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0353B - 吸收層的形成方法與薄膜太陽能電池 - Google Patents

吸收層的形成方法與薄膜太陽能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0353B
TWI520353B TW103108598A TW103108598A TWI520353B TW I520353 B TWI520353 B TW I520353B TW 103108598 A TW103108598 A TW 103108598A TW 103108598 A TW103108598 A TW 103108598A TW I520353 B TWI520353 B TW I5203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is
layer
time
minut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8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1297A (zh
Inventor
黃乾燿
邱永昇
李文欽
Original Assignee
台積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積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積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1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1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0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03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32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31/0272 - H01L31/0312
    • H01L31/0322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31/0272 - H01L31/0312 comprising only AIBIIICVI chalcopyrite compounds, e.g. Cu In Se2, Cu Ga Se2, Cu In Ga Se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1CuInSe2 material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吸收層的形成方法與薄膜太陽能電池
本發明係關於薄膜太陽能電池,更特別關於同時增加CIS為主之吸收層的開路電壓與填充因子的方法。
薄膜太陽能電池又稱作薄膜光伏電池,可直接轉換光能為電能。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製程包含沉積一或多層光伏材料薄膜於基板(如玻璃基板)上。薄膜太陽能電池通常包含基板、背電極層、吸收層、緩衝層、與窗口層。吸收層可為CIS為主之吸收材料,而CIS即銅銦硒。在一般的習知薄膜太陽能電池中,CIS為主之吸收層為p型層,緩衝層為n型層,而窗口層為n型透明導電氧化物窗口。
製作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習知方法,包含兩種方法形成吸收層:「多重共蒸鍍源」與「硒化後硫化(SAS)」。這兩種方法均具有優點與缺點。舉例來說,多重共蒸鍍源對用於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較小尺寸CIS為主吸收層來說,具有高轉換效率的優點,但其主要問題為薄膜組成不均勻。此外,多重共蒸鍍源目前無法用於工業等級的量產製程。另一方面,多重共蒸鍍源的設備複雜且昂貴。SAS法對較大尺寸(大於1平方公尺)的吸收層來說,具有組成均勻、在形成吸收層時不會浪費材料、且設備比多重共蒸鍍源單純便宜等優點。然而SAS法的問 題在於形成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之轉換效率與填充因子較低。
如此一來,目前亟需用於薄膜太陽能電池之CIS為主吸收層的製作方法,此方法需形成大面積且組成高均勻性的吸收層、有效利用材料、以及增加吸收層之填充因子。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吸收層係用於裝置,包括:(a)提供物件,包括前驅物膜與金屬背電極層於基板上;(b)在物件上進行第一製程,且第一製程係於第一溫度T1下進行第一時間△t1;(c)在物件上進行第二製程,且第二製程係於第二溫度T2下進行第二時間△t2;以及(d)在物件上進行第三製程,且第三製程係於第三溫度T3下進行第三時間△t3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吸收層係用於裝置,包括:(a)提供物件,包括前驅物;(b)於鈍氣的氛圍中在物件上進行第一製程,第一製程係於第一溫度T1下進行第一時間△t1,200℃第一溫度T1 800℃,且0分鐘第一時間△t1 300分鐘;以及(c)於含硫源的氛圍中在物件上進行第二製程,第二製程係於第二溫度T2下進行第二時間△t2,200℃第二溫度T2 600℃,0分鐘第二時間△t2 300分鐘,且第二溫度T2 第一溫度T1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基板層;背電極層;以及CIS為主之吸收層,其表面的鎵濃度與底部的鎵濃度之比值大於或等於0.4。
