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1284B - Air supply unit - Google Patents

Air supply un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1284B
TWI631284B TW102124421A TW102124421A TWI631284B TW I631284 B TWI631284 B TW I631284B TW 102124421 A TW102124421 A TW 102124421A TW 102124421 A TW102124421 A TW 102124421A TW I631284 B TWI631284 B TW I6312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ir
centrifugal fan
tubular portion
parti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4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5216A (zh
Inventor
松本顯
高橋勝巳
川浪隆幸
Original Assignee
東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5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5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284B/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問題在於利用進行機器改良來提供一種更低噪音的送風單元。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該送風單元1,具有:間隔構件5,其具備使空氣流通的貫穿孔21;整流構件7,其具備筒狀部23,該筒狀部23設置於間隔構件5上並在間隔構件5的一側包圍貫穿孔21;及,離心風機9,其設置於間隔構件5的另一側,以使空氣流至筒狀部23內與貫穿孔21中;並且,在該送風單元1中,多個孔25均勻地設置於筒狀部23上。

Description

送風單元
本發明關於一種送風單元,尤其是關於一種使用離心風機來進行送風的送風單元。
空氣調節機(空調機)或工業用送風機要求低噪音。已知尤其是採用有使用了離心風機(plug fan)的送風單元之這些機器,會因葉片的片數Z(片)與轉數N(rev/min)而產生特定頻率的聲音。這稱為NZ音,頻率為f=N×Z÷60(Hz)的整數倍(參照專利文獻1的第2頁)。
專利文獻1記載的送風單元是利用在離心風機(渦輪風扇)的吸入口(喇叭口)的外周圍設置圓筒整流構件來減少NZ音。而且,作為揭示有與專利文獻1同樣的技術的文獻,可以舉出專利文獻2。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1-19521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6-281180號公報
然而,因為空氣調節機等的噪音得以減少越多就越好,所以,近年來呈現追求更低噪音機器的形勢。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利用進行機器改良來提供一種更低噪音的送風單元。
請求項1所述的發明是一種送風單元,具有:間隔構件,其具備使空氣流通的貫穿孔;整流構件,其具備筒狀部,該筒狀部設置於此間隔構件上並在前述間隔構件的一側包圍前述貫穿孔,並將自前述間隔構件的一方遠離之端部做成開口部;及,離心風機,其設置於前述間隔構件的另一側,以使空氣流至前述筒狀部內與前述貫穿孔中;並且,在該送風單元中,多個孔均勻地設置於前述筒狀部上,其中,具有設置於前述間隔構件上的進氣環,該進氣環在前述間隔構件的另一側包圍前述貫穿孔,並且,前述送風單元構成為使空氣從前述間隔構件的貫穿孔至前述離心風機的吸氣口為止,流過前述進氣環內部,在前述進氣環的下端部具備圓筒狀部,前述筒狀部的內徑比前述圓筒狀部的內徑更大,並且,前述送風單元構成為當前述離心風機旋轉時,前述間隔構件的一側的空氣通過前述筒狀部的開口部和前述筒狀部的多個孔而吸入,以緩和在前述貫穿孔的風速分佈的不均勻性。
請求項2所述的發明是如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單元,其中,前述筒狀部上所設置的孔,形成為圓形,且由前述各孔而產生的前述筒狀部的開口率為26.7%~44.2%。
請求項3所述的發明是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送風單元,其中,前述進氣環的流路剖面,沿著從前述間隔構件的貫穿孔向前述離心風機的吸氣口的方向而逐漸變小。
根據本發明,發揮下述的效果:可以利用進行機器改 良來提供一種更低噪音的送風單元。
1‧‧‧送風單元
3‧‧‧框體
5‧‧‧間隔構件
7‧‧‧整流構件
9‧‧‧離心風機
11‧‧‧底面部(底面)
13‧‧‧上面部(上面)
15‧‧‧側面部(側面)
17‧‧‧前室
19‧‧‧後室
21‧‧‧間隔構件的貫穿孔
23‧‧‧整流構件的筒狀部
25‧‧‧整流構件的筒狀部的孔(小孔)
27‧‧‧進氣環
29‧‧‧離心風機的吸氣口
31‧‧‧貫穿孔
33‧‧‧圓板狀部(凸緣部)
37‧‧‧發動機
39‧‧‧葉片
41‧‧‧圓形開口部
43‧‧‧圓板狀部(凸緣部)
45‧‧‧圓弧狀部
47‧‧‧圓筒狀部
49‧‧‧主板49
51‧‧‧側板(吸氣口形成體)
53‧‧‧圓板狀部(凸緣部)
55‧‧‧圓弧狀部
57‧‧‧圓筒狀部
59‧‧‧發動機和離心風機支持體
A1、A2、A3‧‧‧氣流
第1圖是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的立體圖。
第2圖是從第1圖中的II箭頭方向來看而得的視圖。
第3圖(a)是構成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的整流構件的立體圖。
