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114B - Grinding device and grinding tool for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Grinding device and grinding tool for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114B
TWI626114B TW105129647A TW105129647A TWI626114B TW I626114 B TWI626114 B TW I626114B TW 105129647 A TW105129647 A TW 105129647A TW 105129647 A TW105129647 A TW 105129647A TW I626114 B TWI626114 B TW I6261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support portio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ttached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9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2619A (zh
Inventor
Kenji Yamauchi
Tatsuo Kitatani
Daisuke Takita
Original Assignee
New Regist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Regist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Regist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22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2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1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9/00Wheels or drums supporting in exchangeable arrangement a layer of flexible abrasive material, e.g. sandpaper
    • B24D9/08Circular back-plates for carrying flexibl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5/00Means for securing grinding wheels on rotary arb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7/00Bonded abrasive wheels, or wheels with inserted abrasive blocks, designed for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ly by their periphery, e.g. by the front face; Bushings or mountings therefor
    • B24D7/16Bushings; Mount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lishing Bodies And Polishing Tools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研削裝置,其可防止研削部之表面同等地磨耗、研削力之大幅降低、或研削燒損。
本發明之研削裝置1,係具備,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之支撐部20、及在支撐部20上重疊設置、具有藉由於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31之研削部30。在支撐部20之表面,於使用時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與研削部30之背面接觸之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支撐部20與研削部30之間、迴轉軸12與研削部30之間、或迴轉軸12與支撐部20之間,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係合,保持使研削部30或支撐部20在周方向以既定角度移動之狀態而設置係合機構50。

Description

研削裝置及該研削裝置用之研削工具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研削被研削物之研削裝置及該研削裝置用之研削工具。
為了研削‧研磨一般鋼、不鏽鋼、鋁、塑膠等之加工品,而裝著研削磨刀石、研磨布紙加工製品等之研削部之圓盤砂輪機等之研削裝置廣泛被使用(例如專利文獻1)。一般此種研削裝置100,如圖26所示之構成。亦即,具有藉由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131之研削部130,重疊並固定於平板狀之支撐部120上,支撐部120及研削部130以整體支撐迴轉軸。接著,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1驅動迴轉軸,則伴隨著迴轉軸迴轉支撐部120及研削部130,藉由研削部130表面之研削面131之凹凸研削‧研磨加工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42424號公報
然而,如上述之傳統的研削裝置100,因一般於研削‧研磨時所負荷之範圍相同,將產生其範圍之研磨顆粒132(參照圖27)同等地磨耗之情形。換言之,如圖27(a)之初期狀態之全新的研磨部130,對於研削部130之表面131係藉由研磨顆粒132形成凹凸,因藉由以研磨部130研削‧研磨加工品W,從而如圖27(b)同等地磨耗研磨顆粒132,研削部130之表面131變得平滑。如此一來,若變成稱為「鈍化」之狀態,不論研磨顆粒132是否殘留,研磨顆粒132之切削刃鈍化,鋒利度大幅降低。其結果,研削阻力及研削熱增大,產生研削燒損發生之問題。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研削裝置及該研削裝置用之研削工具,其可防止研削部之表面同等地磨耗、研削力之大幅降低、或研削燒損。
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係具備支撐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驅動之迴轉軸、及研削部,係重疊設置於支撐部上,具有藉由在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在支撐部之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及凹面部,凸面部係使用時與研削部之背面接觸者,凹面部係從凸面部後退者。設置有係合機構,係支撐部 及研削部之間、迴轉軸及研削部之間、或迴轉軸及支撐部之間,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係合,保持使研削部或支撐部在周方向以既定角度移動之狀態。
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係在支撐部之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及凹面部,其中僅凸面部與研削部接觸。藉此,研削部在研削加工品時,僅在凸面部接觸之範圍於加工品集中研削部之壓力,在凸面部接觸之範圍研削部研削加工品,同時在凹面部對向之範圍,雖研削部與加工品接觸,而呈僅滑過加工品表面未研削加工品之狀態。此時凸面部接觸之範圍,因研磨顆粒同等地磨耗,從而使研削面之凹凸平滑化。然而,研削部,因可變更支撐部、即與凸面部之相對位置,藉由改變與凸面部接觸之研削部之位置,有利於研削加工品,與凸面部接觸範圍之研削面成為凹凸狀,可使研削部之研削力復活。此時,藉由在每個既定的角度位置,改變與研削部,及與支撐部即凸面部之相對位置,使研削面呈凹凸狀之部分可確實地與凸面部接觸。如此一來在研削力開始降低時,藉由改變對於凸面部之研削部之位置,可抑制研削力大幅地降低,其結果,防止因研削力之降低而摩擦增大,可防止研削燒損。
