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021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0212A
CN105580212A CN201480052735.7A CN201480052735A CN105580212A CN 105580212 A CN105580212 A CN 105580212A CN 201480052735 A CN201480052735 A CN 201480052735A CN 105580212 A CN105580212 A CN 105580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part
groove
partition wal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27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80212B (zh
Inventor
星野就俊
大北雅则
东城胜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80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0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80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0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3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opposite contact points, e.g. C beam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壳体(3)具备:供连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部(31a);以沿着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排列的方式设于插入部(31a)内的多个第一槽(32),在多个第一槽(32)中分别配置第一触头部(21);以与第一槽(32)对置的方式设于插入部(31a)内的多个第二槽(34),在多个第二槽(34)中分别配置第二触头部(22);将相邻的第一触头部(21)之间分隔的第一分隔壁(33);以及将相邻的第二触头部(22)之间分隔的第二分隔壁(35)。而且,第一分隔壁(33)及第二分隔壁(35)中的至少一方的、与插入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基板对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连接用、或者基板对FFC(FlexibleFlatCable)连接用的连接器。
图10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该连接器具备:与FPC或FFC等导体部分电连接的多个触头2;收容多个触头2的绝缘性的壳体3;以及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壳体3的杆4。
在上述那样的连接器中,伴随着近年来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而要求触头间距的窄间距化。在窄间距的连接器中,在连接FPC或FFC时,若触头发生挠曲,则在触头的排列方向上产生触头的位置偏移,由于触头间距较窄而有可能发生短路。
于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如图10所示,在壳体3上设有用于收纳触头2的下部的槽61、以及将相邻的触头2之间分隔的分隔壁62。在使连接器窄间距化的情况下,相邻的触头2的端子间电容增加,与此相应地,相邻的触头2的阻抗下降,因此存在产生信号的反射等而使损耗增加这样的技术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2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连接器具备:多个触头,多个触头与在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表面上设置的多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绝缘性的壳体,壳体具有供连接对象物的前端侧向插入方向插入的插入部,在插入部内配置有多个触头;以及杆,杆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壳体。多个触头分别具有:第一触头部,第一触头部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固定地配置于插入部内;第二触头部,第二触头部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以与第一触头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插入部内;以及连结部,连结部具有弹性,且将第一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第二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在第一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与插入到插入部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在第一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有钎焊于被安装部的第一端子。在第二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与插入到插入部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在第二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有与杆接触的接触部。在伴随着使杆向一方向旋转的操作而杆将接触部向远离第一触头部的方向按压使得连结部发生挠曲时,第二触头部向使第二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方向移动。在伴随着使杆向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操作而杆向远离接触部的方向移动时,在连结部的弹性的作用下,第二触头部向使第二接触部远离连接对象物的方向移动。壳体具有:多个第一槽,多个第一槽以沿着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排列的方式设于插入部内,在多个第一槽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一触头部;多个第二槽,多个第二槽以与多个第一槽对置的方式设于插入部内,在多个第二槽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二触头部;第一分隔壁,第一分隔壁将多个第一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之间分隔;以及第二分隔壁,第二分隔壁将多个第二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之间分隔。第一分隔壁及第二分隔壁中的至少一方的、与插入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另外,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多个触头部,多个触头部分别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另外,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分隔壁,分隔壁将多个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触头部之间分隔,并且分隔壁的与长度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另外,连接器具备多个触头,多个触头分别具有第一触头部、第二触头部以及弹性的连结部,第一触头部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第二触头部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与第一触头部对置,连结部将第一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第二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另外,连接器具备杆,杆伴随着旋转动作而将第二触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向远离第一触头部的方向按压。另外,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壳体,壳体在内部具有插入部,在插入部中,多个触头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壳体具有:多个第一槽,多个第一槽设于插入部的与多个触头对置的内壁,在多个第一槽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一触头部;第一分隔壁,第一分隔壁设于内壁,且设置在多个第一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之间;多个第二槽,多个第二槽设于内壁,在多个第二槽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二触头部;以及第二分隔壁,第二分隔壁设于内壁,且设置在多个第二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之间。第一分隔壁及第二分隔壁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各自的长度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上述连接器能够在触头的排列方向上抑制触头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抑制阻抗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将触头卸下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将杆立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将杆放倒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A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4B是从下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5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FPC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FPC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阻抗进行解析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
