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8567B - Sending device,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 Google Patents

Sending device,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8567B
TWI508567B TW100133472A TW100133472A TWI508567B TW I508567 B TWI508567 B TW I508567B TW 100133472 A TW100133472 A TW 100133472A TW 100133472 A TW100133472 A TW 100133472A TW I508567 B TWI508567 B TW I5085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mode
transmission path
signal
digital signal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3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8398A (en
Inventor
Kazuaki Toba
Kazuyoshi Suzuki
Gen Ichimura
Toshihide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28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8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8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85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003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G09G5/006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to the display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104Peripherals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 H04N21/4122Peripherals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additional display device, e.g. video proj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or multiplex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IEEE 1394 or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2Adapting the video or multiplex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IEEE 1394 or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d protocol, e.g. IEEE 1394
    • H04N21/43635HDM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receiv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12Test circuits or failure detection circuits included in a display system, as permanent part thereof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04Exchange of auxiliary data, i.e. other than image data, between monitor and graphics controll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12Use of DVI or HDMI protocol in interfaces along the display data pipelin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22Detection of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put display information or of connection or disconnection of a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Description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收訊方法、收送訊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於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收訊方法、收送訊系統及纜線,尤其是有關於,將視訊等之數位訊號藉由差動訊號而透過傳輸路加以發送的送訊裝置等。
近年來,作為連接CE(Consumer Electronics)機器的數位介面,廣泛採用了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在業界已經成為實質上的標準。例如,非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著HDMI規格。於該HDMI規格中,係使用3對資料差動線(TMDS Channel 0/1/2),以數位訊號的方式,進行視訊、音訊、各控制訊號的傳輸。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ersion 1.4,June 5 2009
目前,該數位訊號的傳輸速度在HDMI規格上所決定的值,係最大才不過大約10.2Gbps。若考慮要支援高品質3D(3 dimension)的視訊訊號、或今後的4k2k(QFHD)甚至更高畫質之內容視訊訊號,則在HDMI中也是處於今後需要15Gbps、20Gbps這類超越目前規格上最高值的擴充之狀況。
對於該HDMI的高速化,想到二種解決方案。其一是,直接使用目前的3對資料差動線,而提高資料傳輸的時脈速度,以此換來傳輸速率之提高的方式。可是,若依據此方法,則由於使用銅線的差動對會有物理上的極限,僅藉由提高時脈速度來擴充傳輸頻寬,是有困難的。又,就算該方法可行,仍可料想其傳輸距離會變得極短。亦即,會導致連結機器的HDMI纜線之長度受到限定之課題。
作為另一個與本發明有關的解決手段是,將目前的3個資料差動線對數,增加到4個以上。藉此,只要增加傳輸資料的通道數,就可提高資料速率。可是,在此種增加資料差動線對的方法中,會造成與現行的HDMI之相容性的課題。具體而言,例如,若單純就資料差動線對的數目而將連接器的腳位從先前的19腳位開始增加,就會造成與過去機器的連接上欠缺相容性,對使用者而言會造成誤解與混亂,並不合適。
作為解決此事的手段,係為保持連接器(插頭、插座)的相容。亦即,必須要從先前的19腳位之連接器,不變更連接器,纜線本身也要不造成機能上不良的方式,來考慮配線。
本發明的目的在提提供一種,與現行HDMI具有高相容性,能夠以高於現行HDMI之資料速率來傳輸訊號的新型之數位介面(新HDMI)。又,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現行HDMI與新HDMI之機能而可進行良好之訊號傳輸的送訊裝置、收訊裝置。
本發明的概念係在於,一種送訊裝置,其係具備: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向外部機器,藉由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而發送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判斷上記外部機器及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控制部,係基於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之判斷,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之動作。
於本發明中,數位訊號是藉由數位訊號送訊部,向外部機器(收訊裝置),以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而被發送。該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具有第1動作模式及第2動作模式,會選擇其中一種來使用。差動訊號的通道數,在第1動作模式下係被設成第1數,在第2動作模式下係被設成大於第1數的第2數。例如,第1動作模式係為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而第1數係被設為3,第2動作模式係為新HDMI之動作模式而第2數係被設為大於3的6。
例如,是被設計成,傳輸路係為纜線,而具備有用來連接該纜線之插頭所需的具有複數腳位的插座;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在第1動作模式下選擇第1腳位配置,在第2動作模式下選擇不同於第1腳位配置的第2腳位配置。例如,在第2腳位配置中,係將在第1腳位配置中被當成數位訊號及/或時脈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所對應之屏蔽端子而使用的端子,當作數位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而使用之。又,例如,在第2腳位配置中,係將第1腳位配置中的時脈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當作數位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而使用之。
藉由動作模式判斷部,判斷外部機器及傳輸路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例如,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從外部機器透過傳輸路而讀出的該外部機器的能力資訊,來判斷外部機器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又,例如,動作模式判斷部係藉由與外部機器之間透過傳輸路來進行通訊,以判斷外部機器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