△t1、△t2、△t3、△t4、△t5、△t6、△t7、211、221、331、341、351、561、571‧‧‧時間
T1、T2、T3、T4、T5、T6、T7、201、202、303、304、305、506、507‧‧‧溫度
100‧‧‧CIS為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
101‧‧‧基板層
102‧‧‧背電極層
103‧‧‧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
104‧‧‧緩衝層
105、901A、901B‧‧‧窗口層
200、300、500‧‧‧折線圖
210、220、330、340、350、560、570‧‧‧區段
400、600‧‧‧流程圖
401、402、403、404、601、602、603‧‧‧步驟
700‧‧‧比較圖
701、702‧‧‧資料點
703、704‧‧‧虛線
801A、801B、802A、802B、810A、810B、811A、811B‧‧‧端點
803A、803B、812A、812B‧‧‧曲線
902A、902B‧‧‧CIS為主之吸收層
第1圖係習知CIS為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簡化方塊圖。
第2圖係用於CIS為主之吸收層的習知SAS製程其溫度對應時間的折線圖。
第3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用以形成CIS為主之吸收層之步驟其溫度對應時間的折線圖。
第4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吸收層的製作方法之流程圖。
第5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用以形成CIS為主之吸收層之步驟其溫度對應時間的折線圖。
第6圖係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吸收層的製作方法之流程圖。
第7圖係具有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吸收層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與具有習知SAS製程形成之CIS為主吸收層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兩者之開路電壓對應填充因子的比較圖。
第8A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之吸收層,與習知SAS製程形成之CIS為主之吸收層,兩者之鎵分佈比較圖。
第8B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之吸收層,與習知SAS製程形成之CIS為主之吸收層,兩者之硫分佈比較圖。
第9A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備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層狀物照片。
第9B圖係習知SAS法製備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層狀物照片。
第10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備之CIS為主之吸收層照片。
下述內容將搭配圖式說明多種實施例之薄膜太陽 能電池與其製作方法。薄膜太陽能電池與其製作方法的簡述,有助於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完全了解本發明。
第1圖係習知的CIS為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100的 簡化方塊圖。一般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製程,係以一或多種已知的沉積方法依序沉積不同層於基板上。底層係一般的基板層101,其可為玻璃基板。下一層為背電極層102,通常為金屬。 下一層為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103,通常為p型層。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103將詳述於後。下一層為緩衝層104,通常為n型層。頂層為窗口層105,通常為n型透明導電氧化物層。