图7B是用于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阻抗进行解析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
图7C是用于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阻抗进行解析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
图7D是用于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阻抗进行解析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
图7E是用于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阻抗进行解析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
图8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以及第二分隔壁的剖视图。
图8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以及第二分隔壁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以及第二分隔壁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D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以及第二分隔壁的又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E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以及第二分隔壁的又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是现有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基板对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连接用、或者基板对FFC(FlexibleFlatCable)连接用的连接器。以下参照图1~图9对该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在图2所示的朝向中规定上下左右的方向,此外,将图2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跟前侧为前侧)来进行说明。因此,图3A中的左侧成为前侧,图3A中的右侧成为后侧。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安装于基板,如图5B所示,用于将作为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FPC100与基板之间电连接。FPC100具备柔性基板101、作为多个端子的多个导体图案102、以及加强板103。柔性基板10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片状。导体图案102形成在柔性基板101的表面上。加强板103安装于柔性基板101的背面。
需要说明的是,导体图案102的插入到连接器1的插入部31a内的前端部分与其他的部位相比形成为宽度更窄,从而通过该窄幅部来实现相邻的导体图案102之间的杂散电容的降低。
柔性基板101借助安装于背面的加强板103来提高刚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FPC100插入到插入部31a内的作业。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1的连接对象物不局限于FPC100,也可以是FFC。
如图1A以及图5A、图5B所示,连接器1具备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7根)触头2、壳体3、以及杆4。
各触头2由导电性高且弹性较大的材料形成。各触头2与设于FPC100的表面的多个导体图案102中的设于对应位置处的导体图案102电连接。另外,各触头2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如图1A、图3A、以及图3B所示,通过向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由此将各触头2的第一触头部21、第二触头部22、以及连结部23连续地一体形成。
而且,各触头2以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平行、并且第一触头部21位于下侧且第二触头部22位于上侧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
连结部23具有弹性。另外,连结部23将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之间连结。
第一触头部21的形状是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窄的带板状。第一触头部21在局部与壳体3的下侧面(插入部31a的底面)接触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体3。在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前端部)设有第一接触部21a。第一接触部21a与插入到壳体3内的FPC100接触。另外,在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后端部)设有第一端子21b。第一端子21b被钎焊(例如软钎焊)于作为被安装部的基板(未图示)。
第二触头部22的形状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带板状。第二触头22的比连结部23靠前侧的部位与第二触头22的比连结部23靠后侧的部位相比,形成为宽度更窄。因此,比连结部23靠后侧的部位几乎被看作是刚体,与此相对,比连结部23靠前侧的部位具有弹性。
在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前端部)设有第二接触部22a。第二接触部22a与插入到壳体3内的FPC100接触。另外,在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后端部)设有接触部22b。接触部22b与后述的杆4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接触部22b上设有呈半圆状凹陷的凹部22c。如图3B所示,在将杆4放倒的状态下,杆4的轴部43与凹部22c接触。如图3A所示,在将杆4立起的状态下,杆4的轴部43与凹部22c分离。
壳体3由合成树脂成形品构成,且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前后方向的尺寸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小的扁平的长方体状。在壳体3的前部,从前表面侧到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设有插入部31a。FPC100从前侧插入到插入部31a中。该插入部31a在前表面(一面)以及左右两侧面分别开口。
在插入部31a的下侧面,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供触头2的第一触头部21分别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7个)第一槽32。另外,在彼此相邻的第一槽32之间,设有将配置于第一槽32内的第一触头部21之间分隔的第一分隔壁33。
同样,在插入部31a的上侧面,设有供触头2的第二触头部22分别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7个)第二槽34。这些第二槽34分别设置在与设于插入部31a的下侧面的第一槽32对置的位置。另外,在彼此相邻的第二槽34之间,设有将配置于第二槽34内的第二触头部22之间分隔的第二分隔壁35。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从第一接触部21a到配置第一接触部21a的第一槽32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一槽32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槽32中,在比第一接触部21a靠后方的位置处设有台阶部32a。通过该台阶部32a,将第一接触部21a以与第一槽32的底面之间隔开高度尺寸为H1的间隙的状态配置于第一槽32内。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一触头部21的第一接触部21a与第一槽32的底面之间隔开高度尺寸为H1的间隙,由此相较于第一触头部21的底面与第一槽32的底面为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情况,彼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由此,彼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端子间电容下降,触头2的阻抗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32的底面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如上述那样在前后方向的中途位置设置台阶部32a的形状。例如,第一槽32的底面也可以是,以高度尺寸随着从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侧朝向第一接触部21a侧而减小的方式倾斜的锥面。另外,在上述的第一槽32的底面上,第一接触部21a与台阶部32a之间的一部分也可以向上突出。
