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183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9183B
TWI579183B TW103143682A TW103143682A TWI579183B TW I579183 B TWI579183 B TW I579183B TW 103143682 A TW103143682 A TW 103143682A TW 103143682 A TW103143682 A TW 103143682A TW I579183 B TWI579183 B TW I5791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engine control
vehicle
disposed
fram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3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0767A (zh
Inventor
陳彥廷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43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918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0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0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183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特別是關於一種能夠確保引擎控制單元的位置的跨坐型車輛。
以往,揭露了一種速可達型車輛(專利文獻1),具備有:能夠搖動的引擎單元,其被配置在收納箱體的下方;及,引擎控制單元,其被配置在收納箱體的後方或後部,用以控制引擎單元。
在專利文獻1中的速可達型車輛的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收納箱體的後方或後部,與作為熱源也就是引擎單元間的距離遠,所以引擎控制單元不容易受到來自引擎單元的熱影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第2008-68868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因為引擎控制單元與引擎單元間的距離遠,所以引擎控制單元不容易受到來自引擎單元的熱影響。然而,引擎控制單元與引擎單元,是藉由資訊交換、 指令傳送用的粗線束來連接。所以,在如上述專利文獻1般將引擎控制單元配置在收納箱體的後方或後部時,粗線束會被配置在收納箱體的側邊。因此,造成收納箱體容量變小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將引擎控制單元設置在引擎單元的附近時,則會造成引擎控制單元容易受到來自熱源也就是引擎單元的熱影響。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問題而研究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除了可確保收納箱體的容量,同時能兼顧抑制熱源也就是引擎單元對於引擎控制單元的熱影響。
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引擎單元、箱體、側蓋部、引擎控制單元、及線束。車體框架,包含頭管部、下框架部、右框架部、及左框架部。下框架部被連接至頭管部,並從頭管部朝向車輛的後方且下方延伸。右框架部和左框架部被連接至下框架部,並從下框架部朝向車輛的後方延伸。引擎單元包含引擎本體。引擎本體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車體框架上。在俯視車輛時,右框架部和左框架部,位於引擎本體的右方和左方。箱體,被設置在引擎單元的上方,且具有右縱壁部、左縱壁部、及下壁部。右縱壁部與左縱壁部,在上下方向延伸以形成右方和左方的邊緣部。下壁部連接右縱壁部與左縱壁部兩方的下端。側蓋部,位於右框架部的右方和左框架部的左方,並位於箱體的右方和左方。側蓋部,具有右側蓋部與左側蓋部。右側蓋部,位於右框架 部的右方和箱體的右方。左側蓋部,位於左框架部的左方和箱體的左方。其中,在側視車輛時,側蓋部的下緣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引擎本體的上緣的上方。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比車輛左右方向的中心更靠右側或左側。在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右側蓋部的左方且在引擎單元的右方並被支持在右框架部上。在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左側蓋部的右方且在引擎單元的左方並被支持在左框架部上。線束,連接引擎控制單元與引擎單元。其中,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線束與引擎控制單元的連接部位於右縱壁部的下方。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線束與引擎控制單元的連接部位於左縱壁部的下方。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俯視車輛時,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較佳為引擎控制單元與右框架部重疊。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較佳為引擎控制單元與左框架部重疊。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引擎單元更具有變速機構與空氣清淨器。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於右側的場合,變速機構是被設置在引擎本體的左側。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則變速機構是被設置在引擎本體的右側。而空氣清淨器是被配置在變速機構的上方。
其中,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引擎控制單元被支持在右框架部上。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 場合,引擎控制單元被支持在左框架部上。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側視車輛時,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右框架部的上方。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則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左框架部的上方。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側視車輛時,右框架部和左框架部,各自包含前部、後部、及座墊支持部。前部連接下框架部的下部且平緩地朝向後上方延伸。後部連接前部並朝向後上方延伸。座墊支持部連接後部且平緩地朝向後上方延伸,且座墊被設置於座墊支持部上。
其中,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右框架部的後部的前方。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則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左框架部的後部的前方。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車體框架具備有安裝支架,該安裝支架用以安裝引擎控制單元。
其中,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右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則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左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右框架部上且被配置在比右框架部更左方。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左框架部上且被配置在比左框架部更右方。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右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的一部分與箱體的右縱壁部重疊。在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左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的一部分與箱體的左縱壁部重疊。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位於箱體的外側。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右側的場合,引擎控制單元的下緣是位於比右側蓋部的下緣更上方。在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左側的場合,則引擎控制單元的下緣是位於比左側蓋部的下緣更上方。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在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比引擎單元更上方。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比引擎單元的前端更後方。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更包含隔離構件。隔離構件位於引擎控制單元與引擎單元之間。在側視車輛時,隔離構件與引擎控制單元重疊。
