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9517B - 印章及用於自行上墨印章之印台 - Google Patents

印章及用於自行上墨印章之印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9517B
TWI499517B TW099101825A TW99101825A TWI499517B TW I499517 B TWI499517 B TW I499517B TW 099101825 A TW099101825 A TW 099101825A TW 99101825 A TW99101825 A TW 99101825A TW I499517 B TWI499517 B TW I4995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mp
pad
chassis
printing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01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40033A (en
Inventor
Peter Zindl
Markus Zehetner
Volker Martin
Original Assignee
Troda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207750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49951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odat Gmbh filed Critical Trodat Gmbh
Publication of TW201040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40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9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95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02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one or more flat stamping surfaces having fixed im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006Pocket st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36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36Details
    • B41K1/38Inking devices; Stamping surfaces
    • B41K1/40Inking devices operated by stamping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36Details
    • B41K1/38Inking devices; Stamping surfaces
    • B41K1/40Inking devices operated by stamping movement
    • B41K1/42Inking devices operated by stamping movement with pads or rollers movable for in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KSTAMPS; STAMPING OR NUMBE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41K1/00Portable hand-operated devices without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locating the articles to be stamped, i.e. hand stamps; Inking devices or othe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41K1/36Details
    • B41K1/38Inking devices; Stamping surfaces
    • B41K1/54Inking pads

Landscapes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Ink Jet (AREA)
  • Printing Plates And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印章及用於自行上墨印章之印台
如技術方案1、5、9、15、15和29中所述內容,本發明涉及一種印台,印章和傳輸夾子。
大家都知道帶有可更換印台或者帶有用於印台可更換支承裝置的印章。申請人在WO 01/83 227中描述了這樣一種所謂的自動上墨印章。這種具有上部衝擊著色功能的自動上墨印章包括一個安裝在壓印面板上的底架以及一個安裝在內部的翻轉機構。該翻轉機構用於在印色墊和放置框之間可來回同時翻轉運動的印板架。此外印板架帶有一個相對於底部而言可進行反彈簧復位力移動的活動的上蓋,該上蓋環繞著底架,並通過一個穿過底架長孔的印板架轉向軸與活動上蓋的側面板進行運動結合。活動的上蓋也有一個可轉動的罩子,在罩子關閉位置上罩子就蓋住下部的筒體。罩子向上翻轉後可到達印章下部的印色墊筒體,以更換印色墊。
這種已知的帶有可更換印色墊的印章其主要缺點在於,可更換印台的取出以及再次放入需要一套熟練的操縱順序,這令許多使用者感到其更換過程過於複雜。
從專利AT 503 827 B1中我們瞭解到了這樣一種印章:帶有第一個外殼和與第一個外殼相對的第二個可翻轉的外殼以及一個印板。印板圍繞第一個外殼第一端區內的軸,從靜止位置擺動進入工作位置中,此時印板在第一個外殼 和第二個外殼之間處於靜止位置。在工作位置上,第一個外殼、第二個外殼以及印板構成一個三角形。第二個外殼包括一個與印板相連的導向滑軌。在印板上安裝了一個與操縱元件聯接的或者可拆下的控制滑軌。除此之外在第一個外殼中設計了一個印台,在靜止狀態下印板位於吸取油墨的印台上,或者通過把第一個外殼和第二個外殼壓在一起來來擠壓位於其間的印板,從而把油墨吸在印台上。為了取下印台,在上邊的第一個外殼上刻一個缺口,目的是能夠操縱印台,並且從這個外殼中拉出印台。除此之外在印台中間安裝幾個專用卡鎖,目的是把印台固定在第一個外殼上從而防止印台脫落。
此外,從現有的技術狀態中瞭解到已經存在一種被其專利申請人稱之為「移動印刷」的印章。這種印章大致符合AT 503 827 B1所述的結構,例如取出印台更為方便。為此要在印台側壁上預先設計帶有卡槽裝置的手柄。將手柄推入位於第一個外殼側壁上為此專門設計的凹槽中,外殼內的卡槽與凸塊部件相嚙合。為了將印台準確定位在第一個外殼中,手柄和凹槽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形,為此手柄的一側以及與之一致的凹槽被設計為半圓形,因此印台只能沿著一個方向完全推入第一個外殼中。為了能夠取出印台,輕輕擠壓位於側手柄上的印台,從而使卡槽部件相互運動解除卡鎖,然後通過輕輕拉動印台便可以從第一個外殼中脫離出來了。
在這種結構中,印台沿縱向插到端面上方,這樣可以將 手柄固定在印台的縱向面上。為了更好地操縱固定在手柄上的卡鎖,兩側的手柄突起於印章的側壁,因此就能夠輕易地同時按壓手柄從而脫開印章內部的卡鎖。
此外從專利EP 0 873 245 B1中瞭解到一種用於手動印色的輸送夾子或者支架,它設計有一個外殼,一個印章支承體和至少一個彈簧。這個印章支承體可滑動地固定在外殼上並且有一個下沿,而這個彈簧可以使印章支承體從外殼中沖出來。在這裏還設計了一個帶有吸墨面板的蓋板,以碰撞印章支承體的下沿,還有一個彈性舌頭和一個鎖緊裝置都固定在蓋板或者外殼上。當印章支承體朝著彈力返回碰撞,並且鎖緊後印章支承體保持在其返回的位置上,那麼有彈性的舌頭和鎖緊裝置則相互作用。
不利的是,必須給這種位於上部外壁上的支架安裝一個看得見的鎖緊裝置或者彈性舌,但是因此可能損害印章的光學系統。與此同時這個凸塊或者邊沿對人也有一定的傷害危險。
因此這項發明的任務是,創造帶有可更換印台的印章,使用者所需操縱印章的步驟較少,並且要提高更換印台的操作舒適性,而且還要大大降低弄髒物品的危險。這項發明的另一個任務是,創造一種印台,它能保證向下的相容性,也就是保證說印台在老式印章的使用。這項發明的另一個任務還有,要保證印章的運輸安全。
通過在支承裝置側壁的至少一個區域內安裝一個有角度 伸展的表面並在這個面上安裝一個固定在印章中的裝置,便可解決該項發明的所有任務。
有利的是,由於水準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力均能夠起作用,因此印台就能準確停在規定的位置上。特別是通過額外作用於水準方向的力來實現:當印章處於靜止位置時,印板壓向印台,印台不能再偏離水平面,這樣一來就能保證印板位於印台上並且充分地吸取油墨。通過安裝多色印台可見印台的準確定位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情況下必須通過對單個印台進行必要的分離保持精確定位,以便印板的每個部分都能吸取充足並且正確的油墨。如果印台移動,則會可能出現,一個或者多個字母或者字母的一部分停在位於印台中的隔板上,並且因此在印板的這個區域中無法吸上油墨。通過定位印色墊支架的側壁不再變形。
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安裝一個與印章中的凸塊相符合的凹槽,從而實現簡便並且低成本的固定和定位。
在改進方案中要重新進行低成本製造,在改進方案中要用至少一個凸塊設計這個裝置。
此外還有一個優點是,安裝一個有角度的斜面,其與支承裝置基板的夾角優選45°,從而達到用於固定和定位的最佳的水準以及垂直方向的作用力。
印台這項發明的任務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解決,即在支承裝置的側壁上分別安裝一個手柄,以便從側壁固定支承裝置,並且從一個由多個交錯運動零件所組成的印章中拉出支承裝置,在這裏,手柄可推入底架的凹槽,並且手柄 不超出印章下部的外表面。這樣一來,印章上部便可在印章下部凹槽的上方進行移動了。
對手柄側定位有利的是,在用兩個手指頭取出時使用者給兩個相對的手柄上施加壓力,並且在此通過手指頭擠壓能夠使印台準確無誤地停止,這樣便能容易而舒適地取出印台而不會接觸到印章油墨。
在改進方案中要用有利的方法實現,能讓伸出的手柄安全而穩定地運行。在改進方案中要有這樣固定手柄,亦即手柄突起於支承裝置的側壁,這樣便能從側面來握持支承裝置。此外要由此實現,在推入印台時使用者能夠更加容易地握持手柄。
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手柄與支承裝置呈一體設計或者通過緊固件來固定在支承裝置上,由此實現低成本的一體製造以及手柄的可拆卸安裝,這樣的話就能在老式的印章中使用無手柄印台。因此只能製造一種用於各種各樣印章的印台。
但是只用一種印章也可完成這些任務,如技術方案1到4以及/或者技術方案5到8所述內容,這種印章裝有容納和固定印台的底部。
有利的是,通過在側壁上安裝手柄創造了自動上墨印章的新式拆卸方法。運用這個方法從現在開始必須使用至少兩個手指從兩側握住印台。由此可防止,使用者碰觸濕透油墨的印台區域,例如在現有技術狀態下由於拉出印台在印台的正面或者縱向面上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對較好的手 柄而言使用者手指經常接觸到印色墊。另一個優點是,現在通過固定印台裝置的特殊結構就能準確將印台進行定位,這樣垂直方向力以及水準方向力可以施加到印台上。因此多色印台的安裝不再會有任何問題。
在筒體內側面板的至少一個區域的上方安裝一個有角度的斜面,在這個斜面上定位推入印台的固定裝置,這一設計對於實現推入印台的準確定位非常有利。這樣的話,垂直方向作用力以及水準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從而使印台不再脫離印板。
改進方案的優點在於,將推入印台手柄以及從側壁固定和拉出印台的凹槽設計在兩個側壁上的底部的筒體中,由此在更換印台時實現改良的操縱過程。
還有一個優點是,底部由多個部分組成,其中支承面範圍內的一個部分呈透明安裝,由此使用者可以看到印章內部從而更好的定位印痕的位置。
在底部的支承面區域內安裝多個定位凸塊,這一點對於使用者能夠最佳地定位印痕非常有利。
上蓋至少由兩部分組成,其中一部分作為裝飾面板。這樣的改進方案能夠更加有利的實現以下操作,即在裝配過程中裝飾面板跟上蓋分離以及由此能夠輕輕地將上蓋翻轉至底部上方。
要通過符合技術方案15所述特徵的印章完成這項發明的任務。