另外,如图4A所示,从第一接触部21a到配置第一接触部21a的第一槽32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一槽32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槽32中,配置第一接触部21a的位置处的槽宽D1大于配置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的位置处的槽宽D2。
此外,如图4B所示,从第二接触部22a到配置第二接触部22a的第二槽34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二触头部22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二槽34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槽34中,配置第二接触部22a的位置处的槽宽D3大于配置第二触头部22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的位置处的槽宽D4。
如上所述,通过减小第一槽32的配置了第一触头部21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的部分处的槽宽,且增大第一槽32的配置了第一接触部21a的部分处的槽宽,由此能够抑制触头2向左右方向(触头2的排列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且使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同样,通过减小第二槽34的配置了第二触头部22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的部分处的槽宽,且增大第二槽34的配置了第二接触部22a的部分处的槽宽,由此能够抑制触头2向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且使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由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端子间电容下降,触头2的阻抗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32的侧面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如上述那样在前后方向的中途位置设置台阶部的形状。例如,第一槽32的侧面也可以是,以从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侧朝向第一接触部21a侧向外侧扩宽的方式倾斜的锥面。另外,在上述的第一槽32的侧面上,第一接触部21a与台阶部之间的一部分也可以向内突出。此外,关于第二槽34的侧面的形状也同样。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第一分隔壁33的上端部设有向上突出的矩形的凸部33a。凸部33a设于第一分隔壁3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凸部33a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分隔壁33的高度尺寸小于设有凸部33a的位置处的第一分隔壁33的高度尺寸。另外,凸部33a沿着第一分隔壁33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设置到后述的第三分隔壁31c为止。
同样,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第二分隔壁35的下端部设有向下突出的矩形的凸部35a。凸部35a设于第二分隔壁3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凸部35a的左右两侧的第二分隔壁35的高度尺寸小于设有凸部35a的位置处的第二分隔壁35的高度尺寸。另外,凸部35a沿着第二分隔壁3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设置到后述的第三分隔壁31c为止。
如上所述,凸部33a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分隔壁33的高度尺寸小于设有凸部33a的位置处的第一分隔壁33的高度尺寸。因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由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端子间电容下降,触头2的阻抗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在此,为了抑制第一触头部21的位置偏移,优选配置于第一槽32的第一触头部21与第一分隔壁33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宽度设定为最小限度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使连接器1窄间距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凸部33a来使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并降低信号的损耗。
另外,凸部35a的左右两侧的第二分隔壁35的高度尺寸小于设有凸部35a的位置处的第二分隔壁35的高度尺寸。因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由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端子间电容下降,触头2的阻抗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在此,为了抑制第二触头部22的位置偏移,优选配置于第二槽34的第二触头部22与第二分隔壁35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宽度也设定为最小限度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使连接器1窄间距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凸部35a使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并降低信号的损耗。
另外,如图1B、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壳体3的后部,从后表面侧到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为止设有开口部31b。开口部31b在后表面、上表面以及左右两侧面开口。壳体3在前侧的插入部31a与后侧的开口部31b之间具有第三分隔壁31c。第三分隔壁31c将相邻的触头2的连结部23之间分隔。
在该第三分隔壁31c上,设有分别沿前后方向贯穿第三分隔壁31c的孔31d、31e。第一触头部21的前侧部分从下侧的孔31d的后侧插入到孔31d中。第二触头部22的前侧部分从上侧的孔31e的后侧插入到孔31e中。在此,通过使第一触头部21的设于上侧缘的突起21c啮入孔31d的上侧面,而将触头2压入固定于壳体3。
另外,在第三分隔壁31c的与各连结部23对置的对置面上设有凹部31f。凹部31f与第一槽32以及第二槽34相连。通过凹部31f使彼此相邻的连结部23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由此,触头2的阻抗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如图1A所示的杆4由合成树脂成形品构成,形成为横向长且扁平的长方体状。杆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以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形成为与壳体3相同的程度。在杆4上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7个)孔41。这些孔41沿左右方向排列。
如图3A所示,在将杆4立起的状态下,孔41贯穿杆4的前后方向。在将杆4立起的状态下,各第二触头部22的后端部被插入到各个孔41中。
如图3B所示,在将杆4放倒的状态下,在杆4的上表面的比孔41靠前侧的部位形成有槽42。在将杆4放倒的状态下,第二触头部22的后部进入槽42内。槽42从杆4的前表面形成到孔41为止。在此,在成为槽42的底面的部位设有表面形成为半圆筒面的轴部43。在将杆4放倒的状态下,轴部43与第二触头部22的凹部22c接触,在将杆4立起的状态下,轴部43与凹部22c分离。
在组装该连接器1时,首选,将第一触头部21插入到孔31d中,将第二触头部22分别从后侧插入到孔31e中。然后,通过将突起21c压入到孔31d的上侧面而使触头2固定于壳体3。然后,在触头2固定于壳体3之后,如图3A所示,在将杆4立起的状态下,从壳体3的后侧将杆4组装于壳体3。杆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于壳体3。