例如,是被設計成,動作模式判斷部係使用支援該第2動作模式的傳輸路所具備的資訊提供機能,來判斷傳輸路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例如,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傳輸路所具備的資訊提供機能,係為將該傳輸路有支援第2動作模式之事實報告給外部機器之機能;外部機器係具有,將從傳輸路所報告之資訊,追加至自己的能力資訊之機能;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從外部機器透過傳輸路所讀出的能力資訊,來判斷傳輸路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
又,例如,是被設計成,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傳輸路所具備的資訊提供機能,係為在從外部機器所讀出之能力資訊當中,將表示傳輸路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資訊改寫成表示有支援之機能;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從外部機器透過傳輸路所讀出的能力資訊,來判斷傳輸路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
又,例如,是被設計成,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傳輸路所具備的資訊提供機能,係為將該傳輸路有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此一資訊,以近距離無線通訊加以提供之機能;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是否有從傳輸路藉由近距離無線通訊而提供有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此一資訊,來判斷傳輸路是否支援第2動作模式。
又,例如,是被設計成,動作模式判斷部係使用傳輸路的在第1動作模式下未構成差動訊號之送訊路、並且在第2動作模式下係構成差動訊號之送訊路的一對訊號線,而向外部機器發送所定之數位訊號的差動訊號,基於從該外部機器所送來的訊號,來做判斷。例如,是被設計成,從外部機器所送來的訊號,係為表示由外部機器所接收到之所定之差動訊號所得到之收訊數位訊號是否正確的訊號。又,例如,是被設計成,從外部機器所送來的訊號,係為由外部機器所接收到之所定之差動訊號所得到之收訊數位訊號。
如此,於本發明中,係數位訊號送訊部係被設計成,除了差動訊號之通道數為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以外,還具有差動訊號之通道數是大於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藉由使用第2動作模式(新HDMI規格),就可以高資料速率來傳輸訊號。又,當外部機器、傳輸路等不支援第2動作模式時,則藉由使用第1動作模式(現行HDMI規格),就可確保向後相容性。
於本發明中,例如,是被設計成,還具備:資訊送訊部,係將動作模式判斷部的判斷結果,透過傳輸路,而發送至外部機器。此情況下,例如,當外部機器是具備數位訊號收訊部其係具有將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時,就可根據上述的判斷結果,來控制數位訊號收訊部的動作。
又,於本發明中,例如,亦可設計成,插座的形狀,係吻合於支援第2動作模式的纜線的插頭之形狀,並將支援第1動作模式的纜線的插頭之形狀予以包容。此情況下,對插座係可連接支援第2動作模式之纜線的插頭,並且,也可連接支援第1動作模式之纜線的插頭,關於纜線連接係可確保向後相容性。此外,此情況下,具有僅支援第1動作模式之數位訊號送訊部的送訊裝置的插座之形狀,係吻合於支援第1動作模式的纜線的插頭之形狀,因此對該插座係無法連接支援第2動作模式之纜線的插頭。
又,於本發明中,例如,亦可設計成,還具備:顯示控制部,係控制著用來將動作控制部之控制資訊提供給使用者所需的往顯示部之顯示。此情況下,使用者係可容易掌握數位訊號送訊部是被如何地控制。例如,使用者係可容易掌握數位訊號送訊部是被設成第1動作模式、還是第2動作模式。
又,於本發明中,例如,亦可設計成,當被動作模式判斷部判斷為外部機器及傳輸路有支援第2動作模式時,顯示控制部係控制數位訊號送訊部,使得用來讓使用者選擇是否設定成第1動作模式還是第2動作模式所需的使用者介面畫面,顯示在顯示部。此情況下,使用者係可基於使用者介面畫面,來任意設定數位訊號送訊部的動作模式。
本發明的另一概念係在於,一種收訊裝置,其係具備:數位訊號收訊部,係從外部機器,藉由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而接收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資訊收訊部,係從上記外部機器,接收用來表示應該選擇上記第1動作模式及上記第2動作模式之哪一者的動作模式資訊;和動作控制部,係基於已被上記資訊收訊部所接收到的動作模式資訊,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收訊部之動作。
於本發明中,數位訊號是藉由數位訊號收訊部,向外部機器(送訊裝置),以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而被接收。該數位訊號收訊部係具有第1動作模式及第2動作模式,會選擇其中一種來使用。差動訊號的通道數,在第1動作模式下係被設成第1數,在第2動作模式下係被設成大於第1數的第2數。例如,第1動作模式係為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而第1數係被設為3,第2動作模式係為新HDMI之動作模式而第2數係被設為大於3的6。
用來表示應該選擇第1動作模式及第2動作模式之哪一者的動作模式資訊,是藉由資訊收訊部,而被從外部機器接收。然後,藉由動作控制部,基於已被資訊收訊部所接收到的動作模式資訊,來控制數位訊號收訊部之動作。此時,數位訊號收訊部的動作模式,係較容易配合外部機器的數位訊號送訊部的動作模式,可從外部機器良好地接收數位訊號。
本發明的另一概念係在於,一種收送訊系統,係屬於由送訊裝置及收訊裝置透過傳輸路所連接而成的收送訊系統,其中,上記送訊裝置係具備: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向上記收訊裝置,藉由差動訊號,透過上記傳輸路而發送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判斷上記收訊裝置及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和送訊動作控制部,係基於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之判斷,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之動作;和資訊送訊部,係將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的動作模式資訊,透過上記傳輸路,而發送至上記收訊裝置;上記收訊裝置係具備:數位訊號收訊部,係從上記送訊裝置,藉由差動訊號,透過上記傳輸路而接收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上記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上記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資訊收訊部,係從上記送訊裝置,透過上記傳輸路,接收上記動作模式資訊;和收訊動作控制部,係基於已被上記資訊收訊部所接收到的動作模式資訊,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收訊部之動作。
又,本發明的再另一概念係在於,一種纜線,係屬於從送訊裝置向收訊裝置藉由所定通道數之差動訊號來發送數位訊號的纜線,其係具有:資訊提供機能部,係向上記送訊裝置或上記收訊裝置,提供表示上記纜線之訊號傳輸能力的資訊。
例如,資訊提供機能部係隨應於來自收訊裝置或送訊裝置的要求,而將表示纜線之訊號傳輸能力的資訊,透過纜線,提供給收訊裝置或送訊裝置。又,例如,資訊提供機能部係將上記送訊裝置從上記收訊裝置透過上記纜線所讀出之能力資訊的一部分,加以改寫。又例如,資訊提供機能部係向送訊裝置或上記收訊裝置,藉由近距離無線通訊,而提供表示纜線之訊號傳輸能力的資訊。
若依據本發明,則可一面確保向後相容性,一面可高資料速率地傳輸訊號。
以下,說明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以下稱作「實施形態」)。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 實施形態
2. 變形例
<1.實施形態> [AV系統之構成例]
圖1係圖示了作為實施形態的AV(Audio and Visual)系統100的構成例。該AV系統100,係由訊源端機器110與接收端機器120連接起來而構成。訊源端機器110係為例如遊戲機、碟片播放機、機上盒、數位相機、行動電話等之AV訊源。接收端機器120係為例如電視收訊機、投影機等。
訊源端機器110及接收端機器120,係透過纜線200而連接。在訊源端機器110上係設有,被資料送訊部112所連接的、構成連接器的插座111。在接收端機器120上係設有,被資料收訊部122所連接的、構成連接器的插座121。又,在纜線200的一端係設有構成連接器的插頭201,在其另一端係設有構成連接器的插頭202。纜線200的一端的插頭201係被連接至訊源端機器110的插座111,該纜線200的另一端之插頭202係被連接至接收端機器120的插座121。
訊源端機器110係具有控制部113。該控制部113係控制著訊源端機器110的全體。在本實施形態中,訊源端機器110的資料送訊部112,係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控制部113係當判斷纜線200是支援新HDMI、且接收端機器120是支援新HDMI的情況下,則將資料送訊部112控制成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另一方面,控制部113係至少當判斷為接收端機器120是僅支援現行HDMI的情況,或當判斷為纜線200是支援現行HDMI的情況下,則將資料送訊部112控制成以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
接收端機器120係具有控制部123。該控制部123係控制著接收端機器120的全體。在本實施形態中,接收端機器120的資料收訊部122,係僅支援現行HDMI,或是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當資料收訊部122是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時,控制部123係將該資料收訊部122控制成,以與訊源端機器110之資料送訊部112相同的動作模式來動作。此時,控制部123係基於從訊源端機器110透過CEC等之訊號線而被發送的動作模式之判斷結果,來控制資料收訊部122的動作模式。纜線200,係支援現行HDMI、或新HDMI。