針對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車體框架更包含安裝支架與座墊支架。安裝支架用以安裝引擎控制單元。座墊支架則為被連接於右框架部與左框架部之間。
其中,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右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在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則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左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
其中,座墊支架被設置成從右框架部和左框架部在車輛的上下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後,在車輛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處連結。
其中,隔離構件被安裝在座墊支架與安裝支架上。隔離構件的上部被安裝在安裝支架上。
如以上說明,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能夠兼顧確保收納箱體的容量、及抑制熱源也就是引擎單元對於引擎控制單元的熱影響。
10‧‧‧跨坐型車輛
100‧‧‧車體框架
101‧‧‧頭管部
102‧‧‧下框架部
103‧‧‧右框架部
103a‧‧‧前部
230‧‧‧空氣清淨器
300‧‧‧車殼
310‧‧‧前殼部
320‧‧‧後殼部
321‧‧‧中央蓋部
322‧‧‧側蓋部
103b‧‧‧後部
103c‧‧‧座墊支持部
104‧‧‧左框架部
110‧‧‧轉向軸
120‧‧‧前叉
130‧‧‧前輪
140‧‧‧後輪
150‧‧‧把手部
160‧‧‧線束
170‧‧‧引擎控制單元
171‧‧‧安裝支架
190‧‧‧擋板
200‧‧‧引擎單元
210‧‧‧引擎本體
220‧‧‧變速機構
322a‧‧‧側蓋部的下緣
322r‧‧‧右側蓋部
322l‧‧‧左側蓋部
330‧‧‧底殼部
331‧‧‧腳踏板
400‧‧‧座墊
401‧‧‧座墊支架
500‧‧‧箱體
501‧‧‧右縱壁部
502‧‧‧左縱壁部
503‧‧‧下壁部
700‧‧‧尾燈
4-4’‧‧‧剖面線
5-5’‧‧‧剖面線
C‧‧‧中心線
第1A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
第1B圖是表示第1A圖的跨坐型車輛的另一側的側視圖。
第2圖是表示第1A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第3圖是表示第1A圖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4圖是沿著第2圖中的線段4-4’以表示跨坐型車輛的正面的示意剖面圖。
第5圖是沿著第1A圖的中的線段5-5’以表示跨坐型車輛的正面的示意剖面圖。
第6A圖是表示第2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第6B圖是表示第2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一部分與箱體的位置關係的俯視圖。
第7A圖是表示第1A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7B圖是表示第7A圖的另一側的側視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複數個實施形態。又,為了明確地說明,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亦即,在本發明的一部分的實施形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是必要的。另外,為簡化圖式,一些已知的先前的結構和元件等,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表示在圖式中。
在以下說明中,前、後、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別是指從騎乘在跨坐型車輛10上的騎乘者觀看時的前、後、左、右、上、下的方向。
<車輛概要>
如第1A圖~第2圖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跨坐型車輛10,包含車體框架100、轉向軸110、前叉120、前輪130、引擎單元200、座墊400、後輪140、車殼300、引擎控制單元170、線束160、及尾燈700。
<車體框架>
如第1圖所示,車體框架100,是藉由鐵製的管材(pipe)所形成。車體框架100,具備:頭管部101(在第1A圖中以虛線表示)、下框架部102(在第1A圖中以虛線表示)、右框 架部103(在第1A圖與第2圖中以虛線表示)、及左框架部104(在第2圖中以虛線表示)。另外,車體框架100的構成,可藉由彎曲加工等的方式一體成形,或者,可藉由熔接等方式將複數個零件加以一體化來構成。
頭管部101,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上的車輛中央(在第2圖中以中心線C表示)。轉向軸11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插入頭管部101中。在轉向軸110的上部,連接有把手部150。在轉向軸110的下部,連接有前叉120。前叉120,將前輪130支持成能夠旋轉。
下框架部102被連接在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從頭管部101朝向車輛10的後方且下方延伸(亦即,朝向後下方延伸)。右框架部103和左框架部104,連接下框架部102。
右框架部103和左框架部104,從下框架部102朝向車輛10的後方延伸。詳細來說,右框架部103,先從下框架部102的下部向右方延伸,然後在外側彎曲再朝向後方延伸。左框架部104,先從下框架部102的下部向左方延伸,然後在外側彎曲再朝向後方延伸。
右框架部103,被配置在比車輛左右方向上的車輛中央更靠右方。左框架部104,被配置在比車輛左右方向上的車輛中央更靠左方。在俯視車輛時,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被分離配置在車輛左右方向上。
右框架部103,包含前部103a、後部103b、及座墊支持部103c。前部103a,連接下框架部102的下部且平緩地朝向後上方延伸。後部103b,連接前部103a且朝向後上方 延伸。座墊支持部103c,連接後部103b且平緩地朝向後上方延伸,且座墊400被配置於該座墊支持部103c上。在側視車輛時,後部103b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大於前部103a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在側視車輛時,後部103b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大於座墊支持部103c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
右框架部104,包含前部104a(未圖示)、後部104b(未圖示)、及座墊支持部104c(未圖示)。前部104a,連接下框架部102的下部且平緩地朝向後上方延伸。後部104b,連接前部104a且朝向後上方延伸。座墊支持部104c,連接後部104b且平緩地朝向後上方延伸,且座墊400被配置於該座墊支持部104c上。在側視車輛時,後部104b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大於前部104a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在側視車輛時,後部104b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大於座墊支持部104c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斜率。
如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車體框架100具備有用以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安裝支架171。
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安裝支架171,在車輛前後方向上以略呈水平的方式構成。更明確來說,安裝支架171的後端,被固定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且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亦即,向前斜上方延伸)。安裝支架171,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左側。
另外,安裝支架171的後端,不限定於被固定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且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只要以 不妨礙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周圍的空氣流動的方式來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安裝支架171可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任何位置。
如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上,且被配置在比右框架部103更左方。更明確來說,如第4圖、及第6B圖所示,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內側,且被設置在箱體500的外側。
