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7761B - Manufacture of non - circular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Manufacture of non - circular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7761B
TWI447761B TW102122339A TW102122339A TWI447761B TW I447761 B TWI447761 B TW I447761B TW 102122339 A TW102122339 A TW 102122339A TW 102122339 A TW102122339 A TW 102122339A TW I447761 B TWI447761 B TW I4477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circular coil
wire
swinging pieces
piec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2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1308A (zh
Inventor
Masumi Osawa
Original Assignee
Nittoku 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ku Eng filed Critical Nittoku Eng
Publication of TW201401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1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7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77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1Winding coils of special form
    • H01F41/073Winding onto elongate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Description

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造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習知,於用於如行動電話機般之小型裝置之揚聲器中,使用將較細之線材捲繞成圓形之較小型之圓形線圈。作為如此之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已知有於剖面為圓形之卷芯捲附線圈用線材之繞線裝置(參照JP1997-148168A)。於該繞線裝置中,藉由將捲附於卷芯之圓形線圈從卷芯卸除,而獲得具有所欲之直徑的圓形線圈。
近年來,作為用於小型裝置之揚聲器,多使用長圓形或長方形者。於長圓形或長方形之形狀之揚聲器中,使用具有長方形、長圓形、或橢圓形等剖面之非圓形線圈。
於使用上述習知之繞線裝置而製造非圓形線圈之情形,如下之步驟係為必要:將線材捲附於剖面具有長方形、長圓形、或橢圓形等形狀之卷芯,且將該經捲附之線圈從卷芯卸除。
於上述習知之繞線裝置中,對線材施加既定之張力而捲附於卷芯,因此,將經捲附之非圓形線圈從卷芯卸除之作業變得較為困難。為了使卸除變得容易,於JP1997-148168A中,為了從卷芯卸除線圈,使用有線導件。然而,一旦使線導件抵接於線圈之端部並強制地將線圈從卷芯卸除,則既定之張力起作用而使線圈內周之線材之表面皮膜與卷芯摩擦,恐有使皮膜受到損傷之情況。
於剖面為長方形或長圓形等之卷芯中,如圖19所示,存在直線部分。於圖19中,表示剖面為長圓形之卷芯3之剖面。一旦將線材2捲繞於具有如此之直線部分之卷芯3,則即使於線材2之長度方向如實線箭頭所示般施加既定之張力F,亦不會產生將線材2按壓於卷芯3之直線部分之力。因此,一旦於直線部分捲繞複數個線材2,則因與相鄰之線材2之接觸阻力,導致線材2不與卷芯3之直線部分接觸,而如虛線箭頭所示般,從直線部分浮起並隆起,而難以獲得所欲形狀之線圈。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可在不對線材之皮膜造成損傷之情況下,將線圈較容易地從卷芯卸除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在不使線材隆起之情況下使之捲繞,而獲得所欲形狀之線圈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
根據本發明之某一態樣,提供一種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具備:一對擺動片,其基端側被支持成擺動自如,且前端間隔可擴大或縮小;操作片,係藉由在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拔插而擴大或縮小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隔;及繞線機構,係將線材捲繞於藉由該操作片之插入而擴大之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外周而形成非圓形線圈;該操作片在被插入至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之狀態下,不與該一對擺動片接觸之兩側面,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且以與捲繞該線材之該一對擺動片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具備:擴大步驟,將操作片插入於基端側被支持成擺動自如且前端間隔可擴大或縮小之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並擴大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隔;繞線步驟,將線材捲繞於藉由該操作片之插入而經擴大之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外周,形成非圓形線圈;縮小步驟,從該一對擺動片之間拔出該操作片而使形成有該非圓形線圈之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隔縮小;以及線圈卸除 步驟,從該一對擺動片之經縮小之前端外周卸除該非圓形線圈;該操作片,在被插入至該一對擺動片之前端間之狀態下,不與該一對擺動片接觸之兩側面相互往外側突出並彎曲,且以與捲繞有該線材之該一對擺動片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
2、18‧‧‧線材
3‧‧‧卷芯
10‧‧‧製造裝置
11‧‧‧台座
12‧‧‧第一支持壁
13‧‧‧第二支持壁
14‧‧‧第一伺服馬達
14a‧‧‧第一伺服馬達14之旋轉軸
16a、16b、28a、28b‧‧‧滑輪
16c、28c‧‧‧皮帶
17‧‧‧第三支持壁17
18a‧‧‧捲繞起始端
18b‧‧‧捲繞終止端
19‧‧‧筒狀捲線軸
21‧‧‧台構件
22、23‧‧‧擺動片
22a、23a‧‧‧軸
24‧‧‧芯材
26‧‧‧第一旋轉體
26a‧‧‧大徑部
26b‧‧‧小徑部
26c‧‧‧凹部
27‧‧‧第二伺服馬達
27a‧‧‧第二伺服馬達27之旋轉軸
29‧‧‧螺旋彈簧
31‧‧‧操作片
31a‧‧‧前端較細部
31b‧‧‧基端部
31c‧‧‧中間部
31d、31e‧‧‧側面
31f、31g‧‧‧接觸面
32‧‧‧第二旋轉體
36‧‧‧第一導引構件
36a‧‧‧第一間隙
36c、37c‧‧‧螺栓
37‧‧‧第二導引構件
37a‧‧‧第二間隙
37b‧‧‧中心孔
38‧‧‧把持具
38a‧‧‧操作按鈕
39‧‧‧卡止具
40‧‧‧插拔機構
42、56b、57b、58b、73‧‧‧滾珠螺桿
43、56a、57a、58a、72‧‧‧伺服馬達
44‧‧‧可動台
50‧‧‧線材捲出機
51‧‧‧噴嘴
52‧‧‧噴嘴移動機構
53‧‧‧張力裝置
54‧‧‧支持板
56、57、58‧‧‧伸縮致動器
56c、57c、58c、74‧‧‧從動件
56d、57d、58d、71‧‧‧外殼
57‧‧‧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58‧‧‧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59‧‧‧切割裝置
59a、82、106、116‧‧‧氣缸
59b‧‧‧切割齒
60‧‧‧把持裝置
60a‧‧‧把持片
61‧‧‧罩殼
62‧‧‧滾筒
63‧‧‧張力桿
63a‧‧‧線材導件
63b‧‧‧旋動軸
63c‧‧‧安裝托架
64‧‧‧捲出控制馬達
65‧‧‧電位計
66‧‧‧彈簧
67‧‧‧移動構件
68‧‧‧張力調節螺旋
68a‧‧‧公螺紋
70‧‧‧拔出機構
76‧‧‧保持構件
81‧‧‧熱風機
81a‧‧‧空氣噴嘴
90‧‧‧非圓形線圈
90a‧‧‧彎曲部
100‧‧‧線材成形裝置
101‧‧‧基座
102‧‧‧設置片
102a‧‧‧支持台
102b、102c‧‧‧支持片
103‧‧‧按壓構件
103a、113a‧‧‧突出片
104‧‧‧第一軌道
105‧‧‧第一可動台
106a、116a‧‧‧出沒桿
107、117‧‧‧安裝台
108、118‧‧‧測微計
108a‧‧‧測微計108之旋轉軸
109、119‧‧‧抵接構件
113‧‧‧支持構件
114‧‧‧第二軌道
115‧‧‧第二可動台
118a‧‧‧測微計118之旋轉軸
F‧‧‧張力
圖1A: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中之一對擺動片與操作片之關係之立體圖,且表示操作片從一對擺動片之間脫離之狀態。
圖1B: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中之一對擺動片與操作片之關係之立體圖,且表示將操作片插入至一對擺動片之間之狀態。
