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7056B - An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slit near one of the waist rubbers - Google Patents

An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slit near one of the waist rubber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7056B
TWI597056B TW105119191A TW105119191A TWI597056B TW I597056 B TWI597056 B TW I597056B TW 105119191 A TW105119191 A TW 105119191A TW 105119191 A TW105119191 A TW 105119191A TW I597056 B TWI597056 B TW I5970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t
absorbent article
rubber thread
longitudinal direction
sli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9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5926A (zh
Inventor
Shunsuke Takino
Kunihiko Katsuragawa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05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5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7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70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in the form of pants or brie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4Backsheet, i.e. the im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urthest from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具有靠近腰圍橡膠的一方的細縫之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是有關於吸收性物品。
用後拋棄紙尿褲等的吸收性物品,通常是製造將外層體及吸收性本體組合者。外層體,一般是由將內側外裝構件及外側外裝構件層疊者所構成,對於這種吸收性物品,是從使用者被要求與內衣相同的使用感。從如此的狀況,對於此外層體構件的形態和構造的改良是一直被嘗試。
近年來,用後拋棄紙紙尿褲等的吸收性物品的性能是年年提高,即使排尿因為肌觸感等的裝用感也不會惡化,所以成為使用者不會抱怨不舒服感,看護者在交換吸收性物品時也不太會注意的情況。這種情況時,吸收性物品是成為濕的狀態,而導致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和皮膚的問題變多。
由吸收性物品的穿著所產生的皮疹,是由高溫多濕狀態的吸收性物品內的皮膚的浸軟,進一步與排泄物的反應而發生者、和藉由與吸收性物品本身的布和紙的 摩擦而發生者,且也有由細菌引起者。其預防方法,是將皮膚成為乾燥狀態,不給與皮膚刺激,保持清潔。
若從這種觀點,期望在吸收性物品的表面設置細縫,藉由該細縫確保通氣,而可以將吸收性物品內部的濕度和溫度下降的吸收性物品。
例如,專利文獻1,是教導了形成細縫部38的內褲型紙尿褲10。如第18圖所示,內褲型紙尿褲10,是使用外裝體11形成。外裝體11,是使非肌膚抵接面側的外層材33(第1薄片材)及肌膚抵接面側的內層材31(第2薄片材)被層疊地接合地構成。在外層材33中,橫長的細縫部38是沿著內褲型紙尿褲10的寬度方向(X方向)部分地複數形成。此細縫部38是在褲長方向(Y方向)被複數配置而構成細縫領域71。細縫部38,是作為將形成外層材33的第1薄片材細地切入的部分形成。細縫部38,是在外裝材33上,形成於從在Y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體35的距離等同的位置。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221122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內褲型紙尿褲10中,細縫部38是位於在縱方向相鄰的彈性構件35的中間。因 此,藉由穿著等承受由彈性構件所產生的張力的情況時,細縫的上下的端緣是相同的方式收縮,通氣所必要的開口無法充分地打開。
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的對象,是使用在上側相鄰的彈性構件及細縫的距離,是與在下側相鄰的彈性構件及該細縫的距離相異的外層體所形成的吸收性物品。
即,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的發明的吸收性物品,是具有彼此垂直交叉的縱方向及橫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沿著前述橫方向被配置的腹側外裝構件、及沿著前述橫方向被配置的背側外裝構件,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是分別具備非肌膚側的非肌膚側薄片及肌膚側的肌膚側薄片,對於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構件,在前述非肌膚側薄片或是前述肌膚側薄片,設有在前述橫方向具有規定的長度的複數切縫,前述複數切縫,是在前述橫方向及前述縱方向隔有間隔地設置,前述非肌膚側薄片及前述肌膚側薄片之間,是被複數設置沿著前述橫方向的橡膠線,前述複數橡膠線之中鄰接於前述縱方向的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之間,是設有複數前述切縫之中的某切縫,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 的距離相異。
依據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話,細縫可確實地開口。
其他,本案所揭示的課題、及其解決方法,可藉由實施方式的欄的記載、及圖面的記載等明白。
100‧‧‧吸收性物品
102‧‧‧吸收性本體
104‧‧‧腹側外裝構件
106‧‧‧背側外裝構件
108‧‧‧吸收性芯
110‧‧‧表面薄片構件
112‧‧‧背面薄片構件
114、116‧‧‧彈性構件
118‧‧‧非肌膚側薄片
120‧‧‧肌膚側薄片
132be、132re‧‧‧內重複領域
134be、134re‧‧‧側下領域
136be、136re‧‧‧側上領域
138be、138re‧‧‧內上側領域
140‧‧‧彈性構件(橡膠線)
150‧‧‧切縫
[第1圖]3片式的用後拋棄紙尿褲等的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立體圖。
[第2圖]將展開狀態的吸收性物品100從肌膚側所見的概略俯視圖。
[第3圖]第3圖A,是第2圖中的A-A剖面圖及C-C剖面圖。第3圖B,是第3圖中的B-B剖面圖。
[第4圖]第2圖中的VI-VI剖面圖。
[第5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其他例的圖。
[第6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其他例的圖。
[第7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第8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 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第9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第10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第11圖]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第12圖]顯示吸收性物品100中的在縱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構件140及切縫150的位置關係的圖。
[第13圖]第13圖A及第13圖B,是在縱方向相鄰的彈性構件之間的切縫的相對的位置及切縫的開口的方向的關係的意示圖。
[第14圖]第14圖A及第14圖B,是顯示依據與切縫150縱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構件140的距離的大小而開口的方向(上或是下)及開口的大小不同的樣子的圖。
[第15圖]顯示即使在相同領域中,對於不同的場所也對於切縫150的彈性構件140的靠近方式不同的情況的圖。
[第16圖]顯示2個不同的領域,在那些的領域整體,對於切縫150的彈性構件140的靠近方式不同的情況的圖。
[第17圖]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立體圖。
[第18圖]習知技術的紙尿褲型內褲10的立體圖。
本發明可具有各式各樣的變更形態及替代形態,本發明的其中一例的實施例是作為實施例被顯示在圖面,並由本說明書詳細說明。但是,其中一例的實施例的本說明書中的說明,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在所揭示的特定的形態,本發明,是包含藉由申請專利範圍被限定的本發明的宗旨及範圍的全部的變更形態、同等形態、及替代形態。
藉由本說明書及添付圖面,至少以下的事項可顯而易見。