在向该连接器1连接FPC100时,如图3A以及图5A所示,使杆4旋转至杆4呈大致直角立起的位置处。当杆4被立起时,第二触头部22的前端侧向上侧移动。在该状态下,将FPC100从插入部31a的前侧插入到插入部31a内的规定位置。然后,在各触头2的第一接触部21a与第二接触部22a之间夹持FPC100。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杆4旋转到图3A以及图5A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二触头部22的一端侧(前端侧)移动到最远离第一触头部21的一端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以较小的力将FPC100插入到第一触头部21与第二触头部22之间。
然后,在FPC100插入到插入部31a内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使杆4旋转至图3B以及图5B所示的位置。伴随着杆4的旋转,轴部43移动至距壳体3的底面的高度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
此时,第二触头部22的凹部22c被轴部43向上推压,连结部23以使第二触头部22的一端侧(前端侧)向下侧移动的方式发生变形。在连结部23以使第二触头部22的一端侧向下侧移动的方式发生变形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22a与导体图案102接触。通过第二接触部22a与导体图案102接触,由此第二触头部22的一端侧无法进一步向下侧移动,第二触头部22的前端侧发生挠曲。
由此,在第二触头部22的前端侧蓄积弹力。通过该弹力来确保第二接触部22a与导体图案102的接触压力,另外,FPC100被保持为与连接器1电连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从连接器1卸下FPC100时,使杆4旋转约90度直到图3A以及图5A所示的位置。伴随着杆4的旋转,轴部43移动至距壳体3的底面的高度尺寸成为最小的位置。
此时,由于轴部43向远离接触部22b的方向(下侧)移动,因此,连结部23借助弹性而回复到变形前的状态。与此相应地,接触部22b向下侧移动,第二接触部22a向远离FPC100的方向(上侧)移动。由此,连接器1保持FPC100的力下降,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1拔出FPC100。
图7A示出使用TDR(TimeDomainReflectometry:时间区域反射)法来解析触头2的阻抗而得到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A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触头2的阻抗。横轴实质上表示通过基板、触头2以及FPC100的信号路径的各位置。另外,图7A中的实线a1是现有的连接器的解析结果,图7A中的实线a2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解析结果。
该解析结果示出,与FPC100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触头2的阻抗在现有的连接器中为85.2Ω,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为94.1Ω。根据该解析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改善了触头2的阻抗。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触头2的目标阻抗设定为100Ω,在以下的各连接器1中也同样。
然而,设定第一槽32以及第二槽34的槽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并非是必须的结构,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如图7B中的实线b2所示,与FPC100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触头2的阻抗成为92.6Ω。在该情况下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也改善了阻抗。
另外,不仅是设定第一槽32以及第二槽34的槽的宽度,设定第一槽32的槽的深度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也不是必须的结构,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如图7C中的实线c2所示,与FPC100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触头2的阻抗成为91.9Ω。在该情况下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也改善了阻抗。
此外,不仅是设定第一槽32以及第二槽34的槽的宽度以及设定第一槽32的槽的深度,在第三分隔壁31c的与连结部23对置的对置面设置凹部31f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也不是必须的结构,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如图7D中的实线d2所示,与FPC100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触头2的阻抗成为87.9Ω。在该情况下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也改善了阻抗。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在图4A、图4B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触头2形成为相同的长度。与此相对,图6所示的另一例的连接器1具备信号传送用触头2a以及比信号传送用触头2a长的接地连接用触头2b来作为多个触头2。
因此,在将触头2组装于壳体3的状态下,接地连接用触头2b的前端位于与插入部31a的开口的前表面相距距离L1的位置处。另外,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前端位于与插入部31a的开口的前表面相距距离L2(L2>L1)的位置处。换言之,接地连接用触头2b的前端在插入部31a内,位于比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前端靠插入部31a的开口侧(前侧)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另一例的连接器1具备两根用于传送差动信号的信号传送用触头2a。而且,在成为一组的两根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两侧配置有接地连接用触头2b。在要传送的信号不是差动信号而由一根信号传送用触头2a传送一个信号的情况下,在一根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两侧配置接地连接用触头2b即可。
如上所述,接地连接用触头2b的前端位于比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前端靠插入部31a的开口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小相邻的信号传送用触头2a与接地连接用触头2b之间的杂散电容。其结果是,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端子间电容下降,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阻抗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图7E示出针对图6所示的另一例的连接器1使用TDR法来解析触头2的阻抗而得到的结果。在另一例的连接器1中,也将触头2的目标阻抗设定为100Ω。该解析结果示出,与FPC100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触头2的阻抗在现有的连接器中是85.2Ω,在另一例的连接器1中如实线e2所示那样是95.2Ω。根据该解析结果可知,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另一例的连接器1改善了触头2的阻抗。
在此,图8A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的剖面。图8B~图8E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变形例。图8A~图8E是图3A所示的连接器1的、通过第一接触部21a以及第二接触部22a的上下方向的线段处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在第一分隔壁33的上端部设有凸部33a,且在第二分隔壁35的下端部设有凸部35a,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前端形状并不局限于图8A所示的形状。例如,如图8B或图8D所示,也可以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前端形状形成为,具有从触头2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向两端侧倾斜的倾斜面的梯形形状或三角形状。
另外,如图8C所示,也可以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前端形状形成为圆弧状。此外如图8E所示,也可以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前端形状形成为在触头2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设有凸部33a以及凸部35a这样的形状。此外,还可以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前端形状形成为图8A~图8E以外的形状。即,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的、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及触头2的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即可。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这两方的前端形状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还可以将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中的任一方的前端形状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凸部33a形成于第一分隔壁33的上端部。因此,第一分隔壁33的下端部、即与壳体3相连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凸部33a宽。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分隔壁33的机械强度较高。在图8B~图8E所示那样的变形例中也同样,能够确保第一分隔壁33的机械强度较高。