又,上述之「研削」,可做一般地解釋,除了削去表面之意義,亦含有具研磨表面之意義之「研磨」之概念,廣泛意指將加工品之表面削成平面。
較佳之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中,係合機構,係由至少1個係合突起及複數個係合孔所構成,係合突起係設置於支撐部及研削部之一側,係合孔係設置於支撐部及研削部之另一側上所既定之每一個角度位置,並與係合突起可接脫。
較佳之另一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中,係合機構,係由棘輪及至少1個棘爪所構成,棘輪係安裝於研削部或支撐部之內周,作為於沿著周方向具有既定間距之內齒輪,棘爪係安裝於迴轉軸,並與棘輪係合。
較佳之另一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中,進一步具備變位機構,係對應係合機構之係合動作,且研削部或支撐部僅以既定角度往周方向移動。
藉由設置此種變位機構,研削裝置之使用者即使未刻意使研削部對支撐部相對移動,可自動地使研削部對支撐部相對移動。藉此,使用者可不需意識研削力之降低,從而經長時間繼續使用研削裝置。
更佳之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中,變位機構,係由引導部材及變位部材所構成,引導部材設置在研削部或支撐部之一側,變位部材安裝在引導部材之外周,使變位成沿引導部材在軸方向可移動且在周方向無法移動;係合機構,係由至少1個之係合針及係合溝所構成,係合針係設置在變位部材之外周面並往徑方向外側突出,係合溝係設置在研削部或支撐部之另一側之內周面整個圓周,並在所既定之每一個角度位置之階梯部所形成。
更佳之另一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中,係合機構,係由第1平面齒輪及第2平面齒輪所構成,第1平面齒輪係安裝於支撐部及研削部之一側並沿著周方向具有既定間距,第2平面齒輪係安裝於支撐部及研削部之另一側並沿著周方向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嚙合間距;變位機構,係由在第2平面齒輪之外周之軸方向可移動且無法周方向移動而安裝,沿著周方向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嚙合間距的第3平面齒輪所構成;第3平面齒輪, 係對於第2平面齒輪之齒位置在周方向錯開而設置。
本發明之研削工具,其係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驅動之迴轉軸,且安裝在表面具有係合突起之基礎部材而使用之研削工具。其係具備凹凸形成部材,安裝在基礎部材,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凸面部,及從凸面部後退之凹面部,及研削部,在凹凸形成部材上重疊,具有藉由在表面複數研磨顆粒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在凹凸形成部材形成安裝孔,安裝孔用於與係合突起係合,且在基礎部材上安裝凹凸形成部材;在研削部,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設置,與係合突起可接脫之複數之係合孔。
本發明之另一研削工具,其係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驅動之迴轉軸,且安裝在表面上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及從凸面部後退之凹面部之支撐部。其係具備研削部,在支撐部上重疊,具有藉由在表面複數研磨顆粒所形成之凹凸狀之研削面,及引導部材,安裝在研削部之背面;研削部,係藉由在支撐部所具備之變位部材之內周插入引導部材,並對應具有支撐部之變位機構之係合動作,僅在既定角度對支撐部往周方向移動。
本發明之研削裝置及該研削裝置用之研削工具,可防止研削部之表面同等地磨耗,並防止研削力之大幅降低、或研削燒損。
1‧‧‧研削裝置
2‧‧‧研削具
3‧‧‧研削具
4‧‧‧研削具
5‧‧‧研削具
11‧‧‧迴轉驅動裝置
12‧‧‧迴轉軸
20‧‧‧支撐部
21‧‧‧凸面部
22‧‧‧凹面部
23‧‧‧凹凸形成部材
24‧‧‧基礎部材
26a‧‧‧安裝孔
30‧‧‧研削部
31‧‧‧研削面
40‧‧‧固定部
50‧‧‧係合機構
51‧‧‧係合突起
52‧‧‧係合孔
60‧‧‧係合機構
61‧‧‧棘輪
62‧‧‧棘爪
70‧‧‧係合機構
71‧‧‧係合針
72‧‧‧係合溝
72c‧‧‧階梯部
75‧‧‧變位機構
76‧‧‧引導部材
77‧‧‧變位部材
80‧‧‧係合機構
81‧‧‧第1平面齒輪
82‧‧‧第2平面齒輪
85‧‧‧變位機構
86‧‧‧第3平面齒輪
【圖1】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1實施型態之斜視圖。
【圖2】圖1之研削裝置之分解斜視圖。
【圖3】圖1之研削裝置之研削部之平面圖。
【圖4】在圖1之研削裝置之研削部及支撐部之正面圖,表示凸面部及研削部之(a)第1位置關係、及(b)第2位置關係之圖。
【圖5】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之分解斜視圖。
【圖6】表示圖1及圖5之研削裝置之支撐部之變形例之平面圖。
【圖7】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2變形例之分解斜視圖。
【圖8】表示圖7之研削裝置之支撐部之變形例之平面圖。
【圖9】表示圖7之研削裝置之支撐部之另一變形例之平面圖。
【圖10】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3變形例之斜視圖。
【圖11】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2實施型態之分解斜視圖。
【圖12】表示圖11之研削裝置組裝完成狀態之斜視圖。
【圖13】圖12之A-A線斷面圖。
【圖14】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3實施型態之分解斜視圖。
【圖15】圖14之研削裝置從迴轉驅動裝置側視角之分解斜視圖。
【圖16】圖14之研削裝置之縱斷面圖。
【圖17】圖14之研削裝置之支撐部之斜視圖。
【圖18】表示在圖17之支撐部之縱斷面圖,省略內筒部之圖。
【圖19】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第4實施型態之分解斜視圖。
【圖20】圖19之研削裝置從迴轉驅動裝置側視角之分解斜視圖。
【圖21】圖19之研削裝置之縱斷面圖。
【圖22】說明圖19之研削裝置之第1平面齒輪至第3平面齒輪之動作之概念圖。
【圖23】說明圖19之研削裝置之第1平面齒輪至第3平面齒輪之動作之概念圖。
【圖24】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凸面部及凹面部之另一變形例之正面圖。
【圖25】表示本發明之研削裝置之凸面部及凹面部之另一變形例之正面圖。
【圖26】表示傳統的研削裝置之斜視圖。
【圖27】表示在擴大圖26之研削裝置之研削部周邊之一部分之概略正面圖,(a)全新之狀態、及(b)使用後之狀態之圖。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本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1,係研削一般鋼、不鏽鋼、鋁、塑膠等之加工品W(參照圖4)之裝置。以下,雖例示人以手持進行研削作業之圓盤砂輪機等之自由研削盤做說明,但本發明亦適用只要設置加工品W便可自動研削之加工等之機械研削盤。以下,以研削裝置1之迴轉軸12為基準,定義軸方向、周方向、徑方向。此外,研削裝置1與加工品W接觸之側作為表面,定義表面 及背面。
首先,參照圖1~圖3,說明本發明之研削裝置1之第1實施型態。如圖1及圖2所示,研削裝置1,係具備,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可一同迴轉之支撐部20、在支撐部20上重疊設置之研削部30、及將研削部30固定在支撐部20上之固定部40。迴轉驅動裝置11,係由電源線15供給之電力,內建迴轉馬達等之迴轉動力源,藉由驅動迴轉動力源,使迴轉軸12迴轉。又,可使用利用作為迴轉動力源之壓縮空氣之空氣壓馬達或油壓馬達,例如,迴轉驅動裝置11,係可藉由內建空氣壓馬達之氣動工具而構成。此外,只要可驅動迴轉軸12,亦可使用習知的任意之迴轉驅動裝置11。