特別是該任務能夠通過以下方式完成:上蓋帽罩狀包圍 底部,在起始位置上蓋的下邊緣從底架開孔的下方經過,並且上蓋有一個帶孔的視窗,在起始位置上相對於底架開孔此視窗的位置略高,以便至少部分覆蓋開孔。通過這種改進,上蓋前壁的一部分覆蓋支承裝置並且因此準確定位。因此當印章處於靜止位置時可防止支承裝置無意被移出或者掉出。
根據這個改進方案,上蓋中的視窗延伸到前壁寬度之外並且在上部的側壁上繼續延伸一定深度。這樣有一個好處是,用簡單的方式和方法就能實現在側壁上方抓取支承裝置,運用這個方法能夠從側壁抓取支承裝置。
這種改進的好處在於,為了使上蓋停在更換支承裝置所需要的某個位置上,在上部安裝了一個鎖緊裝置以及在下部安裝了一個止擋元件。這樣一來,鎖緊裝置在止擋元件的作用下可以把視窗固定在與開孔對齊的位置上。將上蓋向下壓一段要求的距離,並且鎖住鎖緊裝置,由此將上蓋保持在這個位置上。更換過程結束後鬆開鎖緊裝置,上蓋返回至其靜止的位置上。
此外改進方案還體現在,平行於推入方向的手柄有一段距離,這個距離要符合底架開孔的深度。
根據這個改進方案,位於支承裝置窄側面上兩個手柄的相對側壁要用卡槽連接件與支承裝置連接在一起。優點在於,可以把夾子附加安裝在普通的支承裝置上,用於構成專用印章的支承裝置。特別是,卡槽連接件可能需要將夾子安裝在支承裝置上,而不需要額外的連接件。此外還有 一點有利的是,也可以從支承裝置重新取下夾子。
夾子改進方案的特點是,在兩個手柄的相對側壁上構成齒形型材,並且在支承裝置短的窄側上該齒形型材構成一個附加的齒形型材。由此來確保夾子和支承裝置之間由形狀決定的連接方式。此外特別是在拉出印章時手柄可以把作用力很好地傳遞到支承裝置上,並且防止無意鬆開夾子時所發生的危險,也可以繼續隨意鬆開夾子。
另一個改進方案是,在短的窄側面上用一體成型的手柄構成支承裝置。
改進方案的優點在於,為了加強支承裝置和夾子之間的連接支座,根據這個改進方案,這兩個手柄沿著支承裝置的臨近縱向窄側的方向上設計一個導向型材,這個導向型材作用在支承裝置附加的導向型材上。通過這個改進方案把手柄固定在兩個相鄰的窄側面上,這些對準確的定位都是很有利的。特別是這樣的改進對以下操作也很有利,即也可以把夾子固定在支承裝置上,在這個支承裝置上這兩個手柄沒有相連的隔板或者機械穩定性很小,其目的在於僅僅通過在齒形型材旁或者齒形型材上的固定充分穩定地連接手柄。
根據改進方案所述,底座和短的窄側面之間的邊沿作為稜角,這一設計有個好處是:沿著容納裝置或者箱體的相應附加稜角安裝支承裝置時不會出現錯誤。特別是考慮到多色印台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優勢,即可確保印板的正確油墨分類。例如,兩個邊沿具有不同的尺寸,這樣一來只 能夠進行正確的推入。
為了把支承裝置固定在箱體或者容納裝置中,邊沿上可以設計一個卡鎖位置,容納裝置或者箱體上相應附加卡鎖就作用在這個邊沿上。同樣邊沿上也可以有一個作用於附加卡鎖位置的卡鎖。這個改進方案的優點在於,鎖上後可使支承裝置停在其相關位置上,並且鎖上後要給操作者一個可明確感知的回饋信號,即何時正確對齊支承裝置。
也可以單獨通過以下方式完成這項發明的任務,即容納裝置包括一個減少按壓壓力,以及消除印板和印台之間接觸的裝置。用這個裝置來確保,在更換支承裝置時減小印板對印台的壓力,以便在大大消除兩個零件之間摩擦時取下支承裝置。根據印章的改進方案設計了能夠通過一個獨立的操縱行為卸掉帶有印台的支承裝置,而不用為此必須將上蓋推到相應的相對位置。現在這種裝置確保了,在其到達印台和印板的相對位置以前,消除印台與印板之間的接觸。這種改進還可以避免以下條件的缺失,即無法取出支丞裝置,不用事先使容納裝置以及這個裝置活動以消除印板和印台之間的接觸。
按照改進方案,容納裝置包括橫向於垂直方向,即與拉出方向一致的箱體,改箱體可在筒體中運動。在這裏按照拉出方向或者推入方向將支承裝置可運動地固定在箱體上。通過對箱體的改進用更有利的方法將功能件和維修件分開。這個箱體就是印章的功能件,容納了可更換的易損件和支承裝置。
按照改進方案設計了帶有斜面的箱體,該斜面相對於印台和推入方向傾斜。這種改進方案的優點在於,可把支承裝置較容易地推入盒子中。
這種印章優勢還在於,操作者對箱體有良好的可抓緊性,特別是通過手柄具有良好的可固定性。這種精確裝備的終端可確保,上蓋可相對於底架進行無障礙運動,特別是由此減小了在上蓋相對於底架進行運動時發生傾斜的危險。
按照改進方案,容納裝置包括一個印色墊的升降桿和滑板,它們可相互運動地耦合,在這裏平行於垂直方向的印色墊升降桿可移動一段可調路徑行至底架,並且橫向於垂直方向,即按照拉出方向在筒體中運動。因此另一方面這個改進方案就是減小壓緊力和取消印板和印色墊之間接觸的部分裝置。改進方案的優點在於,借助於印色墊的升降桿限制印台的運動,並且由此確保在支承裝置從筒體中拉出之前,分開印台和印板或者大大減小壓緊力。因此這種改進就是減小壓緊力和取消印板和印台之間接觸的又一個裝置。
此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完成這項用於傳輸夾子的發明的任務,即基板上至少安裝一個帶有鎖緊裝置的舌頭,在這裏鎖緊裝置通過上部的視窗與底架產生制動關聯。
在這裏有利的是,由於插入上蓋中而與底架發生制動關聯,因此在印章的外表面上毫無視覺干擾。由此根據現有技術狀態所需要的全部凸塊、凹槽等均可置於上蓋。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項發明根據下列圖詳細說明這一條。
分別用圖解的簡化圖顯示。
在所述的不同結構形式中要給相同的零件配備相同的基本符號或者相同的零件名稱,在這裏按意思可以把包含在說明中的敍述轉到帶有相同的基本符號或者相同的零件名稱的相同的零件上。在說明中所選的位置說明,例如上面,下面,側壁等等,涉及到直接說明的以及表示出的圖例,並且在位置發生變化時按意思轉到新位置上。圖示以及所描述的不同實施形式的單個特徵或者特徵組合也能夠呈現出獨立自主的、有創造力的或者符合發明的解決方案。
在具體說明時對數值範圍的所有說明應這樣理解,即要包括任一的和所有區域,例如說明1到10應這樣理解,即要包括所有區域,從下限1和上限10開始,換句話說所有區域從下限1或者以上開始並且結束在上限10或者以下上,例如1至1.7,或者3.2至8.1或者5.5至10。
圖1用透視圖表示符合發明創造的印章1,按第一個實施形式。這涉及到一個所謂的自動上墨的印章,在這種印章中上蓋2和底架3可相互進行伸縮插入,並且通過相對於底架3而言的上蓋2或者印章1的手柄向下按壓從而形成印製過程。相對於底架3上蓋2的下壓或者共同擠壓,在與安裝在上蓋2和底架3之間上蓋2內部的彈簧的重定力相反的情 況下得以實現(沒有畫出來)。
圖2表示按圖1印章1的底架3橫截面。在圖3中用透視圖表示底架3的剖面。在底架3中給印板架4安裝了印板5。對此印板架4有一個軸頸6,軸頸可垂直運動進入在底架3的側壁上構成的垂直導入裝置7中。印板架4的軸頸6在底架3兩側穿過垂直的導入裝置7,並且用已知的方法可旋轉地位於印章1上蓋2的側壁8中。此外底架3中同樣由於技術狀態設計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翻轉機構9,用這個機構印板架4在其沿著垂直導入裝置7運動時起作用,目的是:與此同時印板架4必須進行旋轉運動,並且到達擺動180°的位置上。通過位於印章底架3中的翻轉機構9使印板5和印板架4處於有限平移以及有限旋轉的可調節位置。通過把軸頸6推入到底架3的垂直導入裝置7中,並且與此同時將軸頸6推入上蓋2的側壁8中,當上蓋2下壓時,在上蓋2和印板5或者印板架4之間產生強制性耦合運動。以規定的方式印板5在較深的位置和壓緊位置之間變化,在這個位置上印板5可能接觸到蓋印墊板(在圖2用虛線畫出)並且另一方面在擺動180°的靜止位置上,在這個位置上印板5會接觸到安裝在底架3中的印台10,並且因此把印色墊的油墨傳輸到該印板上。
改進方案:滑桿導向裝置
在印板架4或者印板5的圖2和3中所示位置與靜止位置或者原始位置一致,在這個位置上印板5以規定的壓力停在印台10上。印台10是由一種海綿狀的,能存儲油墨的材料 構成的並且因此適合於存儲一定數量的印油或者墨水並且可相當長時間地傳送到印板5上。為了使印台10安裝在印章1上,應把印色墊夾緊在框架狀或者筒體狀中的支承裝置11上或者固定在它裏面。支承裝置11與印台10一起構成一個可替換的單元裝置。對此在底架3的上邊緣區內構成筒體12,在這個筒體中把支承裝置11和印台10安裝在一起。在這裏筒體12最好設置一個缺口,該缺口橫向於底架3的縱向面或者橫向於印章1的操縱方向沿著垂直導向裝置7延伸。為了把支承裝置11和印台10一起安裝或者定位在接觸到印板5的位置上的筒體12中,支承裝置11應固定在箱體13上。按照圖示情況,筒體狀的支承裝置11以及箱體13幾乎位於筒體12中的頂端。在這種情況下印板5從底部開始向下自由接近印台10的側面,並且朝著這一側面擠壓。
印章1的底架3為一個殼狀容納裝置,它用於固定在箱體13上的帶有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底架3為一個基本空心稜柱形,在對著或者避開筒體12的端區內設計了一個缺口或者開孔,其橫截面至少符合印板5或者印板架4的尺寸或者橫截面。在產生印痕的印板5位置上要穿過缺口或者也可以稍微高過這個缺口。
通過一方面按圖2和3以及另一方面圖4和5的圖示對比較清楚地說明了在印章1底架3中帶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用的容納裝置工作原理。
圖4表示印章1底架3的橫截面,帶有部分從筒體12中伸 出的箱體13。
圖5中用透視圖表示符合圖4的底部的剖面。箱體13圍繞著基板14,正面15以及靠近手柄16的正面15兩側(圖1)。在箱體13推入筒體12的位置上用正面15和箱體13的手柄16最為精確地蓋住底架3中的孔槽17,以產生一個很平的前表面,如圖3所示。另一方面在正面15或者手柄16區域內印章1的帽罩狀上蓋2中設計一個自由位置18(圖1)。按照位於側壁手柄16的深度67自由位置18主要在上蓋2的側壁8上延伸。因此可用手指抓在盒子的手柄16上,並且按拉出方向19從筒體12拉出箱體13並取下。以相反順序重新推入印台10,按推入方向20把箱體13推入底架3的筒體12中。底架3的筒體12所構成的孔槽17與此同時當作止擋組件,直到箱體13能夠推入筒體12中為止。這個止擋元件主要是由底架3中符合手柄16的孔槽17上的邊界構成。
在改進方案中,在箱體13前表面15也可以安裝手柄82。如圖1所示,手柄82可用突出的成型件製作,但是也可能構成可折疊的或者可擺動的手柄,目的是:構成盡可能平的前表面15,但是為了取出箱體13要有一個方便抓住的手柄。例如在圖3中就圖示了一種可折疊的手柄82,這個手柄可以繞著轉向軸83擺動,並且採用合適的設計方法,例如在轉向軸範圍內的軸頭,在不操縱時應停在向下翻轉的靜止位置上。此外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箱體13的前表面15有一個彈性連接板,在靜止位置上它是位於前表面上,並且必要時可以升降。
正如對按圖2和4所示的箱體13的相對位置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在沿拉出方向19拉出箱體13時也沿垂直方向運動,這就是沿著平行於垂直導向裝置7的方向,在這裏帶印台10的箱體13頂起高度21。為了能夠頂起,在底架3的筒體12中應至少設計一個作用於箱體13的斜坡22。首先要把幾個用斜面構成的斜坡22和與之一致的,位於斜坡22對面的斜坡23設計在箱體13基板14上。斜坡23設計在基板14上部並且向上沿著對面放置的和向下突出斜坡22的方向凸出。例如斜坡對22,23也可以平行於前表面15相互交叉排列,由此能夠在較大的面板上得以支撐。
如圖2所示,應這樣選擇帶印台10的支承裝置以及帶底架3中印板5的印板架4的排列方式,即至少稍微偏置的印板5壓向印台10。這也需要印板5能夠浸漬到印色或者油墨。因此斜坡22,23處於在彼此擠壓的排列形式。在拉出帶箱體13的印台10時沿著斜對垂直導向裝置7方向的斜坡22和23轉向,從印板5中取下印台10。在這裏完成印台10卸載,印色墊從壓緊狀態回彈。由此能夠減小印板5和印台10之間與之相關的壓力,即能夠在大大避免摩擦阻力後從筒體12中取下印台10。取決於印台10的彈性回彈,回彈可能不同程度地消失,並且也許完全不發生回彈。通過斜坡22,23彼此轉向能不斷減小印板5對印台10的壓力,這樣至少可以輕鬆地拉出箱體13。
從印章1底架3的筒體12中推入或者取下箱體,帶有箱體13的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共同作用的情況將在下文中按圖 6和7詳細說明。圖6表示按圖2底架3的視圖,即按平行於拉出方向19的視向。在這裏印台10和箱體13的支承裝置11位於其推入或者推入底架3的筒體12中的位置上。詳細透視圖如圖7所示,為了進一步清楚地表示在圖中只畫了印板架4,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和箱體。如上所述,按這個實施形式箱體13包括前表面15,兩個安裝在側壁的手柄16和兩個與前表面15相連的基板14,這個基板基本平行於拉出方向或者推入方向19,20延伸。在這兩個基板14上分別設計了兩個沿著拉出方向19彼此錯開的斜坡23,這兩個斜坡與位於底架3筒體12中的斜坡22一起作用。在箱體13和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之間至少要設計一個帶有對準平行於拉出方向19相應調整裝置的導向裝置。按這個實施形式設計了兩個導向裝置,它們一方面是用支承裝置11的L-形導向型材24組成並且固定基板14側邊緣。為了限制沿著該導向裝置的調節距離可以在箱體13和支承裝置11之間配設計了幾個止擋元件。對此箱體13首先有一個帶長方形孔26的閘板25,把安裝在支承裝置11上的閘板螺栓27推入該長方形孔中。這兩個基板14就是基本平行於拉出方向19,對齊前表面15的箱體13閘板25。避開前表面15的閘板25端區可彈性延展,並且可在箱體13和支承裝置11連在一起時升高到閘板螺栓27上方,目的是:螺栓最終可以位於閘板25的長方形孔26中。另外通過在閘板螺栓27上設計一個平行於拉出方向19的斜面28,從而支持閘板螺栓27在長方形孔26的嚙合。