同样,凸部35a形成于第二分隔壁35的下端部。因此,第二分隔壁35的上端部、即与壳体3相连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凸部35a宽。因此,能够确保第二分隔壁35的机械强度较高。在图8B~图8E所示那样的变形例中也同样,能够确保第二分隔壁35的机械强度较高。
此外,凸部33a从比第一触头部21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因此,向插入部31a插入的FPC100首先沿着凸部33a被引导到插入部31a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并向后方插入。这样,由于FPC100被凸部33a引导到插入部31a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FPC100与触头2的碰撞。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触头2的变形。
另外,第一分隔壁33形成为,前端部的高度尺寸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变大。因此,能够将FPC100顺畅地引导到插入部31a内的所希望的位置。
同样,凸部35a从比第二触头部22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因此,向插入部31a插入的FPC100首选沿着凸部35a被引导到插入部31a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并向后方插入。这样,由于FPC100被凸部35a引导到插入部31a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FPC100与触头2的碰撞。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触头2的变形。
另外,第二分隔壁35形成为,前端部的高度尺寸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变大。因此,能够将FPC100顺畅地引导到插入部31a内的所希望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和连结部23对置的对置面上的凹部31f与第一槽32及第二槽34这两方相连,但凹部31f与第一槽32和第二槽34中的至少一方相连即可,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另外,图9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例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也可以形成为,从第二接触部22a到配置第二接触部22a的第二槽34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二触头部22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二槽34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即,配置第二接触部22a的部分处的第二槽34的深度也可以比配置第二触头部22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的部分处的第二槽34的深度深。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槽34的深度被规定在与FPC100的插入方向及触头2的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即,第二槽34的深度是指在第二槽34的下方开口的开口面与底面之间的距离。
如图9所示,在第二槽34中,也可以在比第二接触部22a靠后方的位置处设置台阶部34a。通过该台阶部34a,将第二接触部22a以与第二槽34的底面之间隔开高度尺寸为H2的间隙的状态配置于第二槽34内。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二接触部22a与第二槽34的底面之间隔开高度尺寸为H2的间隙,由此与在第一接触部21a与第一槽32的底面之间隔开高度尺寸为H1的间隙的情况同样,能够使彼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杂散电容下降。而且,彼此相邻的触头2之间的端子间电容下降,触头2的阻抗增加。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等并降低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槽34的底面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如上述那样在前后方向的中途位置处设有台阶部34a的形状。例如第二槽34的底面也可以是,以槽的深度随着从第二触头部22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侧朝向第二接触部22a侧而变深的方式倾斜的锥面。另外,在上述的第二槽34的底面上,第二接触部22a与台阶部34a之间的一部分也可以向下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触头2的目标阻抗设定为100Ω,但触头2的目标阻抗并不局限于100Ω,也可以是任意值(例如85Ω或90Ω)。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多个触头2、壳体3、以及杆4。多个触头2与在板状的连接对象物(例如FPC或FFC)的表面上设置的多个端子分别电连接。壳体3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壳体3具有供连接对象物的前端侧插入的插入部31a。在插入部31a内配置有多个触头2。杆4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壳体3。多个触头2分别具备第一触头部21、第二触头部22、以及连结部23。第一触头部21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第一触头部21固定地配置于插入部31a内。第二触头部22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第二触头部22以与第一触头部2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插入部31a内。连结部23具有弹性。连结部23将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在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与插入到插入部31a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1a。在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有钎焊于被安装部的第一端子21b。在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与插入到插入部31a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2a。在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有与杆4接触的接触部22b。伴随着使杆4向一方向旋转的操作,杆4将接触部22b向远离第一触头部21的方向按压,由此使连结部23发生挠曲。当连结部23发生挠曲时,第二触头部22向使第二接触部22a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方向移动。另外,在伴随着使杆4向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操作而杆4向远离接触部22b的方向移动时,在连结部23的弹性的作用下,第二触头部22向使第二接触部22a远离连接对象物的方向移动。壳体3具备多个第一槽32、多个第二槽34、第一分隔壁33、以及第二分隔壁35。多个第一槽32以沿着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排列的方式设于插入部31a内。在多个第一槽32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一触头部21。多个第二槽34以与多个第一槽32对置的方式设于插入部31a内。在多个第二槽34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二触头部22。第一分隔壁33将多个第一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21之间分隔。第二分隔壁35将多个第二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22之间分隔。而且,第一分隔壁33及第二分隔壁35中的至少一方的、与插入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例如具备作为多个触头部的第一触头部21和作为分隔壁的第一分隔壁33。多个第一触头部21具有导电性。多个第一触头部21分别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另外,多个第一触头部21分别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第一分隔壁33具有绝缘性。