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36236U - 研磨机 - Google Patents

研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36236U
CN209036236U CN201690001376.7U CN201690001376U CN209036236U CN 209036236 U CN209036236 U CN 209036236U CN 201690001376 U CN201690001376 U CN 201690001376U CN 209036236 U CN209036236 U CN 209036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fixation member
backing plate
main shaft
bas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13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田健治
川上高弘
武藤英治
五藤健
仲村真
伊牟田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36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36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8Angl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05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ol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Grinding-Machine Dressing And Accessory Apparatuses (AREA)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研磨机,其具备电机、收容电机的壳体、从壳体突出并在壳体内待由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的主轴、以及基座部件。基座部件具有垫板和固定部件,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固定部件用于将垫板固定在壳体上。

Description

研磨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要求2015年11月2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5-227653号的优先权,所述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抛光、切割等加工的研磨机。
背景技术
研磨机具备由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的主轴。主轴从收纳电机的壳体突出,并且在主轴的前端安装圆盘形的前端工具。此外,在用于安装前端工具的主轴的外周侧设置覆盖一部分前端工具的轮罩。因此,当通过主轴的旋转而使前端工具旋转从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时,可利用轮罩抑制由被加工件产生的粉尘飞溅。
此外,前端工具包括用于利用前端工具的板面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抛光的前端工具、以及用于通过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对被加工件(以下也称为被切割件)进行切割的前端工具。在使用切割用的前端工具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使用者以使得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抵接被切割件的方式保持研磨机,并使前端工具切入被切割件。
当进行如上所述的切割作业时,使用者为了能够将研磨机定位到被切割件中的要求位置上而利用具有可抵接被切割件的垫板的基座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基座部件不仅能够通过使垫板抵接被切割件而令使用者稳定地保持研磨机,还能够限制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因此,通过使用基座部件,还可以限制前端工具相对于被切割件的切入量(换言之即切入深度)。
并且,基座部件通常安装在轮罩上,通过调整基座部件的安装位置便可调整从供前端工具安装的主轴到垫板的长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1-2868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若将基座部件安装在轮罩上,则使用研磨机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抛光时,会受到基座部件的妨碍。
因此,在将磨削及/或抛光用的前端工具安装到研磨机上,并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及/或抛光时,需要从轮罩上卸下基座部件,或需要将轮罩更换成未安装基座部件的轮罩。
但是,根据被加工件的加工内容而更换轮罩会耗费工时,从而致使作业效率下降。此外,为了将轮罩构成为能够拆装基座部件,则需要提高轮罩自身的强度,因此存在导致轮罩大型化并且重量增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期望研磨机在对被加工件(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能够使用基座部件但无需根据被加工件的加工内容而更换轮罩并且无需提高轮罩的强度。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研磨机具备电机;壳体,壳体收容电机;主轴,主轴从壳体突出,并且主轴在壳体内待由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基座部件。
基座部件具有垫板,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此外,基座部件具备用于将垫板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部件。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研磨机,当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及/或抛光而使用研磨机时,以及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而使用研磨机时,均无需更换轮罩。
此外,与可将基座部件拆装自如地安装于轮罩的情形相比,能够实现轮罩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进而能够改善研磨机的使用便捷性。
在此,固定部件可构成为,从壳体朝被切割件突出,并且在固定部件的于该突出方向上的前端侧安装垫板,以限制从主轴的旋转中心轴至垫板的长度。
这样,可利用固定部件抑制从主轴的旋转中心轴至垫板的长度,换言之,抑制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此外,在该情形下,固定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将前端工具的突出量设定成恒定的固定值,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将前端工具的突出量设定成规定范围内的任意的长度。
在此,当壳体具备用于安装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柄的多个螺纹孔时,基座部件的固定部件可以固定在该多个螺纹孔中的至少一个中。
这样,无需为了能够固定基座部件的固定部件而在壳体设置专用的固定部,从而可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应用于具有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的现有研磨机中。
此外,当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设置在壳体的壁面上时,固定部件可以构成为固定在该螺纹孔中,其中,壁面位于壳体中与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
此外,当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设置在壳体中的从径向两侧夹着主轴的中心轴的一对壁面上时,也可以将固定部件固定在用于安装握柄的附加装置上,其中,用于安装握柄的附加装置的两端固定在于该一对壁面上设置的螺纹孔中。
即,用于安装握柄的附加装置以跨着壳体中的与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的方式而配置,并且在附加装置中的该壁面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
因此,与将固定部件固定在设置于壳体中的与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上的螺纹孔中的情形相同,即使将固定部件固定在附加装置的螺纹孔中,也能够配置固定部件。
此外,在该情形下,固定部件可具备供外螺纹螺丝插通的长孔,其中,外螺纹螺丝与螺纹孔螺合以对固定部件进行固定。这样,便可通过外螺纹螺丝在长孔中的紧固位置来调整从主轴的旋转中心轴至垫板的长度,进而可调整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
另一方面,固定部件也可以固定在设置于壳体中的从径向两侧夹着主轴的中心轴的一对壁面中的一个壁面上的螺纹孔中。
并且,在该情形下,固定部件可由第1固定部件和第2固定部件构成。其中,第1固定部件以使其一端固定在壳体的螺纹孔中,并使其另一端配置在壳体的与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上的方式而弯曲。并且,第2固定部件的一端固定于第1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且在第2固定部件的另一端安装垫板。
即使以如上方式构成固定部件,也能够通过从壳体的与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沿着该壁面而向被切割件的切割方向突出的第2固定部件的突出量,来限制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
此外,在该情形下,可利用螺丝连接第1固定部件和第2固定部件,并可在第1固定部件和第2固定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长孔,以作为供该螺丝贯穿的孔。这样,可通过螺丝在长孔中的紧固位置来调整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
此外,在如上所述将垫板安装到固定部件的在从壳体突出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的情形下,可在垫板中的背面设置用于将垫板螺纹固定于固定部件的突起,背面为垫板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该情形下,可经由连结部件,将垫板安装在固定部件上,其中,连结部件在与主轴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贯穿于垫板的突起和固定部件。这样,能够使垫板绕连结部件的中心轴而转动,从而能够根据被切割件的形状而改变垫板的抵接面的朝向。
此外,连结部件可构成为能够对垫板相对于固定部件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能够使垫板绕连结部件的中心轴而转动,还能够对垫板的转动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将垫板的抵接面的朝向设定成所要求的方向。
通过如上将垫板的抵接面的朝向设定成所要求的方向,而能够使垫板的抵接面与被切割件的板面进行面接触,从而能够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将研磨机的姿势保持为固定的姿势,且能够易于移动研磨机。即,能够提高使用切割用的前端工具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的作业效率。
此外,当将固定部件固定在设置于壳体中的从径向两侧夹着主轴的中心轴的一对壁面中的一个壁面上的螺纹孔中时,固定部件可以具有弹簧部件和限制部件。