於圖1所示的AV系統100中,如圖2(a)所示,當纜線200是支援新HDMI、又,接收端機器120是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時,則以新HDMI來進行資料傳輸。此時,訊源端機器110的資料送訊部112及接收端機器120的資料收訊部122,係被控制成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
又,於圖1所示的AV系統100中,如圖2(b)~(d)所示,至少當纜線200是支援現行HDMI、或接收端機器120是僅支援現行HDM1時,則以現行HDMI來進行資料傳輸。此時,訊源端機器110的資料送訊部112,係被控制成以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又,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的接收端機器120的資料收訊部122,係被控制成以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此外,在圖2(b)的情況下,將資料傳輸速率予以降低等而使纜線200可傳輸新HDMI的資料時,有時候可以用新HDMI模式來進行資料傳輸。
[資料送訊部、資料收訊部的構成例]
圖3、圖4係圖示了,圖1的AV系統100中,訊源端機器110的資料送訊部112、和接收端機器120的資料收訊部122之構成例。資料送訊部112,係於有效影像區間(亦稱作「有效視訊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視訊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以複數通道,向資料收訊部122進行單向送訊。
此處,有效影像區間係為,從一個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為止的區間裡,去除掉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後剩下的區間。又,資料送訊部112,係於水平歸線區間或垂直歸線區間中,至少將附隨於視訊資料的音訊資料或控制資料、其他補助資料等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以複數通道,向資料收訊部122進行單向送訊。
資料收訊部122,係於有效視訊區間中,將從資料送訊部122以複數通道單向發送過來的視訊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又,該資料收訊部122,係於水平歸線區間或垂直歸線區間中,將從資料送訊部112以複數通道單向發送過來的音訊資料或控制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
由資料送訊部112和資料收訊部122所成的HDMI系統的傳輸通道中,係有以下之通道。首先,作為傳輸通道,係有差動訊號通道(TMDS通道、TMDS時脈通道)。用來傳輸視訊資料等之數位訊號的差動訊號通道,在現行HDMI中係為3通道,但在新HDMI中係為6通道。
說明現行HDMI中的差動訊號通道。如圖3所示,作為從資料送訊部112對資料收訊部122,將視訊資料及音訊資料同步於像素時脈而作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所需之傳輸通道的3個TMDS通道#0~#2。又,還有作為傳輸TMDS時脈之傳輸通道的TMDS時脈通道。
資料送訊部112的HDMI發送器81,係例如,將非壓縮之視訊資料轉換成對應之差動訊號,以3個TMDS通道#0、#1、#2,向透過纜線200所連接的資料收訊部122,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又,HDMI發送器81,係將非壓縮之附隨於視訊資料的音訊資料、必要的控制資料其他補助資料等,轉換成對應的差動訊號,以3個TMDS通道#0、#1、#2而對資料收訊部122,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
再者,HDMI發送器81,係將同步於以3個TMDS通道#0、#1、#2所發送之視訊資料的TMDS時脈,以TMDS時脈通道,發送至資料送訊部122。此處,在1個TMDS通道#i(i=0、1、2)中,在TMDS時脈的1個時脈之間,會發送10位元的視訊資料。
資料收訊部122的HDMI接收器82,係將以TMDS通道#0、#1、#2而從資料送訊部112所單向發送過來的視訊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和音訊資料或控制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此時是同步於從資料送訊部112以TMDS時脈通道所發送過來的像素時脈(TMDS時脈),而進行收訊。
接著說明新HDMI中的差動訊號通道。如圖4所示,作為從資料送訊部112對資料收訊部122,將視訊資料及音訊資料同步於像素時脈而作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所需之傳輸通道的6個TMDS通道#0~#5。此外,在該新HDMI中,TMDS時脈之傳輸係被省略,是採用在收訊側根據收訊資料來再生出時脈的自主時脈方式。
資料送訊部112的HDMI發送器81,係例如,將非壓縮之視訊資料轉換成對應之差動訊號,以6個TMDS通道#0~#5,向透過纜線200所連接的資料收訊部122,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又,該HDMI發送器81,係將非壓縮之附隨於視訊資料的音訊資料、必要的控制資料其他補助資料等,轉換成對應的差動訊號,以6個TMDS通道#0~#5而對資料收訊部122,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
資料收訊部122的HDMI接收器82,係將以TMDS通道#0~#5而從資料送訊部112所單向發送過來的視訊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和音訊資料或控制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此時,HDMI接收器82係從收訊資料中再生出像素時脈,同步於該像素時脈(TMDS時脈)而進行收訊。
HDMI系統的傳輸通道裡,除了上述的TMDS通道、TMDS時脈通道以外,還有稱作DDC(Display Data Channel)或CEC線的傳輸通道。DDC,係由纜線200中所含之未圖示的2條訊號線所成。DDC,係資料送訊部112為了從資料收訊部122讀出E-EDID(Enhanced 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時,會被使用。
亦即,資料收訊部122,係除了具有HDMI接收器82以外,還具有用來記憶著關於自己之能力(Configuration/capability)的能力資訊亦即E-EDID的EDID ROM(EEPROM)。資料送訊部112,係例如,隨應於來自控制部113的要求,而從透過纜線200所連接之資料收訊部122,將E-EDID,透過DDC而予以讀出。
資料送訊部112,係將已讀出之E-EDID,發送至控制部113。控制部113係將該E-EDID,儲存在未圖示的快閃ROM或DRAM中。控制部113係基於E-EDID,就可辨識資料收訊部122的能力之設定。例如,控制部113係辨識出,具有資料收訊部122之接收端機器120,除了現行HDMI以外,是否還支援新HDMI等。CEC線,係由纜線200所含之未圖示的1條訊號線所成,在資料送訊部112和資料收訊部122之間,為了進行控制用資料的雙向通訊而被使用。
又,在纜線200中,係含有被稱作HPD(Hot Plug Detect)之腳位所連接的線(HPD線)。訊源端機器,係利用此HPD線,就可偵測出接收端機器的連接。此外,該HPD線係也被當成構成雙向通訊路的HEAC-線使用。又,在纜線200中,係含有用來從訊源端機器向接收端機器供給電源用的電源線(+5V Power Line)。再者,纜線200中係含有多用途線。該多用途線係也被當成構成雙向通訊路的HEAC+線使用。
圖5係圖示了TMDS傳輸資料的構造例。該圖5係圖示了,於TMDS通道#0~#2、或TMDS通道#0~#5中,傳輸著橫×縱是B像素×A掃描線的影像資料時的各種傳輸資料的區間。以HDMI的TMDS通道所傳輸之傳輸資料的視訊圖場(Video Field)中,係隨著傳輸資料的種類,而存在有3種類的區間。該3種類的區間係為,視訊資料區間(Video Data period)、資料島區間(Data Island period)、及控制區間(Control period)。
此處,視訊圖場區間係為,從某個垂直同期訊號的上揚邊緣(active edge)起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的上揚邊緣為止的區間。該視訊圖場區間,係偏移控制處理,係被分成:水平遮沒期間(horizontal blanking)、垂直遮沒期間(vertical blanking)、以及有效視訊區間(Active Video)。該有效視訊區間係為,從視訊圖場區間中,去除了水平遮沒期間及垂直遮沒期間後剩下的區間。視訊資料區間,係被分配至有效視訊區間。在該視訊資料區間中係傳輸著,構成非壓縮之1畫面份影像資料的,B像素(pixel)×A掃描線份的有效像素(Active pixel)之資料。
資料島區間及控制區間,係被分配至水平遮沒期間及垂直遮沒期間。在此資料島區間及控制區間中,係傳輸著輔助資料(Auxiliary data)。亦即,資料島區間,係被分配至水平遮沒期間與垂直遮沒期間的一部分。在該資料島區間中係傳輸著,輔助資料當中與控制沒有關係的資料,例如音訊資料的封包等。控制區間,係被分配至水平遮沒期間與垂直遮沒期間的其他部分。在該控制區間中係傳輸著,輔助資料當中與控制有關的資料,例如垂直同步訊號及水平同步訊號、控制封包等。
此處,說明插座111的腳位配置。首先說明,現行HDMI的腳位配置(A型)。該現行HDMI的腳位配置,係構成第1腳位配置。圖6(a)係圖示了,該現行HDMI的腳位配置。TMDS通道#i(i=0~2)的差動訊號亦即TMDS Data#i+與TMDS Data#i-,係被屬於差動線的2條訊號線所傳輸。腳位(腳位編號7、4、1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Data#i+,腳位(腳位編號9、6、3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Data#i-。此外,腳位(腳位編號8、5、2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Data#i Shield(i=0~2)。
TMDS時脈通道的差動訊號亦即TMDS Clock+與TMDS Clock-,係被屬於差動線的2條訊號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0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Clock+,腳位編號12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Clock-。此外,腳位編號11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Clock Shield。