當長方形孔在平行於拉出方向19的方向上延伸超過長度29時,長度29也可用於作為長方形孔26區域內的調節距離的閘板螺栓27。根據與印板5和印台10之間較高壓力相關的摩擦力在從筒體12中取下箱體13時首先把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固定在其開始位置上(圖4,5)。在箱體13沿著拉出方向19向前運動時與此同時減小印板5和印台10之間的壓力,當閘板螺栓27運動到上部時,一定要通過形成的斜坡22和23完成相應的調節。因為要用長方形孔26的長度29限制支承裝置11和箱體13之間相對運動,最後在箱體13繼續運動時從筒體12中拉出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閘板25升起後才能取消閘板螺栓27的調節距離限制並且支承裝置11最後與箱體13分開。因此能夠更換帶有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為了重新推入帶支承裝置11的箱體13,要按相反的順序執行上述運動過程。
印章1所述解決方案的特別優點在於,主要讓使用者簡化了帶有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的拆卸過程。兩個手柄16上的箱體13固定後進行唯一的運動就夠了,即按照拉出方向19拉出箱體13,目的是:從印章1中取下印台10。因此不需要在印章1上進行任何操作。此外用閘板25在長方形孔26中限制支承裝置11閘板螺栓27的相對運動,應確保,帶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能夠受控制地落到地上。同樣因此能夠大大減小在更換印台10時出現的較高污染風險。
圖8到10表示帶印台10支承裝置11的印章1另一個實施形式,借助於支承裝置11,通過帶孔的箱體13該支承裝置插 在印章1的底架3中。按這個實施形式箱體13同樣要有靠近前表面15的且位於側壁的手柄16。因此使用者就能固定箱體13,並且與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一起從印章1放入底架3中沿著拉出方向19拉出盒子。夾緊帶印台10箱體13的底架3中,筒體12在這個印章1實施形式中橫向於或者垂直於印板架4軸頸6的垂直導向裝置7。
圖9表示底架3印章1透視圖並且部分剖面圖示。在箱體13基板14上安裝了支承彈簧31的軸承30,一方面這些軸承要連接底架3前壁33的內部32。在箱體13按圖9所示的位置上預壓彈簧31,並且要由此把箱體13固定或者控制在推入內筒體12中的位置上。
在其兩側平行於拉出方向或者推入方向19,20和垂直於基板14的側壁34連接箱體13的基板14。基板14和雙側壁34構成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U形圍牆。從基板14向下伸出的側壁34有個界限,該界限是以伸展的斜坡35形式構成的。斜坡35以斜對推入方向20向下傾斜並且另外這樣確定尺寸,斜坡與印板架4的軸頸6連接。在完全推入筒體12的箱體13的位置上(如圖9所示)印台10和印板5相接觸並且位於彼此擠壓的位置上。如果箱體13沿著拉出方向19移入筒體12中,則印板架4軸頸6上的斜坡35移出導致,印板5和印台10卸載並且最終彼此間保持一段距離。按這個順序在極大避免摩擦力的情況下可從印章1的底架3中拉出並取下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
圖10表示底架3,箱體13和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分解 圖。在避開箱體13前表面15的基板14端區內構成了一個伸入支承裝置11運動區域的閥鼻36。與閥鼻36一致或者排成直線在印台10支承裝置11的底部37上構成一個槽狀自由位置38。自由位置38從支承裝置11邊緣向裏是開著的,並且沿著拉出方向或者推入方向19,20上以平行的長度39延伸到止擋組件40。
在從印章1的底架3中拉出箱體13時,由於印板5對印台10的反壓力或者由於靜摩擦支承裝置11目前還停在底架3中抑制的位置上。通過箱體13沿著拉出方向19運動一方面降低了印板5和印台10之間的衝擊壓力,由於斜坡35作用在印板架4的軸頸6上,並且另一方面在自由位置38上走過長度39後在連接支承裝置11止擋組件40時閥鼻36到達其走位。隨著箱體13沿著拉出方向19繼續運動然後同樣進一步拉出支承裝置11。
隨著箱體13的連續拉出與此同時壓縮彈簧31(圖9)並且按順序沿推入方向20上起作用的復位力變得越來越大,一旦鬆開彈簧以沿著推入方向20加速運動箱體13並被重新拉回到筒體12中。在這裏由於箱體13加速運動的慣性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不夠快,並且最後停留在某個位置上,在這個位置上支承裝置11沿著拉出方向19至少部分伸到箱體13前表面15的外面。所以最後可從箱體13中拉出或者取下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
為了推入印台10的新支承裝置11首先要沿著拉出方向19從筒體12中拉出箱體13,在這裏通過推移垂直導向裝置7 中的軸頸6向下按壓印板架4。然後在箱體13拉出的位置上沿著推入方向20把支承裝置11推入箱體13中,直到支承裝置11止擋組件40能夠位於箱體13的閥鼻36上。當與箱體13前表面15相符時,相對於箱體13支承裝置11位於繼續推入筒體12中位置上。在盒子6的斜坡35上垂直導向裝置7中印板架4軸頸6向前運動被重新批准後,通過把箱體13繼續推入底架3的筒體12中,然後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到達其印板架4印板5的工作位置上並且接受印板5的壓力。
在圖11到14中圖示用於印台10支承裝置11帶有升降機構的,符合發明的印章1的可選實施形式。圖11表示印章1的透視圖,在這裏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推入印色墊升降器41中,並且固定在印章1底架3的筒體12中。
一方面印色墊升降器41構成一個筒體狀支柱102和用於可推入和頂出印台10支承裝置11的導軌,另一方面由此構成印色墊升降器41,相對於印章1的底架3垂直運動一個平行與垂直導向裝置7的調節距離42。沿著垂直方向印色墊升降器41可調節地導入印章1的底架3中。
按該實施形式在支承裝置11上設計了,底部37到支承裝置11短的窄側面的過渡分別由平行與拉出方向或者推入方向19,20斜邊101構成。支承裝置11上斜邊101也在印色墊升降器41中構成筒體狀支柱102和導軌。換句話說,支承裝置11的支柱102在其上邊緣區域內有一個斜著走向的內斜邊103。按內斜邊103和斜邊101的尺寸彼此適應地選擇傾斜度。作為內斜邊103的斜邊101傾斜度的角度值優選為 45°。內斜邊103的斜邊寬度104優選在支柱102高度105的10%和70%之間。相對於大體矩形橫截面支承裝置11,支承裝置11上印色墊升降器41和斜邊101中支柱102的內斜邊103設計優點在於,在推入要更換的支承裝置11時避免了偏差。支承裝置11同樣可以正確地與印台10一起向下推入支柱102中。支承裝置11推入印色墊升降器41支柱102中另一可能性限制也提供了一種可選結構形式,在這個結構中只在一側壁上設計一個內斜邊103,並且只在一側壁上設計一個支承裝置11的斜邊101。支承裝置11或者支柱102的其他可選實施形式可以在斜邊101或者內斜邊103的兩側上選擇不相同的傾斜角度或者不同的斜邊寬度104。支承裝置11斜邊101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因此提供了支承裝置11的形狀穩定性。特別是兩個相一致的斜邊101,103也可以為其他幾何形狀。例如除圖示的斜面外半徑和/或者鋸齒狀特徵應取得最小傾斜度,要盡可能簡單而特別不易出錯地推入支承裝置。例如特別是支承裝置11上的斜邊101可以有一個坡度,目的是:通過支承裝置的推入20實現自動連接支承裝置11和支柱102。也能以這個狀態實現把支承裝置11較垂直地支撐在印色墊升降器或者下部的側壁。
印台10支承裝置11和印色墊升降器41的調整用通過同樣位於安裝底架3筒體12中的滑板43完成,對此滑板與印色墊升降器41的滑軌44共同起作用。如下按圖12和13向下說明,印色墊升降器41和滑板43共同構成上述升降結構用於調節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印色墊升降器41的頂起通過沿 著拉出方向19拉出滑板43完成。滑板43與手柄45連接,可以用手指固定手柄,並且手柄從側壁包括位於窄側面上的印色墊升降器41。
圖12和13用剖面圖和透視圖表示帶有印色墊升降器41和滑板43的印章1底架3。圖12表示完全推入印章1的底架3工作位置上印台10支承裝置11,按圖13表示,支承裝置11從印板架4的印板5開始升高了垂直調節距離42,並且部分位於從底架3拉出的位置上。升降機構滑板43主要由基板46組成,由滑板43和印章1底架3之間構成的直導向裝置,用導向型材47組成的滑塊和從基板側壁伸出的閘板螺栓48,螺栓與印色墊升降器41的滑軌44共同起作用。印章1的底架3在其上端區內有一個與底架3前壁49和後壁50相連的中間隔板51。這個隔板主要是片狀的並且這樣安裝在在其垂直位置上,即隔板至少部分構成升降機構或者支承裝置11筒體12的上限。中間隔板51的側邊緣與此同時構成滑板43導向型材47用的導軌52。蝶形彈簧53與中間隔板51相連,該蝶形彈簧作用在滑板43上並且把蝶形彈簧控制在推入位置上。為此在滑板43的基板46上安裝了支撐螺栓54。
印色墊升降器41是由兩個側壁55構成的,其下部面向印板架4的邊緣用給印台10加邊的底框56連接。在面朝印章1底架3前壁49的印色墊升降器41區域內用隔板57把這兩個印色墊升降器41的側壁55連在一起。這個隔板與此同時構成了印台10支承裝置11的筒體狀支柱102或者導軌上限。隔板57應這樣安裝或者這樣構成印色墊升降器41的側壁 55,即側壁55向上沿垂直方向超出隔板57。在這個側壁55過渡區中在側壁55上構成已經說明的滑軌44。滑板43基板46基本在印色墊升降器41側壁55過渡區之間延伸。在基板46面向前壁49的區域內在基板46側向延長段上安裝了滑板43的手柄45,在這裏手柄45從側壁包括印色墊升降器41的側壁55,沿著基板46側向延長段構成越來越短的隔板57側壁55的過渡區。
在印色墊升降器41的側壁55上各有一個印章1底架3相應側壁上構成的導槽59滑塊58。導槽49有一個直導向的導軌,應平行於印板架4軸頸6的垂直導向裝置7調整該導軌。按實施形式滑塊58為縱向延伸的六面體形狀,並且可以平行於導槽49中縱向延伸段運動。滑塊58在避開印板架4端區內有一個側壁安裝的卡槽60形的止動件。另一方面在與導槽59排成直線的,印章1底架3的每個側壁上安裝了一個帶有可彈性側調的卡鎖62彈簧夾61。彈簧夾61這樣定位並且固定在底架3上,即在從印板架4開始印色墊升降器41突起的位置上把彈簧夾61的卡鎖62鎖在滑塊61卡槽60中,並且把印色墊升降器41固定在這個位置上。
在印色墊升降器41的側壁55中構成的滑軌44有一段較高放置,並且平行於拉出方向19的第一導軌63,一段向下傾斜的第二導軌64和一個平行於拉出方向19的第三導軌65。拉出滑板43時發生的閘板螺栓48從第一導軌63開始高出傾斜的第二導軌64運動進入第三導軌65中,以此造成帶有印台10支承裝置11的印色墊升降器41沿著垂直方向向上運 動。因此印板架4或者印板5的支承裝置11沿著垂直方向升高調節距離42並且因此消除印板5和印台10之間的摩擦阻力。
圖14用透視圖表示按圖13位置上升降機構的後視圖。一旦作用在滑軌44中的滑板43閘板螺栓到達滑軌44的下導軌65,隨著滑板43的頂出運動可從底架3筒體12中拉出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對此在避開滑板43手柄45的基板46端區內構成一個向下突出的閥鼻66。閥鼻66作用在支承裝置11底部37構成的自由位置38上,直的閥鼻到達止擋組件40。到達從下部3拉出滑板43的最大位置後可以鬆開止擋元件,並且在蝶形彈簧53作用下把止擋組件重新拉回到底架3中。但是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仍然停止突出印章1底架3的前壁49的位置上,並且然後從印章1中取出。為了推入新的印台10或者支承裝置11首先應把印色墊升降器41裝入從印板架4開始升高的位置上,由此實現,至少滑板43從筒體12拉出,閘板螺栓48能夠位於滑軌44的傾斜第二段導軌64和第三段導軌65之間的區域中。然後支承裝置11才能完全推入印色墊升降器41的筒體中,緊接著滑板43同樣推入底架3的筒體12中。在這裏把滑板43的閘板螺栓48運動到傾斜的第二段導軌64和第一段導軌63上方,由此向下運動印色墊升降器41,並且把支承裝置11的印台10壓向印板5。
