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5897B -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5897B
TWI625897B TW103131757A TW103131757A TWI625897B TW I625897 B TWI625897 B TW I625897B TW 103131757 A TW103131757 A TW 103131757A TW 103131757 A TW103131757 A TW 103131757A TW I625897 B TWI625897 B TW I6258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partition wall
portions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6404A (zh
Inventor
Narutoshi Hoshino
Masanori Ohkita
Katsutoshi Tohj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6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6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5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58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3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opposite contact points, e.g. C beam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殼體具備:插入有連接對象物之插入部;以沿著與連接對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之配列方向並排的方式設置在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有第1接點部之複數個第1溝;形成為與第1溝對向設置在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第2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溝;隔開相鄰的第1接點部之間之第1間隔壁;及隔開相鄰的第2接點部之間之第2間隔壁。再者,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將其與插入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部分更小。

Description

連接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為有關一種連接器。
發明背景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基板對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可撓式印刷電路)連接用、或是基板對FFC(Flexible Flat Cable;可撓式軟性排線)連接用的連接器。
圖10為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連接器的外觀立體圖。該連接器具備:與FPC或FFC等導體部分電氣連接之複數個接點2、收納複數個接點2之絕緣性殼體3、及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殼體3之桿體4。
在上述的連接器中,隨著近年來的電子機器小型化,而要求接點間距的窄間距化。在窄間距的連接器中,當在連接FPC或FFC之際而弄彎接點時,在接點的配列方向中會發生接點的移位,由於接點間距為窄而有發生短路的可能 性。
為此,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連接器中,如圖10所示,在殼體3設有收納接點2的下部之溝61、及隔開相鄰的接點2之間之間隔壁62。在將連接器窄間距化的情況下,由於增加相鄰的接點2之端子間電容,並且因應該點使相鄰的接點2之阻抗減低,因此有發生訊號的反射等,增加損失的課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222271號公報
發明概要
連接器具備:分別與設置在板狀連接對象物的表面之複數個端子電氣連接之複數個接點;具有使連接對象物的前端側朝插入方向插入之插入部,並且在插入部內配置複數個接點之絕緣性殼體;及對於殼體被安裝為可自由旋轉之桿體。各複數個接點具有:固定配置在插入部內,並且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1接點部;以與第1接點部對向的方式配置在插入部內,並且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及具有彈性,並且連結第1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第2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連結部。在第1接點部 之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設置與插入到插入部之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1接觸部,在第1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設置被焊接在被安裝部之第1端子。在第2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設置與插入到插入部之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2接觸部,在第2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設置與桿體接觸之接觸部。隨著將桿體朝一方向旋轉的操作,使桿體將接觸部朝離開第1接點部的方向按壓因而弄彎連結部時,第2接點部朝向第2接觸部與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方向移動。隨著將桿體朝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的操作,使桿體朝向與接觸部分開的方向移動時,由於連結部的彈性,第2接點部會朝第2接觸部離開連接對象物的方向移動。殼體具有:以沿著與連接對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之配列方向並排的方式設置在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複數個第1溝;形成為與複數個第1溝對向設置在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溝;隔開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之間之第1間隔壁;及隔開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之間之第2間隔壁。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將其與插入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
又,連接器具備:分別在長度方向延伸的棒狀,並且相互平行配列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之導電性複數個接點部。進一步,連接器具備;隔開複數個接點部之中 彼此相鄰的接點部之間,並且將其與長度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之絕緣性間隔壁。
又,連接器具備複數個接點,其各自具有: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1接點部、與第1接點部對向,並且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及連結第1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第2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彈性連結部。進一步,連接器具備桿體,其隨著旋轉動作,使第2接點部之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朝離開第1接點部的方向按壓。進一步,連接器具備絕緣性殼體,其為在內部具有使複數個接點相互平行配列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之插入部。殼體具有:設置在與插入部的複數個接點對向之內壁,並且分別配置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複數個第1溝;設置在內壁,並且設置在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之間之第1間隔壁;設置在內壁,並且分別配置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溝;及設置在內壁,並且設置在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之間之第2間隔壁。第1間隔壁及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將其與各自的長度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