圖2:係沿圖4之D-D線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於筒狀捲線軸之周圍捲繞線材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4:係圖5之A部之放大剖面圖。
圖5: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之俯視圖。
圖6:係從圖5之箭頭B之方向觀察之圖式。
圖7:係沿圖5之C-C線之剖面圖。
圖8A:係捲繞於筒狀捲線軸之非圓形線圈之立體圖,且表示非圓形線圈係橢圓形狀之情形。
圖8B:係捲繞於筒狀捲線軸之非圓形線圈之立體圖,且表示非圓形線圈係長圓形狀之情形。
圖9:係線材成形裝置之俯視圖。
圖10:係沿圖9之E-E線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操作片進入至一對擺動片之間、筒狀捲線軸被支持之狀 態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藉由第一導引構件及第二導引構件夾持筒狀捲線軸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3:係表示於第一導引構件與第二導引構件之間空出間隙而使線材通過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4:係表示將線材捲繞於第一導引構件與第二導引構件之間之筒狀捲線軸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15:係表示從一對擺動片之間拔出操作片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6:係表示使一對擺動片相對於第一導引構件移動並將非圓形線圈與筒狀捲線軸一同卸除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7:係表示將非圓形線圈設置於線材成形裝置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8:係表示藉由線材成形裝置而將橢圓形之非圓形線圈成形成長圓狀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9:係表示藉由習知之方法,將線材捲繞於具有長圓狀剖面之卷芯之周圍之狀態的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10,係製造用於小型揚聲器用音圈等之非圓形線圈者。
於圖5中,設定相互正交之X、Y及Z之3軸,且X軸為於大致水平前後方向延伸者,Y軸為於大致水平橫方向延伸者,Z軸為於垂直方向延伸者。如圖5所示,於製造裝置10之台座11,於Y軸方向空出既定之間隔相互平行地立設第一及第二支持壁12、13。於第一及第二支持壁12、13,第一旋轉體26於Y軸方向延伸並架設成可於長度方向移動。第一旋轉體26,具有:大徑部26a,係被支持成可於第一支持壁12移動之剖面 圓形之棒狀構件;及小徑部26b,係以與大徑部26a同軸地連續之方式形成並被支持成可於第二支持壁13移動之剖面圓形之棒狀構件。於第一旋轉體26,貫通其中心軸設置芯材24。
芯材24係剖面圓形之棒狀構件,於芯材24之前端同軸設置圓柱狀之台構件21。於第一旋轉體26之大徑部26a,形成收納台構件21之凹部26c(圖4)。小徑部26b,形成其外徑較同軸設置於台構件21之芯材24為大。芯材24與第一旋轉體26栓槽結合(be splined to),且可相對於第一旋轉體26而於長度方向相對移動,另一方面,不可相對旋轉地插通於第一旋轉體26。於台構件21,一對擺動片22、23以設置於基端側之軸22a、23a為中心支持成擺動自如。一對擺動片22、23,構成為前端間隔可擴大或縮小。
於大徑部26a之周圍,設置對線材18之捲繞起始端18a進行把持之把持具38、及對線材18之捲繞終止端18b進行卡止之卡止具39。於把持具38,突出設置用以使被把持之線材18從把持具38脫離之操作按鈕38a(圖4)。於台座11,設置對操作按鈕38a進行操作之操作機構(未圖示)。
製造裝置10,具備藉由在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插拔而使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或縮小之操作片31。於台座11,與第一及第二支持壁12、13平行之第三支持壁17,於Y軸方向從第一及第二支持壁12、13空出既定之間隔立設。於第三支持壁17,與第一旋轉體26同軸之第二旋轉體32於Y軸方向延伸並設置成可旋轉。操作片31,透過第二導引構件37而設置於一對擺動片22、23對向之第二旋轉體32之端面。
如圖1~圖4所示,於操作片31之前端,形成外徑朝向一對擺動片22、23縮小之圓錐梯形狀之前端較細部31a。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設置作為於前端間隔變窄之方向對一對擺動片22、23進行彈壓之 彈壓構件的螺旋彈簧29(圖4)。如圖11所示,一旦對抗螺旋彈簧29之彈壓力而將操作片31之前端較細部31a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則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圖1(b))。反之,如圖1(a)及圖4所示,一旦操作片31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脫離,則藉由螺旋彈簧29之彈壓力而使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縮小。
如圖5所示,製造裝置10,具備使一對擺動片22、23與第一旋轉體26一同移動,並使操作片31在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插拔之插拔機構40。插拔機構40,具有與第一旋轉體26平行地被第一及第二支持壁12、13所支持之滾珠螺桿42、使滾珠螺桿42旋轉之伺服馬達43、及螺合於滾珠螺桿42並於Y軸方向移動之可動台44。第一旋轉體26,於可動台44安裝成於軸方向不能相對移動且可相對旋轉。藉此,一旦伺服馬達43驅動而滾珠螺桿42旋轉,且可動台44於Y軸方向移動,則第一旋轉體26亦與可動台44一同於Y軸方向移動。
一旦第一旋轉體26於軸方向(Y軸方向)移動,則由於第二旋轉體32不移動,因此設置於第一旋轉體26之一對擺動片22、23,相對於設置於第二旋轉體32之操作片31接近或遠離。如此,一旦驅動插拔機構40並使一對擺動片22、23接近操作片31,則可使操作片31插入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反之,一旦驅動插拔機構40並使一對擺動片22、23遠離操作片31,則可使操作片31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脫離。
製造裝置10,具備使操作片31與在前端間插入有操作片31之一對擺動片22、23一同旋轉而將線材18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之繞線機構。繞線機構,具備使第一旋轉體26與芯材24一同旋轉之第一伺服馬達14、及使第二旋轉體32與操作片31一同旋轉之第二伺服馬達27。
第一伺服馬達14,安裝於第二支持壁13。於第一旋轉體26 及第一伺服馬達14之旋轉軸14a,分別連結滑輪16a、16b。於滑輪16a、16b繞掛皮帶16c。滑輪16b可於第一旋轉體26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並設置於第二支持壁13。一旦第一伺服馬達14進行驅動而旋轉軸14a進行旋轉,則該旋轉透過皮帶16c而往第一旋轉體26傳遞,且第一旋轉體26與芯材24一同進行旋轉。
第二伺服馬達27,安裝於第三支持壁17。於第二旋轉體32及第二伺服馬達27之旋轉軸27a,分別連結滑輪28a、28b。於滑輪28a、28b繞掛皮帶28c。一旦第二伺服馬達27進行驅動而旋轉軸27a進行旋轉,則該旋轉透過皮帶28c而往第二旋轉體32傳遞,且第二旋轉體32與操作片31一同進行旋轉。第一及第二伺服馬達14、27,同步地使一對擺動片22、23及操作片31之雙方以相同之旋轉速度往相同方向旋轉。藉此,將線材18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
如圖5及圖6所示,於台座11上,設置將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之線材18捲出之線材捲出機50。線材捲出機50,具備供線材18插通之噴嘴51、使噴嘴51於3軸方向移動之噴嘴移動機構52、及對線材18賦予張力之張力裝置53。噴嘴51,固定於支持板54。噴嘴移動機構52,使支持板54相對於台座11於3軸方向移動。
噴嘴移動機構52,藉由X軸、Y軸、及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58之組合而構成。各伸縮致動器56~58,具備細長之箱形之外殼56d~58d、於外殼56d~58d之內部於長度方向延伸設置且藉由伺服馬達56a~58a而進行旋動驅動之滾珠螺桿56b~58b、及螺合於滾珠螺桿56b~58b而進行移動之從動件56c~58c。一旦伺服馬達56a~58a進行驅動而滾珠螺桿56b~58b進行旋轉,則螺合於滾珠螺桿56b~58b之從動件56c~58c沿著外殼56d~58d之長度方向進行移動。
設置噴嘴51之支持板54,安裝於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 之外殼56d。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之從動件56c,安裝於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7之從動件57c。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7之外殼57d,安裝於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8之從動件58c。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8之外殼58d,於Y軸方向延伸並固定於台座11。各伸縮致動器56~58中之各伺服馬達56a~58a,藉由來自控制器(未圖示)輸出之輸出信號控制。