下圖15到20表示符合本發明印章1的另一個實施形式。圖15是透視圖。這個用於印板架4的帶有擺動機構9的大致 呈空心稜柱形的底架3(圖17)支撐帽罩狀上蓋2或者印章的手柄,可伸縮地在朝著裝在上蓋2和底架3之間彈簧復位力的底架3運動(圖中未畫出)。圖15視圖符合印章1的原始位置,手柄或者上蓋2位於其最大向上運動的原始位置上。以在兩側靠近前壁49的底架3側壁上的深度67,底架3上的孔槽17延伸到印章1實施形式中底架3前壁49的整個寬度上,由此就能推入或者從底架3上取下可更換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在按平行於推入方向20的視向前視圖中出現帶矩形和高度68的孔槽17。
也作為上蓋2的前壁69,印章1帽罩狀手柄或者上蓋2的側壁8有一個下邊緣70或者71,按圖15在這個位置上下邊緣在底架3中孔槽17下面經過。視窗72延伸到上蓋2前壁69的整個寬度之上,視窗在雙側壁8上延伸到深度73上方。同樣就像底架3中的孔槽17有上蓋2中視窗72的前視圖,即在平行於推入方向20的視向看有一個矩形,在這裏視窗72的高度74至少和孔槽17的高度68相等。按圖15中所示正常位置印章1,即印章1的上蓋2或者手柄的這個位置位於在其下部2中最大向上運動的位置上,孔槽17的視窗72位於高於孔槽位置的底架3上,以至於孔槽17至少部分被上蓋2前壁69蓋住。因此在印章1這個所示的位置上無法通過孔槽17取下印台10。為了能夠取下印台10就需要,印台10相對於底架3的上蓋2繼續向下運動,如下調整孔槽17的視窗72,如圖16所示。為了暢通無阻地能夠從印章1的底架3中取出帶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或者重新推入,應在上蓋2安 裝一個鎖緊裝置75或者鎖銷,鎖銷與相應的止擋組件76(圖17)共同作用或者固定。鎖緊裝置75或者止擋組件76首選安裝在上蓋2的前壁69上或者底架3的前壁49上。
在更換印台時必須相對於底架3調整上蓋2,目的是:用下部孔槽17蓋住上部的視窗72。因為處於印章1的結構緊湊的原因視窗72的高度74優選稍微大於孔槽17的高度68,就要求在操縱成本低的情況下很少更換印台,特別是不熟練的操縱人員。因此在改進方案中鎖銷76可以是一個導向型材120,型材在相應的底架3的止擋組件76上滑動或者滑下,如圖23所示。因此能夠通過鎖銷75和導向型材120沿著橫向於上蓋2運動方向的運動121,向下實現上蓋的運動。在這裏相對運動的距離準確等於上蓋2必須運動的距離,目的是:用上蓋2中的視窗72蓋住底架3中的孔槽17。下部的導向型材120至少為適合鎖銷75的運動方向121的一段導軌122,這段導軌的斜度應這樣選擇,即鎖銷75的運動距離123轉化為上蓋2的相應的相對運動,以便上蓋2在通過視窗72釋放孔槽17的距離124上向下運動。此外導向型材有一個卡鎖位置125,在這個卡鎖位置上鎖銷75的導向件120中的底架3的止擋組件76可停在靜止位置上,並且因此傾斜的上部蓋2停在這個位置上,由此可以較容易地更換支承裝置11。
在更換支承裝置時向旁邊運動121鎖銷75,由此止擋組件76與上升的一段導軌122接觸,並且因此上蓋2相對於底架3向下運動。導軌段122的行程123結束後,在超過這段 導軌頂點後止擋元件76到達導向型材的卡鎖位置125,以此保留與底架有關的上蓋位置,特別是,上蓋的視窗72現在位於底架孔槽17的上方,由此可取下支承裝置。完成更換後鎖銷回到起始位置,或者按照先前的運動方向繼續運動,由此上蓋重新向上運動到其起始位置,因為止擋組件76目前在一段下降的導軌122下滑。
圖16用透視圖表示符合圖15的,帶有部分從底架3中拉出的印台10或者拉出的支承裝置11的印章1。在圖17中在按圖6位置上剖視了印章。正如在圖16中較清楚地辨認出一樣,在支承裝置11固定了一個夾子77。夾子77的外部形狀基本是U形的,並且特別符合帶有安裝在側端區內手柄78的底架3上的孔槽17。平行於推入方向20的伸出部分等於底架3上孔槽17的深度67。夾子77兩個手柄78彼此面對的側壁優選在支承裝置11窄側面上用卡槽連接件與支承裝置11相連。夾子77優選與底架3上的孔槽17相契合的形狀構成。在推入位置上要用夾子77把孔槽17完全堵住。另一方面設計安裝夾子77,一旦上蓋2的視窗72調到底架3的孔槽17上,,便能很方便地抓住並從印章1取下帶有印台10支承裝置11。
為了上下對齊視窗72和孔槽17,首先要求在上蓋2和底架3之間進行相應調整,應使印台10卸掉印章1原位上起作用的印板5壓力,並且彼此升起距離(圖17)。由於運動耦合在上蓋2和印板架4之間通過軸頸6進行調整造成印板架4沿垂直導向裝置7方向下降。距離79基本等於所要求的相對 運動,目的是:上部蓋2中視窗72對準底架3孔槽17。在原始位置(圖15)上產生的印板5和印台10摩擦力因此消失並且以可以用適當教小的力量消耗取下或者重新推入帶有印台10的支承裝置11。
圖18表示符合圖16的印台10帶有夾子77的支承裝置11俯視圖。圖19表示處於彼此分開位置上的支承裝置11和夾子77。給夾子77的一對手柄78的彼此面對的側壁安裝了一個齒條狀齒型材80。據此在靠近長窄面的支承裝置11,夾子77的齒型材80短窄面的區域內構成齒型材81。優選以垂直於支承裝置11底部37的垂直對準側壁齒的型材80,81構成。因此夾子77的齒型材80可相對於支承裝置11齒型材81沿垂直於底部37的方向相互運動。因此夾子77固定在支承裝置11上,兩個齒型材80延伸到符合支承裝置11的底部37齒型材81末端上,並且把夾子77的齒型材80推入支承裝置11的齒型材81中。為了更換印台10或者支承裝置11借助於夾子77從印章1底架3沿著拉出方向19拉出齒型材,如圖16所示。然後夾子77從支承裝置11上,並且與一個新的支承裝置11連接在一起,然後沿著推入方向20借助於夾子77把支承裝置推入印章1的下部,直到夾子77封住孔槽17或者夾子位於孔槽中。此外圖19表示構成斜邊101的稜邊,稜邊在支承裝置11底部37和短窄面之間。例如這個斜邊可用於,防止不正確地推入,因為只能正確調整支承裝置,隨著相對於印板正確定位印台也可推入容納裝置或者箱體中。通過斜邊代號,例如通過不同的斜邊斜度或者斜邊寬 度可構成支承裝置,該支承裝置可限制專門用於不同的印章改型品種。優選兩個斜邊應有相同的基本幾何尺寸,例如對此補充編碼,即斜邊有一個較大寬度和/或者較大傾斜度,以便支承裝置始終能推入帶有基本附加輪廓的印章中,只要能確定印台的相容性。這個斜邊還有個優點就是,即使印章的容納裝置或者箱體沒有這樣的反向斜邊,支承裝置也可以推入印章中,因為通過這個斜邊不會出現零件錯誤的情況。
圖20表示符合圖15用於的印章1印台10支承裝置11可選的實施形式。在這裏,支承裝置11中-在一個長窄側上-在兩個短窄側上與支承裝置11一起構成一個整體手柄78。依照實施形式,支承裝置11出現在垂直於底部37的T-形俯視圖中。這種側壁突出的手柄78使人能夠穿過手柄或者上蓋2視窗72舒適而安全地握持支承裝置11。針對這個結構在更換印色墊時應換掉整個支承裝置11,包括較容易握持的可用手柄78。
圖21a到c表示符合圖18用於印台10支承裝置11的另一個實施形式。另外圖18中夾子77有一個蓋板84,蓋板用一個隔板形連接件與夾子連接一起並且在插在支承裝置11上的情況下完全蓋住印色墊10。通過這個蓋板可保證可靠接觸保護並且因此防止污染,此外蓋板84可以這樣密封支承裝置,即完成運輸包裝,這樣的包裝防止實際使用前印台脫水。蓋板84朝向印台10的邊緣塗上密封劑。在製造時蓋板84的夾子77可沿著推入方向88放在支承裝置11上,在這裏 夾子77,特別是帶成形齒型材80的手柄78推入支承裝置11合適的附加齒型材81。由於在改進方案中取消了與手柄78連接的隔板,在靠近手柄短窄側的支承裝置11的長窄側上安裝了附加導向型材,在這裏夾子的導向型材處於支承裝置11上。在改進方案中可放棄手柄78的齒型材80,因為導向型材86,87提供充分的機械穩定性,並且將手柄78固定在該支承裝置上。
在按圖15把支承裝置11推入印章1之前在手柄78對面的長窄側面上繼續升高蓋板,直到蓋板沿著作為額定斷裂點85構成的連接件從夾子77處中斷,並且自由接近印台10。但是隔板狀的連接件也可以通過收縮例如以薄膜狀鉸鏈形式構成,由此也許能夠通過拆掉或者切斷從夾子上分開蓋板。然後將支承裝置推入印章1中,如圖15所述。圖21b表示夾子77的詳圖。蓋板84用隔板狀的連接件與手柄78連接,如上所述在揭開蓋板84時中斷或者分離手柄並且由此可從手柄78上分開蓋板。通過導入手柄78停留在與支承裝置11連接的齒型材80,81或者導向型材86,87中,能夠很方便地推入印章1中。
對於印章1而言同樣允許推入支承裝置11,在這個印章中支承裝置11插在箱體13中,例如在印章1中按圖1至15所示結構,可從支承裝置完全拉出夾子77,從這個支承裝置中相對於齒型材80,81或者導向型材86,87,89垂直於支承裝置底部37拉出這個夾子,如圖21a所示。如上所述要保留的支承裝置11能夠插在箱體13中。以這個改進方案創 造了普通的支承裝置11,以便有利於不同構造的印章1均可推入這個支承裝置。支承裝置通過很簡單的操作步驟便可滿足各種印章的要求。在與也許逐漸出現的斜邊101接合時,支承裝置也可設專門用於不同的印章類型。尤其重要的是,對於不同的印章類型可使用眾多支承裝置中的主要類型,這在製造技術方面和首先在備件領域內具有很重要的成本優勢。
在更換印台時對於符合圖15的印章1如上所述,離開支承裝置11一段距離上蓋2平行用於垂直導向裝置7向前運動,帶印板5的印板架4,以使印板5卸載並且從印台10開始上升,在大大避免摩擦阻力的情況下可從筒體12中取下支承裝置。圖22表示另一種可能的結構,在取下或者推入支承裝置11時,使印板架4和印板5總體看來下降,目的是:能夠暢通無阻地移入或者頂出支承裝置11,而不必通過下壓使上蓋2進入印台更換位置中。當上部蓋2位於靜止位置並且印板5靠近印台10時,也可使用前壁49上的孔槽17。這個改進方案中的支承裝置11在其端面窄側上分別有一個調平的導向型材110,然而此外該導向型材首選兩個斜坡111。該導向型材也因此顯示為一個減小壓力和消除印板和印台之間接觸的裝置。斜坡111配設在導向型材111端面末端上,並且高出位於支承裝置11底部37的平側壁。此外斜坡各有一個第一斜坡段112和第二斜坡段113,斜坡的斜度例如應符合印板架導向型材114的斜坡115。沿拉出方向19取下支承裝置時相對於印板架4運動支承裝置11, 支承裝置11導向型材110第一斜坡段112轉到印板架4導向型材114的斜坡115上,並且因此導致平行於垂直導向裝置7印板架運動,特別是印板開向前運動遠離印台10,以至於能夠從筒體12中拉出支承裝置11而沒有值得注意的摩擦力。在推入時情況正好相反。支承裝置11的第二斜坡段113可能接觸印板架4的斜坡115並且轉向支座,由此導致印板架平行於垂直導向裝置7向下進行相對運動,並且可由此推入支承裝置。當支承裝置11到達工作位置時,印板架4斜坡115轉向支承裝置11和印板架4的第一斜坡段112,並且由此和印板5朝著支承裝置運動,而且用規定的壓力把印板壓向印台10。
為了較輕鬆地推入例如支承裝置11導向型材110的第二斜坡段113,可以有一個小的斜度。與此相對在頂出時希望儘快將印板5和印台10分開,沿著拉出方向20支承裝置11小的運動即能滿足印板和印色墊分離的需要,因此第一斜坡段112應該有一儘量大的斜度。
為了簡化印台更換,在改進方案中底架3後壁50也有一個孔槽17,在這裏一對形狀相同的孔槽17在前壁和後壁上彼此相對,並且由此構成一個不間斷的筒體12。這個結構的優點在於,能夠從印章1兩側進行印台的更換。例如可通過推入新的支承裝置推出舊的支承裝置,而對此不需要其他操縱程式。因為特別是基於彼此對齊的斜坡113,115的反壓力來阻擋支承裝置的運動,通過支承裝置以及壓板上的導向型材相互作用或者相互對齊從而使支承裝置處於 推入位置。
實施形式表示印章1的可能實施方案,在這裏也可在這個位置上看到,這個發明不只侷限在專門圖示的實施方案中,也可能是彼此之間單個實施方案的不同組合,並且變化的可能性取決於結合具體發明的技術操作原理以及在從業於這個技術領域內專業人員能力。這也是所有可能的實施方案,包括專利保護範圍,而這些實施方案可以是圖示的和文字描述的實施方案單個細節的組合。
圖24至35說明並且圖示了符合本發明解決方案的另一個實施形式,在這個施示例中支承裝置11直接通過印台130實現,換句話說,印台130成為支承裝置11並且不增加輔助裝置可直接推入印章1筒體12中,由此可取消附加組件,特別是箱體13,如上所述的實施形式所表示的。當然也可以是,通過箱體13實現符合本發明解決方案的結構形式,在這個結構形式中推入印台130,如圖1到23所示。
在圖24到28中圖解圖示了構成支承裝置11的印台130,在這裏構成了自動上墨印章1的印台130並且在外殼131或者支承裝置11中至少安裝一個印色墊132作為油墨柱,並且優選在支承裝置11上安裝一個固定在印章1中凹槽133和/或者突塊134形狀的裝置。印台130優選由一個矩形外殼131構成,該外殼由一個基板135,兩個縱向面136和兩個側壁137構成,通過外殼131未封閉的面可推入印色墊132,如箭頭所指,對於推入的印台130,油墨柱的壓板或者印板5停在印章1靜止位置上。對於印色墊132的固定在 外殼131裏面安裝了凸起件,卡鎖或者類似的零件。