此等連接器可以一邊抑制在接點的配列方向中接點的 移位,一邊抑制阻抗的減低。
2‧‧‧接點
3‧‧‧殼體
4‧‧‧桿體
21‧‧‧第1接點部
21a‧‧‧第1接觸部
21b‧‧‧第1端子
21c‧‧‧突起
22‧‧‧第2接點部
22a‧‧‧第2接觸部
22b‧‧‧接觸部
22c‧‧‧凹部
23‧‧‧連結部
31a‧‧‧插入部
31b‧‧‧開口部
31c‧‧‧第3間隔壁
31d‧‧‧孔
31e‧‧‧孔
31f‧‧‧凹部
32‧‧‧第1溝
32a‧‧‧段部
33‧‧‧第1間隔壁
33a‧‧‧凸部
34‧‧‧第2溝
34a‧‧‧段部
35‧‧‧第2間隔壁
35a‧‧‧凸部
41‧‧‧孔
42‧‧‧溝
43‧‧‧軸部
【圖1A】圖1A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一部分剖面立體圖。
【圖1B】圖1B為拆下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接點之狀態的一部分剖面立體圖。
【圖2】圖2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正面圖。
【圖3A】圖3A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並且是將桿體立起的狀態之剖面圖。
【圖3B】圖3B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並且是將桿體橫倒的狀態之剖面圖。
【圖4A】圖4A為從上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圖4B】圖4B為從下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圖5A】圖5A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並且是在連接FPC前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5B】圖5B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並且是在已連接FPC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6】圖6為從上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連接器的剖面圖。
【圖7A】圖7A為用以說明分析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接點阻抗之結果的圖表。
【圖7B】圖7B為用以說明分析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之接點的阻抗之結果的圖表。
【圖7C】圖7C為用以說明分析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之接點的阻抗之結果的圖表。
【圖7D】圖7D為用以說明分析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之接點的阻抗之結果的圖表。
【圖7E】圖7E為用以說明分析用於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連接器之接點的阻抗之結果的圖表。
【圖8A】圖8A為顯示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之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的剖面圖。
【圖8B】圖8B為顯示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之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的變形例之剖面圖。
【圖8C】圖8C為顯示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之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的其他變形例之剖面圖。
【圖8D】圖8D為顯示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之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的另一變形例之剖面圖。
【圖8E】圖8E為顯示用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殼體之第1間隔壁與第2間隔壁的另一變形例之剖面圖。
【圖9】圖9為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連接器的剖面圖。
【圖10】圖10為習知連接器的外觀立體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其為基板對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可撓式印刷電路)連接用、或是基板對FFC(Flexible Flat Cable;可撓式軟性排線)連接用的連接器。以下針對該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1~圖9,一邊進行說明。又,在以下的說明中,除非有預先說明,在圖2所示的方向中規定上下左右的方向,再者以與圖2之紙面垂直的方向為前後方向(正面為前側)進行說明。因此,圖3A中左側為前側,圖3A中右側為後側。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為被安裝在基板,並且如圖5B所示,用於電氣連接板狀連接對象物之FPC100與基板之間。FPC100具備:可撓性基板101、作為複數個端子之複數個導體圖案102、補強板103。可撓性基板101是利用絕緣性合成樹脂形成為片狀。導體圖案102形成在可撓性基板101的表面。補強板103則安裝在可撓性基板101的背面。
又,導體圖案102之插入到連接器1的插入部31a內之前端部分形成為比其他部位更細窄,利用該細窄部謀求相鄰的導體圖案102間之浮遊電容的減低。
可撓性基板101由於利用安裝在背面的補強板103提高剛性,因此易於進行將FPC100插入到插入部31a的作業。又,連接器1的連接對象物不限於FPC100,FFC亦可。
連接器1如圖1A及圖5A、圖5B所示,具備:複數個(本 實施形態中為例如7條)接點2、殼體3、桿體4。
各接點2是利用導電性高且彈性比較大的材料加以形成。各接點2與設置在FPC100表面之複數個導體圖案102之中設置於對應位置的導體圖案102電氣連接。又,各接點2形成為相同的形狀。各接點2為藉由在板金施予衝壓加工,如圖1A、圖3A及圖3B所示,連續一體形成第1接點部21、第2接點部22及連結部23。
再者,將各接點2之長度方向在前後方向並行,而且使第1接點部21位於下側,第2接點部22位於上側的方式,安裝在殼體3。
連結部23具有彈性。又連結部23為連結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間。
第1接點部21的形狀為在長度方向延伸之細窄的帶板狀。第1接點部21在使其一部分與殼體3的下側面(插入部31a的底面)接觸的狀態下,安裝在殼體3。在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中的一端部(前端部)設有第1接觸部21a。第1接觸部21a與被插入到殼體3內之FPC100接觸。又,在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中的另一端部(後端部)設有第1端子21b。第1端子21b則是被焊接(例如軟焊)在被安裝部,也就是基板 (未圖示)。
第2接點部22的形狀為在長度方向延伸之帶板狀。第2接點部22之比連結部23更前側的部位與比連結部23更後側的部位相比形成為細窄。因此,對於比連結部23更後側的部分大致被視為有剛性的而言,比連結部23更前側的部位則是具有彈性。
在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中的一端部(前端部)設有第2接觸部22a。第2接觸部22a與插入到殼體3內的FPC100接觸。又,在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中的另一端部(後端部)設有接觸部22b。接觸部22b與後述之桿體4接觸。又,在接觸部22b中設有呈半圓狀凹陷的凹部22c。如圖3B所示,在將桿體4橫倒的狀態下使桿體4的軸部43與凹部22c接觸。如圖3A所示,在將桿體4立起的狀態下使桿體4的軸部43與凹部22c分開。
殼體3為由合成樹脂成形品製成,並且形成為相較於前後方向的尺寸與左右方向的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為小之扁平的長方體。在殼體3的前部中,從前面側到靠近前後方向的中間附近設有插入部31a。在插入部31a中,使FPC100從前側插入。該插入部31a分別在前面(一面)及左右兩側面開口。
在插入部31a的下側面中,使接點2之第1接點部21分別配置之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為7個)第1溝32在左右方向並排設置。又,在彼此相鄰的第1溝32之間,設有隔開配置在第1溝32內之第1接點部21之間的第1間隔壁33。
同樣,在插入部31a的上側面中,設置有使接點2之第2接點部22分別配置之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為7個)第2溝34。此等第2溝34分別設置在與設在插入部31a下側面之第1溝32對向的位置。又,在彼此相鄰的第2溝34之間,設有隔開配置在第2溝34內之第2接點部22之間的第2間隔壁35。