第一分隔壁33将多个第一触头部21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21之间分隔。第一分隔壁33的与长度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例如具备作为多个触头部的多个第二触头部22和作为分隔壁的第二分隔壁35。多个第二触头部22具有导电性。多个第二触头部22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另外,多个第二触头部22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第二分隔壁35具有绝缘性。第二分隔壁35将多个第二触头部22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22之间分隔。第二分隔壁35的与长度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多个触头2、壳体3、以及杆4。多个触头2分别具有第一触头部21、第二触头部22、以及连结部23。第一触头部21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第二触头部22与第一触头部21对置,且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连结部23将第一触头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连结部23具有弹性。杆4伴随着旋转动作而将第二触头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向远离第一触头部21的方向按压。壳体3由绝缘性构件构成。壳体3具有插入部31a。在插入部31a的内部,多个触头2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插入部31a具有与多个触头2对置的内壁。在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槽32、第一分隔壁33、多个第二槽34、以及第二分隔壁35。在多个第一槽32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一触头部21。第一分隔壁33设于多个第一触头部21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21之间。在多个第二槽34中分别配置多个第二触头部22。第二分隔壁35设于多个第二触头部22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22之间。第一分隔壁33与第二分隔壁35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各自的长度方向及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那样,优选壳体3还具备将相邻的多个连结部23中的彼此相邻的连结部之间分隔的第三分隔壁31c。在该情况下,第三分隔壁31c具有与多个连结部中的一个对置的对置面。在对置面上,设有与多个第一槽32和多个第二槽34中的至少一个相连的凹部31f。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那样,优选将第一槽32的深度设定为,从第一接触部21a到配置第一接触部21a的第一槽32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一槽32的底面为止的距离。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那样,优选将第一槽32的宽度设定为,从第一接触部21a到配置第一接触部21a的第一槽32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一触头部21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一槽32的侧面为止的距离。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那样,优选将第二槽34的宽度设定为,从第二接触部22a到配置第二接触部22a的第二槽34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二触头部22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二槽34的侧面为止的距离。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连接器1那样,优选多个触头2包含信号传送用触头2a和接地连接用触头2b。壳体3在插入方向的一面具有插入部31a的开口。接地连接用触头2b的前端部配置在比信号传送用触头2a的前端部靠近插入部31a的开口的位置处。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例的连接器1那样,优选将第二槽34的深度设定为,从第二接触部22a到配置第二接触部22a的第二槽34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第二触头部22中的与连结部23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连结部位的第二槽34的底面为止的距离。
附图标号说明
2触头
3壳体
4杆
21第一触头部
21a第一接触部
21b第一端子
21c突起
22第二触头部
22a第二接触部
22b接触部
22c凹部
23连结部
31a插入部
31b开口部
31c第三分隔壁
31d孔
31e孔
31f凹部
32第一槽
32a台阶部
33第一分隔壁
33a凸部
34第二槽
34a台阶部
35第二分隔壁
35a凸部
41孔
42槽
43轴部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触头,所述多个触头与在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表面上设置的多个端子分别电连接;
绝缘性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供连接对象物的前端侧向插入方向插入的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内配置有所述多个触头;以及
杆,所述杆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
第一触头部,所述第一触头部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固定地配置于所述插入部内;
第二触头部,所述第二触头部形成为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以与所述第一触头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插入部内;以及
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具有弹性,且将所述第一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
在所述第一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与插入到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在所述第一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有钎焊于被安装部的第一端子,
在所述第二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与插入到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在所述第二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有与所述杆接触的接触部,
在伴随着使所述杆向一方向旋转的操作而所述杆将所述接触部向远离所述第一触头部的方向按压使得所述连结部发生挠曲时,所述第二触头部向使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方向移动,
在伴随着使所述杆向所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操作而所述杆向远离所述接触部的方向移动时,在所述连结部的弹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触头部向使所述第二接触部远离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方向移动,
所述壳体具有:
多个第一槽,所述多个第一槽以沿着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排列的方式设于所述插入部内,在所述多个第一槽中分别配置多个所述第一触头部;
多个第二槽,所述多个第二槽以与所述多个第一槽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插入部内,在所述多个第二槽中分别配置多个所述第二触头部;
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将多个第一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之间分隔;以及
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二分隔壁将多个第二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之间分隔,
所述第一分隔壁及所述第二分隔壁中的至少一方的、与所述插入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三分隔壁,所述第三分隔壁将多个所述连结部中的彼此相邻的连结部之间分隔,
