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5086B -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5086B
CN103515086B CN201310259860.2A CN201310259860A CN103515086B CN 103515086 B CN103515086 B CN 103515086B CN 201310259860 A CN201310259860 A CN 201310259860A CN 103515086 B CN103515086 B CN 1035150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pair
circular coil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98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5086A (zh
Inventor
大泽益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5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5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5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5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1Winding coils of special form
    • H01F41/073Winding onto elongate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包括:一对摆动片(22、23);操作片(31),其通过被插入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或者自该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脱离,从而使一对摆动片的顶端间隔扩大或者缩小;及绕线机构(14、27),其用于在一对摆动片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从而形成非圆形线圈(90),操作片(31)在被插入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一对摆动片相接触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31d、31e)与一对摆动片的待卷绕线材(18)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

Description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像移动电话那样的小型装置所使用的扬声器中,使用一种通过将较细的线材卷绕成圆形而成的较小型的圆形线圈。作为这样的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公知有一种这样的绕线装置,该绕线装置用于将线圈用的线材卷绕于截面为圆形的卷芯(参照JP1997-148168A。)。在该绕线装置中,通过将被卷绕于卷芯的圆形线圈从卷芯取下,能够获得具有期望的直径的圆形线圈。
近年来,作为用在小型装置中的扬声器,多使用长圆形或者长方形的形状。在长圆形或者长方形的形状的扬声器中,使用截面为长方形、长圆形、或者椭圆形等的非圆形线圈。
在使用上述以往的绕线装置来制造非圆形线圈的情况下,需要将线材卷绕于截面呈长方形、长圆形、或者椭圆形等形状的卷芯、并将该被卷绕而成的线圈从卷芯取下的工序。
在上述以往的绕线装置中,由于对线材施加规定的张力而将其卷绕于卷芯,因此,将被卷绕而成的非圆形线圈从卷芯取下的作业较困难。为了容易取下,在JP1997-148168A中,为了将线圈从卷芯取下而使用了线引导件。但是,当使线引导件抵接于线圈的端部而欲强制性地将线圈从卷芯取下时,规定的张力发挥作用,线圈内周的线材的表面覆膜与卷芯相摩擦,从而可能损伤覆膜。
在截面为长方形或者长圆形等的卷芯中,如图19所示,存在直线部分。在图19中,表示截面为长圆形的卷芯3的截面。当在这样的、具有直线部分的卷芯3上卷绕线材2时,即使沿线材2的长度方向如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地施加规定的张力F,也不会产生将线材2按压在卷芯3的直线部分的力。因此,当在直线部分卷绕多根线材2时,因相邻的线材2之间的接触阻力,线材2不会与卷芯3的直线部分相接触,而是如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地自直线部分浮起而鼓出,从而难以获得期望形状的线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损伤线材的覆膜就能够较容易地将线圈从卷芯取下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不使线材鼓出就能够卷绕线材、从而能够获得期望形状的线圈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采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包括:一对摆动片,其基端侧被支承为摆动自由且其顶端间隔能够扩大或者缩小;操作片,其通过被插入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或者自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脱离,从而使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间隔扩大或者缩小;及绕线机构,其用于在上述一对摆动片的因被插入上述操作片而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从而形成非圆形线圈,上述操作片在被插入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上述一对摆动片相接触的两个侧面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与上述一对摆动片的待卷绕上述线材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包括:扩大工序,在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插入操作片而使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间隔扩大,该一对摆动片的基端侧被支承为摆动自由且其顶端间隔能够扩大或者缩小;绕线工序,在上述一对摆动片的因被插入上述操作片而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从而形成非圆形线圈;缩小工序,将上述操作片从上述一对摆动片之间拔出而使形成有上述非圆形线圈的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间隔缩小;及线圈取下工序,将上述非圆形线圈从上述一对摆动片的缩小了的顶端的外周取下,上述操作片在被插入上述一对摆动片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上述一对摆动片相接触的两个侧面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与上述一对摆动片的待卷绕上述线材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中的操作片与一对摆动片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其表示操作片自一对摆动片之间脱离后的状态。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中的操作片与一对摆动片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其表示操作片插入一对摆动片之间后的状态。
图2是沿着图4的D-D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线材被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的周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图5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从图5的箭头B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
图7是沿着图5的C-C线的剖视图。
图8A是被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而成的非圆形线圈的立体图,其表示非圆形线圈为椭圆形状的情况。
图8B是被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而成的非圆形线圈的立体图,其表示非圆形线圈为长圆形状的情况。
图9是线材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操作片进入一对摆动片之间、筒状线圈骨架被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利用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夹持筒状线圈骨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使第一引导构件与第二引导构件之间空开间隙并使线材穿过该间隙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线材被卷绕于位于第一引导构件与第二引导构件之间的筒状线圈骨架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操作片从一对摆动片之间拔出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使一对摆动片相对于第一引导构件移动、从而将非圆形线圈连同筒状线圈骨架一起取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将非圆形线圈设置于线材成形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利用线材成形装置将椭圆形的非圆形线圈成形为长圆状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利用以往的方法将线材卷绕于截面为长圆状的卷芯的周围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10用于制造非圆形线圈,该非圆形线圈用于小型扬声器用音圈等。