其中,弹簧部件固定在上述螺纹孔中,并且是用于将垫板支撑为能够接近或远离壳体的部件。此外,限制部件是用于限制垫板与壳体在处于最接近时的距离的部件。
如果以如上方式构成固定部件,则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通过使垫板抵接被切割件,便能够使垫板以由限制部件规定的距离最接近壳体。所以,即便如此,也能够将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设定成固定的突出量。
此外,限制部件可由螺纹部件构成,螺纹部件与用于将弹簧部件固定在螺纹孔中的外螺纹螺丝的头部螺合,而能够调整螺纹部件从外螺纹螺丝的头部突出的突出量。这样,使用者通过旋转螺纹部件便能够容易地调整垫板和壳体处于最接近时的距离,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前端工具从垫板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
此外,弹簧部件可由板簧构成。这样,能够将垫板相对于壳体的移动方向限制在对应于板簧的板面朝向的单方向上,从而能够使垫板易于抵接被切割件。
此外,当由板簧构成弹簧部件时,板簧可构成为截面呈菱形形状,并且该菱形形状中彼此相对的角部中的一个角部可以与垫板连接,且另一个角部可以固定在壳体的螺纹孔中。
这样,可通过弹簧部件将垫板保持为使得垫板的板面平行于壳体的外壁,从而能够抑制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由于垫板的抵接面产生位移而导致作业效率下降的情况。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面的研磨机具备电机、主轴、收容电机的电机壳体、齿轮壳体、以及基座部件。
齿轮壳体在使主轴的于中心轴向上的一端侧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将主轴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收容用于将电机的旋转传递给主轴的齿轮机构。
基座部件具有垫板,垫板能够与待由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其中前端工具呈圆盘形,且安装在从齿轮壳体突出的主轴的前端,并且基座部件能够固定在于齿轮壳体的壁面上设置的孔中。
因此,在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及/或抛光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面的研磨机时,以及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面的研磨机时,均无需更换轮罩,从而能够提高研磨机的使用便捷性。
此外,基座部件可固定在设置于齿轮壳体的壁面上的孔中,因此,无需在齿轮壳体或者电机壳体上设置用于固定基座部件的专用固定部。因此,可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应用于在齿轮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的现有研磨机中。
此外,作为在齿轮壳体的壁面上设置的孔包括用于排出空气的排出孔等。因此,基座部件可以设置在该排出孔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面的研磨机具备:电机;壳体,壳体收容电机;主轴,主轴从壳体突出,并且主轴在壳体内待由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基座部件。
并且,基座部件具有垫板,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于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壳体具有用于安装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柄的螺纹孔,基座部件能够固定在该螺纹孔中。
因此,在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及/或抛光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面的研磨机时,以及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面的研磨机时,均无需更换轮罩,从而能够提高研磨机的使用便捷性。
此外,利用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而将基座部件固定在壳体上,因此,无需在壳体上设置用于固定基座部件的专用固定部,从而可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应用于具有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的现有研磨机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面的研磨机具备:电机、壳体、主轴、基座部件、以及固定部件。并且,固定部件构成为,通过由使用者实施的一次性按压操作或拉拽操作而将基座部件固定在研磨机上。
因此,根据该方面的研磨机,无需对螺丝实施拧紧或松缓,只要通过单触操作便可完成基座部件的固定解除,或基座部件的安装拆卸。
此外,无需使用工具实施基座部件相对于研磨机的安装拆除,因此,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基座部件的安装拆除。
因此,根据该研磨机,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各方面的研磨机等同的效果外,还能够使基座部件的处理变得简便,从而能够获得可进一步提高使用便捷性的效果。
此外,固定部件也可以构成为直接将基座部件固定在壳体上,或可以构成为将基座部件固定在附加装置上,附加装置固定在壳体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面的研磨机具备:电机、壳体、主轴、以及基座部件。并且,基座部件具有构成为把持壳体的把持部,垫板经由该把持部而安装在壳体上。
因此,根据上述第4方面的研磨机,能够经由把持部将基座部件直接固定在壳体上。此外,由于根据由把持部把持壳体的把持位置(换言之即安装位置) 来确定垫板从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所以还能够容易地进行垫板的位置调整。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面的研磨机不但能够获得与上述各方面的研磨机等同的效果,还能够容易地实施基座部件的固定、定位等,所以可进一步提高使用便捷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面的研磨机具备:电机、壳体、主轴、基座部件、以及固定部件。并且,固定部件构成为,通过由使用者实施的一次性按压操作或拉拽操作而能够对基座部件从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进行定位。
因此,根据上述第5方面的研磨机,当对基座部件从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进行调整时,无需对螺丝实施拧紧或松缓,并且通过实施一次性按压操作或拉拽操作便可以通过单触操作进行调整。
由此,上述第5方面的研磨机不但能够获得与上述各方面的研磨机等同的效果,还能够容易地对基座部件进行定位,所以能够提高使用便捷性。
此外,固定部件可以构成为使基座部件直接定位于壳体,或也可以构成为使基座部件定位于固定在壳体上的附加装置。
此外,固定部件可以具有:能够卡合于基座部件的卡合部、将卡合部保持为能够在与基座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与基座部件解除卡合的卡合解除位置之间位移的保持部、以及朝卡合位置对卡合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固定部件,则使用者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卡合部位移,由此解除卡合部与基座部件之间的卡合,从而能够对基座部件(换言之即垫板)的位置进行调整。此外,使用者通过利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卡合部与基座部件相卡合,而能够固定基座部件,从而能够对垫板进行定位。
并且,通过卡合部的一次性按压操作或拉拽操作便可切换卡合部与基座部件之间的卡合和卡合解除,因此,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对垫板从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的位置调整和定位固定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研磨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轮罩在研磨机中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未安装握柄的研磨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从安装有基座部件的上方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从齿轮壳体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结构的3视图;图7A是从固定部件的板面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7B是其俯视图;图7C是其右视图。
图8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基座部件的结构的图;图8A是从固定部件的板面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8B是其俯视图;图8C是其右视图;图8D是止转部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从与图4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1变形例的研磨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1变形例的研磨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从与图6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1变形例的研磨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从与图4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从与图6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结构的3视图;图15A是从固定部件的板面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5B是其仰视图;图15C是其左视图。
图16是示出在图15的基座部件中使用的螺栓和蝶形螺母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图16的螺栓的结构的2视图;图17A是从与螺栓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7B是其左视图。
图18是示出在第2变形例的基座部件中所使用的螺栓和蝶形螺母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2变形例的研磨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3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从与图6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3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从与图20相反的方向观察到的第3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结构的图;图24A是其主视图;图24B是其仰视图;图24C是将固定部件安装于垫板的安装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从与图4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4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4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从与图6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第4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将第4实施方式中的将附加装置安装于研磨机的安装部分放大表示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结构的3视图;图29A是从固定部件的板面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29B是其俯视图;图29C是其左视图。