又,控制用資料亦即CEC訊號,係被CEC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3之腳位係被分配給CEC訊號。又,E-EDID等之SDA(Serial Data)訊號,係被SDA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6之腳位係被分配給SDA訊號。又,SDA訊號收送時之同步所用的時脈訊號亦即SCL(Serial Clock)訊號線,係被SCL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5之腳位係被分配給SCL。此外,上述的DDC線,係由SDA線及SCL線所構成。
又,腳位編號19之腳位係被分配給HPD/HEAC-。又,腳位編號14之腳位係被分配給多用途/HEAC+。又,腳位編號17之腳位係被分配給DDC/CEC Ground/HEAC Shield。再者,腳位編號18之腳位係被分配給電源(+5V Power)。
接著說明,新HDMI的腳位配置。該新HDMI的腳位配置,係構成第2腳位配置。圖6(b)係圖示了,該新HDMI的腳位配置。TMDS通道#i(i=0~5)的差動訊號亦即TMDS Data#i+與TMDS Data#i-,係被屬於差動線的2條訊號線所傳輸。腳位(腳位編號1、4、7、10、2、8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Data#i+,腳位(腳位編號3、6、9、12、5、11之腳位)係被分配給TMDS Data#i-。
又,控制用資料亦即CEC訊號,係被CEC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3之腳位係被分配給CEC訊號。又,E-EDID等之SDA(Serial Data)訊號,係被SDA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6之腳位係被分配給SDA訊號。又,SDA訊號收送時之同步所用的時脈訊號亦即SCL(Serial Clock)訊號線,係被SCL線所傳輸。腳位編號15之腳位係被分配給SCL。此外,上述的DDC線,係由SDA線及SCL線所構成。
又,腳位編號19之腳位係被分配給HPD/HEAC-。又,腳位編號14之腳位係被分配給多用途/HEAC+。又,腳位編號17之腳位係被分配給DDC/CEC Ground/HEAC Shield。再者,腳位編號18之腳位係被分配給電源(+5V Power)。
如上述,在新HDMI腳位配置(參照圖6(b))中,現行HDMI腳位配置(參照圖6(a))下被當作屏蔽端子使用的端子(腳位編號2、5、8、11之腳位),是被當成資料端子而使用。又,在新HDMI腳位配置中,現行HDMI腳位配置下被當作時脈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使用的端子(腳位編號10、12之腳位),是被當成資料端子而使用。
訊源端機器110的資料送訊部112,係當以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而動作時,會選擇圖6(a)所示的現行HDMI腳位配置,當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而動作時,會選擇圖6(b)所示的新HDMI腳位配置。此外,上述中係說明了訊源端機器110的插座111的腳位配置。雖然省略詳細說明,但接收端機器120的資料收訊部122是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時,關於接收端機器120的插座121的腳位配置也是同樣如此。
圖7(a)、(b)係圖示了訊源端機器110的插座111之腳位排列。圖7(a)係圖示了現行HDMI的腳位排列,圖7(b)係圖示了新HDMI的腳位排列。此外,當作為插座111之腳位配置而選擇了現行HDMI腳位配置時,腳位編號2、5、8、11之腳位,係於訊源端機器110及接收端機器120中被設成接地狀態,或是在接收端機器120中被設成接地狀態、在訊源端機器110中被設成高阻抗狀態,或是在接收端機器120中被設成高阻抗狀態、在訊源端機器110中被設成接地狀態。此外,雖然省略詳細說明,但接收端機器120的資料收訊部122是支援現行HDMI及新HDMI之雙方時,關於接收端機器120的插座121的腳位配置也是同樣如此。
圖8(a)係圖示了作為纜線200使用的現行HDMI纜線的構造例。該現行HDMI纜線,係為了使3個資料線對獲得各自的特性,而被構成為屏蔽雙絞線部。又,時脈線對、與HEAC機能所需的多用途及HPD之線對,也是被構成為屏蔽雙絞線部。
圖8(b)係圖示了屏蔽雙絞線部的構造例。該屏蔽雙絞線部係為,2條電線3、與汲極線4,被屏蔽構件5包覆而成的構造。此外,電線3係為,芯線1被被覆部2所包覆而構成。
在現行HDMI纜線中,構成資料及時脈之各屏蔽雙絞線部的汲極線,係被連接至,安裝在該纜線之端部的插頭的腳位。此情況下,各汲極線,係被連接至,上述的插座(現行HDMI的腳位配置)的各屏蔽端子(腳位編號2、5、8、11的屏蔽用腳位)所對應之腳位(端子)。這些屏蔽端子係於訊源端機器110及接收端機器120中被接地。藉此,構成資料及時脈之各屏蔽雙絞線部的汲極線,在插頭被連接至插座(現行HDMI之腳位配置)的狀態下,係呈被接地之狀態。
圖9係圖示了作為纜線200使用的新HDMI纜線的構造例。該新HDMI纜線,係為了使6個資料線對獲得各自的特性,而被構成為屏蔽雙絞線部。又,HEAC機能所需的多用途及HPD之線對,也是被構成為屏蔽雙絞線部。
新HDMI纜線,係相較於現行HDMI纜線(參照圖8(a)),所應連接的各個銅線的數目係有所增加。在該新HDMI纜線中,將纜線兩端插頭之專用腳位上所被連接的各屏蔽雙絞線部加以構成的汲極線,係被連接至插頭的金屬製外殼。藉此,屏蔽用腳位就被釋放,可避免插頭的必要腳位數之增加,新HDMI纜線上的插頭係可設計成和現行HDMI纜線之插頭一樣。如此,構成各屏蔽雙絞線部的汲極線係被連接製插頭的金屬製外殼,被插頭插入的插座的外殼係與接地電位連接,就可確保差動對線的屏蔽。
圖10係圖示了作為纜線200使用的新HDMI纜線的另一構造例。該新HDMI纜線,係除了將剖面形狀變成平板狀以外,實質上的構造係和上述的圖9所示的新HDMI纜線相同。此外,藉由如此將剖面形狀壓扁,就可縮小截面積,又較容易取得阻抗匹配,這是一般所知的。
[現行HDMI與新HDMI之動作模式控制]
接著,再來說明訊源端機器110的控制部113的動作模式控制。如上述,控制部113係當判斷纜線200是支援新HDMI、且接收端機器120是支援新HDMI的情況下,則將資料送訊部112控制成新HDMI之動作模式。又,控制部113係在除此以外的情況下,是將資料送訊部112控制成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
圖11的流程圖,係圖示了控制部113的動作模式控制之處理程序。控制部113,係於步驟ST1中開始處理,其後,進入步驟ST2的處理。於此步驟ST2中,控制部113係判斷訊源端機器110、亦即資料送訊部112,是否支援新HDMI。控制部113,係由於事前備妥自己所存在之訊源端機器110(資料送訊部112)的能力資訊,因此關於該判斷係可容易地進行。此外,在此實施形態中,訊源端機器110係顯然有支援新HDMI,因此控制部113係亦可省略此步驟ST2之判斷處理。
當判斷為訊源端機器110有支援新HDMI時,控制部113係於步驟ST3,判斷接收端機器120、亦即資料收訊部113是否支援新HDMI。關於該判斷的細節,將於後述。當判斷為接收端機器120有支援新HDMI時,控制部113係進入步驟ST4之處理。於此步驟ST4中,控制部113係判斷纜線200是否支援新HDMI。關於該判斷的細節,將於後述。
當判斷為纜線200有支援新HDMI時,控制部113係進入步驟ST5之處理。於此步驟ST5中,控制部113係控制資料送訊部112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又,在步驟ST2、步驟ST3、步驟ST4中,分別判斷為訊源端機器110、接收端機器120、纜線200不支援新HDMI時,則控制部113係進入步驟ST6之處理。於此步驟ST6中,控制部113係控制資料送訊部112以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
此外,控制部113係例如,當步驟ST3中判斷為接收端機器120是有支援新HDMI時,則將最終之動作模式的判斷結果,透過纜線200而發送至接收端機器120。該判斷結果之送訊,係例如在從訊源端機器110傳輸資料前,被以告知訊框等之控制資訊的方式而被發送。於接收端機器120中,根據來自該訊源端機器110的動作模式之判斷結果,藉由控制部123,控制成使得資料收訊部122是以和訊源端機器110之資料送訊部112相同的動作模式而動作。
又,控制部113係亦可控制成,當步驟ST5中控制成資料送訊部112是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時,將表示該意旨的UI畫面,例如,如圖12(a)所示,顯示在顯示部(顯示器)。藉由該UI畫面,使用者係可容易掌握訊源端機器110與接收端機器120是以新HDMI而被連接之事實。此外,UI畫面所被顯示的顯示部(顯示器),係為被設在訊源端機器110的未圖示之顯示部(顯示器),或是被設在接收端機器120的未圖示之顯示部(顯示器)。關於這點在以下的各UI顯示中皆同樣如此。
又,控制部113係亦可控制成,在步驟ST4中判斷纜線200沒有支援新HDMI,而進入步驟ST6之處理時,則將表示該意旨的UI畫面,例如圖12(c)所示而顯示在顯示部(顯示器)。藉由該UI畫面,使用者係可容易辨識訊源端機器110與接收端機器120有支援新HDMI,但只有纜線200不支援新HDMI之事實,而可採取將纜線200更換成新HDMI纜線等之對策。
又,在圖11的流程圖之處理程序中,控制部113係當步驟ST4中判斷為纜線200是有支援新HDMI時,則立刻進入步驟ST5,控制使得資料送訊部112是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可是,控制部113係亦可設計成,藉由在資料傳輸前事先透過CEC等之資料線來交換命令,而當步驟ST4中判斷為纜線200是有支援新HDMI時,讓使用者選擇新HDMI或現行HDMI(先前HDMI)之任一者。
此時,控制部113係進行控制,將為此所需的UI畫面,例如圖12(b)所示,顯示在顯示部(顯示器)。使用者係基於該UI畫面,來選擇新HDMI或現行HDMI之任一者。圖12(b)係圖示了,選擇「新HDMI」之狀態。控制部113係隨應於使用者之選擇,而進行控制,使得資料送訊部112是以新HDMI或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
圖13的流程圖,係圖示了此情況下的控制部113的動作模式控制之處理程序。於此圖13中,和圖11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詳細說明。控制部113係當步驟ST4中判斷纜線200是有支援新HDMI時,就前進至步驟ST7之處理。於此步驟ST7中,控制部113係進行控制,使得用來選擇新HDMI或現行HDMI之任一者所需的UI畫面,顯示在顯示部(顯示器)。該UI之顯示係亦可由訊源端機器110透過傳輸路200以視訊訊號方式而傳輸,也可由接收端機器120本身來指示其顯示。
其後,控制部113係進入步驟ST8之處理。於該步驟ST8中,控制部123係將使用者的遙控器等之操作,透過CEC等之資料線而進行通知,藉此,控制部113係判斷使用者是選擇了新HDMI或現行HDMI之哪一者。當使用者是選擇了新HDMI時,控制部113係於步驟ST5中,控制使資料送訊部112是以新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另一方面,當使用者選額了現行HDMI時,控制部113係於步驟ST6中,控制使資料送訊部112是以現行HDMI(先前HDMI)之動作模式來動作。