在图5中,设定相互正交的X轴、Y轴及Z轴这3轴,X轴沿大致水平前后方向延伸,Y轴沿大致水平横方向延伸,Z轴沿铅垂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在制造装置10的架台11以沿Y轴方向空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地竖立设有第一支承壁12及第二支承壁13。在第一支承壁12及第二支承壁13上架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并能够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旋转体26。第一旋转体26具有:大径部26a,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支承壁12,且为截面呈圆形的棒状构件;小径部26b,其以与大径部26a同轴的方式与大径部26a连续地形成,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二支承壁13,且为截面呈圆形的棒状构件。在第一旋转体26中以沿着其中心轴线贯穿的方式设有芯件24。
芯件24为截面呈圆形的棒状构件,在芯件24的顶端以与该芯件24同轴的方式设有圆柱状的台构件21。在第一旋转体26的大径部26a中形成有用于收纳台构件21的凹部26c(图4)。小径部26b的外径形成得比与台构件21同轴地设置的芯件24的外径大。芯件24与第一旋转体26花键结合,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体26沿长度方向移动,另一方面,芯件24以不能相对于第一旋转体26旋转的方式贯穿第一旋转体26。在台构件21中将一对摆动片22、23支承为能够以设于台构件21基端侧的轴22a、23a为中心自由摆动。一对摆动片22、23构成为其顶端间隔能够扩大或者缩小。
在大径部26a的周围设有:把持工具38,其用于把持线材18的卷绕开始端18a;卡定工具39,其用于卡定线材18的卷绕结束端18b。在把持工具38中突出地设有操作按钮38a(图4),该操作按钮38a用于使被把持的线材18脱离把持工具38。在架台11上设有用于对操作按钮38a进行操作的操作机构(未图示)。
制造装置10包括:操作片31,通过使该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或者使该操作片31自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或者缩小。在架台11上以自第一支承壁12及第二支承壁13沿Y轴方向空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竖立设有第三支承壁17,该第三支承壁17与第一支承壁12及第二支承壁13平行。在第三支承壁17上设有与第一旋转体26同轴的第二旋转体32,该第二旋转体32沿Y轴方向延伸并能够旋转。操作片31借助第二引导构件37被设于第二旋转体32的端面,该第二旋转体32的端面与一对摆动片22、23相对。
如图1~图4所示,在操作片31的顶端形成有外径随着朝向一对摆动片22、23去而缩小的圆台形状的顶端变细部31a。在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设有作为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29(图4),该螺旋弹簧29用于对一对摆动片22、23向顶端间隔变窄的方向施力。如图11所示,当克服螺旋弹簧29的施力而将操作片31的顶端变细部31a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时,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图1B)。相反,如图1A及图4所示,当操作片31自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时,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因螺旋弹簧29的施力而缩小。
如图5所示,制造装置10包括:插入脱离机构40,其用于使一对摆动片22、23与第一旋转体26一同移动而使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或者使操作片31自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插入脱离机构40具有:滚珠丝杠42,其被第一支承壁12及第二支承壁13支承为与第一旋转体26平行;伺服电机43,其用于使滚珠丝杠42旋转;及可动台44,其与滚珠丝杠42螺纹接合,并能沿Y轴方向移动。第一旋转体26以不能相对于可动台44沿轴向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可动台44旋转的方式安装。由此,当伺服电机43驱动而使滚珠丝杠42旋转、可动台44沿Y轴方向移动时,第一旋转体26也与可动台44一同沿Y轴方向移动。
当第一旋转体26沿轴向(Y轴方向)移动时,由于第二旋转体32不移动,因此,设于第一旋转体26的一对摆动片22、23会接近或者远离设于第二旋转体32的操作片31。这样,当驱动插入脱离机构40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接近操作片31时,能够将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相反,当驱动插入脱离机构40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远离操作片31时,能够使操作片31自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
制造装置10包括:绕线机构,其用于使在顶端之间插入有操作片31的一对摆动片22、23连同操作片31一起旋转,从而将线材18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绕线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14,其用于使第一旋转体26与芯件24一同旋转;第二伺服电机27,其用于使第二旋转体32与操作片31一同旋转。
第一伺服电机14安装于第二支承壁13。在第一旋转体26上连结有带轮16b,在第一伺服电机14的旋转轴14a上连结有带轮16a。在带轮16a、16b上绕有带16c。带轮16b设于第二支承壁13,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体26沿长度方向移动。当第一伺服电机14驱动而使旋转轴14a旋转时,该旋转动作经由带16c被传递至第一旋转体26,从而第一旋转体26与芯件24一同旋转。
第二伺服电机27安装于第三支承壁17。在第二旋转体32上连结有带轮28b,在第二伺服电机27的旋转轴27a上连结有带轮28a。在带轮28a、28b上绕有带28c。当第二伺服电机27驱动而使旋转轴27a旋转时,该旋转动作经由带28c被传递至第二旋转体32,从而第二旋转体32与操作片31一同旋转。第一伺服电机14及第二伺服电机27同步地使一对摆动片22、23及操作片31双方以相同的旋转速度向相同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线材18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架台11上设有线材输送机50,该线材输送机50用于输送待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的线材18。线材输送机50包括:喷嘴(日文:ノズル)51,其供线材18贯穿;喷嘴移动机构52,其用于使喷嘴51沿3轴向移动;及张紧装置53,其用于对线材18赋予张力。喷嘴51固定于支承板54。喷嘴移动机构52使支承板54相对于架台11沿3轴向移动。
喷嘴移动机构52由X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6、Y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7、及Z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8的组合而构成。各伸缩驱动器56~58分别包括:细长的箱形的壳体56d~58d;滚珠丝杠56b~58b,其分别在壳体56d~58d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并分别被伺服电机56a~58a驱动而转动;及从动件56c~58c,其分别与滚珠丝杠56b~58b螺纹接合而移动。当伺服电机56a~58a驱动而使滚珠丝杠56b~58b旋转时,与滚珠丝杠56b~58b螺纹接合的从动件56c~58c沿着壳体56d~58d的长度方向移动。
设有喷嘴51的支承板54安装于X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6的壳体56d。X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6的从动件56c安装于Z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7的从动件57c。Z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7的壳体57d安装于Y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8的从动件58c。Y轴方向伸缩驱动器58的壳体58d沿Y轴方向延伸并固定于架台11。各伸缩驱动器56~58中的各伺服电机56a~58a被自控制器(未图示)输出的输出信号控制。
如图6所示,在支承板54上设有:切断装置59(参照JP2011-217824A),其利用空气压力将贯穿喷嘴51的线材18的喷嘴51之外的部分切断;把持装置60,其利用把持片60a把持线材18,并禁止贯穿喷嘴51的线材18移动。切断装置59借助气缸59a安装于支承板54,该气缸59a由来自控制器的指令驱动。切断装置59利用气缸59a使得切刃59b在切断线材18的切断位置与离开线材18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切断装置59与把持装置60连同喷嘴51一起移动,并由自控制器输出的输出信号控制。
张紧装置53是能够对被输送出的线材18施加张力并且能够将线材18收回的装置。张紧装置53包括:外壳61,其设于架台11;线盘62及张紧杆63,它们设于外壳61的Y轴方向上的侧面。在线盘62上卷绕有线材18。在外壳61的内部设有用于使线盘62旋转而将线材18输送出的输送控制电机64。自线盘62输送出的线材18被引导至设于张紧杆63的顶端的线材引导部63a。被引导至线材引导部63a的线材18以自线材引导部63a贯穿喷嘴51的方式布线。