图30是示出在图27所示的研磨机中反向安装了垫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在图25所示的研磨机中反向安装了垫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弹簧部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3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基座部件的研磨机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安装有第6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研磨机的立体图。
图36是示出图35所示的固定部件处于固定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6A示出沿与壳体的壁面正交的方向对固定部件进行了切割而成的状态;图 36B示出沿壳体的壁面对固定部件进行了切割而成的状态。
图37是示出是图35所示的固定部件处于开放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7A示出沿与壳体的壁面正交的方向对固定部件进行了切割而成的状态;图 37B示出沿壳体的壁面对固定部件进行了切割而成的状态。
图38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基座部件的研磨机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图38所示的固定部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9A示出固定有基座部件的状态;图39B示出基座部件能够移动的状态。
图40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中的经由固定部件将基座部件安装到附加装置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1A是从固定部件侧观察到的图40所示的附加装置的主视图;图41B 是其左视图。
图42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3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中的经由固定部件将基座部件安装到附加装置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3A示出固定部件的固定状态;图43B示出固定部件的固定解除状态。
图44是从固定部件侧观察到的图43所示的附加装置的主视图;图44A示出固定部件的固定状态;图44B示出固定部件的固定解除状态。
图45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5A示出固定部件的固定状态;图45B示出固定部件的固定解除状态。
图46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中的使用固定部件将基座部件安装到附加装置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7是从固定部件侧观察到的图46所示的附加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研磨机;4…电机壳体;6…齿轮壳体;12…电机;
24…主轴;40…前端工具;50…握柄;52、54、95…螺纹孔;
60…轮罩;70、80、90、100、130、140、160、180、200…基座部件;
71、88、96、106、122…外螺纹螺丝;71A…铆钉;
72、82、92、102、132、142、162、182、202…垫板;73、104…突起;
74、110、150、170、190、210…固定部件;75、89、108…蝶形螺母;
76、86、87、112…长孔;77、118…蝶形螺丝;78、79…止转部;
81…方形部;83…第2固定部件;84…第1固定部件;
85、114…弯曲部;94、94A…弹簧部件;97…螺纹部件;98…销;
119…安装部;120…附加装置;124…内螺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本结构]
首先,对后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1、第2变形例的研磨机1的基本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研磨机1是用于通过使盘(圆盘)状的前端工具40旋转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磨削、抛光、切割等)的所谓盘式研磨机,并且研磨机1 以电机壳体4、齿轮壳体6、以及后盖8作为主体而构成。
电机壳体4是呈大致圆筒形的壳体,并收容有电机12。电机12的旋转轴 14以朝向齿轮壳体6突出的方式而配置。
后盖8设置在电机壳体4的于中心轴向上的一端侧(图1中的右侧),并收容有用于接收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供给以驱动电机12的电源线等。
齿轮壳体6设置在电机壳体4中的与后盖8相反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并收容有第1锥齿轮20、第2锥齿轮22、主轴24、轴承26、28等。
第1锥齿轮20在齿轮壳体6内固定于电机12的旋转轴14。第2锥齿轮22、主轴24、轴承26、28一体地设置在与齿轮壳体6分体构成的内部壳体30上,通过将内部壳体30嵌合固定在齿轮壳体6内,而将第2锥齿轮22、主轴24、轴承26、28收容在齿轮壳体6内。
此外,内部壳体30相对于齿轮壳体6的固定将利用在内部壳体30的于主轴24周围的多个部位沿与主轴24同轴的方向而设置的螺纹孔、以及在齿轮壳体6的于主轴24周围的多个部位沿与主轴24同轴的方向而设置的螺纹孔。即,使有头的外螺纹螺丝29(参照图3、图4等)从内部壳体30侧穿过该螺纹孔,并与在齿轮壳体6侧的螺纹孔形成的内螺纹进行螺合,由此进行内部壳体30 相对于齿轮壳体6的固定。
经由轴承26将主轴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内部壳体30。内部壳体30 呈与主轴24的中心轴同轴的圆筒形状,主轴24以与电机12的旋转轴14正交的方式固定在齿轮壳体6内。
第2锥齿轮22固定在主轴24上,第2锥齿轮22在齿轮壳体6内与第1 锥齿轮20螺合从而将电机12的旋转输出转换成主轴24的绕轴旋转力。
经由轴承28将主轴24的一端旋转自如地支撑在齿轮壳体6中,主轴24 的另一端从内部壳体30(换言之从齿轮壳体6)向外部突出。
在主轴24的从齿轮壳体6突出的突出部分上设置有用于对圆盘形的前端工具40进行定位固定的内凸缘32。此外,在主轴24的比内凸缘32更靠前端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用于螺合锁紧螺母34的螺纹部25。锁紧螺母34用于在其与内凸缘32之间夹持前端工具40。
在如上构成的研磨机1中,经由后盖8内的电源线向电机12供给电力,由此使电机12旋转。然后,来自电机12的旋转输出经由齿轮壳体6内的齿轮机构(第1锥齿轮20、第2锥齿轮22)而传递给主轴24。
因此,如图1所示,若经由锁紧螺母34将前端工具40固定到主轴上,则能够通过电机12的旋转而使前端工具40旋转,从而能够进行磨削、抛光、切割等作业。其中,作为如上在研磨机1中使用的前端工具40,可列举磨削砂轮、切割砂轮、金属丝刷等。
此外,在电机12的旋转轴上设置有风扇15,风扇15用于从后盖8的吸入孔导入外部空气并使空气从设置于齿轮壳体6的排出孔7排出。通过该风扇15 的旋转而使外部空气流通在电机12的周围,从而使电机12冷却。
此外,如图2所示,内部壳体30中供主轴24突出的部分以与主轴24的中心轴同轴地围绕着主轴24的方式而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该部分作为用于将轮罩60固定为能够拆装的罩安装部31而发挥作用。
轮罩60用于抑制在进行磨削、抛光、切割等作业时所产生的粉尘向作业者侧飞溅,其构成为从齿轮壳体6侧覆盖固定于主轴24的前端工具40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为覆盖前端工具40的大致一半)。
即,轮罩60具备与前端工具40的于齿轮壳体侧的板面相向配置的板面保护部61、以及从板面保护部61的外周端缘延伸设置且与前端工具40的外周端缘相向配置的端缘保护部63。
板面保护部61和端缘保护部6由金属板一体形成。此外,在图2所示的轮罩60中形成有通过使端缘保护部63的与板面保护部61相反的一侧向前端工具 40的径向内侧弯曲而成的弯曲部64。
此外,根据轮罩60的用途,有时也会在端缘保护部63的与板面保护部61 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外侧板面保护部,以将前端工具40夹在板面保护部61与外侧板面保护部之间。
即,图2所示的轮罩60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也能够使用,而一般来讲,利用前端工具40的与内部壳体30相反一侧的面对被加工件进行磨削、抛光时会使用图2所示的轮罩60。
相对于此,在使用前端工具40的与轮罩60相反的一侧(未由轮罩60包围的)外周端缘部分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会利用具备外侧板面保护部的轮罩60。
此外,在轮罩60中,与前端工具40的板面相向配置的板面保护部61以能够绕主轴24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内部壳体30的罩安装部31的外周。
因此,在板面保护部61设置有用于将板面保护部61安装在罩安装部31 上的呈圆环状的圆筒部65。
该圆筒部65中的未延伸设置板面保护部61的圆环部分的一部分开口,该开口两侧通过向圆环的外侧弯曲而构成为用于将圆筒部65向径向内侧紧固于罩安装部31的紧固部67。
并且,在该紧固部67穿设有孔,有头的螺栓68穿过该孔而与螺母69螺合,由此,能够将轮罩60牢固地固定在内部壳体30(进而为研磨机1)上(参照图 3、图4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将在前端工具40 使用切割用工具。并且,如图3所示,轮罩60被定位成通过绕主轴24转动而使轮罩60的半圆形的圆弧部分与电机壳体4的中心轴的相交角度变小。
其结果为,当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前端工具40在电机壳体4的隔着中心轴的一侧大幅度露出。因此,如果使用者以使得前端工具40的露出部分的外周端缘处于下方的方式保持研磨机1,并使前端工具40的外周端缘抵接被切割件的话,则能够利用研磨机1的自重和前端工具40的旋转容易地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
此外,当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使用者需要稳固地保持研磨机1,以使得前端工具40不会相对于被切割件产生位移。
因此,在齿轮壳体6中的以从径向两侧夹着电机12的旋转轴14以及主轴 24的中心轴的方式而配置的左右壁面上设置有一对螺纹孔52,该一对螺纹孔 52可用于安装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柄50。并且,在齿轮壳体6中的上方壁面上也设置有可用于安装握柄50的螺纹孔54,该上方壁面为齿轮壳体6中与主轴24 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
因此,当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使用者将握柄50安装在齿轮壳体6的左方、右方、上方这3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并握持该握柄50,由此能够稳固地保持研磨机1。
[第1实施方式]
如图4、图5、图6所示,为了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能够使切割用的前端工具40相对于被切割件而定位到所要求的切割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中设置有基座部件70。