如圖6所示,於支持板54,除了噴嘴51之外,另設置有藉由空氣壓切斷插通噴嘴51之線材18之切割裝置59(參照JP2011-217824A)、及藉由把持片60a把持線材18並禁止插通噴嘴51之線材18之移動之把持裝置60。切割裝置59,隔著藉由來自控制器之指令而進行驅動之氣缸59a而安裝於支持板54。切割裝置59,藉由氣缸59a而於切割齒59b切斷線材18之切斷位置與從線材18離開之待機位置之間移動。切割裝置59與把持裝置60,與噴嘴51一同移動,且藉由來自控制器輸出之輸出信號而控制。
張力裝置53,係可對捲出之線材18賦予張力,並且可將線材18捲回者。張力裝置53,具備設置於台座11之罩殼61、及設置於罩殼61之Y軸方向之側面之滾筒(drum)62及張力桿63。於滾筒62捲附線材18。於罩殼61之內部,設置使滾筒62旋轉而捲出線材18之捲出控制馬達64。從滾筒62捲出之線材18,由設置於張力桿63之前端之線材導件63a引導。由線材導件63a引導之線材18,以從線材導件63a貫通噴嘴51之方式配線。
張力桿63,可以基端之旋動軸63b為支點而於X軸方向旋動。旋動軸63b之旋動角度,係藉由收納於罩殼61內且安裝於旋動軸63b之作為旋動角度檢測手段的電位計65而檢測。電位計65之檢測輸出被輸入至控制器,來自控制器之控制信號被輸出往捲出控制馬達64。
於張力桿63之旋動軸63b與線材導件63a之間之既定位置,透過安裝托架63c安裝作為往張力桿63之旋動方向賦予彈壓力之彈壓手段的彈性構件即彈簧66之一端。藉由彈簧66而對張力桿63賦予對應於旋動 角度之彈性力。彈簧66之另一端,固定於移動構件67。移動構件67螺合於張力調節螺桿68之公螺紋68a,且伴隨公螺紋68a之旋轉而調整位置。如此,彈簧66之另一端之固定位置可位移,藉由張力桿63而賦予之線材18之張力藉由移動構件67調節。
控制器,以藉由電位計65而檢測之旋動角度成為既定角度之方式對捲出控制馬達64進行控制。於張力裝置53中,藉由彈簧66透過張力桿63而對線材18賦予張力,以張力桿63成為既定角度之方式使滾筒62旋轉而捲出既定量之線材18。因此,線材18之張力維持於既定值。
如圖1~圖5所示,製造裝置10,具備:第一導引構件36,係插入一對擺動片22、23之基端側,限制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之線材18之一方之卷寬;及第二導引構件37,係可脫離地插入有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限制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之線材18之另一方之卷寬。第一導引構件36,藉由螺栓36c而緊固於第一旋轉體26之端部,且以包圍一對擺動片22、23之方式設置。第二導引構件37,藉由螺栓37c而緊固於與一對擺動片22、23對向之第二旋轉體32之端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製造裝置10,係表示將線材18捲繞於裝附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之筒狀捲線軸19者。作為筒狀捲線軸19,例示由經捲起之紙所構成之紙製捲線軸、由樹脂所構成之樹脂製捲線軸、或由非磁性薄膜所構成之捲線軸。作為樹脂製捲線軸,例如較佳為由聚醯亞胺膜(商標名;Kapton)所構成者。筒狀捲線軸19,如圖11所示,係將操作片31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並使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藉此支持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
如圖4所示,於第一導引構件36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形成供筒狀捲線軸19之一側之外周緣進入之第一間隙36a。此外,如圖12所示,於第二導引構件37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形成在第二導引構件 37抵接於第一導引構件36之狀態下,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緣之中未進入第一間隙36a之其餘部分進入之第二間隙37a。也就是,筒狀捲線軸19之另一側之外周緣進入第二間隙37a。
如圖4所示,操作片31,係藉由將前端較細部31a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而將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壓擴而使其擴大者。操作片31,隔著第二導引構件37而設置於第二旋轉體32。操作片31,於形成於第二導引構件37之中心軸之中心孔37b,裝附基端部31b,藉此固定於第二導引構件37。於操作片31之前端較細部31a與基端部31b之間,形成軸方向之剖面形狀無變化之中間部31c。於操作片31進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並使其前端間隔擴大之後,如圖12~圖14所示,即使一對擺動片22、23與操作片31於軸方向相對移動,亦由於一對擺動片22、23係沿著操作片31之中間部31c進行移動,因此不存在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或縮小之情況。
如圖2及圖3所示,中間部31c,具有在中間部31c插入至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之狀態下,與一對擺動片22、23接觸之接觸面31f、31g。另一方面,不與一對擺動片22、23接觸之中間部31c之兩側面31d、31e,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且以與捲繞線材18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於圖1~圖3中,表示捲繞線材18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剖面形狀形成大致半圓狀之情形。此外,中間部31c之兩側面31d、31e,以與剖面形狀成為半圓狀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相互往外側鼓出之彎曲面。
於本實施形態中,插入操作片31並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剖面形狀,表示成為作為整體不存在直線部分之橢圓般之形狀之情形。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插入有操作片31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捲附線材18,藉此,如圖8A所示,可獲得形成如橢圓 般之形狀之非圓形線圈90。
如圖7所示,製造裝置10,具備將一對擺動片22、23從第一導引構件36拔出之拔出機構70。拔出機構70,具備於Y軸方向延伸並固定於可動台44之上部之外殼71、藉由伺服馬達72而旋轉驅動之滾珠螺桿73、螺合於滾珠螺桿73而進行移動之從動件74、及安裝於從動件74之保持構件76。拔出機構70,可透過保持構件76而使芯材24於Y軸方向移動。因此,拔出機構70,如圖15所示般,可使芯材24往操作片31側移動,使一對擺動片22、23從第一導引構件36突出,並且如圖16所示般,可使芯材24以遠離操作片31之方式移動,而將一對擺動片22、23從第一導引構件36拔出。
如圖5所示,於台座11,隔著氣缸82而設置熱風機81。於熱風機81,設置吹出熱風之空氣噴嘴81a。熱風機81,藉由氣缸82之驅動,而於空氣噴嘴81a之吹出端面向一對擺動片22、23之捲繞線材18之部位之第一位置(圖中由單點鏈線表示之位置)、與空氣噴嘴81a之吹出端從一對擺動片22、23離開之第二位置(圖中由實線表示之位置)之間進行往返移動。熱風機81一般位於第二位置,於藉由加熱而使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之線材18之絕緣皮膜熔融、冷卻而固著之情形,藉由來自控制器之指令之氣缸82之驅動,而從第二位置往第一位置進行移動。熱風機81,於第一位置從空氣噴嘴81a吹出熱風,使捲繞之線材18之絕緣皮膜熔融固著。
如圖9及圖10所示,製造裝置10,具備使與操作片31之兩側面31d、31e接觸並彎曲捲繞之線材18成為直線狀之線材成形裝置100。線材成形裝置100,具有基座101,於基座101設置設置片102,該設置片102係設置將線材18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而獲得之非圓形線圈90(圖8A)。於本實施形態中,非圓形線圈90成為橢圓形狀, 因此,設置片102,具備支持非圓形線圈90之下面之支持台102a、及立設於支持台102a並從內側支持非圓形線圈90之長徑方向之兩端部之一對支持片102b、102c(圖17)。一對支持片102b、102c不可移動地固定於支持台102a。
線材成形裝置100,具備從兩側夾持以與非圓形線圈90對向之方式形成之彎曲部90a、90a(圖8A)並進行按壓之一對按壓構件103。於基座101之設置片102之兩側,配置夾持設置片102並排列成直線狀之第一軌道104。於第一軌道104,將第一可動台105配置成可沿第一軌道104往返移動。按壓構件103,安裝於第一可動台105。
線材成形裝置100,為了以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非圓形線圈90,而具備使一對按壓構件103之相互之間隔縮小之作為按壓構件移動致動器之氣缸106。氣缸106,設置於立設在基座101之第一軌道104之長度方向之端部的安裝台107。氣缸106之出沒桿106a,其前端安裝於第一可動台105。於按壓構件103,形成朝向非圓形線圈90突出之突出片103a。