印台130的尺寸優選這樣設計,即可使用屬於現有技術狀態自動上墨的,結構相同的印章1,如說明介紹中所述。在符合本發明的解決方案中構成自動上墨印章1的印台130,下文還會詳細敍述印章1,在這裏支承裝置11的側壁137上分別安裝了一個手柄138,用於從側壁固定並且從一個由多個可相互運動零件組成的印章1中拉出印台130或者支承裝置11,在這裏構成推入到印章1底架3凹槽139中的手柄138,並且手柄沒有高出底架3的外表面140,印章1的上蓋2可運動推入到底架3中手柄138凹槽139的上方。
優選用固定件141把手柄138固定在側壁137上,在這裏例如在側壁137上至少配設一個凹槽142並且在手柄138上至少配設一個與之相符的凸塊143。側壁137上的凹槽142優選在一個方向上阻塞,只沿著一個確定的方向,並且直到鎖緊裝置進入該凹槽142後手柄138的凸塊143才能運動,如圖35所示。因此手柄138可延伸到拐角部,在這裏優選在縱向面和側壁136和137上安裝至少一個固定件141,以實現安全而牢固固定支承裝置11上的,特別是外殼131上的手柄138。對於印台130的對稱結構可能是,把手柄138固定在每個拐角部,為了推入印章1中應把手柄138安裝在同一縱向面136的拐角部。對於磨損現象使用者可把手柄138裝在相對的凹槽142上並且旋轉180°後推入印台130。
手柄138應這樣構成,即手柄應高過側壁137上的支承裝 置11或者外殼131並且在其前表面,特別是縱向面136上,最終鎖住手柄。與此相符在印章1底架3需要有凹槽139,如下詳述。突出的手柄138和底架3,特別是底架3中的凹槽139應相互匹配,即在推入的印台130中印章1底架3上的外表面140差不多最終封閉支承裝置11前側和手柄138,在印色過程中上蓋2可運動到底架3之上,正如從該技術狀態所瞭解到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取下支承裝置11或者印台130,應在手柄138上,特別是在其表面上配設缺口、凸塊、凹槽或者類似裝置,以防在從印章1中拉出時出現滑動。也可能是,手柄138的寬度144超過支承裝置11側壁137或者外殼131的寬度145,目的是:給使用者提供一個較大的操作面。
通過可拆卸手柄配設實現,在使用印台130時可以在自動上墨印章1的其他老式樣上取下手柄並且由此推入印色墊,用有利的方法實現向下相容性。不言而喻也可能是,只安裝一個手柄138,這個手柄從側壁137延伸到其他平行走向側壁137的縱向面上,可用兩個手指重新從側壁固定印台130。同樣可構成帶有也作為單構件的壓鑄件的單構件手柄138的支承裝置11,在這裏這樣的結構沒有向下相容性並且手柄138是不能拆開的。
特別是在側壁安裝手柄138的結構中手柄在推入狀態下沒有超出底架3的外表面140,底架3和上蓋2能夠重疊從而完成印色過程。
除此之外,安裝支承裝置11的側壁137上根據現有技術 下已存在的裝置,優選安裝凹槽133以及/或者凸塊134裝置用於在印章1中的固定。側壁137上的配設能夠把印台130固定在屬於陳舊技術狀態下的自動上墨印章1中,由此規定了向下相容性。不利的是在這種安裝在側壁137上的固定裝置中,印台130只能固定在水平面上。為了將可更換的印台130固定在印章1中,應在支承裝置11側壁137的至少一個分區上配設一個伸展的面146,在這個伸展的面上定位用於將印台固定於印章1中的裝置的位置。這個裝置例如可轉而用凹槽133以及/或者凸塊134構成,凹槽或者凸塊也應用在側壁137上。通過這種配設可實現,同時把水平力和垂直力施加在伸入凹槽133中的凸塊或者凸緣上。因此在壓板或者印板5停止時印台130不再沿著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運動。這個表面146與地面的夾角優選為45°。
也可以這樣說,根據現有技術條件下已經獲知的情況,自動上墨印章1的印台130差別在於,配設在側壁137上並且從現在起把印台130固定在印章1伸展表面146上的裝置,由此產生一個沿著水準方向以及垂直方向在印台130外殼131上施加的壓力。
為了能夠推入這種印台130,就需要構成支承印台130的印章1,如圖29至36所示,在這裏只說明了最主要的部分及其差別。給印章1配備一個可擺動的印板架4,印板5和一個用於可更換支承裝置11或者印台130的筒體12形狀的容納裝置。印板架4和容納裝置都安裝在底架3上,印板架4可沿著垂直方向從給印台130上施壓的原始位置-如圖29- 運動到產生印章印痕的位置中(圖上沒有畫出印章的位置),在這裏在印章位置上把印板5壓向支承面並且因此產生印板5印痕。容納裝置至少要由一個橫向於垂直方向走向的筒體12構成,印台130或者支承裝置11應推入該容納裝置中。這種情況下可以配設合適的導向板,缺口等。
為了能夠使用上述印台130,就需要一個容納和固定印台130的底架3。為此在筒體12中要把伸展的的表面48配設底架3側壁147至少一個區域上,在這個表面上定位一個裝置,特別是凸塊149以及/或者凹槽150,以固定推入印台130。該裝置特別是與凸塊134和凹槽133相符,配置於印台130之上,防止在推入時印台130脫落。與此同時可以停在一個精確位置上,因為由這個裝置,特別是凸塊134、149和凹槽133,150開始在印台130的這個鋸齒狀表面146上施加一個垂直及水平的力。因此也可防止,在靜止位置上的印板5由於力施加可在印台130上沿著水平方向運動。構成筒體12中和印台130上鋸齒狀的表面146、148之角度還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換句話說,若是較平坦的角度則沿水平方向之施力較大,若是較陡峭角度則垂直方向的力占優勢。因此原則上應提到,筒體12中印台130上的表面146、148不必經過整個側壁137和147上方。如果只是這樣構成部分區域,就足夠了。但是在這裏還要求,側壁137和147的開始區域要有角度構成,這樣便可推入印台130並且不會觸碰到137和147上延伸的其他區域。
為了能使用帶有側壁安裝手柄138的印台130,底架3筒 體12中或者在底架3上,即在兩個側壁147上配設凹槽139,以推入印台130的手柄138,並且從側壁固定和拉出印台130。顯而易見的是凹槽39位於底架3側壁或者側面板147上。凹槽139的深度或者長度和寬度應與手柄138大小一致,目的是:手柄能安全推入凹槽139中。
這裏主要是,與底架3中凹槽139一致構成上蓋2,換句話說,上蓋2至少在側壁151上的一個部分區域中有一個孔槽或者自由位置152,在更換印台130的取出位置(圖31和32)上孔槽或者自由位置152允許從側壁接觸位於底架3側壁147的凹槽139中的手柄。優選上蓋2有一個視窗72,視窗從前壁或者後壁153開始延伸到側壁151上以及由此構成自由位置152用於接觸手柄138。所以情況可能是,通過適當調整上蓋2,如圖31和32所示,自由抓取手柄138。如果按圖29和30印章1位於靜止位置上,則把筒體12對面的視窗72沿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到印章1的支承面上,由此不能拉出印台130,因為上蓋2或者視窗72的下半部分部分蓋住了印台130。如果按圖33和34把印章1推入印章位置中,則視窗72在印台130之下定位,由此再次防止取下印台130。
對於帶有所述印台130的,符合本發明的新型印章1可以這樣更換印色墊,即在靜止位置上(圖29和30)上蓋2中的視窗72,其下邊緣至少部分蓋住推入筒體12中的印台130,上蓋沿著底架3方向一直運動,直到視窗72完全露出印台130,與此同時印台130的壓板4或者印板5升起。可用安裝在前壁或者後壁153上的鎖緊裝置154把上蓋2固定在印色 墊更換位置上,讓使用者鬆開印章1並且兩個相互運動的零件停止這個位置上。隨後可能是,通過視窗72從側壁固定手柄138並且用手柄把印台130從底架3中通過上蓋2的視窗72向外拉,如圖32所示。由於手柄138裝在側壁,使用者只需兩個手指就能更換印台130,在這裏通過手柄138的配設讓使用者自動把壓力施加到手柄上,並且使印台130安全停在兩個手指之間。而且在取出印台130時能防止直接碰到外殼131中濕透油墨的儲存材料。通過鬆開聯鎖系統154上蓋2又可以滑回到其靜止位置上並且結束印色墊更換過程。
此外底架3可由多個部分組成,在這裏可以針對不同的部件155、156從而安裝不同的材料,特別是形狀穩定的硬塑膠-零件155-和軟塑膠-零件156-用於支架和定位。在這裏優選透明構成零件156並且以視窗形式使用。零件156可用在支承面區內,目的是:對於印色過程,使用者可通過這個透明的零件156向裏看到並且因此可使印章1準確定位。另外可能的是,在底架3的支承面區內配設了定位凸塊157。
其優點在於,為了能夠比較容易地裝配印章1,上蓋2同樣由多個零件組成,如圖35所示。上蓋2有一個可拆下的裝飾板158,上蓋2一側是敞開的並且因此可以較容易地彼此拉出,因此較為容易地放在底架3上。在裝飾板158上安裝了固定件,目的是:能夠把固定件較為容易地壓在上蓋2上並且因此關閉上蓋。同時由此實現,再也無法拉出上 部蓋2並且使上蓋安全停在底架3之上。
為了能夠進行外觀或者油墨成形的視覺適配,可使用不同的裝飾面板15。此外可在側壁151上同樣使用裝飾板159,用固定件,特別是固定連接件把裝飾版簡單壓在側壁151上。另一個裝飾板160可固定在上蓋2,以透明構成裝飾板160。因此使用者可以在裝飾板160面留下印痕,使用者可識別,哪一個印章1將留下哪一個印痕。
圖36到38詳細圖示了聯鎖系統154。聯鎖系統154需要用於固定上蓋2和底架3,目前用於多個,特別是兩個位置。為此安裝一個在上蓋2外側上可操縱的滑塊傳動桿161。滑塊傳動桿161可在這個圖示的實施形式中運動進入左右位置中,在一個位置上,特別是在左邊,印章1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上部蓋2和底架3可自由運動,在其他位置上上蓋2和底架3彼此鎖在確定的位置上。因此,使用者必須讓兩個零件合適彼此定位,目的是:把滑塊傳動桿161運動進入鎖閉位置,特別是右側位置。
為了能把上蓋2和底架3聯鎖在一起,把聯鎖系統與滑塊傳動桿161連接在一起,聯鎖系統以簡單的形狀用凸塊162和凹槽163構成。對於所示的實施形式要給滑塊傳動桿161裝上多個凸塊162,這些凸塊通過溝槽沒有圖示地突起進入上蓋2內。在底架3中配設了兩個凹槽163,在滑塊傳動桿161相應位置上凸塊162作用於這個凹槽,並且因此使這兩個零件相互鎖緊。
在這裏圖36表示帶有處在靜止位置上聯鎖系統161的印 章1。在這裏凸塊162和凹槽163不起作用,用印章1可進行印色過程。如果例如現在使用者希望更換印台130,則使用者使這兩個零件,特別是上蓋2和底架3相互運動,並且同時將滑塊傳動桿移入鎖緊位置中,特別是移入右邊的位置中,在到達右邊的位置時凸塊162作用於第一個凹槽163,並且讓滑塊傳動桿161完全向外,也就是向右運動,如圖37所示。因此此時視窗72直接位於筒體12前,並且經由視窗72通過從側壁固定手柄138使用者可以毫無問題地拉出印台130。此時可把印章1重新移入靜止位置或者移入印色位置中,這要求,滑塊傳動桿161重新移入另一個位置,特別是移入左邊的位置中,這兩個零件可重新彼此暢通無阻地運動。此時為了把印章1固定在傳輸位置或者印色位置中,使用者把上蓋2壓入印色位置中,也完全向下,並且使滑塊傳動桿161向右運動,目的是:凸塊162重新鎖在與之相符的凹槽163中,如圖38所示。
為了更容易地識別這些位置,可以在印章1上給單個位置做標記。為此可採用簡單的方法塗上或者壓印相應的標記。優點在於,當能夠把多個位置用於固定時,使用者就能較快地找到合適的位置。例如,在上蓋2安裝了一個合適的視窗,目的是:使用者能夠看到底架3上的標記。
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使用帶有可擺動印板架4、印板5以及用於印台130可更換支承裝置11的容納裝置的印章,該印章的印板架4和容納裝置都安裝在底架3中,並且印板架4沿著垂直方向可從一個臨近帶壓力印台130的原始 位置開始調整進入產生印痕的位置中,並且容納裝置至少是由一個橫向於垂直方向的筒體12構成,在這裏安裝聯鎖系統161用於上蓋2和底架3的相互固定,使用這個聯鎖系統可固定或者鎖住至少兩個位置。對於這樣的解決方案要用有利的方法實現,在鎖閉狀態下在印色墊更換位置上以及在傳輸位置上或者印色位置上鎖緊裝置的作用力的作用點始終在外殼131上彈簧的底部,換句話說,彈簧的力量作用在外殼底部並且因此導致外殼底部彎曲,通過這個作用力讓聯鎖凸輪,特別是凸塊162反作用於這個區域並且因此把彎曲減小到最低程度。
此外在圖39中圖示了用於自動上墨印章1的傳輸夾子164。傳輸夾子164的任務是,彼此固定印章1,特別是上蓋2和底架3,為此應創造盡可能小的結構尺寸,換句話說,用傳輸夾子164使印章1停在壓印位置上,在這個位置上完全把上蓋2移到底架3以上,並且由此用傳輸夾子蓋住印板5,在傳輸時不產生對臨近部件的污染,並且與此同時產生容易傳輸的最小結構尺寸。
為此,目前傳輸夾子164應這樣構成,即遵照已知的現有技術狀態,夾子不是與上蓋2連接,而是將夾子鎖在底架3中。在這裏,傳輸夾子164由一個基板165構成,在基板上在縱向側分別沿著相同方向伸出鎖舌166、167,在這裏給鎖舌166裝備一個鎖緊裝置168。
例如鎖緊裝置168可這樣構成,即使該鎖緊裝置在端區內容易沿著另一個鎖舌167的方向彎曲並且在末端上安裝 一個沿著另一個鎖舌167延伸的鎖緊閥鼻169,目的是:作用在安裝在底架3中的卡槽170上。為了使鎖舌167能夠較容易地從卡鎖中釋放,此外還裝了一個卡鎖桿171,該卡鎖桿在適當操縱時沿著與鎖緊閥鼻169相反的方向從卡鎖槽170中釋放鎖緊閥鼻。
