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4269B -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d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d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04269B TWI504269B TW101114164A TW101114164A TWI504269B TW I504269 B TWI504269 B TW I504269B TW 101114164 A TW101114164 A TW 101114164A TW 101114164 A TW101114164 A TW 101114164A TW I504269 B TWI504269 B TW I50426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dmi
- communication
- signal
- data
- sour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2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0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513 bias potentia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GJWAPAVRQYYSTK-UHFFFAOYSA-N [(dimethyl-$l^{3}-silanyl)amino]-dimethyl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C[Si](C)N[Si](C)C GJWAPAVRQYYS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PCTMTFRHKVHKIS-BMFZQQSSSA-N (1s,3r,4e,6e,8e,10e,12e,14e,16e,18s,19r,20r,21s,25r,27r,30r,31r,33s,35r,37s,38r)-3-[(2r,3s,4s,5s,6r)-4-amino-3,5-dihydroxy-6-methyloxan-2-yl]oxy-19,25,27,30,31,33,35,37-octahydroxy-18,20,21-trimethyl-23-oxo-22,39-dioxabicyclo[33.3.1]nonatriaconta-4,6,8,10 Chemical compound C1C=C2C[C@@H](OS(O)(=O)=O)CC[C@]2(C)[C@@H]2[C@@H]1[C@@H]1CC[C@H]([C@H](C)CCCC(C)C)[C@@]1(C)CC2.O[C@H]1[C@@H](N)[C@H](O)[C@@H](C)O[C@H]1O[C@H]1/C=C/C=C/C=C/C=C/C=C/C=C/C=C/[C@H](C)[C@@H](O)[C@@H](C)[C@H](C)OC(=O)C[C@H](O)C[C@H](O)CC[C@@H](O)[C@H](O)C[C@H](O)C[C@](O)(C[C@H](O)[C@H]2C(O)=O)O[C@H]2C1 PCTMTFRHKVHKIS-BMFZQQSS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71 c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9272 5-demethoxyubiquinone hydroxylase, mitochondrial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770593 Homo sapiens 5-demethoxyubiquinone hydroxylase,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87 sel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2—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d protocol, e.g. IEEE 1394
- H04N21/43635—HDM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003—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G09G5/006—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to the display terminal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2—Synchronisation between the display unit and other units, e.g. other display units, video-disc p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7—Interfacing the up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e.g. for transmitting client requests to a VOD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retriev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packets from an IP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33—Control signals issued by server directed to the network components or client
- H04N21/6332—Control signals issued by server directed to the network components or client directed to client
- H04N21/6336—Control signals issued by server directed to the network components or client directed to client directed to decoder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52—Improving the response speed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04—Exchange of auxiliary data, i.e. other than image data, between monitor and graphics controller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04—Exchange of auxiliary data, i.e. other than image data, between monitor and graphics controller
- G09G2370/045—Exchange of auxiliary data, i.e. other than image data, between monitor and graphics controller us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g. parallel and serial
- G09G2370/047—Exchange of auxiliary data, i.e. other than image data, between monitor and graphics controller us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g. parallel and serial using display data channel standard [DDC] communicatio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10—Use of a protocol of communication by packets in interfaces along the display data pipelin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12—Use of DVI or HDMI protocol in interfaces along the display data pipe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Bidirectional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通訊系統、送訊裝置、收訊裝置、通訊方法、程式、及通訊纜線,尤其是有關於,可將非壓縮的影像的像素資料予以單向高速傳輸的例如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R)等通訊介面中,能夠一面保持相容性,一面進行高送通訊的通訊系統、送訊裝置、收訊裝置、通訊方法、程式、及通訊纜線。
近年來,從例如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錄影機或機上盒、其他AV(Audio Visual)訊源,對電視受像機、投影機、其他顯示器,高速地傳輸數位電視訊號亦即非壓縮(基帶)之影像的像素資料、與附隨於該影像的聲音資料用的通訊介面,HDMI(R)正日益普及。
關於HDMI(R),在HDMI的規格書中係規定有,用來將像素資料與聲音資料高速地從HDMI(R)訊源端往HDMI(R)接收端進行單向傳輸的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通道,還有在HDMI(R)訊源端與HDMI(R)接收端之間進行雙向通訊所用之CEC線(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 Line)等。
例如,如圖1所示,將數位電視受像機11、AV擴大機12以依照HDMI(R)之HDMI(R)纜線13加以連接,就可高速地傳輸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
在圖1中,使用者住宅的圖中,在設於左側的客廳內設置有數位電視受像機11、AV擴大機12、及再生裝置14,數位電視受像機11及AV擴大機12,還有AV擴大機12及再生裝置14,是以HDMI(R)纜線13及HDMI(R)纜線15而連接。
又,在客廳中係設置有集線器16,數位電視受像機11及再生裝置14,係藉由網路線17及網路線18而連接至集線器16。然後,圖中,設在客廳右側的寢室中,設置有數位電視受像機19,數位電視受像機19,係透過網路線20而連接至集線器16。
例如,將再生裝置14中所記錄之內容予以再生,在數位電視受像機11上顯示影像的時候,再生裝置14係將用來使內容再生所需之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解碼,將其結果所得到的非壓縮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透過HDMI(R)纜線15、AV擴大機12、及HDMI(R)纜線13而供給至數位電視受像機11。然後,數位電視受像機11,係基於從再生裝置14所供給來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而顯示出影像、輸出聲音等等。
又,將再生裝置14中所記錄之內容予以再生,在數位電視受像機11及數位電視受像機19上同時顯示影像的時候,再生裝置14係將被壓縮過的用來使內容再生所需之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透過網路線18、集線器16、及網路線17而供給至數位電視受像機11,同時,透過網路線18、集線器16、及網路線20而供給至數位電視受像機19。
然後,數位電視受像機11及數位電視受像機19,係將從再生裝置14所供給來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解碼,基於其結果所得之非壓縮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而顯示出影像、輸出聲音等等。
甚至,當數位電視受像機11是接收著用來再生電視廣播節目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的情況下,所被接收的聲音資料例如是5.1聲道的聲音資料等,數位電視受像機11無法將所接收之聲音資料進行解碼的時候,數位電視受像機11係將聲音資料轉換成光訊號然後發送給AV擴大機12。
AV擴大機12,係接收從數位電視受像機11發送過來的光訊號並進行光電轉換,將其所得之聲音資料加以解碼。然後,AV擴大機12係將已被解碼的非壓縮之聲音資料依照需要而加以增幅,於AV擴大機12所連接的音響揚聲器上再生聲音。藉此,數位電視受像機11係將所接收的像素資料予以解碼,以解碼過的像素資料來顯示影像,並基於供給至AV擴大機12的聲音資料,以AV擴大機12輸出聲音,來再生5.1聲道節目。
順便一提,關於HDMI(R),在將像素資料與聲音資料,從HDMI(R)訊源端傳輸至HDMI(R)接收端時,藉由將資料的傳輸予以ON、OFF,就可抑制多餘資料的裝置是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甚至,關於HDMI(R),藉由HDMI(R)訊源端是以切換開關來切換進行像素資料與聲音資料之輸出的端子,就可不必插拔將HDMI(R)訊源端與HDMI(R)接收端予以連接的纜線,而可在複數的HDMI(R)接收端當中,對所希望的HDMI(R)接收端,輸出像素資料與聲音資料,此種裝置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577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19948號公報
如上述,在HDMI(R)中,可將像素資料與聲音資料,高速地從HDMI(R)訊源端往HDMI(R)接收端單向地加以傳輸,且可在HDMI(R)訊源端與HDMI(R)接收端之間進行雙向通訊。
可是,在現行的HDMI(R)中能夠進行的雙向通訊之傳輸速率係為數百bps,因此,在HDMI(R)訊源端與HDMI(R)接收端之間,無法高速地進行像是雙向的IP(Internet Protocol)通訊等之雙向通訊。
因此,包含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裝置,於HDMI(R)中進行雙向IP通訊時,以IP通訊進行傳輸的資料之資料量是受到限制。又,若將資料量多的資料以IP通訊加以傳輸,會發生很大的延遲時間。因此,例如,在需要雙向傳輸壓縮過的影像等資料量較多之資料的應用程式,或需要高速回應的應用程式中,要使用HDMI(R)是有困難的。
於是,例如,在HDMI(R)訊源端與HDMI(R)接收端的HDMI(R)用連接器中,設置雙向高速IP通訊用的專用腳位,使用該專用腳位來高速地進行雙向IP通訊的方法係被考慮。
可是在此同時,若在現行的HDMI(R)連接器中設置專用腳位,則會損及與現行HDMI(R)的相容性。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狀況而研發,使得非壓縮的影像像素資料能夠單向高速傳輸,例如於HDMI(R)等之通訊介面中,可一面保持相容性,一面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本發明之第1觀點的通訊系統,係屬於由送訊裝置,係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單向地發送至收訊裝置;和收訊裝置,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差動訊號加以接收;所構成的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前記送訊裝置係具備:第1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透過第1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還輸出前記第2部分訊號;和第1選擇手段,係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送訊訊號、或是從前記第1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將所選擇的訊號,透過第2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和第1控制手段,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將前記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而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將前記第2差動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而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和第1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前記收訊裝置係具備:第2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前記第3差動訊號然後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和第2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2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和第2選擇手段,係將前記送訊訊號或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2控制手段,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接收前記送訊訊號時,則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並接收;若接收前記第2差動訊號時,則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然後前記第2部分訊號是被前記第2解碼手段所接收。
本發明之第1觀點的通訊方法,係屬於由送訊裝置,係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單向地發送至收訊裝置;和收訊裝置,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差動訊號加以接收;所構成的通訊系統的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前記送訊裝置係具備:第1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透過第1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還輸出前記第2部分訊號;和第1選擇手段,係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送訊訊號、或是從前記第1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將所選擇的訊號,透過第2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和第1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前記收訊裝置係具備:第2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前記第3差動訊號然後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和第2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2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和第2選擇手段,係將前記送訊訊號或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且含有以下步驟:若前記送訊訊號是被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來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前記第2差動訊號是被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來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若前記送訊訊號是被前記收訊裝置所接收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來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並接收;若前記第2差動訊號是被前記收訊裝置所接收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來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然後前記第2部分訊號是被前記第2解碼手段所接收。
於本發明之第1觀點中,係於前記送訊裝置中,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像素資料的資料,是被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前記第1部分訊號是透過第1訊號線而被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前記第2部分訊號是被輸出,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送訊訊號、或是已被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已被選擇的訊號,係透過第2訊號線而被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此處,若將前記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以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將前記第2差動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以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又,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差動訊號係被接收,並被解碼成原本的資料。
另一方面,於前記收訊裝置中,屬於送訊之資料而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是被轉換成前記第3差動訊號然後被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2差動訊號係被接收,被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前記送訊訊號或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的任一者係被選擇。此處,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發送前記送訊訊號時,則前記送訊訊號會被選擇而被接收;若接收前記第2差動訊號時,則前記第2部分訊號會被選擇而被接收。
本發明之第2觀點的送訊裝置,係屬於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單向地發送至收訊裝置的送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透過第1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還輸出前記第2部分訊號;和第1選擇手段,係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1送訊訊號、或是從前記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將所選擇的訊號,透過第2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和第1控制手段,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將前記第1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1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將前記第2差動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部分訊號與第4部分訊號所成之第3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
可令前記解碼手段,將透過前記第2訊號線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3部分訊號、和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4部分訊號所成的前記第3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令前記第1選擇手段,將前記第2部分訊號或者是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1送訊訊號,加以選擇;令前記第1控制手段進行控制,若接收前記第3差動訊號時,則以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3部分訊號被選擇,然後前記第3部分訊號是被前記解碼手段所接收。
可令前記第1選擇手段,將前記第2部分訊號或者是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1送訊訊號、或者是透過前記第2訊號線而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收訊訊號加以選擇,若前記收訊訊號已被選擇時,則令其將所選擇之前記收訊訊號加以接收並輸出。
可令前記解碼手段,將透過第3訊號線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3部分訊號、和透過第4訊號線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4部分訊號所成的前記第3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且可更設置:第2選擇手段,係將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2送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3選擇手段,係將前記第4部分訊號、或是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的第3送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2控制手段,係若將前記第2送訊訊號及前記第3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2送訊訊號被選擇,然後前記第2送訊訊號是透過前記第3訊號線而被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還藉由前記第3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3送訊訊號被選擇,然後前記第3送訊訊號是透過前記第4訊號線而被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若接收前記第3差動訊號時,則進行控制,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3部分訊號被選擇並被前記解碼手段所接收,藉由前記第3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4部分訊號被選擇並被前記解碼手段所接收。
可令前記第1選擇手段,將前記第2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1送訊訊號、或者是透過前記第2訊號線而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1收訊訊號加以選擇,若前記第1收訊訊號已被選擇時,則將所選擇之前記第1收訊訊號加以輸出;可令前記第2選擇手段,係將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2送訊訊號、或者是透過前記第3訊號線而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2收訊訊號加以選擇,若前記第2收訊訊號已被選擇時,則將所選擇之前記第2收訊訊號加以接收並輸出。