一旦對氣缸106供給壓縮空氣,則出沒桿106a突出,按壓構件103與第一可動台105一同前進。藉此,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設置於設置片102之非圓形線圈90之兩側之經彎曲之彎曲部90a、90a(圖8A)。藉此,按壓構件103之突出片103a接觸於彎曲部90a、90a,彎曲部90a、90a被矯正成直線狀(圖18)。另一方面,一旦從氣缸106排出壓縮空氣,則出沒桿106a沒入,按壓構件103與第一可動台105一同後退。藉此,按壓構件103遠離設置片102,且可從設置片102卸除非圓形線圈90、及往設置片102設置非圓形線圈90(圖17)。
於第一可動台105,以偏離按壓構件103之方式安裝測微計108。測微計108與第一軌道104平行地設置。於基座101,設置測微計108之旋轉軸108a之前端抵接之抵接構件109。使測微計108之旋轉軸108a旋 轉而使其出沒,藉此,可正確地調整按壓構件103之移動距離。按壓構件103,藉由氣缸106之出沒桿106a突出而與非圓形線圈90接觸(圖18)。其接觸量藉由測微計108調整。
線材成形裝置100,具備從與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非圓形線圈90之方向正交之方向夾持並擠壓非圓形線圈90之一對支持構件113。於基座101,配置與第一軌道104正交、夾持設置片102並排列成直線狀之第二軌道114。於第二軌道114,將第二可動台115配置成可沿第二軌道114往返移動。支持構件113,安裝於第二可動台115。
線材成形裝置100,為了以一對支持構件113抑制因藉由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而產生之非圓形線圈90往與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之方向正交之方向之伸長,而具備使一對支持構件113之相互之間隔縮小之作為支持構件移動致動器之氣缸116。氣缸116,設置於立設在基座101之第二軌道114之長度方向之端部的安裝台117。氣缸116之出沒桿116a,其前端安裝於第二可動台115。於支持構件113,形成朝向非圓形線圈90突出之突出片113a。
一旦對氣缸116供給壓縮空氣,則出沒桿116a突出而支持構件113與第二可動台115一同前進。藉此,一對支持構件113之突出片113a與非圓形線圈90接觸,抑制非圓形線圈90往與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之方向正交之方向之伸長(圖18)。另一方面,一旦從氣缸116排出壓縮空氣,則出沒桿116a沒入而支持構件113與第二可動台115一同後退。藉此,支持構件113遠離設置片102,且可從設置片102卸除非圓形線圈90及往設置片102設置非圓形線圈90(圖17)。
於第二可動台115,以偏離支持構件113之方式安裝測微計118。測微計118與第二軌道114平行地設置。於基座101,設置測微計118之旋轉軸118a之前端抵接之抵接構件119。使測微計118之旋轉軸118a旋 轉而使其出沒,藉此,可正確地調整支持構件113之移動距離。支持構件113,藉由氣缸116之出沒桿116a突出而與非圓形線圈90接觸而抑制非圓形線圈90之伸長(圖18)。用以抑制該伸長之支持構件113之移動量,藉由測微計118調整。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線材18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而獲得之非圓形線圈90係橢圓形狀。因此,以一對按壓構件103位於非圓形線圈90之短徑方向,一對支持構件113位於長徑方向之方式設置設置片102。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以下,針對使用有製造裝置10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具備:擴大步驟,將操作片31插入於構成為基端側被支持成擺動自如且前端間隔可擴大或縮小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並使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繞線步驟,將線材18捲繞於使操作片31及一對擺動片22、23旋轉並藉由操作片31之插入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而形成非圓形線圈90;縮小步驟,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拔出操作片31而使形成有非圓形線圈90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縮小;及線圈卸除步驟,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縮小之前端外周卸除非圓形線圈90。
非圓形線圈90亦可形成於筒狀捲線軸19之周圍。於此情形,於使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之擴大步驟之前,進行於前端間隔經縮小之狀態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安裝筒狀捲線軸19之捲線軸安裝步驟。於繞線步驟中,將線材18捲繞於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於線圈卸除步驟中,非圓形線圈90之卸除與筒狀捲線軸19之卸除一同進行。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筒狀捲線軸19之周圍形成橢圓形之非圓形線圈90之情形進行說明。以下,針對各步驟進行說明。
<捲線軸裝附步驟>於捲線軸裝附步驟中,將筒狀捲線軸19裝附於前端間隔經縮小之狀態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首先,藉由驅動圖7所示之拔出機構70之伺服馬達72,透過保持構件76使芯材24往操作片31側移動,使一對擺動片22、23從第一導引構件36突出。接著,藉由驅動圖5所示之插拔機構40之伺服馬達43,使一對擺動片22、23遠離操作片31,使操作片31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脫離。藉此,藉由螺旋彈簧29之彈壓力,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縮小。接著,如圖4所示,將筒狀捲線軸19裝附於前端間隔經縮小之狀態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
<擴大步驟>於擴大步驟中,使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擴大。於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保持筒狀捲線軸19。使插拔機構40之伺服馬達43往與捲線軸裝附步驟時相反方向旋轉,藉此,使一對擺動片22、23接近操作片31,使操作片31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藉此,如圖11所示,操作片31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擴大。藉由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而保持筒狀捲線軸19。
一旦將操作片31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則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插入於以包圍操作片31之方式設置之第二導引構件37。進一步地,一旦將操作片31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則筒狀捲線軸19之操作片31側之外周緣進入形成於第二導引構件37之第二間隙37a。而且進一步地,一旦將操作片31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則如圖12所示,設置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周圍之第一導引構件36之端面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端面抵接,並且筒狀捲線軸19之一對擺動片22、23側之外周緣進入形成於第一導引構件36之第一間隙36a。也就是,在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抵接之狀態下,未進入第一間隙36a 之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緣之其餘部分進入之第二間隙37a,形成於第二導引構件37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
如此,於擴大步驟中,筒狀捲線軸19之一方之外周緣進入第一導引構件36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之第一間隙36a,並且筒狀捲線軸19之另一方側之外周緣進入第二導引構件37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之第二間隙37a。藉此,決定筒狀捲線軸19相對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軸方向之位置。