另外,安裝支架171,並不限定於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內側且被設置在箱體500的外側。只要以不妨礙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周圍的空氣流動的方式來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安裝支架171可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任何位置。
如第6A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車體框架100,更包含座墊支架401。座墊支架401,被連接於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之間。
座墊支架401,被設置成從右框架部103和左框架部104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後,在車輛左右方向的中央處連結。亦即,座墊支架401,從上方橫跨引擎單元200的上端。
<引擎單元>
如第1A圖所示,引擎單元200被配置在座墊400的下方。如第2圖所示,引擎單元200(在第2圖中以虛線表示),在俯視時,被配置在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之間。引 擎單元200的一部分,在側視時,與右框架部103和左框架部104重疊。引擎單元200,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引擎單元200,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撐在車體框架100上。引擎單元200,經由支架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撐在車體框架100上。引擎單元200具有輸出軸(未圖示)。此輸出軸,支持著後輪140使其可旋轉。引擎單元200與後輪140,相對於車體框架100,構成能夠搖動的整体搖動(unit swing)。
又,如第1B圖及第2圖所示,引擎單元200,更具有變速機構220與空氣清淨器230。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車輛左右方向的右側。變速機構220,被設置在引擎本體210的左側。空氣清淨器230,被配置在變速機構220的上方。引擎控制單元170,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上。
又,如第1A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如第4圖所示,在前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重疊。在前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
<座墊>
座墊400,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座墊400,被配置在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的上方。座墊400,位於比頭管部101更後方的位置。座墊400,經由箱體500而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上。另外,座墊400,可以不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而是經由其他構件而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 上。如第2圖所示,座墊400,包含座墊前緣部、座墊左側緣部及座墊右側緣部。座墊前緣部,位於比座墊左側緣部和座墊右側緣部更前方的位置。座墊左側緣部,從座墊前緣部傾斜地向左後方延伸。座墊右側緣部,從座墊前緣部傾斜地向右後方延伸。
<箱體>
請參照第4圖,其表示沿著第2圖中的剖面線4-4’的示意剖面圖。如第1A圖及第4圖所示,箱體500,被設置在引擎單元200的上方。箱體500,具有右縱壁部501、左縱壁部502、及下壁部503。右縱壁部501,在上下方向延伸以形成右方的邊緣部。左縱壁部502,在上下方向延伸以形成左方的邊緣部。下壁部503,連接右縱壁部501與左縱壁部502兩者的下端。箱體500,位於座墊400的下方。箱體500,是以在座墊400前部的下方設置的鉸鏈(hinge)作為支點來旋轉而使得座墊400移動的方式,而能夠利用其右縱壁部501、左縱壁部502、及下壁部503所形成的空間來作為存放空間。或者,箱體500,是以將座墊400移除的方式,而能夠利用其右縱壁部501、左縱壁部502、及下壁部503所形成的空間來作為存放空間。
箱體500,在車輛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之間。箱體500的一部分,在側視時,與右框架部103的座墊支持部103c及左框架部104的座墊支持部104c重疊。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與箱體500的前部重疊。
<車殼>
如第1A圖所示,車殼300,包含前殼部310、後殼部320、及底殼部330。前殼部310,主要是覆蓋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右框架部103與下框架部102的連接部、及左框架部104與下框架部102的連接部的周圍。後殼部320,位於座墊400的下方。後殼部320,覆蓋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的前方及兩側邊。詳細來說,在側視車輛時,後殼部320覆蓋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與座墊支持部103c、及左框架部104的後部104b(未圖示)與座墊支持部104c(未圖示)。底殼部33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殼部310與後殼部320之間。底殼部330,連結前殼部310和後殼部320。底殼部330,包含腳踏板331。詳細來說,在側視車輛時,底殼部330覆蓋右框架部103的前部103a、及左框架部104的前部104a(未圖示)。
腳踏板331,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輪130與座墊400之間。腳踏板331,被配置在比座墊400更前方且更下方。腳踏板331,被配置在引擎單元200的前方。腳踏板331,是坐在座墊400上的騎乘者在行進時載置腳部的面。腳踏板331,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前部103a及左框架部104的前部104a的上方。腳踏板331,在前後方向上,位於下框架部102與右框架部103的座墊支持部103c之間,且位於下框架部102與左框架部104的座墊支持部104c之間。腳踏板331,橫跨車輛左右方向且平坦地形成。此處,所謂「腳踏板是平坦」,是指騎乘者的腳部載置部的任一個部分都是能 夠載置腳部程度的平坦狀。亦即,在腳踏板331上,也可以形成例如用以止滑等的凹凸。另外,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31不限定於平坦狀。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31只要能夠讓騎乘者能夠放置腳部即可。例如,腳踏板33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位於比腳踏板的左右方向的側邊更上方。
如第1A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後殼部320,以劃分出座墊400的下方空間的方式位於座墊400的下方。又,後殼部320,包含中央蓋部321與側蓋部322。又,側蓋部322,具有右側蓋部322r與左側蓋部322l。中央蓋部321,被連接至腳踏板331的後緣。具體來說,如第2圖所示,中央蓋部321的前緣,是在中央蓋部321的前緣的右端與其左端之間的曲線。腳踏板331的後緣,連接至中央蓋部321的前緣。又,中央蓋部321,不僅被連接至腳踏板331的外側的後緣(位於中央蓋部321的前緣的左右兩端),更被連接至比腳踏板331的外側的後緣更內側的後緣(位於中央蓋部321的前緣的中央部分)。中央蓋部321,被連接至左右兩方的側蓋部322。側蓋部322,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右方和左框架部104的左方,且位於箱體500的右方和左方。在側視車輛時,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引擎本體210的上緣的上方。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在側視時,其前部是陡傾斜而後部是緩傾斜。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在側視時,其前部是位於後輪140的前方而後部是位於後輪140的上方。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的前部的下部,在側視時,是與引擎本體210重疊。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的前部的 上部,在側視時,是位於引擎本體210的上緣的上方。
<引擎控制單元>
如第2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比車輛左右方向的中心更靠右側。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右側蓋部322r的左方且在引擎單元200的右方。如第1A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以與側蓋部322重疊的方式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上。又,引擎控制單元170,為了控制引擎單元200,而經由後述的線束160來連接至引擎單元200的引擎本體210,藉此從引擎單元200接收引擎回轉速度和引擎溫度等信號,且對引擎單元200送出點火及燃料噴射等信號。
如第2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右側。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右框架部103重疊。更明確來說,如第3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上方。