如圖3A及圖3B所示,從第1接觸部21a到配置有第1接觸部21a之第1溝32的底面之距離比從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之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1溝32的底面之距離更大。在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溝32中,在比第1接觸點21a更後方位置設置段部32a。藉由該段部32a,第1接觸部21a以在與第1溝32的底面之間空出高度尺寸為H1的間隙之狀態配置在第1溝32內。
如上述所示,藉由在第1接點部21的第1接觸部21a與第1溝32的底面之間空出高度尺寸為H1的間隙,與第1接點部21的底面與第1溝32的底面大致相同高度的情況相比,可以使彼此相鄰之接點2之間的浮遊電容減低。藉此,由於使彼 此相鄰之接點2之間的端子間電容減低,增加接點2的阻抗,因此可以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又,第1溝32的底面形狀不限於如上述所示在前後方向的中途位置設置段部32a者。例如第1溝32的底面為以從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之連結部位側朝向第1接觸部21a側使高度尺寸變小的方式傾斜之錐面亦可。又,在上述之第1溝32的底面中,在第1接觸部21a與段部32a之間的一部分形成為向上突出亦可。
又,如圖4A所示,從第1接觸部21a到配置有第1接觸部21a之第1溝32的側面之距離比從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之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1溝32的側面之距離更大。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溝32中,配置有第1接觸部21a之位置的溝寬D1比配置有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之位置的溝寬D2更大。
再者,如圖4B所示,從第2接觸部22a到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之第2溝34的側面之距離比從第2接點部22中與連結部23之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2溝34的側面之距離更大。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2溝34中,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之位置的溝寬D3比配置有第2接點部22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之位置的溝寬D4更大。
如上述所示,藉由將配置有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之部分的第1溝32溝寬為小,而且將配置有第1接觸部21a之部分的第1溝32的寬為大,可以抑制朝左右方向(接點2的配列方向)之接點2的移位,而且可以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浮遊電容減低。同樣,藉由將配置有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之部分的第2溝34溝寬為小,而且將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之部分的第2溝34溝寬為大,可以抑制朝左右方向之接點2的移位,而且可以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浮遊電容減低。藉此,由於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端子間電容減低,增加接點2的阻抗,可以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又,第1溝32的側面形狀,不限於如上述所示在前後方向的中途位置設置段部者,例如第1溝32的側面為以從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之連結部位側朝向第1接觸部21a側以向外側擴大的方式傾斜之錐面亦可。又,在上述之第1溝32的側面中,在第1接觸部21a與段部之間的一部分形成為向內突出亦可。再者,對於第2溝34的側面形狀亦同。
如圖1A、圖1B及圖2所示,在第1間隔壁33的上端部中,設有向上突出的矩形凸部33a。凸部33a設置在第1間隔壁33之左右方向中的中間部。凸部33a之左右兩側中第1間隔壁33的高度尺寸比設有凸部33a之位置中第1間隔壁33的高度尺寸更小。又,凸部33a為沿著第1間隔壁33的長度方向(前後方向)一直設置到後述第3間隔壁31c。
同樣,如圖1A、圖1B及圖2所示,在第2間隔壁35的下端部中,設置向下突出的矩形凸部35a。凸部35a設置在第2間隔壁35之左右方向中的中間部。凸部35a之左右兩側中第2間隔壁35的高度尺寸比設有凸部35a之位置中第2間隔壁35的高度尺寸更小。又,凸部35a為沿著第2間隔壁35的長度方向(前後方向)一直設置到後述第3間隔壁31c。
如上述所示,凸部33a之左右兩側中第1間隔壁33的高度尺寸比設有凸部33a之位置中第1間隔壁33的高度尺寸更小。因此可以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浮遊電容減低。藉此,由於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端子間電容減低,增加接點2的阻抗,可以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其中,在配置於第1溝32之第1接點部21與第1間隔壁33之間之可允許的間隙寬度,為了抑制第1接點部21的移位,而以設定在最小寬度為佳。在本實施形態中,即使在將連接器1窄間距化的情況下,也可以藉由凸部33a使相鄰的接點2間的浮遊電容減低,減低訊號損失。
又凸部35a之左右兩側中第2間隔壁35的高度尺寸比設有凸部35a之位置中第2間隔壁35的高度尺寸更小。因此可以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浮遊電容減低。藉此,由於使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端子間電容減低,增加接點2的阻抗,可以 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其中,在配置於第2溝34之第2接點部22與第2間隔壁35之間之可允許的間隙寬度亦同,為了抑制第2接點部22的移位,而以設定在最小寬度為佳。在本實施形態中,即使在將連接器1窄間距化的情況下,也可以藉由凸部35a使相鄰的接點2間的浮遊電容減低,減低訊號損失。
又,如圖1B、圖3A及圖3B所示,在殼體3的後部中,從後面側到前後方向的中間附近,設有開口部31b。開口部31b呈後面、上面及左右側面開口的狀態。殼體3在前側的插入部31a與後側的開口部31b之間,具有第3間隔壁31c。第3間隔壁31c為隔開相鄰的接點2之連接部23之間。
在該第3間隔壁31c中,分別設有使第3間隔壁31c在前後方向貫穿之孔31d、31e。下側的孔31d中,使第1接點部21的前側部分從孔31d的後側插入。在上側的孔31e中,使第2接點部22的前側部分由孔31e的後側插入。其中,藉由將設置在第1接點部21上側緣之突起21c嵌入孔31d的上側面,而使接點2被壓入固定在殼體3。
又,在與第3間隔壁31c之各連結部23的對向面中,設有凹部31f。凹部31f為與第1溝32及第2溝34連繫。藉由該凹部31f,可以使彼此相鄰之連結部23之間的浮遊電容減低。 藉此因為增加接點2的阻抗,可以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圖1A所示之桿體4由合成樹脂成形品製成,並且形成為橫長且扁平的長方體狀。桿體4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形成為與殼體3相同程度。在桿體4中,設有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為7個)孔41。此等孔41在左右方向並排。
如圖3A所示,在桿體4為立起的狀態下,孔41為貫穿桿體4的前後方向。在桿體4為立起的狀態中,各第2接點部22的後端部分別插入到各孔41。
如圖3B所示,在桿體4為橫倒的狀態下,在桿體4的上面中,在比孔41更前側的部位形成有溝42。在桿體4橫倒的狀態中,第2接點部22的後部則擠進溝42內。溝42形成在從桿體4的前面到孔41。其中,在成為溝42的底面之部位中,設有表面形成為半圓筒面的軸部43。在橫倒桿體4的狀態下軸部43與第2接點部22的凹部22c接觸,在立起桿體4的狀態下軸部43與凹部22c分開。
在組合該連接器1時,首先,分別從後側將第1接點部21插入到孔31d,將第2接點部22插入到孔31e。再者藉由將突起21c壓入到孔31d的上側面,使接點2固定在殼體3。再者,在將接點2固定在殼體3後,如圖3A所示,在立起桿體4 的狀態下,從殼體3的後側將桿體4安裝在殼體3。桿體4在殼體3保持為可自由旋轉。
在將FPC100與該連接器1連接時,如圖3A及圖5A所示,將桿體4旋轉成使桿體4立起至大約直角的位置,當桿體4立起時,第2接點部22的前端側為朝上側移動。在該狀態下,將FPC100從插入部31a的前側插入到插入部31a內特定的位置。再者,在各接點2的第1接觸點21a與第2接觸點22a之間挾持有FPC100。