一種吸收性物品,是具有彼此垂直交叉的縱方向及橫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徵為,具有:沿著前述橫方向被配置的腹側外裝構件、及沿著前述橫方向被配置的背側外裝構件,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是分別具備非肌膚側的非肌膚側薄片及肌膚側的肌膚側薄片,對於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構件,在前述非肌膚側薄片或是前述肌膚側薄片,設有在前述橫方向具有規定的長度的複數切縫,前述複數切縫,是在前述橫方向及前述縱方向隔有間隔地設置,前述非肌膚側薄片及前述肌膚側薄片之間,是被複數設置沿著前述橫方向的橡膠線,前述複數橡膠線之中鄰接於前述縱方向的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之間,是設有複數前述切縫之中的某切縫,前述 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相異。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因為在吸收性物品的縱方向相鄰的2個橡膠線的間切縫是位於接近一方的橡膠線的位置,所以在相同切縫中,從橡膠線的距離小的端緣,是比從橡膠線的距離大的端緣更容易承受由橡膠線所產生的橫方向的張力的影響,而產生比遠離橡膠線的端緣更細的皺褶。因此,由相同切縫的一方的側的端緣及另一方的側的端緣形成的皺褶的樣子因為是不同,所以細縫可確實地開口。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長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藉由將切縫位於比在縱方向接近腳圍開口的橡膠線更接近接近腰圍開口的橡膠線位置,使在承受橡膠線的張力的情況時藉由切縫形成向上的開口。因此,看護者將吸收性物品的腰圍開口擴大地穿在使用者時,使用者或是看護者可以確實地辨認切縫的存在。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長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藉由將切縫位於比接近腰圍開口橡膠線更接近在縱方向接近腳圍開口橡膠線的位置,使在承受橡膠線的張力的情況時藉由切縫形成向下的開口。因此,看護者從吸收性物品的腳圍開口將手放入地穿在使用者時,使用者或是看護者可以確實地辨認切縫的存在。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包含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縱方向及前述橫方向中任意的不同的場所的某部分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是與包含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縱方向及前述橫方向的任意的不同的場所的其他的部分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相異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對於吸收性物品的某部分中的切縫的一方的橡膠線及另一方的橡膠線的靠近方式、及對於其他的部分中的切縫的一方的橡膠線及另一方的橡膠線的靠近方式是不同。因此,在某部分及其他的部分,可以使切縫的開口的方向及切縫的開口的大小的雙方相異。
這種吸收性物品,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某部分中,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 距離,是比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大,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其他的部分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大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在吸收性物品的某部分中,切縫是接近上側的橡膠線,在其他的部分中,切縫是接近下側的橡膠線。因此,使在某部分中形成向上的開口,在其他的部分形成向下的開口的方式,就可以部分使開口的方向相異。
這種吸收性物品,在前述橫方向中,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某部分的位置、及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其他的部分的位置是不同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沿著某橡膠線看的情況時,在不同的位置使對於切縫的橡膠線的靠近方式相異,就可依據橫方向的位置而可以使切縫的開口的方向及切縫的開口的大小的雙方相異。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前述腹側外裝構件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的平均值,是與前述背側外裝構件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的平均值相異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將腹側外裝構件及背側外裝構件整體比較的情況時,可以使由各構件的切縫所產生的開口的方向及切縫的開口的大小相異。例如,可以對應與使用者的各構件的身體的部分對應的容易流汗的程度等地調整通氣。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平均值,是前述腹側外裝構件的值,比前述背側外裝構件的值更接近1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可以加大使用者容易流汗的背面側中的切縫的開口。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及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是比其他的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其他的切縫之間的距離、及其他的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其他的切縫之間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更大,前述一方的橡膠線及前述另一方的橡膠線的張力,是比前述其他的前述一方的橡膠線及前述其他的前述另一方的橡膠線的張力更大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與橡膠線接近配置的切縫可更大地開口,可以強調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明的效果。
這種吸收性物品,前述複數線狀的切縫的各長度是5mm~15mm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藉由將切縫的寬度作成5mm以上,使用者(看護者)就可以辨認,藉由 作成15mm以上,就可以防止資材捲起。
這種吸收性物品,在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的至少一方的構件中,前述非肌膚側薄片的端部是朝前述肌膚側薄片側被反折,與前述肌膚側的前述肌膚側薄片接合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腰圍開口周邊部,是使用者將吸收性物品拉起時容易斷裂部分,但是藉由增加該部分的層疊枚數,可以增加腰圍開口周邊部的強度。
這種吸收性物品,在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的至少一方的構件中,在前述肌膚側薄片的前述縱方向的端部的肌膚側設有補強薄片較佳。
依據這種吸收性物品的話,腰圍開口周邊部,是使用者將吸收性物品拉起時容易斷裂部分,但是藉由增加該部分的層疊枚數,可以增加腰圍開口周邊部的強度。
===第1實施例===
第1圖,是3片式的用後拋棄紙尿褲等的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立體圖。
且第2圖,是將展開狀態的吸收性物品100從肌膚側所見的概略俯視圖。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是具有彼此垂直交叉的縱方向及橫方向及厚度方向。吸收性 物品100,是具有:將使用者的股間覆蓋並吸收排泄物等的流體的吸收性本體102、及將使用者的腹側部覆蓋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將使用者的背側部覆蓋的背側外裝構件106。
吸收性本體102,其長度方向是沿著縱方向地配置,腹側外裝構件104,其長度方向是沿著橫方向地配置,從厚度方向的非肌膚側重疊地固定在吸收性本體10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背側外裝構件106,是面積比腹側外裝構件104更大的別構件,其長度方向是沿著橫方向地配置,從厚度方向的非肌膚側重疊地固定在吸收性本體10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如第2圖的展開狀態的圖所示,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是在彼此隔有間隔地平行並列的狀態下,在這些之間橫架吸收性本體102,且吸收性本體102的長度方向的各端部102ea及102eb是各別被接合固定在最靠近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其外觀形狀是形成從俯視看近似H形狀。且,從此狀態,吸收性本體102是將其長度方向的略中央部102ax作為對折位置被對折,並且在此對折的狀態中彼此相面對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彼此,是在應與使用者的側腹抵接的部分104e及106e(橫方向的各端部104e及106e)被連結的話,這些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彼此是環狀地連繋,由此,成為形成有第1圖所示的腰圍開口APwc及一對的腳圍開口APtc的穿著狀態的吸 收性物品100。
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彼此的連結構造,可以採用各種的連結構造。例如,使用熔接等的不能取下的連結構造的話,可以形成內褲型的吸收性物品100,使用無圖示的緊固膠帶構件等的可裝卸自如的連結構造的話,可以形成開型的吸收性物品100。在此例中,使用前者的連結構造,由此,吸收性物品100是成為內褲型。
如第2圖及第3圖B所示,吸收性本體102,具備:將紙漿纖維等的液體吸收性纖維成型成從俯視看近似砂時鐘形狀等的規定形狀的吸收性芯108、及將吸收性芯108從肌膚側覆蓋的表面薄片構件110、及將吸收性芯108從非肌膚側覆蓋地形成吸收性本體102的外裝的背面薄片構件112。吸收性芯108,即使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的液體吸收性粒狀物也可以,或是包含液體吸收性纖維及液體吸收性粒狀物以外的液體吸收性材料也可以。且,吸收性芯108,是由無圖示的棉紙等的液透過性薄片被被覆也可以。
表面薄片構件110,是比吸收性芯108更大的平面尺寸的液透過性的不織布。背面薄片構件112,也是比吸收性芯108更大的平面尺寸的薄片,可以是例如將聚乙烯或是聚丙烯等的液不透過性的防漏薄片112a、及不織布等的外裝薄片112b貼合的二層構造的薄片構件112。在這些背面薄片構件112及表面薄片構件110之間 挾持吸收性芯108的狀態下,以從吸收性芯108的四邊朝外側超出的部分,使背面薄片構件112的防漏薄片112a及表面薄片構件110被框狀地貼合,由此,形成吸收性本體102。
如第1圖、第2圖、及第3圖B所示,藉由外裝薄片112b而形成立體皺褶LCG及腳圍皺褶LG也可以。立體皺褶LCG,是指在表面薄片構件110的橫方向的各端部各別被立起設置的防漏壁部LCG,腳圍皺褶LG,是指形成於吸收性物品100的各腳圍開口APtc的伸縮部LG。外裝薄片112b的橫方向的尺寸,是比防漏薄片112a更充分大,即,外裝薄片112b,是從防漏薄片112a的橫方向的兩側朝橫方向大超出。此超出的部分112bf,是將形成吸收性本體102的橫方向的端部102es的位置作為反折位置在橫方向的中央側被反折,在同反折位置的附近沿著縱方向使橡膠線等的彈性構件114是在縱方向伸長狀態下被固定,而形成腳圍皺褶LG。被反折的部分112bg,是進一步朝橫方向的中央側延伸,在將表面薄片構件110的橫方向的端部覆蓋的位置,在該橫方向的端部被接合。在此橫方向的端部被接合的部分是作為立體皺褶LCG的基端部LCGb的功能,比基端部LCGb更進一步橫方向的先端側的部分是作為自由端部分LCGf可從表面薄片構件110立起。在自由端部分LCGf的先端部中,沿著縱方向使橡膠線等的彈性構件116在縱方向伸長狀態下被固定。因此,藉由彈性構件116的縱方向的收縮,而使表面薄片 構件110側成為內周側的方式使吸收性本體102朝縱方向彎曲,但是在此彎曲時,藉由由彈性構件116被給與的收縮力而使自由端部分LCGf在縱方向收縮從表面薄片構件110立起,由此,自由端部分LCGf是作為立體皺褶LCG的功能。