在這裏重要的是,卡槽170以如下方式定位在底架3上,即對於推在一起的印章1,在印色位置上,卡槽170在視窗72下方定位,以至於帶有閥鼻169的鎖舌166穿過視窗72到達下部2上並且因此閥鼻169可鎖在卡鎖槽170中。如果閥鼻169鎖在卡槽170中後對於在印章1上的壓力就減小或者消失,因此根據裝在上面的彈簧沿著起始位置的方向使上蓋2運動,直到鎖舌169上的上蓋停止。與本技術狀態的差異在於,傳輸夾子161制動力從現在起不施加在上蓋2上,而是施加在底架3,目的是:上蓋2能自由運動,而不用鬆開傳輸夾子161卡槽連接件。
也可以這樣說,傳輸夾子161是用於帶有印板5,用於印台130可更換支承裝置的容納裝置11以及可擺動印板架4的印章1的。這種印章的印板架4和容納裝置裝在底架3中,並且印板架4沿著垂直方向從給印台130施加壓力的原始位置可調到產生印痕的位置中,並且容納裝置至少要由橫向於垂直方向的筒體12構成,在基板165上至少安裝一個帶有鎖緊裝置168的鎖舌166,在這裏鎖緊裝置168通過上蓋2的視窗72與底架3產生制動關聯。
這種解決方案的優點在於,從現在起不需要用鎖住傳輸 夾子161的,從外面看得見的凸緣,凸塊,凹槽等,並且因此創造了視覺上外觀引人注目的印章1。
原則上應指出,在圖1至39中上述單個實施形式可概況或者組合在唯一的印章1或者唯一的印台130中,換句話說,按照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單個元件或者零件應相匹配,如圖1至39所示,目的是:能夠組合和使用單個解決方案。
基於規定最後要指出,為了更好地理解印章1的構造,沒有按比例放大或者縮小圖示印章1或者其構件的結構。
可從說明書中查到以該獨立發明解決方案為基礎的發明任務。
首先在圖1至7,圖8至10,圖11至14,圖15至17,圖18至21,圖22和圖23,圖24至28,圖29至35,圖36至38和圖39中所示的單個結構是獨立的符合發明的解決方案。可從這些圖示的詳細說明書中查到與此相關的符合發明的任務和解決方案。
1‧‧‧印章
2‧‧‧上蓋
3‧‧‧底架
4‧‧‧印板支架
5‧‧‧印章板
6‧‧‧軸頸
7‧‧‧垂直導入裝置
8‧‧‧側壁
9‧‧‧翻轉機構
10‧‧‧印台
11‧‧‧支承裝置
12‧‧‧筒體
13‧‧‧箱體
14‧‧‧基板
15‧‧‧正面
16‧‧‧手柄
17‧‧‧孔槽
18‧‧‧自由位置
19‧‧‧拉出方向
20‧‧‧推入方向
21‧‧‧頂起高度
22‧‧‧斜坡
23‧‧‧斜坡
24‧‧‧導向型材
25‧‧‧閘板
26‧‧‧長方形孔
27‧‧‧閘板螺栓
28‧‧‧傾斜面
29‧‧‧長度
30‧‧‧軸承
31‧‧‧支承彈簧
32‧‧‧內部
33‧‧‧外殼壁
34‧‧‧側壁
35‧‧‧斜坡
36‧‧‧閥鼻
37‧‧‧底部
38‧‧‧自由位置
39‧‧‧長度
40‧‧‧止擋組件
41‧‧‧印色墊升降器
42‧‧‧調節距離
43‧‧‧滑板
44‧‧‧滑軌
45‧‧‧手柄
46‧‧‧基板
47‧‧‧導向型材
48‧‧‧軸承螺栓
49‧‧‧前壁
50‧‧‧後壁
51‧‧‧隔板
52‧‧‧導軌
53‧‧‧蝶形彈簧
54‧‧‧支撐螺栓
55‧‧‧側壁
56‧‧‧底框
57‧‧‧隔板
58‧‧‧滑塊
59‧‧‧導槽
60‧‧‧卡槽
61‧‧‧彈簧夾
62‧‧‧卡鎖
63‧‧‧導軌
64‧‧‧導軌
65‧‧‧導軌
66‧‧‧閥鼻
67‧‧‧深度
68‧‧‧高度
69‧‧‧前壁
70‧‧‧邊緣
71‧‧‧邊緣
72‧‧‧表單
73‧‧‧深度
74‧‧‧高度
75‧‧‧鎖緊裝置
76‧‧‧止擋組件
77‧‧‧夾子
78‧‧‧手柄
79‧‧‧距離
80‧‧‧齒狀型材
81‧‧‧齒狀型材
82‧‧‧手柄
83‧‧‧轉向軸
84‧‧‧蓋板
85‧‧‧額定斷裂點
86‧‧‧導向型材
87‧‧‧導向型材
88‧‧‧推入方向
89‧‧‧抽出方向
101‧‧‧斜邊
102‧‧‧支柱
103‧‧‧內斜邊
104‧‧‧斜邊寬度
105‧‧‧高度
110‧‧‧導向型材
111‧‧‧斜坡
112‧‧‧第一斜坡段
113‧‧‧第二斜坡段
114‧‧‧導向型材
115‧‧‧斜坡
120‧‧‧導向型材
121‧‧‧推進方向
122‧‧‧導軌
123‧‧‧推進距離
124‧‧‧間隔距離
125‧‧‧卡鎖位置
130‧‧‧印台
131‧‧‧外殼
132‧‧‧印色墊
133‧‧‧凹槽
134‧‧‧凸塊
135‧‧‧基板
136‧‧‧狹長縱向面
137‧‧‧側面板
138‧‧‧手柄部件
139‧‧‧凹槽
140‧‧‧外表面
141‧‧‧固定件
142‧‧‧凹槽
143‧‧‧凸塊
144‧‧‧寬度
145‧‧‧寬度
146‧‧‧面板
147‧‧‧側面板
148‧‧‧面板
149‧‧‧凸塊
150‧‧‧凹槽
151‧‧‧側壁
152‧‧‧自由位置
153‧‧‧後壁
154‧‧‧鎖緊裝置系統
155‧‧‧部件
156‧‧‧部件
157‧‧‧定位凸塊
158‧‧‧裝飾板
159‧‧‧裝飾板
160‧‧‧裝飾板
161‧‧‧傳動桿
162‧‧‧凸塊
163‧‧‧凹槽
164‧‧‧傳輸夾子
165‧‧‧基板
166‧‧‧鎖舌
167‧‧‧鎖舌
168‧‧‧鎖緊裝置
169‧‧‧閥鼻
170‧‧‧卡槽
171‧‧‧卡鎖桿
圖1按第一個實施形式用透視圖表示的印章;圖2按圖1印章底架的橫截面圖;圖3按圖2用透視圖表示的印章底架橫截面圖;圖4印章下部的橫截面圖,帶有部分從筒體中拉出狀態下的箱體;圖5按圖4用透視圖表示剖開的底架;圖6按圖2印章底架的後視圖(視向平行於印台的拉出方 向);圖7按圖1用透視圖表示箱體、印台和印板架的排列;圖8用透視圖表示印章的另一個實施形式;圖9按圖8用透視圖表示印章底架以及部分剖面;圖10按圖8用分解圖表示印章印台的低部、箱體以及支承裝置;圖11帶有用於印台支承裝置升降機構的印章的可選實施形式;圖12按圖11用透視圖表示帶有印台和滑板的印章底架以及其剖面;圖13按圖12印章底架剖面圖,帶有處於從底架部分拉出位置上的印台的支丞裝置;圖14按圖13用透視圖表示某個位置上升降機構的後視圖;圖15用透視圖表示的印章另一個實施形式;圖16按圖15部分從底架拉出的印章;圖17按圖16剖面圖示印章的橫截面;圖18按圖16印章的帶有夾子印章的支承裝置上的俯視圖;圖19按圖18在彼此隔開的位置上圖示支承裝置和夾子;圖20按圖15用於印章的印色墊支承裝置的可選實施形式;圖21按圖1和圖15用於印章的印色墊支承裝置的另一個可選構成a)和b); 圖22按圖15用於印章的印台支承裝置的可選實施形式;圖23按圖15帶有鎖緊裝置的印章另一種構成形式;用於印章的印台支承裝置的另一個可選構成a)和b);圖24用簡化圖表示印抬的實施形式;圖25按圖24表示印台的另一個視圖;圖26按圖24和25表示印台的俯視圖;圖27按圖24和25表示印台的側視圖;圖28按圖24和25表示印台的前視圖;圖29按圖24到28表示位於印台靜止位置上印章的透視圖;圖30按圖29表示印章的另一個視圖;圖31按圖29,30在印台更換位置上印章的透視圖;圖32按圖29到31表示位於印台更換位置上表示另一個帶有部分拉出印台的印章透視圖;圖33顯示印章位置上印章示意圖;圖34按圖33未推入印台的印章簡化剖面圖;圖35按圖24到32表示印章和印台的分解圖;圖36表示包含在第一個靜止位置上鎖緊系統的印章附屬前視圖的剖面圖;圖37表示包含在第一個固定位置上鎖緊系統的印章附屬前視圖的剖面圖;圖38表示包含在固定位置上鎖緊系統的印章附屬前視圖的另一個剖面圖;及圖39表示在傳輸位置上帶有傳輸夾的印章示意圖。
1‧‧‧印章
2‧‧‧上蓋
3‧‧‧底架
72‧‧‧表單
130‧‧‧印台
138‧‧‧手柄部件
151‧‧‧側壁
152‧‧‧自由位置
153‧‧‧後壁
154‧‧‧鎖緊裝置系統
156‧‧‧部件
161‧‧‧傳動桿

Claims (36)

  1. 一種用於自動上色印章的印台,其中在外殼或者支承裝置中至少安裝一個印色墊用以吸入印墨,最好在支承裝置上設有形成為凹槽以及/或者凸塊之用於將印台固定在印章中之裝置,其特徵是,在支承裝置之一側面至少一定區域的上方採用一個有角度走向斜面,該斜面設置於該支承裝置之一基板與該側面之間,用於將印台固定在印章中之裝置係定位於該斜面上,其中,透過凸入凹槽中的卡鎖及/或凸塊一水平及垂直力可被同時施加於該斜面。
  2. 如請求項1的印台,其特徵是,該部件由一個凹槽構成,該凹槽與安裝在印章內部的一個突起部件相吻合。
  3. 如請求項1或2的印台,其特徵是,該裝置由至少一個凸塊構成的。
  4. 如請求項1或2的印台,其特徵是,有角度走向的斜面與支承裝置底面的夾角呈45°時最佳。
  5. 如請求項1或2的印台,其特徵是,該支承裝置由一個帶有縱向面和側面的基板構成矩形殼,在支承裝置上採用凹槽、卡鎖以及/或者凸塊部件,用於在印章上的固定,其特徵是,在支承裝置側壁分別安裝一個手柄用於兩側的握持,以便用於從一個由多個交錯活動零件所構成的印章中拉出支承裝置,手柄可推入印章底架的凹槽中,並且不超出底架的外表面,這樣一來,印章上蓋便可在印章下端凹槽的上方進行移動了。
  6. 如請求項5的印台,其特徵是,手柄按以下方式安裝:手柄高出支承裝置兩側的面板以便用於支承裝置兩側的握持。
  7. 如請求項5的印台,其特徵是,手柄與支承裝置成一體或者用固定件把手柄固定在支承裝置上。
  8. 一種自行上墨之印章,其包括:一印台之一支承裝置,其中該印章之特徵在於一樞接的印板架,該印板架具有一印板與一用於可更換印台之支承裝置的支柱,其中用於接受墨水之至少一印色墊係被安裝於該印台之該支承裝置,且該支承裝置係成形為一矩形,該矩形係由一具有彼此模製成一體之縱向面與側面之基板及形成凹槽之元件所組成;凹槽及/或凸塊,其設置於該支承裝置上以用於附接該印章,及其中該印板架及該支柱係被設置於一底架,且該印板架係可經由將該印台自一原始位置緊靠至產生一印痕之一位置之一垂直方向的支承壓力而調整,及其中該支柱係由至少一橫向於該垂直方向之筒體所形成,其中該印章係由複數個可彼此移動之零件所形成,其特徵在於,一手柄部件係被設置於該支承裝置之各個側面上,其目的係用握持該支承裝置之側及將該支承裝置自該印章拉出,其中該手柄部件係形成而可被推入該印章之該底架之一凹槽且不超出該底架之外表面,如此使得該印章之上蓋可藉由使用該推入該底架之手柄部件 而經該凹槽移動。
  9. 如請求項8的印章,其特徵是,一個呈一定角度的面板設置於筒體,該面板位於側壁的至少一定區域的上方,用於固定被推入印台的元件即設定在這個斜面上。
  10. 如請求項8或9的印章,其特徵是,凹槽設置在底架的筒體位置的兩個側壁,其用於推入印台手柄,印台兩側的握持以及抽出印台。
  11. 如請求項8或9的印章,其底架由多個部分組成,其中位於支承面區域內的這一部分採用透明安裝。
  12. 如請求項8或9的印章,定位凸塊設置於該底架之支承面區域。
  13. 如請求項8或9印章,其特徵是,印章上蓋由至少兩部分組成,其中一部分作為裝飾面板。
  14. 一種印章,其包括一具有一印板之樞接的印板架、一用於一印台之可更換支承裝置之一支柱及該印台,其中該支承裝置係直接地包含於印台中,其中該印板架及支柱係設置於一大致為空心稜柱狀之底架,且其中該印板架係可經由將該印台自一起始位置緊靠至產生一印痕之一位置之一垂直方向的支承壓力而調整,且其中該印板架之移動係與一上蓋之運動連在一起,該上蓋係沿該底架以如伸縮般的方式被推動,且該支柱係由至少一筒體及一開孔所形成,該筒體係橫向於該垂直方向且呈現一幾乎呈矩形橫截面,該開孔在該底架之一前壁對應該筒體,其中該上蓋以如帽蓋的方式封蓋該底架,且在起始 位置,該上蓋的下邊緣位於該開孔下,且橫向於該底架,且該上蓋具有一對應該開孔的窗口,其中在該起始位置上且相對於該底架之開孔的窗口係位在高於該開孔之位置,藉此至少部分地覆蓋該開孔,其特徵在於,在該上蓋之該窗口係延伸跨越該上蓋之該前壁之整體寬度,且在該上蓋之側壁上繼續延伸一深度,藉此形成一用於接觸手柄或印台之手柄部件的自由位置。
  15. 如請求項14的印章,其特徵是,一鎖緊裝置安裝在上蓋且一止擋元件設置於在底架,使該鎖緊裝置可被帶至嚙合該止擋元件,以把視窗固定在相對於該開孔的位置上。
  16. 如請求項14或15的印章,其特徵是,平行於推入方向的手柄具有一定延伸長度,這個長度對應於底架開孔的深度。
  17. 如請求項14或15的印章,其特徵是,兩個手柄相對的側壁藉由在支承裝置的窄側面上的卡扣連接,而被連接至該支承裝置。
  18. 如請求項14或15的印章,其特徵是,在兩個手柄的相對側壁上有一個齒形型材,並且在支承裝置較短窄的側壁上裝有與齒形型材相配合的齒形型材。
  19. 如請求項14或15的印章,其特徵是,該支承裝置在短窄側面上與該手柄一體成形。
  20. 如請求項14或15的印章,其特徵是,該兩個手柄在相鄰於支承裝置的長窄側面的方向上有一個導向槽,該導向 槽以互補配合之方式與支承裝置上的相對的導向塊嚙合。
  21. 如請求項14或15的印章,其特徵是,一斜邊形成於介於底座和支承裝置短窄側面之間的邊沿。
  22. 如請求項21的印章,其特徵是,該斜邊有一個卡扣位置。
  23. 一種印章,其包括一具有一印板之一樞接的印板架及一用於一可更換支承裝置之一支柱或一印台,其中該印板架及該支柱係安裝於一底架,及其中該印板架係可經由將該印台自一起始位置緊靠至產生一印痕之一位置之一垂直方向的支承壓力而調整,及其中該支柱係由至少一橫向於該垂直方向之筒體所形成,其特徵在於一橫向呈一角度之面板係被設置於該筒體且至少部分地在一側面板上,一用於固定一被推入之印台之元件附著於其上,且一橫向呈一角度之一面板係設置於該支承裝置之一側面板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上,一用於固定一被推入之印台之元件附著於其上,其中該筒體之元件係形成為對應該印台之元件,如此使得印台被推入時可被保護而不會掉落,同時可保持在一精確的位置,因為在該呈角度之面板之元件在該印台之該呈角度之面板上施予一垂直與水平之力。