前記第1送訊訊號及前記第1收訊訊號,係為前記送訊裝置或前記收訊裝置之控制用的資料亦即CEC(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訊號;前記第2收訊訊號,係為控制時所使用的有關前記收訊裝置之性能之資訊的E-EDID(Enhanced 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被轉換成前記第2差動訊號的資料、以及前記第3差動訊號被解碼所得到之資料,係為依照IP(Internet Protocol)規格之資料;可令前記第1控制手段,在前記第2收訊訊號已被接收後,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來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可令前記第2控制手段,在前記第2收訊訊號已被接收後,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及前記第3選擇手段,來使前記第3部分訊號及前記第4部分訊號被選擇。
本發明之第2觀點的通訊方法或程式,係屬於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單向地發送至收訊裝置的送訊裝置的通訊方法或用來控制送訊裝置之讓電腦執行之程式,其特徵為,前記送訊裝置係具備: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透過第1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還輸出前記第2部分訊號;和選擇手段,係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送訊訊號、或是從前記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將所選擇的訊號,透過第2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和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且含有以下步驟:若將前記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選擇手段來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將前記第2差動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選擇手段來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
於本發明之第2觀點中,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像素資料的資料,是被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前記第1部分訊號是透過第1訊號線而被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前記第2部分訊號是被輸出,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1送訊訊號、或是已被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已被選擇的訊號,係透過第2訊號線而被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此處係進行控制,若將前記第1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使前記第1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將前記第2差動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又,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部分訊號與第4部分訊號所成之第3差動訊號係被收訊,並被解碼成原本的資料。
本發明之第3觀點的收訊裝置,係屬於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從送訊裝置單向發送過來的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而加以接收的收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解碼手段,係將透過第1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1部分訊號、和透過第2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並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和第1選擇手段,係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或是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1收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1控制手段,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接收前記第1收訊訊號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1收訊訊號被選擇而接收;若接收前記第2差動訊號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1部分訊號被選擇然後被前記解碼手段所接收;和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由第3部分訊號及第4部分訊號所成之第3差動訊號,然後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
可令前記轉換手段,除了輸出前記第3部分訊號,同時還將前記第4部分訊號透過前記第2訊號線而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令前記第1選擇手段,將前記第1收訊訊號、或是前記第1部分訊號、或者是從前記轉換手段所輸出之前記第3部分訊號,加以選擇;令前記第1控制手段,若發送前記第3差動訊號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3部分訊號被選擇,並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而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
可令前記第1選擇手段,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或者是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1收訊訊號、或者是有關控制之訊號的送訊訊號加以選擇,若前記送訊訊號已被選擇時,則將所選擇之前記送訊訊號,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而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
令前記轉換手段,將前記第3部分訊號及前記第4部分訊號加以輸出;且可更設置:第2選擇手段,係將從前記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透過第3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2收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3選擇手段,係將從前記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4部分訊號、或是透過第4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收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2控制手段,係若接收前記第2收訊訊號及前記第3收訊訊號時,則進行控制,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2收訊訊號被選擇而接收,同時還藉由前記第3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3收訊訊號被選擇而接收;若發送前記第3差動訊號時,則進行控制,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3部分訊號被選擇,並透過前記第3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同時還藉由前記第3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4部分訊號被選擇,並透過前記第4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
可令前記第1選擇手段,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1收訊訊號、或者是被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1送訊訊號加以選擇,若前記第1送訊訊號已被選擇時,則將所選擇之前記第1送訊訊號,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而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可令前記第2選擇手段,將前記第3部分訊號、或是前記第2收訊訊號、或者是被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2送訊訊號加以選擇,若前記第2送訊訊號已被選擇時,則將所選擇之前記第2送訊訊號,透過前記第3訊號線而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
本發明之第3觀點的通訊方法或程式,係屬於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從送訊裝置單向發送過來的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而加以接收的收訊裝置的通訊方法,或用來控制收訊裝置之讓電腦執行之程式,其特徵為,前記收訊裝置係具備:解碼手段,係將透過第1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1部分訊號、和透過第2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並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和選擇手段,係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或是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收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加以選擇;和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第3差動訊號然後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且含有以下步驟:若接收前記收訊訊號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選擇手段來使前記收訊訊號被選擇並接收;若接收前記第2差動訊號時,則進行控制以藉由前記選擇手段來使前記第1部分訊號被選擇並被前記解碼手段所接收。
於本發明之第3觀點中,係透過第1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1部分訊號、和透過第2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係被接收,並被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前記第1部分訊號、或是透過前記第1訊號線而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有關控制之訊號的第1收訊訊號當中的任一者係被選擇。此處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接收前記第1收訊訊號時,則前記第1收訊訊號會被選擇並接收;若接收前記第2差動訊號時,則前記第1部分訊號會被選擇並接收。又,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是被轉換成由第3部分訊號及第4部分訊號所成之第3差動訊號,然後被發送給前記送訊裝置。
本發明之第4觀點的通訊纜線,係屬於將送訊裝置和收訊裝置加以連接的通訊纜線,該送訊裝置係為,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藉由第1差動訊號,單向地發送至收訊裝置;且送訊裝置係具備:第1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且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由第1部分訊號及第2部分訊號所成之第2差動訊號,將前記第1部分訊號透過第1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同時還輸出前記第2部分訊號;和第1選擇手段,係將有關控制之訊號的送訊訊號、或是從前記第1轉換手段所輸出的前記第2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將所選擇的訊號,透過第2訊號線而發送至前記收訊裝置;和第1控制手段,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將前記送訊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而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若將前記第2差動訊號發送給前記收訊裝置時,則藉由前記第1選擇手段而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和第1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收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第3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該收訊裝置係為,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且收訊裝置係具備:第2轉換手段,係將屬於送訊之資料而異於前記像素資料的資料,轉換成前記第3差動訊號然後發送至前記送訊裝置;和第2解碼手段,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第2差動訊號加以收訊,解碼成原本的資料;和第2選擇手段,係將前記第2部分訊號、或是前記送訊訊號當中之任一者加以選擇;和第2控制手段,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若接收前記送訊訊號時,則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送訊訊號被選擇並接收;若接收前記第2差動訊號時,則藉由前記第2選擇手段以使前記第2部分訊號被選擇,然後前記第2部分訊號是被前記第2解碼手段所接收;其特徵為,、具備前記第1訊號線及前記第2訊號線;前記第1訊號線、和前記第2訊號線,係被差動雙絞接線。
於本發明之第4觀點中,係在連接送訊裝置與收訊裝置的通訊纜線中,設有第1訊號線及第2訊號線,前記第1訊號線、和前記第2訊號線,係被施以差動雙絞接線。
本發明之第5觀點,係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以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有可將支援連接機器加以連接的1對差動傳輸路;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的雙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該當1對差動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方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本發明之第6觀點,係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以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有可將支援連接機器加以連接的2對差動傳輸路;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的單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前記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條傳輸路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至少二條傳輸路是與LAN通訊以分時方式被使用於連接機器資訊的交換與認證之通訊。
若依據本發明,則可進行雙向通訊。尤其是,例如能夠將非壓縮的影像的像素資料,和附隨於該影像的聲音資料,予以單向地進行高速傳輸的通訊介面中,可一面保持相容性,一面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又,若依據本發明,則可與DDC相關規定之電性規格無關地形成LAN通訊所需之電路,可廉價地實現穩定且確實的LAN通訊。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適用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2係適用了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影像傳輸系統之構成圖。
影像傳輸系統,係由數位電視受像機31、增幅器32、再生裝置33、及數位電視受像機34所構成,數位電視受像機31及增幅器32、以及增幅器32及再生裝置,係藉由依照HDMI(R)標準的通訊纜線亦即HDMI(R)纜線35及HDMI(R)纜線36所連所連接。
又,數位電視受像機31及數位電視受像機34,係藉由Ethernet(註冊商標)等之LAN用的網路線37所連接。
圖2的例子中,數位電視受像機31、增幅器32、及再生裝置33,是被設置在使用者宅的圖中設於左側的客廳中,而數位電視受像機34則是被設置在設於客廳右側的寢室中。
再生裝置33,係例如由DVD播放機、硬碟錄影機等所成,將內容再生所需之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解碼,將其結果所得之非壓縮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透過HDMI(R)纜線36而供給至增幅器32。
增幅器32,例如是由AV擴大機等所成,係從再生裝置33接受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之供給,將所被供給之聲音資料因應需要而加以增幅。又,增幅器32係將從再生裝置33所供給之、因應需要而增幅過的聲音資料及像素資料,透過HDMI(R)纜線35而供給至數位電視受像機31。數位電視受像機31,係基於從增幅器32所供給來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而顯示出影像、輸出聲音等等,以再生出內容。
又,數位電視受像機31及增幅器32,係可利用HDMI(R)纜線35,高速地進行例如IP通訊等雙向通訊;增幅器32及再生裝置33也可利用HDMI(R)纜線36,高速地進行例如IP通訊等雙向通訊。
亦即,例如再生裝置33,係藉由與增幅器32進行IP通訊,而可以依照IP格式之資料之方式,將被壓縮過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透過HDMI(R)纜線36而發送至增幅器32,增幅器32係可將從再生裝置33所發送過來的有被壓縮過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接收。
又,增幅器32係藉由與數位電視受像機進行IP通訊,而可以依照IP格式之資料之方式,將被壓縮過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透過HDMI(R)纜線35而發送至數位電視受像機31,數位電視受像機31係可將從增幅器32所發送過來的有被壓縮過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接收。
因此,數位電視受像機31,係可將已接收到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透過網路線37而發送給數位電視受像機34。又,數位電視受像機31係將已接收到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解碼,基於如此所得到的非壓縮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來顯示影像、輸出聲音等,而再生出內容。
數位電視受像機34係將透過網路線37而從數位電視受像機31所發送過來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加以收訊並解碼,基於解碼所得到的非壓縮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來顯示影像、輸出聲音等而再生出內容。藉此,於數位電視受像機31及數位電視受像機34上,就可同時再生同一或不同之內容。
甚至,當數位電視受像機31是接收著用來再生被電視廣播之內容的節目的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的情況下,所被接收的聲音資料例如是5.1聲道的聲音資料等,數位電視受像機31無法將所接收之聲音資料進行解碼的時候,數位電視受像機31,係藉由與增幅器32進行IP通訊,將所收到的聲音資料,透過HDMI(R)纜線35而發送至增幅器32。
增幅器32,係除了將從數位電視受像機31所發送過來的聲音資料加以接收並解碼以外,還會因應需要而將已被解碼的聲音資料予以增幅。然後,藉由被連接在增幅器32的揚聲器(未圖示),再生出5.1聲道聲音。
數位電視受像機31,係透過HDMI(R)纜線35而向增幅器32發送聲音資料,並且還將所收到的像素資料予以解碼,基於解碼所得到之像素資料來顯示影像而再生出節目。
如此,在圖2的影像傳輸系統中,藉由HDMI(R)纜線35或HDMI(R)纜線36所連接的數位電視受像機31、增幅器32、再生裝置33等電子機器,係由於可以使用HDMI(R)纜線來高速地進行IP通訊,因此可以不需要圖1之網路線17所對應之網路線。
又,藉由將數位電視受像機31和數位電視受像機34以網路線37連接,數位電視受像機31就可將透過HDMI(R)纜線36、增幅器32、及HDMI(R)纜線35而從再生裝置33所接收到的資料,再透過網路線37而發送至數位電視受像機34,因此也不需要圖1之網路線18及集線器16所對應之網路線或電子機器。
如圖1所示,於先前的影像傳輸系統中,隨著所收送訊之資料或通訊方式,各自需要不同種類的纜線,電子機器彼此連接之纜線的配線是很繁雜。相對於此,於圖2所示的影像傳輸系統中,藉由HDMI(R)纜線所連接的電子機器間,因為可高速地進行IP通訊等雙向通訊,因此可簡化電子機器的連接。換言之,先前繁雜的連接電子機器彼此的纜線支配線,可使其變得較為簡單。
接著,圖3係被HDMI(R)纜線所互相連接之電子機器之各自內藏的HDMI(R)訊源端及HDMI(R)接收端,例如被設於圖2的增幅器32內的HDMI(R)訊源端、及被設於數位電視受像機31內的HDMI(R)接收端之構成例。
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係被1條HDMI(R)纜線35所連接,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係可一面保持與現行HDMI(R)的相容性,一面可利用HDMI(R)纜線35,高速地進行雙向IP通訊。
HDMI(R)訊源端71,係從1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之區間起,於除了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以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以下亦適宜地簡稱為活化視訊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所對應的差動訊號,以複數之通道,向HDMI(R)接收端72進行單向送訊,同時,於水平歸線區間或垂直歸線區間中,至少將附隨於影像的聲音資料或控制資料、其他補助資料等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以複數之通道,向HDMI(R)接收端72進行單向送訊。
亦即,HDMI(R)訊源端71,係具有發送器81。發送器81,例如,係將非壓縮之影像的像素資料轉換成對應之差動訊號,以複數通道亦即3個TMDS通道#0、#1、#2,透過HDMI(R)纜線35而向所連接的HDMI(R)接收端72,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
又,發送器81,係將非壓縮之附隨於影像的聲音資料、甚至必要的控制資料其他補助資料等,轉換成對應的差動訊號,以3個TMDS通道#0、#1、#2而對透過HDMI(R)纜線35所連接的HDMI(R)接收端72,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
然後,發送器81,係將同步於以3個TMDS通道#0、#1、#2所發送之像素資料的像素時脈,以TMDS時脈通道,向透過HDMI(R)纜線35所連接之HDMI(R)接收端72進行送訊。此處,在1個TMDS通道#i(i=0,1,2)中,在像素時脈的1個時脈的期間內,會發送10位元的像素資料。
HDMI(R)接收端72,係係於活化視訊區間中,將從HDMI(R)訊源端71以複數通道單向發送過來的像素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並且,於水平歸線區間或垂直歸線區間中,將從HDMI(R)訊源端71以複數通道單向發送過來的聲音資料或控制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
亦即,HDMI(R)接收端72,係具有接收器82。接收器82,係將以TMDS通道#0、#1、#2而從透過HDMI(R)纜線35所連接之HDMI(R)訊源端71而被單向發送過來的像素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和聲音資料或控制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同步於同樣從HDMI(R)訊源端71以TMDS時脈通道所發送過來的像素時脈,而加以收訊。
在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所成的HDMI(R)系統的傳輸通道中,從HDMI(R)訊源端71對HDMI(R)接收端72,除了用來將像素資料及聲音資料同步於像素時脈而單向地進行序列傳輸所需之做為傳輸通道的3個TMDS通道#0乃至#2,和做為傳輸像素時脈之傳輸通道的TMDS時脈通道之外,還有稱為DDC(Display Data Channel)83或CEC線84的傳輸通道。
DDC83,係由HDMI(R)纜線35中所含之未圖示的2條訊號線所成,在HDMI(R)訊源端71從透過HDMI(R)纜線35連接之HDMI(R)接收端72而讀出E-EDID(Enhanced 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時,會被使用。
亦即,HDMI(R)接收端72,係除了接收器82以外還具有記憶著關於自己之設定或性能的資訊亦即E-EDID的EDIDROM(EDID ROM(Read Only Memory))85。HDMI(R)訊源端71,係從透過HDMI(R)纜線35所連接之HDMI(R)接收端72,將該HDMI(R)接收端72之EDIDROM85所記憶之E-EDID,透過DDC83而加以讀出,並根據該E-EDID,而辨識出HDMI(R)接收端72的設定或性能,亦即例如HDMI(R)接收端72(具有其之電子機器)所支援的影像格式(設定檔),例如RGB(Red,Green,Blue),或YCbCr4:4:4、YCbCr4:2:2等。
此外,雖然未圖示,但HDMI(R)訊源端71也是和HDMI(R)接收端72同樣地,記憶著E-EDID,可因應需要而將該E-EDID發送至HDMI(R)接收端72。
CEC線84,係由HDMI(R)纜線35所含之未圖示的1條訊號線所成,在HDMI(R)訊源端71和HDMI(R)接收端72之間,進行控制用資料的雙向通訊時所使用。
又,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係透過DDC83或CEC線84,例如,將依照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802.3規格的訊框,發送至HDMI(R)接收端72及HDMI(R)訊源端71,藉此就可進行雙向IP通訊。
甚至,在HDMI(R)纜線35中,係含有被連接在被稱作熱插拔偵測(Hot Plug Detect)之腳位的訊號線86,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係可利用該訊號線86,來偵測出新的電子機器、亦即HDMI(R)接收端72或HDMI(R)訊源端71的連接。
接著,圖4及圖5係表示,與HDMI(R)纜線35連接,被設在HDMI(R)訊源端71或HDMI(R)接收端72的未圖示之連接器的腳位排列(pin assignment)。
