014-08-04 2015-08-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結構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6434B (en) * 2008-08-29 2012-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witch structure
CN203588893U (zh) * 2013-08-29 2014-05-07 邓力 按键模组及键盘
TWI497548B (zh) * 2014-08-04 2015-08-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9019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476B (zh) 按鍵結構
TWI505306B (zh) 具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按鍵結構
KR101080641B1 (ko) 햅틱모듈이 구비된 휴대단말기
KR101171163B1 (ko) 햅틱 액츄에이터
TWI615870B (zh) 按鍵結構
JP2015068967A (ja) 操作子装置
TW201916082A (zh) 按鍵結構
TW201933405A (zh) 鍵盤結構
TWI650787B (zh) 按鍵結構
TW201837943A (zh)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TWI592964B (zh) 按鍵結構
CN106373543B (zh) 支撑组件和键盘设备
CN108257809A (zh) 按键结构
CN107424857B (zh) 一种光电薄轴机械键盘开关
CN114429876A (zh) 弹性机械轴
JP2005135913A (ja) キートップ(key−top)
TW202131363A (zh) 按鍵結構及鍵盤
TWI690961B (zh) 按鍵
JPWO2020090167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TWI699804B (zh) 按鍵結構
JP7059964B2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CN216818171U (zh) 弹性段落轴体
JP7056600B2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JP6464867B2 (ja) サポートアセンブリおよび鍵盤装置
CN220171974U (zh) 按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