在表面薄片構件110及吸收性芯108之間,或是背面薄片構件112及吸收性芯108之間,將棉紙等的液透過性薄片作為第二薄片設置也可以。
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其中任一,皆可以使用將不織布等的柔軟的薄片作為材料的從俯視看近似矩形的形狀的薄片構件形成。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是藉由將不織布的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二枚重疊地接合而形成。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即使不是彼此相同尺寸也可以,例如,如顯示第2圖中的VI-VI剖面圖的第4圖所示的構成也可以。即,位於厚度方向的非肌膚側的非肌膚側薄片118是比肌膚側薄片120更朝縱方向的端側超出的方式,使彼此的縱方向的大小相異也可以。在此情況下,如第4圖所示,在非肌膚側薄片118之中,從肌膚側薄片120朝縱方向超出的部分118f,是將肌膚側薄片120的縱方向的端緣的附近位置作為反折位置朝縱方向的中央側被反折。且,被反折的部分118g,是被重疊地接合在肌膚側薄片120。此反折時,是將吸收性本體102的縱方向的端部102ea及102eb的一部 分,由被反折的部分118g從吸收性本體102的肌膚側覆蓋也可以。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是各別具有:與吸收性本體102在縱方向及橫方向重複的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及與吸收性本體102在縱方向重複且在橫方向不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及與吸收性本體102在縱方向不重複且在橫方向不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及與吸收性本體102在縱方向不重複且在橫方向重複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
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是各別在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一邊將吸收性本體102中的縱方向的各端部102ea及102eb從吸收性本體102的非肌膚側覆蓋,一邊使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被重疊地接合在各端部102ea及102eb。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朝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的吸收性本體102的重疊,是在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中將吸收性本體102不重疊地進行。由此,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中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是成為橫跨橫方向的全長,與吸收性本體102在縱方向不重複的帶狀部分。這些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是成為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腰圍開口APwc的部分,在這些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中,彈性構件140,是橫跨內上側領域 138be及138re中的橫方向的略全長連續地設置。且,對於吸收性本體102不會重疊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的縱方向的大小Lbe及Lre,背側外裝構件106是比腹側外裝構件104更大(Lre>Lbe),整體吸收性本體102,是比背側外裝構件106更偏腹側外裝構件104地配置。由此,排泄物等的流體的圓滑的吸收性被擔保。且,或者,將大小Lbe及Lre的大小關係相反(Lre<Lbe)也可以,或是將大小Lbe及Lre彼此相等(Lre=Lbe)也可以。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中,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被複數設置沿著橫方向的橡膠線等的彈性構件140。彈性構件140,是藉由由將熱融合黏著劑等的黏著劑由規定的積重(日本織物每單位面積的重量)附著(塗抹)而形成的黏著領域,而在橫方向伸長的狀態下被固定於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一方或是雙方。黏著領域的形成,是藉由將黏著劑附著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側來進行也可以,藉由將黏著劑附著在彈性構件140的側來進行也可以,藉由該雙方進行也可以。
如第2圖所示,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中,一對的內側黏著領域142,是在吸收性本體102的縱方向的端部102ea及102eb的靠橫方向的兩內側與彈性構件140重複地形成。在內側黏著領域142中,使用螺旋連續塗抹和間斷塗抹、由槽型塗抹機所進行的全面塗抹等的塗抹手段使黏著劑被塗抹在領域整體。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中,藉由使彈性構件140的至少一部分被切斷,使橫方向的收縮力被調整。
在橫方向伸長的狀態下被配置的彈性構件140,是在一對的內側黏著領域142之間,例如,在中央線CL的位置藉由裁刀等被切斷。但是,彈性構件140的切斷處不限定於中央線CL的位置,在從中央線CL偏離的位置被切斷也可以,在腳圍皺褶LG用的彈性構件114及立體皺褶LCG用的彈性構件116之間的複數處被切斷也可以。且,彈性構件140不是由1次的切斷過程(切斷動作)被切斷,而由複數次的切斷過程被切斷也可以。被切斷的彈性構件140,是從該被切斷處至腳圍皺褶LG用的彈性構件114及立體皺褶LCG用的彈性構件116的橫方向外側為止收縮。以下將此動作稱為「緊縮(Cut back)」。
彈性構件140之中,被配置於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彈性構件140緊縮的領域)的部分的伸長倍率,是成為比其他的領域的彈性構件140、和其他的彈性構件的伸長倍率更高。「伸長倍率」,是指在將各彈性構件伸長的狀態下固定於薄片等時的伸長的程度,可以發現彈性構件是伸長倍率愈高,收縮力愈大。因為彈性構件140的伸長倍率低的情況時,緊縮有可能不充分。例如,伸長倍率低的情況時,彈性構件140是在中央線CL被切斷之後,無法充分地收縮,該彈性構件140的一部分 有可能殘留在腳圍皺褶LG用的彈性構件114及立體皺褶LCG用的彈性構件116的橫方向內側。在此,藉由將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中的彈性構件140的伸長倍率比其他的彈性構件等的伸長倍率更高,就可適切地發生由緊縮所產生的收縮。由此,可以抑制在橫方向收縮的彈性構件140的一部分,殘留在腳圍皺褶LG用的彈性構件114及立體皺褶LCG用的彈性構件116的橫方向內側。
如此藉由正確地控制將彈性構件140收縮的位置地緊縮,就成為可將腰圍中的旋緊力精度佳地調整,可以更提高吸收性物品100的貼合性。且,藉由緊縮發生,因為使腳圍皺褶LG用的彈性構件114及立體皺褶LCG用的彈性構件116及彈性構件140無法交叉,所以彼此的收縮力作用成為困難,在吸收性物品100的穿著時使用者容易移動腳等。
返回至第1圖及第2圖的話,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被層疊形成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吸收性物品100的複數橫長的切縫150,是形成於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切縫150,是沿著吸收性物品100的橫方向,隔有規定的間隔(細縫間距)地呈列狀形成複數。參照第2圖的話,例如,在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各切縫的長度(細縫長),是3[mm],將細縫間距隔開8[mm]在每1列形成4個切縫150。在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細縫長為2[mm]的切縫150,是隔有8[mm]的細 縫間距在每1列形成5個。此1列的切縫150,是對應縱方向的彈性構件140的間隔,由規定的間隔在縱方向被複數形成。切縫150,通常是將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至少一方細地切入的部分。線狀的切縫150,是長度為5mm~15mm較佳。切縫150,是藉由將細縫長作成5[mm]以上而成為容易辨認,藉由作成15[mm]以下,可以防止資材捲起。切縫150,是線狀的切縫也可以,具有寬度的切除部分也可以。考慮構件的強度的話線狀的切縫較佳。切縫150,是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至少一方者也可以,與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同樣地形成者也可以。且,切縫150,是形成於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至少一方者也可以,與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同樣地形成者也可以。