「接收端機器對新HDMI之支援判斷」
說明控制部113中針對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有支援新HDMI的判斷方法。作為該判斷方法,係有例如以下的第1判斷方法及第2判斷方法。
「第1判斷方法」
控制部113係基於從接收端機器120使用纜線200之DDC線(SDA線及SCL線)而讀出的EDID,來進行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有支援新HDMI的判斷。EDID本身係為,格式上所被規定之資料結構。在該EDID的所定場所,新定義了表示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有支援新HDMI(新傳輸)的旗標資訊。
圖14係圖示了EDID上所被新定義之旗標資訊之例子。原本EDID就是用來表示接收端機器120之能力的資料結構體。圖14係為了簡化說明,僅圖示出EDID的與本發明有關係的位元組,簡化成最低限度。第2位元中係記載著表示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支援新HDMI的1位元之旗標資訊“New Rx Sink”。又,在第1位元中係新定義了,表示纜線200是否支援新HDMI的1位元之旗標資訊“New Cable”。
控制部113係當從接收端機器120所讀出的EDID中,有上述的1位元之旗標資訊“New Rx Sink”存在時,則判斷為接收端機器120有支援新HDMI。亦即,當接收端機器120是僅支援現行HDMI時,則從接收端機器122所讀出的EDID中,不存在上述的1位元之旗標資訊“New Rx Sink”。
「第2判斷方法」
控制部113係與接收端機器120之間,透過纜線200而進行通訊,以進行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有支援新HDMI之判斷。例如,控制部113係使用CEC線,而以指令基礎的方式,確認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有支援新HDMI。
又,例如,控制部113係使用由多用途線及HPD線所構成的雙向通訊路(HEAC機能)來與接收端機器120之間進行通訊,確認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支援新HDMI。再者,例如,控制部113係在傳輸變成有效之前是使用未使用之資料線、例如多用途線等,進行某種訊號的交換,以確認接收端機器120是否有支援新HDMI。
「纜線對新HDMI之支援判斷」
接著說明控制部113中針對纜線200是否有支援新HDMI的判斷方法。該判斷方法,係有例如以下的第1~第4判斷方法。第1~第3判斷方法係當纜線200是新HDMI纜線時,使用該纜線200所具有的資訊提供機能所進行的判斷方法。
「第1判斷方法」
該第1判斷方法的情況下,係如圖15所示,在新HDMI纜線中,例如在插頭裡,內藏有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例如,從訊源端機器110有供給著+5V的狀態下,接收端機器120係在使HPD降至L位準的期間,藉由CEC協定而向該LSI要求輸出。此外,此時的接收端機器120,係為有支援新HDMI的接收端機器。LSI係回應於來自接收端機器120的輸出要求,而將該LSI內所實裝的暫存器值(表示支援新HDMI之意旨,及可傳輸之資料頻寬等的纜線特性資料),向接收端機器120,以CEC協定進行報告。
接收端機器120,係將從LSI所報告的資訊,追加至自己的EDID。接收端機器120,係在該追加之後,將HPD設成H位準,向訊源端機器110指示EDID之讀出。控制部113係基於從接收端機器120讀出的EDID,來進行纜線200是否有支援新HDMI的判斷。亦即,控制部113係含有纜線200支援新HDMI之意旨等的資訊時,就判斷纜線200支援新HDMI。
此外,在上述中是說明,接收端機器120是以CEC協定來向LSI要求輸出。可是,亦可考量由訊源端機器110本身藉由CEC協定而向LSI要求輸出,直接從LSI接受暫存器值(支援新HDMI之意旨、及可傳輸之資料頻寬等的纜線特性資料)之報告。
「第2判斷方法」
該第2判斷方法的情況下,也是如圖15所示,在新HDMI纜線中,例如在插頭裡,內藏有LSI。訊源端機器110,係例如在HPD從L變化成H的時序上,從接收端機器120,讀出表示其能力的EDID而取得之。此時,EDID係使用SDA/SCL線,將接收端機器120的EEPROM內所被寫入的資料,進行序列傳輸,以通知給訊源端側。
LSI係在EDID傳輸中,觀察EDID資訊所被傳輸的線,亦即觀察SDA/SCL的訊號。然後,LSI係當有表示纜線200是否支援新HDMI的旗標資訊(圖14的所定位元組的第1位元)被傳輸過來時,就將該位元值,變更成纜線200有支援新HDMI之狀態、亦即變更成旗標豎立之狀態。亦即,雖然接收端機器120的EDIDROM(EEPROM)上的資料是“00000100”,但傳輸中纜線內的LSI會改寫資料,在訊源端機器110收訊之際會變成“00000110”。
控制部113係基於從接收端機器120讀出的EDID,來進行纜線200是否有支援新HDMI的判斷。亦即,控制部113係表示纜線200是否支援新HDMI的旗標資訊(圖14的所定位元組的第1位元),是呈現有支援新HDMI的狀態時,則判斷纜線200支援新HDMI。
圖16係圖示了纜線內LSI的EDID資料改寫電路之一例。該LSI係具有:計數SCL線上之時脈的計數器,和基於該計數器的計數值來改寫SDA線上之資料的驅動器。
「第3判斷方法」
該第3判斷方法的情況下,係如圖17所示,在新HDMI纜線中,例如在插頭裡,內藏有記憶著支援新HDMI之意旨、及可傳輸之資料頻寬等之資訊的RF標籤晶片(LSI)。又,訊源端機器110的插座111裡,內藏有RF標籤讀出晶片(LSI)。此情況下,插座111的RF標籤讀出晶片與插頭的RF標籤晶片之間,會進行近距離無線通訊,RF標籤晶片中所記憶的資訊就會被RF標籤讀出晶片所讀出。
控制部113係基於RF標籤讀出晶片所讀出的資訊,來進行纜線200是否有支援新HDMI的判斷。亦即,控制部113係當藉由RF標籤讀出晶片而讀出了纜線200有支援新HDMI之意旨等的資訊時,就判斷纜線200支援新HDMI。
此外,上述中是說明了,訊源端機器110的插座111的RF標籤讀出晶片與插頭的RF標籤晶片之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訊,RF標籤晶片中所記憶的資訊是被訊源端機器110側讀出。可是,亦可考慮例如,接收端機器120的插座121的RF標籤讀出晶片與插頭的RF標籤晶片之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訊,RF標籤晶片中所記憶的資訊是被接收端機器120側所讀出,其後將該資訊提供給訊源端機器110側之構成。
「第4判斷方法」
在該第4判斷方法的情況下,控制部113係藉由進行纜線200的電氣特性之測定,以判斷纜線200是否支援新HDMI。如圖18所示,訊源端機器110的控制部113,係對腳位2與腳位5發送出測定‧偵測用的測試訊號(數位訊號),接收端機器120的控制部123會接收該訊號。此外,在現行HDMI纜線中,連接腳位2與腳位5的一對訊號線係沒有構成差動訊號之送訊路,但在新HDMI纜線中,連接腳位2與腳位5的一對訊號線係構成了差動訊號之送訊路(參照圖6(a)、(b))。
接收端機器120的控制部123,係將所收到的數位訊號,透過其他路徑(例如以SCL/SDA所表示的HDMI之DDC線、或CEC線或多用途線等),通知給訊源端機器110側。訊源端機器110的控制部113,係藉由確認從接收端機器120所通知之數位訊號、是和自己曾發送之數位訊號一致,而判斷纜線200是否支援新HDMI。亦即,控制部113係當收訊數位訊號是與送訊數位訊號一致時,就判斷纜線200支援新HDMI。
如圖19(a)所示,當纜線200是現行HDMI纜線時,連接至腳位2與腳位5的一對訊號線,並非屏蔽雙絞線。因此,在纜線200係為支援現行HDMI之判斷時,是利用了其“無法傳輸高速的測試訊號”這點。此時,亦可藉由對與腳位2關連的腳位1或腳位3,施加與腳位2無關之訊號,而利用其干擾。藉由該干擾,高速的測試訊號就會更難以傳達。
另一方面,如圖19(b)所示,當纜線200是新HDMI纜線時,連接至腳位2與腳位5的一對訊號線,係為屏蔽雙絞線。因此,在纜線200係為支援新HDMI之判斷時,是利用了其“可以傳輸高速的測試訊號”這點。此時,即使對腳位1或腳位3,施加與腳位2無關之訊號,這些線仍有被獨立施加屏蔽處理,因此所被施加的訊號與腳位2不會發生干擾,對於測試訊號之傳輸不會造成影響。
此處,測試訊號係為例如,訊源端機器110所能輸出的最快速之資料、且位元錯誤率是可以評估HDMI所保證的10-9 之充分長度的隨機資料。此外,由於在接收端機器120中通常會內藏有視訊再生所需的畫格緩衝記憶體,因此該傳輸測試專用之記憶體並非一定需要。
此外,在上述的說明中,控制部113係只有當收訊數位訊號與送訊數位訊號是一致時,才會判斷纜線200有支援新HDMI。亦可設計成,控制部113會將資料的傳輸速度放慢來進行同樣測試,重複上述判斷流程直到其一致為止,以確定纜線的性能,判斷其有支援新HDMI,但會在其所能傳輸的速度內,進行可能執行之傳輸。此情況下,現行HDMI纜線也有可能被判斷成支援新HDMI。
又,在上述的說明中,是使用了腳位2與腳位5。可是,亦可取代這些腳位,改成在現行HDMI纜線與新HDMI纜線之間同樣具有如此關係的腳位8與腳位11。亦即,在現行HDMI纜線中,連接腳位8與腳位11的一對訊號線係沒有構成差動訊號之送訊路,但在新HDMI纜線中,連接腳位8與腳位11的一對訊號線係構成了差動訊號之送訊路(參照圖6(a)、(b))。
又,在上述的說明中,係將訊源端機器110發送至接收端機器的數位訊號(測試訊號),接收到其的接收端機器120會向訊源端機器110進行通知,在訊源端機器110側判斷其正確與否。可是,亦可藉由傳輸預先決定之波形來作為數位訊號(測試訊號),由接收端機器120來進行收訊數位訊號正確與否之判定,僅將其結果透過CEC等之訊號線而通知給訊源端機器110,或可在自己的E-EDID中追加該資訊。
如上述,在圖1所示的AV系統100中,訊源端機器110的資料送訊部112係除了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以外,還具有新HDMI模式之動作模式。此處,用來傳輸視訊資料等之數位訊號的差動訊號通道,在現行HDMI中係為3通道,但在新HDMI中係為6通道。因此,藉由使用新HDMI,就可以高資料速率來傳輸訊號。又,當接收端機器120、纜線200不支援新HDMI時,藉由使用現行HDMI(先前HDMI),就可確保向後相容性。
<2. 變形例>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新HDMI纜線的插頭之形狀,係與現行HDMI纜線(先前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相同。可是,亦可將新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設計成與現行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不同,當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之其中一方不支援新HDMI時,就使它們無法用新HDMI纜線來連接。