如图7所示,基座部件70具有垫板72和固定部件74,垫板72待与被切割件抵接,固定部件74以平行于前端工具40的板面的方式固定在齿轮壳体6 的上方壁面上,该上方壁面为齿轮壳体6中与前端工具40相反的一侧的壁面。
固定部件74由长条形的金属板构成,并从齿轮壳体6朝由前端工具40对被切割件实施切割的切割方向突出。并且,在构成固定部件74的金属板的板面上沿着金属板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76。
此外,使蝶形螺丝77穿过长孔76,并使蝶形螺丝77螺合于齿轮壳体6中的位于上方处的螺纹孔54,由此,将固定部件74固定在齿轮壳体6中的位于上方处的壁面上(参照图4~图6)。
在垫板72中的背面上,设置有沿与该抵接面正交的方向直立设置的板状的突起73,该背面为垫板7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在从齿轮壳体6突出的固定部件74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以使得该突起73 与固定部件74彼此的板面相重叠的方式而配置该突起73。
并且,向在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彼此重叠的部分以贯穿突起73和固定部件74的方式穿设而成的孔中插入有头的外螺纹螺丝71,并使蝶形螺母75螺合于外螺纹螺丝71,由此,使突起73固定于固定部件74(参照图4~图6)。
因此,将垫板72的抵接面配置成与固定部件74的板面正交,且与主轴24 的中心轴平行(参照图6)。
并且,使蝶形螺丝77贯穿固定部件74的长孔76,并固定在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4中,因此,使用者能够在通过紧固蝶形螺丝77而对固定部件74实施固定时对垫板72距主轴24的中心轴的距离进行调整。
此外,使用者在利用外螺纹螺丝71和蝶形螺母75将垫板72固定于固定部件74时,还能够对垫板72的抵接面相对于被切割件的朝向进行调整。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70,通过调整垫板72距主轴24的中心轴的距离和垫板72相对于被切割件的朝向,而能够限制前端工具40在切割时切入被切割件的切入量(换言之即切入深度)。
此外,在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相重叠的重叠部分处,从前端工具40侧将外螺纹螺丝71插入螺纹孔中。与蝶形螺丝77相同,蝶形螺母75配置在齿轮壳体6的上方侧(换言之即外侧)。这是为了供使用者便于操作蝶形螺母75。
此外,使用者通过用手指转动该蝶形螺母75,而能够调整固定部件74与突起73之间的接合力。
所以,在进行切割作业时,既可以通过使垫板72的板面绕外螺纹螺丝71 的中心轴进行转动而使垫板72的抵接面根据被切割件的位置进行位移,又可以通过禁止其转动而使得前端工具40相对于被切割件的切入深度为固定的深度。
此外,将垫板72在与主轴24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图6中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定成使得垫板72在经由固定部件74而固定于齿轮壳体6时不会触碰到前端工具40。
此外,垫板72中与前端工具40的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呈从作为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的外侧朝设置有相对于固定部件74的突起73的内侧而倾斜或弯曲。
这是为了在垫板抵接到被切割件时能够使研磨机1易于在前端工具40的板面方向上移动。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构成为,基座部件70 并非固定在轮罩60上,而是能够固定在于研磨机1的主体(具体而言为齿轮壳体6)上设置的且用于安装握柄50的螺纹孔54中。
因此,对被加工件实施磨削作业而使用的研磨机1在用于切割作业时,无需将轮罩60更换成安装有基座部件的轮罩。此外,对被切割件实施切割作业而使用的研磨机1在用于实施磨削作业时,也无需将轮罩60更换成未安装基座部件的轮罩。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能够提高变更研磨机1的用途时的作业效率。
此外,由于无需对轮罩60安装基座部件,因此,无需将轮罩60形成为可安装基座部件的坚固型轮罩,从而还能够实现轮罩6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第1变形例]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外螺纹螺丝71、以及螺合于该外螺纹螺丝71的蝶形螺母75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连结部件,其中,外螺纹螺丝71被设置成贯穿于在垫板72设置的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相重叠的重叠部分。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用手指转动蝶形螺母75而对固定部件74 与突起73之间的接合力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对垫板72相对于固定部件74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
相对于此,在第1变形例中,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在连结垫板72的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时使用铆钉71A,以取代外螺纹螺丝71以及蝶形螺母75。
铆钉71A是以下类型的铆钉,即,与外螺纹螺丝71相同,穿过以贯穿垫板 72的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相重叠的重叠部分的方式而穿设的孔,并利用工具从铆钉71A的轴向两侧进行压接,由此在孔的两侧形成用于防脱落的头部。
因此,仅利用铆钉71A可将垫板72的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连结成能够绕铆钉71A的中心轴进行转动,但是却难以将垫板72的突起73与固定部件74 固定成使得垫板72相对于固定部件74的安装角度为所要求的角度。
因此,在第1变形例中,在突起73的与固定部件74相对的相对面侧设置有止转部79,止转部79被配置成使得其中心轴与铆钉71A一致,在固定部件 74的与突起73相对的相对面侧还设置有与该止转部79卡合的止转部78。
在突起73形成的止转部79以围绕铆钉71A的方式而呈圆环状,在其外周的一个部位处形成有凸部。此外,在固定部件74形成的止转部78形成为具有可供止转部78外嵌于在突起73设置的止转部79的内径的圆环状,在该圆环的内周面形成有根据垫板72的转动位置而能够与止转部79的凸部依次卡合的凹凸。并且,上述2个止转部78、79中的至少一者由合成树脂构成。
因此,若使垫板72相对于固定部件74转动,则止转部79的外周面的凸部将越过止转部78的内周面的凸部,并将卡合于止转部78的外周面的下一个凹部。
因此,如本变形例所述,即使使用铆钉71A作为连结垫板72的突起73和固定部件74的连结部件,也能够对垫板72相对于固定部件74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从而以要求的角度对垫板72进行定位。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2、图13、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中设置有可固定在螺纹孔52中的基座部件80,其中,螺纹孔52设置在齿轮壳体6中的从径向两侧夹着主轴24的中心轴而配置的左右壁面中的一个的壁面上。
基座部件80具有待与被切割件抵接的垫板82、固定在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的第1固定部件84、以及用于将垫板82固定在第1固定部件84上的第2固定部件83。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73相同,在垫板82中的背面沿着与该抵接面正交的方向而直立设置有第2固定部件83,其中,该背面为垫板8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第2固定部件83在从垫板82突出的突出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突起73,并且沿着第2固定部件83 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长孔8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垫板82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了第2 固定部件83,不过第2固定部件83也可以与垫板82分体构成,并通过焊接接合到垫板82上。
另一方面,在第1固定部件84形成有长孔87,长孔87用于利用有头的外螺纹螺丝88和蝶形螺母89对在垫板82设置的第2固定部件83实施固定。并且,外螺纹螺丝88设置成贯穿在第1固定部件84形成的长孔87和在垫板82 的第2固定部件83形成的长孔86,并通过螺合蝶形螺母89而进行紧固,由此,能够对垫板82进行定位固定。
此外,第1固定部件84中的安装第2固定部件83的一侧的相反侧沿着齿轮壳体6中形成螺纹孔52的壁面而弯曲。而且,在该弯曲的弯曲部85的前端侧形成有用于将第1固定部件84固定到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的孔(参照图15)。
该孔是在将握柄50固定到螺纹孔52中时可供握柄50的外螺纹螺丝部插通的孔。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孔而将第1固定部件84的弯曲部85与握柄50一起固定到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即,第1固定部件84以使得弯曲部85夹在齿轮壳体6与握柄50之间的状态而固定在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 中。
此外,如图15可知,第1固定部件84的弯曲部85以使得其板面相对于第 1固定部件84的主体部分的长度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式而弯曲。
如图12、图13所示,这是为了在将第1固定部件84与握柄50一起固定到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时,将第1固定部件84的于垫板82侧的前端部分配置得比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更靠研磨机1的前端侧。
即,齿轮壳体6中的连接电机壳体4的一侧由于设置有用于使来自风扇15 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孔7,因此,其直径大于齿轮壳体6中的位于研磨机1的前端的一侧的直径。
因此,如果在该直径大的部分配置第1固定部件84,则从前端工具40到蝶形螺母89的高度会变大,而在该高度受限的狭窄的场所则无法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1固定部件84的弯曲部85如上所述地进行弯曲,而减小第1固定部件84在齿轮壳体6上方的高度(进而减小从前端工具40到蝶形螺母89的高度),从而易于在狭窄的场所实施切割作业。
另外,如图16、图17所示,用于连接第1固定部件84和第2固定部件83 的外螺纹螺丝88由头部呈六角形的螺栓构成。并且,该六角形头部的正下方中直至螺纹的部分形成为,使其截面形状呈边长与螺纹牙的直径大致相同的正方形。
这是为了使截面形状呈正方形的方形部81中的正方形的两边与在第1固定部件84以及第2固定部件83形成的长孔87、86的于长度方向上的内壁面抵接,从而使第1固定部件84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与第2固定部件83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一致。
因此,方形部81中的于外螺纹螺丝88的中心轴向上的长度等于或稍短于第1固定部件84的板厚加上第2固定部件83的板厚而得出的长度。
其结果为,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80与握柄50一起固定到螺纹孔52 中时,如图13所示,垫板82的抵接面的角度被固定成固定的角度。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由于能够将基座部件80与握柄50一起固定于齿轮壳体6,因此,能够更简单地实施将基座部件80固定到齿轮壳体6的固定作业。