又,如上述所示,在將桿體4旋轉到如圖3A及圖5A所示的位置之狀態下,第2接點部22的一端側(前端側)為移動到與第1接點部21的一端側分開最遠的位置。因此,可以利用最小的力氣,易於將FPC100插入到第1接點部21與第2接點部22之間。
再者,FPC100插入到插入部31a內的特定位置之狀態下,將桿體4旋轉到如圖3B及圖5B所示的位置。隨著桿體4的旋轉,軸部43則移動到其之從殼體3底面的高度尺寸變成為最大的位置。
此時,第2接點部22的凹部22c藉由軸部43而向上推壓,以第2接點部22的一端側(前端側)朝下側移動的方式使連結部23變形。在以第2接點部22的一端側(前端側)朝下側移動 的方式使連結部23變形的情況下,第2接觸點22a與導體圖案102接觸。藉由第2接觸點22a與導體圖案102接觸,使第2接觸點22的一端側之後無法再朝下側移動,弄彎第2接點部22的前端側。
藉此,在第2接點部22的前端側蓄存彈力。利用該彈力確保第2接觸點22a與導體圖案102的接觸壓力,又使FPC100保持為與連接器1電氣連接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從連接器1拆下FPC100時,將桿體4旋轉約90度直到如圖3A及圖5A所示的位置。隨著桿體4的旋轉,軸部43則移動到其之從殼體3底面的高度尺寸變成為最小的位置。
此時,因為軸部43朝向與接觸部22b分開的方向(下側)移動,連結部23藉由彈性而回復到變形前的狀態。因應此情況接觸部22b朝下側移動,第2接觸部22a朝向與FPC100分開的方向(上側)移動。藉此,使連接器1之保持FPC100的力氣減低,易於將FPC100從連接器1拔出。
圖7A為顯示使用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時間區域反射)法分析接點2的阻抗之結果。又,在圖7A中橫軸與縱軸分別表示時間與接點2的阻抗。橫軸在實質上表示通過基板、接點2及FPC100之訊號路徑的各位置。又,圖7A 中的實線a1為習知的阻抗之分析結果,圖7A中的實線a2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的分析結果。
該分析結果顯示出與FPC100的接觸部分之接點2的阻抗在習知的連接器中為85.2Ω,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中為94.1Ω。從該分析結果得知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與習知的連接器相比,可以改善接點2的阻抗。其中,在本實施形態中,將接點2的目標阻抗設定為100Ω,在以下的各連接器1亦同。
然而,設定第1溝32及第2溝34的溝寬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中並非必須的構成,因此可以省略。在該情況下,如圖7B中的實線b2所示,與FPC100之接觸部分中接點2的阻抗變為92.6Ω。該情況與習知的連接器相比也可以改善阻抗。
又,不只是設定第1溝32及第2溝34的溝寬,設定第1溝32的溝深也是,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中並非必須的構成,因此可以省略。在該情況下,如圖7C中的實線c2所示,與FPC100之接觸部分中接點2的阻抗變為91.9Ω。該情況與習知的連接器相比也可以改善阻抗。
進一步,不只是設定第1溝32及第2溝34的溝寬、以及第1溝32的溝深,在第3間隔壁31c之與連結部23的對向面設 置凹部31f也是,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中並非必須的構成,因此可以省略。在該情況下,如圖7D中的實線d2所示,與FPC100之接觸部分中接點2的阻抗變為87.9Ω。該情況與習知的連接器相比也可以改善阻抗。
圖6為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連接器1的剖面圖。在圖4A、圖4B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中,使複數個接點2形成為相同長度。相對於此,圖6所示之其他例連接器1具備:訊號傳送用接點2a、及比訊號傳送用2a更長之接地用接點2b作為複數個接點2。
因此,在將接點2安裝在殼體3的狀態下,接地用接點2b的前端位於從插入部31a之開口前面的距離L1的位置。又訊號傳送用接點2a的前端位於從插入部31a之開口前面的距離L2(L2>L1)的位置。換言之,接地用接點2b的前端在插入部31a內位於比訊號傳送用接點2a的前端更靠近插入部31a的開口側(前側)。
又,圖6所示之其他例連接器1具備2條用以傳送差動訊號之訊號傳送用接點2a。再者在以2條訊號傳送用接點2a為1組的兩側配置接地用接點2b。在傳送的訊號不是差動訊號,而是以1條的訊號傳送用接點2a傳送1個訊號的情況下,在1條訊號傳送用接點2a的兩側配置接地用接點2b亦可。
如上述所示,接地用接點2b的前端位於比訊號傳送用接點2a的前端更靠近插入部31a的開口側。藉此可以使相鄰的訊號傳送用接點2a與接地用接點2b之間的浮遊電容變小。其結果為因為使訊號傳送用接點2a之端子間電容減低,增加訊號傳送用接點2a的阻抗,因此可以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圖7E為顯示針對圖6所示之其他例連接器1,使用TDR法分析接點2的阻抗之結果。對於其他例連接器1亦同,將接點2的目標阻抗設定為100Ω。該分析結果顯示出與FPC100的接觸部分之接點2的阻抗,在習知的連接器中為85.2Ω,在其他例連接器1中如實線e2所示為95.2Ω。從該分析結果得知與習知的連接器相比,其他例連接器1可以改善接點2的阻抗。
其中,圖8A為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的剖面。圖8B~圖8E為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的變形例。圖8A~圖8E為穿過圖3A所示之連接器1的第1接觸部21a與第2接觸部22a之上下方向線段中的剖面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A所示,雖然在第1間隔壁33的上端部設有凸部33a,在第2間隔壁35的下端部設有凸部35a,但是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的前端形狀則不限於 如圖8A所示的形狀。舉例如圖8B或圖8D所示,將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的前端形狀形成為具有從接點2的配列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朝兩端側傾斜之傾斜面的梯形形狀或三角形狀亦可。
又,如圖8C所示,將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的前端形狀形成為圓弧狀亦可。進一步如圖8E所示,將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的前端形狀形成為在接點2的配列方向的一端側設置凸部33a與凸部35a亦可。再進一步,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的前端形狀為圖8A~圖8E以外的形狀亦可。也就是說,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將其與連接對象物的插入方向及接點2的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上述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上述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即可。
又,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將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兩者的前端形狀形成為上述的形狀亦可,將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之任一方的前端形狀形成為上述的形狀亦可。
本實施形態的凸部33a為形成在第1間隔壁33的上端部。為此,第1間隔壁33的下端部,也就是與殼體3連繫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中的寬度比凸部33a更寬。因此可以將第1間隔壁33的機械強度保持為高。在如圖8B~圖8E所示之變形例 中也是一樣,可以將第1間隔壁33的機械強度保持為高。
同樣,凸部35a為形成在第2間隔壁35的下端部。為此,第2間隔壁35的上端部,也就是與殼體3連繫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中的寬度比凸部35a更寬。因此可以將第2間隔壁35的機械強度保持為高。在如圖8B~圖8E所示之變形例中也是一樣,可以將第2間隔壁35的機械強度保持為高。
進一步凸部33a為從比第1接點部21的前端部更前方開始形成。為此,插入到插入口31a之FPC100會先沿著凸部33a引導到插入部31a內期望的位置,接著再往後方插入。如此一來,由於FPC100可以藉由凸部33a被引導到插入部31a內期望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FPC100與接點2的碰撞。再者其結果為可以抑制接點2的變形。
又第1間隔壁33之前端部形成為從前方朝後方使高度尺寸變大。因此,可以平順地將FPC100引導到插入部31a內期望的位置。
同樣,凸部35a為從比第2接點部22的前端部更前方開始形成。為此,插入到插入口31a之FPC100會先沿著凸部35a引導到插入部31a內期望的位置,接著再往後方插入。如此一來,由於FPC100可以藉由凸部35a被引導到插入部31a內期望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FPC100與接點2的碰撞。再者其 結果為可以抑制接點2的變形。
