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4197B - Baby carriage - Google Patents

Baby carriag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4197B
TWI564197B TW099119100A TW99119100A TWI564197B TW I564197 B TWI564197 B TW I564197B TW 099119100 A TW099119100 A TW 099119100A TW 99119100 A TW99119100 A TW 99119100A TW I564197 B TWI564197 B TW I5641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rear wheel
state
stroller
cor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9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1212A (en
Inventor
Koichi Kob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11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1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4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41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 B62B9/082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foot ope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62Coupling unit between front wheels, rear wheels and han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becoming smaller in all three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 B62B9/087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by locking in a brak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205/00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 B62B2205/20Catches; Locking or releasing an artic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1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 B62B7/145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the body being a rigid seat, e.g. a shell

Description

嬰兒車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嬰幼兒乘坐之嬰兒車。
背景技術
以往,使嬰幼兒乘坐之嬰兒車被廣為利用。嬰兒車也因應其用途而有各種要求期望。例如,嬰兒車被要求期望具有高剛性或行進中之安定性,而可使嬰幼兒安全地乘坐。又,要求期望可拐小彎或操縱容易性,以使可順利的複雜之路徑上行走。進而,考慮到使用時之保管空間,也要求期望嬰兒車可構成折疊式或嬰兒車小型。除此之外,若嬰兒車為折疊式,也要求折疊操作之容易性。而且為了滿足如此之要求期望,至今提案了各種嬰兒車。
(例如,JP2007-537911T)。
然而,同時滿足該等多種多樣之要求期望也會對嬰兒車要求相反的構成。例如,若欲賦與嬰兒車高剛性,則會造成嬰兒車大型化而不方便保管等。因此,至今提案之各種嬰兒車無法以足夠的水準同時滿足多樣要求之每一個。
本發明係考慮到該點而作成者,第1目的在於提案一種可維持剛性並且可使折疊時之尺寸緊密之嬰兒車。
又,本發明中,第2目的係提案一種可因應於嬰兒車會 行進之路面的狀況,使操縱或行進安全性提升之嬰兒車。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係車體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者,其特徵在於包含有:核心構件;前腳,係可搖動地連接於前述核心構件,並由前述核心構件向下延伸;及一對後腳,係並列配置於車寬方向者,且各自可搖動地連接於前述核心構件,並由前述核心構件向下延伸,前述前腳之前述核心構件側之端部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比前述前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靠近後方,各後腳之前述核心構件側之端部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比各後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靠近前方,前述一對後腳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隨著遠離前述核心構件而在車寬方向上彼此漸漸遠離,藉由前述前腳及前述一對後腳相對前述核心構件的搖動,前述前腳及前述一對後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配置於比前述使用狀態更互相接近之位置。根據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可適當地對應第1目的。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亦可更包含有:一對臂構件,係並列配置於車寬方向者,且各自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核心構件;把手構件,係具有: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一對臂構件之一對把手延伸部、及連結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且可彎曲之彎曲部;及後腳連桿材,係連結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其中一者與前述一對後腳之其中一者,並且使前述一對後腳之搖動與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旋動連動,前述一對臂構件係可相對前述核心構件旋動,而使前述一對臂構 件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間之車寬方向上的分離間隔產生變化,藉由前述一對後腳相對於前述核心構件的搖動及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相對於前述臂構件之搖動,前述一對後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及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與前述臂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在前述折疊之狀態中係配置於比前述使用狀態更互相接近之位置。
又,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藉由前述一對臂構件相對於前述核心構件的旋動,前述一對臂構件之遠離前述核心構件之側的端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配置於比前述使用狀態在車寬方向上更互相接近之位置,藉此,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前述臂構件側之端部間之車寬方向上的分離間隔會變窄,前述彎曲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會彎曲,藉此,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與前述臂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間之車寬方向上的分離間隔會變窄。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為前述彎曲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朝前述臂構件之側彎曲,且使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間之車寬方向上之分離間隔變窄,並且縮短前述把手構件之來自前述臂構件的延伸長度。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彎曲部在使用狀態中,係朝遠離前述臂構件之側而自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延伸出去且限制彎曲。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為前述彎曲部實質上係以與包含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假想平面正交之軸線為中心彎曲。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設有:第1狀態維持機構,係限制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對於前述一對臂構件之旋動;及第2狀態維持機構,係限制前述臂構件之對於前述核心構件之旋動。如此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第1狀態維持機構及前述第2狀態維持機構係構成為將前述車體維持在前述使用狀態,前述嬰兒車亦可組裝有變形賦與勢能構件,該變形賦與勢能構件係可賦與勢能使前述車體由前述使用狀態朝前述折疊狀態變形。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更具有前腳連桿機構,係連結前述一對臂構件與前述前腳之間,並且使前述前腳之搖動與前述一對臂構件之旋動連動。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為前述前腳連桿機構具有:連結前述一對臂構件間且可彎曲之臂構件連結連桿、及位於前述臂構件連結連桿與前述前腳之間之連絡連桿,前述臂構件連結連桿係藉由前述一對臂構件旋動後以互相接近而彎曲。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前腳係並列設置一對於車寬方向,前述一對前腳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隨著遠離前述核心構件而在車寬方向上彼此逐漸遠離,前述前腳連桿機構更具有用以連結前述一對前腳之間且可彎曲之前腳連結連桿,前述前腳連結連桿係藉由前述一對前腳搖動以使一對前腳之間互相接近而彎曲,前述連絡連桿亦可將其中一端連結於前述臂構件連結連桿之可彎曲處或可彎曲處之附近,並且將另一端連結於前述前腳連結連桿之可 彎曲處或可彎曲處之附近。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於前述前腳連桿機構形成有凸部,形成有收容部之可撓性狀態維持片設置於前述核心構件,且收容部係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可於與前述前腳連桿機構之前述凸部對面的位置收容前述凸部,前述狀態維持片亦可由從前述使用狀態開始往前述折疊狀態變形時之前述凸部的移動路徑逐漸遠離地翻動。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為前述前腳連桿機構設有可搖動之搖動構件,前述搖動構件配置於在前述使用狀態中搖動時可抵接於前述狀態維持片之位置,藉此,藉由操作前述搖動構件,可解除前述前腳連桿機構與前述狀態維持片之卡合。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組裝有變形賦與勢能構件,該變形賦與勢能構件係可賦與勢能使前述車體由前述使用狀態朝前述折疊狀態變形。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為前述核心構件更具有:基底部;及可裝卸地固定於前述基底部,並且可旋動地支持前述一對前腳之前腳軸支部,藉由該前腳軸支部與前述前腳而構成第1前腳單元,前述嬰兒車更具有第2前腳單元,第2前腳單元具有:可裝卸地固定於前述核心構件之前述基底部之第2前腳軸支部、及可旋動地支持於前述第2前腳軸支部之第2前腳,且第2前腳單元可與前述第1前腳單元選擇性使用,若使用前述第1前腳單元及前述第2前腳單元中之其中一者,可作為三輪車之機能,若使用前述第1 前腳單元及前述第2前腳單元中之另一者,可作為四輪車之機能。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更具有:安裝於各後腳之一對後輪載具;一對第1後輪單元,係分別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各後輪載具之車軸、及可旋轉地保持於前述車軸之第1車輪;一對第2後輪單元,係分別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各後輪載具之車軸、及可旋轉地保持於前述車軸之第2車輪者,且可與前述第1後輪單元選擇性地使用,並且前述第1車輪之徑與前述第2車輪之徑不同。如此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構成為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前述後輪載具構成為可在不同之上下方向位置支持前述第1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與前述第2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如此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前述第1車輪之半徑比前述第2車輪之半徑更大,且前述第1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係於比前述第2後輪單元之車軸靠近上下方向之上方而相差大略等於前述第1車輪之半徑與前述第2車輪之半徑之差的位置上,保持於前述後輪載具。
進而,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亦可更具有可裝卸地保持於前述核心構件之上方之坐墊。
本發明之第2嬰兒車係車體可在使用狀態與摺疊狀態之間變形者,其特徵在於包含有:框架構造,係具有前腳及後腳者;把手構件,係具有:一對把手延伸部,係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框架構造者;彎曲部,係可彎曲且連結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者;藉由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對於 前述框架構造之搖動,前述把手構件及前述後腳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配置於由各把手延伸部與後腳構成之角度變得比前述使用狀態小之位置,前述彎曲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朝接近前述框架構造之側彎曲,並且可縮短前述把手構件之來自前述框架構造之延伸長度。根據本發明之第2嬰兒車,可維持使用狀態中之行進性,並可使折疊狀態中之尺寸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3嬰兒車包含有:基底部;一對後腳,係由前述基底部朝後方向下延伸者,且隨著遠離前述基底部,在車寬方向上會互相遠離者;第1前腳單元,可安裝於前述基底部者,且具有:可裝卸地固定於前述基底部之第1前腳軸支部、及支持於前述第1前腳軸支部之第1前腳;第2前腳單元,可安裝於前述基底部者,且具有:可裝卸地固定於前述基底部之第2前腳軸支部、及支持於前述第2前腳軸支部之第2前腳,且若使用前述第1前腳單元及前述第2前腳單元中之其中一者,可作為三輪車之機能,若使用前述第1前腳單元及前述第2前腳單元中之另一者,可作為四輪車之機能。根據本發明之第3嬰兒車,可適當地對應第2目的。
