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4853B - Zipper chain cloth and zipper chain cloth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Zipper chain cloth and zipper chain cloth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4853B
TWI634853B TW106109486A TW106109486A TWI634853B TW I634853 B TWI634853 B TW I634853B TW 106109486 A TW106109486 A TW 106109486A TW 106109486 A TW106109486 A TW 106109486A TW I634853 B TWI634853 B TW I6348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yarn
hot melt
yarns
chain clo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7832A (zh
Inventor
加藤秀信
Original Assignee
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7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7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8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拉鏈鏈布(100)具有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拉鏈鏈布(100)包含鏈布主體部(112),該鏈布主體部(112)包含由經紗(10)與緯紗(20)梭織而成之組織。鏈布主體部(112)包含1個以上障壁部(30),該障壁部(30)沿經紗(10)延伸方向而延伸,限制於兩側鄰接之經紗(10)之位移。障壁部(30)至少包含:第1線狀部(31),其係以於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及第2線狀部(32),其係以於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第1線狀部(31)與第2線狀部(32)局部固接。

Description

拉鏈鏈布及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鏈布及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為了使鏈布主體部成為網狀之組織而將表面經合成樹脂塗佈之紗用作經紗或緯紗。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公平5-4273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為了構建拉鏈鏈布之牢固之織物組織,可針對拉鏈鏈布之特定左右寬度使用特定根數之經紗。然而,於該情形時,難以達成拉鏈鏈布之高製造效率,拉鏈鏈布之重量增加,且拉鏈鏈布之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減少拉鏈鏈布中之經紗之根數會於拉鏈鏈布寬度方向上發生經紗之偏移,故而現實中幾乎未被作為有效之選擇項而加以研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鏈布係具有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之拉鏈鏈布(100),且 包含鏈布主體部(112),該鏈布主體部(112)包含由經紗(10)與緯紗(20)梭織而成之組織; 上述鏈布主體部(112)包含1個以上障壁部(30),該障壁部(30)沿經紗(10)延伸方向而延伸,限制於兩側鄰接之經紗(10)之位移; 上述障壁部(30)至少包含:第1線狀部(31),其係以於上述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及第2線狀部(32),其係以於上述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且上述第1線狀部(31)與上述第2線狀部(32)局部固接。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及第2線狀部(31、32)各自包含: 下部(31a、32a),其於上述鏈布下表面(102)跨越緯紗(20); 上部(31c、32c),其於上述鏈布上表面(101)跨越緯紗(20); 第1連結部(31b、32b),其將上述下部(31a、32a)與上述上部(31c、32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下表面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上表面側;及 第2連結部(31d、32d),其將上述下部(31a、32a)與上述上部(31c、32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上表面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下表面側;且 上述第1線狀部(31)之上述第1連結部(31b)與上述第2線狀部(32)之上述第2連結部(32d)固接,上述第1線狀部(31)之上述第2連結部(31d)與上述第2線狀部(32)之上述第1連結部(32b)固接。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拉鏈鏈布(100)所處之平面中將經紗(10)延伸方向設為鏈布長度方向,將與經紗(10)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鏈布寬度方向。上述第1及第2線狀部(31、32)均係以於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中任一者交替地跨越包含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2根緯紗部分之緯紗組(25)的方式延伸。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鏈布主體部(112)包含複數個障壁部(30)。上述複數個障壁部(30)包含第1及第2障壁部(30m、30n), 於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設置有複數根經紗(10),上述複數根經紗(10)包含不與鄰接之任一根經紗(10)固接之經紗(10)。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存在至少3根上述複數根經紗(10)。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之上述複數根經紗(10)之排列密度小於上述鏈布主體部(112)之1個以上其他部分(R1、R3)。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之上述複數根經紗(10)之根數少於上述鏈布主體部(112)之1個以上其他部分(R1、R3)之上述複數根經紗(10)之根數。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障壁部(30)進而包含第3線狀部(33),該第3線狀部(33)係以於上述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且上述第3線狀部(33)局部固接於上述第1及第2線狀部(31、32)中至少一者。