支撐部20,係由凹凸形成部材23、及固定凹凸形成部材23於表面之基礎部材24之2個部材所構成。在支撐部20之表面,藉由凹凸形成部材23,於使用時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與研削部30之背面接觸之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
基礎部材24,係形成具有與研削部30相同大小的徑之圓板狀,並在中央形成迴轉軸12可插穿之貫通孔24a。在貫通孔24a之周邊,有2個係合突起51從表面於與迴轉軸12之軸方向平行突出。又,上述之「圓板狀」,不僅為無凹陷之平坦的板,亦包含在側面視之板之周緣部分為平坦,而板之中央部分為碗狀之凹陷形狀者。
凹凸形成部材23,係由具有比基礎部材24之外徑小的徑之中央部25、及從中央部25放射狀延伸之複數之外周部26一體形成。外周部26,係延伸至與基礎部材24之外徑同等之位置。中央部2 5,係為了插穿迴轉軸12之貫通孔25a所形成。此外,外周部26之中,安裝於基礎部材24時在位於係合突起51之處,形成為了插穿係合突起51而使凹凸形成部23安裝於基礎部材24之安裝孔26a。安裝孔26a,係具有係合突起51可貫通程度之空間大小。凹凸形成部23,係藉由外周部26形成凸面部21,鄰接外周部26間形成凹面部22,從而一體具備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凸面部21、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由於外周部26為放射狀延伸,故凹凸形成部23,係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形成放射狀之構成。
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例如,藉由金屬、樹脂、橡膠等之任意的材料所形成。形成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之材料,可適當地選擇對研削部30或加工品W之材質最適合者。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不必由相同的材料構成,藉由使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之材料相異,可對應各種的研削部30或加工品W之材質,可提升研削裝置1之泛用性。此外,因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之材料可個別選擇,可藉由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之組合而使支撐部具備柔軟性。
研削部30,係呈圓板狀,具有藉由於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31。研削部30,可使用習知的研削研磨顆粒、多翼盤及研磨盤等之研磨布紙加工製品,以及,不織布研磨材等、具有柔軟性之研磨材。又,上述之「圓板狀」,不僅為無凹陷之平坦的板,亦包含在側面視之板之周緣部分為平坦,而板之中央部分為碗狀之凹陷形狀者。
研削部30,係形成為了於中央插穿迴轉軸12之貫通孔3 0a,在貫通孔30a之周圍,重疊於支撐部20時位於係合突起51之處,形成2個係合孔52。係合孔52,係沿著周方向延伸,且係合突起51,可在係合孔52之長度之範圍內移動。藉此,研削部30,在係合突起51與係合孔52係合之範圍,可於迴轉軸12之周圍往周方向變位,並變更支撐部20之相對位置。
如圖3所示,係合孔52之至少1個,形成在外周側3個弧52a連在一起的形狀。藉由形成此種構成,可使係合突起51配合弧52a定位,且容易調整在迴轉軸12之周圍變位之研削部30之角度。又,弧52a之數量,可為2個以上之任意數量。此外,弧52a,不限於外周側亦可設置於內周側,例如藉由係合孔52之兩端能配合位置時,亦可不設置弧52a。此係合突起51及係合孔52,係以每個既定之角度位置係合,保持於周方向以既定之角度使研削部30移動之狀態下構成係合機構50。此外,研削部30及凹凸形成部材23,使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且,安裝在表面具有係合突起51之基礎部材24而構成研削具2。
固定部40,具有較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徑更大之凸緣部41、及在凸緣部41一體設置之腳部42。腳部42,在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凹凸形成部材23之貫通孔25a及基礎部材24之貫通孔24a之內部與迴轉軸12為可拆卸地係合。藉由腳部42與迴轉軸12係合,研削部30、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所構成之支撐部20,可一同迴轉地安裝迴轉軸12。此外,凸緣部41壓著研削部30,研削部30固定於支撐部20即凹凸形成部材23上。又,支 撐部20,亦可藉由在貫通孔24a穿通迴轉軸12而緊密嵌合,於迴轉軸12一體安裝。此外,支撐部20,亦可於貫通孔24a形成母螺紋,於迴轉軸12形成公螺紋,藉由母螺紋與公螺紋螺合,於迴轉軸12一體安裝。
如同以上,本實施型態,在支撐部20之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由凹凸形成部材23形成之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其中僅有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接觸。藉此,研削部30研削加工品W時,僅有凸面部21接觸之範圍(圖4箭頭F所指部分)於加工品W集中研削部30之壓力,在凸面部21接觸之範圍研削部30研削加工品W。另一方面,在凹面部22對向之範圍,雖研削部30與加工品W接觸,而呈僅滑過加工品W表面未研削加工品W之狀態。此時凸面部21接觸之範圍,藉由研磨顆粒同等地磨耗,使研削面31之凹凸平滑化。
然而,在凸面部21及研削部30如圖4(a)所示之第1位置關係時,即使研削面31平滑化,研削部30可在係合孔52之範圍於迴轉軸12之周圍向周方向變位。因此,鬆開固定部40,或者,拆除固定部40,藉由變更研削部30對於凸面部21即支撐部20之相對位置並再度以固定部40固定,可使凸面部21及研削部30如圖4(b)所示之第2位置關係。此第2位置關係中,有利於研削加工品W,凸面部21接觸之範圍並未磨耗研磨顆粒,且因研削面31呈凹凸狀,可使研削部30之研削力復活。
進一步,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之位置關係,係因第1位置關係之情形或第2位置關係之情形,而研磨顆粒之磨耗方式有所不同。 此外,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之位置關係即使欲回到第1位置關係,不可能分毫不差的歸位,必然位置關係會有所偏差。因此,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之第2位置關係中研削力降低時,藉由再度使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之回到第1位置關係,研削面31可形成凹凸,利用其凹凸可再度進行研削。如此一來研削力開始降低時,每次,藉由改變相對於凸面部21之研削部30之位置,可抑制研削力之大幅降低,其結果,可防止因研削力降低而摩擦增大,並防止研削燒損。
此外,本實施型態,於支撐部20設置係合突起51,且於研削部30沿著周方向延伸形成係合孔52。藉此,研削部30,藉由相對於支撐部20形成係合孔52之範圍,可於每個既定角度位置改變相對位置,可使研削面31呈凹凸狀之部分確實地與凸面部21接觸。進一步,支撐部20之表面之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因呈放射狀,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之面積變大,從支撐部20之表面難以破損凸面部21,可提高研削裝置1之安全性。
