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1835B - 電力變換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力變換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1835B
TWI521835B TW102108676A TW102108676A TWI521835B TW I521835 B TWI521835 B TW I521835B TW 102108676 A TW102108676 A TW 102108676A TW 102108676 A TW102108676 A TW 102108676A TW I521835 B TWI521835 B TW I5218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ipe
cooling
pipe
cooling body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7370A (zh
Inventor
城市洋
宇埜暢祐
Original Assignee
富士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士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士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47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7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1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18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電力變換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電力變換裝置,特別是其冷卻構造。
一般來說,將交流變換成直流之整流器(converter)或將直流變換成交流之反流器(inverter)等電力變換裝置,其目的係用來驅動交流電動機。尤其是近年來,此類電力變換裝置走向大電容化。因此,電力變換裝置中,為了因應發熱增加等問題,係採用水冷方式作為冷卻方式(例如專利文獻1)。
在此,藉由圖3及圖4,說明習知水冷方式之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
圖3為習知電力變換裝置之示意正面側立體圖。圖4為習知電力變換裝置之示意背面側立體圖。電力變換裝置具備:半導體開關元件101、冷卻體102、103ha主配管(給水側)103、主配管(排水側)104、分歧配管(給水側)105、分歧配管(排水側)106、給水口107、排水口108。
說明習知水冷方式之電力變換裝置的構造。
圖3所示之構造中,2個半導體開關元件101,係固定於1個板狀之冷卻體102。在冷卻體102的一方之側配置有主配管(給水側)103,另一方之側配置有主配管(排水側)104。主配管(給水側)103與各冷卻體102係藉由分歧配管(給水側)105而連接。同樣地,主配管(排水側)104與各冷卻體102係藉由分歧配管(排水側)106而連接。複數個冷卻體102,係於主配管(給水側)103與主配管(排水側)104的軸方向複數串聯配置。
圖4所示之構造中,冷卻體102與分歧配管(給水側)105,係透過設於冷卻體102背面側的給水口107而連接。同樣地,冷卻體102與分歧配管(排水側)106,係透過設於冷卻體102背面側的排水口108而連接。
另,設於各冷卻體102背面側的給水口107,係配置於主配管(給水側)103附近,在冷卻體2的主配管(給水側)103軸方向的幾乎中央的位置。此外,設於各冷卻體102背面側的排水口108,亦係配置於主配管(排水側)附近,在冷卻體2的主配管(排水側)軸方向的幾乎中央的位置。
接下來,說明習知水冷方式之電力變換裝置的動作。
圖3及圖4所示之電力變換裝置中,冷卻水係流經主配管(給水側)103的內部。而冷卻水會通過分歧配管(給水側)105,透過給水口107而流入各冷卻體102的內部。
此時,藉由冷卻水通過各冷卻體102的內部,固定於冷卻體102的半導體開關元件101會受到冷卻。接著,通過各冷卻體102內部的冷卻水,會透過排水口108,通過分歧配管(排水側)106,朝主配管(排水側)104排出。
以上便是習知水冷方式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動作說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17829號公報
習知之電力變換裝置中,例如使用可撓性配管來作為各分歧配管時,由於主配管(給水側)103與給水口107之間的距離,以及主配管(排水側)104與排水口108之間的距離較短,故組裝性不佳。
可撓性配管的壓縮量較小。因此,若可撓性配管較短,則在組裝時,無法容許足夠大範圍的組裝尺寸誤差來組合。因此,在實際組裝時,較短的可撓性配管會被過度壓縮,一面被縮短一面組裝。如此一來,便會發生配管系統的某處承受不當受力的事態。此外,像這類使用較短可撓性配管的電力變換裝置,其組裝順序也會受到限制,且維修或分解、零件交換作業亦不容易。
又,習知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是在冷卻體102的兩側配置各主配管,故裝置全體的寬度尺寸會變大。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1面向之電力變換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冷卻體,其安裝有半導體元件,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液流通之流路,且其外表面配置供給口及排出口;及供給配管,透過該供給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供給至前述冷卻體內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及排出配管,透過前述排出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排出至前述冷卻體外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前述供給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供給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供給口連接至該供給用主配管之供給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排出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排出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排出口連接至該排出用主配管之排出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排出用分歧配管的長度,係設定成比從前述排出口至前述供給用主配管為止之距離還來得長。