圖20(a)係圖示了現行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圖20(b)係圖示了僅支援現行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形狀。相對於此,圖20(c)係圖示了新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圖20(d)係圖示了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形狀之一例。此外,圖21(a)係為現行HDMI纜線的插頭之斜視圖,圖21(b)係為新HDMI纜線的插頭之斜視圖。
新HDMI纜線的插頭上設有凸部(箭頭P所指處)。然後,在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係設有對應於插頭之凸部的凹部(箭頭Q所指處)。此情況下,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之形狀,係吻合於新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而可包含現行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
藉由將新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及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形狀設定如上述,新HDMI纜線就可連接至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可是,新HDMI纜線,係無法連接至僅支援現行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藉此,當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之其中一方不支援新HDMI時,它們就不能以新HDMI纜線來連接。亦即,只有當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雙方都支援新HDMI時,才能藉由新HDMI纜線來連接它們。
如上述,有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之形狀,係吻合於新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而可包含現行HDMI纜線的插頭形狀。因此,現行HDMI纜線,係不只可連接至僅支援現行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還可連接至支援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的插座。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現行HDMI中用來傳輸視訊資料等之數位訊號所需的差動訊號通道是3通道,相對於此,作為新HDMI是圖示了差動訊號通道有6通道的情形。可是,用來傳輸視訊資料等之數位訊號所需的差動訊號通道的數目並非限定於6通道,亦可考慮4通道、5通道、甚至7通道等。例如,將用來傳輸視訊資料等之數位訊號所需的差動訊號通道設成5通道,將時脈頻率高速化答1.2倍左右,就可能獲得與6通道時同等的資料傳輸速度。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將本發明適用於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以HDMI規格之數位介面來連接的AV系統。本發明亦可適用於以其他同樣數位介面所連接的AV系統。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本發明係可適用於,例如,將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透過數位介面而加以連接而成的AV系統等。
1...芯線
2...被覆部
3...電線
4...汲極線
5...屏蔽構件
81...HDMI發送器
82...HDMI接收器
100...AV系統
110...訊源端機器
111...插座
112...資料送訊部
113...控制部
120...接收端機器
121...插座
122...資料收訊部
123...控制部
200...纜線
201、202...插頭
[圖1]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AV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訊源端機器、HDMI纜線及接收端機器的組合例之圖示。
[圖3]訊源端機器的資料送訊部與接收端機器的資料收訊部之構成例(現行HDMI之動作模式時)的圖示。
[圖4]訊源端機器的資料送訊部與接收端機器的資料收訊部之構成例(新HDMI之動作模式時)的圖示。
[圖5]TMDS傳輸資料之結構例的圖示。
[圖6]現行HDMI(Type A)及新HDMI的腳位配置之比較的圖示。
[圖7]現行HDMI及新HDMI的訊源端機器、接收端機器的插座的腳位排列的圖示。
[圖8]現行HDMI纜線之構造例的圖示。
[圖9]新HDMI纜線之構造例的圖示。
[圖10]新HDMI纜線之另一構造例的圖示。
[圖11]訊源端機器的控制部之動作模式控制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2]藉由訊源端機器的控制部之控制而被顯示在顯示部(顯示器)上的UI畫面之一例的圖示。
[圖13]訊源端機器的控制部之動作模式控制的處理程序之另一例的流程圖。
[圖14]EDID上所被新定義之旗標資訊之例子的圖示。
[圖15]控制部中的判斷纜線是否支援新HDMI之方法的說明圖,是在新HDMI纜線的插頭中內藏有LSI的圖示。
[圖16]控制部中的判斷纜線是否支援新HDMI之方法的說明圖,是新HDMI纜線內的LSI的EDID資料改寫電路之一例的圖示。
[圖17]控制部中的判斷纜線是否支援新HDMI之方法的說明圖,是在新HDMI纜線的插頭中內藏有RF標籤晶片(LSI)的圖示。
[圖18]控制部中的判斷纜線是否支援新HDMI之方法的說明圖,是藉由進行纜線電氣特性之測定,來判斷纜線是否支援新HDMI的說明圖。
[圖19]藉由進行纜線電氣特性之測定,來判斷纜線是否支援新HDMI的說明圖。
[圖20]新HDMI的纜線插頭、插座之形狀的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21]現行HDMI纜線與新HDMI纜線之插頭的斜視圖。
100...AV系統
110...訊源端機器
111...插座
112...資料送訊部
113...控制部
120...接收端機器
121...插座
122...資料收訊部
123...控制部
200...纜線
201,202...插頭

Claims (21)

  1. 一種送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向外部機器,藉由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而發送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判斷上記外部機器及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控制部,係基於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之判斷,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之動作。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上記傳輸路係為纜線,而具備有用來連接該纜線之插頭所需的具有複數腳位的插座;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在上記第1動作模式下選擇第1腳位配置,在上記第2動作模式下選擇不同於上記第1腳位配置的第2腳位配置。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在上記第2腳位配置中,係將在上記第1腳位配置中被當成數位訊號及/或時脈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所對應之屏蔽端子而使用的端子,當作用來發送數位訊號所需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而使用之。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在上記第2腳位配置中,係將上記第1腳位配置中的時脈訊號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當作用來發送數位訊號所 需的差動訊號之訊號端子而使用之。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從上記外部機器透過上記傳輸路而讀出的該外部機器的能力資訊,來判斷上記外部機器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藉由與上記外部機器之間透過上記傳輸路來進行通訊,以判斷上記外部機器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使用支援該第2動作模式的上記傳輸路所具備的資訊提供機能,來判斷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上記傳輸路所具備的上記資訊提供機能,係為將該傳輸路有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之事實報告給上記外部機器之機能;上記外部機器係具有,將從上記傳輸路所報告之資訊,追加至自己的能力資訊之機能;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從上記外部機器透過上記傳輸路所讀出的能力資訊,來判斷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
  9.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上記傳輸路所具備的上記資訊提供機能,係為在從上記外部機器所讀出之能力資訊當中,將表示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資訊改寫成表示有支援之機能;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從上記外部機器透過上記傳輸路所讀出的能力資訊,來判斷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