并且,即使如上所述地将基座部件80固定于齿轮壳体6,也能够经由第1 固定部件84以及第2固定部件83牢固地保持垫板82,因此不会损害作为基座部件80的功能。
[第2变形例]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连接第1固定部件84和第2固定部件83 时使用的外螺纹螺丝88中设置有方形部81的情形进行了说明,其中,方形部 81用于使第1固定部件84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与第2固定部件83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一致。不过,如图18所示,也可以使用在外螺纹螺丝88中未设置方形部81的普通的外螺纹螺丝(图中为六角螺栓)。
并且,若为如上构成,则通过松缓由外螺纹螺丝88和蝶形螺母89实施的紧固,而能够对第1固定部件84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与第2固定部件83 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的相交角度进行调整。
因此,该情形下,如图19所示,使用者能够任意设定垫板82的抵接面相对于电机壳体4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从而能够以便于实施作业的角度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作业。
[第3实施方式]
如图20、图21、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中设置有基座部件 90,基座部件90直接固定在一对螺纹孔52中的一个螺纹孔52中,其中,一对螺纹孔52设置在齿轮壳体6中的以从径向两侧夹着主轴24的中心轴的方式而配置的左右壁面上。
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将该基座部件90固定在与用于安装握柄50的螺纹孔52相反的一侧的螺纹孔52中而加以使用,并且该基座部件90具有垫板 92和作为固定部件的弹簧部件94。
由图20、图23、图24可知,弹簧部件94是由金属板构成的截面呈菱形形状的板簧,该菱形形状中彼此相对的角部中的一个角部经由外螺纹螺丝96而固定在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
此外,通过焊接等将弹簧部件94中的与待固定于螺纹孔52的角部相对的角部固定在垫板92上。
此外,使具有头部的销98从垫板92的外侧(即待抵接被切割件等的抵接面侧)以贯穿弹簧部件94和垫板92的方式插通与固定于螺纹孔52的角部相对的角部的中心部分,并且在弹簧部件94的内侧设置有螺纹部件97,销98嵌入到螺纹部件97头部中。
该螺纹部件97由带有头部的外螺纹螺丝(例如六角螺栓)构成,通过由该螺纹部件97的头部和销98的头部夹着弹簧部件94的方式而将弹簧部件94固定在垫板92上。
螺纹部件97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螺纹部件97中嵌入着销98,因此螺纹部件97不会从垫板92以及弹簧部件94上脱落,不过,在弹簧部件94的内侧,螺纹部件97可与销98一起绕销98的中心轴而旋转。
另一方面,外螺纹螺丝96由六角螺栓构成,并通过插通在弹簧部件94的角部中所形成的孔,而以夹着弹簧部件94的角部的状态固定在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
此外,在构成外螺纹螺丝96的六角螺栓的头部形成有与螺合于螺纹孔52 的螺纹部同轴的螺纹孔95,在弹簧部件94的内侧配置的螺纹部件97可螺合到该螺纹孔95中。
其结果为,通过旋转螺纹部件97而调整螺纹部件97螺合到外螺纹螺丝96 的头部的螺合量,由此可调整齿轮壳体6与垫板92之间的距离。
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90也可以直接固定于齿轮壳体6,并且可任意设定前端工具40相对于被切割件的切入深度。
此外,螺纹部件97未必一定要经由销98而固定于垫板92以及弹簧部件 94。该情形下,将垫板92配置在研磨机1的下方,若将研磨机1抬起,则垫板 92会因自重而远离齿轮壳体6。
不过,在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时,通过前端工具40的外周端缘抵接被切割件,而使垫板92接近齿轮壳体6,垫板92与齿轮壳体6之间的间隔通过螺纹部件97螺合到螺纹孔95中的螺合量而被保持成固定间隔。因此,即使如此,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对被切割件的切割作业。
[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能够在于齿轮壳体6的上方未设置用于安装握柄50 的螺纹孔54的情形下将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基座部件100固定在齿轮壳体6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中使用如图25、图27、图28所示的附加装置120。
该附加装置120具有主体部分和弯曲部分,主体部分沿着齿轮壳体6中的上方壁面而配置,该上方壁面为齿轮壳体6中与前端工具40相反的一侧的壁面,弯曲部分从该主体部分沿着齿轮壳体6的左右壁面而弯曲。
并且,该左右的弯曲部分经由外螺纹螺丝122而固定在于齿轮壳体6中的左右壁面形成的一对螺纹孔52中。即,附加装置120以跨着齿轮壳体6中的与主轴24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的方式而配置在齿轮壳体6上。
此外,在附加装置120中的于齿轮壳体6的左右两侧以及齿轮壳体6的上方形成有3个内螺纹部124,3个内螺纹部124可用于安装握柄50。并且,基座部件100(具体而言为固定部件110)固定在该3个内螺纹部124中的配置在齿轮壳体6的上方的内螺纹部124中。
此外,在附加装置120的主体部分设置有脚部126,脚部126在齿轮壳体6 的与电机壳体4相反的一侧弯曲且脚部126的前端抵接齿轮壳体6的上方的外壁。因此,通过该脚部126而能够防止附加装置120在电机壳体4的中心轴向上摆动。
此外,如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所示,基座部件100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70相同,具有垫板102和固定部件110。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固定部件110由长条形的金属板构成,在其板面上于金属板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长孔112。
此外,固定部件110中的与长孔112平行的2条边弯曲,以使得在将固定部件110安装到附加装置120时,能够使固定部件110卡合于附加装置120的主体部分的后方端缘。
该2条边的弯曲部114、116相对于固定部件110的板面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弯曲。这是为了通过在固定部件110形成弯曲部114、116而确保固定部件110 的强度,且使得无论使固定部件110的哪个板面朝向附加装置120均能够相对于附加装置120进行定位。
此外,使蝶形螺丝118穿过长孔112,并使蝶形螺丝118螺合于齿轮壳体6 的上方的内螺纹部124,由此,在齿轮壳体6的上方将固定部件110固定到附加装置120上(参照图25~图28)。
此外,在垫板102设置有板状的突起104,突起104用于将垫板102固定到在固定部件110的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设置的安装部119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起73相同,该突起104用于通过使其板面与安装部119的板面彼此重叠,而能够在该重叠部分利用外螺纹螺丝106和蝶形螺母108将垫板102固定于固定部件110。因此,垫板102的抵接面配置成,与固定部件110的板面正交且与主轴24的中心轴平行。
因此,即使经由附加装置120将如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基座部件100固定到齿轮壳体6上,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70等同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00构成为,使用外螺纹螺丝106和蝶形螺母108将垫板102固定到固定部件110上,由此,能够易于从固定部件110上拆卸垫板102。
并且,如图30、图31所示,如果在将垫板102安装到固定部件110上时,使垫板102的朝向与图25~图28所示的垫板102的朝向呈相反的方向,则能够将垫板102配置在背离前端工具40的位置。
该情形下,垫板102配置在远离于待由前端工具40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的位置,从而还能够使垫板102抵接与被切割件不同的部件。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1、第2变形例的基座部件中,固定部件均在偏心于垫板的与切割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处与垫板连接。
因此,上述这些基座部件也与图30、图31所述的基座部件相同,通过使垫板的朝向反向地将基座部件固定在齿轮壳体6上,而能够将垫板配置在背离前端工具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固定部件110设置用于使固定部件110定位于附加装置120的弯曲部114、116进行了说明,不过未必一定要设置弯曲部 114、116。
例如,在图25中,如果去除与附加装置120的主体部分的后方端缘相卡合的一个弯曲部116,则通过松缓由蝶形螺丝118实施的紧固便能够使固定部件 110绕蝶形螺丝118转动。因此,在该情形下,可通过固定部件110相对于附加装置120的转动位置来调整垫板102相对于被切割件的朝向。
[第3变形例]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部件,对使用构成为截面呈菱形形状的弹簧部件94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使用例如图32所示的通过使板簧弯曲成截面呈V字形而形成的弹簧部件94A。
该情形下,经由外螺纹螺丝96将弹簧部件94A的从弯曲位置向外方向延伸的一端侧固定在齿轮壳体6的螺纹孔52中,并在弹簧部件94A的从弯曲位置向外方向延伸的另一端侧固定垫板92。并且,若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将设置在弹簧部件94A的另一端侧的螺纹部件97螺合到外螺纹螺丝96的头部中,则能够获得与第3实施方式等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研磨机1的齿轮壳体6设置用于安装握柄50的螺纹孔52、54,并利用该螺纹孔52、54将基座部件固定到研磨机1上的情形进行了说明。
相对于此,当在不同于齿轮壳体的壳体部分(例如电机壳体)设置有用于安装握柄50的螺纹孔时,只要利用该螺纹孔将基座部件固定到研磨机1的壳体上即可。
此外,由于利用螺丝可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固定到研磨机1的壳体上,所以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固定在与用于安装握柄的螺纹孔不同的螺纹孔中。
另一方面,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基座部件70、80、90、100螺纹固定于齿轮壳体6或电机壳体4等壳体,或者固定于在上述这些壳体上固定的附加装置120上的情形进行了说明。
相对于此,也可以以一次性按压操作或者拉拽操作而通过单触操作将本实用新型的基座部件固定到壳体或者附加装置上,或通过单触操作使本实用新型的基座部件定位于壳体或者附加装置。
因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接下来对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固定或者定位于壳体或附加装置的基座部件和固定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
如图33、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30中,在垫板132中的背面突出有用于限制基座部件130从研磨机1突出的突出长度的腿部134,其中,该背面为垫板13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在该腿部134的与垫板13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构成为把持电机壳体4的于齿轮壳体6侧的外周部分的把持部136。