张紧杆63能够以基端的转动轴63b为支点沿X轴方向转动。转动轴63b的转动角度能够利用被收纳于外壳61内并安装于转动轴63b的、作为转动角度检测部件的变位器(日文:ポテンショメータ)65检测。变位器65的检测输出被输入至控制器,来自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被输出至输送控制电机64。
在张紧杆63的转动轴63b与线材引导部63a之间的规定位置上借助安装托架63c安装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弹性构件即弹簧66的一端,该弹簧66用于向张紧杆63的转动方向施力。利用弹簧66对张紧杆63赋予与转动角度相应的弹性力。弹簧66的另一端固定于移动构件67。移动构件67与张力调节螺钉68的外螺纹68a螺纹接合,并能够伴随着外螺纹68a的旋转而调整移动构件67的位置。这样,弹簧66的另一端的固定位置能够移位,由移动构件67调节被张紧杆63赋予的线材18的张力。
控制器对输送控制电机64进行控制,以使得由变位器65检测到的转动角度成为规定角度。在张紧装置53中,利用弹簧66借助张紧杆63对线材18施加张力,并以张紧杆63成为规定角度的方式使线盘62旋转从而将规定量的线材18输送出。因而,线材18的张力被维持在规定值。
如图1~图5所示,制造装置10包括:第一引导构件36,其供一对摆动片22、23的基端侧插入,并用于从宽度方向一侧对被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线材18的卷绕宽度进行限制;第二引导构件37,其以能够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脱离的方式供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插入,并用于从宽度方向另一侧对被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线材18的卷绕宽度进行限制。第一引导构件36被螺栓36c紧固于第一旋转体26的端部,以将一对摆动片22、23包围的方式设置。第二引导构件37被螺栓37c紧固于第二旋转体32的与一对摆动片22、23相对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制造装置10将线材18卷绕于安装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筒状线圈骨架19。作为筒状线圈骨架19,能够列举出由卷起来的纸构成的纸制线圈骨架、由树脂构成的树脂制线圈骨架、由非磁性薄膜构成的线圈骨架。作为树脂制线圈骨架,优选的是例如由聚酰亚胺膜(商标名:カプトン)构成的线圈骨架。如图11所示,通过将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从而将筒状线圈骨架19支承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
如图4所示,在第一引导构件36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形成有供筒状线圈骨架19的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的第一间隙36a。而且,如图12所示,在第二引导构件37抵接于第一引导构件36的状态下,在第二引导构件37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形成有供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缘中的未进入第一间隙36a的剩余部分进入的第二间隙37a。即,筒状线圈骨架19的另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第二间隙37a。
如图4所示,操作片31通过其顶端变细部31a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从而将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顶开并使该顶端间隔扩大。操作片31借助第二引导构件37设于第二旋转体32。操作片31通过其基端部31b安装在形成于第二引导构件37的中心轴线的中心孔37b,从而被固定于第二引导构件37。在操作片31的顶端变细部31a与基端部31b之间形成有截面形状在轴向上不变的中间部31c。在操作片31进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并将该顶端间隔扩大了之后,如图12~图14所示,即使一对摆动片22、23和操作片31沿轴向相对移动,由于一对摆动片22、23沿着操作片31的中间部31c移动,因此,不会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或者缩小。
如图2及图3所示,中间部31c具有接触面31f、31g,该接触面31f、31g在中间部31c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与一对摆动片22、23相接触。另一方面,中间部31c的不与一对摆动片22、23相接触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与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线材18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在图1~图3中,表示的是待卷绕线材18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半圆状的情况。而且,中间部31c的两个侧面31d、31e以与截面形状呈半圆状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外周面相连续的方式形成为相互向外侧鼓出的弯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截面形状整体呈无直线部分的、椭圆那样的形状的情况。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插入有操作片31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从而,如图8A所示,能够获得呈椭圆那样的形状的非圆形线圈90。
如图7所示,制造装置10包括:拉拔机构70,其用于将一对摆动片22、23自第一引导构件36拔出。拉拔机构70包括:壳体71,其固定于可动台44的上部,并沿Y轴方向延伸;滚珠丝杠73,其被伺服电机72驱动而旋转;从动件74,其与滚珠丝杠73螺纹接合而移动;及保持构件76,其安装于从动件74。拉拔机构70能够借助保持构件76使芯件24沿Y轴方向移动。因而,拉拔机构70能够如图15所示那样,使芯件24向操作片31侧移动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自第一引导构件36突出,并且能够如图16所示那样,使芯件24以远离操作片31的方式移动从而将一对摆动片22、23自第一引导构件36拔出。
如图5所示,在架台11上借助气缸82设有热风机81。在热风机81中设有用于吹出热风的空气喷嘴81a。热风机81通过气缸82被驱动而在第一位置(在附图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在附图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该第一位置表示空气喷嘴81a的吹出端面对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线材18的部位的位置,第二位置是指空气喷嘴81a的吹出端远离一对摆动片22、23的位置。热风机81通常位于第二位置,在利用加热使被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线材18的绝缘覆膜熔融、并在冷却后固结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来自控制器的指令驱动气缸82,从而使热风机81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热风机81在位于第一位置时,自空气喷嘴81a吹出热风,使卷绕的线材18的绝缘覆膜熔融固结。
如图9及图10所示,制造装置10包括:线材成形装置100,其用于使线材18的、与操作片31的两个侧面31d、31e相接触而弯曲地卷绕的部分呈直线状。线材成形装置100具有基台101,在基台101上设有设置片102,该设置片102用于设置通过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而成的非圆形线圈90(图8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非圆形线圈90呈椭圆形状,因此,设置片102包括:支承台102a,其用于支承非圆形线圈90的下表面;一对支承片102b、102c,其竖立地设于支承台102a,用于自内侧支承非圆形线圈90的长径方向上的两端部(图17)。一对支承片102b、102c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支承台102a。
线材成形装置100包括:一对按压构件103,其用于自两侧夹持并按压在非圆形线圈90中相对地形成的弯曲部90a、90a(图8A)。在基台101中的设置片102的两侧配置有以隔着设置片102的方式排列成直线状的第一导轨104。在第一导轨104上以能够沿着第一导轨104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可动台105。按压构件103安装于第一可动台105。
线材成形装置100包括:作为按压构件移动驱动器的气缸106,其用于使一对按压构件103相互之间的间隔缩小,以便利用一对按压构件103夹持非圆形线圈90。气缸106设于安装台107,该安装台107竖立设于基台101中的第一导轨104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气缸106的伸缩杆106a的顶端安装于第一可动台105。在按压构件103中形成有朝向非圆形线圈90突出的突出片103a。
当将压缩空气供给至气缸106时,伸缩杆106a突出,按压构件103与第一可动台105一同前进。由此,一对按压构件103夹持被设置于设置片102的非圆形线圈90的两侧的弯曲了的弯曲部90a、90a(图8A)。由此,按压构件103的突出片103a与弯曲部90a、90a相接触,弯曲部90a、90a被矫正成直线状(图18)。另一方面,当将压缩空气从气缸106排出时,伸缩杆106a缩回,按压构件103与第一可动台105一同后退。由此,按压构件103远离设置片102,从而能够将非圆形线圈90从设置片102取下、以及能够向设置片102设置非圆形线圈90(图17)。