本發明之第4嬰兒車包含有:框架構造,係具有前腳及後腳者;後輪載具,係安裝於前述後腳者;第1後輪單元,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前述後輪載具之車軸、及可旋轉地保持於前述車軸之第1車輪;第2後輪單元,可與前述第1後輪單元選擇性地使用者,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前述後輪載具之車軸、及可旋轉地保持於前述車軸之第2車輪,前述 第1車輪之徑與前述第2車輪之徑不同。根據本發明之第4嬰兒車,可適當地對應第1目的。
本發明之第4嬰兒車中,前述後輪載具亦可構成為在不同之上下位置支持前述第1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與前述第2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
又,本發明之第4嬰兒車中亦可為,前述第1車輪之半徑比前述第2車輪之半徑還大,且前述第1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係於比前述第2後輪單元之車軸靠近上下方向之上方而相差大略等於前述第1車輪之半徑與前述第2車輪之半徑之差的位置上,保持於前述後輪載具。
圖示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車的車體展開之狀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組裝有坐墊之狀態下之第1圖之車體之立體圖。
第3圖係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展開之狀態之側面圖。
第4圖係由後方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展開之狀態者。
第5圖係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折疊之狀態的側面圖。
第6圖係由前方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折疊之狀態者。
第7圖係由後方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折疊之狀態 者。
第8圖係模式地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之一部分的上面圖。
第9圖係模式地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之一部分的側面圖。
第10圖係由前方顯示展開之狀態之嬰兒車的車體者。
第11圖係對應於第10圖者,且係顯示折疊動作開始之狀態下之嬰兒車的車體。
第12圖係由後方顯示第10圖所示之狀態之嬰兒車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13圖係對應於第12圖者,且由後方顯示第11圖所示之狀態之嬰兒車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14圖係用以說明第1圖之嬰兒車之第2狀態維持機構者,且由側方顯示第8圖所示之狀態之嬰兒車的一部分。
第15圖係用以說明第1圖之嬰兒車之第1狀態維持機構者,且顯示在拆卸把手構件之狀態下之把手構件之端部。
第16圖係用以說明第1圖之嬰兒車之第1狀態維持機構者,且顯示在拆卸把手構件之狀態下安裝有把手構件之部分。
第17圖係顯示在折疊狀態中之把手構件在折疊之前的狀態之正面圖。
第18圖係由寬度方向內側顯示在安裝有後輪單元之狀態下,後腳及安裝於後腳下端之後輪載具之立體圖。
第19圖係在拆下後輪單元之狀態下,由寬度方向外側 顯示安裝於後腳及後腳下端之後輪載具之立體圖。
第20圖係顯示具有互異之後車輪之二種後輪單元之立體圖。其中,第20(a)圖係顯示第1後輪單元,第20(b)圖係顯示第2後輪單元。
第21圖係用以說明後輪單元之保持機構者,且為顯示後輪載具之模式圖。
第22圖係用以說明後輪單元之保持機構者,且顯示保持有第1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後輪載具的模式圖。
第23圖係用以說明後輪單元之保持機構者,且顯示在保持第2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後輪載具的模式圖。
第24圖係由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之側顯示在拆離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一對後腳之下方領域者。
第25圖係對應於第24圖者,且由另一後輪載具之側銑是在拆離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一對後腳之下方領域者。
第26圖係顯示第24圖所示之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之縱截面圖。
第27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作用者,且為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滑動構件之卡合狀態者。
第28圖係沿著第27圖之XXVI-XXVI線之截面圖。
第29圖係顯示第25圖所示之另一後輪載具之縱截面圖。
第30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第1變形例者,且係顯示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插入構件之模式圖。
第31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第2變形例者,且係顯示 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插入構件之模式圖。
第32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第3變形例者,且係顯示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插入構件之模式圖。
第33圖係顯示安裝有第2前腳單元之嬰兒車之立體圖。
第34圖係用以說明坐墊之第1變形例之立體圖。
第35圖係用以說明坐墊之第2變形例之立體圖。
第36圖係用以說明坐墊之第3變形例之立體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較佳型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
第1圖~第36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嬰兒車之一實施形態者。其中,第1圖~第7圖係顯示嬰兒車之全體構成。如第1圖~第7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車10具有:車體20、及可裝卸地安裝於車體20之坐墊130。車體20具有:配置於大略中心之核心構件25、支持於核心構件25之前腳30及後腳40、及經由臂構件65支持於核心構件25之把手構件60。前腳30之下端保持有包含前車輪35之腳輪34。又,後腳40之下端經由載具50而保持有包含後車輪47之後輪單元45。
又,本實施形態中,車體20構成為可折疊。具體而言,車體20構成為可在把手構件60、前腳30及後腳40由核心構件25延伸出去而成放射狀之使用狀態(展開狀態)、與使把手構件60、前腳30及後腳40相對核心構件25旋動(搖動)之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又,車體20具有:使後腳40之搖動與把手 構件60之旋動連動之後腳連桿材88、及使前腳30之搖動與把手構件60之旋動(支持把手構件60之臂構件65之旋動)連動之前腳連桿機構70。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可在嬰幼兒乘坐於坐墊130之狀態下,操作者(例如,嬰幼兒之保護者)把持把手構件60而操縱嬰兒車10,嬰兒車10之前腳30之側成為進行方向之前方,而使嬰兒車10行進。
再者,本說明書中,對於嬰兒車10及車體20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用語,若無特別指示時,則表示以操縱在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之操作者為基準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詳而言之,嬰兒車10之「前後方向」係意指第1圖中紙面之連結左下與右上之方向,相當於第2圖之紙面的左右方向。而且,只要沒有特別指示,「前」係意指操縱嬰兒車10之操作者面向之側,第1圖之紙面的左下側以及第3圖中紙面的左側為嬰兒車10之前側。另一方面,所謂嬰兒車10之「上下方向」,係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與接地面正交之方向。因此,若接地面為水平面,「上下方向」係指垂直方向。又,「寬度方向」或「車寬度方向」係指橫向,且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任一者正交之方向。
首先,說明嬰兒車10之車體20。主要如第1~9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更具體而言係核心構件25、前腳30、後腳40、臂構件65及把手構件60沿著通過車寬度方向中之中心之前後方向的面為中心而成大概對稱之 構成。
如第1圖~第4圖所示,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中,核心構件25係大略配置於中心。主要如第6圖、第9圖、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核心構件25具有:作為本體部分之基底部26、及經由固定具25a而可裝卸地固定於基底部26之前腳軸支部27。核心構件25之基底部26係由例如鋁鍛造品所構成,具有高剛性。前腳軸支部27係以前腳30可旋轉之方式支持前腳之構件,且如後所述,與支持之前腳30構成前腳單元29。
其次,說明連接於核心構件25之前腳30及後腳40。
第1圖~第9圖所圖示之車體20設有並排配列於車寬度方向之一對前腳30。如第3圖所示,展開狀態中,各前腳30係構成為與核心構件25連接之側的端部相較於與該端部為相反側之與腳輪34連接之側的端部,位於前後方向之後方,且由核心構件25延伸向下。又,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一對前腳30在使用狀態中係傾斜成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愈遠離核心構件25之側而變得愈大。
如上所述,各前腳30之下端安裝有腳輪34。腳輪34係以前車輪可旋轉之方式支持一對前車輪35。又,腳輪34以一對前車輪35之車軸可旋動之方式支持。再者,第1圖~第7圖所示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中,支持於各前腳30之下端之一對前車輪35之分離間隔相較於一對前腳30之下端之分離間隔極小。因此,第1圖~第7圖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以機能性來分類的話,可說是構成四輪車。
各前腳30係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核心構件25。如第8圖所示,各前腳30之旋動軸線(搖動軸線)raf延伸成車寬度方向外側(車寬度方向中遠離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中心之側)比車寬度方向內側(車寬度方向中接近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中心之側)靠近前後方向之後方。因此,各前腳30係可由自核心構件25朝前後方向之前方且車寬度方向之外方延伸出去之狀態(第1圖~第4圖所示之狀態),往自核心構件25大略朝下方延伸下去之狀態(第5圖及第6圖所示之狀態),相對核心構件25搖動。又,如第6圖所示,各前腳30之旋動軸線(搖動軸線)raf係延伸成車寬度方向外側比車寬度方向內側靠近上下方向之下方。該結果係即使各前腳30相對於核心構件25旋動,支持於前腳30之下方之前車輪35仍可維持與旋動之前大略平行之姿勢。即,如第6圖所示,即使在使前腳30對核心構件25旋動而折疊之狀態下,經由腳輪34而支持於各前腳30之一對前車輪35之旋轉軸線與接地面平行地延伸。
其次,就後腳40加以說明。第1圖~第7圖所圖示之車體20與前腳30同樣設有並排配列於車寬度方向之一對後腳40。如第3圖所示,展開狀態中,各後腳40係構成為,與核心構件25連接之側的端部比與該端部為相反側之連接後輪單元45之側的端部,靠近前後方向之前方,且由核心構件25延伸向下。又,如第4圖所示,一對後腳40係傾斜成在使用狀態中,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係隨著遠離核心構件25之側而變大。
各後腳40係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核心構件25。如第8圖所示,各後腳40之旋動軸線(搖動軸線)rar1,rar2係以車寬度方向外側比車寬度方向內側靠近前後方向之前方的方式延伸。因此,各後腳40係可由自核心構件25朝前後方向之後方且車寬度方向之外方延伸出去之狀態(如第1圖~第4圖所示之狀態),朝自核心構件25大略朝下方延伸向下之狀態(第5圖及第6圖所示之狀態),相對核心構件25搖動。
各後腳40之下端安裝有後輪載具50。後輪載具50支持有具有後車輪47之後輪單元45。關於後輪載具50及後輪單元45於後詳述。
圖示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中,各後腳40包含平行配置之第1後腳要素41與第2後腳要素42。如第9圖所示,第1後腳要素41及第2後腳要素42在其上端中,以平行之旋動軸線(搖動軸線)rar1、rar2為中心與核心構件25連接。又,第1後腳要素41及第2後腳要素42在其下端中,以平行的旋動軸線(搖動軸線)rar3,rar4為中心,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支持後輪載具50之載具支持構件43(參照第18圖)。又,後腳要素41、42之相對於核心構件25之旋動軸線rar1、rar2與後腳要素41、42之相對於載具支持構件43之旋動軸線rar3、rar4呈平行,且如第9圖模式地所示,該等旋動軸線rar1、rar2、rar3、rar4配置於形成平行四邊形之位置。該結果是即使各後腳40相對核心構件25旋動,支持於後腳40之下方之後車輪47也可維持與旋動之前大略平行之姿勢。即,如第7圖所示,即使使後腳40相對核心構件25旋動而折疊之狀態中, 經由後輪載具50支持於各後腳40之後車輪47的旋轉軸線係與接地面平行地延伸。
再者,如第5圖~第7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由核心構件25延伸出去之左側之前腳30、右側之前腳30、左側之後腳40及右側之後腳40由使用狀態往折疊狀態變形時,係互相接近地相對核心構件25搖動。換言之,左側之前腳30、右側之前腳30、左側之後腳40及右側之後腳40係以彼此之間構成之角度變小的方式相對核心構件25搖動。進一步換言之,一對前腳30及一對後腳40係以配置於遠離該核心構件25之側的端部互相接近之位置的方式相對核心構件25搖動。
該結果是如第5圖所示,在折疊狀態中,前腳30及後腳40相互接近而由核心構件25朝下方延伸出去。藉此,可將嬰兒車10之前後方向的大小在折疊狀態下小型化。又,如第6圖所示,在折疊狀態中,一對前腳30係相互接近而由核心構件25朝下方延伸出去。同樣地,如第7圖所示,折疊狀態中,一對後腳40係相互接近而由核心構件25朝下方延伸出去。藉此,可使嬰兒車10之車寬度方向的大小在折疊狀態下小型化。