此外,圖4及圖5中,左欄(PIN欄)中記載著用來特定連接器之腳位的腳位編號,右欄(Signal Assignment欄)中則記載著,被同一行之左欄中所記載之腳位編號所特定之腳位所被分配的訊號名稱。
圖4係圖示HDMI(R)之稱作A型(Type-A)連接器的腳位排列。
TMDS通道#i的差動訊號TMDS Data#i+與TMDS Data#i-所被傳輸的差動訊號線亦即2條訊號線,係被連接至被分配TMDS Data#i+之腳位(腳位編號為1,4,7之腳位)、和被分配TMDS Data#i-之腳位(腳位編號為3,6,9之腳位)。
又,控制用資料亦即CEC訊號所被傳輸的CEC線84,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3的腳位,腳位編號14的腳位係為空(Reserved)腳位。若利用此空腳位來進行雙向IP通訊,則可保持與現行HDMI(R)的相容性。於是,為了能使用CEC線84及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4之腳位的訊號線來傳輸差動訊號,連接至腳位編號14之腳位的訊號線、與CEC線84,係被施以差動雙絞接線(twise pair connect)並被屏蔽(shield),且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7號腳位的CEC線84及DDC83之地線做接地。
然後,傳輸E-EDID等之SDA(Serial Data)訊號的訊號線,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6之腳位,SDA訊號收送時之同步所用的時脈訊號亦即SCL(Serial Clock)訊號所被傳輸的訊號線,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5之腳位。圖3的DDC83,係由傳輸SDA訊號的訊號線、及傳輸SCL訊號的訊號線所構成。
又,傳輸SDA訊號的訊號線、及傳輸SCL訊號的訊號線,係和CEC線84及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4之腳位的訊號線同樣地,是以可傳輸差動訊號的方式而被施以差動雙絞接線並被屏蔽,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7號腳位的地線做接地。
然後,傳輸用來偵測新電子機器之連接的訊號的訊號線86,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9之腳位。
圖5係圖示HDMI(R)之稱作C型(Type-C)或迷你型連接器的腳位排列。
TMDS通道#i的差動訊號TMDS Data#i+與TMDS Data#i-所被傳輸的差動訊號線亦即2條訊號線,係被連接至被分配TMDS Data#i+之腳位(腳位編號為2,5,8之腳位)、和被分配TMDS Data#i-之腳位(腳位編號為3,6,9之腳位)。
又,CEC訊號所被傳輸的CEC線84,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4的腳位,腳位編號17的腳位係為空(Reserved)腳位。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7之腳位的訊號線、與CEC線84,係和A型時的情形相同,被施以差動雙絞接線並被屏蔽,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3號腳位的CEC線84及DDC83之地線做接地。
然後,傳輸SDA訊號的訊號線,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6之腳位,傳輸SCL訊號的訊號線,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5之腳位。又,傳輸SDA訊號的訊號線、及傳輸SCL訊號的訊號線,係和A型時的情況相同,以可傳輸差動訊號的方式而被施以差動雙絞接線並被屏蔽,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3號腳位的地線做接地。又然後,傳輸用來偵測新電子機器之連接的訊號的訊號線86,係被連接至腳位編號19之腳位。
接著圖6係為,使用CEC線84、及HDMI(R)連接器之空腳位上所連接之訊號線,來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之IP通訊的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之構成圖。此外,圖6係圖示了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中的有關半雙工通訊之部份的構成例。又,圖6中,和圖3對應的部份,係標示同一符號,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HDMI(R)訊源端71,係由發送器81、切換控制部121、及時序控制部122所構成。又,發送器81中,係設有轉換部131、解碼部132、及切換器133。
對轉換部131,係藉由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之間的雙向IP通訊,而被供給著要從HDMI(R)訊源端71向HDMI(R)接收端72發送之資料、亦即Tx資料。Tx資料,例如係為被壓縮過的像素資料或聲音資料。
轉換部131,例如係由差動擴大器所構成,將所被供給之Tx資料,轉換成2個部分訊號所成的差動訊號。又,轉換部131,係將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透過CEC線84、及被設在發送器81中未圖示之連接器的空腳位所連接的訊號線141,而發送至接收器82。亦即,轉換部131,係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更詳言之是透過了被設在發送器81中的訊號線、且被連接至HDMI(R)纜線35之CEC線84的訊號線,而供給至切換器133;將構成差動訊號的另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更詳言之是透過了被設在發送器81中的訊號線、且被連接至HDMI(R)纜線35之訊號線141的訊號線、及訊號線141,而供給至接收器82。
解碼部132,例如係由差動擴大器所構成,其輸入端子是被CEC線84及訊號線141所連接。解碼部132,係基於時序控制部122之控制,將透過CEC線84及訊號線141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差動訊號,亦即CEC線84上的部分訊號及訊號線141上的部分訊號所成之差動訊號,予以接收,並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Rx資料而加以輸出。此處,所謂的Rx資料,係藉由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之間的雙向IP通訊,而從HDMI(R)訊源端72向HDMI(R)接收端71所發送之資料,例如是要求發送像素資料或聲音資料的命令等。
對切換器133,係於資料發送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CEC訊號、或來自轉換部131的構成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於資料接收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接收器82的CEC訊號、或來自接收器82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切換器133,係基於來自切換控制部121的控制,而將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CEC訊號、或者是來自接收器82的CEC訊號;或是將構成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或者是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予以選擇而輸出。
亦即,切換器133,係於HDMI(R)訊源端71對HDMI(R)接收端72發送資料的時序中,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供給之CEC訊號、或從轉換部131所供給之部分訊號當中之一者加以選擇,並將所選擇的CEC訊號或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
又,切換器133,係於HDMI(R)訊源端71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之資料加以接收的時序中,將透過CEC線84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CEC訊號、或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接收之CEC訊號或部分訊號,供給至HDMI(R)訊源端71或解碼部132。
切換控制部121係控制切換器133,使切換器133進行切換以選擇被供給至切換器133之訊號當中之任一者。時序控制部122,係控制著解碼部132的差動訊號收訊時序。
又,HDMI(R)接收端72,係由接收器82、時序控制部123、切換控制部124所構成。再者,在接收器82中,係設有轉換部134、切換器135、及解碼部136。
轉換部134,例如係由差動擴大器所構成,對轉換部134係供給著Rx資料。轉換部134,係基於時序控制部123之控制,將所被供給之Rx資料轉換成由2個部分訊號所成之差動訊號,將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透過CEC線84及訊號線141而發送至發送器81。亦即,轉換部134,係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更詳言之是透過了被設在接收器82中的訊號線、且被連接至HDMI(R)纜線35之CEC線84的訊號線,而供給至切換器135;將構成差動訊號的另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更詳言之是透過了被設在接收器82中的訊號線、且被連接至HDMI(R)纜線35之訊號線141的訊號線、及訊號線141,而供給至發送器81。
對切換器135,係於資料接收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發送器81的CEC訊號、或來自發送器81的構成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於資料發送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轉換部134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或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CEC訊號。切換器135,係基於來自切換控制部124的控制,而將來自發送器81的CEC訊號、或者是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CEC訊號;或是將構成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或者是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予以選擇而輸出。
亦即,切換器135,係於HDMI(R)接收端72對HDMI(R)訊源端71發送資料的時序中,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供給之CEC訊號、或從轉換部134所供給之部分訊號當中之一者加以選擇,並將所選擇的CEC訊號或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而發送至發送器81。
又,切換器135,係於HDMI(R)接收端72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之資料加以接收的時序中,將透過CEC線84而從發送器81發送過來的CEC訊號、或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接收之CEC訊號或部分訊號,供給至HDMI(R)接收端72或解碼部136。
解碼部136,例如係由差動擴大器所構成,其輸入端子是被CEC線84及訊號線141所連接。解碼部136,係將透過CEC線84及訊號線141而從發送器81發送過來的差動訊號,亦即CEC線84上的部分訊號及訊號線141上的部分訊號所成之差動訊號,予以接收,並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Tx資料而加以輸出。
切換控制部124係控制切換器135,使切換器135進行切換以選擇被供給至切換器135之訊號當中之任一者。時序控制部123,係控制著轉換部134的差動訊號送訊時序。
又,當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是用CEC線84及連接空腳位之訊號線141、和傳輸SDA訊號的訊號線及傳輸SCL訊號的訊號線,來進行全雙工通訊方式的IP通訊時,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係例如構成如圖7所示。此外,圖7中,和圖6對應的部份,係標示同一符號,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HDMI(R)訊源端71,係由發送器81、切換控制部121、及切換控制部171所構成。又,發送器81中,係設有轉換部131、切換器133、切換器181、切換器182、及解碼部183。
對切換器181,係於資料發送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SDA訊號;於資料接收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接收器82的SDA訊號、或來自接收器82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切換器181,係基於來自切換控制部171的控制,而將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SDA訊號、或者是來自接收器82的SDA訊號,或是構成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予以選擇而輸出。
亦即,切換器181,係於HDMI(R)訊源端71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之資料加以接收的時序中,將透過傳輸SDA訊號之訊號線亦即SDA線191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SDA訊號,或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接收之SDA訊號或部分訊號,供給至HDMI(R)訊源端71或解碼部183。
又,切換器181,係於HDMI(R)訊源端71對HDMI(R)接收端72發送資料的時序中,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供給之SDA訊號,透過SDA線191而發送至接收器82;或是不對接收器82發送任何訊號。
對切換器182,係於資料發送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SCL訊號;於資料接收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接收器82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切換器182,係基於來自切換控制部171的控制,而將SCL訊號或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之任一者,予以選擇而輸出。
亦即,切換器182,係於HDMI(R)訊源端71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之資料加以接收的時序中,將透過傳輸SCL訊號之訊號線亦即SCL線192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接收之部分訊號,供給至解碼部183;或是不接收任何訊號。
又,切換器182,係於HDMI(R)訊源端71對HDMI(R)接收端72發送資料的時序中,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供給之SCL訊號,透過SCL線192而發送至接收器82;或是不發送任何訊號。
解碼部183,例如係由差動擴大器所構成,其輸入端子是被SDA線191及SCL線192所連接。解碼部183,係將透過SDA線191及SCL線192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差動訊號,亦即SDA線191上的部分訊號及SCL線192上的部分訊號所成之差動訊號,予以接收,並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Rx資料而加以輸出。
切換控制部171係控制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針對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之各者,使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進行切換以選擇所被供給之訊號當中之任一者。
又,HDMI(R)接收端72,係由接收器82、切換控制部124、及切換控制部172所構成。再者,在接收器82中,係設有切換器135、解碼部136、轉換部184、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
轉換部184,例如係由差動擴大器所構成,對轉換部184係供給著Rx資料。轉換部184,係將所被供給之Rx資料轉換成由2個部分訊號所成之差動訊號,將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透過SDA線191及SCL線192而發送至發送器81。亦即,轉換部184,係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之一方的部分訊號,透過切換器185而發送至發送器81,將構成差動訊號之另一方的部分訊號,透過切換器186而發送至發送器81。
對切換器185,係於資料發送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轉換部184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或是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SDA訊號;於資料接收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發送器81的SDA訊號。切換器185,係基於來自切換控制部172的控制,而將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SDA訊號、或者是來自發送器81的SDA訊號,或是構成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予以選擇而輸出。
亦即,切換器185,係於HDMI(R)接收端72接收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之資料的時序中,將透過SDA線191而從發送器81發送過來的SDA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接收之SDA訊號,供給至HDMI(R)接收端72或解碼部136;或不接收任何訊號。
又,切換器185,係於HDMI(R)接收端72對HDMI(R)訊源端71發送資料的時序中,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供給之SDA訊號,或從轉換部184所供給之部分訊號,透過SDA線191而發送至發送器81。
對切換器186,係於資料發送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轉換部184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於資料接收的時序中,被供給著來自發送器81的SCL訊號。切換器186,係基於來自切換控制部172的控制,而將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或SCL訊號當中之任一者,予以選擇而輸出。
亦即,切換器186,係於HDMI(R)接收端72接收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之資料的時序中,將透過SCL線192而從發送器81發送過來的SCL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接收之SCL訊號,供給至HDMI(R)接收端72或解碼部136;或不接收任何訊號。
又,切換器186,係於HDMI(R)接收端72對HDMI(R)訊源端71發送資料的時序中,將從轉換部184所供給之部分訊號,透過SCL線192而發送至發送器81;或是不發送任何訊號。
切換控制部172係控制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針對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之各者,使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進行切換以選擇所被供給之訊號當中之任一者。
順便一提,在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IP通訊時,能夠進行半雙工通訊,還是能夠進行全雙工通訊,係隨著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之各自的構成而決定。此處,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從HDMI(R)接收端72所接收到的E-EDID,來判斷是否能夠進行半雙工通訊、還是能進行全雙工通訊、或是能藉由CEC訊號之收授來進行雙向通訊。
HDMI(R)訊源端71所接收的E-EDID,例如圖8所示,是由基本區塊和擴充區塊所成。
在E-EDID的基本區塊的開頭,係配置著以“E-EDID1.3 Basic Structure”所表示之E-EDID1.3規格所制定的資料,接著配置有“Preferred timing”所表示之用來與先前EDID保持相容性的時序資訊,及以“2nd timing”所表示之和用來與先前EDID保持相容性的“Preferred timing”不同的時序資訊。
又,在基本區塊中,接著“2nd timing”後面,依序配置有:“Monitor NAME”所表示的代表顯示裝置名稱之資訊,及“Monitor Range Limits”所表示的代表關於長寬比是4:3及16:9時能夠顯示之像素數之資訊。
相對於此,在擴充區塊的開頭,係配置著以“Speaker Allocation”所表示的關於左右揚聲器之資訊,接著依序配置有,以“VIDEO SHORT”所表示的代表可能顯示之影像尺寸、畫格速率、是交錯式還是循序式之資訊、長寬比等資訊所被記述之資料,以“AUDIO SHORT”所表示之可能再生的聲音編碼方式、取樣頻率、截止頻帶、編解碼器位元數等資訊所被記述之資料,及以“Speaker Allocation”所表示的關於左右揚聲器之資訊
又,在擴充區塊中,係接著“Speaker Allocation”後面,配置著以“Vender Specific”所表示的每個廠商所固有定義的資料,以“3rd timing”所表示之用來與先前的EDID保持相容性的時序資訊,及以“4th timing”所表示之用來與先前的EDID保持相容性的時序資訊。
然後,以“Vender Specific”所表示的資料,係為圖9所示的資料結構。亦即,“Vender Specific”所表示的資料中係設有,1位元組的區塊亦即第0區塊乃至第N區塊。
在“Vender Specific”所表示的資料的開頭所被配置的第0區塊中係配置著,以“Vendor-Specific tag code(=3)”所表示的代表資料“Vender Specific”之資料領域的標頭,及以“Length(=N)”所表示的代表“Vender Specific”之長度的資訊。
又,第1區塊乃至第3區塊中係配置著,以“24bit 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0x000C03)LSB first”所表示之代表是HDMI(R)用而被登錄的號碼“0x000C03“之資訊。然後,第4區塊及第5區塊中係配置著,分別以“A”、“B”、“C”、及“D”所表示之,24bit的接收端機器的物理位址之資訊。
在第6區塊中,係配置著,以“Supports-AI”所表示之接收端機器所支援之機能的旗標,以“DC-48bit”、‘DC-36bit”、及“DC-30bit”所個別表示的用來指定每1像素之位元數的各個資訊,以“DC-Y444”所表示之代表接收端機器是否支援YCbCr4:4:4之影像傳輸的旗標,及以“DVI-Dual”所表示之代表接收端機器是否支援雙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的旗標。
又,第7區塊中係配置著,以“Max-TMDS-Clock”所表示之代表TMDS像素時脈之最大頻率的資訊。再者,在第8區塊中,係配置著以“Latency”所表示之代表有無映像與聲音之延遲資訊的旗標,以“Full Duplex”所表示之代表是否可全雙工通訊的全雙工旗標,及以“Half Duplex”所表示之代表是否可半雙工通訊的半雙工旗標。
此處,例如被設定之(例如被設定成“1”的)全雙工旗標,係表示HDMI(R)接收端72是具有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亦即係為圖7所示之構成;被重置之(例如被設定成“0”的)全雙工旗標,係表示HDMI(R)接收端72是不具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
同樣地,例如被設定之(例如被設定成“1”的)半雙工旗標,係表示HDMI(R)接收端72是具有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亦即係為圖6所示之構成;被重置之(例如被設定成“0”的)半雙工旗標,係表示HDMI(R)接收端72是不具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
又,以“Vender Specific”所表示之資料的第9區塊中,係配置著以“Video Latency”所表示的循序式映像的延遲時間資料,在第10區塊中,係配置著以“Audio Latency”所表示的附隨於循序式映像的聲音的延遲時間資料。再者,在第11區塊中係配置著以“Interlaced Video Latency”所表示的交錯式映像的延遲時間資料,在第12區塊中,係配置著以“Interlaced Audio Latency”所表示的附隨於交錯式映像的聲音的延遲時間資料。
HDMI(R)訊源端71,係基於從HDMI(R)接收端72所接收之E-EDID中所含之全雙工旗標及半雙工旗標,判定是否能進行半雙工通訊、全雙工通訊、或是CEC訊號之收授所致之雙向通訊,依照該判定結果,而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通訊。
例如,若HDMI(R)訊源端71是圖6所示之構成時,則HDMI(R)訊源端71,係可和圖6所示之HDMI(R)接收端72進行半雙工通訊,但無法和圖7所示之HDMI(R)接收端72進行半雙工通訊。
於是,HDMI(R)訊源端71,係一旦HDMI(R)訊源端71所被設置之電子機器的電源打開,就開始通訊處理,相應於被HDMI(R)訊源端71所連接之HDMI(R)接收端72所具有的機能,進行雙向通訊。
以下,參照圖10的流程圖,說明圖6所示之HDMI(R)訊源端71所做的通訊處理。
於步驟S11中,HDMI(R)訊源端71係判定是否有新的電子機器被連接在HDMI(R)訊源端71。例如,HDMI(R)訊源端71係基於訊號線86所連接的稱作Hot Plug Detect之腳位所被附加之電壓的大小,來判定是否有HDMI(R)接收端72所被設置之新的電子機器連接。
於步驟S11中,若判定為沒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因為不進行通訊,所以結束通訊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11中,若判定為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於步驟S12中,切換控制部121係控制切換器133,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CEC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接收器82的CEC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
於步驟S13中,HDMI(R)訊源端71,係將透過DDC83而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的E-EDID,加以接收。亦即,HDMI(R)接收端72係一旦偵測HDMI(R)訊源端71的連接,便從EDIDROM85中讀出E-EDID,將所讀出的E-EDID透過DDC83而發送至HDMI(R)訊源端71,因此HDMI(R)訊源端71便接收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的E-EDID。
於步驟S14中,HDMI(R)訊源端71係判定是否能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半雙工通訊。亦即,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從HDMI(R)接收端72所接收到的E-EDID,判定圖9的半雙工旗標“Half Duplex”是否有被設定,例如若半雙工旗標有被設定時,則判定為HDMI(R)訊源端71係可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的雙向IP通訊,亦即可半雙工通訊。