另外,在本發明中,引擎控制單元170不限定於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上方。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也可以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下方。
如第1A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以與側蓋部322重疊的方式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上。
另外,在本發明中,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以與側蓋部322重疊的方式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上。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也可以不與側蓋部322重疊。
如第4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其上部與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重疊。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具有位於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的下方的部分。
另外,在本發明中,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其上部與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重疊。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全部都不與箱體500重疊。又,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時,不限定於具有位於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的下方的部分。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沒有位於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的下方的部分。
如第1A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時,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前方。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時,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
另外,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後方。
如第1A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時,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上方。詳細來說,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時,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上方。
另外,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上方。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在車輛左右方向上被 配置在與右框架部103重疊的位置。又,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也可以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下方。
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被配置在引擎單元200的上方。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被配置在引擎本體210的上方。引擎控制單元170,在俯視車輛時,被配置在引擎本體210的右方。
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在本實施型態中,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箱體500的外側。應該說明的是,雖然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箱體500的外側,但是箱體500的右側縱壁部501是越往上方越位於外側方向,所以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在俯視車輛時,也可以被箱體500的右側縱壁部501的上部遮蔽。
<線束>
如第1A圖及第4圖所示,線束160,連接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線束160,被設置成用於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之間的信號交換。線束160,具有複數條線材。因此,線束160很粗。線束160,包含從用以檢出引擎單元200的狀態之感測器延伸的線材。該用以檢出引擎單元200的狀態之感測器,例如是節流閥(throttle)開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含氧感測器等。從檢測引擎單元200的狀態之感測器延伸的線材,將檢出的引擎單元200的狀態,傳送至引擎控制單元170。又,線束160,包含對於設置在引擎單元200上的構件,傳送來自引擎控制單元170的 信號之線材。在引擎單元200上設置的構件,例如是用以噴射燃料之噴射器(injector)、啟動馬達、電子控制節流閥的馬達等。從引擎控制單元170傳送信號之線材,將來自引擎控制單元170之信號傳送至設置在引擎單元200上的構件,以進行設置在引擎單元200上的構件的驅動控制。又,線束160,包含從搭載在車輛10上的電池(未圖示),將電力供給至引擎單元200及引擎控制單元170之線材。
另外,用以檢出引擎單元200的狀態之感測器、及設置在引擎單元200上的構件,並不限定於上述感測器及構件。又,線束160可以具有上述線材的一部分,也可以具有上述線材以外之線材。
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右側。又,在側視車輛時,線束160與引擎控制單元170的連接部,位於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的下方。線束160,被連接至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底面。
另外,在本發明中,線束160,不限定於被連接至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下方。線束160,只要位於箱體500的下方即可,例如,也可以被連接至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前面。
<隔離構件>
如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跨坐型車輛10更包含隔離構件。隔離構件,用以將在引擎單元200產生的熱,從引擎控制單元170隔離。隔離構件,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之間。在側視車輛時,隔離構件與引擎控制單元170重疊。如第4圖與第6A圖所示,隔離構件 是被固定在安裝支架171上。更明確來說,隔離構件是被固定在安裝支架171的內側。
在本實施型態中,隔離構件為擋板190。但隔離構件不限定於擋板190。於實際應用中,隔離構件也可以是蓋材、片材等。又,如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擋板190也可以是在座墊支架401與安裝支架171之間展開的扇形狀。又,擋板190,不受限於扇形狀。只要是能夠有效果地隔離在引擎單元200產生的熱,不論是任何形狀都可以。另外,隔離構件,不限於使引擎控制單元170不受到在引擎單元200產生的熱影響的構件。隔離構件,只要能夠降低引擎控制單元170受到在引擎單元200產生的熱影響即可。
隔離構件,被安裝在座墊支架401上及安裝支架171上。更明確來說,隔離構件的上部被安裝在安裝支架171上,而隔離構件的前部被安裝在座墊支架401上。
另外,隔離構件,並不限於其上部被安裝在安裝支架171上,而其前部被安裝在座墊支架401上。隔離構件只要是被設置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之間,不管是任何安裝方法都可以。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型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包含車體框架100、引擎單元200、箱體500、側蓋部322、引擎控制單元170、及線束160。
車體框架100,包含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右框架部103、及左框架部104。下框架部102,被連接至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從頭管部101朝向車輛後方且下方 延伸。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被連接至下框架部102。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從下框架部102朝向車輛後方延伸。
引擎單元200,包含引擎本體210。引擎本體210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撐在車體框架100上。在俯視車輛時,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位於引擎本體210的左右。