此外,本發明第2面向之電力變換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冷卻體,其安裝有半導體元件,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液流通之流路;及供給配管,透過設於該冷卻體的外表面之供給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供給至前述冷卻體內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及排出配管,透過設於前述冷卻體的外表面之排出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 能將前述冷卻液排出至前述冷卻體外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前述供給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供給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供給口連接至該供給用主配管之供給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排出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排出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排出口連接至該排出用主配管之排出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供給用分歧配管的長度,係設定成比從前述供給口至前述排出用主配管為止之距離還來得長。
此外,本發明第3面向之電力變換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冷卻體,其安裝有半導體元件,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液流通之流路;及供給配管,透過設於該冷卻體的外表面之供給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供給至前述冷卻體內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及排出配管,透過設於前述冷卻體的外表面之排出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排出至前述冷卻體外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前述供給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供給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供給口連接至該供給用主配管之供給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排出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排出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排出口連接至該排出用主配管之排出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排出用分歧配管的長度,係設定成比從前述排出口至前述供給用主配管為止之距離還來得長,前述供給用分歧配管的長度,係設定成比從前述供給口至前述排出用主配管為止之距離還來得長。
按照本發明,能夠提升電力變換裝置的組裝性。
1‧‧‧半導體開關元件
2‧‧‧冷卻體
3‧‧‧主配管(給水側)
4‧‧‧主配管(排水側)
5‧‧‧分歧配管(給水側)
6‧‧‧分歧配管(排水側)
7‧‧‧給水口
8‧‧‧排水口
〔圖1〕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裝置示意正面側立體圖。
〔圖2〕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裝置示意背面側立體圖。
〔圖3〕習知電力變換裝置之示意正面側立體圖。
〔圖4〕習知電力變換裝置之示意背面側立體圖。
以下參照所附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以下記載僅為本發明之示例,並非限定於此。也就是說,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內實施多種變形。
〔實施例〕
首先,藉由圖1及圖2,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之構成。
圖1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裝置示意正面側立體圖。圖2為其電力變換裝置之示意背面側立體圖。電力變換裝置具備:半導體開關元件1、冷卻體2、主配管 (給水側)3、主配管(排水側)4、分歧配管(給水側)5、分歧配管(排水側)6、給水口7、排水口8。
利用圖1,說明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正面側構成。
圖1所示之構造中,複數個冷卻體2,係於主配管(給水側)3與主配管(排水側)4的軸方向串聯配置。2個半導體開關元件1,固定於1個板狀的各冷卻體2。在各冷卻體2背面側的橫方向中央部附近,主配管(給水側)3與主配管(排水側)4係和冷卻體2隔離而配置。主配管(給水側)3係與各冷卻體2在背面側藉由分歧配管5而連接。同樣地,主配管(排水側)4係與各冷卻體2在背面側藉由分歧配管(排水側)6而連接。下文詳述之。
作為冷卻體2,例如可使用水冷冷卻體。在此情形下,在各冷卻體2的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水流通的空間(冷媒流路)。
電力變換裝置的全體構造,係設置成冷卻水的給水流向方向為下方、排水流向方向為上方。而在上方側設置有泵浦(未圖示)。泵浦係與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連接。藉由該泵浦的動作,使得冷卻水在各主配管的內部依上述方向循環。
此外,在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各自的配管上(例如下方側),設有維修時等可進行洩水之洩水栓(未圖示)。
接著利用圖2,說明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背面側構成。
圖2所示之構造中,冷卻體2與主配管(給水側)3,係透過給水口7,藉由分歧配管(給水側)5而連接。同樣地,冷卻體2與主配管(排水側)4,係透過排水口8,藉由分歧配管(排水側)6而連接。
給水口7係配置於各冷卻體2背面側下部的角部附近。排水口8係配置於各冷卻體2背面側上部的角部附近。
又,給水口7是隔著主配管(排水側)4而與主配管(給水側)3連接。該連接係利用分歧配管(給水側)5。分歧配管(給水側)5是通過主配管(排水側)4的背側而連接至給水口7。
另一方面,排水口8是隔著主配管(給水側)3而與主配管(排水側)4連接。該連接係利用分歧配管(排水側)6。另,分歧配管(排水側)6是通過主配管(給水側)3的背側而連接至排水口8。
作為分歧配管(給水側)5及分歧配管(排水側)6,例如可使用可撓性配管。另,可撓性配管例如可使用不鏽鋼(SUS)、鋁、銅、橡膠等材料。
在此,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是在各冷卻體2橫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並列配置。
另,給水口7與主配管(給水側)3,是隔著主配管(排水側)4而彼此連接。也就是說,是將距離給水口7 較遠的主配管當做主配管(給水側)3,而與給水口7連接。因此,該連接所使用之分歧配管(給水側)5的長度,相較於習知電力變換裝置例的分歧配管(給水側)106的長度,係較長。
同樣地,排水口8與主配管(給水側)4,是隔著主配管(給水側)3而彼此連接。也就是說,是將距離排水口8較遠的主配管當做主配管(排水側)4,而與排水口8連接。因此,該連接所使用之分歧配管(排水側)6的長度,相較於習知電力變換裝置例的分歧配管(排水側)106的長度,係較長。
接下來,同樣藉由圖1及圖2,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電力變換裝置動作。
圖1及圖2所示之電力變換裝置中,冷卻水係從未圖示之泵浦,通過主配管(給水側)3內部而被強制地送出。接著,被送出的冷卻水,會從分歧配管(給水側)5透過給水口7而流入各冷卻體2的內部。