於步驟S14中,若判定為可半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15中,HDMI(R)訊源端71,係做為表示雙向通訊時所用之通道的通道資訊,將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之IP通訊之意旨的訊號,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
亦即,若半雙工旗標有被設定時,則HDMI(R)訊源端71,係得知HDMI(R)接收端72是圖6所示之構成,可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進行半雙工通訊,因此將通道資訊發送至HDMI(R)接收端72,以通知要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意旨。
於步驟S16中,切換控制部121係控制切換器133,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轉換部131的T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接收器82的R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
於步驟S17中,HDMI(R)訊源端71的各部,係藉由半雙工通訊方式,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IP通訊,結束通訊處理。亦即,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31,係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供給之T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的一方供給至切換器133,將另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而發送至接收器82。切換器133,係將從轉換部131所供給之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藉此,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係被從HDMI(R)訊源端71發送至HDMI(R)接收端72。
又,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32,係將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亦即,切換器133,係將透過CEC線84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收到的部分訊號,供給至解碼部132。解碼部132,係將從切換器133所供給之部分訊號、及透過訊號線141而從接收器82所供給之部分訊號所成的差動訊號,基於時序控制部122的控制,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Rx資料,輸出至HDMI(R)訊源端71。
藉此,HDMI(R)訊源端71係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控制資料或像素資料、聲音資料等各種資料的收授。
又,於步驟S14中,若判定為不可進行半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18中,HDMI(R)訊源端71之各部,係藉由進行CEC訊號之收送訊來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亦即,於資料送訊時,HDMI(R)訊源端71,係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將CEC訊號發送至接收器82;於資料收訊時,HDMI(R)訊源端71,係將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CEC訊號加以接收,藉此以和HDMI(R)接收端72進行控制資料之收授。
如此一來,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半雙工旗標,與可半雙工通訊的HDMI(R)接收端72,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來進行半雙工通訊。
如此,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以選擇要發送的資料、及要接收的資料,與HDMI(R)接收端72之間,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進行半雙工通訊、亦即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的IP通訊,就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保持相容性,一面可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又,與HDMI(R)訊源端71同樣地,HDMI(R)接收端72也是一旦HDMI(R)接收端72所被設置之電子機器的電源打開,就開始通訊處理,和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通訊。
以下,參照圖11的流程圖,說明圖6所示之HDMI(R)接收端72所做的通訊處理。
於步驟S41中,HDMI(R)接收端72係判定是否有新的電子機器被連接在HDMI(R)接收端72。例如,HDMI(R)接收端72係基於訊號線86所連接的稱作Hot Plug Detect之腳位所被附加之電壓的大小,來判定是否有HDMI(R)訊源端71所被設置之新的電子機器連接。
於步驟S41中,若判定為沒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因為不進行通訊,所以結束通訊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41中,若判定為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於步驟S42中,切換控制部124係控制切換器135,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CEC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發送器81的CEC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5予以切換。
於步驟S43中,HDMI(R)接收端72,係從EDIDROM85中讀出E-EDID,並將所讀出的E-EDID,透過DDC83而發送至HDMI(R)訊源端71。
於步驟S44中,HDMI(R)接收端72係判定是否有接收到,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的通道資訊。
亦即,從HDMI(R)訊源端71,係隨應於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所具有之機能,而發送出用來表示雙向通訊之通道的通道資訊。例如,若HDMI(R)訊源端71是如圖6所示之構成時,則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係可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來進行半雙工通訊,因此從HDMI(R)訊源端71至HDMI(R)接收端72係會發送,要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進行IP通訊之意旨的通道資訊。HDMI(R)接收端72,係將透過切換器135及CEC線84而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的通道資訊加以接收,並判定為已收到通道資訊。
相對於此,若HDMI(R)訊源端71並不具有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時,則從HDMI(R)訊源端71至HDMI(R)接收端72,係不會發送通道資訊過來,因此HDMI(R)接收端72係判定為沒有接收到通道資訊。
於步驟S44中,若判定為已收到通道資訊時,則處理係進入步驟S45,切換控制部124,係控制切換器135,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轉換部134的R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發送器81的T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5予以切換。
於步驟S46中,HDMI(R)接收端72的各部,係藉由半雙工通訊方式,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IP通訊,結束通訊處理。亦即,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34,係基於時序控制部123的控制,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供給之R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的一方供給至切換器135,將另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而發送至發送器81。切換器135,係將從轉換部134所供給之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而發送至發送器81。藉此,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係被從HDMI(R)接收端72發送至HDMI(R)訊源端71。
又,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36,係將從發送器81所發送過來的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亦即,切換器135,係將透過CEC線84而從發送器81發送過來的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收到的部分訊號,供給至解碼部136。解碼部136,係將從切換器135所供給之部分訊號、及透過訊號線141而從發送器81所供給之部分訊號所成的差動訊號,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Tx資料,輸出至HDMI(R)接收端72。
藉此,HDMI(R)接收端72係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控制資料或像素資料、聲音資料等各種資料的收授。
又,於步驟S44中,若判定為未收到通道資訊時,則於步驟S47中,HDMI(R)接收端72之各部,係藉由進行CEC訊號之收送訊來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亦即,於資料送訊時,HDMI(R)接收端72,係透過切換器135及CEC線84,將CEC訊號發送至發送器81;於資料收訊時,HDMI(R)接收端72,係將透過切換器135及CEC線84而從發送器81所發送過來的CEC訊號加以接收,藉此以和HDMI(R)訊源端71進行控制資料之收授。
如此一來,HDMI(R)接收端72係一旦接收到通道資訊,就與HDMI(R)接收端72,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來進行半雙工通訊。
如此,HDMI(R)接收端72便切換著切換器135來選擇要發送之資料、及要接收之資料,與HDMI(R)訊源端71之間,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進行半雙工通訊,藉此就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保持相容性,一面可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又,若HDMI(R)訊源端71是圖7所示之構成時,則HDMI(R)訊源端71,係於通訊處理中,基於E-EDID中所含之全雙工旗標來判定HDMI(R)接收端72是否具有全雙工通訊之機能,依照其判定結果而進行雙向通訊。
以下,參照圖12的流程圖,說明圖7所示之HDMI(R)訊源端71所做的通訊處理。
於步驟S71中,HDMI(R)訊源端71係判定是否有新的電子機器被連接在HDMI(R)訊源端71。於步驟S71中,若判定為沒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因為不進行通訊,所以結束通訊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71中,若判定為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於步驟S72中,切換控制部171,係控制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於資料送訊時,藉由切換器181使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SDA訊號被選擇,藉由切換器182使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SCL訊號被選擇,而於資料收訊時,藉由切換器181使來自接收器82的SDA訊號被選擇,以此方式來將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予以切換。
於步驟S73中,切換控制部121係控制切換器133,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HDMI(R)訊源端71的CEC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接收器82的CEC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
於步驟S74中,HDMI(R)訊源端71,係將透過DDC83的SDA線191而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的E-EDID,加以接收。亦即,HDMI(R)接收端72係一旦偵測HDMI(R)訊源端71的連接,便從EDIDROM85中讀出E-EDID,將所讀出的E-EDID透過DDC83的SDA線191而發送至HDMI(R)訊源端71,因此HDMI(R)訊源端71便接收從HDMI(R)接收端72所發送過來的E-EDID。
於步驟S75中,HDMI(R)訊源端71係判定是否能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全雙工通訊。亦即,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從HDMI(R)接收端72所接收到的E-EDID,判定圖9的全雙工旗標“Full Duplex”是否有被設定,例如若全雙工旗標有被設定時,則判定為HDMI(R)訊源端71係可進行全雙工通訊方式的雙向IP通訊,亦即可全雙工通訊。
於步驟S75中,若判定為可全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76中,切換控制部171,係控制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於資料收訊時,以使來自接收器82之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予以切換。
亦即,切換控制部171,係於資料收訊時,在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構成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之部分訊號當中,使得透過SDA線191而而被發送過來的部分訊號是被切換器181所選擇,透過SCL線192而而被發送過來的部分訊號是被切換器182所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予以切換。
構成DDC83的SDA線191及SCL線192,係由於從HDMI(R)接收端72向HDMI(R)訊源端71發送了E-EDID之後就不被利用,亦即透過SDA線191及SCL線192的SDA訊號或SCL訊號之收送訊係不再被進行,因此可將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加以切換,將SDA線191及SCL線192,當成全雙工通訊的Rx資料之傳輸路來加以利用。
於步驟S77中,HDMI(R)訊源端71,係做為表示雙向通訊之通道的通道資訊,將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和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全雙工通訊方式之IP通訊之意旨的訊號,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
亦即,若全雙工旗標有被設定時,則HDMI(R)訊源端71,係得知HDMI(R)接收端72是圖7所示之構成,可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和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半雙工通訊,因此將通道資訊發送至HDMI(R)接收端72,以通知要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意旨。
於步驟S78中,切換控制部121係控制切換器133,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轉換部131的T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亦即,切換控制部121,係以使得從轉換部131供給至切換器133的、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
於步驟S79中,HDMI(R)訊源端71的各部,係藉由全雙工通訊方式,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IP通訊,結束通訊處理。亦即,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31,係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供給之T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的一方供給至切換器133,將另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而發送至接收器82。切換器133,係將從轉換部131所供給之部分訊號,透過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藉此,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係被從HDMI(R)訊源端71發送至HDMI(R)接收端72。
又,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83,係將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亦即,切換器181,係將透過SDA線191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收到的部分訊號,供給至解碼部183。又,切換器182,係將透過SCL線192而從接收器82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另一方之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收到的部分訊號,供給至解碼部183。解碼部183,係將從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所供給之部分訊號所成的差動訊號,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Rx資料,輸出至HDMI(R)訊源端71。
藉此,HDMI(R)訊源端71係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控制資料或像素資料、聲音資料等各種資料的收授。
又,於步驟S75中,若判定為不可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80中,HDMI(R)訊源端71之各部,係藉由進行CEC訊號之收送訊來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亦即,於資料送訊時,HDMI(R)訊源端71,係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將CEC訊號發送至接收器82;於資料收訊時,HDMI(R)訊源端71,係將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CEC訊號加以接收,藉此以和HDMI(R)接收端72進行控制資料之收授。
如此一來,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全雙工旗標,與可全雙工通訊的HDMI(R)接收端72,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以及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全雙工通訊。
如此,藉由將切換器133、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予以切換來選擇要發送之資料、及要接收之資料,與HDMI(R)訊源端72之間,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以及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全雙工通訊,藉此就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保持相容性,一面可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又,即是HDMI(R)接收端72是圖7所示之構成的情況下,HDMI(R)接收端72係仍可和圖6所示之HDMI(R)接收端72的情況相同地進行通訊處理,來和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通訊。
以下,參照圖13的流程圖,說明圖7所示之HDMI(R)接收端72所做的通訊處理。
於步驟S111中,HDMI(R)接收端72係判定是否有新的電子機器被連接在HDMI(R)接收端72。於步驟S111中,若判定為沒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因為不進行通訊,所以結束通訊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111中,若判定為有新的電子機器連接時,則於步驟S112中,切換控制部172,係控制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使得於資料送訊時,藉由切換器185使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SDA訊號被選擇,而於資料收訊時,藉由切換器185使來自發送器81的SDA訊號被選擇,藉由切換器186使來自發送器81的SCL訊號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予以切換。
於步驟S113中,切換控制部124係控制切換器135,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HDMI(R)接收端72的CEC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發送器81的CEC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5予以切換。
於步驟S114中,HDMI(R)接收端72,係從EDIDROM85中讀出E-EDID,並將所讀出的E-EDID,透過切換器185及DDC83的SDA線191而發送至HDMI(R)訊源端71。
於步驟S115中,HDMI(R)接收端72係判定是否有接收到,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的通道資訊。
亦即,從HDMI(R)訊源端71,係隨應於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所具有之機能,而發送出用來表示雙向通訊之通道的通道資訊。例如,若HDMI(R)訊源端71是如圖7所示之構成時,則由於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係可進行全雙工通訊,因此從HDMI(R)訊源端71至HDMI(R)接收端72,係發送出要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和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全雙工通訊方式之IP通訊之意旨的通道資訊,因此HDMI(R)接收端72,係將透過切換器135及CEC線84而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的通道資訊加以接收,並判定為已收到通道資訊。
相對於此,若HDMI(R)訊源端71並不具有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時,則從HDMI(R)訊源端71至HDMI(R)接收端72,係不會發送通道資訊過來,因此HDMI(R)接收端72係判定為沒有接收到通道資訊。
於步驟S115中,若判定為已收到通道資訊時,則處理係進入步驟S116,切換控制部172,係控制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於資料送訊時,以使來自轉換部184之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予以切換。
於步驟S117中,切換控制部124係控制切換器135,以使得於資料收訊時,來自發送器81的T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5予以切換。
於步驟S118中,HDMI(R)接收端72的各部,係藉由全雙工通訊方式,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IP通訊,結束通訊處理。亦即,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84,係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供給之R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的一方供給至切換器185,將另一方之部分訊號,供給至切換器186。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係將從轉換部184所供給之部分訊號,透過SDA線191及SCL線192而發送至發送器81。藉此,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係被從HDMI(R)接收端72發送至HDMI(R)訊源端71。
又,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36,係將從發送器81所發送過來的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加以接收。亦即,切換器135,係將透過CEC線84而從發送器81發送過來的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加以接收,並將所收到的部分訊號,供給至解碼部136。解碼部136,係將從切換器135所供給之部分訊號、及透過訊號線141而從發送器81所供給之部分訊號所成的差動訊號,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Tx資料,輸出至HDMI(R)接收端72。
藉此,HDMI(R)接收端72係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控制資料或像素資料、聲音資料等各種資料的收授。
又,於步驟S115中,若判定為未收到通道資訊時,則於步驟S119中,HDMI(R)接收端72之各部,係藉由進行CEC訊號之收送訊來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如此一來,HDMI(R)接收端72係一旦接收到通道資訊,就與HDMI(R)接收端72,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以及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全雙工通訊。