第3圖(b)是構成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的離心風機的立體圖。
第4圖是構成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的進氣環與離心風機的立體圖。
第5圖是表示構成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的整流構件的作用的立體圖。
第6圖是表示間隔構件的貫穿孔中的氣流的速度分佈的圖。
第7圖是表示先前的送風單元中的噪音的大小與頻率的關係的圖。
第8圖是表示先前的送風單元與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中的噪音的大小與頻率的關係的圖。
第9圖是表示在送風單元中變更整流構件的筒狀部的孔徑時的噪音下降量的圖。
第10圖是表示在送風單元中變更整流構件的筒狀部的內徑時的噪音下降量的圖。
第11圖是表示在送風單元中變更整流構件的筒狀部的高度時的噪音下降量的圖。
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例如與先前的送風單元同樣地用於空氣調節機等中,如第1圖所示,具有框體3、間隔構件5、整流構件7及離心風機9而構成。在第1圖中,將框體3與間隔構件5透明地描繪,以便於觀察圖。
另外,以下為了方便說明,有時會將水平且特定的一方向設為縱向,將相對於縱向而呈正交的水平且特定的一方向設為橫向,並將相對於縱向與橫向而呈正交的方向設為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框體3形成為長方體狀的箱狀。亦即,框體3成為由矩形平板狀的底面部(底面)11、矩形平板狀的上面部(上面)13、及矩形平板狀的4片側面部(側面)15所包圍的形態。框體3的內部空間成為長方體狀。
間隔構件5設置於框體3內,並將框體3的內部空間分為上側的前室17與下側的後室19。前室17中,設置有未圖示的空氣吸入口,且導管(空氣吸入導管)連接空氣吸入口。後室19中,設置有未圖示的空氣吹出口,且導管(空氣吹出導管)連接空氣吹出口。
而且,若離心風機9旋轉,則經由空氣吸入導管、前室17、後室19、及送風導管而進行送風。
間隔構件5上,設置有使空氣流通的貫穿孔21。整流構件7具有筒狀部(例如圓筒狀部)23,並與間隔構件5設置成一體。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在間隔構件5的一側(上側;前室17內)包圍貫穿孔21。
離心風機9設置於間隔構件5的另一側(下側;後室19 內)上,以使空氣流至筒狀部23內與貫穿孔21中。
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例如是由衝孔金屬板所構成。而且,筒狀部23上,設置有多數個孔(許多個小孔)25以用於減少因氣流而生成的噪音。各孔25均勻地分散設置於整個筒狀部23上。
並且,送風單元1上設置有進氣環27。進氣環27形成為筒狀(圓環狀),與間隔構件5設置成一體,並在間隔構件5的另一側(下側;後室19內)包圍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
而且,構成使空氣從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至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為止,流過進氣環27內部。亦即,進氣環27使空氣流過它的內側,來將空氣(氣流)從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引導至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
進氣環27的流路剖面,沿著從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向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沿著從上向下)的方向而逐漸變小,之後,在圓筒狀部47處成為固定。
進一步詳細地說明送風單元1。
間隔構件5形成為矩形的平板狀。使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為上下方向,並在框體3的內部與框體3設置成一體。
利用設置間隔構件5,來將框體3內的空間分為長方體狀的前室(上側空間)17與長方體狀的後室(下側空間)19。
在間隔構件5的中央(縱向及橫向的中央),設置有圓形的貫穿孔(在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上貫通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框體3內的前室17與後室19只利用貫穿孔21而彼此連接。另外,框體3與間隔構件5,例如是由鋼板所構成。
如第3圖(a)等所示,整流構件7具有中央設置有圓形貫穿孔31的圓板狀部(凸緣部)33與筒狀部23而構成。
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是利用折彎固定厚度的板狀原材料來形成圓筒狀,並在整流構件7的圓板狀部33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立起設置。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中心軸,通過整流構件7的圓板狀部33的貫穿孔31的中心,且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與圓板狀部33的貫穿孔31的內徑彼此大致相等。
進一步說明,整流構件7為以下所示的立體形狀。在特定平面上,描畫沿上下方向延長的特定長度的第1線段。描畫以第1線段的下端為起點,向右方延長的特定長度的第2線段。
繼而,描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軸,該中心軸位於距第1線段(第2線段的左端)特定距離的左側。當將第1線段與第2線段(「L」字狀的線)以中心軸為旋轉中心進行360°旋轉時,整流構件成為由「L」字狀線的軌跡所表示的立體形狀。