如第2圖所示,刻有切縫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是在橫方向具有寬度W,位於:在橫方向具有寬度M的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及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的兩側。具有寬度W的上述的領域之中,在除了從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橫方向的各端部104e及106e距離W2以內的側密封領域的接合基底部附近的側域外方部W2的具有W1的寬度的內側領域形成有切縫150(以下,將此領域,稱為「兩側細縫領域SSA」)。且,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是從形成 吸收性物品100的腰圍開口APwc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的各端部,在縱方向具有長度H1,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及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是從形成吸收性物品100的腳圍開口APtc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的各端部,在縱方向具有長度H2。即,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的長度H,是由H=H1+H2表示。從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的腳圍開口APtc側的各端部在縱方向具有長度H2的部分之中,在從同端部距離H20以內的部分中,被施加上述的緊縮處理,在吸收性芯108的部分中,未存在彈性構件140。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之中,在從形成吸收性物品100的腳圍開口APtc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的各端部距離H20以內的部分中,形成較長的切縫150。在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之中的剩下部分的在縱方向具有長度H21的部分中,形成較短的切縫150。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及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是由H2=H20+H21表示。在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形成較短的切縫150。
在橫方向具有寬度M的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及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是未形成有切縫150之領域(以下,將此領域稱為「非細縫領域NSA」)。且,側密封領域附近的側域外方部W2,是橫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的長度 H的全域成為非細縫領域。
如上述,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兩側細縫領域SSA,是透過非細縫領域NSA,隔有間隔地在橫方向的寬度方向並列地配列。在非細縫領域NSA中,因為腹側外裝構件104或是背側外裝構件106及吸收性本體102是在縱方向及橫方向重複,所以對於縱方向及橫方向的剪斷力成為具有大的剛性的部分。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非細縫領域NSA的橫方向的長度M,可考慮:兩側細縫領域SSA的作用、及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接合強度,適宜地設定。
上述的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層疊領域,是使雙方的薄片構件被接合成為一體,吸收性物品100的腰圍方向,即在橫方向具有伸縮性。非肌膚側薄片118的兩側細縫領域SSA,是與內層材31接合且具有伸縮性。在兩側細縫領域SSA中,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是橫跨縱方向長度H被面狀地接合且具有伸縮性。此伸縮性,是藉由將彈性構件140位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而進一步被提高。此情況,彈性構件140,是在伸長狀態下被挾持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由此,具有伸縮性。或是,取而代之,使用具有伸縮性的材料,構成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雙方或是其中任一方也可以。
在兩側細縫領域SSA中,藉由具有伸縮性的 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橫方向的收縮而使構成切縫150的2個端緣的間隙擴大,而成為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通氣口。且,使用者在吸收性物品100的裝設後由身體的動作等將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伸長或是收縮的話,配合該動作使通氣口開閉並促進吸收性物品100內的濕氣排出,將通氣性進一步提高。且,藉由具有複數切縫150,非肌膚側薄片118的兩側細縫領域SSA是比非細縫領域NSA更容易變形且柔軟性優異。進一步,藉由伸縮性使各切縫150扭轉而形成細的褶襉使腰圍領域柔軟。
彈性構件140,是迴避呈列狀形成的切縫150,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朝橫方向伸長狀態下,在縱方向被隔有間隔複數配置,被接合固定。即彈性構件140,不會從切縫150朝外部露出,可確實地被挾持地被接合固定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由此彈性構件140,是將形成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成為一體者並朝腰圍方向即橫方向賦予伸縮性。彈性構件140,是如上述使用熱融合黏著劑,不只兩側細縫領域SSA中的接合,在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及側域外方部W2呈面狀被連續接合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較佳。由此,不是只有被塗抹在彈性構件140本身的熱融合黏著,藉由也固定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薄片面就可防止橡膠脫落。
在上述的橫方向隔有間隔地形成的列狀的切縫150的縱方向的間隔,是例如,對應吸收性物品100中的縱方向的位置而相異也可以,但是在該情況中,彈性構件140的縱方向的間隔是對應縱方向的位置而相異,在縱方向相鄰的2個切縫150的列之間各配置1個彈性構件140較佳。依據縱方向的位置使彈性構件140的間距相異的情況時,配合其在縱方向相鄰的切縫150的間隔是相異,藉由成為在縱方向相鄰的2個切縫150之間配設1個彈性構件140,就可以增加資材強度,可以將各切縫150確實地開口。
在此,將吸收性物品100裝用的使用者,一般是背面側比腹側流更多汗的傾向。因此,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密度比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切縫150的密度更大較佳。且,在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中因為資材在厚度方向重疊,所以與內重複領域在縱方向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及由內重複領域132be及132re所構成的領域,是對於欲將吸收性物品100沿著橫方向剪斷的應力具有大的剛性。因此,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切縫的密度比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切縫的密度更大較佳。
因此,如第2圖所示形成的複數切縫150,是將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側上領域136be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be) bus,將內上側領域138be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be) mus,將側下領域134be中的 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be) bls的話,滿足{(L(be) bus+L(be) mus)/H1}<{L(be) bls/H2}。即,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側上領域136be及內上側領域138b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b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進一步,如第2圖所示形成的複數切縫150,是將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側上領域136re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re) bus,將內上側領域138re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re) mus,將側下領域134re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re) bls的話,滿足{(L(re) bus+L(re) mus)/H1}<{L(re) bls/H2}。即,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側上領域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r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r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如上述藉由形成切縫150,在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因為是對於欲將吸收性物品100沿著橫方向撕裂的力具有大的剛性,所以藉由在此縱方向在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將切縫150多數形成來確保通氣,藉由在縱方向在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將切縫150較少地形成,就可以確保通氣,且確保資材強度。
進一步,上述的情況時,如第2圖所示形成的複數切縫150,是滿足{(L(be) bus+L(re) bus)/H1}<{(L(be) bls+L(re) bls)/H2}。即,將在縱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 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縱方向的長度H1除算的值,是比將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除算的值更小。
與上述同樣地,在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因為是對於欲將吸收性物品100沿著橫方向撕裂的力具有大的剛性,所以藉由在此縱方向在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將切縫150多數形成來確保通氣,藉由在縱方向在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領域將切縫150較少地形成,就可以確保通氣,且確保資材強度。
如第2圖所示形成的複數切縫150,是將腹側外裝構件104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be),將背側外裝構件106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作成L(re)的話,滿足L(be)<L(re)。如此藉由形成切縫150,藉由在吸收性物品100的使用者容易流汗的背面側形成更多切縫150來確保通氣,就可以提高裝用時的舒適性。