又第2間隔壁35之前端部形成為從前方朝後方使高度尺寸變大。因此,可以平順地將FPC100引導到插入部31a內期望的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設置在與連結部23的對向面之凹部31f為與第1溝32及第2溝34兩者連繫,但是凹部31f只要與第1溝32及第2溝34的至少一方連繫即可,不限於本實施形態。
又圖9為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連接器1之剖面圖。如圖9所示,從第2接觸部22a到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之第2溝34的底面之距離比從第2接點部22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2溝34的底面之距離更大亦可。也就是說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的部分之第2溝34的深度比配置有第2接點部22之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的部分之第2溝34的深度更深亦可。又,第2溝34的深度成為在與FPC100的插入方向及接點2的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有所規定者。也就是說第2溝34的深度意指在第2溝34的下方開口之開口面與底面的距離。
如圖9所示,在第2溝34中,在比第2接觸部22a更後方位置設置段部34a亦可。藉由該段部34a,第2接觸部22a在 與第2溝34的底面之間空出高度尺寸為H2的間隙之狀態下配置在第2溝34內。
如上述所示,藉由在第2接觸部22a與第2溝34的底面之間空出高度尺寸為H2的間隙,與在第1接觸部21a與第1溝32的底面之間空出高度尺寸為H1的間隙之情況相同,可以減低彼此相鄰之接點2間的浮遊電容。再者使彼此相鄰的接點2之間的端子間電容減低,增加接點2的阻抗。其結果為可以抑制訊號的反射等,減低損失。
又,第2溝34的底面形狀不限於如上述所示在前後方向的中途位置設置段部34a者。例如第2溝34的底面為從第2接點部22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側朝向第2接觸部22a側以溝深度變深的方式傾斜之錐面亦可。又,在上述第2溝34的底面中,使第2接觸部22a與段部34a之間的一部分成為下向突出亦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接點2的目標阻抗設定為100Ω,但是接點2的目標阻抗不限於100Ω,為任意值(例如85Ω或90Ω)亦可。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具備:複數個接點2、殼體3、及桿體4。複數個接點2分別與設置在板狀連接對象物(例如FPC或FFC)的表面之複數個端子電氣連接。殼體3由絕緣性 的材料予以形成。殼體3具有插入連接對象物的前端側之插入部31a。在插入部31a內配置複數個接點2。桿體4安裝成對於殼體3為可自由旋轉。各複數個接點2具備:第1接點部21、第2接點部22、及連結部23。第1接點部21形成為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1接點部21被固定配置在插入部31a內。第2接點部22形成為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22形成為與第1接點部21對向配置在插入部31a內。連結部23具有彈性。連結部23為連結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在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中的一端部設有與插入到插入部31a之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1接觸部21a。在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中的另一端部設有被焊接在在被安裝部之第1端子21b。在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中的一端部設有與插入到插入部31a之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2接觸部22a。在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中的另一端部設有與桿體4接觸之接觸部22b。隨著將桿體4朝一方向旋轉的操作,使桿體4將接觸部22b朝離開第1接點部21的方向按壓因而弄彎連結部23。當連結部23被弄彎時,使第2接點部22朝向第2接觸部22a與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方向移動。又,隨著將桿體4朝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的操作,使桿體4朝離開接觸部22b的方向移動時,由於連結部23的彈性,使第2接點部22朝第2接觸部22a離開連接對象物的方向移動。殼體3具備:複數個第1溝32、複數個第2溝34、第1間隔壁33、及第2間隔壁35。複數個第1溝32以沿著與連接對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之配列方向並排的方式配置 在插入部31a內。在複數個第1溝32中分別配置複數個第1接點部21。複數個第2溝34形成為與複數個第1溝32對向設置在插入部31a內。在複數個第2溝34中分別配置複數個第2接點部22。第1間隔壁33為隔開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21之間。第2間隔壁35為隔開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22之間。再者,第1間隔壁33與第2間隔壁35之至少一方,將其與插入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具備:例如複數個接點部之第1接點部21、及間隔壁之第1間隔壁33。複數個第1接點部21為具有導電性。各複數個第1接點部21為朝長度方向延伸的棒狀。又各複數個第1接點部21為相互平行配列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第1間隔壁33為具有絕緣性。第1間隔壁33為隔開複數個第1接點部21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21間。第1間隔壁33之與長度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具備:例如複數個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接點部22、及間隔壁之第2間隔壁35。複數個第2接點部22為具有導電性。複數個第2接點部22為朝長度方向延伸的棒狀。又複數個第2接點部22為相互平行配列在與長度 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第2間隔壁35為具有絕緣性。第2間隔壁35為隔開複數個第2接點部22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22間。第2間隔壁35之與長度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具備:複數個接點部2、殼體3、及桿體4。複數個接點部2各自具有:第1接點部21、第2接點部22、及連結部23。第1接點部21為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22為與第1接點部21對向,並且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連結部23為連結第1接點部2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連結部23具有彈性。桿體4為隨著旋轉動作,使第2接點部22之長度方向中的一端部朝離開第1接點部21的方向按壓。殼體3由絕緣性構件構成。殼體3具有插入部31a。在插入部31a的內部,使複數個接點部2相互平行配列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插入部31a具有與複數個接點2對向的內壁。在內壁中設有複數個第1溝32、第1間隔壁33、複數個第2溝34、及第2間隔壁35。在複數個第1溝32中分別配置複數個第1接點部21。第1間隔壁33設置在複數個第1接點部21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21之間。在複數個第2溝34中分別配置複數個第2接點部22。第2間隔壁35設置在複數個第2接點部22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22之間。第1間隔壁33與第2間隔壁35之至少一方,將其與各自的長度方向及配列方向兩者正交 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在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之端部比配列方向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所示,以殼體3進一步具備隔開相鄰的複數個連結部23之中彼此相鄰的連結部之間之第3間隔壁31c為佳。在該情況下,第3間隔壁31c具有與複數個連結部之中的一個之對向面。在對向面中設有與複數個第1溝32及複數個第2溝34之至少一方連繫之凹部31f。