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103可由習知SAS法製作,比 如沉積金屬前驅物膜於金屬的背電極層102上。金屬前驅物膜之組成一般為銅、銦、與鎵。含有基板層101、背接點層102、與金屬前驅物膜的裝置,係置於進行SAS製程的機器中以形成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103。進行SAS製程的機器具有加熱系統且可置換氛圍,可在含有特定氣體(如含硒源之氣體或含硫源之氣體)之氛圍下,於特定溫度下容納與處理裝置一段時間。 習知的SAS製程需進行硒化步驟後再進行硫化步驟,這些步驟均需於特定溫度下進行特定時間。
第2圖係用於CIS為主之吸收層的習知SAS製程其 溫度對應時間的折線圖200。在習知SAS製程中,將機器中的氛圍置換為鈍氣如氮氣,再將硒源導入氛圍中如習知技術。將機器中的溫度升溫至溫度T1(201)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1(211),如第2圖所示。第2圖之區段210即硒化步驟。在硒化步 驟完成後,將含硒氛圍置換為含硫氛圍如習知技術。將機器中的溫度升溫至溫度T2(202)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2(221),如第2圖所示。第2圖之區段220即硫化步驟。在硫化步驟完成後,將溫度降至室溫,並將機器中的氛圍置換為一般大氣。至此完成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103。
雖然上述的習知SAS法具有優點如工業級量產大 面積且均勻組成的CIS為主之吸收層,但習知SAS法本質上無法區隔鎵擴散與硫掺雜(sulfur incorporation)而難以達到高轉換效率。在習知SAS法中,吸收層中的化合物與組成分佈取決於成份元素的熱擴散。由於鎵的擴散速率低於其他元素的擴散速率,鎵累積於吸收層的底部,對吸收層的轉換效率與改良「有效能帶隙」上貢獻不足。如習知技術所知,「有效能帶隙」為材料的最小光學能帶隙。有效能帶隙取決於量子效率(QE)曲線,其能量值係由20%QE量測的波長值(用於長波長)計算而得。
使鎵朝吸收層表面擴散是重要的,這可改善吸收 層中鎵的效用,並增加吸收層的有效能帶隙。鎵擴散可全面提升吸收層的開路電壓、填充因子、與轉換效率。如習知技術所知,填充因子(FF)為實際最大功率(PMAX)與開路電壓(Voc)及短路電流(ISC)之乘積的比值如下式:
填充因子(FF)越高,因電池內部損失造成的電流耗損越低。
習知SAS中,改良鎵朝吸收層表面擴散的方法之一 為調整第2圖中硫化步驟的區塊220:增加溫度T2與時間△t2。雖然增加硫化步驟的時間與提高硫化步驟的溫度,可提升鎵朝吸收層表面擴散以增加開路電壓Voc,但這也會造成過量硫掺雜的結果。由於硫會蝕刻吸收層表面,且鉬-硒-硫化合物會弱化歐姆背接點,過量硫掺雜將劣化吸收層103與緩衝層之間的p-n接面。如此一來,過量硫掺雜會降低電池的填充因子。由於鎵擴散與過量硫掺雜的現象無法區隔,這將限制習知SAS製程同時達到高開路電壓與高填充因子。
第3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中,用以形成CIS為主之吸 收層的步驟其溫度對應時間的折線圖300。基板上形成有背接點層,而背接點層上沉積有金屬前驅物膜。金屬前驅物可稱作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其含有一或多種下列材料:銅、鎵、銦、銅鎵、銅銦、銦鎵、或銅銦鎵合金。在某些實施例中,金屬前驅物膜亦包含硒及/或硫。
在某些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為五元 之Cu-III-VI2黃銅礦半導體,其成份包含銅、III族材料(比如銦及/或鎵)、與VI族材料(比如硒及/或硫)。在某些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包含硒化物如銅銦硒(CuInSe2)、銅鎵硒(CuGaSe2)、及/或銅銦鎵硒(Cu(InGa)Se2)。在某些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包含硫化物如銅銦硫(CuInS2)、銅鎵硫(CuGaS2)、及/或銅銦鎵硫(Cu(InGa)S2)。在某些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包含同時含硫與硒之化合物如銅銦硒硫(CuIn(Se,S)2)、銅鎵硒硫(CuGa(Se,S)2)、及/或銅銦鎵硒硫(Cu(InGa)(Se,S)2)。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將含有基板、背接點層、 與金屬前驅物膜之裝置,置入進行硒化步驟、回火步驟、與硫化步驟之機器中以形成CIS為主之吸收層。上述機器具有加熱系統且可置換氛圍,可在含有特定氣體(比如含硒源之氣體、鈍氣如氮氣或氬氣、或含硫源之氣體)之氛圍下,於特定溫度下容納與處理裝置一段時間如下述。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將機器中的氛圍置換為鈍 氣如氮氣,再將硒源導入氛圍中。在某些實施例中,硒源為硒化氫。將機器中的溫度升溫至溫度T3(303)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3(331),如第3圖所示。在某些實施例中,200℃≦溫度T3≦800℃。在某些實施例中,0分鐘≦時間△t3≦300分鐘。第3圖之區段330即硒化步驟。