箱體500,被設置在引擎單元200的上方。箱體500,具有右縱壁部501、左縱壁部502、及下壁部503。右縱壁部501與左縱壁部502,在上下方向延伸以形成右方和左方的邊緣部。下壁部503,連接右縱壁部501與左縱壁部502的下端。
側蓋部322,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右方和左框架部104的左方。側蓋部322位於箱體500的右方和左方。側蓋部322,具有右側蓋部322r與左側蓋部322l。右側蓋部322r,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右方和箱體500的右方。左側蓋部322l,位於左框架部104的左方和箱體500的左方。在側視車輛時,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引擎本體210的上緣的上方。
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比車輛左右方向的中心更靠右側或左側。在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是位於右縱壁部501的左方,並且,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右側蓋部322r的左方且引擎單元200的右方,在側視車輛時,與側蓋部322重疊且被支撐在右框架部103上。更詳細地說明,如第6B圖所示,引 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與右縱壁部501的上端緣重疊,而如第4圖所示,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位於右縱壁部501的上端緣垂直線A-A’的左方。在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是位於左縱壁部502的右方,並且,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左側蓋部104的右方且引擎單元200的左方,在側視車輛時,與側蓋部322重疊且被支撐在左框架部104上。
線束160,連接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線束160與引擎控制單元170的連接部,位於右縱壁部501的下方。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線束160與引擎控制單元170的連接部,位於左縱壁部502的下方。
因此,如第1A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在側視車輛時,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引擎本體210的上端的上方,所以在車輛10行進時,在引擎單元200的周圍會發生空氣流動。進而,沿著側蓋部322朝向車輛後方流動的空氣氣流會比車輛內部的空氣流動更快,進而導引內部氣流,以使引擎本體210的熱流動至後方。因此,即使配置在側蓋部322內側的引擎控制單元170是被配置在引擎本體210的附近,也能夠不容易受到引擎本體210的熱影響。
又,先前技術的跨坐型車輛在停車的場合,來自引擎本體的熱,會從引擎本體向上方傳達。因為箱體被配置在引擎本體的上方,所以來自引擎本體的熱,會從箱體的下壁部沿 著箱體的壁部而向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傳達。相對於此,在本發明中,是將引擎控制單元170固定在車體框架100上。因此,即使本發明的車輛10在停車的場合,也不容易受到來自引擎本體210的熱的影響。
進而,如第4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因為能夠將引擎控制單元170配置在引擎本體210附近,所以在側視車輛時,連接引擎單元200與引擎控制單元170的線束160,在側視車輛時,能夠配置在不與箱體500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確保箱體500的空間。
藉由以上所述,能夠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能夠兼顧確保收納箱體的容量、及抑制作為熱源也就是引擎單元對於引擎控制單元的熱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右側,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右框架部103重疊。
因此,如第2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在俯視車輛時,因為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與車體框架100的右框架部103重疊的位置上,所以能夠藉由引擎控制單元170的配置來抑制箱體500的空間的減少。進而,能夠大幅確保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本體210在車輛10的左右方向上的距離,而能夠減低來自引擎單元200的熱的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引擎單元200,更具有變速機構220與空氣清淨器230。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車輛左右方向的右側,變速機構220被 設置在引擎本體210的左側。空氣清淨器230被配置在變速機構220的上方。
引擎控制單元170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上。
因此,如第1B圖及第2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因為引擎控制單元170的設置位置,在左右方向上是與變速機構220和空氣清淨器230的設置位置相反,所以能夠在位於右框架部103上的引擎控制單元170的附近,大幅確保通往外部的空間。因此,能夠抑制由於引擎單元200而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周圍的空氣流動所造成的妨礙。因此,能夠更加減低來自引擎本體210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的熱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上方。
因此,如第1A圖及第5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車體框架10的右框架部103的上方並離開引擎單元200,所以受到熱的影響低。進而,行進中,來自引擎單元200的熱會沿著車體框架100而流動至外側,所以被配置在車體框架100的上方之引擎控制單元170,不容易受到來自引擎單元200的熱的影響。又,停車時,藉由車體框架100與箱體500來形成空氣流動,所以被配置在車體框架100的上方之引擎控制單元170,不容易受到來自引擎單元200的熱的影響。又,此位置的引擎控制單元170,不會干涉到箱體500,所以能夠確保箱體500的收納空間。因此,能夠確保收納箱體500的容量,同時兼顧抑制作為熱 源也就是引擎單元200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的熱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車輛時,右框架部103和左框架部104,各自包含前部(103a、104a)、後部(103b、104b)、及座墊支持部(103c、104c)。前部103a、104a,連接下框架部102的下部並平緩地朝向車輛的後上方平緩延伸。後部103b、104b,各自連接前部103a、前部104a並朝向車輛的後上方延伸。座墊支持部103c、104c,各自連接後部103b、後部104b並平緩地朝向車輛的後上方延伸,且座墊400被設置於該座墊支持部上。
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
因此,如第1A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在車輛10行進時,在引擎單元200的周圍會發生空氣流動,而能夠使引擎本體210的熱向後方流動。進而,側蓋部322的下緣322a主要是沿著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形成,且引擎控制單元170是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在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下方與後方,具有使空氣通往外部的空間,使車輛內部的熱容易朝向外部流動。因此,被配置在側蓋部322的內側之引擎控制單元170,即使被配置在引擎本體210的附近,也不容易受到引擎本體210的熱的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車體框架100,具備安裝支架171,該安裝支架171用以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
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
因此,如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利用安裝支架171來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而能夠在安裝支架171的下方與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之間形成配線空間。因此,線束160不會干涉到箱體500,能夠確保箱體500的收納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上且被配置在比右框架部103更左方。