在第一可动台105中以与按压构件103错开的方式安装有测微计108。测微计108与第一导轨104平行地设置。在基台101上设有供测微计108的旋转轴108a的顶端抵接的抵接构件109。通过使测微计108的旋转轴108a旋转并使该旋转轴108a伸缩,能够精确地调整按压构件103的移动距离。通过气缸106的伸缩杆106a突出,从而使按压构件103与非圆形线圈90相接触(图18)。该接触量由测微计108调整。
线材成形装置100包括:一对支承构件113,其用于自与一对按压构件103夹持非圆形线圈9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夹持并压制非圆形线圈90。在基台101上配置有第二导轨114,该第二导轨114与第一导轨104正交,并以夹着设置片102的方式排列成直线状。在第二导轨114上以能够沿着第二导轨114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第二可动台115。支承构件113安装于第二可动台115。
线材成形装置100包括:作为支承构件移动驱动器的气缸116,其用于使一对支承构件113相互之间的间隔缩小,以便利用一对支承构件113压制非圆形线圈90的伸展,该非圆形线圈90的伸展是指因被一对按压构件103夹持而产生的、非圆形线圈90向与一对按压构件103所夹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伸展。气缸116设于安装台117,该安装台117竖立设于基台101中的第二导轨114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气缸116的伸缩杆116a的顶端安装于第二可动台115。在支承构件113上形成有朝向非圆形线圈90突出的突出片113a。
当将压缩空气供给至气缸116时,伸缩杆116a突出,支承构件113与第二可动台115一同前进。由此,一对支承构件113的突出片113a与非圆形线圈90相接触,从而能够压制非圆形线圈90向与一对按压构件103所夹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伸展(图18)。另一方面,当将压缩空气从气缸116排出时,伸缩杆116a缩回,支承构件113与第二可动台115一同后退。由此,支承构件113远离设置片102,从而能够将非圆形线圈90从设置片102取下、以及能够向设置片102设置非圆形线圈90(图17)。
在第二可动台115中以与支承构件113错开的方式安装有测微计118。测微计118与第二导轨114平行地设置。在基台101上设有供测微计118的旋转轴118a的顶端抵接的抵接构件119。通过使测微计118的旋转轴118a旋转并使该旋转轴118a伸缩,能够精确地调整支承构件113的移动距离。通过气缸116的伸缩杆116a突出,使支承构件113与非圆形线圈90相接触从而压制非圆形线圈90的伸展(图18)。用于压制该伸展的支承构件113的移动量由测微计118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而得到的非圆形线圈90为椭圆形状。因此,设置片102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一对按压构件103位于非圆形线圈90的短径方向上,一对支承构件113位于非圆形线圈90的长径方向上。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以下,对使用制造装置10进行的、制造非圆形线圈的方法进行说明。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包括:扩大工序,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插入操作片31,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该一对摆动片22、23构成为:基端侧被支承为摆动自由且顶端间隔能够扩大或者缩小;绕线工序,使操作片31及一对摆动片22、23旋转,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从而形成非圆形线圈90;缩小工序,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将操作片31拔出,从而使形成有非圆形线圈90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缩小;及线圈取下工序,从一对摆动片22、23的缩小了的顶端的外周将非圆形线圈90取下。
非圆形线圈90也可以形成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周围。在该情况下,在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的扩大工序之前进行线圈骨架安装工序:在顶端间隔缩小的状态下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安装筒状线圈骨架19。在绕线工序中,将线材18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在线圈取下工序中,连同筒状线圈骨架19一起进行非圆形线圈90的取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周围形成椭圆形的非圆形线圈90的情况进行说明。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线圈骨架安装工序
在线圈骨架安装工序中,在顶端间隔缩小的状态下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安装筒状线圈骨架19。首先,通过驱动图7所示的拉拔机构70的伺服电机72,从而借助保持构件76使芯件24向操作片31侧移动,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自第一引导构件36突出。接着,通过驱动图5所示的插入脱离机构40的伺服电机43,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远离操作片31,而使操作片31自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由此,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因螺旋弹簧29的施力而缩小。接着,如图4所示,在顶端间隔缩小了的状态下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安装筒状线圈骨架19。
扩大工序
在扩大工序中,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保持筒状线圈骨架19。通过使插入脱离机构40的伺服电机43向与线圈骨架安装工序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接近操作片31,而使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由此,如图11所示,操作片31被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扩大。筒状线圈骨架19由一对摆动片22、23的被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保持。
当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时,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插入以将操作片31包围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引导构件37。而且,当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时,筒状线圈骨架19的靠操作片31侧的外周缘进入形成于第二引导构件37的第二间隙37a。而且,当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时,如图12所示,设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周围的第一引导构件36的端面与第二引导构件37的端面相抵接,并且,筒状线圈骨架19的靠一对摆动片22、23侧的外周缘进入形成于第一引导构件36的第一间隙36a。即,在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相抵接的状态下,供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缘的未进入第一间隙36a的剩余部分进入的第二间隙37a形成在第二引导构件37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
这样,在扩大工序中,筒状线圈骨架19的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第一引导构件36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的第一间隙36a,并且,筒状线圈骨架19的另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第二引导构件37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的第二间隙37a。由此,筒状线圈骨架19相对于一对摆动片22、23在轴向上的位置被确定。
绕线工序
在绕线工序中,通过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从而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形成非圆形线圈90(图8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位于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部分的外周卷绕线材18。具体地讲,如图13所示,将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的端部作为卷绕开始端18a,并利用把持工具38把持该卷绕开始端18a。利用把持工具38进行的把持动作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进行的:利用操作机构(未图示)对操作按钮38a进行操作而使把持工具38开放,并使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贯穿开放后的把持工具38,之后,再次对把持工具38中的操作按钮38a进行操作。由此,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被把持工具38把持。