上述第1實施型態,可變更如下。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1變形例。如圖5所示,形成研削部30之係合孔52,係可接脫係合突起51大小之圓形,並在與係合突起51可係合的徑方向之位置,沿著周方向於每個既定角度可形成複數個、本變形例形成6個。此外,凹凸形成部材23,係於中央部25、及從中央部25放射狀延伸之複數之外周部26之背面一體設置平板部27之構成。本變形例中,研削部30及凹凸形成部材23,使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且,安裝在表面具有係合突起51之基礎部材 24而構成研削具2。
此外,凹凸形成部材23,亦即,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之形態,並不限如圖2及圖5設置直線狀之放射狀之形態,例如,如圖6之外周部26為從中央部25如風車般彎曲延伸之形態,該凹凸形成部材23之外周部26作為凸面部21,鄰接外周部26間可作為凹面部22。
此外,上述實施型態,支撐部20,雖係個別形成之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所構成,然而如圖7所示第1實施型態之第2變形例,支撐部20,係可一體具備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具體而言,在基礎部材24之表面,可藉由於周方向隔開既定間隔固著複數之凹凸形成部材23而形成支撐部20。此時,凹凸形成部材23之表面成為凸面部21,未設置凹凸形成部材23之基礎部材24之表面成為凹面部22。通常,研削部30,只使用研削面31之外周部分之既定之區域A(參照圖3)進行研削作業,故本實施型態,凹凸形成部材23,係研削部30重疊於支撐部20時設置於各個對應區域A之處。又,凹凸形成部材23,可如圖2及圖6所示設置呈放射狀,此時,支撐部20,係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呈放射狀而構成。此外,支撐部20,藉由一體成形可形成凹凸形成部材23及基礎部材24。
支撐部20,藉由一體具備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之構成,使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與支撐部20為一體可具備柔軟性,例如,在研削曲面部之狀況下使用研削裝置1之情形,支撐部20成為沿著曲面部之形狀,可更快且更俐落地加工加工品W。
此外,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之形態,並不限定如圖7在 周方向隔開既定間隔在整個區域A設置之形態。例如,將圖7所示之凹凸形成部材23,如圖8或圖9形成圓形、橢圓形、其他任意形狀,於區域A內任意地設置,凹凸形成部材23之表面作為凸面部21,未設置凹凸形成部材23之基礎部材24之表面作為凹面部22亦可。
此外,上述實施型態,係對迴轉軸12設置固定部40,例如,對迴轉軸12不設置固定部,而如圖10所示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3變形例,亦可對係合突起51設置固定部40。藉此,於係合孔52係合之係合突起51沿著係合孔52向周方向移動,決定相對於支撐部20之研削部30之位置,同時在使相對於支撐部20之研削部30之相對位置移動之狀態可藉由支撐部20、固定部40固定研削部30。其結果,可簡略化研削裝置1之構造。
此外,上述實施型態,固定部40雖係具備凸緣部41及腳部42,然而固定部40之構成不限定於上述構成。例如,藉由在研削部30之背面(研削面31及相反側之面)安裝面緊固件,且在凸面部21安裝面緊固件,構成固定部40亦可。此外,固定部40,藉由研削部30之背面及凸面部21可拆除之程度而可黏合之黏著劑之構成亦可。
此外,上述第1實施型態及第1實施型態之各變形例,係於支撐部20設置係合突起51,且於研削部30設置係合孔52,而於支撐部20設置係合孔52,並於研削部30設置係合突起51亦可。此外,上述第1實施型態及第1實施型態之各變形例,設置2個係合突起51,並設置對應該係合突起51之係合孔52,而係合突起51之數量不限於上述,若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可相對移動,只有1個亦可,3個以 上亦可。此時,係合孔52,係對應係合突起51設置即可。
接著,參照圖11~圖13,說明本發明之研削裝置1之第2實施型態。如圖11所示,研削裝置1,係具備,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可一同迴轉之支撐部20、及在支撐部20上重疊設置之研削部30、及將研削部30固定在支撐部20上之固定部40。迴轉驅動裝置11,係與上述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構成,故賦予相同之符號,省略詳細地說明。
支撐部20,在基礎部材24上一體成形凹凸形成部材23。基礎部材24,在平面視,呈現具有與研削部30相同大小的徑之圓形,在側面視,周緣部為平坦,而中央部分呈現碗狀之凹陷形狀。在基礎部材24之中央(碗狀之最凹陷之部分)形成為了插穿迴轉軸12之貫通孔24a。
凹凸形成部材23,係呈現具有與基礎部材24之周緣之平坦部分之徑方向之長度略相等之長度之略矩形。複數之凹凸形成部材23,於基礎部材24之周緣之平坦部分,於周方向隔開既定間隔一體設置。在支撐部20之表面,藉由凹凸形成部材23,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於使用時與研削部30之背面接觸之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退後之凹面部22。
支撐部20,例如,藉由金屬、樹脂、橡膠等之任意之材料所形成。形成支撐部20之材料,可適當選擇最適合研削部30或加工品W之材質。
研削部30,在平面視,呈現圓形,在側面視,周緣部分為 平坦,而中央部分呈現碗狀之凹陷形狀。研削部30,在側面視中平坦的周緣部分之表面具有藉由複數之研磨顆粒所形成之凹凸狀之研削面31。研削部30,可使用習知的研削研磨顆粒、多翼盤及研磨盤等之研磨布紙加工製品,以及,不織布研磨材等、具有柔軟性之研磨材。
如圖11~圖13所示,研削部30,在中央形成貫通孔30a,在貫通孔30a之內周,安裝棘輪61。棘輪61,係沿著周方向具有既定間距之內齒輪所形成,並具有往徑方向外側延伸之2枚凸緣部61a。圖11~圖13雖省略詳細地圖示,但2枚之凸緣部61a之中,1枚係與棘輪61一體形成,另1枚係與棘輪分開形成。以此2枚之凸緣部61a挾住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周圍,藉由螺絲、填縫等(未圖示)將2枚之凸緣部61a連同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周圍部分固定,從而在研削部30安裝棘輪61。此外,於棘輪61之支撐部20側,於棘輪61之齒尖更內部設置突出之底部61b。
固定部40,係具備嵌入棘輪61之內部之大小之凸緣部41、及在凸緣部41一體設置之腳部42。於腳部42之內周面形成母螺紋(未圖示),並與在迴轉軸12之外周面形成之公螺紋(未圖示)螺合,固定部40安裝於迴轉軸12。藉由腳部42與迴轉軸12係合,凸緣部41押入棘輪61之底部61b,藉此,研削部30固定於支撐部20。此時,研削部30,以對於支撐部20在周方向可移動之程度而固定。此外,在腳部42之外周面形成公螺紋(未圖示),藉由腳部42之外周面之公螺紋與在基礎部材24之貫通孔24a之內周面形成之母螺紋(未圖示)螺合,從而基礎部材24即支撐部20可一同迴轉地安裝於固定部40即 迴轉軸12。
於固定部40之凸緣部41之外周面41a,形成4個凹陷部43,於各凹陷部43,夾住彈簧63而安裝棘爪62。亦即,棘爪62係介由固定部40,安裝於固定部40螺合之迴轉軸12。棘爪62之先端,係與棘輪61之間距可係合而形成。此棘輪61及棘爪62,構成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係合之係合機構60。由於係合機構60係棘輪機構,以係合機構60係合固定部40即迴轉軸12之研削部30,可使迴轉於單一方向(圖12之箭頭B之方向)。藉由將研削部30迴轉棘輪61之1間隔分,可保持藉由係合機構60使研削部30於周方向之既定角度移動之狀態。又,棘爪62之數量不限於4個,只要設置至少1個則可為任意之個數。
本實施型態,具有係合機構60之研削部30及固定部40,使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且,於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安裝於支撐部20所構成之研削具3。