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包括: 第1步驟,其係供給緯紗(20)及經紗(10)而製造具有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之拉鏈鏈布(100),且至少將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作為經紗(10)而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及 第2步驟,其係加熱上述拉鏈鏈布(100),且上述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1、52、53)局部熔合,而形成阻止上述非熱熔紗之經紗(10)之位移之障壁部(30)。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1步驟中,將追加之複數根熱熔紗(54、55、56)作為經紗(10)而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之追加之複數根熱熔紗(54、55、56)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1步驟中,於上述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1、52、53)與上述追加之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4、55、56)之間供給至少3根經紗(10)。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2步驟中加熱之上述拉鏈鏈布(100)中所包含之上述複數根熱熔紗(51、52、53)各自包含: 下部(51a、52a、53a),其於上述鏈布下表面(102)跨越緯紗(20); 上部(51c、52c、53c),其於上述鏈布上表面(101)跨越緯紗(20); 第1連結部(31b、32b),其將上述下部(51a、52a、53a)與上述上部(51c、52c、53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下表面(102)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上表面(101)側;及 第2連結部(31d、32d),其將上述下部(51a、52a、53a)與上述上部(51c、52c、53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上表面(101)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下表面(102)側; 藉由上述第2步驟,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中所包含之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中所包含之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熔合,上述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上述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熔合。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可藉由鏈布主體部之障壁部阻止其兩側之經紗之位移。
以下,一面參照圖1至圖10,一面對本發明之非限定之例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所揭示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及實施形態中所包含之各特徵並非各自獨立者。無需過多說明業者便可將各實施形態及/或各特徵組合。業者亦能理解藉由此種組合而產生之協同效應。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原則上予以省略。參照圖式係以記述發明為主要目的者,存在為了便於作圖而加以簡化之情形。 圖1所示之拉鏈500包含左右一對拉鏈鏈帶300、及用以使左右一對拉鏈鏈帶300開合之一個滑件400。各拉鏈鏈帶300包含拉鏈鏈布100、及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11之拉鏈鏈齒200。與拉鏈鏈齒200鄰接而設置有前止擋210及後止擋220。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前止擋210及後止擋220中之一者或兩者會被省略。 前後方向係將滑件400之移動方向作為基準而進行理解。藉由滑件400之前進,左右之拉鏈鏈帶300閉合,左右之拉鏈鏈齒200嚙合。藉由滑件400之後退,左右之拉鏈鏈帶300打開,左右之拉鏈鏈齒200成為非嚙合狀態。左右方向係與前後方向正交之一方向,與拉鏈鏈布100之鏈布面平行。上下方向係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另一方向,與拉鏈鏈布100之鏈布面正交。 拉鏈鏈布100具有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藉由該等而界定拉鏈鏈布100之大致厚度。再者,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係為了方便起見而命名者。鏈布上表面101未必需位於滑件400之上翼板410所處之側。鏈布下表面102未必需位於滑件400之下翼板所處之側。 左右一方之拉鏈鏈帶300之拉鏈鏈布100具有與左右另一方之拉鏈鏈帶300之拉鏈鏈布100對向之側緣部111。於若干情形時,於側緣部111設置有芯繩。拉鏈鏈布100與側緣部111鄰接地具有鏈布主體部112。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11相對於鏈布主體部112而言設置於左右方向內側。鏈布主體部112相對於側緣部111而言設置於左右方向外側。再者,左右方向內側係位於左右方向上之、自拉鏈鏈帶300之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主體部112上之點或位置朝向側緣部111上之點或位置之方向。左右方向外側係朝向左右方向內側之相反方向之方向。 於圖示例中,拉鏈鏈齒200係將單絲以螺旋狀捲繞而形成之環扣鏈齒(coil element)。然而,於其他形態中,拉鏈鏈齒200包含將塊狀之樹脂鏈齒沿前後方向以固定間隔配置而形成之鏈齒排,或者包含將金屬鏈齒沿前後方向以固定間隔配置而形成之鏈齒排。於各種實施形態中可使用各種拉鏈鏈齒。 圖示例之拉鏈鏈齒200包含單位構造沿前後方向連續而成之構成。單位構造包含:卡合頭部,其配置於較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11靠左右方向內側;上部腳部,其連結於卡合頭部之上端並向左右方向外側延伸;下部腳部,其連結於卡合頭部之下端並向左右方向外側延伸;及反轉部,其以將該下部腳部之左右方向外側之端部結合於鄰接之基本單位之上部腳部之左右方向外側之端部的方式而彎曲。關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0嚙合之機制,業者眾所周知因此省略說明。 於圖示例中,滑件400係具有如下構件之滑件之一:上翼板410、下翼板、將上翼板與下翼板連結之連結柱、設置於上翼板410之上表面之拉片安裝柱440、及安裝於拉片安裝柱440之拉片450。若使用者抓持拉片450而使滑件400前進,則左右之拉鏈鏈齒200經由左右之導入口而進入至滑件400內,於通過滑件400之連結柱時相互卡合。藉由滑件400之進一步前進而成為嚙合狀態之左右之拉鏈鏈齒200經由滑件400之嚙合口而自滑件400之內部釋出至外部。於各種實施形態中可使用各種滑件。 