  10.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上記傳輸路所具備的上記資訊提供機能,係為將該傳輸路有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此一資訊,以近距離無線通訊加以提供之機能;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基於是否有從上記傳輸路藉由上記近距離無線通訊而提供有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此一資訊,來判斷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係使用上記傳輸路的在上記第1動作模式下未構成差動訊號之送訊路、並且在上記第2動作模式下係構成差動訊號之送訊路的一對訊號線,而向上記外部機器發送所定之數位訊號的差動訊號,基於從該外部機器所送來的訊號,來做判斷。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從上記外部機器所送來的訊號,係為表示由上記外部機器所接收到之上記所定之差動訊號所得到之收訊數位訊號是否正確的訊號。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從上記外部機器所送來的訊號,係為由上記外部機器所接收到之上記所定之差動訊號所得到之收訊數位訊號。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還具備:資訊送訊部,係將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的判斷結果,透過上記傳輸路,而發送至上記外部機器。
  1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上記插座的形狀,係吻合於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的上記纜線的上記插頭之形狀,並將支援上記第1動作模式的上記纜線的上記插頭之形狀予以包容。
  1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還具備:顯示控制部,係控制著用來將上記動作控制部之控制資訊提供給使用者所需的往顯示部之顯示。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當被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判斷為,上記外部機器及上記傳輸路有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時,上記顯示控制部,係控制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使得用來讓使用者選擇是否設定成上記第1動作模式還是上記第2動作模式所需的使用者介面畫面,顯示在上記顯示部。
  18. 一種送訊方法,其特徵為,具備: 數位訊號送訊步驟,係向外部機器,藉由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以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或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來發送數位訊號;和動作模式判斷步驟,係判斷上記外部機器及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控制步驟,係基於上記動作模式判斷步驟之判斷,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送訊步驟之動作。
  19. 一種收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數位訊號收訊部,係從外部機器,藉由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而接收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資訊收訊部,係從上記外部機器,接收用來表示應該選擇上記第1動作模式及上記第2動作模式之哪一者的動作模式資訊;和動作控制部,係基於已被上記資訊收訊部所接收到的動作模式資訊,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收訊部之動作。
  20. 一種收訊方法,其特徵為,具備:數位訊號收訊步驟,係從外部機器,藉由差動訊號,透過傳輸路,以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或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來接收數位訊號;和資訊收訊步驟,係從上記外部機器,接收用來表示應 該選擇上記第1動作模式及上記第2動作模式之哪一者的動作模式資訊;和動作控制步驟,係基於已被上記資訊收訊步驟所接收到的動作模式資訊,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收訊步驟之動作。
  21. 一種收送訊系統,係屬於由送訊裝置及收訊裝置透過傳輸路所連接而成的收送訊系統,其特徵為,上記送訊裝置係具備:數位訊號送訊部,係向上記收訊裝置,藉由差動訊號,透過上記傳輸路而發送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大於上記第1數之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動作模式判斷部,係判斷上記收訊裝置及上記傳輸路是否支援上記第2動作模式;和送訊動作控制部,係基於上記動作模式判斷部之判斷,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之動作;和資訊送訊部,係將上記數位訊號送訊部的動作模式資訊,透過上記傳輸路,而發送至上記收訊裝置;上記收訊裝置係具備:數位訊號收訊部,係從上記送訊裝置,藉由差動訊號,透過上記傳輸路而接收數位訊號,並具有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上記第1數的第1動作模式及將上記差動訊號之通道數設成上記第2數的第2動作模式;和資訊收訊部,係從上記送訊裝置,透過上記傳輸路, 接收上記動作模式資訊;和收訊動作控制部,係基於已被上記資訊收訊部所接收到的動作模式資訊,來控制上記數位訊號收訊部之動作。
TW100133472A 2010-09-30 2011-09-16 Sending device,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TWI508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0328A JP5598220B2 (ja) 2010-09-30 2010-09-30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送受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8398A TW201228398A (en) 2012-07-01
TWI508567B true TWI508567B (zh) 2015-11-11

Family

ID=45892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3472A TWI508567B (zh) 2010-09-30 2011-09-16 Sending device,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1) US8843679B2 (zh)
EP (1) EP2624510B1 (zh)
JP (1) JP5598220B2 (zh)
KR (1) KR101872042B1 (zh)
CN (1) CN103141063B (zh)
AR (1) AR083099A1 (zh)
AU (1) AU2011309300A1 (zh)
BR (1) BR112013006532A2 (zh)
CA (1) CA2807641A1 (zh)
ES (1) ES2761296T3 (zh)
MX (1) MX2013003294A (zh)
MY (1) MY165314A (zh)
RU (1) RU2568674C2 (zh)
SG (1) SG188581A1 (zh)
TW (1) TWI508567B (zh)
WO (1) WO2012043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1986B2 (ja) 2010-12-28 2015-09-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JP5655562B2 (ja) * 2010-12-28 2015-01-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JP2012253429A (ja) * 2011-05-31 2012-12-20 Toshiba Corp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US9929972B2 (en) * 2011-12-16 2018-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sending data via a plurality of data lines on a bus
US9307204B1 (en) * 2012-11-13 2016-04-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nhancement of media sink compatibility
CN104579325B (zh) * 2013-10-10 2017-09-05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装置与方法
KR101505669B1 (ko) * 2013-10-15 2015-03-24 옵티시스 주식회사 통신, 자기진단 및 제어를 수행하는 디지털-영상 전송 장치
CN104751822B (zh) * 2013-12-31 2017-11-14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及用于显示器操作最佳化的方法
WO2016060104A1 (ja) * 2014-10-17 2016-04-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6516480B2 (ja) * 2015-01-19 2019-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システム及び表示方法
JP6476010B2 (ja) * 2015-02-27 2019-02-27 株式会社アイ・ディ・ケイ 接続障害回復モジュール、障害回復機能を備えた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DE102015205517A1 (de) 2015-03-26 2016-09-29 B. Braun Melsungen Ag Medizinische Fluid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 medizinisches Fluidleitungssystem