接着,通过驱动图5所示的插入脱离机构40的伺服电机43,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连同第一引导构件36一起远离操作片31,并如图13所示那样,在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形成能够供线材18进入的间隙。然后,利用喷嘴移动机构52(图5及图6)使喷嘴51移动,使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进入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间隙。
接着,利用第一伺服电机14及第二伺服电机27(图5)使操作片31及一对摆动片22、23旋转,在被保持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的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卷绕线材18。具体地讲,同步地驱动第一伺服电机14及第二伺服电机27,使操作片31及一对摆动片22、23双方以相同的旋转速度向相同方向旋转,从而卷绕线材18。自喷嘴51的顶端输送出的线材18的卷绕开始端18a被引导至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间隙,并被卷绕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的轴向上的规定位置。
在卷绕非圆形线圈90的第一层时,在筒状线圈骨架19每旋转一圈时,通过驱动插入脱离机构40的伺服电机43,从而,如图14的虚线箭头所示,使一对摆动片22、23连同第一引导构件36一起远离操作片31,而将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间隙扩成线材18的直径大小。在卷绕非圆形线圈90的第一层时,通过使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供线材18卷绕的间隙与线材18的匝数相对应地扩大,从而能够使线材18以密合的方式即以整齐排列的方式进行卷绕(日文:整列巻が行なわれる)。
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卷绕第一层线材18的动作结束之后,以不改变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使操作片31及一对摆动片22、23旋转,将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卷绕来进行第二层及以后的绕线动作。在进行第二层及以后的绕线动作时,通过驱动喷嘴移动机构52(图6),使喷嘴51在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间隙范围内像图14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被整齐排列地卷绕在已经被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的第一层的绕线上。这样,通过使筒状线圈骨架19的外周缘进入第一间隙36a及第二间隙37a而将筒状线圈骨架19的在轴向上的位置确定,并在该状态下将线材18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的位于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部分,从而能够将非圆形线圈90形成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规定范围内。
如图3所示,操作片31在被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一对摆动片22、23相接触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31d、31e与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线材18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因此,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线材18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外周面由操作片31的向外侧鼓出而弯曲的两个侧面31d、31e连结起来。因而,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截面形状整体呈无直线部分的形状、例如椭圆那样的形状。
在卷绕线材18时,由于利用张紧装置53(图6)对线材18赋予规定的张力F,因此,被赋予了张力F的线材18被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外周(图3)。因而,当将线材18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外周时,在沿线材18的长度方向赋予的张力F的作用下,线材18不仅被按压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外周,还被按压于操作片31的向外侧鼓出而弯曲的两个侧面31d、31e。因此,不会发生线材18脱离被一对摆动片22、23支承的筒状线圈骨架19而局部地鼓出的情况,而能够使线材18以密合于筒状线圈骨架19的方式卷绕。
如图14所示,在将线材18以规定层数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之后,如图15所示,将自喷嘴51输送出的线材18的卷绕结束端18b卡定于卡定工具39。这样,将线材18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从而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周围形成非圆形线圈90。
在线材18的绝缘覆膜为通过加热而熔融、并在冷却后固结的材料的情况下,使图5所示的热风机81的空气喷嘴81a从实线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至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位置,对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或者已经形成了的非圆形线圈90(图8)吹送热风。由此,线材18的绝缘覆膜熔融并固结而使线材18相互粘接起来,并且,非圆形线圈90被粘接于筒状线圈骨架19,因此,能够防止被整齐排列地卷绕而成的非圆形线圈90的形状在之后瓦解那样的情况。空气喷嘴81a在非圆形线圈90形成之后,从第一位置返回至第二位置。
缩小工序
在缩小工序中,如图15所示,使形成有非圆形线圈90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缩小。该顶端间隔的缩小是通过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拔出操作片31而进行的。具体地讲,通过驱动图5所示的插入脱离机构40的伺服电机43,从而使一对摆动片22、23远离操作片31,而使操作片31自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脱离。当操作片31自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脱离时,利用螺旋弹簧29的施力,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缩小。
线圈取下工序
在线圈取下工序中,将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的缩小了的顶端的外周取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非圆形线圈90的取下是连同筒状线圈骨架19一起进行的。具体地讲,通过驱动图7所示的拉拔机构70的伺服电机72,从而借助保持构件76使芯件24沿Y轴方向移动,并如图16所示那样将一对摆动片22、23拉入第一引导构件36的内部。此时,由于筒状线圈骨架19因其端部被卡定于第一引导构件36的第一间隙36a而被限制移动,因此,能够将一对摆动片22、23从筒状线圈骨架19拔出。这样,能够将非圆形线圈90与被卡定于第一引导构件36的筒状线圈骨架19一起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
在将非圆形线圈90拔出的同时,利用操作装置(未图示)对把持工具38的操作按钮38a进行操作,而将被把持工具38把持着的线材18的卷绕开始端18a从把持工具38取下。与此同时,利用把持装置60(图6)把持被卡定工具39卡定了的线材18的卷绕结束端18b,并利用切断装置59将喷嘴51与卡定工具39之间的线材18切断。如上所述,能够获得被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的非圆形线圈9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得到的非圆形线圈90为椭圆状,因此,线材18不具有直线状的部分。因而,在制造长圆状、方形状的非圆形线圈的情况下,还需要使非圆形线圈90变形的线材伸长工序。线材伸长工序是指:使自摆动片22、23取下来的非圆形线圈90中的线材18的因与操作片31的两个侧面31d、31e相接触而弯曲地卷绕的部分呈直线状,从而在非圆形线圈90中形成直线部分。以下,对使用线材成形装置100进行线材伸长工序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将非圆形线圈90设于设置片102。如图18所示,利用一对按压构件103自两侧夹持并按压在非圆形线圈90中相对地形成的弯曲部90a、90a(图8A)而使该弯曲部90a、90a呈直线状。与此同时,利用一对支承构件113压制非圆形线圈90向与夹持非圆形线圈9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伸展,从而防止非圆形线圈9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扩大。具体地讲,通过利用一对按压构件103自短径方向上的两侧夹持并按压椭圆形状的非圆形线圈90,从而使线材18的因与操作片31的两个侧面31d、31e相接触而弯曲地卷绕的部分呈直线状,并且,利用一对支承构件113压制非圆形线圈90向其长径方向的伸展,从而获得长圆状的非圆形线圈90。
在线材18的绝缘覆膜为通过加热而熔融、并在冷却后固结的材料的情况下,对处于成形过程中的、或者已经成形了的长圆状的非圆形线圈90吹送热风。由此,线材18的绝缘覆膜熔融并固结而使线材18相互粘接起来,能够防止图8B所示的长圆状的非圆形线圈90的形状在之后瓦解那样的情况。