因此,如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車輛的熱源與振動源也就是引擎本體210的附近。為了確保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周圍之間的間隙,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左側附近。因此,引擎控制單元170,能夠從車輛外側安裝在安裝支架171上,且安裝支架171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上方,所以並不會減少箱體500的空間,而能夠確保箱體500的收納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與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重疊。
因此,如第3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利用箱體500來隔離一部分的熱,以在停車時更加減低引擎本體210的熱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箱體500的外側。
因此,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引擎控制單元170被設置在箱體500的外側。因此,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與箱體500之間,具備空氣流動的空間,使引擎本體210的熱能夠從該空間朝向外部發散,以降低熱影響。進而,引擎控制單元170不會干涉箱體500,且能夠確保箱體500的收納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下緣是位於比右側蓋部322r的下緣322a更上方。
因此,如第1A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側蓋部322除了可保護引擎控制單元170以外,在車輛10行進時,側蓋部322的外側的空氣會沿著側蓋部322朝向後方流動,同時引導車輛內部(特別是引擎本體210周圍)的氣流,使引擎本體210的熱向後方流動。因此,被配置在側蓋部322內之引擎控制單元170,即使被配置在引擎本體210的附近,也不容易受到引擎本體210的熱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比引擎單元200更上方。在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170是位於比引擎單元200的前端更後方。
因此,如第1A圖、第2圖、及第3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引擎本體210的熱主要是從汽缸頭(位於引擎本體 210的前部)發散,並朝向後方流動,且沿著側蓋部322的外表面流動的空氣,也能夠引導內部的氣流而朝向外部發散。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引擎單元210的後上方,而不被配置在上述主要的空氣的流路上,所以不僅使氣流能夠順暢地流動,也能夠降低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的熱影響。又,藉由這種配置方法,能夠使線束160變短。因此,容易確保收納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更包含隔離構件。隔離構件,位於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之間。在側視車輛時,隔離構件與引擎控制單元170重疊。
因此,如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隔離構件(例如,擋板190)被設置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之間,所以能夠隔離來自引擎本體210的熱。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跨坐型車輛10中,車體框架100,更包含安裝支架171與座墊支架401。安裝支架171,用以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座墊支架401,被連接於右框架部103與左框架部104之間。
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
座墊支架401,被設置成從右框架部103和左框架部104在車輛的上下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後,在車輛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處連結。隔離構件,安裝在座墊支架401及安裝支架171 上。隔離構件的上部,被安裝在安裝支架171上。隔離構件的前部,被安裝在座墊支架401上。
因此,如第6A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隔離構件(例如,擋板190)被安裝在座墊支架401與安裝支架171上。隔離構件的上部,被安裝在安裝支架171上。因此,來自引擎本體210的熱,能夠沿著隔離構件順暢地導引向後部與外部,特別是在停車時,使得散熱效果變好,而使對引擎控制單元170的熱影響變得更低。
以上,針對本發明的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藉此明確地知道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不僅能確保收納箱體的容量,同時兼顧抑制熱源也就是引擎單元對於引擎控制單元的熱影響。
如上述,已利用實施型態來揭露本發明,但是這些實施型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只要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內,業者可作各種變更及修正。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是以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定義者為準。
上述實施型態的車體框架100,是藉由鐵製的管材所形成。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型態。例如,本發明的車體框架100,也可以利用鑄造來形成,也可以利用鐵以外的材料來構成。又,剖面也可以是圓形狀的管子,也可以是多角形狀的管子。
又,上述實施型態的車體框架100,其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右框架部103、及左框架部104,各自都是由管材來構成。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型態。例如, 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右框架部103、及左框架部104當中的至少一個,也可以由複數個構件來構成;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右框架部103、及左框架部104當中的至少二個,也可以製造成一體成形。
在上述實施型態中,右框架部103、及左框架部104是左右對稱。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型態。右框架部103、及左框架部104也可以是左右對稱,也可以不是左右對稱。
另外,本案的實施例都是以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右側為前提來記載,但是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配置在左側。例如,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被配置在左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是位於左側蓋部322l的右方且引擎單元200的左方,並被支持在左框架部104上。線束160,其與引擎控制單元170的連接部,在側視車輛時,是位於左縱壁部502的下方。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左框架部104重疊。引擎單元200,具有被設置在引擎本體210的右側之變速機構220、及被配置在變速機構220的上方之空氣清淨器230。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左框架部104的上方。引擎控制單元170,位於左框架部104的後部104b的前方。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左框架部104的後部104b,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左框架部104,且被配置在比左框架部104更右方。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下緣是位於比左側蓋部322l的下緣322a更上方。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與箱體500的左縱壁部502重疊。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下 緣,位於比左側蓋部322l的下緣322a更上方。安裝支架171,被設置在該左框架部104的後部104b,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略呈水平。
另外,車體框架100的構成,可以藉由彎曲加工等的方式一體成形,或者,也可以藉由熔接方式將複數個零件加以一體化。
另外,安裝支架171的後端,不限定於被固定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且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只要以不妨礙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周圍的空氣流動的方式來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安裝支架171就能夠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的任何位置。