在進行硒化步驟後,以鈍氣如氮氣或氬氣取代機 器中的含硒氛圍。將機器中的溫度升溫至溫度T4(304)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4(341),如第3圖所示。在某些實施例中,200℃≦溫度T4≦800℃。在某些實施例中,0分鐘≦時間△t4≦300分鐘。第3段之區段330即硒化步驟。在某些實施例中,溫度T3≦溫度T4。第3圖之區段340即回火步驟。
在完成回火步驟後,將機器中的溫度降溫至溫度 T5(305)如第3圖所示,接著將機器中的鈍氣氛圍置換為含硫氛圍(比如具有硫源之氛圍)。在某些實施例中,硫源為硫化氫。 接著將機器中的溫度維持於溫度T5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5(351)。在某些實施例中,200℃≦溫度T5≦600℃。在某些實施例中,0分鐘≦時間△t5≦300分鐘。在某些實施例中,溫度T5 ≦溫度T4。在某些實施例中,溫度T3≦溫度T5≦溫度T4。第3圖之區段350即硫化步驟。在完成硫化步驟後,將溫度降至室溫,並將機器中的氛圍置換為一般大氣。至此完成CIS為主之吸收層。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2圖中SAS法中的硒化步驟其 溫度T1與時間△t1,與第3圖中本發明之硒化步驟其溫度T3與時間△t3相同。
第4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吸收層的製作方法之 流程圖400。步驟401提供裝置,且裝置上將形成CIS為主之吸收層。裝置可包含基板、背電極層、與金屬前驅物膜。金屬前驅物膜如前述之第3圖。步驟402對裝置進行第一製程,且第一製程係於溫度T3下進行一段時間△t3。第一製程可為第3圖所述之硒化步驟。步驟403對裝置進行第二製程,且第二製程係於溫度T4下進行一段時間△t4。第二製程可為第3圖所述之回火步驟。步驟404對裝置進行第三製程,且第三製程係於溫度T5下進行一段時間△t5。第三製程可為第3圖所述之硫化製程。
第5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中,用以形成CIS為主之吸 收層之步驟其溫度對應時間的折線圖500。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將含有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如前述)或含硒及/或硫之金屬前驅物(如前述)的物件置於機器(如前述)中,以進行回火與硫化步驟,進而形成CIS為主之吸收層。
以鈍氣如氮氣或氬氣取代機器中的氛圍。將機器 中的溫度升溫至溫度T6(506)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6(561),如第5圖所示。在某些實施例中,200℃≦溫度T6≦800℃。在 某些實施例中,0分鐘≦時間△t5≦300分鐘。第5圖之區段560即回火步驟。
在完成回火步驟後,將機器中的溫度降溫至溫度 T7(507)如第5圖所示,接著將機器中的鈍氣氛圍置換為含硫氛圍(比如具有硫源之氛圍)。在某些實施例中,硫源為硫化氫。 接著將機器中的溫度維持於溫度T7後維持一段預定時間△t7(571)。在某些實施例中,200℃≦溫度T7≦600℃。在某些實施例中,0分鐘≦時間△t7≦300分鐘。在某些實施例中,溫度T7≦溫度T6。第5圖之區段570即硫化步驟。在完成硫化步驟後,將溫度降至室溫,並將機器中的氛圍置換為一般大氣。至此完成CIS為主之吸收層。
第6圖係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吸收層的製作方法之 流程圖600。步驟601提供裝置,且裝置上將形成CIS為主之吸收層。要進行處理之物件含有CIS為主之半導體前驅物(如前述),或含硒及/或硫之金屬前驅物(如前述)。步驟602對裝置進行第一製程,且第一製程係於溫度T6下進行一段時間△t6。第一製程可為第5圖所述之回火步驟。步驟603對裝置進行第二製程,且第二製程係於溫度T7下進行一段時間△t7。第二製程可為第5圖所述之硫化製程。
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之工業級量產法可形成CIS 為主之吸收層於大面積裝置上,且此裝置係用於CIS為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本發明之實施例亦提供裝置如CIS為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其整合前述之CIS為主之吸收層。此外,本發明之實施例藉由控制吸收層中的鎵擴散與硫掺雜,使CIS為主之 吸收層可同時達到高開路電壓與高填充因子。此外,本發明之實施例允許吸收層具有增大的晶粒尺寸,進而增加CIS為主之薄膜吸收層中材料來源的效用。
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之製程可將鎵擴散與硫掺雜 分開。藉由回火步驟的參數,可控制鎵擴散程度。藉由硒化步驟與硫化步驟,可控制硫掺雜程度。綜上所述,由於分別控制鎵擴散與控制硫掺雜,可最佳化吸收層組成對應深度的分佈。 此外,可增加吸收層中的鎵效用與吸收層中的鎵擴散,進而增加「有效能帶隙」而不需付出過度硫掺雜的代價。此外,本發明實施例之製程形成之晶粒尺寸大於習知SAS法形成之晶粒尺寸,可減少晶粒邊界造成的再結合現象,並產生較厚之吸收層以更有效的吸光。