其次,就把手構件60及臂構件65加以說明。
如上所述,如第1~7圖所示,把手構件60經由並列配置於車寬度方向之一對臂構件65,而可搖動地連結於核心構件25。把手構件60具有:並列配置於車寬度方向之一對把手延伸部61、及連結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間之可彎曲之彎 曲部62。本實施形態中,把手延伸部61之一端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臂構件65,把手延伸部61之另一端連接於彎曲部62。
又,例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把手延伸部61之臂構件65之側的領域可旋動地與後腳連桿材88之一端連接。後腳連桿材88之另一端在載具支持構件43之側之領域中與後腳40之第2後腳要素42連接。該後腳連桿材88可使後腳40對核心構件25之旋動、及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旋動連動。而且,如第5圖所示,在折疊狀態中,把手構件60構成為由支持於核心構件25上之臂構件65朝下方延伸。
即,把手構件60及後腳40由使用狀態往折疊狀態變形時,係彼此接近地對核心構件25搖動。換言之,把手構件60及後腳40係以在側面看時彼此之間構成之角度變小的方式對核心構件25搖動。進一步換言之,把手構件60及後腳40係以把手構件60遠離臂構件65之側的端部與後腳40之遠離核心構件25之端部係以配置在彼此接近之位置的方式搖動。
另,如上所述,一對後腳40之載具支持構件43之側之端部往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在自使用狀態往折疊狀態變形時會接近(參照第4圖及第7圖)。若一對後腳40往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變狹小,則分別連接於一對後腳40之一對後腳連桿材88遠離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也會變狹小。而且,本實施形態中,隨著一對後腳40往車寬度方向接近及一對後腳連桿材88往車寬度方向接近,把手構件60及支持 把手構件60之臂構件65會如下構成為一對把手延伸部61且相互接近。
首先,各臂構件65具有: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核心構件25之旋動基底部66、及支持於旋動基底部66並與把手構件60連接之把手支持構件67。把手支持構件67可旋動地連接於把手構件60之把手延伸部61之一端。
各旋動基底部66之相對於核心構件25之旋動軸線ram係與車寬度方向交錯,且大略朝向前後方向(參照如第3圖及第13圖)。因此,一對臂構件65可對核心構件25旋動,而使一對臂構件65與核心構件25相反之側之端部間,即-把手支持構件67間之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產生變化。
又,把手支持構件67係以與旋動基底部66相對核心構件25之旋動軸線ram平行之軸線ras為中心,可相對旋動基底部66旋動(參照如第13圖)。因此,臂構件65可將一對把手支持構件67與對應之把手延伸部61之旋動軸線rah(參照第4圖)保持在平行於水平方向之一直線,並且對核心構件25旋動而使一對把手支持構件67接近或遠離車寬度方向。藉由如此之臂構件65的構成,隨著後腳40往車寬度方向之接近,一對把手延伸部61接近臂構件65之側之端部間之車寬度方向中之分離間隔在折疊狀態下縮小。
又,如上所述,一對把手延伸部61遠離臂構件65之側的端部可藉由可彎曲之彎曲部62連結。藉由該彎曲部62在折疊狀態下彎曲,可縮小一對把手延伸部61遠離臂構件65之側之端部間之車寬度方向中的分離間隔。
藉由以上之臂構件65與把手構件60之構成,把手構件60及後腳40成為相較於使用狀態,在折疊狀態中,把手構件60遠離臂構件65之側的端部與後腳40遠離核心構件25之端部之間,不只是前後方向,連車寬度方向也處於更相互接近之位置。
再者,如第17圖所示,彎曲部62具有:與一對把手延伸部61遠離臂構件65之側之端部連接之第1彎曲部63a及第3彎曲部63c、以及配置於第1彎曲部63a及第3彎曲部63c之間之第2彎曲部63b。第1~第3彎曲部63a,63b,63c分別可旋動地連接端部間。
接著,如第1圖~第4圖所示,彎曲部62在使用狀態時,係朝向遠離臂構件65之側而由一對把手延伸部61延伸出去。另一方面,如第7圖清楚所示,彎曲部62在折疊狀態下,係彎曲成朝接近臂構件65之側突出。藉此,如第17圖所示,在折疊狀態下,可使把手構件之大小不僅是在車寬度方向,在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也可小型化。即,可將把手構件60之使用狀態下之尺寸維持在考慮了操縱性等之適切的長度,同時可使折疊時之把手構件60的大小不僅在車寬度方向,亦可在前後方向小型化。
又,如第5圖所示,彎曲部62之彎曲軸線ba實質上係與包含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假想平面vp正交。因此,如第5圖所示,來自含有一對把手延伸部61所包含之假想平面vp之彎曲部62的突出量pl在折疊狀態中相較於使用狀態,實質上也不會變大。由此點,可將嬰兒車10在折疊狀態時之尺 寸有效地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中小型化。
進而,如第10圖及第11圖清楚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中,一對臂構件65與前腳30之間設有前腳連桿機構70。前腳連桿機構70係構成為連結一對臂構件20與前腳30之間,且使前腳30之搖動與一對臂構件65之旋動連動。
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前腳連桿機構70具有:連結一對臂構件65之間之臂構件連結連桿72、連結一對前腳30之間之前腳連結連桿78、臂構件連結連桿72、及在前腳連結連桿78之間延伸之連絡連桿81。
如第10圖所示,臂構件連結連桿72係在使用狀態中,將一對臂構件65之旋動基底部66之間在水平方向上成一直線狀延伸。該臂構件連結連桿72可旋動地連接於旋動基底部66,並且該中央部分構成為可彎曲。因此,一對旋動基底部66自使用狀態朝折疊狀態而對核心構件25旋動時,隨著一對旋動基底部66的接近,臂構件連結連桿72可彎曲。
尤其,如第1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臂構件連結連桿72之彎曲軸線bal1及臂構件連結連桿72相對旋動基底部66之旋動軸線ra11係與旋動基底部66相對核心構件25之旋動軸線ram大略平行地延伸。因此,臂構件連結連桿72可隨著旋動基底部66相對核心構件25之旋動而圓滑地彎曲。
但是,臂構件連結連桿72與連絡連桿81之間係經由第1連接器73而連結。而且,第1連接器73係配置於臂構件連結連桿72上,且限制了臂構件連結連桿72朝前腳30之側之突 出(朝下側突出)而彎曲。因此,臂構件連結連桿72係如第11圖所示,中央部分朝上方突出而彎曲,相反側則無彎曲。
同樣地,如第10圖所示,前腳連結連桿78在使用狀態中,一對前腳30之間係朝水平方向成一直線狀延伸。該前腳連結連桿78係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腳30,並且該中央部分構成為可彎曲。因此,一對前腳30對核心構件25旋動而由使用狀態朝折疊狀態時,隨著一對前腳30之接近,前腳連結連桿78彎曲。
連絡連桿81係如上所述,經由第1連接器73而與臂構件連結連桿72之可彎曲處或可彎曲處之附近連結。連絡連桿81係其一端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第1連接器73。由第11圖及第13圖可理解,連絡連桿81對第1連接器73之旋動軸線rac1係對臂構件連結連桿72之彎曲軸線bal1正交。又,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連絡連桿81經由第2連接器79而與前腳連結連桿78之可彎曲處或可彎曲處之附近連結。連絡連桿81係將與連接於第1連接器73之一端為相反之另一端可旋動地連接於第2連接器79。如第11圖所示,連絡連桿81對於第2連接器79之旋動軸線rac2係對前腳連結連桿78之彎曲軸線bal2正交。
另,本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設有用以維持使用狀態、即經展開之狀態之機構。如以下所說明,狀態維持機構係構成為用以限制構成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要素之變位或變形。如上所述,經由前腳連桿機構70及後腳連桿材88,構成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要素之變位或變形係連 動的。因此,若藉由狀態維持機構限制一構成要素之變位或變形,可限制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而將嬰兒車10維持在使用狀態。
首先,設有用以限制把手構件60對臂構件65旋動之機構作為第1狀態維持機構91。如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第1狀態維持機構91係構成為包含配置於把手延伸部61之臂構件65側之端部61a內之限制滑件92、及形成於與把手延伸部61之端部61a相對面之臂構件65之把手支持構件67的溝68。
限制滑件92包含一對限制突起92a,該一對限制突起92a係自把手延伸部61之端部61a朝與該端部61a相對面之臂構件65之把手支持構件67突出。限制滑件92在把手延伸部61內可對把手延伸部61滑動。限制滑件92藉由設置於把手延伸部61內之壓縮彈簧93b,在把手延伸部61內朝遠離彎曲部62之側賦與勢能。限制滑件92藉由設置於端部領域之第1切換開關64而可對抗壓縮彈簧93b之勢能在各把手延伸部61之彎曲部62之側移動。第1切換開關64可對把手延伸部61滑動地設置在把手延伸部61之外面上。用以連結第1切換開關64與限制滑件92之連結構件93a延伸至把手延伸部61內。
另一方面,形成於把手支持構件67之溝68具有:限制溝68b,係收容藉由來自壓縮彈簧93b之勢能而使之移動之限制滑件92之限制突起92a;及導引溝68a,係用以導引對抗來自壓縮彈簧93b之勢能而使之移動之限制滑件92之限制突起92a。限制溝68b係與來自把手延伸部61之旋動軸線 rah之放射方向平行而由導引溝68a延伸而出。
因此,若限制滑件92推壓於壓縮彈簧93b,而限制突起92a配置於限制溝68b內時,會限制把手延伸部61對臂構件65之旋動。另一方面,當操作第1切換開關64,限制滑件92會對抗壓縮彈簧93b之勢能而拉提到導引溝68a內。此種情況下,可使把手構件60對臂構件65旋動。又,當使把手構件60由折疊狀態對臂構件65旋動到使用狀態之位置時,會藉由壓縮彈簧93b之推壓,限制突起92a嵌入限制溝68b內,嬰兒車10之車體20維持在使用狀態。
其次,就設置作為第2狀態維持機構95且用以限制臂構件65對核心構件25之旋動之機構加以說明。如第12圖~第14圖所示,第2狀態維持機構95具有:設置於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及形成有可收容凸部74之收容部84之狀態維持片83。
如第12圖~第14圖所示,凸部74係由第1連接器73之後側之面突出。狀態維持片83係設置於核心構件25,並且由核心構件25立起。狀態維持片83係在核心構件25上時,若嬰兒車處於使用狀態,則配置於前腳連桿機構70與第1連接器73對面之位置。進一步具體而言,如第12圖~第14圖所示,狀態維持片83大致沿著由使用狀態開始往折疊狀態變形時之凸部74之移動路徑rp(參照第14圖)延伸,且自該凸部74之移動路徑rp逐漸遠離地翻向後方。而且,如第12圖所示,在狀態維持片83中之嬰兒車10處於使用狀態時,在與凸部74對面之位置形成有收容部84。
即,如第14圖所示,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在嵌入於狀態維持片83之收容部84之狀態中,臂構件連結連桿72之彎曲受限制。藉此,前腳連桿機構70全體之變形(變位)也會受限制。但是,該狀態維持片83構成為可朝翻回方向,即,可朝遠離前腳連桿機構70(第1連接器73)之前後方向之後向撓曲。因此,如第14圖中二點鏈線所示,藉由將狀態維持片朝後方側(也就是遠離前腳連桿機構70之第1連接器73之側)推壓,狀態維持片會進而朝後方側翻回。藉此,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會自狀態維持片83之收容部84拔出,臂構件連結連桿72可變形。
再者,如第14圖所示,狀態維持片83之一部分係由翻回之板狀材構成。而且,收容部84係狀態維持片83未翻回之領域,且形成於由使用狀態開始往折疊狀態之變形時,與凸部74之移動路徑rp平行延伸之部分。因此,收容於收容部84之凸部74可有效地防止因為不預期外力等而由收容部84脫離。
又,如第10圖~第14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前腳連桿機構70設有可搖動之搖動構件75。如第14圖所示,搖動構件75具有:操作者可把持之把持部75a、及由把持部75a延伸出去而可與把持部75a同步搖動之解除桿部75b。搖動構件75安裝於前腳連桿機構70之第1連接器73。如第14圖所示,搖動構件75對於前腳連桿機構70(第1連接器73)之搖動軸線sas係與由板狀構成之狀態維持片83之表面平行地延伸。
如第14圖所示,搖動構件75係配置成,在使用狀態下搖動時,解除桿部75b會抵接於狀態維持片83。而且,當操作者把持把持部75a而使搖動構件75搖動時,解除桿部75b會將狀態維持片83由前方側往後方側推壓。即,藉由操作搖動構件75,狀態維持片83被強制遠離前腳連桿機構70之第1連接器73。該結果是,如第14圖中二點鏈線所示,設置於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可由狀態維持片83之收容部84拔出。如此,前腳連桿機構70與狀態維持片83之卡合會被解除,前腳連桿機構70可變形。因此,搖動構件75(解除桿部75b)具有作為用以操作第2狀態維持機構95之切換開關(第2切換開關)的機能。
進而,設有用以限制把手構件60之彎曲部62之彎曲機構作為第3狀態維持機構97。把手構件60之彎曲部62可旋動地安裝於把手延伸部61,並且包含有可旋動地互相連接之第1~第3彎曲部63a、63b、63c。而且,彎曲部62內組裝有用以限制彎曲部62對把手延伸部61之旋動、及在第1~第3彎曲部63a、63b、63c之間旋動的機構。
又,例如第4圖所示,嬰兒車10中,用以解除旋動之限制、換言之為用以為可旋動狀態之推壓按鈕98a設置於彎曲部62之第2彎曲部63b。除此之外,如第4圖及第17圖所示,彎曲部62之第2彎曲部63b進一步設有用以限制推壓按鈕98a之變位之操作限制開關98b。即,要操作第3狀態維持機構97時,必須在解除操作限制開關98b之狀態下推壓推壓按鈕98a。如此,在嬰兒車10之使用狀態中,彎曲部62之彎曲 會受第3狀態維持機構97限制。
藉由如以上第1~第3狀態維持機構91、95、97,嬰兒車10之車體20會維持在已展開之使用狀態。
以下,就使嬰兒車10之車體20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時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的動作加以說明。首先,說明將已展開之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折疊時之動作。
使嬰兒車10之車體20由使用狀態變形為折疊狀態時,係操作第1~第3狀態維持機構91、95、97。例如,首先,就第3狀態維持機構97,在解除操作限制開關98b之狀態下推壓推壓按鈕98a,並且使把手構件60之彎曲部62為可彎曲之狀態。接著,例如使彎曲部62變形為稍微彎曲之狀態,藉此,彎曲部62維持在可旋動之狀態下,而不需要持續按著推壓按鈕98a。
其次,操作第2狀態維持機構95。具體而言,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以把持作為第2切換開關之搖動構件75之把持部75a的樣態,使搖動構件75對前腳連桿機構70搖動。如第14圖所示,隨著搖動構件75之搖動,解除桿部75b會推壓狀態維持片83。該結果是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由狀態維持片83之收容部(貫通孔)84拔出,前腳連桿機構70成為可變形之狀態。