如同上述,本實施型態,亦於支撐部20之表面,藉由凹凸形成部材23形成之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其中僅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接觸。接著,研削部30,藉由往圖12之箭頭B之方向迴轉,藉由係合機構60,可變更對於支撐部20之相對位置,從而可變更與凸面部21接觸之區域。藉此,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研削力開始降低時,每次,藉由改變相對於凸面部21之研削部30之位置,可抑制研削力之大幅降低,其結果,可防止因研削力降低而摩擦增大,防 止研削燒損。
此外,本實施型態,亦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研削部30,係相對於支撐部20,可於每個既定角度位置改變相對位置,研削面31呈凹凸狀之部分可確實地與凸面部21接觸。
上述第2實施型態,可如下變更。亦即,上述實施型態,於研削部30安裝棘輪61,介由固定部40於迴轉軸12安裝棘爪62,例如,於支撐部20安裝棘輪61,於迴轉軸12直接安裝棘爪62亦可。此種情形,係合機構60,係變為安裝於支撐部20與迴轉軸12之間,支撐部20相對研削部30變為可相對移動。
接著,參照圖14~圖18,說明本發明之研削裝置1之第3實施型態。如圖14及圖15所示,研削裝置1,係具備,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可一同迴轉之支撐部20、在支撐部20上重疊設置之研削部30、及將研削部30固定在支撐部20上之固定部40。迴轉驅動裝置11,係與上述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構成,故賦予相同之符號,省略詳細說明。
研削部30,在平面視,呈現圓形,在側面視,周緣部分為平坦,而中央部分呈現些微地凹陷形狀。研削部30,在側面視中平坦的周緣部分之表面具有藉由複數之研磨顆粒所形成之凹凸狀之研削面31。研削部30,可使用習知的研削研磨顆粒、多翼盤及研磨盤等之研磨布紙加工製品,以及,不織布研磨材等、具有柔軟性之研磨材。
研削部30,形成有為了於中央插穿迴轉軸12之貫通孔30a。於研削部30之背面,貫通孔30a之周圍,安裝引導部材76。 引導部材76,呈筒狀,於外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往軸方向延伸之凸條部76a及凹條部76b。此引導部材76,例如,藉由接著劑、填縫、螺絲等安裝於研削部30。研削部30及引導部材76,使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且,於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安裝於支撐部20所構成之研削具4。
如圖14~圖16所示,於引導部材76之外周,安裝可沿著引導部材76往軸方向移動且在周方向不能移動而變位之變位部材77。具體而言,於變位部材77之內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與引導部材76之外周面之凸條部76a及凹條部76b係合之凸條部77a及凹條部77b。藉由變位部材77之凸條部77a係合於引導部材76之凹條部76b,變位部材77之凹條部77b係合於引導部材76之凸條部76a,從而變位部材77相對於引導部材76可軸方向移動且不能周方向移動而安裝。此引導部材76及變位部材77構成變位機構75。
於變位部材77之外周面,設置在徑方向外側突出之係合針71。係合針71,設置至少1個即可,本實施型態,係在周方向離間既定間隔設置4個。
支撐部20,在基礎部材24上一體成形凹凸形成部材23。基礎部材24,在平面視,呈現具有與研削部30相同大小的徑之圓形,由周緣部分之平坦的板狀部24b、及設置於板狀部24b之中央部分並往背面側軸方向延伸之有底之外筒部24c、及外筒部24c之內部中從外筒部24c之底部往表面側軸方向延伸之內筒部24d所構成。於 外筒部24c之底部,形成與內筒部24d之內周面連續之孔,此孔之內周面及內筒部24d之內周面所構成之孔,形成可插通迴轉軸12之貫通孔24a。藉由在貫通孔24a形成之母螺紋(未圖示),在迴轉軸12形成之公螺紋(未圖示)而係合,從而支撐部20安裝於迴轉軸12。
凹凸形成部材23,呈現具有與基礎部材24之板狀部24b之徑方向之長度略同等長度之略矩形狀。複數之凹凸形成部材23,係於基礎部材24之板狀部24b上,於周方向隔開既定間隔一體設置。於支撐部20之表面,藉由凹凸形成部材23,於使用時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與研削部30之背面接觸之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
如圖17及圖18所示,於基礎部材24之外筒部24c之內周面,於周方向整個全周形成具有係合針71可插入寬度之係合溝72。係合溝72,係由每個既定角度位置往軸方向延伸所形成之複數之第1溝72a、及結合相鄰之第1溝72a之上端及下端所形成之複數之第2溝72b所形成。具體而言,第2溝72b,係於與支撐部20之迴轉方向(箭頭C之方向)相反方向,具有從上側往下側傾斜之形狀。又,在此,「上」及「下」,係基於圖17及圖18之上下方向而定義,研削部30側定義為上側、外筒部24c之底側定義為下側。在第1溝72a之下端部,可連接第1溝72a及第2溝72b之側壁面,成為在研削裝置1使用時係合係合針71之階梯部72c。因第1溝72a於每個既定角度位置所形成,故階梯部72c亦於係合溝72,於每個既定角度形成複數個。又,係合針71複數設置之情形,所有的係合針71,可與每個既定 角度位置所形成之階梯部72c係合而設置於變位部材77。此係合針71及係合溝72,於每個既定角度位置係合,並構成使研削部30往周方向之既定角度移動之狀態下保持之係合機構70。
支撐部20,例如,藉由金屬、樹脂、橡膠等之任意材料所形成。形成支撐部20之材料,可適當選擇對於研削部30或加工品W之材質最適合者。
固定部40,具備比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徑較大之凸緣部41、及在凸緣部41一體設置之腳部42。於腳部42之外周面形成公螺紋(未圖示)。
如圖16所示,於迴轉軸12安裝之支撐部20之外筒部24c及內筒部24d之間,安裝變位部材77。具體而言,變位部材77,係於外周安裝係合針71,形成藉由螺絲可自在拆卸。因此,藉由變位部材77配置於外筒部24c及內筒部24d之間,並介由於外筒部24c設置之螺絲安裝孔(未圖示)在變位部材77安裝係合針71,變位部材77在係合針71嵌入於外筒部24c形成之係合溝72之狀態下,安裝於支撐部20。此時,在外筒部24c之底部及變位部材77之間,設置使變位部材77向研削部30側偏置之彈簧78。此彈簧78,具有比後述之研削部30接於加工品W時產生之力矩較小之偏置力。
研削部30,藉由於變位部材77之內周插入引導部材76,安裝於支撐部20。接著,藉由固定部40之腳部42之公螺紋與支撐部20之母螺紋(未圖示)螺合,從而固定部40之凸緣部41掛住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周圍,研削部30固定於支撐部20上。此時, 研削部30,以相對於支撐部20在周方向可移動之程度固定。
接著,參照圖17及圖18,說明關於藉由係合機構70及變位機構75,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在周方向相對移動之機制。支撐部20,因螺合於迴轉軸12,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迴轉軸12,從而支撐部20往箭頭C之方向迴轉。若使用研削裝置1,則研削部30推壓至加工品W,而研削部30,由於與加工品W之摩擦,產生與支撐部20之迴轉方向(箭頭C之方向)反方向之力矩。此力矩,介由一體安裝於研削部30之引導部材76,傳達至與引導部材76在周方向不能移動而安裝之變位部材77。此時發生之力矩,由於較使變位部材77向研削部30側偏置之彈簧78之偏置力大,故安裝於變位部材77之係合針71,相反於彈簧78之偏置力,往外筒部24c之底側移動。藉此,係合針71,於係合溝72內,外筒部24c之底側,且往力矩之發生方向,即箭頭D1之方向移動,與階梯部72c係合。
研削部30推壓至加工品W之期間,由於產生與支撐部20之迴轉方向(箭頭C之方向)反方向之力矩,故與階梯部72c係合之係合針71,藉由力矩,維持與階梯部72c係合之狀態。接著,支撐部20之迴轉,介由階梯部72c及係合針71傳達至變位部材77。由於變位部材77之凸條部77a及凹條部77b,與引導部材76之凸條部76a及凹條部76b係合,故變位部材77之迴轉傳達至引導部材76,且介由引導部材76傳達至引導部材76一體安裝之研削部30。藉此,研削部30,研削加工品W。