第7圖係具有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吸收層 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方形的資料點702),與具有習知SAS製程形成之CIS為主吸收層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三角形的資料點701),兩者之開路電壓(Voc)對應填充因子(FF)的比較圖700。 由比較圖700之分析可知,習知SAS製程的資料點在開路電壓增加時,其填充因子下降,如虛線703所示。虛線703指出習知SAS方法無法兼顧開路電壓與填充因子,需在兩者間進行取捨。相反地,本發明之實施例的資料點在開路電壓增加時,其填充因子卻上升,如虛線704所示。虛線704指出本發明之實施例製作的CIS微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可同時達到高開路電壓與高填充因子。
第8A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之吸收層 之鎵分佈曲線(由左側的端點810A至右側的端點811A之曲線812A),與習知SAS製程形成之CIS為主之吸收層之鎵分佈曲線(由左側的端點801A至右側的端點點802A之曲線803A)的比較圖。第8A圖中鎵分佈的資料係由能量散佈X-光光譜儀(EDX)測得。x軸最左側的值「0」指的是CIS為主之吸收層的底部,而x軸最右側的值「100」指的是CIS為主之吸收層的頂部。x軸的其他值指的是與CIS為主之吸收層之底部相隔的距離,以及CIS為主之吸收層之厚度的比值。y軸指的是CIS為主之吸收層中鎵濃度([Ga])與銅、銦、與鎵之總濃度([Cu]+[In]+[Ga])之比例。
由第8A圖之比較分析可知,習知SAS製程之鎵濃度 (曲線803A)自吸收層之底部(如左側的端點801A)至頂部(如右側的端點802A)明顯下降。上述現象為SAS製程的缺點之一:鎵濃度擴散程度低,且鎵累積於CIS為主之吸收層的底部。與此相較,本發明實施例之鎵濃度(曲線812A)自吸收層之底部(如左側的端點810A)至頂部(如右側的端點811A)的變化比曲線803A平緩許多。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較平緩的鎵分佈曲線812A,其鎵擴散程度優於習知SAS法之鎵擴散程度。在第8A圖中,SAS法之吸收層表面與底部的鎵濃度比值接近3.7%,而本發明實施例之吸收層表面與底部的鎵濃度比值接近50%。一般而言,習知的SAS法之吸收層表面與底部的鎵濃度比值介於0至29%。本發明實施例之吸收層表面與底部的鎵濃度比值大於40%,且多次實驗所得之吸收層表面與底部的鎵濃度比值介於40%至55%之間。
如前所述,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控制回火步驟,可 控制鎵朝CIS為主之吸收層擴散的程度。
第8B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之吸收層 之硫分佈曲線(由左側的端點810B至右側的端點811B之曲線812B),與習知SAS製程形成之CIS為主之吸收層之硫分佈曲線(由左側的端點801B至右側的端點點802B之曲線803B)的比較圖。第8B圖中硫分佈的資料係由能量散佈X-光光譜儀(EDX)測得。x軸最左側的值「0」指的是CIS為主之吸收層的底部,而x軸最右側的值「100」指的是CIS為主之吸收層的頂部。x軸的其他值指的是與CIS為主之吸收層之底部相隔的距離,以及CIS為主之吸收層之厚度的比值。y軸指的是CIS為主之吸收層中硫濃度([S])與銅、銦、與鎵之總濃度([Cu]+[In]+[Ga])之比例。
由第8B圖之比較分析可知,習知SAS製程之硫濃度 (曲線803B)高於本發明實施例之硫濃度(曲線812B)。上述現象為SAS製程的另一缺點:過量的硫掺雜於吸收層中。如前所述,過量硫掺雜會降低CIS為主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填充因子。與此相較,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吸收層在任何厚度均具有較低硫濃度(曲線812B)。
如前所述,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控制硒化步驟與硫 化步驟,可控制吸收層中硫掺雜的程度。
由誘導耦合電漿質譜(ICP)亦可知本發明實施例形 成的CIS為主之吸收層的硫掺雜,低於習知SAS法形成的CIS為主之吸收層的硫掺雜。藉由ICP可知,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CIS為主之吸收層中硫濃度([S])與硫及硒總濃度([S]+[Se])的比值低於0.2,且多次實驗所得之[S]/([S]+[Se])比值介於0.15至0.22 之間。習知SAS法製作之CIS為主之吸收層中硫濃度([S])與硫及硒總濃度([S]+[Se])的比值為0.25。如此一來,習知SAS法形成之CIS為主之吸收層的硫濃度,高於本發明形成之CIS為主之吸收層的硫濃度。
第9A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 剖面圖,特別是CIS為主之吸收層902A與窗口層901A。第9B圖係習知SAS法製作之習知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剖面圖,特別是CIS為主之吸收層902B與窗口層901B。製作第9A圖中薄膜太陽能電池所用的前驅物薄膜,與製作第9B圖中薄膜太陽能電池所用的前驅物薄膜相同。上述剖面圖為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的照片。由第9A與9B圖可知,吸收層902A比吸收層902B厚。