所述第三分隔壁具有与多个所述连结部中的一个对置的对置面,在所述对置面上设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多个第一槽和所述多个第二槽中的至少一个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槽的深度被设定为,从所述第一接触部到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第一槽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一触头部中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所述连结部的所述第一槽的底面为止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槽的深度被设定为,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配置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第二槽的底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二触头部中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所述连结部位的所述第二槽的底面为止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槽的宽度被设定为,从所述第一接触部到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第一槽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一触头部中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所述连结部的所述第一槽的侧面为止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槽的宽度被设定为,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配置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第二槽的侧面为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二触头部中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位到配置所述连结部位的所述第二槽的侧面为止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多个触头包含信号传送用触头和接地连接用触头,
所述壳体在所述插入方向的一面具有所述插入部的开口,
所述接地连接用触头的前端部配置在比所述信号传送用触头的前端部靠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开口的位置处。
8.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电性的多个触头部,所述多个触头部分别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以及
绝缘性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所述多个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触头部之间分隔,并且所述分隔壁的与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触头,所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第一触头部、第二触头部以及弹性的连结部,所述第一触头部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所述第二触头部形成为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且与所述第一触头部对置,所述连结部将所述第一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
杆,所述杆伴随着旋转动作而将所述第二触头部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一触头部的方向按压;以及
绝缘性的壳体,所述壳体在内部具有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中,所述多个触头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相互平行地排列,
所述壳体具有:
多个第一槽,所述多个第一槽设于所述插入部的与所述多个触头对置的内壁,在所述多个第一槽中分别配置多个所述第一触头部;
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设于所述内壁,且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触头部之间;
多个第二槽,所述多个第二槽设于所述内壁,在所述多个第二槽中分别配置多个所述第二触头部;以及
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二分隔壁设于所述内壁,且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触头部中的彼此相邻的第二触头部之间,
所述第一分隔壁及所述第二分隔壁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各自的长度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处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一部分处小。
CN201480052735.7A 2013-10-01 2014-09-24 连接器 Active CN1055802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6587 2013-10-01
JP2013206587A JP6206713B2 (ja) 2013-10-01 2013-10-01 コネクタ
PCT/JP2014/004862 WO2015049846A1 (ja) 2013-10-01 2014-09-2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0212A true CN105580212A (zh) 2016-05-11
CN105580212B CN105580212B (zh) 2018-08-28

Family

ID=52778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2735.7A Active CN105580212B (zh) 2013-10-01 2014-09-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008798B2 (zh)
JP (1) JP6206713B2 (zh)
CN (1) CN105580212B (zh)
DE (1) DE112014004536T5 (zh)
TW (1) TWI625897B (zh)
WO (1) WO201504984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8654A (zh) * 2017-08-23 2018-02-02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565583A (zh) * 2018-03-29 2018-09-2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插usb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6713B2 (ja) 2013-10-01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13524B2 (ja) * 2015-08-04 2019-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580128B (zh) * 2015-10-06 2017-04-21 Hong-Jie Dai 連接器、連接器組件及電子裝置
FR3066825B1 (fr) * 2017-05-29 2019-07-19 Dcns Systeme de reflectometrie pour la detection de defaut sur un connecteur multipoints durci d'un reseau electrique
JP6624571B2 (ja) * 2017-08-23 2019-12-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76230B2 (ja) * 2018-07-27 2021-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8979A (ja) * 2003-05-19 2004-12-09 Denso Corp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
CN1879260A (zh) * 2003-10-16 2006-12-13 莫列斯公司 扁平电路连接器
CN1993867A (zh) * 2004-08-10 2007-07-04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72910A (zh) * 2009-01-22 2010-10-2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255156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2169296A (ja) * 2012-05-10 2012-09-0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2683927A (zh) * 2012-04-23 2012-09-19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电路板连接器
CN102738622A (zh) * 2011-04-12 2012-10-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2013062116A (ja) * 2011-09-13 2013-04-0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5843A (en) * 1993-01-19 1994-03-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ower and signal contacts