進而,操作第1狀態維持機構91。具體而言,使第1切換開關64(參照如第17圖)對把手延伸部61滑動,拉提配置於把手延伸部61內之限制滑件92(參照第15圖)。隨著該限制滑 件92之移動,限制滑件92之限制突起92a在形成於臂構件65之把手支持構件67內之溝68內,由限制溝68b移動導引溝68a(參照第16圖)。
藉此,把手構件60(把手延伸部61)可對臂構件65(把手支持構件67)搖動。
如以上所述,在操作第1~第3之狀態維持機構91,95,97,將嬰兒車10之車體20解除維持在使用狀態之拘束後,朝接近後腳4O之方向(第3圖所示之側面視圖中,朝順時針之方向),使把手構件60對臂構件搖動。藉由後腳連桿材88,把手構件60對臂構件65之搖動傳達至後腳40。該結果是,隨著把手構件60之搖動,後腳40係以遠離核心構件25之側之端部朝前方移動(第3圖所示之側面視圖中,朝順時針方向)之方式,對核心構件25搖動。
如上所述,一對後腳40之分離間隔係藉由對核心構件25旋動而互相接近。隨著如此之一對後腳40之接近,經由後腳連桿材88而連結於一對後腳40之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也會互相接近。具體而言,連接於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其中一者之者之端部之把手支持構件67,藉由旋動基底部66搖動且互相接近,隨著一對後腳連桿材88之接近動作而可互相接近。又,連接於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其中一者之者之端部之彎曲部62可彎曲。藉此,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也會互相接近,而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車寬度方向之分離間隔會變狹小。
再者,把手構件60之彎曲部62係如第17圖之二點鏈線 所示,在使用狀態時,由把手延伸部61之另一端部朝遠離臂構件65(核心構件25)之側突出。另一方面,把手構件60之彎曲部62係如第17圖中之實線所示,折疊狀態時,會彎曲成由把手延伸部61之另一端朝接近臂構件65(核心構件25)之側突出。
進而,一對旋動基底部66之接近動作係經由前腳連桿機構70而傳達到一對前腳30。首先,如第11圖及第13圖所示,前腳連桿機構70之臂構件連結連桿72會隨著一對旋動基底部66之旋動動作而彎曲成朝上方突出。臂構件連結連桿72之往上方之彎曲動作經由連絡連桿81而傳達至前腳連結連桿78,並且彎曲成前腳連結連桿78也朝上方突出。隨著此種前腳連結連桿78之彎曲動作,一對前腳30對核心構件25搖動,而可在車寬度方向上互相接近。即,前腳30係以遠離核心構件25之側的端部朝後方移動(第3圖所示之側面視圖中,朝逆時針方向)之方式,對核心構件25搖動。
如以上所述,把手構件60之搖動動作、前腳30之搖動動作、及後腳40之搖動動作會連動進行,由使用狀態往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的動作完成。
如第5圖所示,折疊狀態時,來自把手構件60及後腳40之核心構件25之前後方向之往後方的突出量相較於使用狀態也大幅地縮小。同樣地,來自前腳30之核心構件25之前後方向之往前方之突出量相較於使用狀態也大幅縮小。又,折疊狀態時,來自把手構件60、後腳40及前腳30之核心構件25之車寬度方向之突出量也是相較於使用狀態而大 幅縮小。進而,在折疊狀態中,由於把手構件60係朝下方延伸出去,因此嬰兒車10之上下方向之高度也可大幅地降低。如此,藉由使用狀態進行折疊,可使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尺寸在前後方向、車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大幅地小型化。
再者,如上所述,把手構件60之彎曲部62在使用狀態時,係由一對把手延伸部61朝後方上方突出,並在折疊狀態時,彎曲進入一對把手延伸部61內。因此,考慮到嬰兒車10之操縱性而可同時兼顧將使用狀態中之把手構件60之突出量設定為適切長度,以及將折疊狀態中之把手構件60之長度充分縮短而使嬰兒車10之尺寸、尤其上下方向之尺寸大幅地小型化。
又,如第5圖所示,彎曲部62對把手延伸部61之搖動軸線、及構成彎曲部62之第1~第3彎曲部63a、63b、63c之間之搖動軸線ba係朝大略正交於藉由平行配置之一對把手延伸部61所區劃出之假想平面vp之方向延伸。因此,如第5圖所示,藉由彎曲部62彎曲,來自藉由一對把手延伸部61而區劃出之假想平面vp之彎曲部62之突出量pl不會變大,藉此,可使折疊狀態中之尺寸相當地小型化。
進而,如上所述,前腳30對核心構件25之旋動軸線raf(參照如第8圖及第9圖)係傾斜成車寬度方向外側位於比車寬度方向內側更靠近前後方向之後方,並且位於上下方向之下方。又,後腳40之第1後腳要素及第2後腳要素42與載具支持構件43及核心構件25構成為平行四邊形之連桿。 藉此,如第5圖~第7圖所示,即使在折疊狀態中,支持於前腳30之前車輪35及支持於後腳40之後車輪47保持在與使用狀態相同之姿勢,前車輪35之旋轉軸線及後車輪47之旋轉軸線變得與使用狀態平行。因此,折疊狀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經由前車輪35及後車輪47而可對接地面立起。該結果是可非常容易地處理折疊狀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進而,亦可把持搖動構件75之把持部75a以操作嬰兒車10之車體20,藉此,可格外提升折疊狀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的操作性。
另,本實施形態中,賦與由使用狀態朝折疊狀態之車體2之變化(變形‧變位)之勢能之賦與變形勢能構件係組裝至嬰兒車10之車體20。具體而言,如第9圖所示,在各後腳40與核心構件25之間,設有作為第1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6之拉伸彈簧。藉由作為第1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6之彈簧,各後腳40被賦與勢能而使遠離該核心構件25之側之端部朝前後方向之前方移動,即朝第3圖之側面視圖中順時針方向對核心構件25旋動。
又,如第9圖所示,在各前腳30與核心構件25間,設有作為第2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7之拉伸彈簧。藉由作為第2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7之彈簧,各前腳30會被賦與勢能,使遠離該核心構件25之側的端部朝前後方向之後方移動,即,朝第3圖之側面視圖中逆時針方向對核心構件25旋動。
進而,在前腳連桿機構70之臂構件連結連桿72之彎曲軸線之周圍設有作為第3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8(參照第11圖) 之螺旋彈簧。藉由作為第3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8彈簧,臂構件連結連桿72被賦與勢能而由朝水平方向延伸之狀態朝向往上方突出之彎曲之狀態。
根據如此之第1~第3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6、17、18,藉由解除第1~第3狀態維持機構91、95、97,在使用狀態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會自動地往折疊狀態變形,且可使嬰兒車10之車體20穩定地持續維持在折疊狀態。原本該嬰兒車10之折疊操作就是使把手構件60僅往一方向搖動,並且在該搖動時,把手構件60之軸線方向不大幅地朝上下方向或前後方向移動,因此容易。而且,根據如此之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6、17、18及狀態維持機構91、95、97,可使嬰兒車10之折疊操作更為容易。
其次,說明在折疊狀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展開時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的動作。
在折疊狀態中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展開時之嬰兒車10之車體20的展開動作與上述之動作係相反的。具體而言,係使把手構件60朝遠離後腳40之方向(第3圖所示之側面視圖中,朝逆時針方向)對臂構件65搖動。隨著該把手構件60之搖動動作,前腳30、後腳40及臂構件65對核心構件25搖動並且展開車體20。
此時,把手構件60之一對把手延伸部61會互相分離並且成為彎曲部62展開之狀態。彎曲部62成為暫時展開之使用狀態時,因為第3狀態維持機構97而彎曲受到限制。接著,藉由限制彎曲動作之彎曲部62,一對把手延伸部61會 保持在彼此分離之維持。
又,當嬰兒車10之車體20展開到使用狀態時,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被沿著該移動路徑rp延伸之狀態維持片83導引,進入形成於狀態維持片83之收容部(貫通孔)84內。如此,藉由構成第2狀態維持機構95之前腳連桿機構70之凸部74與狀態維持片83之收容部(貫通孔)84之卡合,前腳連桿機構70之變形會受到限制。
進而,如第15圖所示,構成第1狀態維持機構91之限制滑件92在把手延伸部61內,被壓縮彈簧93b賦與勢能。而且,當嬰兒車10之車體20展開到使用狀態時,限制滑件92之限制突起92a會由形成於臂構件65之把手支持構件67之溝68之導引溝68a進入限制溝68b。當限制突起92a進入限制溝68b時,把手延伸部61對把手支持構件67之旋動(搖動)會受到限制。如此,藉由構成第1狀態維持機構91之限制滑件92與溝68之卡合,把手構件60對臂構件65之搖動會受到限制。
如上所述,藉由對抗上述之第1~第3之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6、17、18之勢能,使把手構件60、前腳30及後腳40搖動,可變形為嬰兒車10之車體20展開後之使用狀態,且可藉由第1~第3之狀態維持機構91、95、97而自動的固定在使用狀態。因此,與嬰兒車10之折疊動作同樣,嬰兒車10之展開動作也極為容易進行。
其次,更進一步詳述經由載具支持構件43而保持於各後腳40之下端之後輪載具50、及保持於後輪載具50之後輪 單元45。
如第1圖~第7圖所示,後輪載具50分別經由載具支持構件43而支持於各後腳40之遠離核心構件25之側之端部。另一方面,各後輪單元45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對應之後輪載具50之車軸46、可旋轉地支持於車軸46之後車輪47、及與後車輪47同步而可對車軸46旋轉之剎車環48。而且,後輪單元45可裝卸地保持於後輪載具50。
剎車環48在支持於後輪載具50之狀態下,於構成為與後輪載具50相對面之側之面形成有多數限制用溝48c。限制用溝48c並列配置於以車軸46為中心之假想圓之周方向。各溝48c朝以車軸46為中心之放射方向延伸,且朝半徑方向內側開口。該剎車環48藉可由後輪載具50移動地突出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進入限制用溝48c內,限制以車軸46為中心之旋轉。剎車環48之旋轉受到限制時,後車輪47對於車軸46之旋轉也會受限。關於限制用卡合構件55與後輪載具50之其他構成要素皆於後詳述。
如第19圖所示,後輪載具50連接於載具支持構件43,而對載具支持構件43在預定之角度範圍內,以朝水平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rag為中心而可旋動。又,後輪載具50與載具支持構件43之間設有分隔件44。藉由後輪載具50對在分隔件44被賦與勢能之狀態下之載具支持構件43的旋動,可抑制嬰兒車10在行進中因地面(行進面)之凹凸而造成車體20之搖晃或歪斜等。
又,如第20圖、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 嬰兒車10具有可選擇性使用之一對第1後輪單元45a及一對第2後輪單元45b。選擇一對第1後輪單元45a及一對第2後輪單元45b之任一對後輪單元,並且該一對後輪單元保持在一對後輪載具50之每一個。如第20圖所示,第1後輪單元45a之第1之後車輪47a之徑比第2後輪單元45b之第2後車輪47b之徑還大。又,第1後輪單元45a之後車輪47a具有注入空氣之橡膠製中空輪胎,第2後輪單元45b之後車輪47b具有未注入空氣之橡膠製中實輪胎。進而,第1後輪單元45a之剎車環46a之徑比第2後輪單元45b之後車輪47b之徑還大。
如此,若一個嬰兒車10具有可替換之二種車輪單元單元45a,45b時,可因應嬰兒車10行進之路面(接地面、行進面)之狀況而選擇包含適切之後車輪47之車輪單元45。舉例來說,若嬰兒車10在凹凸大之路面上行進,適合選擇第1後輪單元45a。若使用第1後輪單元45a,可藉由構成為包含大徑之橡膠製中空輪胎之後車輪47a,吸收因路面之凹凸而造成之嬰兒車10之搖動與歪斜。藉此,可提升嬰兒車10之安定性,並且可使嬰幼兒乘坐之嬰兒車10更安全且安定地行進。舉其他例來說,若嬰兒車10行進於混雜之場所時,適合選擇第2後輪單元45b。若使用第2後輪單元45b,藉由構成包含為小徑之橡膠製中實輪胎,可藉由後車輪47b而進行小旋轉,提昇操縱性。
又,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使用狀態中,本實施形態之後輪載具50係構成為第1後輪單元45a之車軸46a與第2後輪單元45b之車軸46b支持於不同之垂直方向位置(上下 方向位置)vp1、vp2(參照第19圖)。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用以支持包含大徑之輪胎之後車輪47a之第1後輪單元45a的車軸46a相較於用以支持包含小徑之輪胎之後車輪47b之第2後輪單元45b的車軸46b,係支持於垂直方向上方之位置vp1。藉此,即使替換分別具有不同徑之後車輪47a、47b之第1後輪單元45a及第2後輪單元45b,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高度或嬰幼兒乘坐之位置的高度不會有變化。因此,藉由替換後輪單元45a、45b,可防止引起嬰兒車10之重心位置的變化、或乘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視線的變化等。藉此,可防止因重心位置之變化造成操縱性之降低、行進性之降低、乘坐舒適度之降低等。
尤其,本實施形態中,第1後輪單元45a之車軸46a係於比第2後輪單元45b之車軸46b靠近垂直方向之上方而相差大略等於第1後輪單元45a之後車輪47a之半徑及第2後輪單元45b之後車輪47b之半徑之差的位置上,保持於後輪載具50。因此,用以保持後輪單元45a、45b之後輪載具50即使保持任一者之後輪單元45a、45b,也會配置於距離接地面為一定之垂直方向位置。因此,藉由替換後輪單元45a、45b,不會造成嬰兒車10之重心位置的變化、或乘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之視線的變化等。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1後輪單元45a之剎車環48a之半徑相較於第2後輪單元45b之剎車環48b之半徑,為大略等於第1後輪單元45a之後車輪47a之半徑與第2後輪單元45b之後車輪47b之半徑之差。此種情況下,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 示,單一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可與兩方之後輪單元45a,45b之剎車環48a,48b卡合。也就是說,可使後輪載具50之構成簡易,並且可圖謀輕量化及小型化等。
以下,就後輪單元45、45a、45b保持於後輪載具50之構成加以說明。
再者,如第21圖所示,一對後輪載具50之每一個具有:作為殼體之本體51、配置於本體51內之保持構件(在圖示之例中為保持板)56、及將保持板56由垂直方向之下側往上側拉提之賦與勢能彈簧57。保持板56之一部分係由本體51朝外部露出,構成操作按鈕56a(參照如第18圖)。藉由將操作按鈕56a由本體51之外部推壓,可對抗賦與勢能彈簧57之勢能,在本體51內將保持板56朝垂直方向朝下方往下壓。