  24. 如請求項23的印章,其特徵是,該用於自行上墨之印台或支承裝置係形成以使得至少一吸收墨水之墊係被安裝於一外殼或該支承裝置,其中該印台係由該支承裝置及 該墊所形成,且用於在印章上固定之構成凹槽及/或凸塊之元件係較佳地設置在該支承裝置上,一設置在該支承裝置之一側面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上之橫向呈一角度之面板係介於該支承裝置之一基板及該側面之間,而用於固定該印章之元件係定位於其上。
  25. 如請求項24的印章,其特徵是,該印台之元件係由對應設置於該印章之一凸塊的一凹槽形成。
  26.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該元件係由至少一凸塊所形成。
  27.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該等橫向呈一角度之面板或斜邊係較佳呈45度。
  28.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該斜邊可為一幾何形狀。
  29. 如請求項28的印章,其特徵是,該斜邊係由外半徑及/或鋸齒狀方式形成。
  30.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凹槽設置在底架的筒體位置的兩個側壁,其用於推入印台手柄,及用於印台兩側的握持以及抽出印台。
  31.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該上蓋以如帽蓋的方式封蓋該底架,其中在起始位置,該上蓋的下邊緣位於該開孔下且橫向於從該底架,且該上蓋具有一對應該開孔的窗口,其中在該起始位置上且相對於該底架之開孔的窗口係位在高於該開孔之位置,藉此至少部分地覆蓋該開孔。
  32. 如請求項31的印章,其特徵是,在該上蓋之該窗口係延伸跨越該上蓋之該前壁之整體寬度,且在該上蓋之側壁上繼續延伸到一定深度。
  33.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該手柄具有一長度,其平行於推入方向且對應於底架開孔的深度。
  34. 如請求項23、24及25中之任一項的印章,其特徵是,一斜邊形成於該底座和支承裝置短窄側面之間的邊沿。
  35. 如請求項34的印章,其特徵是,該斜邊有一個卡扣位置。
  36. 一種傳輸夾子,該裝置用於帶有可回轉印板、印墊以及帶有用於印台可更換支承裝置的容納裝置的印章,其中印板和容納裝置均安裝在底架,印板沿垂直方向從印台施壓的初始位置調整進入產生印痕的位置,容納裝置至少是由一個相對垂直方向橫向運動的筒體構成,其特徵是,在底蓋上至少安裝一個帶有鎖緊裝置的扣子,該閉鎖裝置通過上蓋的視窗與底架產生防脫聯繫。
TW099101825A 2009-01-30 2010-01-22 印章及用於自行上墨印章之印台 TWI499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T1742009 2009-01-30
ATA70/2010A AT507833A3 (de) 2009-01-30 2010-01-20 Stempel und stempelkissen für einen selbst färbenden stemp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40033A TW201040033A (en) 2010-11-16
TWI499517B true TWI499517B (zh) 2015-09-11

Family

ID=42077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01825A TWI499517B (zh) 2009-01-30 2010-01-22 印章及用於自行上墨印章之印台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277647A1 (zh)
EP (4) EP2384283B1 (zh)
CN (4) CN103129191B (zh)
AT (1) AT507833A3 (zh)
BR (2) BR122020010428B1 (zh)
CA (3) CA2748540C (zh)
CL (2) CL2011001837A1 (zh)
DE (3) DE202010017859U1 (zh)
RU (4) RU2496650C2 (zh)
TW (1) TWI499517B (zh)
WO (1) WO2010085828A2 (zh)
ZA (1) ZA2011048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07833A3 (de) 2009-01-30 2013-06-15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stempelkissen für einen selbst färbenden stempel
USD665444S1 (en) * 2010-03-19 2012-08-14 Trodat Gmbh Hand stamp
USD668714S1 (en) * 2010-03-19 2012-10-09 Trodat Gmbh Stamp pad holder
AT12677U1 (de) * 2011-03-30 2012-09-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Farbkissenhalter und selbstfärbestempel
AT511453B1 (de) * 2011-05-24 2012-12-15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zugehöriges stempelkissen
TW201325924A (zh) * 2011-12-16 2013-07-01 Hurrah Trading Co Ltd 自動蓋章裝置
TWM460781U (zh) * 2013-01-16 2013-09-01 Sun Same Entpr Co Ltd 印章
AT513901B1 (de) 2013-01-24 2018-08-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mbh & Co Kg Montagevorrichtung
WO2014113832A1 (de) 2013-01-24 2014-07-31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esellschaft M.B.H. & Co. Kg. Selbstfärbestempel
AT513898B1 (de) * 2013-01-24 2019-01-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mbh & Co Kg Einrichtung zum Führen eines Farbkissenbehälters sowie Selbstfärbestempel
USD732106S1 (en) * 2013-01-24 2015-06-16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mbh & Co. Kg. Self-inking stamp
AT513897B1 (de) * 2013-01-24 2018-05-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mbh & Co Kg Selbstfärbestempel mit einem Stempelgehäuse
JP6186872B2 (ja) * 2013-05-16 2017-08-30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反転式印判
JP6007820B2 (ja) * 2013-02-15 2016-10-12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反転式印判
US20140230671A1 (en) * 2013-02-15 2014-08-21 Shachihata Inc. Self-inking stamp
PL3092129T3 (pl) 2014-01-10 2018-09-28 Trodat Gmbh Układ obróbki dla wielu różnych przedmiotów obrabianych
JP1519095S (zh) * 2014-09-16 2015-03-16
AT517328A1 (de) 2015-06-10 2016-12-15 Trodat Gmbh Stempel, ein Stempelkissen und eine Verschlusskappe
USD823378S1 (en) 2015-06-10 2018-07-17 Trodat Gmbh Hand stamp
AT517318A1 (de) * 2015-06-10 2016-12-15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Abdruckeinheit
AT517321A1 (de) 2015-06-10 2016-12-15 Trodat Gmbh Stempel
AT517322A1 (de) 2015-06-10 2016-12-15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Abdruckeinheit, insbesondere als Ersatzteil für einen Stempel
USD847899S1 (en) 2015-12-10 2019-05-07 Trodat Gmbh Hand stamp
AT518588B1 (de) * 2016-05-04 2018-10-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mbh & Co Kg Kissenhalter
AT518735A1 (de) 2016-06-09 2017-12-15 Trodat Gmbh Antriebseinheit, Bandeinheit, Brücke, Mitnehmer und Stempel hierfür
JP6860809B2 (ja) * 2016-09-29 2021-04-21 シヤチハタ株式会社 印体ユニット
AT518988B1 (de) 2016-09-30 2018-03-15 Trodat Gmbh Verfahren zum Erzeugen eines Stempelabdrucks mit UV-aushärtbarer Farbe mit
AT519177B1 (de) 2016-10-06 2019-04-15 Trotec Laser Gmbh Verfahren zum Gravieren, Markieren und/oder Beschriften eines Werkstückes mit
AT520967A1 (de) * 2018-02-15 2019-09-15 Trodat Gmbh Stempel, insbesondere Datumstempel
TWM561004U (zh) 2018-03-02 2018-06-01 Sun Same Enterprises Co Ltd 印台定位裝置
CN109774326B (zh) * 2019-03-20 2024-05-28 广东顺德米壳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上油印章的盖章机
TWM587599U (zh) * 2019-07-09 2019-12-11 三勝文具廠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型印台座
AT523250A1 (de) * 2019-12-12 2021-06-15 Trodat Gmbh Verschlusskappe für einen Stempel und Stempel hierfür
USD1003990S1 (en) * 2020-01-30 2023-11-07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esellschaft m.b.H. & Co. KG Stamp printer
CN112477452A (zh) * 2020-11-18 2021-03-12 高万刚 一种肛肠科术后换药标记装置的姿态预调节方法