第10圖係本發明之實施例製作的CIS為主之吸收 層的剖面圖。上述剖面圖為SEM照片。如第10圖所示,吸收層之晶粒尺寸1μm。習知SAS法製作之吸收層晶粒通常<1μm。 由於本發明實施例製作之吸收層晶粒較大,晶粒邊界也較少,因晶粒邊界造成的再結合損失亦較少。此外,本發明實施例採用與習知SAS法相同的材料來源,仍可形成較厚的吸收層以更有效的吸光。
下列表格為習知的多重共蒸鍍源、習知SAS法、與 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特性比較彙整:
某些實施例提供吸收層的形成方法,且吸收層用 於裝置。上述方法包括提供物件,其具有前驅物膜與金屬背電極層於基板上,在物件上進行第一製程,且第一製程係於第一溫度T1下進行第一時間△t1,在物件上進行第二製程,且第二製程係於第二溫度T2下進行第二時間△t2;以及在物件上進行第三製程,且第三製程係於第三溫度T3下進行第三時間△t3。裝置可為薄膜太陽能電池。在某些實施例中,前驅物膜係金屬前驅物,可包含銅、鎵、銦、硒、硫、或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前驅物膜係CIS為主之半導體,其可為五元Cu-III-VI2黃銅礦半導體如CuInSe2、CuGaSe2、Cu(InGa)Se2、CuInS2、CuGaS2、Cu(InGa)S2、CuIn(Se,S)2、CuGa(Se,S)2、Cu(InGa)(Se,S)2、或上述之組合。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製程包括將物件置於含硒 源的氛圍中,其中200℃第一溫度T1 800℃,且0分鐘第一時間△t1 300分鐘。在此實施例中,硒源係硒化氫。
在又一實施例中,第二製程包括將物件置於鈍氣 的氛圍中,200℃第二溫度T2 800℃,0分鐘第二時間△t2 300分鐘,且第一溫度T1 第二溫度T2。在此實施例中,鈍氣係氮氣或氬氣。
在再一實施例中,第三製程包括將物件置於含硫 源的氛圍中,200℃第三溫度T3 600℃,0分鐘第三時間△t3 300分鐘,且第三溫度T3 第二溫度T2。在此實施例中,硫源係硫化氫。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製程包括將物件置於含硒 源的氛圍中,其中350℃第一溫度T1 650℃,且0分鐘第一時間△t1 300分鐘。在此實施例中,硒源係硒化氫。
在又一實施例中,第二製程包括將物件置於鈍氣 的氛圍中,450℃第二溫度T2 700℃,0分鐘第二時間△t2 300分鐘,且第一溫度T1 第二溫度T2。在此實施例中,鈍氣係氮氣或氬氣。
在再一實施例中,第三製程包括將物件置於含硫 源的氛圍中,450℃第三溫度T3 550℃,0分鐘第三時間△t3 300分鐘,且第三溫度T3 第二溫度T2。在此實施例中,硫源係硫化氫。
本發明其他實施例提供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 吸收層係用於裝置,包括:提供物件,其包括前驅物,於鈍氣的氛圍中在物件上進行第一製程,第一製程係於第一溫度T1下進行第一時間△t1,200℃第一溫度T1 800℃,且0分鐘第一時間△t1 300分鐘,以及於含硫源的氛圍中在物件上進行第二製程,第二製程係於第二溫度T2下進行第二時間△t2,200℃該第二溫度T2 600℃,0分鐘該第二時間△t2 300分鐘,且第二溫度T2 第一溫度T1
在其他實施例中,前驅物係CIS為主之半導體,或 含硒及/或硫之金屬前驅物。
在其他實施例中,裝置係薄膜太陽能電池,且前 驅物係CIS為主之半導體如五元CU-III-VI2黃銅礦半導體。在又一實施例中,裝置係薄膜太陽能電池。
在其他實施例中,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基板 層,背電極層,以及CIS為主之吸收層,其表面的鎵濃度與底部的鎵濃度之比值大於或等於0.4。在又一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吸收層其表面的鎵濃度與底部的鎵濃度之比值介於0.4至0.55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吸收層其硫濃度以及硫加硒之總濃度的比值小於0.2。在再一實施例中,CIS為主之吸收層其硫濃度以及硫加硒之總濃度的比值介於0.15至0.22之間。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 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 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700‧‧‧比較圖
701、702‧‧‧資料點
703、704‧‧‧虛線

Claims (10)