如圖1及圖2所示,拉鏈鏈布100包含由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經紗10與沿左右方向延伸之緯紗20梭織而成之組織。拉鏈鏈布100包含鏈布主體部112,該鏈布主體部112包含由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經紗10與沿左右方向延伸之緯紗20梭織而成之組織。如圖1所示,拉鏈鏈布100具有左右寬度W100,具有前後長度L100,且滿足W100<L100。側緣部111具有左右寬度W111,鏈布主體部112具有左右寬度W112,且滿足W111<W112。 於拉鏈鏈布100所處之平面中,將經紗10延伸方向設為鏈布長度方向,將與經紗10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鏈布寬度方向。若替換後更恰當或需要替換,則將本說明書中所參照之前後方向替換為鏈布長度方向,將左右方向替換為鏈布寬度方向來理解本說明書之揭示內容。同樣地亦可進行與上述情況相反之詞語替換。 於本實施形態中,鏈布主體部112包含1個以上障壁部30。障壁部30沿經紗10延伸方向即鏈布長度方向而延伸,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限制鄰接之經紗10之位移。與障壁部30鄰接而配置之複數根經紗10包含不與鄰接之任一根經紗10固接之經紗10。障壁部30亦可說成是組入至經紗10與緯紗20之組織中者。設置於鏈布主體部112之障壁部30之個數並不限定於圖示例。根據實施形態,可於鏈布主體部112設置1、2、3、4、5、6、7或8個以上障壁部30。 於圖1及圖3之圖示例中,設置有第1及第2障壁部30m、30n作為2個障壁部。第1及第2障壁部30m、30n一面於鏈布寬度方向上維持固定間隔一面沿鏈布長度方向平行地延伸。各障壁部沿鏈布長度方向呈線狀而延伸。因此,亦可將各障壁部稱為線狀障壁。 再者,於圖1所示之情形時,作為視情況選用之構成,設置有第3障壁部30r作為第3障壁部。第3障壁部30r配置於拉鏈鏈齒200附近。於拉鏈鏈齒200附近,滑件400與拉鏈鏈布100發生接觸,經紗10容易偏移。藉由在拉鏈鏈齒200附近配備上述第3障壁部30r,可避免或減少該問題,從而可提高拉鏈鏈布100之耐久性。 障壁部30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限制於其左右鄰接之經紗10之位移。因此,容許至少於與障壁部30鄰接之範圍內確保使經紗10之排列間隔較寬。容許以根數進一步減少之經紗10梭織形成拉鏈鏈布100,從而可提高拉鏈鏈布100之製造效率,或者減輕拉鏈鏈布100之重量,或者降低拉鏈鏈布100之成本,或者達成該等所有效果。 障壁部30係藉由將左右鄰接之熱熔紗50沿鏈布長度方向熔合於鏈布主體部112之複數個部位而構建。用以形成一個障壁部30之熱熔紗50之根數不應限定於圖示例。根據實施形態,可使用1、2、3、4、5、6、7或8根以上熱熔紗50以形成一個障壁部30。若加熱使用熱熔紗作為經紗10加以梭織而形成之拉鏈鏈布100,則鄰接之熱熔紗之部分相互熔合,其結果,達成鄰接之熱熔紗之局部固接。 如圖2所示,鏈布主體部112係由經紗10與緯紗20交叉而構成。鏈布主體部112包含由在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延伸之緯紗20前後鄰接地配置而形成之緯紗組25。各緯紗組25包含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2根緯紗部分,簡明而言,包含前側緯紗部及後側緯紗部。關於前後配置之緯紗組25,後方之緯紗組25中所包含之前側緯紗部之左右方向外側之端部經由未圖示之反折部而結合於前方之緯紗組25中所包含之後側緯紗部之左右方向外側之端部。 於圖2之圖示例中,鏈布主體部112為了形成複數個障壁部30而包含複數個熱熔紗組60,簡明而言,包含第1及第2熱熔紗組61、62。第1熱熔紗組61包含3根熱熔紗50,簡明而言,包含第1至第3熱熔紗51~53。第2熱熔紗組62包含3根熱熔紗50,簡明而言,包含第4至第6熱熔紗54~56。於其他形態中,第1熱熔紗組61中所包含之熱熔紗50之根數可多於或少於第2熱熔紗組62中所包含之熱熔紗50之根數。 於圖2之圖示例中,第1熱熔紗51與第2熱熔紗52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第2熱熔紗52與第3熱熔紗53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第1熱熔紗51與第3熱熔紗53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隔著第2熱熔紗52鄰接而配置。針對第1至第3熱熔紗51~53而說明之相同之關係亦適用於第4至第6熱熔紗54~56。 於圖示例中,各熱熔紗50係一面以一個緯紗組25為單位而沉浮一面沿前後方向延伸,但未必限定於此。所謂熱熔紗50上浮是指熱熔紗50自鏈布下表面102側上升至鏈布上表面101側。所謂熱熔紗50下沉是指熱熔紗50自鏈布上表面101側下降至鏈布下表面102側。 於圖示例中,鄰接之2根熱熔紗50之前後方向之延伸態樣並不相同。例如,就同一個緯紗組25而言,當第1熱熔紗51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該緯紗組25時,第2熱熔紗52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該緯紗組25。就同一個緯紗組25而言,當第1熱熔紗51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該緯紗組25時,第2熱熔紗52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該緯紗組25。再者,希望注意未必需以此方式使鄰接之2根熱熔紗50互補地沉浮。 於圖示例中,由於鄰接之2根熱熔紗50係互補地沉浮,故而第1熱熔紗51及第2熱熔紗52係以於鏈布上表面101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同樣地係以於鏈布下表面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第2熱熔紗52及第3熱熔紗53係以於鏈布上表面101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同樣地係以於鏈布下表面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由於第1熱熔紗51與第3熱熔紗53係同步地沉浮,故而第1熱熔紗51與第3熱熔紗53係以於鏈布上表面101一同出現之方式延伸,同樣地係以於鏈布下表面102一同出現之方式延伸。 於圖2之圖示例中,亦可將配置有第1至第3熱熔紗51~53之區域稱為第1熱熔紗配置區域,將配置有第4至第6熱熔紗54~56之區域稱為第2熱熔紗配置區域。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第3熱熔紗53與第4熱熔紗54之間配置有3根以上經紗10。該等3根以上各經紗10並不固接於鄰接之一者或兩者之經紗10。於圖示例中,於第3熱熔紗53與第4熱熔紗54之間配置有5根經紗10。該等5根各經紗10並不固接於鄰接之一者或兩者之經紗10。於第1熱熔紗51之與第2熱熔紗52相反之側、及第6熱熔紗56之與第5熱熔紗55相反之側配置有複數根經紗10。 第1熱熔紗51包含:下部51a,其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緯紗組25;上部51c,其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第1連結部51b,其將下部51a與上部51c連結,並自鏈布下表面102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上表面101側;及第2連結部51d,其將下部51a與上部51c連結,並自鏈布上表面101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下表面102側。