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所示,以從第1接觸部21a到配置有第1接觸部21a之第1溝32的底面之距離比從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1溝32的底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第1溝32的深度為佳。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所示,以從第1接觸部21a到配置有第1接觸部21a之第1溝32的側面之距離比從第1接點部21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1溝32的側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第1溝32的寬度為佳。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所示,以從第2接觸部22a到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之第2溝34的側面之距離比從第2接點部22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2溝34的側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第2溝34的寬度為佳。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的連接器1所示,複數個接點2以包含訊號傳送用接點2a及接地用接點2b為佳。殼體3在插入方向的一面具有插入部31a的開口。接地用接點2b的前端部配置在比訊號傳送用接點2a的前端部更靠近插入部31a的開口之位置。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其他例的連接器1所示,以從第2接觸部22a到配置有第2接觸部22a之第2溝34的底面之距離比從第2接點部22中與連結部23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連結部位之第2溝34的底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第2溝34的深度為佳。

Claims (13)

  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複數個接點,其分別與設置在板狀連接對象物的表面之複數個端子電氣連接;絕緣性殼體,其具有供連接對象物的前端側朝插入方向插入之插入部,並且在前述插入部內配置前述複數個接點;及桿體,其對於前述殼體被安裝為可自由旋轉,前述複數個接點,各自具有:固定配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1接點部;以與前述第1接點部對向的方式配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在前述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及具有彈性,並且連結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連結部,在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設置與插入到前述插入部之前述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1接觸部,在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設置被焊接在被安裝部之第1端子,在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設置與插入到前述插入部之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2接觸部,在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設置與前述桿體接觸之第3接觸部,隨著將前述桿體朝一方向旋轉的操作,使前述桿體將前述第3接觸部朝離開第1接點部的方向按壓,因而弄彎前述連結部時,前述第2接點部朝向前述第2接觸部與前述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方向移動,隨著將前述桿體朝前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的操作,使前述桿體朝離開前述接觸部的方向移動時,由於前述連結部的彈性,前述第2接點部會朝前述第2接觸部離開前述連接對象物的方向移動,前述殼體具有:以沿著與前述連接對象物的前述插入方向正交之配列方向並排的方式設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前述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複數個第1溝;形成為與前述複數個第1溝對向設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前述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溝;隔開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之間之第1間隔壁;及隔開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之間之第2間隔壁,前述第1間隔壁與前述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的端部上設有凸部,前述凸部之前述配列方向之寬幅尺寸比前述第1間隔壁與前述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的寬幅尺寸更小。
  2.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1間隔壁或前述第2間隔壁上僅形成1個前述凸部。
  3. 如請求項2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凸部是設於前述第1間隔壁的端部之左右方向的中間部或前述第2間隔壁的端部之左右方向的中間部。
  4.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複數個接點,其分別與設置在板狀連接對象物的表面之複數個端子電氣連接;絕緣性殼體,其具有供連接對象物的前端側朝插入方向插入之插入部,並且在前述插入部內配置前述複數個接點;及桿體,其對於前述殼體被安裝為可自由旋轉,前述複數個接點,各自具有:固定配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1接點部;以與前述第1接點部對向的方式配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在前述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及具有彈性,並且連結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連結部,在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設置與插入到前述插入部之前述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1接觸部,在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設置被焊接在被安裝部之第1端子,在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設置與插入到前述插入部之連接對象物接觸之第2接觸部,在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設置與前述桿體接觸之第3接觸部,隨著將前述桿體朝一方向旋轉的操作,使前述桿體將前述第3接觸部朝離開第1接點部的方向按壓,因而弄彎前述連結部時,前述第2接點部朝向前述第2接觸部與前述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方向移動,隨著將前述桿體朝前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的操作,使前述桿體朝離開前述接觸部的方向移動時,由於前述連結部的彈性,前述第2接點部會朝前述第2接觸部離開前述連接對象物的方向移動,前述殼體具有:以沿著與前述連接對象物的前述插入方向正交之配列方向並排的方式設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前述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複數個第1溝;形成為與前述複數個第1溝對向設置在前述插入部內,並且分別配置前述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溝;隔開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之間之第1間隔壁;及隔開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之間之第2間隔壁,前述第1間隔壁與前述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的端部上設有凸部,前述凸部之前述配列方向之寬幅尺寸比前述第1間隔壁與前述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的寬幅尺寸更小,前述殼體進一步具有:隔開前述複數個連結部之中彼此相鄰的連結部之間之第3間隔壁,前述第3間隔壁具有與前述複數個連結部之中的一個之對向面,在前述對向面中設置與前述複數個第1溝及前述複數個第2溝的至少一方連繫之凹部。