KR102317897B1 (ko) 2015-06-04 2021-10-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테스트 보드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JP5987955B2 (ja) * 2015-07-01 2016-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2017092916A (ja) * 2015-11-17 2017-05-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ケーブル
US10931915B2 (en) 2016-06-01 2021-02-2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cabl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JP6187651B2 (ja) * 2016-08-10 2017-08-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CN107038990B (zh) * 2017-05-09 2019-12-24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接插组件、显示屏控制卡和显示屏系统
JP6914728B2 (ja) * 2017-05-26 2021-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707861B (zh) * 2017-06-28 2020-02-07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数据线、电子系统及传输mipi信号的方法
US11216213B2 (en) 2017-07-24 2022-01-04 Sony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cable
JP2021092861A (ja) * 2019-12-06 2021-06-1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WO2022245182A1 (ko) * 2021-05-20 2022-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디오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에 대한 장치
WO2023136610A1 (ko) * 2022-01-11 2023-07-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디오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에 대한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48924A1 (en) * 2008-03-27 2009-10-0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ultiplex 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 (mhl) and usb 3.0
US20100026814A1 (en) * 2006-06-30 2010-02-04 Sony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de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16880A (ko) * 2004-08-19 2006-0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범용 양방향 인터페이스 장치
US20060209880A1 (en) * 2004-12-10 2006-09-21 Mediatek Incorporation Method of audio data transmission and system thereof
KR100669011B1 (ko) * 2005-02-04 2007-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인터페이스 기기의 출력설정방법
WO2007132877A1 (ja) * 2006-05-16 2007-11-22 Sony Corporation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通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2919745Y (zh) * 2006-07-05 2007-07-04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Hdmi接口的多路切换扩展电路及电视机
JP5239867B2 (ja) * 2006-11-07 2013-07-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ケーブル装置
US8422553B2 (en) * 2007-05-17 2013-04-16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0525453C (zh) * 2007-06-13 2009-08-05 北京华纬讯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hdmi接口的视频通信系统及方法
JP5572929B2 (ja) * 2008-03-05 2014-08-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EP2161586A1 (en) * 2008-04-23 2010-03-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nhanced HDMI cable detection
CN101605233A (zh) * 2008-06-10 2009-12-16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在电子设备间提供通信的通信设备
US8176214B2 (en) * 2008-10-31 2012-05-08 Silicon Image, Inc. Transmission of alternative content over standard device connectors
US8291207B2 (en) * 2009-05-18 2012-10-16 Stmicroelectronics, Inc. Frequency and symbol locking using signal generated clock frequency and symbol identification
CN201536209U (zh) * 2009-09-09 2010-07-28 谭慧君 通用接口与显示接口连接辅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26814A1 (en) * 2006-06-30 2010-02-04 Sony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de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20090248924A1 (en) * 2008-03-27 2009-10-0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ultiplex 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 (mhl) and usb 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24510A1 (en) 2013-08-07
ES2761296T3 (es) 2020-05-19
US8843679B2 (en) 2014-09-23
MX2013003294A (es) 2013-05-22
WO2012043351A1 (ja) 2012-04-05
CN103141063A (zh) 2013-06-05
CN103141063B (zh) 2015-11-25
EP2624510A4 (en) 2015-12-23
CA2807641A1 (en) 2012-04-05
RU2013112872A (ru) 2014-09-27
AU2011309300A1 (en) 2013-02-28
US20130191563A1 (en) 2013-07-25
JP5598220B2 (ja) 2014-10-01
AR083099A1 (es) 2013-01-30
KR101872042B1 (ko) 2018-06-27
RU2568674C2 (ru) 2015-11-20
BR112013006532A2 (pt) 2020-08-25
JP2012075067A (ja) 2012-04-12
MY165314A (en) 2018-03-21
SG188581A1 (en) 2013-04-30
KR20140007324A (ko) 2014-01-17
EP2624510B1 (en) 2019-11-27
TW201228398A (en) 201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8567B (zh) Sending device,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JP5655562B2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KR101925638B1 (ko) 전자기기, 전자기기의 제어 방법 및 전자기기 시스템
TWI469455B (zh)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nnector, a cable, a transmission device, a receiving device, and a connector
JP6031745B2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TWI508399B (zh)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onic machines and transmission cables
US10255875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system
JP6947231B2 (ja)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JP5892227B2 (ja) ケーブル
JP5987955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5900552B2 (ja) ケーブル
JP6187651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