第1熱熔紗51係由該等部分51a~51d之單位構造沿前後方向連續而構成。 第2熱熔紗52包含:下部52a,其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緯紗組25;上部52c,其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第1連結部52b,其將下部52a與上部52c連結,並自鏈布下表面102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上表面101側;及第2連結部52d,其將下部52a與上部52c連結,並自鏈布上表面101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下表面102側。第2熱熔紗52係由該等部分52a~52d之單位構造沿前後方向連續而構成。 第3熱熔紗53包含:下部53a,其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緯紗組25;上部53c,其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第1連結部53b,其將下部53a與上部53c連結,並自鏈布下表面102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上表面101側;及第2連結部53d,其將下部53a與上部53c連結,並自鏈布上表面101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下表面102側。第3熱熔紗53係由該等部分53a~53d之單位構造沿前後方向連續而構成。 已對第1至第3熱熔紗51~53進行了說明,同樣地該說明適用於第4至第6熱熔紗54~56。 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而配置。同樣地,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而配置。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與第3熱熔紗53之第2連結部53d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而配置。同樣地,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與第3熱熔紗53之第1連結部53b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而配置。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夾於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第3熱熔紗53之第1連結部53b之間。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夾於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第3熱熔紗53之第2連結部53d之間。針對第1至第3熱熔紗51~53而說明之相同之關係亦適用於第4至第6熱熔紗54~56。 如圖3及圖4所示,若加熱圖2所示之拉鏈鏈布100,則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鄰接之熱熔紗之部分彼此熔合及固接。鄰接之熱熔紗之部分彼此固接而形成之固接部有規律地形成於鏈布長度方向上。 關於加熱後之拉鏈鏈布100,將局部固接於鄰接之熱熔紗50之各熱熔紗50作為障壁部30之構成要素之線狀部而進行說明。如根據圖2及圖3之對比所能理解般,於鏈布主體部112與熱熔紗51~56對應地存在線狀部31~36。各線狀部31~36係由與各熱熔紗51~56相同之基本構造連續而構成。例如,第1線狀部31包含:下部31a,其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緯紗組25;上部31c,其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第1連結部31b,其將下部31a與上部31c連結,並自鏈布下表面102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上表面101側;及第2連結部31d,其將下部31a與上部31c連結,並自鏈布上表面101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下表面102側。 第2線狀部32包含:下部32a,其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緯紗組25;上部32c,其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第1連結部32b,其將下部32a與上部32c連結,並自鏈布下表面102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上表面101側;及第2連結部32d,其將下部32a與上部32c連結,並自鏈布上表面101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下表面102側。 第3線狀部33包含:下部33a,其於鏈布下表面102側跨越緯紗組25;上部33c,其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第1連結部33b,其將下部33a與上部33c連結,並自鏈布下表面102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上表面101側;及第2連結部33d,其將下部33a與上部33c連結,並自鏈布上表面101側朝前側延伸至鏈布下表面102側。 如圖3所示,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之第1線狀部31之第1連結部31b與第2線狀部32之第2連結部32d固接。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之第1線狀部31之第2連結部31d與第2線狀部32之第1連結部32b固接。第1線狀部31之第1連結部31b與第2線狀部32之第2連結部32d之固接部及第1線狀部31之第2連結部31d與第2線狀部32之第1連結部32b之固接部交替地設置於鏈布長度方向上。 如圖3所示,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之第2線狀部32之第1連結部32b與第3線狀部33之第2連結部33d固接。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左右鄰接之第2線狀部32之第2連結部32d與第3線狀部33之第1連結部33b固接。第2線狀部32之第1連結部32b與第3線狀部33之第2連結部33d之固接部及第2線狀部32之第2連結部32d與第3線狀部33之第1連結部33b之固接部交替地設置於鏈布長度方向上。 第4至第6線狀部34~36亦以與第1至第3線狀部31~33同樣之方式構成。 如根據圖4(a)所能理解般,第1線狀部31之第1連結部31b與第3線狀部33之第1連結部33b亦固接。因此,第1線狀部31之第1連結部31b、第2線狀部32之第2連結部32d、及第3線狀部33之第1連結部33b形成一個固接部。 如根據圖4(b)所能理解般,第1線狀部31之第2連結部31d與第3線狀部33之第2連結部33d亦固接。因此,第1線狀部31之第2連結部31d、第2線狀部32之第1連結部32b、及第3線狀部33之第2連結部33d形成一個固接部。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第1線狀部31與第3線狀部33並不直接固接。 第4至第6線狀部34~36亦以與第1至第3線狀部31~33同樣之方式構成。 