该把持部136以将垫板132的腿部134作为中心而包围电机壳体4的外周的方式从腿部134左右对称地延伸设置,并且在该延伸设置的把持部136的左右部分上配置有向后方的后盖8侧延伸设置的臂部137。
此外,在该臂部137的与把持部136相反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把持电机壳体4的外周部分的把持部138。该把持部138构成为在电机壳体4的后方隔着电机壳体的中心轴且从与把持部136相反的方向把持电机壳体4。此外,可由金属板或合成树脂一体形成上述构成基座部件130的各个部位。
当将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30安装到研磨机1时,将研磨机1插入由一对臂部137和把持部136、138所包围的空间内,从而将各把持部136、138的开口部分扩开,以把持电机壳体4的外周。
这样,由各把持部136、138夹持电机壳体4的外周部分,从而使基座部件 130相对于研磨机1而被牢固地固定。
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相同,即使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30,在进行切割作业而使用研磨机1时也无需将轮罩60更换成安装有基座部件的轮罩,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当对研磨机1安装基座部件130时,如上所述地仅扩开各把持部136、 138并使各把持部136、138把持电机壳体4即可,因此无需利用工具而能够极其容易地实施基座部件130的安装作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基座部件130具备分别把持电机壳体4中的齿轮壳体6侧和电机壳体4中的后盖8侧的2个把持部136、138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不过,把持部也可以为一个。而在此情形下,需要加宽把持部136的宽度从而能够使其牢固地把持电机壳体4。
[第6实施方式]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直接将基座部件140固定在研磨机1的电机壳体4上。因此,如图36、图37所示,用于固定基座部件140的2个突起4A 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在电机壳体4的外壁上。此外,突起4A呈圆柱形,且其前端部分的直径被扩大。
此外,在基座部件140中,在垫板142中的背面设置有长条状的固定部144,其中,该背面为垫板14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固定部144沿着与该抵接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并且在该固定部144设置有可供设置于电机壳体4上的2个突起4A同时插通的2个插通孔147。
此外,在基座部件140的固定部144中,2个插通孔147的周围的宽度大于其他部分,从而形成易于安装到电机壳体4的安装部146。
在该安装部146设置有固定部件150,固定部件150配置在电机壳体4的外壁与安装部146之间,并用于通过单触操作将基座部件140固定到电机壳体 4上。
如图36B、图37B所示,固定部件150具有外壳151和一对夹持部件154A、 154B,外壳151呈偏平的箱形且具有形状与基座部件140的安装部146的板面大致相同的开口,一对夹持部件154A、154B以能够夹持2个突起4A的方式设置在在外壳151内。
当从开口侧观察外壳151时,该一对夹持部件154A、154B作为具有将该开口大致分割成两部分的大小的框体而构成,如图36B所示,通常情况下,利用板簧158A、158B将一对夹持部件154A、154B配置在外壳151内的最外侧。
并且,如图36A、图36B所示,在夹持部件154A的内侧的框体上设置有与各突起4A的侧壁相称的半圆形的抵接部156A、157A,在夹持部件154B的内侧的框体上设置有与各突起4A的侧壁相称的半圆形的抵接部156B、157B,以能够在一对夹持部件154A、154B的配置位置分别夹持2个突起4A。
此外,在各夹持部件154A、154B的外侧的框上设置有操作部155A、155B,操作部155A、155B向外壳151外突出,并用于通过由使用者向外壳151侧按压操作部155A、155B,来克服板簧158A、158B的作用力从而使各夹持部件154A、154B向外壳151内位移。
并且,夹持部件154A的内侧的框体与操作部155A之间由连结部159A连结,夹持部件154B的内侧的框体与操作部155B之间由连结部159B连结。
因此,当向外壳151内按压操作部155A、155B时,如图37A、图37B所示,抵接部156A、157A与操作部155A向相同的方向位移,抵接部156B、157B与 155B向相同的方向位移,从而将各突起4A放开。
此外,在固定部件150的外壳151的外侧设置有凸缘部152,在凸缘部152 形成有用于利用螺丝148将固定部件150固定到基座部件140A的固定部144 上的螺纹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向外壳151侧按压固定部件150的操作部155A、155B,便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容易地进行基座部件140相对于电机壳体 4的外壁的固定和拆卸。
[第7实施方式]
如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将基座部件160直接固定在研磨机1的电机壳体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固定基座部件160的2个螺纹孔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在电机壳体4的外壁上,通过使螺丝174螺合于该螺纹孔,而使固定部件170得以固定。
固定部件170构成为,将基座部件160拆装自如地固定在电机壳体4的外壁上,并且通过对操作部176实施按压操作,而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实施基座部件160的位置调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60与第6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相同,在垫板162中的背面设置有长条状的固定部164,其中,该背面为垫板16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固定部164沿着与该抵接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并且,在该固定部164中设置有在固定部164的突出方向上伸长的长孔166,而且,在该长孔166中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直径大于长孔166的宽度的多个安装孔168。
固定部件170具有外壳171和固定台172,外壳171供基座部件160的固定部164插通且用于将固定部164保持为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移动,固定台172 呈板状,且配置在电机壳体4的外壁与外壳171之间。
外壳171用于将固定部164保持为使得固定部164的板面与电机壳体4的外壁平行,并且在外壳171的隔着固定部164的两侧设置有用于经由螺丝174 将外壳171固定在电机壳体4上的凸缘部173。
如图39所示,包括凸缘部173在内的外壳171整体隔着固定台172而载置于电机壳体4的外壁上。并且,使螺丝174穿过设置在凸缘部173以及固定台 172的孔,并使螺丝174螺合于电机壳体4的螺纹孔中,由此,将固定部件170 安装到电机壳体4。
在外壳171内设置有棒状的可动部件177。该可动部件177的直径小于固定部164的长孔166的宽度,并且可动部件177的于固定台172侧的前端部分的直径大于长孔166的宽度。
如图39A所示,上述直径大的部分为卡合部178,卡合部178通过插入固定部164的安装孔168而阻止基座部件160的固定部164进行移动,从而用于将基座部件160定位于电机壳体4。
此外,可动部件177的与卡合部178相反的一侧从设置于外壳171的孔向外壳171外突出,且其前端部分与操作部176连结。
此外,在外壳171中的固定台172侧设置有用于使卡合部178与固定台172 抵接的孔,并且,在固定台172上以与该孔嵌合并包围卡合部178外周的方式而设置有环状的突起179。
此外,在操作部176与外壳171之间以包围可动部件177的方式设置有螺旋弹簧175,由该螺旋弹簧175向使得可动部件177背离外壳171的方向对可动部件177施力。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70,通过使可动部件177的前端的卡合部178插入基座部件160的固定部164的安装孔168中而能够使基座部件160定位固定于电机壳体4。
此外,如图39B所示,通过对操作部176实施按压操作,而使卡合部178 向固定台172侧移动,从而可使卡合部178离开安装孔168。并且,在该状态下,由于能够使基座部件160在可动部件177的小径部分插通长孔166的状态下在长度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容易地调整垫板162相对于电机壳体4的位置。
此外,如果停止对操作部176的按压操作,则卡合部178会因螺旋弹簧175 的作用力而向基座部件160的固定部164侧移动。因此,在该状态下,如果使基座部件160在固定部164的长度方向上位移,则卡合部178会插入到基座部件160的安装孔168中,从而使基座部件160被固定。
因此,即使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70也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容易地调整垫板162相对于电机壳体4的位置,并且能够在不使用螺丝的情况下而极其容易地进行基座部件160的固定以及位置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170的外壳17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持部而发挥作用,螺旋弹簧17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而发挥作用。
[第8实施方式]
如图40、图41所示,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基座部件180固定于附加装置120而将基座部件180固定到研磨机1上,并且本实施方式具备能够对基座部件180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固定部件190。
即,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90构成为,可将基座部件18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固定于附加装置120,而且通过对操作部196实施拉拽操作而能够对基座部件180的位置进行调整。
此外,与第7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80中,在垫板182中的背面设置有长条状的固定部184,其中,该背面为垫板18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固定部184沿与该抵接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
并且,在该固定部184设置有沿固定部184的突出方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安装孔186,以取代具有安装孔168的长孔166。
固定部件190具有外壳191,外壳191呈一个面开口的矩形箱状。并且,固定部件190中于隔着该外壳191的开口部分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使固定部件 190固定于附加装置120的凸缘部193,并且在凸缘部193设置有供固定用的螺丝插通的螺纹孔194。
此外,在附加装置120中,与固定部件190的凸缘部193相对应地而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定部件190的凸缘部128。
固定部件190的外壳191以开口朝向附加装置120侧的方式而配置,并螺纹固定于附加装置120。并且,在该状态下将凸缘部193相对于外壳191的高度设定成,使得在外壳191与附加装置120之间形成供基座部件180的固定部 184插通的插通孔192。
因此,基座部件180通过使固定部184插通外壳191的插通孔192并进行移动,而能够对垫板182相对于附加装置120的位置(换言之即垫板182从研磨机1突出的突出位置)进行调整。
此外,如图42所示,在外壳191内设置有卡合部件198,卡合部件198具有可同时插入在基座部件180的固定部184设置的2个安装孔186中的一对突起199。