JP3101951B2 (ja) * 1997-01-24 2000-10-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US6439931B1 (en) * 1998-05-13 2002-08-27 Molex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tuning the impedance of electrical terminals
TW553545U (en) * 2001-09-25 2003-09-11 Molex Inc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connector
WO2004001907A1 (en) * 2002-06-21 2003-12-31 Molex Incorporated High-density, impedance-tuned connector having modular construction
US6960089B2 (en) * 2003-08-01 2005-11-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erial ATA connector with right angle contact
JP4223525B2 (ja) * 2005-10-27 2009-02-12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
DE102006008015B3 (de) * 2006-02-21 2007-04-12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Leiterplatten-Steckfortsatz
JP4795179B2 (ja) * 2006-09-11 2011-10-1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2008226524A (ja) 2007-03-09 2008-09-25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
US7625243B2 (en) * 2007-06-13 2009-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xtension to version 2.0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JP4932626B2 (ja) * 2007-07-13 2012-05-1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1117870Y (zh) * 2007-11-12 2008-09-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992707B2 (ja) * 2007-12-28 2012-08-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073353A (ja) * 2008-09-16 2010-04-0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タフェース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
JP5039690B2 (ja) * 2008-12-25 2012-10-0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多極コネクタ
JP5016127B1 (ja) * 2011-07-05 2012-09-05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597047B2 (en) * 2011-11-14 2013-12-03 Airborn, Inc. Insulator with air dielectric cavities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958705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433094B2 (en) * 2012-12-18 2016-08-30 Ne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substrate and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connection thereof
JP6206713B2 (ja) * 2013-10-01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4216285U (zh) * 2014-07-15 2015-03-1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8979A (ja) * 2003-05-19 2004-12-09 Denso Corp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
CN1879260A (zh) * 2003-10-16 2006-12-13 莫列斯公司 扁平电路连接器
CN1993867A (zh) * 2004-08-10 2007-07-04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72910A (zh) * 2009-01-22 2010-10-2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255156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738622A (zh) * 2011-04-12 2012-10-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2013062116A (ja) * 2011-09-13 2013-04-0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2683927A (zh) * 2012-04-23 2012-09-19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电路板连接器
JP2012169296A (ja) * 2012-05-10 2012-09-0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8654A (zh) * 2017-08-23 2018-02-02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7658654B (zh) * 2017-08-23 2019-04-3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565583A (zh) * 2018-03-29 2018-09-2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插usb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06713B2 (ja) 2017-10-04
JP2015072740A (ja) 2015-04-16
TW201526404A (zh) 2015-07-01
US20160226169A1 (en) 2016-08-04
US10008798B2 (en) 2018-06-26
DE112014004536T5 (de) 2016-07-07
US10431916B2 (en) 2019-10-01
TWI625897B (zh) 2018-06-01
CN105580212B (zh) 2018-08-28
US20180269611A1 (en) 2018-09-20
WO2015049846A1 (ja)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0212A (zh) 连接器
TWI746879B (zh) 電子連接器
CN102460849B (zh) 低串扰电连接器
US777123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with a portion retained in an insulative housing
CN102201624B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US7077668B2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28659B (zh) 具有介面接地特徵結構之電氣連接器
CN100585953C (zh) 板对板连接器
TWI364880B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US86847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081237A (zh) 连接器
CN102570116B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接口触头
CN201072831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098516A (zh) 夹层插座连接器
CN104103925A (zh) 电触头和包括其的电连接器组件
US9570821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unit
CN105098517A (zh) 夹层式连接器组件
CN103078209B (zh) 连接器
CN101505025B (zh) 连接器
CN201072832Y (zh) 板对板连接器
JP5736262B2 (ja) 多接点コネクタ
EP344490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75669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086017A (zh) 电连接器
JP201901270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