如此,HDMI(R)接收端72便切換著切換器135、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來選擇要發送之資料、及要接收之資料,與HDMI(R)訊源端71之間,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以及SDA線191及SCL線192進行全雙工通訊,藉此就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保持相容性,一面可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此外,在圖7的例子中,雖然HDMI(R)訊源端71係為對CEC線84及訊號線141是連接著轉換部131,對SDA線191及SCL線192是連接著解碼部183之構成,但亦可為對CEC線84及訊號線141是連接著解碼部183,對SDA線191及SCL線192是連接著轉換部131之構成。
此種情況下,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是被連接至CEC線84及訊號線141同時還被連接至解碼部183,切換器133是被連接至SDA線191同時還被連接至轉換部131。
又,關於圖7的HDMI(R)接收端72也是同樣地,亦可為對CEC線84及訊號線141是連接著轉換部184,對SDA線191及SCL線192是連接著解碼部136之構成。此種情況下,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是被連接至CEC線84及訊號線141同時還被連接至轉換部184,切換器135是被連接至SDA線191同時還被連接至解碼部136。
然後,於圖6中,CEC線84及訊號線141,係亦可改成SDA線191及SCL線192。亦即,亦可設計成,HDMI(R)訊源端71的轉換部131及解碼部132,和HDMI(R)接收端72的轉換部134及解碼部136,是被連接至SDA線191及SCL線192,使得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是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的IP通訊。甚至,此情況下,亦可使用訊號線141所連接的連接器之空腳位來偵測電子機器的連接。
甚至,亦可為,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之各者,皆具有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及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兩者。此種情況下,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係可隨著所連接之電子機器所具有之機能,來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或全雙工通訊方式的IP通訊。
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之各者,皆具有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及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兩者的情況下,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係例如構成如圖14所示。此外,圖14中,和圖6或圖7對應的部份,係標示同一符號,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圖14所示,HDMI(R)訊源端71,係由發送器81、切換控制部121、時序控制部122、及切換控制部171所構成,在發送器81中係設有轉換部131、解碼部132、切換器133、切換器181、切換器182、及解碼部183。亦即,圖14的HDMI(R)訊源端71,係在圖7所示的HDMI(R)訊源端71中,再設置圖6的時序控制部122及解碼部132。
又,圖14所示的HDMI(R)接收端72,係由接收器82、時序控制部123、切換控制部124、及切換控制部172所構成,在接收器82中係設有轉換部134、切換器135、解碼部136、轉換部184、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亦即,圖14的HDMI(R)接收端72,係在圖7所示的HDMI(R)接收端72中,再設置圖6的時序控制部123及轉換部134。
接著,說明圖14的HDMI(R)訊源端71及HDMI(R)接收端72所做的通訊處理。
首先,參照圖15的流程圖,說明圖14之HDMI(R)訊源端71所做的通訊處理。此外,步驟S151乃至步驟S154之處理之各者,是和圖12的步驟S71乃至步驟S74之處理之各者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於步驟S155中,HDMI(R)訊源端71係判定是否能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全雙工通訊。亦即,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從HDMI(R)接收端72所接收到的E-EDID,來判定圖9的全雙工旗標“Full Duplex”是否有被設定。
於步驟S155中,若判定為可全雙工通訊時,亦即圖14、或圖7所示的HDMI(R)接收端72是被連接至HDMI(R)訊源端71時,則於步驟S156中,切換控制部171,係控制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於資料收訊時,以使來自接收器82之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予以切換。
另一方面,於步驟S155中,若判定為不可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157中係判定是否可進行半雙工通訊。亦即,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所收到的E-EDID,來判定圖9的半雙工旗標“Half Duplex”是否有被設定。換言之,HDMI(R)訊源端71,係判定是否有圖6所示的HDMI(R)接收端72被連接至HDMI(R)訊源端71。
於步驟S157中,若判定為可半雙工通訊時,或於步驟S156中,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是已被切換時,則於步驟S158中,HDMI(R)訊源端71,係將通道資訊,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
此處,若於步驟S155中判定為可全雙工通訊時,則由於HDMI(R)接收端72係具有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因此HDMI(R)訊源端71,係將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和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IP通訊之意旨的訊號,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以做為通道資訊。
又,若於步驟S157中判定為可半雙工通訊時,則由於HDMI(R)接收端72雖然不具有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但是具有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因此HDMI(R)訊源端71,係將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進行IP通訊之意旨的訊號,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以做為通道資訊。
於步驟S159中,切換控制部121係控制切換器133,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轉換部131的T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而於資料收訊時,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R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3予以切換。此外,若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在HDMI(R)訊源端71上的資料收訊時,由於不會從接收器82透過CEC線84及訊號線141發送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因此對解碼部132係沒有供給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
於步驟S160中,HDMI(R)訊源端71的各部,係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IP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亦即,若HDMI(R)訊源端71是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全雙工通訊、以及進行半雙工通訊時,則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31,係將從HDMI(R)訊源端71所供給之T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之一方,透過切換器133及CEC線84而發送至接收器82,將另一方之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而發送至接收器82。
又,若HDMI(R)訊源端71是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83係接收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並將所收到的差動訊號,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Rx資料,輸出至HDMI(R)訊源端71。
相對於此,若HDMI(R)訊源端71是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半雙工通訊時,則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32,係基於時序控制部122之控制,接收從接收器82所發送過來的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並將所收到的差動訊號,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Rx資料,輸出至HDMI(R)訊源端71。
藉此,HDMI(R)訊源端71係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控制資料或像素資料、聲音資料等各種資料的收授。
又,於步驟S157中,若判定為不可進行半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161中,HDMI(R)訊源端71之各部,係藉由透過CEC線84來進行CEC訊號之收送訊,而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雙向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如此一來,HDMI(R)訊源端71,係參照全雙工旗標及半雙工旗標,隨著通訊對方的HDMI(R)接收端72所具有之機能,來進行全雙工通訊或半雙工通訊。
如此,隨著通訊對方的HDMI(R)接收端72所具有之機能,來將切換器133、切換器181、及切換器182予以切換,以選擇要發送的資料、及要接收的資料,進行全雙工通訊或半雙工通訊,藉此,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保持相容性,一面選擇更為適切的通訊方法,來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接著,參照圖16的流程圖,說明圖14之HDMI(R)接收端72所做的通訊處理。此外,步驟S191乃至步驟S194之處理之各者,是和圖13的步驟S111乃至步驟S114之處理之各者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於步驟S195中,HDMI(R)接收端72,係將透過切換器135及CEC線84而從HDMI(R)訊源端71所發送過來的通道資訊,加以接收。此外,若被連接在HDMI(R)接收端72上的HDMI(R)訊源端71,係不具有進行全雙工通訊之機能也不具有進行半雙工通訊之機能時,則由於從HDMI(R)訊源端71至HDMI(R)接收端72,係不會發送通道資訊過來,因此HDMI(R)接收端72係未接收通道資訊。
於步驟S196中,HDMI(R)接收端72係基於所收到的通道資訊,判定是否進行全雙工通訊。例如,若HDMI(R)接收端72係接收到,將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和SDA線191及SCL線192來進行IP通訊之意旨的通道資訊時,則判定為進行全雙工通訊。
於步驟S196中,若判定為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197中,切換控制部172,係控制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於資料送訊時,以使來自轉換部184之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予以切換。
又,於步驟S196中,若判定為不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於步驟S198中,HDMI(R)接收端72係基於所收到的通道資訊,判定是否進行半雙工通訊。例如,若HDMI(R)接收端72係接收到,將使用CEC線84及訊號線141來進行IP通訊之意旨的通道資訊時,則判定為進行半雙工通訊。
於步驟S198中,若判定為進行半雙工通訊,或是於步驟S197中已經切換了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時,則於步驟S199中,切換控制部124,係控制切換器135,以使得於資料送訊時,來自轉換部134的R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於資料收訊時,來自發送器81的Tx訊號所對應之差動訊號會被選擇的方式,來將切換器135予以切換。
此外,若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由於在HDMI(R)接收端72上的資料送訊時,不會從轉換部134對發送器81發送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因此對切換器135,係沒有供給R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
於步驟S200中,HDMI(R)接收端72的各部,係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IP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亦即,若HDMI(R)接收端72是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全雙工通訊時,則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84,係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供給之R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的一方,透過切換器185及SDA線191而發送至發送器81,並將另一方部分訊號,透過切換器186及SCL線192而發送至發送器81。
又,若HDMI(R)接收端72是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半雙工通訊時,則於資料送訊時,轉換部134,係將從HDMI(R)接收端72所供給之Rx資料轉換成差動訊號,將構成轉換所得之差動訊號的部分訊號當中的一方,透過切換器135及CEC線84而發送至發送器81,並將另一方部分訊號透過訊號線141而發送至發送器81。
再者,若HDMI(R)接收端72是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全雙工通訊、及半雙工通訊時,則於資料收訊時,解碼部136係接收從發送器81所發送過來的Tx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並將所收到的差動訊號解碼成原本的資料亦即Tx資料,然後輸出至HDMI(R)接收端72。
又,於步驟S198中,若判定為不進行半雙工通訊時,亦即,例如通道資訊沒有被發送過來時,則於步驟S201中,HDMI(R)接收端72之各部,係藉由進行CEC訊號之收送訊來與HDMI(R)訊源端71進行雙向通訊,結束通訊處理。
如此一來,HDMI(R)接收端72,係隨著已接收到的通道資訊,亦即隨著通訊對方的HDMI(R)訊源端71所具有之機能,來進行全雙工通訊或半雙工通訊。
如此,隨著通訊對方的HDMI(R)訊源端71所具有之機能,來將切換器135、切換器185、及切換器186予以切換,以選擇要發送的資料、及要接收的資料,進行全雙工通訊或半雙工通訊,藉此,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保持相容性,一面選擇更為適切的通訊方法,來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又,彼此是被差動雙絞接線且被屏蔽、被地線所接地的CEC線84及訊號線141,和彼此是被差動雙絞接線且被屏蔽、被地線所接地的SDA線191及SCL線192,是被含在HDMI(R)纜線35中,藉此,將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加以連接,就可一面與先前的HDMI(R)纜線保持相容性,一面可進行半雙工通訊方式或全雙工通訊方式的高速雙向IP通訊。
如以上,將1或複數筆要送訊之資料當中之任一者選擇成為要發送之資料,將將所選擇的資料,透過所定之訊號線而發送至通訊對方,將從通訊對方所發送過來的1或複數之收訊資料當中之任一者選擇成為要接收之資料,接收所選擇的資料,藉此,在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之間,係可一面保持身為HDMI(R)的相容性,亦即可將非壓縮之影像的像素資料,從HDMI(R)訊源端71對HDMI(R)接收端72,單向地高速傳輸,同時還能透過HDMI(R)纜線35進行高速的雙向IP通訊。
其結果為,內建有HDMI(R)訊源端71、例如圖2的再生裝置33等之電子機器的訊源端機器,是具有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等伺服器之機能,而內建有HDMI(R)接收端72、例如圖2的數位電視受像機31等之電子機器的接收端機器,是具有Ethernet(註冊商標)等之LAN用通訊介面時,係例如,可藉由直接或透過以HDMI(R)纜線連接之增幅器32等電子機器的雙向IP通訊,從訊源端機器往接收端機器,透過HDMI(R)纜線來傳輸內容,然後,可從接收端機器,往被該接收端機器之LAN用通訊介面所連接之其他機器(例如圖2的數位電視受像機34等),傳輸來自訊源端機器的內容。
再者,若藉由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之間的雙向IP通訊,則被HDMI(R)纜線35所連接的,內建HDMI(R)訊源端71的訊源端機器、和內建HDMI(R)接收端72的接收端機器之間,可高速地交換控制所需之命令或回應,因此高速回應的機器間控制是成為可能。
其次,上述一連串處理,係可藉由專用的硬體來進行,也可藉由軟體來進行。將一連串處理以軟體來進行時,構成該軟體的程式,例如,是被安裝在用來控制HDMI(R)訊源端71或HDMI(R)接收端72的微電腦等。
於是,圖17係圖示了,執行上述一連串處理的程式所被安裝之電腦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
程式是可預先被記錄在內建於電腦中的做為記錄媒體之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305或ROM303中。
又或者,程式係可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儲存(記錄)在,軟碟片、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MO(Magneto Optical)碟、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磁碟、半導體記憶體等可移除式記錄媒體中。此種可移除式記錄媒體,係可以所謂套裝軟體的方式來提供。
此外,程式係除了如上述般地從可移除式記錄媒體安裝至電腦以外,還可從下載網站、透過數位衛星播送用人造衛星,以無線傳輸至電腦,或透過LAN、網際網路等網路以有線方式傳輸至電腦,在電腦中係將如此傳輸來的程式,以輸出入介面306加以接收,就可安裝至內建的EEPROM305中。
電腦係內建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302。CPU302上,係透過匯流排301,連接著輸出入介面306;CPU302係將ROM(Read Only Memory)303或EEPROM305中所儲存的程式,載入至RAM(Random Access Memory)304中來執行。藉此,CPU302係可進行上述流程圖所述之處理,或者藉由上述之區塊圖的構成來進行處理。
此處,於本說明書中,用來讓電腦執行各種處理所需之程式加以描述的處理步驟,並不一定要按照流程圖所記載的順序來進行時間序列上的處理,而是也包含了平行或個別執行之處理(例如平行處理或物件所致之處理)。
又,程式係可被1個電腦所處理,也可被複數電腦分散處理。
此外,本發明係除了HDMI(R)以外,凡是從1個垂直同期訊號至下個垂直同期訊號為止的區間起,水平歸線區間及垂直歸線區間加以除外之區間亦即有效影像區間中,將非壓縮之1畫面份的影像之像素資料所對應之差動訊號,以複數之通道,往收訊裝置單向地進行送訊之送訊裝置、和接收從送訊裝置透過複數通道所發送過來的差動訊號的收訊裝置,所成的通訊介面上,均可適用。
又,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在HDMI(R)訊源端71與HDMI(R)接收端72之間,因應需要來控制著資料的選擇時序、差動訊號的收訊時序、送訊時序,以進行雙向IP通訊,但雙向通訊係亦可以用IP以外的協定來進行。
此外,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若依據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則可進行雙向通訊。尤其是,例如能夠將非壓縮的影像的像素資料,和附隨於該影像的聲音資料,予以單向地進行高速傳輸的通訊介面中,可一面保持相容性,一面進行高速的雙向通訊。
順便一提,雖然也是和已經說明過的技術有重複的部份,但是映像聲音機器多半為了雙向節目視聽、高度的遙控、電子節目表的接收等目的,而逐漸內建有LAN通訊機能。
做為在映像聲音機器間形成該網路的手段,係有鋪設CAT5這類專用纜線、無線通訊、電燈線通訊等選項。
可是,專用纜線會使機器間的連接變得煩雜,無線或電燈線通訊需要複雜的調變電路和收送訊機而會變成昂貴等而不經濟。
於是,在前述實施形態中係揭露了,不須對HDM追加新的連接器電極,就能追加LAN通訊機能。
由於HDMI係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和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的介面,因此對其追加LAN機能而不必使用專用纜線也不必使用無線,就能進行LAN通訊,這是具有很大優點。
順便一提,前述實施形態所揭露之技術,LAN通訊所用的差動傳輸路是可兼做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
於HDMI中,無論進行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的DDC還是進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的CEC,其連接機器電性特性是在寄生電容或阻抗等受到嚴密的限制。
具體而言,機器的DDC端子寄生電容係必須要為50pF以下,阻抗係在LOW輸出時必須為200Ω以下且被地線GND接地,在HIGH狀態下則必須為2kΩ程度且被電源上拉(pull up)。
另一方面,高速傳輸訊號的LAN通訊中,為了通訊穩定,收送訊端至少在高頻帶下必須要以100Ω程度而被終端阻擋。為了滿足DDC的寄生電容限制,被追加至DDC線中的LAN收送訊電路係必須帶有隔著非常小的電容的AC結合,因此LAN訊號會受到大幅衰減,要補償之,收送訊電路會變得複雜且昂貴。
又,DDC通訊中,狀態在HIGH和LOW之間變遷,係有可能會阻礙LAN通訊。亦即,在DDC通訊期間中,LAN有可能會失去機能。
於是,以下將說明更為理想的實施形態,基本上,以1條纜線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和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和LAN通訊的介面中,LAN通訊是透過1對差動傳輸路而以雙向通訊進行,並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著介面的連接狀態,具有此種特徵的通訊系統。
以下說明的技術中,不需要像實施形態那樣一定要具備選擇部。
圖18係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介面之連接狀態的通訊系統的第1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19係搭載乙太網路(Ethernet)之系統構成例的圖示。
此通訊系統400,係如圖18及圖19所示,是含有LAN機能擴充HDMI(以下稱EH)訊源端機器401、EH接收端機器402、連接EH訊源端機器和EH接收端機器的EH纜線403、乙太網路收發器404、及乙太網路接收器405所構成。
EH訊源端機器401,係具有:LAN訊號送訊電路411、終端電阻412、AC結合電容413,414、LAN訊號收訊電路415、減算電路416、上拉電阻421、形成低通濾波器的電阻422及電容423、比較器424、下拉電阻431、形成低通濾波器的電阻432及電容433、以及比較器434。
EH接收端機器402,係具有:LAN訊號送訊電路441、終端電阻442、AC結合電容443,444、LAN訊號收訊電路445、減算電路446、下拉電阻451、形成低通濾波器的電阻452及電容453、比較器454、抗流線圈461、以及在電源電位與基準電位間串聯的電阻462及463。
在EH纜線403中,係具有由預留線501和HPD線502所成的差動傳輸路,且形成有預留線501的訊源側端子511與HPD線502的訊源側端子312、預留線501的接收側端子521與HPD線的接收側端子522。具有由預留線501和HPD線502,係被差動雙絞方式接線。
具有此種構成的通訊系統400中,於訊源端機器401內,端子511和端子512係透過AC結合電容413、414而連接至終端電阻412、LAN訊號送訊電路411、及LAN訊號收訊電路415。
減算電路416係接收著,LAN訊號送訊電路411所輸出之、電流是在終端電阻412及傳輸路501、502中以負荷方式而發生的送訊訊號電壓,和EH接收端機器402所發送之訊號亦即收訊訊號電壓,兩者的和訊號SG412。
於減算電路4165中,從和訊號SG412中扣除送訊訊號SG411後的訊號SG413,就是從接收端所傳送過來的真正訊號。
在接收端機器402內也有同樣的電路網,藉由這些電路,訊源端機器4011和接收端機器4022就可進行雙向的LAN通訊。
又,HPD線502,係除了上述LAN通訊以外,以偏壓位準來將纜線403已連接在接收端機器402之事實,傳達給訊源端機器401。
接收端機器402內的電阻462、463和抗流線圈461,係一旦纜線403被連接在接收端機器402上,便將HPD線502,隔著端子522而偏壓成約4V。
訊源端機器401係將HPD線502的DC偏壓,以電阻432與電容433所成之低通濾波器加以抽出,在比較器434上和基準電位Vref2(例如1.4V)進行比較。
若纜線403未被連接至訊源端機器402上,則端子512的電位係因為下拉電阻431而低於基準電位Vref2,若被連接則會高於之。
因此,比較器434的輸出訊號SG415若為HIGH,則代表纜線403和接收端機器402是連接著。
另一方面,比較器434的輸出訊號SG415若為LOW,則代表纜線403和接收端機器402並未連接。
本第1構成例中還具有以下機能:根據預留線501的DC偏壓電位,連接在纜線4033兩端的機器是可彼此認識係為EH支援機器、還是非支援的HDMI機器。
EH訊源端機器401係將預留線501以電阻421進行上拉(+5V),EH接收端機器402係以電阻451而進行下拉。
這些電阻421、451,在EH非支援機器中係不存在。
EH訊源端機器401,係以比較器424,將通過了由電阻422及電容423所成之低通濾波器的預留線501的DC電位,和基準電位Vref1做比較。
當接收端機器402是EH支援且為下拉時,則預留線501電位係為2.5V;為非支援且開路時則為5V,因此若將基準電位Vref1設成3.75V,就可識別接收端機器的支援‧非支援。
接收端機器402,係以比較器454,將通過了由電阻452及電容453所成之低通濾波器的預留線501的DC電位,和基準電位Vref3做比較。
當訊源端機器402是EH支援且具有上拉機能時則為2.5V;若為非支援則為0V,因此若將基準電位設成1.25V,就可識別訊源端機器的EH支援‧非支援。
如此,若根據本第1構成例,則以1條纜線403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和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和LAN通訊的介面中,LAN通訊是透過1對差動傳輸路而以雙向通訊進行,並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著介面的連接狀態,因此可在實體上,使SCL線、SDA線不被使用在LAN通訊中而進行空間性的分離。