進一步,在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內上側領域138be中,不形成切縫150也可以。腹側外裝構件104的與吸收性物品100的吸收性本體102及腰圍開口APwc之間的部分,尤其是,內上側領域138be,是使用者將吸收 性物品100拉起時容易沿著橫方向斷裂部分。上述者雖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也同樣,但是因為吸收性物品100的使用者是在背面側更容易流汗,所以背側外裝構件106的部分有必要確保通氣性,且,使用者曲背彎腰時在背側外裝構件106形成有切縫的話,使用者容易動作。因此,藉由不在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內上側領域138be形成切縫150,就可以降低斷裂的可能性,可以確保資材強度。進一步,在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側上領域136be中,不形成切縫150也可以。與上述同樣地,藉由不在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內上側領域138be及側上領域136be形成切縫,就可以降低斷裂的可能性,可以確保資材強度。
藉由改變切縫150的長度、間隔、數量,就可具有切縫150的各式各樣的形成方法。
第5圖,是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其他例的圖。
在第5圖中,複數切縫150,是只有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在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未形成。在沿著吸收性物品100的橫方向的各列中,在片側形成有4個切縫150。切縫的長度是3[mm],各別隔有8[mm]、12[mm]、8[mm]的間隔,並形成4個切縫150。
如第5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腹 側外裝構件104中,側上領域136be及內上側領域138b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b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且如第5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側上領域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r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r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進一步,如第5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將在縱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縱方向的長度H1除算的值,是比將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除算的值更小。
第6圖,是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其他例的圖。
在第6圖中,複數切縫150,是只有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側下領域134be及 134re,在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未形成。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是各別具有3[mm]的長度。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複數斷掉間150,是在橫方向連結的切縫150的列的縱方向的位置是隨著接近腳圍開口APtc,形成於接近吸收性本體102的橫方向位置。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是與第5圖的情況同樣地形成。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切縫150的數量的合計是36個,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數量的合計是48個。
因此,如第6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側上領域136be及內上側領域138b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b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且如第6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側上領域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r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r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進一步,如第6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將在縱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縱方向的長度H1除算的值,是比將在腹側外裝構件 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除算的值更小。
在第6圖的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因為縱方向的位置是隨著接近腳圍開口APtc,使切縫150形成靠近吸收性物品100的中央,在吸收性物品100的穿著時,在相當於腳的根的部分中,吸收性物品100的縱方向中的彎曲剛性會下降,將腳動作時,沿著腹股溝部的形狀容易彎曲。且,在將腹股溝部覆蓋的部分因為資材強度會下降,所以伴隨彈性構件140的收縮,腹側外裝構件104容易貼合在腹股溝部。因為容易貼合,所以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使用者的腹側之間不易形成空間,藉由體溫被加溫的空氣是停滯困難,藉由切縫150可達成空氣的換氣,提高通氣性。
第7圖,是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在第7圖中,複數切縫150,是只有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在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未形成。在第7圖中,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是在橫方向的長度為 3[mm]、縱方向的長度為2[mm]的領域,將長度為3[mm]的切縫放入3條的多重細縫150的構成。如此構成的話,多重細縫150的各切縫間的非肌膚側薄片118,是成為複數帶狀部分,各帶狀部分因為是獨立被捻開,所以更容易目視確認開口。
如第7圖所示形成複數多重細縫150的話,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側上領域136be及內上側領域138b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b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且如第7圖所示形成複數多重細縫150的話,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側上領域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r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r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進一步,如第7圖所示形成複數多重細縫150的話,將在縱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縱方向的長度H1除算的值,是比將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除算的值更 小。
第8圖,是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在第8圖中,複數切縫150,是只有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在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未形成。在那些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沿著在橫方向連結的切縫150的各列,切縫150不同的配列圖型是存在2個。例如,在第5圖中,長度為3[mm]的4個切縫150,是各別隔有8[mm]、12[mm]、8[mm]的間隔地形成,但是在第8圖中,1圖型,是只有形成了偶數號的切縫150的圖型,別的圖型,是只有形成了奇數號的圖型。如圖示,在每隔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不同的位置,上述的1圖型及別的圖型是交互地形成。
如第8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側上領域136be及內上側領域138b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b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且如第8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側上領域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r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r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 計更小。
進一步,如第8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將在縱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縱方向的長度H1除算的值,是比將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除算的值更小。
第9圖,是顯示朝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的形成的方法的進一步的別的例的圖。