又,如第19圖及第21圖所示,本體51有用以接受第1後輪單元45a之車軸46a之第1孔51a1、與用以接受第2後輪單元45b之車軸46b之第2孔51a2係在垂直方向分離形成。保持板56具有:第1接觸部56b1,係在被賦與勢能彈簧57上拉之狀態下,配置於與第1孔51a1對面之位置且由下方部份地塞住第1孔51a1;及第2接觸部56b2,係在被賦與勢能彈簧57上拉之狀態下,配置於與第2孔51a2對面之位置,並且由下方部份地塞住第2孔51a2。另一方面,如第20圖、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各後輪單元45、45、45b之車軸46、46a、46b之前端係形成為前端尖細。又,如第20圖、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在車軸46a、46b之前端附近形成有周狀之溝46a1、46b1。
在此種構成中,係以僅將後輪單元45、45a、45b之車軸46、46a、46b之前端插入後輪載具50之第1孔51a1或第2孔51a2,後輪單元45、45a、45b保持於後輪載具50。具體而言,藉由形成為圓錐狀之車軸46、46a、46b之前端,保持板56之接觸部56b1、56b2朝垂直方向向下推壓。藉此,車軸46、46a、46b會越過保持板56而進入本體51之內部。此時,保持板56之接觸部56b1、56b2藉由來自賦與勢能彈簧57之勢能,可由下方抵接於車軸46、46a、46b。最後,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保持板56之接觸部56b1、56b2會進入車軸46、46a、46b之周狀溝46a1、46b1,限制沿著車軸46、46a、46b之軸線方向的移動。再者,如此,保持於後輪載具50之後輪單元45、45a、45b會推壓操作按鈕56a而將保持板56在本體51內向下壓,藉此可由後輪載具50拆下。
其次,就限制後輪單元45之後車輪47之旋轉之構成及作用加以說明。由省略後車輪47而顯示一對後腳40之下端部之第24圖及第25圖可理解,一對後輪載具50之每一個具有限制用卡合構件55,且支持於各後輪載具50之後輪單元45具有與限制用卡合構件55卡合之剎車環48。因此,一對後車輪47分別分開限制旋轉。
但是,如第24圖及第25圖所示,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第1之後輪載具)50a與另一後輪載具(第2後輪載具)50b之間設有傳達機構100。而且,藉由傳達機構100,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之移動往另一方之後輪載具50b傳達,後輪載具50b之限制用卡合 構件55會與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連動而移動。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僅藉操作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不操作另一後輪載具50b,可限制保持於兩方之後輪載具50a、50b之後輪單元45之後車輪47的旋轉。
首先,就其中一者之者之方之後輪載具50a之構成及作用加以說明。如第26圖所示,後輪載具50a具有:保持車輪單元45之車軸46之上述本體(殼體)51;可對本體51朝一方向滑動之滑動構件111;及配置於本體51內可沿著一方向由一側朝與前述一側為相反側之另一側賦與滑動構件相對本體51之勢能之賦與勢能構件117。
再者,本實施之形態中,所謂一方向係大略為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又,所謂一方向中之一側,係上下方向之下側,所謂一方向中之另一側,係上下方向中之上側。
可進入車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48c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安裝於滑動構件111。滑動構件111係構成為在未被施加外力時,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rp1、比第1保持位置rp1沿著前述一方向位於更靠近一側之第2保持位置rp2之任一者。若滑動構件111保持於第2保持位置rp2時(第22圖及第23圖以二點鏈線所示之狀態),限制用卡合構件55c會進入車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48c,而會限制後車輪47之對於車軸46的旋轉。另一方面,滑動構件111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rp1時,(第22圖及第23圖中以實線表示之狀態),限制用卡合構件55與車輪單元45之卡合會被解除,即,限 制用卡合構件55會由車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48c拔出,而後車輪47可對車軸46旋轉。
又,如第26圖所示,滑動構件111形成有二個長孔112a、112b。各長孔112a、112b形成於與上述之車軸46、46a、46b插入之孔51a1、51a2相對面之位置。
進而,滑動構件111具有操作部113,操作部113係可施加將滑動構件111由另一側(上下方向上側)朝一側(上下方向下側)推壓之外力。該操作部113係由滑動構件111之一部份構成,且與滑動構件111一體構成。因此,操作部113會與限制用卡合構件連動而朝一方向移動。操作部113設置於本體51之外部,且在後腳40之下端領域中配置於後車輪47之附近。使用者可直接接觸到操作部113而施加外力。
接著,滑動構件111會暫時沿著一方向由另一側朝一側推壓,更嚴密一點來說,係構成為由另一側朝一側越過第2保持位置而推壓,然後,每次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而由一側返回另一側時,保持之位置會在第1保持位置rp1與第2保持位置rp2之間交互變化。尤其,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每次滑動構件111滑動到沿著一方向之可滑動範圍內之最一側之位置時,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而由一側返回到另一側且與以保持之位置在第1保持位置rp1與第2保持位置rp2之間交互變化。具體而言,係如以下說明般構成。
本體51及滑動構件111之任一者包含面115,面115為與一方向大略平行者,且形成有呈線狀延伸之卡合溝116。另 一方面,在本體51及滑動構件111之另一方,支持有插入構件119,該插入構件119係其前端配置於卡合溝116內,且限制往前述一方向之變位。第26圖所示之例中,插入構件119之另一側端部固定於本體51,插入構件119由本體51朝一方向中之一側垂下。插入構件119係由金屬線(金屬棒)所構成。另一方面,如第26圖所示,滑動構件111包含有形成有呈線狀延伸之卡合溝116之面115。
插入構件119係沿著一方向而由另一側往一側延伸。但是,如第27圖所示,插入構件119之一端側之前端部為90°彎曲,為滑動構件111之面115之法線方法,且沿著卡合溝116之深度方向延伸。插入構件119之前端延伸進入卡合溝116內。進而,插入構件119之前端與卡合溝116之底面116a朝彼此推壓,插入構件119之前端抵接於卡合溝116之底面116a。插入構件119可限制往一方向之移動。但是,藉由細長狀之插入構件119撓曲,插入構件119之前端可朝與一方向正交之方向移動。此種構成中,藉由插入構件119與卡合溝116之卡合,限制了形成卡合溝116之滑動構件111對於支持插入構件119之本體51的自由移動。
如第27圖所示,卡合溝116具有如下述所構成之路徑:由第1折返位置p1連結到在一方向中位於比第1折返位置p1更靠近另一側之第2折返位置p2之第1溝路徑c1、由第2折返位置p2連結到在一方向中位於比第2折返位置p2更靠近一側之第3折返位置p3之第2溝路徑c2、由第3折返位置P3連結到在一方向中位於比第3折返位置P3更靠近另一側之第4折 返位置p4之第3溝路徑c3、及由第4折返位置p4連結到在一方向中比第4折返位置p4更接近一側之第1折返位置p1之第4溝路徑c4。而且,卡合溝116及插入構件119係構成為插入構件119依該順序到達第1~第4折返位置p1~p4而繞著卡合溝116旋轉。
又,如第27圖所示,第1折返位置p1及第3折返位置p3在形成有卡合溝116之面115上與一向正交之另一向中,係配置於第2折返位置p2及第4折返位置p4之間。藉此,在第1~第4折返位置p1~p4以外,不會形成在一個方向上之折返點,且不會產生路徑之交錯,而卡合溝116呈周狀形成。
本實施形態中,在卡合溝116內,第1溝路徑c1與第2溝路徑c2合流(連接)之領域中,第2溝路徑c2之卡合溝116之深度變得比第1溝路徑c1之卡合溝116之深度還深。該結果係如第27圖及第28圖所示,形成有沿著第2溝路徑c2之落差s2。而且,藉由該落差s2,到達第2折返位置p2之插入構件119接著在對卡合溝116朝一向一側作相對移動時,藉由落差s2阻害往第1溝路徑c2進入,而會沿著第2溝路徑c2被誘導往第3折返位置p3。
又,卡合溝116內第2溝路徑c2與第3溝路徑c3合流(連接)之領域中,第3溝路徑c3之卡合溝116之深度變得比第2溝路徑c2之卡合溝116之深度還深。該結果是如第27圖及第28圖所示,形成有沿著第3溝路徑c3之落差s3。
記由該落差s3,到達第3折返位量p3之插入構件119接著會沿著第3溝路徑c3而被誘導往第4折返位置p4。
進而,卡合溝116內第3溝路徑c3與第4溝路徑c4合流(連接)之領域中,第4溝路徑c4之卡合溝116之深度比第3溝路徑c3之卡合溝116之深度還深。該結果是如第27圖所示,形成有沿著第4溝路徑c4之落差s4。藉由該落差S4,到達第4折返位置p4之插入構件119接著會沿著第4溝路徑c4而被誘導往第1折返位置p1。
除此之外,卡合溝116內第4溝路徑c4與第1溝路徑c1合流(連接)之領域中,第1溝路徑c1之卡合溝116之深度比第4溝路徑c4之卡合溝116之深度還深。該結果是如第27圖所示,形成有沿著第1溝路徑c1之落差s1。如第27圖之二點鏈線所示,藉由該落差s1,到達第1折返位置p1之插入構件119接著會沿著第1溝路徑c1而被誘導往第2折返位置p2。
如此,藉由反覆卡合溝116及插入構件119往一向一側之相對移動與卡合溝116及插入構件119往一向另一側之相對移動,插入構件119會依該順序而到達第1~第4之折返位置p1~p4且繞著卡合溝116旋轉。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卡合溝116形成於滑動構件111之一面115,插入構件119之該一向另一側端部支持於本體51。又,滑動構件111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而被賦與由一向之一側往另一側之勢能。該結果是卡合溝116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被賦與勢能而相對插入構件由一向一側(鉛直方向下側)往另一側(鉛直方向上側)相對移動。第27圖中,溝116由紙面之下側朝上下側對插入構件119相對移動。
因此,當外力不能施加於時,插入構件119會配置於形 成朝一向一側突出之折返之第1折返位置p1或第3折返位置p3。而且,本實施形態中,插入構件119已位於卡合溝116之第1折返位置P1時,滑動構件111會配置於位於鉛直方向上方之第1保持位置rp1(第19圖所示之位置)。另一方面,插入構件119已位於卡合溝116之第3折返位置p3時,滑動構件111會配置於位於鉛直方向下方之第2保持位置rp2(第24圖所示之位置)。
再者,如第22圖及第23圖中實線所示,當滑動構件111已位於第1保持位置時,安裝於滑動構件111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由後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48c拔出,與剎車環48同步之後車輪47之旋轉不會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第22圖及第23圖中二點鏈線所示,滑動構件111已位於第2保持位置時,安裝於滑動構件111之限制用卡合構件55會進入後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48c,與剎車環48同步之後車輪47之旋轉會受到限制。
而且,當插入構件119已位於卡合溝116之第1折返位置p1時,當將滑動構件111由一向另一側往一側推壓時,形成有卡合溝116之滑動構件111會對保持插入構件119之本體51往一向一側移動,反言之,插入構件119會對卡合溝116往一向另一側相對移動。此時,插入構件119會因為落差s4而部進入第4溝路徑c4,而是進入第1溝路徑c1。該結果是滑動構件111會因為來自外部之推壓力而可朝一向一側移動直到插入構件119到達卡合溝116之第2折返位置p2。
在插入構件119到達卡合溝116之第2折返位置p2時,當 解除來自外部往滑動構件111之推壓時,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形成有卡合溝116之滑動構件111對保持插入構件119之本體51往一向另一側移動。如上所述,此時,插入構件119會因落差s1而不進入第1溝路徑c1,進入第2溝路徑c2。該結果是滑動構件111藉由來自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而朝一向另一側移動,直到插入構件119到達卡合溝116之第3折返位置p3為止。
再者,因為任何之狀況,而例如插入構件119勾掛於卡合溝116內等,使插入構件119無法由第1折返位置p1推壓移動到第2折返位置p2時,藉由來自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插入構件119會再次回到第1折返位置p1,滑動構件111會再次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此種情況下,操作者可掌握到因為插入構件119落下第2落差s2之感觸無法在操作中獲得,進而因為由本體51延伸出去之操作部113之位置,而操作無法如預定進行之狀況。
同樣地,插入構件119已位於卡合溝116之第3折返位置p3時,當將滑動構件111由一向另一側往一側推壓時,形成有卡合溝116之滑動構件111會對保持插入構件119之本體51往一向一側移動,反言之,插入構件119會對卡合溝116往一向另一側作相對移動。此時,插入構件119會因為落差s2而不進入第2溝路徑c2,而進入第3溝路徑c3。該結果是滑動構件111可藉由來自外部之推壓而朝一向一側移動,直到插入構件119到達卡合溝116之第4折返位置p4。
插入構件119到達卡合溝116之第4折返位置p4時,解除 來自外部對滑動構件111之推壓時,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形成有卡合溝116之滑動構件111會對保持插入構件119之本體51往一向另一側移動。如上所述,此時,插入構件119因落差s3而不進入第3溝路徑c1,而進入第4溝路徑c4。該結果是滑動構件111藉由來自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而朝一向另一側移動,直到插入構件119到達卡合溝116之第1折返位置p1。
再者,藉由任何之狀況,無法使插入構件119由第3折返位置p3推壓移動到第2折返位置p4時,藉由來自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插入構件119會再次回到第3折返位置p3,滑動構件111再次保持於第2保持位置。此種情況下,操作者可掌握因在操作中無法得到插入構件119落下第4落差s3之感觸,進而由本體51延伸出去之之操作部113之位置而操作無法如預定進行之狀況。
如以上所述,每次滑動構件111沿著一向而由另一側朝一側推壓時,更嚴密來說,每次由另一側往一側而越過第2保持位置推壓時,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17之勢能而由一側返回到另一側而保持之位置可在第1保持位置rp1與第2保持位置rp2之間交互變化。因此,可藉由僅往沿著一方向之一向對滑動構件111附加外力,而實現限制後車輪之旋轉之狀態、與可使後車輪旋轉之狀態。
尤其,本實施形態中,係如第18圖清楚所示,經由配置於後車輪47附近之操作部113,可對滑動構件111施加外力。藉由如此之構成,操作者可藉由僅以腳踩踏操作部 113,而切換後車輪47可旋轉之狀態、與後車輪47不可旋轉之狀態。因此,可防止手放在把手構件60而嬰兒車10之車體20朝非意圖之方向移動,並且可接換到後車輪47不可旋轉之狀態以及後車輪47不可旋轉之狀態。如此之操作可以可能之體勢進行,進而亦可在視線不離開乘坐於嬰兒車10之嬰幼兒而進行。