另外,因為實際上整流構件7的各部23、33具有厚度,所以,上述各線段具有特定的微小寬度(與各線段的延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的尺寸)。並且,第1線段的軌跡成為筒狀部23,第2線段的軌跡成為圓板狀部33。
整流構件7位在間隔構件5的上側並設置於間隔構件5上。在此狀態中,整流構件7的圓板狀部33的厚度方向成為上下方向,整流構件7的圓板狀部33位在間隔構件5的上側並與間隔構件5接觸而重疊。而且,整流構件7的筒狀 部23包圍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並從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面)立起(從間隔構件5向上方延伸)。
另外,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中心軸,通過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的中心。並且,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與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的直徑彼此大致相等。
並且,整流構件7是由鋼板所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有可耐風速的強度,則也可以是由合成樹脂等其他材料所構成。
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上所設置的小孔25,在厚度方向上貫通筒狀部23的壁部。小孔25為固定直徑的圓形,各小孔25以固定間距(節距)彼此分離,排列成棋盤格狀。另外,各小孔25也能以Z字狀(交錯式)等其他形態排列,小孔25的形狀也可以為圓形以外的形狀。此時,小孔25的形狀期望為長圓狀、橢圓狀或使矩形的四角呈圓弧狀的形狀等的不存在尖角部的形狀。
並且,期望任一小孔25均在筒狀部23的端處不被切斷。例如,當小孔25為圓形時,任一小孔25均不處於筒狀部23的頂端(筒狀部23的上端),在小孔25與筒狀部23的上端之間,必須存在筒狀部23的壁部,小孔25不會處於筒狀部的頂端而成為弓形。
由孔25而產生的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開口率為26.7%~44.2%(例如26.7%、34.9%或44.2%)。
例如,孔25在筒狀部23上以12mm的間距排列成棋盤格狀。此處,求孔25的直徑為7mm時的開口率R(d=7),得出R(d=7)=72×π/242≒0.267,也就是開口率R(d=7)為 26.7%(約27%)。在上述式中,「24」為孔25的間距的2倍的值。求孔25的直徑為8mm時的開口率R(d=8),得出R(d=8)=82×π/242≒0.349,也就是開口率R(d=8)為34.9%(約35%)。求出孔25的直徑為9mm時的開口率R(d=9),得出R(d=9)=92×π/242≒0.442,也就是開口率R(d=9)為44.2%(約44%)。
當離心風機9的圓形吸氣口29的內徑D2(參照第3圖(b))為ψ 347mm時,筒狀部23的內徑D3為ψ 380mm。另外,也可以使內徑D3為329mm~430mm(例如329mm或430mm)。
筒狀部23的高度尺寸H2為70mm,但也可以使高度尺寸H2為35mm~70mm(例如35mm或52.5mm)。
如第1圖、第2圖等所示,離心風機9與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下面)間隔少許距離,而被配置於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側(下側)。離心風機9的旋轉中心軸與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中心軸彼此一致,並通過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的中心。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形成為圓形,該圓形的內徑D2小於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的直徑(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D3)。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與貫穿孔21對向(貫穿孔21的圓與吸氣口29的圓彼此平行)。
而且,若離心風機9利用制動器(actuator)(例如發動機37)而作旋轉,則在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的一側,存在於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外側的空氣(前室17內的空氣)被吸入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內,然後通過筒狀部23的內側、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及進氣環27,從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被吸入。被吸入離心風機9中的空氣,從離心 風機9的葉片39處,在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側(下側),排出至離心風機9的外部(後室19內)。亦即,空氣沿著葉片39從離心風機9的外周而被排出至後室19內。
這樣一來,在空氣的流動方向上(從上流側向下流側),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及離心風機9依次排列。