若如上所述般鄰接之熱熔紗熔合及固接而形成障壁部30,則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與障壁部30鄰接之經紗10之鏈布寬度方向之位移藉由障壁部30得以較佳地阻止。藉此,容許於與障壁部30鄰接之鏈布主體部112之區域內降低經紗10之排列密度。從而提供如上所述般鄰接之熱熔紗之部分彼此固接而形成固接部且該固接部排列於鏈布長度方向上之、更牢固之障壁部30。 於若干情形時,圖1所示之第1障壁部30m與第2障壁部30n之間之區域R2中之經紗10之根數少於區域R2以外之鏈布主體部112之其他部分、簡明而言與區域R2鄰接之區域R1及/或區域R3中之經紗10之根數。區域R1係第2障壁部30n與拉鏈鏈齒200之間之區域。區域R3係第1障壁部30m與未設置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之間之區域。 於若干情形時,區域R2中之經紗10之排列密度小於區域R1及/或區域R3中之經紗10之排列密度。換言之,區域R2中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每單位寬度之經紗10之根數少於區域R1及/或區域R3中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每該單位寬度之經紗10之根數。 於若干情形時,區域R3中之經紗10之排列密度與區域R2中之經紗10之排列密度相等。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側緣部111中之經紗10之排列密度與區域R1中之經紗10之排列密度相等。 單純地減少拉鏈鏈布之左右寬度上所包含之經紗10之根數的後果係容許經紗10於鏈布寬度方向上之左右位移。因此,堅信特定左右寬度之拉鏈鏈布所需之經紗之根數存在絕對下限。然而,只是嚴格遵守此種經紗根數之下限並無法提高拉鏈鏈布之製造效率、減輕拉鏈鏈布之重量、或降低拉鏈鏈布之成本。 本案發明人反上述慣例而行,發現了如下構造之意義,該構造即:於使用梭織機梭織形成拉鏈鏈布100時,向於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個之經紗群之中選擇性地導入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0,並藉由拉鏈鏈布之梭織形成後之加熱步驟使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鄰接配置之複數根熱熔紗50彼此局部熔合及固接,而構建可限制鄰接之經紗10之左右位移之障壁部30。 若於鏈布主體部112形成障壁部30,則障壁部30相對於緯紗20或緯紗組25較經紗10更牢固地固接。因此,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與障壁部30鄰接之經紗10之位移得以較佳地限制。可於障壁部30之左右任一方之區域或兩方之區域內稀疏地配置經紗10。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與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主體部112中所包含之非熱熔紗之經紗10之根數相比,導入至鏈布主體部112之熱熔紗50之根數較少。就熱熔紗50而言,通常價格高於非熱熔紗之經紗10,且於對其進行保管時會要求更嚴格之溫度管理。於圖1至圖3之實施形態例中,各障壁部30係由3根熱熔紗50所構成,合計使用6根熱熔紗50,從而避免了拉鏈鏈布之製造成本之高漲。 於若干情形時,至少於加熱步驟後,熱熔紗50、障壁部30、及/或線狀部呈現出與經紗10不同之顏色。藉此,同時可使拉鏈鏈布100富有設計性。於將顏色與經紗10不同之複數個障壁部30導入至鏈布主體部112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在鏈布寬度方向上隔開固定間隔而並行之障壁部30標明將拉鏈鏈布100縫製於衣服上之區域。 熱熔紗50之具體之構成及材料係由業者適當決定。例如,熱熔紗50包含芯體及被覆芯體之包層。芯體包含耐熱材料。包層包含熱熔材料。或者,熱熔紗50係包含熱熔材料之實心之線狀體。經紗10係由多根細紗搓撚而成。於該情形時,熱熔紗50之耐針刺性較經紗10弱。於若干情形時,由於熱熔紗50、障壁部30、及/或線狀部呈現出與經紗10不同之顏色,因此可降低於非然時容許與障壁部30鄰接之經紗10左右位移之針會對障壁部30及線狀部所造成之損傷風險。 圖5表示為了將3個障壁部30導入至鏈布主體部112而使3組鄰接之熱熔紗組61~63織入至鏈布主體部112之例。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相同之效果。圖6及7表示各障壁部30係由2根熱熔紗50所構成之例。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相同之效果。 圖8係表示將由2根熱熔紗50所形成之1個障壁部30導入至鏈布主體部112之例。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相同之效果。圖9係表示鄰接之熱熔紗50以不同之態樣前後延伸之例。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相同之效果。詳細而言,於圖9中,第1熱熔紗51係針對每2個緯紗組25而沉浮,相對地第2熱熔紗52係針對每一個緯紗組25而沉浮。於該情形時,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之第1熱熔紗51之上部與於鏈布上表面101側跨越緯紗組25之第2熱熔紗52之上部亦相互熔合及固接。 圖10表示拉鏈鏈布100之製造方法。於拉鏈鏈齒200為環扣鏈齒之情形時,於梭織形成拉鏈鏈布100時將拉鏈鏈齒200組入至拉鏈鏈布100,或者於拉鏈鏈布100之梭織形成後將拉鏈鏈齒200縫製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11。於拉鏈鏈齒200為樹脂及金屬鏈齒之情形時,於拉鏈鏈布100之梭織形成後利用公知之方法將拉鏈鏈齒200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11。 如圖10所示,拉鏈鏈布100之製造方法包含製造拉鏈鏈布之步驟、及加熱拉鏈鏈布之步驟。於若干情形時,於製造拉鏈鏈布之步驟與加熱拉鏈鏈布之步驟之間,將拉鏈鏈齒設置於拉鏈鏈布之側緣部。於其他情形時,於加熱拉鏈鏈布之步驟之後,將拉鏈鏈齒設置於拉鏈鏈布之側緣部。製造拉鏈鏈布之步驟可使用通用之梭織機。可藉由將緯紗及經紗設置於梭織機並使梭織機作動而製造本案圖示例之拉鏈鏈布。 於梭織機中,至少將複數根熱熔紗51~53作為經紗10而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配置之複數根熱熔紗51~53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於若干情形時,將追加之複數根熱熔紗54~56作為經紗10而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之追加之複數根熱熔紗54~56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 於圖2所示之情形時,熱熔紗組60包含3根熱熔紗。將第1至第3熱熔紗51~53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配置之第1至第3熱熔紗51~53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 於圖2所示之情形時,供給複數個熱熔紗組60。除第1至第3熱熔紗51~53以外,亦將第4至第6熱熔紗54~56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配置之第4至第6熱熔紗54~56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於鄰接配置之第1至第3熱熔紗51~53與鄰接配置之第4至第6熱熔紗54~56之間供給3根以上經紗10。 