第9圖中的切縫150的配列,是將第5圖中的切縫150的配列之中的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置換成多重細縫150者。與第7圖同樣地,在第9圖中,形成於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切縫150,也是在橫方向的長度為3[mm]、縱方向的長度為2[mm]的領域,將長度為3[mm]的切縫放入3條的多重細縫150的構成。且,複數切縫150或是多重細縫150,只有形成於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在內上側領域138be及138re及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未形成。
因此,如第9圖所示地形成的複數切縫150及多重細縫150,是將腹側外裝構件104中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be),將背側外裝構件106中的構成多重細縫150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設成L(re)的話,滿足L(be)<L(re)
進一步,如第9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的話,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側上領域136be及內上側領域138b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be的每單位長度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且如第9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及多重細縫150的話,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側上領域136re及內上側領域138re的縱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構成多重細縫150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是比側下領域134re的每單位長度的構成多重細縫150的切縫150的長度的合計更小。
進一步,如第9圖所示形成複數切縫150及多重細縫150的話,將在縱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的長度,由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的縱方向的長度H1除算的值,是比將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且在橫方向不與吸收性本體102重複的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中的線狀的切縫150的合計 的長度,由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的縱方向的長度H2除算的值更小。
第10圖的切縫的配列,是與第5圖的切縫的配列相同,將切縫150各別作成X字型者。且,第11圖的切縫的配列,是與第5圖的切縫的配列相同,將切縫150各別作成U字型者。
被揭示於第10圖及第11圖的切縫150的配列的作用及效果,是與被揭示於第5圖的切縫150的配列同樣。
第12圖,是顯示本案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中的在縱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構件140及切縫150的位置關係的圖。
對於彈性構件140及複數切縫150的配列下一番工夫的話,藉由彈性構件140及切縫150的相互作用可以進一步改善通氣性。
如上述,切縫150,是形成於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的至少一方,彈性構件140,是迴避在橫方向呈列狀形成的切縫150,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朝橫方向伸長狀態下,在縱方向隔有間隔地被複數配置。在第12圖中,在縱方向相鄰的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的距離(橡膠線間距)是d,下側的彈性構件1400及切縫150之間的距離是dl,切縫150及上側的彈性構件1401之間的距離是du。dl+du=d的關係成立,在習知技術中為dl=du,但在第12圖中是成為 dl<du
在此,形成有切縫150的非肌膚側薄片118及/或肌膚側薄片120,是同向性材料者。
在如上述的構成中,在縱方向相鄰的一方的彈性構件1401及另一方的彈性構件1400之間切縫150是位於接近另一方的彈性構件1400的位置。因此,在單一的切縫150中,下側的端緣是離另一方的彈性構件1400的距離小,容易承受來自另一方的彈性構件1400的更大的張力,上側的端緣是離一方的彈性構件1401的距離大,容易承受來自一方的彈性構件1401的較小的張力。因此,下側的端緣,是比從彈性構件更遠離的上側的端緣產生更細的皺褶。因此,由相同切縫的一方的側的端緣及另一方的側的端緣形成的皺褶的樣子因為是不同,所以切縫150可確實地開口。
第13圖A及13B,是在縱方向相鄰的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的切縫150的相對的位置及切縫150的開口的方向的關係的意示圖。
將在縱方向相鄰的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的距離d的2等分線(bisector)設成bis的話,如第13圖A所示,切縫150是比2等分線bis更下方地形成的情況時,離下側的彈性構件1400的距離近的切縫150的下側的端緣,是承受對應下側的彈性構件1400的拉伸倍率的張力T而產生細的皺摺,離上側的彈性構件1401的距離近的切縫150的上側的端緣,是承受對應上側的彈性構 件1401的拉伸倍率的張力T而產生緩和的皺摺。在此情況下,切縫150,是形成向下的開口。
上述的情況時,因為藉由切縫150而形成向下的開口,所以看護者從吸收性物品100的腳圍開口APtc將手放入地穿在使用者時,使用者或是看護者可以確實地辨認切縫150的存在。
對於此,如第13圖B所示,切縫150是比2等分線bis更上方形成的情況時,離下側的彈性構件1400的距離近的切縫150的下側的端緣,是承受對應下側的彈性構件1400的拉伸倍率的張力T而產生細的皺摺,離上側的彈性構件1401的距離近的切縫150的上側的端緣,是承受對應上側的彈性構件1401的拉伸倍率的張力T而產生緩和的皺摺。在此情況下,切縫150,是形成向上的開口。
上述的情況時,因為藉由切縫150而形成向上的開口,所以看護者是將吸收性物品100的腰圍開口APwc擴大地穿在使用者時,使用者或是看護者可以確實地辨認切縫150的存在。
在此發現,彈性構件114、116、140,是在將各彈性構件伸長的狀態下由顯示固定於薄片等時的伸長的程度的規定的拉伸倍率被挾持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伸長倍率愈高,這些的彈性構件的收縮力愈大。因此,吸收性物品,通常是在市場流通時,藉由彈性構件的收縮力收縮。本說明書的「切縫150及彈性構 件140之間的距離」是指吸收性物品100的「在伸長狀態下的距離」的意思。因此,「吸收性物品100的伸長狀態」,是指抵抗彈性構件114、116、140的收縮力將吸收性物品100朝橫方向及縱方向伸長的情況時,在被配置有各彈性構件114、116、140的部分中實質上無法目視確認皺褶和褶皺的程度為止伸長的狀態。如上述拉伸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形狀,是在由彈性構件114、116、140所產生的收縮力未發現的狀態下成為平坦地延伸時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形狀。
第14圖A及14B,是顯示依據與切縫150縱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構件140的距離的大小而開口的方向(上或是下)及開口的大小不同的樣子的圖。
在第14圖A中,3個彈性構件1400及1401及1402,是由等間隔的橡膠線間距d在縱方向並列。將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的間隔d的2等分線設成bis1、將彈性構件1401及1402之間的間隔d的2等分線設成bis2。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是在橫方向由規定的細縫間距在不同的位置並列10個切縫150l0、...、150l9,彈性構件1401及1402之間,是在橫方向由規定的細縫間距在不同的位置並列10個切縫150u0、...、150u9。第14圖A,是圖示切縫的縱方向的間隔k不論橫方向的位置皆為一定,橡膠線間距d及切縫的縱方向的間隔k是幾乎等同的情況。
如第14圖A所示,切縫150l0,是在彈性構 件1400及1401之間位於最靠近彈性構件1400的位置,從那將細縫間距每次1個地,從150l1、...朝橫方向移動,切縫150l1、...是在縱方向形成於上方,在切縫150l5的位置中,切縫150l5是位於2等分線bis1上,在150l9的位置中,切縫150l9,是在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位於最靠近彈性構件1401的位置。在此例中,橡膠線間距d及切縫的縱方向的間隔k因為是幾乎等同,所以例如,與切縫150l0的橫方向位置等同的橫方向位置中的切縫150u0的彈性構件1401及1402之間的縱方向的位置,是與彈性構件1400及1401之間的切縫150l0的縱方向的位置幾乎同樣。且,與切縫150l5的橫方向位置等同的橫方向位置中的切縫150u5,是與2等分線bis2幾乎重疊。因此,切縫150l0及切縫150u0,皆形成向下的最大的開口,切縫150l5及切縫150u5,是幾乎沒有打開,切縫150l9及切縫150u9,皆形成向上的最大的開口。
另一方面,第14圖B,是顯示橡膠線間距d為一定,但是切縫的縱方向的間隔k是依據橫方向的位置而不規則地相異的情況。對於下側的10個切縫150lx(x=0、...、9)及上側的10個切縫150ux(x=0、...、9),x=0~5,是對於切縫150lx及彈性構件1401之間的距離kl、及切縫150ux及彈性構件1401之間的距離ku,顯示kl>ku成立的情況,x=6~9,是顯示kl<ku成立的情況。kl>ku的情況時,切縫150lx及切縫150ux之中至少一方是形成向下的開口,kl<ku的情況時,切縫150lx及切縫 150ux之中至少一方是形成向上的開口。例如,切縫150l0及切縫150u0,皆形成向下的開口,對於切縫150l1及切縫150u1,切縫150l1是向上,切縫150u1是形成向下的開口,切縫150l9及切縫150u9,皆形成向上的開口。
將上述的例更一般記載的話,對於在縱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構件1400及彈性構件1401,取得了切縫150lx及彈性構件1400之間的距離dl及切縫150lx及彈性構件1401之間的距離du的差,即,⊿=dl-du情況時,⊿的符號是在負時切縫150lx是向下的開口,⊿的符號是在正時切縫150lx是形成向上的開口,開口的大小,是依據|⊿|的大小被決定。
適用上述的原理的話,沿著某彈性構件140i從橫方向看的情況時,在不同的位置對於切縫150的某彈性構件140i的靠近方式是相異,可以藉由橫方向的位置使切縫150的開口的方向及開口的大小的雙方相異。
與第14圖A及第14圖B相關連地說明的上述的原理,可擴張至更一般的態樣。
第15圖,是顯示在相同領域中,對於不同的場所也對於切縫150的彈性構件140的靠近方式不同的情況的圖。