如图8A所示,通过在制造不具有直线部分的非圆形线圈90之后使线材18呈直线状,从而能够制造像图8B所示的那样的具有直线部分的长圆状、方形状的非圆形线圈90。即使在该情况下,例如由于线材18的、被按压在操作片31的向外侧鼓出而弯曲的两个侧面31d、31e而卷绕的部分以不鼓出的方式被卷绕于筒状线圈骨架19,因此,通过之后使该部分变形为直线状而得到的长圆状、方形状的非圆形线圈90的直线部分也不会鼓出。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获得像长圆状、方形状那样的具有直线部分的非圆形线圈9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卷绕的线材18鼓出。
采用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操作片31在被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一对摆动片22、23相接触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31d、31e与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线材18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因而,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线材18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外周面被操作片31的向外侧鼓出而弯曲的两个侧面31d、31e连结起来,因此,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截面形状整体呈无直线部分的形状、例如椭圆形状。在这样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外周卷绕线材18时,线材18被沿线材18的长度方向赋予的规定的张力按压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外周、及操作片31的向外侧鼓出而弯曲的两个侧面31d、31e。因此,能够防止在卷绕线材18时、线材18自一对摆动片22、23的外周及操作片31的两个侧面31d、31e脱离而鼓出。
通过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外周卷绕线材18而得到的非圆形线圈90为例如像椭圆那样的、不含直线部分的线圈。但是,在制造长圆状、方形状的非圆形线圈的情况下,通过使像椭圆那样的非圆形线圈90变形,能够获得具有直线部分的长圆状、方形状的非圆形线圈。即使在该情况下,例如由于线材18的、被按压在操作片31的向外侧鼓出而弯曲的两个侧面31d、31e而卷绕的部分以不鼓出的方式卷绕起来,因此,通过之后使该部分变形为直线状而得到的长圆状、方形状的非圆形线圈90的直线部分也不会鼓出。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获得像长圆状、方形状那样的具有直线部分的非圆形线圈9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卷绕的线材18鼓出。
在卷绕线材18时,线材18被张紧装置53赋予规定的张力而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外周。但是,将被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时,如图15所示,一对摆动片22、23的卷绕有线材18的顶端的间隔缩小。因此,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外周与筒状线圈骨架19的内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外周与筒状线圈骨架19的内周之间显著地摩擦。因而,不损伤线材18的覆膜就能够较容易地将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
线材18向筒状线圈骨架19的卷绕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的:筒状线圈骨架19的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第一引导构件36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的第一间隙36a,并且,筒状线圈骨架19的另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第二引导构件37与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的第二间隙37a。因而,能够将线材18卷绕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指定范围内。
在将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时,是通过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移动被第一引导构件36限制了的状态下、将一对摆动片22、23拉入第一引导构件的内部来进行的。因而,能够容易地将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筒状线圈骨架19的周围形成非圆形线圈9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使用筒状线圈骨架19,而将线材18直接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从而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外周形成非圆形线圈90。即使在不使用筒状线圈骨架19的情况下,在将被卷绕于一对摆动片22、23的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时,一对摆动片22、23的卷绕有线材18的顶端的间隔也缩小。因此,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外周与非圆形线圈90的内周之间会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非圆形线圈90的内周的表面覆膜与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外周间显著地摩擦。因而,即使在将非圆形线圈90直接形成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外周的情况下,也不损伤线材18的覆膜就能够较容易地将非圆形线圈90从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状且获得的非圆形线圈90为椭圆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因被插入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一对摆动片22、23的截面形状只要是被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的操作片31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与一对摆动片22、23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其整体形状为不具有直线部分的截面形状即可,可以是任何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带有圆角的方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了插入脱离机构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该插入脱离机构40用于使一对摆动片22、23与第一旋转体26一同移动,而使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或者自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但是,插入脱离机构40只要是能够使操作片31插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或者自该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的结构即可,可以为任何的结构。例如其也可以是使操作片31沿轴向移动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表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并不是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主旨。

Claims (12)

1.一种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包括:
一对摆动片(22、23),其基端侧被支承为摆动自由且其顶端间隔能够扩大或者缩小;
操作片(31),其通过被插入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或者自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脱离,从而使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或者缩小;及
绕线机构(14、27),其用于在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上述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从而形成非圆形线圈(90),
上述操作片(31)在被插入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相接触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31d、31e)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上述线材(18)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
从上述操作片(31)的长度方向观察,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和上述操作片(31)相互连续而成的外周面为椭圆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还包括:
第一引导构件(36),其供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基端侧插入,并用于从宽度方向一侧对被卷绕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线材(18)的卷绕宽度进行限制;及
第二引导构件(37),其以能够使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脱离的方式供该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插入,并用于从宽度方向另一侧对被卷绕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上述线材(18)的卷绕宽度进行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还包括:
筒状线圈骨架(19),其安装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供线材(18)卷绕,
在上述第一引导构件(36)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形成有供上述筒状线圈骨架(19)的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的第一间隙(36a),
在上述第二引导构件(37)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形成有供上述筒状线圈骨架(19)的另一侧的外周缘进入的第二间隙(37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还包括:
拉拔机构(70),其用于将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自上述第一引导构件(36)拔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还包括:
线材成形装置(100),其用于使线材(18)的、与上述操作片(31)的上述两个侧面(31d、31e)相接触而弯曲地卷绕的部分呈直线状,
上述线材成形装置(100)包括:
设置片(102),其供非圆形线圈(90)设置,该非圆形线圈(90)是通过在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而成的;
一对按压构件(103),其用于自两侧夹持并按压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弯曲部(90a);
按压构件移动驱动器(106),其用于使上述一对按压构件(103、103)相互之间的间隔缩小;
一对支承构件(113),其用于自与上述一对按压构件(103、103)夹持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夹持并压制上述非圆形线圈(90);及
支承构件移动驱动器(116),其用于使上述一对支承构件(113、113)相互之间的间隔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非圆形线圈(90)为椭圆形状,
上述设置片(102)以这样的方式配置:上述一对按压构件(103)位于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短径方向上,上述一对支承构件(113)位于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长径方向上。
7.一种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包括:
扩大工序,在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插入操作片(31)而使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扩大,该一对摆动片(22、23)的基端侧被支承为摆动自由且其顶端间隔能够扩大或者缩小;
绕线工序,在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因被插入上述操作片(31)而扩大了的顶端的外周卷绕线材(18),从而形成非圆形线圈(90);
缩小工序,将上述操作片(31)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拔出而使形成有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间隔缩小;及
线圈取下工序,将上述非圆形线圈(90)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缩小了的顶端的外周取下,
上述操作片(31)在被插入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之间的状态下,其不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相接触的两个侧面(31d、31e)相互向外侧鼓出而弯曲,并且该两个侧面(31d、31e)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待卷绕上述线材(18)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绕线工序中,被卷绕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外周的线材(18)的卷绕宽度被限制在第一引导构件(36)与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该第一引导构件(36)供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基端侧插入,该第二引导构件(37)以能够使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脱离的方式供该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侧插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扩大工序之前进行将筒状线圈骨架(19)安装在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的顶端的线圈骨架安装工序,
在上述扩大工序中,上述筒状线圈骨架(19)的一侧的外周缘进入上述第一引导构件(36)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的第一间隙(36a),并且,上述筒状线圈骨架(19)的另一侧的外周缘进入上述第二引导构件(37)与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之间的第二间隙(37a),
在上述绕线工序中,在上述筒状线圈骨架(19)的位于上述第一引导构件(36)与上述第二引导构件(37)之间的部分的外周卷绕线材(1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线圈取下工序中,通过将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拉入上述第一引导构件(36)的内部,从而将上述非圆形线圈(90)与被卡定于第一引导构件(36)的上述筒状线圈骨架(19)一起自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线材伸长工序,使自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来的上述非圆形线圈(90)中的线材(18)的因与上述操作片(31)的上述两个侧面(31d、31e)相接触而弯曲地卷绕的部分呈直线状,
在上述线材伸长工序中,自两侧夹持并按压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弯曲部(90a),
并压制上述非圆形线圈(90)向与夹持并按压上述非圆形线圈(9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伸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圆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其中,
自上述一对摆动片(22、23)取下来的上述非圆形线圈(90)为椭圆形状,
通过自短径方向上的两侧夹持并按压上述非圆形线圈(90),从而使线材(18)的因与上述操作片(31)的上述两个侧面(31d、31e)相接触而弯曲地卷绕的部分呈直线状,并且压制上述非圆形线圈(90)向其长径方向的伸展,从而获得长圆状的非圆形线圈。
CN201310259860.2A 2012-06-26 2013-06-26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515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2758 2012-06-26
JP2012142758A JP5995355B2 (ja) 2012-06-26 2012-06-26 非円形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非円形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5086A CN103515086A (zh) 2014-01-15
CN103515086B true CN103515086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672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9860.2A Active CN103515086B (zh) 2012-06-26 2013-06-26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40277B2 (zh)
EP (1) EP2680283B1 (zh)
JP (1) JP5995355B2 (zh)
CN (1) CN103515086B (zh)
TW (1) TWI4477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1204B2 (ja) * 2013-09-30 2018-01-31 株式会社東芝 巻線装置、巻線方法
CN105118659B (zh) * 2015-07-28 2017-01-25 安徽亿民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绕线机
ITUB20159353A1 (it) * 2015-12-22 2017-06-22 Marsilli & Co Mandrino con attacco rapido, particolarmente per macchine per l'avvolgimento di bobine elettriche.