於加熱拉鏈鏈布之步驟中,鄰接配置之複數根熱熔紗50局部熔合,而形成阻止非熱熔紗之經紗10之位移之障壁部30。加熱溫度及加熱時間係考慮到熱熔紗之材料、緯紗、經紗之材料而適當設定。 於圖2所示之情形時,第1至第3熱熔紗51~53相互局部固接。關於鄰接之第1熱熔紗51與第2熱熔紗52,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固接,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固接。關於鄰接之第2熱熔紗52與第3熱熔紗53,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與第3熱熔紗53之第2連結部53d固接,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與第3熱熔紗53之第1連結部53b固接。關於鄰接之第1熱熔紗51與第3熱熔紗53,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第3熱熔紗53之第1連結部53b固接,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第3熱熔紗53之第2連結部53d固接。第4至第6熱熔紗54~56亦同樣地相互局部固接。 於圖8所示之情形時,第1及第2熱熔紗51、52相互局部固接。關於鄰接之第1熱熔紗51與第2熱熔紗52,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固接,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固接。 圖11係表示將拉鏈鏈齒之一例之環扣鏈齒織入至拉鏈鏈布之情形時之例。藉由複數根經紗10將環扣鏈齒200之腳部緊固,並藉由併緯之緯紗20梭織形成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11。以成為環扣鏈齒200之卡合頭部自側緣部111突出之形態之方式實施上述步驟或操作。於圖11所示之情形時,以1紗1齒進行環扣鏈齒200相對於拉鏈鏈布100之織入。此處所述之1齒是指環扣鏈齒200之一個鏈齒。於該情形時,拉鏈鏈布100中之緯紗20之密度降低,經紗10與緯紗20之交叉密度亦降低,故而有縫製於拉鏈鏈布100之衣服被拉伸時容易發生經紗10之偏移之虞。於上述例示形態中,於拉鏈鏈布100設置有1個以上障壁部30,能有效地應對上述情形。 如圖11所示,於在前後方向上鄰接之緯紗組25之間設置有環扣鏈齒200之一個鏈齒之上下之腳部。上部腳部與下部腳部經由寬幅地成形於左右內側之卡合頭部而結合。某一鏈齒之上部腳部經由反折部而結合於鄰接之鏈齒之下部腳部。環扣鏈齒200係藉由該基本鏈齒之連續而構建。 根據上述教導,業者可對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添加之符號係用於參考,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加以參照。
10‧‧‧經紗
20‧‧‧緯紗
25‧‧‧緯紗組
30‧‧‧障壁部
30m‧‧‧第1障壁部
30n‧‧‧第2障壁部
30r‧‧‧第3障壁部
31‧‧‧第1線狀部
31a‧‧‧下部
31b‧‧‧第1連結部
31c‧‧‧上部
31d‧‧‧第2連結部
32‧‧‧第2線狀部
32a‧‧‧下部
32b‧‧‧第1連結部
32c‧‧‧上部
32d‧‧‧第2連結部
33‧‧‧第3線狀部
33a‧‧‧下部
33b‧‧‧第1連結部
33c‧‧‧上部
33d‧‧‧第2連結部
34‧‧‧第2線狀部
35‧‧‧第5線狀部
36‧‧‧第6線狀部
50‧‧‧熱熔紗
51‧‧‧熱熔紗
51a‧‧‧下部
51b‧‧‧第1連結部
51c‧‧‧上部
51d‧‧‧第2連結部
52‧‧‧熱熔紗
52a‧‧‧下部
52b‧‧‧第1連結部
52c‧‧‧上部
52d‧‧‧第2連結部
53‧‧‧熱熔紗
53a‧‧‧下部
53b‧‧‧第1連結部
53c‧‧‧上部
53d‧‧‧第2連結部
54‧‧‧熱熔紗
55‧‧‧熱熔紗
56‧‧‧熱熔紗
60‧‧‧熱熔紗組
61‧‧‧第1熱熔紗組
62‧‧‧第2熱熔紗組
63‧‧‧熱熔紗組
100‧‧‧拉鏈鏈布
101‧‧‧鏈布上表面
102‧‧‧鏈布下表面
111‧‧‧側緣部
112‧‧‧鏈布主體部
200‧‧‧拉鏈鏈齒
210‧‧‧前止擋
220‧‧‧後止擋
300‧‧‧拉鏈鏈帶
400‧‧‧滑件
410‧‧‧上翼板
440‧‧‧拉片安裝柱
450‧‧‧拉片
500‧‧‧拉鏈
L100‧‧‧前後長度
R1‧‧‧區域
R2‧‧‧區域
R3‧‧‧區域
W100‧‧‧左右寬度
W111‧‧‧左右寬度
W112‧‧‧左右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例示形態之拉鏈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 圖2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例示形態之拉鏈鏈布的鏈布主體部之組織之前視模式圖,且表示加熱步驟前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 圖3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例示形態之拉鏈鏈布的鏈布主體部之組織之前視模式圖,且表示加熱步驟後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 圖4係表示沿圖3之Ⅳ-Ⅳ(a)之概略性剖面構成、及沿圖3之Ⅳ-Ⅳ(b)之概略性剖面構成的概略圖。 圖5係表示另一例之、設置有3個障壁部之鏈布主體部之組織的概略性前視模式圖,且表示加熱步驟前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 圖6係表示進而另一例之、各障壁部包含2根熱熔紗之鏈布主體部之組織的概略性前視模式圖,且表示加熱步驟前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 圖7係就進而另一例,表示加熱步驟後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的概略性前視模式圖。 圖8係表示進而再一例之、設置有1個障壁部之鏈布主體部之組織的概略性前視模式圖,且表示加熱步驟前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 圖9係表示進而再一例之、設置有1個障壁部之鏈布主體部之組織的概略性前視模式圖,且表示加熱步驟前之拉鏈鏈布之鏈布上表面。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例示形態之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的概略性流程圖。 圖11係表示將拉鏈鏈齒之一例之環扣鏈齒織入至拉鏈鏈布之情形時之例的概略圖。

Claims (12)