並且,若離心風機9利用發動機37而作旋轉,空氣不僅來自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頂端(上端)的圓形開口部41,且會通過筒狀部23上所開設的各小孔25而流入筒狀部23內。
如第4圖所示,進氣環27是由圓板狀部(凸緣部)43、圓弧狀部45、及圓筒狀部47所構成。進氣環27設置有圓弧狀部45,這一點與整流構件7不同,但其他方面與整流構件7同樣地構成。亦即,進氣環27為以下所示的立體形狀。
在特定平面內,描畫沿左右方向延長的特定長度的第1線段。描畫以第1線段的左端為起點並向下方延長的特定長度的第2線段。這樣一來,第1線段的左端與第2線段的上端處,成為90°的尖角部。為去掉此角部,按照C倒角的要領,用1/4的圓弧使角部圓滑。
繼而,描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軸,該中心軸位於距第2線段(第1線段的左端)特定距離的左側。當將圓弧狀部放在中間來將彼此連接的第1線段與第2線段(角部成為圓弧狀的「L」字狀線)以中心軸為旋轉中心進行360°旋轉時,進氣環27成為由上述「L」字狀線的軌跡所表示的立 體形狀。
另外,因為實際上進氣環27的各部具有厚度,所以,上述各線段和圓弧具有特定的微小寬度(與各線段或圓弧的延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的尺寸)。
進氣環27的圓板狀部43,由因1/4的圓弧而使左端側變短的第1線段的軌跡所表示;進氣環27的圓弧狀部45,由1/4的圓弧所表示;進氣環27的圓筒狀部47,由因1/4的圓弧而使上端側變短的第2線段的軌跡所表示。
進氣環27位在間隔構件5的下側,並設置於間隔構件5上。在此狀態中,進氣環27的圓板狀部43的厚度方向為上下方向,進氣環27的圓板狀部43位在間隔構件5的下側,與間隔構件5接觸並重疊。而且,進氣環27的圓弧狀部45與圓筒狀部47包圍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並從間隔構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立起(從間隔構件5向下方延伸)。在進氣環27的下側,設置有離心風機9。
進氣環27的圓筒狀部47的中心軸,通過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的中心。並且,進氣環27的圓弧狀部45的內徑(最大直徑;進氣環27的圓板狀部43處的貫穿孔的內徑)與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的直徑彼此大致相等。
進氣環27是由圓板狀部43、圓弧狀部45、及圓筒狀部47所構成,並以上述方式設置於間隔構件5上,藉此,進氣環27的流路剖面,沿著從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向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沿著從上向下)的方向而逐漸變小。進氣環27的流路剖面的面積,是在獲得由相對於上下方向呈正交的平面而產生的剖面的情況下,由進氣環27的內徑所規 定的部分的面積。
另外,進氣環27例如是由鋼等所構成,但也可以是由剛性樹脂等其他材料所構成。
進一步說明離心風機9。
如第3圖、第4圖等所示,離心風機9具有以下部分而構成:主板49,其被配置於下側,且為圓板狀;側板(吸氣口形成體)51,其從主板49向上方隔開特定間隔而對向配置,並在中央具有吸氣口29;及,葉片39,其在這些主板49和側板51之間,沿圓周方向隔開特定間隔而配置多個。
與進氣環27同樣地,側板51是由圓板狀部(凸緣部)53、圓弧狀部55、及圓筒狀部57所構成。側板51的圓板狀部53位於葉片39側(下側),側板51的圓弧狀部55與圓筒狀部57從圓板狀部53向上方立起。
用於旋轉驅動離心風機9的發動機(例如利用50 Hz或60 Hz的交流電源來驅動的四極感應電動機)37,它的框體藉由發動機和離心風機支持體59,與間隔構件5設置成一體。另外,發動機和離心風機支持體59、發動機37、及離心風機9存在於框體3的後室19內。
發動機37的旋轉輸出軸,從發動機37的框體向上方突出。離心風機9與發動機37的旋轉輸出軸設置成一體。離心風機9的主板49位於下側,多片(例如7片)葉片39位於主板49之上,側板51位於葉片39之上。在離心風機9的側板51的圓筒狀部57的上端,形成有圓形的吸氣口29。
離心風機9的旋轉中心軸(發動機37的旋轉輸出軸的旋轉中心軸)與進氣環27的圓筒狀部47的中心軸彼此一致。 離心風機9的側板51的圓筒狀部57的內徑(吸氣口29的內徑)D2,稍微大於進氣環27的圓筒狀部47的內徑D4或外徑。而且,在上下方向上,進氣環27的筒狀部47的下端部進入離心風機9的側板51的圓筒狀部57的上端部,並彼此重疊。
另外,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D3為ψ 380mm,進氣環27的圓筒狀部47的內徑(吸入口的直徑)D4為ψ 330mm,內徑D3為內徑D4的約1.1倍。
並且,離心風機9的外徑D1例如為ψ 500mm,高度H1例如為211mm。框體3的縱向尺寸B例如為1000mm,框體3的橫向尺寸W例如為1000mm,框體3的高度尺寸H例如為2000mm。
並且,離心風機9是將鋼板或鋁板利用衝壓加工等進行加工,並利用焊接或鉚接等結合成為一體,但也可以是由合成樹脂等其他材料所構成。
繼而,說明送風單元1的動作。
從離心風機9停止的狀態,若離心風機9作旋轉,則從空氣吸入導管進入前室17內的空氣,從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被吸入。此所吸入的空氣通過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內,且通過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與進氣環27內,而從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進入離心風機9內。
進入離心風機9內的空氣,通過葉片39之間,然後從葉片39的外周被排出至後室19內。然後,經由送風導管而被送風。