流入冷卻體2內部的冷卻水,會通過其內部的流路,藉此通過冷卻體2內部。此時,固定於冷卻體2外部的半導體開關元件1,其內部的能量損失所產生的熱,會透過冷卻體2表面,而傳遞至強制流經於冷卻體2內部流路的冷卻水。如此一來,便能將半導體開關元件1冷卻,抑制其溫度上昇。
接著,通過各冷卻體2內部的冷卻水,會透過排水口8,通過分歧配管(排水側)6,朝主配管(排水側)4排 出。
以上便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裝置的構造及動作說明。
如此,按照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可以將給水口7與主配管(給水側)3之間的距離(等同於分歧配管(給水側)5的長度),設定成比從給水口7至主配管(排水側)4為止的距離還長。此外,可以將排水口8與主配管(排水側)4之間的距離(等同於分歧配管(排水側)6的長度),設定成比從排水口8至主配管(給水側)3為止的距離還長。因此,例如使用可撓性配管來作為分歧配管5及6時,能夠提升其組裝性。
詳細如次。
可撓性配管的壓縮量較小。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係將給水口7與主配管(給水側)3之間的距離,以及排水口8與主配管(排水側)4之間的距離,分別設定成比相對應的習知構造還來得長。因此,在冷卻構造組裝時,可以容許可撓性配管有足夠大範圍的組裝尺寸誤差來組合。
是故,即使於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使用可撓性配管的情形下,例如在冷卻構造組裝時,也能容易地進行:在先以沒有可撓性配管而組裝的冷卻構造的2點間,後續再將可撓性配管安裝之作業等。因此,能夠提升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的組裝性。
此外,在組裝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時,也無需過 度地壓縮可撓性配管,使其一面縮短一面組裝。因此,除了能提升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的組裝性,也能防止對配管系統施加不當的力之事態。
又,在組裝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時,其組裝順序亦不會受限。
再者,也能容易地進行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的維修或分解、交換作業。
此外,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在各冷卻體2背面側橫方向的中央附近(亦即各冷卻體2橫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配置有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因此,能夠縮小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的寬度尺寸。是故,能夠謀求電力變換裝置全體之小型化。
以上便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效果。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從給水口7至主配管(給水側)3為止之距離、以及從排水口8至主配管(排水側)4為止之距離,均設定地較長。但,即使是在僅將其中一方的距離設定地較長的情形下,仍然能然提升相應的組裝性。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將主配管(給水側)3與主配管(排水側)4配置於各冷卻體2橫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但,亦可將給水口7與排水口8的位置配置成與習知電力變換裝置的位置相反,而如同習知電力變換裝置的構造般,將主配管(給水側)3配置於各冷卻體2的一方側,將主配管(排水側)4配置於另一方側。
也就是說,在距離主配管(給水側)3較遠的位置設置給水口7、在距離主配管(排水側)4較遠的位置設置排水口8。如此一來,便能夠增長從主配管(給水側)3至給水口7為止之距離。此外,也能夠增長從主配管(排水側)4至排水口8為止之距離。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使用水冷冷卻體來作為冷卻體2,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可以使用以其他冷媒作為冷卻液之冷卻體。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可撓性配管來作為各分歧配管,但並不限定於此。凡是如可撓性配管般具有可伸縮之材質者均能使用。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冷卻體2為矩形狀。但,冷卻體2的形狀無需限定為矩形狀。亦可為正方形狀或略圓柱等形狀。
此外,亦可將半導體開關元件1、冷卻體2、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依各相來區分,於各相將半導體開關元件1安裝至冷卻體2,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亦於各相連接至各冷卻體2,並將不同相的主配管3、4的對以串聯連接,將冷卻體2串聯連接。具體來說,是將安裝於冷卻體2的半導體開關元件1的相順序,從上方朝下方依序以U相、V相、W相來連接。在此情形下,能夠將主配管(給水側)3及主配管(排水側)4的對,依照前述相順序而以串聯連接,故可謀求電力變換裝置的冷卻構造中的配管構造簡化。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冷卻對象係為半導體開關元件1,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除半導體開關元件以外,如將半導體開關元件所變換之電流加以平滑之電容器、用來取得電容器電壓平衡的電阻、用來抑制半導體開關元件突波電壓之電容器或電阻、以及其他電抗器、基板等,亦可作為冷卻對象。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給水口7及排水口8,係設置於各冷卻體2上安裝有半導體開關元件1側的外面(正面側)的相反側之面(背面側),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如果可能的話,給水口7及排水口8亦可設於正面側。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主配管(給水側)3、主配管(排水側)4、分歧配管(給水側)5、分歧配管(排水側)6係為筒狀配管,但並非限定為該形狀。該些各配管形狀,亦可為板狀等筒狀以外之形狀。
2‧‧‧冷卻體
3‧‧‧主配管(給水側)
4‧‧‧主配管(排水側)
5‧‧‧分歧配管(給水側)
6‧‧‧分歧配管(排水側)
7‧‧‧給水口
8‧‧‧排水口

Claims (3)