AT525389A1 (de) * 2021-08-20 2023-03-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mbh & Co Kg Fixiervorrichtung für Selbstfärbestempe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3186A (en) * 1997-01-14 1998-04-28 Liao; Shu Chiao Stamp
WO2001083228A1 (de) * 2000-05-04 2001-11-08 Trodat Gmbh Selbstfärbestempel
EP1507666A1 (de) * 2002-05-27 2005-02-23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aufnahmeeinrichtung für ein stempelkissen
WO2005084953A2 (de) * 2004-03-08 2005-09-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esellschaft M.B.H. & Co. Kg. Selbstfärbe-handstempel mit reservefarbkissen
US6945172B1 (en) * 2004-06-10 2005-09-20 Shiny Shih Housing assembly for a self-inking stamp
AT503827A1 (de) * 2006-06-26 2008-01-15 Trodat Gmbh Stemp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74730A (en) 1976-07-26 1980-09-10 Citizen Watch Co Ltd Electronic watch
JP2544204Y2 (ja) 1992-06-30 1997-08-13 株式会社三栄水栓製作所 湯水混合栓
DE4408461A1 (de) * 1994-03-12 1995-09-14 Esselte Meto Int Gmbh Handetikettier- oder Auszeichnungsgerät
US5517916A (en) * 1994-09-14 1996-05-21 M&R Marking Systems, Inc. Self-inking stamp
PL311908A1 (en) 1995-12-18 1997-06-23 Lucjan Poplawski Stamp holder
US5623875A (en) * 1996-03-28 1997-04-29 Perets; Mishel Multi-color and easy to assemble automatic rubber stamp
CN2262487Y (zh) * 1996-06-07 1997-09-17 上海号码机厂 自动上墨印章
CN1197009A (zh) * 1997-04-21 1998-10-28 李嘉善 自上墨印章
ATE230352T1 (de) * 1999-02-18 2003-01-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Selbstfärbe-handstempel
AT4014U1 (de) * 2000-01-28 2000-12-27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Längliche stempelvorrichtung
TW508313B (en) * 2000-05-04 2002-11-01 Trodat Gmbh Self-inking stamp
ES2282243T3 (es) 2000-05-04 2007-10-16 Trodat Gmbh Sello de entintaje automatico.
US6526882B1 (en) * 2001-10-29 2003-03-04 Shiny Shih Fountain stamp
AU2003300457A1 (en) 2003-01-02 2004-07-29 M And R Marking Systems, Inc. Hand stamp and locking storage cap
AT6731U1 (de) * 2003-03-18 2004-03-2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Selbstfärbestempel mit oberschlagfärbung und farbkissen-behälter hiefür
AT6732U9 (de) * 2003-03-18 2004-06-2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Selbstfärbestempel mit oberschlagfärbung sowie farbkissen-behälter hiefür
WO2004091923A1 (de) * 2003-04-16 2004-10-28 Design Shopping Gmbh Stempel und wendemechanismus für einen stempel
AT412772B (de) * 2003-10-17 2005-07-2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Selbstfärbe-handstempel
US6877426B1 (en) 2004-03-09 2005-04-12 Chien-Kai Huang Stamping device having a reversible printing member
CN1704254A (zh) * 2004-05-31 2005-12-07 阳光海岸贸易公司 印章
DE202004010164U1 (de) 2004-06-28 2004-08-26 Shih, Shiny, Yungkang Stempelgehäuse
AT7861U1 (de) * 2004-09-14 2005-10-17 Trodat Gmbh Handstempel, sowie abdeckung für handstempel
US7086331B2 (en) * 2005-01-04 2006-08-08 Cosco Industries, Inc. Hand-held ink stamper with spare ink supply
DE202006000147U1 (de) 2006-01-05 2006-10-19 Minda Industrieanlagen Gmbh Fördereinrichtung
DE202006001471U1 (de) * 2006-01-30 2006-04-20 Müller, Fritz, Prof. Bewegungssensor
DE202006001417U1 (de) 2006-01-31 2006-04-06 Sun Same Enterprises Co., Ltd., Yuan Kang Gehäuseanordnung für einen selbstfärbenden Stempel
CN2908158Y (zh) * 2006-03-31 2007-06-06 卓达印章器材(厦门)有限公司 翻转式自着色印章的外壳和底盖
AT507833A3 (de) 2009-01-30 2013-06-15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stempelkissen für einen selbst färbenden stempel
TWM460781U (zh) * 2013-01-16 2013-09-01 Sun Same Entpr Co Ltd 印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3186A (en) * 1997-01-14 1998-04-28 Liao; Shu Chiao Stamp
WO2001083228A1 (de) * 2000-05-04 2001-11-08 Trodat Gmbh Selbstfärbestempel
EP1507666A1 (de) * 2002-05-27 2005-02-23 Trodat GmbH Stempel und aufnahmeeinrichtung für ein stempelkissen
WO2005084953A2 (de) * 2004-03-08 2005-09-15 Colop Stempelerzeugung Skopek Gesellschaft M.B.H. & Co. Kg. Selbstfärbe-handstempel mit reservefarbkissen
US6945172B1 (en) * 2004-06-10 2005-09-20 Shiny Shih Housing assembly for a self-inking stamp
AT503827A1 (de) * 2006-06-26 2008-01-15 Trodat Gmbh Stemp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190A (zh) 2013-06-05
CA2748540A1 (en) 2010-08-05
EP2384283B1 (de) 2013-04-17
EP2591919B1 (de) 2013-12-11
CA2748540C (en) 2014-05-13
RU2013131620A (ru) 2015-01-20
CN102300716A (zh) 2011-12-28
CN103144449B (zh) 2017-11-03
RU2011135957A (ru) 2013-03-10
CL2011001837A1 (es) 2012-03-09
DE202010017859U1 (de) 2013-01-18
RU2573341C2 (ru) 2016-01-20
CN103144449A (zh) 2013-06-12
CL2015000093A1 (es) 2015-06-19
EP2591920A1 (de) 2013-05-15
CA2829896C (en) 2015-11-17
RU2561026C2 (ru) 2015-08-20
ZA201104877B (en) 2012-03-28
CN103129191B (zh) 2015-11-25
RU2560869C2 (ru) 2015-08-20
CA2829896A1 (en) 2010-08-05
EP2591919A1 (de) 2013-05-15
AT507833A2 (de) 2010-08-15
EP2591921A1 (de) 2013-05-15
RU2013131614A (ru) 2015-01-20
RU2013131617A (ru) 2015-01-20
EP2591921B1 (de) 2014-02-26
BR122020010428B1 (pt) 2021-01-26
CA2830919C (en) 2015-04-07
CN103129190B (zh) 2015-11-18
US20200039266A1 (en) 2020-02-06
WO2010085828A2 (de) 2010-08-05
DE202010017858U1 (de) 2013-01-21
DE202010017857U1 (de) 2013-01-10
RU2496650C2 (ru) 2013-10-27
CA2830919A1 (en) 2010-08-05
CN102300716B (zh) 2015-01-28
WO2010085828A3 (de) 2010-10-07
US20110277647A1 (en) 2011-11-17
BRPI1007298B1 (pt) 2020-12-15
US11220124B2 (en) 2022-01-11
TW201040033A (en) 2010-11-16
CN103129191A (zh) 2013-06-05
EP2591920B1 (de) 2014-02-26
AT507833A3 (de) 2013-06-15
EP2384283A2 (de) 201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9517B (zh) 印章及用於自行上墨印章之印台
EP1507666B1 (de) Stempel und aufnahmeeinrichtung für ein stempelkissen
CN104589817B (zh) 印章及相关联印台
JP4459403B2 (ja) 印判
JP2578125Y2 (ja) 捺印具
AT7255U1 (de) Stempel und aufnahmeeinrichtung für ein stempelkissen
JP4075036B2 (ja) プリンタ
JP4398613B2 (ja) スタン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