再者,用以限制及解除限制以上所說明之後車輪47之旋轉的構成不過是單純的例示,亦可為種種變更。例如,亦可將有關上述之卡合溝116及插入構件119之構成變形為如第30圖~第32圖所示。藉由該等之變形,可藉由往沿著一個方向之一向附加外力,進行限制後車輪47之旋轉之狀態與可進行後車輪47之旋轉之狀態的切換。再者,關於下一變形例之說明係僅就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來進行。又,第30圖~第32圖係用以說明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第1後輪載具)50a之變形例者,且係模式地顯示分解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滑動構件後之狀態。第30圖~32圖中,與上述實施形態構成相同所得之部分則賦與相同標號。
第30圖所示之例中,僅有卡合溝116之路徑(輪廓)不同,其他則構成為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同。第30圖所示之例中,若插入構件119配置於卡合溝116之第1折返位置p1時,滑動構件111(限制用卡合構件55)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若插入構件119配置於卡合溝116之第3折返位置p3時,則滑動構件111(限制用卡合構件55)保持於第2保持位置。又,第2折返位置p2及第4折返位置p4係配置於一方向中互異之位 置,第1折返位置p1及第3折返位置p3係配置於一方向中互異之位置。第2折返位置p2及第4折返位置p4係配置於前述另一方向中,第1折返位置p1與第3折返位置p3之間。
第31圖所示之例中,卡合溝116形成於本體51之一面115上。插入構件119係將該前述另一側之端部保持於滑動構件111。第31圖所示之例中,若插入構件119配置於卡合溝116之第2折返位置p2時,滑動構件111(限制用卡合構件55)會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若插入構件119配置於卡合溝116之第4折返位置p4時,則滑動構件111(限制用卡合構件55)會保持於第2保持位置。又,第2折返位置p2及第4折返位置p4配置在一方向中互異之位置,第1折返位置p1及第3折返位置p3係配置於一方向中互異之位置。第1折返位置p1及第3折返位置p3係配置於前述另一方向中,第2折返位置p2與第4折返位置p4之間。
就第32圖所示之例,卡合溝116係形成於本體51之一面115上。插入構件119係將該前述另一側之端部保持於滑動構件111。第32圖所示之例中,若插入構件119配置於卡合溝116之第4折返位置p4時,滑動構件111(限制用卡合構件55)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若插入構件119配置於卡合溝116之第2折返位置p2時,滑動構件111(限制用卡合構件55)則保持於第2保持位置。又,第2折返位置p2及第4折返位置p4係配置在一方向中互異之位置。第2折返位置p2及第4折返位置p4係配置在前述他方向中,第1折返位置p1與第3折返位置p3之間。
然而,如上所述,具有以上構成之其中一者之方後輪載具50a與另一方後輪載具50b之間設有傳達機構100,傳達機構100係用以將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第1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的移動動作傳達到另一後輪載具(第2後輪載具)50b。藉由如此之構成,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0中,可對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操作部113進行上述之極為簡易且單純之操作,藉此不僅係對支持於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後車輪47,亦可對支持於另一後輪載具50b之後車輪47進行旋轉限制操作及旋轉限制解除操作。以下,就另一後輪載具50b及傳達機構100加以說明。
如第29圖所示,後輪載具50b具有:用以保持車輪單元45之車軸46之上述本體(殼體)51;可對本體51朝一方向滑動之滑動構件121;及配置於本體51內且賦與滑動構件121對本體51沿著一方向中由一側往與前述一側為相反側之另一側之勢能之賦與勢能構件127。滑動構件121安裝有限制用卡合溝55。
滑動構件121在本體51內可在第1保持位置、與相較於第1保持位置係沿著一方向位於另一側之第2保持位置(第27圖以實線所示之位置)之間移動。滑動構件121保持於第2保持位置時(第25圖所示之狀態),限制用卡合構件55會進入車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48c,而限制後車輪47對車軸46之旋轉。另一方面,滑動構件121保持於第1保持位置時,會解除限制用卡合構件55與車輪單元45之卡合,即,限制用卡合構件55由車輪單元45之剎車環48之限制用溝 48c拔出,後車輪47可對車軸46旋轉。
又,如第29圖所示,滑動構件121形成有長孔122a。該長孔122a係形成於與插入上述之車軸46、46b之孔51a2相對面之位置。
如第26圖及第29圖所示,傳達機構100具有:管等之筒狀構件101、及可滑動地差通於筒狀構件101內之線材102。如第26圖及第29圖所示,筒狀構件101之兩端分別固定於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本體51及、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本體51。又,如第26圖所示,線材102之其中一者之端部係越過筒狀構件101之其中一者之端部而延伸,並固定於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沿著一方向而往一側移動時,線材102會由筒狀構件101而朝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側拉出。如第27圖所示,線材102之另一端部係越過筒狀構件101之另一端部而延伸,並固定於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沿著一方向而往另一側移動時,線材102會由筒狀構件101朝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側推出。
再者,如第1圖、第18圖及第19圖所示,傳達機構100係通過一對後腳40之第2後腳要素42而在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與另一後輪載具50b之間延伸。根據如此之構成,可使其中一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之沿著一方向對本體51的相對移動、與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之沿著一方向對本體51之相對移動連動。即,其中一者之 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沿著一方向而往一側移動時,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會沿著一方向而往一側移動。又,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沿著一方向而往另一側移動時,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會沿著一方向而往他側移動。
而且,根據本實施形態,若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位於第1保持位置時,則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也會位於第1保持位置,若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滑動構件111位於第2保持位置時,則另一後輪載具50b之滑動構件121也會位於第2保持位置。即,保持於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其中一者之者之車輪單元(第1車輪單元)45之後車輪47之旋轉被限制時,保持於另一後輪載具50b之另一車輪單元(第2車輪單元)45之後車輪47的旋轉也會被限制。同樣地,當保持於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50a之其中一者之者之車輪單元45之後車輪47之旋轉的限制被解除時,保持於另一後輪載具50b之另一車輪單元45之後車輪47之旋轉的限制也會被解除。
其次,就前腳30及核心構件25之前腳軸支部27作進一步之說明。上述之例中,係說明前腳軸支部27會互相逐漸遠離支持向下延伸之一對前腳30之例。而且,藉由該一對前腳30、可由核心構件25之基底部26拆卸之前腳軸支部27而構成前腳單元29。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除了由上述一對前腳30與用以支持該一對前腳30之前腳軸支部27所構成之第1前腳單元 29a之外,還具有可與第1前腳單元29a選擇性使用之第2前腳單元29b。第33圖係顯示組裝有第2前腳單元29b之嬰兒車10。
第2前腳單元29b具有:可裝卸地固定於核心構件25之基底部26之第2前腳軸支部27b、及支持於第2前腳軸支部27b之第2前腳30b。第2前腳軸支部27b具有並列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一對前腳要素31。一對前腳要素31會逐漸地朝車寬方向接近且自核心構件25向下延伸。一對前腳要素31在遠離核心構件25之側之端部互相連接。且在一對前腳要素31之互相連接之下端安裝有具有一對前車輪35之腳輪34。如第33圖所示,一對前輪之分離間隔比一對後車輪47之分離間隔顯著較短。因此,如第33圖所示之安裝有第2前腳單元29b之嬰兒車10以機能性來分類的話,可說是構成三輪車。另一方面,安裝有上述之第1前腳單元29a之嬰兒車10以機能性來分類的話可說是構成四輪車。
如此,若一台嬰兒車10具有可替換之二種前腳單元29a、29b,則可因應於嬰兒車10會行進之路面(接地面、行進面)之狀況而選擇適切之前腳單元29a,29b。以一例來說明,若嬰兒車10行進於凹凸較大之路面上時,則適合選擇第1前腳單元29a。具有第1前腳單元29a之嬰兒車10可作為四輪車之機能,提昇行進穩定性。藉此,可使嬰幼兒乘坐之嬰兒車10更安全且更安定地行進。以其他例來說,若嬰兒車10行進於混雜之場所時,適合選擇第2前腳單元29b。具有第2前腳單元29b之嬰兒車10可作為三輪車之機能,藉 此,嬰兒車10可進行小轉繞,可昇嬰兒車10之操縱性。
再者,第33圖所示之前單元29b中,第2前腳30b係可旋動(可搖動)地受第2前腳軸支部27b支持。即,折疊狀態中,支持第2前腳30b之腳輪34側的端部可沿著前後方向朝後方,而可使第2前腳30b對第2前腳軸支部27b搖動。本實施形態中,伴隨著前腳單元29之交換,前腳連桿機構70之一部分也可替換。具體而言,前腳連桿機構70之連絡連桿81及前腳連結連桿78可與前腳單元29一起替換。因應於前腳30之構成,前腳連桿機構70也替換一部份,藉此可使前腳單元29之搖動與把手構件60之搖動(臂構件65之旋動)連動。
另,與上述前腳單元29a同樣,關於第2前腳單元29b也宜組裝有可賦與勢能使由使用狀態往折疊狀態前腳30對於前腳軸支部27旋動之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7(參照第9圖)。根據如此之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7,前腳30會被賦與對前腳軸支部27朝一定之方向之勢能,前腳30變得不會對前腳軸支部29自由搖動,因此,藉由設置該賦與變形勢能構件17,可如上所述,不僅使車體20之折疊操作容易,亦可使前腳單元29之替換作業容易化。
其次,就安裝於嬰兒車10之車體20之坐墊130進行說明。
如第2圖所示,作為嬰幼兒之座部或睡台之機能之坐墊130係可拆卸地安裝於車體20。如第1圖、第2圖及第16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坐墊130設有固定用之一對桿131,且於臂構件65之把手支持構件67形成有接受坐墊130之桿131 之保持孔12。又,保持孔12內設有用以卡止由桿131突出之固定用銷(未圖示)之卡止機構(未圖示)。而且,藉由將一對桿131插入至保持孔12而將坐墊130配置於車體20上,坐墊130會自動固定於車體20。要將坐墊130由車體20拆離時,藉由操作設置於把手支持構件67之解除開關13,會解除坐墊130之桿與車體20之保持孔12的卡合,可將坐墊130由車體20拆離。
第2圖所示之例中,坐墊130具有:座部130a、及連結於座部130a之背部130b。本實施形態中,如第2圖所示,係可將坐墊130安裝於車體20,使乘坐在坐墊130之嬰幼兒面向前方(背面配置),並且與第2圖所示之態樣相反地,亦可將坐墊130朝相反向而安裝於車體20(對面配置),以使嬰幼
但是,第2圖所示之坐墊130不過是一例,如以下所說明,可使用各種態樣之坐墊。又,亦可準備複數可拆離之坐墊,考慮天候條件或氣候條件等而選擇適當的坐墊使用。
第34圖所示之例中,對第2圖所示之坐墊130安裝有可開關之車篷133及具有透明罩之擋風罩132。該例中,使用扣件等之固定手段134,藉由在坐墊130之全周,固定車篷133及擋風罩132,可防止雨或風進入嬰幼兒之搭乘空間。又,車篷133與擋風罩132之間形成些微之間隙,藉此可期待換氣或搭乘空間之室溫調整等。進而,亦可在坐墊130等形成通氣孔。此種情況下,藉由通氣孔、與車篷133及擋風罩132之間的間隙,可保有嬰幼兒之搭乘空間的舒適性。再者,通氣孔宜設有過濾器。
第35圖所示之例中,坐墊135係構成為可作為睡台及嬰兒載具之機能。坐墊135設有有用於坐墊135作為嬰兒載具使用時之把手136。上述之車篷133係經由固定機構134而固定於圖示之坐墊135。又,上述之擋風罩132也可安裝於坐墊135。該坐墊135設有通氣孔137,且在安裝有擋風罩132之情況下,也可進行嬰幼兒之搭乘空間與外部之換氣。再者,通氣孔137宜組裝有用以淨化空氣之過濾器。
第36圖所示之例中,與第35圖同樣坐墊140構成為作為睡台及嬰兒載具之機能。但是,為了確保優異之通氣性,坐墊140係由籐所構成。又,坐墊140上設有車篷133。
再者,第35圖所示之坐墊135及第36圖所示之坐墊140兩者皆宜構成為可上述之對面配置及背面配置。
第33圖所示之例中,藉由將布製構件安裝於車體20之把手構件60及臂構件65而形成坐墊142。根據如此之態樣,可在不需要將坐墊142由車體20拆離之下折疊嬰兒車10。
進而,由車體20拆離之坐墊亦可構成為可作為固定於車之座席之兒童坐墊。
進而,亦可構成為坐墊安裝有鈕扣狀構件,將由車體20拆離之坐墊在使嬰幼兒乘坐之狀態下,使用鈕扣狀構件固定於保護者之身體。其中一者之者之例亦可作為揹負坐墊。根據如此之態樣,使用嬰兒車將嬰幼兒帶出門時,可臨機應變對應於必須緊急將嬰幼兒由嬰兒車放下之情況。又,可大幅減輕在此種情況下之保護者的負擔。
根據以上之本實施形態,在使用狀態中,前腳30及後 腳40係由位於車體20之大略中央之核心構件25向下方朝車寬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擴展。根據據有如此之車體20之嬰兒車10,可有效地提高剛性,並可確保行進中之安定性。又,在折疊狀態中,藉由前腳30及後腳40對核心構件搖動,與前腳30及後腳40之核心構件25為相反側之端部在折疊狀態中,配置於比使用狀態更互相接近之位置。藉此,可使折疊狀態之尺寸在前後方向及車寬方向上小型化。即,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高嬰兒車10之剛性並且可使折疊時之大小更為緊密。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設有把手構件60,該把手構件60具有: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腳30及後腳40之框架構造之一對把手延伸部61、及連結一對把手延伸部61之可彎曲之彎曲部62。而且,藉由一對把手延伸部61對於框架構造之搖動,把手構件60及後腳40在折疊之狀態下,係配置於由各把手延伸部61與後腳40所構成之角度比使用狀態小之位置。又,彎曲部62係彎曲成在折疊狀態中朝接近框架構造之側突出。根據如此之嬰兒車10,可縮短折疊狀態中,來自把手構件60之框架構造之延伸長度,並且可縮小把手構件60之車寬方向尺寸。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設有:第1前腳單元29a,係安裝於基底部26;及第2前腳單元29b,係安裝於基底部26者,且可與第1前腳單元29a選擇性地使用。而且,使用第1前腳單元29a及第2前腳單元29b之其中一者之者時,嬰兒車10會作為三輪車之機能,在使用第1前腳單元29a及第2前腳 單元29b中之另一者時,嬰兒車10可作為四輪車之機能。根據如此之嬰兒車10,可因應於嬰兒車10行進之路面狀況而選擇第1前腳單元29a及第2前腳單元29b中之任一者,以提高操縱性或行進安定性。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嬰兒車10具有:框架構造,係具有前腳30及後腳40;後輪載具50,係安裝於後腳40;第1後輪單元45a,係可裝卸地支持於後輪載具50且包含第1後車輪47a;第2後輪單元45b,係可裝卸地支持於後輪載具50者,且可與第1後輪單元45a選擇性地使用。而且,第1後車輪47a之徑與第2後車輪47b之徑不同。根據如此之嬰兒車10,可因應於嬰兒車10行進之路面狀況而選擇第1後輪單元45a及第2後輪單元45b中之任一者,藉此可提升操縱性或行進安定性。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每次在沿著一方向而由另一側朝一側施加外力時,可切換限制了後車輪47之旋轉的狀態、及後車輪47可旋轉之狀態。根據如此之嬰兒車10,由於操作簡易且單純,因此可更正確地切換限制後車輪47之旋轉之狀態、及後車輪47可旋轉之狀態。