如第15圖所示,沿著腹側外裝構件104的橫方向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是包含不同的部分A1及A2,沿著腹側外裝構件104的橫方向右側的側上領域136be,是包含不同的部分A3及A4。在4個部分A1、 A2、A3及A4中,各別配設有在縱方向相鄰的3個彈性構件140l、140m及140u。且,在部分A1、A2、A3及A4中,在彈性構件140l及140m之間、及彈性構件140m及140u之間,是各別形成有切縫150l及切縫150u
在部分A1中,下側的切縫150l是接近下側的彈性構件140l地形成,上側的切縫150u是接近上側的彈性構件140u地形成。因此,切縫150l,是形成向下的開口,切縫150u是形成向上的開口。在部分A2中,下側的切縫150l及上側的切縫150u的雙方,是接近彈性構件140m地形成。彈性構件140m,是對於切縫150l為上側的彈性構件,對於切縫150u為下側的彈性構件。因此,切縫150l是形成向上的開口,切縫150u是形成向下的開口。在部分A3中,下側的切縫150l是接近下側的彈性構件140l地形成,上側的切縫150u是接近下側的彈性構件140m地形成。因此,切縫150l及切縫150u皆形成向下的開口。在部分A4中,下側的切縫150l是接近上側的彈性構件140m地形成,上側的切縫150u是接近上側的彈性構件140u地形成。因此,切縫150l及切縫150u皆形成向上的開口。
如上述,對於包含複數部分的例如側上領域136be及136re、側下領域134be及134re等的不同的部分,可成為切縫的開口的方向不同的構成。
進一步,將某切縫150l及彈性構件140l1之間的距離設成dl,將切縫150l及彈性構件140u1之間的距離 設成du的情況時,對於某切縫1501的|⊿|=|dl-du|的值,是比對於其他的切縫1502的|⊿|的值更大的情況時,將某切縫1501的上下的彈性構件140l1及140u1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張力,比其他的切縫1502的彈性構件140l2及140u2的張力更大也可以。又,在此,被張設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的彈性構件的張力,是依據在將各彈性構件伸長的狀態下固定於薄片等時的伸長的程度的伸長倍率來決定。上述的張力,是將彈性構件140張設在薄片時的張力。
藉由如此,在縱方向相鄰的2個彈性構件140之間切縫150的位置的偏離的程度愈大,彈性構件的收縮力愈大,可以將開口更大。
進一步,藉由在部分使上述的|⊿|的值相異,就可以在某部分及其他的部分,使切縫150的開口的方向及大小的雙方相異。
第16圖,是顯示2個不同的領域,在那些的領域整體,對於切縫150的彈性構件140的靠近方式不同的情況的圖。
在第16圖中,2個不同的領域之中的一方是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從橫方向所見左側的側下領域134be,2個不同的領域之中的另一方是腹側外裝構件104的從橫方向所見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左側的側下領域134be的某切縫150lh i、j,是在左側的側下領域134be中從左算i號從下算j號的位置,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的某 切縫150rh m、n,是在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中從左算m號從下算n號的位置。切縫150lh i、j,是位於從下算j-1號的彈性構件140j-1及j號的彈性構件140j之間,切縫150rh m、n,是位於從下算n-1號的彈性構件140n-1及從下算n號的彈性構件140n之間。將切縫150lh i、j及彈性構件140j-1之間的距離設成dlh l、i、j、將切縫150lh i、j及彈性構件140j之間的距離設成dlh u、i、j、將切縫150rh m、n及彈性構件140n-1之間的距離設成drh l、m、n,將切縫150rh l、m、n及彈性構件140n之間的距離設成drh u、m、n
將某切縫及下側的彈性構件的距離,由某切縫及上側的彈性構件的距離除算的值,即,{dlh l、i、j/dlh u、i、j}、及{drh l、m、n/drh u、m、n},是成為某切縫與下側的彈性構件及上側的彈性構件的其中任一多接近地配置的尺度。例如,{dlh l、i、j/dlh u、i、j}的值是接近0情況時,切縫150lh i、j,是比上側的彈性構件140j更接近下側的彈性構件140j-1地配置,接近1情況時,切縫150lh i、j,是位於上側的彈性構件140j及下側的彈性構件140j-1的幾乎中央,{dlh l、i、j/dlh u、i、j}是大的值的情況時,切縫150lh i、j,是比下側的彈性構件140j-1更接近上側的彈性構件140j地配置。
在此,不是只有某特定的切縫的位置關係的尺度,也考慮顯示領域整體的傾向的尺度。顯示領域整體的傾向的尺度,是例如可以藉由將{dlh l、i、j/dlh u、i、j}的值,對於全部的i及j取得平均而求得。將左側的側下領 域134be的平均值設成E[dlh l、i、j/dlh u、i、j],將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的平均值設成E[drh l、m、n/drh u、m、n]的話,在圖示的例中,E[dlh l、i、j/dlh u、i、j]是接近0,E[drh l、m、n/drh u、m、n]是正的大的值。因此,在此情況下,左側的側下領域134be,是從整體看的情況時向下的開口多,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是從整體看的情況時向上的開口多。
在以上的例中,雖例示了在左側的側下領域134be及右側的側下領域134be之間切縫的形成不同的情況,但是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之間將開口的方向及大小成為整體不同的構成也可以。
如此,將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整體比較的情況時,可以使由各構件的切縫150所產生的開口的方向及切縫的開口的大小相異。例如,可以對應與使用者的各構件的身體的部分對應的容易流汗的程度等地調整通氣。進一步,將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平均值成為正的大的值或是接近0值的方式形成切縫150,腹側外裝構件104中的平均值是比背側外裝構件106中的平均值更接近1的方式形成切縫150的話,可以加大使用者容易流汗的背面側中的切縫的開口。
===第2實施例===
第17圖,是3片式的用後拋棄紙尿褲等的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立體圖。
吸收性物品100,是具有彼此垂直交叉的縱方 向及橫方向及厚度方向。吸收性物品100,包含:長度方向是沿著橫方向被配置的腹側外裝構件104、及長度方向是沿著橫方向被配置的背側外裝構件106、及長度方向是沿著縱方向被配置且具有吸收性芯108的吸收性本體102。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是各別包含: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及被設在非肌膚側薄片118及肌膚側薄片120之間的彈性構件140。在腹側外裝構件104的至少非肌膚側薄片118中,複數線狀的切縫150是呈列狀形成,在背側外裝構件106的至少非肌膚側薄片120中,複數線狀的切縫150是呈列狀形成。本實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特徵,如X-X剖面圖所示,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在與複數切縫150呈列狀形成的縱方向的位置等同的縱方向的位置中,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切縫150不存在。另一方面,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在與複數切縫150呈列狀形成的縱方向的位置等同的縱方向的位置中,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切縫150不存在。
藉由吸收性物品100的這種構成,在縱方向中,腹側切縫及背側切縫因為未形成於縱方向相同的位置,所以藉由在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形成切縫150,就可以維持通氣性,且也可以確保資材強度。
且如X-X剖面圖所示,在腹側外裝構件104中在與複數切縫150呈列狀形成的縱方向的位置等同的背 側外裝構件106的縱方向的位置中,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彈性構件140存在也可以。且,在背側外裝構件106中在與複數切縫150呈列狀形成的縱方向的位置等同的腹側外裝構件104的縱方向的位置中,腹側外裝構件106的彈性構件140存在也可以。
藉由吸收性物品100的這種構成,在形成有腹側外裝構件104及背側外裝構件106的其中任一的切縫150的位置中,另一方的構件的彈性構件140存在,使另一方的構件的彈性構件140作為一方的構件的切縫150呈列狀形成的部分的補強構件作用。因此,可以進一步增加資材強度。
在此實施例中,吸收性物品100,也可形成如第2圖至第16圖的構成。
上述的說明,只是提供本發明的特定的實施例的揭示,無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只有上述的實施例。因此,本發明,不是只有限定於上述說明的實施例,也包含本行業者可容易想到的未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的替代的實施例。
100‧‧‧吸收性物品
102‧‧‧吸收性本體
104‧‧‧腹側外裝構件
104e,106e‧‧‧應與使用者的側腹抵接的部分
106‧‧‧背側外裝構件
108‧‧‧吸收性芯
112‧‧‧背面薄片構件
118‧‧‧非肌膚側薄片
120‧‧‧肌膚側薄片
132be‧‧‧內重複領域
134be‧‧‧側下領域
136be‧‧‧側上領域
138be‧‧‧內上側領域
150‧‧‧切縫

Claims (12)