此處,因為先前的整流構件的筒狀部上並未開孔,所 以,進入整流構件的筒狀部內的空氣,是從整流構件的筒狀部的開口部,或是越過整流構件的筒狀部上端而流動(參照第5圖的箭頭A1、A2)。來自開口部的氣流與越過整流構件的筒狀部上端的氣流在流路中央匯集整流,但因吸入口(間隔構件的貫穿孔)的周邊部分與吸入口中央的風速分佈的不均勻性,會導致不會對離心風機9內部產生均等的氣流。亦即,成為如第6圖中的線狀圖V1所示的速度分佈。
並且,如果不設置整流構件,則不存在筒狀部,因此會使間隔構件的貫穿孔的周邊部分的空氣流速變快,成為如第6圖中的線狀圖V2所示的速度分佈。此時,也不會對離心風機9內部產生均等氣流。
相對於此,在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中,利用衝孔金屬板來構成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而且,因為通過多個小孔(衝孔)25後的空氣也會進入吸入口(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因為不僅會產生第5圖所示的由箭頭A1、A2表示的氣流,也會產生由箭頭A3表示的氣流),所以,可以緩和吸入口周邊部分與吸入口中央的風速分佈的不均勻性。亦即,成為如第6圖中的線狀圖V3所示的速度分佈。
這樣一來,產生沿著離心風機9的內部形狀且大致均勻的氣流,因而可以減輕因葉輪(離心風機9)的葉板(葉片39)片數而產生的NZ音或總噪音。
繼而,說明送風單元1的試驗結果。
第7圖為先前的送風單元(比較例的送風單元)的噪音測定結果。另外,在用於獲得以下所示的測定結果的測定中,將噪音測定感測器在框體3的外側設置於框體3的近旁。並 且,因為離心風機9的葉片片數Z為7(片),轉數n為約1700(rev/min),所以,產生的NZ音為7×1700÷60≒200(Hz)的整數倍的音。進一步,這之後的測定結果利用完全相同的條件測定。
第7圖的橫軸為噪音的頻率,縱軸為噪音的大小。第7圖所示的線狀圖G1為未設置整流構件的送風單元的測定結果,第7圖所示的線狀圖G2為設置有筒狀部上未設置孔的整流構件的送風單元的測定結果。
線狀圖G1與線狀圖G2彼此大致重疊。但在NZ音(200 Hz、400 Hz)的附近,線狀圖G2的噪音值下降。
第8圖為先前的送風單元(比較例的送風單元)與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的噪音測定結果。
第8圖的橫軸為噪音的頻率,縱軸為噪音的大小。第8圖所示的線狀圖G2為與第7圖的線狀圖G2相同的線狀圖,是安裝有筒狀部上未設置孔的整流構件的之送風單元的測定結果。第8圖所示的線狀圖G3,是安裝有筒狀部23上設置孔25的整流構件7之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的測定結果。當比較線狀圖G2與線狀圖G3時,線狀圖G3所示的測定結果明顯為更低噪音。尤其在NZ音(400 Hz)的附近,噪音值下降。
第9圖表示改變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孔25的直徑時(7mm、8mm、9mm)的噪音測定結果。在第9圖的上側的表所示的4個試驗((1)~(4))中,使任一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D3均為ψ 380mm,並使任一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高度H2均為70mm。
並且,第9圖的上側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表示作為噪音對象的所有頻帶中的噪音大小的合成值(整體(overall)),是第7圖或第8圖的線狀圖的下側部分的面積。第9圖的下側的直條圖表示第9圖的上側的表的結果。
在第9圖表示的結果中,一部分噪音較大,但整體來說,在孔25的直徑為7mm、8mm、9mm的任一情況中,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的噪音均較小。
第10圖表示改變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D3時(ψ 329mm、ψ 380mm、ψ 430mm)的噪音測定結果。在第10圖的上側的表所示的6個試驗((5)、(5′)、(1)、(4)、(6)、(6′))中,使任一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高度H2均為70mm,當設有孔25時,使任一孔25的直徑均為7mm。
第10圖的上側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與第9圖的「噪音(dB(A))」同樣。第10圖的下側的直條圖表示第10圖的上側的表的結果。
在第10圖表示的結果中,一部分噪音也較大,但整體來說,在筒狀部23的內徑D3為ψ 329mm、ψ 380mm、ψ 430mm的任一情況中,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的噪音均較小。
第11圖表示改變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高度H2時(35mm、52.5mm、70mm)的噪音測定結果。在第11圖的上側的表所示的6個試驗((7)、(7′)、(8)、(8′)、(1)、(4))中,使任一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內徑D4均為ψ 380mm,當設有孔25時,使任一孔25的直徑均為7mm。
第11圖上側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與第9圖 的「噪音(dB(A))」同樣。第11圖下側的直條圖表示第11圖上側的表的結果。
在第11圖表示的結果中,在筒狀部23的高度H2為35mm、52.5mm、70mm的任一情況中,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送風單元1的噪音均較小。
根據送風單元1,利用在整流構件7的整個筒狀部23上均勻地設置多個小孔25,可以減少噪音。亦即,基於第5圖或第6圖,在所示的作用下,相較於先前的設有圓筒整流構件的情況或未設置圓筒整流構件的情況,送風單元1可以使NZ音或總噪音下降。