<繞線步驟>於繞線步驟中,將線材18捲繞於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藉此,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形成非圓形線圈90(圖8A)。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線材18捲繞於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之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具體而言,如圖13所示,將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之端部作為捲繞起始端18a,並藉由把持具38把持。利用把持具38之把持,藉由操作機構(未圖示)對操作按鈕38a進行操作而使把持具38打開,使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插通至經打開之把持具38之後,再次對把持具38中之操作按鈕38a進行操作。藉此,藉由把持具38把持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
接著,藉由驅動圖5所示之插拔機構40之伺服馬達43,使一對擺動片22、23與第一導引構件36一同遠離操作片31,如圖13所示,於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形成線材18可進入之間隙。而且,藉由噴嘴移動機構52(圖5及圖6)使噴嘴51移動,使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進入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的間隙。
接著,藉由第一及第二伺服馬達14、27(圖5),使操作片31及一對擺動片22、23旋轉,將線材18捲繞於保持於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之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具體而言,同步驅動第一及第二伺服馬達14、27,使操作片31及一對擺動片22、23之雙方以相同旋 轉速度往相同方向旋轉,藉此捲繞線材18。從噴嘴51之前端捲出之線材18之捲繞起始端18a,被引導至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隙並於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之軸方向既定位置繞線。
非圓形線圈90之第一層,係筒狀捲線軸19每旋轉1圈,藉由驅動插拔機構40之伺服馬達43,而如圖14之虛線箭頭所示,使一對擺動片22、23與第一導引構件36一同遠離操作片31,使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隙相應於線材18之直徑擴大。非圓形線圈90之第一層,使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之捲繞線材18之間隙,對應於線材18之捲繞數而擴大,藉此進行以使線材18密接之方式進行繞線之所謂整齊排列捲繞。
於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結束第一層之繞線之後,不使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隙變化,而使操作片31及一對擺動片22、23旋轉,將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捲繞而進行第二層以下之繞線。於第二層以下之繞線時,藉由噴嘴移動機構52(圖6)之驅動,使噴嘴51在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隙之範圍內,如圖14中實線箭頭所示般,於Y軸方向進行往返移動。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被整齊排列捲繞於已捲繞在筒狀捲線軸19之第一層繞線上。如此,使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緣進入第一及第二間隙36a、37a而決定筒狀捲線軸19之軸方向位置,在該狀態下,將線材18捲繞於第一導引構件36與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之筒狀捲線軸19,藉此可將非圓形線圈90形成於筒狀捲線軸19之既定範圍內。
如圖3所示,操作片31,在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之狀態下,不與一對擺動片22、23接觸之兩側面31d、31e,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且以與捲繞線材18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因此,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捲繞線材 18之外周面,藉由操作片31之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之兩側面31d、31e連結。因此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剖面形狀,成為作為整體不存在直線部分之形狀、例如橢圓般之形狀。
於線材18之繞線時,藉由張力裝置53(圖6),對線材18賦予既定之張力F,因此,於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捲繞被賦予有張力F之線材18(圖3)。因此,一旦將線材18捲附於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則藉由於線材18之長度方向賦予之張力F,線材18不僅按壓於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亦按壓於操作片31之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之兩側面31d、31e。因此,不存在線材18從由一對擺動片22、23所支持之筒狀捲線軸19脫離而局部地隆起之情況,從而可使線材18以密接於筒狀捲線軸19之方式進行捲繞。
如圖14所示,於以既定層數將線材18捲繞於筒狀捲線軸19之後,如圖15所示,將從噴嘴51捲出之線材18之捲繞終止端18b卡止於卡止具39。如此,將線材18捲繞於筒狀捲線軸19而於筒狀捲線軸19之周圍形成非圓形線圈90。
於線材18之絕緣皮膜係藉由加熱而熔融、冷卻而固著者之情形,使圖5所示之熱風機81之空氣噴嘴81a從以實線所示之第二位置移動至以單點鏈線所示之第一位置,往形成途中或已形成之非圓形線圈90(圖8)吹送熱風。藉此,線材18之絕緣皮膜熔融固著而將線材18相互接著,並且將非圓形線圈90接著於筒狀捲線軸19,因此,防止已整齊排列捲繞之非圓形線圈90之形狀於之後崩垮之事態。空氣噴嘴81a,於形成非圓形線圈90之後,從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返回。
<縮小步驟>於縮小步驟中,如圖15所示,使形成有非圓形線圈90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縮小。該前端間隔之縮小,係藉由將操作片31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拔出而進行。具體而言,藉由驅動 圖5所示之插拔機構40之伺服馬達43,而使一對擺動片22、23遠離操作片31,從而使操作片31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脫離。一旦操作片31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脫離,則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藉由螺旋彈簧29之彈壓而縮小。
<線圈卸除步驟>於線圈卸除步驟中,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縮小之前端外周卸除非圓形線圈90。於本實施形態中,非圓形線圈90之卸除,與筒狀捲線軸19之卸除一同進行。具體而言,藉由驅動圖7所示之拔出機構70之伺服馬達72,而使芯材24透過保持構件76於Y軸方向移動,如圖16所示,將一對擺動片22、23拉入第一導引構件36之內部。此時,筒狀捲線軸19,其端部卡止於第一導引構件36之第一間隙36a而被限制移動,因此將一對擺動片22、23從筒狀捲線軸19拔出。如此,非圓形線圈90與卡止於第一導引構件36之筒狀捲線軸19一同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
與非圓形線圈90之拔取同時地,藉由操作裝置(未圖示)對把持具38之操作按鈕38a進行操作而將被把持於把持具38之線材18之捲繞起始端18a從把持具38取出。與此同時,藉由把持裝置60(圖6)把持被卡止於卡止具39之線材18之捲繞終止端18b,並藉由切割裝置59切斷噴嘴51與卡止具39之間之線材18。如上方式,可獲得捲繞於筒狀捲線軸19之非圓形線圈90。
於本實施形態中,所獲得之非圓形線圈90係橢圓狀,因此,線材18不具有直線狀之部分。因此,於製造長圓狀或方形之非圓形線圈之情形,使非圓形線圈90變形之線材伸長步驟進一步為必需。線材伸長步驟,係使從擺動片22、23卸除之非圓形線圈90之中與操作片31之兩側面31d、31e接觸並彎曲捲繞之線材18成為直線狀,於非圓形線圈90形成直線部分者。於以下,針對使用線材成形裝置100進行線材伸長步驟之情形進行說 明。
如圖17所示,於設置片102設置非圓形線圈90。如圖18所示,藉由一對按壓構件103從兩側夾持與非圓形線圈90對向形成之彎曲部90a、90a(圖8A)並進行按壓而成為直線狀。與此同時,藉由一對支持構件113抑制非圓形線圈90之往與夾持非圓形線圈90之方向正交之方向之伸長,而防止非圓形線圈9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擴大。具體而言,從短徑方向之兩側藉由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橢圓形狀之非圓形線圈90並進行按壓,藉此,使與操作片31之兩側面31d、31e接觸並彎曲捲繞之線材18成為直線狀,且藉由一對支持構件113抑制往長徑方向之伸長而可獲得長圓狀之非圓形線圈90。