另外,安裝支架171,不限定於被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內側且被設置在箱體500的外側。只要以不妨礙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周圍的空氣流動的方式來安裝引擎控制單元170,安裝支架171就能夠設置在右框架部103的任何位置。
另外,座墊400,可以不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而是經由其他構件而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
另外,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31不限定於平坦狀。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31只要能夠讓騎乘者能夠放置腳部即可。例如,腳踏板33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位於比腳踏板的左右方向的側邊更上方。
另外,在本發明中,引擎控制單元170不限定於位於右 框架部103的上方。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也可以位於右框架部103的下方。
另外,在本發明中,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以與側蓋部322重疊的方式被支持在右框架部103上。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的一部分也可以不與側蓋部322重疊。
另外,在本發明中,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其上部與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重疊。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全部都不與箱體500重疊。又,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具有位於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的下方的部分。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沒有位於箱體500的右縱壁部501的下方的部分。
另外,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前方。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後方。
另外,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不限定於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上方。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也可以在車輛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與右框架部103重疊的位置。又,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引擎控制單元170,在側視車輛時,也可以位於右框架部103的後部103b的下方。
另外,在本發明中,線束160,不限定於被連接至引擎 控制單元170的底面。只要不影響箱體500的收納容量,線束160也可以被連接引擎控制單元170的前面。
另外,擋板190,不受限於扇形狀。只要是能夠有效果地隔離在引擎單元200產生的熱,不論是任何形狀都可以。
另外,隔離構件,不受限於其上部被安裝在安裝支架171上,而其前部被安裝在座墊支架401上。只要是被設置在引擎控制單元170與引擎單元200之間,不管是任何安裝方法都可以。
另外,在本發明中,箱體500,只要具有收納空間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本發明中的箱體,也可以是具有收納電池等的車輛搭載構件之空間。又,本發明中的箱體,也可以具有收納電池等的車輛搭載構件之空間與騎乘者能夠自由地收納的空間。
又,本發明亦可應用於電動二輪車、運動型機車、輕型機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
103‧‧‧右框架部
104‧‧‧左框架部
160‧‧‧線束
170‧‧‧引擎控制單元
171‧‧‧安裝支架
200‧‧‧引擎單元
210‧‧‧引擎本體
220‧‧‧變速機構
230‧‧‧空氣清淨器
321‧‧‧中央蓋部
322r‧‧‧右側蓋部
322l‧‧‧左側蓋部
331‧‧‧腳踏板
400‧‧‧座墊
401‧‧‧座墊支架
500‧‧‧箱體
501‧‧‧右縱壁部
502‧‧‧左縱壁部
4-4’‧‧‧剖面線
C‧‧‧中心線
700‧‧‧尾燈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其包含頭管部、下框架部、右框架部、及左框架部,該下框架部被連接至前述頭管部,並從前述頭管部朝向該車輛的後方且下方延伸,該右框架部和該左框架部被連接至前述下框架部,並從前述下框架部朝向該車輛的後方延伸;引擎單元,其包含引擎本體,前述引擎本體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前述車體框架上,並且在俯視車輛時,該引擎本體被配置在前述右框架部與前述左框架部之間;箱體,其被設置在前述引擎單元的上方,且具有右縱壁部、左縱壁部、及下壁部,該右縱壁部與該左縱壁部在上下方向延伸以形成右方和左方的邊緣部,該下壁部連接前述右縱壁部與前述左縱壁部的下端;側蓋部,其具有右側蓋部與左側蓋部,該側蓋部位於前述箱體的右方和左方,且在側視該車輛時,該側蓋部的下緣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前述引擎本體的上緣的上方,該右側蓋部位於前述右框架部的右方和前述箱體的右方,該左側蓋部位於前述左框架部的左方和前述箱體的左方;引擎控制單元,其被設置在比該車輛左右方向的中心更靠右側或左側,在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是位於前述右側蓋部的左方且前述引擎單元的右方並被支撐在前述右框架部上,而在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在俯視車輛時,是位於前述左側蓋部的右方且前述引擎單元的左方並被 支撐在前述左框架部上;及,線束,其連接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與前述引擎單元,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該線束與前述引擎控制單元的連接部位於前述右縱壁部的下方,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該線束與前述引擎控制單元的連接部位於前述左縱壁部的下方。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俯視車輛時,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與前述右框架部重疊,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與前述左框架部重疊。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引擎單元更具有變速機構與被配置在前述變速機構的上方的空氣清淨器,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該變速機構被設置在前述引擎本體的左側,而在該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該變速機構被設置在前述引擎本體的右側;並且,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支持在前述右框架部上,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支持在前述左框架部上。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俯視車輛時,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前述右框架部的上方,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前述左框架部的上方。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右框架部和前述左框架部,各自包含前部、後部、及座墊支持部,該前部連接前述下框架部的下部且平緩地朝向該車輛的後上方延伸,該後部連接前述前部且朝向該車輛的後上方延伸,該座墊支持部連接前述後部且平緩地朝向該車輛的後上方延伸,且座墊被設置於該座墊支持部上;並且,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前述右框架部的後部的前方,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前述左框架部的後部的前方。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車體框架具備安裝支架,該安裝支架用以安裝前述引擎控制單元;並且,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前述右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該車輛前後方向上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前述左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該車輛前後方向上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