並且,根據送風單元1,利用使由各孔25而產生的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的開口率為26.7%~44.2%,可以使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內等的空氣的流速更均勻,因而可以更進一步減少噪音。
並且,根據送風單元1,以使空氣從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至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為止,流入進氣環27內的方式來構成,且進氣環27的流路剖面沿著從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向離心風機9的吸氣口29的方向而逐漸變小,之後,進氣環27的流路剖面固定(在圓筒狀部47處固定),所以,空氣會沒有亂流地流至離心風機9,因而可以更進一步減少噪音。
另外,在送風單元1中,未必需要如第1圖所示,將高度方向作為垂直方向使用,也可以在將高度方向等以傾斜的狀態下使用,也可以在使高度方向成為水平的狀態下使用,也可以在其上下顛倒的狀態下使用。
進一步,本實施形態的噪音測定結果是在轉數為1700(Rev/min)的情況下進行,該轉數是用60 Hz的交流電源驅動四極感應電動機而獲得。即使將該電源變更為50 Hz的電源,或是用其他頻率驅動,或進一步變更葉片片數,而導致NZ音的頻率不同,但相對效果不變。
並且,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也可以不由衝孔金屬板構成,而是由網孔材料所構成。網孔材料是例如將剖面為圓形的細長的線材以縱橫方向適當編織而形成的材料。
並且,整流構件7的筒狀部23為圓筒狀,但也可以為圓錐台形的側面形狀。亦即,可以使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處(下端)的內徑最大(與貫穿孔21的內徑為相同),並沿著向上的方向而內徑逐漸變小,相反地,也可以使間隔構件5的貫穿孔21處(下端)的內徑最小(與貫穿孔21的內徑相同),並沿著向上的方向而內徑逐漸變大。

Claims (3)

  1. 一種送風單元,其特徵在於,具有:間隔構件,其具備使空氣流通的貫穿孔;整流構件,其具備筒狀部,該筒狀部設置於此間隔構件上並在前述間隔構件的一側包圍前述貫穿孔,並將自前述間隔構件的一方遠離之端部做成開口部;及,離心風機,其設置於前述間隔構件的另一側,以使空氣流至前述筒狀部內與前述貫穿孔中;並且,多個孔均勻地設置於前述筒狀部上,其中,具有設置於前述間隔構件上的進氣環,該進氣環在前述間隔構件的另一側包圍前述貫穿孔,並且,前述送風單元構成為使空氣從前述間隔構件的貫穿孔至前述離心風機的吸氣口為止,流過前述進氣環內部,在前述進氣環的下端部具備圓筒狀部,前述筒狀部的內徑比前述圓筒狀部的內徑更大,並且,前述送風單元構成為當前述離心風機旋轉時,前述間隔構件的一側的空氣通過前述筒狀部的開口部和前述筒狀部的多個孔而吸入,以緩和在前述貫穿孔的風速分佈的不均勻性。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單元,其中,前述筒狀部上所設置的孔,形成為圓形,且由前述各孔而產生的前述筒狀部的開口率為26.7%~44.2%。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送風單元,其中,前述進氣環的流路剖面,沿著從前述間隔構件的貫穿孔向前述離心風機 的吸氣口的方向而逐漸變小。
TW102124421A 2013-03-13 2013-07-08 Air supply unit TWI631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0149A JP6139189B2 (ja) 2013-03-13 2013-03-13 送風ユニット
JP2013-050149 2013-03-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5216A TW201435216A (zh) 2014-09-16
TWI631284B true TWI631284B (zh) 2018-08-01

Family

ID=51501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4421A TWI631284B (zh) 2013-03-13 2013-07-08 Air supply unit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39189B2 (zh)
CN (1) CN104047896B (zh)
TW (1) TWI6312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2505B2 (ja) * 2020-02-27 2023-07-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0038A1 (en) * 2002-02-10 2007-03-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fan equipment, method of reducing noise of equipment, pressure pulsation reducer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equipment, pressure pulsation reducer for pump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reducing pressure pulsation of equip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54024Y2 (zh) * 1971-12-31 1977-12-07