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以從前述第1接觸部到配置有前述第1接觸部之前述第1溝的底面之距離是比從前述第1接點部中與前述連結部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前述連結部之前述第1溝的底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前述第1溝的深度。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以從前述第2接觸部到配置有前述第2接觸部之前述第2溝的底面之距離是比從前述第2接點部中與前述連結部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前述連結部位之前述第2溝的底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前述第2溝的深度。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以從前述第1接觸部到配置有前述第1接觸部之前述第1溝的側面之距離是比從前述第1接點部中與前述連結部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前述連結部之前述第1溝的側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前述第1溝的寬度。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以從前述第2接觸部到配置有前述第2接觸部之前述第2溝的側面之距離是比從前述第2接點部中與前述連結部的連結部位到配置有前述連結部位之前述第2溝的側面之距離更大的方式,設定前述第2溝的寬度。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包含訊號傳送用接點及接地用接點,來作為前述複數個接點,前述殼體在前述插入方向的一面具有前述插入部的開口,將前述接地用接點的前端部配置在比前述訊號傳送用接點的前端部更靠近前述插入部的前述開口之位置。
  10.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導電性複數個接點部,其呈分別在長度方向延伸的棒狀,並且是相互平行配列在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及絕緣性間隔壁,其將前述複數個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接點部之間加以隔開,並且將其與前述長度方向及前述配列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之高度尺寸形成為該高度尺寸在前述配列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端部比在前述配列方向中兩端間的一部分更小,在前述絕緣性間隔壁上,僅形成1個凸部。
  11. 如請求項10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凸部是設於前述絕緣性間隔壁的端部之左右方向的中間部。
  12.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複數個接點,其各自具有:在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1接點部;與前述第1接點部對向,並且在前述長度方向延伸之棒狀第2接點部;及連結前述第1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中間部與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彈性連結部;桿體,其為隨著旋轉動作,使前述第2接點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部朝離開前述第1接點部的方向按壓;及絕緣性殼體,其為在內部具有使前述複數個接點相互平行配列在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的配列方向之插入部,前述殼體具有:設置在前述插入部之與前述複數個接點對向的內壁,並且分別配置前述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複數個第1溝;設置在前述內壁,並且設置在前述複數個第1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1接點部之間之第1間隔壁;設置在前述內壁,並且分別配置前述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複數個第2溝;及設置在前述內壁,並且設置在前述複數個第2接點部之中彼此相鄰的第2接點部之間之第2間隔壁,前述第1間隔壁及前述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的端部上設有凸部,前述凸部之前述配列方向之寬幅尺寸比前述第1間隔壁與前述第2間隔壁之至少一方的寬幅尺寸更小。
  13. 如請求項12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殼體進一步具有:隔開前述複數個連結部之中彼此相鄰的連結部之間之第3間隔壁,前述第3間隔壁具有與前述複數個連結部之中的一個對向之對向面,在前述對向面中設置與前述複數個第1溝及前述複數個第2溝的至少一方連繫之凹部。
TW103131757A 2013-10-01 2014-09-15 Connector TWI625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6587A JP6206713B2 (ja) 2013-10-01 2013-10-0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404A TW201526404A (zh) 2015-07-01
TWI625897B true TWI625897B (zh) 2018-06-01

Family

ID=52778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757A TWI625897B (zh) 2013-10-01 2014-09-15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008798B2 (zh)
JP (1) JP6206713B2 (zh)
CN (1) CN105580212B (zh)
DE (1) DE112014004536T5 (zh)
TW (1) TWI625897B (zh)
WO (1) WO20150498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6713B2 (ja) * 2013-10-01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13524B2 (ja) * 2015-08-04 2019-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580128B (zh) * 2015-10-06 2017-04-21 Hong-Jie Dai 連接器、連接器組件及電子裝置
FR3066825B1 (fr) * 2017-05-29 2019-07-19 Dcns Systeme de reflectometrie pour la detection de defaut sur un connecteur multipoints durci d'un reseau electrique
JP6624571B2 (ja) * 2017-08-23 2019-12-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7658654B (zh) * 2017-08-23 2019-04-3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565583A (zh) * 2018-03-29 2018-09-2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插usb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JP6976230B2 (ja) * 2018-07-27 2021-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6705B2 (en) * 2008-09-16 2011-03-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Interface connector and pl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5843A (en) * 1993-01-19 1994-03-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ower and signal contacts
JP3101951B2 (ja) * 1997-01-24 2000-10-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US6439931B1 (en) * 1998-05-13 2002-08-27 Molex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tuning the impedance of electrical terminals