於線材18之絕緣皮膜係藉由加熱而熔融、冷卻而固著者之情形,往成形途中或已經成形之長圓狀之非圓形線圈90吹送熱風。藉此,線材18之絕緣皮膜熔融固著而將線材18相互接著,從而防止圖8B所示之長圓狀之非圓形線圈90之形狀於之後崩垮之事態。
如圖8A所示,製造不具有直線部分之非圓形線圈90,使線材18成為直線狀,藉此可製造如圖8B所示之具有直線部分之長圓狀或方形之非圓形線圈90。即使是該情形,例如以按壓於操作片31之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之兩側面31d、31e之方式繞線之線材18,在不隆起之情況下捲附於筒狀捲線軸19,因此,藉由使該部分於之後變形成直線狀而獲得之長圓狀或方形之非圓形線圈90之直線部分亦不會隆起。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使於獲得如長圓狀或方形之具有直線部分之非圓形線圈90之情形,亦可防止所捲繞之線材18之隆起。
根據以上之實施形態,發揮了以下所示之作用效果。
操作片31,在插入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之狀態下,不與一對擺動片22、23接觸之兩側面31d、31e,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 且以與捲繞線材18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因此,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捲繞線材18之外周面,藉由操作片31之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之兩側面31d、31e連結,因此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剖面形狀,成為作為整體不存在直線部分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一旦將線材18捲附於如此之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則藉由於線材18之長度方向賦予之既定之張力,將線材18按壓於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及操作片31之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之兩側面31d、31e。因此,於線材18之捲繞時,防止線材18從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及操作片31之兩側面31d、31e脫離並隆起。
藉由將線材18捲附於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而獲得之非圓形線圈90,例如成為如橢圓般之不包含直線部分者。然而,於製造長圓狀或方形之非圓形線圈之情形,藉由使如橢圓之非圓形線圈90變形,可獲得具有直線部分之長圓狀或方形之非圓形線圈。即便使是該情形,例如以按壓於操作片31之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之兩側面31d、31e之方式繞線之線材18,在不隆起之情況下捲附,因此,藉由使該部分於之後變形成直線狀而獲得之長圓狀或方形之非圓形線圈90之直線部分亦不會隆起。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使於獲得如長圓狀或方形般之具有直線部分之非圓形線圈90之情形,亦可防止捲繞之線材18之隆起。
於線材18之繞線時,線材18藉由張力裝置53賦予既定之張力而捲附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然而,於將捲附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非圓形線圈90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時,如圖15所示,一對擺動片22、23之捲繞有線材18之前端之間隔縮小。因此,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與筒狀捲線軸19之內周之間產生間隙,因此,防止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與筒狀捲線軸19之內周明顯地摩擦。因此,不會使線 材18皮膜受到損傷,並可將非圓形線圈90比較容易地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
往筒狀捲線軸19之線材18之捲繞,係於筒狀捲線軸19之一方之外周緣進入第一導引構件36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之第一間隙36a,並且筒狀捲線軸19之另一方外周緣進入第二導引構件37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之第二間隙37a之狀態下進行。因此,可於筒狀捲線軸19之所欲範圍內捲繞線材18。
於將非圓形線圈90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時,係於以第一導引構件36限制筒狀捲線軸19之移動之狀態下,藉由將一對擺動片22、23拉入第一導引構件之內部而進行。因此,可容易地將非圓形線圈90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
以下,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進行說明。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針對在筒狀捲線軸19之周圍形成非圓形線圈90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不使用筒狀捲線軸19,將線材18直接捲繞於一對擺動片22、23,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形成非圓形線圈90。即使於不使用筒狀捲線軸19之情形,於將捲附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非圓形線圈90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時,一對擺動片22、23之捲繞有線材18之前端之間隔縮小。因此,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與非圓形線圈90之內周之間產生間隙,因此,防止非圓形線圈90之內周之表面皮膜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明顯地摩擦。因此,即使於直接在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形成非圓形線圈90之情形,亦可於不使線材18之皮膜受到損傷之情況下,將非圓形線圈90比較容易地從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針對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剖面形狀係為橢圓,且所獲得之非圓形線圈90係為橢圓形 狀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插入操作片31而經擴大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剖面形狀,只要為插入至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之操作片31之兩側面31d、31e,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且以與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且作為整體不具有直線部分者,亦可為任何之形狀。例如,亦可為帶弧度之方形。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針對使用使一對擺動片22、23與第一旋轉體26一同移動,並使操作片31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插拔之插拔機構40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插拔機構40,只要可使操作片31於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插拔,亦可為任何之構成。例如,亦可為使操作片31於軸方向移動之構成。
以上,已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只不過表示本發明之應用例之一部分,並非為將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具體構成之意思。
22‧‧‧擺動片
23‧‧‧擺動片
31‧‧‧操作片
31a‧‧‧前端較細部
31c‧‧‧中間部
31d‧‧‧側面
31e‧‧‧側面
31f‧‧‧接觸面
31g‧‧‧接觸面
36‧‧‧第一導引構件
37‧‧‧第二導引構件

Claims (12)