其結果為,藉由該分割,可與DDC相關規定之電性規格無關地形成LAN通訊所需之電路,可廉價地實現穩定且確實的LAN通訊。
圖20係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介面之連接狀態的通訊系統的第2構成例的電路圖。
此通訊系統600,基本上和第1構成例相同,以1條纜線403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和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和LAN通訊的介面中,LAN通訊是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而以單向通訊進行,並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著介面的連接狀態,具有如此構成以外,還有,至少二條傳輸路是與LAN通訊以分時方式而被使用於連接機器資訊的交換與認證之通訊中,為其特徵。
此通訊系統600,係如圖20所示,是含有LAN機能擴充HDMI(以下稱EH)訊源端機器601、EH接收端機器602、連接EH訊源端機器和EH接收端機器的EH纜線603所構成。
EH訊源端機器601,係具有:LAN訊號送訊電路611、終端電阻612,613、AC結合電容614~617、LAN訊號收訊電路618、反相器620、電阻621、形成低通濾波器的電阻622及電容623、比較器624、下拉電阻631、形成低通濾波器的電阻632及電容633、比較器634、NOR閘640、類比開關641~644、反相器645、類比開關646,747、DDC收發器651,652、以及上拉電阻653,654。
EH接收端機器602,係具有:LAN訊號送訊電路661、終端電阻662,663、AC結合電容664~667、LAN訊號收訊電路668、下拉電阻671、形成低通濾波器的電阻672及電容673、比較器674、抗流線圈681、在電源電位與基準電位間串聯的電阻682及683、類比開關691~694、反相器695、類比開關696,697、DDC收發器701,702、以及上拉電阻703、704。
EH纜線603之中,係有由預留線801和SCL線803所成的差動傳輸路和由SDA線804與HPD線802所成的差動傳輸路,形成了它們的訊源側端子811~814、以及接收側端子821~824。
預留線801和SCL線803,以及SDA線804和HPD線802,係被接線成差動雙絞方式。
具有此種構成的通訊系統600中,在訊源端機器603內,端子811、813係透過AC結合電容614、605及類比開關641、642,而連接至將LAN送訊訊號SG611發送至接收端的送訊電路611及終端電阻612。
端子814、812,係透過AC結合電容616、617與類比開關6433、644,而連接至接收來自接收端機器602之LAN訊號的收訊電路618及終端電阻613。
在接收端機器602內,端子821~824,係透過AC結合電容664,665,666,667與類比開關691~694,而連接至收送訊電路668、661與終端電阻662、663。
類比開關641~644、691~694係在進行LAN通訊時為導通,在進行DDC通訊時則為開路。
訊源端機器601,係將端子813與端子814,透過別的類比開關646、647而連接至DDC收發器651、652及上拉電阻653、654。
接收端機器602,係將端子823與端子824,透過類比開關696、697而連接至DDC收發器701、702及上拉電阻703。
類比開關646、647係在進行DDC通訊時為導通,在進行DLAN通訊時則為開路。
藉由預留線801的店未來認識EH支援機器的機構,係除了訊源端機器601之電阻62是被反相器620所驅動以外,基本上是和第1構成例相同。
當反相器620的輸入是HIGH時,電阻621係成為下拉電阻,因此若從接收端機器602來看,就和EH非支援機器連接時相同,成為0V狀態。
其結果為,代表接收端機器602的EH支援識別結果的訊號SG623係變成LOW,被訊號SG623所控制的類比開關691~694係呈開路,將訊號SG623以反相器695反轉過的訊號所控制的類比開關696、697係呈導通。
其結果為,接收端機器602係將SCL線803和SDA線804從LAN收送訊機切離,變成連接至DDC收送訊機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訊源端機器601中,反相器620的輸入係也會被輸入至NOR閘640而將其輸出SG614變成LOW。
受NOR閘640之輸出訊號SG614所控制的類比開關641~6444係呈開路,將訊號SG614以反相器645反轉過之訊號所控制的類比開關646、647係呈導通。
其結果為,訊源端機器601也會將SCL線803和SDA線804從LAN收送訊機切離,變成連接至DDC收送訊機的狀態。
反之,當反相器620的輸入是LOW時,訊源端機器601和接收端機器602都將SCL線803和SDA線804從DDC收送訊機切離,變成連接至LAN收送訊機的狀態。
藉由HPD線802的DC偏壓電位來確認連接所需的電路631~634、681~683,係具有和第1構成例同樣之機能。
亦即,HPD線802,係除了上述LAN通訊以外,以偏壓位準來將纜線803已連接在接收端機器602之事實,傳達給訊源端機器601。
接收端機器602內的電阻682、683和抗流線圈681,係一旦纜線803被連接在接收端機器602上,便將HPD線802,隔著端子822而偏壓成約4V。
訊源端機器601係將HPD線802的DC偏壓,以電阻632與電容633所成之低通濾波器加以抽出,在比較器634上和基準電位Vref2(例如1.4V)進行比較。
若纜線803未被連接至訊源端機器602上,則端子812的電位係因為下拉電阻631而低於基準電位Vref2,若被連接則會高於之。
因此,比較器634的輸出訊號SG613若為HIGH,則代表纜線803和接收端機器602是連接著。
另一方面,比較器634的輸出訊號SG613若為LOW,則代表纜線803和接收端機器602並未連接。
如此,若依據本第2構成例,則因為以1條纜線403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和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和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和LAN通訊的介面中,LAN通訊是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而以單向通訊進行,並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著介面的連接狀態,具有如此構成以外,還有,至少二條傳輸路是與LAN通訊以分時方式而被使用於連接機器資訊的交換與認證之通訊中;所以,可將SCL線、SDA線以切換器來區分連接至LAN通訊電路的時間帶和連接至DDC電路的時間帶的時間分割,藉由該分割,可與DDC相關規定之電性規格無關地形成LAN通訊所需之電路,可廉價地實現穩定且確實的LAN通訊。
如以上說明,在圖2~圖17所關連的實施形態中,是將HDMI19電極之中的SDA和SCL當成第1差動對,將CEC和Reserved當作第2對,而分別進行單向通訊來實現全雙工通訊。
可是,SDA與SCL係進行H是1.5KΩ上拉而L是低阻抗之下拉的通訊;CEC也是進行H是27KΩ上拉且L是低阻抗之下拉的通訊。
為了與既存HDMI維持相容性而保持這些機能,係可能導致要將需要傳輸線路終端之終端匹配的進行高速資料通訊之LAN機能予以共有,會有困難。
於是,第1構成例中係構成為,避免使用SDA、SCL、CEC線,而將Reserved與HPD當成差動對而進行1對雙向通訊的全雙工通訊。
由於HPD係為DC位準所致之旗標訊號,因此AC結合所致之LAN訊號的注入、和DC位準所致之旗標資訊的傳輸,係同時達成。Reserved中係可新追加以下機能:使彼此認識是以類似於HPD之方法而具有DC位準所致之LAN機能的終端。
在第2構成例中係構成為,以HPD和SDA和SCL和Reserved來作成2對差動對,分別進行單向通訊,而進行2對全雙工通訊。
於HDMI中,SDA和SCL所致之爆衝狀的DDC通訊,係送訊機總是為主機,而控制著其時序。
在此例中,當送訊機進行DDC通訊時,係將SDA、SCL線連接至DDC用的收發訊機,不進行DDC通訊時,線則連接至LAN用的收發訊機,以此方式來操作類比開關。
該切換器操作訊號係也會以Reserved線的DC位準而被傳達至收訊機,在收訊機側也會進行同樣的SW切換。
藉由採用以上構成,第1個效果是,SCL、SDA、CEC通訊係可不受LAN通訊的雜訊影響,可確保總是穩定的DDC與CEC之通訊。
這在第1構成例中係藉由將LAN做實體性地與這些線路的分離來達成,而在第2構成例中則是以切換器而在DDC通訊中將LAN訊號從線路切斷來達成。
第2個效果是,LAN通訊係以帶有理想之終端電阻的線路來進行,因此可進行可用範圍大的穩定通訊。
這在第1構成例中係因為LAN訊號是被重疊在只能以Reserved、HPD這類DC位準才能傳達的線路上,因此跨越LAN通訊所需的非常廣頻率,皆可使終端阻抗維持在理想值而達成;在第2構成例中則是只有在進行LAN通訊時才以切換器來連接DDC通訊中所不允許的LAN用終端電路而達成。
圖21(A)~(E),係本構成例的通訊系統中的雙向通訊波形圖示。
圖21(A)係表示從EH訊源端機器所送出之訊號波形,圖21(B)係表示EH接收端機器所接受之訊號波形,圖21(C)係表示通過纜線的訊號波形,圖21(D)係表示EH訊源端機器所接受之訊號,圖21(E)係表示從EH訊源端機器所送出之訊號波形。
如圖21所示,若依據本構成例,則可實現良好的雙向通訊。
以下,在併用HDMI與乙太網路而連接之複數機器加以內包之系統中,針對以在HDMI連接下所被分配之各台機器固有的位址為基礎,來算出乙太網路位址之方法及採用其之系統,加以說明。
圖22係併用HDMI與乙太網路而連接之複數機器加以內包之系統的圖示。此系統係由機器901乃至機器904所構成。在機器901係設有:成對的HDMI端子911和乙太網路端子912、乙太網路端子913、及成對的HDMI端子914與HDMI端子915。
又,在機器902係設有成對的HDMI端子916及乙太網路端子917。然後,機器902的HDMI端子916與機器901的HDMI端子911係藉由纜線等而連接,機器902的乙太網路端子917與機器901的乙太網路端子912係藉由纜線等而連接。
然後,在機器904係設有乙太網路端子918;該乙太網路端子918,係與機器901的乙太網路端子913,藉由纜線等而連接。又然後,在機器903係設有成對的HDMI端子919及乙太網路端子920。然後,機器903的HDMI端子919與機器901的HDMI端子914係藉由纜線等而連接,機器903的乙太網路端子920與機器901的乙太網路端子915係藉由纜線等而連接。
順便一提,被HDMI所連接的機器間,具有名叫CEC的用來交換命令訊息之機能,為了特定出其送訊側、收訊側,係使用了被保存在HDMI VSDB中的實體位址。茲引用HDMI規格書1.3a(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ersion 1.3a)而將其構造揭示並翻譯如下。
8.3.2 HDMI Vendor-Specific Data Block(HDMI VSDB)
The first CEA Extension shall include an 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HDMI VSDB)shown in Table 8-6. This is a CEA-861-D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see CEA-861-D section 7.5.4 for details)containing a 24-bit 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of 0x000C03,a value belonging to HDMI Licensing,LLC.
Sinks shall contain an HDMI VSDB minimally containing a 2-byte Source Physical Address field following the 24-bit identifier. An HDMI VSDB may have zero or more extension fields as shown in Table 8-6. The minimum value of N(length)is 5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N is 31. A Sink that supports any function indicated by an extension field shall use an HDMI VSDB with a length sufficient to cover all supported fields.
The Source shall have the ability to handle an HDMI VSDB of any length. In future specifications,new fields may be defined. These additional fields will be defined such that a zero value indicate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as is indicated if the field was not present. Sources should use the length field to determine which extension fields are present,and shall process the HDMI VSDB with no regard to non-zero values in fields defined as Reserved in this specification.
此處,圖23係圖示了上述HDMI規格書1.3a中的“Table 8-6”。
亦即,圖23係為HDMI VSDB的圖示。於圖23中,實體位址係以A、B、C、D來表示。
亦即,最初的CEA擴充係必須要含有表8-6(圖23)所示的HDMI廠商特有資料區塊(HDMI VSDB)。其係一個CEA-A-861-D廠商特有資料區塊(細節參照CEA-861-D的7.5.4節),含有一24位元的IEEE登錄識別元而且屬於HDMI Licensing,LLC的值,0x000C03。
接收端係應在24位元識別元之後,含有一HDMI VSDB,其係含有最小限度為2位元組的訊源端實體位址欄位。HDMI VSDB,係如表8-6(圖23)所示,可以具有0個或更多的擴充欄位。N(長度)的最小值係為5,N的最大值係為31。支援被擴充欄位所指出之機能的接收端,必須使用帶有足夠長度以覆蓋所有被支援之欄位的HDMI VSDB。
訊源端必須具有能夠處理任意長度HDMI VSDB的能力。在將來的規格書中,可能會定義新的欄位。這些追加的欄位係被定義為,零值是代表著,等同於表示欄位不存在時的文字。訊源端係為了決定有哪些欄位存在,而必須使用長度欄位,並且無關於本規格書中被定義成預留之欄位的非零值,均會去處理HDMI VSDB。
接著,將該實體位址的決定方法,根據HDMI規格1.3a而引用並翻譯如下。
In order to allow CEC to be able to address specific physical devices and control switches,all devices shall have a physical address. This connectivity has to be worked out whenever a new device is added to the cluster. The physical address discovery process uses only the DDC/EDID mechanism and applies to all HDMI Sinks and Repeaters,not only to CEC-capable devices.
The CEC and DDC connections are shown in Figure 8-1.
The CEC line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all nodes on the network.
After discovering their own physical address,the CEC devices transmit their physical and logical addresses to all other devices,thus allowing any device to create a map of the network.
The physical address of each node is determinedthrough the physical address discovery process. This process is dynamic in that it automatically adjusts physical addresses as required as devices are physically or electrically added or removed from the device tree.
All Sinks and Repeaters shall perform the steps of physical address discovery and propagation even if those devices are not CEC-capable. Sources are not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ir own physical address unless they are CEC-capable.
All addresses are 4 digits long allowing for a 5device-deep hierarchy. All are identified in the form of n.n.n.n in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An example of this is given in Figure 8-3.
A Sink ora Repeater that is acting as the CEC root device will generate its own physical address:0.0.0.0. A Source or a Repeater reads its physical address from the EDID of the connected Sink.The CEC line may be connected to only one HDMI output so a device with multiple HDMI outputs will read its physical address from the EDID on the CEC-connected output. Each Sink and Repeater i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physical address of all Source devices connected to that device by appending a port number onto its own physical address and placing that value in the EDID for that port. The Source Address Field of the 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see Section 8.3.2) is used for this purpose.
Note that the values shown in the figures below represent the physical addresses for the devices themselves,not the Source physical addresses stored in the EDID within that device. In fact,for all devices shown,except the TV,those physical addresses are stored in the EDID of the connected Sink. An example is shown for the TV at physical address 0.0.0.0.
The follow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allocate the physical address of each device whenever HPD is de-asserted or upon power-up:
Disable assertion of HPD to all source devices
If I am CEC root
Set my_address to 0.0.0.0
Else
Wait for HPD from sink
Query sink for my_address of my connection(Section 8.7.4)
The device shall retain this physical address until HPD is
removed(or the device is powered off).
End if
If device has connections for source devices then
Label all possible connections to source devices uniquely starting
from connection_label=1 to the number of source input connections
If device has separate EDIDs for each source connection then
If my_address ends with 0 then
Set each source_physical_address to my_address with the
first 0 being replaced with connection_label.
Else(i.e. beyond the fifth layer of the tree)
Set each source_physical_address to F.F.F.F
End if
Else
Set each source_physical_address to my_address
End if
Write source_physical_address to HDMI VSDB in EDID for each source
connection
End if
Allow HPD to be asserted for source devices
A Source shall determine its physical address (my_address)by checking the 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see Section 8.3.2)within the EDID. The fourth and fifth bytes of this 5 byte structure contain the Source Physical Address(fields A,B,C,D).
此處,圖24係圖示了上述HDMI規格1.3a中的“Figure 8-1”。
亦即,圖24係為CEC與DDC之連接的圖示。又,圖25係圖示了HDMI規格1.3a中的“Figure 8-2”,亦即HDMI cluster。再者,圖26係圖示了HDMI規格書1.3a中的“Figure 8-3”,亦即HDMI cluster。
為了使CEC能夠對特定的實體裝置和控制開關進行定址,所有的裝置均應具有實體位址。無論是否有新的裝置被追加至叢集(cluster),都必須考量連接性。實體位址探索過程係僅使用DDC/EDID機制,而且不僅適用於可CEC的裝置上,所有的HDMI接收端及重複器上均適用。CEC及DDC連接係示於圖24。CEC線係被直接連接至網路上的所有節點。在探索到自己本身的實體位址後,CEC裝置係將這些實體及邏輯位址發送至其他所有裝置,如此一來,任何所有裝置都可創造出網路的地圖。
又,各節點的實體位址,係藉由實體位址探索處理而決定。該處理係為,如同裝置是被實體性或電性地新增、或從裝置樹中移除,其會自動地因應需要來調整實體位址,就這點而言是動態的。所有的接收端與重複器,即使在這些裝置不具有CEC能力的情況下,仍應執行實體位址探索及傳播的步驟。當訊源端不具CEC能力時,就不需要決定其自身的實體位址。
所有的位址,皆為考慮到5個裝置深度階層的4位數長度。所有位址在以下的描述中均同樣為n.n.n.n.之形式。此例子係被示於圖26。
以CEC根裝置身份而作動的接收端或重複器,係生成其自己的實體位址,0.0.0.0。訊源端或重複器係從所連接的接收端的EDID,讀取該實體位址。CEC線所能連接的係僅為一個HDMI輸出,因此具有複數HDMI輸出的裝置係在CEC連接輸出時,從EDID讀取其實體位址。各接收端與重複器係必須負責,在其各自的位址上附加埠號,並將其值放入該埠的EDID,藉此生成被連接在該裝置的所有訊源端裝置的實體位址。HDMI廠商特有資料區塊的訊源端位址欄位(參照8.3.2節)係為了此一目的而被使用。
要注意的是,圖26所示的值,係並非被保存在該裝置內之EDID的訊源端實體位址,而是表示裝置本身的實體位址。事實上,除了TV以外,對於所有的裝置而言,這些實體位址係被保存在所被連接的接收端的EDID中。圖示實體位址為0.0.0.0時的TV之例子。
再者,上述演算法,係當HPD前提被解除前時,或電源開啟時,總是在分配各裝置的實體位址時,會被使用。
訊源端係應藉由檢查EDID內的HDMI廠商特有資料區塊(參見8.3.2節)以決定其實體位址(my_address)。此5位元組結構的第4和第5位元組,係含有訊源端實體位址(欄位A、B、C、D)。
又,在CEC中係依據此處所得到的實體位址,而如以下般地決定出邏輯位址。以下,從HDMI規格書1.3a引用並翻譯邏輯位址的決定方法如下。
CEC是一種以匯流排系統為基礎的協定,因此無法單獨查明網路的實體連接性。8.7節所定義的機制,是使用DDC來分配實體位址給在網路中的裝置。
所有的CEC裝置都因而具有實體和邏輯位址,而非CEC裝置僅具有實體位址。
8.7.3所定義的演算法是被用來分配每一裝置的實體位址。
無論何時,當發現了一個新的實體位址(除了F.F.F.F以外),CEC裝置應當:
■分配邏輯位址(見CEC 10.2.1)
■將邏輯與實體位址之間的分配關係,藉由廣播方式加以報告<報告實體位址>。
此一處理可讓所有節點創造出實體連接對邏輯位址的地圖。
每一出現在控制訊號線上的裝置,具有一邏輯位址,其係在系統中只被分配給唯一個裝置。此位址不但定義了裝置類型,還成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識別元。這些係被指定在CEC表5。
如果一個實體裝置包含了超過一個以上之邏輯裝置的功能,則它應當取得這些每一邏輯裝置的邏輯位址。例如,如果一台DVD錄影機具有選台器,則它除了會取得1、2或9之任一位址(錄影裝置)以外,還會再取得3、6、7、10之任一位址(選台器)。
在此係准許一個裝置使用不同的邏輯位址,來宣告其他裝置的功能性。例如,一台可錄式DVD裝置可以取得位址4或8,以只揭露出標準DVD再生裝置的功能性。在此例子中,錄影功能將無法經由CEC所使用或操控。
一台擁有位址1、2或9(錄影設備)的錄影裝置,不應該同時取得再生裝置位址,因為再生功能也已經被包含在錄影功能裡。
如果一個裝置擁有多重特定功能的物件,則它應該只宣告出一個物件。例如,如果一台裝置擁有多個選台器,則它應該只揭露出一個來經由CEC控制。在此例中,是由該裝置自己去管理多個選台器。
一台裝置只要當它至少支援該功能用的強制訊息,就應使用一個邏輯位址來宣告一個功能,例如選台器。
注意,邏輯位址只有當裝置是擁有正當的實體位址(例如非F.F.F.F)時,才能被分配;其他情況下則裝置係應取得"未登錄"的邏輯位址(15)。
只有實體位址是0.0.0.0的裝置,才能取得TV的邏輯位址(0)。TV若在其他任何實體位址時,則應取得"自由使用"(14)位址。如果位址14已經被分配掉,則它應取得"未登錄"位址(15)。
預留位址目前不應被使用,應被保留給將來的本規格之擴充所需。
當有超過一個以上的可能邏輯位址是可被使用來賦予裝置類型(例如選台器1、選台器2等),位址分配程序應被新連接的裝置所完成。該裝置會取得第一個所被分配的給該裝置類型之位址,並且發送一個<輪詢訊息>給相同位址(例如選台器1→選台器1)。如果該<輪詢訊息>沒有被回應,則該裝置便停止程序並保留該位址。
如果該第一個位址有被回應,則該裝置便取得下一個該裝置類型所用之位址,並且重複此程序(例如選台器2→選台器2)。再次地,若該訊息沒有被回應,則該裝置便保留該位址。
此程序會繼續重複直到所有可能的"類型特有"位址都被檢查過;如果沒有"類型特有"位址能被使用,則該裝置就會取得未登錄位址(15)。注意,數個實體位址有可能共用此一位址。
當裝置斷線或關閉電源,則會失去它的邏輯位址。然而,它是可以記得其上次的邏輯位址,如此一來,當下次重新連線或打開電源時,它就能在程序上取得未登錄位址之前,先在其上次的邏輯位址上進行輪詢程序,並且嘗試其他可能被允許的邏輯位址。例如,如果有台STB之前是被分配了選台器2的位址,現在重新連線時,它將會在取得未登錄位址以前,先輪詢選台器2、選台器3、選台器4及選台器1。
如果一台裝置在任何時間失去了其實體位址(例如被拔除),則它的邏輯位址會被設定成未登錄(15)。
此處,圖27係圖示了HDMI規格1.3a中的“Table 5”,亦即邏輯位址。又,圖28係圖示了HDMI規格1.3a中的“Figure 8-2”,亦即是針對邏輯位址分配的說明圖。
另一方面,在乙太網路中係使用xx.xx.xx.xx的IP位址,其方法係有:由DHCP伺服器決定者、事先帶有固定位址者、一種稱作AutoIP的動態地對自己機器分配位址者。一般而言,於乙太網路中,該位址的分配,是需要花費時間。又,用固定位址的決定方式,則經常會造成無法識別各台機器的事件。
亦即,在併用HDMI與乙太網路而連接之複數機器加以內包之系統中,要特定出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是有困難的。