  7.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前述右框架部上且被配置在比前述右框架部更左方,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前述左框架部上且被配置在比前述左框架部更右方。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右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引擎控制單元的一部分與前述箱體的前述右縱壁部重疊,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左側的場合,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引擎控制單元的一部分與前述箱體的前述左縱壁部重疊。
  9.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俯視車輛時,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前述箱體的外側。
  10.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的下緣是位於比前述右側蓋部的下緣更上方,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配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引擎控制單元的下緣是位於比前述左側蓋部的下緣更上方。
  11.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比該引擎單元更上方,而在俯 視車輛時,前述引擎控制單元是位於比前述引擎單元的前端更後方。
  1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更包含隔離構件,該隔離構件位於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與前述引擎單元之間,在側視車輛時,該隔離構件與前述引擎控制單元重疊。
  13. 如請求項第12項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車體框架更包含:安裝支架,其用以安裝前述引擎控制單元;及,座墊支架,其被連接於前述右框架部與前述左框架部之間;並且,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被設置在右側的場合,前述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前述右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而在前述引擎控制單元設置在左側的場合,前述安裝支架被設置在前述左框架部的後部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平緩地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前述座墊支架,被設置成從前述右框架部和左框架部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後,在車輛左右方向的中央處連結;前述隔離構件被安裝在前述座墊支架與前述安裝支架上,且前述隔離構件的上部被安裝在前述安裝支架上。
TW103143682A 2014-12-15 2014-12-15 跨坐型車輛 TWI5791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3682A TWI579183B (zh) 2014-12-15 2014-12-15 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3682A TWI579183B (zh) 2014-12-15 2014-12-15 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0767A TW201620767A (zh) 2016-06-16
TWI579183B true TWI579183B (zh) 2017-04-21

Family

ID=5675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3682A TWI579183B (zh) 2014-12-15 2014-12-1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791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61278A1 (ja) * 2020-06-23 2021-12-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13C (zh) * 2000-06-09 2004-0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
CN2841479Y (zh) * 2005-07-06 2006-11-29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喷射引擎燃油箱的油管装置
CN201276168Y (zh) * 2008-10-07 2009-07-2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喷射引擎摩托车
TWM462698U (zh) * 2012-12-13 2013-10-01 Kwang Yang Motor Co 二輪車輛電腦檢測系統的配置構造
CN103963880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2953788B (zh) * 2011-08-09 2014-11-26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管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13C (zh) * 2000-06-09 2004-0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
CN2841479Y (zh) * 2005-07-06 2006-11-29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喷射引擎燃油箱的油管装置
CN201276168Y (zh) * 2008-10-07 2009-07-2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喷射引擎摩托车
CN102953788B (zh) * 2011-08-09 2014-11-26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管结构
TWM462698U (zh) * 2012-12-13 2013-10-01 Kwang Yang Motor Co 二輪車輛電腦檢測系統的配置構造
CN103963880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0767A (zh) 201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227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7939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0086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9051323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234422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6182838A (ja) 鞍乗型車両
TWI731308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1688854B (zh) 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
JP653970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2833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78939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7149161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680019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2245794A (ja) 自動二輪車
TWI579183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827492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アクセルポジションセンサ配置構造
JP686572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3035305A (ja) 自動二輪車
JP737857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操作部構造
JP571202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58184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618916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80683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18759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クリーン固定構造
CN105752244A (zh) 跨坐型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