  1. 一種拉鏈鏈布,其係具有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之拉鏈鏈布(100),且 包含鏈布主體部(112),該鏈布主體部(112)包含由經紗(10)與緯紗(20)梭織而成之組織; 上述鏈布主體部(112)包含1個以上障壁部(30),該障壁部(30)沿經紗(10)延伸方向而延伸,限制於兩側鄰接之經紗(10)之位移; 上述障壁部(30)至少包含:第1線狀部(31),其係以於上述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及第2線狀部(32),其係以於上述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且上述第1線狀部(31)與上述第2線狀部(32)局部固接。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鏈布,其中上述第1及第2線狀部(31、32)各自包含: 下部(31a、32a),其於上述鏈布下表面(102)跨越緯紗(20); 上部(31c、32c),其於上述鏈布上表面(101)跨越緯紗(20); 第1連結部(31b、32b),其將上述下部(31a、32a)與上述上部(31c、32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下表面(102)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上表面(101)側;及 第2連結部(31d、32d),其將上述下部(31a、32a)與上述上部(31c、32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上表面(101)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下表面(102)側;且 上述第1線狀部(31)之上述第1連結部(31b)與上述第2線狀部(32)之上述第2連結部(32d)固接,上述第1線狀部(31)之上述第2連結部(31d)與上述第2線狀部(32)之上述第1連結部(32b)固接。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布,其係於拉鏈鏈布(100)所處之平面中將經紗(10)延伸方向設為鏈布長度方向,將與經紗(10)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鏈布寬度方向之如請求項1之拉鏈鏈布(100),且 上述第1及第2線狀部(31、32)均係以於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中任一者交替地跨越包含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2根緯紗部分之緯紗組(25)的方式延伸。
  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布(100),其中上述鏈布主體部(112)包含複數個障壁部(30),且 上述複數個障壁部(30)包含第1及第2障壁部(30m、30n), 於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設置有複數根經紗(10),上述複數根經紗(10)包含不與鄰接之任一根經紗(10)固接之經紗(10)。
  5. 如請求項4之拉鏈鏈布,其中於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存在至少3根上述複數根經紗(10)。
  6. 如請求項4之拉鏈鏈布,其中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之上述複數根經紗(10)之排列密度小於上述鏈布主體部(112)之1個以上其他部分(R1、R3)。
  7. 如請求項4之拉鏈鏈布,其中上述第1與第2障壁部(30m、30n)之間之上述複數根經紗(10)之根數少於上述鏈布主體部(112)之1個以上其他部分(R1、R3)之上述複數根經紗(10)之根數。
  8.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布,其中上述障壁部(30)進而包含第3線狀部(33),該第3線狀部(33)係以於上述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交替地出現之方式延伸,且上述第3線狀部(33)局部固接於上述第1及第2線狀部(31、32)中至少一者。
  9. 一種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其包括: 第1步驟,其係供給緯紗(20)及經紗(10)而製造具有鏈布上表面及下表面(101、102)之拉鏈鏈布(100),且至少將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作為經紗(10)而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及 第2步驟,其係加熱上述拉鏈鏈布(100),且上述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1、52、53)局部熔合,而形成阻止上述非熱熔紗之經紗(10)之位移之障壁部(30)。
  10. 如請求項9之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步驟中,將追加之複數根熱熔紗(54、55、56)作為經紗(10)而鄰接地供給,並於該鄰接之追加之複數根熱熔紗(54、55、56)之兩側供給非熱熔紗之經紗(10)。
  11. 如請求項10之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步驟中,於上述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1、52、53)與上述追加之鄰接之複數根熱熔紗(54、55、56)之間供給至少3根經紗(10)。
  12. 如請求項9至11中任一項之拉鏈鏈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2步驟中加熱之上述拉鏈鏈布(100)中所包含之上述複數根熱熔紗(51、52、53)各自包含: 下部(51a、52a、53a),其於上述鏈布下表面(102)跨越緯紗(20); 上部(51c、52c、53c),其於上述鏈布上表面(101)跨越緯紗(20); 第1連結部(31b、32b),其將上述下部(51a、52a、53a)與上述上部(51c、52c、53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下表面(102)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上表面(101)側;及 第2連結部(31d、32d),其將上述下部(51a、52a、53a)與上述上部(51c、52c、53c)連結,並自上述鏈布上表面(101)側延伸至上述鏈布下表面(102)側;且 藉由上述第2步驟,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中所包含之第1熱熔紗(51)之第1連結部(51b)與複數根熱熔紗(51、52、53)中所包含之第2熱熔紗(52)之第2連結部(52d)熔合,上述第1熱熔紗(51)之第2連結部(51d)與上述第2熱熔紗(52)之第1連結部(52b)熔合。
TW106109486A 2016-04-22 2017-03-22 Zipper chain cloth and zipper chain cloth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634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2821 WO2017183198A1 (ja) 2016-04-22 2016-04-22 ファスナーテープ及びファスナー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PCT/JP2016/062821 2016-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7832A TW201737832A (zh) 2017-11-01
TWI634853B true TWI634853B (zh) 2018-09-11

Family

ID=60116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486A TWI634853B (zh) 2016-04-22 2017-03-22 Zipper chain cloth and zipper chain cloth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68816B (zh)
TW (1) TWI634853B (zh)