100‧‧‧傳達機構
116a‧‧‧底面
101‧‧‧筒狀構件
117‧‧‧賦與勢能構件
102‧‧‧線材
119‧‧‧插入構件
111‧‧‧滑動構件
121‧‧‧滑動構件
112a,112b‧‧‧長孔
122a‧‧‧長孔
113‧‧‧操作部
127‧‧‧賦與勢能構件
115‧‧‧滑動構件之面
130‧‧‧坐墊
116‧‧‧卡合溝
130a‧‧‧座部
130b‧‧‧背部
29a‧‧‧第1前腳單元
131‧‧‧桿部
29b‧‧‧第2前腳單元
132‧‧‧擋風罩
30‧‧‧前腳
133‧‧‧車篷
30b‧‧‧第2前腳
134‧‧‧固定機構
31‧‧‧前腳要素
135‧‧‧坐墊
34‧‧‧載具
136‧‧‧把手
35‧‧‧前腳輪
137‧‧‧通氣孔
40‧‧‧後腳
140‧‧‧坐墊
41‧‧‧第1後腳要素
142‧‧‧坐墊
42‧‧‧第2後腳要素
10‧‧‧嬰兒車
43‧‧‧載具支持構件
12‧‧‧保持孔
44‧‧‧分隔件
13‧‧‧解除開關
45‧‧‧後輪單元
16‧‧‧第1賦與變形勢能構件
45a‧‧‧第1後輪單元
17‧‧‧第2賦與變形勢能構件
45b‧‧‧第2後輪單元
18‧‧‧第3賦與變形勢能構件
46‧‧‧車軸
20‧‧‧車體
46a‧‧‧第1後輪單元之車軸
25‧‧‧核心構件
46a1‧‧‧周狀溝
25a‧‧‧固定具
46b‧‧‧第2後輪單元之車軸
26‧‧‧基底部
46b1‧‧‧周狀溝
27‧‧‧前腳軸支部
47‧‧‧後車輪
27a‧‧‧第1前腳軸支部
47a‧‧‧第1後車輪
27b‧‧‧第2前腳軸支部
47b‧‧‧第2後車輪
29‧‧‧前腳單元
48‧‧‧剎車環
48a‧‧‧第1後輪單元之剎車環
66‧‧‧旋動基底部
48b‧‧‧第2後輪單元之剎車環
67‧‧‧把手支持構件
48c‧‧‧限制用溝
68‧‧‧溝
50‧‧‧後輪載具
68a‧‧‧導引溝
50a‧‧‧後輪載具
68b‧‧‧限制溝
50b‧‧‧後輪載具
70‧‧‧前腳連桿機構
51‧‧‧本體
72‧‧‧臂構件連結連桿
51a1‧‧‧第1孔
73‧‧‧第1連接器
51a2‧‧‧第2孔
74‧‧‧凸部
55‧‧‧限制用卡合構件
75‧‧‧搖動構件
56‧‧‧保持板
75a‧‧‧把持部
56a‧‧‧操作按鈕
75b‧‧‧解除桿部
56b1‧‧‧第1接觸部
78‧‧‧前腳連結連桿
56b2‧‧‧第2接觸部
79‧‧‧第2連接器
57‧‧‧賦與勢能彈簧
81‧‧‧連絡連桿
60‧‧‧把手構件
83‧‧‧狀態維持片
61‧‧‧把手延伸部
84‧‧‧收容部
61a‧‧‧端部
88‧‧‧後腳連桿材
62‧‧‧彎曲部
91‧‧‧第1狀態維持機構
63a‧‧‧第1彎曲部
92‧‧‧限制滑件
63b‧‧‧第2彎曲部
92a‧‧‧限制突起
63c‧‧‧第3彎曲部
93b‧‧‧壓縮彈簧
64‧‧‧第1切換開關
95‧‧‧第2狀態維持機構
65‧‧‧臂構件
97‧‧‧第3狀態維持機構
98a‧‧‧推壓按鈕
p4‧‧‧第4折返位置
98b‧‧‧操作限制開關
raf‧‧‧前腳之旋動軸線(搖動軸線)
ba,bal1,bal2‧‧‧彎曲軸線
c1‧‧‧第1溝路徑
rac1,rac2,rar1,rar2,rar3,rar4,ram,rag‧‧‧旋動軸線
c2‧‧‧第2溝路徑
c3‧‧‧第3溝路徑
rp‧‧‧移動路徑
c4‧‧‧第4溝路徑
rp1‧‧‧第1保持位置
vp‧‧‧假想平面
rp2‧‧‧第2保持位置
pl‧‧‧突出量
s2,s3,s4‧‧‧落差
p1‧‧‧第1折返位置
sas‧‧‧搖動軸線
p2‧‧‧第2折返位置
p3‧‧‧第3折返位置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車的車體展開之狀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組裝有坐墊之狀態下之第1圖之車體之立體圖。
第3圖係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展開之狀態之側面 圖。
第4圖係由後方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展開之狀態者。
第5圖係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折疊之狀態的側面圖。
第6圖係由前方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折疊之狀態者。
第7圖係由後方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折疊之狀態者。
第8圖係模式地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之一部分的上面圖。
第9圖係模式地顯示第1圖之嬰兒車之車體之一部分的側面圖。
第10圖係由前方顯示展開之狀態之嬰兒車的車體者。
第11圖係對應於第10圖者,且係顯示折疊動作開始之狀態下之嬰兒車的車體。
第12圖係由後方顯示第10圖所示之狀態之嬰兒車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13圖係對應於第12圖者,且由後方顯示第11圖所示之狀態之嬰兒車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14圖係用以說明第1圖之嬰兒車之第2狀態維持機構者,且由側方顯示第8圖所示之狀態之嬰兒車的一部分。
第15圖係用以說明第1圖之嬰兒車之第1狀態維持機構者,且顯示在拆卸把手構件之狀態下之把手構件之端部。
第16圖係用以說明第1圖之嬰兒車之第1狀態維持機構者,且顯示在拆卸把手構件之狀態下安裝有把手構件之部分。
第17圖係顯示在折疊狀態中之把手構件在折疊之前的狀態之正面圖。
第18圖係由寬度方向內側顯示在安裝有後輪單元之狀態下,後腳及安裝於後腳下端之後輪載具之立體圖。
第19圖係在拆下後輪單元之狀態下,由寬度方向外側顯示安裝於後腳及後腳下端之後輪載具之立體圖。
第20圖係顯示具有互異之後車輪之二種後輪單元之立體圖。其中,第20(a)圖係顯示第1後輪單元,第20(b)圖係顯示第2後輪單元。
第21圖係用以說明後輪單元之保持機構者,且為顯示後輪載具之模式圖。
第22圖係用以說明後輪單元之保持機構者,且顯示保持有第1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後輪載具的模式圖。
第23圖係用以說明後輪單元之保持機構者,且顯示在保持第2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後輪載具的模式圖。
第24圖係由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之側顯示在拆離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一對後腳之下方領域者。
第25圖係對應於第24圖者,且由另一後輪載具之側銑是在拆離後輪單元之狀態下之一對後腳之下方領域者。
第26圖係顯示第24圖所示之其中一者之者之後輪載具之縱截面圖。
第27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作用者,且為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滑動構件之卡合狀態者。
第28圖係沿著第27圖之XXVI-XXVI線之截面圖。
第29圖係顯示第25圖所示之另一後輪載具之縱截面圖。
第30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第1變形例者,且係顯示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插入構件之模式圖。
第31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第2變形例者,且係顯示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插入構件之模式圖。
第32圖係用以說明後輪載具之第3變形例者,且係顯示後輪載具之本體與插入構件之模式圖。
第33圖係顯示安裝有第2前腳單元之嬰兒車之立體圖。
第34圖係用以說明坐墊之第1變形例之立體圖。
第35圖係用以說明坐墊之第2變形例之立體圖。
第36圖係用以說明坐墊之第3變形例之立體圖。
40‧‧‧後腳
41‧‧‧第1後腳要素
42‧‧‧第2後腳要素
43‧‧‧載具支持構件
44‧‧‧分隔件
50‧‧‧後輪載具
50a‧‧‧後輪載具
51a1‧‧‧第1孔
51a2‧‧‧第2孔
55‧‧‧限制用卡合構件
56a‧‧‧操作按鈕
88‧‧‧後腳連桿材
100‧‧‧傳達機構
111‧‧‧滑動構件
113‧‧‧操作部
rp1‧‧‧第1保持位置
vp1,vp2‧‧‧垂直方向位置(上下方向位置)
rar3,rar4,rag‧‧‧旋動軸線

Claims (18)

  1. 一種嬰兒車,係車體可在使用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者,其特徵在於包含有:核心構件;前腳,係可搖動地連接於前述核心構件,並由前述核心構件向下延伸;一對後腳,係並列配置於車寬方向者,且各自可搖動地連接於前述核心構件,並由前述核心構件向下延伸;一對臂構件,係並列配置於車寬方向者,且各自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核心構件;把手構件,係具有: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一對臂構件之一對把手延伸部、及連結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且可彎曲之彎曲部;及後腳連桿材,係連結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其中一者與前述一對後腳之其中一者,並且使前述一對後腳之搖動與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旋動連動,前述前腳之前述核心構件側之端部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比前述前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靠近後方,各後腳之前述核心構件側之端部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比各後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靠近前方,前述一對後腳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隨著遠離前述 核心構件而在車寬方向上彼此漸漸遠離,藉由前述前腳及前述一對後腳相對前述核心構件的搖動,前述前腳及前述一對後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配置於比前述使用狀態更互相接近之位置,前述一對臂構件係可相對前述核心構件旋動,而使前述一對臂構件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間之車寬方向上的分離間隔產生變化,藉由前述一對後腳相對於前述核心構件的搖動及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相對於前述臂構件之搖動,前述一對後腳之與前述核心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及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與前述臂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在前述折疊之狀態中係配置於比前述使用狀態更互相接近之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車,藉由前述一對臂構件相對於前述核心構件的旋動,前述一對臂構件之遠離前述核心構件之側的端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係配置於比前述使用狀態在車寬方向上更互相接近之位置,藉此,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前述臂構件側之端部間之車寬方向上的分離間隔會變窄,前述彎曲部在前述折疊狀態中會彎曲,藉此,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與前述臂構件為相反側之端部間之車寬方向上的分離間隔會變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彎曲部在前 述折疊狀態中係朝前述臂構件之側彎曲,且使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間之車寬方向上之分離間隔變窄,並且縮短前述把手構件之來自前述臂構件的延伸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彎曲部在使用狀態中,係朝遠離前述臂構件之側而自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延伸出去且彎曲被限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彎曲部實質上係以與包含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假想平面正交之軸線為中心彎曲。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車,設有:第1狀態維持機構,係限制前述一對把手延伸部之對於前述一對臂構件之旋動;及第2狀態維持機構,係限制前述臂構件之對於前述核心構件之旋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第1狀態維持機構及前述第2狀態維持機構係構成為將前述車體維持在前述使用狀態,前述嬰兒車組裝有變形賦與勢能構件,該變形賦與勢能構件係可賦與勢能使前述車體由前述使用狀態朝前述折疊狀態變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嬰兒車,其中更具有前腳連桿機構,係連結前述一對臂構件與前述前腳之間,並且使前述前腳之搖動與前述一對臂構件之旋動連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前腳連桿機 構具有:連結前述一對臂構件間且可彎曲之臂構件連結連桿、及位於前述臂構件連結連桿與前述前腳之間之連絡連桿,前述臂構件連結連桿係藉由前述一對臂構件旋動後以互相接近而彎曲。