US5248224A (en) * 1990-12-14 1993-09-28 Carrier Corporation Orificed shroud for axial flow fan
JPH05126097A (ja) * 1991-11-06 1993-05-21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送風機の消音装置
US5979595A (en) * 1996-10-18 1999-11-09 New Philadelphia Fan Company Fan inlet flow controller
US6099609A (en) * 1998-07-30 2000-08-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oving sorbent filter device
FR2788086B1 (fr) * 1998-12-30 2001-02-09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comportant un pulseur d'aspiration
JP2009036060A (ja) * 2007-07-31 2009-02-19 Hitachi Ltd 往復動圧縮機
JP5292759B2 (ja) * 2007-10-10 2013-09-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JP2010209823A (ja) * 2009-03-11 2010-09-24 Panasonic Corp 遠心送風機
KR20100104870A (ko) * 2009-03-19 2010-09-29 에이스냉동공조 주식회사 송풍기 및 이러한 송풍기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KR101137492B1 (ko) * 2010-01-19 2012-04-23 문재경 송풍기용 케이싱의 조립 구조
JP5879486B2 (ja) * 2010-11-17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0038A1 (en) * 2002-02-10 2007-03-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fan equipment, method of reducing noise of equipment, pressure pulsation reducer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equipment, pressure pulsation reducer for pump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reducing pressure pulsation of equip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7896A (zh) 2014-09-17
JP2014173584A (ja) 2014-09-22
CN104047896B (zh) 2018-09-14
JP6139189B2 (ja) 2017-05-31
TW201435216A (zh) 2014-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4895B (zh) Centrifugal fans and air fluid machinery using the centrifugal fan
JP4844678B2 (ja) 遠心送風機
US9664407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fan bellmouth and motor stay
EP2609844A3 (en) Motor assembly for vacuum cleaner
JP2016033338A (ja) 遠心式送風機
WO2019189127A1 (ja) Cpap装置
JP2010084701A (ja) 送風装置
JP6019391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衣類乾燥機
JP6264192B2 (ja)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TWI631284B (zh) Air supply unit
JP6375821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
JP2015117605A (ja) 遠心送風機
JP4874360B2 (ja) 羽根車並びに多翼送風機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JP2016014368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8025356A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082230A (ja) 多翼送風機
JP2017133427A (ja) 遠心式送風機
KR20130139023A (ko) 원심형 송풍장치
JP2013036443A (ja) 遠心送風機
JP2016205659A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7093136A (ja) レンジフード
KR101656470B1 (ko) 다익팬
JP2011179778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6070075A (ja) 遠心送風機
JP6027835B2 (ja) 空気清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