CN109511055B (zh) * 2018-08-31 2024-02-09 东莞市冠威机械有限公司 自动化音圈生产设备
JP7373891B2 (ja) * 2019-05-09 2023-11-06 Nittoku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CN110942910B (zh) * 2019-12-18 2021-07-16 江苏立讯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装置
CN111115374A (zh) * 2019-12-30 2020-05-08 苏州绿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匀线速的绕线方法
EP3885104B1 (en) * 2020-03-24 2024-06-12 Assa Abloy AB Coil polymerization during winding process by hot air
CN113205958B (zh) * 2021-04-26 2023-01-31 骏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球面线圈的绕制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4562U (zh) * 1989-09-13 1990-03-14 博山电机厂 开合式绕线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71876A (en) * 1966-01-24 1968-03-05 Gen Electric Coil winding machine
JPS4740371Y1 (zh) * 1969-03-05 1972-12-06
US3672040A (en) * 1970-06-01 1972-06-27 Gen Electric Method of developing coils of a coil group for a magnetic core
JPS54132753U (zh) * 1978-03-08 1979-09-14
JPS60720A (ja) * 1983-06-17 1985-01-05 Hitachi Ltd コイル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治具
US5076508A (en) * 1990-01-19 1991-12-31 Advanced Machine And Tool Corporation Start wire positio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456076B2 (ja) * 1995-11-24 2003-10-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
JP4622517B2 (ja) 2002-08-08 2011-02-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コイル形成方法及びコイル形成装置
WO2006021915A2 (en) 2004-08-27 2006-03-0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il
JP4739821B2 (ja) * 2005-06-02 2011-08-03 株式会社エス・エッチ・ティ 自動巻線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心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180360A (ja) * 2005-12-28 2007-07-12 Nittoku Eng Co Ltd コアレス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KR101118857B1 (ko) * 2006-05-26 2012-03-19 닛또꾸 엔지니어링 가부시키가이샤 권선 장치, 텐션 장치 및 권선 방법
CN101542655B (zh) * 2007-03-01 2012-01-25 日本萨比克株式会社 线圈取出及成形的方法或者装置
WO2008108312A1 (ja) * 2007-03-01 2008-09-12 Nippon Serbig Co., Ltd コイルの取出しと成形に係る方法又は装置
JP5280691B2 (ja) 2007-07-24 2013-09-04 日本サービ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取出し又は取出し成形に係る方法又は装置
US8253524B2 (en) 2007-10-04 2012-08-28 Keihin Corporation Coil wind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olded coil
JP5109827B2 (ja) 2008-06-18 2012-12-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イル巻取り装置
JP5460432B2 (ja) 2010-04-06 2014-04-0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開閉動作装置及び対象物の切断方法
JP5508156B2 (ja) * 2010-06-21 2014-05-28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非円形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6341B2 (ja) * 2010-06-21 2014-09-1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機及び空芯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4562U (zh) * 1989-09-13 1990-03-14 博山电机厂 开合式绕线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41454A1 (en) 2013-12-26
EP2680283B1 (en) 2015-06-17
JP2014007322A (ja) 2014-01-16
JP5995355B2 (ja) 2016-09-21
EP2680283A2 (en) 2014-01-01
CN103515086A (zh) 2014-01-15
TW201401308A (zh) 2014-01-01
TWI447761B (zh) 2014-08-01
EP2680283A3 (en) 2014-10-08
US9240277B2 (en) 201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5086B (zh)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US9287042B2 (en) Wi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method for edgewise coil
CN100581962C (zh) 联合式周向和中心复卷机及卷绕方法
CN101903962B (zh) 绕制方法及绕线机
CN103193106A (zh) 防止卷绕于线轴的线材松弛的装置及方法
CN101952916B (zh) 扁绕绕组的卷绕方法和扁绕绕组的卷绕设备
CN101836273B (zh) 线圈绕线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CN104662783B (zh)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CN204497071U (zh) 电容器素子卷绕装置
CN103204409A (zh) 束线装置以及束线方法
CN104715938A (zh) 电容器素子卷绕装置及电容器素子卷绕方法
US10112226B2 (en) Drawing and straightening apparatus for metal wire, and corresponding drawing and straightening method
CN102315010A (zh) 非圆形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4492464B2 (ja) 繊維束配列装置
CN101950664B (zh) 带板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JP2011254612A (ja) 巻線機及び巻線方法
JP2008061310A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2013055228A (ja) 空芯コイルの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CN102126634B (zh) 一种无芯纸卷复绕机
CN101298221A (zh) 一种可调版缝的镭射模压方法
BR112014006742B1 (pt) unidade de dobramento-estiramento, e, dispositivo de fiação-tricotagem
ITBO20110048A1 (it) Metodo e apparecchiatura per realizzare armature per cemento armato
CN203855206U (zh) 卷纸装置
CN105862271B (zh) 缝纫机用多折可选自动包边装置
CN110395009A (zh) 一种超声波卷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