於是,在併用HDMI與乙太網路而連接之複數機器加以內包之系統中,係提供一種簡易地特定出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的方法。
HDMI所使用的實體位址,係為以A.B.C.D表示的4位元×4的總計16位元,同時其也代表著被HDMI所連接的機器間的連接拓撲。
另一方面,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係為16位元×4的總計64位元,此處,為了便利起見,將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記作E.F.G.H,而E、F、G、H係分別為16位元。
將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加以特定的第1方法,係例如圖29所示,將A.B.C.D的總計16位元值,分配至H的16位元,藉此以決定IP位址,為其基本特徵。E、F、G的值,係由A.B.C.D=0.0.0.0的CEC Root來決定,並在乙太網路上係發送「A.B.C.0」之資訊。各機器係以該資訊與自身的A.B.C.D為基礎,來決定自身的E.F.G.H。如此便對HDMI端子與乙太網路端子,決定所具有之連接端的位址。
圖29中係圖示了,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的E.F.G.H,和被分配至H的A.B.C.D。
又,例如圖30所示,若在同一機器內有有別於成對之HDMI端子與乙太網路端子而獨立設置的乙太網路端子時,則該端子雖然不帶有HDMI的A.B.C.D之位址,但仍可決定IP位址E.F.G.H。其係相當於Figure8-3的1.0.0.0,亦即圖26中的1.0.0.0。
在圖30中,在機器1001上係設有:成對的HDMI端子1002與乙太網路端子1003、成對的HDMI端子1004與乙太網路端子1005、及乙太網路端子1006。此處,乙太網路端子1006,係有別於其他端子而獨立設置。
又,由A.B.C.D=0.0.0.0的CEC Root來決定E、F、G值的方法,係可想定有複數種。可以有:使用固定之A,B,C值的方法、參考從DHCP伺服器所分配之位址來決定之方法、使用AutoIP之方法等。E,F,G之值為相同的機器,係可在同一網段內自由通訊,但與該值不同的機器之間的通訊,通常必須要透過路由器來進行。
另外,作為有別於以上說明之第1方法的其他解決方案,還有例如圖31所示,引用CEC中的邏輯位址(以下記作E)的方法。CEC中的邏輯位址係為4位元,將其分配至H的值。又,此處,由於CEC中的邏輯位址15是被使用作為廣播用,因此亦可轉換成255之值。
圖31中係圖示了,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的E.F.G.H,和被分配至H之值的邏輯位址(E)。
又,此時,例如圖32所示,若有有別於成對之HDMI端子與乙太網路端子而獨立設置的乙太網路端子時,則對該獨立端子,IP位址係可使用H的剩下12位元來分配。例如,於下位4位元1000b(8)的裝置中,HDMI端子與乙太網路端子成對的乙太網路端子之IP位址上位12位元係為000000000000b即H=8,藉由對於該機器中單獨的乙太網路端子之IP位址上位12位元分配000000000001b,H的值就成為0000000000011000b(24)。
至此的說明中係以所能使用的最大寬度的位址長為例子,但將來為了擴充等,而亦可能僅使用可使用之12位元中的11位元部分。又,亦可對位址添加偏置,分配到H以外的部分。
作為有別於以上說明之第1方法及第2方法的第3方法,還有IP位址係使用先前的向DHCP伺服器詢問等之方法並決定之,由各台機器將實體位址、邏輯位址的對應資訊予以封包化,在CEC或乙太網路上彼此交換,以謀求交互使用HDMI與乙太網路之應用程式之便利性的方法。
又,圖33中係圖示了IP位址、邏輯位址、及實體位址。再者,圖34中係圖示了3個IP位址(1)乃至IP位址(3)、邏輯位址、及實體位址。
再者,具有對一個乙太網路端子分配複數位址之機能的機器,係亦可將上記的第1方法、第2方法、或第3方法,予以併用。此時,E,F,G的值會隨各方法而取不同的值。又,關於成對的HDMI端子與乙太網路端子,也是在HDMI纜線內設置乙太網路訊號通訊用的訊號路,藉此,在外觀上就可視為一條HDMI端子、纜線地加以使用。
如以上所述,在併用HDMI與乙太網路而連接之複數機器加以內包之系統中,就可簡易地特定出乙太網路所使用的IP位址。
第1實施例中所說明過的通訊方法,以下稱之為eHDMI連接。在本實施例中係,針對使eHDMI連接與通常的LAN連接共存時,避免迴圈的方式,加以說明。
在支援eHDMI與DLNA兩者的裝置上,係必須要實裝有eHDMI連接器與LAN連接器。在eHDMI規格中,雖然可經由eHDMI纜線而將裝置連接至網路,但若同時透過LAN連接器而連接至網路,則會變成從1台裝置對網路呈2系統地連接,而引發迴圈。
例如,如圖35所示,假設VIDEO(錄影機)1101及BD/DVD Recorder(BD/DVD錄影機)1102是經由eHDMI纜線而連接至DTV(數位電視受像機)1103。亦即,錄影機1101和AV擴大機1104係藉由eHDMI纜線1105所連接,BD/DVD錄影機102和AV擴大機1104係藉由eHDMI纜線1106所連接。又,DTV1103,係藉由eHDMI纜線1107而連接至AVRack1104。
又,由於eHDMI纜線係在先前的HDMI中追加了網路線之機能,因此錄影機1101及BD/DVD錄影機102係經由DTV1103而LAN連接至ROUTER(路由器)1108。另一方面,還想訂有未使用eHDMI機能的使用者要連接DLNA的情形,VIDEO1101及BD/DVD錄影機102等係必須要裝備有通常的LAN連接器。然後在設置之際,使用者係除了eHDMI連接以外,如圖35的虛線所示,還將錄影機1101及BD/DVD錄影機102上所分別設置的LAN連接器連接至網路線,然後又將該網路線的另一側連接至路由器1108,則如此一來,則變成錄影機1101及BD/DVD錄影機102係以eHDMI纜線及網路線之2系統而連接至路由器1108,造成了LOOP(迴圈)。於是,除了在使用說明書上藉由警告等來喚起使用者的注意外,在機器的本體側上也必須要設計某種避免策略。亦即,在使eHDMI連接與通常的LAN連接共存時,恐怕會產生迴圈。
於是,作為避免此種迴圈的方式,分成軟體式方法、及硬體式方法,說明如下。
首先,作為避免迴圈所需之軟體式方法,係在支援eHDMI與DLNA兩者的裝置上顯示出選單,在該選單上設置eHDMI模式ON/OFF按鈕。該eHDMI模式ON/OFF按鈕,係藉由使用者的操作,來切換被設在裝置上的LAN連接器或eHDMI連接器之哪一者為有效。以下,參照圖36的流程圖,說明裝置所進行的這些LAN連接器及eHDMI連接器之切換處理。
於步驟S301中,裝置係令選單被顯示出來。在該選單上係顯示有eHDMI模式ON/OFF按鈕,使用者係藉由操作該裝置,藉由該eHDMI模式ON/OFF按鈕,就可選擇切換連接器成為eHDMI模式的ON或OFF之任一者。
於步驟S302中,裝置係判定是否有eHDMI模式的ON指示。於步驟S302中,若判定為有ON指示,則於步驟S303中,裝置係將eHDMI模式設成ON,結束切換處理。
亦即,裝置係將自身所被設置的eHDMI連接器設成有效,將LAN連接器設成無效。藉此,就只有eHDMI連接器成為有效,就可避免發生迴圈。
相對於此,於步驟S302中,若判定為沒有ON指示,則於步驟S304中,裝置係將eHDMI模式設成OFF,結束切換處理。亦即,裝置係將自身所被設置的eHDMI連接器設成無效,將LAN連接器設成有效。此處,被設成無效的eHDMI連接器,係成為HDMI而發揮功能。藉此,就只有LAN連接器成為有效,就可避免發生迴圈。
如此,令選單顯示出來,讓使用者來選擇要eHDMI連接器或LAN連接器之哪一個連接器成為有效,就可簡單地避免迴圈。
接著,說明避免迴圈的硬體式方法。
此種情況下,例如裝置上僅實裝了eHDMI。又,當該裝置想要不經由eHDMI而直接連接至DLNA時,亦即不想透過eHDMI纜線而用LAN連接至其他機器時,則例如使用圖37所示的轉換適配器1131。
轉換適配器1131,係將eHDMI分離成LAN和HDMI,或是將LAN和HDMI加以合成為eHDMI的適配器。該轉換適配器1131上,係設有eHDMI用的端子1132、LAN用的端子1133、及HDMI用的端子1134。藉由將此種轉換適配器1131連接到只有實裝eHDMI的裝置上,就可不透過eHDMI纜線來與其他機器做LAN連接。
又,作為避免迴圈的其他硬體式方法有,例如圖38所示,亦可在裝置上設置硬體開關,來切換eHDMI連接器與LAN連接器之連接。
在圖38中,裝置上係設有網路控制器1161、HDMI控制器1162、eHDMI控制器1163、開關1164、HDMI連接器(eHDMI連接器)1165、及LAN連接器1166。
HDMI控制器1162係連接至eHDMI控制器1163,又,eHDMI控制器1163係連接至HDMI連接器1165。然後,網路控制器1161上係連接著開關1164,開關1164係切換連接至eHDMI控制器1163或LAN連接器1166之任一者。
此處,一旦開關1164係被連接至eHDMI控制器1163,則網路控制器1161係變成透過eHDMI控制器1163而連接至HDMI連接器1165。又,一旦開關1164係被連接至LAN連接器1166,則網路控制器1161係變成連接至LAN連接器1166。如此,藉由開關1164,就可將連接切換至HDMI連接器1165或LAN連接器1166,就可簡單地避免迴圈。
再者,作為避免迴圈的其他硬體式方法,亦可例如圖39所示,在裝置上將LAN連接器1191、HDMI連接器(eHDMI連接器)1192設置成彼此靠近,使得只有其中一方的連接器能被連接。亦即,只有LAN連接器1191或HDMI連接器1192的任意一方,能夠透過纜線等來連接其他機器。
再者,又,作為避免迴圈的其他硬體式方法,亦可將eHDMI連接器用和LAN連接器用的的2個網路控制晶片,搭載在裝置中。
此種情況下,例如圖40所示,在裝置中設有:LAN連接器1211、HDMI連接器(eHDMI連接器)1212、網路控制器1213、eHDMI控制器1214、HDMI控制器1215、及網路控制器1216。
此處,LAN連接器1211係連接著網路控制器1213。又,HDMI連接器1212,係被連接至eHDMI控制器1214,在eHDMI控制器1214上,係連接著HDMI控制器1215及網路控制器1216。
如此,藉由在裝置設置LAN連接器1211用的網路控制器1213、和HDMI連接器1212用的網路控制器1216,就可簡單地避免迴圈。
35...HDMI(R)纜線
71...HDMI(R)訊源端
72...HDMI(R)接收端
81...發送器
82...接收器
83...DDC
84...CEC線
85...EDIDROM
121...切換控制部
124...切換控制部
131...轉換部
132...解碼部
133...開關
134...轉換部
135...開關
136...解碼部
141...訊號線
171...切換控制部
172...切換控制部
181...開關
182...開關
183...解碼部
184...轉換部
185...開關
186...開關
191...SDA線
192...SCL線
400...通訊系統
401...LAN機能擴充HDMI(EH)訊源端機器
411...LAN訊號送訊電路
12...終端電阻
413、414...AC結合電容
415...LAN訊號收訊電路
416...減算電路
421...上拉電阻
422...電阻
423...電容
424...比較器
431...下拉電阻
432...電阻
433...電容
434...比較器
402...EH接收端機器
441...LAN訊號送訊電路
442...終端電阻
443、444...AC結合電容
445...LAN訊號收訊電路
446...減算電路
451...下拉電阻
452...電阻
453...電容
454...比較器
461...抗流線圈
462、463...電阻
403...EH纜線
501...預留線
502...HPD線
511、512...訊源側端子
521、522...接收側端子
600...通訊系統
601...LAN機能擴充HDMI(EH)訊源端機器
611...LAN訊號送訊電路
612、613...終端電阻
614乃至617...AC結合電容
618...LAN訊號收訊電路
620...反相器
621...電阻
622...電阻
623...電容
624...比較器
631...下拉電阻
632...電阻
633...電容
634...比較器
640...NOR閘
641乃至644...類比開關
645...反相器
646、647...類比開關
651、652...DDC收發器
653、654...上拉電阻
602...EH接收端機器
661...LAN訊號送訊電路
662、663...終端電阻
664乃至667...AC結合電容
668...LAN訊號收訊電路
671...下拉電阻
672...電阻
673...電容
674...比較器
681...抗流線圈
682、683...電阻
691~694...類比開關
695...反相器
696、697...類比開關
701、702...DDC收發器
703、704...上拉電阻
603...EH纜線
801...預留線
802...HPD線
803...SCL線
804...SDA線
811乃至814...訊源側端子
821乃至824...接收側端子
901...機器
911...HDMI端子
912...乙太網路端子
913...乙太網路端子
914...HDMI端子
915...乙太網路端子
1001...機器
1102...HDMI端子
1103...乙太網路端子
1104...HDMI端子
1105...乙太網路端子
1106...乙太網路端子
1131...轉換適配器
1161...網路控制器
1162...網路控制器
1164...開關
1165...HDMI連接器
1166...LAN連接器
1191...LAN連接器
1192...HDMI連接器
1211...LAN連接器
1212...HDMI連接器
1213...網路控制器
1216...網路控制器
[圖1]一般的影像傳輸系統之構成的圖示。
[圖2]適用了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影像傳輸系統之構成圖。
[圖3]HDMI(R)訊源端(source)及HDMI(R)接收端(sink)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4]HDMI(R)的A型連接器的腳位排列的圖示。
[圖5]HDMI(R)的C型連接器的腳位排列的圖示。
[圖6]HDMI(R)訊源端及HDMI(R)接收端的更詳細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7]HDMI(R)訊源端及HDMI(R)接收端的另一更詳細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8]E-EDID之資料結構之圖示。
[圖9]Vender Specific之資料結構之圖示。
[圖10]說明HDMI(R)訊源端所做之通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11]說明HDMI(R)接收端所做之通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12]說明HDMI(R)訊源端所做之通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13]說明HDMI(R)接收端所做之通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14]HDMI(R)訊源端及HDMI(R)接收端的另一更詳細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5]說明HDMI(R)訊源端所做之通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16]說明HDMI(R)接收端所做之通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17]適用了本發明之電腦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8]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介面之連接狀態的通訊系統的第1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19]搭載乙太網路(Ethernet)之系統構成例的圖示。
[圖20]藉由傳輸路當中至少單方的DC偏壓電位來通知介面之連接狀態的通訊系統的第2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21]構成例之通訊系統中的雙向通訊波形之圖示。
[圖22]併用HDMI與乙太網路而連接之複數機器加以內包之系統的圖示。
[圖23]HDMI VSDB之圖示。
[圖24]CEC與DDC之連接的圖示。
[圖25]HDMI cluster之圖示。
[圖26]HDMI cluster之圖示。
[圖27]logical addresses之圖示。
[圖28]logical address Allocation的說明圖。
[圖29]IP位址之特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30]設於機器上之端子的說明圖。
[圖31]IP位址之特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32]IP位址之特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33]IP位址之特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34]IP位址之特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35]eHDMI纜線或網路線所做之機器間連接的說明圖。
[圖36]說明切換處理的流程圖。
[圖37]轉換適配器之構成的圖示。
[圖38]設置有進行連接器切換之開關的設備構成之圖示。
[圖39]被設在設備的LAN連接器及HDMI連接器之例子的圖示。
[圖40]設備構成之圖示。
35...HDMI纜線
81...發送器
82...接收器
84...CEC線
133...開關
141...訊號線
131...轉換部
132...解碼部
122...時序控制部
121...切換控制部
135...開關
136...解碼部
134...轉換部
123...時序控制部
124...切換控制部
Claims (16)
- 一種通訊系統,係屬於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有可將支援連接機器加以連接的1對差動傳輸路;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的雙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該當1對差動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方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通訊系統,其中,所被連接之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將前記一方之傳輸路予以DC偏壓成所定之電位;所被連接之另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具有以下機能:藉由前記DC偏壓與事先設定之基準電位的比較,就可辨認是否處於連接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通訊系統,其中,被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之至少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具有以下機能:可藉由另一方傳輸路的DC偏壓來辨識已被連接之機器是否為支援連接機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通訊系統,其中,被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之至少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具有以下機能:可藉由另一方傳輸路的DC偏壓來辨識已被連接之機器是否為支援連接機器。
- 一種通訊系統,係屬於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有可將支援連接機器加以連接的2對差動傳輸路;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的單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前記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條傳輸路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至少二條傳輸路是與LAN通訊以分時方式被使用於連接機器資訊的交換與認證之通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通訊系統,其中,所被連接之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將前記一條傳輸路予以DC偏壓成所定之電位;所被連接之另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具有以下機能:藉由前記DC偏壓與事先設定之基準電位的比較,就可辨認是否處於連接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通訊系統,其中,被前記2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之至少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具有以下機能:可藉由異於前記一條傳輸路的其他傳輸路的DC偏壓來辨識已被連接之機器是否為支援連接機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通訊系統,其中,被前記2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之至少一方的支援連接機器,是具有以下機能:可藉由異於前記一條傳輸路的其他傳輸路的DC偏壓來辨識已被連接之機器是否為支援連接機器。
- 一種送訊裝置,係屬於可適用在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中的送訊裝置,其特徵為,被1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的雙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該當1對差動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方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 一種收訊裝置,係屬於可適用在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中的收訊裝置,其特徵為,被1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的雙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該當1對差動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方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 一種送訊裝置,係屬於可適用在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中的送訊裝置,其特徵為,被2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的單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前記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條傳輸路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 一種收訊裝置,係屬於可適用在含有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介面的通訊系統中的收訊裝置,其特徵為,被2對差動傳輸路所連接;具有以下機能:LAN通訊係藉由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的單向通訊而進行,且藉由前記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條傳輸路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 一種通訊方法,係屬於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的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將支援連接機器連接至差動傳輸路;以透過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的雙向通訊來進行LAN通訊;藉由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方之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
- 一種通訊方法,係屬於用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的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將支援連接機器連接至2對差動傳輸路;以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的單向通訊來進行LAN通訊;藉由前記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條傳輸路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至少二條傳輸路是與LAN通訊以分時方式而使用於連接機器資訊的交換與認證之通訊。
- 一種通訊程式,係屬於令以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處理被電腦執行的程式,其特徵為,在支援連接機器已連接至差動傳輸路的狀態下,以透過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的雙向通訊來進行LAN通訊;並令電腦執行:藉由前記1對差動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方之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之處理。
- 一種通訊程式,係屬於令以1條纜線來進行映像與聲音之資料傳輸、連接機器資訊之交換及認證、機器控制資料之通訊、LAN通訊之處理被電腦執行的程式,其特徵為,在支援連接機器已連接至2對差動傳輸路的狀態下,以透過2對差動傳輸路的單向通訊來進行LAN通訊;藉由前記傳輸路當中之至少一條傳輸路的DC偏壓電位,來將介面的連接狀態加以通知;並令電腦執行:至少二條傳輸路是與LAN通訊以分時方式而使用於連接機器資訊的交換與認證之通訊的處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68176A JP5240491B2 (ja) | 2007-06-26 | 2007-06-26 |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6466A TW201236466A (en) | 2012-09-01 |
TWI504269B true TWI504269B (zh) | 2015-10-11 |
Family
ID=4018569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4164A TWI504269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d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
TW097123938A TWI429287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s, sending devices, receiving devices, communication methods, programs, and communication cables |
TW102145350A TWI514886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s, sending devices, receiving devices, communication methods, programs, and communication cables |
TW104124247A TWI555408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d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23938A TWI429287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s, sending devices, receiving devices, communication methods, programs, and communication cables |
TW102145350A TWI514886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s, sending devices, receiving devices, communication methods, programs, and communication cables |