  1. 一種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該吸收層係用於一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a)提供一物件,包括一前驅物膜與一金屬背電極層於一基板上;(b)將該物件置於一含硒源的氛圍中以在該物件上進行一第一製程,且該第一製程係於一第一溫度T1下進行一第一時間△t1;(c)將該物件置於一鈍氣的氛圍中以在該物件上進行一第二製程,且該第二製程係於一第二溫度T2下進行一第二時間△t2,且該第一溫度T1<該第二溫度T2;以及(d)在該物件上進行一第三製程,且該第三製程係於一第三溫度T3下進行一第三時間△t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該前驅物膜係金屬前驅物,其中該金屬前驅物包括一材料,且該材料係銅、鎵、銦、硒、硫、或上述之組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該前驅物膜係CIS為主之半導體,其中該CIS為主之半導體包括一材料,且該材料係CuInSe2、CuGaSe2、Cu(InGa)Se2、CuInS2、CuGaS2、Cu(InGa)S2、CuIn(Se,S)2、CuGa(Se,S)2、Cu(InGa)(Se,S)2、或上述之組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200℃該第一溫度T1 800℃,且0分鐘該第一時間△t1 300分鐘。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200℃該第二溫度T2 800℃,0分鐘該第二時間△t2 300分鐘。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該第三製程包括將該物件置於一含硫源的氛圍中,200℃該第三溫度T3 600℃,0分鐘該第三時間△t3300分鐘,且該第三溫度T3 該第二溫度T2
  7. 一種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該吸收層係用於一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a)提供一物件,包括一前驅物;(b)於一鈍氣的氛圍中在該物件上進行一第一製程,該第一製程係於一第一溫度T1下進行一第一時間△t1,200℃該第一溫度T1 800℃,且0分鐘該第一時間△t1 300分鐘;以及(c)於一含硫源的氛圍中在該物件上進行一第二製程,該第二製程係於一第二溫度T2下進行一第二時間△t2,200℃該第二溫度T2 600℃,0分鐘該第二時間△t2 300分鐘,且該第二溫度T2<該第一溫度T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吸收層的形成方法,其中該前驅物係CIS為主之半導體,或含硒及/或硫之金屬前驅物。
  9. 一種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一基板層;一背電極層位於該基板層上;以及一CIS為主之吸收層位於該背電極層上,其表面的鎵濃度與底部的鎵濃度之比值大於或等於0.4; 其中該CIS為主之吸收層其硫濃度以及硫加硒之總濃度的比值介於0.15至0.22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薄膜太陽能電池,其中該CIS為主之吸收層其表面的鎵濃度與底部的鎵濃度之比值介於0.4至0.55之間。
TW103108598A 2013-03-12 2014-03-12 吸收層的形成方法與薄膜太陽能電池 TWI520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777470P 2013-03-12 2013-03-12
US14/164,288 US20140261691A1 (en) 2013-03-12 2014-01-27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f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1297A TW201511297A (zh) 2015-03-16
TWI520353B true TWI520353B (zh) 2016-02-01

Family

ID=51521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8598A TWI520353B (zh) 2013-03-12 2014-03-12 吸收層的形成方法與薄膜太陽能電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61691A1 (zh)
TW (1) TWI520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6800B (zh) * 2015-10-28 2017-03-29 厦门神科太阳能有限公司 Cigs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层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725178B2 (en) * 1997-10-20 2000-10-05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absorbing blue glass composition