加工品W之研削作業結束而研削部30離開加工品W,則於 研削部30產生之力矩消失,藉由彈簧78之偏置力變位部材77偏置於研削部30側。藉此,係合針71於係合溝72內往箭頭E1之方向移動。此時,藉由彈簧78之偏置力,係合針71,維持接於第1溝72a之上壁面72d之狀態。若研削部30再次推壓至加工品W,則如上述於研削部30發生力矩,係合針71於係合溝72內往箭頭D2之方向移動。由於係合針71所安裝之變位部材77及在研削部30所安裝之引導部材76不在周方向移動,故係合針71於係合溝72內往周方向移動,即藉由係合機構70之係合動作,研削部30相對於支撐部20僅以既定角度往周方向移動。
如同上述,本實施型態,亦在支撐部20之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由凹凸形成部材23形成之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其中僅有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接觸。接著,研削部30,藉由係合機構70及變位機構75,可變更對於支撐部20之相對位置,並可變更凸面部21接觸之區域。藉此,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藉由定期改變相對於凸面部21之研削部30之位置,從而可抑制研削力之大幅降低,其結果,可防止因研削力之降低而摩擦增大,防止研削燒損。
此外,本實施型態,亦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研削部30,相對於支撐部20,可於每個既定角度位置改變相對位置,可使研削面31呈凹凸狀之部分確實地與凸面部21接觸。進一步,本實施型態,由於研削裝置1係具備變位機構75,故研削裝置1之使用者即使不刻意使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相對移動,亦可自動地使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相對移動。藉此,使用者,可不去意識研削力之降低而經長時間持續 使用研削裝置1。
上述第3實施型態,可如下變更。亦即,上述實施型態,於研削部30,安裝引導部材76、介在引導部材76之變位部材77、以及介在變位部材77之係合針71,並於支撐部20形成係合溝72,而亦可於研削部30形成係合溝72,並於支撐部20,安裝引導部材76、變位部材77、以及係合針71。
接著,參照圖19~圖21,說明本發明之研削裝置1之第4實施型態。如圖19及圖20所示,研削裝置1,係具備,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可一同迴轉之支撐部20、及在支撐部20上重疊設置之研削部30、及將研削部30固定在支撐部20上之固定部40。迴轉驅動裝置11,係與上述第1實施型態相同之構成,故賦予相同之符號,省略詳細說明。
支撐部20,在基礎部材24上一體成形凹凸形成部材23。基礎部材24,在平面視,呈現具有與研削部30相同大小的徑之圓形,在側面視,周緣部為平坦,而中央部分呈現碗狀之凹陷形狀。在基礎部材24之中央(碗狀之最凹陷部分)形成為了插穿迴轉軸12之貫通孔24a,貫通孔24a之周圍形成平坦的底部24e。
凹凸形成部材23,係呈現具有與基礎部材24之周緣之平坦部分之徑方向之長度略相等之長度之略矩形。複數之凹凸形成部材23,於基礎部材24之周緣之平坦部分,於周方向隔開既定間隔一體設置。在支撐部20之表面,藉由凹凸形成部材23,沿著周方向交互形成於使用時與研削部30之背面接觸之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退後之凹面 部22。
支撐部20,例如,藉由金屬、樹脂、橡膠等之任意之材料所形成。形成支撐部20之材料,可適當選擇最適合研削部30或加工品W之材質。
研削部30,在平面視,呈現圓形,在側面視,周緣部分為平坦,而中央部分呈現碗狀之凹陷形狀。研削部30,在側面視中平坦的周緣部分之表面具有藉由複數之研磨顆粒所形成之凹凸狀之研削面31。研削部30,可使用習知的研削研磨顆粒、多翼盤及研磨盤等之研磨布紙加工製品,以及,不織布研磨材等、具有柔軟性之研磨材。
如圖19~圖21所示,研削部30,係於中央形成貫通孔30a,並於貫通孔30a安裝第1平面齒輪81。第1平面齒輪81,沿著周方向具有既定間距。於形成第1平面齒輪81之齒之面及相反側之面,設置往徑方向外側延伸之2枚凸緣部81a。於圖19~圖21雖省略詳細圖示,2枚凸緣部81a之中,1枚係與第1平面齒輪81一體形成,另1枚係與第1平面齒輪81個別形成。以此2枚之凸緣部81a夾住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周圍,並藉由螺絲、填縫等(未圖示)將2枚之凸緣部81a連同研削部30之貫通孔30a之周邊部分固定,從而第1平面齒輪81安裝於研削部30。此研削部30及第1平面齒輪81,使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之迴轉軸12,並且,於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21、及從凸面部21後退之凹面部22安裝於支撐部20所構成之研削具5。
支撐部20之基礎部材24之底部24e,係於貫通孔24 a之周圍設置第2平面齒輪82。第2平面齒輪82,係與基礎部材24一體成形,抑或,藉由接著劑、螺絲、填縫等安裝於基礎部材24,從而設置於支撐部20。第2平面齒輪82,沿著周方向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81嚙合之間距。第2平面齒輪82之徑方向之大小,係形成第1平面齒輪81之徑方向大小之一半程度之大小,且第2平面齒輪82,係與第1平面齒輪81之內側部分嚙合而形成。此第1平面齒輪81及第2平面齒輪82,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係合,保持於周方向以既定之角度使研削部30移動之狀態下構成係合機構80。
於第2平面齒輪82之外周,安裝在軸方向可移動且在周方向不能移動之第3平面齒輪86。第3平面齒輪86,沿著周方向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81嚙合之間距。此外,第3平面齒輪86,具有可嵌合第2平面齒輪82之內徑,並且,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81之外徑略相同之外徑。換言之,第3平面齒輪86,與第1平面齒輪81之外側部分嚙合而形成。
於形成第3平面齒輪86之齒之面及相反側之面,設置往軸方向延伸之腳87。腳87,係形成為嵌入於基礎部材24之底部24e所形成之孔24f之大小。第3平面齒輪86,係在內周面嵌入第2平面齒輪82,並藉由將腳87嵌入於基礎部材24之底部24e之孔24f,從而安裝於支撐部20之基礎部材24。此時,第3平面齒輪86及底部24e之間,設置使第3平面齒輪86向研削部30側偏置之彈簧88。彈簧88,具有第3平面齒輪86之腳87無法從孔24f拔出程度之偏置力,由於腳87無法從孔24f拔出,從而第3平面齒輪86,對 於第2平面齒輪82,在周方向不能移動。
此外,第3平面齒輪86,腳87收納於孔24f時,換言之,第3平面齒輪86最大限度往支撐部20之底部24e側移動時,齒尖較第2平面齒輪82之齒尖更靠近底部24e側,且藉由彈簧88之偏置力最大限度往研削部30側移動時,齒尖較第2平面齒輪82之齒尖更靠近研削部30側。進一步,第3平面齒輪86,相對於第2平面齒輪82之齒之位置在周方向錯開而安裝。此第3平面齒輪86構成變位機構85。
固定部40,係具備比第1平面齒輪81之內徑較大之凸緣部41、及於凸緣部41一體設置之腳部42。於腳部42之內周面形成母螺紋(未圖示),並與迴轉軸12之外周面形成公螺紋(未圖示)螺合,從而固定部40安裝於迴轉軸12。藉由腳部42與迴轉軸12係合,凸緣部41與第1平面齒輪81變成可接觸,藉此,研削部30不會從支撐部20分離而保持於支撐部20上。此時,研削部30,係相對於支撐部20在軸方向及周方向呈可移動。此外,藉由腳部42之外周面形成公螺紋(未圖示),且腳部42之外周面之公螺紋與基礎部材24之貫通孔24a之內周面形成母螺紋(未圖示)螺合,從而基礎部材24即支撐部20可一同迴轉地安裝於迴轉軸12。
接著,參照圖22及圖23,說明關於藉由係合機構80及變位機構85,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在周方向相對移動之機制。圖22及圖23,係表示說明本實施型態之研削裝置1之第1平面齒輪81至第3平面齒輪86之動作之概念圖。以圖22(a)、圖22(b)、圖 22(c)、圖23(a)、圖23(b)、圖23(c)之順序,第1平面齒輪81、第2平面齒輪82及第3平面齒輪86動作,第1平面齒輪81及第2平面齒輪82之嚙合位置往周方向移動。於下詳述。