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前腳係並列設置一對於車寬方向,前述一對前腳在前述使用狀態中,係隨著遠離前述核心構件而在車寬方向上彼此逐漸遠離,前述前腳連桿機構更具有用以連結前述一對前腳之間且可彎曲之前腳連結連桿,前述前腳連結連桿係藉由前述一對前腳搖動以使一對前腳之間互相接近而彎曲,前述連絡連桿係將其中一端連結於前述臂構件連結連桿之可彎曲處或可彎曲處之附近,並且將另一端連結於前述前腳連結連桿之可彎曲處或可彎曲處之附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前腳連桿機構形成有凸部,形成有收容部之可撓性狀態維持片設置於前述核心構件,且收容部係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可於與前述前腳連桿機構之前述凸部對面的位置收容前述凸部,前述狀態維持片係由從前述使用狀態開始往前述折疊狀態變形時之前述凸部的移動路徑逐漸遠離地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嬰兒車,其中於前述前腳連桿機構設有可搖動之搖動構件,前述搖動構件配置於在前述使用狀態中搖動時可抵接於前述狀態維持片之位置,藉此,藉由操作前述搖動構件,可解除前述前腳連桿機構與前述狀態維持片之卡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嬰兒車,係組裝有變形賦與勢能構件,該變形賦與勢能構件係可賦與勢能使前述車體由前述使用狀態朝前述折疊狀態變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中任一項之嬰兒車,前述核心構件更具有:基底部;及可裝卸地固定於前述基底部,並且可旋動地支持前述一對前腳之前腳軸支部,藉由該前腳軸支部與前述前腳而構成第1前腳單元,前述嬰兒車更具有第2前腳單元,第2前腳單元具有:可裝卸地固定於前述核心構件之前述基底部之第2前腳軸支部、及可旋動地支持於前述第2前腳軸支部之第2前腳,且第2前腳單元可與前述第1前腳單元選擇性使用,若使用前述第1前腳單元及前述第2前腳單元中之其中一者,可作為三輪車之機能,若使用前述第1前腳單元及前述第2前腳單元中之另一者,可作為四輪車之機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中任一項之嬰兒車,更具有:安裝於各後腳之一對後輪載具; 一對第1後輪單元,係分別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各後輪載具之車軸、及可旋轉地保持於前述車軸之第1車輪;一對第2後輪單元,係分別具有:可裝卸地支持於各後輪載具之車軸、及可旋轉地保持於前述車軸之第2車輪者,且可與前述第1後輪單元選擇性地使用,並且前述第1車輪之徑與前述第2車輪之徑不同。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嬰兒車,在前述使用狀態中,前述後輪載具構成為可在不同之上下方向位置支持前述第1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與前述第2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嬰兒車,其中前述第1車輪之半徑比前述第2車輪之半徑更大,且前述第1後輪單元之前述車軸係於比前述第2後輪單元之車軸靠近上下方向之上方而相差大略等於前述第1車輪之半徑與前述第2車輪之半徑之差的位置上,保持於前述後輪載具。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中任一項之嬰兒車,其中更具有可裝卸地保持於前述核心構件之上方之坐墊。
TW099119100A 2009-06-12 2010-06-11 Baby carriage TWI564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0781 WO2010143301A1 (ja) 2009-06-12 2009-06-12 ベビーカ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1212A TW201111212A (en) 2011-04-01
TWI564197B true TWI564197B (zh) 2017-01-01

Family

ID=43308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9100A TWI564197B (zh) 2009-06-12 2010-06-11 Baby carriag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733784B2 (zh)
EP (1) EP2441645B1 (zh)
JP (1) JP5442729B2 (zh)
KR (1) KR101585627B1 (zh)
CN (1) CN102803046B (zh)
HK (1) HK1178858A1 (zh)
TW (1) TWI564197B (zh)
WO (1) WO2010143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4305B2 (en) 2008-12-04 2018-04-17 Baby Jogger, LLC Removable seat attachment for a stroller
CA2745914C (en) * 2008-12-04 2017-01-03 Dynamic Brands, Llc Seat attachment for a stroller
US8714581B2 (en) * 2010-01-25 2014-05-06 Cosco Management, Inc. Compact foldable stroller
CN201800747U (zh) * 2010-08-03 2011-04-20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可收合婴儿车
JP5944141B2 (ja) * 2011-11-07 2016-07-05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ITVR20110226A1 (it) 2011-12-20 2013-06-21 Inglesina Baby Spa Telaio ripiegabile per passeggini, carrozzine e simili
NL2008330C2 (nl) * 2012-02-22 2013-08-26 Mutsy Bv Inrichting en samenstelling voor het vervoeren van een kind, zoals een kinderwagen en/of buggy.
US9216755B2 (en) 2012-03-30 2015-12-22 Kolcraft Enterprises, Inc. Foldable strollers
CN103373382B (zh) * 2012-04-20 2015-11-25 珠海优力创工贸有限公司 换向座位和具有换向座位的可收合婴儿车
US9399477B2 (en) 2012-12-27 2016-07-26 Kolcraft Enterprises, Inc. Strollers with removable child support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967647B1 (en) * 2013-09-12 2015-03-03 Monahan Products, LLC Suspension system for child stroller
ITUB20152212A1 (it) * 2015-07-15 2017-01-15 Linglesina Baby S P A Telaio ripiegabile per passeggini, carrozzine e simili.
US10315681B2 (en) * 2015-07-20 2019-06-11 Baby Jogger, LLC Compact folding baby stroller
WO2017070361A1 (en) * 2015-10-21 2017-04-27 Austlen Baby Co. Wheel assemblies for a stroller
CN205273564U (zh) * 2015-11-10 2016-06-0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推车
GB2552465A (en) * 2016-07-19 2018-01-31 Stroller Tech Ltd A foldable stroller frame
DE102016010884A1 (de) 2016-09-12 2018-03-15 Mima International Ltd. Kinderwagen
CN207328549U (zh) * 2017-08-10 2018-05-08 中山市西区青原贸易代理服务部 婴儿车车架
CN107323511B (zh) * 2017-08-10 2023-06-27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车车架
GB2591067B (en) 2018-09-18 2022-04-27 Jijibaba Ltd A foldable push chair
GB2591211B (en) * 2018-09-18 2022-04-27 Jijibaba Ltd A push chair
CN114802403A (zh) * 2021-01-22 2022-07-29 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7303A1 (en) * 2003-04-30 2006-11-30 Matthew Golias Collaps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EP1967440A2 (en) * 2007-03-07 2008-09-10 Giochi Preziosi S.p.A. Foldable stroller
US7434827B2 (en) * 2004-02-18 2008-10-14 Link Treasure Limited Single hand folding structure for umbrella folding stroller
CN201183509Y (zh) * 2008-01-24 2009-01-2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童车
CN100463824C (zh) * 2006-07-04 2009-02-25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推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64026A5 (zh) 1971-12-10 1973-07-27 Claude Thierry
JPS5135986B1 (zh) * 1973-05-12 1976-10-06
IT1005425B (it) * 1974-01-24 1976-08-20 Giordani Raffaele Passeggino per bambini ad ingombro riducibile
JPS5135986A (ja) 1974-09-09 1976-03-26 Eru Shoeru Harii Mizujetsutoshikisuishinsochi
JPS5390367U (zh) * 1976-12-24 1978-07-24
JPS5824163B2 (ja) 1977-01-21 1983-05-19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中空繊維膜の製造法
JPS54101764U (zh) * 1977-12-27 1979-07-18
JPH074248U (ja) * 1993-06-16 1995-01-20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乳母車
TW280801B (zh) * 1994-12-26 1996-07-11 Aprica Kassai Kk
NL1017805C2 (nl) * 2001-04-09 2002-10-10 All Our Kids Europ B V Samenvouwbare kinderwagen.
DE20112583U1 (de) * 2001-08-01 2001-12-06 Britax Teutonia Kinderwagen Kinderwagen
JP2004017736A (ja) * 2002-06-14 2004-01-22 Shima Seisakusho:Kk 手押し車
EP1744941B1 (en) 2004-04-30 2014-11-19 BabyJogger, LLC Folding baby stroller
CA2579746A1 (en) * 2004-09-16 2006-03-23 Mutsy B.V. Mobile frame for a buggy
ES1059064Y (es) * 2004-12-14 2005-06-16 Jane Sa Chasis plegable para cochecitos para niños
US7367581B2 (en) 2005-08-26 2008-05-06 Link Treasure Limited Baby stroller frame with seat direction changing mechanism
CN200942791Y (zh) * 2006-09-18 2007-09-05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婴儿车收折骨架
NL1033729C2 (nl) * 2007-04-20 2008-10-21 Maxi Miliaan Bv Wandelwagen.
DE102007047578A1 (de) * 2007-10-04 2009-04-09 Ponticelli, Pius Kinderwag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7303A1 (en) * 2003-04-30 2006-11-30 Matthew Golias Collaps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US7434827B2 (en) * 2004-02-18 2008-10-14 Link Treasure Limited Single hand folding structure for umbrella folding stroller
CN100463824C (zh) * 2006-07-04 2009-02-25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推车
EP1967440A2 (en) * 2007-03-07 2008-09-10 Giochi Preziosi S.p.A. Foldable stroller
CN201183509Y (zh) * 2008-01-24 2009-01-2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童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3046B (zh) 2015-10-21
KR20140052092A (ko) 2014-05-07
TW201111212A (en) 2011-04-01
EP2441645A4 (en) 2012-12-19
JP5442729B2 (ja) 2014-03-12
US8733784B2 (en) 2014-05-27
WO2010143301A1 (ja) 2010-12-16
EP2441645B1 (en) 2016-03-30
JPWO2010143301A1 (ja) 2012-11-22
CN102803046A (zh) 2012-11-28
KR101585627B1 (ko) 2016-01-14
US20120112435A1 (en) 2012-05-10
HK1178858A1 (zh) 2013-09-19
EP2441645A1 (en) 2012-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4197B (zh) Baby carriage
TWI513616B (zh) Baby carriage
CN105539558B (zh) 易操作的童车
TWI558595B (zh) Foldable baby carriage
CN105189251B (zh) 可转化成自行车拖车的用于儿童的手推童车
TWI429549B (zh) 嬰兒車(二)
TWI507314B (zh) Baby carriage
TW201300266A (zh) 嬰兒車
CN107000775B (zh) 婴儿车
TWI754265B (zh) 嬰兒車
TWI409186B (zh) 嬰兒車(一)
CN208515654U (zh) 单轴折叠式儿童手推车
CN109109957B (zh) 一种折叠式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