US7910399B1 (en) * 2008-09-30 2011-03-22 Stion Corporation Thermal management and method for large scale processing of CIS and/or CIGS based thin films overlying glass substrates
WO2012173676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Precursor Energetics, Inc. Solution-based processes for solar cells
US20140186995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Intermolecular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cigs solar cells with high band gap by sequential process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61691A1 (en) 2014-09-18
TW201511297A (zh) 201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2701B2 (en) Thin film solar cells by selenization sulfurization using diethyl selenium as a selenium precursor
JP4937379B2 (ja) 薄膜太陽電池
US8283187B2 (e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KR101583026B1 (ko) Czts계 태양전지용 박막의 제조방법
KR101415251B1 (ko) 다중 버퍼층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및 그 생산방법
KR101734362B1 (ko) Acigs 박막의 저온 형성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TWI520353B (zh) 吸收層的形成方法與薄膜太陽能電池
TWI509821B (zh) 光伏元件與其製作方法
US8809105B2 (en) Method of processing a semiconductor assembly
KR101300791B1 (ko) 전자빔 조사를 이용한 몰리브덴 박막의 전도도 향상 방법
JP5881717B2 (ja)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90386B2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a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related system
KR101686478B1 (ko) 태양전지용 CIGSSe 박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
KR20160037821A (ko) CZTSe계 박막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CZTSe계 박막을 이용한 태양전지
CN104051569B (zh) 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080306A1 (e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KR102212042B1 (ko) 원자층 증착법으로 형성된 버퍼층을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9653628B2 (en) Absorber layer for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1459041B1 (ko) 박막형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80240918A1 (en) Photovoltaic devices including a chalcogenide-containing photovoltaic light-absorber, and related methods of making
KR102076544B1 (ko) 광흡수층의 제조방법
KR101327010B1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6063181A (ja) 光電変換素子、太陽電池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Emrani et al. CZTS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fast sulfurization of sputtered Sn/Zn/Cu precursors under H 2 S atmosphere
EP2808901A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