在该卡合部件198的与突起199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棒状的操作用突起197,操作用突起197从在外壳191设置的孔向外壳191外突出。此外,在外壳191 内容纳有螺旋弹簧195,螺旋弹簧195设置在操作用突起197的周围并朝基座部件180的固定部184的方向对卡合部件198施力。
并且,在操作用突起197的前端部分设置有用于在外壳191的外侧对操作用突起197实施拉拽操作的操作部196。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90,通过在外壳191内设置的卡合部件198而能够使基座部件180的固定部184定位固定于附加装置120。
此外,通过对操作部196实施拉拽操作而能够使基座部件180的固定部184 移动,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调整垫板182相对于附加装置120的位置(换言之即垫板182从研磨机1突出的突出位置)。
因此,即使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90也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容易地进行基座部件180相对于研磨机1的固定以及位置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198的突起19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卡合部发挥作用,外壳19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持部发挥作用,螺旋弹簧19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发挥作用。
[第9实施方式]
如图43、图44所示,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基座部件200固定于附加装置120,而能够将基座部件200固定到研磨机1上,并且本实施方式具备能够对基座部件200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固定部件210。
与第8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200的固定部204 如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74般地与垫板202相分离。并且,在垫板202设置有板状的突片203,突片203直立设置在垫板202中的背面,以连接固定部204,其中,该背面为垫板202中与待抵接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以使得该突片203重叠于固定部204的方式配置该突片203,且使外螺纹螺丝205穿过在该重叠部分设置的孔,并使蝶形螺母206螺合于外螺纹螺丝 205,由此,将垫板202固定在固定部204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松缓外螺纹螺丝205与蝶形螺母206的螺合而能够对垫板202抵接被切割部件的抵接角度进行调整。
此外,在基座部件200的固定部204,沿着其长度方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用于位置调整以及固定的多个安装孔208。该安装孔208为在与固定部204 的长度方向(换言之安装孔208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呈细长的长孔。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10构成为,将基座部件20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固定在附加装置120上,通过对设置在固定部件210的操作部215的一部分实施按压操作,而能够对基座部件200的位置进行调整。
即,固定部件210具备主体部211和一对突片212,主体部211的两端经由螺丝213而固定于附加装置120的凸缘部129,一对突片212从该主体部211 向与附加装置120相反的一侧以夹着操作部215的方式而直立设置。
在主体部211的位于附加装置120侧的面设置有凹部,凹部用于在基座部件200的固定部204插通主体部211的位于附加装置120侧的面与附加装置120 之间后将固定部204保持为能够在固定部204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如图45所示,操作部215以可绕设置于固定部件210的一对突片212之间的支撑轴214自如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该支撑轴214上。并且,在操作部215的于基座部件200的垫板202侧的端部设置有可与固定部204的安装孔208嵌合的突起216。此外,利用在支撑轴214设置的扭转弹簧217朝固定部204侧对操作部215的突起216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10中,若由使用者朝固定部204对操作部215的与突起216相反的一侧实施按压操作,则如图43B、图44B、图45B 所示,突起216将离开固定部204。并且,在该状态下,能够对垫板202相对于附加装置120的位置进行调整。
此外,如果使用者停止对操作部215实施按压操作,则通过扭转弹簧217 的作用力而使操作部215的突起216抵接固定部204。并且,在该状态下,如果使基座部件200相对于操作部215进行移动,则如图43A、图44A、图45A 所示,突起216将嵌合到固定部204的安装孔208中,从而使基座部件200定位固定于附加装置120。
因此,即使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10,也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容易地进行基座部件200相对于研磨机1的固定以及位置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215的突起2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卡合部而发挥作用,突片2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持部而发挥作用,扭转弹簧2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而发挥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方式。
例如图46、图47所示,也可以利用固定部件170将第7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160固定到附加装置120上。即使如此,也能够进行基座部件160相对于附加装置120的位置调整以及定位,从而也能够获得与第8、第9实施方式等同的效果。
即,上述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的1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可分散到多个构成元素中而加以设置,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统合到1个构成元素中。此外,也可以省略上述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的构成的一部分,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的构成的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者将上述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的构成的一部分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即,由记载在权利要求中的语句所确定的技术思想包含的所有方式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Claims (21)

1.一种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电机;
主轴,所述主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所述主轴在所述壳体内待由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
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所述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并且
所述基座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垫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固定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构成为,从所述壳体朝所述被切割件突出,并且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于该突出方向上的前端侧安装所述垫板,以限制从所述主轴的旋转中心轴至所述垫板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用于安装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柄的多个螺纹孔,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多个螺纹孔中的至少一个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壁面上的螺纹孔中,其中,所述壁面位于所述壳体中与所述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供外螺纹螺丝插通的长孔,其中,所述外螺纹螺丝与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位于与所述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上的所述螺纹孔螺合,以对该固定部件进行固定,并且
可通过所述外螺纹螺丝在所述长孔中的紧固位置来调整从所述主轴的旋转中心轴至所述垫板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中的从径向两侧夹着所述主轴的中心轴的一对壁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螺纹孔,
所述研磨机具有用于安装握柄的附加装置,所述附加装置的两端固定在于所述壳体的一对壁面上设置的螺纹孔中,且所述附加装置以跨着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的方式而配置,并且在所述附加装置中的与所述主轴从所述壳体突出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握柄的螺纹孔,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于所述附加装置设置的螺纹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供外螺纹螺丝插通的长孔,其中,所述外螺纹螺丝与设置在所述附加装置上的螺纹孔螺合,以对该固定部件进行固定,并且
可通过所述外螺纹螺丝在所述长孔中的紧固位置来调整从所述主轴的旋转中心轴至所述垫板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从径向两侧夹着所述主轴的中心轴的一对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上的螺纹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第1固定部件和第2固定部件,
所述第1固定部件以使其一端固定在所述螺纹孔中,并使其另一端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主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上的方式而弯曲,并且
所述第2固定部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且在所述第2固定部件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垫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接所述第1固定部件和所述第2固定部件的螺丝,