TW553545U (en) * 2001-09-25 2003-09-11 Molex Inc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connector
WO2004001907A1 (en) * 2002-06-21 2003-12-31 Molex Incorporated High-density, impedance-tuned connector having modular construction
JP2004348979A (ja) * 2003-05-19 2004-12-09 Denso Corp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
US6960089B2 (en) * 2003-08-01 2005-11-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erial ATA connector with right angle contact
WO2005038992A1 (en) * 2003-10-16 2005-04-28 Molex Incorporated Flat circuit connector
KR100895344B1 (ko) 2004-08-10 2009-04-28 다이이치 덴시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코넥터
JP4223525B2 (ja) * 2005-10-27 2009-02-12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
DE102006008015B3 (de) * 2006-02-21 2007-04-12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Leiterplatten-Steckfortsatz
JP4795179B2 (ja) * 2006-09-11 2011-10-1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2008226524A (ja) * 2007-03-09 2008-09-25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
US7625243B2 (en) * 2007-06-13 2009-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xtension to version 2.0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JP4932626B2 (ja) * 2007-07-13 2012-05-1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1117870Y (zh) * 2007-11-12 2008-09-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992707B2 (ja) * 2007-12-28 2012-08-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39690B2 (ja) * 2008-12-25 2012-10-0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多極コネクタ
JP4817466B2 (ja) * 2009-01-22 2011-11-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51085B2 (ja) * 2010-04-08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62762B2 (ja) * 2011-04-12 2013-12-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016127B1 (ja) 2011-07-05 2012-09-05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98846B2 (ja) * 2011-09-13 2015-10-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597047B2 (en) * 2011-11-14 2013-12-03 Airborn, Inc. Insulator with air dielectric cavities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683927A (zh) * 2012-04-23 2012-09-19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电路板连接器
JP5301709B2 (ja) * 2012-05-10 2013-09-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958705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4871654B (zh) * 2012-12-18 2018-04-0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电子基板及其接头连接的结构
JP6206713B2 (ja) * 2013-10-01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4216285U (zh) * 2014-07-15 2015-03-1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6705B2 (en) * 2008-09-16 2011-03-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Interface connector and pl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26169A1 (en) 2016-08-04
US10008798B2 (en) 2018-06-26
WO2015049846A1 (ja) 2015-04-09
JP2015072740A (ja) 2015-04-16
DE112014004536T5 (de) 2016-07-07
US20180269611A1 (en) 2018-09-20
TW201526404A (zh) 2015-07-01
JP6206713B2 (ja) 2017-10-04
CN105580212A (zh) 2016-05-11
CN105580212B (zh) 2018-08-28
US10431916B2 (en)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5897B (zh) Connector
TWI795323B (zh) 提供接觸支撐和阻抗匹配特性之包覆成型導線架
JP5039690B2 (ja) 多極コネクタ
JP433525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632107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KR101068433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US7223120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flat flexible cable
EP2330693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20060292898A1 (e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EP2348583B1 (en) Cable connecting apparatus
KR101344933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2771014B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1557055A (zh) 屏蔽壳及基板组件
JP480376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7824228B1 (en) Audio plug connector
US7824229B1 (en) Audio plug connector
US74454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JP6635388B2 (ja) コネクタ
JP2014082104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624571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331711A (ja) コネクタ
CN107482343B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JP2010010031A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用いた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