由於支撐部20,係介由固定部40可一同迴轉地安裝於迴轉軸12,藉由迴轉驅動裝置11驅動迴轉軸12,從而迴轉支撐部20。若使用研削裝置1,則研削部30推壓加工品W,相反於彈簧88之偏置力,第3平面齒輪86往底部24e側(迴轉驅動裝置11側)移動。此時,如圖22(a)所示,第1平面齒輪81及第2平面齒輪82嚙合,且支撐部20之迴轉介由第2平面齒輪82及第1平面齒輪81傳達至研削部30。藉此,研削部30研削加工品W。
一旦加工品W之研削作業結束而研削部30離開加工品W,則將研削部30往支撐部20之底部24e側推壓之力消失,故藉由彈簧88之偏置力,第3平面齒輪86偏置於研削部30側。藉此,如圖22(b)所示,第3平面齒輪86推升第1平面齒輪81。第3平面齒輪86推升第1平面齒輪81,則第1平面齒輪81及第2平面齒輪82離開嚙合。此時,由於第2平面齒輪82之齒及第3平面齒輪86之齒在周方向位置錯開,如圖22(c)所示,第1平面齒輪81與第3平面齒輪86嚙合,第3平面齒輪86之齒沿著周方向移動。
再次將研削部30推壓加工品W,則研削部30往支撐部20之底部24e側推壓,第3平面齒輪86,相反於彈簧88之偏置力往底部24e側(迴轉驅動裝置11側)移動。藉此,如圖23(a)所示,第1平面齒輪81與第2平面齒輪82嚙合。進一步將研削部30往支撐 部20側推壓,如圖23(b)所示,第1平面齒輪81與第3平面齒輪86之嚙合離開,第1平面齒輪81與第2平面齒輪82嚙合,第2平面齒輪82之齒沿著周方向移動。藉此,如圖23(c)所示,第1平面齒輪81,係在周方向錯開1個間距之狀態下與第2平面齒輪82嚙合。其結果,藉由變位機構85(第3平面齒輪86)及係合機構80(第1平面齒輪81及第2平面齒輪82)之係合動作,研削部30相對於支撐部20僅於既定角度往周方向移動。
如同上述,本實施型態,亦在支撐部20之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由凹凸形成部材23形成之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其中僅有凸面部21與研削部30接觸。接著,研削部30,藉由係合機構80及變位機構85,可變更對於支撐部20之相對位置,並可變更凸面部21接觸之區域。藉此,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藉由定期改變相對於凸面部21之研削部30之位置,可抑制研削力之大幅降低,其結果可防止因研削力之降低而摩擦增大,防止研削燒損。
此外,本實施型態,亦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研削部30,相對於支撐部20,可於每個既定角度位置改變相對位置,可使研削面31呈凹凸狀之部分確實地與凸面部21接觸。進一步,亦與第3實施型態相同,由於研削裝置1係具備變位機構85,研削裝置1之使用者即使不刻意使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相對移動,亦可自動地使研削部30對於支撐部20相對移動。藉此,使用者,可不去意識研削力之降低而經長時間持續使用研削裝置1。
上述第4實施型態,可如下變更。亦即,上述實施型態,係 於研削部30安裝第1平面齒輪81,於支撐部20安裝第2平面齒輪82,而亦可於研削部30安裝第2平面齒輪82,於支撐部20安裝第1平面齒輪81。此時,第3平面齒輪86,可安裝於第2平面齒輪82之外周,即研削部30。
以上,說明關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實施型態,只要不脫離其意旨,可做各種地變更。
例如,支撐部20及研削部30,不限定於各實施型態之形態,亦可採用其他實施型態及變形例所示之形態。換言之,舉一例說明,第1實施型態之支撐部20及研削部30,亦可適用第2實施型態、第3實施型態或第4實施型態之支撐部20及研削部30。
此外,上述第1實施型態至第4實施型態,研削部30為圓板狀,而亦可為矩形板狀、多角形板狀、橢圓形板狀等、任意形狀之板狀。此情形之板狀,不僅無凹陷之平坦的板,亦包含板之中心部分凹陷形狀者。
此外,上述第1實施型態至第4實施型態,如圖4所示,凸面部21係從凹面部22與迴轉軸12之軸方向略平行而立起,例如,如圖24所示,凸面部21係從凹面部22相對於迴轉軸12之軸方向既定角度傾斜而立起,從正面所視為梯形之構成亦可。進一步,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不必為平面,如圖25所示,藉由連續凸面部21及凹面部22之曲面形成,從正面所視為波形之構成亦可。

Claims (8)

  1. 一種研削裝置,其特徵係具備支撐部,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驅動之迴轉軸,及研削部,係重疊設置前述支撐部上,具有藉由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所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在前述支撐部之表面,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於使用時與前述研削部之背面接觸之凸面部及從前述凸面部後退之凹面部;設置有係合機構,前述係合機構係前述支撐部及前述研削部之間、前述迴轉軸及前述研削部之間、或前述迴轉軸及前述支撐部之間,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係合,保持使前述研削部或前述支撐部在周方向移動既定角度之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研削裝置,其中,前述係合機構,係由至少1個係合突起及複數個係合孔所構成,前述係合突起係設置於前述支撐部及前述研削部之一側,前述係合孔係設置於前述支撐部及前述研削部之另一側上所既定之每一個角度位置,並與前述係合突起可接脫。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研削裝置,其中,前述係合機構,係由棘輪及至少1個棘爪所構成,前述棘輪係安裝於前述研削部或前述支撐部之內周,作為於沿著周方向具有既定間距之內齒輪,前述棘爪係安裝於前述迴轉軸,並與前述棘輪係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研削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變位機構,前述變位機構係對應前述係合機構之係合動作,且前述研削部或前述支撐 部僅以既定角度往周方向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研削裝置,其中,前述變位機構,係由引導部材及變位部材所構成,前述引導部材係設置在前述研削部或前述支撐部之一側,前述變位部材安裝在前述引導部材之外周,使變位成沿前述引導部材在軸方向可移動且在周方向無法移動;前述係合機構,係由至少1個之係合針及係合溝所構成,前述係合針係設置在前述變位部材之外周面並往徑方向外側突出,前述係合溝係設置在前述研削部或前述支撐部之另一側之內周面整個圓周,並在所既定之每一個角度位置之階梯部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研削裝置,其中,前述係合機構,係由第1平面齒輪及第2平面齒輪所構成,前述第1平面齒輪係安裝於前述支撐部及前述研削部之一側並沿著周方向具有既定間距,前述第2平面齒輪係安裝於前述支撐部及前述研削部之另一側並沿著周方向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嚙合間距;前述變位機構,係由在第2平面齒輪之外周之軸方向可移動且無法周方向移動而安裝,沿著周方向具有與第1平面齒輪嚙合間距的第3平面齒輪所構成;前述第3平面齒輪,係對於前述第2平面齒輪之齒位置在周方向錯開而設置。
  7. 一種研削工具,其係可一同迴轉地安裝在藉由迴轉驅動裝置驅動之迴轉軸,且安裝在表面具有係合突起之基礎部材而使用之研削工具,其特徵係具備: 凹凸形成部材,安裝在前述基礎部材,沿著圓周方向交互形成凸面部,及從凸面部後退之凹面部,及研削部,在前述凹凸形成部材上重疊,具有藉由在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形成凹凸狀之研削面;在前述凹凸形成部材形成安裝孔,前述安裝孔用於與前述係合突起係合,且在前述基礎部材上安裝前述凹凸形成部材;在前述研削部,以每個既定角度位置設置,與前述係合突起可接脫之複數之係合孔。