  1. 一種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一對擺動片(22、23),其基端側被支持成擺動自如且前端間隔可擴大或縮小;操作片(31),係藉由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插拔而擴大或縮小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以及繞線機構(14、27),係將線材(18)捲繞於藉由該操作片(31)之插入而經擴大之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而形成非圓形線圈(90);該操作片(31)在被插入至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之狀態下,不與該一對擺動片(22、23)接觸之兩側面(31d、31e),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且以與捲繞該線材(18)之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第一導引構件(36),係將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基端側插入且對捲繞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之線材(18)之一方之卷寬進行限制;及第二導引構件(37),係將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可脫離地插入,且對捲繞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之該線材(18)之另一方之卷寬進行限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裝附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且捲繞線材(18)之筒狀捲線軸(19);於該第一導引構件(36)與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形成該筒狀捲線軸(19)之一側之外周緣進入之第一間隙(36a);於該第二導引構件(37)與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形成該筒狀捲線軸(19)之另一側之外周緣進入之第二間隙(37a)。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將該一對擺動片(22、23)從該第一導引構件(36)拔出之拔出機構(7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使與該操作片(31)之該兩側面(31d、31e)接觸並彎曲捲繞之線材(18)成為直線狀之線材成形裝置(100);該線材成形裝置(100),具備:設置片(102),係設置將線材(18)捲繞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擴大之前端外周而獲得之非圓形線圈(90);一對按壓構件(103),係從兩側夾持該非圓形線圈(90)之彎曲部(90a)並進行按壓;按壓構件移動致動器(106),係使該一對按壓構件(103)之相互之間隔縮小;一對支持構件(113),係從與該一對按壓構件(103)夾持該非圓形線圈(90)之方向正交之方向夾持並按壓該非圓形線圈(90);及支持構件移動致動器(116),係使該一對支持構件(113)之相互之間隔縮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裝置,其中,該非圓形線圈(90)係橢圓形狀;以該一對按壓構件(103)位於該非圓形線圈(90)之短徑方向、且該一對支持構件(113)位於該非圓形線圈(90)之長徑方向之方式配置該設置片(102)。
  7. 一種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備:擴大步驟,將操作片(31)插入於基端側被支持成擺動自如且前端間隔可擴大或縮小之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並擴大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 繞線步驟,將線材(18)捲繞於藉由該操作片(31)之插入而經擴大之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形成非圓形線圈(90);縮小步驟,從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拔出該操作片(31)並使形成有該非圓形線圈(90)之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隔縮小;以及線圈卸除步驟,從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經縮小之前端外周卸除該非圓形線圈(90);該操作片(31),在被插入至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間之狀態下,不與該一對擺動片(22、23)接觸之兩側面(31d、31e),相互往外側鼓出並彎曲,且以與捲繞該線材(18)之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外周面連續之方式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該繞線步驟中,於插入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基端側之第一導引構件(36)與可脫離地插入有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側之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限制捲繞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外周之線材(18)之卷寬。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該擴大步驟之前,進行於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前端裝附筒狀捲線軸(19)之捲線軸裝附步驟;於該擴大步驟中,該筒狀捲線軸(19)之一側之外周緣進入該第一導引構件(36)與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之第一間隙(36a),並且該筒狀捲線軸(19)之另一側之外周緣進入該第二導引構件(37)與該一對擺動片(22、23)之間之第二間隙(37a);於該繞線步驟中,將線材(18)捲繞於該第一導引構件(36)與該第二導引構件(37)之間之該筒狀捲線軸(19)之外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該線圈卸除步驟中,將該一對擺動片(22、23)拉入至該第一導引構件(36)之內部, 藉此將該非圓形線圈(90)與卡止於第一導引構件(36)之該筒狀捲線軸(19)一同從該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10項中任一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中,進一步具備使從該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之該非圓形線圈(90)之中與該操作片(31)之該兩側面(31d、31e)接觸並彎曲捲繞之線材(18)成為直線狀之線材伸長步驟;於該線材伸長步驟中,從兩側夾持該非圓形線圈(90)之彎曲部(90a)並進行按壓,且抑制該非圓形線圈(90)往與夾持該非圓形線圈(90)並進行按壓之方向正交之方向之伸長。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非圓形線圈之製造方法,其中,從該一對擺動片(22、23)卸除之該非圓形線圈(90)係橢圓形狀;藉由從短徑方向之兩側夾持該非圓形線圈(90)並進行按壓而使與該操作片(31)之該兩側面(31d、31e)接觸並彎曲捲繞之線材(18)成為直線狀,且抑制往該非圓形線圈(90)之長徑方向之伸長而獲得長圓狀之非圓形線圈。
TW102122339A 2012-06-26 2013-06-24 Manufacture of non - circular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477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2758A JP5995355B2 (ja) 2012-06-26 2012-06-26 非円形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非円形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1308A TW201401308A (zh) 2014-01-01
TWI447761B true TWI447761B (zh) 2014-08-01

Family

ID=48672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2339A TWI447761B (zh) 2012-06-26 2013-06-24 Manufacture of non - circular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40277B2 (zh)
EP (1) EP2680283B1 (zh)
JP (1) JP5995355B2 (zh)
CN (1) CN103515086B (zh)
TW (1) TWI4477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1204B2 (ja) * 2013-09-30 2018-01-31 株式会社東芝 巻線装置、巻線方法
CN105118659B (zh) * 2015-07-28 2017-01-25 安徽亿民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绕线机
ITUB20159353A1 (it) * 2015-12-22 2017-06-22 Marsilli & Co Mandrino con attacco rapido, particolarmente per macchine per l'avvolgimento di bobine elettriche.