  1. 一種吸收性物品,是具有彼此垂直交叉的縱方向及橫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徵為,具有:沿著前述橫方向被配置的腹側外裝構件、及沿著前述橫方向被配置的背側外裝構件,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是分別具備非肌膚側的非肌膚側薄片及肌膚側的肌膚側薄片,對於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構件,在前述非肌膚側薄片或是前述肌膚側薄片,設有在前述橫方向具有規定的長度的複數切縫,前述複數切縫,是在前述橫方向及前述縱方向隔有間隔地設置,前述非肌膚側薄片及前述肌膚側薄片之間,是被複數設置沿著前述橫方向的橡膠線,前述複數橡膠線之中鄰接於前述縱方向的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之間,是設有複數前述切縫之中的某切縫,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相異。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 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長。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長。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包含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縱方向及前述橫方向中任意的不同的場所的某部分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是與包含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縱方向及前述橫方向的任意的不同的場所的其他的部分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相異。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某部分中,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大, 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其他的部分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是比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更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橫方向中,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某部分的位置、及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其他的部分的位置是不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是在前述縱方向位於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的上側,前述腹側外裝構件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的平均值,是與前述背側外裝構件中,將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由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除算的值的平均值相異。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平均值,是前述腹側外裝構件的值,是比前述背側外裝構件的值更接近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及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某切縫之間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是 比其他的前述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其他的切縫之間的距離、及其他的前述另一方的前述橡膠線及前述其他的切縫之間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更大,前述一方的橡膠線及前述另一方的橡膠線的張力,是比前述其他的前述一方的橡膠線及前述其他的前述另一方的橡膠線的張力更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9項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複數切縫的各長度是5mm~15mm。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9項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的至少一方的構件中,前述非肌膚側薄片的端部是朝前述肌膚側薄片側被反折,與前述肌膚側的前述肌膚側薄片被接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9項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腹側外裝構件及前述背側外裝構件的至少一方的構件中,在前述肌膚側薄片的前述縱方向的端部的肌膚側設有補強薄片。
TW105119191A 2015-06-30 2016-06-17 An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slit near one of the waist rubbers TWI5970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8897 WO2017002211A1 (ja) 2015-06-30 2015-06-30 胴回りゴムの一方によったスリット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5926A TW201705926A (zh) 2017-02-16
TWI597056B true TWI597056B (zh) 2017-09-01

Family

ID=57048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9191A TWI597056B (zh) 2015-06-30 2016-06-17 An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slit near one of the waist rubber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01810B1 (zh)
TW (1) TWI597056B (zh)
WO (1) WO2017002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5559B1 (ja) * 2016-12-28 2017-06-1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おむつ、及び、パンツ型おむつの着用方法
JP2018108323A (ja) * 2017-03-22 2018-07-1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おむつ、及び、パンツ型おむつの着用方法
RU2726782C1 (ru) * 2017-06-21 2020-07-15 Као Корпорейшн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6495505B1 (ja) * 2018-03-27 2019-04-03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の伸縮構造、及びこの伸縮構造を有する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112004507B (zh) * 2018-04-24 2022-08-2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7011B2 (ja) * 1990-02-27 1997-06-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2826185B2 (ja) * 1990-03-12 1998-11-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パンツ型着用物品
JP2606757Y2 (ja) * 1993-07-08 2001-01-09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テープレス形吸収体製品
JP2004267335A (ja) * 2003-03-06 2004-09-30 Kao Corp パンツ型おむつ
JP5337790B2 (ja) * 2010-12-28 2013-11-06 花王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着用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244701A (en) * 2011-05-04 2012-11-16 Kang Na Hsiung Entpr Co Ltd Paper diaper
JP5822529B2 (ja) * 2011-05-09 2015-11-2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着用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02211A1 (ja) 2017-01-05
TW201705926A (zh) 2017-02-16
JP6001810B1 (ja) 2016-10-05
JPWO2017002211A1 (ja) 2017-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0551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本体保持カバー
TWI597056B (zh) An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slit near one of the waist rubbers
JP5822476B2 (ja) 使い捨てのパンツ型おむ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199134B1 (en) Disposable diaper
JP2010284418A (ja) 吸収性物品
JP6374620B2 (ja) 吸収性物品
BR112019009696B1 (pt) Artigo absorvente do tipo calça descartável
JP5592578B1 (ja) パンツ型の着用物品
JP2016154654A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6255536B2 (ja) 胴回り前後でスリット位置の異なる吸収性物品
JP2009195647A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本体保持カバー
JP3166677U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本体保持カバー
JP6220661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6660961B2 (ja) 着用物品
JP2016158799A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KR102201343B1 (ko) 착용 물품
JP6547150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TW202131882A (zh) 褲型拋棄式尿布
JP670984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09751399U (zh) 吸收性物品
JP6026053B1 (ja) 吸収性物品
JP6316077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6337223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0138177A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2048114A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