  8. 一種研削工具,其係可一同迴轉地安裝藉由迴轉驅動裝置驅動之迴轉軸,且安裝在表面上沿著周方向交互設置凸面部,及從凸面部後退之凹面部之支撐部而使用之研削工具,其特徵係具備:研削部,在前述支撐部上重疊,具有藉由在表面之複數研磨顆粒所形成之凹凸狀之研削面,及引導部材,安裝在前述研削部之背面;前述研削部,係藉由在前述支撐部所具備之變位部材之內周插入前述引導部材,從而安裝前述支撐部,並對應具有前述支撐部之變位機構之係合動作,僅在既定角度對前述支撐部往周方向移動。
TW105129647A 2015-12-25 2016-09-12 Grinding device and grinding tool for the same TWI6261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3715 2015-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619A TW201722619A (zh) 2017-07-01
TWI626114B true TWI626114B (zh) 2018-06-11

Family

ID=59090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9647A TWI626114B (zh) 2015-12-25 2016-09-12 Grinding device and grinding tool for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69982A1 (zh)
EP (1) EP3385032A4 (zh)
JP (1) JPWO2017110156A1 (zh)
KR (1) KR20180098559A (zh)
CN (1) CN108472790A (zh)
TW (1) TWI626114B (zh)
WO (1) WO20171101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7087A (zh) * 2018-11-26 2019-03-01 四会市冠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磨具装配结构
US20230339073A1 (en) * 2020-07-13 2023-10-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positionable abrasive disc mount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KR102178942B1 (ko) * 2020-07-21 2020-11-13 (주) 비티케이 원터치커플러와 스토퍼가 구비된 에어 그라인더
KR102220064B1 (ko) * 2020-08-04 2021-02-24 박희정 그라인더휠 결합구조
KR102532662B1 (ko) * 2023-03-02 2023-05-15 주식회사 메이크잇 핸드그라인더의 연마디스크 교체시스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0992A (en) * 1967-08-18 1970-05-12 Alma A Hutchins Backing pad for sanding discs
US3808753A (en) * 1972-11-16 1974-05-07 A Maran Rotary abrasive tool and coated abrasive disc and backing assembly therefor
WO2002102552A1 (fr) * 2001-06-13 2002-12-27 Keitech Co., Ltd. Polisseuse
CN1929956A (zh) * 2004-03-09 2007-03-14 3M创新有限公司 起伏的垫修整器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97819A (en) * 1960-09-20 1961-08-29 Norton Co Abrasive disc
JPS55103156U (zh) * 1979-01-13 1980-07-18
IT219695Z2 (it) * 1990-05-25 1993-04-26 Black & Decker Inc Utensile motorizzato con flangia perfezionata di bloccaggio
JPH1199460A (ja) * 1997-09-29 1999-04-13 Yanase Kk 回転研磨具
JP6163967B2 (ja) 2013-08-26 2017-07-1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動力工具および先端工具の固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0992A (en) * 1967-08-18 1970-05-12 Alma A Hutchins Backing pad for sanding discs
US3808753A (en) * 1972-11-16 1974-05-07 A Maran Rotary abrasive tool and coated abrasive disc and backing assembly therefor
WO2002102552A1 (fr) * 2001-06-13 2002-12-27 Keitech Co., Ltd. Polisseuse
CN1929956A (zh) * 2004-03-09 2007-03-14 3M创新有限公司 起伏的垫修整器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2790A (zh) 2018-08-31
TW201722619A (zh) 2017-07-01
EP3385032A4 (en) 2019-01-02
WO2017110156A1 (ja) 2017-06-29
EP3385032A1 (en) 2018-10-10
US20180369982A1 (en) 2018-12-27
JPWO2017110156A1 (ja) 2018-10-11
KR20180098559A (ko) 2018-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6114B (zh) Grinding device and grinding tool for the same
TWI590910B (zh) 手持式打磨機之研磨片拆裝裝置
AU7994298A (en) Rotary surface treatment tool
JP6625245B2 (ja) 回転装置
US20110086582A1 (en) Mounting device for disk-shaped rotating tool
WO2013044844A1 (zh) 多功能机
CN2407605Y (zh) 具有帽带调整结构的工程帽
JP6163967B2 (ja) 動力工具および先端工具の固定構造
JPH1170475A (ja) 回転研磨具
JP6184032B2 (ja) ねじ軸用研磨体およびそのセグメント
JPS62153042U (zh)
CN209036236U (zh) 研磨机
USRE26552E (en) Abrasive device
JP3176312U (ja) 研磨ホイール
JP3157305U (ja) 携帯用ディスクグラインダ
CN103101039A (zh) 紧固装置和可应用该紧固装置的多功能机
CN219853992U (zh) 旋转锁止机构
JP2022040822A (ja) 研磨ディスク、研磨ユニットおよび研磨装置
CN202357071U (zh) 一种棘轮扳手控向弹簧结构
KR102515527B1 (ko) 교차적층 구조의 그라인드휠
JP2019171550A (ja) 研磨体
TWI396611B (zh) 可變換操作角度之工具頭組
KR200401761Y1 (ko) 디스크 그라인더용 휠형 연마포
ES2639374A2 (es) Disco abrasivo multiangular para máquinas lijadoras
CN105965448A (zh) 多功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