CN109511055B (zh) * 2018-08-31 2024-02-09 东莞市冠威机械有限公司 自动化音圈生产设备
JP7373891B2 (ja) * 2019-05-09 2023-11-06 Nittoku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CN110942910B (zh) * 2019-12-18 2021-07-16 江苏立讯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装置
CN111115374A (zh) * 2019-12-30 2020-05-08 苏州绿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匀线速的绕线方法
EP3885104A1 (en) * 2020-03-24 2021-09-29 Assa Abloy AB Coil polymerization during winding process by hot air
CN113205958B (zh) * 2021-04-26 2023-01-31 骏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球面线圈的绕制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1024A (en) * 2006-05-26 2008-03-01 Nittoku Eng Wire winding system, tension device, and wire wind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71876A (en) * 1966-01-24 1968-03-05 Gen Electric Coil winding machine
JPS4740371Y1 (zh) * 1969-03-05 1972-12-06
US3672040A (en) * 1970-06-01 1972-06-27 Gen Electric Method of developing coils of a coil group for a magnetic core
JPS54132753U (zh) * 1978-03-08 1979-09-14
JPS60720A (ja) * 1983-06-17 1985-01-05 Hitachi Ltd コイル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治具
CN2054562U (zh) * 1989-09-13 1990-03-14 博山电机厂 开合式绕线模
US5076508A (en) * 1990-01-19 1991-12-31 Advanced Machine And Tool Corporation Start wire positio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456076B2 (ja) * 1995-11-24 2003-10-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
KR101078489B1 (ko) * 2002-08-08 2011-10-31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코일 형성 장치 및 코일 형성 방법
WO2006021915A2 (en) 2004-08-27 2006-03-0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il
JP4739821B2 (ja) * 2005-06-02 2011-08-03 株式会社エス・エッチ・ティ 自動巻線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心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180360A (ja) * 2005-12-28 2007-07-12 Nittoku Eng Co Ltd コアレス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01542655B (zh) * 2007-03-01 2012-01-25 日本萨比克株式会社 线圈取出及成形的方法或者装置
WO2008108312A1 (ja) * 2007-03-01 2008-09-12 Nippon Serbig Co., Ltd コイルの取出しと成形に係る方法又は装置
JP5280691B2 (ja) 2007-07-24 2013-09-04 日本サービ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取出し又は取出し成形に係る方法又は装置
US8253524B2 (en) 2007-10-04 2012-08-28 Keihin Corporation Coil wind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olded coil
JP5109827B2 (ja) 2008-06-18 2012-12-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イル巻取り装置
JP5460432B2 (ja) 2010-04-06 2014-04-0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開閉動作装置及び対象物の切断方法
JP5508156B2 (ja) * 2010-06-21 2014-05-28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非円形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6341B2 (ja) * 2010-06-21 2014-09-1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機及び空芯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1024A (en) * 2006-05-26 2008-03-01 Nittoku Eng Wire winding system, tension device, and wire wind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5086B (zh) 2016-08-17
CN103515086A (zh) 2014-01-15
JP5995355B2 (ja) 2016-09-21
TW201401308A (zh) 2014-01-01
US20130341454A1 (en) 2013-12-26
JP2014007322A (ja) 2014-01-16
EP2680283A2 (en) 2014-01-01
EP2680283B1 (en) 2015-06-17
EP2680283A3 (en) 2014-10-08
US9240277B2 (en) 201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7761B (zh) Manufacture of non - circular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680977B2 (ja) コイル巻線装置及びコイル巻線方法
TWI598282B (zh) Winding device and wire pairs of terminals bundling method
KR101934053B1 (ko) 코일 권선 장치 및 코일 제조 방법
EP2612834B1 (en) Slack preventing device for wire rod wound around spool, and slack preventing method therefore
JP5732628B2 (ja) 巻線方法及び巻線機
JP5930536B2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6436569B2 (ja) コイル製造装置
JP6315792B2 (ja) コイル製造装置
JP7083705B2 (ja) 巻線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巻線方法
JP6578227B2 (ja) 巻線装置及び線材の端子への絡げ方法
JP2009016642A (ja) 巻線機
JP5389522B2 (ja) コイル成形方法及びコイル成形装置
JP6593877B2 (ja) 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08147B2 (ja) 巻線機及び巻線方法
JP3669485B2 (ja) 平角線の巻線方法
JP7178856B2 (ja) 線材の巻線装置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JP2005353899A (ja) 巻始めリードの固定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24037297A (ja) 線材繰出し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巻線装置
ITMI992293A1 (it) Dispositivo di introduzione di un&#39;anima di avvolgimento in una macchina ribobinatrice
JP2006069794A (ja) 巻取り開始方法、ウェブ巻付け装置
JP2010074884A (ja) コイル巻取り装置及びコイル巻取り方法
JPH06254676A (ja) 造管装置の再スター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