所述第1固定部件和所述第2固定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长孔作为供所述螺丝贯穿的孔,并可通过所述螺丝在所述长孔中的紧固位置来调整从所述主轴的旋转中心轴到所述垫板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4~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垫板的背面具有用于将该垫板螺纹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于所述突出方向的前端侧的突起,其中,所述背面为所述垫板中与待抵接所述被切割件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经由在与所述主轴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突起和所述固定部件的连结部件,将所述垫板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构成为能够对所述垫板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弹簧部件和限制部件,
所述弹簧部件固定在所述螺纹孔中,并将所述垫板支撑为能够接近或远离所述壳体;
所述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垫板和所述壳体在处于最接近时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由螺纹部件构成,所述螺纹部件与用于将所述弹簧部件固定在所述螺纹孔中的外螺纹螺丝的头部螺合,而能够调整所述螺纹部件从该头部突出的突出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由板簧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研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构成为截面呈菱形形状,并且该菱形形状中彼此相对的角部中的一个角部与所述垫板连接,且另一个角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螺纹孔中。
17.一种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
主轴,所述主轴构成为待由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
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收容所述电机;
齿轮壳体,所述齿轮壳体在使所述主轴的于中心轴向上的一端侧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将所述主轴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收容用于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递给所述主轴的齿轮机构;以及
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与待由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其中,所述前端工具呈圆盘形,且安装在从所述齿轮壳体突出的所述主轴的前端,并且
所述基座部件能够固定在于所述齿轮壳体的壁面上设置的孔中。
18.一种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
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收容所述电机;
主轴,所述主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所述主轴在所述壳体内待由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
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所述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并且
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安装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柄的螺纹孔,
所述基座部件能够固定在所述螺纹孔中。
19.一种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电机;
主轴,所述主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所述主轴在所述壳体内待由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
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所述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
所述研磨机具备供使用者通过单触操作而将所述基座部件固定到研磨机的固定部件。
20.一种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电机;
主轴,所述主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所述主轴在所述壳体内待由所述电机驱动而进行旋转;以及
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所述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并且
所述基座部件具有构成为把持所述壳体的把持部,
所述垫板经由所述把持部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21.一种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电机;
主轴,所述主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所述主轴在所述壳体内待由所述电机的驱动而进行旋转,
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垫板,所述垫板能够与待由安装在所述主轴的呈圆盘形的前端工具的外周端缘进行切割的被切割件抵接;以及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固定所述基座部件,并且
所述固定部件构成为,使用者能够通过单触操作对所述基座部件从所述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进行定位。
CN201690001376.7U 2015-11-20 2016-11-18 研磨机 Active CN20903623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7653 2015-11-20
JP2015-227653 2015-11-20
PCT/JP2016/084364 WO2017086476A1 (ja) 2015-11-20 2016-11-18 グライン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36236U true CN209036236U (zh) 2019-06-28

Family

ID=58719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1376.7U Active CN209036236U (zh) 2015-11-20 2016-11-18 研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36236U (zh)
DE (1) DE212016000231U1 (zh)
WO (1) WO201708647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5256A (zh) * 2020-10-20 2021-02-2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角度调节功能的磨削设备
CN115106898A (zh) * 2021-03-23 2022-09-27 安德里亚·瓦伦蒂尼 适用于与手持抛光或砂光动力工具可拆卸附接的板状垫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31266A1 (de) * 2001-06-29 2003-01-09 Bosch Gmbh Robert Handschleifmaschine
JP2011042008A (ja) * 2009-08-21 2011-03-03 Ryobi Ltd 電動工具装置用操作補助具、操作補助具付電動工具装置
JP6318010B2 (ja) 2014-06-03 2018-04-2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バイオマスガス専焼エンジン
JP3201761U (ja) * 2015-10-15 2015-12-24 ユナイ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グラインダ及びその切断作業用補助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5256A (zh) * 2020-10-20 2021-02-2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角度调节功能的磨削设备
CN115106898A (zh) * 2021-03-23 2022-09-27 安德里亚·瓦伦蒂尼 适用于与手持抛光或砂光动力工具可拆卸附接的板状垫板
CN115106898B (zh) * 2021-03-23 2024-01-30 安德里亚·瓦伦蒂尼 适用于与手持抛光或砂光动力工具可拆卸附接的板状垫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86476A1 (ja) 2017-05-26
DE212016000231U1 (de) 201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36236U (zh) 研磨机
CN101140009B (zh)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KR20180137700A (ko) 그라인더 휠 고정모듈 및 그라인더 휠 고정방법
US8393862B2 (en) Ceiling fan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shielding a hanging portion of a ceiling fan
JP2017052059A (ja) グラインダ
JPWO2015029659A1 (ja) グラインダ
TWI626114B (zh) Grinding device and grinding tool for the same
TW201000711A (en) Driving device of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N209970387U (zh) 一种砂光机底板易拆换机构及应用其的砂光机
JP2011073097A (ja) グラインダ用保護カバー、グラインダ用保護カ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グラインダ
WO2017086473A1 (ja) グラインダ
JP6163967B2 (ja) 動力工具および先端工具の固定構造
CN202719468U (zh) 一种台灯
JP6316709B2 (ja) 先端工具カバー及び電動工具
KR20090016961A (ko) 마우스 패드 어셈블리
TWM274205U (en) Torque adjusting module
KR101220750B1 (ko) 위치 조절이 용이한 더스트 후드 조립체 및 이러한 더스트 후드 조립체를 구비한 전동공구
KR20180049500A (ko) 착탈식 그라인더 레일 어셈블리
CN201041685Y (zh) 能连续转动定位的触控商用终端
JP7100527B2 (ja) カバーおよび工具
CN201720829U (zh) 用于多功能电磨的调节机构
JP5592574B1 (ja) 円盤刃研削装置
CN204986265U (zh) 一种显示器支撑机构
JP3185228U (ja) 集塵アタッチメント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02834614U (zh) 角度可调整的物品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