WO (1) WO20171831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0816A (zh) * 2019-12-27 2020-04-17 江苏驰马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拉链布带及阻燃拉链的制备方法
CN115434136B (zh) * 2022-10-19 2024-02-13 东莞市思源织带实业有限公司 高弹性织带的分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4005A (ja) * 1993-11-04 1995-05-16 Ykk Kk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3227049A (ja) * 2002-01-31 2003-08-15 Ykk Corp 反射性テープの製造方法とその反射性テープ
CN105442150A (zh) * 2015-12-22 2016-03-30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织带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0598A (en) * 1979-09-10 1981-02-17 Textron Inc.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with molded fastening elements
JPS5932580B2 (ja) * 1980-08-08 1984-08-09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用編物製支持テ−プ
US4425683A (en) * 1981-10-14 1984-01-17 Yoshida Kogyo K. K.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JPS59130517U (ja) * 1983-02-22 1984-09-01 カラ−フアスナ−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本体
JPH0542731Y2 (zh) * 1986-12-02 1993-10-27
JPH01141611U (zh) * 1988-03-22 1989-09-28
JPH0779815A (ja) * 1993-09-10 1995-03-28 Ykk Kk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テープおよ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A2118199C (en) * 1993-10-29 1998-07-14 Muchiji Shimono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US5456293A (en) * 1994-08-01 1995-10-10 Wangner Systems Corporation Woven papermaking fabric with diagonally arranged pockets and troughs
JP2000303298A (ja) * 1999-04-14 2000-10-31 Ykk Corp 帯 体
JP3857541B2 (ja) * 2001-04-25 2006-12-13 Ykk株式会社 帯体
JP2003334108A (ja) * 2002-05-20 2003-11-25 Ykk Corp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3082590B (zh) * 2009-07-13 2015-11-25 Ykk株式会社 编织拉链牙链带
CN103153116B (zh) * 2010-09-29 2015-09-09 Ykk株式会社 拉链链条以及拉链
CN103781378B (zh) * 2011-09-09 2017-05-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链带及拉链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4005A (ja) * 1993-11-04 1995-05-16 Ykk Kk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3227049A (ja) * 2002-01-31 2003-08-15 Ykk Corp 反射性テープの製造方法とその反射性テープ
CN105442150A (zh) * 2015-12-22 2016-03-30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织带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8816A (zh) 2018-12-21
TW201737832A (zh) 2017-11-01
WO2017183198A1 (ja) 2017-10-26
CN109068816B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8595B (zh) Zipper zipper tape and zipper
JP5667200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織物製テープ
TW201828853A (zh) 附有拉鏈之製品及鏈齒構件、以及附有拉鏈之製品之製造方法
KR100385525B1 (ko) 벨트
CN101176579A (zh) 隐藏式拉链的拉链带条
TWI634853B (zh) Zipper chain cloth and zipper chain cloth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481357B (zh) Chain and zipper
TWI704877B (zh) 結合於可撓性材的拉鏈、關於此的方法、結合有拉鏈的可撓性材的製造方法、拉鏈鏈布、拉鏈鏈帶、拉鏈、衣類及衣類的製造方法
TWI403284B (zh) Woven into the chain
JP4171450B2 (ja) 面ファスナー
ITTO980727A1 (it) Cerniera lampo.
TWI411409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TWI484928B (zh) Chain and zipper
JP3886944B2 (ja) 編込み面ファスナー
JP2000014413A (ja) 織り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FI76248C (fi) Draglaos.
JP3210304B2 (ja) コイルフアスナー継手
JP2023087074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700298B2 (ja) カーテン上部テープ
CN110612040B (zh) 拉链牙链带
WO2024105761A1 (ja) 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織込み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TWM530063U (zh) 拉鏈
JP2002085113A (ja)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TW201729711A (zh) 拉鏈鏈帶及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