  1. 一種電力變換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至少一個冷卻體,其安裝有至少一個半導體元件,內部形成有供冷卻液流通之流路;供給配管,透過設於該冷卻體的外表面之供給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供給至前述冷卻體內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及排出配管,透過設於前述冷卻體的外表面之排出口連接至前述冷卻體,以能將前述冷卻液排出至前述冷卻體外部的方式,來決定其形狀;前述供給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供給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供給口連接至該供給用主配管之供給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排出配管係由:與前述冷卻體隔離而設置之排出用主配管、以及將前述排出口連接至該排出用主配管之排出用分歧配管,所構成,前述供給口設於前述冷卻體的一方端側,且前述排出口設於前述冷卻體的另一方端側,前述供給用主配管與前述排出用主配管,設於前述冷卻體的中心位置附近,前述供給口、前述排出口、前述供給用主配管、前述排出用主配管,從前述冷卻體的一端側,依序以前述供給口、前述排出用主配管、前述供給用主配管、前述排出口的順序來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力變換裝置,其中,前述供給用分歧配管及前述排出用分歧配管的至少1個,係為可撓性配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力變換裝置,其中,前述電力變換裝置為多相之電力變換裝置,前述半導體元件係依照各相而區分,並各自安裝於複數個前述冷卻體,安裝有不同相之前述半導體元件的複數個前述冷卻體,係以配管串聯連接。
TW102108676A 2012-05-08 2013-03-12 電力變換裝置 TWI521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6694A JP5924106B2 (ja) 2012-05-08 2012-05-08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7370A TW201347370A (zh) 2013-11-16
TWI521835B true TWI521835B (zh) 2016-02-11

Family

ID=49535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676A TWI521835B (zh) 2012-05-08 2013-03-12 電力變換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24106B2 (zh)
CN (1) CN103390988A (zh)
TW (1) TWI5218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7376B2 (ja) * 2011-09-16 2015-11-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768340B2 (ja) * 2016-04-28 2020-10-14 株式会社東芝 鉄道車両の電力変換装置
KR102599984B1 (ko) * 2016-10-06 2023-1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Igbt 모듈 냉각 열 교환기
CN107148173A (zh) * 2017-06-26 2017-09-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将集成电路键合在显示面板上的设备
KR102645803B1 (ko) * 2018-09-18 2024-03-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컨버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17829A (ja) * 2003-10-09 2005-04-28 Toshiba Corp 液冷式電力変換装置
US7353859B2 (en) * 2004-11-24 2008-04-0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eat sink with microchannel cooling for power devices
JP2006165186A (ja) * 2004-12-06 2006-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パワー半導体装置
JP4970025B2 (ja) * 2006-12-26 2012-07-04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101315912B (zh) * 2008-06-27 2013-01-02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用于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复合式冷却方法及装置
JP5817376B2 (ja) * 2011-09-16 2015-11-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35920A (ja) 2013-11-21
TW201347370A (zh) 2013-11-16
JP5924106B2 (ja) 2016-05-25
CN103390988A (zh)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1835B (zh) 電力變換裝置
US10321613B2 (en) Inverter power module packaging with cold plate
JP569427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101653453B1 (ko) 전력반도체 양면 냉각방식 냉각장치
JP697264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0847441B2 (en) Cooling system
US20150059360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having diversion mechanism
JP6406348B2 (ja) 冷却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581737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653609B2 (ja) インバータ冷却装置の水抜け検知装置
EP3228490B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3208823U (ja) 冷却水放熱装置及びその水冷モジュール
JP6292048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570133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5223014A (ja) 高周波電源装置
JP2019062077A (ja) 冷却装置
JP2013130332A (ja) 気泡駆動冷却装置
KR101800826B1 (ko) 히터의 개별적 분리와 열분산 배선구조를 갖는 전기보일러
CN204031714U (zh) 一种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用高效成型散热器
JP617165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3131666A (ja) パワー半導体の冷却構造
KR20100005767U (ko) 방열판 구조
KR20170033940A (ko) 전기 기기용 냉각 장치
CN104202946A (zh) 一种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用高效成型散热器
JP2016058427A (ja) 冷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