TW104124247A TWI555408B (zh) | 2007-06-26 | 2008-06-26 |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d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6) | US8704955B2 (zh) |
EP (1) | EP2166763B1 (zh) |
JP (1) | JP5240491B2 (zh) |
KR (1) | KR101394776B1 (zh) |
CN (1) | CN101785313B (zh) |
BR (1) | BRPI0813321A2 (zh) |
RU (1) | RU2491745C2 (zh) |
TW (4) | TWI504269B (zh) |
WO (1) | WO200900188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02929B1 (en) * | 2001-10-16 | 2009-03-10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network addresses based on connection authentication |
JP5337370B2 (ja) | 2007-11-13 | 2013-11-06 | ソニー エスパナ,エス.エー.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における映像信号送信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映像信号の送信方法 |
JP5339573B2 (ja) * | 2007-11-15 | 2013-11-13 | ソニー エスパナ,エス.エー.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における番組情報表示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における信号送信方法 |
JP5055254B2 (ja) * | 2008-12-19 | 2012-10-24 |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映像伝送システム及びedidの読み出し方法 |
JP5315083B2 (ja) * | 2009-02-17 | 2013-10-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514782B1 (ko) | 2009-02-19 | 2015-04-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송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에이치엠디아이 송수신 장치 |
JP5645370B2 (ja) | 2009-04-23 | 2014-12-24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映像機器 |
US8782237B2 (en) * | 2010-01-28 | 2014-07-15 | Intel Corporation | Audio/video streaming in a topology of devices |
US20110242426A1 (en) * | 2010-04-01 | 2011-10-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udio/video apparatus and signal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JP5671838B2 (ja) * | 2010-05-21 | 2015-02-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ータ送信装置、データ受信装置、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受信方法 |
US20120131245A1 (en) * | 2010-11-19 | 2012-05-24 | Silicon Image, Inc. | Transfer of control bus signaling on packet-switched network |
US8504672B2 (en) * | 2010-11-19 | 2013-08-06 | Silicon Image, Inc. | Discovery of electronic devices in a combined network |
JP5655562B2 (ja) * | 2010-12-28 | 2015-01-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JP5771986B2 (ja) * | 2010-12-28 | 2015-09-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
JP2013005265A (ja) * | 2011-06-17 | 2013-01-07 | Sony Corp | コンテンツ再生装置およびコンテンツ再生制御方法 |
EP2751812B1 (en) * | 2011-11-28 | 2016-02-24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A cable for medical instruments |
JP5284454B2 (ja) * | 2011-12-27 | 2013-09-11 | 株式会社東芝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通信経路切り替え方法 |
EP2852171A4 (en) * | 2012-05-15 | 2015-10-07 | Lg Electronics Inc | SYSTEM FOR IMPROVING HDMI CEC POW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REOF |
US20150334332A1 (en) * | 2012-12-03 | 2015-11-19 | Global Invacom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pparatus Interconnectivity |
TWI645718B (zh) | 2013-01-11 | 2018-12-21 |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機器,資料區塊之送訊方法,送訊訊號之內容決定方法及收送訊系統 |
JPWO2014207924A1 (ja) * | 2013-06-28 | 2017-02-23 | 株式会社東芝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
JP5433102B2 (ja) * | 2013-07-25 | 2014-03-05 | ソニー エスパナ,エス.エー. | 送信装置および信号送信方法 |
TWI548279B (zh) * | 2013-08-02 | 2016-09-01 | 宏正自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媒體傳輸接收系統、多媒體傳送裝置及多媒體接收裝置 |
US9131335B2 (en) | 2013-08-22 | 2015-09-08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anagement of connected devices, such as in a wireless docking environment |
US9497787B2 (en) * | 2013-11-25 | 2016-11-15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anaging concur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less dockee devices in a wireless docking environment |
JP5474253B1 (ja) * | 2013-11-29 | 2014-04-16 | ソニー エスパナ,エス.エー. | 受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受信方法 |
US20170078739A1 (en) * | 2014-03-12 | 2017-03-16 | Lg Electronics In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hdmi |
US9973787B2 (en) * | 2014-05-01 | 2018-05-15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10043480B2 (en) * | 2014-08-29 | 2018-08-07 |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Inter-device conflict resolution on a multimedia link |
DE112016000928T5 (de) * | 2015-02-27 | 2017-11-30 | Google Inc. | Multifunktionsanschlüsse an einem computergerät |
JP2016177701A (ja) * | 2015-03-20 | 2016-10-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hdmiデバイス |
FR3036513B1 (fr) * | 2015-05-19 | 2018-06-08 | St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Sas |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sur un bus bifilaire |
WO2017061796A1 (ko) * | 2015-10-06 | 2017-04-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
TWI593292B (zh) | 2015-11-13 | 2017-07-21 |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透過標準纜線傳送影音資訊的影音通訊裝置以及控制方法 |
JP6723734B2 (ja) * | 2015-12-09 | 2020-07-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CN105872732B (zh) * | 2016-03-22 | 2019-04-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音视频播放系统中音源设备的接入方法、装置及播放设备 |
US10924305B2 (en) * | 2016-06-30 | 2021-02-16 | Intel Corporation | HDMI skew compensation communication |
EP3373595A1 (en) * | 2017-03-07 | 2018-09-12 | Thomson Licensing | Sound rendering with home cinema system and television |
CN107633792B (zh) * | 2017-08-31 | 2023-07-21 |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设备和显示控制方法 |
CN110609798B (zh) * | 2018-06-15 | 2021-05-25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接口通信方法以及连接接口 |
TWI692235B (zh) * | 2019-03-08 | 2020-04-21 | 大陸商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半雙工數據傳輸方法及利用其之通信系統 |
TWI730465B (zh) * | 2019-10-22 | 2021-06-11 |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串聯式雙向通訊電路及其方法 |
CN111400120B (zh) * | 2020-04-17 | 2021-06-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电路、通信控制方法、线路板及空调系统 |
US11329726B2 (en) * | 2020-08-04 | 2022-05-10 | Artilux, Inc. | Optic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system |
CN113055050B (zh) * | 2021-03-25 | 2022-03-15 | 深圳市东昕科技有限公司 | 有线通信电路及有线通信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268408A1 (en) * | 2003-05-14 | 2004-12-30 | The Directv Group, Inc. (Formerly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digital video distribution |
US20070011712A1 (en) * | 2005-07-05 | 2007-01-11 | White Technologies Group | System for multimedia on demand over internet based networ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53886A (ja) * | 1995-11-30 | 1997-06-10 | Kenwood Corp | シリアル通信回路 |
EP1458122A3 (en) * | 1997-05-02 | 2005-07-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olarized light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tter, laser, polarized light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physiological use, reflected light detector, and pulse wave detecting device |
AU8055098A (en) * | 1997-06-24 | 1999-01-04 | Intelogis, Inc. | Improved universal lan power line carrier repeater system and method |
JP4517502B2 (ja) * | 2000-12-12 | 2010-08-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Icカード、icカード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処理装置 |
JP2002204272A (ja) * | 2000-12-28 | 2002-07-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信号伝送装置およ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
JP3895115B2 (ja) * | 2001-02-01 | 2007-03-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ータ送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受信装置 |
US20050144468A1 (en) * | 2003-01-13 | 2005-06-30 | Northcutt J. 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ent protection in a personal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
RU2259014C2 (ru) * | 2003-03-21 | 2005-08-20 | Учреждение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Белорус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нформатики И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ики" | Цифр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передачи для четырехпроводн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
RU2275682C2 (ru) * | 2003-04-22 | 2006-04-27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Юник Ай Сиз"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между компьютером и периферийными устройствами |
JP2005018312A (ja) * | 2003-06-25 | 2005-01-20 | Sony Corp | 信号伝送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情報機器 |
JP2005057714A (ja) | 2003-07-31 | 2005-03-03 | Toshiba Corp | 送信機器及び送信方法 |
US6746255B1 (en) * | 2003-08-01 | 2004-06-08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Serial ATA cable assembly |
US7269673B2 (en) * | 2004-02-18 | 2007-09-11 | Silicon Image, Inc. | Cable with circuitry for asserting stored cable data or other information to an external device or user |
ES2633640T3 (es) | 2004-03-22 | 2017-09-22 | L'oreal | Composición cosmética que comprende un elastómero de silicona poliglicerolado |
JP5032301B2 (ja) * | 2004-03-24 | 2012-09-26 |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高データレート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006019948A (ja) | 2004-06-30 | 2006-01-19 | Toshiba Corp | 映像信号出力機器 |
US20060089735A1 (en) * | 2004-10-21 | 2006-04-27 | Atkinson Lee W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the audio outputs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
CN1838099A (zh) * | 2005-03-21 | 2006-09-27 | 大智电子科技公司 | 多重通讯协定模式的主机及装置、单一模式装置及其方法 |
US20070061414A1 (en) * | 2005-07-21 | 2007-03-15 | Steve Bakke | Ethernet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disparate send and receive devices |
CN101032113B (zh) * | 2005-09-26 | 2011-01-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单线双向通信装置和系统 |
WO2007049556A1 (ja) | 2005-10-26 | 2007-05-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映像音声出力装置 |
JP4652224B2 (ja) | 2005-12-20 | 2011-03-16 |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 電動射出成形機のサーボ電源装置及び電動射出成形機のサーボ電源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4844230B2 (ja) | 2006-05-16 | 2011-12-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通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8374225B2 (en) * | 2006-12-19 | 2013-02-1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Voice/data/RF integrated circuit |
TWI513264B (zh) * | 2006-11-07 | 2015-12-11 | Sony Corp | Reception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
CN103533282B (zh) * | 2006-11-07 | 2017-01-04 | 索尼株式会社 | 发送设备、发送方法、接收设备以及接收方法 |
US20090138905A1 (en) * | 2007-11-27 | 2009-05-28 | Son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parental control settings |
-
2007
- 2007-06-26 JP JP2007168176A patent/JP5240491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6-26 WO PCT/JP2008/061604 patent/WO20090018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6-26 KR KR1020097027019A patent/KR10139477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6-26 CN CN2008801043416A patent/CN10178531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6-26 TW TW101114164A patent/TWI50426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6-26 EP EP08790619.4A patent/EP2166763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6-26 TW TW097123938A patent/TWI42928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6-26 RU RU2009147290/07A patent/RU2491745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6-26 TW TW102145350A patent/TWI514886B/zh active
- 2008-06-26 TW TW104124247A patent/TWI555408B/zh active
- 2008-06-26 US US12/452,184 patent/US870495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6-26 BR BRPI0813321-2A2A patent/BRPI0813321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4
- 2014-02-07 US US14/175,417 patent/US91131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6-23 US US14/747,248 patent/US935725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4-20 US US15/133,436 patent/US9491503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26 US US15/248,806 patent/US956034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2-08 US US15/372,604 patent/US2017011168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268408A1 (en) * | 2003-05-14 | 2004-12-30 | The Directv Group, Inc. (Formerly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digital video distribution |
US20070011712A1 (en) * | 2005-07-05 | 2007-01-11 | White Technologies Group | System for multimedia on demand over internet based networ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RU2491745C2 (ru) | 2013-08-27 |
US20100188567A1 (en) | 2010-07-29 |
JP2009010537A (ja) | 2009-01-15 |
US20160234548A1 (en) | 2016-08-11 |
TWI514886B (zh) | 2015-12-21 |
KR20100022085A (ko) | 2010-02-26 |
US9491503B2 (en) | 2016-11-08 |
US8704955B2 (en) | 2014-04-22 |
US9560346B2 (en) | 2017-01-31 |
JP5240491B2 (ja) | 2013-07-17 |
CN101785313B (zh) | 2012-08-08 |
CN101785313A (zh) | 2010-07-21 |
KR101394776B1 (ko) | 2014-05-15 |
TW200910955A (en) | 2009-03-01 |
US20160366472A1 (en) | 2016-12-15 |
EP2166763A4 (en) | 2017-06-21 |
US9113137B2 (en) | 2015-08-18 |
TW201236466A (en) | 2012-09-01 |
TW201414306A (zh) | 2014-04-01 |
RU2009147290A (ru) | 2011-07-10 |
TW201543899A (zh) | 2015-11-16 |
WO2009001880A1 (ja) | 2008-12-31 |
TWI555408B (zh) | 2016-10-21 |
TWI429287B (zh) | 2014-03-01 |
US20140153633A1 (en) | 2014-06-05 |
EP2166763B1 (en) | 2019-12-04 |
BRPI0813321A2 (pt) | 2014-12-23 |
US9357258B2 (en) | 2016-05-31 |
US20170111687A1 (en) | 2017-04-20 |
EP2166763A1 (en) | 2010-03-24 |
US20150289008A1 (en) | 2015-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4269B (zh) |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d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 |
TWI423640B (zh) | Sending device,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able | |
JP5240492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
KR101387885B1 (ko) | 전자기기, 콘텐츠 재생 방법 및 콘텐츠 복호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